• 沒有找到結果。

禪修是「心」的訓練與引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禪修是「心」的訓練與引導"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禪修 禪修

心的訓練與引導

心的訓練與引導

(2)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禪修是「心」的訓練與引導

心是可以引導的

在平常的生活裡,因為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處理,心難免會散亂、煩躁,如 果這時又有其他令你苦惱的事情發生,或許會引發你更多的情緒,這時應該怎 麼辦?如何調伏自心,不隨妄念與煩惱所轉,對修行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心要經過訓練與引導,才能不受煩惱的影響。禪修就是訓練心、

引導心的方法,剛開始我們必須要從基礎的階段慢慢地練習,瞭解方法如何應 用,掌握其要點。然後在某一段時間內,再進行完整的、密集式練習,讓心熟 習於此方法,我們才能調伏自己的妄念與煩惱。

成就聖道的唯一道路

訓練心的方法很多,最根本的方法是「四念處」。佛陀在《大念處經》中 說:「這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聖道,體證涅槃的唯一道 路。」所以,這是使我們能遠離憂苦而獲得涅槃清涼之樂的方法。

(3)

「身念處」是最基本的修法,因為身體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當你藉由觀 呼吸而使心能慢慢地從散亂轉成專注後,就可以接著觀察較微細的感受,這是

「受念處」。「心念處」是觀察各種心,「法念處」是觀察五蓋(欲貪、瞋恚、惛 眠、掉悔、疑)、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等諸法。

當你的心能夠專注在禪修的對象一段時間而具有定力後,你便能藉由這種 正念力瞭解到身心的本質,知道一切事物是無常生滅的。你不會再執取它們,

於是煩惱自然止息。

我們禪修的目的,就是在止息煩惱而使身心獲得平衡自在。如果你能全生 命地參與禪修,當煩惱生起的當下,你立刻就能認出它,藉由專注於呼吸,這 顆狂亂的心終將被你調伏而平靜下來。所以,一定要禪修,它才能真正地訓練 心、引導心,讓你超越苦憂,獲得煩惱止息的涅槃之樂。

(4)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在蒲團上體驗所有經典

學習是為了什麼?

2014年時,我受邀至馬來西亞佛學院所舉辦的「佛教教團的領導智慧研習 營」擔任主講者。主講「佛教與國家社會相互依存」、「佛教教團在社會的功 能」、「人才與團隊」、「永續發展」四大主題,分享我多年對台灣漢傳佛教寺 院、比丘尼僧團的觀察與領導經驗。(編按:詳細內容請見本刊第120期《在團體中茁壯 自己》、第121期《具使命感,造就不凡的人生》)

除了課程的講授之外,還讓學員們進行小組討論,個別談談人生最痛苦的 是什麼。他們說最痛苦的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有學習不完的課程,也不知道學 習之後要如何運用,或運用在何處。他們還提到常常聽師長說,為了未來就要 趕快學習,但如何知道未來是什麼?現在學習的課程,究竟與未來有什麼關係 呢?因為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所以,對學習這些科目缺乏興趣又勉強學習,

而感到痛苦。

(5)

煩惱心所,不論是善的、惡的,它們乍然生起又瞬間滅去,迅速地生生滅滅,

一直在你的身心裡纏繞,讓你片刻都不得安寧。

有什麼方法能讓這些不安平息下來呢?那就是禪修。學著放鬆、沉靜,專 注於觀察呼吸,那種不安的躁動就會慢慢地平息下來。可是一旦平息下來,你 又會開始覺得感到無趣,甚至乾脆打起瞌睡。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妄想紛 飛的散亂狀態,不打妄想時又會落入昏沉,修行便不可能有所進展。

經典所說的教理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內容,那是指導我們修行的方針,如果 不通過自己禪修的用功去體驗經典,只是一直背著《百法》,即使所有的名相 都背得滾瓜爛熟,仍然只是知識上的瞭解,不久就會忘記,反而會產生「為什 麼要看這些經論」的質疑。這樣浪費寶貴的學習光陰,就會很可惜了!

其實修行是要自己用功的,如果你對自己身心的奧秘充滿好奇,那麼就把 三藏十二部經全部都連在一起,從身心上去學習。因為佛陀說法的目的就是讓 我們解脫身心的束縛,一切的教法所說的真理都不離這個身心,只有在自己身 心裡用功與學習,你才可能了解佛陀所說的真理。

如何就我們的身心來修行呢?例如《百法》裡說眼識、耳識、鼻識、舌 識、身識、意識,這六識幫助我們了別外在的六塵。例如,鼻子不只是要呼 吸,還要聞香、聞臭,能分別各種味道的心就稱為「鼻識」。各個感覺器官都 有它個別的功能,才會分成眼識、耳識、鼻識等,這些功能無時不在身心上運 作,我們便在其上生出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與煩惱。修行就是在覺知我們

(6)

的煩惱之因,並以佛陀所說的方法去對治它。

在禪修時,可能從身體內部會生起強烈的感覺,有時是這裡痛一痛或那裡 癢一癢,平常也可能會有這些情況,但你並未在意它,一旦開始打坐以後,反 而感覺非常明顯而產生干擾。

這也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功的地方,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不為所動地去覺知 它,不生起任何喜歡或討厭的念頭,或開始分析它是什麼。從頭到尾就只是覺 知,不必再多做什麼,這個才是禪修。當覺知力愈來愈強時,你會發現自己所 以為的這個堅固的、實質的身體,其實是無常變化且無法自主的,一切都空而 不可得。這就是所有經典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所以,可以在一個蒲團上就體驗所有的經典,你看這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 啊!

(7)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道」在哪裡?

身安而後道隆

古德說「身安道隆」,只有「身安」,道業才可能成就。「道」在哪裡?

絕對是從身體開始,如果連身體在哪裡都不知道,就不可能修行了,因為身心 是不可能分開的。

禪堂的「身安道隆」的意思又有點不太一樣,它是指無論行、住、坐、臥 的一切時中,身體都要安在那個當下。你現在身體雖然在禪堂裡坐著,但是心 卻常常不在身體上,到處攀緣而無法安住,心一散亂,表現於外的就是身體的 躁動。這一刻抬抬肩膀,下一刻又動動腳趾,身心皆不安,這樣如何能進入禪 修!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還搞不定,以為另外還一個東西稱作「道」,那才真 是廢話一堆!

所以,「身安道隆」,你一定要一直背,背到你最後的一口氣呼出後要入 棺材,甚至回過頭來看看你的那具死屍在哪裡。我們常聽說死人會戀屍,其實 別說死人會戀屍,我們活人自己更是戀屍,戀什麼呢?

我們終生都愛戀著自己的身體,不談基本衛生的維護,光是要用什麼保養 品來洗、如何擦、怎麼抹,皮膚暗沉要如何改善,臉上有幾條微細的皺紋、幾 個小斑點,就忙著消皺除斑等等,就是一大堆「學問」。

又如洗澡時,腦袋裡在想:「剛才那個人怎麼可以用那種眼神看我!」

想想不覺怒火中燒,你這就不是在洗澡,而是在洗那個眼神。如果某個人剛才 罵你,他只有罵你一句,你就可以因不斷地回想而罵自己一百次、一千次、一

(8)

萬次……,一直罵個不停。我們的身心全部被這些煩惱盤據,一重又一重地綑 綁,何時才可以修行?

人生苦短,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只能感嘆世間無常,時光飛逝。想當年 剛出家時,還在哭別父母,曾幾何時,已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大家要想想自己 又空過了多少時光。

「參與」禪修

當年我要出家時,母親說:「不可以。」理由是什麼?「如果你沒有拿 錢去佛寺,出家會吃苦菜的。先讓我準備一筆錢,你再去出家,至少有了錢以 後,人家不會看不起你。」

我說:「就是因為我有錢,所以不會被看不起,還不至於吧!」

母親就說:「不然的話,你去幹什麼?你只是要吃齋嗎?」

我說:「大家都吃得下,我就吃得下。」

母親就說:「你到底要做什麼?」

我說:「我就是要到佛門裡,做苦工、苦力,什麼我都可以做,我就要參 與。」

「參與」這兩個字是我一輩子沒有忘記的東西。我要把我自己加進來,

就是「參與」。同樣地,如果身體坐在這裡禪修,而心不在此處,那就是沒有

「參與」。大家也好好地思惟這兩個字,從現在開始禪修吧!

(9)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修行功夫要在生活世界驗證

功夫要隨時可用

現今我們坐在禪堂裡密集禪修,大家要給自己一點點耐心來栽培自己,

這是必須要練習的。修行是否有成,靠的是日積月累的功夫,我們得趁早奠下 基礎,功夫純熟後,在任何狀況下,才能隨時拿出來運用。禪修是我們的基本 功,要進行心的訓練可以運用各種方法,而專注於觀自己的呼吸是最基本且最 重要的。

禪修絕對不是三、兩天就可以成就的,也不是修了禪定就能立地成佛或見 性成佛。如果你確實在自己的呼吸上用過功夫,縱使受過傷,也不會忘記,只 要一息尚存,你的心就是清醒的,功夫隨時可以拿出來運用。

禪修以後,要在你的生活世界來驗證這些知見,看看你以分別計較之心所 增加的混亂是否已有減少。世間怎麼會沒有委屈呢?我們的想法與別人怎麼會 完全相同呢?我認為最大的委屈只在自己的生死未了。看清楚了這點,我們才 能得到禪修真正的利益。

時時提醒自己生死未了

我們禪修所要證得的是出世間心,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縱使自己情緒高 漲、煩惱重重,像個燜燒鍋,心被壓擠得無處可逃,都要想想最大的委屈是生 死未了,而不是人我是非的這些枝枝節節。

(10)

這比任何東西的檢核都更加重要,未明瞭生死,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那些枝 節呢?但是如果一口氣還是吞不下去怎麼辦呢?就用心去觀察自己的呼吸是否 變得急促,是否已臉紅脖子粗,或臉色是否發青。這些身體上的改變,自己絕 對可以觀察得到。

每個人都要訓練自己的身心,安頓自己的身心,在你可以貢獻自己而為別 人服務時,或等到你獲得成就時,轉個身來重新看待這些讓你成就的因緣,你 一定會生起感激之情。

人的一生,要把自己某些事情看成大事。所謂的「大事」,不是結婚生 子、購屋買車或如何謀取高位的問題,而是在人生的最後一口氣,你檢驗自己 的身心是否安穩,是否已解脫煩惱,而不必在輪迴中繼續流轉。如果能了脫生 死,我們就證得了出世間心。

所以,不論是出家、在家修行,都要讓心「定、靜、安、慮、得」,縱使 有負面的情緒,也要精進地修習佛法來轉化,千萬不可傷害自己或他人,否則 你將會成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11)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身心要安住於用功

以《望春風》曲調唱念偈頌

2014年我去馬來西亞,有天出外參訪結束後回到掛單的寺院,遠遠地便聽 到居士們共修的聲音,他們正在念誦《地藏經》。

我就問:「他們怎麼那麼用功?」

道場的法師說:「他們好用功哦!他們持續念誦《地藏經》,大概已近 二十年了。」

居士們以木魚與引磬帶領大眾共修,誦念停下後,重新起腔,唱誦《地藏 經》後面的偈頌。那唱誦聲聽起來感覺非常熟悉,我再仔細聆聽,回想之下才 發現,那首調子原來是我出家前媽媽常唱的《望春風》,他們是以那個曲調來 唱念偈頌。

《望春風》這曲調對我們這年紀的人而言,是多麼熟悉而親切啊!以它來 唱誦偈頌,是否會更容易記憶經文呢?我不知道其原因,但這讓我想到那些過 往進入我們八識田中的東西,雖然時間已過久遠,但在某個因緣下,它們就會 不請自來。

看到那些華僑虔誠、專注於唱誦的身影,他們的神情安詳、平靜,讓我 非常感動,這就是用功的利益。你要用功才有可能成就,未來會獲得如何的成 就,目前誰也不知道,但是至少會感覺到身心變得較為穩定。所以,對自己的 修學要堅持,不斷地練習專注的力量,喚醒對身心的覺知,它才會安住。

(12)

端身正坐,安住於覺知

所以,禪修期間,坐在蒲團上就不准再亂動,輕鬆地將頭往後仰,這不是 頭要仰看天花板,看天花板是毫無用處的。你的身體要挺直,端身正坐,這樣 的姿勢能讓你保持呼吸的順暢,身體才不會感到痠麻或打瞌睡,能夠保持完全 的清醒。先將身體姿勢調整好,安坐在蒲團上,如此才能進一步談到禪修。

接著,就是將你的心繫住在呼吸上,觀察呼吸的進出,心便能安住下來。

儘管八識田中的業力種子仍然會不斷地現起,來擾亂我們的心,但是因為我們 持續地觀察呼吸,心就會漸漸地安住下來。如果只是一味地壓制心念,那是毫 無用處的。

所以,要安住於自己的覺知,而不是到處攀緣,盡想那些無義的事。雖然 那些雜亂無章的念頭一定會不斷地撞進來,然後佔據你的身心,但你別跟著那 些念頭轉,也不要隨著自己的喜歡或討厭,而生起貪愛與瞋怒的情緒。

我們常常以理性來自我要求或要求別人,但轉個身又忘了,那是因為自 己沒有完全地參與,理性還未成為你身心的一部分,只是靠著自己的習性在行 事。禪修中的覺知可以為你帶來清明的力量,而煩惱只會帶來內心的困擾,我 們必須具有清楚的分辨能力,你的身心才算是安住於用功了。

(13)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活出「活的生命」

找到內在的自我平衡

早上我到後山去看一位老菩薩。她有次暈倒,左眼不知戳到什麼東西而一 直流血,最後左眼瞎掉。她跟我說:「我就是瞎了,看不到東西。」

我說:「你還有一隻眼睛,怎麼就說瞎了呢?」

她說:「是啊!我遮起右眼,左邊完全看不到,不敢走路。」

我就說:「你可以拿一支柺杖在院子裡練習走路啊!以前有的人眼睛很早 就瞎的,也可以走得很好。」

我又說:「那裡有四根柱子,你看得到嗎?」

她說:「看得到。」

我說:「你從這裡走過去,我陪你走好不好?」

她說:「好。」

我陪著她走過來又走過去,也沒發生什麼問題。

我說:「我平常山上走路,都倒著走,不用眼睛看。你看路兩邊的兩條 線,你看得到嗎?」

她就說:「我只有一隻眼看得到這邊,看不到另外一邊。」

我就倒退走給她看。

(14)

她說:「你怎麼這麼厲害!」

我說:「你開始學這樣走路,你看著路兩邊的那兩條線一直倒著走,就不 會摔跤,而且你開始這樣練習的話,你少了一隻眼睛的焦點,慢慢地會自己調 回來的。」

人的神經會再生,人的內在也可以自我平衡,這個是我相信的真理。路是 由人走出來的,能力也是由自己所創造,只要經過訓練,身體便可以發揮超乎 你想像的能力,但是你必須要有信心、毅力與願力,去訓練身體與心。這個是 我的信仰。

禪修是栽培自己的慧命

禪修也是如此,把自己的注意力引到某個地方,專注於它,而不是被周 遭的境界所牽引,這需要毅力。在這當中是否要放下某些東西?你必須有所抉 擇,讓無關的事都擱置一邊,一定要下定決心:「我就是要禪修」。這是生命 的課題,是栽培自己慧命的機會,所以,一定不可離開這個方向。

一談到禪修,就會讓人覺得這是件很辛苦的事,其實禪修不是我們所想像 那麼地呆板、枯燥,你可以讓自己放鬆一點。為什麼我要一直強調大家要好好 地吃飯,去做一點點運動,例如走路,你走每一步路時,不僅要觀察肌肉如何 拉緊,又如何放鬆,一步步踩踏時,就可以找到最平衡的姿態。這是別人無法 知曉的,只存在於你的身心感知當中,你的身心本來就具足平衡,何須再向外 求索呢?

(15)

「動」中的平衡

有次我去慈濟醫院探望一位長者,我帶了些家常菜去。家屬餵她吃時,她 不小心就嗆了起來。

我說:「別餵了,把餐盤拿過來,讓她自己舀著吃,她才知道怎麼樣對著 自己的嘴巴。」

結果她一瓢一瓢地自己舀著吃,就不再嗆到了。

讓她一口、一口地自己動手舀飯菜吃,這就是「動」,「動」才能顯現出

「活的生命」。人藉著「動」的力量,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肢體,他的心神也才 會跟著集中而靈活起來,身心的配合自然能找到它自己的平衡。

我問她:「好不好吃?」

她說:「好好吃哦!」

她又跟我說:「師父!我有念佛哦!」

我當然知道她有念佛,她一直都很用功,我就跟她說:「你多念一點,再 精進一些。」

她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即使臥病在床,她也很自在,仍然一直用功念 佛,她無欲無求,身體是安住的,心也是安住的,這是她長遠來奠下的深厚善 根。她未來會投生到哪裡去?我想大家都清楚了吧!那就是隨著我們想栽培自 己成為什麼的意念,不就是如此嗎?還會有另外一個地方嗎?

看到這位長者的狀況,她絲毫沒有顛倒混亂,我就安心了。

(16)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藉禪修處理自己的世界

為惡人留一份悲憫心

我去馬來西亞時碰到一位華先生,他專門在當地從事慈善與社會關懷的志 業。他來台北參加激勵營,而後到香光寺參訪。他說:「如果出家人只是一直 在趕經懺,然後擁有大量的錢財與物資,這點我深不以為然。」

他來香光寺住了幾天,離開前對我說:「這裡沒有一直在趕經懺做亡者的 佛事,還可以接受現代的知識,對人有一份很深的關懷,我對佛教又重新燃起 了希望。」

他回去以後準備舉辦如激勵營這類的活動。他說:「人的身體會生病,心 也會生病,這些人都需要社會的支持。」

我問:「你準備怎麼支持?」

他說:「在佛世時,那些殺人放火的壞人,雖然已經為惡到罪不可赦,但 是佛陀還是為他們留下一份悲憫心。現在世上惡人仍然存在,我們也要為他們 留下一份悲憫心。」

(17)

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善人或好人,有的人心存善念,有的人想的全都是惡 念、歪理;有的人能夠如理作意,也有不如理作意的。我說:「你是做善事的 人,怎麼會這樣想呢?世間永遠有因果,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改善一些世間 的不圓滿。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領受的經歷,有時也不是我們可以去控制 的,我們只要清楚地去覺知就好。」

禪修學的是人生態度

華先生還私下跟我說:「我們去參加激勵營時,那位老師怎麼可以生氣 呢?」

我問:「老師生什麼氣?」

華先生說:「因為有學生站起來說老師講錯了,當時老師正在講解《心 經》,但內容不是我們平常所熟知的《心經》解釋。他覺得老師說的是歪理的

《心經》,於是便跟老師辯論起來。老師勃然大怒,學員一時不知所措。做老 師的怎麼可以生氣呢?」

如果別人所說都是歪理,那你怎麼辦呢?

當與別人論辯時,我們的意識分別會生起,心跑上跑下,情緒更是跑進跑 出,本來是清晰而理性的論辯,結果因為情緒的起伏,最終變成烏煙瘴氣,互

(18)

有怨懟,這離原本想要知道的真理就愈來愈遠了。

所以,一定要禪修。自己知道什麼是修行,知道如何清楚地建立自己的人 生觀。雖然我們是往前走,可是也有進進退退的時刻,要給自己時間,要增加 一點耐心,告訴自己:「所有遇到的都是善緣,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不要以 為這是縱容或得過且過,其實當你真正如此認為時,心就會變得輕鬆且自在,

這就是一種修行。從這角度來看,自己學的就是人生態度。」

當情緒生起時,你要問自己:「生起這些煩惱做什麼?」不需要咒罵自 己,也別跟著對方的情緒跑上跑下,要覺知情緒在我們身上生起何種反應,千 萬不可跟著情緒走,否則你將一事無成。

我們無法處理外在的世界,無法改變他人的想法,但至少可以藉由禪修所 得的覺知,來處理自己的內在世界。所以,禪修不能不修。

(19)

禪修—心的訓練與引導

禪修是無價的高投資

傳承的重要性

台中科博館館長孫維新教授是我們國家的天文物理研究人員,中研院把他 請回台灣貢獻所學。他分享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時,常常有學校的老師帶著孩 子們來參觀。這些年輕的小伙子們「父母不愛,連狗都嫌」,頭髮染成三、五 種顏色,奇裝異服,神態倨傲。進到太空總署以後,研究人員為他們引導、解 釋時,他們都到處張望,置若罔聞,專搞破壞。

館長轉頭對幫忙導覽的同事說:「你花時間來為這些小朋友解說,他們都 充耳不聞,你有重要的工程不去處理,還要抽空來陪小朋友玩,你不會覺得很 浪費時間嗎?」

同事回答:「你可要知道,再過十年、二十年後,我們每年要發射到進入 太空的舟船何止百個、千個,那時你、我都老了,誰能來幫你攝影,製作這些 圖表,把工程繼續往前推進?我只有看到我們需要傳承,國家需要栽培未來的 高科技人員。」

培養高科技的人才是國家重要的投資,投資的效益不是立即可見,需要長 遠的研究計畫,也有可能毫無進展,耗費許多人力與物力。但是如果不投資,

國力便無強盛的可能。

(20)

禪修是心的訓練,可以顯發智慧

禪修也是這樣的高投資,且是天價的高投資。因為禪修同樣需要日積月累 的功夫,不但需要研讀教義有所信解,更要親身實踐力求證悟,絕對不是紙上 清談經典而已,如果沒有實修實證的人,將來誰能傳承這些教法?

佛教需要傳承,佛學院就要繼續辦下去,培養年輕的弘法僧才。居士的 教育也不可荒廢,有在家弟子的護持,佛法才能更加興盛昌隆。「佛教教育」

可說是香光尼僧團最重要的志業。要教導什麼?至少要把你們先引導到某個正 確的地方,教導你們如何走上正確的道路,後面就要看大家自己的選擇與堅持 了。

當年佛陀從菩提伽耶慢慢地走向鹿野苑,他托著缽沿途將所證悟的真理弘 揚出去。他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可以安身、安心,這些都不是只有出家人才 需要。那個方法就是一種「道」。

「道」是什麼?作生意是一種「道」,做廚師也是一種「道」,開計程車 也是一種「道」,當醫生更是有醫生的「道」。出家人也有「道」,你領什麼

(21)

心的關係,那麼,你就無法讀懂佛經。就是這樣一個方法能讓你的身心安頓下 來,整個教理所說的也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

你不是呼吸得很好嗎?一進、一出井然有序,從來沒有混亂;你吃飯不是 吃得很好嗎?一口、一口地吞嚥,食物也從未跑錯地方。但是你的心就不是如 此,它東奔西跑、竄上竄下,永無安定之時。

禪修就是藉由觀察呼吸來看住你的心,念頭雖然仍會不斷地出現,但你只 要看住自己的呼吸,其他的都暫時不必理會,這是一個自我訓練的方法,你必 須自我養成、自我栽培,完全無法假於他人。

禪修純熟以後,因為心專注的緣故,心的效率就會提高,煩惱帶來的干擾 性會因此減少,你會有方法去處理那四處散逸的雜念。你自己能真實地進入禪 修狀態以後,你的抉擇力與判斷力會愈來愈明確,無上的智慧自然就會從中顯 發出來。誰能說禪修不是一項無價的高投資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 《傳心法要》 , 《大正藏》冊 48,依序見頁 379 下、頁 380 上、頁 380 中。頁 381 上、頁 381 上。 《宛陵錄》 ,頁 384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心即修三觀,不待二觀成。」(T46.81a)

。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 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從這段經論可以看出,「自性清淨而有無明」、「雖有染心而常恆

「廣大的心」是指色界心與無色界心。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安般

雖然舊譯是以四念處為修觀相,但是「四念處」的詳細內容可參見《中部》第 10 經〈念住經〉和《長部》第

 運用引領思維閱 讀,請學生先觀 察繪本封面及插 畫,再推測故事 的內容。. (見《童書教學的理念 與方法》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