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世代積體電路製程技術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世代積體電路製程技術 ~"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P.1

作者:

王木俊: 明新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教授

林世杰: 台灣積體電路有限公司 RD/NPTD 經理

新世代積體電路製程技術

~ 第四章 微影模組 ~

P.2

大綱

1 簡介

光阻性質 微米與次微米曝光系統 先進奈米曝光系統與技術 微影模組關鍵因素與考量 2

3 4 5

微影模組技術的趨勢 6

(2)

P.3

奈米轉印微影技術

• 奈米轉印微影技術(Nano imprint lithography) 主要包含兩個步驟:

– 壓印(Imprinting)與

– 圖案轉移(Pattern transfer),如圖4.19所示[15]。

圖4.19 奈米轉印微影技術示意圖

(3)

P.5

奈米轉印微影技術 (2)

• 在壓印的過程中,將一個表面具有奈米結 構圖案的模子壓印在一個薄阻劑膜上,在 圖案轉移過程中,

• 利用非等向性蝕刻(Anisotropic etch)的步驟 (諸如:活性離子蝕刻, Reactive ion etch, RIE) 來去除殘餘在擠壓區之殘餘阻劑,此步驟 的目的乃是轉移具高度差之圖案到整層阻 劑,以增加阻劑的深寬比。

P.6

奈米轉印微影技術 (3)

• 在壓印的過程中,熱塑性阻劑被加熱至超 過阻劑本身的玻璃轉換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在此高溫下,熱塑性的 阻劑變成黏度低且可流動的液體,因此阻 劑形狀可以被母模的形狀所成形,熱塑性 阻劑的黏度會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

• 相較於傳統的光學微影方法,奈米轉印微 影技術不會有光波在阻劑中的折射、散射 與干涉等效應,也沒有電子束在基材中的 背向散射(Back scattering)問題。

(4)

P.7

奈米轉印微影技術 (4)

• 此外,奈米轉印微影原理上也不同於利用 軟模(Stamp)與自組裝薄膜的微接觸式壓印 微影,奈米轉印微影較偏向利用機械與物 理的方法來定義圖案,而非化學式的微接 觸式壓印微影。

奈米轉印微影製程條件

• 奈米轉印微影技術之母模通常利用氧化矽或矽作 為材料,其母模製作是利用高解析的電子束微影 技術配合活性離子蝕刻製作而成的。

• 阻劑通常是使用熱塑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又稱為 Acrylic)或 Novolak樹脂為主要材料,其中PMMA對奈米轉印 微影具有較佳的物理特性,例如PMMA本身具有 較小的熱膨脹係數(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 5 x 10-5/oC)與較小的壓力縮減係數(Pressure shrinkage coefficient, ~ 3.8 x 10-7/psi) 。

(5)

P.9

• 在壓印過程中,也常添加脫模劑至阻劑中,

以降低在母模與阻劑分離時之附著力。

• 壓印的過程中的溫度與壓力決定於阻劑本 身的特性。

P.10

奈米噴印成像技術

• 依照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的規劃,2017 年預 計開始進入 16 奈米的元件世代,其中微影技術是 被認為此世代最重要的製程開發技術之一,特別 目前研發中的超紫外光(EUV)與電子束(e- beam)曝光技術,但是兩者仍存在許多難題尚待 解決。

• 而對於使用光阻與光罩進行製程的EUV 技術,機 台設備單價高達15億台幣以上(~ 五千萬美元),而 EUV 量產光罩製作也相當困難,一套光罩售價將 高達 2 億台幣或以上,歸屬於非常昂貴的微影製 程生產技術,所以無需光罩的電子束微影技術

(Electron-beam lithography, EBL)即具備很好的 吸引力。

(6)

P.11

奈米噴印成像技術 (2)

• 此兩種微影技術都必需透過光阻作為成像 媒介,其曝光過程時,鄰近圖像成型易受 到光學近接效應(Proximity effect)或電子 散射影響的干涉作用,對於得到高密度圖 案與高解析度的成像,從而產生許多嚴格 的挑戰。

奈米噴印成像技術 (3)

• 為了突破此瓶頸,無需使用光罩與光阻的成像技 術,稱為奈米噴印成像技術(Nano-injection lithography,NIL)已被開發出來。

• 奈米噴印成像技術原理是利用控制電子束的能量 與噴入基板表面的氣體由其化學反應來產生薄膜 材料(如圖4.20),使用此薄膜沉積作為抵擋蝕刻過 程所需的硬阻擋層(Hard mask),

• 而電子束輔助化學反應可以根據不同應用而選擇 使用不同的前驅氣體,產生不同性質的薄膜材料:

– 如氧化物(Oxide)或是 – 金屬(如鉑或鎢)薄膜。

(7)

P.13

圖4.20 NIL原理與流程圖: (a) NIL原理: 硬阻擋 層直接成像; (b) NIL製作奈米線的流程圖

P.14

奈米噴印成像技術 (4)

• 由於沒有一般傳統成像技術的近接效應,能夠提 供快速、高鑑別率和高密度的硬阻擋層圖形,而 後只需對硬阻擋層圖形直接做蝕刻製程便完成整 個奈米線成像結果,利用該技術可從目前超過10 個製程步驟的傳統光學成像及5個製程步驟的傳統 電子束成像,降低到僅需1個微影製程步驟。

• 綜合該技術所提供三個關鍵特色:無需使用光罩 和光阻、去除光學及電子束產生的近接效應及大 幅簡化傳統微影成像製程步驟。

• 讓 16 奈米元件除了製作成本昂貴的E-Beam、EUV 機台及模具製作困難的奈米壓印等成像技術外,

有了新的選項。[22]

Ref.: 國家奈米實驗室(NDL) report

(8)

P.15

奈米噴印成像技術 (5)

• 也由於「奈米噴印成像技術」採用類似最便宜的 印刷方式,無需使用光阻及光罩,可省掉昂貴的 光罩製作費用,和非常複雜的光阻干涉現象。

• 確實能夠為16奈米以下世代,半導體微影成像技 術提供新的選擇,一個16奈米實驗型的 6T-SRAM (6個電晶體組成之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基本晶胞 單元圖案已於2009 IEDM國際研討會中被發表出來 [16]。

• 此技術也由於機台構造較簡單,可輕易突破傳統 光學微影成像在10奈米左右的物理極限,並可延 伸至5奈米的終極元件尺寸[23],實在是先進積體 電路元件製程的重大突破性創新。

奈米噴印成像技術 (6)

• 但良率與產品產量(product throughput)有需 要進一步的提升,這需要半導體廠與設備 商一齊努力來達成。

(9)

P.17

超紫外光(EUV)微影技術

• 由圖4.21電磁波的波長與頻率的關係圖可知,

頻率愈高; 波長愈短。 透過方程式(4.1)可知,

短波長能帶來較好的解析度,因此由表4.2 可知曝影光源的發展源由。

• 而NA值方面,由早期的0.3,進步至現今的 0.93或以浸潤式曝影技術的1.35;

• 在 K1值上,藉由透鏡系統的設計、光罩圖 案的佈局技術、光阻劑的製程改善等方法,

皆可降低其值以改進解析度。

P.18

圖4.21 電磁波的波長與頻率之關係圖

(10)

P.19

表4.3波長13.5奈米之奈米製程技術世代時期、

NA值與相對應之K1值之預估表。 藍色字代表可 行性低。

超紫外光(EUV)微影技術 (2)

• 為了能導入量產,荷蘭ASML公司已於2003 年致力於極短波長(l=13.5nm)曝影EUV微影 技術之開發,從概念的驗證、系統的研究、

效能的評估、進而規劃推進至量產,此技 術已有長足的進步。

• 已在2009年底推出第一部可EUV的微影系統 原型機,適用於32奈米以下世代,三星, Intel和台積電等一線大廠已於2011年陸續裝 機於其12吋廠內(機台名稱: ASML

TWINSCAN NXE:3100超紫外光微影設備)。

(11)

P.21

超紫外光(EUV)微影技術 (3)

• 以EUV技術,由於每層之曝影費用,比使用 高折射率液體的浸潤式微影或多重曝影結 合蝕刻製程還低些,因此採用EUV曝影技術 以實現量產,其可行性應更高些。

• 而EUV光的特性,也與一般的光源不太一樣,

被歸類於軟X射線的光源,其光源特性,如 圖4.22 [9]。

P.22

圖4.22 EUV光的光源特性

Photon energy

(12)

P.23

EUV基本原理與微影設備設計需求

• 在新世代微影技術之研發上,第一要件為 曝光波長。在選擇時,需考量到光源的穩 定性與再現性、光源之光功率大小、與光 學材料的特性與感光組劑之配合等主要因 素。目前業界選用的EUV光源波長為13.5奈 米,此數值比現有的193奈米曝影縮短近10 倍以上,理論上將大幅地提升解析度。EUV 光源之光子能量約為92電子伏特(eV) ,而 193奈米曝影系統之光子能量約為6.9 eV。

• 當波長範圍確定後,緊接著是考量光源與 光學系統之設計。由於這麼小的波長會被 空氣、石英玻璃與光罩保護膜等吸收,也 可以說是對一般物質穿透率極低,因此光 學系統無法採用傳統的折射式透鏡,設計 上乃改為反射式鏡面。

• 同時為延長反射式鏡面壽命,曝光系統需 在真空中進行。相較於以前的微影技術,

反射式光學與真空系統是EUV製程上的重大 變遷。

(13)

P.25

圖4.23 EUV曝光系統簡圖

P.26

EUV曝光系統簡圖

• 顯示出所有光軸路徑上的重要元件,包含 光罩在內均為鏡面反射式的方式。

• 此光學系統大致上可分為:

– 光源系統(Source and collector)、

– 照明系統模組(Illuminator module) 、 – 光罩平台(Reticle stage) 、

– 投射鏡箱(Projection optical box, POB) – 晶圓乘載平台(Wafer stage)。

• 此等模組皆須重新設計與測試,以符合EUV 曝影製程的需求。

(14)

P.27

EUV曝光系統的光源與一般傳統設計之 差異

• 在EUV曝光系統的光源,以採用雷射激發電漿技 (Laser produced plasma, LPP)為主,如圖4.24所 示。

• 在圖4.24的右邊,顯示了三個時期(Gen1, Gen2, Gen3)的光源發展,皆可滿足微影量產時所需的最 低光源功率100W{在(內部中間聚焦焦距:Inter- mediate focus, IF)IF點量測到的}。

• 由圖中的二氧化碳產生的高能雷射(約10 KW),經 過半球面聚光鏡中心孔洞,撞擊以液態錫(Sn)構成 的水滴狀標靶,激發出13.5奈米之光波,再將光線 透過集光器聚焦在IF點後,射入曝光機台。

• 一個良好的光源系統應該是輸出高能量且 穩定之光波,因能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曝 影速率與量產,而波長的不穩定會影響線 幅均勻性(CD uniformity, CDU) 。

• 因此在選用雷射與標靶時,能量的轉換率 (Conversion efficiency, CE)不能過低,而目前 之最佳值約為3~ 4%之間。整體之曝影實體 以ASML之EUV原型曝光機台作例子,如圖 4.25所示。

(15)

P.29

圖4.25 ASML之EUV原型曝光機台示意圖 [1] 。

P.30

多重電子束微影技術

• 電子束微影系統(如圖4.26所示)一般應用是 在光罩的曝寫製作,由於其波長甚短(~ 10 nm),其解析度可至數奈米等級,

• 但缺點是曝寫製作時間過長、電子散射 (electron scattering)與鄰近效應(Proximity effect)現象存在,需作技術上的改善。

(16)

P.31

圖4.26電子束微影技術之演進示意圖

多重電子束微影技術 (2)

• 當曝光設備面臨22奈米世代的瓶頸時,除上述的 EUV曝光系統外,「無光罩多重電子束」

(Multiple e-beam maskless system)曝光技術已 成為一個可敬的競爭對手。

• 透過上萬個電子束平行排列作光源掃瞄,產生巨 量的資料,需要精確掌控資料的傳遞。

• 此等工作以前只需一台PC可做的事,現須有大量 的微處理器同步作控制並處理。

• 雖控制的困難度提升,但整體而言,比較起來,

「無光罩多重電子束」技術如果真正能夠量產,

似乎真的比較合乎成本效益。

(17)

P.33

多重電子束微影技術 (3)

• 電子束微影技術早在1960-1970年即被發展,最初 的高斯式電子束微影術(Gaussian beam lithography) 是每次射擊(Shot)只有單一電子(Pixel),雖然解析 度很好,但因曝影速度太慢,不具量產的可行性。

• 之後陸續有遮式電子束微影(Shaped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技術被開發,諸如:Fixed shaped beam、

Variable shape beam與Cell shaped beam等,其平 均曝影速度比Gaussian beam技術快1,000倍以上。

• 但此等果效也不過是6吋晶圓產能約2WPH,僅可 應用於光罩曝寫,仍無法應用於晶圓量產上。

P.34

多重電子束微影技術 (4)

• 在1981年,IBM發展了可變軸透鏡技術 (Variable axis immersion lenses, VAIL) 。在 1995年,接著又對此系統作局部改善,稱為 投射微縮可變軸透鏡曝影技術(Projection reduction exposure with Variable axis

immersion lenses, PREVAIL)。此技術之優點 乃在系統透鏡組是可移動的,因此電子束之 中心軸也是可移動的,可以將電子束進行移 動曝光,即具有局部快速掃瞄的特性,可應 用於晶圓量產上。

• 這是電子束投射微影技術(Electron projection lithography, EPL)其中的一種[24-26]。

(18)

P.35

多重電子束微影技術 (5)

• 另一種為貝爾(Bell)實驗室在1990年所發明 的,稱為有限角度散射電子束投射微影術 (Scattering with angular limitation projection electron lithography, SCALPEL),但此技術 與PREVAIL技術皆需光罩,其成像可縮小四 倍。此兩種技術每次射擊出的像素數有107 個之多。

• 對於8吋晶圓可達到曝影25WPH的能力。此 兩種曝影技術示意圖,如圖4.27所示。

圖4.27 電子束投射微影技術:(a)

SCALPEL; (b) PREVAIL

(19)

P.37

多重電子束微影技術 (6)

• 而進入2010年後,荷蘭MAPPER微影公司與日本 電子公司(JEOL)在電子束曝寫技術研發上,除了 應用在光罩外,也已開發出可曝寫在12吋晶圓光 阻上。有時考慮量產,會與光學曝影技術搭配使 用。

• 利用光學曝影技術來曝影較大的IC圖案,而較小 的特徵尺寸則可利用電子束曝寫技術來達成。由 於前述之DPT疊對能力的提升與曝影對準技術的 改善,此種混合式的量產概念,有可能是16奈米 曝影製程以下,最符合成本的技術之一。一套 JEOL JBX-9300FS電子束微影製程設備,如圖4.28 所示。

P.38

圖4.28 JEOL JBX-9300FS電子束微影製 程設備之外觀示意圖

Ref.: http://www.jeol.com/PRODUCTS/SemiconductorEquipment/ElectronBeamLithography/JBX9300FS/tabid/152/Default.aspx

(20)

P.39

JEOL JBX-9300FS電子束微影製程設備

• 此曝影機台主要分為

– 電子光學系統(Electron optical system, EOS) – 真空平台系統與

– 控制系統三大部份,如圖4.29所示[26]。

• 其較新型機種為JEOL JBX-9300FX。

圖4.29 電子束曝寫示意圖

(21)

P.41

微影模組技術的趨勢

P.42

前言

• 在光學微影製程中[27],方程式(4.1)與(4.8) 是主要決定微影製程的容許範圍(Process window)。

• 在2010年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中,已 提出至2022年,最具有潛力微影曝影工具 的解決方案,如圖4.35所示。

(22)

P.43

圖4.35 ITRS公佈各類微影技術實用可行性

• 以光學微影製程為主軸的開發時 (如圖4.36所 示) ,其可量產的終極極限有可能逼近10奈米 世代,但須有下列幾個主要項目[19]作配合改 進:

– 在光源系統部分(Illuminator),包括: 波長要短(如EUV光源)、

採用改良後的偏軸(off-axis)式曝光與光偏極化控制等;

– 光罩部分,包括: 相位移光罩(PSM)的採用與光學鄰近效應 (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OPC)軟體作修正[28-30];

– 在透鏡部分,拉升數值孔徑(NA)的值與搭配浸潤式的方式;

– 最後一部份,在晶圓部分,使用較先進的光阻劑並佐以抗 反射層的塗佈(Anti-reflective coating, ARC)等。

(23)

P.45

圖4.36 光學微影可改善區塊示意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佳作 李喬安 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勞動部勞動力發 展署桃竹苗分署.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佳作

二專 工業機械 二技 工業電子科技(高級技術員) 二專 汽車製造維修 二技 無塵室設備(高級技術員) 二專 紡織機械 二技 自動化科技電子(高級技術 二專 機電整合 二技

一、鑑於 73.12.22 台內勞字第 267360 號內政部公布施行之「光學元件研磨技術士技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 RFID 運作原理是透過一片小型硬體的無線射頻辨識技 術晶片( RFID chips),利用內含的天線來傳送與接

德霖技術學院 德霖技術學院 德霖技術學院..

張庭瑄 華夏技術學院 數位媒體設計系 廖怡安 華夏技術學院 化妝品應用系 胡智發 華夏技術學院 資訊工程系 李志明 華夏技術學院 電子工程系 李柏叡 德霖技術學院

平移、旋轉、鏡射等變換又稱為剛體變換, 其特性為形狀、大小、角度與 面積均不改變。.. 段考錦囊 隨時隨地為你補充考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