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 北 市 立 建 國 高 級 中 學 第 十 屆 人 文 暨 社 會 科 學 資 優 班 專 題 研 究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 北 市 立 建 國 高 級 中 學 第 十 屆 人 文 暨 社 會 科 學 資 優 班 專 題 研 究 論 文"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 北 市 立 建 國 高 級 中 學

第 十 屆 人 文 暨 社 會 科 學 資 優 班 專 題 研 究 論 文

指導老師:朱沛文 老師

建中生新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

學生:任柏叡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五月

May,2015

(2)

i

目錄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新媒體... 8

第二節 網路新聞... 12

第三節 媒體識讀...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1

第三節 預試問卷結果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23

第四節 預試問卷修訂... 49

第五節 研究樣本... 50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0

第一節 正式問卷結果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50

第二節 建中生與基本資料的關聯性... 89

第三節 建中生與媒體的關聯性... 90

第四節 建中生與網路新聞的關聯性... 90

第五節 建中生與媒體識讀的關聯性... 91

第六節 建中生的新聞接收與實際行動的關聯性... 91

第七節 建中生與新媒體的關聯性...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4

參考書目... 106

中文書籍... 106

中文期刊論文... 106

(3)

ii

英文書籍... 107

英文期刊論文... 107

網路資源... 108

附錄一... 109

附錄二... 117

(4)

iii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7

圖 2 佯裝成新加坡總理公署官網公告李光耀病逝的假消息... 9

圖 3 CNN 在 Twitter 誤報死訊 ... 10

圖 4 維基百科至 2015 年 4 月 13 日 3 時 08 分止各語言條目數 ... 11

圖 5 維基百科至 2015 年 4 月 13 日 3 時 08 分止不同版本數 ... 12

圖 6 2014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表 ... 17

圖 7 2014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表 ... 18

圖 8 2014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表 ... 19

圖 9 研究架構圖... 21

圖 10 年級別之描述性統計... 23

圖 11 使用過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24

圖 12 最常使用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25

圖 13 家中長輩對新聞評論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25

圖 14 家中長輩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26

圖 15 具政治偏項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27

圖 16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28

圖 17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28

圖 18 政治偏向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29

圖 19 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30

圖 20 網路新聞接收來源之描述性統計... 30

圖 21 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31

圖 22 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32

圖 23 對網路新聞讚好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33

圖 24 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34

圖 25 網路新聞的挑選之描述性統計... 35

圖 26 看網路新聞的順序之描述性統計... 35

圖 27 對於網路上不確定消息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36

圖 28 對於網路上八卦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37

圖 29 網路新聞底下留言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38

圖 30 網路評論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39

(5)

iv

圖 31 主動與家人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39

圖 32 最常與家人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40

圖 33 主動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41

圖 34 最常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42

圖 35 曾參與過網路號召活動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43

圖 36 參與活動的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43

圖 37 參與學運、競選活動、社運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44

圖 38 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動物保護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45

圖 39 參與以上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46

圖 40 相信此報導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46

圖 41 因此報導使得票率大為提升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48

圖 42 年級別之描述性統計... 50

圖 43 使用過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51

圖 44 最常使用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52

圖 45 家中長輩對新聞評論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52

圖 46 家中長輩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53

圖 47 具政治偏項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54

圖 48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55

圖 49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55

圖 50 政治偏向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56

圖 51 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57

圖 52 網路新聞接收來源之描述性統計... 58

圖 53 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59

圖 54 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59

圖 55 對網路新聞讚好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60

圖 56 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61

圖 57 網路新聞的挑選之描述性統計... 62

圖 58 看網路新聞的順序之描述性統計... 62

圖 59 對於網路上不確定消息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63

圖 60 對於網路上八卦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64

圖 61 網路新聞底下留言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65

圖 62 網路評論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66

圖 63 主動與家人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67

(6)

v

圖 64 最常與家人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67

圖 65 主動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68

圖 66 最常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69

圖 67 曾參與過網路號召活動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70

圖 68 參與活動的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70

圖 69 參與學運、競選活動、社運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71

圖 70 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動物保護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72

圖 71 參與以上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73

圖 72 相信此報導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74

圖 73 因此報導使得票率大為提升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81

圖 74 建中生於班會課時觀看 moodle 學習平台所提供的影片 ... 102

圖 75 建中生於班會課時觀看 moodle 學習平台所提供的影片 ... 103

(7)

vi

表目錄

表格 1 「建中生新媒體識讀能力調查問卷」問卷架構 ... 22

表格 2 預試問卷有效率 ... 23

表格 3 年級別之描述性統計 ... 24

表格 4 使用過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 24

表格 5 最常使用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 25

表格 6 家中長輩對新聞評論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26

表格 7 家中長輩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 26

表格 8 具政治偏項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27

表格 9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 28

表格 10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 28

表格 11 政治偏向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29

表格 12 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30

表格 13 網路新聞接收來源之描述性統計 ... 31

表格 14 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 31

表格 15 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 32

表格 16 對網路新聞讚好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33

表格 17 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34

表格 18 網路新聞的挑選之描述性統計 ... 35

表格 19 看網路新聞的順序之描述性統計 ... 36

表格 20 對於網路上不確定消息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 36

表格 21 對於網路上八卦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 37

表格 22 網路新聞底下留言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 38

表格 23 網路評論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 39

表格 24 主動與家人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39

表格 25 最常與家人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 40

表格 26 主動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41

表格 27 最常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 42

表格 28 曾參與過網路號召活動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43

表格 29 參與活動的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 43

表格 30 參與學運、競選活動、社運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44

表格 31 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動物保護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45

(8)

vii

表格 32 參與以上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46

表格 33 相信此報導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47

表格 34 因此報導使得票率大為提升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48

表格 35 預試問卷修訂表 ... 49

表格 36 問卷有效率 ... 50

表格 37 年級別之描述性統計 ... 50

表格 38 使用過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 51

表格 39 最常使用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 52

表格 40 家中長輩對新聞評論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53

表格 41 家中長輩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 53

表格 42 具政治偏向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54

表格 43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 55

表格 44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 55

表格 45 政治偏向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56

表格 46 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57

表格 47 網路新聞接收來源之描述性統計 ... 58

表格 48 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 59

表格 49 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 60

表格 50 對網路新聞讚好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60

表格 51 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61

表格 52 網路新聞的挑選之描述性統計 ... 62

表格 53 看網路新聞的順序之描述性統計 ... 63

表格 54 對於網路上不確定消息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 63

表格 55 對於網路上八卦的反應之描述性統計 ... 64

表格 56 網路新聞底下留言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 65

表格 57 網路評論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 66

表格 58 主動與家人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67

表格 59 最常與家人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 67

表格 60 主動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內容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 68

表格 61 最常與朋友、同儕討論網路上的內容之描述性統計 ... 69

表格 62 曾參與過網路號召活動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70

表格 63 參與活動的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 71

表格 64 參與學運、競選活動、社運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71

(9)

viii

表格 65 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動物保護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72 表格 66 參與以上活動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 73 表格 67 相信此報導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74 表格 68 因此報導使得票率大為提升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 82

(10)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Charles Dickens,1859)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達,近幾年新媒體儼然成了趨勢,從茉莉花革命到太陽 花學運,我們可以發現新媒體不再只是單向的訊息傳達,更是雙向的資訊傳遞,

我們稱這種行為為交互性(亦可稱之為互動性,interactivity)(鍾布、黃煜、周 一凝,2014),交互性是指人與人或人與電腦之間的互動,Garrison(1993)認為 交互性的意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基於解釋或挑戰的觀點之目的,所維持 的雙向溝通」﹔Gilbert 和 Moore(1998)認為交互性的意義是「在學習情境下,

為了達到任務、教學競賽或是社會關係建立的目的,於兩個或以上的人之間所進 行的雙向溝通」。(計惠卿、蔡佩璇,2003),由上述的意義闡述,我們可以發現 近年來社會運動之所以能迅速集結人民,並激起民眾的對於事物的關係,新媒體 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即使遠在國外的留學生、僑胞或移民都能得到第一手的訊 息,並表達支持。

國家發展委員會對年滿 12 歲以上的本國籍民眾進行電話調查隨機訪問,結 果發現,我國 12 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民眾由 2005 年的 62.7%增為 2014 年的 78%。

換算為人數,網路族約 1,631 萬人。此外,曾使用無線上網的比例達 91.5%,相 較於 102 年的 76.6%,一年間快速成長 14.9 個百分點。12 歲以上網路族 84.9%

擁有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擁有率首年超越桌上型電腦(81.2%)1。由以上數據

1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103 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上網日期:2015 年 3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28380

(11)

2

可發現新媒體在今日的社會中確實佔了頗重要的地位。不過在新媒體發達的同時,

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在其中孕育而生,接收新聞的平台數目漸增,各家媒體 為了增加收視率,無不用竟心思奪取閱聽人目光,腥羶色、假新聞、八卦樣樣都 來,不僅毫無節制,反倒變本加厲,也因此許多社會團體紛紛要求媒體成立自律 委員會或倫理委員會,例如蘋果日報自律委員會、壹電視倫理委員會等。

就如同前面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到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 代……」也許這正是現今媒體的最佳寫照,也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讓我們發現媒體 識讀的重要性,而這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 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 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 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 反,竟不得見。

—(劉向,西漢時期)

隨著現今資訊的爆炸、網路科技發展迅速,媒體的亂象已到達一個不可言喻 的地步,為了收視率,時常未經查證便將新聞播報出來,且藏有腥羶色或假新聞,

而青少年及幼童又經常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到此類的文章或圖片,使得許多為 維護兒少福利及監督媒體的社會團體出現,像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及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等,他們會要求媒體進行自律並改進,如 2015 年 3 月 12 日,蘋果日報便與多個社會團體召開《蘋果日報》新聞自律諮詢委員會會議2, 會議探討了以下問題:

提案一

提案委員: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許熒純 報導媒介:蘋果日報、動新聞

報導日期與版面:2015 年 02 月 26 日 A6 新聞標題:掛網被勸「早睡」男大生自焚亡3 違反條文:七、自殺新聞之處理

2蘋果日報自律委員會(2015)。《20150312 新聞自律諮詢委員會會議記錄》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ethics/index.html

3詹智淵、田兆緯(2015.02.26)。〈掛網被勸「早睡」男大生自焚亡〉。《蘋果日報》。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ethics/index.html

(12)

3

主要申訴意見:

一、簡化自殺原因

二、使用動畫與模擬圖片詳細描繪侵害情節

(13)

4

提案二

提案委員: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許熒純 報導媒介:蘋果日報

報導日期與版面:2015 年 02 月 16 日

新聞標題:大愛台女演員 爆瓦斯亡「想和你老來伴 等不下去了」4 違反條文:七、自殺新聞之處理

主要申訴意見:

一、詳細描寫自殺手法

二、過度推論與簡化自殺之虞

提案三

提案委員: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許熒純 報導媒介:蘋果日報、動新聞

報導日期與版面:2015 年 03 月 07 日 A2

新聞標題:鄭捷網誌「每天灌妳強酸強鹼」 高一起寫下駭人自傳 首度曝光5 違反條文:四、血腥及暴力事件新聞之處理

主要申訴意見:

一、標題過於聳動且報導內文複製仇恨與暴力語言。

提案四

提案委員: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許熒純 報導媒介:蘋果日報

報導日期與版面:2015 年 02 月 13 日 A1、2015 年 01 月 20 日 A1 新聞標題:擁抱人質訣別 圍圈臥地自轟 劫獄 6 囚飲彈亡6

機場門口 單親爸被擊斃 載幼女遭攔查 奪槍互轟 25 彈7 違反條文:六、犯罪新聞之處理

4吳詠平(2015.02.16)。〈大愛台女演員 爆瓦斯亡「想和你老來伴 等不下去了」〉。《蘋果日報》。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goo.gl/5XzTEJ

5黃哲民(2015.03.07)。〈鄭捷網誌「每天灌妳強酸強鹼」高一起寫下駭人自傳 首度曝光〉。

《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goo.gl/GtEbjJ

6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15.02.13)。〈擁抱人質訣別 圍圈臥地自轟 劫獄 6 囚飲彈亡〉。

《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goo.gl/Eh3qh4

7蘋果日報地方中心(2015.01.20)。〈機場門口 單親爸被擊斃 載幼女遭攔查 奪槍互轟 25 彈〉。

《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goo.gl/s1yzTf

(14)

5

主要申訴意見:

一、屍體照置放在頭版其必要性與比例原則討論。

二、過度描述(繪)血腥、色情細節之文字或圖片

提案五

提案委員: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林月琴 報導媒介:蘋果日報、動新聞

報導日期與版面:2015.2.5(四) A2、2015.2.7(六) A10

新聞標題:2 歲兒溺水無心跳 父救回 妻兒沉河超過 3 分鐘 硬搏死神 好威8 倖存一歲娃 哭喊「媽媽抱」 10 歲女童復元返陸 家屬瞞母噩耗9 違反條文:三、兒少新聞之處理

主要申訴意見:兒童隱私權需保護

提案六

提案委員: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林福岳 報導媒介:蘋果日報

報導日期與版面:2015 年 03 月 04 日 A1

新聞標題:逼分手砲殺母女 判死 恐怖情人勒斃女友 「鼻血都噴出」

沒人性 殺人母 陳屍鄰房 再性侵女友滅口10 違反條文:四、血腥及暴力事件新聞之處理

主要申訴意見:

一、標題「分手砲」之詞彙使用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為不宜之詞彙。

二、動新聞對於犯罪過程,雖然對於其犯罪過程並無鉅細靡遺描述,但其用暗示 之手法,仍顯露出一部分之犯案過程,本影片恐引發模仿與學習效應。

8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15.02.05)。〈2 歲兒溺水無心跳 父救回妻兒沉河超過 3 分鐘 硬搏死神 好 威〉。《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205/36371505/

9黃羿馨、莊淇鈞、陳瑩欣(2015.02.07)。〈倖存一歲娃 哭喊「媽媽抱」10 歲女童復元返陸 家 屬瞞母噩耗〉。《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207/36375775/

10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15.03.04)。〈逼分手砲殺母女 判死 恐怖情人勒斃女友 「鼻血都噴出」

沒人性 殺人母 陳屍鄰房 再性侵女友滅口〉。《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304/36416916/

(15)

6

提案七

提案委員:台灣防暴聯盟 廖書雯 報導媒介:蘋果日報

報導日期與版面:2014 年 12 月 27 日

新聞標題:兒子寄養疑受虐 社工竟向父亂要錢!11 違反條文:壹 總則

主要申訴內容:主副標題、報導主文 主要申訴意見:

一、本則新聞標題聳動,標題易引導並讓閱聽者產生社政單位疑似怠忽職守之 嫌。

二、蘋果日報記者親臨基隆市政府社會處訪問科長,惟據聯盟社工親自向基隆市 政府社會處調查獲悉科長有向記者說明本案誤會成因。

三、聯盟於評議委員會上決議本案報載與事實有出入,亦有對寄養家庭之負面觀 感之影響,建議聯盟社工於蘋果日報自律諮詢委員會上作提案,進行媒體平衡報 導之倡議。

四、據蘋果自律綱要規定,本則新聞已然違反蘋果自律綱要總則一、新聞報導應 注意事項之(二)不得違反真實與平衡原則。

由以上開會紀錄我們可以發現在七個提案,九則報導中,有八則報導中提到 血腥、暴力、色情、自殺及兒少權利的問題,由此可見媒體對兒童及少年的影響 極大,除了透過這些社會團體的監督外,我們也必須增強我們的識讀能力,對於 那些腥羶色及自殺的新聞,我們應避免去模仿及學習,而對於那些似是而非、三 人成虎的新聞,我們則必須加以查證,本次研究便是要測試建中生對於網路上那 些新媒體的媒體識讀能力進行調查,本研究主要針對以下六點進行探討:

一、 建中生與基本資料的關聯性為何?

二、 建中生與媒體的關聯性為何?

三、 建中生與新媒體的關聯性為何?

四、 建中生與網路新聞的關聯性為何?

五、 建中生與媒體識讀的關聯性為何?

六、 建中生的新聞接收與實際行動的關聯性為何?

11戴之聖(2014.12.27)。〈4 歲兒寄養額頭腫一包 父提告傷害〉。《蘋果即時》。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6 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ocal/20141227/531840/applesearch/

(16)

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提出研究此主題的背景及目的。

二、 相關文獻探討

彙整國內外對於「新媒體」、「網路新聞」及「媒體識讀」三者的相關研究及 文獻,並深入探討三者在現今社會中所佔有的地位及重要性,並將三者加以建立 關聯性,幫助之後研究之進行。

三、 問卷設計

彙整並探討相關文獻及研究後,發現新媒體對於現今學生的影響極大,學生 會利用新媒體進行號召或傳遞訊行,促成社會運動的發生,如苗栗大埔事件及太 陽花學運,同時新媒體的運用也可能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造成影響,像是一○三 年中華民國九合一選舉時,原本默默無名的趙衍慶先生硬是贏過小有知名度的馮 光遠先生,拿下台北市市長選舉的第三高票,發現了這些現象後,針對這些現象 設計出問卷,並發放給建中生進行作答。

四、 問卷調查與資料統計

先發下預試問卷,收回統計後,針對有疑慮之問題進行修改。修改成為正式 問卷後,再次發下,收回後對問卷內容進行統計,並加以統計及整理。

五、 結論

針對收回之問卷所得出的結果進行探討,得出結論,並對新聞媒體、政府及 建中生提出建議。

圖 1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

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與資料統計

結論與建議

(17)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是相對於舊媒體的一種稱法,每一時代都有新媒體的 產生,隨著時代的演進及科技的進步,新媒體這個名詞也會不斷地更換主人,舉 例來說,我們都知道是先有了報紙才有廣播,因此我們說廣播相較於報紙而言算 是新媒體,同理,電視是在廣播出現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的產物,此時廣播便成了 舊媒體,而電視則順理成章的取代了他新媒體的地位(邱千瑜,2008),以現今 這個時期而言,我們可以大致將媒體畫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媒體是指以紙為媒介 的媒體,如報章雜誌;第二媒體是指以電波為媒介的媒體,如廣播;第三媒體是 指基於圖像傳播的媒體,如電視。網路媒介是為第四媒體,具有數位化、多媒體、

即時性和交互性(亦可稱為互動性)等特點,並包含一切數位媒體形式,如網路 新聞、社交媒體及自媒體(博客、微博、微信等)等(鍾布、黃煜、周一凝,2014),

而就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而言,第四媒體,也就是網路,便是相對於報章雜 誌、廣播及電視等其他媒體而言的新媒體,故我們便直接稱他為新媒體。現今新 媒體泛指透過電腦科技所形成的電子溝通媒介,像是網頁、e-mail、手機、部落 格、網路電話、隨選視訊 VOD、IPTV 等等。(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2006)

若從基本面來觀察,新媒體具有人際間相互聯繫及向大眾傳播訊息的雙重功 能,前者如臉書、Line 等通訊傳播軟體,後者則像電子報等,新舊媒體的區別在 於交互性(interactivity)與虛擬性(virtuality)、實時性(亦稱之為即時性,real time)

與定制性(on-demand)及資訊製作、傳播及使用過程的廣泛參與性(鍾布、黃 煜、周一凝(2014);轉引自 Baym, etal.,2012)。另外,它還能不斷改變自身結 構和運行模式,具有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多態(polymorphic)及創新

(innovative)等特質(鍾布、黃煜、周一凝(2014);轉引自 Fuery,2009)。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新媒體與舊媒體只是種相對性的概念,然而隨著數位匯 流,他們之間的區隔已漸趨模糊,舉例來說,原本的四大報—中國時報、自由時 報、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僅依首字筆畫排序)—分別成立了中時電子報、聯合新 聞網、自由時報電子報及蘋果日報電子報(僅依首字筆畫排序),紛紛跨足經營 電子報,而手機及平板也紛紛推出熱門小說、書籍的電子書,躋身進入新媒體行 列。原本若要查閱之前的新聞報導得在圖書館的櫃子上翻找,研究實的文獻探討 儼然成了一項大工程,但在舊報紙資料庫化後不僅方便了許多,報紙也成為了具 有經濟價值的無價資產。在網路興起之前,電視產業可說是當時的新媒體,然而 在網路迅速發展的衝擊下,也一樣得透過網路與數位科技拓展新型態服務,讓之 前的舊媒體改頭換面。(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2006)新媒體的運用及功能直至 目前仍在增多增廣,我們生活中無處沒有新媒體,然而新媒體帶來了種種好處,

卻也雜帶了些壞處,舉例來說,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仍與死神搏鬥時,新加坡 最大的華文平面媒體《聯合早報》於 2015 年 3 月 18 日晚間 10 點 08 分竟誤信網

(18)

9

友發的假消息,報導李光耀已經病逝。新加坡總理公署官網出現澄清頁面,駁斥 李光耀病逝消息。不僅《聯合早報》等媒體,多家外國媒體也跟進報導。李光耀 病逝的假新聞應該就是從守候在醫院的大批記者,在網路上看到總理公署的假截 圖,所以開始瘋狂報導。「美聯」和「路透」兩大通訊社也跟進,使得國際間誤 報李光耀病逝,後來證實是假消息。當時高齡 91 歲的李光耀,2015 年 2 月 5 日 因為嚴重肺炎,住進新加坡中央醫院治療,期間病情反覆起伏,曾一度好轉,又 持續惡化,李光耀一直沒出院,也引發國際關注,許多媒體都派記者,輪班守在 醫院,18 日下午,新加坡總理公署聲明,李光耀病情惡化,當晚才會鬧出假新 聞的烏龍事件。(民視新聞綜合報導,2015.03.19)

圖 2 佯裝成新加坡總理公署官網公告李光耀病逝的假消息

圖片來源:ETtoday 新聞雲(2015)。《假造官網公告謠傳李光耀病逝 新加坡總理公署報警查辦》。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7 日,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319/480834.htm#ixzz3WYCwMqVI

(19)

10

圖 3 CNN 在 Twitter 誤報死訊

圖片來源:熱血時報(2015)。《民製假圖傳李光耀病逝 新加坡總理公署報警》。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7 日,取自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3-18-2015/21834

由以上真實案例可發現,雖然新媒體具備即時性及人人都可以向大眾傳播訊 息等兩項功能,使人可以更快接收到訊息,並將自己手上的訊息直接向大眾傳播 出去,但正因為如此,時常會出現一些假消息,透過媒體為了收視率而未經查證 便將新聞報導出去的特性,傳到了閱聽人的耳裡,導致閱聽人接受到錯誤的訊息。

我們可以得知新媒體賦予了人們參與媒體的能力與機會,而在這其中,群體智慧 的體現更為明顯。法國學者 Pierre Lévy(1997)認為新媒體不同於以往的在於知識 更複雜關係的創造。(邱千瑜,2008)台灣曾歷經兩波媒體改革運動,第一波主 要是讓黨政軍退出媒體,也就是反黨國壟斷,第二波則是讓財團退出媒體,也就 是反資本、反財團壟斷,而如今隨著新媒體發展愈趨蓬勃,Pierre Lévy 表示,www

(World Wide Web)成了一個新的「知識空間(knowledge space)」,不同於以往 線性、具階級組織的構造,它擁有開放、不固定以及動態的特質,是一個具豐富 創造性而無秩序的空間,Pierre Lévy 稱之為「資訊洪流(information deluge)」。

他也認為全球知識領域將不再有整體觀點或中心支配的優勢,知識關係的轉換是 必然且無可避免的(邱千瑜,2008)。

維基百科自 2001 年上線以來,條目最多的英文版維基百科,2001 年 2 月已

(20)

11

有超過 1,000 條條目,同年 7 月更是超過了 10,000 條條目(邱千瑜,2008),而 截至 2015 年 4 月 13 日上午 3 時 08 分止,英文版本共 4,852,000 多筆條目,德 文版本共 1,801,000 多筆條目,日文版本共 960,000 多筆條目,中文版本共 811,000 多筆條目,波蘭文版本共 1,103,000 多筆條目,西班牙文版本共 1,168,000 多筆條 目,俄羅斯文版本共 1,209,000 多筆條目,法文版本共 1,609,000 多筆條目,義大 利文版本共 1,191,000 多筆條目,葡萄牙文版本共 869,000 多筆條目,而這其中 仍不包括許多國家及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由此龐大的數目,我們便可感覺 出網路串連及分享的力量。

圖 4 維基百科至 2015 年 4 月 13 日 3 時 08 分止各語言條目數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維基百科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13 日,取自 http://www.wikipedia.org/

(21)

12

圖 5 維基百科至 2015 年 4 月 13 日 3 時 08 分止不同版本數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維基百科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13 日,取自 http://www.wikipedia.org/

現今新媒體能愈來愈蓬勃發展,網路的迅速發展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我們 時常需要利用智慧型手機裡的通訊軟體與他人聯繫,所以現代人很多都是手機不 離身的,有的甚至連手錶都不帶了,因此新媒體成了時下許多人用來接收訊息的 主要管道,2006 年公視通過組織調整案,新設「新媒體」部門。美國公視 PBS 與英國公視 BBC 也先後宣佈組織改造與策略規劃,均以「擁抱新媒體」作為策 略主軸。顯見寬頻、行動電話等新科技發展趨勢,將逐漸改寫公共廣電服務的未 來樣貌(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2006)。

第二節 網路新聞

網路新聞(online journalism)為新媒體的一種,特指新聞媒體製作的集文字、

圖片、音訊和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的新聞資訊,並透過網路媒介傳播給使用者,與 數位媒體(digital media)」的定義不同,網路新聞還具備互動性等特質。(鍾布、

黃煜、周一凝,2014)

Gordon Graham 曾說道網際網路的確就像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使用者 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去觀察(observe)、存在於(exist)網際網 路世界,並在裡面活動(act),我們還可以生活在其中。但網際網路中的網路新

(22)

13

聞最早是如何形成的呢?追朔網路新聞的起源,「電子郵件」應是最早的網路新 聞形式(沈中愷,2006)。網際網路出現的初期,在 1971 年 10 月,任職於 Bolt Beranek and Newman(BBN)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正撰寫一種 可在不同電腦間傳輸檔案的軟體時,想到如果可以傳輸檔案,為什麼不能傳輸「訊 息」?訊息其實也就是另一個文字檔案,於是他將這個送信的小程式寫好,雖然 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 email,但 ARPANET 的成員很快就發現 email 太方便了!大 家愛不釋手,就在原作者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時,這套軟體已到處流傳,成為網 際網路上的殺手軟體。也使得電子郵件 electronic mail(e-mail)成為人類第三次 的溝通革命,而在這之前的兩次溝通革命分別為口語及書寫(毛慶禎,2004)。

電子郵件(e-mail)至今仍是廣泛被使用的網路服務,而且不易被取代。電 子郵件的發明是網路的一項重要應用,網路使用者在取得郵件帳號後,就可藉由 電子郵件和其他網友溝通,並從網路上獲得訊息與資源,以及參加虛擬群組的討 論,也因如此,使得具有新聞價值的資訊,可藉著電子郵件在網路之間傳遞訊息。

然而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為滿足使用者需要即時與大量資訊的傳送,1980 年 代初期發展出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佈告欄,使用者可以利用電子佈 告欄系統,透過電話和網路溝通存取該系統上的檔案、發送電子郵件或和不同地 方的使用者對談。從前的 BBS 使用者都是使用家中的數據機和專用軟體,經過電 話線路而上站,而現在大部分都是透過網際網路或 BBS 連線進行線上交談、意見 討論或線上遊戲等(李忠謀、王淑玲、張惠貞、吳佳娟,1993)。現今也成為網 路上許多虛擬社群、群組、遊戲、聊天室、接收他人發表的文章及發表自己意見 的主要資訊交流媒介。在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新聞討論群組等網路媒介,藉 由網際網路超越空間與即時傳遞新聞與資訊的方式,引起了傳統新聞媒體的關注,

他們相繼成立網站提供新聞資訊服務。在此同時,政府機構、財團及網路公司也 發現,運用網路無遠弗屆特性傳播訊息能夠創造很大的影響,使得網路新聞傳播 在二十世紀末開始蓬勃發展(沈中愷,2006)。鍾布、黃煜和周一凝(2014)將 網路新聞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2-1992)是為網路新聞的試驗期,從美國出現可視圖文服務

(Videotex)開始算起,同時,美國三家互聯網服務公司開始提供網路新聞、論 壇、天氣、購物和專欄等資訊,並大獲成功。90 年代初,美國主流媒體透過類 似平台提供新聞,但媒體對內容生產沒有實際的控制權,利潤分成低。HTML 技 術的發展使主流媒體擺脫控制,獨立營運網站。無論是企業或是個人皆紛紛開設 網站,發布自製訊息,1992 年 5 月世界第一份網路報紙《芝加哥線上成立》,緊 接著 1993 年全球第一個獨立新聞網站誕生,1994 年 11 月英國的《每日電訊報》

也推出了全球第一家獨立新聞網站。

第二階段(1993-2000)始於 Mosaic 推出圖文互動瀏覽器,革新了網路閱讀 體驗,自此網路新聞開始迅速發展,這個時期的記者及編輯作為把關人,對閱聽 人如何接收資訊依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雅虎等網路公司開發出能使使用者自主 選擇新聞資訊的軟體,削弱了新聞媒體的把關作用。

(23)

14

第三階段(2001-2010)視為網路新聞的繁榮期,傳統媒體在自營新聞網站 上刊登大量內容,不但信息量暴增,也吸引更多用戶。2001 年網路新聞的平均 流量硬是比 2000 年高出了 15%,美國主流媒體網站流量更是增加了 70%,而一 些行業協會也相繼成立。

第四階段(2010 至今)始於美國蘋果公司推出了首部平板 iPad,這是具劃時代 意義的移動中端。網路新聞與其他新媒體如社交媒體等融合,用戶使用帶有 Wi-Fi 功能的移動終端接收新聞內容。網路新聞自此進入新階段。

網路新聞信息量激增帶來了使用者的增加,伴隨著的便是傳統媒體使用下降,

過去 20 多年來,美國人的平面媒體資訊消費量逐年下降,花在獲取網路新聞的 時間卻普遍增加,由此可見,網路新聞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新聞消費之中,學者 在新聞研究中首先討論的問題是網路新聞最終是否會取代傳統媒體,新聞使用習 慣也與人口因素有關,Nguyen 和 Western 更發現,愈是年輕、教育程度愈高及 愈富裕的閱聽人使用網路更為頻繁。Tapscott 的研究,出生於 1977 至 1997 年的 網路世代具有以下特質(林珊如,2010;轉引自 Leung,2004):

一、 具有全球視野與開放情感(global orientation and emotionally uninhibited):

科技的進步使他們愈來愈容易與世界接軌,不受族群與地域的限制。匿名的本質 也使他們更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 強調獲取新知與學習的權利(right to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傾向終身學習,強調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學習、獲取資訊及發表意見的權利。此 世代認為將來或許會更換五到八個以上的工作,因此必須不斷進修以保有工作 力。

三、 熱愛科技(technology savvy):

對科技很有興趣,熱愛使用網路,以富創意的方式使用網路,喜歡網路的便利性,

喜歡搜尋帶來的控制感勝過資訊傳遞與娛樂感。

四、 嚮往表現成人般的成熟(preoccupied with maturity and adulthood):

網路世代中的青少年希望成人將自己視為有貢獻的個體,不要因年紀小,就被認 為缺乏經驗。

Leung(2004)實徵研究發現,在這群青少年中,根據對資訊公開取用權的認知 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是不重視資訊公開取用權的青少年,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從 事具有行銷與社會互動功能的網路活動,如線上銀行、線上交易活動、線上論壇 與線上討論群等,另一種則是重視公平取用資訊權的青少年,習慣使用網路作為 滿足資訊需求的工具,如尋找所需的資訊,研究結論指出,無論是上述哪一類,

網路世代的基本信念為,資訊的流動無需付出代價,且意見表達不受族群、性別 和文化影響(林珊如,2010)。由以上種種,我們會發現網路新聞正逐漸蓬勃發 展,而它也對現代人接收新聞的方式有很大的影響,而至今他仍然在繼續成長、

發展。

(24)

15

第三節 媒體識讀12

大眾傳播媒體與傳播新科技是當今社會人們彼此聯繫、建立關係及熟悉生活 環境的主要工具,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之,在肯定傳播媒體功能的同時,也別忘了 他引發人類衝突、阻礙社會進步的破壞力。2004 年總統大選時,選舉前後許多 新聞媒體竟成了黨政宣傳機器,甚至出現報票灌水的誇張行為,自此,他儼然成 了台灣人民眼中的禍害之一(余陽洲,2005)。也因此,「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 成了閱聽人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我們得要應付假新聞、政治偏向嚴重的觀點、

造假的收視率及廣告等。

媒體識讀是由「media literacy」一詞轉譯而來,中文並無直接的對應詞,有 時也會被翻成「媒體素養」或「媒體公民教育」(呂儀君,2009),而在英文上,

他有時涉及的層面非常多元,Meyrowite(1998)曾自問 Media Literacy 是什麼?

他自己也沒有答案,原因在於相關的典型概念都聚焦在如何重新定義「Literacy」

(吳政峰,2008),是專指某種技能(a skill)、知識的累積(accumulation for knowledge)或是一種世界觀的統稱?媒體識讀是必須透過正規教育學習的知能、

喚醒意識的文化批判運動、作為學術界討論的新方向,還是親職教育的新觀念?

媒體識讀的目的是使學習能對媒介文本能有更多元的解讀知識,或是對媒體生態 與意識型態有進一步的了解?還是凸顯閱聽人的主體性,強調影視消費與閱聽人 的商業邏輯關係(吳翠珍,2001)?要如何去定義「Literacy」最能詮釋我們當 前的媒體仍是一個大問號。媒體識讀為一無專一學術理論的新興領域,許多學者 認為媒體識讀是媒體研究、人類思維以及教育學的聚合地帶,但 Potter(2004)

認為媒體識讀不只是這三大主體的交會點而是完整的涵蓋(呂儀君,2009)。吳 翠珍(2001)曾提到媒體識讀是必須透過正規教育學習的知能、喚醒意識的文化 批判運動、作為學術界討論的新方向,還是親職教育的新觀念?媒體識讀的目的 是使學習能對媒介文本能有更多元的解讀知識,或是對媒體生態與意識型態有進 一步的了解?還是凸顯閱聽人的主體性,強調影視消費與閱聽人的商業邏輯關係?

仍然多方的意見。

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推動媒體識讀教育,藉由研討辯證與論述形成,

世界上諸多國家皆有共識,英國、澳洲、加拿大、法國、瑞典、芬蘭及德國等國 皆將媒體識讀教育併入學校的課程內。不單單只是已開發國家,世界其他國家如 南美洲的智利,就算在經濟與政治皆不穩定的情況下,也積極發展媒體識讀教育

(吳翠珍,2001)。

日本由民間團體「公民電視與媒體論壇(Forum for Citizen’s Television and Media)」從 1972 年開始發展媒體識讀教育,時常舉辦國際性學術與實踐對話。

12媒體識讀一詞來自「media literacy」,亦被譯為「媒體素養」,本篇論文主要使用「媒體識讀」, 除非遇專有名詞,如《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等。

(25)

16

日本教育部於 1998 年在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中成立媒體教育研發小組,擬花四 年時間研擬日本的「媒體教育白皮書」,將於 2002 年開始,同時由正規與成人教 育系統來實踐媒體教育(吳翠珍,2001)。而台灣教育部在 2002 年也制定出了《媒 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其中有一段敘述如下:

全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到 2001 年 12 月底共有 64 家開播,每天播送八、

九十個頻道包括衛星電視和多媒體等節目,目前台灣節目供應者提供將近 124 個頻道,也加速了台灣媒體的競爭效應。根據天下雜誌 2002 年 1 月及 4 月的 報導,民國 85(1996)年包括無線與有線電視、雜誌、報紙、廣播等台灣五大媒 體總廣告量為 400 億台幣,民國 90(2001)年為 520 億,僅成長 30%;然而,

媒體開放經營後真正能賺錢的少,卻使媒體的經營陷入惡性競爭,造成媒體產業 重視短線利益,欠缺長期規劃的能力,也導致台灣媒體節目品質的持續低落。

其中也歸納了民眾批評媒體的幾項重點:

1. 眾聲喧囂、吵鬧、真相模糊。

2. 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

3. 社會新聞比重過高。

4. 缺乏深度與內涵。

5. 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

6. 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7. 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8. 缺乏文化、教育和社區新聞。

9. 推波助瀾一些扭曲的社會現象。(教育部,2002)

由教育部所歸納的這幾點,我們可以發現大眾對於台灣媒體的負面觀感來自 於多種層面,不單單只是平常說的製造聳動新聞、未經查證及著重八卦報導,還 有報導缺乏國際觀及缺少文化、教育與社區方面的新聞等因素。

此外,我們可以察覺到其實媒體本身具有歷史、文化脈絡化的在地性格,因此媒 體識讀的核心概念可能必須因地制宜(吳翠珍,2001),舉例來說,就台灣而言,

2014 年新聞自由(2014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在全球排名第 50 名,而中國 則排名全球第 175(倒數第6名),由排名我們明顯的看出我國媒體的新聞自由 大大的贏過中國,但其實我們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回溯到 1990 年代初,當時 正值第一波媒體改革運動,主要訴求黨政軍退出媒體,在這之前黨政軍一直掌握 著媒體,戒嚴時期,我們的媒體也是被政府監控著,黨政軍退出媒體後,媒體才 逐漸有了新聞自由。

(26)

17

圖 6 2014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表 圖片來源:Reporters Without Boarders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17 日,取自 http://rsf.org/index2014/data/carte2014_en.png

(27)

18

圖 7 2014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表 圖片來源:Reporters Without Boarders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17 日,取自 http://rsf.org/index2014/data/index2014_en.pdf

(28)

19

圖 8 2014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表 圖片來源:Reporters Without Boarders

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17 日,取自 http://rsf.org/index2014/data/index2014_en.pdf

(29)

20

但隨著新聞媒體愈趨自由,我們也得要對自由後帶來的種種問題負起責任。

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台灣媒體市場強調自由競爭,理想中的媒體應提供不同 族群的對話空間,但實際上在媒體自由化後並不一定產出品質更加、更多元的新 聞,反倒造成了集中化的商業壟斷,甚至成為企業集團的一部份,與政商勢力過 於密切,未政經優勢者服務,壓抑了社會底層的聲音,而媒體一但以獲利為主要 目的,為了高收視率與廣告收入,大量提供八卦及腥羶色內容,長期惡性循環下 來,大眾對媒體便逐漸失去信心(陳雅萱、陳芃瑾、辜子桓、郭宜婷,2011),

而這也間接導致了第二波媒體改革,也就是反財團壟斷。

相較於媒體改革運動,媒體識讀是培養學習者對訊息保持開放、質疑、省思 與批判的態度。一般而言,媒體識讀的終極學習目標是在思辯態度的養成,使之 成為一個有媒體識讀能力的公民而不只是媒介消費者。我們應該要學會去批判、

去質疑,媒體識讀的終點不只是有能力分析媒體文本,知道如何選擇文本,而是 期望閱聽人能具有質疑文本所措置的政治經濟生態與媒介組織的能力,成為對傳 播權有所瞭解的有知有能的公民(吳翠珍,200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建中生為核心,向外延伸至「媒體」、「新媒體」、「網路新聞」、「媒 體識讀」及「實際行動」等五大項所要研究的主題,再加上「基本資料」,並探 討這六項與建中生之間的關聯。其中在從這六大項中提出十二小項進行分析,從

「基本資料」中分出「年級別」、「家中長輩」及「政治偏向」,「媒體」中分出「接 收新聞的管道」,「新媒體」中分出「新媒體的運用」,「網路新聞」中分出「接收 來源」、「接收時間」、「功能運用」及「使用習慣」,「媒體識讀」中分出「對新聞 的看法」及「對新聞的討論」,以及「實際行動」中分出「網路號召的實際參與」。

(30)

21 圖 9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之工具主要以問卷為主,問卷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針 對作答者的基本資料進行調查,第二部分是針對建中生新媒體的使用進行調查,

第三部分則是對建中生的在新媒體(網路新聞)方面媒體識讀能力進行測驗,最 後一部份則是使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對建中生進行測試,一方面測試識讀能 力,另一方面也測試行動力。

一、 問卷編制

建中生新媒體識讀能力調查問卷的編製過程主要如下:

1. 文獻探討

由於現今台灣對於新媒體識讀(或稱網路媒體素養)的問卷方面資

(31)

22

料較少,而針對高中生進行調查的更是微乎其微,故此問卷在編制的過 程中除針對國內外各項媒體識讀、新媒體及網路新聞的相關文獻進行蒐 集分析外,也從網路媒體的特性、對社會的影響力及在研究過程中長期 對網路新聞上留言、評論及閱聽人的反應等行為的觀察產生了問題意識,

這些問題都將呈現在本論文的問卷中,希望能就此了解建中生在新媒體 方面的識讀能力。

2. 預試問卷編定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所得之資料,設計出新媒體識讀能力調查問卷,

在加入基本資料、新媒體的使用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等問題,編製 成問卷初稿。

3. 進行前測

將設計好的問卷交由 26 位建中生進行填寫,實際回收 18 份。

4. 預試問卷修訂

將前測問卷所得之結果,加上對作答者進行認知訪問,確定作答者 了解題目的真正意義。

二、 問卷設計與架構

「建中生新媒體識讀能力調查問卷」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 分是針對作答者的基本資料、接收新聞的管道及政治傾向進行調查,包 含年級別、使用過及最常使用來接收新聞的管道、家中長輩的影響、政 治傾向的影響等。

第二部分是針對建中生對新媒體的使用進行調查,包含接收網路新 聞的管道、接收網路新聞的時間及新媒體功能的運用等。

第三部分則是對建中生的在新媒體(網路新聞)方面媒體識讀能力 進行測驗,包含對於來路不明報導的反應及對新聞的討論、批判與思辨 能力,以及實際的行動。

最後一部份則是使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對建中生進行測試,利 用一○三年中華民國九合一選舉台北市 2 號市長候選人趙衍慶先生的 假新聞來實際測試建中生在新媒體方面的識讀能力,另一方面也測試其 實際行動。

問卷主要分成以下幾項進行仔細探討:

表格 1 「建中生新媒體識讀能力調查問卷」問卷架構

主要項目 細項 題號 基本資料 年級別 1

家中長輩 4、5

政治偏向 6、7、8、9

(32)

23

媒體 接收新聞的管道 2、3

新媒體 新媒體的運用 10、11、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26、27、

28、29、30、31、32、33、34 網路新聞 接收來源 10、11

接收時間 12、13 功能運用 14、15 使用習慣 16、17

媒體識讀 對新聞的看法 18、19、20、21、31、32 對新聞的討論 22、23、24、25

實際行動 網路號召的實際參 與

26、27、28、29、30、33、34

第四部份(第 31、32、33、34 題)及各題之開放性作答(其他)

部分將於第五章第一節研究結論再行討論。

第三節 預試問卷結果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格 2 預試問卷有效率

年級別 回收問卷數 有效問卷數 問卷有效率

高一 0 0 0.0%

高二 26 18 69.2%

高三 0 0 0.0%

總和 26 18 69.2%

1. 請問您目前就讀的年級為______?

圖 10 年級別之描述性統計

0 5 10 15 20

高三 高二 高一

(33)

24 表格 3 年級別之描述性統計

年級別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高一 0 0.0 0.0 0.0

高二 18 100.0 100.0 100.0

高三 0 0.0 0.0 100.0

總和 18 100.0 100.0

年級別:

有效問卷中,「高一」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高二」者,共 18 人,佔總 數的 100.0%;「高三」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2. 請問您曾經利用以下那些媒體接收過新聞?可複選

圖 11 使用過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4 使用過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媒體總類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網路 18 27.3 27.3 27.3

電視 17 25.8 25.8 53.0 報紙 17 25.8 25.8 78.8 廣播 14 21.2 21.2 100.0 總和 66 100.0 100.0

使用過的媒體:

有效問卷中,使用過「網路」者,共 18 人,佔總數的 27.3%;「電視」者,共 17 人,佔總數的 25.8%;「報紙」者,共 17 人,佔總數的 25.8%;「廣播」者,共 14 人,佔總數的 21.2%。

0 5 10 15 20

廣播 報紙 電視 網路

(34)

25

3. 請問您最常利用以下那種媒體來接收新聞?

圖 12 最常使用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5 最常使用的媒體之描述性統計

媒體總類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網路 14 73.7 73.7 73.7

電視 4 21.1 21.1 94.7

報紙 1 5.3 5.3 100.0

廣播 0 0.0 0.0 100.0

總和 19 100.0 100.0

最常使用的媒體:

有效問卷中,最常使用「網路」者,共 14 人,佔總數的 73.7%;「電視」者,共 4 人,佔總數的 21.1%;「報紙」者,共 1 人,佔總數的 5.3%;「廣播」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註:此題雖為單選題,但若頻率相當,可選兩項或以上,兩項或以上者亦為有效 問卷。

4. 請問您家中長輩是否會對新聞內容進行評論?

圖 13 家中長輩對新聞評論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0 5 10 15

廣播 報紙 電視 網路

0 5 10 15

每則都會 會,時常 會,但很少 完全不會

(35)

26 表格 6 家中長輩對新聞評論的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頻率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完全不會 0 0.0 0.0 0.0

會,但很少 5 27.8 27.8 27.8 會,時常 13 72.2 72.2 100.0

每則都會 0 0.0 0.0 100.0

總和 18 100.0 100.0

家中長輩對新聞評論的頻率:

有效問卷中,「完全不會」對新聞進行評論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會,

但很少」者,共 5 人,佔總數的 27.8%;「會,時常」者,共 13 人,佔總數的 72.2%;

「每則都會」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5. 若是,請問家中長輩的意見是否會影響您的看法?

圖 14 家中長輩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7 家中長輩的影響力之描述性統計

頻率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完全不會 2 11.8 11.8 11.8

會,但很少 12 70.6 70.6 82.4 會,時常 3 17.6 17.6 100.0

每次都會 0 0.0 0.0 100.0

總和 17 100.0 100.0

家中長輩的影響力:

0 5 10 15

每次都會 會,時常 會,但很少 完全不會

(36)

27

有效問卷中,「完全不會」被家長影響者,共 2 人,佔總數的 11.8%;「會,但很 少」者,共 12 人,佔總數的 70.6%;「會,時常」者,共 3 人,佔總數的 17.6%;

「每次都會」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6. 請問您認為自己是否有政治偏向(如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或台聯黨等,

也就是非中間選民)?

圖 15 具政治偏項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8 具政治偏項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9 50.0 50.0 50.0

9 50.0 50.0 100.0

總和 18 100.0 100.0

具政治偏項的比例:

有效問卷中,「是」為具政治偏向者,共 9 人,佔總數的 50.0%;「否」者,共 9 人,佔總數的 50.0%。

7. 若是,請問政治偏向對您看待政治問題的影響程度?

0 5 10

否 是

(37)

28

圖 16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9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毫無影響 1 11.1 11.1 11.1

些微影響 8 88.9 88.9 100.0

強烈影響 0 0.0 0.0 100.0

總和 17 100.0 100.0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

有效問卷中,政治偏向「毫無影響」者,共 1 人,佔總數的 11.1%;「些微影響」

者,共 8 人,佔總數的 88.9%;「強烈影響」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8. 請問影響您政治偏向的為______?可複選

圖 17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0 政治偏向的影響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因素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家庭因素 6 30.0 30.0 30.0

施政情形 7 35.0 35.0 65.0

0 5 10

強烈影響 些微影響 毫無影響

0 2 4 6 8

其他 純粹個人喜好 朋友影響 施政情形 家庭因素

(38)

29

朋友影響 2 10.0 10.0 75.0 純粹個人喜好 5 25.0 25.0 100.0

其他 0 0.0 0.0 100.0

總和 20 100.0 100.0

政治偏向的因素:

有效問卷中,影響政治偏向的因素為「家庭因素」者,共 6 人,佔總數的 30.0%;

「施政情形」者,共 7 人,佔總數的 35.0%;「朋友影響」者,共 2 人,佔總數 的 10.0%;「純粹個人喜好」者,共 5 人,佔總數的 25.0%;「其他」者,共 0 人,

佔總數的 0.0%。

9. 請問主要影響您政治偏向的為______?

圖 18 政治偏向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1 政治偏向的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因素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家庭因素 2 20.0 20.0 20.0

施政情形 5 50.0 50.0 70.0

朋友影響 0 0.0 0.0 70.0

純粹個人喜好 3 30.0 30.0 100.0

其他 0 0.0 0.0 100.0

總和 20 100.0 100.0

政治偏向的因素:

有效問卷中,影響政治偏向的因素為「家庭因素」者,共 2 人,佔總數的 20.0%;

「施政情形」者,共 5 人,佔總數的 50.0%;「朋友影響」者,共 0 人,佔總數 的 0.0%;「純粹個人喜好」者,共 3 人,佔總數的 30.0%;「其他」者,共 0 人,

0 2 4 6

其他 純粹個人喜好 朋友影響 施政情形 家庭因素

(39)

30

佔總數的 0.0%。

註:此題雖為單選題,但若頻率相當,可選兩項或以上,兩項或以上者亦為有效 問卷。

10. 請問您是否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

圖 19 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2 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的比例之描述性統計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18 100.0 100.0 100.0

0 0.0 0.0 100.0

總和 18 100.0 100.0

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的比例:

有效問卷中,「是」為利用網路接受過新聞者,共 18 人,佔總數的 100.0%;「否」

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11. 請問您曾經用過以下那些網站接收網路新聞?可複選

圖 20 網路新聞接收來源之描述性統計

0 5 10 15 20

否 是

0 5 10 15 20

其他 電子報 搜尋引擎 維基百科

(40)

31 表格 13 網路新聞接收來源之描述性統計

來源總類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臉書 18 20.5 20.5 20.5

維基百科 12 13.6 13.6 34.1

自媒體 4 4.5 4.5 38.6

搜尋引擎 17 19.3 19.3 58.0 批踢踢 12 13.6 13.6 71.6 電子報 17 19.3 19.3 90.9

獨立媒體 7 8.0 8.0 98.9

其他 1 1.1 1.1 100.0

總和 88 100.0 100.0

網路新聞接收來源:

有效問卷中,網路新聞接收來源為「臉書」者,共 18 人,佔總數的 20.5%;「維 基百科」者,共 12 人,佔總數的 13.6%;「自媒體」者,共 4 人,佔總數的 4.5%;

「搜尋引擎」者,共 17 人,佔總數的 19.3%;「批踢踢」者,共 12 人,佔總數的 13.6%;「電子報」者,共 17 人,佔總數的 19.3%;「獨立媒體」者,共 7 人,佔 總數的 8.0%;「其他」者,共 1 人,佔總數的 1.1%。

註:選擇其他者之答案為「外國媒體或專業領域網站」。

12. 請問您一個上課日(星期一至五)平均利用網路接收新聞多少時間?(發文、

聊天、洗讚、留言及看影片等除外)

圖 21 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4 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時間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0 5 10

10小時以上 4至5小時 2至3小時 30分鐘至1小時

(41)

32

30 分鐘以下 4 23.5 23.5 23.5 30 分鐘至 1 小時 9 52.9 52.9 76.5 1 至 2 小時 3 17.6 17.6 94.1 2 至 3 小時 0 0.0 0.0 94.1 3 至 4 小時 1 5.9 5.9 100.0 4 至 5 小時 0 0.0 0.0 100.0 5 至 10 小時 0 0.0 0.0 100.0 10 小時以上 0 0.0 0.0 100.0 總和 17 100.0 100.0

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

有效問卷中,平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為「30 分鐘以下」者,共 4 人,佔總數的 23.5%;「30 分鐘至 1 小時」者,共 9 人,佔總數的 52.9%;「1 至 2 小時」者,共 3 人,佔總數的 17.6%;「2 至 3 小時」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3 至 4 小時」

者,共 1 人,佔總數的 5.9%;「4 至 5 小時」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5 至 10 小時」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10 小時以上」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13. 請問您一個休假天(星期六、日)平均利用網路接收新聞多少時間?(發文、

聊天、洗讚、留言及看影片等除外)

圖 22 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5 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之描述性統計

時間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30 分鐘以下 1 5.9 5.9 5.9

30 分鐘至 1 小時 10 58.8 58.8 64.7 1 至 2 小時 4 23.5 23.5 88.2

0 5 10 15

10小時以上 4至5小時 2至3小時 30分鐘至1小時

(42)

33

2 至 3 小時 2 11.8 11.8 100.0 3 至 4 小時 0 0.0 0.0 100.0 4 至 5 小時 0 0.0 0.0 100.0 5 至 10 小時 0 0.0 0.0 100.0 10 小時以上 0 0.0 0.0 100.0 總和 17 100.0 100.0

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

有效問卷中,假日網路新聞接收時間為「30 分鐘以下」者,共 1 人,佔總數的 5.9%;「30 分鐘至 1 小時」者,共 10 人,佔總數的 58.8%;「1 至 2 小時」者,共 4 人,佔總數的 23.5%;「2 至 3 小時」者,共 2 人,佔總數的 11.8%;「3 至 4 小 時」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4 至 5 小時」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5 至 10 小時」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10 小時以上」者,共 0 人,佔總數 的 0.0%。

14. 請問您是否曾經對網路新聞讚好?

圖 23 對網路新聞讚好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6 對網路新聞讚好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頻率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完全沒有 1 5.6 5.6 5.6

有,但很少 10 55.6 55.6 61.1 有,時常 7 38.9 38.9 100.0

每則都有 0 0.0 0.0 100.0

總和 18 100.0 100.0

0 5 10 15

每則都有 有,時常 有,但很少 完全沒有

(43)

34

對網路新聞讚好頻率:

有效問卷中,「完全沒有」對網路新聞讚好者,共 1 人,佔總數的 5.6%;「有,

但很少」者,共 10 人,佔總數的 55.6%;「有,時常」者,共 7 人,佔總數的 38.9%;

「每次都有」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15. 請問您是否曾經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

圖 24 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7 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頻率之描述性統計

頻率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完全沒有 12 66.7 66.7 66.7

有,但很少 6 33.3 33.3 100.0

有,時常 0 0.0 0.0 100.0

每則都有 0 0.0 0.0 100.0

總和 18 100.0 100.0

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頻率:

有效問卷中,「完全沒有」在網路新聞下方留言者,共 12 人,佔總數的 66.7%;

「有,但很少」者,共 6 人,佔總數的 33.3%;「有,時常」者,共 0 人,佔總 數的 0.0%;「每則都有」者,共 0 人,佔總數的 0.0%。

16. 請問您在看網路新聞時,您會______?可複選

0 5 10 15

每則都有 有,時常 有,但很少 完全沒有

(44)

35

圖 25 網路新聞的挑選之描述性統計

表格 18 網路新聞的挑選之描述性統計

方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選擇喜歡的看 15 57.7 57.7 57.7

只要看到新聞都看 4 15.4 15.4 73.1 挑選分享或留言較

多的看

2 7.7 7.7 80.8

挑選朋友分享的看 5 19.2 19.2 100.0 總和 26 100.0 100.0

網路新聞的挑選:

有效問卷中,在看網路新聞時會「選擇喜歡的看」者,共 15 人,佔總數的 57.7%;

「只要看到新聞都看」者,共 4 人,佔總數的 15.4%;「挑選分享或留言較多的 看」者,共 2 人,佔總數的 7.7%;「挑選朋友分享的看」者,共 5 人,佔總數的 19.2%。

17. 請問您在看網路新聞時,您會______?

圖 26 看網路新聞的順序之描述性統計 0 5 10 15 20 挑選朋友分享的看

挑選分享或留言…

只要看到新聞都看 選擇喜歡的看

0 5 10 15

只看留言,不看…

只看報導,不看…

先看留言,再看…

先看報導,再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New York Times)、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日本產經新聞》(産経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C.轄屬各樂齡學習中心 數超過 25 所者,103 年 度於平面媒體(含報 紙、雜誌)刊出達 12 則 以上,並結合廣播電

1、 網路管理與通信技術整合實務、機電控制、網拍多媒體行銷及物流從業人員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發 掘報告》,《考古學報》2007 年第 4 期,第

各系所正取生請於民國 104 年 12 月 30 日(星期三)前於本校招生資訊網 http://www.cyut.edu.tw/~recruit

日本九州 4 日遭到鋒面滯留的強降雨侵襲,截至 13 日止已造成 72 人死亡,其 中又以九州境內的熊本縣為重災區,死亡人數高達 64 人。根據《朝日新聞》報

視聽 材料 新聞 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