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2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326-A 觀楞伽記略科題辭

No. 326-B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略科 經題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上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下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下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之上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之下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上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下

No. 326-C 觀楞伽寶經閣筆記 No. 326-D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326-A 觀楞伽記略科題辭

科以分經。從古製也。昔道安法師以三分科經。時人譏其離析經義。及親光論至。果 以三分斷其全經。時迺嘆其雅合。蓋經經各有綱宗。科迺提挈綱要而振起之。使觀者 得其要領。庶離言得義而悟入之。令捨筌蹄。殆非支分節解逞臆斷也。後之義學。昧 於離言之旨。各恃己見。駢枝其說。以取謗法之愆。使學者莫之適從。正所謂以多岐 亡羊耳。茲楞伽以離言說第一義為宗。不涉唇吻。又豈可妄想分別能入。而其所以科 節之。蓋以經文簡古。血脈幽潛。不得其門而入。故特提其綱領。使知問答來源。融 會一貫。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義。不以文言為障礙耳。非臆斷也。即此已為剩法。

後之覺者。切不得以此為欠。而更增益其說。自取謗法之罪不淺矣。

萬歷戊戌孟夏佛成道日 沙門德清題于五羊之青門壘壁間 No. 326-B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略科

海印沙門 釋德清 排訂 通科分(二)(經一卷初)(凡經皆有三分此經來未盡故闕流通分)

一序分 二正宗分(二)

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三界唯心(二)

初約數句問(百八問)

次非數句答(二)

初牒(無上全章)

次答(不生句全章)

次曲示一心生滅以顯萬法唯識(八)

初明真妄因依廣示八識以顯生滅因緣相(二)

初略明唯識以別邪正之因(三)

初明真唯識量以辨邪宗(三)

初顯真唯識(諸識下九段)

次喻破二見(譬如下三段)

三揀辨邪宗(破諸外道下三段)

次示七種聖義以別邪見(二)

初示正義(有七種一段)

次明斥非(云何外道二節)

三揀邪因以示正因(二)

初揀邪因(妄想三有苦下八段)

次示正因(若復諸餘下一章)

次廣明八識以示識智之相(二)

初明八識相(問心意意識等全章)

次明三智相(聖智三相全章)

二明返妄歸真約五法自性無我以辨邪正因果相○

三明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究竟差別相○

四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

(5)

五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滅平等相○

六廣明六度以示自性妙行無修相○

七廣決眾疑以顯法身離過○

八特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

△已上因緣科已竟。

○二明返妄歸真約五法自性無我以辨邪正因果相分(二)(此科至四卷中止)

初辨邪正頓示一乘理行因果相(二)

初辨明因地心(二)

初破邪顯正以示常住真理(二)

初約三門破邪因以顯正因(五)

初明五法(六)

初破名相妄想(知大眾心念下問答有無全章)

二顯正智如如(淨除自心現流下一章顯正智法依佛章顯如如)

三破二種邪因(二)

初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二種聲聞一章)

次以聖智破外道邪因(常不思議一章)

四舉果驗因(二乘外道一章)

五勘果知因(五無間全章)

六示因果一如(一闡提全章)

二明三自性(一章)

三明二無我(一章)

四破有無二見(建立誹謗一章)

五結示正因(善知心意下偈終)

次約一心破妄計以顯真理(二)

初明寂滅一心(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一章)

次示如來藏性(經二卷初)(疑如來藏同外道我一章)

次依理勘訂以辨邪正二行○

次辨明果地覺○

次依前理行頓示斷惑證真因果相○

△上顯理已竟△下顯行。

○次依理勘訂以辨邪正二行(四)

初總示正行之方(四)

初能觀之智(四方使一章)

二所破之惑(明緣生無性破依他起明妄想無性破徧計執)

三顯圓成之理(無四句可離無聖智可得)

四顯離過絕非(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等二段)

二略示邪正因果相(四)

初略示邪正二因(二)

初示二種邪因禪 次示三種正因禪 二略明邪正二果(二)

初如來涅槃真果(爾時)

次二乘涅槃果假(復次)

三略示當轉二性(言說自性事自性)

(6)

四略示感應二徵(現身面言說加持手灌頂神力加持)

三廣釋邪正因果差別相(二)

初廣釋前三種禪以顯三乘差別因果相(二)

初廣辨因別(三)

初釋愚夫所行禪(二)

初外道邪禪(二)

初緣起無性以破言說自性相(緣起一章)

次辨妄想無性以破事自性相(七)

初明妄境真常以破斷見(常聲者何事說至非聖言說半章)

二明法一見異以破常見(惑亂起二種種性至種性義半章)

三明心境如如以破一異見(即彼惑亂不妄想一節已上三科共一章)

四明緣生如幻以破有無見(問惑亂為有無起兩全章至是故說如幻止)

五明本自無生以破因生見(問一切性無生一章)

六明言說無性以破名言習氣(當說名句形身一章)

七顯名言雙絕以誡忘言默證(未來世智者止論一章至偈文離自性)

次二乘偏禪 次觀察義禪 三釋攀緣如禪(三)

初觀四大如 次觀五陰如 三結示正觀

次廣辨果別(先示邪果後示正果)

次廣釋如來禪融會妄想如如以顯一乘平等因果相(三)

初明即妄即真以顯因平等(十二妄想一章)

次明即心即境以顯果平等(妄想無性半章以顯即心一乘半章以顯即境)

三即權即實以顯法平等(不說一乘一章)

四舉果驗因以示一乘真因相(二)(經三卷初)

初舉意生身真果相(意生身一章)

次示五無間行真因相(五無間一章)

△已上自初卷第二返妄歸真科中初頓示理行以辨因地心竟。

○次辨果地覺分(三)

初明三身以顯法身常德(三)

初總示佛之知覺(一章)

次顯報化二身(四等一章)

三顯常住法身(不說一字一章)

次破二見以顯涅槃離過(有無相一章)

三示二通以明果海離言(宗說二通一章)

△已上辨別邪正頓示一乘理行因果相竟從前初卷五法章至此二通畢。

○次下依前理行頓示斷證因果相分(二)(此科從初卷來)

初翻顯因行(二)

初自利功圓(四)

初明妄想不實以破我執斷煩惱障(問不實妄想全章)

二明言說性空以破法執斷所知障(四)

初明言說為法執之本(當說語義全章)

(7)

二示智識為縛脫之源(智識相全章)

三即轉變相以明動本不動(九種轉變全章)

四斷相續心以明生本無生(問一切法相續義全章)

三遣境智以明無智無得(二)

初遣所觀境分(二)

初遣事境(彼彼妄想全章)

次遣理境(一切法不生全章)

次遣能觀智(攀緣事不得一章)△已上明斷證因相竟△下明斷證果相 四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愚痴凡夫一節)

次利他行滿(二)

初雙結二行(二通全章)

次特示利他(止論一章)

次正顯果德(二)

初轉依涅槃果(二)

初揀二十一種邪宗(問涅槃前半章)

次示最上一乘正果(如我所說涅槃一節)

次轉依菩提果(五)(經四卷初)

初顯法身真我德(二)

初顯三德秘藏(明法身般若解脫共一章)

次顯一心真如(二)

初明離一切相(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共一章)

次結究竟一心(無相見勝下至偈終)

二顯法身真常德(二)

初破七種無常(七無常一章)

次正顯真常(文錯簡在三昧章後)

三顯法身真樂德(三昧全章)

四顯法身真淨德(如來藏半章)

五釋疑勸修(若無識藏名下三段)

△前從初卷分別自性章起止此大科第二通約三門辨邪正理行因果相竟。

○三明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究竟差別相(二)

初總明迷悟因依(問五法等一章)

次別顯四門攝入(五)

初明五法差別相(二)

初總明差別之法(愚夫章至是名如如)

次顯住如如之人(住如如者二段)

二明三門入五法(二)

初明三自性入五法(全章)

次明八識無我入五法(復次一章)

三明四門攝一切法(五法一節)

四明總歸如如示以正觀(五法半章)

五結勸修學(是名一節)

△此上第三科四門差別相已竟。

○四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二)

初明法身常住(恒沙前半章)

(8)

次明平等如如(生死本際半章)

○五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滅平等相(剎那全章偈錯簡在六度章後)

○六廣明六度以示自性妙行無修相(六度全章)

○七廣決眾疑以顯法身離過(六疑全章)

○八特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不食肉全章)

觀楞伽記略科畢 No. 326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記曰。舊註。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頂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 海濱。阿䟦多羅。此云無上。寶。貴重義。以通喻此經。是不可往無上寶經。非 也。受公謂自覺聖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往。隨色摩尼之珠。非世寶可 比。故云無上。謂不可往處。有此無上寶也。此亦未盡然。華嚴論云。世尊於南海 摩羅耶山之頂楞伽城中說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無路可上。其城乃眾寶 所成。光映日月。無門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門。無修無證方能升 也。此說固爾。愚居五臺時。曾遇一梵師。于闐國人。髮長丈餘。不言其壽。但云 入此土三十餘年。精於禪觀。兼明教乘。且善方言。愚請同住阿蘭若三年。每於談 次。以經中所有梵語已明者。嘗請試之。所說皆與古譯㳷合。愚因問及楞伽經。師 乃驚曰。遮裡亦有此經耶。此是不可說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國王寶之。因問有多少 卷。余曰。傳者四卷。師笑曰。來未盡耳。此經有四十卷。此才十分之一。及扣經 中旨趣。言言皆發明離心意識境界。不可具述。因問楞伽山在何處。師曰。此山在 天竺國之南海中。又問何以楞伽為名。師曰。楞(去聲呼)伽。乃寶名。其狀八楞。視 之渾圓。體極堅固。不可鑽穿。常放光明。世間之寶。無有過上者。故阿䟦多羅。

此云無上。以山純此寶。是山以寶名。故曰楞伽阿䟦多羅寶山。山頂有城。此寶天 成。無門可入。而為夜叉鬼王所據。佛在此山頂城中說此經。故經以處名耳。又問 此山人能到否。師云人不能到。以其此山下細上大。每於陰雲黑夜。或波濤洶湧。

其山形益顯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天無雲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見。

然彼土僧有修禪者。于海岸經行。望之以入觀耳。是則按華嚴論。準此梵師言。則 山以寶名。經以處名。深有意焉。緣起經云。難入未曾有會中。說隨他緣起陀羅尼 智。名為楞伽王識。蓋約處表法。又見深玄。然教稱智海。性海。覺海。心海。至

(9)

若寶明空海。此經云藏識海。且又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蘊亦喻山。況 夜叉。云可畏鬼。乃飛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中寶山夜叉王城而說此經。

顯示自覺聖智境界。其經所詮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即處觀法。其旨微 哉。何則。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皷冥壑。無有斷絕時。斯則智海 無性。因覺妄而成凡。湛淵心海。變而為生死之業海。寶明妙心。變而為八識五蘊 幻妄之身心。故寶有八楞。山高五百由旬。而為煩惱生死夜叉所據耳。然至昏雲黑 夜。或波濤洶湧之際。而山形愈顯露者。所謂妄想興而涅槃現。夜叉鬼王請佛說法 者。所謂煩惱起而佛道成。抑益顯此寶明妙性。雖住生死大海五蘊山中。不為煩惱 所奪。不為生死波流。不為境界風動。無明黑暗。暗不能昏。長夜冥冥。靈光獨露 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現者。愈見智海圓澄。萬象森羅炳然齊印。身心世界當 下銷融。生死涅槃應時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噫。信乎此為自覺聖 智無上尊頂法門也。且義翻此經名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顯此法門。非心行 處。唯上上根人。一入頓入。不許捫摸湊泊。不入。亦不許思量攀緣。但只於境界 波濤煩惱黑暗中觀之而已。不觀。則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此經為根熟者。頓說 業識種子為如來藏。名頓教大乘。古德云。楞伽說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 遣。故達磨大師指此為心印。馬大師云。楞伽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是以宗 門師匠教人。直須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而說者但只標名立法。不知空遣。奈 何益使後之學者。臆度祖師心印亦如是而已。悲夫。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上

記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為宗也。所謂寂滅者名為一心。即性自性清淨第一義 心。一切諸佛皆證此心。而為眾生開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悟心。舊注。

此經大部有十萬偈。四十萬句。三百二十萬言。一百五十品。其所來者惟此一品。

雖文廣卷多。其實通皆頓示此一心法也。此經在十二部中。為未曾有部。在五教 中。為頓教大乘。又兼頓圓。謂頓示圓滿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證故。若約天台五義 釋之。則以單喻為名。以楞伽寶喻識性故。寶山寶城佛魔同住。喻五蘊身心是一切 聖凡所依止故。以如來藏為體。謂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故。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一 切眾生身中故。性自性第一義心為宗。一切聖凡所同證故。摧邪顯正斷疑生信為 用。為裂外道二乘邪見疑網。令生決定一乘正信故。以熟酥為教相。謂說五性三乘 皆有成佛之分。但未蒙授記。可一變而至於道。如彼熟酥可一變而至醍醐。施功易 故。謂略示開權顯實之機。以為法華前導故。若以宗趣言之。則以第一義心為宗。

自覺聖智為趣。又以自覺聖智無相法門為宗。忘言默證為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 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 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

(10)

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記曰。此敘說法由致也。如是我聞等者。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一時。乃機感應 會之時。非定指也。佛乃說主。山乃說處。菩薩乃聽眾。此結集者因佛顧命立言。

一切經首。都皆置之。無煩他說。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者。謂此無上頂法如來藏 心。乃一切諸佛之因地也。佛與菩薩皆從異佛剎來者。以示此中聖凡不立故。大慧 為上首者。此法非心識可到。唯許大智可入故。自心下。歎德也。至於種種眾生種 種心色無量度門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等法。皆是自心現境。而獨大智慧人善解其義。

究竟通達。二譯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濵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其城乃婆羅那夜叉王 所據。因佛於海龍王宮說法七日已。而從大海出。舉目觀見山頂之城。而作是言。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于此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 界。我今亦當為婆羅那王開示此法。時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即與眷屬請佛歸 其城中。云云。二譯皆有夜叉王問法因緣。此經略之。觀者融會彼譯。則頓見此經 宗趣矣。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 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記曰。此別敘當機見佛之儀也。大慧為當機者。惟此無上法門。非大智慧人不能擔 荷。而與摩帝同遊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謂達者同遊涅槃路。

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燄。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記曰。此正發啟全經之宗趣也。爾燄。梵語。此云所知。又云智障。一切無涅槃。

魏譯云有無二俱離。蓋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無法也。無者。此二皆空。

故雜華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釋云。無有 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有無二俱離也。是知此二。乃分別妄見耳。故 二譯實叉云。夜叉王請佛入楞伽城。獻供已畢。即以二法問佛。謂言。如來常說法 尚應捨。何況非法。云何得捨此二種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答言。法與非 法差別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別。非聖智見。乃至何者是法。所謂二乘及諸外道虗 妄分別。說有實等為諸法因。如是等法。應捨應離。不應於中分別取相。見自心法 性。則無執著。諸觀行人。以畏鉢舍那如實觀察。名捨諸法。何者是非法。所謂諸 法無性無相永離分別。如實見者。若有若無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捨非法。流支 云。如實見者。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為邪見。若分別者。名為二取。皆是虗

(11)

妄。不得寂滅。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如來藏者。入自內身智慧境 界。得無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讚佛有無二俱離也。甚矣。有無二見為法身之刺也。

所言自覺聖智無他。但知此離此而已。更無實法可得。實此經之宗極也。行人知 此。可謂行無行。證無證耳。苟一念行證未忘。則復墮此。況以分別言語文字為得 乎。觀者若如是觀。可謂識法實相矣。是則向下大慧所問。皆有無二法。世尊皆令 離此捨此而已。故一切皆非。苟離此捨此。非自覺聖智而何。故下偈流支云。若如 是觀佛。寂靜離生滅。實叉云。是人今後世。離著無所取。是則全經之旨。不出于 夜叉王一問。及此大慧偈讚而已。

上敘分已竟。下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三界唯心有二。

△初約數句問。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記曰。大慧首以百八義問佛者。蓋依一心轉變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迷悟因果之法 而問也。舊說百八句。表對治百八煩惱。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語心也。所謂寂滅 者名為一心。本無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為生死。故變一心而成三界。悟之 而為涅槃。故轉三界而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無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 別妄見。而此寂滅心中本無此事。是則大慧所問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 種種差別之相。要之不出凡聖有無。此特分別妄見對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滅一心 絕諸對待。故偈云若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佛將直指最極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 斥之曰非也。此正離心意識。出凡聖路。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雖大智慧人。亦不 免墮於數句。況其他乎。愚謂此百八句。總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見而 立。謂凡夫外道見三界實是有法。為有句。二乘見三界是無法。為無句。菩薩見三 界即真即俗。為亦有句亦無句。而却指佛見三界非真非俗。為非有非無句。此乃正 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無一異俱不俱常無常等四句。各執一見。此皆不出常情分 別計度。以邪正之見有八。所見之境有百。故流支云百八見。於正位中總皆是謗。

若四句既離。則百非自遣。又何煩惱可捨。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問馬大師。離四 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師云。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

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唐譯云。云何起計度。云何淨計度。

云何起迷惑。云何淨迷惑)。

(12)

記曰。此總依一心生滅迷悟二途而問也。然大慧請百八義。開口即問此四句者。蓋 一心真源。聖凡平等。了無差別之相。但約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種種性相 之異。然今將窮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見。所謂迷一心。而正智翻為妄想。如如 翻為名相。此念惑增長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淨念見癡 惑也。然皆迷悟邊事。故經云。順流轉者妄見生死。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是則大慧 依生滅門迷悟對待而問。故先以淨念不淨念見惑不見惑發端。而後所指者皆迷悟中 差別之相。佛單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問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槃 及空相。流轉無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總牒盡大慧之問。流轉二字。

斥盡大慧之見。所謂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此總屬流轉。而以無自性三 字。盡顯諸法實相。破盡大慧之疑耳。然世尊雖以此答。猶是生滅對待。惟寂滅心 源總無此事。故牒問已畢。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斯正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若 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也。學者了此。可許入楞伽。

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記曰。此總問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剎土化相。通指二土。謂實報莊嚴土。凡 聖同居土。以約名相。故不言寂光。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無受次。謂次於無 受。通指三乘有學。無受。通指三乘無學。佛子。單指菩薩。解脫。謂涅槃。縛乃 生死。謂生死誰縛之。涅槃誰解之。蓋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禪境界。云何有三乘。唯願為解說。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

云何為增長。(唐譯云。云何諸有起)云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 覺。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

記曰。此十五句。別問九界差別之相也。前三句。問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緣起。問 正法。下二句。問外道邪見因何而起。云何為增長二句。問三界因果因何而有。滅 正受二句。問小乘因何樂住寂定不欣說法。何因從定覺下四句。問大乘菩薩因何樂 說法度生。云何生諸地一句。問菩薩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記曰。此八句。特問三乘行相也。謂三乘人為何出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處。

既捨此身。又受何身。畢竟住於何處。云何稱為菩薩是佛弟子。何故又說有神通三 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狀。

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已還。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

(13)

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記曰。此十六句。通問心性是一云何眾生所見種種不同也。初四句。謂如來藏心是 一。云何又名藏識。又名意及意識。云何又說生滅妄見。又說不生滅心。見已還。

魏譯云斷所見。唐譯云退諸見。皆不生滅義也。次種性二句。謂聖凡同稟此心。如 何又說三乘人是種性。外道闡提是非種性。而說彼心皆有限量耶。次建立相三句。

謂心既無相。因何而立我人眾生之相。為何又說無我人眾生之相。次世俗說五句。

謂三界凡夫外道為何起斷常二見。蓋世俗說。即凡夫外道斷常二見也。又如何得二 見不生。如何得眾生與佛平等無二。次當來世二句。謂佛既有教。如何佛滅度後。

弟子又起種種異見也。

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壞。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何因如幻夢。及犍闥婆城。

世間熱時燄。及與水月光。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

記曰。此十二句。通問世界眾生都是有相之法。因何而有生滅不生滅。常與無常。

真妄之不同也。初二句。魏譯云。云何名為空。云何念不住。此蓋問依報世界為何 而有成住壞空。特舉空壞以攝成住。云何胎藏生一句。問正報眾生為何而有生死遷 流。蓋舉生以攝死耳。云何世不動一句。義該上世界眾生見今而有遷變無常。為何 而說常住不動。蓋世字指有情無情二世間。何因如幻夢下四句。唐譯云。云何諸世 間。如幻亦如夢等。意謂上諸眾生世界有為之法現今實有。為何而說如幻等不實。

何因說覺支下二句。謂如何覺上世間諸法不實。當體常住者。則為正智。蓋覺支菩 提。總指正智也。云何國土亂二句。謂如何見上世間諸法是實有無常者。名為有 見。蓋亂。即生滅不停。有見。即妄想分別也。

○此上通問名相妄想正智。

△下問如如。

云何不生滅。世如虗空華。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離妄想者誰。云何虗空譬。

記曰。此六句。問如如也。唐譯云。云何知世間。云何離文字。云何如空華。不生 亦不滅。意謂如何悟彼世間生滅諸法當體如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如空中華不 生不滅。遠離妄想分別。猶若虗空。即是真如也。

○此上通問五法自性生起相。

△下問差別相。

如實有幾種。幾波羅密心。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何等二無我。云何爾燄淨。

(14)

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

記曰。此八句。單問如如正智差別相也。前四句。謂真如實際是一。云何又有修證 頓漸之不同。故云如實有幾種。幾波羅蜜。謂因行差別。諸地。謂地位階級。度。

超越。謂何因得頓超諸地也。至無所受。問究竟佛地。何等下四句。問正智差別。

二我。即煩惱障。爾燄。即所知障。實叉云。云何所知淨。蓋二無我。淨所知。斯 以正智破二障耳。正智既一。如何又有隨根授法。是則智有幾種。眾生根性不一。

教戒有幾種。

○前從初問起至此。通依一心真源。約迷悟對待而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差別之 不同。以顯十界依正因果之相。意顯不離一心。故翻歸如如正智耳。

○向後誰生諸寶性已下。直至問終。但問名相妄想緣起聖凡依正大小染淨諸法。心 念性欲音聲色相種種差別之不一也。

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

記曰。明處伎術。乃問五明也。西域學術。以此為準。故有五明論。一曰聲明。謂 釋詁訓字。詮目流別。二曰工巧明。謂伎術機關。陰陽歷數。三曰醫方明。謂禁呪 閑邪。藥石鍼艾。四曰因明。謂考計正邪。研覈為偽。五曰內明。謂究暢五乘因果 妙理。前三外藝。後二內教。

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魏譯云。法復有幾種。解義復有幾。

唐譯云。道理幾不同。解釋幾差別)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云 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弟 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 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云何施設量。(魏譯作施假名。唐譯作唯假設)唯願最勝說。

記曰。上皆名相妄想也。然言語飲食愛欲心性皆屬妄想。其餘皆名相。且何因而 有。皆問緣起也。阿闍黎。此云軌範師。然佛有法身報身化身。故問佛有幾種生。

云何空風雲。(魏譯云。何因有風雨)云何念聰明。

記曰。此句承上心性是一云何而有念慧之別也。聰明。即別境中慧。故魏譯云。何 因有黠慧。唐譯云。念智何因有。此亦屬妄想耳。

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草。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節攝。(唐譯云。六時攝。舊注。西域兩月為時。年分六節。外道有六節師)云何一闡提。(一闡 云信。提云不具。謂信不具之人)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二譯

(15)

皆作修行進)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魏譯云。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眾生生諸趣。何相 何像類。云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云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云何甘蔗種。無上 尊願說。

記曰。甘蔗種。乃瞿曇釋種也。舊注引本行經云。劫初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獵師 所射。滴血於地。生二甘蔗。曰炙而開。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師立男名善 生。即灌頂甘蔗王。女名善賢。為第一妃。瞿曇釋種。即其裔也。大慧問甘蔗種因 何而有也。

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唐譯云。仙人常苦行。是誰之教授)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 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記曰。從誰生諸寶性至此。蓋問天地萬物之不同。聖凡種類之各別。心行性欲之不 一。此皆何因而有也。但其語不次。而意不出此。若觀華嚴問明品。則知此中歸趣 矣。

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

箜篌細腰皷。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記曰。此問佛剎安立形狀之不同也。廣如華藏世界品。故結云如是等無量。因陀 羅。此云帝。即帝網也。謂帝釋殿有眾寶珠綱。雖百千重。不相障礙。互相涉入。

交光相羅。世界如之。

云何為化佛。云何報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記曰。此問佛唯一真。云何名義之不同也。隨機普應為化佛。酬其宿因為報佛。體 性無二名真如佛。本覺顯照為智慧佛。蓋真如智慧。乃法身也。名義雖四。唯屬三 身。

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

記曰。此問佛既現身與民同患。何不就欲界成佛。乃於有頂離欲之處而得菩提也。

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二譯皆以天師作世尊)。

記曰。此問法住久近。及滅後誰人當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傳正法眼藏。

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

記曰。此問法之差別也。悉檀者。此華梵雙舉。悉。徧也。檀。此云施。謂佛以四 法徧施眾生。故云悉檀。四法者。謂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也。廣如止觀所明

(16)

見。謂所被之機。所見各有幾種也。毗尼。此云律。比丘分。乃比丘二百五十戒。

問如何是毗尼。為何又設比丘分也。

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

云何為七地。唯願為演說。

記曰。此問三乘人法因何差別也。唐譯云。一切諸佛子。獨覺及聲聞。云何轉所 依。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復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則知百變易二句。

謂初地菩薩何因能現百佛界身。得百種三昧。蓋無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謂五地 聖人因何而能通達世諦涉俗利生。七地遠行。名出世間。

僧伽有幾種。云何為壞僧。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

記曰。此問僧之差別。及應機之法不一也。壞僧。謂不具戒者。醫方論。非世俗醫 方。蓋言佛為三界醫王。其所說法應機施設。如應病與藥。故謂之醫方論。大經有 舊醫新醫。法華有醫師喻。唐譯云廣說醫方論。是知蓋言佛法耳。從云何為化佛止 此。通問三寶因何而有差別也。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記曰。此問因上言佛有四等名義不同。因何又說迦葉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別也。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

記曰。此因上法之差別。故復問邪正權實之不同也。斷常我。乃外道邪宗。無我。

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別心數之法。意謂何故說斷常及我為邪宗。何故說無 我為正法。然無我既是真實。何不始終說其真實之法。而又為眾生說妄想心數不實 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

記曰。此問林木果實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屍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狀。熟則顏色 美豔。未幾即落地。狀如死屍。臭穢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修不淨觀。大慧問此林 因何而有也。訶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為藥。訶梨。舊云訶梨勒。新云訶梨 怛雞。此云天上持來。阿摩勒。其實如胡挑。意謂一等皆樹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狀 耳。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記曰。此問八部之眾因何不住人間天上。而住鐵圍七金山中也。唐譯云。仙人乾闥

(17)

婆。一切悉充滿。此皆何因緣。願佛為我說。此上大慧所問。除及字。但取云何。

何因。何故。何等。誰字之類為義。則有一百三十餘句。其中意義。不出十界四 門。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則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生滅門唯識建 立。則全經之旨皆別答此問耳。然雖經來未盡。而此四卷之文。所詮五法三自性八 識二無我四門名義開合之旨已足。觀者臨文會意。自當證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 牒。後答。

△且初。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記曰。此結集者敘置。及佛讚許之辭也。前一偈。唐譯云。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 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然大慧所問。乃十界依正差別之相。正是三乘凡夫外道妄 見分別境界。實大慧因之而起疑者。蓋不知此等諸法因何而有也。故興此問。而結 集者即便指為微妙佛心最上法門。何也。金剛般若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 別。況眾生世界乎。所謂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若分別不生。當體即名諸佛自覺聖 智矣。故此所問聖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見。何以 與此。故敘置之。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

記曰。此世尊總領大慧問義也。謂所問多種。不出生與不生涅槃空相耳。剎那。生 滅流轉也。趣至。猶究竟也。唐譯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轉無自性。謂 此世出世間。皆生滅流轉妄見之法。一一究竟本無自性也。此總牒領其意而默答已 竟。義已見前注。何後一一皆總述大慧問語耳。然前問語或略或闕。而世尊皆補而 出之。蓋亦互相發明。但其語隨便。故參差不類。其意自周。

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記曰。此綜領大慧所問之事也。謂所問之事雖多。總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 子。聲聞。緣覺。四聖也。無色。該天道。外道。該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三 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羅蜜。四聖之法也。無色行。意該外道。六凡之法也。因 果依正無不備具。故云如是種種事。意謂大慧所問者槩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 辭。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脩羅。(此領上問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

星宿及日月。牒意該三界六凡也)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諸禪 定無量。(此領上云何說覺支。及與菩提分。蓋廣牒三十七品助道。四聖法也)諸陰身往來。(領上眾生生

(18)

諸趣)正受滅盡定。(領上及與滅正受二句)三昧起心說。(領上何因從定覺四句)心意及與識。無 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乘及諸種性。(此領上云何名為藏已下至非我義八句。總 歸四門)金銀摩尼等。(領上誰生諸寶性等)一闡提大種。(領上云何一闡提。然大種無問。蓋世尊意指闡 提外道所計大種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荒亂及一佛。智爾燄得向。(荒亂。領上云何國土亂。一佛。

領上迦葉等是我。智爾燄。領上爾燄淨二句。得向。領上解脫修行)眾生有無有。(領上及與我無我)象馬 諸禽獸。云何而捕取。(領上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領上悉檀及與 見。唐譯云。云何因譬喻。相應成悉檀。謂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併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屬妄見)叢林 迷惑通。心量不現有。(上句領云何世俗通。謂眾生心想邪見稠密如叢林也。下句領云何出世間。唐譯 云。眾林與迷惑。如是真實理。唯心無境界。魏譯云。相迷惑如實。但心無境界。此蓋牒出其義也)諸地不相 至。(領上何因度諸地)百變百無受。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如文可知。此諸山須彌地已 下。至毛孔眉毛幾。乃大慧問不到處。而世尊指而出之)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

身各幾微塵。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窻塵蟣。

羊毛[麩-夫+廣]麥塵。

記曰。七極微塵成一窻塵。七窻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頭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 毛頭塵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頭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 麥。七大麥成一指節。七指節成半尺。兩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

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盧舍。八俱盧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 旬也。此按舊注引釋梵之語。

鉢他幾[麩-夫+廣]麥。阿羅[麩-夫+廣]麥幾。獨籠那佉梨。勒又及舉利。乃至頻婆 羅。是各有幾數。

記曰。鉢他。一升也。阿羅。一斗也。獨籠。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又。一 萬也。舉利。一億也。頻婆羅。一兆也。謂幾[麩-夫+廣]麥之塵成一升。又幾[麩- 夫+廣]麥之塵成一斗。餘類此。

為有幾阿㝹。名舍梨沙婆。幾舍利沙婆。名為一賴提。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

復幾陀那羅。為迦梨沙那。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

記曰。阿㝹亦塵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賴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銖 也。迦利沙那。兩也。波羅。斤也。彌樓。須彌山也。謂以幾斤之塵能成此彌樓之 山。唐譯云。幾斤成須彌。此按舊注。

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

火燄幾阿㝹。風阿㝹復幾。根根幾阿㝹。毛孔眉毛幾(唐譯云。火風各幾塵。一一根有幾眉及諸 毛孔。復各幾塵成)。

(19)

記曰。從諸山須彌地已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計三十二事。皆大慧問不到處。故 世尊特為表而出之。然且責之云何故不問此者。何也。如華嚴諸品皆佛力加被菩薩 所說。至若阿僧祗品。則佛親說。以其甚微細事。非一切種智不能悉知悉見。殊非 菩薩所知。不知故問不及。苟不及此。則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顯自覺 聖智徹法無遺。信乎佛之知見。閻浮提雨皆知滴數。現前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 因也。然須彌山略指依報總相。其弓步微塵。別相也。三乘聖人身有大小。蓋身乃 正報總相。其數量毛孔微塵。別相也。意責大慧但知諸法總相。不知別相。此則但 知共相。不達自相。其迷於自心現量多矣。故以甚微細智以發之。

○下文復領大慧之問。

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為解脫。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

眾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

云何山天仙。犍闥婆莊嚴。(唐譯云。云何諸妙山。仙闥婆莊嚴)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

(舊注。此四因。領上云何俱異說)云何現已滅。(領上云何見已還)云何淨諸覺。云何諸覺轉。及 轉諸所作。(領上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 何身。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領上云何建立相四句)唯願廣分別。(二譯 皆無此一句)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此猶屬建立相四句義)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領 上種種名色相)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領上云何三昧心)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領上 誰生語言二句。及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二句)云何成及論。(領上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云何師弟 子。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云何為飲食。(上一句。領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二句。下三 句。綜領男女及不男。及眾生生諸趣四句意)聰明魔施設。(此一句。綜領魔及諸異學已下六句意。及云何念 聰明一句)云何樹葛藤。(領上云何為樹林。云何為蔓草二句)最勝子所問。云何種種剎。(下自有領 剎土形狀之句。此應是領何故剎土化一句之意)仙人長苦行。(此領云何長苦仙二句)云何為族姓。(此領 云何為釋種四句)從何師受學。(領禪師以何法二句)云何為醜陋。云何人修行。(此一句。領云何修 行退二句)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此領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四句。阿迦膩吒。此云色究竟天)

云何俗神通。(領上云何世俗通)云何為比丘。(領上毗尼比丘分二句)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 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為眾僧。(此一句領上僧伽有幾種二句)佛子如是問。箜 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領上云何日月形已下十句)心地者有七。(領上云何為七地)所問皆如 實。此及餘眾多。(唐譯云。此及於餘義)佛子所應問。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

記曰。此五句乃讚大慧所問稱理無過也。然大慧問意次第有主。而世尊牒領者。大 槩綜括其辭。不復次序。且亦有牒不盡者。故結之云此及餘眾多。意謂凡係佛子所 問者。一一皆與實理相應。遠離諸見過也。然雖如是。但法離言說。今於無說示 說。故下結云。

(20)

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記曰。此六句。乃結牒問義。許說誡聽。啟後答意也。謂大慧所問雖稱理無過。但 法本離言。今當於無說處示現言說。故為次第建立耳。且此上百八句義。若如諸佛 所說。則一一皆非。故此二句。乃結上起下。而義貫下文讀之。然百八句。魏譯云 百八見。初大慧云。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及考其問。有一百九十餘句。若但 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誰字之類為義。則有一百三十餘句。及世增補出大慧 問不及者。又三十二句。至此猶云。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是果定局百八句 耶。而說者又按其下世尊自分其句但一百四。又少四句。而必以此為定見。豈非刻 舟求劒耶。是但以一句字為礙耳。殊不觀大慧云百八義。流支云百八見也。若以義 見二字觀之。則可謂具通方之眼矣。苟於句數難合。或當以愚見依三界法作有無等 四句為準。但約佛教所明不出四句。而外道所計亦不出四句。此則邪正共有八句。

以能分別之見有八。所見之境有百。故云百八見也。故下經云。如來說法離如是四 句。謂一異有無等。又云。為淨二種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故世 尊答云一切皆非。為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故下依生滅門建立而有言說。故一一別 答耳。然所說者亦不過破此四計而已。上乃綜牒其問辭。下先約心真如門總答。

不生句。生句。(唐譯云。生句。非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魏譯云。生見。不生 見。常見。無常見。相見。無相見)。

記曰。此總約心真如門而答也。大慧問義雖多。總不出生與無生。常與無常。相與 無相之法耳。故世尊已牒所問。而復綜其大義而破之曰。此上百八句。若如諸佛所 說不生義者。即此生法便是。以生本不生故。所言真常義者。即此無常便是。以諸 法當體真常故。所言相者。諸法本自無相故。此順二譯。以生句為首義解。若依此 經以不生句為首解者。意謂諸佛所說真實無生。不容起見。故下文云。一切法不 生。不應立宗。意謂汝才作不生見。蚤墮生法。才作常見。蚤墮無常矣。何者。以 真如界中不容擬議。以舉心即錯。動念即乖。以相本無相。故云不生句生句等。自 此已往。凡所分別。皆與真如實相理不相應。故一一斥之曰非也。永嘉云。一切數 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非實非虗。非如非異。斯正諸佛 所證自覺聖智境界。故非妄想分別可到也。故宗門云。三句明一句。一句明三句。

三一不相關。分明向上路。了此可許觀楞伽。

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魏譯 云。離自性見。非離自性見。空見不空見。唐譯云。自性句。非自性句)。

記曰。此併上三句。蓋佛自遣之辭也。以前牒文首云。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

趣至無自性。世尊意謂前因大慧執有世出世間生住異滅以問。故我聊以此句義破彼 執情耳。非實法也。以真如理中本無言說故。故此答云此亦皆非。謂不但無生。而

(21)

住異滅皆不可得。剎那。生滅也。然上常句。即指涅槃。魏譯云。離自性見。非離 自性見。前云趣至無自性。然趣至。猶言究竟。蓋言世出世法究竟皆無自性。此言 離自性句。亦了不可得。故都云非。此佛自遣之辭。向下皆遣大慧所執之辭也。

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

記曰。此通斥世出世間邪正之法也。前常無常句。乃涅槃真常。及生死無常。此常 句。乃外道斷常二見。謂確定死常。非常句乃斥之也。中乃出世一乘中道法。邊謂 空有二邊。乃出世三乘法。斷常乃世間外道邪見法也。真如理中。聖凡不立。迷悟 皆空。故都云非。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 便句。巧句。非巧句。(唐譯云。善巧句。非善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

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 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魏譯云。寂靜見。非寂靜見。唐譯云。無影像句。非無影像句)願句。非 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唐譯云。標相句。非標相句)有品句。非有品 句。(唐譯云。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 句。(唐譯云。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㝹句。非 阿㝹句。(唐釋云。塵句。非塵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唐譯云大 種句非大種句)數句。非數句。(唐譯云。算數句。非算數句)數句。非數句。

記曰。二譯皆無此句。舊注以此數字讀作上聲。非也。蓋上數句。乃牒阿劣以下世 尊所補三十二句。皆算數也。次數句。乃謂真如理中本無此等數量。正所謂一切數 句非數句也。

明句。非明句。(唐譯云。神通句。非神通句)虗空句。非虗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 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 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唐譯云。體性句。非體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

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燄句。非爾燄句。(唐譯云。所知句。

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燄 句。非燄句。(二譯皆云陽燄)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唐譯云。火輪句)犍闥婆句。

非犍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 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

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唐譯云。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治句。

非治句。(唐譯云。醫方句)相句。非相句。

記曰。所答凡有三相句。舊注謂前乃名相之相。次則標相之相。此則占相之相。以

(22)

醫方冠於上文故。非也。然占相總在五明。而此醫方句。蓋答前別有醫方之問。乃 喻佛應機之法。非世俗醫方也。前解具明。是則此非占相之相。明矣。然前大慧問 義有三種相句。故此次第而答之耳。以初問何故剎土化相及外道等。乃通問十界依 正聖凡名相之事因何而有。故此初答云相句無相句。意謂彼諸凡聖依正之相。本自 無相。故也。次問云何建立相。謂心既無相。云何建立我人眾生壽命之相。故此答 云標相句非標相句。以標即建立義。言彼建立亦本無建立之相也。後又問眾生生諸 趣。何相何像類。然相乃眾生形狀。而像乃支體像貌。故此答意云。眾生本無眾生 之相。又何支分之有。故云相句非相句。而下即云支分也。

支句。非支句。(唐譯云。支分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唐譯無此句)禪句。非禪句。迷 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唐譯云。種族句)仙句。

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 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

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 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 句。(唐譯云。時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唐譯云。種種句)說 句。非說句。(唐譯此下。有決定句。非決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 句。非處句。(二譯皆云。住持句。非住持句)字句。非字句(唐譯云。文字句)。

記曰。此上約一心真如門以答一百八句已竟。然所以皆云非者。謂真如性中本無此 諸句數故。起信論云。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 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從本以來。一切染 法及一切眾生妄心分別。皆不相應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亦無有相 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故此答云一切皆非。然前文已一一具牒其辭。而 此又一一複疊其句而斥其非者。蓋西域文勢如此。凡有所問。必備牒其辭而答之。

言雖似複。義實直捷。皆指歸第一義諦離言說處也。蓋上一句即疊所問。而下非字 一句乃破斥耳。以馬鳴宗此楞伽等百部大乘經造起信論。而論中立義。分一心二 門。故今亦宗其論。後多引之。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勸修學也。前云此上百八句。若如諸佛所說。則一切皆非。故此結云。

此百八句。乃過去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應當如是修學也。

科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三界唯心已竟。次曲示一心生滅以顯萬法唯識。通分八科。

初明真妄因依廣示八識以顯生滅因緣相。此中分二。初略明唯識以別邪正之因。二 廣明八識以示識智之相。今初中又三。初明真唯識量以辯邪宗。此中又三。初以法

(23)

顯真唯識量。次以喻成懸破二見。三正揀辯邪宗。

△且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 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記曰。此下至經終。通約心生滅門以顯萬法唯識。且初以法顯真唯識量也。問曰。

大慧承佛答百八句一切皆非已。乃復陡問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者何也。按馬鳴大 士宗此經造起信論。依一心法立二種門。謂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依第二 門有覺不覺義。依後義起三細六麤等。總攝世出世法。直指一心為迷悟之源。故此 經說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然五法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也。三自性者。謂妄想。緣起。成也。以依一心而有迷悟之別。故有此八。由迷一 心而轉正智如如作名相妄想。是則諸法乃妄想緣起也。悟一心而轉名相妄想為正智 如如。所謂成也。此品名佛語心者。即所謂寂滅一心名為真如。論云。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 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知前來大慧所問者。乃依名相妄想境界邊事。故有 世出世間種種諸法。成百八見。而世尊直指一心真源。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 緣相。故牒而斥之曰一切皆非。是則從前經文正約一心真如門也。若約真如門。則 離言說相。以三界唯心故。但智證現量。則不容有說。所可說者。皆生滅門中依妄 想緣起邊事。故凡落言詮。即屬比量。故從此已下。皆約生滅門以顯示緣起差別諸 法皆唯識所現。故云萬法唯識。然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真妄皆離。即 名自覺聖智。以此成立真唯識量。故大慧已領一心離言之旨。次即便問諸識有幾種 生住滅也。良由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第八阿賴耶識。故生滅門中首問諸識有幾 種生住滅。而答云有二種生住滅。以生即無生。住本無住。滅而不滅。故云非思量 所知。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 流注滅。及相滅。

記曰。此通指八識皆有麤細二種四相也。解者謂流注生住滅單屬第八賴耶。相生住 滅則屬前七。今諦觀經意諸識之言。蓋謂八箇識中皆有麤細四相也。良以八識皆有 思量了別之用。隨見隨即分別。而此行相麤顯。故云相生住滅。究其源底。皆是第 八識精應緣之業用。三相隱微。一類相續。故云流注。雖有八識分位。其實總皆一 類微細流注。種子現行。交相熏發。甚深微細。不可思議。故經云。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故云諸識有二種生住滅。密嚴云。八種流注心。雖無若干體。或隨緣 頓起。或時而漸生。如波濤依水。蓋波濤喻相。水喻流注。不相離故。故下文云非 一非異。

(24)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記曰。此釋八識之體相。以明依生滅門有覺不覺義也。真相。即本覺真心。轉業二 相。即無明不覺。問曰。論列三細。謂業。轉。現。此經三相。以轉為首。以業次 之。而繼之以真。且云諸識皆有三種相者何也。答曰。此言八箇識中皆具三相。不 同論中三細單屬第八識也。何者。論云。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 業。此乃單指無明。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即名轉相。三者境界相。以依能 見故境界妄現。謂能現一切境界。如鏡現像。名為現相。此論意也。然此經不同論 意。而以轉為首者。此轉不是三細之轉。乃是釋前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義。謂依此 生滅剎那剎那念念流轉。而此轉相即前流注生滅。已具論中三細。而此業字。乃業 力造業之業。即前相生住滅。而六麤相皆具此中。而人不知念念生滅起惑造業者皆 真心也。故先舉轉業。而繼之以真相。要在即妄明真。正論中所明依生滅門有覺不 覺義耳。下文云。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 是。異亦不可得。又云。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唐譯云。轉識同波浪。故知轉 業乃釋二種生滅義也。若約三性釋者。轉相。乃依他起。如波浪依海水起。業相。

乃徧計執。如但見波浪洶湧。不知是水。真相。則圓成實。唯一海水也。然此真 相。即本覺真如。正是隨緣不變者。問曰。馬鳴依楞伽等經造起信論。而三細尤論 中生起之綱要。何乃遽云不同耶。答曰。此蓋通言八識之相。以經云諸識有三種相 故。若三細六麤。向下不思議熏變等。自有明文。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 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記曰。此釋前諸識之名也。前云諸識。不知識有幾種。故此釋云。略說有三。廣說 有八。然魏譯云。略說有二。一了別識。二分別事識。唐譯云。略則惟二。謂現 識。及分別事識。俱缺真識二字。然此中真識。即是不生不滅如來藏清淨真心也。

亦即是真如。然真如亦云識者。以有照境之用故。而此現識。即第八識也。故論 云。以依阿賴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者。亦名智識。即 此中分別事識。乃前七也。若約鏡像喻。則八識一體。無二無別。故論云。現識 者。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 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由是而觀。則此經三種。乃真妄對立。要顯 識即是真如故。故下文云。如來藏名識藏。然魏唐二種者。以了別與現識。乃真妄 合說耳。所以合說者。以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黎耶識故。故經云。佛說如來 藏。即是阿賴耶。宗鏡云。此經直指八識即真。不比他經別立九識。故云真妄合 說。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25)

記曰。此釋八識生起之相。以顯本無二體也。展轉因。謂前七轉識與第八識互相為 因。由前七現行熏種子。而第八種子又熏起現行。故識論云。諸法於藏識。識於法 亦爾。更互為因性。亦常為果性。蓋可壞者妄識。不可壞者真識也。魏譯云。彼二 種識無差別。遞共為因。唐譯云。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記曰。此特明第八生起之因。以明前二種生中流注生。顯三細相也。然不思議熏變 是現識因者。乃無明熏真如為八識之因。所謂流注生也。論云。以依真如法故有於 無明。為諸染因。此當業相也。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 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此當轉相也。不了真如法故。不覺起念。現妄境 界。此當現相也。斯則因無明熏習力故。令真如變為現識。此正無明不覺生三細 也。言不思議熏變者。謂真如本不可熏而熏。故名不思議熏。真如之體本自不變。

而今隨無明緣成一成法。故云不思議變。魏譯云。了別識。不可思議熏變因。唐譯 云。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但三相隱微。故以不思議熏變釋流注生耳。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記曰。此明前七轉識生起之因。以明相生。顯六麤相也。論云。以有妄境界染法緣 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此正六麤相也。然取 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者。妄想習氣種子也。乃第八識所藏種子。因此熏起前七根境 現行。又取以為實我實法。故云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此則第八與前七為因。所 謂相生。然妄想熏。又相中流注生也。故論云。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一者根本熏 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前不思議 熏。乃根本熏。此則見愛熏也。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虗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記曰。此釋前二種滅中相滅也。覆。返也。即返流全一。頓契真如。則一切塵垢當 下銷亡。而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是名相滅。唐譯云。阿賴耶識虗妄分別種種習氣 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然生則從細至麤。故先流注生。今滅則從麤至細。

故先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 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記曰。此釋前二種滅中流注滅也。相續。即流注義。謂八識湛淵。本無生滅。但因 前七識風鼓習成種。故有之耳。然此生滅既因前七轉識而生。今所因滅。則此流注 相續自滅。故曰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此釋流注生滅中流注滅也。所從滅及所緣滅

(26)

則相續滅者。此釋相生滅中流注滅也。謂第七轉識本無生滅。但從根本無始無明習 氣內熏。外有六塵境界風吹皷動心海。內外交扇。故起七識波浪。今內門所從無明 既滅。則外門境界風停。而心體湛淵。波浪自息。則七識當下無生矣。今所從所緣 既滅。而相續即滅者。以一切動相皆依無明而起故。故釋之曰是其所依故。依者無 始妄想熏。然無始妄想。乃根本無明。即今目為七識結生相續。因此熏彼八識不得 成智。常在纏縛故。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者謂根身器界。本是八識所變相 分。還為八識見分所緣之境。此正識論所明因緣依也。今云相續所因滅。則生滅情 亡。所緣滅。則根塵自泯。如此。則八識無明。宛是平等如如不生滅之正智矣。故 論云。唯癡滅故。心相隨滅。前生則更互生。今滅亦更互滅耳。

○此上以法顯真唯識量竟。

△下以喻成懸破二見。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

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記曰。此以喻成前真唯識量。將以懸破外道一異斷常二見之執也。譬如泥團微塵 者。正示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第八阿賴耶識。以顯真妄非一非異。以示聖凡之相 亦如此。故重以金莊嚴具成之。由彼外道別立異因。將破彼見。故以此喻示之。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

記曰。此正釋不異。以破外道妄執別有一法為生因也。意謂前七與八若異者。則八 識不應與前七作生起因。今既與彼為因。則知不異矣。以前七真相。原是八識精明 之體。八識真相。原是真如。故魏唐二譯。止有轉識藏識。無真相二字。然彼但約 八識不異。而此譯加真相二字。要明真妄不異。將顯妄即是真故。此義自足。真相 即八識自體。乃本覺真如。今云藏識為因者。謂如來藏不但為生死因。亦為涅槃 因。後文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

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 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記曰。此釋不一。以破外道斷滅見也。謂若八識是一。則前七滅時。而第八藏識亦 應滅。藏識若滅。誰證無生。是則八識但滅戲論虗妄習氣。名為滅耳。其實八識自 體本覺真如實不滅也。故云非自真相識滅。論云。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 滅。又云。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此業相。即前三相中業相。通指無明 惑業名業相耳。意謂所可滅者。但是虗妄習氣惑業耳。而真相豈可滅耶。故經又 云。自真相若滅者。藏識則滅。藏識若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唐譯云。識真相

(27)

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上懸破二見竟。

△下正揀辯邪宗。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諸流注滅者。無始流注 應斷。

記曰。此出外道斷滅論。所以揀辯邪宗也。唐譯云。彼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 識滅。則無始相續識滅。然取境界相續識。即前六識。并七識麤相也。流注。即八 識自體。及七識細相也。彼外道但見前六七麤相滅。便謂八識俱滅。此所以為斷佛 種性者。故佛破之曰。若識流注滅者。則無始流注應斷。此正返顯前文但業相滅真 相不滅也。此不滅者。寶鏡謂之真常流注。然外道說八識一齊滅者。以不知第八阿 賴耶識為生因。將謂別有一法為生生之因故。故佛向下出其計云。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 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記曰。此出外道妄計生因也。唐譯云。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 光明等緣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所計勝性。丈夫。自在。

時。及微塵。為能作者。此正外道不知唯識是生起諸法之因。乃離識外別立勝性等 為生起因。所謂異因也。然西域外道所計雖有多種。總之不出斷常二見。按識論所 破有七。而此中世尊所指唯五耳。論中七者。一數論師。計二十五冥諦。謂從神我 為冥初主諦。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塵。從五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 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為勝性。而此中勝妙。即彼神我也。二勝論師。計六 句為生生之因。謂實。德。業。大有。和合。同異。妄指此六皆有實性。而一切法 皆從此六句生。又從實句中執有九法。謂地。水。火。風。空。時。方。和合。又 計極微以成器界。故計極微常住不滅。而此中時與微塵。即彼勝論所計也。三有外 道。計大自在天。體實徧常。能生諸法。此中自在。即彼所計也。四有七種外道。

計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虗空。我等七法。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 法。而此中丈夫。即彼大梵。謂大梵天能生一切。而此中時。亦即是實句九法中時 也。五六有二聲論師。計聲是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一待緣生。二待緣顯。謂 聲是常。定能表詮一切諸法也。七有順世外道。計四大是實是常。能生有情。謂極 微實常。能生麤色。而此中微塵。亦計極微者。準此七種。而世尊所指五種。唯缺 二聲論師。向後因緣二自性補之。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謂定 一。如數論等。定異。如勝論等。亦一亦異。如無慚外道等。四非一非異。如邪命 外道等。此皆不達唯識真妄非一非異真實道理。妄執定一定異。而作如是矯亂議

(28)

論。橫起斷常二見也。然此中單出定一定異二種邪見。而佛預以泥團微塵非一非異 按破之。且此二種皆是斷見。何者。若謂定一。則七識滅時。而八識亦隨滅。則墮 斷見。若謂定異。則相續識滅。別有異因。既立異因。則是無因。亦是斷見。然世 尊所指若勝性等五。在此為斷見。在論都是執常見者何也。蓋彼所執之常。即是此 中之斷。何者。以外道不知唯識真常道理。乃謂八識俱是斷滅。而又別執異法將作 真常。斯則在彼既執異法為常。則本有真常識性返作斷滅。此所以彼執為常。即墮 此斷。正是以無常為常。以常為無常。真顛倒見也。斯義深玄。知之者希。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 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記曰。此出外道妄計宗論也。魏譯云。外道有七種自性。觀此有外道二字。則是由 前云外道說諸法不從識生。更有異因。而妄說勝妙等五。是實是常。能生諸法。由 是觀之。則前五乃指所執之法。而此七種自性。乃出彼所立之教有七也。然此七 種。都是妄計離識別有自性者。約識論義解。集性自性者。集謂集聚。此指數論師 所立二十五法。論云。然大等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諸法多事合成。如軍林 等。以彼所執五大十一根。從初覺心五塵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 者。亦即立勝性為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質礙之色。此指勝論師所立六 句。以實德業大有和合同異。及四大極微諸質礙法。為生起因也。大種性自性者。

此指順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諸法。即前云微塵能生麤色是也。因性自性。緣性自 性者。此二即二聲論師所立。一待緣生。即以聲為生法之因。此乃單以聲為因。故 云因性自性也。二待緣顯。即以生聲之緣為因。故云緣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 指計六句中和合句也。彼執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此七種自性。總不出四 句。謂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也。然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種性自性。緣生自 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無因生。總之 不出斷常二見。皆妄想邪執。非如我之第一義也。故下文云我有七種第一義。

○上辯邪宗已竟。下示七種聖義以別邪見。分二。

△初示正義。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

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 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 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記曰。此出如來正教量。以第一義為宗。不同外道惡見論也。魏譯云。我有七種第 一義等。謂我此七種境界。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具在彼文 (云云)

明攝山棲霞寺沙門釋法會傳  燕京吉祥院沙門釋明信傳  新城壽昌寺沙門釋慧經傳  青陽九華山沙門釋性蓮傳

。目不暫捨。時比丘尼。為夜摩天眾。說出生無量清淨勝妙莊嚴法門。又見此座釋提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彚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沙彌十戒 (沙彌者梵語。此云息慈。息惡行慈故曰沙彌。息於十惡故受十戒耳。慈念眾生故有 不殺等也。此之十戒乃是眾戒之根本。先護持之)

 1968 年出土於 滿城 陵山 中山靖王 劉勝 墓。為劉勝金縷玉衣,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 1969

城門棱堡位於城門及金山郊野公園 的孖指徑山坡上的戰地遺跡徑,短 短路程便能見到約 1937-1938 年間建

城門棱堡位於城門及金山郊野公園 的孖指徑山坡上的戰地遺跡徑,短 短路程便能見到約1937-1938年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