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國家科技發展之績效評估研究

Study of 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E09103041 江世元 指導教授:蔣 德 煊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2)
(3)
(4)
(5)

國家科技發展之績效評估研究

學生:江世元 指導教授:蔣德煊博士

摘 要

在 國 際 化 與 自 由 化 之 驅 動 下 , 國 家 如 何 面 對 全 球 化 之 競 爭 環 境 , 同 時 帶 動 國 內 經 濟 成 長 , 進 而 提 昇 國 際 競 爭 力 , 儼 然 成 為 當 務 之 急 。 再 者 , 綜 觀 國 際 間 已 開 發 國 家 之 經 濟 成 長 多 半 歸 功 於 技 術 創 新 所 帶 來 之 績 效 , 因 此 強 化 研 發 創 新 績 效 已 成 為 我 國 今 後 科 技 發 展 之 重 要 指 標 。 由 於 國 家 層 級 之 研 發 活 動 涉 及 層 面 較 為 廣 泛 , 具 體 之 績 效 評 估 有 其 潛 在 之 困 難 , 當 進 行 實 際 評 估 時 必 須 運 用 適 合 之 評 估 模 式 作 系 統 之 分 析。本 研 究 試 圖 以 亞 洲 地 區(台 灣、日 本、韓 國、新 加 坡 及 中 國 大 陸) 與 歐 美 地 區(美 國 、 法 國 、 德 國 、 加 拿 大 及 英 國 )等 國 家 為 研 究 對 象 , 以 資 料 包 絡 法 評 估 各 國 科 技 發 展 之 績 效 , 並 彙 整 相 關 議 題 進 行 相 關 指 標 之 分 析。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台 灣 在 研 究 發 展 的 經 費 投 入 及 產 出 面(專 利 數 與 論 文 數)上,不 論 在 純 粹 技 術 效 率、整 體 技 術 效 率 或 規 模 效 率 上 皆 屬 高 效 率 之 國 家 。 同 時 就 整 體 而 言 研 究 發 展 中 之 SCI、 EI 論 文 數 與 美 國 專 利 數 之 產 出 量 均 已 達 國 際 水 準 , 反 映 出 近 幾 年 來 政 府 在 研 究 發 展 上 所 做 之 努 力 與 成 果 係 值 得 高 度 肯定 , 國 人 應 對 我 國 之 科 技 研 發 能 力 有 所 信 心 外 , 並 應 同 心 協 力 打 造 我 國 未 來 之 科 技 朝 更 具 國 際 競 爭 力 之方 向 發 展 。

關 鍵 詞 : 國 家 科 技 發 展 、 績 效 評 估 、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6)

Study of 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tudent: Shih-Yuan Chiang Advisor: Dr. Te-Hsuan Chiang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free market, how a country could face the global competition, stimulate the domestic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Since the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mostly attributed to tech- nological innovation, enhancing R&D and innovation results is an important goal t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aiwan. Since R&D in the national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aspect, the substantial evaluation has obstacles, and requires long-time follow-up and research. This study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technology develop- ment evaluation models adopted by Asian (Taiwan,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Mainland China) and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e U.S., France, Germany, Canada, and England) countries, and classified related issues for follow-up and analysis on related index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unding and output (patent and publications) of R&D in Taiwan is of highly efficient country, in both term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n a whole, the number of SCI and EI publication and patents on R&D has reached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outcome reflects the efforts exerted by the government on R&D over the past years. The conclusion encourages the nationals of Taiwan having confidence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aiwan, and working together to enhanc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aiwan.

Keywords: 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7)

誌 謝

本 篇 論 文 承 蒙 恩 師 蔣 德 煊 教 授 之悉 心 指 導 , 無 論 在 研 究 上 或是 待 人 處 事 上 , 恩 師 均 給 予 我 莫 大 之 啟 迪 , 深 感 受 益 良 多 , 在 此 謹 致 上 由 衷 之 敬 意 與 謝 忱 。

論 文 口 試 及 審 查 期 間 , 承 蒙 謝 玲 芬 教 授 及 林 清 同 教 授 之 不 吝 指 教 , 提 供 寶 貴 之 建 議 , 使 本 篇 論 文 疏 漏 與 謬 誤 得 以 斧 正 , 內 容 更 臻 完 備 與 充 實 , 在 此 特 別 向 諸 位 教 授 致 上 最 誠 摰 的 謝 意 。

再 則,感 謝 精 儀 中 心 陳 建 人 主 任、黃 清 枝 室 主 任、黃 慶 銘 室 主 任 、 陳 峰 志 博 士 、 黃 吉 宏 博 士 與 嚴 寶 華 小 姐 等 長 官 及 劉 恭 霖 小 姐 、 張 明 成 先 生 、 青 青 與 慧 美 等 好 友 之 鼓 勵 與 支 持 。 感 謝 志 延 、 瑜 平 、 垂 星 、 煌 展、淑 娟 及 家 慧 等 同 學 陪 伴 我 一 起 努 力,使 我 得 以 順 利 完 成 碩 士 學業。

感 謝 先 前 研 究 之 諸 位 學 者 , 沒 有 您 們 智 慧 的 累 積 , 我 無 法 完 成 本 篇 論 文 , 更 無 法 知 道 自 己 在 浩 瀚 的 學 海 中 是 如 此 地 渺 小 。

最 後 , 謹 以 本 論 文 獻 給 我 最 摰 愛 的 父 母 及 生 命 中 的 貴 人 羅 思 理 將 軍 , 感 謝 您 們 對 我 無 怨 無 悔 的 付 出 與 支 持 , 於 此 由 衷 表 達 感 謝 。

江 世 元 謹 誌 于 中 華 大 學 科 管 所 中 華 民 國 93年6月

(8)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目錄………ⅳ 圖目錄………ⅴ 表目錄………ⅵ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動機………1

1.3 研究目的………2

1.4 研究流程………3

1.5 研究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2.1 科技發展的意涵………6

2.2 我國政府之科技政策………7

2.3 我國科技發展現況與遠景………8

2.4 績效評估 ………16

2.4.1 績效評估的意義 ………16

2.4.2 績效評估的目的 ………17

2.4.3 績效評估的方法 ………18

2.5 與科技發展相關研究之探討 ………26

2.6 小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3.1 資料包絡分析法 ………29

3.1.1 資料包絡分析法之基本模型 ………29

(9)

3.1.2 資料包絡分析法之使用程序 ………30

3.2 CCR 與 BCC 模式………33

3.2.1 CCR 模式………33

3.2.2 BCC 模式………37

3.3 資料包絡分析法相關名詞之定義 ………40

3.4 評估國家與評估指標之選擇與界定 ………41

3.4.1 評估國家之選擇 ………41

3.4.2 投入項與產出項之選擇與資料蒐集………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8

4.1 投入項與產出項之相關性分析 ………48

4.2 各國之績效結果分析 ………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5.1 研究結論 ………58

5.2 研究建議 ………59

5.3 後續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61

(10)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圖 2.1 歷年主要國家研究發展經費統計圖 ………9

圖 2.2 主要國家每萬就業人口之研究人員統計圖………10

圖 3.1 資料包絡分析法之使用程序圖………31

圖 3.2 技術效率與純粹技術效率圖 ………39

(11)

表目錄

表 2.1 我國近五年研究發展經費成長率及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值一

覽表………...8

表 2.2 我國研究發展之人力指標彙整表………..10

表 2.3 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SCI 之篇數及名次彙整表………..11

表 2.4 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EI 之篇數及名次彙整表 ………..12

表 2.5 歷年來申請美國所核准之專利數(不含新式樣)及排名表………..13

表 2.6 世界經濟論壇 2003 年國家競爭力排名表 ………..14

表 2.7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2003 年國家競爭力排名表 ………..15

表 2.8 各績效評估方法比較彙總表………..24

表 2.9 近年來政府與各研發機構委託各學者、專家對其組織績效所作相 關研究之彙整………..26

表 3.1 研究發展績效相關指標之彙總表………..42

表 3.2 各國投入項與產出項原始資料表………..45

表 3.3 各國投入項與產出項基本資料表………..46

表 3.4 各國購買力評價彙總表………..47

表 4.1 各國投入項與產出項相關矩陣………..48

表 4.2 各國整體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規模報酬狀況比較 表………..49

表 4.3 各國效率結果分類一覽表………..………50

表 4.4 各國 CCR 模式建議改善方案一覽表………51

表 4.5 各國 BCC 模式建議改善方案一覽表………54

(12)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 背景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的 挑 戰 為 資 訊 、 通 信 科 技 的 突 飛 猛 進 及 全 球 經 貿 的 自 由 開 放 , 各 國 政 府 與 產 業 界 的 運 作 模 式 無 法 再 藉 助 過 去之 貿 易 障 礙 與 保 護 政 策 。 我 國 自 不 例 外 , 尤 其 在 2002 年 起 成 為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 WTO)的會員 後,必須 依 期程逐 漸 取 消各 項 保護與 障 礙,在 面 對 全 球 開 放 市 場 之 競 爭 下 , 未 來 我 國 面 臨 的 國 際 競 爭 將 更 為 激 烈 。

在 面 對 全 球 開 放 市 場 和 全 球 資 源 加 速 整 合 之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下 , 研 發 、 創 新 與 全 球 運 籌 模 式 已 成 為 提 升 國 家 整 體 競 爭 力 及 塑 造 產 業 優 勢 之 主 要 利 器。因 此,世 界 各 國 無 不 積 極 規 劃 科 技 願 景 與 整 合 科 技 資 源,

並 加 強 研 發 之 投 入 與 創 新 , 以 提 升 國 家 整 體 之 競 爭 力 。 而 我 國 政 府除 了 於 2000年頒布 的 「國 家 科 學 技 術 發 展計畫 」 中明訂 各 項研 發 經 費 與 人 力 投 入 目 標 , 並 推 動 各 項 之 科 技 重 要措 施 外 , 另 於 「 挑 戰 2008-國 家 發 展 重 點 計 畫 」中,訂 定 研 發 經 費 占 國 內 生 產毛 額( GDP)達3%之 目 標 , 並 推 動 國 際 創 新 研 發 基 地 計 畫 , 希 望 透 過 這 些 重 大 計 畫 , 以 加 速 產 業 轉 型 與 技 術 升 級 , 使 台 灣 成 為 全 球 高 附 加 價 值 之 產 業 基 地 。 1.2 研究動 機

面 對 未 來 更 為 激 烈 的 國 際 競 爭 , 我 國 的 競 爭 優 勢 為 擁 有 良 好 之 資 訊 與 通 訊 建 設 、 高 水 準 之 國 民 教 育 、 學 術 界 與 產 業 界 累 積 良 好 之 研 發 能 量 與 生 產 經 驗 、 具 規 模 之 資 本 市 場 及 全 球 貿 易 經 驗 , 未 來 政 府 如 能 把 握 機 會 , 提 高 行 政 之 效 能 、 有 效 率 的 投 入 研 發 與 創 新 及 健 全 相 關 的 法 制 環 境 , 將 可 帶 動 產 業 技 術 創 新 , 並 提 升 傳 統 產 業 競 爭 力 與 促 進 經 濟 之 發 展 , 進 而 提 升 國 家 整 體 之 競 爭 力 , 再 創 國 家 之 新 契 機 。

再 者 , 國 際 間 普 遍 認 為 科 技 發 展 是 驅 動 經 濟 成 長 的 主 要 原 動 力 之 一 , 尤 其 是 科 技 先 進 國 家 , 對 於 投 入 科 技 發 展 與 追 求 創 新 格 外 重 視 , 並 且 將 科 技 研 發 經 費 的 有 效 運 用 、 科 技 人 力 的 培 育 、 科 技 研 究 方 向 、 科 技 政 策 的 制 定 與 優 先 次 序 的 排 定 列 為 整 體 考 量 之 要 項 。

(13)

然 而 科 技 發 展 與 創 新 往 往 需 要 投 注 大 量 的 資 金 , 且 具 有 高 度 的 不 確 定 性 , 為 了 促 進 及 引 導 產 業 技 術 發 展 , 政 府 通 常 會 推 動 科 技 發 展 政 策 誘 因 , 以 各 種 技 術 政 策 工 具 來 達 成 技 術 發 展 之 目 的 。 在 國 家 總 體 科 技 預 算 有 限 、 國 際 科 技 蓬 勃 發 展 與 競 爭 的 情 況 下 , 科 技 發 展 經 費 之 使 用 效 率 與 分 配 便 成 為 政 府 科 技 政 策 之 重 要 課 題 。 所 以 , 合 理 的 利 用 有 限 的 資 源 及 政 府 研 發 產 出 的 優 劣 , 便 成 為 擬 定 科 技 政 策 與 資 源 分 配 時 的 依 據 , 然 而 由 於 研 發 活 動 涉 及 的 層 面 相 當 複 雜 , 特 性 亦 難 以 描 繪 , 所 以 績 效 評 估 有 潛 在 的 困 難 性 存 在 。

鑑 於 此 , 本 研 究 以 國 家 科 技 發 展 的 觀 點 來 探 討 我 國 近 年 來 之 科 技 發 展 績 效 , 由 投 入 面 與 產 出 面 來 衡 量 各 先 進 國 家 與 我 國 在 科 技 發 展 上 之 績 效 , 並 提 供 科 技 政 策 擬 定 時 之 參 考 。 本 研 究 主 要 以 當 前 七 大 工 業 國( G7)會員國 中 之美國、日本、德 國、英 國、法國、加拿大 及 亞洲 四 小 龍 中 之 台 灣 、 新 加 坡 、 韓 國 與 中 國 大 陸 等 國 家 之 研 發 投 入 與 產 出 進 行 探 討,並 以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

中 之 CCR與BCC模式,對上述國家分別進行評估,希望能夠對政府當 前 研 發 經 費 的 使 用 效 率 做 一 探 討 與 評 比 , 並 作 為 往 後 進 行 科 技 預 算 規 劃 時 之 參 考 依 據 。

1.3 研究目的

鑑 於 目 前 國 內 、 外 有 關 科 技 研 發 之 研 究報 告 仍 著重 於 投 入 與 產 出 之 統 計 分 析 , 並 未 對 投 入 與 產 出 之 實 際 效 率 進 行探 討 , 本 研 究 之 目 的 係 希 望 由 現 有 之 各 種 績 效 評 估 模 式 中 探 討 出 適 用 於 多 國 科 技 發 展 績 效 之 評 估 模 式 , 並 針 對 各 國 之 科 技 發 展 狀 況 進 行 效 率 評 估 , 目 的 在 使 管 理 當 局 能 夠 瞭 解 我 國 當 前 的 科 技 發 展 之 投 入 與 產 出 情 況 與 他 國 之 間 的 差 距 , 並 據 以 擬 定 科 技 政 策 時 之 參 考 , 基 於 此 , 本 研 究 的主 要 研 究 目 的 彙 整 如 下 :

一 、 經 由 諸 多 文 獻 檢 討 各 種 之 績 效 評 估 模 式 , 彙 整 出 適 合 評 估 國 家 層 級 科 技 發 展 績 效 之 評 估 模 式 。

二 、 由 相 關 研 究 彙 整 出 國 家 科 技 發 展 績 效 之 評 估 指 標 。

(14)

三 、 針 對 各 國 科 技 發 展 之 投 入 與 產 出 指 標 進 行 績 效 評 估 , 比 較 各 國 研 發 之 實 際 績 效 , 並 提 出 適 切 之 改 善 方 案 , 提 供 政 策 擬 訂 及 修 訂 時 之 參 考 。

1.4 研究 流程

本 研 究 共 分 為 五 章 , 圖 1.1 係本研究之流程圖,本研究之內容依 各 章 順 序 分 別 敘 述 如 下 :

第 一 章 緒論

本 章 首 先 對 本 研 究 當 前 之 時 代 背 景 及 本 研 究 之 動 機 與 目 的 進 行 闡 述 , 其 次 , 對 研 究 之 流 程 逐 一 說 明 。 最 後 , 並 對 研 究 進 行 時 所 面 臨 限 制 與 困 難 提 出 說 明 , 以 提 供 後 續 研 究 者 之 參 考 。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本章首先對我國當前之科技發展之演進、現況、成果與遠景進行說 明。其次,針對 績 效 評 估 之 意 義、目 的 及 當 前 各 種 績 效 評 估 之 方 法 進 行 探 討 , 以 期 選 擇 出 適 合 國 家 層 級 之 績 效 評 估 模 式 。 最 後 , 並 對國內外有關科技發展及研究發展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 三 章 研究方法

本 章 首 先 針 對 第 二 章 所 探 討 適 合 運 用 於 國 家 層 級 科 技 發 展 之 績 效 評 估 方 法 -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之 基 本 原 理 、 使 用 程 序 及 基 本 模 型 CCR 模式與 BCC 模式進行探討。最後,並依據資料包絡分析 法 之 使 用 程 序 , 分 別 針 對 本 研 究 中 受 評 估 國 家 及 投 入 與 產 出 項 之 選 擇 進 行 探 討 與 基 本 資 料 之 蒐 集 。

第 四 章 研究結果

本 章 延 續 第三 章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之 使 用 程 序,首 先 針 對 本 研 究 所 選 擇 之 投 入 項 與 產 出 項 進 行 相 關 性 分 析 , 確定所 選 擇 之 投 入 項 與 產 出 項 符合資料包絡分析法使用之等張力(Isotonicity) 原則,

然後,以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之 CCR 模 式 與 BCC 模 式 對 各 國 家 間 之 科 技 發 展 之 進 行 分 析 , 最 後 , 並 針 對 分 析 結 果 進 行 解 釋 。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15)

本 章 旨 在 彙 整 本 研 究 針 對 各 國 科 技 發 展 之 評 估 結 果 與 對 後 續 學 者 進 行 相 關 研 究 議 題 時 , 提 出 未 來 之 研 究 方 向 。

文 獻 探 討

各 績 效 評 估 模 式 之 探 討

選 擇 適 合 評 估 科 技 發 展 之 績 效 評 估 模 式

選 擇 適 當 指 標 與 DEA 模式 DEA 基 本 理 論 與 程 序

資 料 分 析

結 果 與 建 議 資 料 蒐 集 與 整 理 研 究 背 景、動 機、目 的 與 限 制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5 研究 限制

本 研 究 對 各 種 績 效 評 估 模 式 與 方 法 進 行 探 討 與 比 較 , 以 尋 求 一 個

(16)

適 合 多 國 間 科 技 發 展 績 效 之 評 估 模 式 , 另 一 方 面 , 由 國 內 外 關 於 國 家 競 爭 力 與 研 發 組 織 ( 計 畫 ) 績 效 之 相 關 文 獻 中 尋 求 評 估 指 標 , 並 由 具 公 信 力 之 組 織 機 構 收 集 各 指 標 之 資 料 , 以 建 構 一 完 整 之 評 估 架 構 , 基 於 此 , 本 研 究 有 下 列 限 制 。

一 、 在 資 料 取 得 上 , 國 內 、 外 對 於 國 家 間 之 科 技 發 展 績 效 進 行 衡 量 之 相 關 研 究 不 多 , 另 因 受 時 空 限 制 , 無 法 採 用 問 卷 方 式 進 行 。 僅 能 採 用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OECD)【 54】、美 國 專 利 局 (USPTO) 【 55】 及 我 國 國 科 會 等 具 有 公 信 力 之 機 構 所 提 供 之 資 料 進 行 分 析 , 但 上 述 機 構 所 提 供 之 資 料 礙 於 調 查 之 困 難 , 各 國 間 之 資 料 呈 現 部 分 延 遲 與 遺 漏 , 故 本 研 究 僅 能 針 對 2001至2003年之資料進行長期 追 蹤 及 交 叉 比 對 , 進 而 完 成 各 國 資 料 之 彙 整 。

二 、 在 研 究 方 法 之 使 用 上 , 因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在 應 用 時 有 其 限 制 存 在

, 例 如 所 求 出 之 效 率 評 估 值 係 相 對 值 而 非 絕 對 值 、 投 入 與 產 出 項 目 不 宜 過 多 , 且 個 數 和 應 維 持 決 策 單 位 數 的 一 半 以 下 , 否 則 將 會 造 成 衡 量 結 果 之 偏 差 。 此 外 ,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並 未 探 討 指 標 間 之 相 互 關 聯 性 。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對各國之科技發展狀況選擇適切之績效評估方法 與評估模式,並進行績效評估,因此,在文獻探討部分首先將就科技發展的 意涵、我國政府之科技發展政策、科技發展之現況與遠景,其次為績效評估 之意義、目的及各種績效之評估方法,最後,並對當前與科技發展相關研究 之資料進行探討。

2.1 科技發展的意涵

根據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8】的解釋指出科技研究發展係指以 系統之方法為依據,所作之創造性工作。其目的在於增進有關人類、文化與 社會方面的知識,以及利用此等知識累積而產生之新應用。同時,研究發展 活動必須具備下列兩大要項:

一、在知識的增進方面,要有創造性。

二、知識的應用方面,要有新穎性。

因此,一般性或例行性的活動,皆不屬於研究發展。例如商品、儀器之 檢驗及產品的品管作業係不屬於研究發展;但發展新的產品、檢驗或品管方 法,則屬於上述之領域。又醫院所作的常規檢驗,例如驗血、生化檢驗及細 菌檢驗等,係不屬於研究發展;但為了開發新藥所設計之各種檢驗則屬於研 究發展之範疇。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解釋為「研究發展係一種對增進科學、

文化及社會各方面知識存量,所做之系統性創造活動」。

經濟學家Schumpeter【48】在其研究中亦指出「在研發的過程中,技術 演變的過程區分為發明(invention)、創新(innovation)與擴散(diffusion)。

其中創新可分為製程創新與產品創新兩類,前者係藉由技術改進以降低現有 生產成本,後者係透過改良現有產品或開發新產品之過程」。

2.2 我國政府之科技政策

我國科技政策之制訂淵源由來已久,1959年行政院所核定之「國家長期

(18)

發展科學計畫綱領」,是我國最早之科技政策綱領,於同年亦成立「國家長 期科學發展委員會」,主要任務係負責推動我國科學發展事宜,於1967年改 組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另又於1969年再擴編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除負責推動我國科學發展事宜外,並定期召開國科會委員會議,為我國科技 發展之專責機構。

我國政府為取得產官學研對科技發展之共識,於1978年起每四年召開乙 次全國科技會議,迄今共已召開六次會議,作為我國擬訂科學技術政策與推 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依據。同年並成立「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聘請國內 外知名科技專家為行政院院長之科技顧問,協助科技政策之擬定,並自1998 年起成立行政院科技會報,定期召開會議,這些都是我國政府為了凝聚共識 與擬訂科技政策方向之重要會議。

我國政府主要科技政策之演進及目標依年序分別簡述如下:

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計畫綱領」(1959 年)

以充實國家科學發展基礎為目標,重要措施包含設置國家發展科學 專款、延攬科技人才、鼓勵研究及充實研究設備等。

二、「國家科學發展計畫」(1968 年)

由以只往著重於純學術及科學奠基之研究,擴大為配合國家建設之 需要,增進技術層面之研究發展。

三、「科學技術發展方案」(1978 年、1982 年)

1978 年選定能源、材料、資訊及自動化四項為重點科技,並於 1982 年增列生物技術、光電科技、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四項,合稱八大重點 科技。

四、「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長程計畫」(1986 年)

提出四大目標及六大策略,首次訂定全國研發經費與人力之量化指 標,並於八項重點科技之外,另外增加災害防治、同步輻射、海洋科技 及環保科技四項,合稱為十二項重點科技。

五、「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六年中程計畫」及「十二年長程計畫」(1991 年)

擬定我國科技發展之中、長期總計畫目標,為了提高科技水準、促

(19)

進經濟發展、提升人民之生活品質與建立自主之國防能力。

六、「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1997 年)及「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1998 年)

規劃 2000 年及 2010 年的科技發展指標,並提出政府科技預算應持 續穩定成長、確立科技發展法制化之基礎、加強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及 尖端基礎科學研究、明定重點持續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與增進科技及人 文社會科學的調合等建議。

七、「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2001 年)

分別設定強化知識創新體系、創造產業競爭優勢、增進全民生活品 質、促進國家永續發展、提升全民科技水準及強化自主國防科技為六大

總目標。

2.3 我國科技發展之現況與遠景 一、科技發展之資源投入面

科技發展之遠景,在科技發展資源投入方面,先進國家咸認為科技 發展對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所以皆設置明確的研發經費目標。以歐盟為 例,訂定2010年時,研發與創新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之 目標值為3%。我國則期望提前在2006年即達成「挑戰2008」所訂全國 研發總經費占GDP 3%的目標。去年2002年時我國研發總經費雖達GDP 之2.30%(如表2.1),但距「挑戰2008」全國研發總經費占GDP 3%的 目標仍有相當之差距。

表2.1 我國近五年研究發展經費成長率及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值一覽表 項 目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全國研究發展經費(億元)

成長率(%)

1,765 12.9

1,905 8.0

1,976 3.7

2,050 3.7

2,244 9.5 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

比值 (%) 1.97 2.05 2.05 2.16 2.30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3 年版。

註:1998 年至 2001 年未含國防研發經費,2002 年包含國防研發經費。

(20)

圖 2.1 係歷年來主要國家之研究發經費統計圖。與世界各國相較,

我國研究發展總經費 2002 年為新台幣 2,244 億元,以購買力平價之方式 折算約為 122.5 億美元,高於 2000 年荷蘭之 84.4 億美元,但未達 2001 年南韓之 222.6 億美元。以研究發展經費占 GDP 的比率來看,我國為 2.30%(2002 年),日本為 3.09%(2001 年),另外,與我國經濟規模 相近的南韓更高達 2.96%(2001 年),美國為 2.82%(2001 年),德 國為 2.5%(2002 年),上述之資料顯示我國研發總經費與先進國家比 較亦稍偏低,因此政府與民間均應持續積極投入。

6.8 239.1

144.3

76.8 13.8

351.1

293.7 222.6

84.4 19.9

87-89 荷蘭 87-90

英國 87-90 南韓 87-90

法國

87-90 新加坡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86.0

2,268.3

904.8

450.0

293.3 286.8

239.1 122.5

2,921.7

1037.8

549.3 598.3

351.1 293.7

87-91 美國

87-90 日本

87-90 中國大陸

87-91 德國

87-90 英國 87-90 法國 87-91

台灣 億美元購買力平價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3年版。

圖 2.1 歷年主要國家研究發展經費統計圖

研究人力方面,大學以上學歷之研究人員是研究發展之主力。表2.2 係我國研究發展之人力指標彙整表,從表中可知我國近五年來已有明顯 成長,民國2002年全國每萬人口中之研究人員數為28.7人年(全時約當 數),預估至2007年之目標為每萬人口大學以上之研究人員達32人年(全 時約當數)。

(21)

表 2.2 我國研究發展之人力指標彙整表

項 目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全國研究人員全時約當數

(大學以上學歷,人年) 53,492 54,844 55,460 59,656 64,385

全國每萬人口中之研究人員數

(人年) 24.5 24.9 25.0 26.7 28.7

全國每萬就業人口中之研究人員

(人年) 57.6 58.4 58.4 63.6 68.1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3 年版。

註:1. 1998 至 2001 年未含國防研發人力,2002 年包含國防研發人力。

2. 研究發展人力資料為大學以上學歷研究人員之全時約當數(FTE)單 位為人年。

3. 全時約當數,FTE,係指將從事研發工作的人數折算為全時間從事該 項工作之人數。

圖2.2係主要國家每百萬就業人口之研究人員數統計圖。由圖可 知,以每萬就業人口之研究人員數,以全時約當數做各主要國家之比較 時,我國2002年為68.1人年,高於英國的55.2人年、南韓的63.9人年及荷 蘭的51.8人年,但仍低於日本的102.0人年、美國的85.8人年、新加坡的 81.8人年、法國的71.3人年及德國的66.7人年,就整體而言我國就業人口 之研究人員數仍處於偏低狀態。

60

20 人年

0.0 .0 40.0 .0 80.0 100.0

10.2 55.2

63.9

51.8 66.7

71.3 81.8

85.8 102.0

68.1

1999 美國 2001

日本

2000 荷蘭 2001

德國

2001 中國大陸 2001

南韓

1998 英國 2000

法國 2001

新加坡 2002

台灣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3 年版。

圖 2.2 主要國家每萬就業人口之研究人員統計圖

(22)

綜合以上所言,在科技發展資源之投入方面,2002 年我國研發總 經費雖達 GDP 之 2.30% ,但距「挑戰 2008」全國研發總經費占 GDP 3%

的目標仍有相當差距,且與先進國家比較亦稍偏低。研究人力方面,2002 年全國每萬人口中之研究人員數為 28.7 人年(全時約當數),就整體而 言我國近五年間已有明顯成長但與先進國家比較我國就業人口之研究 人員數仍稍偏低。

二、科技發展之成果

(一)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表 2.3 係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SCI 篇數及名次彙整表。由表 中可知我國在國際著名的「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收錄的論文篇數年年增加,由 1998 年之 8,605 篇,

1999 年 8,944 篇,2000 年 9,203 篇,2001 年 10,635 篇至 2002 年增 加為 10,831 篇,五年之間,論文發表篇數增加 25.9%。我國論文 發表篇數之排名,由 1998 年起至 2000 年皆維持在第 19 名,在 2001 年與 2002 年之世界排名略為上升分別位居於第 17 名與第 18 名。

表 2.3 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SCI 之篇數及名次彙整表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國 家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美國 244,889 1 245,679 1 243,269 1 250,128 1 245,578 1 日本 66,907 2 68,809 2 68,047 3 70,574 2 69,183 2 英國 65,591 3 67,163 3 68,362 2 67,813 3 65,395 3 德國 62,721 4 63,222 4 62,941 4 64,960 4 63,428 4 法國 45,128 5 46,180 5 45,214 5 46,435 5 44,999 5 中國 19,476 10 22,743 9 24,923 9 29,381 8 33,561 6 加拿大 31,687 6 32,704 6 31,985 6 32,192 6 32,533 7 義大利 28,751 7 29,344 7 29,482 7 31,436 7 31,562 8 俄羅斯 24,769 8 24,511 8 25,629 8 23,265 9 23,441 9 西班牙 19,433 11 20,661 11 20,847 10 22,220 10 22,901 10

(23)

表 2.3 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SCI 之篇數及名次彙整表(續)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國 家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澳洲 20,066 9 20,679 10 20,234 11 21,054 11 21,078 11 荷蘭 18,152 12 18,062 12 18,295 12 18,790 12 18,823 12 印度 14,936 13 16,067 13 15,161 13 16,623 13 17,325 13 瑞典 14,359 14 14,692 14 14,384 14 15,301 14 14,846 15 南韓 9,545 16 11,048 16 12,218 16 14,641 15 15,643 14 瑞士 13,002 15 13,588 15 13,568 15 13,429 16 13,192 16 巴西 7,915 21 8,948 18 9,511 17 10,555 18 11,285 17 台灣 8,605 19 8,944 19 9,203 19 10,635 17 10,831 18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3 年版。

註:中國大陸資料含香港。

(二)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

表 2.4 係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EI 之篇數及名次彙整表,由 表中可知,我國工程論文收錄在「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

EI)之總篇數, 1998 年為 4,026 篇,2002 年增加為 5,350 篇,五 年之間,論文發表篇數增加了 32.9%,而且 2002 年之世界排名位 居為第 11 名。

表 2.4 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EI 之篇數及名次彙整表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國家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美國 52,369 1 56,075 1 51,394 1 50,340 1 57,754 1 日本 19,128 2 23,037 2 22,789 2 22,770 2 24,273 2 中國 12,584 3 11,837 3 13,467 3 19,184 3 24,269 3 德國 9,856 5 11,409 5 11,909 5 11,561 4 12,942 4 英國 11,280 4 11,671 4 12,086 4 10,231 5 11,516 5 法國 7,366 6 8,294 6 8,683 6 8,484 6 9,528 6 南韓 3,645 11 5,279 9 848 9 6,536 7 6,990 8 義大利 5,084 8 5,616 8 6,339 7 6,153 8 7,205 7 加拿大 6,237 7 6,426 7 6,172 8 5,429 9 6,823 9

(24)

表 2.4 歷年來各國論文收錄於 EI 之篇數及名次彙整表(續)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國家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篇數 名次 印度 3,613 12 4,550 12 4,393 11 4,373 11 5,436 10 台灣 4,026 9 4,690 11 4,878 10 5,103 10 5,350 11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3 年版。

(三)專利

專利是衡量研究發展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表 2.5 係歷年來申 請美國所核准之專利數(不含新式樣)及排名彙整表。由表中可知 2002 年在美國獲得專利核准數前五名之國家依序為美國、日本、

德國、中華民國與法國,在 2002 時年我國在美國獲得核准之專利 數為 5,431 件,較 1998 年之 3,100 件增加了 2,331 件,成長率達 75

﹪以上,世界排名則由 1998 年之第 7 名急速上升到 2002 年之第 4 名。

表 2.5 歷年來申請美國所核准之專利數(不含新式樣)及排名彙整表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國 家

件數 名次 件數 名次 件數 名次 件數 名次 件數 名次 美國 80,291 1 83,905 1 85,072 1 87,607 1 86,977 1 日本 30,840 2 31,104 2 31,296 2 33,223 2 34,859 2 德國 9,095 3 9,337 3 10,234 3 11,260 3 11,277 3 台灣 3,100 7 3,693 5 4,667 4 5,371 4 5,431 4 法國 3,674 4 3,820 4 3,819 5 4,041 5 4,035 5 英國 3,464 5 3,572 6 3,667 6 3,965 6 3,838 6 加拿大 2,974 8 3,226 8 3,419 7 3,606 7 3,431 8 南韓 3,259 6 3,562 7 3,314 8 3,538 8 3,786 7 義大利 1,584 9 1,492 9 1,714 9 1,709 10 1,750 9 瑞典 1,225 12 1,401 10 1,577 10 1,743 9 1,675 10 資料來源: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http://www.uspto.gov)。

(25)

(四)國家競爭力

各國的科技發展實力在國際間的評比,以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及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的研究為主要參考依 據。

表 2.6 係世界經濟論壇於 2003 年 11 月時所公布之國家競爭力 評比之排名表。由表中顯示我國之成長競爭力排名為第 5,科技項 排名為第 3,創新項排名為第 2,另外,資訊通信科技項則排名為 第 7。

表 2.7 係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於 2003 年 5 月時所公布之國家競 爭力評比表。由表中顯示我國在人口數大於兩千萬的國家中,整體 競爭力之排名為第 6,經濟表現排名則為第 11,政府效能排名為第 6,企業效能排名為第 4,另外,基礎建設排名則為第 7。

表 2.6 世界經濟論壇 2003 年國家競爭力排名表 評 比 項 目 成長競爭力

2.公共政策 3.總體經濟 國 家 1.科技 環境

1a.創新 1b.資訊通 信科技

芬蘭 1 2 3 2 2 2

美國 2 1 1 5 17 14

瑞典 3 4 4 3 7 8

丹麥 4 8 11 4 1 5

台灣 5 3 2 7 21 18

新加坡 6 12 15 6 6 1

日本 11 5 5 18 30 24

南韓 18 6 7 11 36 23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3-2004。

(26)

註:成長競爭力指國家未來 5 年至 8 年經濟成長的潛力。成長競爭力以科技、

公共政策和總體經濟環境等三大類指標來衡量;科技競爭力則以創新和 資訊通信科技等兩個指標來衡量。

表 2.7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2003 年國家競爭力排名表 評 比 項 目 國 家 整體競

爭力 1.經濟表現 2.政府效能 3.企業效能 4.基礎建設

美國 1 1 2 1 1

澳大利亞 2 10 1 2 2

加拿大 3 6 4 3 3

馬來西亞 4 8 3 5 9

德國 5 3 12 6 4

台灣 6 11 6 4 7

泰國 10 7 5 9 16

日本 11 14 17 21 5

中國大陸 12 2 9 24 17

南韓 15 18 18 20 11

資料來源: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3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註:整體競爭力以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率和基礎建設等四大類指標 來衡量。在人口數大於兩千萬人的國家中,我國整體競爭力排名為第 6 位。

綜合以上之數據結果顯示,在科技成果方面,我國在「科學引用文獻索 引」(SCI)及「工程索引」(EI)所收錄的論文篇數及排名,於2001年時分 別進步到第17名(10,635 篇)及第10名(5,103 篇),但在2002年時又分別 稍落於第18名(10,831 篇)及第11名(5,350 篇),美國核准之專利數排名 在2002年則躍升至第4名。針對我國論文發表篇數及美國核准之專利數排名來 論成長應已至高點,未來應往質的提升方面繼續努力。

以國家競爭力而言,依據2003 年世界經濟論壇之研究,我國成長競爭 力之世界排名為第5,科技排名為第3。另根據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之研究,我 國整體競爭力排名為第6,上述之排序亦反映出我國已具有很好的國家競爭 力,尤其係科技潛力更受到國際間之肯定。

(27)

2.4 績效評估

追本溯源,績效評估是由管理大師 Peter F. Drucker【23】在 1990 年代 所提出,其於 1960 年代亦曾經倡導過「目標管理」的概念。績效評估與目標 管理之概念應用在企業界,主要是強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結合的績效評 估方式,組織的績效必須納入評核的內容,然而,績效評估較目標管理更加 重視組織整體的價值與質化的績效指標。績效評估必須結合衡量與追蹤機 制,因此,績效評估不僅僅具有誘因機制,同時也是一項管理工具。

2.4.1 績效評估的意義

目前有關績效之定義各家之說法不一,各學者專家對於績效之認知亦存 有差異。許多學者認為績效係組織目標達成度之一種衡量,亦有學者認為績 效包含了效率(efficiency)與效果(effectiveness)兩種觀念,其中效率為達 成目標之資源使用程度,而效果則為目標之達成程度。此外,亦有ㄧ些學者 認為績效係指有關表現、執行、完成及實踐等活動,除了效率和效果外還包 含了組織成員之滿意度。

綜觀國內、外學者所言,本研究茲將績效之定義整理如下。Ferrell【41】

認為績效之構面應包含創新力、衝突性效率、效果與工作滿足。Kast【43】

於 1979 年時指出「績效應包含效能與效率及組織中成員的滿意度」。而 Katzell

【44】則將績效評估定義為「達成既定目標的程度」。此外,Venkatraman 與 Ramanujam【51】則認為績效可依包含之範圍區分為財務績效、作業績效及 組織績效等。管理大師 Peter F. Drucker【18】認為「傳統之績效評估指標,

如投資報酬率、淨現值與現金流量等,單獨使用其中一項都不是屬於正確的 作法,績效指標需要綜合性的分析」。

國內學者許士軍【17】於績效評估一書中認為,所謂的績效評估,在本 質上,係管理活動中「控制」之功能。這種功能有其消極的意義和積極的意 義存在,就前者而言,係瞭解規劃之執行進度與狀況,如有歧異,並需達到 一定的程度時,即應採取修正之因應對策;而就後者而言,則希望藉由績效 評估制度之建立,能在事前或活動進行中,對於行動者之決策與行為產生影 響或引導作用,使其個人努力目標與組織目標趨於一致,即所謂之「目標一 致化」作用。

(28)

張火燦【19、20】在績效評估模式及相關理論的研究中,闡述績效評估 是組織用來衡量和評鑑員工某一時段的工作表現,與協助員工成長的一種過 程,其結果可做為薪資與職務調整的依據,提供員工工作回饋,決定訓練的 需求,用以改進工作和規劃生涯,以及協助主管瞭解部屬。

邱吉鶴與黃宏光【12】在政府績效評估一書中闡述績效評估就是如何執 行策略及完成目標,進而達成企業遠景的一連串過程。

2.4.2 績效評估的目的

「績效」不只關係到個人,更是企業組織中極為重視的問題,特別 在二十一世紀,在重視團隊競爭的時代中,組織績效的好與壞,對企業 的存續與發展影響甚鉅。因此,企業及管理者所努力追求目標均在追求 績效的提昇,唯有具績效的企業方能貢獻股東、消費大眾與員工。

Robbins【46】在 1978 年的研究中指出,組織中之績效評估有許多用途,

首先是管理者依照績效來當成人事之決策,例如升遷及調職等。另一方面亦 可作為現況能力之衡量,可作為員工是否需要再訓練的依據,此為績效評估,

同時還能提供資訊回饋給員工,使其瞭解組織對個人的評價,並作為酬賞之 依據。

而 Devires,D.L【40】等人於 1986 年的研究中亦指出,績效評估最常被 使用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改善個人績效。

二、薪資管理。

三、升遷與進用之依據。

四、評估訓練與個人發展的需求。

此外,Tesoro 與 Tootson【50】於 2000 年的研究中指出績效評估具有 下列四種目的:

一、對欲完成之目標,衡量其完成之程度。

二、對組織的改造,提供建議或修正。

三、為管理者提供回饋機制。

(29)

四、評估企業內部的投入與產出。

綜合上述,績效評估之目的乃是希望藉由一套合理之程序,瞭解評估對 象或評估事項之優劣,以作為後續改善策略擬定之依據。

2.4.3 績效評估的方法

事實上,績效評估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從過去到現 在,有許多學者提出各種績效評估的方法與理論,如評估尺度法、德爾菲法、

比率尺度法、排列法、層級分析法、資料包絡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多變量 分析法與模糊理論等方法,每一種方法各有其基本概念、優缺點及適用時機。

而當前在績效評估之領域中已發展出許多評估方式,不同之評估方式各有不 同之特性,而相較於其他評估方法,其中以層級分析法、資料包絡分析法、

多變量分析法與灰色關聯分析法等四種評估方法相較之下擁有較為健全的理 論基礎,且皆透過科學之計算方式,故建構出來之模式也較為客觀而完整,

故針對本研究所欲探討之主題,就目前較常使用之績效評估方法進行下列之 比較分析,並從中選擇適用於國家層級科技發展之評估模式。

一、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層級分析法係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Satty【47】於西元1971年所提 出,當時之目的主要是用來解決埃及國防部緊急應變計畫之問題,在經 過了不斷的修正與發展後,於1978年時理論趨於成熟。AHP法主要是利 用層級之架構將複雜的問題依不同的層面,由高層面往低層面逐步加以 考量,以使複雜之問題單純化與系統化,並利用層級的方式分解問題,

係藉由兩兩比較之方式決定各個層級及要素之間的相對權重值與替代 方案之修先順序。

AHP 分析法運用於績效評估之相關議題時,通常是將被評估現象 視為不同的方案,以求取各個要素間之相對權重,並於求出權重後配合 其他評估方法進行績效排序。其運用上大致包含下列四個步驟:

(一)匯集專家或決策者意見建立評估項目及層級架構。

(二)將評估項目進行兩兩比較,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三)計算特徵值與特徵向量,經由一致性檢定建立績效評估指標間之

(30)

相對權重。

(四)依各指標之相對權重求取各方案之績效程度,並進行排序。

根據 Satty、鄧振源與曾國雄【27、28】、王國明與謝玲芬【3】及劉 思穎【24】等學者之研究,可將 AHP 分析法之內涵特性歸納為以下四 點:

(一)評估準則之資訊係由各個層面來考量(如技術、科學、經濟及政 治等),具有完整性。

(二)在問卷使用上,先利用一致性檢定可確保問卷之可信度。

(三)階層間結構清楚,且強調指標間之獨立性,可明確地呈現問題之 架構。

(四)採用九點尺度量表特殊的問卷設計在衡量尺度上有更好之連續 性。

AHP 分析法自從 Saaty 發展以來,已應用得相當普遍,根據上述學 者之研究,可將 AHP 分析法之適用時機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當決策者進行規劃與最佳決策方案之選擇,必須將複雜問題簡化 時。

(二)當決策者需要使用多個準則進行評估時。

(三)當決策者想要求評估準則間之相對權重時。

(四)當決策者需要進行績效評量,決定優先順序時。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資料包絡分析法係於 1957 年由學者 Farrell【41】所提出,係以生 產效率前緣(production frontier)之概念來評估決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DMU),而發展出來的效率評估模式,然而,當時 Farrell 所提出的概念僅限於單一產出的評估,於 1978 年由 Charnes、Cooper 及 Rhodes 三位學者將其觀念擴充成為多個投入與多個產出的衡量,並 將其概念轉成線性規劃模式,即為最初之 CCR 模式【37】;CCR 模式 是一種將觀測值以生產效率前緣方式予以包絡的方法,透過生產面來分 析問題。其評估效率的主要觀念係將所有 DMU 的投入項於產出項投射

(31)

於空間上,以尋求最高產出或最低投入之邊界,即為 DEA 中所謂的效 率前緣,在經濟學上統稱「包絡線」,凡落在邊界上之 DMU 表示有效 率,而不在邊界上則為無效率。在 1984 年時,Banker、Charnes 與 Cooper 擴充 CCR 比率的觀念及使用範圍,將固定規模報酬率之假設放寬,發 展了 BCC【34】模式,此模式可應用於探討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與規模 報酬等問題上。

DEA 與過去傳統利用參數分析的方法不同,不需要先進行假設函 數型態,且不受決策單位多寡的限制,可以針對兩個以上的決策單位進 行衡量,是一種藉由實際量化資料來決定結果的非參數分析,其運用上 大致包含下列五個步驟:

(一)選擇與定義受評估單位。

(二)列出相關影響因素,並決定投入與產出項。

(三)選擇適用之 DEA 模式。

(四)進行實際運算。

(五)結果分析與解釋。

根據 Charnes、Cooper、Rhodes【37】及 Banker【34】、吳萬益和 林清和【11】、王國明和謝玲芬【3】及劉思穎【24】等人之研究,本 研究將 DEA 之主要內涵與特性歸納為下列六點:

(一)DEA 是一種可以處理多項投入與產出之評估模式,且不必預設函 數及參數估計。

(二)效率值的計算不受投入項與產出項計量單位所影響。

(三)能以一個比值(最大為 1)表示一個決策單位(DMU)其結果為 一綜合性指標。

(四)不需預設加權值,而能整合不同投入與不同的產出組合。

(五)能同時處理順序與比例尺度之資料,在資料處理上更具彈性。

(六)能比較各 DMU 之相對效率。

(七)可由 DMU 看出應增加或減少投入或產出項,以達到所謂的有效 率狀態。

(32)

DEA 方法自從 Charnes、Cooper 及 Rhodes 三位學者提出以來被廣 泛的利用到各領域,尤其以政府機構、學校、運輸及醫院等非營利機構 之績效衡量最為頻繁,根據上述學者之研究,本研究將 DEA 的適用時 機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決策者可以明確地確認投入與產出項,並可取得量化資料時。

(二)受評估單位有多個投入與產出項時。

(三)受評估單位較多,且需排序時(可採 ADD 模式)。

(四)想要瞭解投入項與產出項之關係,並欲獲得無效率單位的改善方 向時。

三、多變量分析法(Multivariate Analysis,MA)

多變量分析是一種分析多變量統計資料的方法,也是一種科學調查 的工具。簡言之,任何同時分析兩個以上變數之關係的方法,都可稱為 多變量分析,多變量分析法主要係針對兩個以上的變量資料利用多維空 間之統計方法將複雜的問題量化後,再加以合理與系統化的整理,以達 到分類、判斷、評估及預測的目的。而在績效評估中最常被用到的多變 量分析方法分別為因素分析法(FA)、集群分析法(CA)及判別分析 法(DA)三種方法,其說明分述如下:

(一)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FA)

因素分析法係由 Charles Spearman 於一百年前所提出,此法 主要目的是以較少的資料向度來表示原來的資料結構,並能保留 原始資料所提供的大部分訊息,簡言之,就是從眾多的影響績效 指標中選取出較具解釋能力且具獨立性的因素。

(二)集群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

集群分析法係學者 Tryon 於 1939 年所提出之方法,係根據 一組準則變數,將樣本個案分成數個群組的方法,藉由觀察各個 受評估對象在所有評估指標中的表現是否相近,將相同性質的受 評估單位歸為一類,以利比較不同單位間的差異性,主要應用於 探索性與驗證性的研究。

(三)判別分析法(Discriminate Analysis,DA)

(33)

係依集群分析法所得之資料建立判別函數,一旦有新的受評 估單位加入,即可判別應歸屬於任何群組。

綜合以上所述,因素分析法主要是用於評估指標之擷取,集群分

析法主要是對受評估單位進行分群的動作,而判別分析法則在進行新受 評估單位的歸類;多變量分析的理論基礎係建立在機率論下的隨機過 程,其前提假設為樣本大小和資料分佈必須符合典型之常態分配方可使 用其理論推導所得之統計量,進行檢定,根據曾國雄和鄧振源【21】、

吳萬益和林清和【11】及劉思穎【24】的研究,本研究將多變量分析法 特性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資料蒐集較為容易。

(二)操作較為容易。

(三)分析前需進行資料與因素的篩選。

(四)可瞭解受評估單位的整體屬性。

多變量分析法為一統計分析法,主要是透過因素之擷取,並利用相

似性與相異性將資料分群,此種分類的功能通常被利用在行銷管理之市 場區隔或是經營管理中之績效分析,根據上述學者之研究,本研究將多 變量分析的適用時機亦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當受評估單位數量大,且欲快速獲得評估結果時。

(二)當欲獲得具解釋能力且具獨立性的關鍵因素時。

(三)當需要評等,而非排名時。

(四)欲求得影響績效之關鍵要素時。

四、灰色關聯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

灰色關聯分析法為灰色系統理論(Grey System Theory)項目之一,由 中國大陸學者鄧聚龍【29】於 1982 年所提出,主要是用來分析離散序 列間的相關程度的一種測量方法,簡而言之,GRA 法就是依據因素間發 展趨勢之相似或是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彼此之關聯性,假若兩個因 素間的趨勢具有一致性時,表示兩者間有較高之關聯度,反之則關聯度 較低。灰色關聯的特徵為訊息的不完全,而訊息不完全即意謂著數據資 料有限,所以,如在有限的資料下進行研究分析,尋求系統的內在結構

(34)

與本質即為灰色系統所探討之重點。在鄧聚龍的書中說明其 GRA 理論 的基本假設有三,分別為:

(一)訊息的差異仍然是訊息。

(二)訊息是認知的根據。

(三)訊息一定具有灰性。

正因為訊息之間的差異性及變化等因素皆可作為認知的來源,因此

,灰色系統具有少量數據就可進行分析之特性,可以彌補統計方法運用 上之弱勢。GRA 法運用在績效評估上係利用指標間灰色關聯係數的大小 來判斷指標間是否具有關聯性存在,然後將具有高關聯性的指標歸為一 群,並從中選擇一個具代表性的評估指標,藉以進行績效評估。

GRA 法係以少量資訊為出發點,透過多個角度來分析、量化及排 序,依據曾國雄與胡宜珍【22】之研究歸納,灰色關聯分析法具有下列 五項特性:

(一)所建立之模型仍屬非函數型之序列模型。

(二)計算方法簡便。

(三)對樣本數量多寡沒有過份要求。

(四)不要求序列,數據必須符合常態分配。

(五)不會產生與定性分析相違背之矛盾分析。

此外,灰色關聯分析法之應用範圍主要係用來尋求主要或次要指 標、績效評估或是用來尋求最佳方案,在此將其適用時機歸納為以下兩 點:

(一)當系統模型不明確或資訊不完整時。

(二)僅有少量數據、資訊資料不易蒐集時。

經由上述各項績效評估方法的探討,本文將各項績效評估方法以較為簡 潔、清楚的方式呈現,並將緣由、特性、適用範圍、優點及缺點等彙整於表 2.8 中。

(35)

表 2.8 各績效評估方法比較彙總表

方法 歸納結果

層級分析法 資料包絡分析法 多變量分析法

(FA、CA、DA)

灰色關聯分析法

發展時間 1971 1957 1900-1939 1982

創始者 Thomas L. Saaty Farrell Spearman 及 Tryon 等 鄧聚龍

理論概念 以層級結構分析複雜之問題,

並建立成對之比較矩陣,求取 指標間之相對權重。

以效率前緣之觀念來衡量各個決 策單位間之相對效率。

以機率理論下之隨機過程為基 礎,依研究目的不同設定相對應 之指標,利用因素分析選取指標 間之共同因素,而後利用集群分 析法將相似之受評單位歸為一 類。

利用因素間之相似或相異度,進行指標 間是否具關聯性之判斷,作為評估指標 分類之依據。

數學工具 線性代數 線性規劃 有母數統計 無母數統計

評估單位

評估項目 不限

資料型態 比例資料 量化資料 量化資料 量化資料

資料蒐集 困難 不一定 不一定 容易

結果呈現 權重(相對重要性) 排序(ADD 模式) 歸類 排序

24

(36)

表 2.8 各績效評估方法比較彙總表(續)

方法 歸納結果

層級分析法 資料包絡分析法 多變量分析法

(FA、CA、DA)

灰色關聯分析法

將複雜問題簡化時。

需使用多個準則評估時。

想要求的評估準間之相對權重 時。

指標間具獨立性時。

管理者可以確認投入與產出項,

並可取得量化資料時。

受評估單位有多個投入與產出項 時。

受評估單位較多,且需求得相對 效率值時。

想瞭解投入與產出項之關係時。

受評估單位數量大且欲快速獲 得評估結果時。

當需要評等,而非排名時。

欲求得影響績效之關鍵要素時。

當系統模型不明確或資訊不完整時。

僅有少量數據、資訊資料不易蒐集時。

計算程序簡單易懂。

可將複雜的問題於以簡單化。

各評估指標需通過一致性檢定

,具有控制比較過程中不一致 的能力。

無須設定指標之權重,且不受投 入與產出項計量單位之影響。

採用相對效率之觀念,適合進行 相同性質之DMU作比較。

對不具效率之DMU提供改善資 訊。

基礎理論完備操作容易。

使用較客觀之方法選取較具代 表性之指標。

對樣本數量大小無太高要求。

樣本資料不需符合常態分配。

當評估指標相當多時,所需的 成對比較次數亦變多。

未探討指標間之相互關係

投入與產出項目過多,會造成衡 量結果之偏差。

未探討指標間相互關聯性。

當不具效率之決策單位的改善方 向不在包絡線上時決策單位的效 率值會有誤差。

需大量樣本資料。

資料分佈必須符合常態分佈。

灰色關聯係數的門檻值會影響指標分群 的結果。

無法直接處理質化指標。

25

(37)

透過上述四種績效評估方法的探討得知,層級分析法因問卷資料之取得 困難。多變量分析法因採用問卷方式進行,需大量之樣本資料,此外,數據 分佈必須為常態分配,加上變化因素不能太大。另外,灰色關聯分析法在操 作上則較為困難。對於國家層級科技發展之研發績效評估,執行上存有實質 之困難,無法有效達成。另以本研究之目的而論,係針對國家間之科技發展 之投入與產出進行評估,並求得改善方向,且國家係屬於非營利單位;再則,

以資料取得方式與特性(本研究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美國專 利局(USPTO) 及我國國科會所獲取之資料皆具有十足之公信力),因此,本 研究進行國家層級科技發展之績效評估以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分析將具有適 用之效益性與價值性。

2.5 與科技發展相關研究之探討

邁入二十一世紀,國內環境丕變,景氣不佳帶動售價與獲利遽減問題,

加上產業外移、產業昇級、企業全球化及產品、品牌創新等種種迫切議題,

愈加突顯研發績效之重要。為有效提昇國際競爭力、增強組織之創新能力與 研發機制,政府與各研發機構如國科會、工研院等無不研擬對策,加速蛻變 使其組織更具靈活與彈性,並以績效評估作為政策推動之重要工具。

表 2.9 係本研究彙整近年來政府與各研發機構委託各學者、專家對其組 織績效所作相關研究之彙總表,由表中可看出,大多之研究僅局限於科專計 劃與科技組織之績效評估,或是國家間單一性質能力之評比,並無對國家層 級之科技發展績效作比較研究或論述,更顯示出本研究對國家層級科技發展 績效評估之迫切性與重要性。

表 2.9 近年來政府與各研發機構委託各學者、專家對其組織績效所作相關研 究之彙總表

作者 年 研究主題

王斐賢【2】 1997 政府所屬研究機構管理模式之探討 顏慧明、賴志松、

楊千【31】

1998 以資料包絡法分析模式評估科技計畫績效

(38)

表 2.9 近年來政府與各研發機構委託各學者、專家對其組織績效所作相關研 究之彙總表(續)

作者 年 研究主題

賴志松【30】 2000 政府資助研發機構計畫績效評估之研究-以經濟 部科技專案為例

徐 基 生 、 曾 國 雄 等【15】

2001 運用DEA法評量工業技術研究院各研發組織之經 營績效

蕭 志 同 、 林 裕 凌 等【32】

2002 研究機構專利績效評估模式之建立與分析 – 以工 研院為例

史欽泰、袁建中、

羅達賢【9】

2002 國家級研發機構評估模式之探討-以台灣工研院為 例

王本耀、徐作聖、

曾國雄【1】

2002 我國工研院、中央研究院與美國著名大學專利產出 與技術授權績效比較

徐 基 生 、 曾 國 雄 等【14】

2002 研發組織績效指標分析 – 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

徐 基 生 、 曾 國 雄 等【13】

2003 工業技術研究院各研發組織屬性及研發績效之研 究

陳怡之【16】 2003 國科會科技組織評鑑指標系統焦點討論-研究機 構群

劉建君、蔡旻樺、

羅於陵【25】

2003 亞歐小型開放經濟體學術能量之比較

鄭秀玲【26】 2004 中小企業對我國研發競爭力的貢獻和限制:台灣與 七大工業國家(G7)的專利品質比較

2.6 小結

透過上述之文獻探討,本章彙整結論如下:

一、在科技發展資源投入方面,我國之研究發展總經費(不含國防預算)及 就業人口之研究人員數與世界先進國家之統計結果比起來仍偏低;而在 科技發展成果方面,SCI、EI 論文數、美國專利數及國家競爭力等均有 良好之表現,顯示我國具有很好的國家競爭力,尤其科技潛力受到國際 間之肯定。

(39)

二、因層級分析法、多變量分析法皆需透過問卷調查或統計分析時需大量之 資料,而灰色關聯分析法計算執行上則較為困難,對於國家間之研發績 效評估執行上存在實質之困難,無法有效達成。以本研究而論,因決策 單位(DMU)為國家,係屬非營利單位,且本研究之目的係對各國之投 入與產出狀況進行評估,再則,顧及資料取得之方式與特性,本研究自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美國專利局(USPTO) 及我國國科會所 獲取之資料皆具有十足之公信力,因此,本研究以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 分析具有適用之效益與價值性。

三、大部分之研究僅侷限於科專計劃與科技組織之績效評估,或是國家間單 一能力之評比,並未對國家間科技發展之績效作比較性之研究或論述,

更顯示出本研究對國家層級科技發展績效評估之迫切性與重要性。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資料包絡分析法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本 研 究 所 探 討 的 主 題 爲 各 國 間 科 技 發 展 之 研 發 績 效 評 估 。 經 由 上 述 文 獻 探 討 與 評 估 所 得 之 結 論 , 加 上 可 取 得 資 料 之 性 質 而 論 , 本 研 究 選 擇 以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 進 行 衡 量 各 個 國 家 間 的 科 技 發 展 績 效 , 具 有 適 用 之 效益 與 價 值 性 。 本 章 就 本 研 究 中 所使 用 到 的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及 資 料 包 絡 法 中 之 CCR模 式【 37】

與 BCC模式【34】模式進行探討。

3.1.1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的 基 本 模 型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是 利 用 經 濟 學 中 包 絡 線 的 觀 念 , 以 受 評 估 單 位 的 投 入 與 產 出組 合 來 進 行 分 析 ,找 出 最 大 產 出 或 最 低 投 入 的 點 。 而 後 將 每 個 最 佳 解 的 點 連 成 線 , 即 成 為 一 包 絡 曲 線 , 稱 為 效 率 邊 界 。 落 於 效 率 邊 界 上 的 受 評 估 單 位 ( Decision making unit, DMU) 表示 有 效 率 , 其 它 不 在 邊 界 上 的 點 則 稱 為 相 對 無 效 率 。

資 料 包 絡 分 析 法 是 1957 年 由 學 者 Farrell 【 41】 以 片 段 性 生 產 曲 線 估 計 邊 界 效 率 衡 量 為 概 念 所 導 出 的 方 法 。 Farrell以 生 產 效 率 概 念 所 衍 生 出 的 方 法 , 它 是 以 一 非 預 設 生 產 函 數 來 代 替 一 般 統 計 常 用 的 預 設 生 產 函 數 , 是 屬 於 一 種 無 母 數 邊 界 法 ( Deterministic non-parametric frontier),此 法 係 採 用 相 對 比 較 的 觀 念,以 數 學 規 劃 的 方 式 求 出 效 率 邊 界,藉 以 衡 量 多 重 投 入 與 多 重 產 出 間 受 評 估 決 策 單 位 之 生 產 效 率 值。

Farrell 認 為 效 率 是 由 所 謂 的 技 術 效 率 (Technical efficiency, TE) 與 配 置 效 率 ( Alocative efficiency, AE) 所 組 成 , 而 所 謂 技 術 效 率 係 指 企 業 在 固 定 投 入 下 所 能 獲 得 最 大 產 出 的 能 力 ; 而 配 置 效 率 為 在 投 入 項 價 格 固 定 下 , 反 映 出 企 業 在 投 入 項 的 最 適 配 置 比 例 之 能 力 。

Farrell( 1957)和 Afriat( 1972)【 52】發 展 出 一 生 產 函 數 衡 量 方 法 , 共 有 三 大 基 本 假 設 , 如 下 所 述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 develop students’ metacognitive skills (e.g. knowledge management skill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future studies or work and lifelong learning, by allowing them to take char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market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hotel industry.. We us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At first this project will deploy the Value Chain Analysis tool to compare the operation strategies of TMTC and KMTC, then use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