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Il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Il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Copied!
1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Il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境與 創業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東、北部地區中小企業創業家為例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trepreneurial Traits, Resource, Strategy, Social Network,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in SEMs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Taiwan

指導教授:曾柔鶯 博士

Jou-Ying Tseng Ph. D.

指導教授:陳志賢 博士

Chih-Hsien Chen Ph. D.

研究生:陳建宏

Chien-Hung Chen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

(2)

授權書授權書 授權書授權書

(3)

國立宜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推薦函

經營管理 學系/研究所 陳建宏

君所提之論文(題目):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

外在環境與創業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東、北部 地區中小企業創業家為例

係由本人指導撰述,同意提付審查。

指導教授 (簽章)

系所主管 (簽章)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4)

口試委員審定書

口試委員審定書

口試委員審定書

口試委員審定書

(5)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創業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活動,近年來因為金融風暴引爆國內的失 業潮,也激起了社會大眾的創業意願。相關研究者指出,創業家所帶來的 經濟活動,不僅創造潛在的雇主,更能提供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對社 會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但進行創業活動並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成功,

創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忽略了某個因素都可能造成創業的失敗。因此本 論文主要是利用創業管理範疇的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

社會網絡以及外在環境等構面,探討與創業績效之間所呈現的影響。並探 討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社會網絡以及外在環境等構面與創業策略 構面之間的影響關係,提供現行以及未來欲創業者做創業決策的參考。

本研究對象以台灣東、北部地區為主的成功中小企業,發放的縣市包 含台北縣市、宜蘭縣市、花蓮縣市等三個地區。對象限定為該企業之創業 家,每家僅一份問卷。使用 SPSS 統計套裝軟體,以敘述性統計、因素分 析、信度分析、差異分析、相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實證。

研究結果發現:(1)創業家的人格特質與創業資源對創業績效有顯著的 影響。(2)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創業資源與外在環境對創業策略有顯著的影 響。(3)創業家的創業策略、社會網絡以及外在環境對創業績效沒有顯著的 影響。(4)創業家的社會網絡對創業策略沒有顯著的影響。(5)不同的創業 家人口統計變項對各研究構面有顯著的差異。

關鍵詞: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境、

創業績效。

(6)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is a important behavior for dri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cently, financial meltdown not only increases domestic unemployment, but also bring about the entrepreneurial desire. The researchers indicated that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not only for bring economic acivities, but also creativing potential hirer, increas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y, decreasing unemployment rate. It will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f someone were engaged i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not all can be successful, because which maybe ignore some key factors that it will cause the failure. So, This reserch use the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dimensions discuss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resources, strategy, social networks,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will be provided suggestion for present and future entrepreneurs.

This research targets entrepreneurs in the East and North of Taiwan,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Yilan City, Yilan County, Hualien City, and Hualien County. One enterprise gets one questionnaire.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confidence analysis, varianc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sed for empirical study.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1)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and resources. (2)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resourc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3)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social network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4)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i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ocial networks. (5) Different variables applied in entrepreneur demographic statistics may result in a marked chan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udy.

Keywords: Personality,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Social Networks, External Environment,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7)

誌謝 誌謝 誌謝 誌謝

在論文完成的時刻,首要感謝的為指導教授曾柔鶯博士以及陳志賢博 士,由於兩位老師的用心與鼓勵,讓學生得以有信心完成論文。由於老師 們的細心與耐心教導,讓學生的論文能夠更加完善。對於這一路走來,兩 位老師一直在旁給予學生極大的協助,學生感謝的心實無法用任何詞語表 達,僅以誠摯的心表達謝意與敬意,這份恩澤永遠銘記於心。此外,特要 感謝李隆生老師以及廖世仁老師兩位教授,於百忙之中、長途跋涉參與審 查並提供具體性的建議,使本論文的研究內容與方法能夠更為正確,使論 文之最終研究結果更為嚴謹。對於各位老師的指導與提攜,令學生終生難 忘與感激萬分。

在研究的過程中,特要感謝花蓮大漢技術學院邱展謙博士、中華婦女 創業協會鍾寶玲理事長、花蓮縣青年創業協會林晉輝理事、宜蘭縣強流有 限公司游靜雪女士等學界、業界人士,於百忙之中,對於學生的論文不吝 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與協助,使本論文得以更加充實以及付梓,在此獻上 最深謝意。

於研究所求學的過程中,感謝已從宜蘭大學榮退的謝鳳嬌女士以及郭 佶俐助教,給予建宏在學事務的照顧與指教,以及各位宜大經營管理研究 所的同學們,一起學習研究、待人處事、相互扶持的日子,令人難忘。還 有一路上在生活、學習上給予我許多建議的學長姐們,以及許多無法一一 言及的良師益友,建宏在此誠摯的表達由衷感謝之意。

最後,僅將這份完成碩士學業的榮耀獻給敬愛的父親、母親以及弟弟 與妹妹。感謝你們的鼓勵與支持、體諒與關懷,讓建宏順利完成研究。

再次感謝所有的關心、協助與支持。

陳建宏 謹誌 于 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

(8)

目錄目錄 目錄目錄

授權書 ... I 指導教授推薦函 ... I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 III 中文摘要 ... IV 英文摘要 ... V 誌謝 ... VI 目錄 ... VII 圖目錄 ... IX 表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創業與創業家人格特質 ... 6

第二節 創業資源與創業策略 ... 13

第三節 社會網絡與外在環境 ... 20

第四節 創業績效 ... 26

第五節 各個構念之間的關係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9)

第二節 研究假說 ... 38

第三節 研究變數與操作性定義 ... 39

第四節 問卷設計 ... 46

第五節 抽樣設計 ... 48

第六節 問卷調查之實施 ... 48

第七節 資料分析方法 ... 65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 67

第一節 樣本結構與敘述性統計分析 ... 67

第二節 信度分析 ... 75

第三節 因素分析 ... 76

第四節 差異分析 ... 77

第五節 相關分析 ... 92

第六節 各構面因素之迴歸分析 ...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2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貢獻 ... 112

第二節 管理意涵 ... 11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21

參考文獻 ... 123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139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45

(10)

圖目錄圖目錄 圖目錄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8

圖 4-1 修正後研究架構圖 ... 77

圖 4-2 創業績效迴歸標準化殘差之常態 P-P 圖... 99

圖 5-1 實證研究結果示意圖 ... 113

(11)

表目錄表目錄 表目錄表目錄

表 2-1 五大人格特質的典型特徵 ... 11

表 3-1 創業家人格特質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 40

表 3-2 創業資源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 41

表 3-3 創業策略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 43

表 3-4 社會網絡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 44

表 3-5 外在環境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 45

表 3-6 創業績效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 46

表 3-7 問卷設計及依據... 47

表 3-8 創業家人格特質之項目分析 ... 49

表 3-9 創業資源之項目分析 ... 50

表 3-10 創業策略之項目分析 ... 51

表 3-11 社會網絡之項目分析 ... 52

表 3-12 外在環境之項目分析 ... 53

表 3-13 創業績效之項目分析 ... 53

表 3-14 創業家人格特質量表因素分析 ... 56

表 3-15 創業資源量表因素分析 ... 58

表 3-16 創業策略量表因素分析 ... 59

表 3-17 社會網絡量表因素分析 ... 61

表 3-18 外在環境量表因素分析 ... 62

表 3-19 創業績效量表因素分析 ... 63

表 3-20 預試信度分析結果表 ... 64

表 4-1 有效樣本中受訪創業家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 70

表 4-1 有效樣本中受訪創業家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續)... 71

(12)

表 4-3 創業資源構面問項內容敘述統計表 ... 72

表 4-4 創業策略構面問項內容敘述統計表 ... 73

表 4-5 社會網絡構面問項內容敘述統計表 ... 74

表 4-6 外在環境構面問項內容敘述統計表 ... 74

表 4-7 創業績效構面問項內容敘述統計表 ... 75

表 4-8 各構面之信度分析表 ... 76

表 4-9 創業家人口統計變項在各構面之差異分析表 ... 79

表 4-9 創業家人口統計變項在各構面之差異分析表(續) ... 80

表 4-10 公司目前員工人數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1

表 4-11 創業時公司登記資本額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2

表 4-12 公司目前登記資本額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3

表 4-13 目前公司年營業額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4

表 4-14 目前職位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5

表 4-15 創業時年齡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6

表 4-16 現在年齡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7

表 4-17 教育程度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8

表 4-18 創業時婚姻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9

表 4-19 現在婚姻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89

表 4-20 教育專長別與各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 91

表 4-21 各構面之相關分析表 ... 94

表 4-22 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境對創業績 效之迴歸分析表 1 ... 100

表 4-22 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境對創業績 效之迴歸分析表 1(續) ... 101 表 4-23 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境對創業績

(13)

效之迴歸分析表 2 ... 102 表 4-24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社會網絡、外在環境對差異化導向 的創業策略之迴歸分析表 ... 106 表 4-25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社會網絡、外在環境對創新導向的 創業策略之迴歸分析表 ... 107 表 4-26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社會網絡、外在環境對成本導向的 創業策略之迴歸分析表 ... 108 表 4-27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社會網絡、外在環境對創業策略各 構面之迴歸分析表 ... 109

(14)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於第一章分為四小節,各節之內容分別為:第一節描述本研

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之目的。第三節描述本研究之抽 樣範圍與對象。第四節詳述整個研究的步驟以及程序。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背景與動機

2007 年的資料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家數有 123 萬 6586 家,占全體比 例的 97.62%,與 2006 年相較,家數微幅減少了 0.46%,但企業的經營績 效尤佳,尤以出口表現亮麗,增幅達 10.64%,銷售值與內銷值也分別增 加 4.54%及 2.67%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白皮書,2007)。台灣與日本、南韓 以財閥為企業主體截然不同,現在的經濟榮景,中小企業的創業家對於國 家的產業發展,可以說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且面對現在國際化與全 球化競爭激烈的環境,創業家面臨了許多的挑戰,經營的獲利還能持續成 長,代表著台灣人民中小企業創業家創業精神的特性。就已開發國家的演 進來說,傳統「管理型」的經濟體系已逐漸轉移到現代「創業型」知識經 濟體系,創新事業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不但愈來愈領先傳統的大企業,其 經濟總值也逐步超越傳統大企業 (溫肇東、陳碧芬,2003)。近年來國內創 業的議題又逐漸受到重視,行政院青輔會、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等政府機關 就有一連串的計畫推行,如青輔會提供便利的青創貸款、推動青少年創業 教育、辦理活化閒置館舍的創業競賽活動等配套,目的乃為提升台灣青年 的創業活力;近年則針對女性創業方面推動所謂的「飛雁專案」,輔導有 心創業的女性創業,可謂女性創業者的一大福音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青輔會〕,2008)。

2007 年至 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許多名詞如金融危機,又稱金融

(15)

海嘯、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等,即使多國的中央政府多次 向金融市場揖注大量的資金,但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而金融 危機爆發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失業潮與創業現象的驟增,台灣在 1978 年至 2001 年間共經歷兩波的失業潮,分別為 1982 年至 1986 年以及 1996 年至 2001 年。前者起因在於經濟景氣的衰退與勞動需求的降低所形成的 循環性失業,後者則為產業轉型過程中衰退的產業其釋出的勞工無法順利 轉業,以結構性失業為主 (曾敏傑,2001)。然而 2007 年至今的失業現象 則較屬循環性的失業狀況,儼然現在失業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社會問 題。經濟合作開發組織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也曾在 1970 年代後期與 1980 年代初期面臨失業率 高漲的問題,而部分歐洲國家為解決長期大量的失業問題,也透過貸款、

提供技術等方式積極輔導失業者自行創業,這樣不僅解決個人失業的問 題,也能在勞動市場中創造出潛在的雇主。2007 年至 2009 年的全球金融 危機,雖帶來全球經濟的蕭條,造成失業人數的驟增,但也造成了新一波 創業的風潮,學者們 Gallagher 與 Stewart (1986)、Storey 與 Johnson (1987)、Balje 與 Waasdorp (2001) 就證明小企業與新創事業比大企業還能 夠為社會創造許多的就業機會,故有這樣的創業榮景出現,彌補失業率造 成的缺憾,達到經濟平衡的穩定狀態,這是激起研究者的動機之一,創業 活動對於台灣經濟成長,貢獻良多。

而研究者的家父也是一位具有夢想的創業家,其公司具有完整的管理 架構與模式,家父在經營管理上也頗有心得,創業績效更是不可同日而 語,家父雖只是一位專科背景的鄉下青年,卻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著實令人好奇。但好景不常,家父也碰上了 1996 年至 2001 年間,歷經產 業轉型的過程,而家父的公司卻無法成功轉型,再加上某些個人因素,導 致事業的失敗,家父創業的過程與失敗的原因則成為研究者的另一個研究

(16)

動機。所以研究者想瞭解,影響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因素那麼多,又到底這 些因素影響創業績效的情形為何,影響的內容又是什麼。因此本研究以創 業管理範疇,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 境與創業績效做一整體模式來探討彼此間的關係,以提供未來欲創業者一 些實質上的建議。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相關創業管理文獻尋找不同創業的構面,包括創業家「人 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境」等五個構 面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以及「人格特質」、「創業資源」、「社會網絡」、

「外在環境」各構面對「創業策略」的影響,並依照文獻探討所得的結果 進行問卷的設計,以進行實證分析,冀能找出一套模式與標準做為創業者 的參考依據,本研究目的有四,分別為:

1. 探討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以及外在環境 對創業績效的影響。

2. 探討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社會網絡以及外在環境對創業策略 的影響。

3. 探討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在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

社會網絡、外在環境與創業績效等六項構面因素的差異性。

4. 依據研究成果,對欲創業者提供可行性建議之評估。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範圍與研究範圍與研究範圍與限制限制限制 限制

本研究主要針對臺灣東、北部地區中小企業之創業家做實證調查,主 要範圍為台北縣市、宜蘭縣市以及花蓮縣市,接受問卷調查的產業類別並

(17)

沒有特別限定。

本研究由於局限於時間、人力以及物力之考量,因此有以下之限制:

一、 本研究為探討創業家創業管理各構面之間的影響關係,受訪對象為 現行之成功創業家,職位非為公司之董事長即為總經理等要職,研 究者在尋找受訪者時,多位受訪對象曾因工作繁忙理由,拒絕受訪,

造成回收份數較低或回收緩慢的原因。

二、 選擇研究設計之樣本前,並沒有限定特定之樣本類別進行問卷施 測,此舉造成創業家職業類別的樣本分部份差異,似乎影響研究結 果,造成因樣本類別差異的大小或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三、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中創業績效難以用數據定義,創業家在填寫的過 程中,因為個人背景的不同而對創業績效有不同的語意解釋或不瞭 解,因而產生誤差,此為甚難避免之限制。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步驟與程序如圖 1-1。從自身背景以及外在環境對創業活動 驟增的背景與現況,引起研究動機,並蒐集相關文獻,探討影響創業家績 效的相關構面,進而提出相關的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的建構階段,為歸 納相關文獻,建立研究架構,提出研究假說以及定義各相關變項。資料的 收集階段,依據變項與假說,決定構面以及操作化要素,然後設計問卷、

選定樣本,最後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並依據實證結果提出結論與建 議。

(18)

圖 圖 圖

圖 1-1 研究流程圖研究流程圖研究流程圖 研究流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確認研究範圍與對象

相關文獻探討

提出研究假說

問卷設計

資料收集

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1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節針對研究的問題進行創業管理相關的文獻探討,首先依序探討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網絡、外在環境以及創業績 效共六大構面,最後再探討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資源、創業策略、社會 網絡、外在環境此五個構面與創業績效的關係,以及創業家人格特質、創 業資源、社會網絡、外在環境此四個構面與創業策略的關係,以做為本研 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創業創業創業創業與創業家與創業家與創業家人格與創業家人格人格特質人格特質特質 特質

Cooper (2003) 認為創業並非單一構面足以說明,且專家學者皆以不 同的角度來闡釋創業,導致創業的定義至今仍相當模糊;此外,創業現象 為什麼可以這麼普遍,各創業家或創業團隊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與原因,

從事創業活動?本研究於此章節共分為三部分一併探討之。

一、 創業的定義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即創造一個新事業 (Low & MacMillan, 1988) 或創新事業 (Amit & Zott, 2001)。Drucker (1985) 認為「改變」 (change) 提 供人們創造新事物的機會,而機會一出現,創業家即利用機會創造新的價 值。以創業的內涵來看,創業應該包括:如何 (how)、誰 (who)、以及什麼 (what)因素會影響機會的發現 (Shane & Venkataraman, 2000)。若以創業的特 徵來看,創業應該包括三項特徵,分別為:創新與創造力、資源結合與經 濟組織、以及在風險及不確定環境下所產生的成長機會與能力 (Dollingers, 2003)。就創業目的來看,創業主要在創造價值,藉由個人或企業家在風險

(20)

創造的過程 (Amit et al., 2001)。

Schumpeter (1934) 強調創業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活動,企業家將生 產要素或原料重新組合,達到創新的目的,並利用改變的功能滿足市場需 求,從而創造利潤。即創業是各種創新活動組合的實現,其活動包括了產 品的創新、生產方式的創新、為原產品開拓新市場、取得新的資源供應來 源以及新的組織型態等五項。綜合上述Schumpeter提出的觀念,即把「替代」

改稱為「新組合」(new combination),代表的是一種「創新」的觀念,為創 業精神大為流行的主因之一,並認為創業家必須要是要有「創造性破壞」

的創新行為時,才可被稱為創業家,若創業家不再有創新行為的出現時,

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創業家了。只要創業家在上述的創新五種型態有所作 為,就能夠因為「創造性破壞」而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

Friedmann (2007) 則認為創業,始於看待自己事業的方式,她強調想要 創業必需尋找自己的利基,如思考本身所具有的專長能夠成為一個職業 嗎?這個利基能夠支持我把它當作全職事業嗎?應該要朝向自己有興趣 的、能夠讓自己開心的方向走,因為那將會使創業者發揮本身已具備的技 能。

二、 創業動機

創業的動機是創業精神動態性研究的起點,而創業原因本身也是一個 動態性的問題,不應視為單純的問題。研究創業精神的特質學派 (Trait School) 以組織行為學的理論為依據,認為企業家具有不同的洞察力與風險 承擔的特質,強調了創業動機以個人特質為其出發點;但數據學派 (Rate School) 則否認企業家具備獨特的天賦,認為創業的動機乃受到外在環境與 經濟因素所影響,基於本身主動或被迫追求更好的預期報酬,即被外在環

(21)

境因素所左右的選擇 (Ritsila, Jari, & Tervo, 2002)。

Greenberg 與 Sexton (1988) 研究指出,創業之所以想要創業,可能基 於六種原因,分別為:1.在市場上發現機會。2.相信自己的經營模式比前人 更有效率。3.希望將自己的專長發展成為一個新事業。4.已完成新產品的開 發,並相信這新產品能在市場上找到利基。5.想要實現個人的創業夢想。6.

相信創業是致富的唯一路徑。

Ghosh 與 Kwan (1996) 針對新加坡及澳洲的創業者進行研究,發現創 業的心理動機有七項,分別為:1.個人想要向上成長。2.喜歡挑戰。3.希望 擁有更多的自由。4.發揮個人專業知識與經驗的機會。5.不喜歡為他人工 作。6.受到家庭或朋友的影響。7.家庭傳統的承襲。

林南宏 與 何慶煌 (2007) 則針對總體經濟的指標,將創業精神的驅動 因子歸類為三大類:

1. 職業選擇驅動因子:強調在勞動市場與資本市場處於均衡狀態且沒有資 訊不對稱的情形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要成為受雇勞工或成為創業 家,其考慮的只是未來預期報酬的高低 (Lucas, 1978)。即創業動機就是 追求個人收入效益極大化。

2. 供給面驅動因子:新創公司成立時,為因應初期設立資本及公司營運資 金所需,需要籌措資金,一般說來有自有資金以及銀行借款。而自有資 金的來源即為所得及儲蓄,故認為儲蓄率與國民(平均所得)可作為探討 創業動機的重要因子;至於銀行借貸方面,儲蓄為可貸資金供給的主要 來源,自發性投資則為可貸資金的需求,兩者的供需決定實質利率的高 低 (謝登隆、徐繼達,2001),因此銀行的放款額度及配套措施也是為創

(22)

業者創業時的考量動機因素。

3. 需 求 面 驅 動 因 子 : 需 求 的 變 動 有 助 於 創 業 精 神 的 推 動 (Romanelli, 1989) , 而 需 求 的 增 加 則 有 助 於 創 業 精 神 的 實 現 (Dean, Mayer, &

DeCastro, 1993);Arenius 與 Kovalainen (2006) 則認為整體需求的增加 及消費支出的增加,對創業家而言就是一個機會。Reynolds, Storey, 與 Westhead (1994) 的研究指出人口(密度)數量與新設公司具有顯著的正向 關係;其次,Stinchcombe (1965) 的研究則認為創業家精神與社會財富具 有高度關聯性,並將GNP/GDP視為創業精神重要的驅動因子。總結上述 來說,消費支出與政府支出視為需求面的驅動因子。

根據上述學者們的看法,創業家創業的原因來自於個人特質的差異,

諸如想要實現個人的創業夢想、個人想要向上成長、喜歡擁有更多的自由 等;另一原因則是因為受到外在環境或其他個體的影響,諸如受到家庭或 朋友的影響、家庭傳統的承襲、銀行的放款額度及配套措施以及社會財富 等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同的創業動機亦可能對創業績效帶來不同的影響 (Ghosh et al., 1996)。重要的一點是,個人若擁有很大的能力,但卻缺乏創 業動機,則未必能成為成功的創業家 (張金山,1990)。

三、 創業家人格特質

創業家的人格特質,過去一直為創業管理相關研究為探討的重點,亦 即一個人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呢?Allport (1963) 在其著作《人格心理學》,檢視了五十個對於人格特質的定義,在 將這些定義分析歸類後,擬定了他對人格的定義:「人格是一個人的心理、

生理系統所形成的內在動態組織,它決定了個人對於環境獨特的適應」。

(23)

某些人安靜而被動,而某些人愛講話並且具攻擊性。而當我們以安靜、

愛講話、被動、主動、有企圖心、喜好社交等詞彙來描述一個人的特徵時,

我們即是以人格特質來區分他。一個人的人格是其心理狀態或特質的綜 合,且人格決定了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獨特形式,我們經常以人格作為區分 人們的依據 (Robins, 1992)。簡單來說,就是使我們跟別人不一樣的個人屬 性、特性、及特質的總和就是人格 (Thomas & Gerald, 1994);而特質則是一 種持久性的反應傾向,是人格基本的結構單位 (Cattell, 1965)。綜合上述觀 念,我們能藉由持久的反應傾向,並權衡情境與特質的相對關係後,來預 測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或思想。

McCrae, Costa 與 Bucsh (1986) 提出五大人格特質的向度,包含外向 向度、隨和的向度、勤勉正直的向度、情緒穩定的向度以及對後天經驗開 放的向度,以五種基本因素描述:

(1) 外向的向度 (extraversion):外向者較合群、獨斷的和好社交的,內向者 則傾向保守的、膽小的、安靜的。

(2) 隨和的向度 (agreeableness):高度隨和的人是合作的、溫暖的與信任的 傾向。低度隨和的人則是冷淡的、沒有認同感的與敵對的。

(3) 勤勉正直的向度 (conscientiousness):高度誠懇的人是負責任的、有組織 的、可靠的和有毅力的傾向。反之,則容易離開崗位、沒有組織的和不 可靠的。

(4) 情緒穩定的向度 (emotional stability):有穩定的情緒,特質為冷靜的、

有自信的和安全的。有高度負向的人偏向緊張、焦慮、難過和危險的。

(5) 對後天經驗開放的向度 (openness to experience):極度開放的人是有創造 力的、好奇的與對藝術敏銳的。相對的則是較傳統的,對於熟悉的事物

(24)

較感到舒適。

另外從五大人格特質的典型特徵表可更瞭解五大人格特質,對於本研 究瞭解各創業家的人格特質也能夠給予較清楚的分界,詳見表2-1:

表 表 表

表 2-1 五大人格特質的典型特徵五大人格特質的典型特徵五大人格特質的典型特徵 五大人格特質的典型特徵

人格特質 典型特徵

外向的向度 自信、主動活躍、喜歡表現、喜歡交朋友、愛參與熱 鬧場合、活潑外向

隨和的向度 有禮貌、令人信賴、待人友善、容易相處、寬容 勤勉正直的向度 努力、有始有終、不屈不撓、循規蹈矩、有責任感、

細心

情緒穩定的向度 容易緊張、過分擔心、缺乏安全感、較不能妥善控制 情緒、敏感

對後天經驗開放 的向度

有開闊心胸、富於想像力、好奇心、創造力、喜歡思 考及求新求變

資料來源:McCrae, Costa, & Busch (1986).

而在每一個人格特質向度之下又包含某些特質,如外向性中就包含了社

交性、合群等。每一人格特質都代表某種人格特質的連續光譜,而在這人 格特質的連續光譜中佔有任何位置 (George & Jones, 2002)。總括來說,五 大人格向度的研究,整合了學者的人格架構理論,在實務上,也發現這些 人格向度與工作表現有相關性。

也有學者從人口統計變項、心理及行為特質來探討創業家的人格特質 (Brockhaus, 1982; Stanworth, Granger & Blyth, 1989; Park, 1978)。人口統計變 項方面,Brockhaus (1982) 認為年齡與教育程度為影響創業家人格特質的重 要衡量因素;Stanworth, et al., (1989) 則是從排行、性別、家庭背景探討創 業家的人格特質;而 Larson (1992) 則是從過去的工作經驗來探討其對創業 成敗的影響。

(25)

在心理及行為特質方面,Park (1978) 則指出創業家的特徵包括了:積 極進取、待人和善、領導能力強、負責任、組織能力強、勤勉努力、決斷 力強、堅毅不撓、體魄強健。McClelland (1961) 則認為創業家具有一定的 個性與心理特徵,如高成就動機、內控傾向、高風險偏好以及高模糊容忍 度等。其他的心理及行為研究創業家的人格特質,亦進一步指出創業家往 往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 (McClelland, 1976)、自我效能 (Wood & Bandura, 1989)、風險承擔 (Simon, 1986) 與權力動機 (McClelland & Burnham, 1976;

Bittie, 1984) 等特質。

學者們對於創業家的人格特質作出相關的研究,如Catlin 與 Matthew (2001) 指出新事業的創立都有其獨特性,他們歸納了創業者於創業時的一 些共同特質,其中含括了:

(1)具遠見之開創性; (2)擅長於不可能處發現可能性; (3)不斷找尋新機 會與挑戰; (4)充滿熱情與活力; (5)追求目標,並以高標準自詡; (6)新 觀念之發想者,跳脫舊有之想法; (7)追求完美; (8)積極進取,未來導向;

(9)聰明、能幹、果決; (10)做事積極、具使命感; (11)冒險犯難、充滿自 信; (12)喜歡接受挑戰,解決問題; (13)期使事物能有所不同,並為自己 與他人創造財富。

Sexton (1985) 則認為創業家特質有以下七點:

(1)能夠容忍容易引起爭議的情況; (2)喜歡擁有自主權; (3)堅持服從性;

(4)在人與人之間較為冷漠、但有靈巧的社交手腕; (5)具有風險承擔性格;

(6)對快速改變適應性高; (7)對於他人支持需求較低。

(26)

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第二節 創業資源創業資源創業資源創業資源與創業策略與創業策略與創業策略 與創業策略

一、 創業資源

創業所面臨的約制因素之一,就是如何獲取創業所需要的資源,資源 對創業家或企業來說是其發展與存續的關鍵要素,沒有任何一個創業家所 擁有的資源完全相同,也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或新創事業有一樣的環境、資 源與發展條件,因此創建事業是以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條件為基礎而開始 自己的創業過程。

學 者 劉 常 勇 (2006) 將 資 源 依 據 Lichtenstein 與 Brush (2001) 、 Dollingers (2003) 的定義,將資源分為六項,包括了財務、實體、技術、人 力、社會、組織資源等有形及無形資產。並將此六項資源之定義簡單整理:

「財務資源」為企業家所有的各種財務資源總合,包括具體表現在企業財 務報表上的各類資金。「實體資源」為企業從事生產與管理工作時所運用到 的有形資產,如廠房、土地、設備等。「技術資源」則如實驗室、研發設備、

品質測試與管制技術等,經由研發所產生的知識來達到需要的目標與獲 利,可透過專利、著作權的申請來獲得保障。「人力資源」則包括一般與特 殊的人力資源,前者指的是一般工作者,而後者則指的是先前具有創業經 驗的創業人力資本或是具有特定產業知識的專業人力資本。「社會資源」為 創業家透過人際關係的互動與槓桿運用所獲得的各種資源,如創業家所擁 有的社會關係網絡。「組織資源」包括組織的商業模式,如管理、策略、領 導、組織結構等。

Barney (1991) 則把公司資源分為三類:一為實體資產資源 (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s;PCR),包含了實體技術的使用,二為人力資產資源 (Human Capital Resources;HCR),包含了經驗、智能訓練、人際關係、以

(27)

及 個 人管 理 的洞察 力 ;最 後 為,組 織 資產 資 源 (Organizational Capital Resources;OCR),包含公司正式與非正式的規劃,以及公司內部團體之中、

公司與環境之間的非正式關係。

Davis 與 Olson (2008) 研究已建立的公司 (established firms) 與新創 公司 (startup firms) 他們之間在資源策略上運用的差異性。其認為重要的競 爭策略差異有市場優勢、市場大小、資源關係、限制條件、競爭者的能見 度、投資者的預期、股東對風險的容忍度、整個商業過程、專案管理、分 類及結果的範圍。已建立的公司瞭解到正式市場分析、專案管理、成本效 益分析的重要性等等,都是為了要最佳化他們稀有資源的分配並且能夠走 在時時變化的市場前面。相對的,新創公司通常缺少這樣的資源能夠遵照 著這樣的正式程序來走。理所當然,對於這些存活的新創公司,他們都需 要明白顧客、供應商、競爭者和市場等的變化,來做資源的分配 (Slater &

Olson, 2002)。Davis et al. (2008) 其研究就指出,一個新創公司的CEO必須 對於吸引顧客和創造產品與服務方面多花心思,一方面這是為了考慮到要 提升基礎商業目標的收益與獲利,以及對投資者提供滿意的回饋。另一方 面來說,新創公司若沒有資源將無法存活並達到他們的商業目標。因此,

他們強調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要針對吸引資源的能力,為新創事業做良好 的資源策略規劃,例如吸引投資者的投資。所以不像大公司其策略的彈性 是依據旣存的資源是否足夠支持公司的需求來評估,而新創公司的策略則 是依據是否能夠吸引足夠的資源來評估。且他們的實證研究指出,新創公 司較沒有時間與資源去參與正式的策略計畫程序。但一方面來說,如果採 用一個發展策略的程序,這樣的一個程序對新創公司的存活與成功可能是 很重要的,所以他們很強調必須對資源的分配發展一個良好的策略。

關於創業資源的研究文獻,探討的議題有針對資源與策略如何影響創

(28)

業活動,並提出資源的獲取策略 (Ucbasaran, Westhead &Wright, 2001)、探 討創業社會網絡與資源獲取的關係,顯示長期關係的強連結網絡關係,對 資源的獲取有極大的幫助 (Elfring & Hulsink, 2003)、探討財務資源與人力 資源的內涵,認為財務資源需求與產業性質有關 (Chandler & Hanks, 1998)。Lichtenstein 與 Brush (2001) 探討新創公司初期所需要獲取的資源 類型,以及隨著不同的創業階段,資源的運用與變化的情形。其結果發現,

新創事業發展初期,反而是組織與技術等無形資源要比有形資源重要。

Brush, Greene 與 Hart (2001) 則以四個個案分析創業家處理資源面臨的 挑戰,發現創業家必須建構資源基礎能力,才能因應各階段新事業發展的 需求,該研究提出資源發展路徑及價值創造的觀念性模式。Chandler 與 Hanks (1994) 的研究發現多樣性資源可使新創事業成長迅速,建議創業家 應該設法獲得多樣的資源,應該有效加以分配,以獲得最大效益。學者 Dollingers (2003)提出三項創業的主要特徵,其中就指出資源的結合與經濟 組織成立的重要性。另外學者 Hisrich 與 Brush (1983)、 Neider (1987) 提 出性別差異對資源取得的影響,研究指出女性創業家較男性創業家傾向於 尋求親暱親友之支持與協助;相對地,男性創業家善於尋求外部資源。

二、 創業策略

策略的原始意義源自於古希臘字,指的是將資源有效利用以消滅敵人

或為將擁有的資源力量有效利用,以指揮軍隊殲滅敵軍或使損失降低之手 段。在企業管理的領域中,有關於「企業的經營策略」之探討,不管是在 學術界或實務界,可說是百家爭鳴,並已成為一門相當成熟的學問。然「企 業的經營策略」與「創業策略」是同質性的學問,如經營策略談到組織在 市場利基中的定位,決定生產甚麼?如何生產?並且決定整個組織的方向 (亨利.閔茲伯格,2005);相同地,創業也須思考到前述的這些問題,然

(29)

在創業的過程中,可能都必須面臨嚴苛的外在環境,利用有限的資源,將 資源做適當的分配,如何制定完善的策略,也因此為創業管理研究的重要 範疇。故本研究將創業策略與企業的經營策略一起探討。

關於策略的定義,依不同的學者,會有如下的定義:Chandler (1962) 認 為策略為企業長期的基本目標與目的的決定,以及達成這些目標所採取的 行動方案和資源分配。Von newman 與 Morgenstern (1947) 認為策略乃廠 商為因應某些特殊情勢,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Ansoff (1965) 則認為策略 是由產品(或市場)範圍、成長方向、競爭優勢以及綜效等四要素所交織成 的共同脈絡。Drucker (1954) 認為策略是分析目前情勢,如有必要,則將 情勢加以改變,並包括探尋企業現有的資源或應有的資源。國內學者吳思 華 (2003) 則認為策略乃界定企業的生存利基 (niche),策略的功能在於思 考並尋找企業生存的憑藉,策略是企業主導者或經營團隊面對企業未來所 勾勒出來的整體藍圖,並認為策略至少有以下的意義:1.評估並界定企業 的生存利基;2.建立並維持企業不敗的競爭優勢;3.達成企業目標的系列 重大活動;4.形成內部資源分配過程的指導原則。而組織的策略常與外在 環境做結合,即組織爲了尋找適合外在環境的策略,而在組織內部做努力 (Daft, 2003)。由以上學者對策略的看法與定義不難發現,策略往往跟環 境、組織目標以及資源等構念息息相關,乃是因為策略可能會因應環境的 變化或特殊情勢,採取相關行動,但亦都必須牽涉資源的取得、分配以及 應用,最後以達到組織的目標。

由於策略乃為有效運用資源,針對不同的環境情勢,為達目的所採用 的一種手段或行為。故有相關學者針對此手段或行為,提出相關見解以及 系列行動。如 Poter (1985) 提出的策略導向,包含成本導向、差異化、集 中化等策略,能夠讓企業贏得高於產業的平均獲利水準。而同期或後續相

(30)

關學者也針對策略的決策,延伸或創新相關的研究,並相繼提出創業策略 的類型,歸類如下:

Miles 與 Snow (1978) 依據企業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將策略分為四種 類型:

(1) 探勘者策略 (Prospector):探勘者傾向於提供較廣的產品組合,並且在 產業中居於領導創新的地位。此類型的成功有賴於去發現環境的機 會、趨勢和重要事件,隨時監控市場趨勢與新產品發展,重視行銷與 研發,同時也重視產品與市場的創新。主要在追求彈性的策略。

(2) 防禦者策略 (Defender):相較於探勘者,防禦者傾向於提供較有限的產 品組合,較追求穩定,並不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僅區隔於有限的 利基市場,積極防禦其他競爭者進入。故較重視現有產品與市場的維 持,則較吝於從事新產品的研發及市場發展。主要在追求穩定性的策 略。

(3) 分析者策略 (Analyzer):分析者為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同時追求最小風 險以及最大利潤。然而分析者的策略為在探勘者開發新產品或進入市 場後,才進入該市場,依靠的是模仿別人,並在模仿後致力於改善效 率,提高獲利率。可以說是同時追求彈性及穩定性的策略。

(4) 反應型策略 (Reactor):被動地採取行動,有時甚至對於維持既有的產 品(或市場)不太積極,只被動地隨環境壓力而盲目反應,缺乏完整或一 致性的計畫。

Poter (1985) 指出,企業若要獲得相對的競爭優勢,就必須要做出策 略選擇,以超越產業中其它公司:

(31)

(1) 成本領導策略 (cost leadership):即透過成本最小化來壓低售價,以獲 得最大銷售額,通常採用的作法包括進行改進生產效率、產品設計,

或技術上的創新,使用低成本勞動力,及生產、配銷、原物料取得上 之規模經濟。

(2) 差異化策略 (differentiation):利用產品優異的品質、獨特的設計、良好 的技術能力與品牌形象等使消費者認知到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能夠 與競爭對手有所差異,進而取得競爭優勢以及較高的產品售價。

(3) 集中策略 (focus):指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目標對象僅限於某些特定 地理區域、消費顧客群或經由某特定銷售通路,又可將其區分為成本 集中與差異化集中兩類。

Walker 與 Ruekert (1987) 則採用上述 Miles & Snow 的四種策略型態 以及 Poter 的三種策略型態,提出一套混合型的事業策略型態:

(1) 擴張者策略:新產品(或市場)發展程度高,競爭優勢包含成本領導及差 異化。

(2) 低成本防禦者策略:新產品(或市場)發展程度低,競爭優勢為成本領導。

(3) 差異化防禦者策略:新產品(或市場)發展程度低,競爭優勢為差異化。

Durand 與 Coeurderoy (2001) 則採用 Miller (1988) 對 Poter 分類的批 評,提出了三種策略導向構面,分別為:

(1) 成本領導 (cost leadership):即與競爭者相比,企業不僅是在產品 的價格,也在生產的成本上,都較競爭者為低。

(2) 行銷差異化 (marketing differentiation):即企業與競爭者所提供的

(32)

產品(或服務)其不同的地方,是在原創性、品質以及創新上下功 夫。如大規模的廣告活動、品牌印象管理與密集的行銷活動。

(3) 創新差異化 (innovative differentiation):即在描述企業產品(或服務) 被競爭者模仿的可能性程度。代表與競爭者保持產品(或服務)的區 隔。如著重在產品發展上的創造力、新技術的應用、最新資訊的 創新(up-to-date innovation)和品質設計(quality design)。

Gatignon 與 Xuereb (1997) 則整理相關策略與行銷的文獻,主張三個 策略導向:

(1) 顧客導向:即企業可充分瞭解到目標顧客,進而為他們去創造卓 越的價值。因此顧客導向的企業指的是有那些能力去界定、分析、

瞭解以及回答使用者需求的企業。

(2) 競爭者導向:即企業有能力及意願去定義、分析以及回應競爭者 的行為。這包括了在一系列品質或特定機能上對競爭優勢的定義 及解釋,並且讓企業去定位新的產品。

(3) 技術導向:創新性的企業通常都是強大的研發導向,非常地積極 去獲取新的技術,或使用非常複雜的技術在發展新產品上。

由以上學者的觀點可知,多半的企業策略多不脫離成本領導策略、差 異化策略、集中策略等概念,故創業家如何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策略以達到 組織目標,為創業家決策的重要課題。因此本研究採用較普遍 Poter 的策 略觀點,成本領導策略、差異化策略以及集中策略為本研究之主要衡量構 念。

(33)

第三節第三節

第三節第三節 社會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網絡與外在環境與外在環境與外在環境 與外在環境

一、 社會網絡

Kristiansen (2004) 指出社會網絡是由核心行動者 (actors) 與其他熟識 者之間正式與非正式連結所構成。即在某一群體中,個體間特定的連結關 係,包括了正式與非正式的人際關係 (Mitchell, 1969)。更進一步來說,網 絡就是點 (nodes)與點間連結成線所組織的結構,而點則可以是個人、團隊 或是組織 (Borgatti & Foster, 2003)。而這些點與點之間組成的關係連結,常 常是創業家獲得外部資訊與資源的重要管道 (劉常勇,2006)。

諸多研究也顯示個人關係網絡影響創業家的創業行為甚深,往往在創 業初期,所取得的資源與蒐集的資訊往往十分匱乏,透過社會關係網絡可 以直接或間接的取得創業所需要的資源與資訊 (Ardichvili, Cardozo, & Ray, 2003; Ardichvili & Cardozo, 2000)。而學者Jacobs (1979) 在華人政治聯盟特 殊關係的研究中,則定義關係 (Guanxi) 為存在於二個人或更多人之間的特 殊連結 (particularistic ties),而在華人社會中這些「連結」是人際關係強弱 的決定因素。Yeung 與 Tung (1996) 並指出在華人社會背景下「關係」指 的是社會網絡的一般化形式,所以社會網絡所指的是社會組織中,個體與 個體之間或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係或接觸等相互「連結」的關係集合 (Pattison, 1993; BarNir & Smith, 2002)。

針對創業研究,有學者依社會網絡內涵作不同構面的分類,Dollingers (2003) 將社會網絡關係分為「個人網絡」與「延伸網絡」兩類。個人網絡 指的是創業家直接接觸的人際網絡,如家人、朋友、親戚、同事、老師及 其他關係密切的相關人員;而延伸網絡指的是企業對企業的正式關係,如 企業家可藉由經理人、投資夥伴、顧客、供應商以及其他利益關係人之間

(34)

的跨疆界活動,來發展這些網絡。學者巫立宇 (2002) 則是將社會網絡分為

「人際網絡」與「組織網絡」兩類,人際網絡較與創業家所擁有的直接關 係有關,而組織網絡則是由法人組織因資源交換所形成的次級網絡。學者 O’Donnell, Gilmore & Cummins (2001) 則將網絡分為「個人網絡」與「組織 間網絡」兩個層次。個人網絡,以個人為行動者,通常多為非正式的連結 關係,如社會網絡、商業網絡、溝通網絡等。後者則以組織為行動者,為 垂直與水平的正式連結關係。

Granovetter (1973) 則提出連結關係強度的概念,分為「強連結」 (strong ties) 與「弱連結」 (weak ties) 兩大類。強連結以長期關係來連結熟悉的個 人或組織,例如熟識與親近的朋友與家人,其優點為提供資訊蒐集與獲取 資源的有利途徑,降低控制與談判協商的成本。然而,強連結亦有其缺點,

如網絡成員同質性太高,資訊與資源會過度重複與浪費。弱連結則指的是 鬆散及非情感性的連結,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認識新朋友與接收新的資訊,

並且極有可能建立新的連結關係。Ramachandran 與 Ramnarayan (1993) 則 依據網絡成員的溝通頻率,將網絡分成「主動性」(active) 及「潛在性」

(latent)的網絡,並且依照網絡成員間的親密程度,將網絡區分為「圈內」

(inner circles) 及「圈外」 (outer circles)。張力 (2000) 則將關係網絡的建立 構面歸納為「主動程度」的高低以及「長期導向」高低的程度,主動程度 指的是主動積極建立達成個人利益或目的,以及解決問題的網絡程度。而 長期導向則是為了強化網絡關係的價值及利益交換而對情感做長期投資的 程度,他並強調關係網絡是有效率的網絡運作機制,是私人獲取利益的最 佳手段之一。

黃光國 (1988) 將關係網絡的連結分成了「工具性」與「情感性」兩個 成分,並依照這兩個連結關係分為三種型態:工具性關係 (instrumental

(35)

ties),是為了獲取所需的資源或物質所建立的關係;情感性關係 (expressive ties)是一種穩定長久的社會關係狀態,如在關愛、安全感、溫情及歸屬感等 情感方面的需要;第三則為混合性關係(mixed ties)則是上述兩種關係混合各 半的人際關係。學者 Ibarra (1993) 也對網絡提出相關的概念,將其區分為 兩類,一為「工具性」網絡,另一個為「情感性」網絡,工具性網絡指的 是與工作有關的資源交換,而情感性網絡則是以親誼與社會支持為主。Tsui 與 Farh (1997) 則認為關係網絡可分為三類,分別為家人、熟人、生人。家 人為家庭成員,熟人指遠親、鄰居、同事、同學等,生人則指不熟的人或 陌生人。學者 Clark (1984)、Clark 與 Mills (1979) 則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

「公共關係」 (communal) 及「交換關係」 (exchange),公共關係指的是家 人、朋友、伴侶等之間的關係,在這個關係中,個人給予他人利益或回應 他人需求單純只是因為個人想要表現對他人的關心。而交換關係是與陌生 人、認識的人與生意上往來夥伴之間的關係,然而與公共關係不同的是,

個人會因為預期後續的利益而給予他人相當或更多的利益,當個人從他人 獲得利益後,他們會有所回報,即與工作有關的資源交換。這與 Ibarra (1993) 所描述的工具性關係網絡與情感性關係網絡的概念不謀而合。

張苙雲 與 李仁芳 (1999) 則指出中小企業是構成台灣經濟競爭力的 主要驅動者,且這些競爭力是源自於中小企業的「技術知識」與「產業網 絡」兩者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即強調除了在策略管理方面對知識基礎的強 化以及必須投資經營所發展出來的社會關係或人情關係,這兩個概念不但 能謀合組織間的合作也能帶動組織間的互動與進步,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條 件限制,比如說兩組織的技術要求、資本門檻與產業環境等。

二、 外在環境

創業常與環境脫離不了關係,因為創業本身即為一個社會活動,牽動了

(36)

社會各節點的運作。環境條件對創業的支持,提供創業機會與創業的資源,

影響了創業者成功或失敗的結果。傳統的管理理論認為,組織能夠隨著環 境的改變而自我調適;組織生態學 (organizational ecology) 則認為組織有

「結構性的惰性」(structural interia),不易快速回應環境的變遷,因而主張 環 境 是 影 響 組 織 、 族 群 存 亡 的 主 要 因 素 。 資 源 依 賴 理 論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與群體生態理論 (Population ecology theory) 則可以用 來解釋環境對創業的重要性。以資源依賴的角度來看,創業需要依賴大量 的外部資源,並且強調組織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以及資源的來源管道,將會 影響創業的行為與結果。以人口生態理論的角度來看,擁有越多創業家與 新創事業的社會,創業活動會較為旺盛 (Pfeffer & Salancik, 1978)。

近來的研究專注於新創公司與環境狀況、創業活動本質之間的關係 (Gnyawali & Fogel, 1994),也有相關學者研究新創公司與環境狀況之間的關 係 (Keeble & Walker, 1994; Reynolds et al. 1994),環境狀況與事業存活的關 係 (Romanelli, 1989; Stearns, Carter, Reynolds & Williams, 1995);環境狀況 與事業倒閉的關係 (Keeble et al., 1994; Westhead & Birley, 1994),以及環境 狀況與組織所追求的競爭策略 (Romanelli, 1989; Zahra, 1996)和環境狀況與 事業績效之間的關係 (Covin & Slevin, 1991; Vaessen & Keeble, 1995;

Westhead & Wright, 1998)。

組織外在環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可定義為,所以存在於組織 外,且對組織全部或任何一部有潛在影響的因素 (Daft, 2003);或能影響該 組織結構的各項力量與事件 (Kinnear & Bernhardt, 1990)。許恒盛 (1998) 則 認為外在環境是指組織以外的任何事務,而這些事務會影響組織目標、結 構與工作任務,即外在環境內含了所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組織生存、成長以 及成功的外在力量 (黃英忠,1998)。Stern 與 Reve (1980) 則認為組織的外

(37)

在環境為經濟、自然、文化、人口統計、心理以及技術能力的結合,即一 般人所稱的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人口統計環境、技術環 境等 (Kotler, 1998)。

Gnyawali et al. (1994) 指出當商業環境愈有利時,新創事業就愈容易出 現,當社會對於創新與創業行為越加支持,創業家就有越高的創業意願,

環境因素明顯影響一個地方的創業行為,因此政府對於創業環境因素,將 扮演著直接的重要影響角色。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的創業需求較高,

因為他們需要更快速地發展經濟與創新,並挑戰現有的環境體制。相對於 大企業,小企業更加依賴有利的創業環境,因為它們比較缺乏資源與政治 影響力,但也有學者提出相反的看法,認為小企業同樣能夠對於地方公共 政策產生影響力 (劉常勇,2006)。

企業在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進行策略規劃,往往有兩種不同的策略 思考邏輯:一為由外向內型,即有效配合外在環境變化的趨勢,適當調整 企業本身的營運範疇;另一則為由內向外型,亦即持續建構,並運用本身 的經營條件,以對抗外在環境的變化,絕大多數的策略和實務做法都認同 由外向內型的基本想法,認為個體力量不足以對抗環境變化的大趨勢,如 果企業所處的市場不具發展潛力,或本身不具競爭條件,則應趁早調整策 略方向,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吳思華,2003)。

多數的研究將組織歸納為「任務環境」 (task environment)與「一般環 境」 (general environment) 兩大類 (Tan & Litschert, 1994; Daft, 2003),任務 環境包含了一些與組織有直接互動,對組織完成目標的能力有直接影響的 部份。任務環境包含的部分有競爭者、供應商、顧客、法規團體、政府機 構、工會或協會 (Dill, 1958) 以及科學的參考團體 (Pierce & Delbecq, 1977)

(38)

等。與任務環境有關的研究通常都會考慮環境資源的取得以及資訊的來 源,因此常常轉注於投入的資源、產出的市場、競爭者與法規等面向 (Scott, 1987)。而一般性環境則包括了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人口統計、

技術趨勢以及國際因素等 (Scott, 1987; Daft, 2003)。Khandwalla (1977)、

Jauch, Osborn 與 Glueck (1980) 將一般性環境細分為八個構面:競爭者、

顧客、供應商、技術、法規、經濟、社會文化、國際因素。

Duncan (1972) 則依據組織的界線劃分為內部環境 (inner-environment) 與外部環境 (external-environment)。外部環境包括顧客、供應商、競爭者、

社會、政治及科技等。後續研究者也將其分為內、外部環境的如:Wheelen 與 Hunter (2001),第一,外部環境:社會環境 (經濟、科技、法律與社會 文化)與任務環境 (供應商、競爭者、工會、社區等);第二,內部環境:組 織結構、企業文化以及可分配資源。Bateman (1986) 則探討影響組織生存、

成長與成功的外在因素,包含消費者、供應商、政府、工會以及其他因素。

Kolter (1988) 將環境分為總體環境與個體環境兩類:第一,為總體環 境:人口、經濟、自然環境、科技、政治、文化與法令;第二,為個體環 環境:企業主本身、供應商、顧客、競爭者、中介者以及社會大眾;許世 軍 (1986) 則分為基本環境與直接環境兩類,如:第一,基本環境:文化、

政治、經濟;第二,直接環境:市場、科技、競爭者、分配、傳播、運銷 以及各種社會壓力團體等組成。Daft (2003) 則因應國際化的情勢,除一般 性環境概念以及任務環境的概念化,添加了國際背景的概念做為環境另一 個新的分野,如:第一,一般環境:經濟、政府、科技、財務、社會文化;

第二,任務環境:產業、原料、市場以及人力資源等因素;第三,國際背 景。專以探討一般性環境 (或稱結構性環境)的分類學者則如:Craft (1988) 將環境分為經濟 (如通貨膨漲、失業率、生產力)、人口統計 (人口遷移、

(39)

勞動力年齡的分佈、壽命期望值)、社會文化 (如生命型態的變化、生涯的 預期)、法律 (如勞工法提案、薪工稅或是合併的法規)、新科技 (如機械 人或電腦參與生產)等五大類;以及榮泰生 (1992)認為總體環境因素包括 經濟、社會文化、政治法律、以及技術等力量四大類:1.經濟力量 (對物 料、貨幣、能源以及資訊的交換加以管制);2.社會文化力量 (可對價值觀、

風俗加以管制);3.政治法律規範 (可調節權力分配、並生產能夠達到約束 與保護目的的法律與規範;4.技術力量 (可解決問題的新力量)。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創業績效創業績效創業績效創業績效

績效一詞,因各行各業之性質、營運作業的不同,難以用一個概括性 的指標加以衡量。Szilagyi (1981) 認為創業績效是企業營運活動最終結果的 整體性概念,為對企業達成目標的一種衡量,Venkatraman 與 Ramanujam (1986) 則將績效分為三個層次,為財務績效 (financial performance),如銷 售額、獲利率等;事業績效 (business performance),財務績效外的作業績效,

如市場佔有率;組織效能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如員工、顧客對公 司的滿意度。Murphy, Trailer 與 Hill (1996) 指出過去研究對於創業績效衡 量過於分散且無明確指標。一般來說,衡量企業績效的方法與指標可分為 主、客觀兩類 (Liden, Robert, Stilwell, Dean, Ferris, & Gerald, 1996)。客觀績 效多為各種財務指標,如精確且連續性的數據資料,包括獲利率、淨利等;

主觀績效則如達到期望與滿意度,或是以市場佔有率、銷售成長、市場發 展 及 產 品 發 展 等 指 標 作 為 績 效 的 衡 量 (Sarkar, Echambadi & Harrison, 2001)。

對於主觀非財務績效指標相關理論,Cooper 與 Artz (1995) 認為,創 業者對於本身的創業成果滿意與否,可視為衡量績量的基本方式,其理論

(40)

以差異理論(discrepancy theory)為依據,此理論認為滿意度決定於事前目 標與事後績效表現的差距。故 Cooper 主張衡量創業者滿意的指標有下列 三項:

1.創業者的初始目標(initial goal);

2.期望(expectation);

3.不同類型創業者所具有的獨特滿意性。

目標達程度衡量方面,Cooper將其分為財務目標的達成以及非經濟因 素目標的達成,即滿足的程度會隨著創業者的初始目標與所認知到的績效 標準做改變;期望則主要是測量創業者心理期望與實際情形的落差,若創 業者對於創業成果的預期越高,則所得的滿足感會越低 (Cooper et al., 1995);於個人特質影響期望方面,Cooper則探討性別以及年齡對滿足程度 的影響,如在相同的績效表現下,年長的創業家與女性創業家較年輕的、

男性創業家有較高的滿足。

相較於非財務績效的衡量,Dess 與 Robinson (1984) 則是認為,用來 衡量績效最好的最好方式乃是以經濟面(或財務面)來衡量,其中最常用的指 標即是資產報酬率。學者 Vickery (1991) 認為績效最後會反應在財務與行 銷績效上,並將衡量項目定為稅前資產報酬率、市場佔有率以及成長率等 三部份。國內學者則將績效構面分為稅前淨利率、總資產報酬率、固定資 產報酬率、目標達成率、市場佔有率 (司徒達賢,1979)、獲利率、市場佔 有率之改善、規模成長 (吳思華,2003) 等部份。

本研究乃進行實證之研究,故本研究參考文獻資料將績效衡量方式分 為客觀經濟指標以及主觀非經濟指標兩大類衡量指標,並以問卷的方式獲 取本研究欲達成研究目地之資料。

(41)

第五節第五節

第五節第五節 各個構念之間的關係各個構念之間的關係各個構念之間的關係各個構念之間的關係

一、 創業家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的關係

劉常勇 (2006) 認為,近年來,眾多學者把研究的目標多放於探討人 格特質對於創業行動與結果的影響。然而,後續的研究學者則進一步將研 究議題轉向認知理論,不僅對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做探討,也從創業家的行 為認知做詳細的剖析,亦即一位創業家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才能成為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Poon, Ainuddin, 與 Junit (2006) 對來自於96位創業家進行自我特質的 創業起源對公司績效影響的研究,並使用路徑分析來探討特質在公司績效 上的直接及間接關係上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創業家內控的特質與公司績 效有顯著的影響存在。

Ciavarella, Buchholtz, Riordan, atewood, 與 Stokes (2004) 則挑選新創 事業至少8年以及新創事業的生命週期條件,進行人格特質對新創事業的長 期成長關係進行研究,利用五大人格特質的外向向度、隨和的向度、勤勉 正直的向度、情緒穩定的向度以及對後天經驗開放的向度作為人格特質的 測量方法,研究結果發現創業家的勤勉正直向度對新創事業的長期生存有 正向的影響,外向向度則與新創事業的長期生存有負向的影響,其餘的向 度則對新創事業的長期生存無關。

Schmitt-Rodermund (2001) 的研究也利用了五大人格特質的測量方法 證實,成功的創業家人格特質具有低度的親和向度以及高度的外向性、對 後天經驗開放向度,驗證了創業家的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有關。

(42)

綜合上述學者之推論與研究,證實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對績效構面確實 有顯著的影響存在,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假說一 (H1):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對創業績效有顯著的影響。

二、 創業家的創業資源與創業績效的關係

創業家常可藉由本身資源與能力的培養與累積,形成長期且持續的競 爭優勢 (Barney, 1986; Grant, 1991),以達到組織的績效。即當組織擁有豐富 的策略性資源與能力,較容易生存、成長與獲利 (Chandler et al., 1994)。

Boulton, Libert 與 Samek (2000) 認為在新經濟中,事業本身即是資 產,而包含關係、知識、利益關係人、品牌及系統等的無形資產,則是影 響企業績效的重要關鍵。在新經濟時代,不同經營模式對績效的影響,視 其資產組合之互動性而定。

Haber 與 Reichel (2007) 以旅遊服務產業為研究對象,利用資源基礎 的觀點探討創業的過程,研究實體資產資源 (PCR):旅遊公司的型態、規 畫和設計旅遊公司的特點以及旅遊公司地點的吸引力;人力資產資源 (HCR):公司的人力資產;組織資產資源 (OCR):書寫事業計畫、財務與 諮詢的資源等共三大項資源,六子項目與事業績效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

在公司的人力資產 (HCR)方面,創業家的管理技巧與大部分的績效衡量題 項相關,教育程度則與事業績效沒有顯著的關聯,但是先前的創業經驗則 顯示了與八個績效衡量題項有負向的關聯;旅遊公司的型態以及 (PCR)方 面,研究也顯示旅遊公司的型態也對創業績效衡量變像有顯著的貢獻;旅 遊公司地點的吸引力方面,顯示地點吸引力指數與幾個績效衡量題項有正 向的相關。在書寫事業計畫 (OCR)以及規畫和設計旅遊公司的特點兩個創

(43)

建階段方面,這兩個變項對於小型旅遊公司的績效是較不重要的;最後在 財務支援與諮詢的資源方面,財務的支援對創業績效如收入、發展與成長 指數以及旅遊事業的優勢有正向顯著的影響;而諮詢協助只有對發展與成 長指數有正向顯著的關係。總結來說,不同資源的特性對於創業績效衡量 的題項有不同的影響情形,但多為正向顯著的關係。

Chandler et al. (1994) 則研究資源、環境與創業導向能力對新創事業成 長率的影響,管理能力與成長性的相關性不明顯;充裕的資源、管理能力 對新創事業的銷售量、盈餘、淨值等有直接相關。

Hultink, Hart, Robben 與 Griffin (2000) 研究企業資源與績效之間的 關係,研究發現資源 (人力與財務資源) 的不足與新產品銷售績效 (達成 銷售目標、市場佔有率、銷售量等) 呈負相關,而銷售團隊的產品銷售經 驗則與銷售績效間呈正相關。

綜合上述學者之推論與研究,證實創業資源構面對績效構面確實有顯 著的影響存在,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說二 (H2):創業家的創業資源對創業績效有顯著的影響。

三、 創業家的創業策略與創業績效的關係

Dowling 與 Helm (2006) 研究前東德 Jena 地區高科技領域的新創事 業公司年齡及新產品成功之間的影響,將合作策略作為新創企業發展的一 項重要指標進行研究,並假設這些不同的合作策略關係會影響到新產品的 發展,結論發現較年輕的公司採取與其他公司合作的策略會較為成功,而 較久的公司則採取研究的方式會獲得較佳的利潤,顯示不同的策略方式會

數據

表 表表 表 3-3  創業策略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創業策略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創業策略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創業策略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構念 操作性定義 衡量題項 1.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廣泛而多樣。 2.不斷開發新產品(服務)。 3.行銷技術與方法的創新。 4.提高生產(服務)的品質。 5.促進顧客對品牌的認知與形象。 6.使用大量的廣告和促銷活動。 7.製造(提供)特殊的產品(服務)。 8.提供顧客完善的售後服務。 9.製造(提供)以價格差異做為競爭手段的 產品。 10.提升組織的生產技術,以
表 表表 表 3-4  社會網絡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社會網絡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社會網絡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社會網絡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構念 操作性定義 衡量題項 1.朋友、配偶或父母會協助我完成緊急 或困難的工作。 2.對於我所遭遇的困難,朋友、配偶或 父母會提供他個人的經驗供我參考。 3.朋友、配偶或父母會與我分享他的工 作經驗。 4.我的朋友、配偶或父母會鼓勵我在工 作上嘗試新的方法。 5.我與我的生意夥伴保持良好的關係。 6.我與我以前的職員或同事保持良好的 往來關係。 7.我與我的生意夥伴關
表 表表 表 3-5  外在環境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外在環境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外在環境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外在環境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構念 操作性定義 衡量題項 1.政局的穩定有助於創業的發展。 2.社會的安定有助於創業的發展。 3.經濟的變化有助於創業的發展。 4.法令的改變有助於創業的發展。 5.科技的變遷有助於創業的發展。 6.顧客習性的改變有助於創業的發展。 7.供應商的穩定與配合與否有助於創業 的發展。 8.競爭者的出現對您創業的發展有所衝 擊。包括了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人口統計、
表 表表 表 3-6  創業績效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創業績效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創業績效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創業績效操作型定義與衡量題項 構念 操作性定義 衡量題項 1.創業至今,投資報酬率達到您的目 標。 2.創業至今,銷售利潤達到您的目標。 3.創業至今,營業成長率達到您的目 標。 4.創業至今,資產報酬率達到您的目 標。 5.創業至今,公司整體的作業效率符合 您的期望。 6.創業至今,銷售成長達到您的目標。 7.創業至今,公司整體的名聲達到您的 目標。 8.創業至今,市場佔有率的成長達到您 的目標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木工程/都市設計與規劃/建築設備) 全日制,兼讀制 先進科技及管理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金融與精算數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munity and villag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第一章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2010)。 Essential , not option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in early childhood centres. M.(1981)。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ley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results: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sacrificial behaviors was positive, which indicated the degree of

hands sensory contact with the soil medium high repellency.3 、 In accordance with Based on Welfare benefits Pretest and posttest Checklist of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regu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