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 選 選

選 修 單 元 四 修 單 元 四 修 單 元 四 修 單 元 四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示 例 二 示 例 二 示 例 二 示 例 二

一 一 一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體會作品的時代精神及現代人的語言和感情,提 高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 二 二

二 、 、 、 、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1. 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

2. 認識現當代文學與時代、社會、生活、地域的關係 3. 理解現當代作家作品的風格和特色、探索與嘗試

4. 比較不同地域(內地、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的文學作品 5.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6. 創作文學作品

7. 培養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

三 三

三 、 、 、 、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1. 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作家的情懷,並有個人的感受 2.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特色

3.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並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 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 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表達思想感情,呈現個性 5. 樂於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

四 四 四

四 、 、 、 、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共 33 節,22 小時(每節約 40 分鐘)

(2)

甲 甲 甲

甲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 : :

1. 民歌或流行曲《蘭花草》

2. 胡適《希望》

3. 魯迅《狂人日記》

4. 魯迅《吶喊‧自序》

5. 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6. 40 年代上海流行曲《夜上海》

7. 施蟄存《梅雨之夕》

8. 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

9. 沈從文《邊城》(第一章)

10. 沈從文《市集》

11. 張繼《楓橋夜泊》

12. 汪曾祺《橋邊小說三篇‧幽冥鐘》

13. 抗戰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或《黃河大合唱》

14. 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15. 蕭紅《北中國》

16. 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17. 白先勇《謫仙記》

18. 電視劇《謫仙記》

19. 電影《最後的貴族》

20. 余光中《當我死時》

21. 西西《候鳥》(第四章第二節)及(第一章第三節)

22. 辛其氏《尋人》

(3)

1. 魯迅《吶喊》

2. 王安憶《長恨歌》或《妹頭》或《富萍》

3. 沈從文《湘行散記》

4. 汪曾祺《茱萸集》

5. 艾青《艾青詩選》

6. 蕭紅《生死場》

7. 食指《食指的詩》

8. 《創世紀》第六十四期(1984)《大陸朦朧詩特輯》

9. 劉登翰(編)《余光中詩歌選集》

10. 白先勇《臺北人》

11. 電視作品《寫意空間》之《西西》及《辛其氏》

12.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4)

甲 甲 甲

甲 教 學 教 學 教 學 教 學 : : :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課節課節課節課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 傳統與現代 1-6 認識現代文學產生的背景,透過作品了解新 文學提倡者在新舊夾縫中的掙扎。

2 城市與鄉村 7-13 選讀現當代作家有關城市與鄉村的作品,認 識他們在取材方面的不同取向,以及不同的 藝術手法。同時,初步歸結、認識京派與海 派的文學風格。

3 大時代與個體生命 14-20 以抗日時期、文革時期的作品為例,分析、

比較及評論有關作品的內容、主題和表現手 法,並探討作家對時代的承擔與個體生命的 感受。

4 漂泊與尋根 21-30 研習港、台兩地六十至九十年代的作品,了 解當代作家如何以不同的藝術手法呈現中 國人在他鄉的遭遇及對中國故土的思念。

5 總結 31-33 總結研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經驗,鞏固本單 元的學習重點,讓學生深刻認識現當代文學 的誕生及發展,理解現當代作家的風格。

乙 乙

乙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 :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討論



散文創作



撰寫讀後感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編選及評價作家作品



專題研習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

欄的相應位置,以  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

準則,以供參考。

(5)

傳 統 與 現 代 傳 統 與 現 代 傳 統 與 現 代 傳 統 與 現 代

第 第第

第 1-6 節節節節

1. 播放《蘭花草》,先不提供歌詞、作者及寫作年份,

請學生討論歌詞所引發的聯想。

《蘭花草》歌詞改編自胡適 的《希望》。

2. 教師導讀胡適《希望》,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詩中哪些用詞可以用現代漢語代替?

 詩中哪些詞具古典意象? 詩歌仍帶有不少文言詞句:

「一日望三回」、「移花供 在家」、「祝汝滿盆花」。

 詩歌的句式和節奏與後期新詩的句式和節奏有何 分別?

詩歌分三段,每段四句,每 句 五 個 字 , 帶 有 舊 詩 的 影 子。與後期的新詩比較,節 奏明顯比較拘謹、生硬。

3. 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反思下列問題:

胡適《希望》是新詩,為什麼卻帶有舊詩影子?

4. 教師與學生重溫胡適的「八事」及陳獨秀的「三大主 義」。

可參考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及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5. 教師補充現代文學產生的背景及早期作品的特質。

6. 講讀魯迅《狂人日記》,透過下列教學活動,引導學 生了解小說的內容重點:

 着學生回家備課,思考下列事物在小說中的象徵 意義:月光、陳年流水簿子、狂人、把狂人的日 記公開的人。

月光:啟蒙。

陳年流水簿子:封建社會的 長久歷史。

狂人:追求新文化、新思想 的代表人物。

把狂人的日記公開的人:擁 護舊文化的代表人物。

 教師用提問的方式與學生討論小說的象徵意義,

並初步探討小說的主題。

7. 請學生分組討論,深入探討小說的主題:

 為什麼「狂人」「康復」後「赴某地候補」? 「狂人」「康復」後「赴某 地候補」,證明他已恢復「正

(6)

常」,融入當時的社會(官 制),去聽候委用。暗喻知 識份子的無助。

 魯迅為什麼會把一個人的覺醒看成是一場瘋狂? 覺醒的人在封建的社會中是 異類,被視為瘋狂。

8. 導讀《吶喊‧自序》,請學生特別注意文中魯迅與錢 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

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 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 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 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 對起他們麼?」(魯迅語)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 鐵屋的希望。」(錢玄同語)

《吶喊‧自序》記載錢玄同 辦《新青年》,邀請魯迅投 稿,因而有此段對話。

魯迅聽了錢玄同的話後,就 寫了《狂人日記》以及《吶 喊》一書內的大部分小説。

與學生探討下列問題:

 「鐵屋子」有甚麼特質?比喻甚麼?「鐵屋中的 吶喊」又指甚麼?

可播放《作家身影‧魯迅》,

李歐梵教授闡述「鐵屋中的 吶喊」的隱喻片段。

 這段對話反映了魯迅怎樣的心境? 魯迅對封建社會感到絕望,

對改變國民精神的寫作目標 缺乏信心。他因為覺醒而感 到痛苦,因此擔心喚醒了幾 個人,只會增添他們的痛苦。

教師總結《狂人日記》所反映的魯迅的心境。 日記中「吃人」的封建社會,

正是魯迅所説的鐵屋子,悶 而牢固;狂人的醒覺被視為 瘋狂,是一種病態,正是魯 迅所説的覺醒的痛苦;狂人 最終痊癒而去做官,正表達 魯迅對喚醒國民精神的信心 的動搖。

可參考:

 陳思和(2003)《中國現當代 文學名篇十五講》(第三 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頁 40-72。

(7)

 黃繼持(2002)《魯迅的行 程》見《魯迅‧陳映真‧朱 光潛》。香港:牛津大學出 版社,第1 版,頁115- 133。

 錢理群(2003)《與魯迅相 遇》(第四講),北京:三 聯書店,第 1 版,頁 109- 149。

9. 延伸閱讀:

魯迅(1989)《吶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0. 講讀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請學生上課前 搜集與秦淮有關的歷史事跡,以及歷代詠秦淮的作 品,上課時作口頭報告互相分享。

歷代詠秦淮的作品如:

 唐杜牧《夜泊秦淮》

 唐劉禹錫《詠秦淮》

 清袁牧《媚香樓歌》

 文瑞等《秦淮河上錄槳聲》

11. 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藉以理解作品的內容:

 本文與歷代詠秦淮的作品有何共通之處(傳統的 痕跡)?

所 描 繪 的 景 色 ? 抒 發 的 情 感?運用的語言?(典故意 象、描寫手法、感興神思、

風格體貌?)

 是什麼把作者從「薔薇色的歷史」拉回當下的現 實呢?

現代知識份子的道德醒覺?

對女性的尊重?

 作者又為何感到忐忑不安呢? 歷史與現實的重載?

最後由教師總結。

12. 請學生分組討論這篇作品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優劣處。  可透過討論,了解學生對 作品語言的鑑賞能力,(例 如:用詞典雅、流暢……;

語言歐化、文白參雜、句子 冗長……)

可參考:

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見 余光 中 (2004) 《 余 光 中 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社,第五卷,頁 558-579。

(8)

13. 延伸活動:

請學生選讀朱自清的散文若干篇,並與同學討論朱自 清的散文風格。

城 市 與 鄉 村 城 市 與 鄉 村 城 市 與 鄉 村 城 市 與 鄉 村

第 第 第

第 7-13 節節節節

1. 播放四十年代的流行曲,例如周璇《夜上海》,引起 學生對上海都會文化的興趣。或向學生展示上海的舊 照片,讓學生了解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社會生活面貌。

本節選讀京、海兩派代表作家 的作品,藉以了解兩者在取材 及寫作風格上的不同。

京、海派的爭論始於一九三 三年沈從文(京派)發表文 章 批 評某 些 作 家 的 創 作 態 度,從而引起杜衡(海派)

等人反擊。(可參考楊義《20 世紀 30 年代文學的京派與海 派》)

京派代表作家有沈從文、蕭 乾、汪曾祺等;海派代表作 家有施蟄存、張愛玲、王安 憶等。

2. 講讀施蟄存《梅雨之夕》。假設要把《梅雨之夕》搬 上舞臺,請學生分組為這齣話劇設計一系列的佈景。

藉此聯想小說中的三十年代 上海都市景觀。

 宏觀:翻查三十年代的上海地圖,圈出小說中提 及的地點(江西路、四川路橋、北四川路、蘇州 河、天潼路口、文監師路等),畫出小說人物的 行動路線。

 微觀:圈出小說中出現過的都市事物(摩托車、

電車、閃爍紅綠兩色的警燈、滿街燈火、只在「我」

謊話中出現過的「沙利文」等)。

上海三十年代的地名與今天 不盡相同,例如文監師路即 今天的塘沽路、北四川路即 今天的四川北路。透過圈出 小說中提及的地點,追踪昔 日的上海都市地標。

教師提醒學生,小說發生在這樣的都市景觀中。

3. 請學生分組討論作品中「我」的心理,並分析這些心 理獨白與作品主題的關係。

「我」對「她」充滿好奇及傾 慕;對妻子有歉疚之情。

作者透過這些心理獨白闡釋 一個都市男子的內心世界,

突顯了作品的主題。

(9)

4. 教師總結,並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小說的特色。 《梅雨之夕》展現都市場景 之餘,更重要的是刻畫了人 在現代都市場景中的心理活 動(作者坦承參考了佛洛德 (Freudism)的心理小說。)見 楊義(《20 世紀 30 年代文學 的 京 派 與 海 派 》 可 參 考 網 址:http://big5.xinhuanet.com)

5. 着學生以「常德公寓」或「張愛玲的故居」等字句,

在網上搜索有關圖文資料,並於課堂上簡單介紹有關 公寓。

文中所寫的公寓,原名「愛 堡公寓」,樓高 7 層有電梯;

張愛玲在 1942-48 年間,與 母親、姑姑在此 6 樓住過一 段日子。

公寓現改名為「常德公寓」,

因張愛玲而成為上海的旅遊 景點。

6. 導讀張愛玲散文《公寓生活記趣》,引導學生討論以 下問題:

 作者在文中說:「我喜歡聽市聲」,教師請學生 找出兩至三段刻畫聲音的文句,分析作者如何透 過聲音呈現公寓的環境。

例如:

 第二段,寫開錯熱水龍頭 的聲音,作者透過熱水喉 的「轟隆」聲以及鄰居的 埋怨聲,呈現公寓環境的 吵鬧,設備的簡陋

 第六段,寫電車排隊回廠 的「克林、克賴」聲以及 小販向售票員兜售麵包的 聲音,呈現了公寓四周的 嘈雜

 除聽覺外,作者還透過哪些感官的描寫,呈現公 寓的環境?

例如:

感覺:屋子越高越冷。

視覺:熱水汀早成了純粹的 裝飾品,構成浴室的圖畫美。

嗅覺:一房的風聲雨味。

 作者筆下,公寓裏的人物是怎樣的?作者喜歡他 們嗎?

公寓裏的人物庸俗,缺乏公 德,愛管閒事,貪小便宜。

但作者卻喜歡他們的真性情 與平凡。

(10)

 公寓生活,「趣」在哪兒呢? 例如:

 下雨天公寓積水,住客輪 流搶救,作者樂在其中

 下雨忘了關窗戶,一房的 風聲雨味,教作者感到歡 喜(雨倒是可愛的)

 開電梯的人一方面追求高 尚,穿得講究,又不替不 修邊幅的人開電梯,但自 己的 工 作 卻 局 限 於 電 梯 內,品德並不高尚

 觀賞電車回廠,聆聽電車 的聲音(電車排隊回家,

像小孩,嘈雜、叫囂、愉 快、帶點疲乏),作者感 到有趣

最後由教師總結及補充。

7. 教師總結,以《梅雨之夕》、《公寓生活記趣》為例介 紹「海派文學」特點。

「海派文學」的特點:

 作品世俗化和商業化,着 重市民、大眾口味,與政 治、社會的距離較遠

 着重描寫都市的繁華、浪 漫和頹廢,多寫都市場景

(跑馬場、舞廳等),多以 都市男女為題材

 小說形式上多吸收外國文 學新潮,嘗試轉換敘事角 度,大量加入心理描寫、

象徵手法等

可參考:

 錢理群(等著)(1988)《中 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 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頁 321-330

 吳福輝(1995)《都市漩流中 的海派小說》,長沙:湖南 敎育出版社

 李歐梵(2000)《上海摩登:

(11)

一 種 新 都 市 文 化 在 中 國 1930-1945》,香港:牛津 大學出版社

8. 延伸活動:

有論者認為當代小說家王安憶是「海派文學」的傳人,

試選讀其小說一篇,探討作品所具備的海派特點。

推薦書目:

(1) 王安憶(1996)《長恨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 公司。

(2) 王安憶(2001)《妹頭》,臺北:麥田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

(3) 王安憶(2001)《富萍》,臺北:麥田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

王 德 威 於 其論 文 《 海 派 文 學,又見傳人——王安憶的小 説》謂王安憶是繼張愛玲後 又一海派文學傳人。(見王德 威《 如 何 現 代 , 怎 樣 文 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 小說新論》,臺灣:麥田出版 事業有限公司,頁 383-402)

9. 講讀沈從文《邊城》(第一章)。請學生在課前搜集 有關湘西的資料,了解湘西的風俗。另一方面,《邊 城》中的湘西是怎樣的?請學生從小說中找出有關句 子說明。

邊 城 主 要的 寫 作 背 景 為 湘 西。小說大量篇幅刻畫湘西 一帶的山川景物及民風、民 俗。

10. 請學生搜集任一段湘西旅遊指南的文字作對照,討論

《邊城》對湘西景物的刻畫和旅遊指南對湘西的描述 有何分別。

11. 教師總結,讓學生了解沈從文從以下兩方面塑造「湘 西」:

 表現手法:優美的文字、散文化的筆法、紓緩的 節奏,重點不在摹擬自然,而在於表現一種人生 態度,即沈從文所說的「人生的形式」。

 思想內容:沈從文創作《邊城》時已經遠離故鄉,

在城市生活,此時他筆下的湘西其實是與都市現 實對照,反襯了現實的醜陋,「《邊城》中的湘 西是城市人嚮往的湘西」(陳思和語)。

可參考:

陳思和(2003)《中國現當代文 學名篇十五講》(第三講)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 40-72。

12. 導讀沈從文的《市集》。請學生朗讀全文,感受市集 的環境。

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作品首段及末段,均寫市集外的景象,作用何在? 兩段所寫的景象均有襯托市 集之美的作用。(市集座落 在湘西某個山腳下,顯得很

(12)

小很小;被煙雨籠罩;有小 河縈繞,河上泊着一排排的 小艇。)

 作者如何營造市集的熱鬧氣氛呢? 作 者 透 過 各 種 不 同 的 聲 音

(豬聲、羊聲、人的討價還 價聲、吵架聲、喝茶喝酒的 談話聲)來營造市集的熱鬧。

 從市集的景象,可推想湘西居民的生活是怎樣 的?

豐足、開心。

 徐志摩評《市集》:「這是多美麗生動的一幅鄉 村畫」,「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

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見《志摩的欣賞》於 1925 年 隨《市集》一起發表。

13. 最後由教師總結沈從文的作品風格。  沈從文大量以鄉村(故鄉)

作為寫作題材,作品往往 透露對故鄉的思念(鄉愁)

與嚮往。

 沈 從文 往 往 用 平 淡 的 文 字,浪漫的寫作姿態,化 窮鄉為神奇景致,一再點 出地理上的湘西正是文學 裏的桃花源。

可參考:

《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 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 平》見王德威(1993)《小說中 國 : 晚 清 到 當 代 的 中 文 小 説》,臺北:麥田出版事業 有限公司,頁 252-259。

14. 請學生預習《橋邊小說三篇‧幽冥鐘》。

15. 請學生於課堂上朗讀張繼的《楓橋夜泊》,感受詩歌 的氣氛,初步理解作品的背景。

《橋邊小說三篇‧幽冥鐘》

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 鐘聲到客船」作引入,介紹

「幽冥鐘」撞於夜半。

文 中 營 造 的 氣 氛 與 此 詩 相 近。

(13)

16. 講讀汪曾祺《橋邊小說三篇‧幽冥鐘》。與學生一起 默讀「鐘聲是柔和的、悠遠的」至「承天寺的鐘,幽 冥鐘。女性的鐘,母親的鐘。」一段文字,並探討下 列問題:

 作者如何突顯鐘聲的「柔和」與「悠遠」? 作者透過形象化的描寫,突 顯鐘聲的柔和與悠遠。鐘聲 的 柔 和 : 鐘 聲 的 振 幅 是 圓 的,像投石於水,水的圓紋 一圈一圈的擴散;鐘聲撞出 一個圓環,一個淡金色的光 圈,一圈一圈的擴散(用視 覺的角度寫鐘聲)。

鐘聲的悠遠:鐘聲飛出承天 寺,擴散到了千家萬戶。

 「金色的光圈」或「光環」的象徵意義。 金圈是寺內地藏菩薩前的油 燈的映照,象徵着菩薩的慈 愛、母親的慈愛。

 作品的意境。 寧靜、優美。

17. 請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橋邊小說三篇‧幽冥鐘》則幾乎連人 物也沒有,只有一點感情。」(見後記),篇中 表達的是甚麼感情呢?

 作者:「近年有人寫文章,說我的小說開始了對 傳統文化的懷戀,……」(見後記),篇中表達 了對哪些傳統文化的懷戀呢?

作品流露作者對家鄉寧靜的 環境,淳樸民風的懷念;對 天下母親的敬愛、對難產母 親的憐憫。例如:

 透過「張士誠的傳說」,

表達作者與鄉人對地方歷 史的懷緬。同時表達居民 的單純,作者對他們的欣 賞

 透過對承天寺的刻畫,表 達家鄉環境的寧靜,民風 的淳樸,隱含作者的欣賞 之情

 透過鐘聲的刻畫,表達傳 統女性的憐憫與敬愛 最後由教師總結。

18. 教師以沈從文《邊城》(第一章)、《市集》及汪曾 祺《橋邊小說三篇‧幽冥鐘》為例,介紹「京派文學」

的特點。

「京派文學」的特點:

 現代都市興起,京派作家 從 相對 沉 落 的 地 區 , 由

「常」觀「變」,發掘各

(14)

自的平民鄉村世界,包括 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 的黃梅故鄉和京西城郊世 界等。「城市」在京派作 家筆下,成了與「鄉村」

對立、補襯的描寫

 針對 現 代 社 會 的 道 德 淪 喪,呼喚傳統文化,着重 探求民族性格心理,作品 因此注重「回憶」,憶及 逝去的美,和眼前現實對 照,成為意蘊深厚的文化 小說

 主張個性化,作品感情從 容、沉厚、內斂、理性、

節制,筆調散文化,注重 自然生命的流注、氣氛的 營造

可參考:

錢理群(等著)(1998)《中國 現 代 文 學 三 十 年 》 ( 修 訂 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頁 312-321。

19. 延伸活動: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及門弟子,試多讀兩人的作品若干 篇,並比較兩人的風格。

推薦書目:

(1) 沈從文(2002)《湘行散記》,太原:北嶽文藝出 版社。

(2) 汪曾祺(1988)《茱萸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 社。

20. 請學生實地觀察本港其中一個公共屋苑或其中一個古 舊鄉村的環境及人物,然後創作散文一篇。

 可透過創作散文,了解學 生:

 對環境及人物的觀察

 刻畫人物與環境的能力

 能否恰當地表達個人的情 感

(15)

大 時 代 與 個 體 生 命 大 時 代 與 個 體 生 命 大 時 代 與 個 體 生 命 大 時 代 與 個 體 生 命

第第

第 14-20 節節節節

1. 向學生講述抗日戰爭歷程,播放抗日歌曲《義勇軍進 行曲》或《黃河大合唱》,並請學生簡單表達感想。

2. 講讀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請學生朗誦出來,

引導學生分析:

 詩歌的節奏感。 節奏感:句子重複、運用問

句。

 詩中的形象化處理。 形象化:將「風」寫成「老 婦」、形容「饑饉的大地」

伸出乞援的兩臂。

 「中國的農夫」、「農人的後裔」、「中國的土 地」、「年老的母親」的象徵意義。

「土地」與國家、民族、歷 史這些「永恆」的載體聯結 在一起,給人以「歸宿感」。 而「農民母親」等傳統意象

(詞語)道盡了「祖國」、「民 族」、「大地」、「農民」意象 與「母親」意象之間的內在 聯繫,它所強調的正是這些 意象所特具的「歸宿感」。

 詩歌中所呈現的思想感情。 知識份子對抗戰的獻身與呼 喚,成為了戰爭中的浪漫主 義。

最後由教師補充、總結 可參考:

錢理群《「流亡者文學」的 心理指歸——抗戰時期知識 份子精神史的一個側面》見 王曉明(編)(1998)《批評空 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 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 社。頁 239-266。

3. 延伸閱讀:

艾青(1984)《艾青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 着學生在課前閱讀蕭紅《北中國》,並於課堂上說出 讀畢這篇小說的感受。

(16)

5. 引導學生比較蕭紅《北中國》與艾青詩作所表現的感 情。

前者哀傷愁苦,後者慷慨激 昂。

6. 蕭紅曾說:「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說。」

請學生探討下列問題:

除了直接描寫典型環境(戰場)典型人物(英雄)外,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表達「抗戰」主題?

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以認識《北中國》與一般抗 戰文藝的分別:

 略去戰爭場景。 全文沒直接寫過戰場,沒有

「偉大」、「壯觀」的場景。

沒有大書特書日軍的暴行,

只寫不斷鋸樹的情景,以暗 示國運的衰落。

記日軍的威脅,亦只輕輕帶 過:

「大門外邊有兩個說着『咯 大內、咯大內』的話的綠色 的帶着短刀的人走過……」

 「英雄」的缺席(反英雄)。 全文沒有英雄,兒子的事跡 也沒正面提及。

只有父親寫信給兒子,才為 兒子加上「大中華民國抗日 英雄耿振華吾兒」的銜頭,

但傭人卻把信封倒轉閱讀、

念口黃式的背誦,父親後來 則憶子成瘋,結局更是父親 和兒子都死了。

父親的心態,由年輕時參加 革 命 黨 , 到 日 本 人 來 了 之 後,變成「有吃有喝就行了,

榮華富貴咱們不求那個(當 官)」、「只求豐衣足食,不求 別的」、「人生百年,三萬六 千日,不如僧家半日閑」。

 日常生活、尋常人情的細緻描寫(生活化的敘 事)。

母親想念兒子的表現:「母 親不知為什麼,變得眼淚特 別多,她無所因由似的說哭 就哭。看見別人家娶媳婦她 也哭,聽說誰家的少爺今年

(17)

定了親了,她也哭。」

最後由教師總結:

《北中國》沒有鼓勵人民走上戰場,也沒給予讀者勝 利的想像,但採取了與其他作家不同的立足點,以「個 人本位」觀察、體驗與表現戰爭,關注點回落到個體 生命在戰爭中的生存困境。

可參考:

 蕭紅 1938 年《七月》座談 會發言

 陳潔儀(2005)《現實與象 徵:蕭紅「自我」、「女 性」、「作家」的身份探 尋》,香港:中文大學出 版社,第四及第六章

 錢理群(1999)《對話與漫 遊:四十年代小說閱讀》,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上篇,頁 10-56;下篇,頁 493-511

7. 就艾青的詩、蕭紅的《北中國》,引導學生分組探討 兩位作家所表現的「時代」與「個體生命」的關係。

請學生抒發己見,談談在抗戰時代,文學作品有沒有 責任要激發人們的愛國心。

學生匯報,教師總結。

8. 延伸閱讀:

蕭紅(2005)《生死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講讀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教師簡介六十 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背景,請學生想像身在 其中可能有的感受和反應,然後緩慢地默讀詩歌,想 像詩中的畫面,感受當中的情感。

毛澤東於 1968 年號召「知識 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 農的再教育」。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於 1948 年。「文革」期間因救出被 圍 打 的 教 師 而 遭 受 迫 害 。 1968 年到山西插隊,70 年進 廠當工人,71 年參軍,73 年 復員。

10. 請學生在詩中找出支持的論據,就下列問題發表意見:

 詩中表達的是甚麼情感?(依依不捨?不情不 願?愛國熱情?迷茫惶恐?)

當時很多青年滿懷熱血地響 應號召、主動投入運動,大 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滿 懷 豪 情 下 農 村 」 之 氣 概;但同時也有很多城市青

(18)

年被強制離家遷往農村,到 火車站送別的父母,有些當 時還正被批鬥,給造反派押 來跟孩子告別。愛國激情與 迷茫惶恐也可能同時在個人 心境中並存。

 詩中最後一句「這是我最後的北京」,為什麼是

「最後」?

好些知識青年在這次送別後 便永遠失去父母,又或再不 能回到北京,火車站上的送 別是「最後一面」。

最後教師補充、總結。

11. 教師補充介紹食指的經歷,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地下 文學以手抄本形式流通的情況,講讀食指的《相信未 來》。

文革期間,「太陽縱隊」這 文藝沙龍被查禁,郭世英(郭 沫若之子)在 1968 年被「迫 害致死」,張朗朗流亡南方,

在好友王東白的本子上寫下

「相信未來」四個字。郭路 生(即食指)則以此為題,

寫出同名詩歌。

12. 請同學試談詩歌的意象和語言特色,並以緩慢的速度 吟誦首八句,體會聲音格律的文學效果。

首八句每行都有六個音步,

使朗讀的節奏延長,詩句所 承載的情緒(從失望到再次 站起來)也逐步、緩慢地得 到釋放。

13. 有謂《相信未來》在文革期間,鼓勵與支持了不少知 青。請學生評論此作品是否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崔衛平:「即使生活本身是混 亂的、分裂的,詩歌也要創 造出和諧的形式,將那些原 來的刺耳的、兇猛的東西制 服 ; 即 使 生 活 本 身 是 扭 曲 的、晦澀的,詩歌也要提供 堅固優美的秩序,使人們苦 悶壓抑的精神得到支撐和依 托; 即 使 生 活 本 身 是 醜 惡 的、痛苦的,詩歌最終仍將 是美的,給人以美感和向上 的力量的。」(《郭路生》見 網址:http://www.frchina.net)

14. 就食指的作品,與學生探討面對「上山下鄉」這一政

(19)

策,食指是怎樣自處的。

15. 請學生自讀食指《熱愛生命》,及自選另一篇食指的 作品(如《願望》或《瘋狗》),撰寫一篇讀後感。

 可透過撰寫讀後感,了解 學生:

 對 作 者 情 感 的 體 悟 ( 例 如:以正面的態度面對逆 境、熱愛生命、相信未來)

 對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對作品藝術手法的評賞

16. 延伸閱讀:

(1) 食指(2000)《食指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 《大陸朦朧詩特輯》,見《創世紀》第六十四期 (1984)。

飄 泊 與 尋 根 飄 泊 與 尋 根 飄 泊 與 尋 根 飄 泊 與 尋 根

第第

第 21-30 節節節節

1. 講讀白先勇《謫仙記》。請學生討論,他們認為哪位 演員是飾演「李彤」的最佳人選?從中引導學生注意 小說中李彤的形象特色。

可於討論後播放電視單元劇《謫仙記》或電影《最後 的貴族》中李彤在跳舞的一段,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

外表:仔細描繪「李彤」的 衣飾打扮、她驚人的美貌。

個性:喜歡和大牌、喝烈酒。

出身:李彤畢業於「麻省威 士禮女子大學」,此女子大 學收生會考慮學生的家世,

宋美齡即在此畢業。

無線電視巨星單元劇場——

鄭 裕 玲 篇 Epiaodic Drama (Part II)——謫仙記。

電影(謝晉導演)《最後的 貴族》。

2. 請學生細讀文本,把文中所有「紅色」逐一圈出,然 後討論下列問題:

 為何作者常安排李彤穿紅色衣裳?李彤每次以紅 裝打扮出現時有何象徵意義?

象徵「中國」:紅色代表中 國。

李彤的「彤」即紅色;李彤 又愛穿紅衣。

出國時、打牌時,李彤都曾

(20)

自稱「中國」。

 李彤的命運與小說主題的關係。 李彤的命運象徵四九前後中 國 國 民 政 府 的 命 運 : 出 國 時,李彤說「她的旗袍紅得 最豔」,後來打牌時,她則 說「我這個『中國』逢打必 輸,輸得一塌糊塗。」

李彤身上的紅色,從豔紅、

火紅,到紫紅、絳紅,愈來 愈黯淡,象徵了李彤與國民 政府走向衰敗。

李彤與國民政府命運逆轉的 關鍵,都在於國共內戰。

3. 講讀余光中《當我死時》。着學生查看余光中生平,

並以地域簡略劃分余光中的創作階段。

可參考余光中散文《從母親 到外遇》及《余光中詩歌選 集》自序《先我而飛》。

此詩作於 1966 年,時余光中 在美國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學 英文系副教授。

「 大 陸 是 母 親 , 臺 灣 是 妻 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 遇。」。

4. 請學生細讀詩作,圈出詩中和地點有關的字詞,並將 之分類,推敲此詩屬以上哪個創作階段及在何地之 作?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一般人主觀意識上認為母 親是慈祥、溫暖、愛、微 笑等的象徵

 余光中的母親是江南人,

生活在中國大地

 以母親比喻中國,表達詩 人的鄉愁(對少年時代的 回憶、對中國的眷戀)

詩人離開大陸才廿一歲。

 假設生命到了盡頭,可以讓你自已選擇死在甚麼 地方或死於怎樣的處境,你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下列各方 面,作出思考:

 獨自死在一個不為人知的 地方

 希望有親人相伴

 在至愛的懷抱裏

 在一處有美好回憶的地方

(21)

 詩人又作出了甚麼抉擇?又詩人通過視覺和聽 覺,對這抉擇作出了極其具體的描述,試把此場 景描畫出來。

 何謂「最母親的國度」?詩人為甚麼用「最母親」

形容「國度」?

「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 然縈繞着那一片後土。」——

《從母親到外遇》

 總結詩人以上的意象,他要死在甚麼地方? 作者想像將來的死,他要死 在中國。

 詩人真的要死嗎?為甚麼作這樣的構思? 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賞析詩 人 如 何 營 造 青 年 期 待 的 心 境。

按照當時的政治氣候,詩人 以爲今生是再也沒有機會回 大陸了,那只有寄情於來世。

(詩人「滿足」於回鄉,並 死在故鄉的假象。)

「中國的青年」其實是當下 詩人自己。

如果詩人只寫死後歸葬的願 望 , 還 不 夠 說 明 思 鄉 的 切 痛,於是以具體的意象,細 描身在異國的他,只能讀地 圖,想像過去祖國給的美好 回憶,以代替回鄉。

詩人 1949 年離開中國,此詩 則作於 1966 年,前後共十七 年。

關於余光中的鄉愁與中國歷 史背景的關係可參考:余光 中散文《從母親到外遇》及 詩《我的年輪》

另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book.youren.com

5. 教師總結:

 余光中的鄉愁,跟中國苦難的歷史背景,有着相 當深遠的關連。如果不是有家歸不得,有鄉不能 回,就沒有余光中的鄉愁。其實,這種鄉愁也不

余光中的鄉愁詩,基本上貫 穿其整個創作歷程。主要集 中在他去美國留學、講學的

(22)

是詩人余光中獨有,也是從大陸去臺灣的人群中

(甚至包括臺灣本土人士)普遍的思想感情。

 《當我死時》句型看似歐化,幾乎可以對位譯成 英文而毫不吃力;但就其內涵而言,卻充溢着對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緬懷追慕之情。充分表現到 余光中中西合璧的風格。

那段日子。

可參考網頁:

http://big5.xinhuanet.com

《東方時空——白岩松訪餘 光中》余光中關於鄉愁的專 訪影片及訪問稿(見後半訪 問)

6. 延伸閱讀:

(1) 白先勇(2000)《臺北人》,北京:作家出版社。

(2) 劉登翰(編)(2000),《余光中詩選》,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7. 講讀西西《候鳥》(第四章第二節),教師簡介《候 鳥》的故事大綱及主題。

西西(1991)《候鳥》,台灣:

洪範文學叢書,頁 227-242。

8. 教師請學生預習《候鳥》(第四章第二節)。

9. 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素素移居香港後的生活及感受是怎樣的? 素素移居香港後,家境比以 前困難,學校生活亦與以前 不同(如:學校授課語言亦 變成了廣東話;初期成績未 如 理想 ; 學 習 英 文 感 到 困 難),但她卻積極面對。來港 後,她雖思念故鄉,但又能 樂觀地投入移民生活。

 作者在小說中加插「坐在我(素素)旁邊的同學」

及小薇這兩個人物,用意何在呢?

 這兩個人物突出素素克服 困難,努力讀書,不因家 境不如人而致成績低落

 這兩個人物同時呈現小說 要反映的人生百態:「坐在 我(素素)旁邊的同學」

雖然家境富裕,但對人不 瞅不睬、孤僻;小薇喜歡 閱讀,不愛說話,只寫信 給素素,畢業後突然做了 修女

 小說用甚麼敘述角度帶出主題? 小 説 透 過 素 素 , 用 第 一 人

(23)

稱,順序的敘述角度帶出主 題;透過素素的眼,展現小 説的環境及人物;又透過素 素直接剖白內心的思感,表 達了濃厚的思鄉情懷。

最後由教師總結。

10. 着學生自讀《候鳥》(第一章第三節),了解素素眼 中舊上海的屋子與親友,思考小說要表達的家鄉情懷。

然後四人一組,於課堂上就素素在上海的舊居環境、

生活情況作口頭報告,並分析作者在這一節所表達的 情懷。

11. 講讀辛其氏《尋人》,請同學細心分析:

 小說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剛結束,國內剛

實行開放改革的政策,小說 第四段說「人們好奇而又善 意的 凝 睇 」 , 暗 示 了 此 背 景。

小說提到「促進四化」、柳 益在 1955 年跑到香港、文 紅去年偷渡到香港等,都含 蓄地 以 暗 筆 交 代 了 歷 史 背 景。

 陳先生的象徵意義。 陳先生替柳謙尋人,隱喻香 港的中介性空間。

第一人稱敘事,對大陸陌生 卻不排斥,對國內情況有理 解的同情。

 小說語調。 尋人背後的淒酸往事、悲痛

的 歷 史 事 件 都 輕 描 淡 寫 帶 過,平淡、低調、含蓄的語 調隱含激動忐忑。

最後由教師總結。

12. 延伸活動:

放映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寫意空間》中之《西西》

及《辛其氏》。與學生一同探討西西與辛其氏的風格。

(24)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第 第 第

第 31-33 節節節 節

1. 教師引導學生就本單元的學習經驗,共同探討:

 文學創作與時代的關係?

 文學作品是否須負起於大時代中載道的使命?

 出色的作品是否須有創新的技巧?

2. 延伸活動:

邀請作家或現當代文學研究者到校演講或接受訪問,

同學在嘉賓演講或訪問前應先閱讀有關作品及準備提 問,事後可撰寫成演講或訪問紀錄,投稿發表。

3. 延伸閱讀:

錢理群(等著)(1998)《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 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 單元終結評估:

以下兩項,任擇其一

(1) 自選一位現當代作家,為他設計一本小書,其中 須包括這位作家至少五篇作品,每篇附上自己的 評賞心得,另附序文以說明編選原則。

 透 過 撰 寫 評 賞 心 得 和 序 文,衡量學生理解、賞析及 評論 現 當 代 作 家 作 品 的 能 力。可根據以下準則,檢視 學生的表現:

 對作品的編選具個人見解

 理解作品的內容,體悟作 家的思想情懷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 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引用相關資料作公允、客 觀的介紹及評論,並有個 人的見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2) 試以「現當代作家筆下的都市人物」為題,就作 家筆下的人物形象及其刻畫人物的手法,進行專 題研習。

由學生自擬子題,如:

 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性

 透過專題研習,衡量學生 理解、賞析及評論作家作品 的能力。可根據以下準則,

檢視學生的表現:

 根據自擬的子題,蒐集、

分析相關的作品和資料,

(25)

 白先勇筆下的臺北人

 西西筆下的香港人

理解無誤

 從呼應研習主題的角度,

賞析及評論作品的內容及 藝術特色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能見度是指 正常視力 的人能夠看到和辨認出適合目標的最大距離︒...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 待我們終於起身離去時,一位約我父母年紀的女子 立刻從店門口敏捷走來,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

工具 用途 例:處理空氣污染 例:協助精神病患者就業 立法 利用政府.. 的權力來

為要達成普通話科的整體學習目 標,學校每周安排 2-3 教節是最理 想的。但個別學校可能因為暫時的 困難,只能為普通話科安排 1

熟悉財務比率的計算和表達  :  毛利率,  淨利率,資本運用回報率,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