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 多變數函數的積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六 多變數函數的積分"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六 多變數函數的積分

1 二重積分

正如單變數函數的積分, 可以提供計算面積的方 法, 研究雙變數函數積分的動機之一, 是計算體 積,例如右圖 z = f (x, y) 函數曲面下的體積. 雙變數函數的積分稱為二重積分, 除了被積分 的函數之外, x-y 平面上的積分範圍 (相當於 Rb

a f(x)dx 中的 [a, b]) 稱為積分的區域, 底下是 一些區域的例子:

Y

X

Z

z = f(x,y)

X Y

b X

Y

a b

y=h(x)

y=g(x)

X Y

c d

a

回顧定積分 Rabf(x) dx 的定義是黎曼和的逼近, 而黎曼和的構作, 有三個基本的要素: (1) 將積分的區間 [a, b] 作等分割為N 段,

x0 = a < x1 <· · · < xN −1< xN = b, ∆x = xi− xi−1 = b− a N

(2) 在每一個區間 [xi−1, xi], i = 1, · · · N, 任找一點 ξi ∈ [xi−1, xi],fi) 為長方形的

「長」, ∆x 為長方形的底寬, 得到一 [xi−1, xi] × f(ξi)的長方形. (3) 最後黎曼和 PNi=1f(ξi)∆x N →∞−→ Rabf(x) dx.

接著我們要用類似的黎曼和想法來處理二重積分, 首先處理左上圖的長方形這種最簡單的 區域: Ω = [a, b] × [c, d].

(1) 分割:[a, b] 等分割成 M, [c, d] 等分割成 N,

x0 = a < x1 <· · · < xN −1 < xM = b, ∆x = b− a M y0 = c < y1 <· · · < yN −1< yN = d, ∆y = d− c

N 則區域 被分割成 M × N 個小長方形ij,

ij ≡ [xi−1, xi] × [yj−1, yj], 且 ij 的面積 = ∆x · ∆y.

(2)

(2) 任取ξi ∈ [xi−1, xi], ηj ∈ [yj−1, yj], 則i, ηj)是矩形區域ij 中的一點,f(ξi, ηj) 為高, 於是構成一個長方體: Ωij × f(ξi, ηj).

M × N 個長方體的體積和顯然構成 z = f (x, y)上體積的一個逼近的黎曼和.

M,N

X

i,j=1

f(ξi, ηj) × (A(Ωij)) =

M,N

X

i,j=1

f(ξi, ηj) · ∆x∆y −−−−−→M,N →∞

Z Z

f(x, y) dA

32

X Y

x1 x2 x3 x4=b

a=x0 y2 y1 c=y0 d=y3

X

Y

a

b

c d

z = f(x,y)

. RR

f(x, y) dA是標準的二重積分符號,如同單變數,讀者可以想像這個符號正是從黎 曼和翻譯來的. 另外這裏 i, ηj) 的取法並不是最一般的, 因為當 i 固定時, 我們強制每一 Ωij 中取點的 x座標都是一樣的, 但是這個限制並不必要, Ωij 中任意取點都是可以的. 黎曼和 PM,Ni,j=1fi, ηj) · ∆x∆y 中有 M × N,具有兩種非常自然的整理方式:

N

X

j=1

XM

i=1

f(ξi, ηj)∆x

∆y) (先橫加再縱加)

M

X

i=1

XN

j=1

f(ξi, ηj)∆y

∆x) (先縱加再橫加)

現在可以進行 (3) 求積分的步驟了. 先考慮 「先橫加再縱加」 的第一種情況:

M

X

i=1

f(ξi, ηj)∆xM →∞−→

Z b a

f(x, ηj) dx 因此

N

X

j=1

(

M

X

j=1

f(ξi, ηj)∆x)∆y) −−−−−→M →∞

N

X

j=1

Z b a

f(x, ηj) dx

∆y

−−−−−→N →∞

Z d c

Z b a

f(x, y) dx dy

也就是

Z Z

f(x, y) dA = Z d

c

Z b a

f(x, y) dx dy

其中 Rabf(x, y) dx的意思是將 y 想成是常數, 因此積分可想成是對 x的定積分.

(3)

同理, 由第二種整理方式則得到 Z Z

f(x, y) dA = Z b

a

Z d c

f(x, y) dy dx

這個簡單的想法告訴我們, 計算二重積分時, 我們其實是做了兩次單變數積分, 而且由於積 分順序的不同, 它會有兩種不同的計算方式, 但是答案是一樣的.

. 雖然我們本來談的是體積, 但是正如單變數的情況, 構作雙變數黎曼和時, 並不需要 f(x, y)是正函數的限制條件, 此後不再提醒.

例 1.1 Z Z

x2+ xy dA, Ω = [0, 1] × [0, 1].

說明.

由前面的推導得到 Z Z

x2+ xy dA = Z 1

0

Z 1 0

x2+ xy dx dy =

Z 1 0

x3 3 +y

2x2

1 0

 dy

= Z 1

0

1 3+ y

2



dy = y 3 + y2

4



1

0 = 7

12 如果採用另一個順序

Z Z

x2+ xy dA = Z 1

0

Z 1 0

x2+ xy dy dx =

Z 1 0



x2y+ x 2y2

1 0

 dx

= Z 1

0

x2 +x

2 dx = (x3 3 +x2

4)

1

0 = 7

12 答案果然和積分的順序無關,而且計算過程也並不相同.

一般的區域

對於一般的區域 Ω (下圖), 我們可以做類似的分割, 當然各位注意到, 由於 不再是四四 方方的長方形, 作分割時會有許多不成型的小塊區域(淺色部分). 在構作黎曼和時,我們不 妨將這些零頭區域先丟掉. 從幾何直覺, 我們相信當分割越來越細時, 這些零頭區域對整體 體積的貢獻越來越小.

(4)

因此對一般的區域, 整個黎曼和仍然會趨近於體積 (二重積分).

M,N

X

i,j=1

ij⊂Ω

f(ξi, ηj) · ∆x∆y −→

Z Z

f(x, y) dA

由二重積分的定義, 我們有如下的性質: 性質 1.1

(1) Z Z

αf(x, y) dA = α Z Z

f(x, y) dA (2)

Z Z

(f (x, y) + g(x, y)) dA = Z Z

f(x, y) dA + Z Z

g(x, y) dA (3) 若f(x, y) ≥ 0,

Z Z

f(x, y) dA ≥ 0.

(4) 若 是兩個區域 1, 2 不重疊的聯集 (如右圖),

Z Z

f(x, y) dA

= Z Z

1

f(x, y) dA + Z Z

2

f(x, y) dA

1

2

證明.

(4) 的部分: 如前所述對 作長方形分割, 對 所有 ij ⊂ Ω 而言, 可以分成三類:

(i) Ωij ⊂ Ω1; (ii) Ωij ⊂ Ω2; (iii) 其他與1, Ω2 的邊界有交集的ij. (如右圖), 因此

2

1

M,N

X

i,j=1

ij⊂Ω

f(ξi, ηj) · ∆x∆y =

M,N

X

i,j=1

ij⊂Ω1

(· · · ) +

M,N

X

i,j=1

ij⊂Ω2

(· · · ) +

M,N

X

i,j=1

其他 (· · · )

m, n→ ∞,顯然蓋住邊界的 ij 對黎曼和的貢獻會越來越趨近於 0. 所 以 Z Z

f(x, y) dA = Z Z

1

f(x, y) dA + Z Z

2

f(x, y) dA

1.1 





習題用定義說明 (1)(2)(3).

(5)

− − − − − − − − − − − − − − − − − − −

1.2 





習題計算題 (1)

Z Z

(1 − x2 − y2) dA, Ω : [0, 3] × [0, 1]

(2) Z Z

xcos y dA, Ω : [0, 1] × [−π 2,π

2] (3)

Z Z

1

1 + x + y dA, Ω : [0, 1] × [0, 2]

(4) Z Z

xy

(x2+ y2)2 dA, Ω : [1, 2] × [1, 3]

1.3 





習題計算 RR

x

(x2+y2)2 dA, Ω : [1, 2] × [1, 3]. (Hint: 積分順序!)

1.4 





習題f(x, y) = h(x) · k(y), Ω : [a, b] × [c, d]. 證明 Z Z

f(x, y) dA =Z b a

h(x) dx

·Z d c

k(y) dy

1.5 





習題f(x, y) ≥ g(x, y),說明 Z Z

f(x, y) dA ≥ Z Z

g(x, y) dA

1.6 





習題若 f(x, y) > 0 且1 ⊂ Ω2 ⊂ R2. 用黎曼和說明 Z Z

2

f(x, y) dA ≥ Z Z

1

f(x, y) dA

1.7 





習題說明 Z Z

1 dA 的值等於 的面積值. 1.8 





習題f(x, y) = k + mx + ny 為一平面方程式, k, m, n ∈ R, 在 Ω = [a, b] × [c, d] 上積 分,說明二重積分

Z Z

f(x, y) dA = (k + m · a+b2 + n · c+d2 ) · (b − a) · (d − c)

(6)

2 Fubini 定理

在第三章 4.2 節中, 我們曾經利用圓盤法去計算旋轉體體積, 主要的想法是, 旋轉體的截面 是圓盤, 而旋轉體體積, 可以利用 N 個截面所構成的薄圓柱體體積和來逼近. 在該節的習 題4.17則要求讀者, 利用這個想法去計算正金字塔的體積.

我們現在要利用這個想法來導出二重積分的計算 方法, 如右圖, 考慮區域 , 曲面 z = f (x, y) 下的立體區域 V. 若令 x= α 則我們可以得到

α-截面 ≡ V ∩ {平面x= α }

A(α) 表示 α-截面的面積,A(x) 是一個 x

的單變數函數, 其中 a≤ x ≤ b. α

b a

z = f(x,y) Z

Y

X

現對 [a, b] 作等分割: x0 = a < x1 <· · · < xN −1 < xN = b, 且任取 ξi ∈ [xi−1, xi], 考慮 以ξi-截面為底, ∆x 為厚度的薄柱體, 其體積約為 A(ξi) · ∆x, 運用圓盤法的原理可得

黎曼和

N

X

i=1

A(ξi)∆x N →∞−−→

Z Z

f(x, y) dA 因此我們得到下面等式:

Z b a

A(x) dx = Z Z

f(x, y) dA 如果區域 可以定義為( 223頁下中圖) Ω : a ≤ x ≤ b, g(x) ≤ y ≤ h(x) 固定 x, 則由單變數定積分得到,

A(x) = Z h(x)

g(x)

f(x, y) dy

z = f(x,y)

b a

Z

X

因此我們得到

定理 2.1 (Fubini 定理)

(1) 若區域 Ω : a ≤ x ≤ b, g(x) ≤ y ≤ h(x), 則 Z Z

f(x, y) dA = Z b

a

Z h(x) g(x)

f(x, y) dy dx (2) 若區域 Ω : c ≤ y ≤ d, k(y) ≤ x ≤ l(y),

Z Z

f(x, y) dA = Z d

c

Z l(y) k(y)

f(x, y) dx dy

(7)

我們已經證明了 (1), (2)留作習題. 2.1 





習題證明 (2).

2.2 





習題Ω = [a, b] × [c, d],說明 Fubini 定理與上節的結果一致. 2.3 





習題利用上一節說明區域為 Ω = [a, b] × [c, d]的方法, 直接說明 Fubini 定理的正確性. 這樣一來, 我們果然成功地將二重積分的計算, 回歸到單變數定積分的計算. 剩下的問題, 就是要多練習將一個區域 分割或寫成下列標準型式的技巧.

a≤ x ≤ b, g(x) ≤ y ≤ h(x) 或 c≤ y ≤ d, k(y) ≤ x ≤ l(y)

例 2.1 Z Z

xy2 dA, Ω : y = x, x = 1, x-軸圍成的區域. 說明.

Ω可以寫成如右格式: 0 ≤ y ≤ 1, y ≤ x ≤ 1,因此 Z Z

xy2 dA = Z 1

0

Z 1 y

xy2 dx dy

= Z 1

0

y2x2 2

1 y

 dy

= Z 1

0

y21 2− y2

2

 dy

= y3 6 − y5

10



1 0

= 1 6− 1

10 = 1 15

X Y

y = x

x = 1

Ω也可以寫成另一種形式: 0 ≤ x ≤ 1, 0 ≤ y ≤ x. 因此 Z Z

xy2 dA = Z 1

0

Z x 0

xy2 dy dx

= Z 1

0

x·y3 3

x 0

 dx

= Z 1

0

x4 3 dx

= 1

15(x5|10) = 1 15

X Y

y = x

x = 1

(8)

注意到, 不同的積分順序計算的繁易可能不太一樣. 而下一個例子, 則告訴我們, 有時候只 有一種形式是可算的.

例 2.2 Z Z

sin x2 dA, Ω 同上例. 說明.

如果我們將 寫成 0 ≤ y ≤ 1, y ≤ x ≤ 1, 則 Z Z

sin x2 dA = Z 1

0

Z 1 y

sin x2 dx dy

y = sin x2 是我們的老朋友, 它是求不出反導數的. 但是如果將 寫成 0 ≤ x≤ 1, 0 ≤ y ≤ x, 竟然就可以計算了.

Z Z

sin x2 dA = Z 1

0

Z x 0

sin x2 dy dx

= Z 1

0

(sin x2) · x dx

= − cos x2 2



1 0 = 1

2 −cos 1 2

例 2.3 Z Z

(x2+ y2) dA, Ω : x2+ y2 ≤ 1. 亦見例 3.6 . 說明.

寫成: −1 ≤ x ≤ 1, −√

1 − x2 ≤ y ≤ √

1 − x2, 則 Z Z

(x2 + y2) dA =

Z 1

−1

Z 1−x2

1−x2

(x2+ y2) dy dx

=

Z 1

−1



x2y+y3 3



1−x2

1−x2

 dx

= 2

3 Z 1

−1

(1 + 2x2)(√

1 − x2) dx

x=sin θ

= 2

3 Z π2

π2

(1 + 2 sin2θ) cos2θ dθ

(∗)= π 2

2.4 





習題請將 (∗) 處補足.

(9)

例 2.4 Z Z

√x− y dA, Ω : y = x, y = x − 1, y = 12x, y = 12x+ 1 圍成區域. (參考習 題 4.4)

說明.

如右圖,分成兩部份 1, Ω2, 則 Z Z

√x− y dA

= Z Z

1

√x− y dA + Z Z

2

√x− y dA

= Z 2

0

Z x

x 2

√x− y dy dx

+ Z 4

2

Z x2+1 x−1

√x− y dy dx

= 2 3

Z 2 0

x 2

32

dx+ Z 4

2

1 −x

2 − 132 dx

= 2 3

 4 5

x 2

52

2

0+ 2 − 4 5

x

2 − 152

4 2



= 4 3

X Y

y = x

y = x-1

y = .5x (2,2)

(2,1)

(4,3)

Ω1 y = .5x+1 Ω2

− − − − − − − − − − − − − − − − − − −

2.5 





習題計算下列二重積分: (1)

Z Z

sin x dA; Ω : 0 ≤ x ≤ π, 0 ≤ y ≤ sin x.

(2) Z Z

xcos y dA, Ω : y = x, y = 0, x = π 2. (3)

Z Z

x dA, Ω : x2 + y2 ≤ 1, x ≥ 0, y ≥ 0.

(4) Z Z

ey+yx2 dA, Ω : −1 ≤ x ≤ 1, 0 ≤ y ≤ 1 1 + x2. 2.6 





習題變換下列積分範圍的變數順序. (1) 1 ≤ y ≤ 2, y2 − 2 ≤ x ≤ −1.

(2) 0 ≤ x ≤ 1, x3 ≤ y ≤ x2. (3) 0 ≤ x ≤ 1, x2 ≤ y ≤ √x.

(4) −23 ≤ y ≤ 23, 1 ≤ x ≤ 2p1 − y2.

(10)

2.7 





習題計算下列二重積分: (1)

Z 1 0

Z 1 y

x2exy dx dy (2) Z 1

0

Z 1 x13

1

1 + y4 dy dx (3)

Z 2 0

Z 2 x

y2sin xy dy dx (4) Z 1

0

Z 1

y

1

x(1 + x2) dx dy 2.8 





習題計算下列二重積分: (1) RR

xy dA, Ω : y = ±x, y = x2− 1, y ≥ 0 圍成區域. (2) RR

y− 2x dA, Ω : y = ±x + 1, y = ±x − 1 圍成區域. (3) RR

x+ √y dA, Ω : y + x = 1, y− x = 1, y = 0 圍成區域.

3 二重積分的極坐標形式

3.1 極坐標

坐標是標誌點位置的方法, 我們平常用的直角坐 標 (又稱笛卡兒坐標), 在選定原點, x-軸與 y- 軸後, 可以將平面上任何一點對應到唯一的數對 (a, b). 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 例如砲兵要攻 擊某目標物時, 直角坐標便不方便, 一方面, 以砲 為原點,再測量目標的x, y坐標,有點危險性(

想看); 另一方面也與砲操作的特性不合. 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 1111111111 1111111111 11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11111111 11111111

60o 1000

常用的方式例如,「敵人目標在1點鐘方向,距離1000 公尺.(1點鐘表示角度 ) . 想想看, 用距離與角度, 也真的能標誌平面上的所有點. 這種取坐標的方式, 稱為極坐標. 這與各位 在高中學到的複數極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通常的約定,是以x-軸的正向當作極軸的方向,假 設如圖要標定 P 點的極坐標, 首先由極軸出發測 量 OP 與極軸的夾角 θ, 再測量 OP 的長度 r, 則數對 [r, θ]就是 P 點的極坐標.一般也規定

[r, θ] = [−r, θ + π]

(砲台多轉 180 再往回打, 是一樣的!! )

r

P

O

r

θ

[ , θ ]

. 極坐標不像直角坐標, 所有的點都恰恰只有一個數對 (x, y) 來對應. 除了上面的規定 外, [r, θ]與[r, θ + 2π] 就對應到同一點(砲台多轉無益的一圈); 另外[0, θ] 不管θ 是多少, 都對應到原點.

(11)

由於平面上一點 P 既可以用 (x, y) 來表示, 也可以用 [r, θ] 來表示, 因此 x, yr, θ 間 顯然有互相轉換的關係式:

(A)

( x = r cos θ y = r sin θ

(B)

( r2 = x2+ y2

tan θ = y

x

(x, y) = [r, ]

r sin r

r cos

θ

θ

θ θ

例 3.1 直角坐標 (2,2) 與極坐標 [2,π

4] 說明.

[2,π

4] 的直角坐標是什麼? 由關係式 (A) x = 2 cosπ

4 = 2 ·

√2

2 = √

2 y = 2 sinπ

4 = 2 ·

√2

2 = √

2 所以[2,π

4] 與 (2,2) 是同一點. 反過來,(B)(2,2) 的極坐標表 示.

r2 = 2 + 2 = 4 ⇒ r = ±2 tan θ =

√2

√2 = 1 ⇒ θ = π4 + nπ, n ∈ Z 仔細審查一下,(2,2)的極坐標,可以是[2,π

4+2nπ],也可以是[−2,π

4+ (2n + 1)π],其中 n ∈ Z.

例 3.2 雙變數函數的極坐標表示. 說明.

雙變數函數本來指的是平面R2R的函數,而我們常用的形式 f(x, y),指的 是用直角坐標時, 描述這個對應關係的關係式. 但是如果改採用極坐標時, 這 關係式要如何改寫呢?

例如 f(x, y) = x2+ y2, 設點(x, y) 有極坐標 [r, θ], 利用轉換式(A) 得 x2+ y2 = (r cos θ)2+ (r sin θ)2 = r2

因此, f (x, y) = x2+ y2 如果用極坐標來表示,就變成了 f[r, θ] = r2.

(12)

注意. 為了避免混淆, 我們引進新的函數符號 f[r, θ], 表示從極坐標觀點的函數關係式, 它 與f(x, y) 的關係是

f[r, θ] = f (r cos θ, r sin θ)

例 3.3 極坐標的坐標線. 說明.

x = n, y = m, m, n ∈ Z 的坐標線, 將平面 R2 分割成像棋盤般的整數格線, 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格線,粗略標定平面上一點的直角坐標.(左下圖)

X Y

底下我們要解釋極坐標的坐標線. (1) r = α.

(B), r2 = x2+ y2, 所以 r = α 就是圓 x2 + y2 = α2. 與原點距離固 定為 α 的曲線, 當然是半徑為 α 的圓.

(2) θ = β

(B), xy = tan θ, 所以 θ = β 對應到 y = (tan β)x. 這是一條過原點, 斜率為 tan β 的直線.

利用 r = m, θ = Nπn, m ∈ N, n = 1, · · · N, 我們也可以畫出極坐標的坐標 線, 看起來像地圖在北極周圍的經緯線 (右上圖), 這就是極坐標得名的由來.

例 3.4 以極坐標定義的曲線 r = f (θ).

說明.

就像在直角坐標中, y = f (x) 或x = g(y) 都可以決定一條平面曲線一樣, 我 們也可以考慮 r = f (θ) 或θ = g(r) 之曲線, 底下我們介紹一些簡單的例子

(1) r = α, θ = β 這些常數函數, 就是上例的坐標線.

(13)

(2) r = cos θ (左下圖).左右同乘 rr2 = r cos θ,(A)得 x2 + y2 = x ⇒ (x −1

2)2+ y2 = 1 4

X Y

X Y

(3) r = sin θ (上右圖).同上可得 x2+ (y − 12)2 = 14.

其他有趣的圖形: (這裡使用基本的描點法與對稱性, 直角坐標幫不上忙.)

X Y

X Y

X Y

r = 1 − cos θ (心形線) r= sin 2θ r2 = sin 2θ

例 3.5 極坐標的區域. 說明.

(1) 0 ≤ r ≤ 1: 這表示x2+ y2 ≤ 1 的單位圓 (下左圖).

β Y

X

α a

X Y

b

(2) 0 < a ≤ r ≤ b, α ≤ θ ≤ β 為形如上右圖的區域.

(14)

(3) 0 ≤ r ≤ cos θ, −π2 ≤ θ ≤ π2, 由 0 ≤ r ≤ cos θ, 則

r2 ≤ r cos θ

⇒ x2 + y2 ≤ x

⇒ (x −1

2)2 + y2≤ 1 4 因此正好是右圖中的陰影區域.

X Y

− − − − − − − − − − − − − − − − − − −

3.1 





習題將直角坐標換成可能的極坐標, 或反過來將極坐標換成直角坐標. (1) [4,π3] (2) [−1,4 ] (3) [0, 2π]

(4) (1, 0) (5) (0, 1) (6)(−1, −1) 3.2 





習題利用坐標變換式 (A)(B), 畫出下列圖形:

(1) r = 4 cos θ (2) r = 2 sin θ (3) r cos(θ −π 4) = 1 3.3 





習題將底下以直角坐標定義的函數 f(x, y),換成極坐標下的雙變數函數 f[r, θ].

f(x, y) = (1) x2− y2 (2) xy (3) x + y − 1 (4) e−(x2+y2)

3.2 極坐標形式的二重積分

在第一節, 討論二重積分時, 我們對區域 作分 割, 以寫出恰當的黎曼和, 當時的分割 (225頁 圖), 主要是利用坐標線 x = x0, x = x1, · · · , x= xM 與 y= y0, y = y1, · · · , y = yN 交織成 的格線, 分成主要的一格格小矩形, 與一些 不成形的小區域.

當然分割的方式並不見得要用直角坐標的坐標線, 我們不妨改用極坐標的坐標線.

r= r0, r= r1, · · · , r = rM, ∆r = ri− ri−1

θ = θ0, θ= θ1, · · · , θ = θN, ∆θ = θj − θj−1

(15)

如上圖,與直角坐標相同, Ω 會被分成標準的格域 ij.

ij ≡ ri−1≤ r ≤ ri, θj−1 ≤ θ ≤ θj

與一些不成形的區域. 因此利用這個分割, 我們也可以寫出另一種黎曼和來逼近二重積分: Z Z

f(x, y) dA ≈

M,N

X

i,j=1

ij⊂Ω

f[ρi, φj]A(Ωij)

其中 ρi ∈ [ri−1, ri], φj ∈ [θj−1, θj], A(Ωij)ij 的面積. 這裡的問題是, 格域面積 A(Ωij)並不像在直角坐標時的面積是一常數 ∆x · ∆y, 讓我們計算一下:

A(Ωij) = 1

2r2ij − θj−1) −1

2ri−12j − θj−1)

= (ri+ ri−1)

2 · ∆r · ∆θ

= (2ri−1+ ∆r)

2 · (∆r ∆θ)

≈ ri−1∆r ∆θ

(Ωij 的面積與 ij 離原點的遠近有關.)

ri-1

ri

∆θ

∆θ r r

假設可以寫成α≤ θ ≤ β, g(θ) ≤ r ≤ h(θ), 則利用前面推導Fubini定理或 習題2.3類 似的想法, 可以得到

M,N

X

i,j=1

ij⊂Ω

f[ρi, φj]A(Ωij)

M,N

X

i,j=1

ij⊂Ω

f[ρi, φj] · (ri−1∆r∆θ)

yM,N →∞

Z β α

( Z f(θ)

h(θ)

f[r, θ]r dr) dθ

θ

θ r = h( )

r = g( )

注意. 讀者請特別注意到在直角坐標中底面積的單位是 dx dy 現在變成了 r dr dθ.

(16)

例 3.6 (續例 2.3 ) Z Z

(x2+ y2) dA, Ω : x2+ y2 ≤ 1.

說明.

記得這個例子, 用直角坐標來計算很複雜, 現在用極坐標會簡單許多. ( Ω : x2+ y2 ≤ 1 相當於0 ≤ r ≤ 1, 0 ≤ θ ≤ 2π.

f(x, y) = x2+ y2 相當於 f[r, θ] = r2. Z Z

(x2 + y2) dA = Z

0

Z 1 0

r2(r dr dθ) = Z

0

Z 1 0

r3 dr dθ

= 2π ·r4 4

1 0 = π

2

例 3.7 求心形線 r = 1 − cos θ 的內部面積. 說明.

心形線內部用極坐標描述得 Ω : 0 ≤ θ ≤ 2π, 0 ≤ r ≤ 1 − cos θ,面積等於 Z Z

1 dA = Z

0

Z 1−cos θ

0

r dr dθ

= Z

0

(1 − cos θ)2

2 dθ

= Z

0

1

2− cos θ + 1 + cos 2θ 4

 dθ

= 3

4 · 2π = 3 2π

X Y

例 3.8 求 Z Z

e−(x2+y2)dA, Ω: x2+ y2 ≤ R2. 說明.

若先用直角坐標計算,會發現不論積分順序, 都受困於R e−x2 dx 而失敗.現在 利用極坐標, Ω : 0 ≤ θ ≤ 2π, 0 ≤ r ≤ R, 且e−(x2+y2) 對應到e−r2.

Z Z

e−(x2+y2)dA = Z

0

Z R 0

e−r2r dr dθ

= 2π ·

− e−r2 2



R

0 = 2π1

2 − e−R2 2



= π

1 − e−R2

(17)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 使用極坐標並不只是好玩, 或是多學一些奇怪的曲線, 它對於計算普通 的二重積分, 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 − − − − − − − − − − − − − − − − − −

3.4 





習題計算 RR

f[r, θ] dA.

(1) f [r, θ] = r sin θ, Ω: 0 ≤ θ ≤ π, 2 ≤ r ≤ 4.

(2) f [r, θ] = √

1 + 2r2+ θ, Ω: 0 ≤ θ ≤ π, 0 ≤ r ≤ 3.

(3) f [r, θ] = √

1 − r2tan θ, Ω: 0 ≤ θ ≤ π4, sin θ ≤ r ≤ cos θ.

(4) f [r, θ] = 1, Ω: 0 ≤ θ ≤ π2, 0 ≤ r ≤√ sin 2θ.

3.5 





習題計算

(1) r = sin 2θ 其中一葉的面積.

(2) 求r= 1 − cos θ (心形線)扣掉單位圓後的面積. (3) RR

e(x2+y2) dA, Ω : 1 ≤ x2+ y2 ≤ 4, x ≤ 0, y ≥ 0.

(4) RR

ln(x2 + y2+ 1) dA, Ω : x2+ y2 ≤ 1, y ≥ 0.

(5) 計算 R1

0

Rh(x)

0 y dA, 其中 h(x) =q1

4 − (x − 12)2. 3.6 





習題用極坐標的形式計算 R2

0

Rx

0 y dy dx.

(1) 說明積分區域相當於 0 ≤ θ ≤ π

4, 0 ≤ r ≤ cos θ2 . (2) 利用 (1) 計算此積分.

3.7 





習題Ω: α ≤ θ ≤ β, g(θ) ≤ r ≤ h(θ). 說明

Ω 的面積 = 1

2 Z β

α

(h2(θ) − g2(θ)) dθ

3.8 





習題Ω = [−1, 1] × [−1, 1], 證明 πln 2 <

Z Z

1

1 + x2+ y2 dA < πln 3 (Hint: 利用習題 1.6, 極坐標, Ω的外接圓與內切圓.) 3.9 





習題t = { (x, y) | x2+ y2 ≤ t }, t > 0, g(t) 為某R 上的函數. 令 G(t) =

Z Z

t

g(x2 + y2) dA 請說明 G(t) = π g(t). (Hint: 極坐標與微積分基本定理.)

(18)

4 二重積分之變數變換

4.1 單變數變數變換之重新解釋

在單變數時我們學過定積分的變數變換公式如下 (b > a) Z g(b)

g(a)

f(x) dx x=g(t)= Z b

a

f(g(t))g(t) dt

這是連鎖法則的直接結果. 不過底下, 我們希望回到更基本的黎曼和觀點來理解這個等式. 底下我們假設 g(t)是一個遞增的函數, 因此 g(b) > g(a), 且g(t)1-1函數, 如果在區間 [g(a), g(b)] 上作等分割成 N.

g(a) = x0 ≤ x1 <· · · < xN = g(b) 則

Z g(b) g(a)

f(x) dx ≈

N

X

j=1

f(ξi)∆x, 其中 ξi ∈ [xi−1, xi]

現令 ti ∈ [a, b], i = 1, 2, · · · , N, 滿足 g(ti) = xi,t0 < t1 < · · · < tN −1 < tN 構成 [a, b] 上一 (通常) 非等分割之分割,又設 g(ηi) = ξi.

2 η

η2

ξ2 η 2

t1 t2 t3

a = t0 t4 = b g(a) = x0 x1 x2 x3 x4 = g(b)

g( ) = f( )

當然下式

N

X

i=1

f(g(ηi))∆ti =

N

X

i=1

f(ξi)∆ti, w2∆ti = ti− ti−1

應該不會近似於原來的定積分, 因為對任意 i, 通常

f(g(ηi))∆ti = f (ξi) · ∆ti 6= f(ξi)∆xi = f (ξi)∆x

在變數變換的過程中, ∆ti∆xi 間還差一個放大率, 這也就是為什麼連鎖法則會出現的 原因. 再說詳細些

∆xi = xi− xi−1 = g(ti) − g(ti−1)

≈ g(ti−1)(ti− ti−1)

= g(ti−1)∆ti

(19)

所以正確的黎曼和寫法是 Z g(b)

g(a)

f(x) dx ≈

N

X

i=1

f(ξi)∆xi

N

X

i=1



f(g(ηi)) · (g(ti−1)∆ti)

(∗)≈ Z b

a

f(g(t))g(t) dt 當 N → ∞, 便得到等式

Z g(b) g(a)

f(x) dx = Z b

a

f(g(t))g(t) dt

這裡 dx= g(t)dt 有長度單位 「放大」 的意思. 換一個方向想, 我們其實也可以先在 [a, b] 上作等分割

t0 = a < t1 <· · · < tN −1 < tN = b, ∆t = b− a

N , ηi ∈ [ti−1, ti] 然後在 [g(a), g(b)]作相對應的分割

x0 = g(t0) = g(a) < x1 = g(t1) < · · · < tN = g(tN) = g(b) 與 ξi = g(ηi) 這樣一來, xi 一般不是等分割, 但是我們仍有

∆xi = xi− xi−1= g(ti) − g(ti−1) ≈ g(ti−1)∆t 因此

Z b a

f(x) dx (∗)

N

X

i=1

f(ξi)∆xi

N

X

i=1

f(g(ηi)) · g(ti−1)∆t

≈ Z b

a

f(g(t))g(t) dt 在N → ∞,等式同樣成立.

. 在以上的想法中, 其實我們已經暗中用到黎曼和中的分割, 不見得需要等分割的事實 ((∗)≈ 的部分).

(20)

4.2 雙變數的變數變換

現在, 回到雙變數的情形, 雙變數的變數變換可寫成 ( x= x(u, v)

y = y(u, v) 或 (x, y) = F (u, v) (單變數相對應的式子是: x = x(u)x= f (u))

例 4.1 (x, y) = F (u, v) = (2u,v2).

說明.

uv-平面變到xy-平面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看看坐標線的變化, 坐標線u= 1 有參數式 (1, v)經過變換得到

(x, y) = (2 · 1,1

2· v) = (2,v 2)

這是 x= 2 的直線. 因此,一般來說 uv-平面上u= α 的坐標線會映到xy-平 面上 x= 2α的坐標線.

同理, uv-平面 v = β 的坐標線變成了 xy-平面上 y = β2 的坐標線, 其變化大 致如下圖:

U V

X Y

F

您也可以看到在 uv-平面中的直線,在變數變換中的變化, 例如圖中 u+ v = 1 的直線現在變成 xy-平面上的直線 x2 + 2y = 1.

相同的, 我們也可以問在 xy-平面中的單位圓 x2+ y2 = 1, 是由 uv-平面中的 什麼曲線變化來的? 由於 x = 2u, y = v

2 加上 x2 + y2 = 1, 代入計算得到 4u2+v42 = 1, 為一橢圓.

最後, 我們注意到長方格 a≤ u ≤ b, c ≤ v ≤ d 在變換中變成了 xy-平面的長 方形 2a ≤ x ≤ 2b, 2c ≤ y ≤ d2.

(21)

例 4.2 (x, y) = F (u, v),其中x(u, v) = 2u + u2− v2− uv2, y(u, v) = 2u + v − u2+ u2v.

說明.

如下圖,u = 0, u = ǫ, v = 0, v = ǫ可以圍成一 「四邊」 區域, 底下三圖各 是ǫ= 1, 0.1, 0.01的情形. 注意到,ǫ 越小,此區域越近似於一平行四邊形, 這是下節, 談二重積分變數變換的重要基礎.

-1 -0.5 0 0.5 1 1.5 2 2.5 3

-0.5 0 0.5 1 1.5 2 2.5 3 3.5 4

X Y

v=0 v=1

u=0

u=1

ǫ= 1

-0.1 -0.05 0 0.05 0.1 0.15 0.2 0.25

-0.05 0 0.05 0.1 0.15 0.2 0.25 0.3

X Y

v=0 v=0.1

u=0

u=0.1

ǫ= 0.1

-0.01 -0.005 0 0.005 0.01 0.015 0.02 0.025 0.03 -0.005

0 0.005 0.01 0.015 0.02 0.025 0.03 0.035

X Y

v=0 v=0.01

u=0

u=0.01

ǫ= 0.01

− − − − − − − − − − − − − − − − − − − 4.1 





習題令變數變換 x= u + v, y = v, 回答下面問題

(1) 畫出 u= −1, 0, 1; v = −1, 0, 1 經過變換後在 xy-平面的對應曲線. (2) u + v = 1 在xy-平面的對應線是什麼?

(3) x2 + y2 = 1 在uv-平面的對應線是什麼?

(4) 0 ≤ u ≤ 1, 0 ≤ v ≤ 1 的方格在對應後, 變成什麼樣子 ? 4.2 





習題令 x= r cos θ, y = r sin θ, 請問 0 ≤ r ≤ 1, 0 ≤ θ ≤ π2rθ-平面中的長方格,經 過變換後在 xy-平面中是什麼模樣?

4.3 二重積分的變數變換

現在回到二重積分, 仍然假設

( x= x(u, v)

y= y(u, v) 或 (x, y) = F (u, v)

設區域 Ω ⊂ xy-平面,是由區域 Σ ⊂ uv-平面變換得到的,F(Σ) = Ω.Σ, 我們 作分割

a= u0 < u1 <· · · < uM −1 < uM

b= v0 < v1 <· · · < vN −1< vN

(22)

得到長方格 Σij = [ui−1, ui] × [vj−1, vj],並取 i, ξj) ∈ Σij. 定義下面的符號,





Xij = F (ui, vj) =

x(ui, vj), y(ui, vj) ξij = F (ηi, ζj) =

x(ηi, ζj), y(ηi, ζj) Ωij = F (Σij)

Σ

V Y

U

F

Σ ij

ij

原來的二重積分

Z Z

f(x, y) dA ≈

M,N

X

i,j=1

ij⊂Ω

f(ξij)A(Ωij)

現在如果要換成 uv-平面, Σ 上的二重積分 (回想在單變數時, Ω 相當於[g(a), g(b)], Σ 相 當於 [a, b]), 則原式

M,N

X

i,j=1

ij⊂Ω

f(ξij)A(Ωij) =

M,N

X

i,j=1

ij⊂Ω

f(ξij)A(Ωij)

A(Σij)· A(Σij)

=

M,N

X

i,j=1

Σij⊂Σ

f(x(ηi, ξj), y(ηi, ζj)) · Jij · A(Σij)

其中 Jij = A(Ωij)

A(Σij) 相當於 Σij 面積經過 F 變換後的面積變化率.

由單變數的經驗,我們應該讓M, N 變大,利用連鎖法則,去得到放大率. 而由前節的例子,M, N 變大時ij = F (Σij)會近似於一平行四邊形 (如下圖).

i-1

vj-1

u ui

i

vj j

ui-1 vj-1 X

v

i-1 j-1

( , )

i-1 j

Xi j-1 Xi j

u ( , ) X

( , ) ( , )

F

(23)

由雙變數的泰勒展式得到

Xi,j−1− Xi−1,j−1 = F (ui, vj−1) − F (ui−1, vj−1)

= 

x(ui, vj−1), y(ui, vj−1)

−

x(ui−1, vj−1), y(ui−1, vj−1)

≈ ∂x

∂u · ∆ui, ∂y

∂u∆ui



(ui−1,vj−1)

= ∂x

∂u,∂y

∂u

(ui−1, vj−1) ∆u 同理

Xi−1,j− Xi−1,j−1 ≈ ∂x

∂v,∂u

∂v

(ui−1, vj−1) ∆v 由於當 M, N 變大時, Ωij 近似於一平行四邊形, 利用高中的公式

向量 (a, b), (c, d) 所產生的平行四邊形 (有向)面積 =

a b c d

A(Ωij) ≈

∂x

∂u

∂y

∂u

∂x

∂v

∂y

∂v

(ui−1, vj−1)

∆u ∆v 其中取絕對值是因為面積是正的.A(Σij) = ∆u ∆v,所以

Jij = A(Ωij) A(Σij) ≈

∂x

∂u

∂y

∂u

∂x

∂v

∂y

∂v

(ui−1, vj−1)

定義 4.1 (Jacobian) 若 x= x(u, v), y = y(u, v), 定義 Jacobian 函數為 J(u, v) =

∂x

∂u

∂y

∂u

∂x

∂v

∂y

∂v

(u, v)

如此一來,M, N → ∞, 我們得到

定理 4.1 (雙變數變換變數)F : Σ → Ω 是從 uv-平面到 xy-平面的坐標變換, 且 F(u, v) = (x(u, v), y(u, v)). 如果 J(u, v)Σ 中不等於 0,

Z Z

f(x, y) dA = Z Z

Σ

f

x(u, v), y(u, v)

· |J(u, v)| du dv

. J(u, v)Σ 中不等於 0的條件, 是要保証 F 會是 1-1函數,詳細的解釋已超出本書 範圍.

(24)

例 4.3 Z Z

x

3 + 2y

dA, Ω : 0 ≤ x ≤ 3, 0 ≤ y ≤ 12. 說明.

當然直接計算, 也很容易, 讓我們試試變換變數,x= 3u, y = v

2, 則 J(u, v) =

∂x

∂u

∂y

∂u

∂x

∂v

∂y

∂v

=

3 0 0 12

= 3 2 0. 0 又Σ 相當於

( 0 ≤ 3u ≤ 3

0 ≤ v212

( 0 ≤ u ≤ 1 0 ≤ v ≤ 1 因此由變數變換得到

Z Z

x

3 + 2y

dA = Z 3

0

Z 12

0

x

3 + 2y dy dx

= Z 1

0

Z 1

0 (u + v) · 3

2 · du dv

= 3 2

Z 1 0

u2

2 + uv

1 0 dv

= 3 2

Z 1 0

1 2+ v

dv

= 3 2

1 2+ 1

2

= 3 2

例 4.4 極坐標 說明.

前述極坐標的轉換式, 其實就是一種變數轉換: x= r cos θ, y= r sin θ 計算其 Jacobian函數得

J(r, θ) =

∂x

∂r

∂y

∂r

∂x

∂θ

∂y

∂θ

=

cos θ sin θ

−r sin θ r cos θ

= r cos2θ+ r sin2θ= r 所以積分中的 dx dy 項會變成 r dr d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而非國學常識(佔極少 數)。如果在這方面的功力很淺,可以多買參考書的

團體積分每級錄取前六名,分別給予 7、5、4、3、2、1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2-1-1 複變數的概念.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 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三) 變率與微分、 求和與積分: “變率” 與 “求和” 是函數的兩種定量型 (quantitative) 的基本性質。 但是它們的定義本身就是理論的起點, 有如當年

同一個常數 C ,只適用在 ( 0) 或者 (0, ) 上。.

如果函數是由基本函數所組成,至少需要注意:分式函 數分母會等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