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中學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 專題論文
建中高三生科系選擇因素影響
指導老師:黃春木 老師 研究生:楊湛華
中華民國一○四年五月
I
摘要
升學議題的戰火從沒停過。從聯考到多元入學、十二年國教,有些人認 為應恢復舊制;有些人則反對。在學界、家長們爭論不休時,高中學生是否已自 我探索,找到志趣,準備進入大學打下紮實基礎?還是隨著制度、社會風氣的搖 擺而迷失了自我?
本研究透過訪談,訪問建中高三的十二名學生─分別來自一、二、三類組及 特殊班。根據訪談結果分析,研究者發現:雖然建中生選擇科系,首先考慮個人 興趣,但在其他內、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如:出路、分數落點、家庭環境),往 往面臨衝突,選擇改變或妥協。
另外,並不是每位受訪者都有明確的理想科系。有的同學沒有特別興趣,或 是興趣非常廣泛,因此在選擇科系時並沒有精準方向。
本研究發現,部分家長仍抱持傳統「出人頭地」的觀念,要求學生選擇有「出 路」的科系;不過也有些家長抱持開放的態度,讓同學自由選擇。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提出給學生、家長、老師的建議,希望能改變社 會固有思維和刻版印象,為生涯規畫增添一分新氣息。
關鍵詞:高中生、科系、選擇
II
目次
摘要... I 目次... II
第壹章、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1
第貳章、文獻探討... 2
一、文獻目的比較... 2
二、因素重要性比對... 3
三、小結... 4
第叁章、研究設計... 4
一、研究架構... 4
二、訪談大綱... 5
三、研究對象... 6
四、研究限制... 6
第肆章、結果分析... 6
一、原有因素... 6
二、訪談中獲知的新因素... 14
三、衝突與抉擇... 14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16
一、建中生選系的特色... 16
二、現象評斷... 16
三、建議... 17
第陸章、參考文獻... 18
1
第壹章、緒論
一、研究動機
近年來 12 年國教啟動,標榜「適性揚才」。先不論其大是大非,適性揚才的 大方向證明社會已經發生變化。隨著國際視野的開拓,學生接觸更多各領域專業 人士的發展過程,對未來抱有美好憧憬。至少從社會氛圍可以感受到,「科系選 擇」漸漸成為重要課題,不再強調「克紹箕裘」,而是「自我選擇」。
科系選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科系選擇象徵通往未來 職涯的鑰匙,可以反映出人的志趣所在,並影響就業。
建中是指標高中,更是教育的火車頭,學生對科系選擇是否有清楚的方向?
影響同學們科系選擇的因素是什麼?其影響是否有益「適性揚才」?抑或不良於 發展?希望以本研究的結果作為借鏡及整個社會的縮影,改善學生科系選擇的現 況,提供教育機構參考的依據。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建中高三生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影 響層面及程度;以及面對因素之間的衝突時,如何抉擇。包括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選擇科系之相關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二)整理出因素之間的衝突及學生如何抉擇。
(三)歸納建中生選系的特色,以及由此觀察到之社會問題。
(四)提出建議供家長、老師、學生參考。
2
第貳章、文獻探討
本章將分兩部分,首先以各文獻的研究目的比較開始。之所以先比較目的,
是因為一個研究的探討重點會影響其結果。因此在引用各文獻之前,先比較研究 目的會有益於理解;其次,則是研究內容的比較和整理,以便獲得更快更明確的 研究方向及研究設計依據。
一、文獻目的比較
有關高等教育校系選擇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區分:
(1)為大學提供行銷系所之依據(林筠諺,2010;羅婉綺,2007);(2)作為高中生 涯輔導的參考(溫煦、施霈函、陳乃微,2005;鄧志平,1996;康宗虎,1980;
賴昭文,2008)。
另外有兩項與目的關係密切,一是對象,二是項目。
就對象來看可分為:(1)大一新生(賴昭文,2008;林筠諺,2010;羅婉綺,
2007;溫煦、施霈函、陳乃微,2005);(2)高中學生(鄧志平,1996;康宗虎,
1980)。
就項目來看可分為:(1)校、系選擇(賴昭文,2008;林筠諺,2010;羅婉綺,
2007;溫煦、施霈函、陳乃微,2005);(2)科系選擇(鄧志平,1996;康宗虎,
1980)。
根據研究者調閱的文獻─先不論細部研究方式─儘管以往研究目的為提供 高中生涯輔導參考,但研究對象並不盡然是高中生,而是大一新生。研究者從鄧 志平(1996)訪談高三生中看出,將對象設定為高三生,較能獲得第一手的觀察;
大一生為了回憶一年前的決策,難免會有所短少。再者,研究者目前就讀高中,
設定對象為高三生,有利研究進行。就「科系選擇」議題來看,除了相關文獻為 數不多,將主題專注在「科系選擇」,而不考量「選校」,更能擺脫「名校」的窠 臼。考量上述原因之後,研究者將主題訂為《建國中學高三生的科系選擇因素影 響》
3
二、因素重要性比對
以下整理成表格。
表 2-1
因素 鄧志平,1996 溫煦等,2005 羅婉綺,2007 賴昭文,2008 林筠諺,2010
興趣、能力 ★★★ ★★★ ★★★ ★★★ ★★★
分數落點 ★★★ ★★★ ★★ ★★ ★
獎學金 沒有提及 ★ ★ ★ ★
職業機會 ★ ★★★ ★★ ★★ ★★★
備註:★號代表重要程度。★為較不重要;★★為重要;★★★為非常重要。
以上研究除了鄧志平(1996)較為早期,其餘皆是近年之作。此外,除了溫煦 等人(2005)的研究範圍小,沒辦法完整反映當下時代的觀念,其他可以粗略地提 供時空上的變化之依據。
羅婉綺(2007)的研究中,經數據計算後分為兩種:一為題項重要性,一為層 面重要性。因牽涉面較少,本文獻探討採用題項重要性。
對於選系,從各研究結果來看,最重要的皆為「個人能力和興趣」。另外可 以發現「分數落點」雖然仍具影響力,不過隨著年代的推移,分數已漸漸不能左 右科系的選擇。
「獎學金」倒是一直沒有受重視的考量,因為科系額外提供的獎學金金額或 意義上並不會影響選擇科系;選校時比較受到考量。
「職業機會」指職業發展與工作機會;大部分研究結果皆顯示職業發展與工 作機會是重要的因素。但在鄧志平(1997)的研究結果中,學生在「蒐集資料階段」
(意向與傾向→蒐集資料階段→做決定階段),的確認為畢業後的職業最重要;
但在做決定階段卻沒有將其納入最重要的考量。研究者認為這是有趣的現象,希 望經本研究調查,可得知建中生是否視其為重要因素。
另外,「他人影響」由於項目較多,以文字陳述,大概分為三類:
(1)並無特別比較重要程度。如鄧志平(1996)的研究,重要他人僅為資訊的提 供者,並沒有探討孰重孰輕;
(2)有確切排名。溫煦等人(2005)以「優先序位」的方式比較了重要他人影響 科系選擇,更提出「自己」這樣一個他人。但這個研究之所以能詳細地比較,係 因樣本集中在同一大學之同一系所,學生同質性高,範圍也較小;
(3)他人只影響「選校」。林筠諺(2010)將重要他人的影響歸類到提供「選校」
建議,他人的影響力僅限於對學校的評價;「系所」的部分,由於過於專業,沒 辦法提供正確的建議。
4
三、小結
以上參考的文獻,由於調查之方式、對象、主題與本研究不完全相同,因此 僅參考其討論之因素,並採用鄧志平(1996)的研究方式之一:訪談。
研究者認為,溫煦等人(2005)的研究較符合本研究的方向:範圍侷限於一校 之內,並比較上述因素影響建中高三生科系選擇之情況,另外加入較少被考量的 項目,如獎學金。研究者選擇的對象是高三學生,因為訪問高三學生較能表現選 系前完整的歷程;且身為該校的學生,更能瞭解所在環境,並以此研究作為參考,
如何面對一年後必須經歷的過程。
第叁章、研究設計
從文獻探討之結果,研究者認為問卷調查沒辦法深入瞭解受訪者之背景,結 果不全面,無法深入觀察實際情況;相對而言,訪談能夠透過與受訪者的互動,
獲得詳盡資料,以精度彌補數量的不足。
本研究將採用一對一訪談的方式,訪問建中高三各個類組、特殊班的學生,
獲得相關資訊。
一、研究架構
圖 3-1
5
二、訪談大綱
圖 3-2
(一)他人影響:你覺得什麼人影響你選擇大學科系?(正反)
1.家庭:你覺得〈父母/兄弟姊妹/其他親戚〉有沒有影響你選擇大學科系?
2.學校:你覺得〈同學/老師〉有沒有影響你選擇大學科系?
(二)內在/個人:你覺得有什麼內在因素影響你選擇大學科系?
1.個人:你覺得〈個人能力/興趣嗜好/分數落點〉有沒有影響你選擇大學科系?
(三)外在/環境:你覺得有什麼外在因素影響你選擇大學科系?
1.環境:你覺得〈職業出路/獎學金/時代背景/政府獎勵政策〉有沒有影響你選擇 大學科系?
2.媒體:你覺得〈新聞報導/期刊雜誌/網路社群〉有沒有影響你選擇大學科系?
小結:你覺得這些他人與因素,影響最大的是哪幾個?原因可能跟什麼有 關?
(四) 交集、衝突、如何抉擇
1.你如何面對因素之間的衝突,像是興趣嗜好 vs 職業出路或父母 vs 個人能力?
2.面對衝突你如何抉擇?
因素 如何影響 個人感覺
6
三、研究對象
為求多樣化,受訪者來自不同類型的班級;受訪者人選在學長協助下選出,
匿名處理。
表 3-3
一類組 二類組 三類組 人社班 科學班 數資班
受訪人數
2 2 2 2 2 2
四、研究限制
由於訪談有需時長、層面廣的特性,在時間、能力考量下,無法進行過多訪 談,因此受訪者的數量不多,各類組的「受訪者/實際人數」比例可能無法充分 反映現況。
另受訪者與研究者素昧平生,論及家庭、同儕之間的關係時,可能有所保留,
因此須運用閒聊、微笑等讓人感到親切的舉動,盡可能讓受訪者自在,以便順利 進行和增加真實度。
第肆章、結果分析
本章主要為整理訪談結果,逐一比較各個因素。分為兩種,一為大綱中原 有因素,二為訪談中獲知的新因素。
一、原有因素
(一)他人影響
1.家庭〈父母/兄弟姊妹/其他親戚〉
「既然我有整個家族當後盾,就比較沒有後顧之憂。」
A 受訪者黃同學的家人大多是文、史背景,從小父親就培養他這方面的興 趣,黃同學也展現對此的喜愛。由於家族資源豐富,黃同學獲取科系資訊的途徑 大多是家人。後來他接受家人建議選擇了歷史系,因為歷史雙修中文會比中文雙
7
修歷史簡單。曾在中研院做博士研究的堂姐建議他去就讀歷史系,黃同學對中文 和歷史都抱很大的興趣,並不造成困擾。雖然身邊的同儕、老師覺得黃同學的成 績如此優秀(七十五級分),選擇文史科系很浪費,不過家庭全力的支持,讓黃 同學能放心擇己所愛。
「畢竟每天跟他們一起生活,還是得跟父母做比較好的討論跟溝通。」
B 受訪者何同學學測前的志願是政治系,不過父母考量未來出路,建議何同 學去讀財金、商管,並推銷何同學財金、商管有多好。何同學並不想跟家人爭執,
所以就聽一聽。學測結束後,何同學考到七十四級分(後面探討分數落點時會提 到),因此選擇法律系,父母接受,何同學也找到一個平衡點。對於父母的影響,
何同學認為:雖然父母拿很多商管、自然科學相關書籍給他看,卻讓他更確定自 己喜歡的是什麼。
「那清大電機跟交大電機應該不會危險,於是叫我把成大電機放了。」
D 受訪者鄭同學的父母在填志願時有很多想法,不過都是聚焦在「選校」, 填的科系大同小異。鄭同學雖然想填成大電機,父母卻認為清大、交大比較好。
一開始鄭同學的考量是清、交電機,有看在校成績,而自己在校成績只有中間,
所以填成大電機。後來父母問老師:備審資料的在校成績到重不重?老師說特殊 班(科學班)加很多分,比較有利。父母認為清大跟交大不會危險,要鄭同學放 棄成大,不過鄭同學後來沒有放棄。
「她其實非常不贊同我念社會組,她覺得沒什麼出路。但我想說算了,
就繼續照我的想走下去,不過她還是有影響到我。」
G 受訪者吳同學家庭背景比較不同,雙親已逝,由姊姊照顧。雖然吳同學心 目中理想的科系是社會系,家庭因素讓他不得不考慮別的科系,如財金、國企等 未來較容易被企業選用的科系。由於社會學系畢業後,很少能直接找到工作;另 外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允許,無法負擔念研究所或出國留學的費用。如果成績達 到標準,吳同學會依姊姊的立場去讀財金相關科系。
8
「我從她身上學到的是,先樹立好個人的專業能力,其他東西可以當 作你走過這個時段的輔助能力。」
「未來成為醫生的一天,我的爺爺奶奶可能已經不在了,我所能做的,
就是讓其他人能有更多時間跟他們的家人相處。」
J 受訪者陳同學的姊姊面臨一個問題,原本就讀光電系的她,讀到大三才發 現自己喜歡教育,想要去弄教育的東西。「當時有一點家庭革命。」陳同學不諱 言。不過他從這件事學到,「理想很重要,可是現實的考量就是,你沒有辦法照 顧好自己的生活,要怎麼去做教育的東西?」讓熱衷服務的他,學到「先樹立好 個人的專業能力,其他東西可以當作你走過這個時段的輔助能力。」
另外,讓陳同學選擇醫學系的家人因素,是身體不好的爺爺、奶奶,他說:
「未來成為醫生的一天,我的爺爺奶奶可能已經不在了,我所能做的,就是讓其 他人能有更多時間跟他們的家人相處。」他的爺爺、奶奶影響深遠。
2.學校〈同學/老師〉
大部分的同學曾參考輔導室的升學資料或舉辦的校系介紹、詢問學長、與老 師簡單討論,或是參加杜鵑花節、紫荊季等校系博覽會。這些影響普遍較小,以 下舉出較特別的例子。
B 受訪者何同學認為,人社班高一的專題導論、經典導讀讓自己更確定自己 的興趣就是政治。另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的公民老師,常常會跟他分享政治系都在 做什麼;不過影響最大的仍是專題導論與經典導讀,讓何同學更深入了解政治在 學什麼,「高一到高二跟老師、學長還有人社班這個體系,讓我更認識政治。」
還有一個間接影響的因素是─學校舉辦的服務學習課程,何同學非常積極參與各 類服務學習,如:淨灘、照護植物人、幫獨居老人打掃、到偏鄉學校上課或辦營 隊、部落服務等等。接觸不同族群的過程中,讓他更重視服務,進而影響他選擇 政治或法律系以為人服務。
影響 J 受訪者陳同學最多的是學校的輔導課、服務學習競賽和各項活動。例 如籌辦園遊會,或是班際合唱比賽時擔任聲部長、伴奏、指揮時,他覺得自己很 享受與人相處的過程。在服務學習中,陳同學學到溝通,或是去體會一個人的想 法。除了重視醫學系要求的「醫術」,陳同學同樣重視與病人心靈上的交流。他 認為自己在服務學習中學到去為他人付出,而且惟有身體力行才能體會服務的滿 足感。陳同學分享一次社區服務的經驗,到老人家裡打掃,讓他對生命產生更多 體悟,得到如此結論:「生命的長短沒有變數,只有對服務的愛還有熱誠可以一 直持續。」
以心理系為第一志願的 K 受訪者廖同學,是與同樣嚮往心理系的同學聊天
9
時,獲知不少該系相關資訊,讓他對心理系很嚮往。很湊巧地,高一開學不久,
受輔導老師之邀到輔導室進行訪探,據廖同學所說,那是隨機抽的。就這樣聊了 一個學期。輔導老師分享很多心理系的見聞,讓他的興趣更加濃厚。後來廖同學 成了輔導老師的小幫手,開始接同學的 case,成為很多人傾訴的對象,並提供協 助。
(二)內在影響
1.內在/自我〈個人能力/興趣嗜好/分數落點〉
受訪者在各種不同層面都有考慮內在的自我因素,透過了解自己,選擇自己 想要的科系。
「發現自己在這方面,自己的資質真的不太行,還是轉到自己有興趣 的方向走。」
A 受訪者黃同學學測雖然滿級分,卻選擇了門檻相對醫學、法律較低的歷史 系,主要是興趣使然。他提到如何發現自己不適合理工科:「我雖然在班上數學 算不錯,可是要到研究之類的,快沒辦法了。那時候做科展,很幸運我跟另外一 個同學做。那個同學算是一個怪咖,沒什麼人能管得動他,只有我管得動,所以 就把我跟他湊在一組。老實講,研究都是他在弄,我只是在旁邊看的,他寫得一 些東西我花很久的時間才消化。就發現自己在這方面,自己的資質真的不太行,
還是轉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走。」個人的能力和興趣都深深影響黃同學選擇科 系。
「如果你說我自己考這個級分,我會不會想去念法律?可能我還是會 很慎重的考慮吧。」
B 受訪者何同學的興趣是政治,學測前立志要讀政治系。他認為選擇政治系 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的個人特質。他說:「我覺得我對社會、人的關懷性算蠻強的。
比如說看到社會一些不公義的事,會想了解、伸出援手去幫忙。」因此政治系成 為他實踐理念的選擇。最後熱衷於服務的他說:「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如果大家 都為自己的話,社會就不太會進步,畢竟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如果都從 自己的利益、想法、觀念出發的話,我覺得太自私了。」
不過,學測後的他拿到七十四級分,改變想法,選擇了法律系。一方面他發 現就讀法律系其實也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大學也可以輔修政治學;一方面父母 較能接受。他說:「進到台大,法律跟社科院在旁邊,基本上都可以上。我對法 律雖然說會覺得有些枯燥,但至少還是關注社會方面議題、關於社會正義的東西,
其實也跟我當初選政治系的初衷還算相符。」分數落點確實影響並改變了何同學 的選擇。
10
「一開始是想要理財,然後就買了一些書,算是因緣際會。」
C 受訪者陳同學選擇的科系是經濟系,而他所以會認識這們科系,是一個巧 合。他說:「一開始是想要理財,然後就買了一些書,算是因緣際會。」「像是蘋 果橘子經濟學,我覺得裡面有很多例子還不錯,用經濟學的理論解釋一些生活上 的東西,告訴我們哪些是比較好的抉擇,就覺得很有趣。」陳同學說,自己是看 了幾本經濟學的書後,才對經濟學產生興趣。
「國中的時候,就自己做了一些電路板,突然就很有興趣,之後就想 要走電機。」
D 受訪者鄭同學對電機的興趣,是國中考基測前建立的,當時甚至想讀高職。
父母一開始不太接受,後來鄭同學自己摸索出一些成果,才消除父母的疑慮。選 擇過程中,雖然自己想要上台大電機,但分數沒有到,因此一度想填寫台大資工 系─沒有電機這麼喜歡的科系,再拚轉系考,不過後來打消這個念頭。
「我沒有把自己訂什麼系,而是說我哪些比較好的科目要把握住。」
E 受訪者官同學並沒有特別想念的科系,他的興趣很廣泛,填了電機、工程 與系統科學、生物環境、地理等科系,範圍很大,變化也多。特別的是,官同學 曾經參加過比賽,該比賽有推薦資格,原本可以直接保送大學的電機系,不過當 時沒有特別的興趣,所以放棄那個機會。後來才萌生對電機的興趣。興趣嗜好的 廣泛讓官同學的選擇很多元;也看得出學習中興趣的轉變。
「沒有特別的興趣,就是把不要的刪掉。」
「我是一個很懶惰的人,所以老師有特別講到哪些科系比較累的話,
我會優先排掉。」
F 受訪者王同學跟 H 受訪者劉同學的處境雷同,都是將自己不喜歡的科系刪 去,填剩下的科系。王同學填了土木、材料、數學、地球科學,其中只有地球科 學是他認為比較有興趣,「念起來很暢快。」不過後來分數沒有到,也因為不會 考慮指考,所以沒執著一定得讀地科系。
研究者問他材料系有什麼特色,結果他並不清楚。另外王同學曾考慮過建築,
不過除了分數到不了之外,二階還要考繪畫,只好讓他打消這個念頭。不僅是分 數落點,個人能力也不符合。
劉同學選科系的標準是「非常討厭的不選,剩下的都可以。接下來,根據我 判斷可能會上的機率開始看。」因此他也沒有特別的興趣,所以填未來變化最多 的數學系。另外,劉同學自認為非常懶惰,他這麼說道:「我是一個很懶惰的人,
11
所以老師有特別講到哪些科系比較累的話,我會優先排掉。」研究者將其歸類到 個人能力,劉同學不接受勞碌的科系,成為選系的一個標準。
「看了一些關於社會學的書,會發現社會學蠻有趣的,我也想要學這 項學科。興趣很廣,對人類學也很有興趣。」
G 受訪者吳同學的興趣很廣泛,政治、歷史、人類學、社會學、文學、哲學 都想念,「但是在這麼廣的興趣之下,我還是會先選擇台大社會為主要目標。」
他這麼說。帶給吳同學對人文社會展生濃厚興趣和深入了解的,是人文社會營。
「在那個禮拜中,其實從討論中,從同儕、教授、隊輔─隊輔是博士生─跟他們 討論中可以漸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這個營隊算是給你去探索興趣,只要是 人文社會學科都有:心理、哲學、地理、歷史什麼都有,社會學也有,這一點我 就是蠻有興趣的。」他這麼說。學測結束後他看了一些有關社會學的書,如《菊 花與劍》,讓他選擇社會學系。
「我是一個很喜歡跟別人溝通、喜歡團隊合作的人,所以我覺得有這 些特質,就有責任去分擔別人的病痛。」
I 受訪者江同學會選擇醫學系,其中個人特質和能力是一大重點。江同學平 時對生物、化學特別感興趣。除了學業成績不錯以外(學測滿級分),他發現自 己的個人特質,「我是一個很喜歡跟別人溝通、喜歡團隊合作的人,所以我覺得 有這些特質,就有責任去分擔別人的病痛。」因此選擇醫學系,希望以後能為人 服務。江同學的父親是牙醫,因此他曾經考慮牙醫系,不過父親跟他說,牙醫是 比較偏技術性的,而且工作範圍侷限在口腔,工作內容比較單一。比起來的話,
醫學是比較偏知識,領域更廣,因此後來沒有考慮牙醫系。
「聽起來是因為服務而想要讀醫學系;然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完 選擇之後,要根據你的選擇去做專業能力的培養。」
J 受訪者陳同學選擇的是醫學系。剛開始,陳同學並不清楚自己的志向,每 科成績很平均,都很喜歡。本章他人影響中提到,陳同學在服務學習中發現自己 的特質是熱愛服務、付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雖然自己的興趣是彈音樂,
曾立志要成為一位鋼琴家,不過,「我個人就是把音樂當作 lifetime 的興趣,我不 希望以後它變成專科的訓練,我也不希望它變成我的職業。」他說。儘管興趣濃 厚,但他希望音樂是單純的興趣。
雖然陳同學讀醫學系的確是因為熱愛為他人服務,但他說:「一個好的醫生,
要有醫術、醫德,這兩個缺一不可。」所以他認為:「聽起來是因為服務而想要 讀醫學系,然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完選擇之後,要根據你的選擇去做專業能
12
力的培養。」顯示陳同學雖然人格特質符合,仍認為培養堅實的個人能力很重要。
「平常會聽別人講八卦,成為很多人傾訴的對象。」
K 受訪者廖同學目標心理系。本章他人影響中曾提到,廖同學受到輔導室和 老師影響很深,讓他發掘自己的人格特質:與人相處。研究者問:「你有什麼特 別喜歡的事情嗎?像是跟人相處?」他答道:「是。因為平常會聽別人講八卦,
成為很多人傾訴的對象。」喜歡聽八卦的特質讓他選擇心理系,期望發揮自己的 長處,幫助別人。
分數落點並不影響廖同學選擇,研究者曾問:「假如你的分數沒有到,怎麼 辦?你會先讀別的嗎?」他回答:「對,我沒到的話還是會去讀師大其他的系。
但是系也是相關科系,這樣要輔修或是雙主修都比較容易。」就算因分數而無緣 進入心理系,廖同學也不會因此放棄。
「因為我只有七十級分啊,所以國內可以填的應該就只有北醫、高醫、
中國醫,大不了國防。」
L 受訪者廖同學選填的是北醫、高醫、中國醫的藥學系,還有清大、交大材 料、交大應用化學。影響廖同學選擇的內在因素,主要是興趣和個人能力。廖同 學說:「因為我其實對生物還蠻有興趣,也自認學得不錯,所以會想以第三類組 的方向去選擇科系。」之所以不選擇醫學系,是因為怕血。另外,選擇材料還有 交大應用化學是因為,藥學、化學、化工這三個系殊途同歸。雖然廖同學對生物 有很大的興趣,但因個人因素─怕血,退而求其次選擇藥學。
13
(三)外在影響
1.環境〈職業出路/獎學金/時代背景/政府獎勵政策/媒體〉
(1)職業出路
職業出路獲不少受訪者重視,只有少數認為科系與未來出路關係不大。雖然 追求夢想很快樂,但最後仍必須考量現實。
D 受訪者鄭同學雖然是選填熱門的電機相關科系─台灣民眾普遍接受的行 業,不過鄭同學有所疑慮,「我自己擔心是說現在電機、資訊這麼夯,越來越夯,
那麼熱門的科系,其實人才會飽和。」即便沒有因此改變志向,仍擔心自己以後 可能會沒有工作。
E 受訪者官同學的興趣很廣泛,沒有特別有興趣的科系,因此未來出路影響 甚大:生物與環境,主要是做環保、水土保持。因科技發達,民眾越來越注重環 保、綠色建築,可能未來更有優勢;電機跟工程中的光電,越來越多人開始研究,
同樣因為講求環保,光在未來可望有更好的發展。「可以考慮看看這種在未來會 有優勢的科系。」他說。
F 受訪者王同學最重視的就是出路。希望選擇的科系能在畢業之後比較好找 工作;王同學選擇土木系是因為以後可以當公務員、監工等穩定的工作。不過自 己喜歡的地球科學,王同學查過一些數據,近幾年畢業生找到工作的比較少,就 業率低,如果上了會猶豫要不要念。
G 受訪者吳同學選系深受家庭經濟因素影響,因此職業出路成為其重要考量。
雖然心目中理想的科系是社會系,一旦分數有到,他認為自己勢必面臨財金系與 社會系的取捨。
L 受訪者廖同學認為自己受出路影響最大。「醫療服務產業的需求有增無減 嘛,所以至少醫、牙、藥是不會衰退的產業。」他覺得畢業後的工作要能撐起一 個家;另外,他提到藥學系的畢業生有總量管制、有執照保障工作權益,亦是為 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2)獎學金
D 受訪者鄭同學曾提到,他 12 月前有報名港大的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學 系。選擇該校系不僅是想出國拓展視野,同時受獎學金吸引。「一年學費十二萬 港幣,差不多五十萬台幣,四年就要兩百萬,可是他有補全額獎學金,包含全部 學費,還包含生活費。我們這邊,清大甲,就補二十萬,所以我為什麼一開始就 想去那邊。」單看獎學金,清大電機甲的二十萬獎學金微不足道。
(3)時代背景、政府獎勵政策
此項因素影響較少。B 受訪者何同學認為,讀政治系或法律系的原因,主要 是個人特質驅使,「大環境不好,或是很亂,對我這種人格特質的人,可能會有 刺激的作用,讓我更想去做我心中想做的事情。不過如果你原本就沒有懷抱這種 心的話,就算大環境再亂,也沒辦法改變之後要做什麼。」他說。由此可發現時
14
代背景雖然有催化的作用,但有沒有該方面的興趣和特質才是重點。
(4)媒體〈新聞報導/期刊雜誌/網路社群〉
新聞報導、期刊雜誌、網路社群在所有受訪者當中,都是扮演輔助、參考的 角色。大多數在選擇科系之前都會上該校系的網站蒐集資訊,如 D 受訪者鄭同 學曾上網查過學校的國際排名,以及校系的課程設計。
新聞報導對受訪者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研究者曾問 E 受訪者官同 學:「看到一些新聞說哪些科系爆滿,會被群聚效應影響嗎?」官同學直言:「比 較不會,因為我覺得台灣媒體就是這樣,有什麼都可以報得滿天飛。」
期刊雜誌方面,I 受訪者江同學曾訂閱天下雜誌、科學人雜誌,常看一些最 新的生物學發現。選擇醫學系的他印象深刻的是:美國醫生轉而投入科學研究,
在腦科學和肝臟,都有很好的方展。讓他覺得「醫生的出路其實蠻廣的,不一定 要臨床,走研究也很廣泛。」
二、訪談中獲知的新因素
(一)學測二階面試時間
研究者發現,很多受訪者面對科系選擇時,除了上述提到的各項因素,最感 到困擾的就是二階的面試時間。雖然每個校系都想試試,但往往因撞期而被迫放 棄。
D 受訪者鄭同學面臨的問題主要不是選系,而是同一個系各校的面試時間撞 期,「清大電機的電機乙跟成大電機的時間撞期,二階撞期。只能去一個嘛,因 為要簽到,面談要簽到。我那時候在想要是這兩個撞期,撞期怎麼辦?」鄭同學 面對的是學校間同科系的競爭。雖然是考驗忠誠度,實際上學生並沒有想這麼多,
只會感到困擾。
H 受訪者劉同學並沒有特別有興趣的科系。由於數學較有把握,因此首先考 慮數學系;至於剩下的科目,他這麼描述:「台大第二階段不是在十一號(數學 系面試時間)的,就先填上去。結果發現不是在十一號、我又不討厭、又剛好在 二類我比較擅長的科系,我勉強找到心理系這個跟三類有一點接觸的。」面試時 間讓劉同學的選擇少很多。
三、衝突與抉擇
選擇科系中遇到因素間的衝突,每個受訪者面對的方式不同。如 D 受訪者 鄭同學面對的是興趣與面試時間的取捨,不同學校間同科系的競爭讓他不得不思 考面試撞期的抉擇。
F 受訪者王同學面對分數落點、興趣、出路三項因素影響:雖然最有興趣的 是地球科學,不過分數未達到標準,加上地球科學畢業後就業率偏低,所以便不
15
考慮地科。
G 受訪者吳同學面對的是興趣與出路的衝突。一個是自己喜歡的社會系,一 個是姊姊覺得以後好找工作的財金系,「雖然兩個都歸屬人文社會科學,但是走 向真的差很多,一個是出來比較好找到工作,一個是出來,就不知道要幹嘛。興 趣是一點啦,但我覺得最會影響我的,目前來看,還是你的出路還有未來工作這 些事情。」他選擇了後者。
16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一、建中生選系的特色
選擇科系時,自己的興趣、個人特質,比重最大。這點與參考文獻相符。不 過有些受訪者沒有「特定、明顯」的目標科系。如 A 受訪者,對文、史、地都 有濃厚興趣,反而沒有特別喜愛的科目,因此選擇過程中家庭的影響就變得顯著。
他人以父母影響最深遠,如 B、E 受訪者,畢竟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無法忽略他 們的影響力
職業出路是另一大指標,雖然社會講究「適性揚才」,不過對部分受訪者而 言,「想要在工作上有成就感,至少要有經濟基礎的。」I 受訪者這麼認為。職業 出路和父母影響往往在同一邊,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比較好 的社經地位,所以常要求孩子往出路較好的方向發展。將近一半的受訪者很重視 出路,重要性與羅婉綺(2007)、賴昭文(2008)相符。由於研究對象、範圍不同,僅供對 照。
少數受訪者很特別,並不在意未來出路好壞,較重視自己的興趣。C 受訪者 就是很好的例子,選系的時候並不考量未來出路,他認為「上大學,是要學一個 比較基本的學科,有個紮實的基礎。」他認為選擇大學科系是在打下基礎。
從 B、I 受訪者可以看出,服務學習課程能夠發掘自己不自知的特質。雖然 規定每學期必要時數,看起來很膚淺,但服務的本質不變,讓某些同學認識自我。
透過本研究,也發現建中熱愛服務的人比比皆是。
二、現象評斷
時至今日,部分家長仍抱持傳統「出人頭地」的觀念,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選 個「有出息」的科系,有利找工作。G 受訪者說道:「在台灣社會,光是選擇一 類組,長輩看你的眼光就是『你念這個有出路嗎?』所以基本上都是阻力。」可 見傳統的觀念仍有不小的影響力。不過也有家長已經很開放地讓孩子自己選擇喜 愛的科系,如 F、H、J 受訪者,父母支持他們擇己所愛。觀念已經慢慢改變,希 望在不久的將來,「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狀元」能成為社會普遍價值。
讓研究者訝異的是,二階撞期會成為影響科系選擇的因素。許多大學將相似 科系的面試時間安排在同一天,如清大電機乙與成大電機,讓人無所適從。雖然 是考驗學生的忠誠度,但透過本研究的訪談,可以發現這種方式只會帶給學生困 擾,變向限縮學生的選擇權。這是應該被重視的問題。
獎學金方面,D 受訪者舉港大與清大的例子,可以看出香港與台灣在教育資 源投注的差異。同為理工學科,港大的工程學位不但學習面向多,提供的獎學金 更遠遠超越清大電機,誘因可見一斑。顯示台灣教育經費的不足和運用失當,其 中牽涉更深遠的社會問題,在此不詳細討論。
17
三、建議
(一)給家長的建議
選擇科系時,多看看孩子的個人特質和興趣。如果他選擇一個很相符的科系,
放手讓他去吧。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選擇的科系未來出路不好,而是沒有了解。像 K 受訪者的父母,一開始並不支持他讀心理系,不過查了相關資料、詢問別人後,
改變原本的想法。「人們總是害怕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只要多了解、討論,共 創雙贏其實並非難事。
(二)給同學的建議
選擇科系時,不要因為自己的興趣或能力而執著於特定科系,應該多探索自 己的可能,保持對各學科的熱忱。同時,不要只依單一因素選擇,如:因為有興 趣,所以未來有沒有出路我都不在意,父母只會擔心有沒有工作。或是:這個科 系以後有很好的出路,所以就算我沒有興趣,只要撐過去,就能夠成功。研究者 認為這些想法太過頭,影響因素往往以不同形式、從不同面向影響你的選擇。要 透過不斷的衡量,找到適合的平衡點,畢竟好的出路不保證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攻讀喜歡的科系,也必須務實地考慮未來生活。
(三)給老師的建議
透過本研究的訪談可知,老師往往扮演正向引導的角色,研究者樂見這樣的 現況。輔導室提供的客觀資料讓學生的選擇更多元,思路更寬廣。學校舉辦的講 座、服務學習等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思考的面向,並發掘學生的個人特質。還可再 進步的是,幫助沒有特定性向的同學找到自己所愛,降低「因為不討厭」而選系 的可能。
18
第陸章、參考文獻
林筠諺(2010)。大一新生校系選擇影響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6(3)。p223-255。
康宗虎(1980)。高中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升學意願選科之關係。碩士論文。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溫煦、施霈函、陳乃微(2005)學生選擇大學校系因素之研究-以中華大學運輸科技 與物流管理學系為例。專題論文。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
鄧志平(1996)。高中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賴昭文(2008)。大學生校系選擇因素及過程之探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 究所。
羅婉綺(2007)。臺灣地區大學生選擇校系因素之分析。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