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般若智與菩提心 ――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般若智與菩提心 ――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般若智與菩提心

――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杜 保 瑞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將以〈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為題,探討 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理想的工夫心法,亦即他如何培養自己,以及教 導弟子和信眾的修行方法。鑒於星雲大師著述眾多,本文主要以《往事百語 ( 一 )》的前面幾條作討論的基本材料,其他的討論另待時日再提出。

關鍵字:星雲大師 《往事百語》 工夫心法

(2)

Prajna Wisdom and Bodhi Mind:

A Study 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ind Practice Methods

Duh Bau-ruei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ethods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n his lifelong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t. In other words, it is about how he trained himself, and how he taught his disciples and devotees to practice. Si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uthored a large quantity of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Hundred Saying Series as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

Keyword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undred Saying Series,

Mind Practice Methods

(3)

一、前言

本文之作,將以〈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為題,

探討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理想的工夫心法,亦即他如何培養自己,以 及教導弟子和信眾的修行方法。人間佛教是大師一生為了佛教振興所指出的 理念宗旨,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理念與作法,除了有從佛教教義本身汲取 的義理依據之外,還有更多面對社會現實的具體事務,更有大師自我鍛鍊的 處世智慧。如果說從佛教教義來證成人間佛教是大師理念的學術依據的話,

那麼許多大師日常所記的智慧法語,就是大師自創的工夫心法,就是這些智 慧使得大師人間佛教有如此輝煌的成效。大師一生就是運用這些處世的智慧 原則,鼓勵自己、教育弟子、教化信徒,這些心法智慧,正是大師從佛法的 薰陶中以及他的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正是大師自創的人間佛教操作實踐心法。

心法就是心理修養的工夫,從中國哲學方法論說,就是本體工夫,儒釋 道三教都有本體工夫,唯佛教的本體工夫當然是以佛教的實相為蘄向,而般 若智與菩提心正是大乘佛教的實相、本心、佛心、佛性,星雲大師於《佛光 菜根譚》、《往事百語》、《迷悟之間》、《星雲禪話》、《百年佛緣》、《人 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等等專書中的智慧法語,就是本研究計畫所指 的星雲大師的本體工夫心法,這些心法,根本上來自大師救度眾生的菩提心,

但是應世的智慧,卻需般若的空慧以為指導,因此本文以〈般若智與菩提心〉

為名,藉由對大師智慧法語的闡釋,揭露大師自創的人間佛教修行心法。可 以說,本文既是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研究,也是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推廣應用的研究,此一研究方向,並非回溯大乘佛教教義,以為大師理論的 證成。而是藉由大師創作的智慧法語,說明佛教般若智與菩提心在現代社會 的最新應用版本。大師所有的智慧創作,都是發自他內心的領悟與實踐的結

(4)

之作,即是要將它們的深度意涵與理論關聯,予以闡釋,闡釋之進行,並非 引經據典作教義註解,而是暢通思路,作意旨剖析,以為大師的智慧法語,

做再發揮、再推廣的工作。

一般來說,都認為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是傳承自太虛大師,且已由印 順導師從理論面予以證成,星雲大師固然有闡釋,但不能與之有別,確有別 者,就是人間佛教在現代社會實踐的具體落實,而這就不是太虛及印順所能 望其項背的了。因此,研究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主要定位在他具體落實的 種種作法中。對於此事,大師自己也有說法,他常說佛陀成道在人間,弘法 在人間,因此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大師也常說,他從小就有人間佛教的性格,

人間佛教是每個人自己心中就可以擁有的,不需要說是哪位智者發明發現的。

甚至,大師自己有人間佛教的專書著作,自己闡釋意旨。看來,大師自己是 要承擔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創造工程了。

筆者以為,人間佛教的方向與教理,從太虛倡議、印順論述、到星雲發 展,正是一條順勢而說的軌跡,十分合理。但是,人間佛教事業的發生與發 展,那就絕對是星雲大師的獨創與貢獻了。人間佛教怎麼做?典範很多,古 今都有,也並非今日才有,但能在具體發揮上做到今日佛光山事業團體的風 貌者,沒有星雲大師那是辦不到的。不錯,大師的具體做法正是大師的創造。

那麼人間佛教的理論面呢?從傳統典籍的意旨疏理上揭露精義,或從現實作 法上反映哲理,這都是可說可寫的。而這也正是星雲大師接續太虛印順之路 加上他的具體實踐而能構成的系統,但是,筆者要指出,在人間佛教的理論 面上星雲大師是有不同於印順太虛的理論創造的,這就是大師的智慧法語、

工夫心法的創造,這些語錄體的創作型態,就像《論語》。《論語》作為孔 子的語錄,正是儒家聖人一生最真實智慧的流露,孔子個人智慧心法的流出,

成為儒家學派流衍兩千年的價值意識根據。而佛光山佛教事業團體的實踐,

(5)

也正是星雲大師智慧心法流出下的具體落實,而佛光山未來的永恆事業,也 將是這些心法的不斷發揮與實踐的延展,所以這些心法才是佛光山人間佛教 事業的真正寶貝。

本文之作,將針對這些工夫心法做意旨的疏解、剖析與貞定,提供學術 界與知識界及各界信眾,對如何了解大師的智慧,簡述要旨,對認識大師的 理論創造,提供模型。要言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不只有傳統典籍的義 理加持,不只有具體事業的千萬證成,更有新穎的工夫心法的理論創造,這 就是星雲心法的理論定位,也正是大乘佛教「般若智與菩提心」的現代表述 形式。

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以《佛光菜根譚》和《往事百語》為最佳材料,

其他書本之中,雖亦不乏法語的提出,唯此二書最為集中,就《佛光菜根譚》

而言,全從心中流露,但無註解,討論之際將全憑討論者的自我發揮。至於

《往事百語》,則是既有法語,又有文字解說,且皆是大師親筆所為,闡釋 既明,意旨清晰,剩下的就是再詮釋與再發揮,討論之時有本有據。因此,

本文之作,將以《往事百語》為討論的材料,並將其中的百條法語,分類為:

「認識佛法的基本原理、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勇猛精進的方便法門、面對 社會的接引智慧」,而更要以「般若智與菩提心」作為詮釋與討論的佛法依 據,說明大師以人間佛教為理念,在佛教修養論上創造新觀念、建立新理論。

因此本文之作,就是研究大師工夫心法的作品,將藉由星雲模式之人間佛教 的智慧法語,呈現佛教工夫心法的最新現代版。

本文之作,限於時程,僅及於《往事百語( 一 )》的前面幾條之討論,其 他討論,將另待時日再提出。

(6)

二、《往事百語 ( 一 )》的工夫心法

《往事百語》就是有一百條的星雲法語,它們都是星雲大師胸中蘊藏數 十年,隨手拈來、隨口可說的智慧法語,有些話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會講到 的話,但是大師以他自己的經驗與智慧來詮釋,所講述的內容與所實施的方 式就與別人不同,這就是大師轉換現代語言為學佛行佛的語言。有些話語是 學佛中常常使用到的概念,大師以自己的體會與使用來豐富它的意涵,使它 具備能在現代社會操作的新意。有些話語就完全是大師自創的講法,別人沒 有使用過,一旦講出來卻又立刻能讓人了解。星雲大師這些白話版的工夫心 法,看似簡單平凡,實則力道萬鈞,關鍵就是它們都是被實踐過、被印證過 的實用語。

( 一 ) 難遭難遇

「難遭難遇」是《往事百語》的第一條目,星雲大師以自己的一生,就 是一段難遭難遇的歷程,但也就是這樣千載難逢的遭遇,讓大師磨鍊出金剛 般的行佛意志,創造出鑽石般的弘法事業,因此,勉勵世人,不要拒絕生命 的磨鍊,因為這樣反而更能創造生命的豐富。星雲大師出生於戰亂的時代,

受教於嚴厲的師門,隻身來台後生存於惡劣的環境,為求弘法自己辦佛學院 培育僧才,為廣施福田創立國際佛光會而於退休後更加繁忙,這些千載難逢 的遭遇,大師從來是逆來順受,沒有拒絕,反而因為接受的結果,自己獲得 了更大的成長空間,真可謂小破小立、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為什麼大師總 是接受而不抗拒呢?關鍵就是理想,理想就是來自於一位出家僧人的信念,

佛教僧侶該做什麼事?該如何做事?就是大師面對所有艱困遭遇時的態度,

大師言:

(7)

有人欺騙我時,自忖我是出家人,就必須寬大為懷;有人毀謗我 時,自思我是出家人,就不會尋仇報復;有人加害我時,自許我 是出家人,就需以慈心相向。長年經歷困頓蹇厄的環境,並沒有 將我打倒,唯願天下蒼生皆得福祿壽喜;經常遇到無理取鬧的眾 生,也沒有令我氣餒,唯有祝禱法界有情智慧如海,明理通達。

所有的冤親債主、榮辱毀譽,透過「難遭難遇」的信念,化為忍 耐、寬容,便能逆來順受,甘之如飴。生命中一切好壞榮衰,都 因為我有了這個凡事作「難遭難遇」想的性格,而使我的人生充 滿了喜樂與幸福!1

大師所述,誠非虛言,大師一生的遭遇,無不是以上這一段敘述的寫照,

所以筆者認為:「難遭難遇」就是「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佛法有忍辱行,

大師就是做到了而已。忍辱,如何忍辱?就是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困逆,為什 麼要接受?因為有自己堅持的理想,救世度眾就是星雲大師的理想,為了這 個理想,忍辱就不是問題,如果眼前的橫逆都不能承受,那麼談何攝受眾生?

如果以世俗的方法去對付橫逆,那還要佛法做什麼?所以大師就是以弘法濟 眾的行佛之心,堅持不懈地走自己的路,並以忍辱之心,應對世間一切橫逆,

接受所遭遇的一切,以出家僧人應有的胸襟肚量,一關關度過,更一步步成 長。

從「難遭難遇」這句話中,讓讀者明白人要認識自己生命的特殊處,並 且要知道只有經歷苦難才可能增長茁壯,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是 誰?要做什麼?然後以一生的心力奉獻於這個角色。所遭遇的事情,是為了 菩提心度眾而遭遇,以為難遭難遇但隨遇而安,則是般若智的運用落實。

(8)

( 二 )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人生雜誌》的東初法師,也就是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師父,他說過一句 話:「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一個出家人說這樣的一句話,是意義特別深 刻的,出家,就是不蓄財物,金錢,已與自己無關,但錢能辦事,用錢辦事,

辦弘法的事業,錢就變成是弘法利生的資糧了。星雲大師在東初法師的《人 生雜誌》服務很長時間,聽過東初法師的說法後,以他一生的經驗,詮釋了 這句話的深意。星雲大師說:

從小我就在貧苦中長大,因為沒有錢,養成不購買的習慣,甚至 不積聚的習慣。這個習慣,對我一生幫助很大,我一生的佛教事 業都從這習慣而來。因為我沒有錢,我不積聚錢,但我非常會用 錢。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2

筆者以為,星雲大師少年於叢林生活期間,沒有錢,不用錢,不存錢是 大師成長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它最後內化成大師的性格與價值觀,落實 了出家人不蓄錢財的戒律,因為來台後聽到了東初法師有此一說,自己不存 錢、不蓄財,但為弘法之需,就開始用錢,而且不留任何私財,有多少就用 多少,結果錢愈用愈多,能做的事業反而愈為廣大。而這個循環的開端,還 必須說是大師早年已養成私人生活不需要用錢的生活習慣,這就是出家僧人 的風範,簡樸甚至貧寒的生活,才是真正發出離心的修行生活,這一關沒過,

我執尚重,日後弘法利生、布施度眾的能量也發不出來了,關鍵就是有我,

有我就會為我,為我就難以真心為人,不能為人又談何弘法度眾呢?所以筆 者認為大師早年修行上的「沒有錢」的生活,正是大師年輕成長期的重要條 件與能力。出家而不能夠將自己與金錢一刀兩斷,那就談不上修行,手上始

2. 同註1,頁8

(9)

終要為自己持有金錢財物,那就會在度化眾生的時候發不出無我的力量,一 定要沒有私產的念頭,所有能支配的財物就能真正都用在弘法的事業上了。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要先能不為己,才能真為天下人。老子又說:

「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也就是這樣的循環,其實還是回到 了自己的身上,而星雲大師就有完全一樣的體會:

佛教講布施,看來好像是給人,實則是給自己;如果當初我吝於 出資,也就無法培養自己敏銳的覺知與思考的能力。現在想來,

真正是:「錢,用了才是自己的!」3

在講這一條時,大師用了許多的篇幅,講述他如何纂錢、找錢而把金錢 用在必須要做的事情上,所以說到底不是金錢的事情,而是事情的事情,要 想做事,才需要錢,而為了做事,就更需要能力,於是能力就愈來愈強,而 金錢也愈來愈多。這樣的結果,讓人了解到,要花錢,先要有能力,有能力 做事而花錢,這樣花錢跟做事是二而一的,能力愈大,事業愈大,用錢愈多,

而且因為用錢都是用在弘法利生、布施濟眾的事情上,所以為了用錢的賺錢 也是必須做的事情了,但賺錢不是為了私蓄,而是為了給予,因此為了賺錢,

所需的能力又鍛鍊得更堅實了。然而,說到底仍然不是為了自己的能力,只 是因此會更有能力而已,說到底是因為自己的理想、信念、悲心、願力的。

大師言:

過去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一文不名,但是我從不自認貧乏,反而 覺得世間處處都是財富:一句好話、一件好事、一個方便、一點 友誼……,都是彌足珍貴。後來我有了供養,只以為這是宿因所 現的福報,實不足為道,反而深深感到:金錢如水,必須要流動,

才能產生大用。漸而體悟到:如何用錢,是一種甚深的智慧。而 用錢最好使大眾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

(10)

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所以,我深深覺得:擁有錢是福報,

會用錢才是智慧。4

金錢是法財,為弘法之用時它才是寶,否則金錢正是貪欲的對象,再多 都不夠。為了做有用的事,有錢是福報,但會做事而用錢才是智慧,這個智 慧就是做事的本身,做大事用大錢,不只是福報,更是智慧。

這一條中大師提到,有時佛光山各單位間有金錢使用上的不同意見,相 持不下,請師父仲裁,大師的做法就是,自己承擔下來,這就表示自己又得 想辦法籌錢了,然而,這也正是一個深刻的道理,想承擔,就要有肩膀,講 化解衝突,就要自己把事情拿起來做,這樣衝突雙方都能夠接受,但是化解 的人就要多承擔了,這也是另一種成長的原理,要不就不要排難解紛,要排 難解紛就把雙方都不做的事情拿起來做。這件事情也看得出領導者的雄才大 略,「主上無能,下必失和」。佛光山事業體上下和睦、眾志成城,就是星 雲大師能排難解紛,能承擔弟子丟出的難題,其中也包括沒錢的難題,而從 小不需要用錢的星雲大師,就這樣成了用錢的高手,用錢的唯一心法就是給 錢,要給錢就要能賺錢,要賺錢就要有能力,要有能力就是什麼事情來了就 做,不管難易,沒有推辭,因為都是為了行佛,為了做好一個佛門的弟子而 已。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這正是出家人的風範,至於在家人,執著自己 的生活和子孫的照顧,錢會死死地留著。然而,出家師父卻會把錢用在眾生 身上,不為己私。大師說,本來以為有錢是宿世福報,但後來更深刻體會,

有錢是為了行佛於大眾,用錢是「般若智與菩提心」的體現,佛光山這麼多 的財富積累,不都是僧俗二眾為了行佛而給出來的嗎?所以,「錢,用了才 是自己的」正是「面對社會的接引智慧」。

4. 同註3,頁23-24。

(11)

從大師這句話中,也給了筆者一些反思,文章,寫出來才是自己的;觀 念,講出來才是自己的。

( 三 ) 心甘情願

星雲大師的師兄滿成法師,在寺院中常受委屈,但他就一句話:「心甘 情願」,事情就化解了。他無爭豁達的胸襟,讓大師欽佩不已,並且將「心 甘情願」牢記在心。「心甘情願」是一句再普通不過的話,但是對於一位有 理想的人而言,星雲大師以一生的心甘情願把佛法推到極致,把人間佛教實 實在在地做出來了,「心甘情願」不就是般若智的無分別故而心甘情願,不 就是菩提心的任勞任怨故而心甘情願嗎?人為什麼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還是 堅持原來的做法呢?那都是因為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情,想得很清楚,所以在 碰到任何的困難、委屈、挫折,都不會選擇逃避,大師言:

我所以能夠安住身心,不以為苦,就是憑著師兄的一句「心甘情 願」,作為我的座右銘。出家,是我心甘情願的;讀書,是我心 甘情願的;苦行,是我心甘情願的;各種打罵委屈,都是我心甘 情願的。因此我心平氣和地度過了十年寒暑,期間所培養的堅忍 負重的性格,成就了我日後修行辦道的雄厚資糧。5

星雲大師在叢林期間,接受了許多不合理的考驗,他都心甘情願地接 受了。來到台灣,只剩下自己一人,接受了太多的艱苦,也是心甘情願地接 受下來。後來為興辦文教事業,更是吃盡苦頭,也是心甘情願地接受。之後 教育弟子培養僧才,卻不是人人能體會接受,大師也是自己心甘情願地接受 下來。甚至有窮困失意的朋友需要幫助,在自己也不充裕的情況下,還是心

(12)

甘情願地幫助。為社會事業而貢獻心力,卻沒有被視為自己人,功勞都算別 人的,也是心甘情願地接受。佛光山事業興盛,卻有更多邀約,受的是雲水 三千馬不停蹄的行程,還是心甘情願地接受下來了。所有的心甘情願都有自 己的委屈、辛酸、辛苦、艱難的感受,但所有的感受都被行佛弘法的信念給 掃除了。心甘情願,這就是大乘行者的苦行,不只是身體上,而更是心理上,

所以大乘也是有苦行的,這種苦行是對於心性磨鍊的苦行,若不是「心甘情 願」的心態,如何能撐得過去,而不造口業意業。

這讓我們體會到,為了佛教,什麼苦都可以忍,而且只有事情做出來才 是真的,事情沒有做出來,所有的修行也就不算成功。而這個過程中,除了 身心之苦要心甘情願地忍受之外,卻還有來自他人的譏諷、毀謗之考驗,事 業是成功了,但大師還要進擊,自然引來流言蜚語,不管是在佛光山的開山,

還是在國際各處開設道場,甚至是各種利用現代化工具的弘法之舉,以及出 面處理社會政治的爭議事件等等,都不免受到譏諷毀謗,但也都必須心甘情 願地接受,這個接受,代表了大師的智慧,對於別人的招惹,心無怨憤,對 於自己的人生,清清楚楚,而最重要關鍵就是,對於行佛的真心,堅如鐵石。

這件事最終最大的回報,便是大師的弟子,固然也有些人中途而廢,但是留 下來的弟子,都是龍象,有艱難的事情就走上去第一線,有服務的任務就迎 頭頂上去,沒有人挑選任務,因為做什麼都是一樣艱難,因為不是為了輕鬆 生活而入佛門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受到大師的感召而投入的,因為每個地方 的開創都是從零開始的,於是,個個小星雲,人人心甘情願地付出。可以說,

「心甘情願」既是「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也是「勇猛精進的方便法門」。

而做事的目的是菩提心的發動,至於做事的心甘情願則是靠般若智的運用。

(13)

( 四 ) 面臨死亡,不要驚慌

佛教是講輪迴的,因此沒有生命的真正死亡,只有一期又一期的輪迴歷 程而已。對於死亡,星雲大師一生中有多次的經歷,最早,是他最敬重的外 婆,曾被日軍火燒刀砍推入江中,卻大難不死,且心境平和,這對大師影響 很大。大師說:

常有人問我對於生死的看法,我這一生走遍五湖四海,雖然慚愧 鮮少建樹,然自忖對於佛教事業總是戮力以赴,因此每天都生活 得法喜充滿,最難得的是:我曾經多次面臨死亡。對於生死,我 從外婆的話裡體悟到的是:生,未必可喜;死,亦未必可悲。6

星雲大師第一次面對死亡的經歷十分奇特,他曾經跌入冰河中,爬不起 來,以為就會死了,不料竟像遊魂似地自己走回家中,他說:

家鄉每逢嚴冬必定下雪,連河川都凍結成冰,我經常和哥哥在雪 地裡玩耍,在冰河上溜冰。八歲那年的春節前夕,我獨自在冰河 上散步,忽然看到不遠處有一枚雪白的鴨蛋,心想把它撿起來,

再走向前一看,原來只不過是冰塊即將破碎的白印而已。正想轉 身離開時,一隻腳已經踏入溶冰,剎那間,整個人就掉進了冰窟,

怎麼奮力也爬不上來。這時,我全身冰冷,以為這下應該是沒救 了,不知過了多久,我竟然像遊魂似的,在寒風中站在家門口敲 門,哥哥應聲開門,問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這才發覺自己 全身都結滿了冰塊,至於是如何從冰窟中上來的,卻怎麼也想不 起來了。家人一再追問,才憶起在朦朧中似乎有一位老婆婆送我 回到家門。7

6.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 ( 一 ) 》,高雄:佛光文化,1999 10 43

(14)

第一次讀到這一段文字的時候,筆者心想,莫不是觀世音菩薩顯靈,救 了大師一命?因為他身負重任,這一生就是來弘法的。到現在,筆者也還是 這樣看這件事。所以一個有用的生命,是十分可貴的。其後的人生中,大師 仍有多次死亡的經驗。中日戰爭時期,為了躲避日軍,躺在死人堆裡面裝死。

出家期間,兩次身患重疾,都靠勤於禮佛和發大誓願才不知不覺痊癒。國共 戰爭期間,被關十天等著綁赴刑場。來到台灣,被當共諜被捕等死。後來都 奇蹟似地獲救,但身心已經在死亡邊緣來回不已了。弘法期間,被醫師診斷 只有兩個月的壽命,忘了回診,竟然沒事,後來才發現是看錯了片子。這許 許多多的生病、受傷、被關、近死的身心經歷,大師都安然度過,每次都靜 下心來等候結果,因為外婆說:「面對死亡,不要驚慌。」因為驚慌也沒有 用啊!所以生死恐怕是真有定數。而冥冥之中,也必然有一些力量在影響甚 至庇佑著。而這樣的體悟,是符合佛法的基本原理的。大師自己總結:

所謂:「平常心是道。」生死循環本是天地運轉的常道,因此我 們應該秉持平常心來看待死亡。更何況人死了只不過是換了一副 軀殼罷了,我們的意識( 類似《遠見雜誌》所說的「生命密碼」),

乃至業力還是生生不息地由此世遞嬗至彼世。因此,生固然不是 實有,死也不是真滅,既然如此,於生死又何懼之有呢?最重要 的是應該把握當下,以創造繼起的生命啊!8

這就是擁有佛法信仰的人應有的生死觀,生非真實、死非真滅,因此對 於死亡無須恐懼,把握當下,盡情利用有用的生命,才是道理。

這一條,就是「認識佛法的基本原理」,要對輪迴生死的知識有信心,

既然如此,活著就要更有用處,而死亡是隨時會來的,該做不做,該還不還,

8. 同註6,頁55

(15)

死時都是牽腸掛肚,要不死不了,要不痛苦的死,多麼遺憾。然而,死前才 認識這點也太晚了,所以活著的每一天,就是在為它做準備的。勇猛精進積 極樂觀助人為善的生活,就是為自己的死亡做最好的準備,到時候心安理得、

光光榮榮地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豈不美哉。

當然,近死的經驗不可求,只是會不會碰到而已,因此,每天就是要活 出生命的精彩。「面臨死亡,不要驚慌」不正是般若智的具體應用嗎?

( 五 ) 忍耐就是力量

星雲大師於二十八歲寫佛陀傳的時期,看到《佛遺教經》上頭的這句話: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 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9

大師說:

在《佛遺教經》中看到這麼一段話時,心中感觸甚深,我檢視過 去顛沛流離的歲月,自忖若非憑仗忍耐作為舟航,如何能安然度 過苦難連連的時光?我又盱衡未來複雜多變的社會,人我是非的 生存,自覺更需堅此百忍,方足以應付萬難。從此,我時時刻刻 以「忍耐」作為我為人處事的圭臬。多年後的今天,回顧往事,

我深深感到:「忍耐」,實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10

「忍耐就是力量」是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平常人也可以講出來,《佛遺 教經》中所說則是修行的正知見,需要忍耐的事情種類很多,接受別人的磨 鍊、自己勇猛精進、認真做該做的事以及被別人傷害、排擠、毀謗等等,事 9.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 ( 一 ) 》,高雄:佛光文化,1999 10 56

(16)

事都需要忍耐。為什麼要忍耐?師長磨鍊你成長,鍛鍊心志力量,若不忍耐,

這個功課就沒學好,將來面對艱難時那個心力就出不來。積極鍛鍊自我,想 要培養能力,但過程辛苦,若不忍耐,能力就沒建立起來,將來弘法需要時 自己就沒有辦法。做事的時候,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若不忍耐,事沒辦成,

一個理想又落空了,就沒有機會累積成功的經驗。其實成功的經驗最重要,

因為它是信心的來源,是人際關係、物資、福報的基石,沒有做事成功的經 驗,人是不會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的。唯有忍耐,才能把事情辦好。在做事的 時候,又會有來自人際之間的挑戰與考驗,關鍵就是人心見不得人好,因此 以口業毀人事業或名節,而對於一位出家師父而言,一樣會遭受到這樣的打 擊,至於打擊者,則甚至教門內僧眾都有可能,當然,這還是個人修養的問 題,但被打擊者若不能忍耐,而啟口角爭端,則人際關係破壞喪盡,事業的 進行也缺少圓滿。別人的惡業是別人的事,但不忍下來而有爭執衝撞的話,

就是自己的惡業了,同時也是修行不到位的結果,既然般若智中諸法皆空,

卻看不破他人的惹惱,這就像是蘇東坡,自以為八風吹不動,卻被一屁打過 江。

忍耐是多麼常見的一句話,但要做到卻何等艱難,這一條中,星雲大師 說出許多一生弘法教育的艱辛,在在都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在大師叢林生 活期間,挑水、掃地、拉車、煮飯、行堂,做遍一切苦役。年輕時的叢林受戒,

常要跪在石地上聽訓五、六小時,到後來膝蓋都被石頭嵌入肉裡,也還得堅 忍下去。學習期間常遭歧視及冤枉,委屈不計其數,仍自以為「這是當然的」

而不計較。叢林後期有教授要推薦他去師範學院讀書,卻被志開上人訓斥不 准,當時不明道理,只是都忍下來了。剛到台灣時沒有落腳點,只能四處漂 泊、風餐露宿,不少同道已經另謀出路,唯有大師還是堅持出家身分及弘法 誓願。幾次身體有疾,卻因忙碌無暇治療而以信仰和忍耐對付它,卻也又多

(17)

次奇蹟似地恢復。在台灣各地弘法時,有人阻攔,有人騷擾,大師只是靜默 以對,以平常心對待人間一切不平常的事情。甚至在心理上,自己的忠誠、

名節、作風都有被批評的經驗,大師都不急於爭辯,淡泊處之默默以對,日 子久了那些聲音就退了,而大師仍能過著自己勇猛精進的行佛生活。後來四 處弘法,舟車勞頓,沒有時間休息,行程緊湊,汗濕衣襟,也沒有時間換衣服,

在外地停留時,接待信徒,會客不斷,在在都是需要忍耐的。

對於忍耐,大師有兩段話是非常深刻的:

要想成大器,必須先在生活上學習「忍耐」。「欲成佛門龍象,

先作眾生馬牛」,對於逆境,先忍之於口,是為下忍;再忍之於面,

是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動心,那才是上忍。11

想成大器要能忍耐,為什麼?首先,什麼是大器?大器就是能做大事業 的人才。然而,大事業怎麼做?既要有機會,也要有能力,更要有金錢、物 資、人脈種種條件。機會來自於人際關係,能力來自於長期的鍛鍊,而條件 來自於經年累月地累積。因此,若非常善下人,為人服務,就沒有鍛鍊的機 會,也沒有被別人肯定的可能,更沒有種種經歷累積下來的金錢物資人脈種 種條件。因此,做眾生馬牛,為世人服務,忍耐種種艱辛,正是累積自己能 力、形象資糧的唯一道路。碰到忤逆拂心之事,忍之於口,是不出惡言,忍 之於面,是不露怒貌,要是能做到凡事不動心,那就是根本超越了世人的忤 逆。這些忍耐的工夫,都在訓練無我的定力,無我,就沒有艱難困苦的感受,

所以忍耐的最高境界,就是遇境不動心。大器之人,處處受人尊敬,辦事一 呼百應,所有的宗教師莫不希冀能有這樣的功德福報,所有的政治家也都希 望有這等的威風,然而,如何能有?就是為他人做牛做馬,又充滿了自己的 理想,付出一切辛勞成就事業,還對周遭的人物謙恭客氣,這樣,所有的人

(18)

都因為你有成辦事業的能量而願意親近,更因為你謙恭下人而追隨不棄。之 後可以召喚的人數更多,可以追求的事業更大,成一良性循環,大器就這樣 誕生了。

老子也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 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 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一 段話與「欲成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何其相似。大師又說:

因為忍耐有時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利益別人,自忖菩薩發 心,猶能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我這一點小小的奉獻犧牲實在微 不足道。12

行佛就是要利益眾生,利益他人就是要自己付出,就是要給予而不是拿 取的,不是要求他人為自己付出,或是要求他人供養自己、禮拜自己的,因 此在弘法的過程中,出家師父必須自己不斷付出、不斷供應,又不能求回報,

然而,目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救度世人、利益眾生,這是菩薩的行為,也是 出家師父應有的作為,所以星雲大師體會菩薩道精神之後,更能付出、更能 忍耐、更無受苦的感覺了。因為相較於菩薩的功業,自己的忍耐就很微不足 道。其實,這時候的心境,就是從凡夫到聖境的關鍵,超越了小我,而以大 我為我。

忍忍忍,要忍的事情何其多,大師說:

忍貧、忍饑、忍病、忍苦、忍勞、忍打、忍罵還算容易,唯有忍氣、

忍恨的掙扎最難消解。13

12. 同註11,頁65-66。 13. 同註11,頁66

(19)

這裡指的是家仇國仇的忍,但這是世俗的恩仇,從佛法的角度,世人愚 癡,犯下罪刑,正是佛法要去超度的對象,好人壞人都要度化,仇人也一樣,

這是佛家的慈悲,也是度眾的目的,這等胸懷,真是難忍。

對於教育,也是忍耐的工夫才能做好的,大師弟子千餘人,種種個性習 氣都須化解,不能容忍他們就不能培育他們,大師說:

在海內外,我的在家信眾多達百萬;在佛光山,我的出家弟子也 不下千人,他們固然對我恭敬孝順,我也奉獻了許多精力心血,

大處不提,就瑣事而言,我容忍他們的差異性格,耐煩地循循善 誘;我容忍他們的情緒用事,耐煩地諄諄教導;我容忍他們的不 同意見,耐煩地從中調和;我容忍他們的不守時間,耐煩地予以 等候。「忍耐」,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 一種藝術。由於我肯付出容忍耐煩,才能攝受他們來到佛門為大 眾服務。14

正是大師對弟子的容忍,使得最後留下來的弟子,個個成為龍象,都能 獨當一面,因為他們也都繼承了大師堅忍的精神,投入各地道場的服務工作,

把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事業無限推展。

唯有真正的菩薩行者,他們以「忍耐」為力,以慈悲為力,難行 能行,難忍能忍,所以能一鼓作氣,排除萬難,成就福國利民,

饒益眾生的豐功偉業。15

星雲大師是真正在行菩薩道的修行者,不虛張聲勢、不投機取巧、不推 諉卸責,就是承擔而已。一切都是為眾人利益著想,自己的忍耐工夫就沒有 14.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 ( 一 ) 》,高雄:佛光文化,1999 10 68

(20)

底線。但是,這是為了眾生利益而付出時對自己的艱辛的忍耐,若是社會有 不公義的事情,或是涉及到眾生福祉的事情,就不再是該忍的時候了,大師 說:

雖說我一向推許「忍耐」,但自念也有不能忍耐的時候,例如:

當我在台上演講,看到台下前面還有空位,而後面的人卻沒有位 子可坐時,我會罣礙難忍;當知道別人受到侵犯的時候,我也會 義憤填膺;當弟子怠慢客人,令人不喜時,我會上前指責;見聞 好事,不即刻參與,我也會坐立難安。我以為:一成不變的忍氣 吞聲,姑息縱容,並非「忍耐」之道。真正的忍耐應該是當仁不讓,

顧全大局,為眾謀福。16

對他人加諸於自己的無禮之事的忍耐,是為了度化此人以及成就大局,

但當人們的行為是侵犯公益的時候,是使他人受損的時候,大師認為這是他 不能容忍的,通常就會直接出面指責,要求改正,若不出面,就變成姑息縱 容,而不是寬容忍讓。那麼,這中間的界線該如何拿捏?其實,很難說有明 確的界線,大師只是說,一切都是為了大局。所謂大局,眼前進行利益眾生 的事情是大局,加諸個人的辛苦與打擊可以為大局而忍,自己一忍大局就保 存下來了。但加諸大局的橫逆就無須忍了,忍了就沒有大局,忍了眾人的公 益就受損,故不能忍。《菜根譚》裡有一句話:「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 不可忍。」關鍵還是大局。大局就是人間,顧大局忍小己,為大局當仁不讓,

界線就在這裡。所以既要有退讓寬容的心胸,也需有為公益當仁不讓的氣魄。

「忍耐就是力量」,力量就是成辦佛事的能量。砥礪志節、培養能力必 須究竟,不能忍耐就沒有真工夫,故須忍耐。不去服務大眾就無佛事可言,

16. 同註14,頁69

(21)

因此面對艱辛就須忍耐。受人之侮不能忍耐,就無結緣度眾的局面,故須寬 容忍耐。教化弟子須循循善誘,否則道心既退就失去人才,故須忍耐。故而 一切有理想的事業都是需要靠忍耐的力量才能成功。「忍耐就是力量」真可 謂是「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也可以說是「勇猛精進的方便法門」。

最後,忍耐的最高境界是對境無心,也就是無生法忍的境界,這就走到 修行很高的地步了。力量,用來利益眾生,這是菩提心。忍耐,用在克制自己,

這是般若智。

( 六 ) 要爭氣,不要生氣

「要爭氣,不要生氣」可以說是星雲大師因失怙而後建立起來的人生態 度。大師的父親在1937年日軍侵華之後就失去音訊,在那個大屠殺的年代,

家人自知凶多吉少,大師一家有母親及四個小孩,母親說:「孩子們,我們 要爭氣,不要生氣!」從此年幼的小孩,事事認真,決定出家後,一路爭氣,

什麼都不會而被取笑,卻能以爭氣自許。寫作文被批評,仍以爭氣自許。志 開上人問詢生活,大師以衣單不全、紙筆不周告知,卻迎來嚴厲的訓斥:

你以為沒有錢,我就會給你嗎?明白告訴你,我把喝茶的茶葉錢 省下來給你,你也用不完,但我就是不給你。什麼道理,我現在 不說,你將來自然會明白。17

大師並沒有在書本上說明這個道理,筆者以為,志開上人就是在磨鍊星 雲大師的苦行工夫,這就是大師前文〈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一文中講過的,

這就是他從小養成的沒有錢、不擁有、不積蓄的習慣之原因。既然身無分文,

也就不需要了。而後億萬的金錢流進流出,看到的只是法財,而不是自己的

(22)

供養金,這樣的胸懷才能辦大佛事。從小沒有錢可用的日子,是筆者認為星 雲大師成長過程中幾項重要的磨鍊工夫之一,意義深遠。重點就是,在一切 匱乏的環境裡,沒有什麼好訓練的,但對一位荷擔如來家業的大龍象而言,

在成長的階段總是要經歷磨鍊,既然一無所有,那就以「無」來訓練吧,現 在能無,將來就能有,現在不能無,將來有了,肯定執著。

後來,在叢林中生病了,幾乎要等死,寫信給師父,回信的開頭竟是:「你 那裝腔乞憐的信,我已收到。」這對十幾歲的孩子而言,情何以堪?但大師 寫道:

面對這些事情的當下,心裡的確也感到有些委屈,但是事後仔細 反省,我覺得家師是真正愛護我的,如果他對我和顏悅色,百般 安慰,乃至給我錢用,讓我生活過得舒適一點,我會很歡喜,他 看了也會很高興。然而,他卻故意反其道而行,為的就是要我學 習在遇到挫折困苦的時候,能夠堅強忍耐,自我爭氣啊!18

如果相比於大師後來的人生所遭遇的橫逆而言,這一句責罵自然不算什 麼,甚至完全可以理解正如大師所說的,就是志開上人在訓練大師學習堅忍 之道,但是,這也要大師能忍得住,否則,逃離叢林,怨恨師長,這也是很 正常會發生的事情。四十年後,大師返鄉,面對黃土,涕淚滂沱,這種心境,

令人感動。

初到台灣,甚至三餐不繼,曾在飢腸轆轆狀態下到了基隆某寺依靠同學,

旁人竟說自身難保不能施食,幸賴同學自費買米煮飯才得一頓飽餐,這樣的 經驗讓大師刻骨銘心,也讓大師體會到要自己爭氣,以後更要有能力幫助一 切需要幫助之人,日後成立普門精舍善待所有信徒香客。那一段初來台灣的 18. 同註17,頁75

(23)

日子,大師很多同學不能堅持,以致後來更加潦倒落魄。這就說明了,一時 的困苦是常有的事情,但人生的理想不能喪失,為了理想才要爭氣,否則隨 俗過日子就可以了,但道心也就沒了。因此大師說:

至此我堅信,所謂的「爭氣」,並不是爭一時的情緒,而是爭千 秋大業;所謂的「爭氣」,更不是求一己之私利,而是求眾生之 福祉。19

受到他人的嘲諷侮辱是一回事,重點是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若是 利益大眾的弘法事業,則別人的嘲諷侮辱都是小事了,否則,自己的名譽形 象受損,豈有不力爭之理,之所以可以放下,是因為要把力氣放在利益眾生 的有用的事情上,而這其中,教育就是大師心中最重要的事業。然而,這條 路十分艱辛也曲折,教書教一教機會卻沒了,只好暫時放下而走向社會弘法。

有機會代表國家出國卻被阻攔而不能去,太多教界內不合理的做法,讓星雲 大師發現:

我並不為個人的榮辱得失感到生氣,只是目睹教界的短視近利,

不免感到遺憾。為了佛教的發展,為了眾生的福祉,我只有另闢 天地,自我爭氣。……我以自己的堅持與努力證明了:當我們遭 逢橫逆時,既不需要哀求憐憫,更不需要憤怒抗爭。以願心為動 能,我們一樣可以逆流而上;化悲憤為力量,我們依然能夠撥雲 見日。只要自己肯爭氣,我們盡可以不卑不亢,擇善固執,因為 自助而後人助,辛苦的血汗不會白流,大眾的肯定終將為我們的 努力作最佳的證明。20

19.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 ( 一 ) 》,高雄:佛光文化,1999 10 79

(24)

大師這番話,是給所有有理想的人最好的指導,理想是要靠自己的辛勞 去取得的,不是藉由向別人抗爭而要來的,向別人抗爭只是徒增糾紛,所得 到的也不會是最好的,既然自己有理想,就依據自己的願心去做事,一步一 腳印,把事情做出來。這就是以願心為動力,也就是以理想為動力,不須向 他人求情,這樣沒有骨氣,也不需要抗爭,這樣徒增紛擾。而是不卑不亢,

擇善固執,自助人助,最後必可獲得大眾的肯定。當然,其中的關鍵就在於,

自己具有遠大的理想,這樣才可能有要爭氣的念頭,否則碰到該生氣的時候,

就是發怒洩氣而已。

在弘法的過程中,時常須和政府各級單位打交道,但卻常被刁難,不論 是開山建寺辦活動都會碰到難過的關卡,大師卻說,凡事以一生的時期作奮 鬥的目標:

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我摒卻弟子們跑政府機關請 求關說的建議,寧可自己據理力爭。在殷殷等待,頻頻被拒的日 子裡,我安慰氣急敗壞的徒眾:「政府官員有一定的任期,而我 們和尚卻是做一輩子的!」道場萬一不幸被拆,還可以重建;志 氣一旦自甘敗落,則有如失根的花草,無所憑藉。我凡事都以「一 生」作為奮鬥的目標,全力以赴,不做到最後一口氣,決不放棄。

事實不都證明了持之努力的「爭氣」,比暴虎憑河的「生氣」更 來得有意義,有價值嗎?21

碰到政府單位刁難的時候,過去的時代通常的做法就是走後門找人關 說,但是,宗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若是學習世俗中人的做法,那還算是人 天導師嗎?所以甘願等待,官員有任期,和尚卻是做一生一世的,相較之下,

21. 同註19,頁84

(25)

誰更能等,能耐就很清楚了。關鍵是,對的事情當然要做,但用不對的方法 所做的事情其中就有惡行在裡面,這當然不是教內人士可以走的路。所以要 爭氣,就是持續不間斷的努力,此事不成仍有別事可為,只要生活保持在向 上奮進的狀態中就好。這就是爭氣。大師這番話,讓人領悟到,和尚這個行 業真是太有競爭力了,以一生來和一任交涉,後退的空間無限廣大,在人間 世界真是沒有什麼過不了的關。因為你的努力是永永遠遠的。

三、結論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裡的智慧心法,句句都有深刻的意義,既是大師 自己實踐的結果,也是可以傳諸久遠而為眾人所效學的智慧,筆者將對這部 淺顯易懂的著作,進行一篇篇的討論,以自我反思,並向大師學習。限於時 間,暫寫至此,後文待續。

(26)

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相待,一 種尊重的言行。

《 當代人心思潮• 歡喜與融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hasis on adapting Buddhism to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is crucial to Fo Guang Shan's success in spreading the Dharma overseas..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explor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espouses that the foundational tenets of Christianity includ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support vector machine, ε-insensitive loss function, ε-smooth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moothing Newton algorithm..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aid, “Although we hav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b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we managed to come to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proves both extremes as incorrect and explore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view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paring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