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直線方程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直線方程式 "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公式卡 >>第一冊

直線方程式

1. 距離公式與分點坐標

(1) 直角坐標系中,有相異兩點A x y 、

(

1, 1

)

B x y

(

2, 2

) (

2 1

) (

2 2 1

)

2

AB= x −x + y −y

 AB 的中點坐標為 1 2, 1 2

2 2

x x y y

+ +

⎛ ⎞

⎜ ⎟

⎝ ⎠

(2) 直角坐標系中,A x y 、

(

1, 1

)

B x y

(

2, 2

) ( )

,

P x y 在 AB 上,且

AP BP m n

: = :

則內分點P x y 之坐標為

( )

,

mx nx my ny

2 1, 2 1

m n

+

m n

+

⎛ ⎞

⎜ + + ⎟

⎝ ⎠

m n

= ,則AP BP =: 1:1, P 點為 AB 的中點

 P x y 在 AB 的延長線上,

( )

,

若 A B P− − 且

AP BP m n

: = :

m n

> ),

則外分點P x y 之坐標為

( )

,

mx nx my ny

2 1, 2 1

m n

m n

⎛ ⎞

⎜ − − ⎟

⎝ ⎠

2. 線型函數與二次函數

(1) 線型函數

( )

( )

0

f x k k f x ax b a

⎧ =

⎪⎨

= + ≠

⎪⎩

常數函數 , 為常數

一次函數 ( ),圖形皆為直線。

(2) 二次函數 f x

( )

=ax2+ + (bx c a ≠ ) 0

0

a > ,圖形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有最低點與最小值。

 a < ,圖形為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有最高點與最大值。 0 3. 斜率

(1) 利用相異兩點

(

x y 、1, 1

) (

x y 且2, 2

)

x1≠ x2

2 1

2 1

m x x

=

y y

(2)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式

ax by c

+ + = (0 b ≠ ) 0 則

m

= −

b a

(3) 兩直線

L

1與L 的斜率分別為2

m

1、

m

2

1// 2

L L ⇔

m m

1= 2

 L1⊥ ⇔ L2

m m

1× 2 = − (1

m

1

m

2 ≠ ) 0

註:符號「⇔」表示由前面的敘述可以推衍得後面的敘述,且由後面的敘述也可推衍 得前面的敘述。

(2)

4. 直線方程式的求法

方法 公式 圖示 使用時機

點斜式

y y m x x

0 =

(

0

)

已知點

(

x y ,斜率為0, 0

) m

的直線方程式

兩點式

若x1≠ x2

( )

2 1

1 1

2 1

y y

y y x x

x x

− = − −

− 已知

(

x y 、1, 1

) (

x y ,由2, 2

)

此相異兩點所決定的直線 方程式

 若x1= x2 x x= 1

斜截式

y mx b

= + 已知斜率

m

,y 截距為 b 的

直線方程式

截距式 x y 1

a b+ = 已知 x 截距為 a,y 截距為

b,且ab ≠ 的直線方程式 0

截距:直線 L 交 x 軸於

( )

a,0 ,交y 軸於

( )

0,b ,則稱 L 的 x 截距為 a , L 的y 截距為 b 。 5. 二線垂直、平行、重合條件

方程組 1 1 1

2 2 2

0 0 a x b y c a x b y c

+ + =

⎧⎨ + + =

⎩ ,a 、2

b

2

c

2都不為 0

相容方程組 1 1

2 2

a b

a ≠ b 恰有一組解

矛盾方程組 1 1 1

2 2 2

a b c

a =b ≠ c 無解

相依方程組 1 1 1

2 2 2

a b c

a =b = c 無限多組解

(3)

三角函數

1. 角的度量單位

(1) 六十分制(度度量)

(2) 弧度制(弳度量)

較常用角的換算如右圖:

2π =360° π =180° 1 90

2π = ° 1 60 3π = ° 1 45

4π = ° 1 30 6π = ° 2. 同界角

(1) 有相同始邊與終邊的有向角。

(2) 若θ 與θ′ 為同界角,則θ θ− =′ 2nπ , n 為整數。

3. 扇形之弧長及面積

扇形之弧長:L rθ= (θ 為弧度制)

扇形之面積: 1 2 1

2 2

A= rθ = rL(θ 為弧度制)

4. 銳角三角函數的基本定義 sinθ = 對邊

斜邊 tanθ = 對邊

鄰邊 secθ = 斜邊 鄰邊 cosθ = 鄰邊

斜邊 cotθ = 鄰邊

對邊 cscθ = 斜邊 對邊 5. 三角函數恆等關係

(1) 倒數關係

sin cscθ θ =1, cos secθ θ = , tan cot1 θ θ = 1 (2) 商數關係

tan sin

cos θ θ

= θ ,cot cos sin θ θ

= θ (3) 平方關係

2 2

sin θ+cos θ = ,1 tan2θ+ =1 sec2θ,1 cot+ 2θ =csc2θ (4) 餘角關係

( )

sin 90° −θ =cosθ cos 90

(

° −θ

)

=sinθ

( )

tan 90° −θ =cotθ cot 90

(

° −θ

)

=tanθ

( )

sec 90° −θ =cscθ csc 90

(

° −θ

)

=secθ

(4)

6. 特別角的三角函數值 函數

角度 sin cos tan cot sec csc 圖示 30° 1

2 3

2

1

3 3 2

3 2

45° 1 2

1

2 1 1 2 2

60° 3 2

1

2 3 1

3 2 2

3 7. 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θ 為標準位置角,P x y 在θ 的終邊上,

( )

, r= x2+y2 sin y

θ = r tan y

θ = x sec r θ = x cos x

θ = r cot x

θ = y csc r θ = y 8. 三角函數值的正負

表中僅表示正的三角函數值所在象限。

9. 象限角的三角函數值 函數

角度 sin cos tan cot sec csc

0° 0 1 0 無意義 1 無意義

90° 1 0 無意義 0 無意義 1

180° 0 − 1 0 無意義 − 1 無意義 270° − 1 0 無意義 0 無意義 − 1 10. 化任意角為銳角的三角函數公式

( )

sin nπ θ± = ±sinθ(三角函數不變), n 為整數。

sin 1 cos k 2π θ θ

⎛ × ± ⎞= ±

⎜ ⎟

⎝ ⎠ (三角函數改變), k 為奇數。

答案的正負符號,由題目的三角函數決定。其他三角函數的性質,同理可得。

(5)

11. 三角函數的週期

(1) sin x 、 cos x 、 sec x 、 csc x 之週期為 2π 。 tan x 、 cot x 之週期為π 。 (2) 週期函數 f x 之週期為 p ,則

( )

( )

f kx 之週期為 p

k 

f kx m (

+

)

之週期為 pk k > ,0

m

為常數)

三角函數的應用

1. 和差角公式

(1) sin

(

α β+

)

=sin cosα β+cos sinα β

(2) sin

(

α β

)

=sin cosα βcos sinα β

(3) cos

(

α β+

)

=cos cosα βsin sinα β

(4) cos

(

α β

)

=cos cosα β+sin sinα β

(5) tan

(

α β+

)

=1 tan tantan α+αtanββ

(6) tan

(

α β

)

=1 tan tantan+ ααtanββ

2. 二倍角公式

(1) sin 2θ =2sin cosθ θ

(2) cos2θ =cos2θ−sin2θ =2cos2θ− = −1 1 2sin2θ (3) tan 2 2tan2

1 tan θ θ

= θ

− 3. 兩直線的交角θ

(1) 斜率為

m

1

m

2的兩直線均不為鉛垂線,且互相不垂直,則 1 2

1 2

tan 1

m m m m

θ = − + 另一交角為π θ−

(2) 兩直線中有一條為鉛垂線

設L 不為鉛垂線,且斜角為2 θ ,斜率為2

m

2

m

2 > ,則交角0 θ = ° − 90 θ2

 若

m

2 < ,則交角0 θ θ= − ° 2 90 另一交角為π θ−

(3) 兩直線中有一條為水平線

設L 為水平線,所以1 θ2= ,則θ L 的斜角即為2 L 與1 L 的一交角θ ,另一交角為π θ2 − 4. 正弦定理

(1) 2

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 : :a b c=sin : sin : sinA B C 5. 利用正弦定理的時機

(1) 已知三角形一邊的邊長與其對角 (2) 已知兩角及一邊

(6)

6. 餘弦定理

(1) a2= + −b2 c2 2 cosbc A (2) cos 2 2 2 2 b c a A bc

= + −

2 2 2 2 cos

b = + −c a ca B cos 2 2 2 2 c a b B ca

= + −

2 2 2 2 cos

c =a + −b ab C cos 2 2 2 2 a b c C ab

= + − 7. 利用餘弦定理的時機

(1) 已知三邊長

(2) 已知兩邊及其夾角 8. 三角形面積公式

ABC

△ 的面積 1

= × 底× 高 2

1 sin 1 sin 1 sin 2ab C 2bc A 2ac B

= = =

( )( )( )

s s a s b s c

= − − −

abc rs4

= R = 9. 三角測量問題解法步驟

(1) 根據題意作圖

(2) 利用正弦定理、餘弦定理或商高定理解題

向量

1. 向量的長度

設A x y 、

(

1, 1

)

B x y ,則

(

2, 2

)

AB=

(

x2x y1, 2y1

)

,且 AB =

(

x2x1

) (

2+ y2y1

)

2

2.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 AB BC AC+ = 。 3. 向量的加減與實數積

設 a =

(

a a1, 2

)

、 b =

(

b b1, 2

)

, r 為實數,則 (1) a + b =

(

a b a b1+ 1, 2+ 2

)

(2) a b =

(

a b a b1 1, 2 2

)

(3) r a =

(

ra ra1, 2

)

4. 向量內積的定義

(1) 設 a =

(

a a1, 2

)

、 b =

(

b b1, 2

)

,則 a 與 b 的內積為 a b⋅ =a b a b1 1+ 2 2

(7)

(2) 設 a 與 b 之夾角為θ ,則 cos a b a b θ = ⋅ 。

(3) 設 a =

(

a a1, 2

)

b =

(

b b1, 2

)

,則

a ⊥ b ⇔ a b⋅ = ,即0 a b a b1 1+ 2 2= 。 0

 a b ⇔ a// =r b ( r 為實數),即a b1 2 =a b2 1。 5. 內積之基本性質

(1)

2

0 a a⋅ = a ≥ (2) a b⋅ = b a⋅

(3) a⋅⎛⎜⎝ b + c ⎞⎟⎠= a b⋅ + ⋅a c (4) r a⎛⎜⎝ ⎞⎟⎠⋅ b = a r b⋅⎛⎜⎝ ⎞⎟⎠=r a b⎛⎜⎝ ⋅ ⎞⎟⎠ 6. 向量的正射影

a 在 b 上的正射影為 a b2 b a b b b b b

⋅ = ⋅

⋅ 。 7. 利用向量求三角形面積

a =

(

a a1, 2

)

b =

(

b b1, 2

)

,則以 a 、 b 為兩鄰邊之三角形面積

2 2 2

1

2 a b ⎛ a b ⎞

= −⎜⎝ ⋅ ⎟⎠ 1 2 2 1 1

2 a b a b

= −

8. 點與直線的距離

直線L ax by c: + + = 外一點0 P x y 到 L 的距離

(

0, 0

) (

,

)

ax by c0 2 02

d P L

a b + +

= +

9. 兩平行線的距離

兩平行線L ax by c1: + + = 、1 0 L ax by c2: + + = (2 0 c c1≠ )間的距離 2

(

1, 2

)

c c22 12

d L L

a b

= − + 10. 兩直線的夾角平分線

若L a x b y c1: 1 + 1 + = 與1 0 L a x b y c2: 2 + 2 + = 相交於一點,則2 0 L 與1 L 的交角平分線方程式為 2

1 1 1 2 2 2

2 2 2 2

1 1 2 2

a x b y c a x b y c

a b a b

+ + = ± + +

+ +

(8)

數學公式卡 >>第二冊

式的運算

1. 乘法公式

(1)

(

a b±

)

2=a2±2ab b+ 2

(2)

(

a b a b+

)(

− =

)

a b22

(3)

(

a b a+

) (

2ab b+ 2

)

=a b3+ 3

(4)

(

a b a

) (

2+ab b+ 2

)

=a b33

2. 餘式定理與因式定理

(1) 餘式定理: x a− 除多項式 f x 的餘式為

( )

f a

( )

(2) 因式定理: x a− 為多項式 f x 的因式 ⇔

( )

f a =

( )

0

(3) 整係數一次因式檢驗法

( )

n 1 n1 1 0

n n

f x =a x +a x + +a x a+ (a ≠ )為整係數多項式,若 ax bn 0 − 為 f x 的因式,

( )

且 a 、 b 互質之非零整數,則 a 為首項係數a 的因數, b 為常數項n a 的因數。 0 3. 一元二次方程式

(1) 一元一次方程式ax b+ = 0 若a ≠ ,則0 x b

= − a

 若a = ,0 0 0 b b

⎧ ≠

⎨ =

當 ,原式無解

當 ,解為任意數 (2) 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法

因式分解法

 配方法

 代公式法

(3) a 、b、c 為實數,ax bx c2+ + = (0 a ≠ ,且0 b2−4ac≥ )的公式解為0 2 4 2 b b ac

x a

− ± −

= (4) 一元二次方程式根的判別式為b2−4ac

2 4 0

b − ac> ⇔ 則方程式有二相異實根

 b2−4ac= ⇔ 則方程式有二相等實根 0

 b2−4ac< ⇔ 則方程式無實數解 0 (5) 根與係數關係

若α 、 β 為一元二次方程式ax bx c2+ + = 的兩根 0

b a c a α β αβ

⎧ + = −

⎪⎪⎨

⎪ =

⎪⎩

兩根和:

兩根積:

(9)

4. 根式的運算

(1) 平方根的運算性質

若a ≥ 、0 b ≥0,則 a× b= ab

 若a ≥ 、0 b > ,則0 a b a a b b

÷ = =

 a2 = ;a

( )

a 2 = (a a ≥ ) 0

(2) 立方根的運算性質

3a×3b= 3ab

 3a 3b 3 a

÷ = b (b ≠ ) 0

 3a3 =

( )

3 a 3= a

(3) 二重根式的化簡 2

A± B = x± y,其中 A x y B xy

⎧ = +

⎨ =⎩ (x y≥ ≥ ) 0

聯立方程式

1. 二階及三階行列式展開 (1) 二階行列式 a b

ad bc c d = −

(2) 三階行列式

1 1 1

2 2 2

3 3 3

a b c a b c a b c

1 2 3 2 3 1 3 2 1 3 2 1 2 1 3 1 2 3

a b c a b c a c b a b c a b c a c b

= + + − − −

三階行列式的展開,圖示說明如下:

1 1 1 1 1

2 2 2 2 2

3 3 3 3 3

a b c a b a b c a b a b c a b

(↘取 + ,↗取 − ) 2. 行列式的性質

(1) 三階行列式可依某一列(行)降階展開成二階行列式。三階行列式降階展開後,每一元 素的負、正符號,可依下述規則決定:

+ − +

− + − + − + (2) 行列式的行、列互換,其值不變

(3) 行列式的任意兩列(行)對調,其值變號 (4) 行列式的任一列(行)提出公因數,其值不變 (5) 行列式的兩列(行)成比例,其值為0

(6) 將行列式的一列(行)的 k 倍加到另一列(行),其值不變

(10)

(7) 兩個二階行列式,若有一行(列)同一位置元素皆相同,則可相加成一個行列式 (8) 兩個三階行列式,若有兩行(列)同一位置元素皆相同,則可相加成一個三階行列式 3. 克拉瑪公式

(1) 二元一次方程組 ax by e cx dy f + =

⎧⎨ + =

⎩ (常數項在等號右邊)

a b 0

Δ = c d ≠ , x e b

Δ = f d , y a e Δ = c f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為:x Δ= x

Δ 、y Δy

= Δ

(2) 三元一次方程組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a x b y c z d a x b y c z d a x b y c z d

+ + =

⎧⎪ + + =

⎨⎪ + + =

(常數項在等號右邊)

1 1 1

2 2 2

3 3 3

0 a b c a b c a b c

Δ = ≠

1 1 1

2 2 2

3 3 3

x

d b c d b c d b c

Δ = (以常數項取代 x 的係數)

1 1 1

2 2 2

3 3 3

y

a d c a d c a d c

Δ = (以常數項取代 y 的係數)

1 1 1

2 2 2

3 3 3

z

a b d a b d a b d

Δ = (以常數項取代 z 的係數)

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為:x Δ= x

Δ 、y Δy

= Δ 、z Δ= z Δ

複數

1. 複數相等

設 a 、 b 、 c 、 d 為實數,則 a bi c di+ = + ⇔ a c= 、 b d= 2. 複數的四則運算規則

(1)

(

a bi+

) (

± +c di

) (

= ± + ±a c

) (

b d i

)

(2)

(

a bi c di+

)(

+

) (

= ac bd

) (

+ ad bc i+

)

(3)

( ) ( )

2 2

ac bd bc ad i a bi

c di c d + + −

++ = + (c di+ ≠ ) 0 3. 共軛複數的性質

(1) z z1± = ± 2 z z1 2

(11)

(2) z z1× = × 2 z z1 2 (3) 1 1

2 2

z z z z

⎛ ⎞=

⎜ ⎟⎝ ⎠ (z ≠ ) 2 0 (4) z z=

4. 二次方程式的虛數根

設 a、b、c、α、β 為實數,a ≠ ,若0 α β+ i為方程式ax bx c2+ + = 的一根,則另一根為0 α β− i 5. 複數絕對值的性質

複數 z x yi= + ,則 z = x2+y2 (1) z = z

(2) z z z× = 2 (3) z z1× 2 = z1× z2

(4) zn = zn, n 為自然數 (5) 1 1

2 2

z z

z = z (z ≠ ) 2 0 6. 複數的極式

將複數 z 用其絕對值和輻角表示為z z=

(

cosθ+isinθ

)

的形式,稱為複數 z 的極式,且 z x yi= + z x yi

z z

⎛ ⎞

= ⎜⎜⎝ + ⎟⎟⎠= z

(

cosθ+isinθ

)

其中 cos x

θ = z , sin y

θ = (z z ≠ ) 0 7. 以極式表複數的積和商

(1) 相乘時,將其絕對值相乘,輻角相加 (2) 相除時,將其絕對值相除,輻角相減 8. 棣美弗定理

z z=

(

cosθ+isinθ

)

, n 為整數,則

(

cos sin

)

n n

z = z nθ+i nθ (z ≠ ) 0 9. 複數的 n 次方根

複數z 的極式為z z=

(

cosθ+isinθ

)

,則z 的 n 次方根為

2 2

cos sin

k n k k

x z i

n n

θ+ π θ+ π

⎛ ⎞

= ⎜⎝ + ⎟⎠

0

k = 、1、 2 、…、n − 1

不等式及其應用

1.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圖形

(1) 根據三一律,一直線分平面成三個部分:一條直線(ax by c+ + = )與兩個半平面0

(ax by c+ + > 或0 ax by c+ + < ) 0

(12)

(2) 決定二元一次不等式代表哪一個半平面,找直線外的任一點測試即可得,通常以

( )

0,0 、

( )

1,0 或

( )

0,1 代入不等式中測試

(3) 不等式中的不等號,若為「 ≥ 」或「 ≤ 」,圖解時直線部分以「實線」繪出

 不等式中的不等號,若為「 > 」或「 < 」,圖解時直線部分以「虛線」繪出

(4) 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的圖解區域為各個不等式圖解的重疊區域;若無重疊區域,則此聯 立不等式無解

2. 線性規劃

(1) 在某些限制條件下,列出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在此聯立不等式的解之中,找一個能使 某一次函數達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解,此類問題稱為線性規劃

(2) 線性規劃中,一次函數稱為目標函數;聯立不等式的圖解區域稱為可行解區域;在可行 解區域中能使目標函數達成目標的解,稱為最佳解

(3) 線性規劃的解題步驟

畫出可行解區域,並求各個頂點坐標

 將可行解區域的各頂點坐標代入目標函數,即可求得目標值 3. 一元二次不等式

(1) 設一元二次方程式ax bx c2+ + = (0 a > )的兩實數根為α 、 β ,且α β0 <

不等式ax bx c2+ + > 之解為 x0

< α

或 x β>

 不等式ax bx c2+ + < 之解為0

α <

x< β

(2) 設一元二次方程式ax bx c2+ + = (0 a > )有兩相等實根,即0 b2−4ac= ,則 0 不等式ax bx c2+ + ≥ 之解為所有實數 0

 不等式ax bx c2+ + < 無解 0

(3) 設一元二次方程式ax bx c2+ + = (0 a > )無實根,即0 b2−4ac< 0 不等式ax bx c2+ + > 之解為所有實數 0

 不等式ax bx c2+ + ≤ 無解 0 4. 絕對不等式

(1) 算幾不等式

a 、1 a 、…、2 a 表示 n 個正實數,則 n

1 2

1 2

n n

n

a a a a a a

n

+ + + ≥ × × ×

「等號」成立時,a a1= 2 = = an (2) 柯西不等式

設a 、1 a 、…、2 a ,n b 、1 b 、…、2 b 是 2n 個實數,則 n

(

a12+a22+ +an2

)(

b12+b22+ +bn2

)

(

a b a b1 1+ 2 2+ +a bn n

)

2

若a 、1 a 、…、2 a 不全為 0 ,「等號」成立時,必有一實數 t 存在使得 n

1 1

a t b= 、a t b2 = 、…、2 a t bn = n

(13)

數學公式卡 >>第三冊

數列與級數

1. 等差數列

任意後項減前項的差都相同的數列稱為等差數列 公差 d = 後項 − 前項

第 n 項an = + −a1

(

n 1

)

d

2. 等差中項

若 a , b , c 三數成等差數列,則 b 稱為 a 與 c 的等差中項(或算術平均數),且

2 b= a c+ 3. 等差級數求和公式

等差級數前 n 項的和Sn = 2n2a1+ −

(

n 1

)

d= 2n

(

a a1+ n

)

4. 等比數列

一數列的各項皆為非零實數,且後項與相鄰前項的比值都相同的數列稱為等比數列 公比 r = 後項

前項 第 n 項an =a r1 n1 5. 等比中項

若 a , b , c 三數成等比數列,則 b 稱為 a 與 c 的等比中項,且 b= ± ac 6. 等比級數求和公式

等比級數前 n 項的和S n (1) 當r = 時,1 Sn=na1

(2) 當r ≠ 時,1 1

(

1

) (

1 1

)

1 1

n n

n

a r a r

S r r

− −

= =

− −

7. ∑ 的運算規則 (1)

( )

1 1 1

n n n

k k k k

k k k

a b a b

= = =

+ = +

∑ ∑ ∑

(2)

1 1

n n

k k

k k

ca ε a

= =

=

8. ∑ 的計算公式 (1)

1 n k

c nc

=

=

(2)

( )

1

1 2

n

k

k n n

=

= +

(3) 2

( )( )

1

1 2 1 6

n

k

n n n k

=

+ +

=

(14)

指數與對數及其運算

1. 指數運算性質

(1) a ar s =ar s+ ( r 、 s 為任意實數)

(2)

( )

ar s =arsr 、 s 為任意實數)

(3)

( )

ab s =a bs s( s 為任意實數)

(4) a = ,但0 1 0 無意義( a 可為負) 0 (5) s 1

a s

a

− = ( s 為任意實數)

(6) ars ar s a

= − (r 、 s 為任意實數)

(7) a1s = s a( s 為正整數)

(8) ars = s ar ( s 為正整數, r 為任意數)

2. 指數函數的性質

(1) 若a > ,1 f x

( )

=ax為遞增函數。

(2) 若 0< < ,a 1 f x

( )

= 為遞減函數。 ax

(3) f x

( )

= 的圖形必通過ax

( )

0,1 ,且以 x 軸為漸近線,圖形在 x 軸上 方。

3. 對數的定義

對數 logab 中,底數a > ,0 a ≠ ,真數1 b > 。 0 4. 對數的重要性質

a 、 b 、 x 、 y 均為正實數,且a ≠ 、1 b ≠ 1 (1) logaa = ; log 1 01 a =

(2) loga

(

x y×

)

=logax+logay (3) loga x logax loga y

y= −

(4) logaxn =nlogax, n 為實數 (5) log log

logb

a

b

x x

= a,b > ,0 b ≠ (換底公式) 1 (6) alogax = x

5. 對數函數的性質

(1) 若a > ,1 y=logax為遞增函數。

(2) 若 0< < ,a 1 y=logax為遞減函數。

(3) y=logax的圖形必通過

( )

1,0 ,且以y 軸為漸近線,圖形在 y 軸右 方。

y a= 的圖形 x

(15)

6. 常用對數

(1) log x n α= + , n 稱為首數,α 稱為尾數。真數 x 為正實數,首數 n 為整數, 0≤ < 。 α 1 (2) log x n α= +

若x ≥ ,且 x 的整數部分為1

m

位數,則n= − 。

m

1

 若 0< < ,且 x 自小數點後第x 1

m

位始出現非零數字,則

n

= −

m

排列組合

1.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僅有 n 類辦法,每一類辦法與其他類皆無關聯性,且每一類皆可獨立完成此 一件事,則完成這件事的方法數為各類辦法的總和。

2.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必須要 n 個步驟,每一步驟與其他步驟皆有關聯性,則完成這件事的方法數 為完成各步驟方法數的乘積。

3. n 的階乘

( ) ( )

! 1 2 3 2 1

n n n= × − × − × × × × n 0! 1=

4. 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

!

)

!

(

1

) (

2

) (

1

)

nr n

P n n n n r

= n r = × − × − × × − +

5. 完全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由 n 個不同的事物中取出 r 個排成一列,其方法數為P ( 0 r nnr ≤ ≤ ) 6. 不盡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若 n 個事物,可分成 r 類,每一類中的事物皆相同,其個數分別以

m

1

m

2、…、

m

r表示,

即n=

m m

1+ 2+ +

m

r個事物排成一列,則其不同的排法有

1 2

!

! ! r!

m m

n

m

7. 相異物的組合數

自 n 個不同的事物中,每次不重複地取 r 個為一組,則其組合數為

(

!

)

! !

nr n

C = r n r

n n

r n r

C =C ;Cnn=C0n= 1 8. 重複組合

自 n 類相異事物中,任取 r 個為一組,且每一類事物可以重複選取,則稱此種組合為 n 中取 r 的重複組合,其組合數為Hnr=Cn rr+ −1

9. 二項式定理

(

x y+

)

n =C x0n n+C x y C x y1n n1 + 2n n2 2+ +C x ynr n r r + +C ynn n 其中第r + 項為1 C x ynr n r r

(16)

機率與統計

1. 集合的運算

{ }

A B∪ = x x A∈ 或x B∈ 。

{ }

A B∩ = x x A∈ 且x B∈ 。

{ }

A B− = x x A∈ 但x B∉ 。 2. 取捨原理

設 A、 B 、 C 都是有限集合

(1) n A B

(

) ( ) ( ) (

=n A n B n A B+ − ∩

)

(2) n A B C

(

∪ ∪

) ( ) ( ) ( ) (

=n A n B+ +n C −n A B n B C∩

) (

− ∩

) (

−n A C∩

) (

+n A B C∩ ∩

)

。 3. 古典機率的定義

事件 A為樣本空間 S 的部分集合,且 S 中每一基本事件發生的機會均等,則

( ) ( )

n A

( )

P A = n S 。 4. 機率性質

(1) P ∅ = ,

( )

0 P S = 。

( )

1

(2) A S⊂ ,則0P A

( )

≤ 。 1

(3) 若 A′ 為 A的餘事件,則P A

( )

′ = −1 P A

( )

(4) 若 A、 B S⊂ ,則P A B

(

)

=P A P B

( ) ( ) (

+ P A B

)

5. 條件機率

設 A、 B 為樣本空間 S 中的二事件,且P A > ,則在事件 A發生的情況下,事件 B 發生的

( )

0

條件機率為

( )

P A B

( ( ) )

n A B

( ( ) )

P B A

P A n A

∩ ∩

= =

6. 獨立事件

設 A、 B 為樣本空間S 中的二事件,若P A B

(

)

=P A P B

( ) ( )

× ,則稱 A、 B 為獨立事件,否 則稱為相關(或相依)事件。

(設 A、B 為獨立事件,則下列各組事件亦為獨立事件:(1) A′ 與 B;(2) A與 B′;(3) A′ 與 B′ ) 7. 數學期望值

一隨機試驗的S=

{

a a1, , ,2 an

}

, S 中每一基本事件發生的機率為p 、1 p 、…、2 p ,且每一n 基本事件發生可得到的報酬為

m

1

m

2、…、

m

n,則p1 1

m p m

+ 2 2+ +

p m

n n稱為該試驗的期望

值。

8. 資料整理的四個步驟

(1)分類 (2)歸類 (3)列表 (4)製圖

(17)

9. 統計資料的次數分配表編製步驟

(1) 求全距:資料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叫做全距。

(2) 定組數:組數的多寡,視資料的範圍與特性而定,並無客觀的標準,一般分為5 ~15 組 較恰當。

(3) 定組距:將資料分組,每一組的大小範圍,稱為組距,若採用相等的組距分組,則組距

= 全距組數。

(4) 定組限:每一組上下兩端的界限,稱為該組的組限,較小的一端稱為下限,較大的一端 稱為上限。本書採用含下限不含上限的組限寫法,即 x 為某一組中的數據,其分組方式 表為組下限 x≤ < 組上限。

(5) 歸類劃記:將每一個原始資料在對應的組內劃記,五劃為一小束,記成 //// 或一正字。

(6) 計算次數:歸類劃記後,計算各組次數,並將結果登記於表中的次數欄內。

10. 累積次數分配表

分為以下累積次數分配表與以上累積次數分配表,並進而編製累積相對次數分配表。

11. 圖表編製

(1) 利用次數分配表,可編製直方圖與次數分配折線圖。

(2) 利用相對次數分配表,可編製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

(3) 利用累積相對次數分配表,可編製累積相對次數分配曲線圖。

12. 算術平均數 (1) 未分組資料

設一群 n 筆數值資料x 、1 x 、…、2 x ,其算術平均數為 n

1 2 1

n n i i

x x x x

X n =n

+ + +

= =

(2) 已分組資料

一群有 n 個數值的資料依序分成 k 組,各組的次數為 f 、1 f 、…、2 f ,每組的組中點為k x 、1 x 、…、2 x ,其算術平均數為 k

(

1 1 2 2

)

1

1 1 k

k k i i

i

X f x f x f x f x

n n =

= + + + =

n f= + + + 1 f2 fk

13. 加權算術平均數

設w 、1 w 、…、2 w 分別為一群數值n x 、1 x 、…、2 x 的權數,則加權算術平均數為 n

1 1 2 2 1

1 2

1 n n n i i i

w n

n i

i

w x w x w x w x

X w w w w

=

=

+ + +

= =

+ + +

14. 中位數

將一群數值由小到大順序排列:

1 2 3 n

x x≤ ≤ ≤ ≤ x x 15. 百分等級

假設某一個資料數值,在全部資料中有 %k 的資料數值小於它(即它會勝過全部資料的 %k 個),而且有

(

100k

)

%的資料數值大於或等於它,我們稱這一個數值的百分等級為 k ,記作

PR k= 。

(18)

16. 四分位距

用 3 個分割點將一群排序後的資料分成四等份,

第1個分割點稱為第1四分位數,以Q 表示 1 第 2 個分割點稱為第 2 四分位數,即中位數 Me 第 3 個分割點稱為第 3 四分位數,以Q 表示 3 四分位距IQR Q Q= 31

17. 母群體標準差

(1) 母群體的變異數

設母群體有 N 個資料數值x 、1 x 、…、2 x ,則母群體的變異數為 N

( )

2 2

2 2

1 1

1 N 1 N

i i

i i

x x

N N

σ μ μ

= =

⎛ ⎞

= − = ⎜ ⎟−

⎝ ⎠

∑ ∑

其中

1

1 N

i i

N x μ

=

=

(2) 母群體標準差σ = σ2 18. 樣本標準差

(1) 樣本的變異數

設有一組 n 個樣本資料x 、1 x 、…、2 x ,則樣本的變異數為 n

( )

2 2 2

2

1 1

1 1

1 1

n n

i i

i i

S x X x nX

n = n =

⎛ ⎞

= −

− = − ⎝⎜

− ⎟⎠ 其中

1

1 n

i i

X x

n =

=

(2) 樣本標準差S= S2 19. 線性變換

設有 n 個數值x 、1 x 、…、2 x 的平均數為 X ,樣本標準差為n S ,將每個數值乘以 a ,再加x

上 b 成另一組數值y 、1 y 、…、2 y ,即 n

i i

y ax b= + ,i = , 2 ,…, n , a 、 b∈» ,1 a ≠ 0 令新數值的算術平均數為Y ,標準差為S ,則有 y (1)Y aX b= + (2)Sy = a Sx

(公式(2)中,母群體的標準差也有類似性質,即σy = aσx) 20. 常用的抽樣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隨機抽樣 (4)部落抽樣 21. 常態分配

當資料的直方圖呈現如鐘形一樣,由中間往左、右兩邊對稱下降的情形,就說這組資料的分 布是常態分配。曲線最高點的橫坐標就是母群體的算術平均數 μ 。

22. 68 95 99.7 規則 − −

對於常態分配的資料,平均數為μ ,標準差為σ ,則 大約有 68% 的資料落在區間

[

μ σ μ σ , +

]

內;

大約有95% 的資料落在區間

[

μ2 ,σ μ+2σ

]

內;

大約有 99.7% 的資料落在區間

[

μ3 ,σ μ+3σ

]

內。

(19)

23. 信賴區間

是用來評估調查的不確定性的指標,它是由抽樣的樣本所計算出來,用以推估有多少的信心 說明母群體的平均數或百分比在此區間內,通常是用95% 的信賴區間來表示。

24. 95%的信心水準

不斷地重複抽取隨機樣本,隨著樣本不同,信賴區間也會隨樣本而改變,在眾多的區間當中,

約有 95% 的區間會涵蓋真正的母群體平均數或百分比。

(20)

數學公式卡 >>第四冊

1. 圓的方程式

(1) 圓的標準式:

已知圓心為

( )

h k ,半徑為 r 的圓方程式為,

(

x h

) (

2+ −y k

)

2 = r2

(2) 圓的一般式:

凡是圓的方程式,都可化成x2+y2+dx ey f+ + = 的形式,稱為圓的一般式 0 2. 圓的判別式

二元二次方程式x2+ y2+dx ey f+ + = 由配方可得 0

( )

2 2

2 2

1 4

2 2 4

d e

x y d e f

⎛ + ⎞ ⎛+ + ⎞ = + −

⎜ ⎟ ⎜ ⎟

⎝ ⎠ ⎝ ⎠

(1) 當d2+ −e2 4f > ,0 x2+y2+dx ey f+ + = 表一圓,圓心為0 , 2 2 d e

⎛− − ⎞

⎜ ⎟

⎝ ⎠, 半徑 1 2 2 4

r= 2 d + −e f

(2) 當d2+ −e2 4f = ,0 x2+y2+dx ey f+ + = 表一點,此點為0 , 2 2 d e

⎛− − ⎞

⎜ ⎟

⎝ ⎠

(3) 當d2+ −e2 4f < ,0 x2+y2+dx ey f+ + = 沒有圖形 0 3. 圓的參數式

(1) 圓x2+y2 = 的參數式為r2 cos sin x r y r

θ θ

⎧ =

⎨ =⎩ 0≤ <θ 2π ,θ 為參數 (2) 圓

(

x h

) (

2+ −y k

)

2= 的參數式為r2 ⎨ = +x h ry k r= + cossinθθ

⎩ 0≤ <θ 2π ,θ 為參數 4. 圓與直線的關係

設直線L ax by c: + + =0,圓C

(

x h

) (

2+ −y k

)

2=r2,圓心 A,半徑r ,則在平面上,圓與 直線的關係有三種:

C 與 L 的關係 相 離 L 為切線 L 為割線

d 與r 的關係 d A L

(

,

)

> r d A L

(

,

)

= r d A L

(

,

)

< r

交點數 0 1 2

圖示

(21)

5. 圓的切線

(1) 經過圓內一點,沒有切線 (2) 經過圓上一點,只有一條切線 (3) 經過圓外一點,一定有兩條切線 6. 圓的切線方程式

(1) 過圓C

(

x h

) (

2+ −y k

)

2=r2上一點P x y 的切線方程式為

(

0, 0

) (

x h x h0−

)(

− +

) (

y k y k0−

)(

)

= r2

(2) 過圓C x: 2+y2+dx ey f+ + =0上一點P x y 的切線方程式為

(

0, 0

)

0 0

0 0 0

2 2

x x y y

x x y y d+ + ⎛⎜⎝ + ⎞⎟⎠+e⎛⎜⎝ + ⎞⎟⎠+ =f 7. 圓的切線段長

圓外一點P x y 到圓的切線段長:

(

0, 0

)

(1) 若圓為標準式

(

x h

) (

2+ −y k

)

2= ,切線段長r2 =

(

x h0

) (

2+ y k0

)

2r2

(2) 若圓為一般式x2+ y2+dx ey f+ + = ,切線段長0 = x02+ y02+dx ey0+ 0+ f

二次曲線

1. 拋物線的標準式及性質 (1) 拋物線標準式:y2 =4cx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右; 0  頂點:

( )

0,0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左 0

 焦點:F c

( )

,0  準線: x= − c

 軸:y = 0  正焦弦長: 4 c (2) 拋物線標準式:x2 =4cy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上; 0  頂點:

( )

0,0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下 0

 焦點:F

( )

0,c  準線: y= − c

 軸:x = 0  正焦弦長:4 c (3) 拋物線方程式:

(

y k

)

2 =4c x h

(

)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右; 0  頂點:

( )

h k ,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左 0

 焦點:

(

c h k+ ,

)

 準線: x= − + c h

 軸: y k=  正焦弦長:4 c

(22)

(4) 拋物線方程式:

(

x h

)

2 =4c y k

(

)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上; 0  頂點:

( )

h k ,

若c < ,則拋物線開口向下 0

 焦點:

(

h c k, +

)

 準線: y= − + c k

 軸: x h=  正焦弦長:4 c 2. 橢圓的標準式及性質

(1) 橢圓標準式: x22 y22 1 a +b =

中心:

( )

0,0  a2 = + b2 c2

 長軸長: 2a ,長軸頂點:

(

±a,0

)

 短軸長: 2b ,短軸頂點:

(

0, b±

)

 焦點:

(

±c,0

)

 正焦弦長:2ba2

(2) 橢圓標準式: x22 y22 1 b + a =

中心:

( )

0,0  a2 = + b2 c2

 長軸長: 2a ,長軸頂點:

(

0, a±

)

 短軸長: 2b ,短軸頂點:

(

±b,0

)

 焦點:

(

0, c±

)

 正焦弦長:2ba2

(3) 橢圓方程式:

( ) (

2

)

2

2 2 1

x h y k

a b

− −

+ =

中心:

( )

h k ,  a2 = + b2 c2

 長軸長: 2a ,長軸頂點:

(

± +a h k,

)

 短軸長: 2b ,短軸頂點:

(

h b k,± +

)

 焦點:

(

± +c h k,

)

 正焦弦長:2ba2

(4) 橢圓方程式:

( ) (

2

)

2

2 2 1

x h y k

b a

− −

+ =

中心:

( )

h k ,  a2 = + b c2 2

 長軸長: 2a ,長軸頂點:

(

h a k,± +

)

 短軸長: 2b ,短軸頂點:

(

± +b h k,

)

 焦點:

(

h c k,± +

)

 正焦弦長:2ba2

3. 雙曲線的標準式及性質

(1) 雙曲線標準式:x22 y22 1 a −b =

中心:

( )

0,0  c2 =a b2+ 2

 貫軸長: 2a ,貫軸頂點:

(

±a,0

)

 共軛軸長: 2b ,共軛軸頂點:

(

0, b±

)

 焦點:

(

±c,0

)

 正焦弦長:2ba2

(23)

(2) 雙曲線標準式: y22 x22 1 a −b =

中心:

( )

0,0  c2 =a b2+ 2

 貫軸長:2a ,貫軸頂點:

(

0, a±

)

 共軛軸長: 2b ,共軛軸頂點:

(

±b,0

)

 焦點:

(

0, c±

)

 正焦弦長:2ba2

(3) 雙曲線方程式:

( ) (

2

)

2

2 2 1

x h y k

a b

− −

− =

中心:

( )

h k ,  c2 =a b2+ 2

 貫軸長:2a ,貫軸頂點:

(

± +a h k,

)

 共軛軸長:2b,共軛軸頂點:

(

h b k,± +

)

 焦點:

(

± +c h k,

)

 正焦弦長:2ba2

(4) 雙曲線方程式:

( ) (

2

)

2

2 2 1

y k x h

a b

− −

− =

中心:

( )

h k ,  c2 =a b2+ 2

 貫軸長: 2a ,貫軸頂點:

(

h a k,± +

)

 共軛軸長:2b,共軛軸頂點:

(

± +b h k,

)

 焦點:

(

h c k,± +

)

 正焦弦長:2ba2

4. 雙曲線的漸近線

(1) 令雙曲線 x22 y22 1

a −b = ± 的常數項為0,雙曲線的漸近線為 x y 0 a b± = (2) 令雙曲線

( ) (

2

)

2

2 2 1

x h y k

a b

− −

− = ± 的常數項為 0 ,雙曲線的漸近線為x h y k 0

a b

− ± − =

微分

1. 函數的極限

如果 x→a(但 x a≠ )時,會有 f x

( )

→ ;則稱 x 趨近 a 時L f x 的極限為 L,以

( ) lim

x a f x

( )

=L

表示之

2. 函數極限的性質

lim

x a f x

( )

= ,L

lim

x a g x

( )

=M ,則

(1)

lim

x a c c= ( c 為定數)

(2)

lim

x a cf x

( )

=c

lim

x a f x

( )

=cL( c 為定數)

(3)

lim

x a

(

f x

( ) ( )

±g x

)

=

lim

x a f x

( )

±

lim

x a g x

( )

= ±L M (4)

lim

x a

(

f x g x

( ) ( ) )

=

lim

x a f x

( ) lim

x a g x

( )

=LM

(5)

( )

( ) ( )

( ) lim

x a

lim lim

x ax a

f x f x L g x g x M

= = (M ≠ ) 0

(24)

3. 函數的左、右極限

(1) 右極限:當 x a> 且 x→ ,會使得a f x

( )

→ ,則我們稱 L 為L f x 於 a 的右極限,記作

( ) lim ( )

x a+ f x L

→ =

(2) 左極限:當 x a< 且 x→ ,會使得a f x

( )

M ,則我們稱 M 為 f x 於 a 的左極限,記作

( ) lim ( )

x a f x M

→ =

4. 函數的連續性

函數 f x 若滿足下列三個條件,則稱函數

( )

f x 於點 x a

( )

= 為連續:

(1) f a 存在 (2)

( ) lim

x a f x

( )

存在 (3)

lim

x a f x

( )

= f a

( )

5. 導數的意義

(1) 導數: a 為函數 f x 定義域內一點,

( )

f x 在 x a

( )

= 處的導數以 f a

( )

表示之,且

( ) lim

x a f x

( ) ( )

f a

f a x a

′ = −



( ) ( ) ( )

lim

h 0 f a h f a

f a h

′ = + −

(2) 導數的幾何意義: f a

( )

為曲線 y f x=

( )

在點

(

a f a 的切線斜率。過曲線上一點,

( ) ) (

a f a,

( ) )

的切線方程式為y f a

( )

= f a x a

( )(

)

(3) 導數的物理意義:設運動物體的位移函數為 f t ,速度函數為

( )

v t ,加速度函數為

( )

a t ,

( )

f t

( ) ( )

=v t v t

( ) ( )

=a t

(4) 可微分與連續的關係:

可微分的函數一定是連續函數

 連續函數不一定可微分 6. 微分公式

設下列公式中的函數 f x 與

( )

g x 都是可微分函數:

( )

(1) 若 f x

( )

= ,則xn f x

( )

=nxn1( n 為有理數)

(2) 若 f x

( )

= ,則k f x

( )

= ( k 為常數) 0

(3) 若F x

( )

=kf x

( )

,則F x

( )

=kf x

( )

( k 為常數)

(4) 若F x

( )

= f x

( ) ( )

±g x ,則F x

( )

= f x

( )

±g x

( )

(5) 若F x

( )

= f x g x

( ) ( )

,則F x

( )

= f x g x

( ) ( ) ( ) ( )

+ f x g x

(6) 若

( ) ( ) ( )

F x f x

= g x (其中g x ≠ ),則

( )

0

( ) ( ) ( ) ( ) ( ) ( )

2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 ′

′ =

⎡ ⎤

⎣ ⎦

(7) 連鎖規則:設F x

( )

=g f x

( ( ) )

f x

( )

g f x

( ( ) )

均存在,則F x

( )

= g f x f x

( ( ) )

( )

(8) 設 n 為有理數, f x 為可微分函數,若

( )

F x

( )

=

(

f x

( ) )

n,則F x

( )

=n f x

( ( ) )

n1 f x

( )

(25)

7. 高階導函數

(1) 第一階導函數: f x

( )

dxd f x

( )

、 y′ 、 dydx

(2) 第二階導函數: f x′′

( )

d f x22

( )

dx 、 y′′、d y22 dx (3) 第三階導函數: f x′′′

( )

d f x33

( )

dx 、 y′′′ 、d y33 dx (4) 第 n 階導函數: f( )n

( )

x 、 d f xnn

( )

dx 、y 、( )n d ynn dx 8. 函數的遞增與遞減

(1) 遞增函數

函數 f x 具有下列性質,我們稱之為遞增函數:

( )

x1< 則x2 f x

( )

1 f x

( )

2

 函數的圖形由左方往右方上升

 若 f x 於開區間

( ) ( )

a b 內每一點都可微分,且, f x

( )

> ,則0 f x 在區間

( ) ( )

a b 內為遞,

增函數 (2) 遞減函數

函數 f x 具有下列性質,我們稱之為遞減函數:

( )

x1< 則x2 f x

( )

1 f x

( )

2

 函數的圖形由左方往右方下降

 若 f x 於開區間

( ) ( )

a b 內每一點都可微分,且, f x

( )

< ,則0 f x 在區間

( ) ( )

a b 內為遞,

減函數 9. 函數的極值

(1) 最大值(絕對極大值):若函數 f x 定義域中的每個 x,

( )

f x

( )

f x

( )

0 都成立,則稱 f x

( )

0

是函數 f x 的最大值

( )

(2) 最小值(絕對極小值):若函數 f x 定義域中的每個 x,

( )

f x

( )

f x

( )

0 都成立,則稱 f x

( )

0

是函數 f x 的最小值

( )

(3) 極大值(相對極大值):在函數 f x 的定義域中,存在一開區間包含

( )

x ,使得此開區間0

內的任意 x ,滿足 f x

( )

f x

( )

0 ,則稱 f x 為

( )

0 f x 的一個極大值

( )

(4) 極小值(相對極小值):在函數 f x 的定義域中,存在一開區間包含

( )

x ,使得此開區間0 內的任意 x ,滿足 f x

( )

≥ f x

( )

0 ,則稱 f x 為

( )

0 f x 的一個極小值

( )

10. 利用導函數判別極大、極小值

(1) 函數 f x 在 x a

( )

= 時,且 f a

( )

= : 0

若 x a< ,且 f x

( )

> ,即在 a 的左方,0 f x 為遞增函數;

( )

若 x a> ,且 f x

( )

< ,即在 a 的右方,0 f x 為遞減函數,

( )

f a 為函數

( )

f x 的一個極大值

( )

 若 x a< ,且 f x

( )

< ,即在 a 的左方,0 f x 為遞減函數;

( )

若 x a> ,且 f x

( )

> ,即在 a 的右方,0 f x 為遞增函數,

( )

f a 為函數

( )

f x 的一個極小值

( )

(26)

(2) 設函數 f x 在 x a

( )

= 時, f a

( )

= 且0 f a′′

( )

存在,

f a′′

( )

< ,則0 f x 在 x a

( )

= 有極大值 f a

( )

 若 f a′′

( )

> ,則0 f x 在 x a

( )

= 有極小值 f a

( )

11. 函數圖形的凹向與函數圖形的描繪

(1) 函數圖形的凹向:設函數 f x 在開區間

( ) ( )

a b 內可微分,c 為開區間,

( )

a b 內任一點,過,

(

c f c,

( ) )

f x 的切線 L :

( )

f x 於開區間

( ) ( )

a b 內的圖形均在切線 L 上方,則稱凹口向上 ,

 若 f x 於開區間

( ) ( )

a b 內的圖形均在切線 L 下方,則稱凹口向下 ,

(2) 導函數與函數圖形凹向的關係:設函數 f x 於開區間

( ) ( )

a b 內可微分,且 c 為,

( )

a b 內任,

一點:

f c′′

( )

> ,則0 f x 的圖形於點

( ) (

c f c 為凹口向上 ,

( ) )

 若 f c′′

( )

< ,則0 f x 的圖形於點

( ) (

c f c 為凹口向下 ,

( ) )

(3) 反曲點:函數 f x 在 x c

( )

= 的附近都可微分,且 f x 的圖形在 x c

( )

= 的左、右兩方凹性改 變,則稱點

(

c f c 為,

( ) )

f x 的反曲點或拐點

( )

(4) 導函數與反曲點的關係:

若點

(

c f c 為,

( ) )

f x 的反曲點,則

( )

f c′′

( )

= 0

(5) 描繪函數圖形:在描繪函數圖形前,先將下列資料列表討論 遞增、遞減函數的範圍

 極大值與極小值,即圖形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位置

 圖形的凹向

積分

1. 無窮數列的極限

(1) 無窮數列 a 收斂於α ,當 n → ∞ 時,n an → 或α

lim

n an α

→∞ =

(2) 無窮數列 a 不收斂,就是發散,即n

lim

n an

→∞ 不存在

2. 數列極限的性質 設

lim

n an α

→∞ = ,

lim

n bn β

→∞ = ,α 、 β 為兩定數,則 (1)

lim

n kan kα

→∞ = , k 為定數

(2)

lim

n

(

a bn n

) lim

n an

lim

n b α βn

→∞ + = →∞ + →∞ = + (3)

lim

n

(

a bn n

) lim

n an

lim

n b α βn

→∞ − = →∞ − →∞ = − (4)

lim

n

(

a bn n

) lim

n an

lim

n b αβn

→∞ × = →∞ × →∞ =

(5) 若β ≠ ,則0

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a a

b b

α β

→∞

→∞

→∞

= =

(6) 若對任何 n 且an ≥ ,則bn

lim

an ≥

lim

bn

(27)

3. 分式型數列的極限

設a ≠ ,s 0 b ≠ , s 、 t 為自然數或 0 ,若t 0 a 的一般項n 1 11 1 0

1 1 0

s s

s s

n t t

t t

a n a n a n a a b n b n b n b

− −

− −

+ + + +

= + + + + ,

0

lim

n s

n t

s t

a a s t

b

s t

→∞

⎧= <

⎪⎪= =

⎨⎪

⎪ >

,若

,若 不存在,若 4. 等比數列的發散與收斂

無窮等比數列 r n

(1) 當 1− < ≤ 時,r 1 r 為收斂數列 n (2) 當r ≤ − 或1 r > 時,1 r 為發散數列 n 5. 夾擠定理

數列 a 、n b 、n c ,若滿足n an≤ ≤ (bn cn n =1, 2, 3, ),且

lim

n→∞an=

lim

n→∞cn = ,則α

lim

n→∞b αn= 6. 無窮等比級數

無窮等比級數 1 2 1

1

k n

k

ar a ar ar ar

∞ − −

=

= + + + + +

(1) 當 r < 時,1 1

1 1

k k

ar a

r

∞ −

=

= −

,且為收斂級數

(2) 當 r ≥ 時,1 1

1 k k

∞ ar

= 無法求和,且為發散級數 7. 定積分

函數 f x 在閉區間

( ) [ ]

a b 上的定積分,以,

baf x dx

( )

表示之,a 稱為下限,b 稱為上限,f x

( )

稱為被積分式,且定義

baf x dx

( )

= −

abf x dx

( )

8. 定積分的性質

(1)

bakdx k b a=

(

)

, k 為定數

(2)

aaf x dx =

( )

0

(3)

bakf x dx k

( )

=

baf x dx

( )

, k 為定數

(4)

baf x

( ) ( )

±g x dx =

baf x dx

( )

±

bag x dx

( )

(5)

baf x dx

( )

=

caf x dx

( )

+

bcf x dx

( )

( a c b< <

9. 不定積分

(1) 反導函數(不定積分):設F x

( )

= f x

( )

,則F x 稱為

( )

f x 的反導函數或不定積分,通

( )

常記為

f x dx F x c

( )

=

( )

+ , c 為常數 (2) 單項不定積分公式:若n ≠ − ,1 1

1

n xn

x dx c n

= + +

+ , c∈»

(28)

(3) 代換積分法:

1

1

n un

u du c n

= + +

+ ,其中n ≠ − , u 為 x 的函數, c∈» 1 10. 微積分基本定理

設多項函數 f x 於閉區間

( ) [ ]

a b 中,且, F x

( )

= f x

( )

,則

baf x dx F x

( )

=

( )

ba =F b F a

( ) ( )

11. 曲線所夾面積

(1) 多項函數 f x 與 x 軸間之面積:函數

( )

y f x=

( )

的圖形、 x a= 、 x b= 與 x 軸所圍成區域 的面積為

ba f x dx

( )

(2) 兩多項函數y f x=

( )

y g x=

( )

圖形之間的面積:兩曲線y f x=

( )

y g x=

( )

在區間

[ ]

a b 所圍成區域的面積為,

ba f x

( ) ( )

g x dx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AB 使用者無法使用 RIDE 提供的 Filter Design 公用程式設計濾波器,但是 使用 VAB 的 Filter 元件時,在元件特性選單可以直接指定此濾波器的規格,使用

同一個常數 C ,只適用在 ( 0) 或者 (0, ) 上。.

( )附圖是某電信公司的通話費計算方式:300 秒以內只繳基本費,超過 300 秒之後的費用與

估計兩母 體平均數 差時樣本 數的選擇 估計兩母 體比例差

應用統計學 林惠玲 陳正倉著 雙葉書廊發行 2006... 了解大樣本與小樣本母體常態、變異數已知與未知 下,單一母體平均數區間估計的方法。知悉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 使用多重準則(例如清晰度、準確度、有效性、是否及

•  三分搜在有水平線的情況下,如果可以確定水平線的地方一定是 答案的話,才可以用三分搜找極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