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国通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国通史"

Copied!
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海纳百川 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中国史地 通史

 

 

中国通史 

第 04 卷   

中古时代 秦汉时期 

13

 

白寿彝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2)

第十四章  汉武帝

汉武帝是两汉时期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多方面的制 度,旧史往往以他与秦始皇并举,称为“秦皇汉武”。

(3)

第一节  强干弱枝,封建专制 主义体制的建立

强干弱枝的思想

强干弱枝,是汉代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思想基础。秦始皇废封国,

立郡县,实际上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娄敬对高祖献策移民,正式提出强干弱 枝的主张。汉文帝时,贾谊陈政事,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 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 之使指,莫不制人。”这种“众建说”是在朝廷和诸侯王之间建立强干弱枝 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文帝采纳了这个主张,但未能真正实行。景帝时推行 的削藩策,也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反映,但因操之过急,出了乱子。武帝时采 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这也是强干弱枝的思想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上的反映。

多种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建立

主父偃的献策是在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他说:“古者诸侯地不 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 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 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以主父偃的分析,强干弱枝对 保持朝廷统治的安定,是非常必要的。推恩的办法是有关的皇族所愿意或乐 意接受的,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推恩法不断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也不断削弱 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也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制度,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 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加强朝廷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增加朝廷的财政收 入。他于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 年),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元封元 年(公元前 110 年)分别颁布并推行了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的诏令。

盐铁官营,即由朝廷垄断盐铁的经营权利,在全国各地设立盐官铁官进行经 营管理,凡是私铸铁器或煮盐的都处以重刑,并没收其货物。铸币制度,即 禁止私铸钱币,改由官铸,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由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所 属三官负责铸造,称为上林钱或三官钱,即五铢钱。均输、平准制度,所谓 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令各地各以其土特产作为贡物,

由工官制造运输工具运往京师。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 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平抑物价。这 样,就把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树立了儒学的统治权。他在太学立五经博士,

独尊儒术而罢黜百家,作为一代大儒的董仲舒受到尊重。他的“天人感应”

《汉书・主父偃传》。

《史记・平准书》。

(4)

说,成为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他的“三纲”说,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夫为妻纲”的说法,成为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尽管在现实政治中法家思想更 受重视,但“外儒内法”,法家思想也往往要穿戴着儒家衣冠才能出场。

以上各项体制的树立,使汉成为规模具备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大国,这在 中国历史上有它深远的影响。

对人才的重视

对人主在政治上的成就,贤能的辅佐是决不可少的。刘邦深明这一点,

他在称帝后,同群臣议论刘、项得失。他说他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能 各用其材,因而获得胜利;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因而灭亡。文帝也是个 重视人才的人,他尊重细柳营的严肃军纪,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武帝 继承先帝这个传统,在继位后,多次下诏求贤。武帝和董仲舒“天人三策”

的问答,已成为著名的政治文献。他读了司马相如的赋,极想见其人。他见 汲黯,衣冠不整齐不见。主父偃、徐乐、严安被诏见,武帝说:“公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班固称赞说:“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 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 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 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 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蝉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 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 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

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

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

受遗则霍光、金日蝉,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

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

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

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这可见武帝时人才之盛,此后,虽有名臣,也非武 帝时期之可比。

体制之建树,人才的登用,是治国的两件大事。武帝在这两方面的成就,

是他雄才大略的重要标志。

《汉书・主父偃传》。

《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5)

第二节  汉和边疆各地区民族 关系的发展

武帝重视汉和边疆各地区间民族关系的发展,当武帝在位时期,汉和匈 奴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西域、西南夷闭塞的状态有了相对的改变。

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

汉对匈奴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武帝时,转被动为主动,巩固了汉在全国 各民族中的优势地位。

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匈奴遣使请求和亲,武帝令公卿大臣商量 对策。大行令王恢主张“兴兵击之”。御史大夫韩安国则强调“和亲”。在 主战主和双方的争议中,大部分官僚附和韩安国的意见,武帝勉强从和亲之 议。然而,和亲之后,匈奴仍然大肆侵扰。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马 邑(今山西朔县)聂一献破匈奴之策。武帝以时机已到,决心抗击匈奴。王 恢积极赞成聂一诱匈奴单于入塞聚而歼之的计策。武帝乃命韩安国、王恢、

李广、公孙贺、李息等为将军,率领大军准备伏击匈奴,因匈奴单于发觉而 引兵去,落了个空。从此,和亲断绝。是后,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征 讨匈奴。经过多次战争,特别是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的漠南战役、元 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的河西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的漠北战 役这三大战役之后,匈奴军主力被歼,从此衰弱,单于失据,“是后匈奴远 遁,而幕(漠)南无王庭”。河西战役后,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

酒泉、敦煌四郡(皆在今甘肃河西地区)。

通西域

为了切断匈奴“右臂”,也为了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武帝一再命张骞通 使西域。

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武帝始命张骞通西域。张骞行程万余里,

历时十余年,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联系,归来后以所了解情况报告朝廷。元 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时,汉已设置河西 四郡,由内地至西域交通畅通无阻,顺利地到达西域,加强了天山南北各族 与汉朝的联系,同乌孙建立起和亲关系;并派许多副使随同张骞到达大宛、

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地。从此以后,西域各地同中原地区的政治关系和经 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开辟了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为了保障汉使以及商队 往来的供应和安全,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西汉开始在邻近西域的酒 泉、玉门(皆在今甘肃西北部)建立亭障。后来,把亭障延展至盐泽(今新 疆罗布泊)一带,并在天山南路屯田。每处有屯田兵数百人,设置卫司马和 校尉戍守,兼护天山南北各国。从此,天山南北三十六国和乌孙都先后成为 汉朝西北边疆之一部分。

参考《汉书・韩安国传》。

《汉书・匈奴传》上。

(6)

通西南夷

武帝时期,割据东南地区的东瓯、闽越和南越之间经常发生纠纷。汉武 帝先后派兵平定了这些地区,并设置了郡县。

居住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当时被统称为“西南夷”。

在平定东南割据政权的同时,汉武帝加强了对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他 派人通夜郎(在今贵州遵义市一带),使夜郎首领及夜郎附近各部相继归汉,

于其地设置了犍为郡。不久,武帝又派司马相如通使邛都、笮都,在那里设 置了十余县,隶属蜀郡,还在西南地区先后设立七郡,封滇(在今云南昆明 市一带)人的首领为滇王,发给王印。从此,西南地区同内地的联系更加紧 密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7)

第三节  武帝晚年的社会变乱 和朝政的相对变革

武帝在位时期,汉的强大是空前的。但在强盛的同时,也伴随着奢侈、

腐化,潜伏着衰落的因素。

武帝的奢侈

武帝从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起,大兴土木,修宫室,凿池籞,先 后修建了建章宫、明光宫、柏梁台。长安周围还建有长杨宫、五柞宫等六宫。

为了便于他巡游,各地尚建有行宫。园囿中兴修最早、规模最大的是上林苑,

池沼最大者为昆池。修筑这些宫室园池,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此外,武帝巡游无度,从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以后,多次携带文 武百官和侍卫巡游全国各地,见诸于记载的巡游达二十余次之多,足迹遍于 长江以北各郡县,次数之多,范围之广超过了秦始皇。每次“巡狩郡县,所 过赏赐,用帛百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武帝还宠信方士,迷信神怪,惑于方士们所谓神仙长生不老之说,希望 通过方士求得不死之药。他多次派人入海求仙,还想亲自入海求神仙,后被 东方朔固谏乃止。

武帝这些活动,不仅靡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 上行下效,使整个统治集团日趋腐化,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 上无限,加之繁重的赋税、兵役和御役,造成了“民力屈,财用竭”的恶果。

武帝末年,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广大农民穷困破产,无 以为生,流亡农民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了天下的动乱。

农民起义

天汉二年(公元前 99 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

起义声势之大,要超过秦末农民起义初期时的情况其最著者,“南阳有梅免、

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之属”。起义军 多则数千人,少则数百人,到处攻打城邑,夺取兵器,杀戮官吏,释放囚犯。

汉武帝急忙派遣军队到各郡县镇压,对起义军大肆屠杀,甚至把供应过起义 军饮食的群众也一概处死;并作“沉命法”,规定:凡是发生起义的地区,

如果郡县没有发觉,或是捕杀起义人民不够多的,有关的大小官吏都要处以 死刑。尽管西汉朝廷用尽一切严刑酷法来镇压起义人民,并没有能把起义镇 压下去。

轮台之诏和政治改革

面临危机四伏的境地,汉武帝深感他的政策有改弦易辙的必要。征和四 年(公元前 89 年),他曾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

《汉书・酷吏・咸宣传》。

(8)

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罢去了诸方士侯神 人者。

同时,武帝又于是年下诏,“陈既往之悔”,罢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 东南)之戍。诏书中说: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 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

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 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武帝下诏后,“由是不复出军”,减少了边事。他又封丞相车千秋为“富 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还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

这些政治上的改革,挽回了当时的局势,使汉未陷入秦末的厄运。

后元二年(公元前 87 年)二月,汉武帝死,终年七十一岁,葬于陕西茂 陵。

《汉书・西域传》。

《汉书・西域传》下。

(9)

第十五章  董仲舒公孙弘

董仲舒、公孙弘,都是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所建立的新的儒学体系,

对当时以及后世封建主义的思想统治有重要的影响。

(10)

第一节  董仲舒及其学说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 179 年),死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 元前 104 年)。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或说景县)人。他少年时代治《公 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毋生。汉景帝元年(公元前 156 年)与胡毋生 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因为他治学 认真,所以在学术上造诣很高。《史记・儒林列传》说:“汉兴至于五世之 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汉书・五行志》也说:

“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在司马迁看 来,自汉初到汉武帝,传《春秋》公羊学的学者中,水平最高的是董仲舒。

班固则认为,董仲舒是西汉儒者的一代宗师。

汉武帝即位之后,举贤良文学之士,于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即“天 人三策”)上书汉武帝。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五月,

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是以《春秋》公羊学为理论基础,从“天 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

“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才孝廉”。汉武帝对董仲舒所上“天人三 策”十分满意,于是用他为江都(今扬州)相,辅佐易王刘非。易王是汉武 帝的哥哥,向来骄横,喜好武勇。而董仲舒能以礼义予以匡正,因此易王对 他也很敬重。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治理封国用《春秋》灾异学说的观点,

推衍阴阳的变化,例如求雨的方法是要闭塞阳气,而放纵阴气的发展;要使 雨停止,其方法则相反。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的仪式而已。

著书立说

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易王刘非上书汉武帝,

愿意领兵出击匈奴。汉武帝不许可。因为刘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 杰,骄奢甚”。很可能因为此事,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中大夫是“掌论议”之官,居于都城长安。在此期间,董仲舒因善为灾 异之说,便在家里就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 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

《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其中 有讽刺时政的文字,当时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并不知道它是老师所写,以为 是很愚蠢之作。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下了大狱,继又下诏赦免其罪。

因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董仲舒之所以被赦免,大约与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有关。在 他复为中大夫以后,汉武帝又下诏书,要吾丘寿王“从中大夫董仲舒受《春 秋》”,即要吾丘寿王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

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公孙弘任丞相,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

本节主要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及《春秋繁露》。

《汉书・景十三王传》。

《史记・儒林列传》。

《汉书・吾丘寿王传》。

(11)

一文中有“江都相董仲舒”之语,可见此时董仲舒已由中大夫复为江都相。

董仲舒为人廉洁直率。他治《春秋》公羊学,造诣很深,而丞相公孙弘在这 方面远不如他。公孙弘此人对于和他有过矛盾冲突的人,虽然表面上与其亲 善,而背地里却喜欢陷人于罪。他妒嫉董仲舒,盘算着找机会报复。他知道 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特别恣意放纵,便对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任用为 胶西王相。汉武帝便调董仲舒为胶西王相。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是个大儒,很 有德行,因此也还能善意的对待他。但是董仲舒还是怕时间长了难免得罪,

于是推病辞去胶西王相之职。董仲舒退居家中,始终不过问家里的产业情况,

专心从事著书立说。

董仲舒在家居数年中,朝廷中如有重要事情商议,汉武帝都派使者及廷 尉张汤到他家里去询问,而他的对答都能阐明纲纪法度。

董仲舒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 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

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这些著作,后来大都搜集在《春秋繁 露》一书中。

董仲舒最后因“年老,以寿终于家”。他的弟子有褚大、吕步舒、殷忠 等以百数,而他的子孙皆以有学问而做大官。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说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 神,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而人在自然界的 万物之中处于特殊地位,最为可贵。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 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 366 节,

与一年的天数相副;大骨 12 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 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 为一”。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 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 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而并不存在目的关系,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强 加给自然界的。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董仲舒精心 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 制制度服务的。首先,他通过“天命”的桥梁服务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统治秩 序。他认为,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

《春秋繁露・郊义》。

《春秋繁露・阴阳义》。

《春秋繁露・阴阳义》。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春秋繁露・服制象》。

(12)

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 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他认为天的意志是“贵阳 而贱阴”的,而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因此,天“任德不任刑”。他还 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

并进而将五行伦理化。他说:“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董仲舒还把 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此而推 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又说: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这里 所说的三纲,即《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 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即矛盾的对 立双方是不转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形而上学的。那末,如何解释皇位的更 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 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 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可见“谴告”之说是对 君权神授的一种变相解释。而“改制”之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 的一种形式。即新即位的统治者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徙居处、更称号、

改正朔、易服色”。但是“其大纲、人伦、道德、政治、教化、习俗、文义 尽如故”,即“三纲五常”等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他说:“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改制”说的延伸。他认为夏朝是黑统,商朝 是白统,周朝是赤统。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循环不已。每次 朝代的更替都要按照“三统”说来“改正朔、易服色”。这样虽然不断在形 式上发生变化,但实质上,即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神秘的认识论与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认识论继承了孟子通过内省的途径,按照“尽心”、“知性”、

“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 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视反听”,“察身以知天”,即由内省的

《春秋繁露・顺命》。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春秋繁露・服制象》。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春秋繁露・楚庄王》。

《春秋繁露・楚庄王》。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13)

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

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在名实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名”要符合 天意。他说:“名则圣人所发天意。”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名并非真实事物的反映,而是天意的反映。而且他 还认为,“名”要符合“义”与“理”。他强调的是“名”,而不是实。认 识是以“名”为中心,他说:“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是判断是非 的标准。可见董仲舒是用“名”去正“实”。显然“名”是第一性的,而实 是第二性的。这是孔子唯心主义的“名实”论的发展。

董仲舒的认识论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 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因此,他的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 度。其所以如此,这是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分不开的。

董仲舒的人性论,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 张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

。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是天使人性有善、有恶。“圣人之性”善,“斗 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

。他认为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 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他认为,性好比田里的禾苗,善好比 谷米。禾苗长大能结出谷米,而禾苗并不全都能长出谷米。善是从质朴的性 中经过教育而成的,而性的质朴并非完全成为善。既然民需要教化才能善,

而谁来实施教化呢?当然是统治者,即君王。君王是顺天之意来完成这项任 务的。因此,董仲舒进一步提出“顺命”、“成性”、“防欲”的主张。这 种统治方术,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批判了孟子的性善 论,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 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评论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 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 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

《春秋繁露・郊祭》。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春秋繁露・祭义》。

《春秋繁露・实性》。

《春秋繁露・玉杯》。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汉书・董仲舒传》。

(14)

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他 提倡的“谴告”说,也是借神权对君权的限制。他还提出“限民名田”、“盐 铁皆归民”、“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等改良主张,在当时是起了 进步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纲”与 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

《汉书・食货志》。

(15)

第二节 公孙弘 两次应征,两任博士

公孙弘(前 202—前 121),字季,西汉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

年轻时,当过薛县狱吏,因事免职,家贫,在海上牧猪为生。到了四十余岁 才发愤求学,学习《春秋》杂说。武帝初年,下举诏贤良文学之士。那时,

他年已六十,菑川国推举他以贤良应征,被任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回朝 向皇帝报告出使情况时,奏事不合旨意,武帝以为无能,遂告病回家。

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菑川国 又推举公孙弘。于是,他又西去长安,到主管征辟的太常衙署参加对策。在 这次对策中,他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

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揉和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 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 者下”。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 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这就把法术同礼义熔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 交替为用。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

又把二者熔于一炉。这种揉和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术,也就是 杂王霸之道。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当时参加对策的儒士共 有一百余人,主持征辟的太常在评议对策等第时,“弘第居下”,后来上奏 皇帝,武帝把他的等第颠倒过来,“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 马门”。

阿顺君旨,位至卿相

公孙弘从狱吏出身,通晓法令,后来又攻读儒书,精通儒术,故史称其

“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所以能够以儒术饰法术,即外儒术而内 法术,由此得到了武帝的赏识。此人“恢奇多闻”,有权术,善辩论,深谙 人情世故,善于揣摩武帝的旨意,“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 肯面折庭争”,武帝却以为“其行敦厚”,“上大悦之”。由于他深得武帝 欢心,因而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扶摇直上。他当了一年多博士,就超升为左 内史,从比六百石升至二千石。

公孙弘升任左内史后,更加小心谨慎,“奏事不可,不肯庭辩”,恐怕 当面辩论会引起武帝的反感。他知主爵都尉汲黯以好直谏深受武帝的器重,

所以在朝廷奏事时,往往先问清汲黯所奏何事,了解他的意图,等到汲黯发 言后,然后推衍其说,加以发挥,武帝听后非常高兴,对于他的意见“所言 皆听”,“以此日益亲贵”。他还用一种诡诈的方法来取得信任。有时同公 卿大臣事先约好在上奏时采取一致的意见;但到了皇帝面前,则察颜观色,

看风使舵,往往“倍(背)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当面指责他内怀奸诈,

不讲信义。他辩解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武帝深以为然,以弘忠于己,后来凡是有人揭发他的短处,武帝不仅不听,

反而更加信任他。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武帝免去御史大夫张欧官职,

以公孙弘代之。他当左内史不过三年,又超升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本节主要依据于《史记・平津侯公孙弘列传》和《汉书・公孙弘传》,凡引上述资料者,不另作注。

(16)

当时,武帝命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又于东北的 貊地区(今 朝鲜东部)设置沧海郡,漠南战役后又于河南地筑朔方城,设立朔方郡。公 孙弘数谏武帝,“以为疲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武帝命朱买臣等人在设 朔方郡、筑朔方城这个问题上发出十条策问诘难之。公孙弘在十条策问中未 能解答出任何一条。乃认罪道:“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

沧海而专奉朔方。”武帝许之。公孙弘平素才智过人,为什么在同朱买臣等 辩论时一个问题也答不出来呢?正如韦昭所说:“以弘之才,非不能得一也,

以为不可,不敢逆上耳!”意思是,以公孙弘的辩才,不是答不出来,只是 不敢说,深怕违背武帝的旨意。

公孙弘虽为三公,但生活非常节俭,以为“人主病不能广大,人臣病不 节俭”,常盖布被。汲黯对武帝说:“弘位在三公,奉(俸)禄甚多,然为 布被,此诈也。”武帝以问弘。他承认汲黯所说属实。他说:“九卿与臣善 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 名。……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武帝听后,“以为 谦让”,更加信任他。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薛泽罢相后,武帝任公 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丞相三年,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病卒,

终年八十岁。

以儒术饰文法,适遇其时

公孙弘出身贫贱,以对策称旨,武帝拔为举首,十年之间,位至卿相。

他之所以能出贱入贵,平步青云,由于当时武帝方标榜儒术,推行外儒内法 的治术,弘既“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深合武帝旨意;又富于才 智权术,善于揣摩武帝心意,精通做官诀窍,故能“日益亲贵”,始终得到 武帝宠遇,终于相位,正如《汉书》传赞中所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 乎!”他在当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六年中,并无多大建树。

《史记・公孙弘列传・集解》注。

(17)

第十六章  卫青霍去病李广

卫青、霍去病、李广,均以击匈奴有功为当时名将。而卫青、霍去病以 椒房之亲特荷恩宠。

(18)

第一节  卫青 以外戚入仕

卫青(?—前 106),字仲卿,西汉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县 人,本姓郑。他的生父郑季当过平阳县吏,因为办事经常出入平阳侯曹寿家。

曹寿的妻子平阳公主(原封阳信公主,下嫁曹寿后改称平阳公主)是汉武帝 之姊。郑季在平阳侯家办事时,与平阳公主侍婢卫氏私通,生卫青,因从其 母冒姓卫氏。在此以前,卫氏尚生有子女数人,长子长君,长女君孺,次女 少儿,三女子夫,子夫的弟弟步广。他们都是卫青的同母兄姊,也都冒姓卫 氏。

卫青幼年时,曾经回到生父郑季家,从事牧羊。后来因不堪异母兄弟的 歧视凌辱,又返回平阳侯家当家奴,年长,善骑射,为平阳侯府骑卒,常骑 马扈从平阳公主出游。

卫青的同母姊卫子夫为平阳侯家讴者(歌女)。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年),武帝出游霸上(长安东郊),还至平阳公主家。平阳公主设宴款待,

讴者献歌,武帝唯独喜爱卫子夫,平阳公主“因奏子夫送入宫”,给了武帝,

年余,有身孕。武帝陈皇后母陶长公主(武帝之姑)听说卫子夫得到武帝宠 幸怀了孕,很妒忌,乃使人捕了卫青。当时卫青给事建章(宫名),未知名。

幸赖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率领壮士数人把他抢救出来。武帝闻知其事,召 见卫青及其亲属,厚加赏赐,以青为建章殿侍中。不久,武帝立卫子夫为夫 人(后立为皇后),擢卫青为太中大夫。

善骑射,有将才

卫青做了几年太中大夫,武帝察知其善骑射,有将才,乃改其文秩为武 职,任之为将军,委以抗击匈奴的重任。

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匈奴单于出兵侵扰上谷郡(今河北西北部),

杀掠吏民。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从上谷出击,以公孙敖为骑将军,从代 郡(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东北部一带)出击,以太中大大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由云中郡(今内蒙河套地区东部)出击,以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从雁门郡

(今山西西北部)出击。结果,公孙敖、李广两军俱为匈奴所败,公孙贺军 无所得,唯独卫青所率一军追击匈奴至龙城,“斩首虏数百”,以功赐爵关 内侯。

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秋天,匈奴骑兵二万入侵扰辽西郡(今辽宁 西部、河北东北部一带),杀辽西太守,虏掠二千人;又侵扰渔阳郡(今河 北北部)、雁门郡。卫青奉命率骑兵三万人从雁门出击,击败匈奴,“斩首 虏数千人”。第二年,匈奴又侵扰辽西、上谷、渔阳各郡。卫青率领所部从 云中出击,又经云中郡至朔方郡(今内蒙河套以南伊克昭盟等地)之高阙向 西扫荡追击,直至陇西郡(今甘肃西南部)。这次漠南之役,卫青所部汉军 纵横数千里,击败匈奴,“捕首虏数千,畜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 为朔方郡”。战后,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筑朔方城。

本节主要取材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汉书・外戚传》。

(19)

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匈奴右贤王多次率兵侵扰朔方城。武帝决 定大举反击,命车骑将军卫青率所部三万余骑从高阙出击;同时,以卫尉苏 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 轻车将军,各率所部从朔方出击,皆受卫青指挥。另外,又以大行李息、岸 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各率所部从右北平郡(今辽宁西北部、河北东北部)出 击。以上各军共十余万人。这次战役大败匈奴部众,右贤王率领残部数百骑 远遁,“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数十万以至 百万)”。大军还至塞上,武帝“遣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

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后又加大司马之号。并封其子卫伉、卫不疑、

卫登及其部将为侯。

元朔六年(公元前 123 年)春天,大将军卫青奉命从定襄郡(郡治在今 内蒙和林格尔以北)出击,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

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 为强弩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这年夏天,卫青又率六将 军从定襄出击,“斩首虏万余人”。但苏建、赵信率所部三千余骑逢匈奴单 于所部大军,接战一日,汉军寡不敌众,死伤殆尽。赵信降匈奴,唆单于远 走漠北,俟汉军远征疲敝而击破之。单于听从他的计策,远走漠北。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匈奴单于远走漠北后,武帝作出决策,令 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以步兵数十万人随其 后,另有担任运输的军马数万匹,军容甚盛。命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

分两路出击。又以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都尉赵 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为后将军,皆随从大将军出征。卫青率领所部出 塞后,侦知单于所在,乃自率精兵出塞千余里,直抵漠北单于屯兵处,见单 于正率所部结阵以待。于是,两军展开决战。卫青令汉军以兵车环结为营,

而以精骑五千往袭单于营。傍晚,大风,飞沙走石,两军不相见,卫青乘势 从左右两翼包围单于营。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估计不能取胜,遂乘六 骑,“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黑,汉匈两军展开搏斗,

杀伤大抵相当。卫青侦知单于逃走,发轻骑追之,自以大军随其后,一昼夜 行二百余里,未擒到单于,直追至寘颜山赵信城而还。“凡斩首虏万九千级”。

骠骑将军霍去病一军,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击,奔驰二千余里,越过大漠,

大败匈奴左贤王部,斩获七万余人。合计卫霍两军斩获约九万,而汉军亦损 失士卒数万、战马十一万匹。这次漠北之役,是抗击匈奴三大战役(漠南战 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战役。经过三大战役之后,

匈奴主力被歼。从此,单于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漠北战役以后,西汉以战马损失过多,又以当时正从事于消灭东南、西 南割据势力,不能兼顾,不久霍去病死,“于是汉久不北击胡”。匈奴也因 疲敝而数使使于汉,“将辞甘言求请和亲”。汉匈之间暂时相安无事。

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卫青病逝,谥长平烈侯,与平阳公主合葬, 起冢象庐山,以纪念其破匈奴之功。

卫青有三子,皆以卫青战功封侯。武帝末年,迷信巫蛊,怀疑有人诅咒 他,派人搜捕巫蛊,公卿王侯因此被杀者甚多,卫皇后两女及卫伉皆被杀。

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卫皇后和太子都因巫蛊受害,卫氏全家亦遭到灭

卫青尊贵之后,平阳公主改嫁于他,但早死,故卫青死后与其合葬。

(20)

族之祸。

仁善退谦

卫青出身家奴,虽因其姊之故,得以出贱入贵,亦由其有将帅之才,所 以能得到武帝的重用,能够建立战功,得到高官厚禄。他尊贵后,又能谦虚 谨慎,宽厚待人,故司马迁称其“为人仁善退谦”;班固亦称“青仁,喜士,

退让”,在作风上与他的外甥霍去病的恃贵而骄、不恤将士有所不同。史称: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 下大将军,大将军尊贵诚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

反不重耶!’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以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这件事情说明:汲黯不以卫青地位尊贵而卑恭屈膝;卫青并不因此责怪汲黯,

反而更加尊敬他,可谓谦恭待人、礼贤下士。

但卫青在谦虚谨慎中过于小心拘谨,“以和柔自媚于上”,一味顺承武 帝旨意,不敢有所谏诤;他虽然“喜士”,也能“礼贤下士”,却不能招贤 荐士,苏建劝他注意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 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

何与招士!”霍去病也是如此。卫青、霍去病处于亲近的地位,深知武帝不 满意诸侯王结交宾客,为了保全禄位,所以不敢招贤荐士。司马迁、班固认 为为将之道不应如此,故在《史》、《汉》传赞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言及之。

《汉书・汲黯传》。

指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

(21)

第二节  霍去病 年轻为将,号称冠军

霍去病(前 140—前 117),系卫青姊卫少儿之子。他的生父霍仲孺,河 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当过平阳县小吏,因事常到平阳侯家,

与其家侍婢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不久,霍仲孺还家娶妻,生子霍光,遂与 少儿断绝往来。后来少儿妹卫子夫立为皇后,少儿更嫁为詹事陈掌妻,少儿 姊君孺也更嫁太仆公孙贺。数年之间,卫氏家族由贫贱平步青云,富贵无比。

去病亦以皇后姊子早贵,年十八,为侍中,出入宫禁,侍从武帝,深受信任。

武帝以霍去病善于骑射,令其随卫青出征。元朔六年(公元前 123 年),

大将军卫青从定襄(今内蒙河套东部一带)击匈奴,接受武帝诏令,任二十 岁的去病为票(骠)姚校尉,以所部壮士为其部属。去病勇敢善战,率领所 部轻骑兵八百人,驰驱数百里,奔袭敌营,予敌以重创,“斩捕首虏过当”,

即斩获超过损失之数。论功行赏,武帝以去病为首功,封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春天,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品秩与大 将军相等。去病率领精骑万人,从陇西郡(今甘肃西部)出击,历经匈奴五 王属地,转战六月,过焉支山千余里,俘获匈奴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捕 斩“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武帝下诏增封去病爵 邑二千户。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从北地郡(今甘肃 北部、宁夏南都一带)出击,去病率领所部深入敌境二千余里,越过居延,

过小月氏,直抵祁连山(在今酒泉、玉门以南的甘青边境),大败匈奴军,

捕获单桓王、酋涂王,匈奴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 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

都尉六十三人”,匈奴军被歼灭十分之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战役。

战后论功行赏,武帝增封去病爵邑五千户,并封其有功的部将鹰击司马赵破 奴为从骠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辉渠侯。

这年秋天,匈奴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 诛之。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武帝命令骠骑将兵往迎之。休屠王后悔,

浑邪王杀之,并其众。骠骑将军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裨将见汉军,

而多不欲降者,颇遁去。骠骑乃弛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遂独遣浑邪王乘传诣至,“降者四万余人,号称十万。”在这次迎接匈奴浑 邪王归降中,霍去病又立大功。武帝下诏表彰去病功绩,又增封其爵邑一千 七百户。由此,“去病日以尊贵,比大将军矣”。不久,汉在河西地区设立 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春天,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大将军卫 青各率五万骑兵出塞,“步兵转者踵军后又数十万人,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 属骠骑”。原先决定去病从定襄出击,与匈奴单于相当;后由俘虏口供获悉 单于往东的消息,乃变更计划,令去病率领所部东出代郡(今河北西北部、

山西西北部一带)。在北平郡(今河北东北部、辽宁西北部一带),大将军 卫青从定襄出击。卫青率领所部从定襄北上后,方侦知匈奴俘虏所供情报不 确,单于仍留在定襄以北地区,并未东去,于是,卫青立即度过大漠直追单 于大军,与之展开激战。由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击,

本节主要取材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和《汉书・霍去病传》。

(22)

北度大漠,奔袭二千余里,与匈奴左方(即东方)兵接战,大获全胜,俘获 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 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约歼 灭匈奴左方兵十之二三。此战,史称漠北战役。汉武帝以为这次战役中霍去 病所部斩获甚多,厚加赏赐,增封去病爵邑五千八百户,并下诏予以表彰。

又封其部将路博德为邳离侯,卫山为义阳侯,复陆支为杜侯,伊即靬为众利 侯(后二人为匈奴降将),李敢为关内侯。卫青因斩获不多,未蒙赏赐,其 部将亦未有封侯者。又增设大司马一人,由霍去病充任,令其品秩俸禄与大 将军相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 多去事骠骑。”

壮年逝世,战功卓著

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 年),霍去病病逝,年方三十三岁。武帝非常哀 悼,下葬之日,令由匈奴归降将士组成的属国军穿着黑甲送葬,自长安至茂 陵(在长安以西,今陕西兴平县东),络绎不绝。为他建造了一座巍峨的坟 墓,以纪念他在抗击匈奴战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谥号景桓侯。

去病死后,由其子霍嬗袭冠军侯爵位。嬗后来随从武帝到泰山封禅时夭 亡。去病有两孙霍云、霍山。昭帝时,云官居中郎将之职,山为奉车都尉。

霍光临终,愿将国邑三千户分封霍山,汉宣帝乃封山为乐平侯;不久,又封 霍云为冠阳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 66 年),霍云、霍山与霍光之子霍禹 皆以谋反被处死,自霍去病、霍光以来显赫一时的霍氏家族终遭灭族之祸。

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战功卓著。“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皆以将 军(按:另两出为校尉,从卫青出征),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 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其歼敌之众,辟地之广,在同时 诸将中可谓首屈一指。武帝封他为冠军侯,就是表彰其勇冠三军之意。他“为 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作战之先,“所将常选”,“诸宿将所将士马兵,

亦不如骠骑”。这说明去病所部,是得到特殊照顾优先挑选的。临战时,他 身先士卒,“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亦敢深入”。武帝常欲教之孙武兵法。

他答道:“顾方略如何耳!不至学古兵法。”说明他很注意在实战中运用战 略战术。武帝为他修建了宅第。但是,由于他少年得志,生活优越,养成骄 奢的习气,身为大将,却对部下将士漠不关心,不了解他们的疾苦。据史籍 记载,他奉命出征时,武帝常调拨给他数十辆车的食物作为犒劳,但他却留 着自己使用,宁肯腐烂掉,也不分给将士,“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 饥者”。有时,他远征塞外,粮食供应困难,士卒愁苦,他却在踢球作乐,

不去抚慰。其恃贵而骄,不恤士卒,“事多类此”。《史记》、《汉书》以 此来说明他的特殊作风。对于一个统率大军的将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 严重的缺点。

狼居胥山,当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

翰海,即今西伯利亚之贝加尔湖。

(23)

第三节  李广 年少从戎,屡任边将

李广(?—前 119),西汉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通渭县东)人,秦始 皇时大将李信之后。他的先世原居长安附近之槐里,后来迁徙成纪,世代为 将,以善骑射著名当世。他和卫青、霍去病同是西汉的名将。

李广“结发从戎”,从少年时代起就参加了抗击匈奴侵扰势力的战争。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 166 年),匈奴老上单于率领骑兵十四万人大举南侵,

攻朝那、萧关(朝那县属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县东;萧关在朝那县境),前 锋直抵离长安不远的雍县、甘泉(甘泉宫)。文帝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

成侯董赤、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李广以良家于弟从军。他善于骑射,

奋勇杀敌,擢升为中郎,不久,升迁为武骑常侍,常随从文帝射猎。文帝见 李广格杀猛兽,勇力过人,深为叹赏,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当 高皇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景帝即位之初,李广任北地郡都尉,不久,调回京师,任骑郎将。吴楚 七国之乱时,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与叛军激战昌邑(今山东巨野县 南)城下,夺得敌军军旗,威名大震,由此知名当世,梁孝王刘武以将军印 赐之。战后论功行赏,朝廷以广身为汉将,不应接受藩王官印,故未加赏赐,

徙为上谷郡(在今河北北部)太守。典属国公孙昆邪谏景帝说:“李广才气,

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广为离京师不远 的上郡(今陕北一带)太守。不久,又转任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边郡 太守,“皆以力战为名”。景帝末年,李广又任上郡太守。景帝派中贵人(宫 内贵官)到上郡视察李广所部的作战演习。中贵人率领骑兵数十人先行,忽 遇三个匈奴人,双方交战,中贵人被射伤,随从骑兵亦多被射杀,中贵人逃 回李广营中告知其事。李广认为这是三个射雕的匈奴人,乃率领骑兵一百人 前去追赶,射死二人,生擒一人。正返回时,忽然望见前方有匈奴骑兵数千 人挡住去路。李广的部下以敌我势力相差悬殊,惊恐异常,慌忙上马,欲疾 驰回营。李广说:“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因令兵士继续前进,进至 距匈奴军营二里之处,“下马解鞍”,“以示不走”。匈奴见之,以为诱兵 之计,恐中埋伏,果然不敢出击,夜半解围而去。

号为“汉飞将军”

武帝即位后,“以为广名将也”,从上郡太守调入为掌管宫门屯兵的卫 尉。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武帝采纳王恢之计,引诱匈奴单于入塞,

然后伏兵袭击之。李广奉命为骁骑将军,与护军将军韩安国等率兵十余万埋 伏马邑(今山西朔县)山谷中,后来单于发觉中计,急忙出塞,广等无功而 还。

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匈奴侵扰上谷,杀掠吏民,武帝遣车骑将 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骑兵万人反击 匈奴。李广奉命率领所部从雁门出击,遭遇匈奴大军。在众寡悬殊情况下,

本节主要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李广传》。

(24)

兵败被虏。匈奴单于知道李广贤能,命令把李广押去见他。匈奴士兵因李广 受伤,在两马之间套上绳索,令其卧在绳索上。走了十余里,李广装着伤重 昏厥过去,察觉道旁有一骑骏马的匈奴小儿,趁其不防,腾身上马,推儿下 地,取其弓箭,鞭马疾驰,南行数十里,遇见所部残军,率之入塞。匈奴遣 数百骑追之,被李广射杀殆尽。回到长安,朝廷以广兵败被虏,士卒伤亡大 半,论罪当斩,赎为庶人。广罢职居家时,常到蓝田(今属陕西)南山射猎,

夜半归家,行经霸陵(在长安东郊,今西安市东),霸陵县尉责以不当夜行,

把他拘留于霸陵亭下,广恨之。

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匈奴侵扰辽西郡,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 国所部汉军,于是,武帝起用李广为北平郡太守。临行,请调霸陵尉同去,

“至军而斩之”,上书谢罪。武帝下诏表示不加追究,并勉其率军御寇,以 安边陲。广守右北平数年,匈奴畏之,不敢寇边,号之为“汉飞将军”。不 久,郎中令石建病死,武帝召李广回朝,命其为郎中令。

元朔六年(公元前 123 年),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击匈奴。武帝以李广 为后将军,与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中将军公孙敖、强 弩将军李沮等随同大将军出征,“诸将多以军功封侯”,而李广无功,不得 封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汉军大举击匈奴。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 侯公孙敖从陇西出击,郎中令李广、博望侯张骞从右北平出击,结果,西线 大获全胜而东线失利。东线兵力比较单薄,由李广率四千骑为前锋,张骞率 万余骑随其后。广军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围广,广所部兵士以敌 我相差悬殊,非常惊恐。为稳定军心,李广命其子李敢率数十骑驰往敌营附 近观察动静。李敢回报说:“胡虏易与耳。”于是,军心乃安,从容不迫地 摆出环形阵势,准备迎击来犯之敌。不久,匈奴发动猛攻,矢下如雨,汉军 伤亡过半,弓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乃令将士矢无虚发。他连发数弩射死匈奴 裨将数人,匈奴军队暂时向后退却。到了晚间,将士畏惧匈奴军队乘夜偷袭,

惶恐不安,“而广意气自如”,“军中服其勇”。次日,正当与匈奴力战之 际,张骞所率大军前来接应,匈奴军乃解围而去。在这次战役中,张骞以行 军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李广虽然以少敌多,但按照汉法,以李广所部伤亡 大致与杀伤敌军相当,功过相抵,未能得到赏赐。

“数奇”而遭不公平“待遇”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大军北伐匈 奴。李广多次要求参战,武帝以为他年老,弗许,考虑良久,才命其为前将 军,隶属大将军卫青。卫青侦知单于所在之地,自率精兵前往,准备与单于 统率的大军接战,而令李广与赵食其所部并为一军,从东道出击。东道不仅 绕道,路程较远;而且所经地区水草缺少,行军困难。李广对卫青说:“臣 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乃今一得当单 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卫青因暗中受到武帝告诫,以为“李广数奇(命 运乖舛),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同时,卫青好友公孙敖因不久前战 败失去侯位,亦愿让他共击匈奴单于,给予立功的机会,因而不用李广为前 锋,徙其出东道。广知之,深感不平,向卫青固辞前往东道,卫青不允,李 广含怒,不告而别,不得已仍与赵食其俱出东道。由于没有找到向导,迷失

(25)

道路,未能度过漠北,与匈奴接战。卫青率大军与单于接战后南返,乃与李、

赵两将军会合,因遣长史责问其失道情况,并令到大将军幕府对簿。李广对 其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 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 之吏矣。”乃以佩刀自刭而死。他的死,引起了兵士们和百姓们的深切哀悼。

李广出身行伍,以战功位至二千石,两为九卿(卫尉、郎中令),七任 边郡太守,历仕文、景、武三朝,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以善骑射、有勇略、

能力战著名当世。特别是他的廉洁奉公、与士卒共甘苦这种为国忘身的优良 作风和爱国精神,更是难能可贵,感人至深。史称:李广为人廉洁,“得赏 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余财,终不言生产事。……将兵,乏 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所以他死时,“一军皆哭”,“百姓闻之,

知与不知(素相识与不相识),无老壮皆为垂涕”。

司马迁叹道:“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 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这是对李广质朴诚信作风无限的怀念,

也是对他遭受不公平待遇以至自到深切的同情。后人所谓“李广无功缘数奇”

,实在是莫大的误会,远不如司马迁了解李广及其遭遇之深。

汉武帝拘泥于汉法,对李广赏赐过薄,不予封侯,位不过九卿。李广曾 发过牢骚:“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妄校尉以下,材能不及中,

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弦外 之音,他本人不负于世,而武帝却亏待了他。武帝妄称李广“数奇”,而偏 爱卫青、霍去病,显然是不公平的。

李广死后,其子李敢、其孙李陵皆以勇略而参与对匈奴的战争。李敢在 漠北战役中,随从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匈奴左贤王力战,夺得左贤王军旗,以 功封关内侯,代其父李广为郎中令。敢怨大将军卫青刁难其父,令其饮恨而 死,乃击伤之。骠骑将军霍去病怨敢击伤其舅卫青而射杀之。李陵于天汉二 年(公元前 99 年),深入匈奴境内作战,因寡不敌众,又被切断粮道,遂投 降匈奴。这是李氏的悲剧。

王维:《老将行》。

(26)

第十七章  张骞 苏武

张骞通西域,苏武使匈奴,均以对外特殊表现为汉名臣。

(27)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 匈奴、大月氏和西域诸国

张骞(?—前 114),西汉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成固县东)人。武帝 建元年间,骞为郎官。当时汉武帝正准备反击匈奴,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西 域有大月氏国,与匈奴为敌。大月氏与乌孙原居河西地区的敦煌、祁连间。

后来匈奴攻破大月氏,杀大月氏王,以其头为盛酒的饮器,月氏人被迫西迁,

迁徙到西域的伊犁河流域(今新疆西北部)。匈奴又指使乌孙远攻大月氏,

大月氏又被迫西迁,迁徙到妫水(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因而与匈奴积怨甚 深;但却无人援助,与之共击匈奴。汉武帝听说这个消息,为了截断匈奴的 右臂(西域在匈奴之右),必须联络西域诸国,特别是联络大月氏,利用它 同匈奴之间的矛盾,与之夹击匈奴。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武帝下令 招募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使臣,张骞便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西域。

汉代的西域,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西域,泛指今玉门关、阳关(皆在今 甘肃西北部)以西,经过天山南北,越过葱岭,直至中亚、南亚、西亚、欧 洲、非洲的广大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指我国新疆天山南北、葱岭以东、

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这一地区,小国林立,号称三十六国,后来又分 为五十余国,是从汉朝通向葱岭以西诸国的交通孔道。当时通往岭西诸国的 道路有南北二道:南道诸国有鄯善、婼羌、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拘弥、

渠勒、于阗、皮山、莎车等国,皆在今昆仑山以北、塔里木河以南,由莎车

(今新疆莎车)向西越过葱岭,通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 伊朗)诸国,由此向南,可通身毒(今印度半岛)。北道诸国有疏勒、尉头、

温宿、姑墨、龟兹、乌垒、渠犛、焉耆、尉犁、危须、山国等国,皆在今天 山以南、塔里木河以北,由疏勒(今新疆喀什)西越葱岭,通大宛(今中亚 费尔干纳一带)、康居(今中亚阿姆以东、巴尔喀什湖以西之地)、奄蔡(约 在今咸海、里海一带)诸国。南北道诸国,皆在今新疆天山南路,居民大多 数从事农业,也有畜牧业。天山以北,有姑师(后分为车师前国、后国),

且弥东、西国,卑陆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国。这些地方的居民大多过 着游牧生活,姑师一带农业比较发达。西域三十六国人口稀少,最大的龟兹,

有八万多居民,最少的只有数百人,除王以外,还设有辅国侯、左右将、骑 君、都尉、译长等官职。在张骞通西域前,西域三十六国受匈奴的役属,由 匈奴西边的日逐王派遣僮仆都尉进行统治,经常率领数千骑兵巡逻各地,并 征收繁重的赋税。

在西域三十六国以北,今天山北路的伊犁河流域有乌孙族。乌孙人原居 河西地区,后来乌孙人在匈奴指使下远攻已迁至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 氏又被迫西迁,乌孙人就在伊犁河流域定居下来。乌孙有人口六十余万,骑 兵十八万多人,过着游牧生活,国王号称昆弥,下设相、大禄、左右大将、

侯、大将、都尉、大夫、大吏、舍中大夫、骑君等官吏治理政事。乌孙原来 役属于匈奴,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反抗匈奴的控制;同时,天山南北三十六 国不堪匈奴繁重的赋税,也渴望脱离匈奴的羁绊。

张骞出使西域

本节主要取材于《汉书・张骞传》。

(28)

正在西域各国与匈奴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的时候,张骞来到了西域。建 元三年,张骞应募出使之后,偕同堂邑氏家的家奴甘父以及随从百余人一起 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郡进入匈奴境内,被匈奴捕获,送到单于驻跸的地方。

单于下令把张骞扣留起来。经过十余年之久,张骞已在匈奴娶妻生子;但他 仍然手持汉节,不忘记他的使命。甘父原本是匈奴人,善于骑射,穷困时,

依靠他射猎鸟兽来维持他们的生活。后来他们设法逃出匈奴,向西走了几十 天,经过姑师(今新疆土鲁番一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等地,越过 葱岭,到达大宛。大宛王早已听说汉朝的富强,渴望同汉朝通使往来,见张 骞到来,非常欢迎;并问他们的去向。张骞说明自己是出使月氏的汉朝使臣,

经过匈奴被拘留了十余年,现在逃出匈奴来到大宛,请求派人送到月氏,将 来返回汉朝,定当厚报。大宛王深以为然,派遣向导和翻译把张骞送到康居,

又由康居送到大月氏。张骞劝说大月氏东归河西地区,与汉夹击匈奴。那时,

大月氏打败大夏,占领了肥沃的妫河流域,“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不愿东归。张骞居住大月氏很久,始终得不着要领,只好动身返回长安,从 大月氏经南道的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地东归。行经匈奴时,又被俘 获,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单于死后匈奴发生内乱,才又同堂邑父(甘父)携 带在匈奴的妻子逃出匈奴,于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回到长安。从出使 到返回前后达十三年之久,初行时百余人,生还的仅他和堂邑父而已。汉武 帝深为嘉奖,拜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 联系,知道了许多有关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

回到长安后报告汉武帝,增进了汉朝对西域情况的了解。

经营南线的建议

张骞在出使西域路经大夏时,曾经见到了蜀郡出产的蜀布和竹杖。据大 夏商人说,是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外的身毒买来的。大夏位于汉的西南,身毒 又在大夏东南,想必离蜀郡不远。从汉地经过匈奴或羌地到西域去,道远而 又艰险,又可能被匈奴捕获,莫如从蜀地经过“西南夷”地区,穿过身毒到 西域去,路程既近,又无被匈奴截获的危险。他向武帝陈说通西域之利,以 为:葱岭以西的大夏、安息诸国都是大国,出产奇珍异物,当地的风俗习惯 与中国大同小异,但其兵力较弱;大宛以北的大月氏、康居等国虽然兵力较 强,也都“贵汉财物”,如能赠以财物,令其入朝,这样,不用动用兵力,

就可使其归服,“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武帝听 后,“欣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蜀郡、犍为郡(今四川南部、贵州北部一 带)派遣使者,从冉駹(今四川西北部茂汶一带)、筰都(今四川西部汉源 一带)、邛都(今四川西昌一带)、僰道(今四川宜宾附近)四条路线出发,

各行一二千里,结果没有找到通身毒之路;后来又听说西南有滇越(今云南 昆明一带)可通身毒,乃派使者至滇。武帝原来就有意“通西南夷”,以费 用颇大,宣告中止。这时听张骞说可从西南通西域的建议后,又重新继续经 营西南。后来虽然始终未能找到从西南通西域的道路,但却起了加强经营西 南地区的作用,在那里设置了许多郡县。

元朔六年(公元前 123 年),武帝以张骞曾经留居匈奴十余年,熟悉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rror t-Statistic Prob... Error t-Statistic

Error t-Statistic Prob... Error t-Statistic

⒊复习:有限信息最大或然法 (LIML,Limited Information Maximum Likelihood ). •

通常把这种过去时期的,具有滞后作用的变量 叫做 滞后变量(Lagged Variable) ,含有滞后变量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debates and realities[M]//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国家。学术与科研能力也显著提高,目前

REITs 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目前全球 REITs 市场规模近 2 万亿美元,其中美

三是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电力成本持续下降,更利于提升新能源相对 于化石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截至 2020 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约 5.3

推 荐 期 刊 :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