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報告僅代表李子建的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本報告僅代表李子建的個"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生命教育 · 植根校園 · 關愛學生

三生教育 · 面向未來 · 輔導成長

李子建教授 2021年5月28日

(生活、生命、生涯)

(2)

本報告僅代表李子建的個

人看法,並不代表香港教

育大學的立場及觀點。

(3)

生命教育:關注生命

(4)

學校課程檢討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2020)

 香港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報告 (2020) 的最終建議:

 進一步彰顯全人發展的重要性,並創造空間以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 學校應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生命教育和德育、公民及國 民教育,並于高小和初中階段儘早開展生涯規劃教育

 在高中階段推行課程和評估調適,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職 業志向,同時提供輔導,讓學生按個人志趣選擇多元出路

 ……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2020)。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啟迪多元: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最終報告。取自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newal/taskforce_cur/TF_CurriculumReview_FinalReport_c.pdf

(5)

「守法」和「同理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0)

 2020年12月3日,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函,公佈加入「守法」

和「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以加強學校推行 價值觀教育的工作。

 教育局發言人說:「……期望香港的下一代品行端正,能具備廣闊的 知識基礎,展現明辨慎思、道德判斷、善於溝通等能力,並對社會有承 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加入『守法』及『同理心』

作為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讓學生明瞭為了群眾福祉,遵守法 規是公民的基本責任;並懂得易地而處,考慮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尊重 不同的意見,有助營造和諧關愛的社會……

 培養學生守紀守法、互相尊重、共融友愛等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有助 更好裝備學生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種種挑戰。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0)。新增「守法」和「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取自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012/03/P2020120300624.htm

(6)

生命教育的目標 (Sulayman, H., 2014)

Sulayman, H. (2014). Values-Based curriculum model: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aqasid A1-Sharia’ for wholeness development of mankind.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 123, 477-484.

 培養學生不斷的個人成長和學生自身終身學習

 培養讓學生抵制充滿誘惑的當今世界的不道德行為

 增強學生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挑戰的能力

“Develop mankind as a whole, physically, emotionally, intellectually,

religiously and morally” (Sulayman, p. 477)

(7)

生命教育五種教學取向 (黃德祥,1998)

 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安身立命)

 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健康與環保)

 志業(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自我實現)

 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尊重與關懷)

 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死尊嚴)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55,6-10。

(8)

健康教育 環境及可 持續發展

教育

宗教/心靈 教育

生涯規劃 教育

道德教育 及/或品德

教育

教育及課程 改革脈絡

中華文化 脈絡

宏觀脈絡 理論與實踐

生命

教育

(9)

健康教育 (黃德祥,1998;黃雅文,2008)

 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

 重視了解人體生理結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相關教育

 強調生理、心理與心靈的反毒、反污染、反濫交的重要性

 傳統健康教育受到重視,希望學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生理 狀況,進而維護身體健康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55,6-10。

黃雅文(2008)。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模式及其教學方法之探究(上)。取自https://health99.hpa.gov.tw/article/32

(10)

健康教育 (黃德祥,1998;黃雅文,2008)

 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

 強調會生活的人才會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才會真正 生活

 生活教育更重視人際相處、社會能力培養、自我生活的 料理、生活習慣的培養、生活的調適等,以及品格教育 的培養,使個體能成為一位德行與學問兼備的人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55,6-10。

黃雅文(2008)。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模式及其教學方法之探究(上)。取自https://health99.hpa.gov.tw/article/32

(11)

健康教育

(中小學教材加強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研究課題組,2020)

 健康教育內容(節選)

 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

個人衛生與保健、健康飲食、健康作息與生活平衡、拒絕 毒品等

 心理健康與性健康

社交健康與社會適應、情緒健康與行為調控、生長發育與 青春期保健、性心理健康等

中小學教材加強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研究課題組(2020)。中小學教材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梳理與研究。課程·教材·教法,40(4),67-74。

(12)

健康教育 環境及可 持續發展

教育

宗教/心 靈教育

生涯規劃 教育 道德教育

及/或品德 教育

教育及課程 改革脈絡

中華文化 脈絡

宏觀脈絡 理論與實踐

生命

教育

(13)

宗教/心靈教育 (張菀珍;2008;梁錦波,2011)

 對人生終極價值和終極意義的關懷 (張菀珍,2008)

 靈性的發展 (梁錦波,2011)

 尋求生命終極的意義

 尋求自然或宇宙的意義

 尋求宗教的意義

張菀珍(2008)。宗教信仰與生命教育。載於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集(第一組:生命源起)。取自http://www.yct.com.tw/life/97lift/97brainstorm05.pdf 梁錦波(2011)。香港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現況及發展。香港:全人生命教育學會。

(14)

健康教育 環境及可 持續發展

教育

宗教及心 靈教育

生涯規劃 教育

道德教育 及/或品德

教育

教育及課程 改革脈絡

中華文化 脈絡

宏觀脈絡 理論與實踐

生命

教育

(15)

生涯規劃教育 (香港教育局,2019 )

 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和終身的過程,以達致人生不同階段的目 標。在求學階段,生涯規劃教育在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個人規劃、

設立目標和反思的能力,以及認識銜接各升學就業途徑方面,扮 演一個重要角色。

 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不能單透過在學生需要作出升學/就業選擇 時提供的輔導或諮詢服務而達致,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 業輔導應與學校的課程聯繫,透過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獲得所 需知識、技能及態度,以配合自己的興趣、能力、方向作出明智

的升學/就業選擇,並將事業/學業抱負與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連結。

香港教育局(2019)。何謂生涯規劃?取自https://lifeplanning.edb.gov.hk/tc/school-administration/what-is-life-planning.html

(16)

生涯規劃教育 (Lee, Cheung & Li, 2019)

 生涯規劃教育和生命教育都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 教育和學習不應僅限於職業選擇,知識和技能對於學生應對未 來的不確定性至關重要,但這可能還不夠。

 激發學生探索自己的個人目標和人生意義,豐富他們對職業規 劃和選擇的理解。

 生命教育是支持學生重塑對生活和職業看法的指導力量,通過 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義來幫助學生應對21世紀的 挑戰。

Lee, J. C. K., Cheung, C. H. W., Li, M. Y. H. (2019).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perspective.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18, 57-77.

(17)

健康教育

環境及可 持續發展

教育

宗教/心靈 教育

生涯規劃 教育 道德教育

及/或品德 教育

教育及課程 改革脈絡

中華文化 脈絡

宏觀脈絡 理論與實踐

生命

教育

(18)

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教育

(Ennis & Hooper, 1988; Jewett & Ennis, 1990; 李子建,2002 )

 個人與環境關係的生態取向

早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恩尼斯(Ennis & Hooper, 1988; Jewett &

Ennis, 1990)便提出強調個人與環境關係的生態整合取向,包括四個特徵:

1. 強調個人對意義的追尋

2. 假設個人信度(以致個人意義)是由整合自然及社會環境而獲得 3. 未來取向

4. 著重社會需求及個人需求的均衡而沒有偏頗,強調學科內容要滿足兩 者需求;教育的共同目標是個人發展、適應環境及社會互動。

Ennis, C. D., & Hooper, L. M. (1988).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3), 277–280.

Jewett, A. E., & Ennis, C. D. (1990).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s a value orientation for curricula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5(2), 120–131.

李子建(2002)。以「可持續發展」為路向的環境教育:挑戰與機遇。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131-137。

(19)

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教育 (Tilbury, 1995; 李子建,2002 )

認識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 認識環境的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發展對人與環境互動的覺醒、知識和理解。

置身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 置身環境的教育鼓勵以學生為本及以活動為本的學習。以戶外教育為主,

主要是透過學生接觸大自然而培養他們對環境的覺醒和關注。

關心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 關心環境的教育以改善環境為主要目的,期望透過學生主動解決環境問題 發展其責任感和行動能力。

Tilbury, D. (199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Defining the new foc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1990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2), 195-212.

李子建(2002)。以「可持續發展」為路向的環境教育:挑戰與機遇。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131-137。

(20)

天、人、物、我 (林治平等,2004)

 「天人物我」框架來自林治平等學者的整理,為兩岸四地學校廣 泛接受的框架(尤以幼稚園、小學及初中)。框架提倡以人為中心,

幫助學生理順四種基本關係的平衡發展,從而做到愛己及人,包括:

 我與物質世界、生物世界(人與物,Matter)

我與人文世界、精神世界(人與己,Self)

我與社會關係、文化歷史(人與人,Human)

我與哲學宗教、終極靈魂(人與天,God)

林治平、潘正德、林繼偉、盧怡君、薑仁圭、李清義、蘇友瑞(2004)。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21)

人生三問 (孫效智,2019)

 人生三問來自孫效智教授的框架,通過三個核心問題,

強調生命的答案,終究必須自己去尋求

 人生三問指向三個維度:

 人為何而活

 人應如何生活

 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

孫效智(2019)。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第十五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人的靈性(頁7-4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22)

人生三問 (孫效智,2019)

第一問「人為何而活」主要指向活著的意義和目的

第二問「人應如何生活」主要指向倫理抉擇與思考

(例如:理性反省能力、道德勇氣等)

第三問「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生命」主要指向「誠於中,

形於外」,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孫效智(2019)。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第十五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人的靈性(頁7-4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23)

輔導成長

什麽是成長教育?

(24)

幸福感 Well-being

輔導 生命教育

人生目標

Life purpose

人生計劃

Life planning

(例如學業、職業)

• 個人

• 他人

• 社會

(25)

個人成長教育 (香港教育局,2012)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進程裏,學生輔導服務的目標 是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讓他們在德、智、

體、群、美等方面都有均衡的發展,而且能夠不斷自學、

思考、探索、創新和求變,以面對成長路上的各項挑戰。

 ……我們建議所有小學提供「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並逐步推行校本的個人成長教育,以進一步照顧全體學 生的成長需要。

香港教育局(2012)。個人成長教育。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services/projects-services/sgs/comprehensive-student-guidance/kla/1974_20120810_chi.pdf

(26)

香港教育局(2012)。個人成長教育。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services/projects-services/sgs/comprehensive-student-guidance/kla/1974_20120810_chi.pdf

個人成長教育學習範疇 (香港教育局,2012)

群性發展 學業

事業 個人發展

個人

成長

教育

(27)

個人 成長

教育 事業

群性發展 學業

生命教育與成長教育

道德教育 及/或品德

教育

環境及可 持續發展

教育

生涯規劃 教育 宗教/心靈

教育 健康教育

個人發展

(28)

成長課的提問與解說 – 4F (郭廣輝,2016)

郭廣輝(2016)。成長課的提問與解說:多角度策劃、推動、實踐成長課。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services/lecture-notes/lecture-notes- 201516/20160426_questioning_debriefing_skilling.pdf

 應用4F作活動解說

將來應用:Future

理性發現:Finding

感受分享:Feeling

事實資料:Fact

(29)

成長課的提問與解說 – 4F (郭廣輝,2016)

郭廣輝(2016)。成長課的提問與解說:多角度策劃、推動、實踐成長課。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services/lecture-notes/lecture-notes- 201516/20160426_questioning_debriefing_skilling.pdf

 應用4F作活動解說

 事實 Facts:描述事件/行為/表現

 感受Feelings:當刻/現在感覺

 發現Findings:建立理性思考

 將來Future :如何應用/將學習到的應用於日常生活

(30)

鳴謝

 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 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

 佛教慈敬學校

(31)

參考書目

Core School(無日期)。社交情緒學習。取自https://www.coresteam.com/sel/

中小學教材加強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研究課題組(2020)。中小學教材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梳理與研究。課程·教材·教法,40(4),67-74。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取自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石丹理、馬汶詩(2017)。香港中學生發展研究(品格特質、社會心理能力及社會行為)。第二號報告:教師的觀點。香港:香港理工大學。

朱棨新(2021-4-13)。5歲女童疑遭虐待致死 親父涉拋女當遊戲 後母鼓勵要撞到天花板。HK01(社會新聞)。

朱棨新(2021-4-20)。5歲女童遭虐殺案 親父繼母囚終身 有旁聽人士聞判罵被告畜牲。HK01(社會新聞)。

张仁良(2019-3-21)。生命教育的反思。灼见名家(大学校长视野)。

李子建(2002)。以「可持續發展」為路向的環境教育:挑戰與機遇。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131-137。

李子建(2019)。連結生命:以兩所學校的生命教育校本專案為例。教育局訓育及輔導組刊物。

李子建(2020)。“新冠病毒疫情”下的學校教育:基於核心素養與生命教育的視角。載于李子建、馮建軍、文軍、葉軍、陳勤建、孟鐘捷、蘇智良(合著),

“疫情下的學校課程與學科建設”筆談。基礎教育,17(3),40-47。

李子建(2020,11月7日)。COVID-19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第18屆上海國際課程論壇“課程與教學如何應對教育新常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 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繫學校網絡國際中心協辦,上海。

李子建、龔陽(2019)。科技發展下的教師角色:生命教育者。北京教育(普教版),8,11-15。

肖川、陳黎明(2013)。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12(4),30-36。

林治平、潘正德、林繼偉、盧怡君、薑仁圭、李清義、蘇友瑞(2004)。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鄭月娥(2018)。行政長官2018施政報告。取自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18/chi/policy.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0)。新增「守法」和「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取自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012/03/P2020120300624.htm

(32)

參考書目

李佳蓉(2010)。倫理美學品格教育的力量:以Nel Noddings思想初探。取自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f/4a/52.html 柳豔(2016)。關懷教育理論視角下中學師生關係困境及其超越。科教導刊,10,73-74。

香港救助兒童會(2020)。香港兒童與青年的心理健康:分析及建議。取自https://resourcecentre.savethechildren.net/node/18296/pdf/mental_health_matters_- _save_the_children_hong_kong_-_2020.pdf

香港教育局(2011)。揉合訓育及輔導工作綱要。取自https://www.edb.gov.hk/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services/principles-guidelines/whole-school- approach-to-guidance-discipline/framework.html

香港教育局(2012)。個人成長教育。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services/projects-services/sgs/comprehensive-student- guidance/kla/1974_20120810_chi.pdf

香港教育局(2019)。何謂生涯規劃?取自https://lifeplanning.edb.gov.hk/tc/school-administration/what-is-life-planning.html 香港教育城(2020年10月)。疫後情緒響警號 發展SEL刻不容緩。教城電子報。

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n.d.)。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優質生命教育發展計劃。取自http://www.methodist.org.hk/se/lifeedu

倪偉玲、賴寶伶、吳碩駿(2020)。有才有德:優質生命教育及品德教育計劃。德不容緩:網上專業交流。香港:香港神托會培敦中學。

孫效智(2019)。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第十五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人的靈性(頁7-4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孫婷婷(2019)。關懷教育理論視角下小學師生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2016)。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國教育學刊,10,1-3。

張淑儀、賴寶伶(2006) 。 生命教育在培敦,輯于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歐. 用生、吳庶深、李漢泉、李璞妮(主編),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 (頁462- 475),新北:揚智文化。

張菀珍(2008)。宗教信仰與生命教育。載於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集(第一組:生命源起)。取自http://www.yct.com.tw/life/97lift/97brainstorm05.pdf 張菀珍(2009)。從倫理道德論品格教育的實踐。載於生命教育:議題探究與融入教學(第二組:生命維護 – 倫理及品格理論與實踐)。取自 http://www.yct.com.tw/life/98lift/98brainstorm11.pdf

(33)

參考書目

教育部(2014)。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取自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 教育部(2017)。關於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第3875號(教育類376號)提案答覆的函。取自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caiju/201803/t20180308_329311.html

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2018)。香港教師專業標準參照。取自https://www.cotap.hk/images/Tstandard/Teacher/PST-Framework-Stage-Descriptors-20180913.pdf 梁錦波(2011)。香港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現況及發展。香港:全人生命教育學會。

莊聖謙(2020)。有才有德:優質生命教育及品德教育計劃。德不容緩:網上專業交流。香港:佛教慈敬學校。

郭廣輝(2016)。成長課的提問與解說:多角度策劃、推動、實踐成長課。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 services/lecture-notes/lecture-notes-201516/20160426_questioning_debriefing_skilling.pdf

黃雅文(2008)。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模式及其教學方法之探究(上)。取自https://health99.hpa.gov.tw/article/32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55,6-10。

劉振天、劉強(2020)。線上教學如何助力高校課堂革命?——疫情之下大規模線上教學行動的理性認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7), 31-41。

劉慧、朱小蔓(2001)。多元社會中學校道德教育: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世界。教育研究,9,8-12。

鄧穎琳(2018-6-19)。學生品德研究:越高年級快樂感越低 與升中環境轉變有關。香港01(社會新聞)。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2020)。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啟迪多元: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最終報告。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 development/renewal/taskforce_cur/TF_CurriculumReview_FinalReport_c.pdf

賴天兒(2021-5-3)。自閉兒茶樓遭喝罵搭港鐵被歧視 港媽不放棄愛兒成功入主流學校。晴報。

蘇麗儀(2020-12-18)。嚴寒下社企免費派保暖衣物 伯伯衣衫單薄仍讓他人先拿。晴報。

鐘明倫、李子建、秦偉燊、江浩民(2018)。香港課程改革下的價值教育:回顧與前瞻。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7,19-36。

(34)

參考書目

Bialik, M., Martin, J., Mayo, M., & Trilling, B. (2016). Evolving assessments for a 21st century education. Boston, MA: 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

Bergman, R. (June 01, 2004). Caring for the ethical ideal: Nel Noddings on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3(2), 149-162.

CASEL (2020). SEL: What Are the Core Competence Areas and Where are they Promoted? Retrieved from https://casel.org/sel-framework/

Chu Hai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8, August 16). HK Children Happiness Index 2017/18. Chu Hai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uhai.edu.hk/news/hk-children-happiness-index-201718

Duraiappah, A., Mercier, J., Singh N. C., et al. (2020). Rethinking learning: A review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r education systems: Summary for decision makers.

MGIEP, UNESCO.

Ennis, C. D., & Hooper, L. M. (1988).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3), 277–280.

Huang, R. H., Liu, D. J., Tlili, A., Yang, J. F., & Wang, H. H. (2020). Handbook on facilitating flexible learning during educational disrup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maintaining undisrupted learning in COVID-19 Outbreak. Beijing, China: Smart Learning Institut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Jewett, A. E., & Ennis, C. D. (1990).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s a value orientation for curricula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5(2), 120–131.

Knight, G. R. (2018).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4th ed.). Berrien Springs, MI: Andrews University Press.

Kuusisto, E., Tirri, K., & Rissanen, I. (2012). Finnish teachers’ ethical sensitivity. 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doi:10.1155/2012/351879\

Lam, C. (2017). Connecting for consensus and a better future: Manifesto of Carrie lam chief executive election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eo.gov.hk/eng/pdf/Manifesto_E_revised.pdf

Lee, J. C. K., Cheung, C. H. W., Li, M. Y. H. (2019).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perspective.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18, 57-77.

Lee, J. C. K. (2019). A preliminary framework for the programme of teaching caring: The project of “Heart-to-Heart Connect”- Programme for Two Generations of Teachers in Caring Quality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ngnan University. (2015, April 17). Lingnan University survey reveals that Children's Happiness Index in 2014 drops to the lowest in three years. Lingnan University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n.edu.hk/news/20150417/childrens_happiness_index_2014/

(35)

參考書目

MWYO (2020). Social & emotional resilience of youth in Hong Kong: A call for action on a comprehensive set of policies to nurture youth’s social & emotional resil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wyo.org/index.php/english/analyses/youth_resilience Noddings, N. (1995).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Noddings, N.(2003).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2nd ed.).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ECD (2018). Equity in education: Breaking down barriers to social mo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publications/equity-in-education-9789264073234-en.htm OECD (2018). Preparing our youth for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 Paris, France: OECD.

Smith, M. K. (2004) Nel Noddings,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ducation. The Encyclopa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Retireved from www.infed.org/thinkers/noddings.htm

Sulayman, H. (2014). Values-Based curriculum model: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aqasid A1-Sharia’ for wholeness development of mankind.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 123, 477-484.

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09). P21 framework defin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19462.pd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18). The four F’s of active review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ac.uk/reflection/reflectors-toolkit/reflecting-on-experience/four-f

Tilbury, D. (199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Defining the new foc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1990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2), 195- 212.

Zakrzewski, V. (2012). Four ways teachers can show they care. Retrieved from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caring_teacher_student_relationship

(36)

本報告僅代表李子建的個

人看法,並不代表香港教

育大學的立場及觀點。

(37)

多謝你的聆聽!

本報告僅代表李子建的個人看法,並不代表香港教育大學的立場及觀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Co-developed by th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and the Education Bureau, this teaching resource offers exciting learning content from the Museum's opening exhibitions that bring to

The relief fresco "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This paper, taking Hsing Yun’s Diaries as its primary source, is based up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on the arts, Buddhism, life, and education.. It further pro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