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 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 录"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 录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1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 2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 2

(二)教学条件 ... 3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4

(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 ... 4

(二)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 4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 5

四、专业培养能力 ... 7

(一)课程体系 ... 7

(二)教授、副教授授课 ... 8

(三)教师教学发展 ... 8

(四)国际交流 ... 9

(五)创新创业教育 ... 9

(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10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11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2

(三)网上教学质量保障 ... 14

六、学生学习效果 ... 15

(一)毕业生情况 ... 15

(二)学生满意度 ... 15

(三)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 16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 17

七、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 17

(一)锐意改革,追求卓越 ... 17

(二)开放、多元的本科教育国际化 ... 18

(三)四课堂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19

(四)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奖励体系 ... 19

八、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面 ... 20

(3)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 胜地杭州。学校拥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七个校 区,占地面积 6890108 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 3946485 平方米。学校在一百二 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 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 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 大学,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

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二个门类。学校设有 7 个学部、37 个专业学院

(系),共有本科专业 133 个,其中,哲学类专业 1 个、经济学类专业 4 个、法 学类专业 4 个、教育学类专业 4 个、文学类专业 16 个、历史学类专业 2 个、理 学类专业 22 个、工学类专业 45 个、农学类专业 9 个、医学类专业 4 个、管理学 类专业 15 个、艺术学类专业 7 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61566 人,其中本 科生 26605 人,硕士研究生 17582 人,博士研究生 13188 人。另有留学生 4191 人,其中本科生 2742 人,硕士研究生 636 人博士研究生 813 人。折合学生数 95565 人。本科生在全日制学生中占 43.21%。

作为一所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以创建“综合 型、研究型、创新型”一流大学为目标,以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

服务与奉献社会,打造更高质量、更加卓越的大学为己任,立足浙江,面向全国,

放眼世界,本科教育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浙江和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建设和发展,着 力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校友中有 200 余位两院院 士。近年浙江大学持续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加强专业、课程 建设,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质量保障 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 年,浙江大学共有 99 个本科专业按类招生,录取 6389 名,实际报到 入学 6300 名。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截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学校拥有专任教师 4185 人,另有在聘外聘教师 864 人,生师比 17.71。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 1781 人,副高职称 1511 人;具有 博士学位 3645 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 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教指委委员、

省级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 1231 人,构成了一支学科领域广泛、梯队分布合理、

学术水平高超的一流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总体情况

项目 数量 百分比(%)

专任教师2

总计 4185 /

其中:具有硕士学位 414 9.89

具有博士学位 3645 87.1

双师双能型 182 4.35

具有工程背景 1430 34.17

具有行业背景 1459 34.86

外聘教师 总计 864 /

其中:境外教师 378 43.75

折合在校生数1 95565.1 /

生师比3 17.06 /

本科课程授课校内教师数 3985 /

专任教师的学位、年龄、学缘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4185 / 864 /

职称

教授 1622 38.76 229 26.5

副教授 1301 31.09 68 7.87

讲师 262 6.26 32 3.7

助教 0 0 0 0

(5)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其他正高级 159 3.8 118 13.66

其他副高级 210 5.02 16 1.85

其他中级 115 2.75 6 0.69

其他初级 3 0.07 0 0

未评级 513 12.26 395 45.72

最高学位

博士 3645 87.1 732 84.72

硕士 414 9.89 70 8.1

学士 113 2.7 24 2.78

无学位 13 0.31 38 4.4

年龄

35 岁及以下 494 11.8 83 9.61

36-45 岁 1478 35.32 204 23.61 46-55 岁 1382 33.02 193 22.34 56 岁及以上 831 19.86 384 44.44

学缘

本校 2020 48.27 0 0.00

外校 境内 1171 27.98 0 0.00

境外 994 23.75 0 0.00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2018 年全校教学经费总额 54137 万元,本科教学经费 54137 万元,其中本 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4966 万元(生均 9384 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9170 万 元,实验经费支出 4203 万元(生均 1580 元),本科实践经费支出 51695 万元(生 均 1943 元)。

2.教学用房

全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1855354 平方米,其中本科实验室面积 96017 平方 米;全校学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30.14 平方米,本科生均实验室面积 3.6 平方 米。

3.图书资料

(6)

目前,学校共有纸质图书 7870000 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4959392 册,电子期 刊 3543679 册。其中当年新增纸质图书 142300 册。全校学生生均纸质图书 82 册。

目前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已覆盖学校所有学科范围。

4.教学仪器设备

截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浙江大学全校仪器设备总值 792089 万元,其中当 年新增 75374 万元。全校学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 8.29 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学校以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打造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为目 标,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的发展 最新动向,综合学科评估、专业招生和专业确认情况、专业特色及师资队伍数 量和结构等情况,逐步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

2. 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定期修订本 科专业培养方案。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 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 间的内在逻辑,以通、专、跨和国际化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在修订2020级本 科专业培养方案时,为进一步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教学,分别在第一课堂和 二、三课堂设置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学分和基本要求。同时,学校颁布了《浙 江大学本科辅修管理办法》,推进各学院(系)各专业深入开展微辅修、辅修 专业(或辅修项目)、辅修学位工作,满足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需要。

根据 2020 级培养方案,目前全校各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整体比率为 27%,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整体比率也为 27%。

(二)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通识课程建设。为整体推进通识课程建设,学校成立了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推进工作组、课程建设小组三级指导机构,颁布了《浙江大学关于推进通识教育

(7)

的若干意见》,依托各类别通识课程建设小组对原有的 404 门通识课程进行了提 质重建,目前已建设了 286 门通识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核心课程 66 门。

全英文课程建设。近三年学校加强了海外教师主导的全英文课程建设,共立 项了 192 门课程,其中 2018 年立项 62 门, 2019 年立项 74 门,2020 年立项 56 门。

MOOCSPOC 和课程建设。近年学校大力推进 MOOC 和 SPOC 课程建设,目前学 校已立项建设 MOOC 和 SPOC 课程共 473 门,其中 MOOC 有 183 门,SPOC 有 290 门。

为指导和规范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提升对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全面提升 本科教育教学质量,2020 年学校从我校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浙江 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通用标准(试行)》(浙大本发〔2020〕14 号)。

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教材建设。2019 年学校立项建设 178 种教材,其中 45 种教材为本科新形态教材;2020 年学校又立项建设 85 种教材,

其中分 A、B 两类,A 类每种教材资助建设经费 4 万元,B 类每种教材资助建设经 费 2 万元。同时,颁布了《浙江大学教材管理办法》(浙大发本〔2020〕42 号), 对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核、选用、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如何审核把关作出了明 确的规定。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课程开课情况

2019-2020 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课程(不含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4078 门、9052 个教学班。其中疫情期间我校 2082 门课程、4728 个教学班实行网上教 学。各课程各教学班均按要求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开设课程情况

课程类

课程门

其中:高级职称教 师讲授课程门数比

课程门 次数

双语课 程门数

平均学时

平均班规模

(人)

专业课 3487 82.62 5482 259 48.84 47.6

公共必

修课 210 72.86 2727 18 42.41 61.16

公共选

修课 385 88.83 843 29 33.9 74.32

(8)

开设课程教学班规模情况

课程类

课程门 次数

课程规模 30 人及以下课程

门次数

31-60 人课程 门次数

61-90 人课程 门次数

90 人以上课程 门次数

专业课 5482 2283 1726 844 629

公共必

修课 2727 563 1294 311 559

公共选

修课 843 148 239 139 317

2.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在通识核心课全部实行大班上课、小班 讨论的教学方式,理论课由课程负责人主讲,讨论课分成若干个小班,一般为 20- 30 人为一个讨论班,由教师或研究生助教主持。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 2019 年启动了本科“课程思政”改革,立项了 31 门本科“课程思政”建设与改 革项目。目前 31 门课程全部通过验收,其中 7 门课程被评为 2020 年校级“课程 思政”示范课程。

同时,学校积极培育在线课程,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拓展课堂教学新途径。2019 年 8 月学校成立了浙江大学在线课程专家委员会和 推进工作组,制定了《浙江大学在线课程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和落实在线课程 的规划、建设、应用和推广工作。2019-2020 年学校立项了 152 个线上线下混合 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目前已有 14 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0 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线下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3.实践、实验教学改革

学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2019-2020 学年“浙江大 学—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实践教育基地”等 10 个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省级 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盾构推进液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等 19 项虚拟仿真实验 被认定为省级高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43 项虚拟仿真实验被列入省级虚拟仿真 实验建设项目,并在 2020 年新启动了 33 项虚拟仿真实验培育项目。此外,还由 本科生院与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同推进学生科研实践工作,共 立项了 123 项本科生科研实践计划项目。

(9)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课程体系

学校对标国际一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 球竞争力”、“高素质”、“创新人才”、“领导者”等关键要素,突出专业与 学科特色,构建了“通、专、跨、国际化”、“四课堂融通”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课程安排

通识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

思政类 军体类 美育类 劳育类 外语类 计算机类 自然科学类 创新创业类

通识选修课程

中华传统类 世界文明类 当代社会类 文艺审美类 科技创新类 生命探索类 博雅技艺类

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

个性修读课程 学生自主选择修读感兴趣的校内本科课程或经认定的境内、外交流

的课程

跨专业模块 学生修读外专业的课程或经认定的跨学院(系)完成过程性的教学

环节等

国际化模块

学生境外交流学习并获得学分,或参加与境外高校的 2+2、3+1 等 联合培养项目,或在境外参加 2 个月以上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

(论文)、科学研究等交流项目待等。

(10)

第二课堂

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类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

素质训练、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经历、

文体活动等

第三课堂 学生在校外、境内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活

动,以及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等

第四课堂 学生在境外参加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项

目、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

(二)教授、副教授授课

学校共有 1730 名教授和 1397 名副教授,2019-2020 学年全校所开设的课程 中,近 90%的课程由教授、副教授主讲。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为 83.58%,教授所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 43.87%。

总人

项目 授课

人数

百分比

(%)

课程门 次(门 次)

百分比

(%)

课程门数

(门)

百分比

(%)

学校 / / 9052 / 4078 /

1730

授课教

1446 83.58 2608 28.81 1789 43.87 其中:

公共必 修课

107 6.18 270 2.98 72 1.77

公共选

修课 224 12.95 318 3.51 197 4.83 专业课 1322 76.42 2020 22.32 1522 37.32

1397

授课副

教授 1218 87.19 3500 38.67 1868 45.81 其中:

公共必 修课

132 9.45 796 8.79 93 2.28

公共选

修课 161 11.52 348 3.84 160 3.92 专业课 1114 79.74 2356 26.03 1616 39.63

(三)教师教学发展

浙江大学每年除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请有关专家为新进教 师讲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解读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举办以提高教师特 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教学学术活动,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平 台,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教师教学发展中

(11)

心共开展了 21 场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其中线下活动 15 场,参与教师数 700 人 次以上;线上活动 6 场,参与教师数 1700 人次以上。疫情期间,为帮助教师及 各类教学相关人员顺利地开展在线教学有关工作,开展了多种网上教学工作培 训,主要面向开课教师、助教、教学督导、学院(系)分管负责人、辅导员、

青年教师技术骨干、教务管理人员等。开课前,分级分批组织开展了 7 场网上 教学培训,10000 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学期中专门组织了网上考试和监考培 训, 2300 多人参加了培训。

同时,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加强了对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 育相关培训。2019 年 11 月 19 日,聘请西交大马知恩为新入职教师作了“弘扬 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主题报告;2020 年 6 月 5 日聘请上海大学顾晓英作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切实践行立德树人”

在线主题报告,报告共吸引了 460 位教师在线聆听。

2019-2020 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共评选出校级特 等奖 1 名、一等奖 3 名、二等奖 9 名、三等奖 15 名,其中 6 名教师参加浙江省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

(四)国际交流

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积极推进形式多样 的本科生国(境)外交流,迄今已与美、英、法、德、俄罗斯等 29 个国家及港 澳台的 180 余所著名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与遍及 5 大洲、37 个国家和地 区的高校及 10 余个国际组织和大学联盟缔结了合作关系,建立了 40 余个国际 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8 个“111 引智基地”,在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多 个方面开展深度实质性合作,为师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2019-2020 学年,我校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线上/线下学生海外交流活动,开展交流项目 350 余个,交流 人次达 5853,比上学年略有增加。

(五)创新创业教育

1.本科生科研训练

浙江大学 1998 年就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是国内最早实施大 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学院、学校、省和国家四级大学生科 研训练体系。2019-2020 学年我校共立项校、院(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项目 843 项,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90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69

(12)

项。

2019-2020 学年全校学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论文 150 篇,获得专利 138 项。

2.学科竞赛

浙江大学秉持“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培养协作、享受过程”的竞赛理 念,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科竞赛历练,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 得到充分发挥。2019-2020 学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种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

技能竞赛,获奖获国际级奖 63 项、国家级奖 134 项、省级部奖 251 项。

同时,2019-2020 学年浙江大学还参加了各种文艺、体育竞赛,获国际级 奖 9 项、国家级奖 90 项、省级部奖 55 项。

3.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建设创业孵化平台等,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 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等 机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考 虑学生多元的人才成长需求,完善第一课堂教学,丰富第二课堂实践,拓展第 三、第四课堂内容,每年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2019-2020学 年,学校投入创新创业专项资金5200万元,开展创业培训项目659项,举办创新 创业讲座218场次,开展在校学生创业项目659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 数4326人。

2019年12月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杭州发布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 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浙江大学以总分99.29分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为实施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先后开 办了工科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人文社科试验班、理 科试验班、巴德年医学试验班、求是科学班等。近年新设立了机器人工程班、图 灵班、智能财务班、新神农班、智慧能源班、公共管理英才班。在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一方面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 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同时定期开展海外大 师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国际交流平台。2019 年度,竺可桢学院学生对外 交流率达到百分百,实现了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的出国交流机会,其中,近半数 学生前往世界前 20 高校交流学习。还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机获得者、

(13)

海内外知名院士、教授等,举办了 10 余场“与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

学校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竺可桢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心理委员男女 各 1 名,借助心理委员和班干部的力量,对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进行排查、统 计,对班内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帮助、早治疗,并及时与家长取得 联系,家校协调,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教学工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教学资源和经费安排,科学处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关 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组织架构方面,学校在全国成立了首个本 科生院,统筹本科教学及管理工作;同时,为适应大类培养的需要,成立了求是 学院,建立了“一横多纵”的大类学生管理模式。

2.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

根据《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学校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 理”,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教学团队岗、应用推广 岗等5 类岗位,对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岗位职责。并在教学方面专门设立求是特 聘教学岗、求是特聘实验岗和卓越教学岗等教学特聘岗位。同时,在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评聘时,加强对其本科教学课时数和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

3.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带头深入教学一线,

通过听课评课,及时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 部门、学院(系)领导每人每年至少深入课堂听课 4 学时,且党政班子成员听课 情况纳入学校对各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指标。制度实施以来,校领导每 年听课 50 学时以上,学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听课近 2000 学时。

4.教学奖励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激励保 障机制,学校设立有各种教学奖,奖励在本科教学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

(14)

2019-2020 学年经各学院(系)推荐,学校组织评审,10 位教师获永平奖 教金,114 位教师获优质教学奖,10 位教师获唐立新教学名师奖,116 位教师 获聘卓越教学岗。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考评

为建立、健全本科教学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规范 化、科学化、制度化,学校每年对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从专业、课程、

教材建设,学生发展,教师教学发展,质量保障,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特色等 方面,对各学院(系)的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进行定性量考评,对本科教学 工作绩效优秀的院系给予奖励。2019-2020学年对《浙江大学学院(系)年度本 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并按修订后的评价办法对各学院

(系)2019年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考评。

2.专业定期自查自评制度

为推动院系不断审视并持续改进本科专业质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 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专 业定期自查自评实施办法(试行)》。根据这一《办法》,参加国际、国内认证或评 估的专业,在认证有效期内,可不按本办法进行自查自评;而不参加国际、国内认 证或评估的专业,须按本办法定期进行校内自查自评。2019 年下半年按照《办法》

对 11 个专业进行了校内自查自评,并对 2018 年开展了专业自查自评的 28 个专业 的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此外,环境工程、临床医学 2 个专业参加并通过了教育部 专业认证。

3.教师教学工作考评

根据《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 核的原则意见》,学校每年对全校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教学团队岗教 师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考核。2019-2020 学年对全校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 岗、教学团队岗教师 2019 年度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考核。教学工作量上考核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授课(含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担任本科生导师 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习、社会实践、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

编写、出版教材。在教学质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教 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教学获奖情况和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

(15)

方面。教学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岗、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3.校院两级教学督导

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管理办法》,校、院教学督导通 过听课、座谈、访谈、检查等方法,全面收集教学相关信息,对教师教学发展 提出建议和评价,并直接参与新进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奖评 选、专题调研等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专家支撑。同时,校、院督导也对学院

(系)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质量进行检查。

2019-2020 学年校、院(系)教学督导员听课 5000 多学时,其中疫情期间 通过视频听课 2000 多学时,并协作对全校所有专业2019 届学生毕业论文的质 量进行了检查对各类课程教学档案(教学大纲、试卷等)的规范性进行了检 查,并针对上年度检查进行了“回头看”检查。

4.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学校由各学院(系)根据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及教学学术活动需要,设立 相应的基层教学组织,学校每年拨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经费,并进行绩效评估 和奖励。2019-2020 学年学校对现有基层教学组织进行了全面梳理,按照“学 院(系)-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组”的组织构架进行优化再建,共设立 146 个基 层教学组织和 634 个课程组,实现了教师全员覆盖。并依照“学院(系)责任 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课程组组长”三级分层加强管理。由学校对学院

(系)责任人、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开展年度评价和考核,学 院(系)对课程组和课程组组长进行年度评价与考核,着力将基层教学组织转 化成为课程提质量、教师赋能、教材升级、教法改进的有效资源,进一步助推 教学高质量发展。

5.学生在校学习体验调查

为了解我校本科教学的基本情况,吸取学生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与第三方合作每年定 期开展新生年和毕业班学生在校学习体验满意度在线调查。2020 年开展了 2020 届本科毕业生调查和 2019 级本科生在校学习体验调查,为学校各类政策制订和 院系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有 5398 名毕业班学生、4228 名 2019 级本科 生参加了调查。

(16)

(三)网上教学质量保障

疫情期间,我校 2019-2020 春夏学期有 2082 门课程、4728 个教学班实行网 上教学,学校高度重视疫情期间的各项教学工作,多方面采取各种举措确保教学 质量。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下特设了教育教学工作专 项组,统筹网上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专项组建立了中层干部联系学 院(系)工作制,和学院(系)保持一对一的精准对接,及时落实解决网上教学 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网上教学平稳开展,切实保障网上教学质量和 规范要求。学校信息技术中心为此还专门成立线上教学指挥中心,建立了 80 余 人的应急保障队伍,确保网上教学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可迅速做出响应。

2. 支撑保障

依托“学在浙大”“浙大钉”等平台,学校信息技术中心联合阿里、中国电 信等 40 余家企业,通过浙大混合云,建设了功能基本完善、运行稳定的网上教 学软硬件系统。通过系统升级,将“学在浙大”系统计算能力从 100 多核扩展为 560 核,课程云计算能力从 492 核扩展为 1146 核。学校还进行了系统平台的压 力测试、反爬虫测试,全力保障在线教学有序开展。同时,学校面向不同人员分 级分批组织开展了 12 场网上教学、考试和监考培训,共有 1.2 万余人参加了培 训。此外,学校投入 8400 万元资金对 394 间教室进行了修膳改造。

3. 制度保障

为维护网上教学秩序,保障网上教学质量,学校在已制定《浙江大学在线课 程管理办法》(浙大发本〔2019〕168 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了《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期间浙江大学网上教学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浙大防控发〔2020〕11 号), 对教师、学生、学院(系)和教学相关职能部门在网上教学保障和质量管理 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外,为及时处置网上教学突发事件,确保网上教学 工作健康、稳定、有序进行,学校还制订了《2019-2020 学年春季学期课程网上 教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临开课前和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的处 置事先做好应急预案。

(17)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1. 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

截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学校 2020 届 5968 名应届学生中,有 5247 名本 科生从本校毕业,5236 人获得学位, 应届毕业率为 87.92%,应届毕业生学位 授予率为 99.79%。

2.毕业生海内外深造情况

截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我校 2020 届共有 5247 名本科生毕业。其中境内升 学 2332 名,海外升学 924 名,本科毕业生出国、升学的总人数为 3256 名,占本 科毕业生的 62.05%。

3.毕业生就业状况

截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我校 2020 年毕业的 5247 名本科生中,4708 名本科 生就业,其中 3256 人升学或出国(境),1452 人就业,初次就业率为 89.73%。

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情况如下:

单位类别 所占比率

企 业 80.71%

事业单位 7.85%

政府机构 2.06%

部 队 1.51%

国家地方项目 2.06%

其他 5.81%

(二)学生满意度

1.学生学习体验调查中毕业班学生对本校的满意度

我校与第三方合作每年开展毕业年本科生在校学习体验在线调查,调查方 法是:学校委托第三方,由第三方与学校联合设计问卷,向毕业班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学生在线回答问题。

2020届毕业班学生调查中,本科毕业班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6%,对 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为95%,对学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为91%。总体上对学校 的总体满意度、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而对学校学生 工作的满意度略有下降。

注:被调查的学生满意度评价分为“无法评估”、“很不满意”、“不满

(18)

意”、“满意”、“很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

“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学生满意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 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

2.学评教中学生对课程及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我校学生每学期期末在考前均对所学课程及课程授课教师进行在线评价,其中 有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根据 2019-2020 学年全校各年级学生对所学课程评价统计,全校当年 3408 个 教师授课的 3075 门课程、6847 个教学班中,学生对课程满意度为 96.28%;对教师 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 96.29%。2019-2020 学年学生参评率(参与评价的本科生占全 校本科生总数)为 91.62%。

注: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 “非常不满意”、“不满意”、 “基本满意”、“比 较满意”、“非常满意”五个等级。满意度比率的计算方式为:分子取选择“比较 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人次总数,分母取参加评价的全部学生人次总数。

3. 学生对网上教学的满意度

在进行 2019-2020 学年春夏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学校专门针对网上教 学设置了五项评价指标,面向学生开展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五项指标的 学生满意率(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参加学生数)均在 94%以上。

在线教学评价指标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非常不

满意 教师网上教学直播场景和

教师职业形象 84.18% 10.68% 4.49% 0.40% 0.25%

教师掌握网上教学技术的 熟练性(学在浙大、直 播、视频会议等)

83.82% 10.89% 4.59% 0.44% 0.26%

教师组织网上教学交流互

动或讨论课的能力 83.68% 10.92% 4.64% 0.48% 0.27%

“学在浙大”上课程资源

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83.60% 10.89% 4.73% 0.47% 0.30%

在“学在浙大”上进行课

程测试的情况 83.41% 11.02% 4.82% 0.46% 0.29%

(三)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浙江大学 2019-2020 学年全校(1-4 年级)参加体质健康测试 22809 人。体

(19)

质健康测试的结果是:优秀占 4.23,良好占 31.64%,及格占 59.5%),不及格占 4.63%,及格及以上的比率为 95.13%。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在用人单位与浙大学生签订协议时,就业中心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向用人单位 了解其招聘情况和对浙大毕业生的评价。2018-2019 学年,就毕业生的的满意度、

发展潜力、能力和素质等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到 1535 家单位填写 的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为:用人单位在对浙江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中,

“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达 95%以上;在发展潜力评价中,“非常好”

和“比较好”的比例也在 95%以上。

七、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近年来,我校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理念指 导下,持续推进“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 改进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推进核心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加 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持续 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通、专、跨、国际化”“四课堂融 通”富有浙大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锐意改革,追求卓越

浙江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造就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 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和办学传统。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竺可桢校长提出的培养超越专业人才的“领导 人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培养“精、深、通”和“宽、专、交”的卓越 创新人才,到近年确立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 新人才和领导者,都彰显出浙大人对卓越教育教学的不断追求。

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后,学校制订了《浙江大学关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工 作的实施意见》和《浙江大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了一流大学

“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2018 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 工作审核评估,对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制订、实

(20)

施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深入推进思政教育、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培养、高水平就业服务等有 机深度融合。同时加强了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严格教育教学过程的管 理,着力使专业特起来、教师强起来、课程优起来、管理严起来,为构建一流本 科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 基础。

(二)开放、多元的本科教育国际化

近年来,学校围绕新时代的办学定位,以开放联动、共赢发展的理念实施全 球开放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不断深化与全球顶尖大学 的合作,推进开放、多元的本科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为此专 门成立了国际化战略领导小组,对全球开放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宏观布局和 统筹协调。学校专门为各院系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配备专职国际化岗位人员,并设 立本科生海外交流资助专项经费,力争为每一位本科生创造开展海外学习的机会。

学校组织实施了和“世界名校交流计划”,让学生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进行科研实习、毕 业设计及课程学习等形式的深度交流;实施了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简称

“国精班”),面向境内学生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辅修专业。在本科国 际学生培养方面,学校秉持趋同管理、严格要求、适当照顾的原则,出台了《浙 江大学本科外国留学生培养实施意见》,以制度的形式对本科国际学生的相关课 程修读要求、学费设置和最低毕业学分要求等做出明确规范。

同时,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高学校办学国际化水平和国际 影响力,学校根据“以我为主、一对多、高水平”的合作办学原则,按照世界综 合排名前 20 位或者学科世界排名前 5 位的标准,在海宁校区建立了浙江大学 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简称 ZJE)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 学院(简称 ZJUI),开设了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 与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 6 个本科专业。联合学院的教育教学全程 引入合作伙伴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质量标准和保障体 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对 ZJUI 联合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得 出结论是:ZJUI 联合学院教学质量突出,课程所涉知识范围和深度完全符合、甚 至高于 UIUC 的标准。

(21)

(三)四课堂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浙江大学为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秉承“跨学科跨专业、全过程 全方位、高端国际合作”的指导思想,将第一课堂与第二、三、四课堂密切结合,

把创新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 对接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着力推进高质量课程建设、高水平师资 队伍建设、高端化国际合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浙大特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 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围绕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创业实务 操作进行课程设计,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支点、辅修课程为特色,系 统构建“通识类”、“专业类”和“深化类”三个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创业管理的硕士点、博士点,成立浙江大学创 业发展中心,建立了创业教育工作室,聘请了100 余名专、兼职师资,并聘请 200 余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与斯坦福大学、哈 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共同创立国际创业学院,与百森商学院、普渡大 学管理学院、里昂商学院联合开展了“全球创业管理”硕士项目,与北卡罗莱纳 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隆德大学联合建立了创业实验室。并定期举办中国创业 教育联盟国际研讨会、世界创业论坛亚太论坛等高端国际会议,定期选派学生赴 国(境)外开展实习和创业实践。

(四)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奖励体系

浙江大学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奖励体系,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热爱教学并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先后设立了“永平奖教金”、“优质教学奖”、“唐立新 教学名师奖”和以表彰和奖励教学质量优秀、课程建设改革成绩突出、关爱学生 成长的优秀教师;同时设立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按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 则发放与本科教学工作相关的津贴,用以鼓励院系跨学科、跨院系开课,鼓励教 师潜心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开设优质课程。2020 年,学校在岗位聘任中又在原 有“求是特聘教学岗”、“求是特聘实验岗”的基础上,增设了“卓越教学岗”, 分设 A、B 两类,其中聘为卓越教学岗 A 岗者每年享受特殊津贴 10 万元,聘为 B 岗者每年享受特殊津贴 6 万元。

(22)

八、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面

为实现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 [2015]64 号)提出的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 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浙江大学应有更大的责任 和担当。与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对照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和 未来领导者的培养目标要求,以下四方面学校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推进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落实到各课程 教学中。学校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加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 治教育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四课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促进知识、能 力、素质与人格塑造的有机结合。

(二)进一步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加强与各行业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

在制订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相关教学环节安排上广泛听取、吸 收各行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具有行业背景的师资力量,

聘请行业精英讲授本科课程、担任本科生导师,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切合行业、

社会的需求。

(三)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实现课堂 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同时完善面向教与学各环节的可操作、可测量 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加强课内外学习过程的管理,同时加大课程学习过程考核 的比重,让教师动起来、学生忙起来、课堂活起来。

(四)健全网上教学体系。网上教学是疫情爆发等突发情况发生时保持正常 教学的主要手段,须进一步加强教学平台软、硬件条件和设施的升级改造,同时 切实做好网上授课、答疑、考试等网上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并完善网上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确保网上教学质量。

学校将根据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 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党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 述,围绕国家战略,结合浙江大学办学实际,制订实施好“十四五”规划 ,推 进“双一流”建设,整合资源,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 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内蒙古大草原沙化退化,自然因素也好,人为因素也罢,最

[r]

原义是还原 (al-jabr) 与相消 (almuquabalah), 即方程两端 的移项和同类项合并 , 简称为 algebra... 整个

下图是单脚支撑形式的示意图,支撑脚和地面的接触点 A 与前、后轮和地面之间 的接触点 B 、 C 共同构成三点支撑,在地面形 成△

业技术”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 1” “技术与设计 2”必修模块学完之后的一 个选修模块,它包括“绿色食品” “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引进” “无土栽培” “营 养与饲料”

通用技术 选修 4 现代农业技术 专题一 绿色食品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pic 1Green Food.

穿插课文之中、形 式多种多样的活动使 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技 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应 用和内化,它是我们主 动建构知识、拓展能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采摘柑橘的 机器,它能够在人的操作下利用吸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