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3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605-A 刻註法華經序 No. 605-B 註妙法蓮華經序 目次

弘傳序 經題 譯者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藥艸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3)

8 9 10 贊助資訊

(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

No. 605-A 刻註法華經序

夫法華一經。獨冠羣經之首。直授羣機。成佛而後已。經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至矣 哉。所謂一大事因緣者也。智者大師讀經。至是名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悟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質之南嶽思師。師曰。非汝不悟。非我不識。文字法師無及汝者。於是闡 揚玄義解題。復說文句解經。章安尊者筆記成帙。嗣後諸師註解。煩略不同。宗趣不 一。若分河飲水。不出大海。趙宋柯山棲雲沙門諱守倫者。篤志養親。托跡林泉。註 釋此經。年逾二紀。方得就緒。俱本台宗分科分段。約二十卷。入台宗者。一見瞭 然。不難深入。先師漚生曾獲古本。如獲至寶。藏之篋中。萬曆戊子。至桐邑順慶寺 大悲閣下。與眾敷演。其本偶脫一紙。先師發願默禱普賢願王。會有一僧。持此經 來。亦落一紙。遞相補足。成就勝因。此其驗也。先師辭世。不慧欲再一參訂重刻流 通。因緣未偶。天啟丁卯佛生日。吾徒法濟忽對余曰。師嘗以守倫經註。為訓字太 繁。欲再刪證。此願未完。今代師成。云可乎。余贊許之。適顧正循居士至。齒及此 事。欣然曰。弟子有願刻法華。今師此刻。願作一領袖。蘭盆齋日。赴吳興開昭予先 生施食之招。復及之。先生亦踊躍歡喜。即許刻十卷。其餘復勸施贊成。所謂佛法因 緣不可強也。非靈山一會人。何以有此。後之披閱此註者。幸不昧倫法師一段苦心。

使羣機當下即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燈燈相接。功德可思議也哉。

崇禎元年戊辰佛成道日玉溪菩提菴聖行撰 No. 605-B 註妙法蓮華經序

宋 柯山金谿棲雲沙門釋守倫撰 蓮經至教葢如來極唱之談玅法雄詮乃含生復性之本功高一化德冠五時已今當說之羣經 咸推其最過現未來之諸佛悉為此緣譬魁寶之精金喻都河之鉅海大哉玄誥微妙冲虗廣矣 真乘深固幽遠有緣斯遇如曇華間放於千齡無法不收似大地均霑於一雨敗種聲聞而獲記 槁木仍春畜生龍女以超登寒灰再焰髻珠等賜王饍普資統法界之封疆領富豪之家業開示 悟入而一道清淨人理教行而四法圓融大事終窮本懷舒暢然其理雖一貫夫何經有三翻此 不備陳如彼元序矧以文辭浩博旨趣淵微苟非大智大辯之才孰通難信難解之法曰有智者 誕迹台衡悟自今經印于南嶽得總持之三昧證清淨之六根釋題以玄義五重解經則科分三 段不留名相恣辯宣揚時有其徒灌頂尊者俯為末世集以成書言約義豐事融理煥斯文雖作 人或猶迷有唐荊溪仍增記鈔細微詳審與疏偕行若孟氏之輔仲尼類雲門而資少室用是文 辭鼎盛僅逼藏乘所在宣傳唯偏教肆世俗無由披究祖道莫得申明傷夫惜哉誠可嗟矣美玉 韞乎幽石良材秀彼遙岑人將無聞孰當采用竊惟經開四眾葢佛祖以徧施為心教局一隅顧 信士而無從入道愚雖不敏輒事指陳式遵祖禰之清規用廣後昆之白業特加註解志在流流 庶展卷以除疑覬臨文而不壅將使義天澄霽心月孤明爍破塵勞頓覺黃粱之夢豁開玄路穩

(6)

騎白壯之牛向微塵剎土之中普現色身三昧入異類旁生之內徧行同事四門彼我冤親悉到 無所還地自他凡聖俱成不外圓因聚以和融恭申上祝當今 皇帝陛下金輪統御繞百億之 須彌叡算修延邁諸天之仙劫俾佛法而有賴致宗教以無魔處處而勸讚流通德侔釋梵歲歲 之兵刑不試化繼唐虞次顗文武賢僚咸臻百福六軍萬姓保合大和者矣。

法華經科註目次 卷第一

序文 釋弘傳序 序品第一 卷第二

方便品第二 卷第三

譬喻品第三 卷第四

信解品第四 卷第五

藥艸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卷第六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卷第七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卷第八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卷第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卷第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7)

法華經科註目次(終)

No. 605

科註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宋 柯山金谿棲雲沙門 守倫 註 明 玉溪菩提菴沙門 法濟 參訂  吳興瓶城居士 閔夢得 較刻

△序三初序分八初序題。

玅法蓮華經弘傳序

妙法等義略如下文此所未辨弘傳者即宣通闡揚也使此之道流演普熏無所壅塞人能弘 道道假人弘此其謂矣序者爾雅云東西牆曰序郭璞云序別內外也今謂既陟牆序必登堂 奧序之由興其在茲焉。

△二製述人號。

終南山釋道宣述

終南山者在長安城南數十里南接漢中關內之鎮山也序主平時行道棲息于此葢標其所 依之處耳釋者姓也具云釋迦此云直林或云能仁以如來之遠祖號懿摩王擯斥四子令遠 出宮至于雪山住直林中頓駕數年歸德如市鬱為強國父思往召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 有能從是已來以直林為姓或姓能仁今南山既依佛為師遂以稱釋長阿含云四河入海無 復本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斯其證矣道宣名也字法徧姓錢氏湖之長城人父申事陳朝為 吏部尚書師即申之長子母姚氏夢白月貫懷遂孕在胎彌年隋開皇十六年四月八日誕生 至九歲博通書史十二善屬文人皆敬服十五厭俗依日嚴寺頵法師出家凡釋門事業皆不 習而成十七薙髮二十進具業履冰霜志堅金石麻衣春冬日唯一食續依智首律師習毗尼 部窮幽洞微藹然有出藍之譽道德既敷緇素歸美居終南豐德寺修般舟三昧瑞異尤夥有 龍變人形扣師請法副以天人奉香華獻甘露等率以為常師輕生重法不顧形軀浸成世疾 感北方天王授以補心良方其藥神驗有還童續命之功師一夕行道足跌遽有神人扶之師 顧曰汝何人也答曰是南天王座下捷疾使者仍問左右何人答曰乃北方那吒太子稟父王 之命常來侍衛於後時有天人來告師曰清宮村淨業寺古昔靈蹤宜於此處建立法幢師可 其請在乾封二年建戒壇一所落成之初感長眉羅漢暨賓頭盧尊者臨降從欵彌日廣談律 相師行業既著每感天人翊衛偶一日戶外躡足出聲師問何處檀越答曰弟子姓張名瓊即 南天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子並英武神略各禦邦都匡持正教問師同來者誰答曰是弟子 第三兄名璵信重釋門自撰祇園寺圖經一百卷師附口鈔得上下兩卷又有天人姓韋名琨 即韋將軍耳葢南天王八大將之一也四天大王共有三十二將韋魁其首因彼是童真身餘

(8)

諸天眾舉皆敬服居常衛護於師師有律中制度軌儀處量重輕有所未諭從而咨決因述此 士靈蹤暨西方聖跡凡三千八百餘條釐為十卷目曰感通記續至乾封二年春遽有天人來 告曰師今歲報齡盡矣當生率陀內院言訖遂留香一裹曰此棘林真產諸天所有者也復經 旬日師告門人曰吾將逝矣可遷吾於壇谷石室中斯須眾見旌幢寶葢雲布星陳來迎於師 歸知足天矣師世齡七十二慧壽五十二是歲丁卯十月三日也已上略采大師今生示跡瑞 異芳猷之大槩師以夙誓彌隆凡三生間出為人天眼初生齊朝名僧護住越州剡谿石城山 隱岳寺發誓鐫彌勒石像一百尺今新昌是也次生梁期號僧祐住金陵鍾山定林寺著弘明 集十卷暨師資等傳並行於世今觀大師道德隆盛天人仰歸遵先聖之軌儀闡毗尼之宗旨 德邁龍象道濟幽冥繼出三生慈臨羣彚非登地之大士即波離之應身若夫苦海舟航義天 日月嶮徑良導病者神醫非師而誰耶則其懿行美業仰聖垂訓備載僧史此不繁引述者鄭 康成云訓其義也樂記云作者曰聖述者曰明語曰述而不作皆謙抑之辭。

△三標示由致。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標今經之總題作此序之張本統之為言該括也該含十方括攝三世經不云乎十方三世諸 佛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經稱現世者其降靈之謂也本致者意願也當知一切 調御十方如來並二死以俱超悉三德而究顯處寂光之理土證法性之妙身清淨無為湛然 常住由悲心之未泯顧願力以彌隆設方便之嘉謀布善巧之良䇿誘愚癡之穉子而車本無 車導迷忘之庸流而說豈有說所以出興五濁權演三乘令彼羣迷咸臻一極然而幽玄祕語 非開顯而莫陳妙法雄詮在會歸而可舉本懷斯暢大事克彰匪一佛而獨然葢三世而咸 爾。

△四明經傳兩土。

蘊結大廈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蘊結者積集也如來滅後梵響無聞此之大教附于阿難由聞故蘊所以任持於法藏由蘊故 結所以徧書於貝多大廈者西國之美號廈即夏也亦如此方都邑華廈之謂也白虎通云夏 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師又夏者大也華者盛也輔行云鐵關之左並是胡鄉葱嶺已西皆 其梵種戒疏云胡本雜戒之地梵唯真聖之都雪山已南三方距海周輪九萬厥名大夏開皇 三寶錄云竊觀前代有經之來賢德筆授無不皆云譯胡為漢且九州之地稱西方為天竺者 即彼國之總名或身毒印土等彼方呼九州為脂那者葢此土之通稱或震旦真丹等今謂胡 是西方之邊俗梵乃印土之中州豈得以佛經為胡語哉不本源流貶之極矣寄語後賢或有 以經為胡語者或有稱佛為老胡者覬以梵而革之夫如是則非唯不墮明識之嗤誚抑亦庶 免誣謗之愆尤也安公自號彌天尚云譯胡為漢況泛泛者耶斯猶美玉一瑕所言梵者爰從 劫初梵天下降人倫乃生今茲諸裔葢仍本為名也出彼者佛生姬周昭王之代經來後漢孝

(9)

明之朝則千齡可知矣東傳者佛出竺土教被神州自西流東所以云也震旦者或云真丹旃 丹旨難等並翻為漢地也三百餘載者指漢及晉也所以下文六百餘載則云自漢至唐也遠 近相望文意彌著。

○然此一節理應自釐為兩段先按科次釋義始符文旨今不爾者大慮叢脞不美觀瞻其文 似混意則不濫觀者宜以意得下去諸文準此可知。

△五指譯有三翻。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 後秦弘始丘慈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 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西晉都於洛陽惠帝即孝惠皇帝諱衷姓司馬氏晉武之次子也以太熈元年庚戌四月即位 改元永熈永熈二年改永平永平九年歲次庚申改永康耳然惠安二帝既所都異處遂以東 西為區別如漢號東西齊稱南北之類也長安者漢書云長安本名咸陽漢祖初定天下欲都 洛邑因婁敬之諫帝乃歎曰朕當於此長安子孫從是為名青門者論衡云即長安城之東南 有門名覇城俗以其色青因斯立號燉煌者郡名也九域志云古之沙州耳菩薩者梵文之略 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此云大道心成眾生闡四弘而益物遵六度以行慈故名為大道心 成眾生也竺法護者傳云本是月氏國人號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元姓支解三十六國語次居 燉煌乃稱竺氏續還長安青門外立寺行道精勤異常初翻者此經前後既有三譯而法護剏 始為之所以云也經有十卷題無妙蓮但云正法華東晉都于建業安帝諱德宗簡文之孫孝 武之子以太元二十一年丙申九月即位改元隆安也後秦者秦凡有四一云秦二前秦三後 秦四西秦亦名乞伏秦什公之來正在後秦弘始三年也秦主諱興字子略姓姚氏然此一文 頗如不貫但以秦晉之世兵刃交攻僭偽割據偏覇不常遂致爾耳丘慈者外國之號什公生 於此字本作龜茲葢音丘茲耳亦如萬矦墨祈閼氏音燕支之類也沙門者梵語沙門那此翻 勤息所謂勤修善業息諸惡行也大方廣寶篋經云離諸纏聚故名沙門正法念經云心無染 著一切不希望能脫一切貪是名為沙門大莊嚴論云超過一切染著名沙門華首經云如空 無所礙煙塵無所汙我說沙門法無染亦如是本行集經云三界兮擾擾六趣分昏昏息心達 本源故號為沙門今為沙門之號豈易得哉見賢思齊無忝名實鳩摩羅者具云鳩摩羅耆婆 以由什父名鳩摩羅琰母名耆婆是丘慈王妹什從父母而立號此云童壽什者以此法師深 善此方文字章句之什華梵共舉故稱羅什其茂德芳猷於後當見次翻者譯在西晉之後仍 加妙蓮所以云也隋氏者都於長安也隋主文皇帝諱堅姓楊氏漢關西太尉震八世孫也以 大定元年庚子二月受周禪即位改元開皇開皇二十年改仁壽仁壽四年煬帝即位遂改大 業也大興善者在都城也于時佛法熾盛伽藍接武名字相參故以小大別之亦如莊嚴招提 等皆有小大於今亦然寺者釋名曰嗣也謂治事者相嗣續於其間故故天子有九寺焉後漢 明帝永平十年丁卯歲佛法初至有印土二僧摩騰法蘭以白馬負經像屆洛陽勅就鴻臚寺

(10)

安置至十一年戊辰歲又勅於壅門外別建寺宇仍以白馬為名故今梵剎皆稱寺者本於此 也北天竺者西域記云梵語天竺此云月謂佛日既沒賢聖繼興教法如月也又云五天竺國 總名印土周九萬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南狹北廣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或有文云 印土者此云日月良以日月有千名此其一也以彼賢聖出興開導羣萌如月照臨下土也或 云身毒賢豆等並梵音之異耳闍那笈多者一句含兩人開皇三寶錄云一者闍那掘多此云 至德又云佛德也北天竺人二者達摩笈多此云法密又云法藏南天竺人也內典錄云達摩 笈多闍那掘多二法師於仁壽元年辛酉歲至大興善寺譯添品法華是也後所翻者望秦前 譯故稱後翻此二法師所譯之經總目與秦無異但於別文添削移改有所不同耳故世稱為 添品法華也內典音疏云此部雖添徒煩雜糅智者須知其所添者謂於秦晉二經添合移改 其文有六一於秦晉經本添普門品後偈頌二於秦譯經中補日光喻全文即藥草品後者是 三合達多品歸寶塔品內四移囑累品於經終五廻陀羅尼品向神力品後六改還著於本人 云彼即迴轉去然其囑累一品不合移在經終當依羅什翻宣深符經意矣。

△六示文旨各異。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

三經重沓者初後三譯稠疊可知更互指陳不同如此。

△七顯秦本獨善。

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時所宗尚者人其共仰世之所宗雅契時機咸高羅什。

△八結略指廣。

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自餘支品者章句分派其類實繁此固難陳備于序曆。

△二正宗分十四初明出興開導。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

夫以語辭也靈嶽鷲峰也然佛生迦維衛今言靈嶽者何耶此取今經開顯如來出世本懷通 暢之意也不然將非山嶽鍾秀誕生聖賢順俗而為語耶詩曰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擬其類也 降靈乃垂迹之謂矣詳夫如來之降靈者按古今論衡云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 日江河泉井泛溢山川宮殿震動常星不現有五色光貫太微宮王問羣臣有太史蘇由奏曰 此乃西方有大聖人生焉却後千年教法當流此土王令鐫石埋諸南郊志之瑞應經云摩耶

(11)

夫人胎月將滿思遊嵐毗尼園到已即舉右手攀無憂樹枝從右脇而誕生太子于時天帝釋 以天妙衣裹手而盛接之天人持金柄傘以葢之諸天散香華龍神鼓音樂十方大地皆悉震 動經有三十二瑞應文多不錄或有文云姬周之世乃以建子之月為正所言四月即今之二 月也然如來誕應其來既久至若前代賢哲例皆承用於今難議改革也若據至人本非生滅 其於降應又何妨二四耶應知如來久離生死今於大悲心中現斯影事耳何則無相經云若 言如來實生王宮乃至八相成道則為謗佛以是而知可能彰灼耶非大聖者矧以羣盲長寢 幼穉無知不有聖慈誰當開導。

△二指化被藉緣。

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適化所及者當知應由機感教藉緣興自非今昔之因何成父子之義適者悅也所謂乘適機 情敷此教化耳。

△三顯機差。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

仙苑告成者仙苑亦名鹿苑仙苑者上古有仙人居此鹿苑如來因中於茲為鹿王當知此是 轉法輪處即非告成之場也且告成者成道也何則準西域記云在摩竭提國尼連河西南十 里有樹名菩提下有金剛寶臺如來於此而成道也所以俱舍論云此座下連金輪故以名焉 三世如來皆於此上而成正覺又本行集經云菩薩將至彼處色界諸天先以天繒旛葢懸於 樹上以為標識將今諸文照知益見告成之明也機分小大者然小大之異非適今也一從如 來自知足天降神母胎便有大見乘栴檀樓閣小覩貫白日精及乘白象者矣問向來既不許 仙苑為告成之場於今若為異哉答且如來成道既在菩提樹下梵語菩提此云道應言道樹 告成為嘉耳夫如是則非唯雅契化儀抑亦深符文旨也當知我佛十九踰城五載遊歷六年 苦行至于三十以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於菩提樹下而成正覺。

△四云教異。

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金河者梵云㕧(許梨)剌拏代底或訛略云䟦提此云有金河是產閻浮檀金處水之淨者莫此 若也故佛於此入滅梁朝宗法師云如來於此入滅者不無其意且河流奔注喻生死之遄速 金沙不動譬佛性之常存又如來因中於此六捨轉輪王身命故今來此報地恩也顧命者如 來末後於一日夜演大涅槃說三種權扶一圓實以贖眾生慧命可謂如來以此教法顧命弟 子使之傳宣將益後世令不斷絕耳道殊者良由機分小大遂致道殊半滿也涅槃經云半字 是煩惱言說之本不了義也滿字是善法言說之本即了義也天台云半字即小乘九部滿字

(12)

大乘十二部也當知法體常一機自參差妍醜自形鑑非美惡。

△五推過在機。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

豈非者猶言豈不是也教被者如來乘機而演法乘時者眾生隨類而得解無足未堪也覈謂 研窮開闡也高會葢指今經之座席也超八教外越四時表豈不高哉矧高會之未闡者由機 宜之未堪也杲日麗天如盲者何文雖不顯意實該含推過在機信不誣矣。

△六言退席當益。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

然退席之流益在涅槃之會恐謗法而墮苦故佛力以冥驅免墜大坑使聞略說矧一真而未 證僭四果以虗階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住唯損矣退則佳焉為進猶言䇿發也顯益在當 彌須密進儔者斑輩之謂也。

△七語記本宿緣。

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五百授記者然五百聲聞得下周記莂如來昔為王子覆講時在大通演佛慧之真乘作諸子 之圓種中間棄本每用小以提持今日得聞故挹流而源遠可謂隱崇高之本示卑近之迹已 益物也。

△八陳今經由藉。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所以現瑞者當知眉光普照東土八千四華動而香風飄六瑞彰而羣機駭彌勒因茲而疑念 文殊由是以疏通引昔燈明如來證今釋迦調御彼定起而宣明妙法此現瑞而必闡蓮經且 陳請而本於決疑况問答而由於現瑞開發請者良在茲也。

△九述如來開顯。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出定揚德者如來從三昧安詳而起歎二智權實之門唯佛能知餘乘莫測鶖子殷勤而弗已 能仁詶請以宣揚開示悟入之玄談於茲頓顯教行人理之妙義向此克彰譬夫杲日行空無 幽不燭喻彼曇華挺秀有覩咸欣三世如來十方調御所以出興於五濁莫不為此大因緣。

(13)

△十舉四喻以證一乘。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 喻陳唯遠。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又一真非實以為實故云朽宅化城珠留衣內喻宿種以常存鑿井求泉 譬因經而獲悟猶藉指而見月若動樹以訓風厥意在茲所以云也葢大聖善權之力亦羣機 宿植之功然彼繫珠一喻乃是下周五百聲聞得記領解述昔大通甞聞覆講納種在性由迷 不覺如衣內珠今蒙指陳獲珠貿易以至大富也而此喻者若以台宗性類言之當乎類種也 問既是修德類種今序那將繫珠而譬理性耶答恐未然也何則應云繫珠明宿種之常在乃 始為工且理性之為語者凡聖同源生佛體等何所不至又豈煩喻於繫珠耶師於吾門實為 龍象闡毗尼之宗旨架定慧之津梁葢先佛之蓍龜乃後昆之模範此序之興自唐及宋凡數 百年歷代宗匠初無訓解不敢移易者葢師嚴道尊也愚媿不才輙形潤注科解多見不知量 也然在理或當其佛法不附人情尚覬無以彼我二其心也。

△十一歎二心而益四眾。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非大哀等者視勞生如己子故號大哀觀法界以為機方稱一極迷疑失性顛倒庸昏向外 馳求漂流諸國至人方便託宿鉅慈大士哀矜假道悲愍不拔而拔拔三惑之深愆非提而提 提二死之淪溺哀即慈耳此葢如來四等之心隨舉其二也當知諸佛菩薩以大悲故不住涅 槃以大智故不宿生死於是從本垂迹隱實揚權。

△十二明此經弘盛。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羣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自漢至唐者古今論衡云後漢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夜夢金人身長丈餘飛至殿庭周旋往返 光明炳耀帝問羣臣有傅毅奏曰臣聞西方有大聖人號曰佛陛下所夢將非是也博土王遵 復奏臣覽周書異記云昔太史蘇由奏昭王曰西方有聖人出千年之後教法當來今陛下所 夢即其事也時明帝納王遵奏尋遣中郎蔡歆博士王遵等並一十八人同往西域將迎教法 至月氏國遇摩騰法蘭二梵僧齎白氎畫釋迦像並四十二章經以白馬負至洛陽葢此土有 三寶之始即後漢永平十年丁卯歲也文所云者本於此也自漢及唐相望彌遠其六百載信 不疑矣總歷羣籍者徧覽眾典也四千餘軸者南山據現在而為語南山滅後梵僧迭至貝多 益增故今藏乘則曰五千餘卷也受持盛者然眾典雖多其於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則此經彌 為盛矣。

△十三顯機教冥符。

(14)

將非機教相扣竝智勝之遺塵。

將非機教相扣者應知三周得記之徒悉是大通結緣之眾義猶父子天性相關機教冥符事 同啐喙遺塵即餘芳也。

△十四示持者敬信。

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

聞而深敬者聞妙不怖聞法不疑諦信如來第一之說威音出世亦說此經而我釋迦昔在於 彼修菩薩行號常不輕與眾結緣世世逢值時時調熟今經本門增道損生法身大士皆其裔 也故云餘勣勣耳者功勳也。

△三流通二初述製序元由。

輙於經首序而綜之。

輙擅也遜辭序而綜之者譬夫一機之材經緯森列苟非其綜則莫能貫攝其頭緒又綜之為 言總也總七軸之大旨為此序之一文。

△次建願弘通。

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弘贊莫窮永貽諸後示爾。

庶得早淨六根者願六根而潔白覬四德以圓明聞經親仰於靈峰證聖躳期於樂國向塵塵 之內剎剎之中均與含生同成佛慧。

△次釋經文三初解總題。

妙法蓮華經

今經分文與夫昔教大旨僉異也何則皆由法華部當開顯明乎本迹兩門化緣之殊所以有 總別兩種三段也然彼三段既有兩種之異遂致今古諸師用捨不一或有棄別而從總或有 非總而存別者其故何哉誠由疏記分文之旨淵奧演說之流矛盾今此分文則雙存總別夫 如是則妙契五時一化之源深符本迹二門之異若其根源考本會異融非委在別文非此可 述惟吾祖天台凡釋一經則先以五重玄義申解首題明乎大旨次用三段分文節經起盡使 總別不濫俾文旨煥然言五重玄義者謂名體宗用教相等也良以因名詮體由體會宗依宗 有用仍須教相區以別之令小大有歸致麤妙無爽斯經也則以法喻為名實相為體一乘因 果為宗斷疑生信為用(迹門斷權疑生實信本門斷近疑生遠信)醍醐為教相耳。

○夫題標妙法寇絕五時奇喻蓮華超過一代葢如來出世之本乃含生復性之源若也考本

(15)

提宗尚非思慮可及豈應言辨能宣但羣生盲冥昧斯祕藏於是聖人因物以啟性假喻以明 真不獲已而強言故曰妙法蓮華也然其妙法云何乃是三千界如權實之法也應知圓詮無 礙言像莫窮至賾以體神至微以盡性語其遠則溢乎太虗而不可挹言其近則在眉睫而不 可窺迷之則散入天人修羅地獄鬼畜之都怒淫方熾悟之則復彼明靜無為真空圓覺之智 定慧彌增周流十虗統括三際所以天台向九旬而敷演南嶽約三法以披明無得而尚者其 唯妙法歟蓮華者葢聖人不得已而與物作譬也況意雖多不出本迹兩門施開廢三於是舉 實事以示祕要設大車以破餘乘提宿種以示衣珠假塵點以明極壽餘不足喻唯蓮可方如 斯等義具玄文而廣演備籤記以詳明今此略述大猷不暇曲折論辨麤申經旨匪涉教章經 者梵語修多羅義翻契經契謂表詮義理符合物機佛地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良由以佛 聖教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生故。

△二明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姚秦者即後秦姚氏也三藏者經律論也法師者傳譯弘通人也鳩摩羅什者翻名釋義委如 前序什祖名達多本天竺人家世相國穎邁不羣什父號鳩摩羅琰明敏英特不嗣相位棄榮 出家於是東涉葱嶺時龜茲王聞甚敬之彼王有妹年整二十文才逸瞻因以妻之遂生什與 弗沙提婆什自七歲出家日誦三萬二千言九歲同母至罽賓國彼有法師號磐頭達多者三 藏九部悉皆洞曉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口誦千偈什遂依師之至年十二又同母至 月氏北山彼有羅漢一見乃云當勤守護此小沙彌風韻不凡伊厥後能守禁戒將大弘佛法 或若破毀秪是才明法師耳什公之母體道悟明位證三果尋往天竺臨行且語什曰方等深 經汝必大闡震旦化行自惟少益耳什言若使大化流傳雖泥犁苦將亦何憾於是還彼龜茲 悟大乘法要其磐頭達多者反師於什于時前秦符堅僭號關中以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 曰有異星現于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原矣堅曰朕聞西域有羅什將非是耶尋遣 驍騎將軍呂光等統兵七萬西征龜茲臨進發日餞光於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者應天而治 子育蒼生為本也豈貪土地而興征代哉正以懷其道德之人耳朕聞有羅什深解佛乘矧賢 哲者國之大寶也若尅龜茲當馳驛送之俾速副朕懷爾後果尅因得羅什及呂光還至涼州 而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遂僭號關外光死其子襲位至于呂隆前後已經一十八年後萇卒 其子興立弘始三年春有連理枝生于廟庭逍遙園中有葱數畦悉變為茝瑞異既作秦主遂 西伐呂隆方迎什師入關以其年十二月至長安譯諸經論秦主敕僧䂮等八百沙門咨受什 旨續於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入寂垂終之際且誓曰若平時翻宣無誤俾火後舌不 焦黑至闍維竟其舌果作紅蓮華色存于灰中然什公證位居于三賢譯經首從七佛其來尚 矣至若秦女別室之事大似如幻法門其泛泛者安可以脞脞而議之哉奉詔者上命也譯者 易也謂變易梵音用成華言也周禮有象胥傳言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 譯。

(16)

△三消別文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又二初品目。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序者庠序也又序者次序也以如是等五事次第冠於經首也又序者由序也此如下文放光 現瑞以作發起之端耳又序者敘述也此如下文問答釋疑述古證今以作正宗弄引也由茲 多義故稱序耳品者中阿含云䟦渠翻為品謂義類相從聚在一段所以云也。

△二經文二初通序二別序初文又五初所聞法體。

如是。

如是者舉所聞法體也亦是指法之辭當知三世佛經其初皆安如是所以諸佛道同不與世 諍亦是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如不是亦是信順之辭如云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 成應知今經如是與昔教不同何則記云若非超八之如是安為今經之所聞此其謂也竊惟 吾祖天台凡釋一文莫不皆用因緣約教本迹觀心之四意且觀心釋者葢佛祖慈悲之至也 意令行人於句句之內文文之中反照自心免數他寶此意最切賢者須知儻能諦了自信不 疑是則言言見諦字字明宗下不屈於己靈上無辜於佛祖今則闡彼機要之義以通幽邃之 文用助思修共期佛慧推功先聖豈愚敢私自下諸文準此可知。

△二能持之人。

我聞。

我聞者即阿難自稱也或云聞如是者葢經本不同前後互舉大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 作意欲聞即聞問應言耳聞那云我聞答我是耳主舉我攝眾緣然我有三種謂見慢名字也 阿難於結集時已是無學則見慢俱盡隨世流布而稱我也。

△三聞持和合。

一時。

一時者肇法師云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天台云機應合一之時也應云如是妙法一乘之教 我於某年日月與某大眾從佛所聞今不言者以諸國王制時節不同如彼土明於三際此方 有於四時兩土尚爾四夷可知既難準定但言一時。

△四聞持之所。

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者謂究竟覺了諸法唯只是心如此覺了之人乃名為佛又覺有三義

(17)

謂自他圓滿所以異彼外道二乘菩薩等也天台云佛名覺者知者於道場樹下知覺世間出 世間總相別相覺世即苦集覺出世即道滅亦能覺他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丘像菩提樹下 三十四心正習俱盡者即三藏佛自覺覺他帶比丘像現尊特身樹下一念相應斷餘殘習者 即通佛自覺覺他單現尊特相坐蓮華臺受佛職者即別佛自覺覺他隱前三相唯示不可思 議如虗空相者即圓佛自覺覺他故經云我見如來丈六之身或見小身大身或見坐蓮華臺 為百千釋迦說心地法門或見身同虗空徧於法界無有差別即此義也愚竊思之今經教主 與昔藏通別佛不可類同問且天台既釋今經教主只應單論最後圓佛自覺覺他於義即足 何用備舉四教果佛將非太繁乎答須知今經部當開顯故須對昔判今顯其尊勝也應知非 下無以顯其高非劣無以辨其勝若據至人之體本無勝劣之殊應彼羣機尚示小大之狀譬 夫寶鑑當臺妍醜自彰非鑑之過須知佛身本一赴緣故二所以在昔離三於今即一不可棄 三而覓一須知即一而是三昔之三者若展拳而為指今之一者似斂指以為拳體用雖殊其 實一也應知一處恒三三處常一非一非三即三即一所以記云法華已前三佛離明隔偏小 故來至此經從劣辨勝即三而一此其證也須知天台所云隱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虗空 相者此明教主既是圓佛良以圓融自在譬彼虗空初無障礙而周遍一切葢從所表稱虗空 相當知如空包納無所不含相相炳然無所不在葢隨機現應耳不可謂之空然無有而為佛 也何則記云若隱前三相從勝而說非謂太虗名為圓佛此明據也當知今經既曰微妙一乘 之法若今教主定是尊崇最勝之身住者佛為能住王城為所住王舍城者梵語羅閱祇伽羅 羅閱祇此云王舍也伽羅此云城又云彼土百姓在五山中七過作舍七度被燒百姓議云由 我福薄數致煨燼王有福力其舍不燒自今已後皆排我屋為王舍從是免燒故稱王舍西域 記云其王舍城崇山四周以為外郭東西長南北狹廣一百五十里子城三十里宮城北門是 調達放醉象處東北是身子逢馬勝得初果處又東北十四五里至鷲峰山是說法華經處記 云如來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之王城耳耆闍崛山者此翻靈鷲亦云鷲頭又云狼 迹言靈鷲者其義有三一者山峰之形似其鷲鳥二者山南有屍陀林鷲食屍竟棲止其上故 時人呼為鷲山三者前佛後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羅漢滅後支佛住無支佛則鬼神 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增一阿含三十一云佛在鷲峰告諸比丘此山久 遠同名靈鷲更有別名汝等知否亦名廣普山負重山仙人窟山恒有羅漢菩薩得道及神通 諸仙所居又有五百辟支佛住如來欲下先令淨居天人來此告敕令此土淨却後二年佛現 此間支佛聞已燒身入滅何則世無二佛國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天台問云劫火洞然 天地廓清云何前佛今佛皆居此山答後劫既立本相還現得神通人知其昔名以名今耳然 觀天台之意葢是順世因緣俯同俗事之謂以理而言未必一向何則像法決疑經云一切大 眾所見不同或是婆羅林悉是土沙草木石壁或見此林純是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林是三 世諸佛所遊行處或見此林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又下文云眾生見燒盡我此 土安穩此之謂也中者以靈鷲居五山之中餘四山者一天主穴二七葉穴三蛇神穴四獨力 山然前佛後佛皆居五山之中者何耶天台云佛好中道所以昇中天中日降中國中夜滅皆 表中道今處山中說中道也。

(18)

△五聞持之伴二初列眾二總結初文又三初聲聞眾二初比丘眾二初多知識六初舉類。

與大比丘眾。

與即共也皆是大比丘氣類譬群方貴賤各有班輩今諸比丘皆眾所知識高譽大德耳大者 釋論明大者大亦言多亦言勝以其器量尊重為諸天王等大人之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 種外道故言勝徧知內外經書故言多又數至一萬二千人故言多疏云有大道大用大知故 言大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又大者為諸大菩薩所敬故也多者法界 不可量法悉能知也勝者勝諸菩薩也此約圓教釋耳比丘者肇師云秦言淨命乞食破煩惱 淨持戒怖魔等乃天竺之一名而含此四義秦無以翻故存本稱什師云始出妻子家應以乞 食自資清淨活命終出三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具此二義故天魔怖其出境也釋論云 怖魔破惡乞士者良以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 繫但愁忌而已故名怖魔又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支之惡故言破惡然在家四種如法一仕二 農三工四商用養身命其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資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義相成故名比 丘義眾者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一人不名和合眾四人已上乃名和合事和無別眾法和無 別理也。

△次示數。

萬二千人俱。

萬二千人者本是一萬二千菩薩迹為萬二千聲聞也記問云凡諸列眾及得道者何故其數 必全無缺耶答大論釋大數五千分中云若過若減皆存大數所以今文萬二千者亦是存其 大數也。

△三顯位。

皆是阿羅漢。

皆是阿羅漢者阿颰經云應真瑞應經云真人悉是約無生義釋也或言無翻名含三義一者 無明糠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名不生也二者九十八使煩惱惑盡名殺賊也三者具 智斷兩德堪為人天福田名應供也此藏通意耳若別圓釋者義則不然非但殺賊亦殺不賊 非但無生無生亦無非但應供亦能供應此歎別圓地住功德也又觀解者從假入空觀亦有 三義乃至中道觀殺無明賊不生二乘心能供養此人如供養世尊也方等云供養及文殊不 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軀下文云毀讚佛之罪福輕毀讚持經之罪福重也良以佛無食想久 離八風不為損益施持經者全肉身續報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也若毀之則憂惱退悔乖 其勝利必招大損也。

△四歎德。

(19)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者歎上殺賊也漏者三漏也成論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癡人造業開諸漏 門毗曇云漏落生死然論律語異而同明漏義良由賊誑失於理寶貧窮孤露造諸惡業致生 死苦亡法身失慧命喪重寶皆是賊義煩惱者即九十八使流扼纏葢等偪惱行人耳然其煩 惱是能潤漏業是所潤能所既盡正是殺賊逮得己利者歎應供也然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 斷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應供盡諸有結者此是歎不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也 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盡果亡此歎不生明矣心得自在者定具足故名心自在慧具足名 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也。

△五列名。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其名曰者指證之辭也然諸尊者皆備眾行而隱其圓能各從一德標名者引物偏好也增一 阿含云憍陳如比丘皆共上座有德大人相隨舍利弗共智慧深利者相隨目犍連共神通大 力者相隨皆掌一法引諸偏好天台云若欲消名須識其行從德立號無往不通憍陳如姓也 此云火器本是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名族火有燒照二義照則闇不生燒則物不生此以 不生為姓也阿若名也此翻已知或言無知者非謂無所知乃是知無耳若依二諦即是知真 以無生智為名也增一云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拘鄰如比丘第一故以阿若為名 因果經云昔於饑世佛為赤目大魚閉氣不喘示為死相時有木工五人先用斧斫取肉食之 佛即誓言於當來世先度此等與其無生又迦葉佛時九人學道五人未得誓於釋迦法中最 先開悟本願所牽前得無生故名阿若夫巨夜長寢無人能覺日光未出明星前現陳如得道 譬彼明星在眾明之始一切人之智明無前陳如昔者如來初轉法輪先度陳如佛凡三問汝 知法否陳如三答俱云已知於是地神唱空神傳乃至梵世咸稱已知陳如比丘初見佛道初 聞法皷初服道香初嘗甘露初入法流初證真諦於閻浮提最初得道當知一切人天支佛羅 漢無能前者十二遊經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葉第五年度身子目連故知 阿若在初明矣摩訶迦葉者此翻大龜氏以其祖感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名族故言龜氏真 諦三藏翻光波或飲光以其祖學仙身光照耀又迦葉身光亦能映物也其家大富增一云羅 閱祇大富長者名迦毗羅婦名檀那子名畢鉢羅婦名婆陀其家勝缾沙王千倍十六大國無 以為鄰付法藏云毗婆尸佛滅後彼有塔像金色缺壞時有貧女丐得金珠倩匠為薄金師歡 喜治瑩佛畢立誓願為夫婦從是已來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受樂最後託摩竭 提國尼拘律陀婆羅門家其家大富有六十庫金粟一庫容三百四十斛庫即倉也復次迦葉 有三十相光明照耀滿一由旬缺二相者應是無白毫肉髻也故諸天請結集時讚言耆年欲 恚慢已除其形譬若紫金柱上下端嚴妙無比目明清淨如蓮華然佛弟子中名迦葉者既多 故標大以別之餘如十力三迦葉也又云於䟦耆聚落初從佛聞增上戒定慧即得無漏受乞 食法行十二頭陀逾老不捨頭陀既久鬚髮長衣服敝來詣佛所諸比丘起慢佛分座命迦葉

(20)

同坐迦葉不肯佛言吾有四禪禪定息心靜慮從始至終無有耗損迦葉亦然吾有大慈仁覆 一切汝亦如此體性亦慈吾有大悲濟度眾生汝亦如是吾有四神三昧謂一無形二無量意 三清淨積四不退轉汝亦如是吾有六通汝亦如是吾有四定一禪二智三慧四戒汝亦如是 所以如來滅後法付迦葉能為一切而作依止猶如如來何則若有頭陀苦行人佛法則存脫 無其人佛法則滅迦葉能荷負佛法令得久住至未來時付法授衣竟然後入滅增一云我佛 法中行十頭陀苦行者大迦葉第一優樓等三尊者同名迦葉迦葉之義已如前釋優樓頻螺 者亦云優樓毗此翻木瓜林那提此云河亦云江伽耶亦云竭夷亦云象此翻城家在王舍城 南七由旬昔於毗婆尸佛時共樹剎柱緣是為兄弟兄為缾沙王師而有五百弟子兩弟各有 二百五十人以行兄法木瓜林者眾經音義云在此林下修道因得其名次二翻江城者父母 禱此神而得子即事火外道耳昔者佛欲化之乃往彼所寓宿迦葉辭無舘舍佛指龍堂可就 此處彼遽答言龍性暴惡恐害仁者佛言無畏即攝衣入坐至夜龍歸見佛遂怒放火燒佛佛 入火光三昧境宇洞然龍竄無所唯見鉢清淨乃躍入其中迦葉是夕見火熾然謂其徒曰彼 沙門者必被害矣至旦佛擎鉢出示彼迦葉迦葉見已心亦稍伏佛仍作種種神變然其邪執 尚猶未愈乃云瞿曇雖神不如我道真佛即語云汝非羅漢亦不得道於是開悟師徒皆伏尋 與其徒依佛請法俱時出家所有祭火器悉擲于水中伽耶那提居鄰其下忽覩祭器浮於中 流乃往審省見兄已作沙門詢其所以兄為說法因與其徒同歸於佛增一云優留毗者能將 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其於精進最為第一伽 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

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㝹樓駄劫賓那。

舍利弗具云舍利弗羅此翻珠子又云身子珠子者以其母於女人中最為明敏其聰慧之相 在於目珠今舍利是珠之所生又身子者亦由彼母形貌姝媚故時人以子顯母為作此號姓 拘栗陀婆羅門種其父名優波提舍學通外典頭戴火冠鐵鍱其腹獨步王城擊皷論議人無 敵者彼之舅氏名拘絺羅亦善論議每與身子之母勍敵口辯以決勝負居常所論姊恒不如 及懷身子日遂增勝拘絺羅者默自念言此非姊之力也其所懷者必是智人寄辨母口在胎 尚爾況出胎耶於是委喻家業更廣遊學不暇翦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增一云我佛法中智 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昔者王舍年豐王與臣庶設大會置三高座王太子論師廣 集論議身子爾時年始八歲至彼會所問所設座人具答之身子即越眾登座群儒皆恥不允 論議且與同輩曰勝比小兒無足顯譽脫或不如屈辱大矣皆遣侍者傳語問之身子一一答 辨無敢當者王及臣民稱慶無極各相謂言國將太平智人出現暨年十六究盡典籍無事不 閑博覽古今演暢幽奧十六大國論議無雙五天竺土最為第一於後一時偶在道上見馬勝 比丘威儀庠序遂問之曰汝師誰耶答言瞿曇又問師說何法答云諸法從緣生是故說因緣 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說身子一聞即得初果來至佛所七日之間徧達佛法佛說一句身子 以此一句於七日夜作師子吼更能出異句味使無窮盡況佛多說身子智辨若為可盡大目 犍連姓也翻讚誦文殊問經翻萊茯根真諦云勿伽羅此翻胡豆古有仙人嗜此二物因以名 族釋論云吉占師子父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樹名耳父母禱樹神得子因以名焉因果經呼為

(21)

大目連羅夜那同名者多故舉大以別之釋論云舍利弗為才明者見貴目連為豪爽者取重 智藝相比德行互同又稱為左面弟子昔者外道師徒五百用呪移山經一月日其山已動目 連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損害即於山頂虗空之中結加趺坐山還不動外道相謂我呪山動計 日必移云何安固還若於初必是沙門使之然耳自知力弱歸心佛道令無量人正法出家又 難陀䟦難陀二龍居須彌邊海佛常飛空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彼龍瞋恨作是念言云何禿人 從我上過後時佛欲上天其龍吐黑雲闇霧隱翳三光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聽許目連云我 能降之佛言汝當云何目連答言先以大身恐怖次用小身鑽齧然後以常身降之佛言善哉 如汝堪任彼龍以身遶須彌山七匝尾挑海水頭枕山頂目連於是倍現其身繞山十四帀尾 出海外頭枕梵宮是龍瞋盛雨金剛沙目連變沙為寶華輕輭可愛龍瞋不已目連化為細身 入龍身內眼入耳出耳入鼻出鑽齧其身即受苦痛其心乃伏目連攝巨細身示沙門像將是 二龍來至佛所又帝釋與修羅戰勝造得勝堂七寶樓觀莊嚴奇特梁柱支節皆容一綖不令 相著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連飛往帝釋將彼看堂而諸天女羞見目連悉隱不出 目連念帝釋著樂不修道本即變神通燒得勝堂赫然崩壞仍為帝釋廣說無常帝釋歡喜堂 復依然無煙灰色增一云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大目犍連第一摩訶迦旃延此云 扇繩亦名柯羅柯羅此翻思勝言扇繩者尊者以其生時父已去世此兒礙母不得再嫁如扇 繫繩不得相離言思勝者思是慧數論議功強得思勝名長阿含云有外道執其斷見謂無他 世凡有十番問答彼外道言無有他世答言今之日月為天為人為此世為他世若無他世則 無明日又問我見人死不還云何說其受苦故知無他世答如罪人被駐寧得歸否又問若生 天何故不歸故知無他世答如人墮廁得出肯更入廁否又天上一日當此百年生彼三五日 未遑歸心設有歸者而汝已化寧得知之又問我鑊煑罪人密葢其上伺之不見神出故知無 他世答汝晝眠時傍人在邊見汝神出不又問我剝死人皮臠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無他世 答如小兒折薪寸寸分裂求火寧得不又問我秤死人最重若彼神去應輕若無神去則無他 世答如火與鐵合鐵則輕鐵失火則重人生有神人則輕死失神則重又問我見臨死人反轉 求神不得故知無他世答如人反轉求於貝聲寧得聲耶又云汝雖種種破我我執此甚久而 不能捨答如人采穭初見麻取麻次捨麻取麻皮次捨麻皮取縷次捨縷取布次捨布取絹次 捨絹取銀次捨銀取金捨劣取勝云何不能捨如是番番析破廣演諸義外道便伏而讚歎言 前說日月而我已解欲聞智辨故番番執難善哉妙說難可思議增一云善分別義敷演道教 者迦旃延最為第一阿㝹樓䭾亦云阿那律亦阿泥盧豆皆梵音賖切耳此翻無貧亦如意亦 無獦名也言無貧者昔於饑世因施辟支佛稗飲獲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名無貧賢愚經云 弗沙佛末法時世饑饉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鉢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 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與脫待闇還家委 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脚更出取之無盡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而其所覩純是金 寶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言如意者其生已後家業豐溢日夜增益而其門下日日當 有一萬二千人六千取債六千還直出家已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應 知阿那律者是淨飯王之姪兒斛飯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云之叔非聊爾人 也政若周公嘆曰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其於天下非賤人也而沐三握䬸三吐

(22)

禮賢尚爾況餘人乎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比丘第一劫賓那此翻房宿父母 禱房星感子因是為名又云房宿是比丘與佛共房宿獲覲法身從茲立號中阿含四十二云 佛遊摩竭提詣王舍城爾時世尊至陶師家語陶師曰我欲寄宿汝見聽否陶師答云我無所 違然而先來已有比丘若彼聽者欲住隨宜時彼比丘弗伽羅婆先已在彼陶師屋中世尊語 曰我欲寄宿汝見聽否比丘答云君可隨意我何敢違此陶師屋草座已敷君欲住者自可隨 意于時世尊於草座上敷尼師壇結加趺坐竟夜寂然比丘亦爾於是世尊默自念言是比丘 者甚為奇特乃問之曰汝師誰耶對曰瞿曇無上覺者是我之師又問之曰曾見師否答曰未 曾復更問曰若見師者為識否耶答曰設見不識我但聞彼十號具足乃依出家世尊告曰我 今為汝略說法要汝當諦聽比丘答言願樂欲聞佛告比丘人有六界聚六觸處十八意行四 住處六界聚者地水火風空識等也因此六故有六觸處謂眼觸見色乃至意觸知法因此六 故有十八意行謂眼見色觀色喜住觀色憂住觀色捨住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以因此 故有四住處謂真諦住處慧住處施住處息住處以因此故說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別身界 今我此身有內地界而受於生所謂髮毛爪齒及外地界皆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如是 觀慧是名比丘不放逸慧如是乃至地水火風空識內外一一觀察說此法已是比丘遠塵離 垢即獲聖果天台云是比丘善占星宿明識圖像從解得名增一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者劫 賓那第一。

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無量壽稱牛王增一云牛跡昔五百世曾常為牛王牛若食後恒事虗哨 餘報未盡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呞昔為比丘因摘一莖禾而數粒墜地後五百世作牛償他 今雖證聖尚有餘習天台云人但觀形不知有德若笑羅漢即得罪也避人笑故常居天上天 知有德所以不笑又云佛昔在世嘗一夏受阿耆達王請與五百比丘皆噉馬麥而憍梵波提 獨在天上尸利沙園受天王供養此由過去有五百鴈其中一鴈常以華果供養鴈王其福所 致今受天樂增一云樂居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跡比丘第一離婆多亦云離越此翻星宿或室 宿或假和合文殊問經稱為常作聲父母從星辰乞子既其感獲因星作名雖得出家猶存本 字假和合者有人引釋論空亭中宿見二鬼爭屍之緣而為據也大論第十三云若人遠行獨 宿空亭夜中有鬼擔一死屍來著其前復有一鬼從後而來瞋罵前鬼云是我屍何以擔來前 鬼復言本是我物二鬼各爭前鬼語言可問此人後鬼即問是誰屍耶誰擔來此其人思惟此 之二鬼皆有大力實語虗語俱不免害我當實語答之即便答言前鬼擔來後鬼大瞋拔其手 足出于地上前鬼愧之取屍補之便著手臂及以足等舉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活人之 身各各拭口分首而去其人思惟父母生身眼見食盡我今此身盡是他肉為有身耶為無身 耶天既明矣尋路而去乃值眾僧即便問云今我此身為有無耶眾僧答言汝身本來恒自無 有四大和合而成之耳因茲悟道獲羅漢果又雜寶藏經云昔罽賓國有離越羅漢在山坐禪 有人失牛乃尋其跡至彼所居爾時離越煑草欲染其草忽然變為牛肉所持鉢器變為牛頭 牛主見已執詣王所王付獄中經十二年恒為獄監飲馬除糞離越弟子得羅漢者尋師不見 業緣將畢於後乃見在罽賓獄尋詣王所具陳上事王即宣令赦彼出獄躍身在空作十八變

(23)

彼王見已求哀悔過王復問云以何因緣而有此事離越答言我於往昔亦曾失牛尋跡到山 見辟支佛獨處坐禪即便誣謗經一日夜以是因緣墮落三途餘業未消今成羅漢猶被誣謗 增一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離越第一畢陵迦婆蹉此云餘習昔五百世為婆羅門習氣猶高 其恒河佛昔為彼婢因過恒河水急難度乃咄曰小婢駐流恒神為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懺 謝即便合手小婢莫瞋大眾笑之懺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增一云樹下苦坐不避 風雨婆蹉第一薄拘羅此翻善容或翻偉形以其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壽年一百六十歲無病 無夭有五不死報賢愚經云昔舍衛國有長者子生一男兒時因眾會詣大江邊母不堅固失 兒落水兒有福德是故不死時水有魚吞此小兒兒在魚腹又復不死時有一人捕得此魚剖 魚腹中見此小兒歡喜無量時二父母聞此事已遂往索之紛拏不已詣於王所具陳上事王 告之曰卿二長者所認此兒不應偏也時二長者各為娶婦安置田宅兒後厭俗即求出家佛 呼善來便成羅漢阿難白佛此何因緣佛言過去毗婆佛時有一長者聞佛說法受三自歸持 不殺戒以是因緣今受此報又付法藏經云薄拘羅年幼見繼母作餅從母索之其母恚故即 便捉擲又置鏊上鏊雖焦熱不能燒害又擲釜中亦復不害仍棄水裏值魚吞之而亦不死時 人捕魚刀劈魚腹亦乃無傷故薄拘羅有五不死分別功德論云昔毗婆佛時有一長者稟性 良謙請佛及僧九十日中四時供養有一比丘來求乞藥長者問云何所苦患答言頭痛長者 思惟此必膈上有水仰攻其頭尋以訶梨勒果令彼服之病即除愈爾時長者今薄拘羅是增 一云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閒居不處眾中薄拘羅第一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善於論議 舍利弗舅氏居常論議每勝於姊及姊懷胎論則不如知所懷者必是智人寄辯母口在胎尚 爾況出胎耶於是棄家學業往南天竺讀十八經時人笑之累世難通一生非覬彼則喟然嘆 曰在家為姊所勝出路為他所輕誓讀不休無暇翦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學訖還家問甥何 在人云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八歲聲震五天彼沙門者有何道術誘我姊兒逕往佛所思 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即語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義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 言一切法不忍佛問汝見是忍否此墮兩負處也若我見忍前已一切不忍若我見不忍無以 勝佛即便低頭得法眼淨增一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者拘絺羅第一難陀此是放牛難陀也 翻善歡喜亦云欣樂大論云頻婆娑羅王請佛及僧三月安居語放牛人令近處住俾日日送 乳酪終竟三月王甚感之令其見佛彼與諸同輩議云我聞一切智人即淨飯王子彼生王宮 頗知放牛事否乃入竹林端坐問佛佛為說十一事因發心出家成無學果從本為名故云放 牛善歡喜者記云從初慕道為名欣樂是善喜之別名。

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此云好愛亦云端正難陀種姓如那律中說此因婦得名四月九日生短 佛四指(佛一指濶四寸)容儀挺特與世殊異若入眾中有不識者謂言佛來何則以難陀是佛親 弟當知如來之祖名師子頰王王有四子一淨飯王二白飯王三斛飯王四甘露飯王初淨飯 有二子一悉達二難陀二白飯有二子一調達二阿難三斛飯有二子一摩訶男二阿那律四 甘露飯有二子一娑婆二䟦提佛本行經云調達四月七日生佛四月八日生難陀四月九日 生阿難四月十日生婦即孫陀利貌極端正食息不相離佛與阿難途行乞食到其門伊正共

(24)

婦在高樓上飲食難陀即起迎佛婦言須君還乃可共食難陀白佛轉輪王種何得自辱尋持 佛鉢取飯佛即還尼俱類園語阿難言令難陀送食阿難宣旨彼即送來佛令剃頭遂握拳語 剃者曰汝勿持刀臨閻浮王頂佛逼莫止悉與剃之明日佛與五百比丘應請求住守寺意欲 逃去佛令關房掃地關南北開掃此彼汙復懼佛歸即逃走歸去於路值佛屏身隱樹樹逈昇 空佛見即喚將還問何故去即答昨與婦別待還乃食以憶婦去耳佛令執衣角將遊三十三 天至歡喜園中見諸采女而有一處但見天女而無其夫彼乃問佛佛令自問天女答云佛弟 難陀堅持禁戒當生此天為我夫也佛問難陀此處天女與孫陀利若為優劣答云若以天女 挍之其孫陀利大似瞎彌猴耳佛即共還逝多林中難陀心慕生天彌加精進常修善行佛告 大眾汝諸比丘不得與彼難陀共住以至坐起語言等也彼自念言阿難是弟必不相嫌即往 共坐阿難遽起乃問之曰弟何棄兄阿難告云仁者行別所以相違何則仁樂生天我欲寂滅 難陀聞已心生憂惱佛又問云汝見捺落迦否答曰未見復令執衣角將遊地獄見諸獄中俱 有治人唯一獄空彼乃問佛佛令自問獄卒答云佛弟難陀為生天故所以修行暫生天上當 墮此間受諸苦惱難陀憂懼涕淚交流佛為說法因得開悟獲證聖果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 樓那翻滿願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以七寶器盛滿中寶 入於母懷母既懷子父願獲滿故得此名彌多羅尼此云慈行亦云知識外典四韋陀中有此 一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尼是出家女通稱那是西竺男總名既是慈之所生故云慈子增一 云我父名滿我母名慈諸梵行人呼我為滿慈子又云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願子最為第一 於後一時欲還本國利益有情佛言彼國弊惡汝云何化答言我當修忍若毀辱我我當自幸 不得拳毆若拳毆時自幸不得木杖若木杖時自幸不得刀刃若刀刃時自幸得離五陰毒器 佛言善哉汝可化度七車喻經云為大智舍利弗之所稱歎諸梵行人皆當縈衣頂戴於汝若 見汝者得大利益須菩提此云空生生時家中庫藏器皿一切皆空占者云吉因空而生名曰 空生也從依報瑞空以名正報依正俱吉故曰空生常樂遊止閒林石窟寂靜之處所修行業 以空為本常入空定住無諍三昧喜說空法有所宣辯皆分別空將護眾生不令起礙嫌行即 住嫌住即行又云常行空行故云善也供養得報故云吉也諸文之中稱善吉者即此意也阿 難此云歡喜亦云無染昔淨飯王冀太子為金輪覇其宗社忽棄國捐榮憂惱殆絕魔來誑云 汝子已死王言阿夷語既虗瑞相亦無騐復有天來告云汝子成佛王疑未決斯須信報昨夜 天地大動太子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復奏誕生太子舉國欣欣因立嘉名中阿含第七云阿 難侍佛二十五年所聞八萬犍度(此云法聚)皆誦無遺亦不重問佛滅度後在師子牀迦葉與 大眾而讚歎曰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增一云知時明物所至無 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持阿難第一羅睺羅此云覆障佛之嫡子昔太子求出家父王 不許既殷勤不已王言若汝有子聽汝出家太子舉手指其妃腹却後六年汝當生男在胎六 年故言覆障真諦三藏云羅睺本名修羅能手障日月應云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 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捨故言覆障佛出家已耶輸有娠諸釋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殺 惡聲盈路寶女劬毗羅證之其謗少息因梵火坑發大誓願若我為非子母俱滅若真遺體天 當為證遂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王及國人始復不疑後佛還國耶輸令奉歡喜九年 雖幼穉於大眾中逕持上佛耶輸以此息謗於是淨飯歡喜雖失其父而獲其子孫為金輪吾

(25)

亦何恨想其長大冀神寶至而佛索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後時將上高樓目連飛空而來取之 佛度出家與舍利弗為弟子。

△六總結。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眾所知識或言知秪是識或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亦可見形為知見心為識肇法師云大士 處世猶日月昇天有目之徒孰不知識今謂解佛正見曰知止人邪徑曰識。

△二列少知識。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言少知識此但舉位明數而不歎德呼此為少耳矧聖與凡絕交亦不分多少特以希高慕遠 偕以多識而引之晦德隱名即以少識而導之隨順眾生故有多少不可覩迹而忘本也若三 藏中十八種學人九種無學通教五地皆名學六地名無學又九地皆名學佛地為無學若別 圓別約有功用無功用具足未具足以明學無學也文具二意今作一節釋之。

△二比丘尼眾二初波闍波提次耶輸陀羅(羅睺)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波闍波提此翻大愛道也亦云憍曇彌此翻眾主尼者是西國出家女之通名良以本住智度 法門迹為千佛之母衛養導師者也大愛道者中觀廣博名大無緣慈力為愛中理虗通名道 六千者數也若表對觀門觀六根清淨各具一千功德雖眼有八百耳有千二百以多足少數 滿六千表本法門亦是觀行之意耳耶輸陀者此云華色或云名聞以子標母故云羅睺羅母 也然而溫良恭儉德齊太子在家為菩薩之妻作天人之知識出家為尼眾之主而位居于無 學豈是無名聞眾耶十二遊經出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未曾有及瑞應皆云羅睺是 瞿夷之子涅槃與法華皆云是耶輸子於意云何此或彼經舉大母此處舉所生釋論明瞿毗 陀是寶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定是耶輸子也悲華云寶華佛所誓願為妻豈有博 地為太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為佛妻。

△二菩薩眾六初明類。

菩薩摩訶薩。

若具存應言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什師嫌繁略去提埵二字菩提此云道薩埵此云心摩訶云 大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又能成熟眾生即是大道心之氣類也。

△二示數。

(26)

八萬人。

八萬人者數也然餘經集眾甚多此經何少或是語其大數耳或譬王論密事豈可率土同謀 若約觀心釋者觀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十善即萬法約八正道即 八萬法門也。

△三顯位。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云正又三云等菩提云覺不退轉者約位行念以論不退也若詳而 釋之應歷四教各各有三一一不同今釋此經但論圓教位行念也此如華嚴明初住得如來 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此是一實事即圓教之不退也然不退轉者意兼兩向今為調文且從 上釋應以此句貫通下文。

△四歎德。

皆得陀羅尼樂說辨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 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此十三句作橫豎二意消文一豎約十地義便二橫約初住義便也不退轉者成前即是明位 起後即是歎德以對初地初地名歡喜喜其不退墮二邊入于中道獲三不退故知歎初歡喜 地也皆得陀羅尼者歎第二離垢地也此地名離達謂離遮諸惡達持眾善即是陀羅尼義也 樂說辯才者歎第三明地也良以內智既明外說則辯謂欲知智在說則說有種種樂說最勝 也轉不退轉法輪者歎第四燄地也由燄能破闇又能焦炷轉法輪者則自害己惑如焦炷也 破他迷妄如除闇也供養無數百千諸佛者此歎第五難勝地也此地得深禪定用神通力難 勝難及於一念頃徧至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者此歎第六現前地也由得深禪 定故能供養諸佛福德所資種智種智現前智是德本如植種於地耳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者 此歎第七遠行地也此地二智方便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會佛心也以慈修身者歎第八不 動地也正智不動不出三界以慈薰身應入五道熏口為說法熏心為設方便正法華云具熏 三業即其意也善入佛慧者此歎第九善慧地也良由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故云佛慧通達大 智者此歎第十法雲地也然其法身如虗空禪定如大雲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 法名智此葢互舉耳到於彼岸者歎十地內德也到三諦之彼岸此是因中說果又到在不久 名稱普聞者歎十地外德也由內德深廣致令聲名普聞內外相稱之意若開等覺位者以此 二句擬之能度百千眾生者餘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勝前故稱能度然此諸 地一一各具如上眾多功德今作出沒釋者為人情好異又豎義易解故也次約橫義歎者此 直就初住一位說之餘位例然所謂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出過二邊革凡超聖入于中道其 心寂滅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故言得不退轉也又初住遮離取相無知無明等障持達般若解 脫法身等德故言得陀羅尼也且十信似解尚能以一妙音徧三千界何況初住真解口密功

(27)

德耶故言樂說辯才也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論其實處無量無邊以能作佛說法教化故 言能轉不退法輪又初住得不思議神力徧能承事法界諸佛故言供養百千諸佛也初住得 實相本所以能植眾德也又初住開佛知見知見己法與諸佛同故言常為諸佛之所稱歎又 初住以無緣慈普現色身徧應法界故言以慈修身又初住入秘密藏故言善入佛慧又初住 一心三智無能障礙故云通達大智又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於彼岸又初住圓德真實與 名相稱故言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又初住能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護故言能度百千眾 生又初住更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種種功德略言十三句耳二住已去乃至等覺亦復如是 故大品云初阿字門具四十一字功德後荼亦具諸字功德中間亦爾字等語等功德亦等。

△五列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 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䟦陀婆羅菩 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

大士大名或從法門或從行德本願等雖是一名備無量義今依經依觀消十八菩薩之名文 殊師利此云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無行云滿殊師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雖 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華云願我行菩薩道所化眾生皆於十方先成 正覺令我天眼悉皆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 寶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字汝名文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 喜藏摩尼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為菩薩像影響釋迦耳新譯云曼殊師利此翻妙 吉祥西域記云是菩薩生時有十種吉祥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池涌七珍四神開伏藏 五雞生鳳子六豬㝃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由斯異瑞故名 吉祥觀世音天竺云婆婁吉低稅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即時必定得於菩提稱名者得脫眾苦 故名觀音悲華云若有眾生受苦稱名念我者為我天眼天耳所見所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 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得大勢思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 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悲華云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願 取大千世界故今字汝為大勢至常精進大寶積云是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 不受化無一念棄捨故名常精進也不休息思益云恒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月十二 月為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心不休息 故名不休息記云不休息與常精進義意略同欲辯別者無間趣入名為精進長時無廢名不 休息今謂亦是自行化他之異耳寶掌者普超云被上德鎧乃至於佛無能沮敗令釋大乘若 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實心諸通慧心為人講宣於諸珍寶心無貪惜故名寶掌藥王者悲華 云願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時我皆供養諸佛入滅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 作大醫王然後作佛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為火淨藥王在後作佛即樓至如來是記云火淨從 燒身立名今文勇施至越三界此七菩薩疏稱欠釋記云未檢愚則輙規祖訓粗釋芳猷至若 事跡未詳更竢後賢追補勇施者世間內財外財及出世無上法財悉能徧施勇敢無怯亦無

(28)

吝惜寶月者三德分證尊貴如寶種智圓明清涼如月月光者月有虧盈破暗之義以喻菩薩 本盈迹虧耳或云菩薩分證中道智光能破十界煩惱昏暗使之頓明滿月者由斯菩薩百福 嚴備妙相圓明如月滿也大力者境智冥合拔苦與樂勝諸偏小也無量力者本高迹下力大 用深普救徧提也越三界者妙悟千如洞遣百非超世出世故得此名䟦陀婆羅此云善守亦 云賢守思益云若眾生聞名者畢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記云此菩薩名出般舟亦名賢護賢 即善也善巧將護令其不退彌勒者此云慈氏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以慈 氏是菩薩現居知足內院當來出興于堪忍補釋迦之處號彌勒世尊於華林園內龍華樹下 而成正覺智論三十四云龍華初會度九十九億聲聞第二會度九十六億聲聞第三會度九 十三億聲聞然此菩薩瑞異芳猷委如別釋又悲華云願於刀火劫中擁護眾生寶積者分證 三德尊貴如寶三德圓融微妙名積導師者思益云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 恩報故名導師。

△六結。

如是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如是等者即總結之辭記云一代教中諸大菩薩宿緣獲記多在悲華第二卷中故彼經云有 菩薩名曰寂意而白佛言諸佛皆有淨土如來何故取此穢土佛言本願故取我於過去恒河 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時有輪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王有千子有一大臣 名曰寶海梵志唯有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有諸天而來供養因為作號名曰寶藏出家 成道亦名寶藏說法度人其數無量其王千子各各供養過三月已欲為授記先入三昧現十 方佛土集諸菩薩先授寶海十方世界眾生寶海教化者一時成佛次授輪王千子記記第一 子云汝觀六道起大悲心斷諸煩惱令住安樂今當字汝為觀世音阿彌陀佛般涅槃後二恒 河沙阿僧祇劫於夜初分正法滅時於夜後分其土轉名一切珍寶之所成就所有莊嚴勝安 樂界於一念頃便成正覺號一切功德山王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萬億劫第二太子名大 勢至(如上文釋)第三名文殊師利(亦如上文)第四名普賢在東方十恒河沙世界微塵世界名不 瞬乃至第九名阿閦如是次第記千太子中有願取五濁成佛者以大悲故其土名娑婆何以 故是諸眾生忍於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是千人中唯除一人餘並於賢劫而得 成佛。

△三雜眾八初欲界天。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 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雜眾者舊云凡夫眾而此中有聖舊云俗眾而此中有道舊云天人眾而此中有龍鬼義皆不 便今稱雜眾意則兼矣謂五道二界等也今觀此文有於八番先標帝釋次列四王前龍後鳥 鬼神重出為此義故呼名為雜此中有得道未得道者雜果報與形服雜又有得二乘道者無

(29)

漏智與煩惱無明雜有得菩薩道者漚和與眾機雜有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雜雜義 如是豈可以凡夫形俗判之復不可以五道人天判之故言雜也爾時者葢言當此之時也釋 提桓因者或云因陀羅或云旃提羅此翻能作或云能天帝所謂能作忉利天主者也忉利此 翻三十三良以須彌有四面每面有八城就喜見城合為三十三天而共居須彌山頂須彌此 云安明或云妙高此山四寶所成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俱舍云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旁 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首及持鬘恒憍大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妙高頂八萬三十 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首所住中宮名善現周萬逾繕那外四苑莊嚴眾車麤雜喜疏云此 是欲天之主故前列之雜阿含四十云有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為人時行於頓施 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般若云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號無著世尊名月普香寶光三 天子者此是帝釋之內臣如世卿相也或云三光天子耳四大天王是帝釋之外臣如武將也 居四寶山高半須彌樓炭經云廣二十四萬里東提頭賴吒此云持國亦言安民居黃金山領 二鬼一犍闥婆二富單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長亦云免離居瑠璃山領二鬼一薜茘多二鳩 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非好報又云惡眼亦云雜語居白銀山領二鬼一毒龍二毗舍闍北毗 沙門此云種種聞亦云多聞居水晶山領二鬼一羅剎二夜叉此四天王各領二鬼不令惱人 故稱護世次忉利上有燄摩此翻善持大論云妙善去忉利三百三十六萬里善持上有兜率 陀此翻妙足又云知足亦云喜足去燄摩如地遠今不列者略耳自在者即第五化樂也大自 在者即第六他化自在也。

△二色界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娑婆此云忍由此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華云云何名娑婆是諸 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為雜雜九道共居故也梵者此云離欲亦稱高淨尸 棄者此云頂髻良以外國稱火為樹提尸棄其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從德立名然經標梵 王復舉尸棄似如兩人若依釋論正以尸棄為王今經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住禪中間內有 覺觀外有言說得主領為王單修禪為梵民加四無量心為王也初禪有梵眾梵輔大梵今舉 王以攝諸光明者二禪也此有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少淨無量淨徧淨四禪有密身亦云 無挂礙無量密亦云受福密果亦云廣果無想密亦云無想又有五那含不煩不熱善現色究 竟亦云大自在即摩醯首羅經文存略不具出之但云等等此諸天也。

△三龍王。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䟦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 那斯龍王優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難陀名歡喜䟦難陀名善兄弟常護摩竭提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缾沙王年為一會百姓聞皆 歡喜從此得名此龍即目連所降者也居海中本迹解者本住歡喜地迹居大海中娑伽羅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盧舍那佛品等 帝釋宮(忉利天) 十住 忉利天會 十住品等 炎天(夜摩天) 十行 夜摩天會 十行品等 第四天(兜率天) 十迴向 兜率天會 迴向品等. 化樂天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品初下。訖偈竟轉無上法輪等。第二明法說周中領解段。約中有 二。第一長行。明身子領解陳 (云云)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第五王名頂生   第六王名善行   第七王名宅行   第八王名妙味   第九王名味帝   第十王名外仙   第十一王名百智

。毗薄底毗薄底為一毗佉擔。毗佉擔毗佉擔為一稱量。稱量稱量為一一持。一持一持

釋安樂行品第十四 釋涌出品第十五 釋壽量品第十六 釋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釋隨喜品第十八 釋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釋常不輕品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