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陳景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陳景榮"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陳景榮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頁 57-73

©2001 中華佛學研究所 臺灣 臺北

頁 57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03)

提要

在《思益經》裡,佛陀為了形容菩薩的深廣大行,舉出十四個大海的譬喻。其

中在第十一喻裡——「正法滅時,七邪法出,菩薩知諸眾生眾生不可度,乃至他

方世界」——以七邪法來連接「法滅」與「菩薩至他方世界」此二事件。由於七

邪法的出現,菩薩表現出——「知諸眾生不可救度」與「護持正法之心不失」——

(2)

二種看似矛盾的心理,在當時(法滅),菩薩如何處理這樣的危機,這是值得關 心的。另外,其他佛典在描述法滅時,此世界正法衰滅現象如何呢?而《思益經》

又是怎麼說明?最後,究「七邪法」內容原義,竟然不是經典裡常出現的「邪法」

之意,「七邪法」真是七個邪法嗎?本文擬從漢藏譯本的對照,分析七個邪法的 意思,以及彼此間的關係。並且檢索漢譯佛典看看是否有相關資料,以進一步理 解《思益經》之「七邪法」。

關鍵詞:1.《思益經》 2.法滅 3.邪法 4.無有得道

頁 58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為了令正法久住,佛陀組織僧團,制定戒律,使和樂、清淨的僧眾負起住持與

普及佛法的工作。釋尊所覺悟到的法,是法界常住、法爾如是

[1] ,但是藉由

佛弟子及佛典在世間流布的正法,卻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衰滅

[2] 。在印度、中國的歷史上,多次發生的教難,促使佛教徒不斷思考、反省

教外環境的無常,及教內自身的缺失,這些持法者「應該是在自覺危機意識的深

(3)

化中相信末法(法滅)到來的必然性」[3] ,而且可能把這樣的想法編纂於經 典之中。

儘管流傳著令人憂心的預言,為數不少的佛典卻都不斷地啟示佛弟子要尊敬三 寶,修行梵行,護持正法,來延續佛陀慧命,如此正法才能得以延續下去

[4] 。

在另一方面,釋尊曾令許多菩薩於末法(法滅)時

1. 《大正新脩大藏經》(以下簡稱 T)冊 2,頁 84,b 欄,第十六行,以 T2.84b16 表示。

2. 法滅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外在二方面,皆與人為因素有關:

在僧團內部,僧人輕視法教、不修禪定、忙於俗務等;

在僧團外部,國內外的武力侵犯,或政治干預等。

參 Etienne Lamott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translated by Sara Webb-Boin

(Louvain-Paris: Peeters Press, 1988)pp. 198~202; Jan Nattier, Once Upon A Future Time

(California, Berkeley: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92)pp. 120~132;雲井昭善〈第十一章

佛教末法思想〉,《佛教思想 2.惡》(京都:平樂寺書店,1985)p. 327;雲井昭善〈法 滅思想源流〉,橫超慧日編《北魏佛教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p. 289。

3. 谷上昌賢〈末法思想意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 22,第 2 號 p. 929。有關 此研究之學者大多認為末法、法滅觀念皆來自於佛教徒對於護持正法的危機感(日本學者多用「危 機觀」、「危機意識」、「危機思想」來形容佛教這方面的內容),並且有意無意地將此類預言 傳承下來(如編入經典)。另參印順法師〈北印度教難〉,《佛教史地考論》(臺北:正聞出版 社,1973)p. 286;Jan Nattier, Once Upon A Future Time, p. 4;水谷幸正〈佛教危機意 識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 8,第 2 號 p. 606。

4. 很多大乘經典在述及法滅時,認為護持正法是佛弟子的首要工作,參屈大成〈佛教危機思想 研究緒論〉,《獅子吼雜誌》卷 33,第 5 期(臺北:松山寺獅子吼雜誌社,1994)p. 30。

(4)

頁 59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代住世,例如《大集經》記載六十八億菩薩答應佛陀於未來世護持正法,[5] 或

「留菩薩僧合有八十億人不取涅槃,後惡世中護持聖教……」。[6] 發菩提心 的菩薩,因大悲故,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自願擔負起護法的重責大任,但是就 在法即將滅時,精進而不懈怠的菩薩如何在不失本願下,教化眾生,護持正法呢?

有關法滅的情形,涅槃經典談到的地方算是最多了,但要對此一疑問有所說明 的,筆者以為《思益經》[7] 之「七邪法」正可提供這方面的訊息。

在《思益經》裏,佛陀舉出十四個大海的譬喻來形容菩薩的深廣大行。其中在 第十一喻裏,以「劫盡時,金鋼寶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來比喻「法滅時,

菩薩護持正法之心不失,而至他方國土」[8] 。文中表示:當正法滅時,由於

「七邪法」的出現,菩薩們察覺眾生不可救度,於是到他方國土世界,見佛聞法,

教化眾生。據筆者臆測,能使菩薩明白眾生已無學法希望,似乎是因「七邪法」

的緣故,這七個邪法應該會障礙世人修行,或者是屬於損害正道的惡法,但細察

其內容,此處之七個「邪法」不同於一般佛典所看到的「邪法」[9] 。為了瞭

解當

(5)

5. T13.125a8。

6. T53.1008b8。

7. 下列漢藏四同本異譯泛稱《思益經》:

西晉竺法護譯《持心梵天所問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思益梵天所問經》、北魏菩提流支譯《勝 思惟梵天所問經》及藏譯本,phags-pa tshangs-pa khyad-par-sems-kyis shus-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 i mdo,分別收錄於 T15. No.585、No.586、No.587 及《西藏大藏經.臺北版》

No.807,以下簡稱為護本、什本、支本及藏本。

8. 此喻以什本來看,長行出自 T15.58a3~58a17,偈頌出自 T15.58b6~58c4,原文稍長,筆者 擇要敘述。

9. 「邪法」一詞在佛典裡常出現的使用方式,筆者整理、歸納為下列三類。一、邪法生起之因:

《正法念處經》T17.103c6「……知此眾生於前世時,以邪見故學習邪法,復有眾生亦學邪法而 生邪慢……」;《大乘菩薩藏正法經》T11.848b10「……是時長者愛樂承事離繫外道,修習邪 法,而生邪見……」。二、邪法障礙修行:《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T8.882a3「……若善男 子、善女人,應當導引五趣眾生,置於無上正等菩提,遠離外道、邪法及惡知識……」;《大方 廣佛華嚴經》T10.429c7「菩提心者,猶如正濟,令其離諸邪法故」。三、邪法為正法之對:《如 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T12.243「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心,……此眾生信正法,此 眾生信邪法……」;《如來示教勝軍王經》T14.787a11「……應以正法,勿以邪法;應隨法行,

勿隨非法!」。

頁 60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6)

時(法滅)菩薩護持正法的情況,近一步瞭解「七邪法」是有必要的。本文擬從 七個邪法的版本比對,分析其內容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並透過上下文脈與相關 之資料,來探討這在經典中罕見的「七邪法」[10]。

首先以「七邪法」之相關經文進行漢藏四譯本的比對,如下表:

中 文 譯 本 譯本

欄 護本 什本 支本

藏 本

A

如是迦葉,此諸 正士盡一切法 興顯發起,於七 正法令世依怙,

正法滅時,

七邪法出,

正法滅時,

七邪法出,

’od-srun de bźin-du skyes-bu-dam-pa de lta-du dag kyan

dam-p’ai-chos yoṅs-su zad-par ’gyur de

/ ’jug-rten gans-par dam-pa ma yin p’ai chos bdun byun-b’ai tshe /

B 便復遊至他方 爾乃至於他方 爾乃至於他方 .sans-rgyas-gyi źin

(7)

佛土。 世界。 世界。 gźan du

pho-bar ’gyur-ro /

C

何謂為七? 何等七? 何等為七? .bdun gan-źe-na/

di-lta-ste /

D

諸外異道、 一者外道論、 一者外道論、 .mu-stegs-can gyi gans daṅ /

E

隨親惡友、 二者惡知識、 二者惡知識、 .sdug-p’ai grogs-pos yoṅs-su zin-pa daṅ /

F

墮邪見行、 三者邪用道法、三者邪用道法、’log-pa’o sbyor-ba daṅ /

G

轉相賊害、 四者互相惱亂、四者互相惱亂、.gcig-ta gcig ’tshe-bai sbyor-ba daṅ /

H

受墮諸見、 五者入邪見棘 林、

五者入邪見棘 林、

’lta-bar ’gyur-p’ai thib-po daṅ/

10. 筆者以《大正藏索引》查閱「七邪法」一詞,除《思益經》外,僅發現《十住毘婆沙論》T26.92b3 有「七邪法」一詞,從其上下文意是指去除七邪法才能攝佛道,而此中之「七邪法」是與文中之 信、慚、愧、聞、精進、念、慧「七正法」內容相反。

(8)

頁 61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I

壞諸德本、 六者不修福德、六者不能壞不 善根、

’dge-ba’o

rtsa-ba ’joms-par byed-pa daṅ /

J

不得等時。 七者無有得道。七者無有證會 法者。

.ma thob ciṅ mnon-par ma rtogs-pa ste /

K

是為興顯發起 於此七法,

此七惡出時, 是等七惡出於 世時,

.dam-pa ma yin-p’ai chos bdun-po de-dag ’jig-rter

gans-par byun-ba de na /

L

斯諸正士為如 應器,

是諸菩薩知諸 眾生不可得度,

此諸菩薩知諸 眾生不可得度,

.sems-can rnams snod ma yin par śes nas sgyes-bu dam-pa de-dag /

M

見眾生本遊彼 佛國,

爾乃至於他方 佛國,

爾乃至於他方 佛國,

.sang-rgyas-gyi źin

gźan du ’po-bar te/

(9)

N

不離諸佛、常見 正覺、聽於經 典,

不離見聞佛法、亦常不離見聞 佛法、

.sans-rgyas ma thon-ba daṅ / dam-p’ai thos ma ñan-pa daṅ/

O

勸化眾生, 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 .sems-can yons-su smin-par bya-ba daṅ /

P

殖眾德本。 增長善根。 增長善根。 .dge-b’ai rtsa-pa yoṅs-su ’par-pa dan yaṅ mi ’bral-par ’gyur-ro //

「七邪法」一詞譯語,鳩摩羅什與菩提流支二譯本(以下簡稱什本、支本)是 相同的

[11] 。藏譯本為“dam-pa ma yin-pa i chos-bdun”,中文譯為「七不(非)

正法」。這是否意味「不正法」即是「邪法」[12]

11. 護本「七正法」與其他譯本之「七邪法」、「七不正法」恰為相反詞,筆者認為二者的差異 主要是竺法護的譯法不同於其他譯師,若對照四譯本之 A 與 K 欄,在其他譯本之「七邪法」,

護本是作「於七正法令世依怙」。所以 A、B、C 欄護本可理解如下:此諸正士興顯、發起正法,

使其住於世間,然後就到他方佛國土。哪些地方(眾生)需要正法呢?

12. 有關「正法」與「邪法」的內容,為數不少的經典對「正法」的描述、解說十分詳盡且豐富,

而「邪法」在經中的出現有如陪襯地位,數量相較「正法」可說是非常的少(例如《大正藏索引.

阿含部》僅有三個,《本緣部》就沒有出現。),更遑論有關「邪法」的說明。這種情形似乎也 反映在中、日佛學的辭典工具書裡,筆者查閱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出版社,民

(10)

國 73 年 7 月,一版)、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12,二版)、藍 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1,一版)、朱芾煌 著《法相大辭典》(臺北:琉璃經房印行,民國 56 年 12 月,初版)、塚本善隆等編《望月佛 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昭和 48 年 10 月,初版)、總合佛教大辭典編集委員 會編篡《總合佛教大辭典》(東京:富山房,昭和 48 年 10 月,初版)、中村元編著《佛教語 大辭典》(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昭和 50 年 2 月 1 日,一版),僅《佛學大辭典》與《佛教語大 辭典》二書收錄「邪法」,其內容也十分貧乏,如前者只舉「邪僻之道」一例,後者僅列出一、

「正法之對」,二、「同邪教」而已。

頁 62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呢?雖然目前沒有相對應之梵文本可供參考,若依照《佛教漢梵大辭典》「邪法」

一詞的梵語:asad-dharma、mithya-dharma、asubha,[13] 其對譯語有邪、

不正、不善、非真妙、惡法,[14] 且在漢譯佛典裡,是有「不正法」乃「正法」

之對應的例子

[15] ,因此「邪法」是可等同「不正法」來理解的。[16]

從七個邪法的排列順序來看,四譯本是相當一致的。就內容而言,四譯本所使 用的譯詞雖有不同,但意思也大多相近。若要準確地瞭解七個邪法,實有必要逐 一討論。

一、護本之「諸外異道」,從字面上的理解應「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17] 」。

什本、支本同樣是「外道論」──外道邪論之意;藏本譯為「外道之處」,皆屬

外道一義範疇。

(11)

二、「惡知識」——「惡友之意,善知識之對。及說邪法、惡法,使人陷於魔道

之惡德者

[18] 」。護本「隨親惡友」與藏本「為惡友控制」則加上動詞。

三、什本、支本「邪用道法」筆者目前尚未在其他經典見到此語,可能是指以不 正當的心態(知見)來修道、生活,參考護本「墮邪見行」——因邪見而起邪行 與藏本「行邪法(直譯:使用不正確的方

13. 參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靈友會,平成 9 年)p. 1171。

14. 荻原雲來編篡《梵和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p. 167、p. 1041、p. 158。

15.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臺北:東初出版社,民國 83 年)p. 38、p. 39。

16. 參注 9。

17. 《望月佛教大辭典》p. 911b。

18. 《望月佛教大辭典》p. 18b。

頁 63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法)」,意思則較為清楚。

四、「互相惱亂」、「轉相賊害」即藏本之「互相傷害」,因無明、或一時煩惱

而起害心於人

[19] 。

(12)

五、「入邪見棘林」是指眾生心智已為種種錯誤的知見障蔽,就像被茂密的棘(稠)

林所覆蓋一樣,難見天日

[20] 。與護本「受墮諸見」、藏本「遮蔽所見」同。

六、善根「又作善本、德本

[21] 」,有時也作福德[22] 。四譯本——「壞諸

德本」、「不修福德」、「不能壞不善根」、「善根斷盡」——皆同一義。

七、得道——「得聖道、無上道之意……亦即得無漏之聖道,得菩薩之無生法忍,

或得到無上菩提(佛果),皆可稱為得道」[23] ,泛指證得阿羅漢、辟支佛、

菩薩(無生法忍位)及佛之聖位。支本「無有證會法者」指沒有證悟、得道之人,

或不可能證悟、得道的這件

19. 如《增一阿含經》T2.744a13「……如有著於婬欲,而起惱亂,復起害心向他人……」與《第 一義法勝經》T17.881c7「……迭互相見,則生瞋心,更求過短相同,便欲為惱亂……」。

20. 除了此處之「邪見棘林」外,筆者尚未在其他經典中發現相同譯詞。但舉其同義語詞如下:

一、邪見稠林——《大方廣佛華嚴經》T10.740a3「一切眾生。入邪見稠林,住於邪道……」;

《妙法蓮華經》T9.310b1「婬欲所生諸繫縛,見諸眾生行難行;行於邪見稠林中,以是緣故十 力悲」。二、惡見稠林——《大方廣佛華嚴經》T10.765a10「入諸邪網,惡見稠林,」;《藥 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14.405b5「第九大願……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

皆當引攝置於正見……」。三、愚癡叢林——《十住經》T10.505b7「……入惡邪見網,為種種 愚癡叢林所覆」。

21. 《佛光大辭典》p. 4888a。

22. 在漢譯四部《阿含經》中,善根與福德有時可作同義解(高明道老師提示)。筆者雖未深究 是否《巴利經典》中同一語詞,在漢譯《阿含》有譯作善根、福德,不過在荻原雲來編篡《梵和

(13)

大辭典》以及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梵語 punya 與 kusala 皆可譯為福德或善根。另參藤 田宏達〈原始佛教善惡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 22,第 2 號。

23. 《望月佛教大辭典》p. 3941a。

頁 64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24] ,什本之「無有得道」即「沒有得道的可能」。藏本「不得、不覺」省

略主詞、受詞,意思雖不清楚,但參照漢譯本,應該是不能得證、無法覺悟。

「邪」在佛典中有不正(不善、惡)之意

[25] ,若將「外道論」、「惡知識」……

「無有得道」七者視為邪法,似乎會有困難。原因可從二方面來說明:一、有些

「邪法」並沒有不正、邪的意思。例如「外道」在四部阿含裡,少有邪的貶稱意

[26] ;「無有得道」——沒有解脫、成佛的可能,只單純地陳述一件狀況,

並未涉及邪法的生成因素,沒有理由作邪法之意。二、有些「邪法」與邪法的關 係並不明確或不合邏輯。舉其他法數詞彙來看:「三不善根」、「五無間業」及

「十不善業」與它們各個內容之間是有關聯的,[27] 而「七邪法」就非如此。

如「墮邪見行」本身即是行邪法,這樣的「邪法」內容並不清楚,有說等於沒說;

第五為邪見所障蔽,這是造成受害者的原因,怎能稱之為邪法!

既然七個邪法在認定為邪法的範疇上有問題,那麼為何《思益經》

(14)

24. 「證會」一詞在漢譯佛典裡作動詞用,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1072「彼能證會我及有 情似無自性」;T7.968b2「夫如來者,以微妙智證會真如!」若依《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T31.773c3

「……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毘婆舍那二道數數證會故。」及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 174

「『現證』是親切的、當前的證會,是無漏的直觀體驗。……」大概推知證會與證得、悟入同義,

而有「現觀」意味。

25. 參中村元編著《佛教語大辭典》p. 610。

26. 筆者依《大正新修大藏經 阿含部索引》檢索「外道」一詞發現當佛陀在教化外道眾,或其 弟子與外道有所往來時,並未有貶低外道的情形發生,雖然世尊談到外道的「常見」、「斷見」

時,往往給予極嚴正之批判,但並未以「邪」見直接形容。又《望月佛教大辭典》p. 911b「……

梵語 tithaka 原指神聖應受尊敬之隱遁者。就佛教而言,初指自家以外之全部教道(宗教)為外 道,後來逐漸含有邪道、邪說之意。」

27. 三不善根:貪、瞋、痴,能奪人慧命,故又稱三毒。五無間業:感無間地獄之苦果的五種惡 業,又稱五逆。十不善業:十善業道之對稱,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

瞋恚、愚癡,十種能斷世間一切善法之惡業。

頁 65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會有如此地安排呢?以下繼續討論。

為了理解、分析七個邪法彼此間的關係,暫時分為下列四組:

(15)

一、外道論與惡知識:皈依外道,信奉邪知見組成的學說,往往吸引缺乏正見者,

入道親近惡知識

[28] ,「隨順其教,聽受邪法」[29] 。此二者易使人聯想邪

見、邪法生成的起因。

二、邪用道法與互相惱亂:在惡知識的引導下,「攝受、聽聞邪法,聞、思、修 慧所引邪行」[30] ,使用不正確的方法,過邪命的生活,因煩惱而害人害己。

三、入邪見棘林與不修福德:由於邪見的遮蔽(不能生起正見)不去從事利己利 他之事,反而造作種種惡行,斷了種善根、修福德的機會。

四、無有得道:在不具正見與不修福德的情形下,當然就沒有證悟、得道的可能。

由以上的分類可知此四組是有前後、發生順序的。從初入邪門,起邪見、邪行 傷害自他,以致於沒有得道,如同信受邪道的起迄過程。但是在經典中,行邪法 的最終下場應該是墮地獄等三惡道,而不是「無有得道」

[31] 。若「無有得道」

是如同上一章所說之不能得道、不能成佛

28. 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雜阿含經》、《七處三觀經》……對什麼是惡知識有充分解 說。並且於《中阿含.善生經》、《中阿含.本際經》與《北本涅槃經》等,強調親近惡知識有 大災患,應心生怖懼。總之,惡知識可說是邪見、邪法之根源,其評價完全是負面的。

29. 參T 12.554b14。

30. 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 61 年重版),p. 245、p. 246。

(16)

31. 起深重煩惱、行邪法、造惡業,當墮無間地獄等三惡趣,例如:《雜阿含經》T2.272c4「佛 告婆羅門長者:殺生乃至邪見,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是非法行、危險行,身壞命終生地獄 中。」;《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T8.880c3「復念我昔為外道師邪見教人,非法說法、法說 非法,令無量無邊諸有情類退菩提心,墮於邪見、非法之中,從此命終倷落迦、傍生、鬼趣。」;

《大方廣佛華嚴經》T10.739c16「……乃至邪見……安住邪法……不久當墮三惡道中」;《成 實論》T32.319a3「……又此邪見人無惡不造,不忌輕重,又少作不善,亦墮地獄」。

頁 66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之意,那麼依受報的後果而言,「無有得道」是比「墮三惡道」嚴重得多![32]

於此不禁懷疑,這信受邪法的起迄過程的組織是否只是出於偶然、巧合,而不嚴 謹。因此,試從另一角度來檢視之,一一將七個邪法轉換為相反詞:

一、外道論——內學

[33]

二、惡知識——善知識

[34]

三、邪用道法——行正道法

[35]

四、互相惱亂——互為饒益

[36]

32. 佛法為使有情生信心,趣入正道,達到自他的清淨,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道」,不會 因過去之邪見、邪行而於今世或未來世不能證道、成佛。最有名的例子即是提婆達多

(devadatta),在《四阿含》、《本生經》皆提到其所造惡業,命終當墮地獄,且永受生死輪 迴之苦,然而在《增一阿含》卷 47 記載提婆達多經六十劫後成辟支佛,後來之《大方便佛報恩 經》第四及《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因如來愍之,授記將來成佛。

(17)

33. 依理應使用「內道論」,如《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T8.832a3「復次勝達菩薩於順道忍,

以四無畏觀那由他諦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巧、咒術故……」因少見,故不採用。另外,高 明道老師建議儘可能避免使用「內道」一詞,以區別中國道教、民間宗教信仰之自稱。故筆者以

「內學」代之。

34. 參注 16。

35. 修行正法——依正法如實修行(生活)——與修行正道、行正法、行正道法,意思相同,如: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929b13「……離諸見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見法界」;《大薩 遮尼乾子所說經》T9.331c1「……修行正道,離於非法,隨時隨處,不行惱害」;又 T9.335a2

「……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T9.334c11「……常行正法,利益眾生」;《佛說仁 王般若波羅蜜多經》T8.831b11「……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羅陀位」。

36. 印順法師著《華雨集》冊 1(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 82 年 4 月初版)p. 223「五、『饒 益』,六、『違害』:這二件事,是相反的。什麼是饒益?能給他一種利益,使他得到好處,是

『饒益』。什麼是違害?能給他一種損害,使他感到苦惱,是『違害』」。《佛說藥師如來本願 經》T19.403a11「是諸有情,若得聞止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 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6.692c7「慈心相向,互為饒益」。茲取

「互為饒益」一詞。

頁 67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五、入邪見棘林——具足智慧

[37]

六、不修福德——具足福德

[38]

七、無有得道——得道成佛

(18)

這七個正法從初入(皈依)佛門——親近善知識——修行正法——饒益有 情——具足智慧資糧——具足福德資糧——得道成佛,依序形成佛教之覓道、修 道、證道的次第

[39] ,可稱為「(沒有實際內容、簡要的)成佛之菩提道次第」

[40] 。換句話說,「七邪法」即「不能成佛之

37. 邪見(八正道之首)相反詞是正見,據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 205、p. 206 所說:正見有 世間、出世間正見,其中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叫「出世正見」或「增上慧(學)」。在 三乘共法的經典裡,智慧即般若、正見,啟導一切功德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應。經中每每以「具 足智慧」——正知見的圓滿——來除滅愚癡、離諸煩惱,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T10.805a13

「所謂具足智慧、勤求善友、勇猛精進、離諸障惑、正行清淨、尊重正教、觀法性空、滅除邪見、

修習正道、具真實智。若諸菩薩於此十法具足圓滿,則能速疾得此解脫。」;《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T8.227a11「有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具足智慧,用是智慧常不墮惡道……」;《大 方廣佛華嚴經》T9.461c2「……除滅愚癡、具足智慧……具足智慧功德力故,除滅一切心垢煩 惱」。故筆者以「具足智慧」為「入邪見棘林」之對。

3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925b3「謂諸菩薩能伏天魔、摧諸外道,具足福德、智慧力故,

一切佛法無不修行,一切佛境無不證見……」;同一經 T7.953b14「……聲聞、獨覺厭怖生死、

欣樂涅槃,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義故非菩薩道」。「具足」另有同義詞,如「積集」、「圓 滿」,筆者檢索 CBATA 電子佛典《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臺北:中華電子佛典 協會,1999 測試版)發現「具足」之詞條最多。

39.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自序》iii.iv;「學道過程表解」p. 21、p. 22;及「聲聞道次第表」

p. 33。

40.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自序》提到「道次第」緣由,大意是:佛、菩薩、及祖師大德為了 使眾生能夠完整地把握、抉擇佛法,使其悟入佛知見,於是統攝教理、觀行,揭示如來出世的真 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身直趣佛道。有關「道次第」的研究,筆者目前尚未發現相關著作。

另外,開印法師於圓光佛學院講授《大智度論》時,整理過「道次第」方面的內容,其將經、論 中主要之「道次第」作分類,並以《中阿含.七車經》為其思想起源。

(19)

頁 68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邪道次第」,其內容與順序不是巧合、鬆散、不合邏輯的,相反地,它很嚴謹,

有邏輯上的安排。但是佛典裏並沒有邪道次第的記載,而且就常理來看,也不合 理。依藤田宏達所言,在原始佛教對於善、惡的定義和分類常以相反之詞與一一 具體的教說(內容)表示。例如相對於八正道(八支聖道、八正性)的是八邪道

(八支邪道、八邪性),在《相應部》中舉出八正道之一一項目即「諸(一切)

善法」,而八邪道逐一的內容稱為「諸(一切)不善法」。[41] 此「七邪法」

會不會是「某某道次第」的相對稱呼,然而這也無經證可考。雖然未能得出任何 結論,但「七邪法」有其次第及完整性,既使不作「邪道次第」解,也應視為某 一整體、統一的概念,如:「外道論」至「不修福德」六者是導致「無有得道」

發生之要素、條件,而「無有得道」可說是結果、總相

[42] ,所以有可能「無

有得道」代表「七邪法」某一概念吧?這僅是筆者粗略的推測,暫將問題擱置一 旁,參考其他漢譯佛典的說法,來理解「七邪法」是要傳達什麼樣的概念。

(20)

雖然「七邪法」的內容不能作邪法理會,但是漢譯佛典提供正法滅時的訊息,

倒是有「非法」、「邪法」的出現。因此將其列出比較,從這些類似的經句幫助 我們想像當時邪法增熾的情況。例如《雜阿含》

卷 32:

如來正法滅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如來正法不為 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

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句味熾然——

如來正

41. 參藤田宏達〈原始佛教善惡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 22,第 2 號。

42. 此處使用「總相」之意,不僅表前後因果關係,也顯示概括全體的狀態,如:瓦、磚、木材 等(條件、別相)構成的房子(總相)。

頁 69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法於此則沒。[43]

此處正法滅時,出現的是「相似像法」——惡眾生說非法、持非律,混淆正法;

並以類似正法的言語來搧動人心。惡眾生的行為很容易聯想「七邪法」裡,入道

(21)

親近惡友,而行邪法的眾生。此文也稍描述眾生習惡法之心態、結果——樂行、

欲行、成就諸惡,比起「七邪法」描述得生動些。另一例同此經《雜阿含》卷 25:

過千歲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悉壞。[44]

這裡法滅時,出現的是「非法」,使得眾生不修習十善業道

[45] ,而「非法」

的內容在經文裡未作說明。又《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

……於末世時,轉輪聖王隱沒不現,正法不行,邪法競興,眾生心惡起三種過:

一者非法貪心,二者起於顛倒貪心,三者邪法羅網纏心。[46]

大薩遮尼乾子接著繼續向嚴熾王一一解釋:「樂於非法貪心」即「於十不善惡業 道中生於樂心」;「邪法網羅纏心」即「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論想;於非法 中,生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熏修邪見,

以為福德。」像這樣的內容似乎看得到「相似像法」、「非法」、「七邪法」的 影子,筆者認為在論述法滅時,各經典可能會依其需要(編纂者依其觀察角度進 行處理的方式),

43. 參 T2.226c6。此引文同《思益經》「七邪法」藏身在譬喻裡一樣,且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 有相似之處。另參 T2.419b25。

44. 參 T2.177c4。

(22)

45.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p. 37、p. 52。上述之「成就諸惡」——成就惡法、邪法與「十善悉 壞」——毀壞善法、正法,在用詞上有諸多聯想之處,是各有所指,或者是同義?

46. 參 T9.332c1。

頁 70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在表達內容時,也就有所不同。雖然多少有些出入,但它們之間有一共通點就是 當時眾生不修善法、成就惡法,其實這也是造成法滅原因的通說。[47] 不過若 依「成就諸惡」、「十善悉壞」、「一切眾生造惡業故」[48] 的脈絡來看,似 乎感受到當時普遍現象——沒有得道的可能,因此筆者推測在《思益經》中菩薩 知諸眾生不可度,其不可度的原因可能就是眾生「無有得道」[49] 的緣故。

47. 參注 2 及屈大成〈佛教危機思想研究緒論〉,《獅子吼雜誌》卷 33,第 5 期,pp. 27~29。

48. 引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T8.843a6:「佛告波斯匿王:『我滅度後,一切有情造惡業故……』」。

49. 在漢譯佛典裡談到能不能解脫、成佛大致會有兩種情況:

(一)對象多為教內而言,語氣上有「若不改善,則不能……」,或者是三輪體空之意,而且都 沒有再詳明其不能得證原因。筆者先作一語彙表,方便參看,並列經證於後。

對象

解 脫 道 菩 薩 道

不可(能)得度 永無解脫

不得正覺 不得菩提

(23)

不得(證)涅槃 不能成佛道

夫 不能得道、無有得道

菩 薩 不入涅槃 不取正覺

《道行般若經》(T8.451c7)「……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壞,船中人皆當沒水而死,不能得度」;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經》T8.662c9「……眾生畢竟離故無所有,以無所有故不可 得眾生相,是故眾生不可得度」;《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7.968c14「當知彼人未曾親近真淨善 友,作如是說令諸有情執二法異,沉淪生死,不得涅槃」;同一經 T7.907a7「我應攝受甚深般 若波羅蜜多,觀諸法空,圓滿一切菩提分法,不應今時證於實際,墮二乘地,不得菩提」;《佛 說阿惟越致遮經》T9.210a15「父母兄弟子,空寂之所有;則為生死行,不能成佛道」。另外,

印順法師在其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 78 年六版)、《印 度之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 81 年、三版)參考經文,論及「不能成佛情形」,筆者 概略整理如下:1.聲聞、緣覺二乘不能成佛。2.非阿蘭若行不能成佛。3.退失菩提心不能成佛。

4.金剛乘說波羅蜜多乘不修天色身不能成佛。

(二)針對眾生有沒有解脫、成佛的可能作進一步說明的,大概就是「五種性」思想——將一切 眾生分為五類:1.決定成佛(果)。2.獨覺、辟支佛(果)。3.不能成佛、但能解脫之阿羅漢(果)。

4.三乘不定種性。5.既不能成佛、也不能解脫之無性種性。此中,最後之無性「又稱無種性、無 性有情、無有出世功德……,無般涅槃法,不具無漏種子,惟具有漏種子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

而不能解脫……此即所謂無性闡提(《望月佛教大辭典》p. 1212、p. 1213)」,有些經、論又 稱之為斷善闡提,如《大般涅槃經》T12.392c13「何等名為一闡提耶?一闡提為斷滅一切諸善 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同此經 T12.554b12「一闡提者名斷善根,斷善根故沒生死,

不能得出」;《入楞伽經》T16.597c10「一闡提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捨諸善根,是 故不得涅槃」。這裡討論到一闡提之無有得道是因「斷善根」故,(此在《大乘莊嚴經論》

T31.595a6、《瑜伽師地論》T30.669b9 也有論述)與「七邪法」之「不修福德」——藏本作

「善根斷盡」可作聯想,是否暗示當時眾生根性問題?從「七邪法」之邪道次第可知不修福德、

善根斷盡的原因,是眾生具有增上邪見(入邪見棘林),那麼在其它論典的說法又是如何?筆者 列舉如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T27.181c6「邪見斷善根」、《瑜伽師地論》T30.281a「云 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 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俱舍論》T29.88c8「惡業道中,

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概括而言,眾生由於具足邪見,能斷善根,而成無有得道之闡 提。回到「七邪法」上下文,筆者推測:菩薩觀當時眾生根性——邪見增上、善根斷盡(七邪法),

所以知諸眾生,難以教化,而不可能得度。另參小川宏〈斷善根論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卷 41,第 1 號 p. 19。

(24)

頁 71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由上述初步的探討可知:菩薩

[50] 觀察當時眾生,善根斷盡,不能

50. 首先必要釐清此處漢藏四譯本菩薩與正士之意。什本、支本譯為「菩薩」,護本作「正士」,

藏本指好人、善人、凡夫之中品德優者,並不一定指修行人。從「七邪法」之上下文來看,此「菩 薩」能力,非一般初發心、未登地菩薩能為。據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

1270~1273 中,對於菩薩、正士的身分、能力的推論——位登不退轉的在家菩薩,筆者以為從 護本譯作「正士」此一線索來看,可能有關。

頁 72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成為法器

[51] ,受持法教。也就是說,面對如此的眾生,菩薩無法為之說法。

若據「七邪法」與道次第的關係,是否意味著,不依「道次第」修習,很難具足

得度因緣,也許這是《思益經》在論及法滅外的另一種關懷。

(25)

「菩薩是一切善法的根源」[52] ,若停止了護持正法

[53] 的事業,佛法必

然不能留住於世間。許多經典記載未來世法欲滅時,「無法無修行」[54] ,甚 至「學而不得道」[55] ,大概就是此一情況吧![56] 此經描述法將滅時,菩 薩選擇離開此世間,至他方佛國土來延續正法,[57] 菩薩處理此一危機的方 式,在其它經典十分罕見。

若從反向來思考的話,所謂「法滅」不就是指菩薩在此世間的消

51. 《思益經》「七邪法」之偈頌有「法器(堪能受持法教之人)」一詞,漢譯版本如下:護本

──正法滅時亦復如是,強精進者而攬持之,已觀察見無任器者,便則往詣他方佛所。什本──正 法滅時亦如是,堅精進者能持法,知諸眾生不可度,轉至他方諸佛所。支本──菩薩於法欲滅時,

大智護持令不滅……知諸眾生非法器,黠慧菩薩至餘國。

52.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 271。

53. 「護持正法」散見於各經論之中,看似一佛教共同術語,其實對於是誰護持正法、護持正法 的意義(層次)、內容為何、有何功德,佛典說法不盡相同,如《勝天王般若經》、《密跡金剛 力士經》。

54. 《入楞伽經》T16.584a13「次於末世世,無法無修行……」。

55. 《善見律毘婆沙》T24.796c2「……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藏後經書、文字滅盡……」。

56. 《迦旃延說法沒盡經》(T49.12a3)「今日最末世,佛法正滅盡,從今日以往,無復說經 典,法律及誓戒,當何從聽聞?」;《大寶積經》(T11.126c3)「若於後世後五百歲,正法滅 時,佛及法寶及持法者三不現前,何能欲聞、愛樂諮問?」;《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T7.704b8)

「未來末世正法滅時,其有眾生樂勤修行,不值法炬,無人為說甚深之法」。

(26)

57. 菩薩至他方佛國土的因緣,有集會、宣說此經,或者他方世界眾生有求,諸如此類。除了《思 益經》菩薩為護持正法至他方世界外,目前只發現《大方等大集經》T13.375b2「我今當不久,

涅槃滅無餘,大智諸聲聞,亦隨我涅槃;餘方諸佛國,一切諸菩薩,具大神通者,復還向他方」。

頁 73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 第五期(2001.03)

失。這正可解釋「正法滅者為大乘說,大乘滅者即正法滅」[58] 之語。象手菩 薩也曾請益佛陀,對法滅的看法:

爾時象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言,如來所說正法滅故,誰當示導?」「無說 導,故名正法滅;正法滅故,名如來滅;如是亦名不度一切眾生。」佛告象手,

若人如是難問,應如是答。[59]

從此一定義來看「法滅」,《思益經》「七邪法」的觀點與其他經典的「法滅思 想」便有所不同。[60] 菩薩不能利益、度化眾生,就違反其誓願,也就不能成 就菩提(佛道),或許到他方世界,教化眾生、見佛聞法,是不得已的選擇。又

《思益經》說到:

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迦葉!大海之水則有滅盡,而諸菩薩摩訶

薩等甚深正法不盡不滅。迦葉!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作斯觀![61]

(27)

在支本特別地指出(餘中文譯本無)「甚深正法不盡不滅」,[62] 如此看來,

容受正法的法器眾生敗壞,而流布正法的菩薩大士離去,「法」並不是真正的消 失!那麼會有「法滅」嗎?

58. 《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T11.675a16,同《勝鬘師子吼一大乘大方便方廣經》T12.219b12。

59. 《大寶積經.富樓那會》T11.455c12。

60. 在大集經典群或涅槃經典群所談到的「法滅」或多或少會包含下列幾種情形:(一)法滅的 過程可從真實的歷史事件(教難、法難)去考證。(二)法滅原因有具體的描述。(三)會帶有 警告的語氣或記起教訓的意味。(四)法滅有時間表。(五)法是真的會滅。

61. 參 T15.92 a5。

62. 天真法師提供意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hags pa sh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brgyad stong pa’i bshad pa mngon par rtogs pa’i rgyan gyi snang ba zhes bya ba.. 16 據 Obermiller:“ The Doctrine of Prajba-paramita

pa dag nye bar len pa yin la shing rta nye par len pa po min pa de bzhin du / bdag kyang kun rdzob kyi bden par 'jig rten gyi tha snyad kun tu mi gcad par bya ba'i phyir shing

khyod kyis ni stoṅ pa ñid bstan paḥi dgos pa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ñid kyi mtshan ñid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 ñid kyi do n gaṅ yin pa dedag yaṅ dag pa ji ltar

dPal dus kyi ’khor lo’i ’grel chen dri ma med pa’i ’od kyi rgya cher bshad pa de kho na nyid snang bar byed pa zhes bya ba. dBu ma la ’jug pa’i

 設入眾會  則為導師  是菩薩者   十方聞名  於法無礙  猶如巨海 

5.de bzhin gshegs pa rnams kyang chos la bdag med pa’i rnam par rtog pa’i mtshan nyid thams cad rnam par log pa de nyid shes rab dang thabs la mkhas pa dang ldan pa rnam pa

譯。關於懺罪思想的經典,則早在譯經初期即陸續傳譯。例如《阿闍世 王經》(譯於 147-186 年間)、《舍利弗悔過經》(譯於 148-170

就等同沒說明 śakra 為何譯成 brgya byin。再者,《新訂翻譯名 義大集》第 3140 條已規定:屬於世間天神類的 śatakratuḥ 要譯 作 mchod sbyin brgya pa,那麼若又指出 śatakr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