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一 節 環 境 管 理 系 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 一 節 環 境 管 理 系 統 "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二 章 文 獻 回 顧

第 一 節 環 境 管 理 系 統

隨著經濟發展和環保要求的提昇,良好的環境管理系統對一個組織的經營愈 顯迫切;一般而言環境管理層次可區分為無管理、訂定法規、系統化防治、綜合 管理及全面品質管理等五個層級。

何謂環境管理系統?根據 ISO14001 的定義,是組織整體管理系統之一部 分,用以建立、實施、達成、審查及維持環境政策,其內容包括組織架構、規劃 作業、責任、實務、程式、過程及資源。而英國標準 BS7750 則定義為,用以執 行環境管理之組織結構、責任、實務、程式、過程及資源。

目前在國際上環境管理系統標準有:

1. 英國標準 BS 7750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 1994)

2. 歐聯標準 EMAS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1993)

3. 國際標準組織 ISO 14001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Specification with Guidence for Use/Sep. 1996)

一、ISO14000 系列標準之內容與架構

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於 1947 年 於瑞士日內瓦設立總部,對各種產品與管理經營制定各種標準。ISO14000 環境 品質管理系列乃繼 ISO9000 實施成功後所導入的。ISO14000 目前發展領域共有五 項,包括:環境管理系統、環境績效評估、環境稽核、生命週期評估、環保標章。

而根據國際標準組織第 207 技術委員會所訂立之 ISO14000 系列國際環境管 理標準工作分配,其組織架構包含六個子委員會,及一工作小組,簡介如下(李 育明,1999):

1. SCl 境管理系統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

:重點工作在擬定 環境管理系統規格,包括環境管理之組織體系及組織內部環境管理程序之 規定。

2. SC2 環境稽核

(Environmental Auditing,EA)

:重點工作在擬定環境稽核之相 關標準,包括稽核原則、程序及稽核員之資格標準,及各種調查方法。

3. SC3 環境訴求與宣告

(Environmental Claims and Declarations,EC&D)

:擬訂符

(2)

使用後對環境之污染。

4. SC4 環境績效評估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EPE)

:主要工作內 容係針對管理系統及運作系統對環境績效之影響,設定評估指標及方法。

5. SC5 生命週期評析

(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重點工作在擬訂一個通用 之生命週期分析標準,使從原料取得、製造、行銷、使用至最終產品廢棄 後之處置等組織活動對於環境影響之總合評估方法。

6. SC6 詞彙與定義

(Terms and Definitions,T&D)

:製訂環境管理相關之名詞及 定義。

7. WGl 產品標準之環境考量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 Product Standards,EAPS)

: 此標準係在協助標準制訂者在制訂產品標準時對於環境層面影響應如何 納入考量。

其相關之 ISO14000 系列制訂現況如表 2-1;而相關之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 列標準之技術架構如圖 2-1:

表 2-1 ISO14000 系列制訂現況

分組 ISO 編號 標準名稱 制訂

現況 制訂時間 備註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附使用指引之

規範 IS 1996 年 9 月 1 日 SC1

14004 環境管理系統-原則、系統及支

援技術之一般指導綱要 IS 1996 年 9 月 1 日

14010 環境稽核-總則 IS 1996 年 10 月 1 日

於 2002 年 10 月 3 日撤消 本標準。已與品質管理 系統合併為 ISO 19011

14011 環境稽核-操作程序-環境管

理系統稽核 IS 1996 年 10 月 1 日

於 2002 年 10 月 3 日撤消 本標準。已與品質管理 系統合併為 ISO 19011 14012 環境稽核-稽核人員資格準則 IS 1996 年 10 月 1 日

SC2

14015 環境稽核-場址環境評估 IS 2001 年 14020 環境標誌與宣告-總則 IS 1998 年 8 月 14021 環境標誌與宣告-自行宣告之

環境訴求(第二類環境標誌) IS 1999 年 11 月 SC3

14024 環境標誌與宣告-第一類環保

標章-原則與程序 IS 1999 年 3 月

(3)

14025 環境標誌與宣告-第三類環境

宣告 TR 2000 年 3 月

於 2000 年 3 月以第三 類技術報告公告

14031 環境管理-環境績效評估-指

導綱要 IS 1999 年 11 月 SC4

14032 環境管理-環境績效評估-ISO

14031 案例研究技術報告 TR 1999 年 11 月

於 1999 年 11 月成為正 式技術報告

SC5 14040 環境管理-生命週期評估-總

則 IS 1997 年 6 月

14041 環境管理-生命週期評估-盤

查分析 IS 1998 年 10 月 14042 環境管理-生命週期評估-衝

擊評估 IS 2000 年 3 月

14043 環境管理-生命週期評估-釋

義 IS 2000 年 3 月

14050 環境管理-辭彙 IS 1998 年 3 月 Guide64

產品標準之環境考量面指引

IS

(註:IS 為國際標準,TR 為技術報告。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網站,本研究整理)

圖 2-1 環境管理系列標準之技術性架構

(4)

二、環境管理系統及指標

(一)ISO14001 環境管理系統

ISO14001 定義環境管理系統為組織整體管理系統之一部分,用以建立、實 施、達成、審查及維持環境政策,其內容包括組織架構、規劃作業、責任、實務、

程式、過程及資源。其基本理念為透過定期的審查與評估,找出可以應用與改進 之方法,達到提升環境績效之目的。(吳景煌,1999)

ISO14001 之標準所包含管理系統要求,是根據「規劃(Plan)—實施(Do)—

檢查(Check)—改善實行(Act)」的動態循環程序所設計的;而其章節的順序 及其主要內容,依實施順序可分成以下五大部分:

1. 環境政策(environmental policy)

2. 規劃(planning)

3. 實施與運作(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4. 檢驗與矯正措施(checking and corrective action)

5. 管理審查(management review)

其實施流程如圖 2-2:

圖 2-2 ISO14001 實施流程

(5)

(二)環境指標

指標是將欲觀察的狀態具體化的結果;在 ISO14031 中有類似 PSR 指標架構 之建議,其中將環境指標區分為環境狀態指標(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s,ECIs)及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EPIs)

兩大類,而環境績效指標又包括管理績效指標(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MPIs)及操作績效指標(Oper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OPIs), 分述如下(卓雅文,2001):

1. 環境狀態指標(ECIs):提供有關環境條件的資訊,此項指標可幫助組織瞭 解本身之產業活動所帶給環境實際或是潛在性的衝擊。但因整個環境的變化 並非單一組織活動所造成的結果,故其評估上可能較為複雜。類似狀態指標。

2. 管理績效指標(MPIs):提供有關管理上努力的資訊,通常以組織所制訂的 環境政策、目標及標的為基準,評鑑環境績效是否達到標準,可包括政策、

計畫、活動、練習程序、決定和動作等,類似回應指標。

3. 操作績效指標(OPIs):提供組織有關操作的資訊,通常分為物料、資源、

產品及污染物四類,也有輸入及輸出的分別,是企業活動造成環境影響的壓 力指標。

根據上述 3 項指標及 ISO14031 之相關內容將其指標概述及細項整理如表 2-2:

表 2-2 ISO14031 相關指標及其內容

指標 概述 細項

環境政策與方案之 執行

包括目標標的完成數目、完成訓練和需要訓 練員工數目之比例,承包商與供應商執行或 通過 EMS 驗證數目,具拆解、回收再利用設 計之產品數。

管理系統之符合 包括法規之符合程度,供應商對組織在合約 中所指定之需求和期望之符合程度、回應或 矯正環境意外所需時間,完成緊急應變之演 練次數等。

管理績效指標

財務績效 包括與產品流程有關之環境考量面支出、環 境改善計劃之投資報酬、由降低資源使用或 污染預防、廢料回收所省下開支等。

(6)

社區關係 包括社區關於環境相關事務之詢問和評論 數、組織環境績效之媒體報告數、具保育野 生動物計劃之場址數目、具環境報告之廠址 數目、贊助或建造地方清除與回收計劃數等。

物料量 包括單位產品所使用物料量、回收再利用之 物料量、單位產品所丟棄之包裝材料使用 量、生產過程中所耗用物料量、生產過程中 之有害物使用量、再利用水量、單位產品用 水量等。

能源量 包括每年或每單位產品使用之能源、每一服 務單位顧客所使用之能源、每一種型態能源 之使用量、副產品或生產線上所產生之能源 量、由能源節約方案所節省下來之能源量等。

組織運作相關服務 包括合約服務供應商所使用之有害物質量、

合約服務供應商使用之清潔劑量、合約服務 供應商所使用可回收及可再利用物質的量、

合約服務供應商所產生之廢棄物種類或量 等。

硬體設施與設備 包括設備中其組件設計易於拆解,回收和再 利用之數目、一特定設備在一年中運作之時 數、每年發生之緊急事件(例如:爆炸)或 非常態運作(例如:關閉)之件數、具有污 染減量配備之車輛數、每年設備預防維修之 時數等。

供應與運輪 包括車輛之平均耗油量、每日運輸之貨物遲 送件數、具有污染防治配備之車輛數、經由 其他運送方式所節省之商旅數、由運送方式 所節省之商旅數等。

操作性績效指 標

產品 包括流通在市場具有減低有害性質之產品 數、可以回收或再使用之產品數、產品可以 回收或再使用部分之百分比、不良品之產生 率、產品使用壽命、有環境安全使用和棄置 說明之產品數。

(7)

組織所提供之服務 包括每平方公尺所使用之清潔劑用量(就供 應清潔服務之組織而言)、耗油量(就其服務 為運輪之組織而言)、因改善流程所售出之執 照件數(就提供技術證照之組織而言)、和環 境有關之信用風險評估數(就提供財務服務 之組織而言)等。

廢棄物 包括每年或每單位產品廢棄物量、每年產生 之有害、可回收、可再利用之廢棄物量、棄 置之廢棄物總量、貯存於現場之廢棄物等。

污染物排放 包括廢氣排放,如:每年特定排氣量、每單 位產品之特定廢氣排放、釋放至大氣中之廢 能源量、具潛在破壞臭氧層物質之排氣量 等。包括廢水排放,如:每年排放之特定物 質、每單位產品排放至水中之特定物質量、

每單位產品送至掩埋場之物料量。

區域性、國家性或 全球性環境狀態指 標

如臭氧層厚度、全球平均溫度、海洋魚類種 類多寡等。

環境狀態指標

地區或區域性環境 狀態指標

如空氣、水體、土地、植物、動物、人類及 景觀、古蹟與文化等狀態指標。

以本研究之研究範疇而言,欲擬定之環境管理指標應屬管理績效指標及操作 性績效指標。

(8)

第 二 節 生 態 工 業 園 區

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是以產業生態學為基礎,效法自然生 態系,並在產業系統間尋求最佳物質流、能量流與資訊流,同時藉廠商、開發經 營單位及其他相關公私部門角色的合作,使整體生產系統形成閉路的物質、能量 流,期能在減輕環境衝擊之際,並改善參與個體經濟效能模式下,獲取更佳集體 利益的新世代規劃範型。(鍾國輝,2002)

一、產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IE):

(一)概念發展與意涵:

產業生態學是生態工業園區的理論基礎。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 1989 年 Frosch 和 Gallopolous 所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產業生態學除重視控制生產所帶來的廢棄物 量之外,也強調在整個製程中與周遭環境的相互作用,應該是一種共生的關係。

Graedel(1994)即指出,在產業生態學中檢視經濟系統,不能與其周圍環境抽離,

反而要與之和諧相處。亦即是種對產業系統與環境間交互作用的研究。

產業生態學師法於自然生態系,強調物質的循環。一個理想的模式,幾乎沒 有外溢之廢棄物,形成封閉循環之生態系統。即使生態系統內之成員增加,部分 廢棄物亦會內部化。

(二)環境規劃理念的發展:

把產業生態學理念落實於環境規範發展趨勢中檢視,將有助於我們更瞭解產 業生態學。Frosch(1995)將美國的環境規範的概念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 是 1970 年代「管末控制期」:原物料以線性、單向流動,主要規定「管末」控制 與限制廢棄物排放,此時尚無再利用及修復概念;第二時期是「污染預防期」: 焦點在政府對減輕產業原料來源的污染防治成效,主要源自 1990 年制定的污染 預防法(the Pollution Prevention Act);第三時期是「循環再利用期」:引入「再利 用」概念於環境規範中,並透過產業界與政府的協力合作共同推動之。

國內的環境管理觀念,一直以來也是相當程度地依循美國產業環境政策走 向,由點狀的管制、線性的污染預防,一直到循環再生的管理觀。而產業生態研 究方向亦依循此趨勢調整。(鍾國輝,2002)

(9)

(三)應用方法及工具:

依 Indigo Development 歸納產業生態學方法與工具,大致可劃分為:

1. 產業代謝論 2 . 動態投入產出 3 . 生命週期評估 4. 為環境設計 5 . 污染預防

大致來說,產業生態學連結了跨設計的層次,評估永續環境績效,至少需由 產品、服務、製程、物質及能量流、設備、企業組織/使命/策略、公司間的關係、

區域基盤設施、社會制度及政策等層面來考量。

二、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EIP)

(一)脈絡與發展:

生態工業園區最基本的看法,乃是由 Frosch 所指出:產業生態學最重要 的目標之一,也就是〝將一個產業的廢棄物視為另一產業的原料〞。而生態 工業園區的概念則可追溯至美國總統柯林頓於 1993 年 6 月 29 日成立的總統 永續發展委員會(PCSD)。而 1996 年 10 月由 PCSD 主導,於美國維吉尼亞 州的查爾斯岬(Cape Charles)舉行第一次的生態工業園區研習營,約有 15 個案例參與工作經驗的分享與討論,這可說是向世人宣告生態工業園區概念 時代來臨的里程碑。而以另一個向度來追溯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脈絡,則可 說是人類環境意識及環境經營策略調適的過程脈絡。

(二)生態工業園區的定義:

生態工業園區與產業生態學最直接的區別在於「空間」、「場所」或「區 位」觀念。傳統討論產業生態學,對各種元素、物能、資訊之流動分析,並 未融入空間意識。生態工業園區則將空間、場域等概念融入;Ehrenfeld 和 Gertler 即定義生態工業園區為「指某一生產者(公司、工廠…)的廢棄物可 當令一生產者資源的地方」。

目前,生態工業園區全球通用的定義多以 PCSD 1996 年於查爾斯岬舉行 之生態工業園區研習營得結論為基準,包括以下:

(10)

1. 一個彼此相互合作且與地方社群有效率地分享資源(資訊、物質、水、

能源、基盤設施和自然棲地)的企業體所形成的社群。可獲致經濟利益、

環境品質並促進關於人類商業及地方社群資源的公平。

2. 經過規劃的物質及能源交換之產業系統。它在尋求能源及原料使用的最 小化、減廢並建立永續經濟、生態和社會關係。

其概念強調須在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界限中設計這樣的生產體系,而為使界 限之內的工廠能有效率地分享資源,並甚至與地方社群,從生產、生活及生態角 度分享資源,導引出共生的社群。不久,美國環保署又根據 PCSD 的結論,再將 生態工業園區的定義綜合歸納為:

「生產及服務業所形成的社群,藉由經營環境和包括能源、水、物質等資源 議題以尋求更佳的環境及經濟績效。且藉由共同合作,企業社群所尋求的集體利 益將大於每一公司個別利益總和」。(U.S.EPA,1997 ;鍾國輝,2002)

以下為生態工業園區之定義整理表:

表 2-3 生態工業園區定義表

提論者 生態工業園區定義

Frosch,1995;Ehrenfeld &

Gertler,1997

指某一生產者(公司、工廠)的廢棄物可當另一生產者資源 的地方。

總統永續發展委員會 PCSD,1996

彼此相互合作且與地方社群有效率地分享資源(資訊、物質、

水、能源、基盤設施和自然棲地)的企業體所形成的社群。

可獲致經濟利益、環境品質並促進關於人類商業及地方社群 資源的公平。

總統永續發展委員會 PCSD,1996

經規劃過的物質及能源交換之產業系統;同時尋求能源及原 料使用的最小化、減廢並建立永續經濟、生態和社會關係。

美國環保署 生產及服務業所形成的社群,藉由經營環境和包括能源、水、

物質等資源議題以尋求更佳的環境及經濟績效。且藉由共同

合作,企業社群所尋求的集體利益將大於每一公司個別利益

總和

(11)

(3)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

目前在全球有許多國家正在以此概念進行工業園區的規劃,但以國家為 主導,全面投入的,則屬美國。自 1993 年的 PCSD 之後,美國即透過環保 署及公司團體的合作,以法令、制度等方式的配合,努力建構及落實生態工 業園區概念。而在國內,目前僅處於起步階段,文獻多屬於體系的探討及概 念的介紹。

目前生態工業園區的研究重點,除了向自然生態系學習外,還有物質 流、能量流的討論,簡而言之,便是資源的「循環、回收」。而建構生態工 業園區的關鍵因素則需園區內包容不同的產業、發展需出於自願、循環中兩 者的實質距離長短……等。

(12)

第 三 節 永 續 指 標 相 關 理 論

一、永續發展評估體系及指標相關文獻

(一)、國外文獻

永續發展具有地域性及主觀性,因此並無一套國際上通用之永續發展指 標,故本研究在這個階段主要回顧在國際上已獲共識且具一定規模與完整 性之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包括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環境壓力 及環境狀態指標、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指標系統、走向永續 歐洲研究報告、英國之永續發展指標、永續西雅圖永續社區指標系統等;

本研究列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環境壓力及環境狀態指標、聯合 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指標系統、走向永續歐洲研究報告等永續指 標系統分述如下:

1.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環境壓力及環境狀態指標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1991 年即提出第一套環境指標,而在 1994 年環境壓力及環境狀態指標則引進了 PSR 模式的概念,乃是將環境系統視 為 P/S/R 模式,即壓力/狀態/回應之模式,並以此架構了整個環境指標。主 要集中焦點於氣候變遷、酸化、臭氧層破壞、優養化、毒性物質污染、都 市環境品質、生物多樣性及景觀、廢棄物、自然資源及一般性指標等主要 環境議題上,而其各項

代表指標項目將依其 PSR 特性,分為環境壓力、環境狀 態以及社會反應三類指標。其評估體系架構如

表 2-4

表 2-4 OECD 94 年環境壓力及環境狀態指標項總表

環境議題 PSR 環境指標

氣候變遷

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P

二氧化碳(CO2)的排放 P

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 S

世界平均溫度 S

能源使用效率 R

能源密集度 R

經濟及財政的指令 R 臭氧層破壞

臭氧破壞物的消耗量指標 P

氟氯碳化物(CFCs)及鹵族元素的消耗量 P

破壞臭氧的物質於大氣中的濃度 S

(13)

地表 UV-B 光的強度 S

氟氯碳化物(CFCs)恢復速率 R 環境優養化

氮、磷元素於土壤及水體的排放量 P

由肥料及家畜所產生的氮元素量 P

由肥料及家畜所產生的磷元素量 P

內陸水體的生化需氧量、溶氧及氮、磷元素濃度 S

海水中的生化需氧量、溶氧及氮、磷元素濃度 S

生物及化學污水處理設備的人口普及率 R

污水處理設備的人口普及率 R

對使用者收廢水處理費用 R

市場分擔無磷清潔劑 R 環境酸化

造成環境酸化的物質的指標 P

氮氧化物(NOx)及硫氧化物(SOx)的排放 P

水體及土壤中 pH 值超過負荷臨界線的狀況 S

酸雨的濃度 S

車輛裝備觸媒轉換氣體比例 R

非移動污染源裝置防治氮氧化物(NOx)及硫氧化物(SOx)

設備的能力 R 毒性物質污染

重金屬物質的排放 P

有機化合物的排放 P

殺蟲劑的消耗量 P

環境中各種介質及現存物種中的重金屬濃度 S

河流中的重金屬濃度 S

產品的製造過程中毒性內含物質的改變 R

市場分擔無鉛汽油 R

都市環境品質

都市中氣體的排放:SOx、NOx、VOC P

交通密度(都會區、全國)P

都市化程度 P

居民曝露於(空氣污染、噪音)S

都會區水質的條件 S

綠地面積 R

經濟、財政、管制的措施 R

水處理與噪音改善之花費 R

生物多樣性及自然景觀

棲地、土地的改變及其與自然狀態的差異 P

所有已知物種中生存上受威脅或已滅絕的物種 S

保護區佔全國面積比例 R

保護區之生態歧異度 R

廢棄物

廢棄物的生成(都市性、工業性、核廢料、危害性)P

廢棄物減量最佳化 R

再生速率 R

經濟與財政的誘導與花費 R 水資源

水資源的使用強度 P

缺水的頻率、延時及範圍 S

水價對於廢水處理之污染者付費 R 森林資源

實際砍伐量及造林量的比例 P

森林的面積、容積及結構 S

受保護與經營的森林面積 R 魚類資源

魚獲量 P

(14)

捕撈管制措施 R 土壤惡化(包括沙漠化及土壤

流失及侵蝕)

土壤侵蝕風險:潛在及既存的農業用地 P

土地使用的變更 P

表層土壤流失的程度 S

復育面積 R 廣域性的指標(無法歸屬於單

一議題)

人口的成長及密度 P

GDP 的成長 P

個人消費行為的支出 P

工業產品製造量 P

能源供應結構 P

道路交通容積 P

陸運運輸工具的估算 P

農產品產量 P

環境改善支出 R

污染控制與防治支出 R

公眾的意見 R

(P(Pressure)為壓力指標;S(State)為狀態指標:R(Response)為回應指標。

資料來源:OECD1994,於幼華 張益誠,1999)

2. 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指標系統

該指標主要分為社會、經濟、環境、與組織制度等四個主要層面,再次 分為若干相關子題,而各子題有其代表之評估指標項目,並依 OECD 之 P(壓 力)/S(狀態)/R(回應)模式修正為 D(驅動力)/S(狀態)/R(回應)

模式為主軸建立其評估體系架構。

表 2-5 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發展指標指標建議系統

層面 領域 指標項目

對抗貧窮 失業率、貧窮人數指標、貧窮程度指標、

男女平均薪資比、吉尼(Gini)指數 人口動力及永續發展 人口成長率、淨遷移率總生育率 社會面

教育、訓練與公眾意識 學齡人口改變率、小學註冊率 、中學註 冊率、成人識字率、初等教育中到達五年 級之學童數、學校生活期望、男女校註冊 率差異、相對每百名男性之女性勞動力、

GDP 中教育花費

(15)

保護及促進人類健康 基本的公共衛生:擁有衛生設施數量之人 口比率、安全的飲用水、出生人口之生命 期望值、適當的出生重量嬰兒死亡率、孕 婦死亡率、孩童營養狀態、孩童疾病免疫 力、避孕普及、食物中潛在有害化學物質 比例、全國性健康消費於區域、性健康的 照顧、全國性總健康消費與 GNP 關係 促進人類永續安居發展 都市人口成長率、機動車燃料平均每人消

耗率、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命及經濟損失、

都市地區人口百分比、定居及非定居的人 口與區域、每人擁有之樓層面積、房價與 所得比、基礎建設之每人支出

加速國家政策永續發展的國際 合作

每 人 國 內 生 產 毛 額 、GDP 中淨投資比 例、進出口總值佔 GDP 的比例、環境調整 過的每人淨國內產出值、製造業產品佔商 品出口總值的比例

改變消費形態 每人每年能源消費量、自然資源密集產業 佔製造業附加價值的比例、證明的礦物貯 存量、證明的化石能源貯存量、證明之能 源貯存量的使用壽命、物質使用密集度、

製造業附加價值佔國內 GDP 的比例、再生 性能源消費的比例

財政資源及機制 淨資源移轉/國民生產毛額、總官方發展協 助佔 GNP 的比例、負債佔 GNP 的比例、

負債勞務佔出口的比例、環境保護支出佔 GDP 的比例、新增或額名的永續發展基金 經濟面

環境技術轉移 資本財進口、國外直接投資、環境資本財 進口佔總資本財進口的比例、技術合作補 助金

確保乾淨水資源的品質與供應 地下水及地表水年抽回率、每人每戶用水 量地下水保育、乾淨水中之糞便大腸菌 數、水體之生化需氧量、廢水處理範圍、

水域網路密度

海洋及海岸區保護 海岸區域人口成長、沿海區油污排放、沿 海區氮磷排放量、各式魚類之最大永續產 出量、藻類指標

土地資源整合規劃與管理 土地使用改變、土地條件的改變、分配區 域階層之自然資源管理

對抗沙漠化及乾旱 乾地區貧窮人數、全國性月降雨指標、衛 星偵測植被指標、土地被沙漠化的影響 山區永續發展 山區人口的改變、山區自然資源之永續利

用、山區居民福利

促進永續農業及農村發展 農藥使用、肥料使用、可耕地灌溉率、農 業能源使用、每人可耕地、鹽化及取水影 響區域、農業教育

對抗森林濫砍 林木砍伐強度、森林面積改變、管理森林 面積比、森林保護區佔總森林面積百分比 環境面

(16)

生物科技的環境管理 生物科技的研究發展支出、全國性生物安 全規範及指導準則

大氣層的保護 溫室氣體擴散、硫氧化物擴散、氮氧化物 擴散、使臭氧層稀薄物質的消耗、城市周 圍污染物濃度、空氣污染減輕支出 固體廢棄物及相關問題的環境

管理

工業及都市固體廢棄物製造、家庭廢棄物 每人棄置量、廢棄物管理花費、廢棄物回 收與再利用、都市廢棄物棄置

毒性化學物質的環境管理 化學物造成之急性毒害、制定禁用或嚴格 限用的化學品數量

有害廢棄物的環境管理 有害廢棄物的產生、 有害廢棄物之進出 口、有害廢棄物造成的土地污染面積、有 害廢棄物處理花費

輻射性永棄物安全及環境管理 輻射性廢棄物的產生

整合環境及發展的決策 永續發展策略、整合環境及經濟的程序、

環境影響評估 、 永續發展的全國性委員 會

永續發展科學 每百萬人中潛在的科學家及工程師、每百 萬 人 中 參 與 研 究 發 展 的 科 學 家 及 工 程 師、研究發展經費佔 GDP 的百分比 開發中國家機制及國際合作

國際組統協定

國際法令手段及機制 全球約定認可、全球約定認可方法

決策資訊 每百位居民擁有電話線數、獲得資訊捷徑 制度面

強化主要族群的角色 全國性永續發展會議中主要族群代表、全 國性永續發展會議中少數族群及原住民 代表、永續發展中非政府組織的頁獻

(資料來源:龐元勳,1998;於幼華 張益誠,1999)

3. 走向永續歐洲研究報告--環境空間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該指標系統分為:能源、不可再生原料、土地利用、林木資源、水資 源等五個領域,其指標項目分述如下:

能源:

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耗用量、再生能源耗用量、石化燃料耗用。

不可再生原料:

水泥產量、生鐵產量、鋁、氯使用量

土地利用:

耕地、牧草地、保護區、都會區、內陸水域、未使用的農地、未 保護的林地、農地淨輸入、其他土地、每人土地面積。

林木資源:

林材使用量。

水資源:

每人每年用水量。

(17)

(二)、國內文獻

除國際上具代表性之指標外,國內亦針對不同的領域及層級擬定了永 續發展的評量系統。對於國內文獻部分,本研究主要回顧、整理永續台灣 評量系統及水土資源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分述如下:

1. 永續台灣評量系統

永續台灣評量系統採用PSR模式,在PSR系統中,永續發展指標可以三 個層次呈現。第一個層次,藉由評估環境生態與資源的改變,以掌握解環 境惡化或改善程度。第二個層次則以對於環境施以壓力的社會結構與經濟 活動為對象,掌握對環境生態造成壓力的機制。第三層次的制度回應,則 是對當前環境生態現況與社會經濟壓力的制度回應情形。

目前永續台灣評量系統已規劃出Island Taiwan共有五大領域環境污染、

生態資源、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制度回應,下細分十八項範疇,計83 個指標;Urban Taiwan共28個指標,並對核心指標及各範疇、領域試行詮 釋解讀,已可觸及台灣目前的永續發展現況及發展。

以下是永續台灣評量系統之指標架構圖:

(18)
(19)

2. 水土資源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應用D-S-R 的架構,探討社會、經濟與政策等系統之活動(包括驅動力 與回應),並據此篩選及訂定河川流域各項議題(包括水質、水量、土壤及 森林資源、水庫水資源、空氣及廢棄物對水土資源之交互關係等議題)之 永續性的指標因子,並依據永續性之原則,建立永續指標的評價方法。

二、永續指標之意義、功能及選取原則

(一)、永續指標之意義及功能

指標(Indicator)可定義為:「一可歸納特定現象或事物相關資訊之量度

(measure),或可合理替代(proxy)該量度者」(於幼華、張益誠,1999)。

而永續指標則是用以檢視永續發展進程與績效的評量工具,除了能及時提 供環境變遷的訊息外,藉由其可比較的特性,永續指標也能達到不同領域 間溝通的功能。而在「21世紀議程」(Agenda 21)第40章(40.4)中,更明 確要求各國以永續發展指標來提供各層次決策時所需的實質基礎,並作為 規制「環境」與「發展」系統永續性整合之導向及各國環境保護資訊流通 之主要工具,可見「永續發展指標」己然成為國際上落實永續發展策略目 標,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永續發展指標和傳統的經濟成果或環境品質指標有所不同,因為傳統指 標僅著眼於地區的某一部分而永續發展需要整合性的觀點,所以永續發展 指標必須連結經濟、環境、社會及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

永續發展指標對於不同的地區都可以適用。永續發展指標可以引發具不 同背景與觀點者間的討論,並在這個過程中凝聚對於該地未來的共識。

指標是讓人了解目前的狀況、未來的走向及距離預期目標還有多遠的一 種工具。好的指標能夠在問題惡化前適時提出警告,並有助於找出所應改 進之處。指標是用來表示問題或狀態的,若有問題產生,指標幫助人決定 如何解決問題。優良指標通常具備以下特徵:

1. 相關於永續性、2. 讓團體成員易於了解、3. 容易被建立和接受、4. 結合 環境、經濟和社會、5. 長期觀點、6. 提昇地方之永續性,但不影響其他地 區、7. 以可信之資料建立而成、8. 資料及時可得。(廖述良,1999)

(20)

Braat則認為,永續發展指標應具有兩種特質,即預測性與回顧性。預測 性乃根基於人與環境系統的數理模式,可直接提供有關環境及社經變數在末 來的變化與發展狀況資訊,該訊息將作為環境規劃與管理之預行基礎;而回 顧性則藉由回顧指標歷史趨向,來檢視既存政策之效應。基於Braat的觀點並 結合永續發展的理念,於幼華與張益誠則提出,永續指標系統需達到之功能 應有1. 預警功能、2. 檢討與回顧功能、3. 未來決策導向之展望功能。

(二)、指標設計的基本原則

指標為事物的徵兆、象徵,用以顯示系統的情況,具有描述、評價、解 釋、預警和決策等功能,能夠顯示關連性、量測進展情況、解釋永續性、

作為教育、激勵改善、以及未來行動之指引。本指標系統在制度設計上依 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 代表性︰過去的環境指標,在選擇上是以某些特徵值為代表,捨棄其他 項目,因此無法全面性的代表研究對象。永續發展指標,希望以有限的 資訊,表彰背後的寬廣的訊息。因此,指標項目是否具有代表性,便成 為制度設計的首要考量。

2. 區別性:與永續指標有關的社會指標、經濟指標與環境指標等,在過去 已多有建制,如何與之加以區別,也是指標設計的重要議題。

3. 可行性︰所選擇的指標需要具有可行性,亦即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法律、

行政程序、社會等條件限制下,是得以實施的。然而,支持指標背後的 資訊,或已有常態性的累積運用,或已開發完成但未運用,或根本還沒 有任何建制,在判斷是否納入為指標時,仍必須作成本效益的分析。原 則上,既有資訊能表彰永續性者,應優先利用,但對重要指標仍有藉此 開發的必要。

4. 精確度:具有衡量代表性的指標,不一定可以估算或者有足夠的精確度。

而能精確估算的指標,卻不一定能充分代表所要衡量的目標。因此,如 何形構具有有效代表性,且又具有精確度的指標,是未來必須注重的焦 點之一。

5. 整合性:單項指標所能衡量的程度,經過整合系統架構與過程,是否能 呈現出衡量對象之特性,或者反而會將重要代表性指標加以稀釋,如何

(21)

整合及權重給定,均為未來指標需面對的問題。(葉俊榮,1999,永續 台灣的評量系統)

於幼華、張益誠則指出,環境指標與永續發展指標的建立不外以下10項屬性 準則:

1. 全面性、代表性與顯著性 2. 資料可及性

3. 資料可信度與正確性 4. 兼顧國際性與國家特性 5. 可比較性

6. 可理解性且容易使用 7. 操作彈性

8. 充分科學基礎性 9. 實用性

10. 預測性

另但隨著指標使用目的及適用地域的不同,須能靈活而適切地調整各種因子 元素組成。

(三)、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

永續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應該是是全方位的,並必須配合永續發展動態的特 性,以及時反映現況及提供客觀之評量標準。Liveman 等人於 1988 年曾提出在選 擇永續性指標時所必須考量的準則:

(1)具有時間變動的敏感性。

(2)具有跨越空間變動的敏感性。

(3)具有超越社會分佈的敏感性。

(4)具可逆性。

(5)具可控制性。

(6)具預測能力。

(7)具整合能力。

(8)資料應易於蒐集。

(22)

也就是說,永續性指標應具上述各點的特性,方能凸顯指標於永續性量度的 必要性。

所謂良好指標(good indicators)選取準則,在「永續西雅圖 1993」的「永續 社區的指標」報告書中,有下列描述:

1. 具前瞻性(bellwether tests of sustainability):

指標應具有永續性前導者的測試功效,並能長期且跨世代地反應一社區在 經濟、社會、環境健康等層面,基本而重要的現象。

2. 易瞭解且易被接受(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指標必須可充當永續性的鮮明旗幟亦或預見危難的立即表徵。

3. 有趣的(interest and appeal for use by local media):

指標的監測、報導、分析趨勢的變動,即邁向永續或偏離永續的呈現,必 須能吸引當地媒體與居民的興趣。

4. 可估算的(statistically measurable)

指標除了在當地需易於估算外,並必須能與其他地區的都市或社區比較,

而且資料的收集、應用與估算必須是現存或可獲得的。(羅登旭、黃書禮、

馮君君,1999)

三、永續指標架構

(一)D-S-R 架構

D-S-R 架構乃是修正1994年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發展之壓 力-狀態-回應(P-S-R)指標架構,將架構中的壓力指標改為驅動力指標項,

此乃因為驅動力這個名詞包含了對於永續發展具有正面及負面影響之社 會、經濟與制度指標項目,所以更能明確的將描述社會、經濟與制度等部份 之人類活動完全納入永續發展指標體系內(聯合國,1997)。

1. 驅動力:驅動力定義為人類經濟、社會及其他活動。這些活動對於環境及 自然資源產生需求、污染負荷及環境改善等正、負面之驅動力,造成環境及 自然資源狀態的改變。可根據對於驅動力造成狀態改變之量測資訊,提供決 策者及行動單位進行回應策略及措施之擬定。

(23)

2. 狀態:狀態定義為環境及自然資源之狀態。這些環境及自然資源狀態乃是 以生態系統為基礎,考慮水、土地及空氣資源,各種組成承受來自人類各種 活動所產生的驅動力,在環境資源所能承受不至破壞生態平衡之前提下,以 承載容量作為自然資源狀態永續性之判斷依據(承載容量之研究將於本群體 計畫中下一年度中進行)。此狀態指標可提供決策與行動單位研擬相關之回 應決策及措施。

3. 回應:本研究將回應定義為決策與行動。包括:中央、地方、企業、民間、

個人及國際等各種階層之行動。決策及行動單位可根據驅動力指標及狀態指 標的資訊研擬相關之回應策略及措施,進行相關之社會及經濟活動的決策及 因應措施,例如:土地利用及水資源利用等形態的改變,以促使環境資源的 狀態能夠維繫人類持續的生存及發展。

(二)P-S-R 架構

P-S-R 架構是1994年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提出。在PSR的架構 下,以環境生態資源面的「現狀」(State)、經濟與社會面的「壓力」(Pressure) 以及政策與制度面的「因應」(Response),形成指標的標範疇界定與區隔基礎。

在 PSR 系統中,永續發展指標可以三個層次呈現。第一個層次,藉由評 估環境生態與資源的改變,以掌握解環境惡化或改善程度。第二個層次則以 對於環境施以壓力的社會結構與經濟活動為對象,掌握對環境生態造成壓力 的機制。第三層次的制度回應,則是對當前環境生態現況與社會經濟壓力的 制度回應情形。本研究更進一步的認為,此三層次轉換成指標之評估結果,

更可作為未來決策的預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史國第二產業(工業與製造業)於 2021 年第一季至第四 季每季成長率分別是 21.0%、45.9%、5.7%、5.1%,顯示 史國第二產業在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資源化產業為有工廠 登記之製造業,須檢 附下列之資格證明文 件之一:.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並以中科園區核准進駐事業單位中已建廠完成且投入實際生產的廠 商作為資料蒐集的基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園區協調小組 公布資料指出,統計至 96 年 6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