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緇門警訓》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緇門警訓》CBETA 電子版"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緇門警訓》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8, No. 2023

No. 2023

重刊緇門警訓序

  一性圓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爾輪迴。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方便多門俾脩 為以復厥性。然必志至焉。氣次焉。弗能以志帥氣者。往往陷於過差之地。而不反。

由是而有具大根器。乘本願輪。滅却正法眼藏者。出而為惡辣鉗鎚嗔拳熱喝。若迅雷 疾霆之弗及掩耳。以烹鍊之以鈞陶之。以掀翻而擴徹之。以至或為法語。為小參。為 示眾。為警策。為訓誡。為箴銘。以激厲之。以鞭辟之。以獎拔之。以化導而誘引之

。噫弘法願重愍物情深。緇門警訓一書之所以會萃成編者。豈徒然哉。乃若大明麗天

。等受厥照。膜翳在眼。妄生疑端。則又錯綜

  金輪世主之公論。先哲儒宗之偈讚。於其中焉。或者以為直指單傳掃空文字。有 所立言悖違宗旨。必告之曰。神機活脫石火電光。殺活縱擒不涉功用。斯惟直接上根

。中下之流不堪覷著。眷彼雜花四法界內。終之以事事無礙。明其不捨一法。而無適 不可者。豈殆所謂理悟則一事修無窮。而顯權宜機應者之準繩也歟。嘉禾巹禪人刊行 是書。將使人人因言以見事。因事以見理因理以見心。因心以見性。而復厥本有自然 之天。與夫因指以見月。因月以忘指。因忘以忘月。而忘厥所忘之忘者。同出而異名

。此又事理互融。空有絕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者之剩語也。尚何警訓之有哉。尚何 警訓之有哉

  成化六年歲次庚寅春三月朔武林清平山空谷沙門景隆序

緇門警訓目錄

  卷第一

  溈山大圓禪師警策 明教嵩禪師尊僧篇 孤山圓法師示學徒 勉學上(并序) 勉學 下 姑蘇景德寺雲法師務學十門(并序) 上封佛心才禪師坐禪儀 長蘆慈覺頤禪師坐禪 儀 勸參禪文自警文

  卷第二

  龍門佛眼遠禪師坐禪銘 三自省察 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 廬山東林混融禪師示 眾 藍谷信法師自鏡錄序 釋難文 梁高僧稱法主遺誡小師 右街寧僧錄勉通外學  晉支遁禪師座右銘 周京師大中興寺道安法師遺誡九章 大唐慈恩法師出家箴 南嶽 法輪寺省行堂記 周渭濱沙門亡名法師息心銘 洞山和尚規誡 慈雲式懺主書紳 願 文 圭峯密禪師座右銘白楊順禪師示眾 永明智覺壽禪師垂誡 八溢聖解脫門 大智 照律師比丘正名 捨緣銘 座右銘 規繩後跋

(2)

  卷第三

  撫州永安禪院僧堂記 禪月大師大隱龜鑑 右街寧僧錄三教總論 傳禪觀法 洪 州寶峯禪院選佛堂記丞相張商英撰 三祖鏡智禪師信心銘 戒定慧三學 釋法四依  戒唯佛制不通餘人 撮略諸文以嘆戒法 佛在世時偏弘戒法 示僧尼戒相廣略 度尼 教意 尼八敬法出家超世 沙彌五德 三衣興意 引示袈裟功能 大教永斷繒綿皮物  舉現事以斥妄行 示衣財體如非 示敬護三衣鉢具法 示開制本緣 鉢制意 坐具 教意

  卷第四

  漉囊教意 引大教說淨以斥倚濫 八財不淨長貪壞道 勸廣開懷利隨道擁 辯燒 身指大小相違 律制雜學以妨正業 解行無實反輕戒律 三寶住持全由戒法 明理三 寶功高歸之益大 住持三寶 化相三寶 仁宗皇帝讚三寶文 大慧禪師看經回向文  懶菴樞和尚語(六) 四句偈 示比丘忖己德行受食 示比丘慎勿放逸 菩薩三事無厭  戒定慧 誡觀檀越四事從苦緣起出生法 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 誡觀破戒僧尼不 修出世法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 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永嘉真覺禪師發願文 隨州 大洪山遂禪師禮華嚴經文 桐江瑛法師觀心銘

  卷第五

  終南山宣律師賓主序 東山演禪師送徒弟行脚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內傳 中峯和 尚遺誡門人 誡閑 千嵓長禪師示眾 天衣懷禪師室中以淨土問學者 大智律師警自 甘塗炭者 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慈雲式懺主三衣辯惑篇

  卷第六

  長蘆慈覺頤禪師龜鏡文 慈受禪師示眾箴規 笑翁和尚家訓 黃龍死心新禪師小 參 褒禪山慧空禪師輪藏記 慈照聰禪師住石門查待制為撰僧堂記 應菴華禪師答詮 長老法嗣書 怡山然禪師發願文 開善密菴謙禪師答陳知丞書 司馬溫公解禪偈 仰 山飯 白侍郎六讚偈(并序) 天台圓法師自誡

  卷第七

  芙蓉楷禪師小參 黃蘗禪師示眾 徐學老勸童行勤學文 月窟清禪師訓童行 山 谷居士黃太史發願文 雲峯悅和尚小參語 月林觀和尚體道銘 慈受深禪師小參 汾 州大達無業國師上堂 法昌遇禪師小參 古鏡和尚回汾陽太守 雪竇明覺禪師壁間遺 文 范蜀公送圓悟禪師行脚 保寧勇禪師示看經 大智照律師送衣鉢與圓照本禪師書  釋門登科記序 顏侍郎答雲行人書 陳提刑貴謙答真侍郎德秀書

  卷第八

  慈受禪師訓童行 勉僧看病 大慧禪師禮觀音文 天台智者大師觀心誦經法 觀 心食法 大智律師三衣賦 鐵鉢賦 坐具賦 漉囊賦 錫教賦 頤禪師誡洗麵文 辨 才淨法師心師銘 唐禪月大師座右銘 吉州龍濟山友雲鍪和尚蛇穢說 大慧禪師答孫 知縣書 佛鑑懃和尚與佛果勤和尚書 答投子通和尚書

(3)

  卷第九

  隋高祖文皇帝勅文 晉王受菩薩戒疏(即隋煬帝) 婺州左溪山朗禪師召永嘉大師山 居書 永嘉答書 天台圓法師懺悔文 發願文 荊溪大師誦經普回向文 芭蕉泉禪師 示眾 龍門佛眼禪師十可行十頌(并序) 示禪人心要 誡問話 大隋神照真禪師上堂

(二) 雲峯悅和尚室中舉古 金陵保寧勇禪師示眾 古德渴熱行 覺範洪禪師送僧乞 食序 為僧不預於十科事佛徒消於百載 或菴體禪師上堂 示眾 小參 結座 真淨 文禪師頌 靈芝照律師頌 古德垂誡 勉看經 勉應緣 勉住持 洞山和尚自誡 雪 峯存禪師入閩 宏智禪師示眾 省病僧 大慧禪師示徒 龐居士頌 自保銘 上竺佛 光照法師示小師 圭峯禪師示學徒委曲 登廁規式 大智律師入廁垂訓

  卷第十

  讚佛傳法偈 禪林妙記前序 石屋琪禪師送慶侍者回里省師 結制小參 上堂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 鐘山鐵牛印禪師示童行法晦 撫州永安禪院新建法堂記無盡居士 撰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 後漢書郊祀志 杭州淨慈寺守一法真禪師楴地回向文 隨 州大洪山靈峯寺十方禪院記 唐脩雅法師聽誦法華經歌 梁皇捨道事佛詔

  緇門警訓目錄(終)

緇門警訓卷第一

溈山大圓禪師警策

  夫業繫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

。無常老病不與人期。朝存夕亡剎那異世。譬如春霜曉露倏忽即無。岸樹井藤豈能長 久。念念迅速。一剎那間轉息即是來生。何乃晏然空過。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 離。不能安國治邦。家業頓捐繼嗣。緬離鄉黨剃髮稟師。內勤剋念之功。外弘不諍之 德。逈脫塵世冀期出離。何乃纔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須喫用。常住不解忖 思。來處謂言法爾。合供喫了聚頭暄喧。但說人間雜話。然則一期趁樂。不知樂是苦 因。曩劫徇塵未嘗返省。時光淹沒歲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濃厚。動經年載不疑棄離

。積聚滋多保持幻質。導師有勅戒勗比丘。進道嚴身三常不足。人多於此耽味不休。

日往月來颯然白首。後學未聞旨趣應須。博問先知將謂出家。貴求衣食佛先制律。啟 創發蒙軌則威儀。淨如氷雪。止持作犯束斂初心。微細條章革諸猥弊。毘尼法席曾未 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可惜一生空過。後悔難追。教理未嘗措懷。玄道無因契悟

。及至年高臈長。空腹高心不肯親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諳法律。戢斂全無。或大語高 聲出言無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椀鉢作聲食畢先起。去就乖角僧體全 無。起坐忪諸動他心念。不存些些軌則小小威儀。將何束斂。後昆新學無因倣傚。纔 相覺察。便言我是山僧。未聞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見蓋為初心。慵惰饕 餮因循荏苒。人間遂成疎野不覺。躘踵老朽觸事面牆。後學咨詢無言接引。縱有談說 不涉曲章。或被輕言便責後生。無禮瞋心忿起言語。談人一朝臥疾在床。眾苦縈纏逼 迫。曉夕思忖心裏恛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從茲始知悔過。臨渴掘井奚為自恨。早

(4)

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臨行揮霍怕怖慞惶。穀穿雀飛。識心隨業如人負債。強者先牽 心緒多端。重處偏墜。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時不可待。人天三有應未免之。

如是受身非論劫數。感傷嘆訝哀哉切心。豈可緘言遞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

。佛法生疎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後來。若不蠲矜。誠難輪逭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心形異俗。紹隆聖種震懾魔軍。用報四恩拔濟三有。若不如此

。濫廁僧倫言行荒疎。虛霑信施。昔年行處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將何憑恃。況乃堂堂 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便擬端然拱手。不貴寸陰事業不勤。功果無 因克就。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禆。辭親決志披緇。意欲等超何所曉夕思忖。豈 可遷延過時。心期佛法棟梁。用作後來龜鏡。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應。出言須涉於典 章。談說乃傍於稽古。形儀挺特意氣高閑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 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 濕衣時時有潤。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歿後沈淪。一失人身萬劫不 復。忠言逆耳。豈不銘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韜名蘊素。精神喧囂。止絕。若 欲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心契玄津研幾精妙。決擇深奧啟悟真源。博問先知親近 善友。此宗難得其妙。切須子細用心。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此則破三界二 十五有。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不用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 礙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遮邊那邊應用不闕。如斯行止實 不枉披法服。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往來三界之賓

。出沒為他作。則此之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

。且於教法留心。溫尋貝葉精搜義理。傳唱敷揚接引後來。報佛恩德。時光亦不虛棄

。必須以此扶持。住止威儀便是僧中法器。豈不見倚松之葛上聳千尋。附託勝因方能 廣益。懇修齋戒莫謾虧踰。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閑過日兀兀度時。可惜光陰。

不求升進。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負四恩。積累轉深。心塵易壅觸途成滯。人所輕欺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若不如此徒在緇門。荏苒一生殊無所益

。伏望興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舉措看他上流。莫擅隨於庸鄙。今生便須決斷想料

。不由別人息意忘緣。不與諸塵作對。心空境寂。只為久滯不通。熟覽斯文時時警策

。強作主宰莫狥人情。業果所牽誠難逃避。聲和嚮順形直影端。因果歷然豈無憂懼。

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知三界刑罰縈絆殺 人。弩力勤修莫空過日。深知過患方乃相勸行持。願百劫千生處處同為法侶。乃為銘 曰

  幻身夢宅空中物色。前際無窮後際寧剋。出此沒彼升沈疲極。未免三輪何時休息

。貪戀世間陰緣成質。從生至老一無所得。根本無明因茲被惑。光陰可惜剎那不測。

今生空過來世窒塞。從迷至迷皆因六賊。六道往還三界匍匐。早訪明師親近高德。決 擇身心去其荊棘。世自浮虛眾緣豈逼。研窮法理以悟為則。心境俱捐莫記莫憶。六根 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5)

明教嵩禪師尊僧篇

  教必尊僧何謂也。僧也者以佛為性。以如來為家。以法為身。以慧為命。以禪悅 為食。故不恃俗民。不營世家。不修形骸。不貪生不懼死。不溽乎五味。其防身有戒

。攝心有定。辨明有慧。語其戒也潔清三惑。而畢身不污。語其定也恬思慮正。神明 而終日不亂。語其慧也。崇德辨惑而必然。以此修之之謂因。以此成之之謂果。其於 物也有慈有悲。有大誓有大惠。慈也者。當欲安萬物。悲也者。常欲拯眾苦。誓也者

。誓與天下見真諦。惠也者。惠群生以正法。神而通之。天地不能揜。密而行之。鬼 神不能測。其演法也辨說不滯。其護法也奮不顧身。能忍人之不可忍。能行人之不能 行。其正命也丐食而食而不為恥。其寡欲也糞衣綴鉢而不為貧。其無爭也可辱而不可 輕。其無怨也可同而不可損。以實相待物。以至慈修己。故其於天下也。能必和能普 敬。其語無妄故其為信也至。其法無我故其為讓也誠。有威可警有儀可則。天人望而 儼然。能福於世能導於俗。其忘形也委禽獸而不怪。其讀誦也冐寒暑而不廢。以法而 出也遊人間遍聚落。視名若谷響。視利若遊塵。視物色若陽艶。煦嫗貧病瓦合輿 。 而不為卑。以道而處也雖深山窮谷。草其衣木其食。晏然自得。不可以利誘。不可以 勢屈。謝天子諸侯而不為高。其獨立也以道自勝。雖形影相吊而不為孤。其群居也以 法為屬。會四海之人而不為混。其可學也雖三藏十二部。百家異道之書。無不知也。

他方殊俗之言無不通也。祖述其法則有文有章也。行其中道則不空不有也。其絕學也 離念清淨純真一如。不復有所分別也。僧乎其為人至。其為心溥。其為德備。其為道 大。其為賢非世之所謂賢也。其為聖非世之所謂聖也。出世殊勝之賢聖也。僧也如此 可不尊乎

孤山圓法師示學徒

  於戲大法下衰去聖逾遠。披緇雖眾謀道尤稀。競聲利為己能。視流通為兒戲。遂 使法門罕闢教網將頹。實賴後昆克荷斯道。汝曹虛心請法潔己依師。近期於立身揚名

。遠冀於革凡成聖。發揮像法捨子而誰。故須修身踐言慎終如始。勤爾學問謹爾行藏

。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奉師盡禮為法亡軀。有善母自矜。起過務速改

。守仁義而確乎不拔。處貧賤則樂以忘憂。自然與禍斯違與福斯會。豈假相形。問命 諂求榮達之期。擇日選時苟免否屯之運。此豈沙門之遠識。實惟俗子之妄情。宜乎見 賢思齊。當仁不讓。慕雪山之求法。學善財之尋師。名利不足。動於懷。死生不足憂 其慮。倘功成而事遂。必自邇而涉遐。不沽名而名自揚。不召眾而眾自至。智足以照 惑。慈足以攝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使真風息而再振。慧炬滅而復明。

可謂大丈夫焉。可謂如來使矣。豈得身棲講肆。跡混常徒。在穢惡則無所間然。於行 解則不見可畏。以至積習成性自滅其身。始教慕彼上賢。終見淪於下惡。如斯之輩誠 可悲哉。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斯之謂矣。中人以上可不誡歟。抑又戒慧分宗大小 異學。悉自佛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歸。既而未曉大猷。於是各權所據。習經論則 以戒學為棄物。宗律部則以經論為憑虛。習大法者則滅沒小乘。聽小乘者則輕毀大法

(6)

。但見人師偏讚。遂執之而互相是非。豈知佛意常融。苟達之而不見彼此。應當互相 成濟。共熟機緣。其猶萬派朝宗無非到海。百官蒞事咸曰勤王。未見護一派而擬塞眾 流。守一官而欲廢庶績。原夫法王之垂化也。統攝群品各有司存。小律比禮刑之權。

大乘類鈞衡之任。營福如司於漕輓。製撰若掌於王言。在國家之百吏咸修。類我教之 群宗競演。果明此旨豈執異端。當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性敏則兼學為善。識淺則 顓門是宜。若然者雖各播風猷。而共成慈濟。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脫之床。夫如是 則真迷途之指南。教門之木鐸也。居乎師位諒無慚德。趣乎佛果決定不疑。汝無矜伐 小小見知。樹立大大我慢。輕侮先覺熒惑後生。雖云聽尋未補過咎。言或有中。汝曹 思之

勉學上(并序)

  中人之性知務學而或墮於學。乃作勉學

  嗚呼學不可須臾怠。道不可須臾離。道由學而明學可怠乎。聖賢之域由道而至。

道可離乎。肆凡民之學不怠可以至於賢。賢人之學不怠可以至於聖。冉求之學可以至 於顏淵。而不逮具體者中心怠耳。故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患力不足者 中道廢。今汝畫。顏淵之學可以至於夫子。而不齊於聖師者。短命死耳。如不死安知 其不如仲尼哉。以其學之不怠也。故曰。有顏氏子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或 問。聖人學耶。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凡民與賢猶知學。豈聖人怠於學耶。夫天之 剛也。而能學柔於地故。不干四時焉。地之柔也。而能學剛於天故。能出金石焉。陽 之發生也。而亦學肅殺於陰故。靡草死焉。陰之肅殺也。而亦學發生於陽故。薺麥生 焉。夫為天乎地乎陽乎陰乎。交相學而不怠。所以成萬物。天不學柔則無以覆。地不 學剛則無以載。陽不學陰則無以啟。陰不學陽則無以閉。聖人無他也。則天地陰陽而 行者四者學不怠。聖人惡乎怠。或者避席曰。予之孤陋也。幸子發其蒙。願聞聖人之 學。中庸子曰。復坐吾語汝。書不云乎。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念作狂。是故聖人造 次顛沛未嘗不念正道而學之也。夫子大聖人也。拔乎其萃出乎其類。自生民以來未有 如夫子者。入太廟每事問。則是學於廟人也。三人行擇其善者而從之。則是學於偕行 也。入周則問禮於老子。則是學於柱史也。豈仲尼之聖不若廟人行人柱史耶。蓋聖人 懼夫不念正道而學之。則至於狂也矣。故曰。必有如丘之忠信焉。必不如丘之好學也

。曰聖人生而知之何必學為。曰知而學聖人也。學而知常人也。雖聖人常人莫有不由 於學焉。孔子曰。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

敬受教矣。噫聖人之學無乃栝羽鏃礪使深入乎。豈生而知之者。兀然不學耶

勉學下

  夫聖且賢必務於學。聖賢以下安有不學而成人哉。學猶飲食衣服也。人有聖乎賢 乎眾庶乎。雖三者異。而饑索食渴索飲寒索衣則不異矣。學也豈得異乎。惟禽獸土木 不必學也。嗚呼愚夫嗜飲食而不怠。冐貨利而不休。及就於學朝學而夕怠者有矣。夫

(7)

有春學而冬怠者有矣。夫苟如嗜飲食冐貨利之不知怠者。何患於不為博聞乎。不為君 子乎。曰世有至愚者。不辯菽麥之異。不知寒暑之變。豈令學耶。豈可教耶。曰至愚 由不教也。由不學也。苟師教之不倦彼心之不怠者。聖域可躋而陞乎。何憂菽麥之不 辯乎。且愚者渴而知飲。饑而知食。寒而知衣。既知斯三者則與草木殊矣。惡乎不可 學也。不可教也。人之至愚豈不能日記一言耶。積日至月則記三十言矣。積月至年則 記三百六十言矣。積之數年而不怠者。亦幾於博聞乎。又日取一小善而學行之。積日 至月則身有三十善矣。積月至年則身有三百六十善矣。積之數年而不怠者。不亦幾於 君子乎。為愚為小人而不變者。由不學耳。中庸子喟然嘆曰。吾嘗見恥智之不逮才之 不敏。而輟於學者。未見恥飲食不如他人之多而輟飲食者。輟飲食則殞其命。何必恥 於不多耶。輟學問則同夫禽獸土木。何必恥才智之不如他人耶。苟恥才智不如則不學

。則亦應恥飲食不如他人則廢飲食。以是觀之豈不大誤乎。吾亦至愚也。每揣才與智 不逮他人者遠矣。由知飲食之不可輟。而不敢怠於學也。行年四十有四矣。雖病且困

。而手未嘗釋卷。所以懼同於土木禽獸耳。非敢求臻聖域也。亦非求乎聞達也。雖或 彷徉戶庭。夷猶原野。以暫頤養。目觀心思。亦未嘗敢廢於學也。由是登山則思學其 高。臨水則思學其清。坐石則思學其堅。看松則思學其貞。對月則思學其明。萬境森 列各有所長。吾悉得師而學之。萬境無言而尚可學。人之能言。雖萬惡必有一善也。

師一善以學之。其誰曰不然乎。中庸子曰。世有求之而或不得者也。世有求之而必得 者也。求之而或不得者利也。求之而必得者道也。小人之於利也。雖或萬求而萬不得

。而求之彌勇。君子之於道也。求之必得。而望塗懷怯自念力不足者。此求利小人之 罪耳。仲尼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言求之而必得也

姑蘇景德寺雲法師務學十門(并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余十有五而志于學。荏苒光景。倏忽老至。歲月 既深。粗知其趣。翻嘆疇昔。殊失斯旨。限迫桑榆。學不可逮。因述十門垂裕後昆。

俾務學以成功。助弘教而復顯云爾

不修學無以成

  涅槃經云。凡有心者皆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為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此性虛通靈明常寂。若謂之有無狀無名。若謂之無聖以之靈。群生無始不覺自 迷。煩惱覆蔽遺此本明。能生諸緣枉入六趣。由是大覺憫物迷盲。設戒定慧三學之法

。其道恢弘示從真以起妄。軌範群品令息妄以歸真。若能信受佛語。隨順師學。乃駕 苦海之迅航。則登聖道之梯隥。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焉

不折我無以學

  說文云。我施身自謂也。華嚴云。凡夫無智執著於我。法華云。我慢自矜高。諂 曲心不實由執我見憍慢貢高不愧。無智妄自尊大。見善不從罔受教誨。於賢不親去道 甚遠。欲求法者當折我心。恭默思道屈節卑禮。以敬事長尊師重道。見賢思齊。鳩摩 羅什初學小教頂禮盤頭達多。此下敬上謂之賢尊。盤頭達多晚求大法。復禮鳩摩羅什

(8)

。此上敬下謂之尊賢。故周易曰。謙德之柄也。書云。汝惟不矜自賢曰矜。天下莫與 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晏子曰。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

祿益厚者施益博。子夏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不擇師無以法

  鳥之將息必擇其林。人之求學當選於師。師乃人之模範。模不模範不範。古今多 矣。為模範者世唯二焉。上則智慧博達行業堅貞。猶密室燈光徹窓隙。次乃解雖洞曉 行亦藏瑕。如犯罪人持燈照道。斯二高座皆蘊師法。其如寡德適時名而不高。望風依 附畢世荒唐。東晉安師。十二出家。貌黑形陋。師輕視之驅役田舍。執勞三年。方求 師教授辨意經。執卷入田因息就覽。暮歸還師經已闍誦。師方驚嘆乃為剃髮。至受具 戒恣其游學。投佛圖澄。見以奇之。異哉小童。真世良驥不遇青眼困駕鹽車。自非伯 樂奚彰千里之駿。故出家者慎宜詳擇察。有匠成之能方具資稟之禮。故南山云。真誠 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捨五慾之深著。能如是者名真 出家。則可紹隆三寶度脫四生。利益甚深功德無量。比真教凌遲慧風掩扇。俗懷侮慢 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缺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 乎

不習誦無以記

  記諸善言諷而誦之。迦葉阿難具足住持八萬法藏。西域東夏高德出家。幼年始習 皆學誦持。竺佛圖澄能誦佛經數百萬言。佛陀跋陀。此云覺賢。同學數人習誦為業。

餘人一月工誦。覺賢一日能記。其師嘆曰。一日之學敵三十夫。然人至愚豈不日記一 言。以日繫月以月繫年。積工必廣累課亦深。其道自微而生。何患無所立矣

不工書無以傳

  書者如也。敘事如人之意。防現生之忘失。須繕寫而編錄。欲後代以流傳。宜躬 書以成集。則使教風不墜。道久彌芳。故釋氏經律結集貝多。孔子詩書刪定竹簡。若 不工書事難成就。翻思智者無礙之辯。但益時機。自非章安秉筆之力。豈留今日。故 罽賓高德盤頭達多。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口誦千偈。但當遵佛能寫名字。慎 勿傚世精草隷焉

不學詩無以言

  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詩陳褒貶語順聲律。國風敦厚雅 頌溫柔。才華氣清詞富彬蔚。久習則語論自秀。纔誦乃含吐不俗。彼稱四海習鑿齒。

此對彌天釋道安。陳留阮瞻時忽嘲曰。大晉龍興天下為家。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

釋梵服被綾紗。孝龍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誠。剪髮毀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 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愈貴。無心於足而愈足。此乃氣蘊蘭芳言吐風采。雖不近乎 聾俗而可接於清才。佛法既委王臣。弘道須習文翰。支遁投書北闕。道林方逸東山。

自非高才豈感君主。宜省狂簡之言。徒虛語耳

(9)

非博覽無以據

  高僧傳云。非博則語無所據。當知今古之興亡。須識華梵之名義。游三藏之教海

。玩六經之詞林。言不妄談語有典據。故習鑿齒讚安師曰。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內外 群書略皆遍覩。陰陽算數悉亦能通。佛經妙義故所遊刃。真宗皇帝詔李侍讀飲。仲容 起固辭曰。告官家徹臣器。上問何故謂天子為官家。對曰。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 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喜曰。真所謂君臣千載一遇。此 由學問藏身多識前言。無所累矣

不歷事無以識

  子曰。吾非聖人經事久矣。洎入太廟每事問者。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羅漢雖聖赤 鹽不知。方朔雖賢劫灰罔辯。多見而識之。未見而昧矣。李後主得畫牛一軸。晝則出 於欄外。夜乃歸於欄中。持貢闕下。太宗張後苑以示群臣。俱無知者。惟僧錄贊寧曰

。南倭海水或減則灘磧微露。倭人拾方。諸蚌腊中有餘淚數滴者。得之和色著物。則 晝隱而夜顯。沃焦山時或風燒飄擊。忽有石落海岸。得之滴水摩色染物。則晝顯而夜 晦。諸學士皆以為無稽。寧曰。見張騫海外異記。後杜鎬檢三館書。自果見於六朝舊 本書中。此乃博聞強識見幾而作也

不求友無以成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故君子以朋友講習。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品藻人物商 榷同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劉孝標云。組織仁義琢磨道德。歡其愉樂恤其陵夷。寄 通靈臺之下。遺跡江湖之上。風雨急而不輟其音。雪霜零而不渝其色。斯乃賢達之素 交。歷萬古而一遇。東晉道安未受戒時。會沙彌僧光於逆旅。其陳志慕神氣慷慨。臨 別相謂曰。若俱長大勿忘同游。後光學通經論。隱飛龍山。安後復從之相會所喜。謂 昔誓始從。因共披文屬思。新悟尤多。安曰。先舊格義於理多違。光曰。且當分析逍 遙。何容是非先達。安曰。弘贊理教宜令允愜。法鼓競鳴何先何後。時僧道護亦隱飛 龍。乃共言曰。居靜離俗每欲匡心大法。豈可獨步山門。使法輪輟軫。宜各隨力所被 以報佛恩。眾僉曰善。遂各行化

不觀心無以通

  維摩云諸佛解脫當依眾生心行中求。何以故。晉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 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既為生佛之母。亦為依正之源。故楞嚴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欲言心有。如箜篌聲求不可見。欲言其無。如箜篌聲彈之亦響。不有不無 妙在其中。故般舟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 者大道成。遵此十門上行下傚不倦。終之則吾佛之教可延於後世。苟謂不然。祖道必 喪。傾望後裔。覽而警焉

(10)

上封佛心才禪師坐禪儀

  夫坐禪者。端心正意潔己虛心。疊足跏趺收視反聽。惺惺不昧沈掉永離。縱憶事 來盡情拋棄。向靜定處正念諦觀。知坐是心及返照是心。知有無中邊內外者心也。此 心虛而知寂而照。圓明了了不墮斷常。靈覺昭昭揀非虛妄。今見學家力坐不悟者。病 由依計。情附偏邪。迷背正因。枉隨止作。不悟之失。其在斯焉。若也斂澄一念密契 無生。智鑑廓然心華頓發。無邊計執直下消磨。積劫不明一時豁現。如忘忽記如病頓 瘳。內生歡喜心。自知當作佛。即知自心外無別佛。然後順悟增修因修而證。證悟之 源是三無別。名為一解一行三昧。亦云無功用道。便能轉物不離根塵。信手拈來互分 主伴。乾坤眼淨今古更陳。覿體神機自然符契。所以維摩詰曰。不起寂滅定。而現諸 威儀。是為宴坐也。然當知水澄月現鏡淨光全。學道之人坐禪為要。苟不爾者。修途 輪轉汨沒四生。酸鼻痛心難以自默。聊書大概助發真源。果不廢修即同參契

長蘆慈覺賾禪師坐禪儀

  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爾 乃放捨諸緣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不節不恣。

欲坐禪時。於閑靜處厚敷坐物。寬繫衣帶令威儀齊整。然後結加趺坐。先以右足安左 髀上。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壓右足而已。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 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面相拄。徐徐舉身前向。復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 左傾右側。前躬後仰。令腰脊頭項骨節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 不安。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腭唇齒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 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雲圓通禪師亦訶人閉目坐禪。以為黑山鬼 窟。蓋有深旨。達者知焉。身相既定氣息既調。然後寬放臍腹。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禪之要術也。竊為坐禪乃安樂法門。

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 法味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未有發明者。亦乃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見前

。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天台止觀。圭峯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可 不知也。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一切時中常依方便。

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即定力易成矣。夫禪定一門最為急務。若不安禪靜慮。到遮裏總 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見。故圓覺經云。無礙清淨 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云。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是知超凡越聖 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故古人云。

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禪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11)

勸參禪文

  夫解須圓解。還他明眼宗師。修必圓修。分付叢林道伴。初心薄福不善親依。見 解偏枯修行懶惰。或高推聖境孤負己靈。寧知德相神通。不信凡夫悟道。或自恃天真 撥無因果。但向胸襟流出不依地立修行。所以粗解法師不通教眼。虛頭禪客不貴行門

。此偏枯之罪也。或則渾身破碎滿面風埃。三千細行全無。八萬威儀總缺。或則追陪 人事緝理門徒。身遊市井之間。心染閭閻之態。所以山野常僧未免農夫之誚。城隍釋 子反 儒士之羞。此懶惰之罪也。何不再離煩惱之家。重割塵勞之網。飲清風而訪道 流。探微言而尋知己。澄神祖域息意宗乘。靜室虛堂。斂禪衣而宴坐。青山綠水。携 杖錫以經行。忽若心光透漏。疑滯氷消。直下分明。豈昧三祇之極果。本來具足。何 妨萬行之因華。由是宗說兼通。若杲日麗虛空之界。心身俱靜。如琉璃含寶月之光。

可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眾流入海總號天池。反觀前非方知大錯。忠言逆耳敢冀銘心

。此世他生同為法侶

自警文

  神心洞照聖默為宗。既啟三緘宜遵四實。事關聖說理合金文。方能輔翼教乘光揚 祖道。利他自利功不浪施。若乃竊議朝廷政事。私評郡縣官寮。講國土之豐凶。論風 俗之美惡。以至工商細務。市井間談。邊鄙兵戈中原寇賊。文章技藝衣食貨財。自恃 己長隱他好事。揄揚顯過指摘微瑕。既乖福業無益道心。如此游言並傷實德。坐消信 施仰愧龍天。罪始濫觴禍終滅頂。何也眾生苦火四面俱焚。豈可安然坐談無義

緇門警訓卷一(終)

(12)

緇門警訓卷第二

龍門佛眼遠禪師坐禪銘

  心光虛映體絕偏圓。金波匝匝動寂常禪。念起念滅不用止絕。任運滔滔何曾起滅

。起滅寂滅現大迦葉。坐臥經行未嘗間歇。禪何不坐坐何不禪。了得如是始號坐禪。

坐者何人禪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覓佛。佛不用覓覓之轉失。坐不我觀禪非外術。初 心鬧亂未免回換。所以多方教渠靜觀。端坐收神。初則紛紜久久恬淡。虛閑六門六門 稍歇。於中分別。分別纔生已成起滅。起滅轉變從自心現。還用自心反觀一遍。一反 不再圓光頂戴靈焰騰輝。心心無礙橫該竪入。生死永息。一粒還丹點金成汁。身心客 塵透漏無門。迷悟且說逆順休論。細思昔日冷坐尋覓。雖然不別也大狼藉。剎那凡聖 無人能信。匝地忙忙大須謹慎。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築著。伏惟伏惟

三自省察

  是身壽命如駒過隙。何暇閑情妄為雜事。既隆釋種須紹門風。諦審先宗是何標格   道業未辦去聖時遙。善友師教誠不可捨。自生勉勵念報佛恩。惟己自知大心莫退   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

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

  參禪學道幾般樣。要在當人能擇上。莫只忘形與死心。此箇難醫病最深。直須坐 究探淵源。此道古今天下傳。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閑。直須提起吹毛利。

要剖西來第一義。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還如捉賊須見贓。不怕賊埋深 處藏。有智捉獲剎那頃。無智經年不見影。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萬歲只如此。若將 此等當禪宗。拈花微笑喪家風。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鐵眼銅睛漢

。把手心頭能自判。直須著到悟為期。哮吼一聲獅子兒。君不見磨磚作鏡喻有由。車 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見岩前湛水萬丈清。沈沈寂寂杳無聲。一朝魚龍來攪動。波翻浪 湧真堪重。譬如靜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教了辦。

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抖擻精神著意看。無形無影悟不難。此是十分真 用意。勇猛丈夫却須記。切莫聽道不須參。古聖孜孜為指南。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 嬴來得也未。要識坐禪不動尊。風行草偃悉皆論。而今四海清如鏡。頭頭物物皆吾聽

。長短方圓只自知。從來絲髮不曾移。若問坐禪成底事。日出東方夜落西

廬山東林混融禪師示眾

  避萬乘尊榮受六年饑凍。不離草座成等正覺。度無量眾。此黃面老爺出家樣子。

後輩忘本反為口體。不務耕桑。見成利養為便。不奉君親免事征役為安。假名服竊世 緣。以鬪諍作佛事。老不知悔死為園菌。良可悲夫。汝輩出家。當思齊草座之前。自 省園菌之下可爾

(13)

藍谷信法師自鏡錄序

  余九歲出家于今過六十矣。至於逍遙廣廈顧步芳除。體安輕軟身居閑逸。星光未 旦。十利之精饌已陳。日彩方中。三德之珍羞總萃。不知耕穫之頓弊。不識鼎飪之劬 勞。長六尺之軀。全百年之命者。是誰所致乎。則我本師之願力也。余且約計五十之 年。朝中飲食蓋費三百餘碩矣。寒暑衣藥蓋費二十餘萬矣。爾其高門邃宇碧砌丹楹。

軒乘僕竪之流。几案床褥之類。所費又無涯矣。或復無明暗起邪見。橫生非法棄用非 時飲噉。所費又難量矣。此皆出自他力資成我用。與夫汲汲之位。豈得同年而較其苦 樂哉。是知大慈之教至矣。大悲之力深矣。況十號調御。以我為子而覆之。八部天龍

。以我為師而奉之。皇王雖貴。不敢以臣禮畜之。則其貴可知也。尊親雖重。不敢以 子義瞻之。則其尊可知也。若乃悠悠四俗茫茫九土。誰家非我之倉儲。何人非予之子 弟。所以提盂入室。緘封之膳遽開。振錫登衢。施慢之容肅敬。古人以一飡之惠。猶 能效節。一言之顧。尚或亡軀。況從頂至踵。皆如來之養乎。從生至死。皆如來之蔭 乎。向使不遇佛法不遇出家。方將曉夕犯霜露晨昏勤隴畝。馳驟萬端逼迫千計。弊襜 塵絮。或不足以蓋形。藿茹飡食。或不能以充口。何暇旰衡廣宇策杖閑庭曳履。清談 披襟閑謔。避寒暑擇甘辛。呵斥童稚徵求捧汲。縱意馬之害群。任情猿之矯樹也。但 三障雲聳十纏縈結。癡愛亂心狂愚患惱。自悔自責。經瞬息而已遷。悲之恨之。歷旬 朔而俄變。或復陞堂致禮。恥尊儀而雨泣。對格披文。慚聖教而垂淚。或鶉衣犬食困 辱以治之。損財去友。孤窮而苦之。竟不能屈慢山清欲火。捨麁弊之聲色。免鑊湯之 深誅。豈不痛哉。豈不痛哉。所以常慘常啼酸辛而不極。空藏地藏救接而無方。余又 反覆求已周旋。自撫形容耳目不減於常流。識悟神清參差於名輩。何福而生中國。何 善而預出家。何罪而戒檢多違。何釁而剛強難化所以縈紆日吳佇嘆中宵。莫識救之之 方。未辨革之之術。然幼蒙庭訓早霑釋教。頗聞長者之遺言。屢謁名僧之高論。三思 之士假韋絃以是資。九折之賓。待箴銘而作訓。故乃詳求列代披閱群篇。採同病之下 流。訪迷津之野客。其有蔑聖言輕業累。縱逸無恥頑疎不檢。可為懲勸者並集而錄之

。仍簡十科分為三軸。朝夕觀覽庶裨萬一。若乃坐成龍報立驗蛇身。牛泣登坡馳鳴遶 寺。或杖楚交至遍體火然。或戈戟去來應時流血。或舌銷眉落。或失性發狂。或取把 菜而作奴。或侵束柴而然足。寄神園木。割肉酬施主之恩。託跡圜扉。變骨受謗人之 罰。昔不見而今見。先不知而始知。號天扣地莫以追。破膽摧肝非所及。當此時也父 母百身而無贖。親賓四馳而不救。貨賂委積而空陳。左右撫膺而奚補。向之歡娛美樂 為何在乎。向之朋流眷屬為何恃乎。嗚呼朝為盛德。唱息於長廊。夕為傷子。哀慟於 幽房。匪斯人之獨有。念余身兮或當。倘百年而一遇。將恥悔兮何央。可不愴乎。可 不懼乎。故編其終始備之左右。佇勗書紳之誡。將期戰勝之功。其有名賢雅誥哲人殊 跡。道化之泡隆。時事之臧否。亦附而錄之。以寄通識。古人云。百年影徂千載心在

。實望千載之後。知予心之所在焉

(14)

釋難文

  希顏首座字聖徒。性剛果。通內外學。以風節自持。遊歷罷歸隱故廬。跡不入俗

。常閉門宴坐。非行誼高潔者。莫與友也。名公貴人累以諸剎招之堅不答。時有童行 名參。已欲為僧。侍左右。顏識其非器。作釋難文。以却之曰。知子莫若父。知父莫 若子。若予之參已非為僧器。蓋出家為僧。豈細事乎。非求安逸也。非求溫飽也。非 求蝸角利名也。為生死也。為眾生也。為斷煩惱出三界海續佛慧命也。去聖時遙佛法 大壞。汝敢妄為爾。寶梁經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通慧錄云。為僧不預 十科事。佛徒勞百載為之不難得乎。以是觀之。予濫廁僧倫。有詒於佛。況汝為之邪

。然出家為僧。苟不知三乘十二分教。周公孔子之道。不明因果不達己性。不知稼穡 艱難。不念信施難消。徒飲酒食肉。破齋犯戒。行商坐賈。偷姦博弈。覬覦院舍車蓋 出入。奉養一己而已。悲夫。有六尺之身而無智慧。佛謂之癡僧。有三寸舌而不能說 法。佛謂之啞羊僧。似僧非僧似俗非俗。佛謂之鳥鼠僧。亦曰禿居士。楞嚴故曰。云 何賊人假我衣服。禆販如來。造種種業。非濟世舟航也。地獄種子爾。縱饒彌勒下生 出得頭來。身已陷銕圍百刑之痛。非一朝一夕也。若今為之者。或百或千至於萬計形 服而已。篤論其中何有哉。所謂鷙翰而鳳鳴也。碌碌之石非玉也。蕭敷艾榮非雪山忍 草也。國家度僧本為祈福。今反責以丁錢示民。於僧不然。使吾徒不足待之之至也。

只如前日育王璉。永安嵩。龍井淨。靈芝照。一狐之棭自餘千羊之皮。何足道哉。於 戲佛海穢滓。未有今日之甚也。可與智者道。難與俗人言(師古曰。狐棭下之皮。輕柔難得

。萬雋作掖)

梁高僧偁法主遺誡小師

  塵世匪堅浮生不久。我光陰以謝。汝齒 漸高。無以世利下其身。無以虛名苟其 利。莫輕仁賤義。莫嫉善妬才。莫抑遏無辜。莫沈埋有德。莫疎慵人事。莫懶墮焚修

。莫耽湎睡眠。莫強知他事。莫空腹高心。莫營私利己。莫恃強欺弱。莫利己損他。

無以長而慢後生。無以少而欺老宿。無以財華下視物。無以意氣高揖人。無以不善苦 相親。無以善而却憎惡。無以片能稱我是。無以少解道他非。無以在客慢主人。無以 為主輕旅客。無以在事失綱紀。無以拗眾破條章。無以誹謗怪他人。無以穿鑿覓他過

。好向佛法中用意。多於塵境上除情。袈裟下失却人身。實為苦也。捺落裡受諸異報

。可謂屈焉。況端拱無為。安閑不役。徐行金地高坐華堂。足不履泥手不彈水。身上 衣而口中食。豈易消乎。圓却頂而方却袍為何事也。其或剛柔得所。進退含容堪行即 行。可止即止。無貪眼下數省時中。一點相當萬金消得。予以千叮萬囑苦口甘言。依 余言者。來世相逢。若不依予言者。擬向何處出頭。珍重珍重

右街寧僧錄勉通外學

  夫學不厭博。有所不知蓋闕如也。吾宗致遠。以三乘法而運載焉。然或魔障相陵 必須禦侮。禦侮之術莫若知彼敵情。敵情者。西竺則韋陀。東夏則經籍矣。故祇桓寺 中有四韋陀院。外道以為宗極。又有書院大千界內所有不同。文書並集其中。佛俱許

(15)

讀之。為伏外道而不許依其見也。此土古德高僧能懾伏異宗者。率由博學之故。譬如 夷狄之人。言語不通飲食不同。孰能達其志通其欲。其或微解胡語。立便馴和矣。是 以習鑿齒道安以詼諧而伏之。宗雷之輩慧遠以詩禮而誘之。權無二復禮以辨感而柔之

。陸鴻漸皎然以詩式而友之。此皆不施他術唯通外學耳。況乎儒道二教義理玄邈。釋 子既精本業。何妨鑽極以廣見聞。勿滯於一方也

晉支遁禪師座右銘

  勤之勤之。至道非孜奚為淹滯。弱喪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長羈。煩勞外湊冥心內 馳。殉赴欽渴緬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德知安必危

。寂寥清舉潔累禪池。謹守明禁雅說玄規。綏心神道抗志無為。遼朗三蔽融治六疵空 洞五陰虛豁四支。非指喻指絕而莫離。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過此 以往勿思勿議

周京師大中興寺道安法師遺誡九章以訓門人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等。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不可自輕不可自易。所謂重者。荷道佩德 縈仁負義。奉持淨戒死而有已。所謂難者。絕世離俗永割親愛。迴情易性不同於眾。

行人所不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忍苦受辱捐棄軀命。謂之難者。名曰道人。道人者。

導人也。行必可履言必可法。被服出家動為法則。不貪不諍不讒不匿。學問高遠志在 玄默。是為名稱參位三尊。出賢入聖滌除精魂。故得君主不望其報。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歸攝。損妻減養供奉衣食。屈身俯仰不辭勞恨者。以其志行清潔通於神 明。惔怕虛白可奇可貴。自獲荒流道法遂替。新學之人未體法則。著邪棄正忘其真實

。以小黠為智。以小恭為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退自推觀良亦可悲。計今出家或有 年歲。經業未通文字不決。徒喪一世無所成名。如此之事可不深思。無常之限非旦即 夕。三塗苦痛無強無弱。師徒義深故以申示。有情之流可為永誡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違所生。  剃 毀容法服加行。  辭 親之日上下涕零。  剖愛榮道意凌太清。  當遵 此志經道修明。  如何無心故存色聲。  悠悠竟 日經業不成。  德行日損穢積遂盈。  師友慚恥 凡俗所輕。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誨勵宜 當專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棄俗辭君。  應自誨勵志果青雲。  財 色不顧與世不群。  金玉不貴惟道為珍。  約己 守節甘苦樂貧。  進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 操趨走風塵。  坐不暖席馳騖東西。  劇如徭役

(16)

縣官所牽。  經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 學棄捐。  如是出家徒喪天年。  今故誨勵宜各 自憐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辭宗族  無親無疎清淨無欲。  吉 則不歡凶則不慼。  超然縱容豁然離俗。  志存 玄妙軌真守樸  得度廣濟普蒙福祿。  如何無 心仍著染觸。  空諍長短銖兩升斛。  與世諍利 何盡僮僕。  經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 自毀辱。  今故誨示宜自洗浴 

其四曰

 卿已出家號曰道人。  父母不敬君帝不臣。  普 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計富貧。  尚其 清修自利利人。  減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 慢不能報恩。  倚縱遊逸身意虛煩  無戒食施 死入太山。  燒銕為食融銅灌咽。  如斯之痛法 句所陳。  今故誨約宜改自親 

其五曰

 卿已出家號曰息心。  穢雜不著惟道是欽。  志 參清潔如玉如氷。  當修經戒以濟精神。  眾生 蒙祐并度所親。  如何無心隨俗浮沈。  縱其四 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淺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 與世同塵。  今故戒約幸自開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軀。  當務竭情泥洹合符。  如 何擾動不樂閑居。  經道損耗世事有餘。  清白 不覆反入泥塗。  過影之命或在須臾。  地獄之 痛難可具書。  今故戒勵宜崇典謨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寬。  形雖鄙陋使行可觀。  衣 服雖麁坐起令端。  飲食雖疎出言可飡。  夏則 忍熱冬則忍寒。  能自守節不飲盜泉。  不肖之 供足不妄前。  久處私室如臨至尊。  學雖不多 可齊上賢。  如是出家足報二親。  宗族知識一

(17)

切蒙恩。  今故誡汝宜各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學無多少要在修精。  上 士坐禪中士誦經。  下士堪能塔寺經營。  豈可 終日一無所成。  立身無聞可謂徒生。  今故誨 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違二親。  道法革性俗服離身。  辭 親之日乍悲乍欣。  邈爾絕俗超出埃塵。  當修 經道制己履真。  如何無心更染俗因。  經道已 薄行無毛分。  言非可貴德非可珍。  師友致累 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損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 自將身 

大唐慈恩法師出家箴

 捨家出家何所以。  稽首空王求出離。  三師七 證定初機。  剃 染衣發弘誓。  去貪瞋除鄙悋。 

 十二時中常謹慎。  鍊磨真性若虛空。  自然戰 退魔軍陣。  勤學習尋師匠。  說與同人堪倚仗。 

 莫教心地亂如麻。  百歲光陰等閑喪。  踵前賢 學先聖。  盡假聞思修得證。  行住坐臥要精專。 

 念念無差始相應。  佛真經十二部。  縱橫指示 菩提路。  不習不聽不依行。  問君何日心開悟。 

 速須究似頭然。  莫待明年與後年。  一息不來 即後世。  誰人保得此身堅。  不蠶衣不田食。  織 女耕夫汗血力。  為成道業施將來。  道業未成

爭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  嚥苦吐甘大辛苦。  就 濕回乾養育成。  要襲門風繼先祖。  一旦辭親

求剃落。  八十九十無依託。  若不超凡越聖流。 

 向此因循全大錯。  福田衣降龍鉢。  受用一生 求解脫。  若因小利繫心懷。  彼岸涅槃爭得達。 

 善男子汝須知。  遭逢難得似今時。  既遇出家 披縷褐。  猶如浮木值盲龜。  大丈夫須猛利。  緊 束身心莫容易。  倘能行願力相扶。  決定龍華

親授記 

(18)

南嶽法輪寺省行堂記

超然居士趙令矜撰

  嘗謂諸苦之中病苦為深。作福之中省病為最。是故古人以有病為善知識。曉人以 看病為福田。所以叢林為老病之設。今叢林聚眾。凡有病使歸省。行堂不准修省改行 以退病。亦欲人散夜靜孤燈獨照之際。究索大事。豈徒然哉。既命知堂以司藥餌。又 戒常住以足供須。此先佛之規制。近世不然。堂名延壽。鄙俚不經病者不自省咎。補 躬乖方湯藥妄投。返成沈痼至有酷疾。不參堂以務疎逸者。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知 堂名存實廢。或同路人常住急。於日用殊不存撫。又復失優波待老病之意也。由是病 人呻吟痛楚日益增。極過在彼。此非如來咎。縱有親故問病率皆鄉曲故舊。心既不普 事忽有差。今法輪病所奐然一新。蓋有本分人是事色色成辦。無可論者。惟有病人宜 如何哉。省躬念罪。世之有識者皆能達此。衲僧分上直截機緣。當於頭痛額熱之時。

薦取掉動底。於聲冤叫苦之際。領略徹困心。密密究思。是誰受病人。既不見病從何 來。人病雙亡復是何物。直饒見得分明。正好為他將息

周渭濱沙門亡名法師息心銘

 法界有如意寶人焉。  久緘其身銘其膺曰。  古

之攝心人也。  誡之哉。  誡之哉。  無多慮無多知。 

 多知多事不如息意。  多慮多失不如守一。  慮 多志散知多心亂。  心亂生惱志散妨道。  勿謂 何傷其苦悠長。  勿言何畏其禍鼎沸。  滴水不 停四海將盈。  纖塵不拂五嶽將成。  防末在本 雖小不輕。  關爾七竅閉爾六情。  莫窺於色莫 聽於聲。  聞聲者聾見色者盲。  一文一藝空中 小蚋。  一伎一能日下孤燈。  英賢才藝是為愚 蔽。  捨棄淳樸耽溺淫麗。  識馬易奔心猿難制。 

 神既勞役形必損斃。  邪徑終迷修途永泥。  英 賢才能是曰昏懵。  洿拙羨巧其德不巧。  名厚 行薄其高速崩。  塗舒污卷其用不恒。  內懷憍 伐外致怨憎。  或談於口或書於手。  要人令譽 亦孔之醜。  凡謂之吉聖謂之咎。  賞玩暫時悲 憂長久  畏影畏迹逾走逾劇。  端坐樹陰迹滅 影沈。  厭生患老隨思隨造。  心想若滅生死長 絕。  不死不生無相無名。  一道虛寂萬物齊平。 

 何勝何劣何重何輕。  何貴何賤何辱何榮。  澄 天愧淨皦日慚明。  安夫岱嶽固彼金城。  敬貽 賢哲斯道利貞 

(19)

洞山和尚規誡

 夫沙門釋子高上為宗。  既絕攀緣宜從淡薄。 

 割父母之恩愛。  捨君臣之禮儀。  剃髮染衣持 巾捧鉢。  履出塵之徑路。  登入聖之階梯。  潔白 如霜清淨若雪。  龍神欽敬鬼魅歸降。  專心用

意報佛深恩。  父母生身方霑利益。  豈許結託 門徒追隨朋友。  事持筆硯馳騁文章。  區區名 利役役趨塵。  不思戒律破却威儀。  取一生之 容易。  為萬劫之艱辛。  若學如斯徒稱釋子 

慈雲式懺主書紳

 知白汝知日之所為。  害善之法偏宜遠之。  損 惡之道益其用之。  口無自伐心無自欺。  勿抱 內蠹勿揚外儀。  欲人之譽畜己之私。  殺義之 始陷禍之基。  自恃其德必有餘譏。  自矜其達 必有餘非。  眷屬集樹汝宜遠之。  利養毛蠅汝

宜畏之。  釋而思之。  懲惡之餘何則是宜。  清香 一炷紅蓮數枝。  口勿輟誦意勿他思。  安禪禮

像其則勿虧。  量衣節食其志勿移。  造世文筆 如佛戒之。  說人長短如法慎之。  縱對賓侶口 勿多辭。  頻驚光影坐勿消時。  芭蕉虛質非汝 久期。  蓮花淨土是汝真歸。  俾夜作晝勤而行 之 

願文

 願我此身安隱修道。  離諸緣障正法無難。  國 土豐樂。  常居林野樂獨寂靜。  衲衣菜食隨分 知足。  常畏信施如禦強敵。  常離眷屬如遠大

怨。  常保禪慧如護珍寶。  常棄諸惡如去弊疾。  

法衣錫杖禦魔甲兵。  繩床香灌資道調具。  捨 此之外更無所貪。  習俗生常願莫相近。  嗜欲 名利永非我徒。  毀讚虛嚮猶風過耳。  安忍違 從志全道業 

圭峯密禪師座右銘

(20)

 寅起可辦事。  省語終寡尤。  身安勤戒定。  事簡 疎交游。  他非不足辨。  已過當自修。  百歲既有

限。  世事何時休。  落髮墮僧數。  應須侔上流。  胡 為逐世變。  志慮尚囂浮。  四恩重山嶽。  錙銖未

能酧。  蚩蚩居大廈。  汲汲將焉求。  死生在呼吸。  

起滅若浮漚。  無令方服下。  番作阿鼻由 

白楊順禪師示眾

 染緣易就道業難成。  不了目前萬緣差別。  只 見境風浩浩凋殘。  功德之林心火炎炎。  燒盡 菩提之種道念。  若同情念成佛多時。  為眾如

為已身。  彼此事辦。  不見他非我是。  自然上敬 下恭  佛法時時現前。  煩惱塵塵解脫 

永明智覺壽禪師垂誡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 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 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 趣。生生不失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真善知識為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 得見佛性。深嗟末世誰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日不責業力 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 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 正。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 肉。若喫酒如喫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已 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侵盜。饒爾鍊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 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他向善俗 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 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 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熏業種生遇 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 耳。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八溢聖解脫門

  禮佛者。敬佛之德也。念佛者。感佛之恩也。持戒者。行佛之行也。看經者。明 佛之理也。坐禪者。達佛之境也。參禪者。合佛之心也。得悟者。證佛之道也。說法 者。滿佛之願也。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然此八事猶如四方四隅闕 一不可。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六波羅蜜亦須兼行。六祖云。執空之人滯在一隅。謂不 立文字自迷猶可。又謗佛經罪障深重。可不戒哉

(21)

大智照律師比丘正名

  梵語苾蒭華言乞士。內則乞法以治性。外則丐食以資身。父母人之至親。最先割 捨。鬚 世之所重。盡以剃除。富溢七珍棄之猶同於草芥。貴尊一品視之何啻於煙雲

。極厭無常深窮有本。欲高其志必降其身。執錫有類於枯藜。擎鉢何殊於破器。肩披 壞服即是弊袍肘串絡囊便同席袋。清淨活命已沾八聖道中。儉約修身即預四依行內。

九州四海都為游處之方。樹下塚間悉是棲遲之處。攀三乘之逸駕。蹈諸佛之遺踪。稟 聖教以無違真佛弟子。遇世緣而不易實大丈夫。可以戰退魔軍。揮開塵網。受萬金之 勝供。諒亦堪消。為四生之福田。信非虛託。乞士為義期。斯之謂乎

捨緣銘

 追遠報恩棄儒從釋。  刮磨舊習洗滌世緣。  截 斷眾流壁立千仞。  文章筆硯盡把焚除。  雪月 風花無勞嘲詠。  酒殽財色更莫回頭。  聲利榮 華豈須著眼。  末流狂妄正法澆漓。  但欲變形 何嘗涉道。  雖云捨俗俗習不除。  盡說出塵塵 緣不斷。  纔親講肆擬作闍黎。  未入叢林望為 長老。  避溺投火豈覺盲癡。  却步求前實為顛

倒。  釋心儒服代不乏人。  釋服儒心世途目擊。  

律防麁暴禪息妄緣。  深究苦空常思厭離邪

師惡友畏若豺狼。  善導良朋親如父母。  低心 似地緘口如愚。  摧挫我人消停意氣。  端居靜 室課念遣時。  送想樂邦一心待盡。  若能如此 吾復何憂。  厥或不然子當裁酌 

座右銘

 四體不勤百事無闕。  端坐受用寧知所來。  但 養穢軀鮮營淨福。  縱懷慚恥尚恐難堪。  況處 學庠濫參聽教。  求人長短壞彼規繩。  假託他 緣閃避眾法。  輕陵先覺熒惑後生。  規度利名 結構朋黨。  不遭惡疾必有餘殃。  虛費精神終 無成結。  昇沈由已善惡無門。  福謝禍來雖悔 何及。  斯言非妄汝曹思之 

規繩後跋

  咨爾學眾聽吾直言。父母生身義當侍養。師長受度理合供承。而乃遠別鄉閭。躬 栖講肆。是宜親仁擇善。建志立身討論不棄於寸陰。持守無忘於跬步。若乃縱無明之 逸馬。任業識之野猿。見善不遷作惡無恥。或遭責罰。或被擯治。豈不負累宗親恥辱

(22)

師傅。濫他淨眾枉彼施心。號無慚人遭不如意。且依律檢略示條章。來學同遵令法久 住

緇門警訓卷二終

(23)

緇門警訓卷第三

撫州永安禪院僧堂記

無盡居士撰

  古之學道之士。灰心泯志於深山幽谷之間。穴土以為廬紉草以為衣。掬溪而飲。

煮藜而食。虎豹之與隣。猿狙之與親。不得已而聲名腥薌文彩發露。則枯槁同志之士 不遠千里。 糧躡屩來從之游。道人深拒而不受也。則為之樵蘇。為之舂炊。為之洒 掃。為之刈植。為之給侍奔走。凡所以效勞苦致精一。積月累歲不自疲厭。覬師見而 愍之。賜以一言之益。而超越死生之岸。烏有今日所謂堂殿宮室之華。床榻臥具之安

。氈幄之溫。簟席之涼。窓牖之明。巾單之潔。飲食之盛。金錢之饒。所須而具所求 而獲也哉。嗚呼古之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因永安禪院之新其僧堂也。得以發吾之緒言

。元祐六年冬十一月。吾行郡過臨川。聞永安主僧老病物故。以兜率從悅之徒。了常 繼之。常陞座說法。有陳氏子一歷耳根。生大欣慰。謂常曰。諦觀師誨。前此未聞。

當有淨侶雲集而僧堂狹陋。何以待之。願出家貲百萬。為眾更造。明年堂成。高廣宏 曠殆甲江右。常遣人來求文曰。公迫常於山而及此也。幸卒成之。吾使謂常擊鼓集眾

。以吾之意。而告之曰。汝比丘此堂既成。坐臥經行惟汝之適。汝能於此帶刀而眠。

離諸夢想。則百丈即汝。汝即百丈。若不然者。昏沈睡眠毒蛇伏心。暗冥無知晝入幽 瓖。汝能於此跏趺宴坐。深入禪定則空生即汝。汝即空生。若不然者。獼猴在檻外覩 樝栗。雜想變亂坐化異類。汝能於此橫經而誦研味聖意。因漸入頓因頓入圓。則三藏 即汝。汝即三藏。若不然者。春禽晝啼秋虫夜鳴。風氣所使曾無意謂。汝能於此閱古 人話。一見千悟。入紅塵裏轉大法輪。則諸祖即汝。汝即諸祖。若不然者。狗齧枯骨 鴟啄腐鼠。鼓喙呀唇重增饑火。是故析為垢淨。列為因果。判為情想感為苦樂。漂流 汨溺極未來際。然則作此堂者。有損有益。居此堂者。有利有害。汝等比丘宜知之。

汝能斷毘盧髻。截觀音臂。刳文殊目。折普賢脛。碎維摩座。焚迦葉衣。如是受者。

黃金為瓦。白銀為壁。汝尚堪任。何況一堂。戒之勉之。吾說不虛。了常諮參悅老十 餘年。盡得其末後大事。蓋古德所謂金剛王寶劍云。元祐七年十二月十日南康赤烏觀 雪夜擁爐書以為記

禪月大師大隱龜鑑

 在塵出塵如何處身。  見善努力聞惡莫親。  縱 居暗室如對大賓。  樂情養性逢危守貧。  如愚 不愚修仁得仁。  謙讓為本孤高作隣。  少出為 貴少語最珍。  學無廢日時習知新。  榮辱慎動 是非勿詢。  常切責已切勿尤人。  抱璞刖足興 文厄陳。  古聖尚爾吾徒奚伸  安聞世俗自任 天真  奇哉快哉坦蕩怡神 

(24)

右街寧僧錄三教總論

  問曰。略僧史求事端其故何也。答曰。欲中興佛道令正法久住也。曰方今天子重 佛道。崇玄門。行儒術。致太平已中興矣。一介比丘力輪何轉。而言中興佛道耶。答 曰。更欲助其中興耳。苟釋氏子不知法。不修行。不勤學科。不明本起。豈能副帝王 之興乎。或曰。子有何力令正法久住乎。答曰。佛言。知法知摩夷護持攝受。可令法 不斷也。又曰。諸師已廣著述。何待子之為耶。答曰。古人著述用則闕如。會不知三 教循環終而復始。一人在上高而不危。有一人故。奉三教之興。有三教故。助一人之 理。且夫儒也者。三王以降則宣用而合宜。道也者。五帝之前則冥符於不宰。昔者馬 史躋道在九流之上。班書拔儒冠藝文之初。子長欲反其扑。而還其淳尚帝道也。孟堅 思本其仁而祖其義。行王道焉。自夏商周至于今。凡幾百千齡矣。若用黃老而治。則 急病服其緩藥矣。由此仁義薄禮刑生。越其禮而逾其刑。則儒氏拱手矣。釋氏之門周 其施用。以慈悲變暴惡。以喜捨變慳貪。以平等變冤親。以忍辱變瞋害。知人死而神 明不滅。知趣到而受業還生。賞之以天堂。罰之以地獄。如範脫土。若模鑄金。邪範 漏模寫物定成其寢陋。好模嘉範傳形必告其端嚴。事匪口談人皆目擊。是以帝王奉信 群下歸心。草上之風翕然而偃。而能旁憑老氏兼假儒家。成智猶待於三愚。為邦合遵 於眾聖。成天下之亹亹。復終日之乾乾。之於御物也。如臂使手。如手運指。或擒或 縱。何往不臧邪。夫如是則三教是一家之物。萬乘是一家之君。視家不宜偏愛。偏愛 則競生。競生則損教。已在其內自然不安。及已不安則悔損其教。不欲損教則莫若無 偏。三教既和故法得久住也。且如秦始焚坑儒術。事出李斯。後魏誅戮沙門。職由寇 謙之崔浩。周武廢佛道二教。矜衒已之聰明。蓋朝無正人。唐武宗毀除寺像。道士趙 歸真率劉玄靖同力謗誣。李朱崖影助。此四君諸公之報驗何太速乎。奉勸吾曹相警互 防勿罹愆失。帝王不容法從何立。況道流守寶不為天下先。沙門何妨饒禮以和之。當 合佛言一切恭信。信于老君先聖也。信于孔子先師也。非此二聖曷能顯揚釋教。相與 齊行致君於犧黃之上乎。苟咈斯言。譬無賴子弟無端鬪競。累其父母破產遭刑。然則 損三教之大猷。乃一時之小失。日月食過何損於明。君不見。秦焚百家之書。聖人預 已藏諸屋壁。坑之令勦絕。楊馬二戴相次而生。何曾無噍類耶。梁武捨道後魏勃興。

拓跋誅僧子孫重振。後周毀二教隨牽復之。武宗陷釋門去未旋踵。宣宗十倍興之。側 掌豈能截河漢之流。張拳不可暴虎兕之猛。況為僧莫若道安。安與習鑿齒交游崇儒也

。為僧莫若慧遠。遠送陸修靜。過虎溪重道也。余慕二高僧好儒重道。釋子猶或非之

。我既重他。他豈輕我。請信安遠行事其可法也。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之謂歟

傳禪觀法

  禪法濫觴自於秦世。僧叡法師序關中出禪經。其文則明心達理之趣也。然譬若始 有其方未能修合。弗聞療疾徒曰醫書。矧以大教既敷群英分講。註之者矜其辭義。科 之者逞其區分。執麈搖松。但尚其乘機應變解紛挫銳。唯觀其智刃辭鋒。都忘其詮不

(25)

求出離。江表遠公慨禪法未敷。於是苦求而得也。菩提達磨祖師。觀此土之根緣。對 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遣其執文滯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頓了無生也。

其機峻其理圓。故不免漸修之徒篤加訕謗。傳禪法者自達磨為始焉。直下相繼六代傳 衣。橫枝而出。不可勝紀。如曹溪寶林傳所明也(道法師箋本於直指人心下削本今依舊本補 入)

洪州寶峯禪院選佛堂記

丞相張商英撰

  崇寧天子賜馬祖塔號慈應。諡曰祖印。歲度僧一人。以奉香火。住山老福深。即 祖殿後建天書閣。承閣為堂。以選佛名之。使其徒請記於予。予三辭而請益堅。余謂 之曰。古人謂選佛而及第者涉乎名言爾。子以名堂。予又記之。無乃不可乎。憐子之 勤謾為之記。夫選者。選擇之謂也。有去有取有優有劣。施之於科舉用之於人才。此 先王所以厲世磨鈍之具。非所以選佛也使佛而可選也。取六根乎。取六塵乎。取六識 乎。取三六則一切凡夫皆可以作佛。去三六則無量佛法誰修誰證。取四諦六度七覺八 正九定十無畏。乃至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乎。取之則有法也。去四諦六度。乃 至三十七助道。品乎。去之則無法也。去取有無眇然。如絲之留於心中。歘然如埃之 入乎胸次。此在修多羅藏。或謂之二障。或謂之四病。或謂之不了義。或謂之戲論。

或謂之遍計邪見。或謂之微細流注。取之非佛也。去之非佛也。不去不取亦非佛也。

佛果可以選乎。曰先生之論相宗也。吾祖之論禪宗也。凡與吾選者心空而已矣。弟子 造堂而有問。宗師踞坐而有答。或示之以玄要。或示之以料揀。或示之以法鏡三昧。

或示之以道眼因緣。或示之以向上一路。或示之以末後一句。或示之以當頭。或示之 以平實。或揚眉瞬目。或舉拂敲床。或畫圓相。或劃一畫。或拍掌。或作舞契吾機者

。知其心之空也。知其心之空。則佛果可以選矣。余曰。世尊舉花迦葉微笑。正法眼 藏如斯而已矣。後世宗師之所指示。何其紛紛之多乎。吾恐釋氏之教中衰於此矣。深 河東人也。甘粗糲耐辛苦。久從關西真淨遊。孤硬卓立必能宏其教。蓋釋氏之教枯槁 以遺其形。寂寞以灰其慮。戒定密行鬼神所莫窺。慈悲妙用幽顯所同。仰迫而後應。

則吾眾喪其伴侶。不得已而後言則六聚亡其畛域。生死之變人之所畏也。吾未嘗有生 安得有死。則奚畏之。有利害之境人之所擇也。吾未嘗有利安得有害。則奚擇之為。

夫如是則不空於外而內自空。不空於境而心自空。不空於事而理自空。不空於相而性 自空。不空於空而空自空。空則等等則大。大則圓圓則妙。妙則佛。嗟乎吾以此望子

。子尚無忽哉

三祖鑑智禪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 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 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 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老漢纔生便着忙周行七步似顛狂賺他無限癡男女開眼堂堂入鑊湯 (徑山杲)..

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刃曰。真得汝

。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百枚。復施金鐸鋪首。佛事精妙。殫土木之工。繡柱金鋪驚

[r]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求生西方;西方念佛,欲生何處?」因此我國初期禪宗的寺院,都只有法堂和僧舍,而無佛

 畢竟無眾生  諸法中無礙   無戒無忍辱  亦無有毀戒   無智亦無慧  亦無非智慧 

 是時舍利弗  偏袒而合掌   隨順轉法輪  請求最勝說   勸請於世尊  今正是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