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見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4 月 頁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見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4 月 頁 1 "

Copied!
2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

〈總術〉篇是劉勰綜合論證寫作方法的重要篇章,是文術論與文體論的橋樑。

以下就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現況、研究方法來說明撰寫的緣由。

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從先秦,經兩漢到六朝,作家以情采交織的才智,從事多元的創作,不但體 類繁盛,而且佳作如林,光采煥發。因為文章多樣,體裁漸備,所以評論文章 的風氣日盛,探討文章創作的書籍亦隨之而生。

六朝始自魏晉,上承兩漢,是中國文學史上承先啟後的關鍵時期,文章之學 是當時學術的一大主流。如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植的〈與楊德祖書〉、應 瑒的〈文質論〉、摯虞的〈文章流別論〉李充的〈翰林論〉等,都是當時的代表 著作,也是文章之學的先聲。

劉勰所著《文心雕龍》殫思淬慮,索隱探幽,堪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之論 文鉅製,1在齊梁之際,他面對漫長的文章發展歷史,以總結的才略,鑒識的卓 見,來鎔鑄故新,彌論群言,為文章學樹立了跨時代的里程碑。

沈約讀《文心雕龍》後,謂其「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以供披覽。」2, 章學誠謂其「體大慮周」3黃叔琳謂「劉舍人文心雕龍一書,蓋藝苑之秘寶也。

觀其苞羅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擇靡遺。」4雖然是寥寥數語,已

1

見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4 月 頁 1

2

見唐 姚思廉《梁書˙劉勰傳》 (臺北:藝文印書館)

3

見章學誠《文使通義˙詩話》 (臺北: 里仁書局)1984 年 9 月 卷五,頁 559

4

見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序》錄自《四部備要本》(臺灣:中華書局)

(2)

將文心雕龍一書之價值與地位隱括在其中,由於劉勰的才學豐贍,為文筆透,

所以在行文時,也揮灑出雅麗詞藻,自成藝術美文,可視為優質的文章巨構。

〈總術〉篇是在討論寫作方法的重要性。也是劉勰談論創作問題的最後一 篇,他是在論述各種創作的具體問題之後,再強調寫作方法的重要,〈總術〉篇說:

文體多術,共相彌論,一物攜貳,莫不解體,所以列在一篇,備總情變,

譬三十之輻,共成一轂。

這是說:文章的寫作方法是多樣的,各方面都要密切配合。在同一篇文章中,

儘管使用多方面的寫作技巧,但應該像車輪上的許多車輻一樣,都配合在一個 車轂裡,這是總術的意義。〈總術〉篇又說:

執術馭篇,似善弈之窮數;棄術任心,如博塞之邀遇,故博塞之文,借 巧儻來,雖前驅有功,而後援難繼。

舉例說明:掌握了寫作方法來駕馭篇章,就像會下棋的人精通棋局規律一樣。

主張創作必須要掌握一定法則,有了法則,提起筆來,就按部就班沿著思想感 情發展,寫出有聲有色的佳作。

〈總術〉篇所強調的寫作方法不是指一般的寫作技巧,而是指在寫作中所應 遵循的基本法則,故說:

凡精慮造文,各競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落落之玉,或亂乎石;

碌碌之石,時似乎玉。

這種「術」,他又稱作「乘一總萬,舉要治繁」的方法,作者能抓住根本原則來

(3)

總理全局,掌握作文章的中心來處理千頭萬緒的文思,才算是懂得「術」。

《文心雕龍》是開文章作法的先河,在它之前,如先聖先賢在「經典」、「史 傳」、「諸子」方面,也投下大量智慧,他們的精言奧義,到今天還是光耀文壇,

但很少談到自己的為文方法,而劉勰卻窮搜冥索,妙極機神,將前人不傳之秘 訣,化為具體可行之方法,以資來者遵行。又由於劉勰能窮高樹表,極遠啟疆,

用心經營,將三千年文章精華,整理納入《文心雕龍》之中,以「標心萬古之 上,送懷千載之下」為南鍼引領中國文學創作理論的走向康莊大道,對後世影 響是不言可喻的。

劉勰論文章作法,見於〈神思〉到〈總術〉十九篇,他稱之為「剖情析采」;

現代文論家稱之為「創作論」或「文術論」。這十九篇可以說是揭聖賢不傳之秘。

魏晉六朝,如曹丕《典論》、陳思〈與楊德祖書〉、應瑒《文論》、陸機〈文賦〉、

仲治《流別》、李充〈翰林〉等,他們的著作雖都談到文學創作,但如果和這十 九篇比較,就顯得偏而不全,略而欠群,不能同日而語。如〈神思〉篇論想像,

〈體性〉篇論風格,〈風骨〉篇論感染力,〈通變〉篇論通古創新,〈定勢〉篇論 語態變化,〈養氣〉篇論衛氣資養方法,〈章句〉篇、〈鎔裁〉篇、〈情采〉篇論 字句章篇及內容形式的結合,〈麗辭〉篇、〈比興〉篇、〈事類〉篇、〈練字〉篇、

〈隱秀〉篇論修辭的技巧。無一言不中的,無一理不妥貼。因此劉勰的「文術 論」十九篇,不僅是魏晉六朝正末歸本的文壇良藥,更是後學從事文學創作的 津梁!而〈總術〉篇是總論文術之應當講求,又是創作論的前言,有提挈綱維,

(4)

指陳樞要的功能。

筆者常研閱《文心雕龍》,讚嘆其文章之美,辭采之精,而文術論十九篇可 奉為「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徵聖〉),但因文情難鑒,漸有一窺堂奧的 渴望,〈總術〉篇是文術論的前言,篇中綜論作文之有術,故想由〈總術〉篇來 探究文術的精髓。

第二節 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範研究範研究範研究範圍圍圍 圍

〈總術〉篇說:

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別目兩名,自近代耳。顏延年以為:「筆」

之為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

請奪彼矛,還攻其楯矣。何者?《易》之《文言》,豈非「言」文?若

「筆」為「言」文,不得云經典非「筆」矣。將以立論,未見其論立也。

予以為:發口為言,屬翰曰筆,常道曰經,述經曰傳。經傳之體,出「言」

入「筆」;「筆」為「言」使,可強可弱。六經以典奧為不刊,非以「言」、

「筆」為優劣也。

這裡談到文體眾多,劉勰認為顏延年析文體為「文」、「筆」、「言」三種,沒有 意義,因為文學價值不在於它是「言」還是「筆」,而在於作品是否掌握創作的 基本原理。又〈總術〉篇是強調要精通寫作,必須通曉文章寫作基本原理和方 法,要通曉文章寫作基本原理和方法,必須全面考察各種文章的體裁和體製,

(5)

由此〈總術〉篇與文體5、文術都有關係,所以須由本篇來結合二論。以下就文 體和文術的各篇要旨和寫作要領分別述說:

壹、文體分為有韻的文及無韻的筆 一、有韻的文

(一)〈明詩〉篇第六(源於《詩經》)

包括有:四言、三言、六言、雜言詩、離合詩、回文詩、聯句詩等。

詩的寫作要領:

鋪觀列代,而情變之數可監;撮舉同異,而綱領之要可明矣。若夫四言 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華實異用,惟才所安。故 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潤,茂先凝其清,景陽振其麗。兼善則子建、仲

5

文心雕龍所言的文體,更都是如此。與上篇的詩,樂府,賦,頌讚等由體材性質不同所分的二十類的文類,

渺不相涉。考核對於於二十類雖然尚未用「類」的統一名稱,而稱之「區界」 、 「囿別」 、 「區分」 、 「區囿」 、 「區 畛」 、「區品」、 「區別」 、 「類聚」等,但決不曾之為體。(見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0 年 10 月四版,頁 9)

其實,「體」與「類」意義指涉的區分是一回事。「文體論」與「文學類型論」的區分又是另一回事。「體」 、

「類」並非兩個正反對立,不可互涉的概念。在概念層級上也沒有必然這個在上那個在下的確定關係。論「文 體」必然要相應於「體製」或「體裁」 ,而所謂「體製」、 「體裁」又是文學類型中最常見的類標準,因此某

「體製」 、某「體裁」的文學作品,就被稱為某「文類」 。(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顏崑陽:《文心雕龍 綜論˙論文心雕龍「辨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年 5 月出版,頁 90)

論者皆謂《文心雕龍》體大慮周,上篇中的〈原道〉到〈辨騷〉等五篇為本原論,〈明詩〉到〈書記〉等二 十篇為文體論;下篇中的〈神思〉到〈總術〉等二十篇(包括〈物色〉篇)為文術論, 〈時序〉到〈程器〉

等四篇為文評論, 〈序志〉一篇為敘論以統諸篇。此說但見其密而不見其疏。唯以〈明詩〉到〈書記〉等二 十篇為文體論,所用「文體」一詞與《文心雕龍》中慣用的「文體」同名異實,為正名起見,改稱「文類」

比較恰當。 (見周慶華:《文苑馳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00 年 3 月初版,頁 318)

就嚴格意義而言,文類側重於體裁,而文體則除體裁之外,尚包括內容、風格等內涵。如果以人體為譬喻,

文類是以外在可見之形(語言文字的秩序)為分類之依據,而文體則是形神兼具(語言文字、內容、風格、

效用等) 。而在《文心雕龍》從〈明詩〉開始的二十篇,所論的賦、頌、箴、銘等確實是種文類,但是,劉

勰對各文類的論述並不僅於體裁的分野,更進一步對各文體之內容、語言風格、文類效果加以申明,明顯的

這二十篇屬於文體論(見卓國浚《文心雕龍精讀》 (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7 年 5 月 頁 63)

(6)

宣,偏美則太沖、公幹。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

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之為易,其難也方來。

(二)〈樂府〉篇第七(源於《詩經》)包括有:三調、歌、曲、鐃歌、挽歌等。

樂府的寫作要領:

樂辭曰詩,詩聲曰歌;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故陳思稱李延年閑於增損 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觀高祖之詠〈大風〉,孝武之嘆〈來 遲〉;歌童被聲,莫敢不協。子建、士衡,咸有佳篇,並無詔伶人,故 事謝絲管。俗稱乖調,蓋未思也。

(三)〈詮賦〉篇第八(源於《詩經》)

包括有:京、殿、苑、獵、述行、序志、雜賦等。

賦的寫作要領:

原夫登高之旨,蓋賭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 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 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然直逐末之儔,蔑棄其本;

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

此揚子所以追悔於雕蟲,貽誚於霧縠者也。

(四)〈頌讚〉篇第九(源於《詩經》)包括有:頌、讚、序引、評、述等。

頌的寫作要領:

化偃一國謂之風,風正四方謂之雅,容告神明謂之頌。風雅序人,故事 兼變正;頌主告神,故義必純美。

(7)

讚的寫作要領:

本其為義,事生獎歎,所以古來篇體,促而不廣,必結言於四字之句,

盤桓乎數韻之辭;約舉以儘情,昭灼以送文,以其體也。發源雖遠,而 致用蓋寡,大抵所歸,其頌家之細條乎!

(五)〈祝盟〉篇第十(源於《禮經》)

包括有:祝辭、降神、罵鬼、譴咒、誥咎、祭文、哀策、盟詛、誓等。

祝辭的寫作要領:

凡群言務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於無愧。祈禱之式,必誠以敬;

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較也。班固之〈祀濛山〉,祈禱之誠敬也;

潘岳之〈祭庾婦〉,奠祭之恭哀也。舉彙而求,昭然可鑑矣。

盟誓的寫作要領:

盟之大體,必序危機,獎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靈以取鑑,指九 天以為正,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此其所同也。然非辭之難,處辭 為難。後之君子,宜存殷鑑,忠信可矣,無恃神焉!

(六)〈銘箴〉篇第十一(源於《禮經》)

包括有:紀功、頌德、山嶽、器物等銘。箴有百官箴、雜箴等。

銘的寫作要領:

銘者,名也,觀器必名焉,正名審用,貴乎盛德。

箴的寫作要領:

箴全禦過,故文資確切;銘兼褒讚,故體貴弘潤。其取事也必覈以辨,

(8)

其摛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

(七)〈誄碑〉篇第十二(源於《禮經》)包括有:誄、廟碑、墓碑、碣等。

誄的寫作要領:

誄之為制,蓋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曖乎若 可覿;道其哀也,悽焉如可傷。此其旨也。

碑的寫作要領:

屬碑之體,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

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

(八)〈哀弔〉篇第十三(源於《禮經》)包括有:哀辭、弔文等。

哀的寫作要點:

哀辭大體,情主於痛傷,而辭窮乎愛惜。幼未成德,故譽止於察惠;弱 不勝務,故悼加乎膚色。隱心而結文則事愜,觀文而屬心則體夸。夸體 為辭,則雖麗不哀;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

弔的寫作要領:

弔雖古義,而華辭末造;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固宜正義以繩理,昭 德而塞違,割析褒貶,哀而有正,則無奪倫矣。

(九)〈雜文〉篇第十四(源於《禮經》)

包括有:對問、七體、連珠、客難、解嘲、賓戲、達旨、應間、客譏、釋 誨、客傲、客問、客咨、七依、七辨、七厲、七啟、七說、七諷、典、誥、

誓、問、覽、略、篇、章、曲、操、弄、引、吟、諷、謠、詠。

(9)

對問的寫作要領:

茲文之設,乃發憤以表志。身挫憑乎道勝,時屯季於情泰,莫不淵岳其 心,麟鳳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

七體的寫作要領:〈七厲〉敘賢,歸以儒道,雖文非拔群,而意實卓爾矣。

連珠的寫作要領:

文小易周,思閑可贍。足使義明而詞淨,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

「珠」耳。

(十)〈諧隱〉篇第十五(源於《詩經》)包括有:諧辭、隱語、謎語。

諧的寫作要領:

辭淺會俗,皆悅笑也...意在微諷,有足觀者...並譎辭飾說,抑止昏暴。

以其辭雖傾回,意歸義正也。但本體不雅,其流易弊。

隱的寫作要領:

隱語之用,被于紀傳;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蓋意生于權譎,

兒事出于機急;與夫諧辭,可相表裡者也。

謎的寫作要領:

謎也者,迴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

淺察以衒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

以上十類文體是《文心雕龍》論「文」的內容。

二、無韻的筆

以下十類為敘「筆」的內容:

(10)

(一)〈史傳〉篇第十六(源於《春秋》)

包括有:《尚書》、《春秋》、策、紀、傳、書、表、志、略、錄等。

史傳的寫作要領:

是立義選言,宜依經以樹則;勸戒與奪,必附聖以居宗;然後詮評昭整,

苛濫不作矣。然紀傳為式,編年綴事,文非泛論,按實而書。歲遠則同 異難密,事積則起訖易疏,斯固總會之為難也。或有同歸一事,而數人 分功,兩記則失於複重,偏舉則病於不周,此又銓配之未易也。故張衡 摘史、班之舛濫,傅玄譏《後漢》之冗煩,皆此類也。

傳聞而欲偉其事,錄遠而欲詳其跡;於是棄同即異,穿鑿傍說,舊史所 無,我書則傳。此訛濫之本源,而述遠之巨蠹也。

至於尋繁領雜之術,務信棄奇之要,明白頭訖之序,品酌事例之條,曉 其大綱,則眾理可貫。然史之為任,乃彌綸一代,負海內之責,而贏是 非之尤,秉筆荷擔,莫此之勞。遷、固通矣,而歷詆後世;若任情失正,

文其殆哉!

(二)〈諸子〉篇第十七(源於《五經》,聖人立言是經,賢人立言是子)

包括有:周、秦、漢諸子之著作。

諸子寫作的要領:

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採正。極睇參差,亦學家 之壯觀也。

(三)〈論說〉篇第十八(源於《易經》)

(11)

包括有:論、說、議、傳、注、贊、評、敘、引等。

論的寫作要領:

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追于無形,鑽堅求通,鉤深 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 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 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 文雖巧,而檢跡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說的寫作要領:

說貴撫會,弛張相隨,不專緩頰,亦在刀筆...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 義貞,進有契於成務,退無阻於榮身。自非譎敵,則唯忠與信。披肝膽 以獻主,飛文敏以濟辭,此說之本也。

(四)〈詔策〉篇第十九(源於《書經》)

包括有:命、誥、誓、令制、策書、制書、詔書、戒、敕、教等。

詔策的寫作要領:

授官選賢,則義炳重離之輝;優文封策,則氣含風雨之潤;敕戒恆誥,

則筆吐星漢之華;治戎燮伐,則生有洊雷之威;眚災肆赦,則文有春露 之滋;明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

(五)〈檄移〉篇第二十(源於《春秋》)

包括有:檄、移、戒書、露布、文移、武移等。

檄移的寫作要領:

(12)

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審人事,算彊弱,角權 勢;標蓍龜于前驗,懸鞶鑑于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譎詭以馳旨,

煒曄以騰說:凡此眾條,莫或違之者也。故其植義颺辭,務再剛健。插 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是昭而理辨,氣 盛而辭斷,此其要也。若取趣密巧,無所取才矣。又州郡徵吏,亦稱為 檄,固明舉之義也。

(六)〈封禪〉篇第二十一(源於《禮經》)

包括有:封禪文、劇奏美新、典引等。

封禪的寫作要領:

茲文為用,蓋一代之典章也。構位之始,宜明大體:樹骨於訓典之區,

選言於宏富之路,使意古而不晦於深,文今而不墜於淺,義吐光芒,辭 成廉鍔,則為偉矣。雖復道極數殫,終然相襲,而日新其采者,必超前 轍焉。

(七)〈章表〉篇第二十二(源於《書經》)

包括有:上書、章、奏、表、議等。

章表的寫作要領:

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表體多包,情位屢 遷,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然懇惻者辭為心使,浮侈者情為 文屈。必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唇吻不滯,則中律矣。

(八)〈奏啟〉篇第二十三(源於《書經》)

(13)

包括有:奏、上疏、彈事、啟、封事等。

奏的寫作要領:

奏之為筆,固以明允篤誠為本,辨析疏通為首。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 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啟的寫作要領:

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幹。必斂徹入規,促其音 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起之大略也。

(九)〈議對〉篇第二十四(源於《書經》)

包括有:議、駁議、對、對策、射策等。

議的寫作要領:

動先擬議,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務,弛張治術。故其大體所資,必樞 紐經典;採故實於前代,觀通變於當今;理不謬搖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又郊祀必洞於禮,戎事必練於兵,田穀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然後 標以顯義,約以正辭。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覈為美,

不以深隱為奇,此綱領之大要也。

對的寫作要領:

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使事深於政術,理密於時 務;酌三五以鎔世,而非迂緩之高談;馭權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偽論;

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對也。難矣哉,士之為才也!

或練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疎治;對策所選,實屬通才,立足文遠,不其

(14)

鮮歟(十)〈書記〉篇第二十五(源於《春秋》)

包括有:表奏、奏書、奏記、牋記、譜、籍、簿、錄、方、術、占、式、

律、令、法、制、符、契、券、疏、關、刺、解、牒、籤、狀、列、辭、

諺等。

書的寫作要領: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 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

記的寫作要領:

原箋記之為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 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牋記之分也。

貳、文術論分為摛神、性(〈神思〉、〈體性〉),圖風、勢(〈風骨〉、〈定勢〉), 苞會、通(從〈通變〉到〈附會〉),閱聲、字(從〈聲律〉到〈練字〉),創 作總結(〈總術〉)。

一、〈神思〉篇第二十六

此篇說明作者的運思到作品的產生,如何培養文思,為文如何運思,是創作 論的總綱。

二、〈體性〉篇第二十七

此篇談論文章風格和作者性情,以及八種體式。

三、〈風骨〉篇第二十八

此篇談論文學作品的風骨、辭義、情志、氣韻的關係。

(15)

四、〈通變〉篇第二十九

此篇談論文學的發展,要繼承傳統,要斟古酌今,不能迷古競今,有繼承才 有創新。

五、〈定勢〉篇第三十

此篇論述決定作品的語言姿態的條件,即性情與體式的討論。

六、〈情采〉篇第三十一

此篇專講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的關係,即割情析采的討論。

七、〈鎔裁〉篇第三十二

此篇討論「鎔意」,指作品的思想;「裁辭」指浮辭的剪裁。

八、〈聲律〉篇第三十三

此篇談論聲律在文學創作上的地位及聲律與感情的關係。

九、〈章句〉篇第三十四

此篇討論文學創作的裁章造句,說明字句章篇的內在關係,句子的字數、換 韻的問題、虛字用法。

十、〈麗辭〉篇第三十五

此篇討論對偶的辭句,要巧妙合乎自然,才能真實表達作者的感情。把駢文 體例,從用事與否說,分言對、事對;從命意正反說,分正對、反對。

十一、〈比興〉篇第三十六

此篇談論「比」、「興」的修辭特色和表現技巧。

十二、〈夸飾〉篇第三十七

(16)

此篇專講誇張修飾的創作技巧,就「誇張」而言,主觀上須符合所要表達的 情意;客觀上須不致誤以為事實。誇張之文,意在動人耳目,不必盡合邏輯,

但要能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

十三、〈事類〉篇第三十八

此篇又稱事義,就是典故,「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這是談論充實作品,

修飾文辭之法,強調「才」和「學」互相配合,才能「眾美輻輳,表裡發揮」

達到推陳出新,運化無迹的功效。

十四、〈練字〉篇第三十九

此篇討論有關造句的方法,主要從字形來談文字的選擇和運用。文章以情志 為主,而情志所託實惟字句,想求情志抒寫透闢,必須運用「音順義穩」的 文字來表達,文字需要練擇,乃必然之事。

十五、〈隱秀〉篇第四十

此篇在探討用隱秀喻文旨含蓄與造語生動的寫作妙境。「隱」是指文章的情 理內蘊,餘味無窮,「秀」是指辭句的精采外揚。屬於章句方面的討論。

十六、〈指瑕〉篇第四十一

此篇講述從事創作時,常犯的毛病,並應引以為炯戒,盡量避免。歸納各說,

則文章的毛病,可能發生在內容、體裁、用事、語文等方面。

十七、〈養氣〉篇第四十二

此篇有關文思的討論,說明生理的血氣和心理的志氣相聯,心理的志氣和作 品的文氣相關聯,志氣清明,則文氣就流暢。

(17)

十八、〈附會〉篇第四十三

此篇講述為文謀篇的基本法則。在下筆之初,首先審定題旨,然後立意取 材,布局架構,務其首尾圓合,條貫統序。與〈章句〉篇互為表裡。

十九、〈總術〉篇第四十四

此篇是創作論的前言,總論文術之應當講求,總論〈神思〉至〈附會〉之旨。

說明文學創作中的各個理論,技巧問題,必須統貫兼顧。

參、劉勰又本乎徵聖,宗經的主張提出另外一種分類法,就是認為經書都是

「文」,只有說話是「言」,寫成文字的,有韻是「文」,無韻是「筆」,「文」

和「筆」總稱為「文」,這樣經書是「文」,所以他論文「宗經」就有了立說 的基礎,所以〈總術〉篇說:

常道曰經,述經曰傳,經傳之體,出言入筆,筆為言使,可強可弱。

又說:六經以點奧為不刊,非以文筆為優劣也。

這肯定了六經在文學創作上的地位,因此本論文之探討需涉及文原論。文原論 分為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辨乎騷。

〈原道〉篇第一

劉勰認為古代聖人根據「自然之道」來寫文章,「自然之道」通過古代聖人 的文章得到闡明,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發揮鼓動天下巨大的作用。在文學創 作中,心是最根本的因素,所謂「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是指語文是人的 心聲表徵。故〈原道〉說:

(18)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 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

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 文,聖因文而明道。

「原道心」是說經典及一切文章皆源於道的人心創作。「人文」的本體是人心,

文學是人心的創作。「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在說明「道」必須依賴聖 人的智慧,才能垂示它的文章,聖人必須藉著文章才能闡明「道」。「道」是指 原道之「道」,文是指宗經之「經」。「道」與「經」本無關聯,經過「聖人」的 轉化和創作,才使自然之「道」變為經典之「文」。聖人通過文章來闡明「自然 之道」,處處可以通行,時時可以運用。

〈徵聖〉篇第二

論聖人著作可徵驗的內容,劉勰認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言巧」是寫作的金 科玉律。分論聖人著作,可徵驗寫作特點,他認為由於聖人能掌握自然之道,

所以對文章的繁、略、隱、顯,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作適當的處理,故「徵之周 孔,則文有師矣」強調「徵聖立言」、「銜華佩實」。

這一篇標示了經典一切文章皆原於道心的人心創作,〈徵聖〉篇說:「妙極生 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采。鑒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 心在」,這裡舉出聖人創製五經的文采辭理之美及聖人對文章的認知,而且凸顯 出聖人的語言藝術在於他的睿智,這雖與作者的才性有關,但才性又必須回歸

(19)

心靈運作。故〈事類〉篇又說:「經典沉深,載籍浩翰,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 之神皋也。」就聖人創造經典來說是「才思神皋」也即是心靈運作,因此〈徵 聖〉篇說:

夫鑑周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 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

說明了文章的形式有繁、略、明、隱。運用方法是「抑引隨時,變通會適」因 為經典是文章的本源,用繁、略、隱、顯,來表現,然後加以變通運用。

〈宗經〉篇第三

劉勰認為各種文體都從經書開始,歸結經書的寫作特點為「辭約而旨豐,事近 而喻遠」〈宗經〉篇說:

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 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其中「情深」、「風清」、「義直」屬於內容方面,『事信』、「體約」、「文麗」屬於 形式方面,宗經六義與〈附會〉篇的「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 肌膚,宮商為聲氣」的關係是前呼後應的。「六義」是談文章創作規範,〈附會〉

篇是言文章結構的成分。「情深」、「風清」就是情志為神明;「事信」、「義直」

就是「事義為骨髓」;「體約」、「文麗」就是「辭采為肌膚」所以文心雕龍有〈體 性〉、〈風骨〉、〈定勢〉、〈情采〉、〈聲律〉、〈麗辭〉、〈事類〉等篇之設,足見都

(20)

是前有伏筆,後有接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證明。6

〈正緯〉篇第四

本篇主要論證與起於西漢末年而盛行於東漢的緯書與經書無關,但緯書無益經 典而有助文章,因此劉勰表示:

若乃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 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辭人,採 摭英華。

緯書中討論一些遠古帝王族系的來源,也討論了古代山川和鍾律,還有其他神 話的傳說,既豐了古代的歷史、地理、天文知識,也活潑了我們的想像,這些 都與經典無關,但可幫助我們寫文章,就「事豐奇偉」來說,緯書保留豐富的 資料,可供後人寫作的材料,充實文章內容,而神話的奇偉性,也可增強我們 的想像力。就「辭富膏腴」來說,文辭豐富,藻采華麗,可豐富後人寫作的語 料,也可提升修辭技巧,「無益經典,有助文章」正是劉勰「酌乎緯」的著眼點。

〈辨騷〉篇第五

劉勰提出《楚辭》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特點,認為在內容上有「異於經典」

的作品,但它是「自鑄偉辭」在創造上有可去取之處,最後提出《楚辭》的特 點及影響,提出「酌奇而不失其真,翫華而不墜其實」的創作原則,要求在作 品方面做到奇與正,華與實的統一。〈辨騷〉篇說:

6

見王更生先生《文心雕龍讀本》上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3 月出版 頁 33

(21)

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翫華而 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欬唾可以窮文致,亦不復乞靈於長卿,

假寵於子淵矣。

這是說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假如能像乘車憑軾,騎馬馭繮一般,一方面依靠〈雅 頌〉來樹立內容,一方面掌握《楚辭》來修飾文采,酌取奇麗的文辭,而不斲 喪其本意,玩味華麗的外貌,而不違背實質,那應顧盼剎那間,就可以輕易驅 遣辭采氣勢,信口欬唾,不費力便能順暢表達文情風致。由此可知對《楚辭》

的取捨和自己的寫作態度是很重要的。

文原論是文術論的基原,劉勰談到創作是以籠圈條貫之法,使〈神思〉到〈總 術〉凡十九篇,共相彌綸,十九篇中與文原論五篇關係密切,尤其在文學發展 變化,擔任通古變今的關鍵角色。

總之,本論文之範圍以〈總術〉篇為立足點,環觀文術論,結合文體論,奠 基文原論,參酌批評論。

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現況研究現況研究現況研究現況

由於〈總術〉篇在文術論地位特殊,學者多從「控引情源」、「制勝文苑」來 把握創作理論體系,李曰剛先生有二文:一是〈《文心雕龍˙總術》篇題述-劉 勰文術論二十篇結穴之探微〉,引黃季剛先生《文心雕龍札記》藉可憭然〈總術〉

篇之指意及其體段,與總術之重要及功效。再引劉永濟《文心雕龍校譯》說明

「術猶今言文學原理,總者即以心術總攝文術而言。」由此說明文術論的體系,

(22)

另一篇〈《文心雕龍》創作論總術探微〉,用生理之喻(「控引情源:五官司謀,

四支付行」、「制勝文苑:六臟實內,五府美外」)說明全書的論文部居,二十篇 的篇序義脈,〈總術〉要旨及創作文術結穴的理論體系。

王更生先生進一步闡釋李曰剛先生的說法,在〈劉勰文心雕龍結構的完整性〉

一文中指出「控引情源」、「意指控制情感發生的本源」故卷六的〈神思〉、〈體 性〉、〈風骨〉、〈通變〉、〈定勢〉可謂文術篇的通則,是寫作之體。「制勝文苑」

是指修辭技巧,此細目是寫作之用,其中有論情采配合的,如〈情采〉、〈鎔裁〉;

論材料選用的如〈事類〉;論修飾文辭的如〈麗辭〉、〈比興〉、〈夸飾〉、〈指瑕〉;

論宮商的如〈聲律〉;論結構的如〈練字〉、〈章句〉、〈附會〉。故〈總術〉篇上 承文體論,下啟文術論,文術論當止於此篇。

詳讀《文心雕龍》,可以清楚地看出劉勰已經將中國所有文學作品,做了一 個總的觀察,總的分析,融會貫通了很多寫作方法。從〈神思〉篇開始,也就 是從寫作基本動力開始,最後是〈總術〉篇以下每一篇到最後的一個結論。這 個結論是說,寫文章一定要有方法,沒有方法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就好像下棋 必須講求方法,沒有方法絕對無法勝過對方。

張嚴《《文心雕龍》文術論詮》在 1973 年 3 月初版,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認為下篇二十五篇皆文術論,以篇為單位,來行文,其自序說:「蓋文術論闡創 作與批評之義,彥和論文,又包括文法與修辭;論批評,則統舉才性與文學作 品之關係。」內容方面,先釋篇名,再按節段酌引舊說,多採前人成說,如唐

(23)

宋詩畫、詞話等,間有案語,此書以釋義為主,表明傳統研究模式。

蔣祖怡:《文心雕龍論叢˙多欲練辭,莫肯研數-讀〈總術〉篇》1985 年 8 月第 1 版,文中認為〈總術〉是全書最難讀的一篇,認為此篇最難解的有兩處:

其一是「知夫調鐘未易,張琴實難,伶人告和,不必盡宨摦之中;動用揮扇,

何必窮初終之韻?魏文比篇章于音樂,蓋有徵矣。」其二是「況文體多術,共 相彌綸,一物攜貳,莫不解體。所以列在一篇,備總情變,譬三十之輻,共成 一轂,雖未足觀,亦鄙夫之見也。」

王運熙:〈《文心雕龍˙總術》試解〉,《文心雕龍探索》,1986 年 4 月第 1 版,

由上海古籍印行,其內容在說明〈總術〉篇的主旨比較隱晦不易理解,作者認 為「務先大體,鑒必窮線」,是在探索古來各體文章的規範和法式,期望了解掌 握其大體。並察考〈明詩〉到〈書記〉二十篇中的「敷理以舉統」部分,常用

「原夫」一詞,領起全段。總之,〈總術〉篇論作文之道,貫穿著注重體制,宗 法「五經」的思想。

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1978 年 4 月出版,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緒論內容在申述劉勰著述動機與流傳千古之原因;主要內容分四章,每章各分 四節,首章論文章之組織,包括謀篇、裁章、造句、用字,第二篇論文章修辭,

包括比興、夸飾、用典、隱秀。第三章論文章之內質,包括思想、情感、想像、

氣力。第四章論文章之外象,包括聲律、辭才、對偶、風格為結論,強調《文 心雕龍》歷久彌新的價值。其體例是首先界說釋義或概述其在創作論中的地位

(24)

與重要性,次舉正反兩方面例證來釋題,最後申述寫原作原則。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在 1981 年 5 月初版,由華正書局印行,

其內容分八章,首章為文論體系,次章為文學原理,三章為文學類型,四章為 創作理論,五章為批評態度,六章為批評方法,七章為批評實例,末章為結論。

其創作理論分為三節;第一節由神思、養氣論創作之準備,第二節由謀篇裁章 段句,練字論文章之組織,第三節論比興、夸飾、用典、隱秀、聲律、對偶等 各種修辭技巧,在創作的架構上,與黃春貴的書相近。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在 1991 年 7 月初版,由文史哲印行,全書首論劉 勰的生平和思想淵源。第二部分談《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體系及其思想淵源 分〈原道論〉、〈神思論〉、〈隱秀論〉、〈物色論〉、〈體性論〉、〈風骨論〉、〈通變 論〉、〈情採論〉、〈文體論〉、〈文術論〉、〈時序論〉、〈知音論〉、〈折衷論〉。第三 部論《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地位。〈文術論〉上篇 論文學的寫作技巧,關於結構布局和比喻誇張部分。〈文術論〉下篇也是論文學 寫作技巧:關於聲律、對偶、用典及其他技巧。

楊邦雄:《文心雕龍創作論之運用研究》2003 年發表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 所,內容分為三大部分敘寫:第一部分論創作應具備的修養,第二部分論文章 之組織及修辭,第三部分論創作後之潤飾的方法與技巧。

唐亦璋:〈從《文心雕龍》看傳統與文學創作關係〉在 1975 年刊於淡江文理 學院中文研究室出版的《文心雕龍研究專集》。談論的內容有(一)從傳統中推

(25)

溯文學本原,以陶養文學的性靈,(二)從傳統中斟酌情理的表現,以充實文學 才華,(三)從傳記中衡定文章體制,以膫解寫作的規格,(四)從傳統中審查 文體的發展,以開拓通變的途徑,(五)從傳統中揣摩文辭的功能,以嫻習修辭 的技巧。

周弘然:〈《文心雕龍》的文術論〉1976 年刊載《幼獅學誌》十二卷二期,將 文術論分成二部分:寫作理論(〈神思〉以下七篇加上〈附會〉、〈物色〉、〈總術〉), 寫作技巧(包括〈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練字〉、

〈隱秀〉、〈指瑕〉、〈養氣〉十篇),並就經、子、史探討文術論淵源,從虛靜,

積學,酌理、研閱、馴致來談文術論的修養條件。

廖蔚卿:《六朝文論˙劉勰的創作論》1978 年,由聯經圖書公司出版。論 文是從形式與內容來討論的,這是台灣最早綜述創作論的一篇,關於文學內容 從三方面立論:一、思想,也就是〈體性〉、〈附會〉等篇所提出的志理與事義,

並以〈鎔裁〉的三準及〈附會〉的附會之術明其創作法則。二、情感,由〈物 色〉發揮「睹物興情」的要旨與創作法則。三、想像,引述西方想像論,印證 神思理論。關於文學形式,從立意與布局、句法與章法是從〈章句〉、〈麗辭〉

來述說。用字與意象是由〈練字〉、〈比興〉、〈夸飾〉、〈隱秀〉來論述。養氣與 積學是由〈神思〉、〈養氣〉來闡述,由〈聲律〉來說明韻律與節奏由這幾方面 來立論。並申論劉勰內容與形式並重的主張。

李景榮:〈《文心雕龍》創作論與現代文藝技巧〉發表於 1995 年北京「《文心

(26)

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從兩方面立說一、創作的心靈活動,談「神思」、「靈 感」的分別,寫作前養氣、修養品學,文骨自然高俊。二、創作的書寫活動,

依照〈練字〉、〈麗辭〉等十四篇順序來談並以現代文學理論相印證。

陳松雄:〈劉勰與鍾嶸文學理論概述〉1985 年刊載於銘傳學報 22 卷。此文的 前半概述《文心雕龍》,後半概述《詩品》,其創作論,側重作者的修養,如虛 靜、衛氣、率情、融理、積學、風格獨立於創作之外,談才氣學習的養成,以 及文章的體性八體。但未將二書作比較。

〈總術〉篇的理論內涵與文術論有關聯,十九篇皆有專門的研究,學者從不 同的角度深入探討,有的以心理學、哲學來探討〈神思〉篇,有的以修辭學來 探討〈麗辭〉、〈比興〉、〈夸飾〉、〈練字〉。因為〈總術〉篇上承文體論,下啟文 術論,故學者論文大部分從「控引情源,制勝文苑」來建構論點。

第 第第

第四四四節四節節 研究方法節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文心雕龍》是一個綜合有機體7,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 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8〈總術〉篇是創作論的前言,本論文 採文獻分析法,研究本篇的理論體系,再採演繹、歸納法,對資料抽繹與統整,

以《文心雕龍》原書為依據,探索本篇的幽微思緒。

《文心雕龍》的體系,從第五卷以上二十五篇為上篇,首卷五篇總論文之樞

7

見劉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奠定文心下篇的理論》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 年 5 月 頁 157

8

見《孫子兵法˙九地篇》 : 「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

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孫星衍《孫子十家注》卷 11(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78 年 7 月初版

(27)

紐,為文學思想基本論,後四卷二十篇分論文與筆的各種體裁,為文學體裁論;

第六卷以下二十五篇為下篇,前十九篇由(〈神思〉至〈總術〉)是論文學創作 方法,簡稱文術論,末卷五篇論批評方法,為文學批評論,最後一篇〈序志〉

為全書之總序。全書五十篇,展示了文學淵源、流變、創作要領、批評方法、

發展方向。

本論文的文獻分析法,徵諸歷代文獻,取資前代之文,從多元方向先將《文 心雕龍》原典分析,尋繹各篇行文手法,以了解其一心多元,體大慮周的思想 體系。再參照梁蕭統的《文選》,清嚴可均輯錄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又引用近代人的論述,如劉師培的《中古文學史》;黃季剛《文心雕龍札記》; 王師更生的《文心雕龍研究》、《文心雕龍新論》;詹鍈《文心雕龍義證》等。

《文心雕龍》的文術論是經由〈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

〈情采〉諸篇來探討創作的根本理論,〈練字〉、〈章句〉、〈附會〉等篇來談論文 章剪裁,結構安排及文字錘鍊的寫作技巧,〈聲律〉、〈麗辭〉二篇來述說音韻和 對偶的文學語言音樂美,〈比興〉、〈夸飾〉、〈事類〉、〈隱秀〉、〈指瑕〉、〈養氣〉

分別研究了文學創作的比喻,誇張、含蓄、用典等問題,所以先要將這些篇章 做演繹分析,因為〈總術〉篇是統貫文學創作架構的一篇,所以需要用歸納法 對個別資料做整體分析和統合。

「術」,《說文》云:「邑中道也。」,《文心雕龍˙書記》解釋為「路也。」

可見劉勰是文術論,是借由條理貫串之法來探討文學創作理論與寫作方法。以 下分一、為文用心之術。二、行文養氣之術。三、臨文謀篇之術。四、裁章鍛

(28)

句之術。五、文章修辭之術來做歸納與統合。

一、為文用心之術

從事文學創作,須要很多條件配合,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想像力,西方人稱為

「靈感」,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杜甫在〈奉贈韋左丞文〉詩說:「讀 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在〈偶題〉詩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 人認為要把詩或文學作品寫好,先得博覽群集,徧讀古今經點名著,下筆才能 別開生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告訴為文者要周遊名地名山大川,廣結天 下才俊之士,吸取天地自然靈氣,閱歷人間美醜百態,其蘊蓄胸懷既深,一旦 發為文章,必有可觀。故學問、識見、才氣與生活體驗,都是自然孕育的功夫,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其理在此。劉勰以他從事創作的實際經驗,揭示「陶鈞文 思」作為為文用心之術。

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

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這是他說明神思的培養和運用的方法。培養文思的要訣,在修養心神,以求虛 靜。排除雜念,淨空胸懷,然後才能志氣清明,接納感應,像太空之涵萬物。

在進行構思時,必須要沉寂寧靜,思考專一,使內心通暢。首先要認真學習來 累積自己的知識,其次要明辨事理來豐富自己的才華,再來體驗實際生活,增 進自己的觀察力,對事物徹底理解,最後順應情感的發展,演繹美妙的文辭,

恰當地運用,這樣才能使透徹了解深奧道理的心靈,按照寫作技巧來訂定文稿,

(29)

這是寫作的主要手法,規畫全篇布局的重大開端。

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 待梯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知而無 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以緣而以同異也。9

荀子指出:主體的心,有理解,詮釋五官感知到對策的作用,五官所感知到的 印象,心會向內傳遞,直接告諸內在某種「徵驗機制」來求取驗證,在印象與 內在的心理符驗之後,會將此列入記憶檔案中予以歸建,成為經驗知識。這整 個過程,荀子稱做「當簿其類」,他認為,心就是以這樣的徵驗過程而建立知識 的。(神思〉篇說:

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 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神有遯心。

由荀子、劉勰兩人證實作文運思的妙處,是由於內在心神與外在物境交融之後,

產生種種感應與意象,心神屬內,蘊藏作者的胸臆之中,而意志和氣勢是統攝 它的關鍵;事物屬外,順沿著人們視聽覺傳達到作者內心,而該言是管理事物 的工具。當言辭暢通無阻時,一切物象便毫不隱藏的呈現在字裡行間。「神為人 心的主宰,意志精神於心者為志,志交於全身為氣,若志氣阻塞時,就證明他 心有旁騖,精神不能集中。所以志氣與心神是相互依存,如影隨形。」〈神思〉

篇說:

若夫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之人,情饒歧路;

9

見《荀子˙正名》篇 楊家駱主編《荀子約注》(台灣:世界書局印行)1977 年 10 月 4 版 頁 313-314

(30)

疑在慮後,研慮方定。機敏故造次而成功,慮疑故愈久而致績;難易雖 殊,並資博練。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是 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鬱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 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假如作家在天賦、篇製一切條件相等時,他們的寫作遲速,按理應該一樣,但 事實卻有不同,劉勰認為原因在「文術」問題,所以「心總要術」是重要關鍵,

這不僅說明一般人「多欲練辭」的情形,同時更指斥時人「莫肯研術」的缺陷,

他又談到一般人臨文構思的兩大毛病(一)理鬱者苦貧(二)辭溺者傷亂,前 者指文理不通,苦於內容貧乏;後者指堆砌辭藻,病於雜亂無章。這是古今通 病,所以他以「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為療疾之單方,「博而能一,

亦有助乎心力矣!」更扣緊「為文用心」的主旨作總結。

二、行文養氣之術

養氣的要旨,是要保愛精神,培養活力。孟子的養氣功夫,是著重在「持志」、

「正心」之說。偏重於內,而非專為論文而設。劉勰的養氣之術,取義於「守 靜」、「致虛」、「節宣」、「適會」。

養氣與構思有密切關係,〈神思〉篇中談到文思通塞問題,主張「秉心養術,

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因為文思通暢,就無須苦慮,文思若塞,勞 情也無用。而且「苦慮」與「勞情」都有損於氣,因此,(養氣〉篇說: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慮言辭,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 暢;鑽礪過分,則神疲而氣衰;此性情之數也。

(31)

他認為生理的血氣和心理的志氣是相關聯的,而心理的志氣又與作品的文氣相 關聯。寫作時,順著自然情感發展而自然和諧,血氣清和,志氣清明,說理就 會融洽,抒情也會酣暢,文氣就順暢了。如果鑽求過度,使精神疲弊,血氣衰 竭,充氣微弱,就無文思可言了,這是情性上自然的道理。他又認為寫文章時,

要把內心鬱積的思想感情抒發出來,所以在構思時,要從容不迫,順情隨意,

優游自在地順其自然。如果大量消損了精力,過分逼迫和順之氣,為了寫文章 而減損壽命,傷害天性,怎麼會成為寫文章的正理?故(養氣〉篇說:

志於文也,則申寫鬱滯,故宜從容率情,優柔適會。若銷鑠精膽,蹙迫和 氣,秉牘以驅齡,灑瀚以伐性,豈聖賢之素心,會文之直理哉!

劉勰認為在為文構思時,要注意氣的調解和疏通。其方法是使心境清明平和,

使氣調平順舒暢。如果文思暢通,就開懷提筆寫作,如果思理不達就放筆不再 構思。他認為創作時機,應該在文思敏捷的時候,輕鬆愉快來寫作,所以(養 氣〉篇說:

是以吐納文藝,務在節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捨,勿使壅滯。

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勌,常 弄閒於才鋒,賈餘於文勇。使刃發如新,湊理無滯,雖非胎息之萬術,

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為文養氣,若能如他所說「率志」、「適會」、「節宣」,文章氣脈就可如活水長流,

精神氣力也可以綿延不絕,構思為文,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三、臨文謀篇之術

(32)

臨文創作,首先要謀篇。「文術論」十九篇中,〈鎔裁〉與〈附會〉二篇,對 謀篇之術,有詳細闡論。「附」是對文章表現形式的處理;「會」是對內容方面 的處理。「鎔」是對作品內容的規範;「裁」是對繁文浮詞的剪截。「附會」的工 作在使文章「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鎔裁」的工作在使作品「情周而不繁,

辭運而不亂」。

寫文章要先立意,就是先安排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安妥當,接著就要運用辭 藻表現文采。立意有時或有所偏,文辭有時或有繁雜,要使情理安排適當,使 浮辭剪裁淨潔,就在於鎔裁,故劉勰指出:

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立本有體,意或 偏長;趨時無方,辭或繁雜;蹊要所司,職在鎔裁,隱括情理,矯揉文 采也。

劉勰了解命筆之先,思緒雜亂,如果不理清,寫出的文辭一定是雜亂無章,所 以他提出三項準則,說明如何寫出好文章:

凡思緒初發,辭采苦雜,心非權衡,勢必輕重。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 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

則撮辭以舉要。然後舒華布實,獻替節文;繩墨以外,美材既斲,故能 首尾圓合,條貫統序。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

臨文前,確定中心思想,就是立意。因情意而立體,是根據情意本來確定風格 與體裁。其次,是斟酌事類材料,充實文章內容。最後用扼要的文辭來體現文 章的主旨。「三準」皆以「主旨」為軸心,環繞著它來確定體裁,三個準則條理

(33)

清晰,內容明確,對寫作理論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步驟。三準俱備,然後再舒布 文華,比達情實,並推敲音節辭采的適當與否。假如作者平時未能修養鎔裁方 法,臨文之際,只是隨心所欲,驅遣文辭,劉勰認為浮泛之情,雜亂之事,必 紛至沓來,駢技之詞,贅疣之語,也會層出不窮。

「附會」也是謀篇之術,論述整個作品的統籌兼顧問題,強調「統文理」,

就是聚束題材之義理,統貫篇章之首尾,使首尾一貫,通篇相附,(附會〉篇說:

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 越者也。若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

謀篇命意,意為主,辭為輔,主題既定,務總綱領。作家附麗文辭,會合事義,

必須聚束主要題材,掌握中心思想,端正千百種思慮而納入同一旨趣。使文之 首尾照應周密,形式內容凝聚一體,(附會〉篇又說:

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幹,是以附辭會義,務 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

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裡 一體;此附會之術也。

由此可知鎔裁之術,附會之術,皆是臨文謀篇的實際功夫,這兩術也是文章的 指南,摛藻的秘寶。

四、裁章鍛句之術

寫作文章,篇體有大有小,都要分章組句,語調也有緩有急,所以如何分章?

如何組句?沒有一定的準則,就只能看當時文章的需要了。一般來說,分章是

(34)

由全篇文章的立意來決定,也就是按內容的情意來分段落,把情與意按著其發 展變化安排在各章裡,各章情意不同,句子的語調也各有緩急,所以(章句〉

篇說:

夫裁文匠筆,篇有小大;離章合句,調有緩急。隨變適會,莫見定準。

句司數字,待相接以為用;章總一義,須意窮而成體。其控引情理,送 迎際會,譬舞容迴環,而有綴兆之位;歌聲靡曼,而有抗墜之節也。

這說明講求章句的重要性,字詞必須相關相容才能發揮作用,章總括一個完整 的意,意一定要表達完整,才能形成一章的中心。

裁章貴在順序,章句安徘,必須照顧全局,才能上下呼應,首尾圓合,(章 句〉篇又說:

尋詩人擬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 鱗次。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 綺交,內義脈注,附萼相銜,首尾一體。若辭失其朋,則羈旅而無友;

事乖其次,則飄寓而不安。是以搜句忌於顛倒,裁章貴於順序,斯固情 趣之指歸,文筆之同致也。

這也說明字句安徘,忌於顛倒,裁斷章節,重於通順。這樣安排情理才有正確 方向,處理文句才有共同法則。「搜句忌於顛倒,裁章貴於順序。」是說鍛句措 辭,貴在順正其位,雅正得體。鍛句之術,因句中之字數,莫見定準,但求長 短適會,調節得宜。(章句〉篇說:

若夫章句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而非緩;或變之以

(35)

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至於詩、頌大體,以四言為正,唯「祈父」、「肇 禋」,以二言為句。尋二言肇於黃世,〈竹彈〉之謠是也;三言興於虞時,

〈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於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見於周代,

〈行露〉之章是也。六言、七言,雜出〈詩〉、〈騷〉,而兩體之篇,成 於西漢。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矣。

這說明造句用字,長短本無定數,取其適於聲氣,為時代需要,調節適宜。造 句之美醜,只要辭達,無關於字數之多寡,貴在繁簡得當。所以(鎔裁〉篇說: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精論要語,極略之體;游 心竄句,極繁之體。謂繁與略,隨分所好。引而申之,則兩句數為一章;

約以貫之,則一章刪成兩句。思贍者善敷,才覈者善刪。善刪者字去而 意留,善敷者辭殊而意顯。字刪而意闕,則短乏而非覈;辭敷而言重,

則蕪穢而非贍。

這是說鍛練字句的要訣,文句若可以刪削,那文章一定有疏略,若一字不能減 少,那文章已臻於精密。文句當繁則繁,當略則略,繁簡要各恰其分。

五、文章修辭之術

藉著文辭的修飾與調適,創造意象,豐富情趣,將文學內容用感情及思想來 作生動美秀的表現,是現代所謂的積極修辭。〈物色〉篇說:「歲有其物,物有 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這就是說修辭技巧在表現物象及意象。又說:「寫 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隨物宛轉之描寫技巧,

結合比興、夸節、用典,隱秀諸法;與心徘徊之修飾聲音和辭采,劉勰則揭示

(36)

聲律、對偶諸法。10他的對比寫作要訣,重在「切至」,就是把握用作譬喻的事 物和要寫的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要貼切恰到好處。故〈比興〉篇說:「『比』類 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

關於興的寫作要點,在〈贊〉中與比合在一起說:「詩人比興,觸物圓覽;

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擬容取心,斷辭必敢。攢雜詠歌,如川之渙。」這是說 運用比興,取勿物要圓覽,也就是要把不同的事物,就其有相似或相關性的密 切聯繫在一起,事物與事物,外貌與內情要互相配合,也就是寫作時,用比擬 形容的方式,必須注意合乎常情。而修飾文辭時,要大膽果決,不可模稜兩可。

劉勰認為運用夸飾要掌握其要領,才會文思鋒起,表達才能生動美巧,如果 誇張得不合情理,就無法表達真實情志。所以〈誇飾〉篇說:

然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乖。若能酌《詩》、《書》

之曠旨,翦揚、馬之甚泰,使夸而有節,飾而不誣,亦可謂之懿也。

這是他要求作者在遣辭造句時,倘若能斟酌採用《詩》、《書》中的旨趣,翦除 子雲、相如過分夸大得辭藻,使夸張有節制,增飾而不傷害實質,那就是理想 的作品了。

比興和夸飾,雖然在其具體的運用方法及其藝術效果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 是憑藉聯想的能力,用譬喻的方式,烘托審美意象,而構成藝術形象的。

從事文學創作時,除了注意文辭、章法以外,還要引據各種事物來比類義理,

援用往古舊聞,來驗證當今實況,這種用來說明或證明作者自己要論述的要義

10

見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年 9 月第三次印行 頁 109

(37)

的方法,劉勰稱之為「事類」。為文運材想要得心應手,能必須要有學問,〈事 類〉篇說:

文章由學,能在天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 學貧。學貧者,迍邅於事義;才餒者,劬勞於辭情:此內外之殊分也。

他認為一個作者必須才力宏富,學問淵博,文章才能寫得好,其次咬精確選擇 材料,所謂「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覈:眾美輻輳,表裏發 揮。」這告訴我們要充實見聞,綜覽學問,多識前言往行,追源溯流,知所抉 擇,更要衡情酌理,得適其要。這樣運材的時候,才不會發生謬誤。故對材料 的選用,要依靠作者才力與識見。「才」、「學」互相配合,才能「眾美輻輳,表 裏發揮」。

再就對偶來說,對偶是指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 的字句結構方式,由相等、相似、相對,可獲得語言的對比、對稱、平衡之美,

因此對偶是我國特色之一,劉勰稱之為〈麗辭〉,他認為寫作對偶的要領:首先 提出言對和事對的方法,「是以言對為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言 對只在詞面上求其相偶,重在做得精巧,事對要求內容的事例要相偶,所以重 在事例要允當。對偶本身是為追求對稱,對比之美的一種造句方式,故要避免 由同意重出所造成的「對句之駢枝」及「若兩言相配,而優劣不拘」的現象。

劉勰提出「精巧」、「允當」的運用規範。他說:「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 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類此而思,理自見也。」說明了運用對偶修辭,

必須做到說理圓融,運材嚴密,情辭並美,安章佈局,有如珠聯璧合。並順應

(38)

實際需要,奇偶交互運用,做適當調節,才能暢壯文章氣勢。續談「隱」、「秀」

兩種為文修辭的方法,所謂「隱」,劉勰解釋為「文外之重旨」、「情在詞外」、「隱 以複意為工」「隱」是在文詞之外,另寄有情與意,也就是複意,這種言外之意,

情深意隱,文婉筆伏,正是現代婉曲修辭手法。所謂「秀」,劉勰解釋為「篇中 之獨拔者」、「狀溢目前」、「秀以卓絕為巧」是精警的修辭方法,是指辭句的精 采外揚,有的作品晦昧深沉,雖然深奧,但並非隱;有的作品雕飾求巧,雖然 美麗,但並不是秀。劉勰提出「隱」與「秀」的寫作要領:

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朱綠染繒,

深而繁鮮;英華耀樹,淺而煒燁:所以照文苑,蓋以此也。

「隱」與「秀」的寫作要領就是自然地表現出伏筆和秀異,只有自然會妙之隱 秀,才可照耀文苑,動人心弦。其實〈體性〉篇也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 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文學創作的實質,是要把作家內心 的思想感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形象描寫而體現出來,這是一個由「隱」到「顯」

的過程。隱於內,顯於外;思想感情隱於內,形象描寫顯於外。這種隱和顯的 特點,實際上也就是隱和秀。可見,隱秀問題,乃是對文學創作過程的基本特 點的概括。

黃侃說:「然隱秀之原,存乎神思,意有所寄,言所不追,理具文中,

神餘象表,則隱生焉;意有所重,明以單辭,超越常音,獨標苕穎,則秀生焉。」

11這說明了隱秀的特點是作者神思活動的一個必然結果,與劉勰所說的「夫心術

11

見黃侃《文心雕龍札記》 (台灣:花神出版社)2002 年 8 月出版,頁 232

(39)

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 隱。」,「心術之動」就是「神思的活動」也是作家藝術構思的活動,作家的藝 術構思活動產生了藝術形象,構思活動內容的生動性、豐富性、深刻性又決定 了優秀藝術作品的形象,故優秀的作品必須具備有隱有秀的特點。由此可見劉 勰論文學創作各篇都有密切的關係,如〈神思〉、〈養氣〉、〈隱秀〉、〈比興〉、〈物 色〉等篇都是從不同角度闡述藝術構思和形象塑造的基本特點。12

本篇論文凡分六章,首章是緒論,次章是論〈總術〉篇在《文心雕龍》的地 位,第三章是探討文術論的時代背景,第四章闡述〈總術〉篇的統貫文術的文 學理論,第五章說明〈總術〉篇為文曉術創作準則,第六章是結論。

結語 結語結語 結語

〈總術〉篇的設立,是劉勰談文術論比別人高明的思考,寫作技巧必須在統 觀全局的指導下,做具體的規劃才能使具體的寫作技巧發揮積極的效果,也就 是他在贊語中說的「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鑑必窮源。乘一總萬,

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恆存。」文學創作過程,作家的構思千變萬化,但 創作本身有規律可循,所以說「理有恆存」作品按其內容的需要必然有一個總 的要求,必先認識大體,才能恰當地運用各種文術。

劉勰很重視文學創作的準備工作,他認為平時要累積知識,貯存珍貴的材 料,分析事理,才能豐富思考的能力;要洞察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的情態,

12

見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初版,頁 69

(40)

才能培養語言運佣的技巧。從事文學創作,在醞釀探索為文構思時,要心、氣 調和疏通,才能使文章結構條理井然,語言技巧運用,順暢允當。他在〈總術〉

篇中希望作家能掌握藝術技巧,來駕馭篇章製作。對語言的要求是「要約而寫 真」、「辭約而旨豐」,也就是用簡潔的語言來表現豐富的內容。

文學創作過程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主題,從理論上來說,對語言文字和文學 藝術要有特別的理解,對創作方法和技巧的總結要有充分的認識;就實踐來說,

需要作家在創作歷程中付出艱辛的行動。本文採分析和徵引,演繹與歸納諸法,

相互推理闡明,期使《文心雕龍》的創作理論能奠基於文章教學,顯明於學術 文化。

(41)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總術總術總術總術〉〉〉〉在在在在《《《《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文心雕龍》》》》的地位的地位的地位的地位

〈總術〉篇居於《文心雕龍》上下篇結構的軸心地位,其精神全在「圓鑒區 域,大判條例」兩句話,〈總術〉篇說:「才之能通,必資曉術,自非圓鑒區域,

大判條例,豈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哉!」所謂「控引情源」,就是控制靈感,

情源既經控引,則靈感自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隨心所欲,無往不利。13《文 心雕龍》卷六的〈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五篇,都是行文 運思的大節,就是情感之源,馭文之本,謀篇之端,是文術的通則。

「制勝文苑」是指修辭技巧,其中〈情采〉篇、〈鎔裁〉篇是屬於論情采相 配合的;〈事類〉篇是屬於論材料選用的;〈麗辭〉、〈比興〉、〈夸飾〉、〈指瑕〉

等篇是論修飾文辭的;〈聲律〉篇是論宮商的;〈練字〉、〈章句〉、〈附會〉等篇 是論結構的。這些篇章可以說是「文術論」的細目。另外〈養氣〉篇是〈神思〉

篇的餘義,在補充說明陶鈞文思的不足。〈指瑕〉篇是指創作的缺失,談論消極 修辭。應貫串於通則和細目之間。通則是寫作之體,細目是寫作之用,體用兼 備,文場必霸。

至於〈總術〉篇,它既是「文術論」的前言,也是連繫「文體論」和「文術 論」的橋樑。他行文運思,有前後映照之法,往往用一個詞彙,置於兩文之中,

用來表示篇目雖有別,而脈絡卻屬一貫。14〈序志〉篇說:

若乃論文敘筆,則囿別區分,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

敷理以舉統。上篇以上綱領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籠圈條貫,摛神性,

13

見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 5 月出版 頁 6

14

見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 5 月出版 頁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下簡單介紹魔術三角形: 如圖 1, 若三角形每邊有 三個數且數字和都是定值, 稱為 3 階 (傳統) 魔術三角形; 如圖 2, 若每邊有三 個數且較大兩數和減最小數的差都是定值, 稱為

Visual Basic提供了許多控制項介面來處理由鍵盤輸入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敦煌 煌壁 壁畫 畫、 、變 變文 文之 之佛 佛陀 陀「 「降 降魔 魔」 」故 故事 事取 取向 向析 析論 論.. 張 張家

記敘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其他 其他 其他

  師子步雷音菩薩曰。仁者當知。其斯事者非下才行。則為正士之所建造。其正士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