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學習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第二節 學習單 "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學習中 — 歷史科學習檔案的內容建構(一)

 

 歷史科學習檔案的內容建構是檔案評量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包括:「學習日記」、「學習單」、「考卷」、「學習作業」、「學習 作品」等。這些內容主要是收錄學生整個學習歷程、學習表現、成績紀 錄及學習成果的相關資料而成,也是瞭解、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重要依 據。本章首先根據歷史科學習檔案的「學習日記」、「學習單」、「考 卷」等內容逐項分析說明。

 第一節 學習日記

 

「歷史科學習日記」是一本學生學習歷史的課堂記錄,忠實地顯現 學習的動機、歷程與結果…,同學可在學習日記中,提出課後感想、心 得或疑問,並從其他同學的回饋中,得到啟發。

  有關「學習日記」的實踐過程,分項說明如下:

壹、教學目標

1.讓學生回顧教學的重點 2.培養學生找問題的能力 3.拓展歷史的相關知識 4.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貳、教材內容

1.歷史科學習日記

2.社會課本第一冊 單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1

1 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一冊,臺南:南一書局,民國九十一年。

(2)

參、教學活動

  進行「學習日記」教學活動時,筆者試從幾個層面做說明:

  日記製作方面,全班共同擁有一本學習日記,選擇坊間販賣的作業 本、筆記本或日記,貼上班級標籤並加上書套,由歷史小老師統一保管 或放在教室特定的地點。

 筆者將事先製作的歷史科學習日記之共同公約交由歷史小老師黏貼 於學習日記,如表十一所示。並告知所有同學:歷史科學習日記是班上 公有的財產,每位同學在寫學習日記時,需注意相關的規定,勿出現人 身攻擊或不雅的字語。

表十一  歷史科學習日記之共同公約

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 年 班歷史科學習日記之共同公約

※注意事項

 一、各班學習日記由歷史小老師統一保管或放在教室特定的地點。

 二、全班以輪流方式,寫出歷史課後感想及有疑問的地方,並註明上書寫者姓名     及時間。

 三、歡迎各位同學不定時翻閱歷史科學習日記,可提出感想、心得或疑問,並給     予其他同學回饋。

 四、同學可根據老師的教學內容或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找尋相關書籍及資訊,共     同進行討論。

 五、歷史科學習日記是班上公有的財產,請勿塗改、撕毀或破壞。

 六、寫歷史科學習日記時,請勿出現人身攻擊或不雅的字語。

七、教師不定時查閱歷史科學習日記,並給予同學適當的回饋。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設計

(3)

  實施方式方面,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後,全班同學以輪流方式寫出課 後感想及有疑問的地方。更歡迎每一位同學隨時翻閱歷史科學習日記,

根據老師的教學內容或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找尋相關書籍,提出自己的 見解與心得,和同學共同進行討論。

  日記內容方面,藉由文字敘述、漫畫、新聞剪報、照片、圖片、故 事等方式展現學習日記的主題,如:教學內容的重點、歷史課後感想、

自己心中的話、想對老師說的事、最近的學習收穫、遇到的學習困難、

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書籍的讀後感、考試的訣竅、讀歷史的方法…

等。

  教師參與方面,筆者將不定時地查閱學習日記,解答同學的疑惑、

回應同學的問題、提出學習的寶貴經驗、講解教學內容的重點、分析歷 年的考試題目、介紹近期的教學活動、說明學習作品的製作方式…等,

並從學生的反應與回饋中,檢討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達到預定教學目 標。

肆、教學成果 

  筆者以學生和教師的角度,說明「歷史科學習日記」的教學成果。

 

對學生而言,「歷史科學習日記」忠實地記錄學習歷史的課堂表 現、課後心得、學習啟發、問題解決、答案發掘、以及知識延伸的過 程,鼓勵同學將課堂上聽到的、想到的、學習到的、看到的事件或疑問 記錄下來,與同學共同討論。在學習日記中,學生自主性記錄學習歷 程,表達自我的看法、提出正面的批評、積極給予回饋,養成自省的美 德,間接提升民主素養的能力與負責任的態度。

 

對教師而言,「歷史科學習日記」是檢核自己教學過程的客觀記 錄,測試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材設計、教學目標…是否符合 學生的需求,能否達到預定的水準;另一方面,教師藉由學習日記督促 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學習的方法、糾正學習的態度、提升學習的興

(4)

趣…,達到預定教學的目標。

  以下是摘錄自「歷史科學習日記」的學生留言:

101 世鳳:我很喜歡上歷史課,因為可以瞭解台灣的歷史。而且我也很       喜歡聽歷史故事,很有趣,我家有兩套歷史故事書,真希望我       能將它趕快看完。

101 雅慧:老師其實您上課可以活潑一點,我也喜歡上歷史課,可以讓我       瞭解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一些事,所以我很期待,我也愛上網找       一些跟上課內容有關的資料!

101 唐淩:您上ㄉ歷史課很有趣,尤其是老師上課說ㄉ很詳細,讓我知      道台灣歷史,我也很喜歡讀歷史,所以歷史是我喜歡的科目之      一。

102 妤庭:上了歷史課讓我知道很多古人所留的名言,事蹟…很多我以      前不懂的事情,都可以藉著歷史課找到答案,所以,歷史有時      也是有幫助的ㄛ。

102 詩亞:上歷史課可讓我們學到很多有關歷史的東西,增加一些知        識。老實說,我對歷史蠻有興趣的,但有時就要背一些東西,       實在很困難,我一定會好好加油的!

103 意評:我覺得這些族群裡的祭典,禮俗…都好不一樣喔,雖然有時過       程很痛苦,但每一次就代表特殊意義,不過現在這些族群的文       化,越來越少見了,所以我們應該用寬容的心接納他們,才能       保留這些不一樣的文化。

104 毓豪:上歷史課,老師會講一些故事和各族群的文化。如:泰雅族      為什麼要刺青,布農族為什麼要拔牙齒,老師都很詳細的告訴      我們,也叫我們做筆記,因為老師是要讓我們的歷史更加進步,      在課堂上最有意義的是:老師會帶些報告或圖片來讓我們參      考和欣賞,真是非常謝謝黃嘉玲老師。

104 佳琦:我覺得上歷史課很有趣,使我們可以更深入瞭解以前的人是      如何生活,如何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痕      跡,他們以前吃什麼,穿什麼。可是我覺得寫筆記的時間太少      了一點,可不可以請老師給我們多點時間寫?然後上課時不要      講太快,謝啦。

104 皎蕙:我覺得上歷史課不再是那麼無趣,反而覺得歷史越來越簡單,

(5)

      當然,我最喜歡老師帶的小圖片,好好玩,而且老師抄的筆記,       也很充足,希望這次的考試能因老師的付出加上我的努力考的       很好!

105 怡汝:知道以前臺灣的歷史,人類生活的方式,瞭解各時期發生的事,       讓歷史課更有趣且不會無聊~感謝老師的教導!

106 宗霖:我覺得老師今天上課使我很快樂,不知以後有什麼不懂得問       題可以去問老師嗎?有時我也會到圖書館去看一些歷史書,

      有的我可能會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老師多教導我,謝謝。

106 婉如:我覺得上歷史課蠻好玩的,尤其是看照片、說課外補充的時      候,都讓我對原住民的事情刮目相看,我還真希望知道有        關歷史的一些事呢。

106 佩玟:我希望老師上課時,能補充課內.課外更多有關的資料,使我      們可以瞭解更多的知識,可以增廣見聞,也謝謝老師幫我們找      出重點,使我們花的讀書時間少又有效率。

107 慧伶:國小時的社會課,要準備很多東西,更何況上了國中,不過,      我覺得黃老師教的很認真,不但把資料統一成筆記,還會把重      點抓出來,讓我更瞭解、更明白。

107 貽婷:我從國小就很喜歡歷史,因為歷史可以瞭解以前的人在做什      麼,我非常喜歡黃老師的教學方式,希望上課時不要那麼的嚴      肅,能快樂活潑一點,也希望老師上課能夠再說清楚一點,這      樣才讓我們更明白更瞭解。

108 一文:剛才的歷史課,又可以更瞭解歷史,因為我對歷史非常有興      趣,尤其是鄭氏時期,如果有時光機器,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因為可以看到明朝要反清復明的意志力。

108 奕維:想不到歷史課的課程沒有說很困難,只需要一點小常識和該      準備的東西就可以一目了然,其實歷史是很有趣的一門課程,      只要用心聽講,一定能夠學好。

108 佩婷:耶!今天的歷史好難喔,可是我會努力背的,希望老師能每      題都講,讓我們和大家都瞭解~~而老師上歷史課要講重點的      時候能說慢一點.不然我來不及畫,可以嗎?希望老師寫完重      點後停個一分鐘再講,不然我來不及抄,今天的考試有點難      呢,小張的我都不會,請老師告訴我學習歷史的訣竅,好嗎?

(6)

108 佳文:上歷史課是最令人頭痛的事,因為要回憶古人的事跡,銘記      在心很難,如果老師教學活潑,可能大家的死腦也活起來了,      活的腦兒記的東西也比較多,我也有一些問題:原住民的成      人儀式黥面,拔齒那麼可怕,現在還會有嗎?現代的人類最怕      吃苦,會有人逃避那些儀式嗎?平埔族是母系社會,而我們也      有可能是平埔族的後代,為什麼我們不是母系社會呢?

  從上列學生的回應,得知「歷史科學習日記」提供師生之間互動往 來的管道,學生藉由學習日記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訓練寫作的能 力、啟發自省的美德;教師藉由「學習日記」評鑑自己的教學策略、提 升教學的素質、實現自我的價值,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今將「歷史科學習日記」的教學實驗,歸納整理其教學目標、教材 內容、教學活動、實施時間、以及教學成果,如表十二所示。

(7)

表十二 歷史科學習日記

歷史科學習日記(利用課餘時間)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成果

讓學生回顧教學的重 點

1.學習日記 2.社會課本 3.課堂筆記

鼓勵同學寫 出課後感想 及有疑問的 地方

課餘 時間

根據老師的教學內 容或自己有興趣的 主題,找尋相關書 籍,提出自己的見 解與心得

培養學生找問題的能 力

1.學習日記 2.歷史相關的

書籍 3.一顆好奇的

鼓勵同學將 課堂上聽到 的、想到 的、學習到 的、看到的 事件或疑問 記錄下來

課餘 時間

學生進行學習啟 發、問題解決、答 案發掘、及知識延 伸的過程

拓展歷史的相關知識 1.學習日記 2.歷史相關的

書籍

建議同學找 尋歷史相關 書籍及資 訊,共同進 行討論

課餘 時間

學生主動找尋教學 內容相關的知識

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學習日記 教師以歷史 科學習日記 檢核自己教 學過程

課餘 時間

教師評鑑自己的教 學策略,提升教學 的素質,實現自我 的價值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設計

伍、教學檢討

  「學習日記」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反思、檢討與課堂記錄,內容反應 學生的學習心理、情緒與態度。藉由學生的記錄,可以提供師生雙方教

(8)

與學的充分回饋,茲將學生的反應與教學改善之道說明分析如下:

一、學生的反應

學生的反應可分成兩方面做說明:

(一)喜歡

1.與老師溝通最好的管道

 *可以和老師說話,直接反映所需。

 *可以寫自己對歷史的感覺以及提出想問的問題。

 *讓老師知道我們課後的感想及建議。

2.記錄學習的過程

 *可以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也可以問老師一些不懂的問題。

 *每一次段考都要寫一次,就可以比較我的學習態度和成果。

3.分享學習的心得

 *寫課後心得以及上課的感想,並分享別人的想法。

 *可以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我才能學習。

 *可以看到同學為什麼喜歡上歷史課。

4.擴展歷史的相關知識

 *可以讓我們更知道歷史人物或事情。

 *可以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解答。

 *從裡面得到意想不到的經驗,也可以充實自己。

(二)不喜歡 1.暴露個人隱私

 *因為我不太會寫,而且我也不願意把我的想法公開。

 *不想將心裡的話讓同學看到。

2.不知如何下手

 *有時根本就不知道要寫什麼!

 *每次都不知道到底有什麼能寫的,所以每次都寫的很少。

3.忘記了

 *我常忘了寫。

 *在輪到我之前我都想好要寫啥,可是輪到我時卻全忘了!!

(9)

二、改善之道

「歷史科學習日記」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學習過程的記錄、問題的 解決、答案的發掘、及知識的延伸。但「學習日記」是班上公有的財 產,任何人都有權利觀看同學的學習記錄、解決同學的疑問、或提出自 己的見解…;相對地,學習日記透露個人的思維、公開個人的缺點、暴 露個人的隱私,使得有些同學不願意將真心話記錄下來,也不想讓同學 看到自己所寫的文字。因此,筆者建議:如果學生認為學習日記已經嚴 重侵犯自己的隱私,只好請他將想說的話或想問的問題寫在課堂筆記 裡,成為老師與他一對一的交流。

  此外,「學習日記」是訓練學生成為具有責任感與民主素養的管 道,它提醒學生天天反思學習的過程、方法、態度、疑問…,並將所思 所想的記錄下來。如果常忘記寫學習日記或不知如何著手,筆者建議:

每次上完課就在學習日記或課堂筆記記下想說的話,等到一段時間後,

將所記錄的文字統整後,寫在學習日記。

陸、筆者的話

  九十一年九月的第二週,各班開始進行「學習日記」的活動。筆者 在〈學習日記〉留言:

  在學習日記中,可以寫上每次上完歷史課的感想或心得,也可以針 對不同的主題提出討論,如:原住民的生活、史前時期的文化特徵、各 地考古發現…等。

  如果你曾經參觀歷史博物館或看過史前文物,也歡迎你寫出參觀後 的感想和介紹看到的遺物、器具。唯有這樣,寫學習日記才有意義。

      91/9/17

實施學習日記一個月後,筆者發現學習日記是師生溝通的最佳管 道,在〈學習日記〉的留言如下:

  發下的《臺灣歷史報》,同學都看過了嗎?一定要看完喔!!裡面 可是有許多精彩、有趣的故事,不看很可惜的!

  也希望同學將歷史報讀後感寫在學習日記上,與老師分享你的收穫

(10)

與心情。

91/11/2   學習日記是介紹近期學習檔案活動的最佳管道,筆者在〈學習日 記〉留言:

  考完了第一次段考,也完成了學習作品一 「個人基本檔案」的製 作,希望同學對歷史與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十一月十八日,也就是一個月後,要交第二份學習作品—「讀書 心得感想」,挑選關於臺灣史的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如:漫畫、小說、

書籍、電影、戲劇…等,寫出讀後心得並進行歷史的聯想。

           91/10/21

  藉由上述的教學實驗,從學生的心情留言、學習心得、省思記 錄…,可以充分印證「歷史科學習日記」協助學生回顧教學的重點、培 養找問題的能力、及拓展歷史的相關知識;也可以讓教師評估教學的成 效、修正教學策略、及督促學生的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11)

 第二節 學習單

  為改善傳統教學評量的缺失,學者專家提出「教學與評量統合 化」,將評量納入教學,以評量結果作為改善教學的依據,因而出現學 習單,協助學生在教學歷程中獲得最好的學習2。進行教學活動時,筆者 設計一份簡單的學習單,使學生對教學主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進而引導 學生建構學習歷程的知識,加深加廣歷史學習的內涵。在課程結束後,

學生將學習單置入學習檔案夾,隨時回顧當時的學習過程。有關學習單 的實踐過程,分項說明如下:

壹、教學目標

1.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3.達到課前預習的效果

4.充實課外的歷史知識

貳、教材內容

1.社會課本第一冊單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2.社會課後活動記錄簿3

3.社會學習單4

4.阿公的布袋 — 台灣地名的故事5

2 李坤崇,〈學習評量單角色與設計〉,《測驗與輔導》,第 164 期,民國九十 年,頁 3441。

3 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課後活動記錄簿》,第一冊,臺南:南一書局,民國九 十一年。

4 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學習單》,第一冊,臺南:南一書局,民國九十一年。

5 馬筱鳳,《阿公的布袋 — 台灣地名的故事》,台北:臺原出版,民國八十四 年。

(12)

參、教學活動

  筆者以本學期的歷史科課程 — 主題四 〈臺灣追想曲〉單元十一 至十四的教學內容,配合南一書局出版的社會課後活動記錄簿與社會學 習單,設計歷史科學習檔案之學習單教材。

  單元十一 〈古早的臺灣人〉學習單設計(以下稱為學習單一 「原 住民報報」),參考社會課後活動記錄簿學習單十一 「原住民紀事」

6,製作一則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新聞報導,如圖二所示。當筆者進行單元 十一 〈古早的臺灣人〉主題教學時,同步實施此次學習單活動,希望 學生利用閒暇時間,吸收教學內容相關的資訊,進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 機,充實課外的歷史知識。

  進入學習單一 「原住民報報」的教學活動前,筆者試從以下幾點 做說明:

  資料搜尋方面,『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鼓勵同學利用閒 暇時間,從書籍、雜誌、報紙、網路、文化展覽…等搜尋最近的一則關 於原住民的新聞報導。

  學習單製作方面,學生以歷史小記者的身分自行訂定報導的主題,

附上圖片、剪報、照片、或素描,編寫約 100 至 150 個字的新聞專題報 導。

  作品形式方面,學生先訂定報導主題,再分成人物、事件、時間、

地點、原因、結果依次說明,完成一則新聞報導;或利用蒐集的資料設 計成一則廣告,以 A4 的紙張為版面,加上照片、圖畫、或即興創作,

作成一版專題報導,說明事件的發展經過。

6 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課後活動記錄簿》,第一冊,頁 11。

(13)

圖二   學習單一 原住民報報

原  住  民  報  報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

圖  片  黏  貼  繪  製  區

                                                           

 新聞小記者:           民國九十一年九月 日發行        資料來源:

            

(14)

  單元十二 〈逐鹿臺灣〉學習單設計(以下稱為學習單二 「臺灣 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參考社會學習單 12-1 與 12-27,建構 十七世紀臺灣的國際關係,如圖三所示。當筆者完成單元十二 〈逐 鹿臺灣〉的教學後,實施本次的學習單活動,透過地圖判讀、文獻資 料、歷史古蹟、與建築風格的講解,補充教材內容不足之處,鼓勵學 生獨立思考,充實歷史的相關知識。

在進行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的教學活動 時,筆者試從以下幾點做說明:

在「臺灣與世界接軌」的部分,配合單元十二 〈逐鹿臺灣〉的 教材內容與學習單的地圖閱讀,使學生明瞭:臺灣因為戰略地位的重 要與經濟利益的豐厚,十七世紀時已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目標;藉由 荷蘭在臺灣的經營,開啟臺灣以商品經濟為導向的農業發展,也深入 影響臺灣社會文化。

在「臺南雙城記」的部分,配合單元十二 〈逐鹿臺灣〉的教材 內容與安平古堡的修建,讓學生從安平古堡的城牆遺跡,學習古人的 生活智慧與古蹟保存、維護的責任。

7 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學習單》,第一冊。

(15)

圖三  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

        臺 灣 與 世 界 接 軌   

 十五世紀末,歐洲人發現新航路後,就紛紛進入亞洲,在東亞的海上展 開激烈的商戰,歷史重心逐漸由內陸轉移到西太平洋沿岸地區。

因明朝政府不准外國船隻在中國沿岸停泊,位於大陸、日本和東南亞之 間的臺灣,因而更能突顯其地位的重要性,遂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一)1.請在地圖上標示三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位置。

2.十七世紀初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在東亞的主要貿易據點各在     何處,請將它們從地圖上圈起來。

    (1)葡萄牙--- 。(2)西班牙--- 。  (3)荷蘭 --- 。

  3.以美麗之島「福爾摩沙」(Formosa)盛讚臺灣之美的是哪一國     人? 人。

  4.臺灣的地位變得十分重要,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是在哪一  世紀?     世紀。

  (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經營,使臺灣躍入以貿易為導向的海洋文      明體系,也開啟臺灣以商品經濟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有別於自足       導向的中國農業經濟。試問:

      1.荷蘭人在臺灣的主要財源是什麼?

        c 、d 。

      2.荷據時期臺灣本土商品的出口大宗有哪些?請寫出三項。

c 、d 、e          。   3.為了發展農業,荷據時期臺灣社會引進哪些新作物?請寫出三      項。

     c 、d 、e          。         第一頁

(16)

         臺 南 雙 城 記

    臺南是臺灣開發的起點,現今遺留兩座古城—安平古堡與赤崁樓。

    安平古堡是全臺最古老的城堡,其前身即是荷蘭人所建的「熱蘭遮城」

  ;位於臺南市中心的赤崁樓則是當年隔著臺江與熱蘭遮城相對的「普羅民   遮城」。荷蘭人以這兩座歐式城寨作為據點,逐步拓墾臺灣西部海岸地區   ;而今這兩座城寨雖已失去原來風貌,當年的遺跡卻仍清晰可見。

(一)「熱蘭遮」之意思為何?

    「普羅民遮」之意思為何?

(二)安平古堡的城牆遺跡上,有個像剪刀一樣的痕跡,這就是當年裝     置「鐵剪刀」的地方。這把像剪刀一樣的鐵器,具有實質的作      用,請發揮想像力,猜猜它的用途。

             

 (三)這兩座城寨現存荷據時期的城牆遺跡都非常厚       實、堅固,當時沒有水泥,一塊塊的紅磚是如 何砌起來的?(參考社會課本 157 頁的圖片說明)

                  

完成這份學習單後,再複習一次單元十二 〈逐鹿臺灣〉的課程,

想一想…

   (一)我覺得荷治時期,臺灣的社會發展 好的一面是:

      不好的一面是:

     

(二)完成「臺灣與世界接軌」的學習單後,我的收穫與感想是      

(三)完成「臺南雙城記」的學習單後,我的收穫與感想是      

第二頁

資料來源:筆者參考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學習單》設計而成

(17)

  單元十三 〈唐山過臺灣〉學習單設計(以下稱為學習單三 「臺灣 地名的由來」),參考社會課本活動一 「探索臺灣」8,讓學生以實際 行動找尋臺灣地名的故事,如表十三所示。當筆者進行單元十三 〈唐 山過臺灣〉的主題教學時,同步實施此次學習單活動,鼓勵學生運用社 會資源找尋臺灣地名的歷史,透過地名的尋根與探由,發掘地方文化之 美,體驗社會變遷的過程9

  進行學習單三 「臺灣地名的由來」教學活動時,筆者試從以下幾 點做說明:

  資料蒐集方面,透過網路、圖書館、鄉土考察或人物訪談,找尋 5~10 個臺灣地名的故事、緣由、及歷史,並附註資料來源,如:網路資 料,則註明網站名稱、網址、查詢的時間;書籍資料,則註明作者、書 名、出版社、出版時間;鄉土考察或人物訪談,則註明時間、地點、訪 問的人物,並提供受訪者照片或親筆簽名。

  資料內容方面,如同活動一 「探索臺灣」所提到的:『你知道我 們生長的這塊土地為什麼叫做臺灣嗎?』因此,身為正港的臺灣人,不 能不知臺灣的成長小故事!!除了找尋臺灣、高雄、台南、鳳山、彰 化…等地名,筆者建議學生找找本地的路名、校名、鄉名、里名…等緣 由,發掘地名與人類社會、文化、環境的密切關係,進而感受今日的地 名演變與昔日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10

8 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一冊,頁 157。

9 歐用生,《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民國八十五年,頁 58-61。

10 陳朝陽,〈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方法〉,《教師之友》,第 37 卷 5 期,民國八十 五年,頁 18-20。

(18)

表十三  學習單三 臺灣地名的由來

  用心疼台灣 --- 地名追.追.追.

   孩子,身為臺灣人,知道『臺灣』、『高雄』、『台南』、

『鳳山』、『彰化』…等地名是怎麼來的嗎?趕快查查資料、或問問 身旁的長輩,答案就在你身邊 。   

地名 緣 由 資料來源

1

2

3

4

5

**資料來源**

(1)網路資料:附上網站名稱、網址與查詢的時間 ex.台灣地名教室,11 月 3 日晚上 7 點

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4/92

(2)書籍:附上作者、書名、出版社與出版時間

ex.馬筱鳳,《台灣地名的故事》,臺原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3)鄉土考察或人物訪談:註明訪問的人物、地點與時間     ex.爸爸,自家,11 月 3 日晚上 7 點

(19)

  單元十四 〈大船入港〉學習單設計(以下稱為學習單四 「臺灣行 政區域的演變」),以清朝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依序畫出清康熙時 期、清光緒元年沈葆楨積極治台時期與清光緒十三年劉銘傳統治時期的 臺灣行政區域圖11,如圖四所示。當筆者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後,再實施 此次學習單活動,透過地圖繪製、文獻資料、行政區域的建置,鼓勵學 生獨立思考,了解清領時代後期的臺灣人文環境、經濟活動、及先民移 墾的歷史變遷過程。

  在進行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教學活動時,筆者試從 以下幾點作說明:

  步驟一:在學習單上以鉛筆繪製三個相同大小的臺灣地圖。

  步驟二:參考社會課本 170 與 189 頁,在繪製好的地圖上標示出不 同時期的行政區域,如:清康熙時期,應標示出一府三縣,即臺灣府、

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清光緒元年沈葆楨積極治台時期,應標示出 二府與一廳,即臺灣府、臺北府、及卑南廳;清光緒十三年劉銘傳統治 時期,應標示出三府一州,即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及臺東直隸 州。

  步驟三:將各時期的行政區域標示分隔線,並加以上色。

  步驟四:將三個時期的臺灣行政區域演變歸納成圖表,繪製於學習 單下方。

  步驟五:想一想,從行政區域的調整,漢人與原住民在土地拓墾、

社會文化、地理環境、資源爭奪…的交互影響下,反映出何種關係與現 象?

11 蘇建中,《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一冊,頁 170、189。

(20)

圖四  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

行政區域的調整,反映地區開發和統治的需要,以強化統治地的經營及管理。

請依序畫出清康熙時期、清光緒元年沈葆楨積極治台時期與清光緒十三年劉銘 傳統治時期的臺灣行政區域圖。

  清康熙時期    沈葆楨積極治台時期    劉銘傳統治時期

一年 班 號 姓名

資料來源:筆者參考李萬吉《國中社會》(頁 32)設計而成

  結束主題四 〈臺灣追想曲〉教學後,進行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 重現」,從主題四 〈臺灣追想曲〉的單元十一 〈古早的臺灣人〉、單 元十二 〈逐鹿臺灣〉、單元十三 〈唐山過臺灣〉、單元十四 〈大船 入港〉等四個單元,任選其中的一段課文、補充說明、活動練習、圖 片、教師教學補充,或自己延伸閱讀所得的知識…,利用想像力與創造 力,勾畫出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景12

12 Thomas Armstrong,李平譯,《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民國八十六   年,頁 91。

(21)

  在進行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教學活動時,筆者試從以下 幾點作說明:

  步驟一:先選定資料,將自己認為印象最深刻的、最具代表性或最 重要的人物、事件、活動、補充說明、故事、教學內容、文化習俗、行 政組織、歷史沿革、歷史古蹟…從記憶深處找出來。

  步驟二:決定呈現的方式,以時間與因果順序繪製故事捲軸,將歷 史圖像化,協助歷史事件因果順序的理解;或以單一人物、事件、活 動、文化、古蹟…說明當時的生活情景,還原歷史事件的真相。

  步驟三:將素描好的草稿加以上色,並加上註解或說明。

  步驟四: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從自己的繪圖為出發點,學習體驗 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景,進而重現歷史、回到過去,如圖五所示。

(22)

圖五  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設計

(23)

肆、教學成果

歷史科學習檔案共進行五次的學習單活動,分別是學習單一 「原 住民報報」、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學習單三

「臺灣地名的由來」、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及學習單 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等。

學習單一 「原住民報報」主題中,學生以歷史小記者的身分自行 訂定報導的主題,附上圖片、剪報、照片、或素描,編寫約 100 至 150 個字的專題報導;或利用蒐集的資料設計成一則廣告,以 A4 的紙張為 版面,加上照片、圖畫、或即興創作,作成一版專題報導,說明事件的 發展經過。

筆者完成學習單批改後,從中挑選優良的原住民報導,編輯第一期 臺灣歷史報(附錄五)。以下是學生閱讀第一期《臺灣歷史報》的感想 與回應:

104 政龍:看完這篇報導後,發現食.衣.住.行.和我們生活方式真是大 大的不同,也發現原住民們的生活多樣性,像是原住民都會有 一個儀式或一些活動,比起現代人的活動,原住民的多樣性可 說是多的不能再多,因為他們非常重視神靈的保佑,住在都 市的我們或許是很難體會到的。

106 宗霖:這次的報導中,雖然只有 14 項的原住民生活報導,可是這當中 的內容可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而且老師已經把 重點畫好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瞭解文章的重點,雖然我的報 導也在上面,可是我應該還要再向別人學習,當中我覺得最有 趣的內容:泰雅族的射日傳說,因為內容說到我們在夜裡看 見月亮,辨識太陽被射死的屍體,這件事令我一下子想不通 為何會發生這種事呢?真不可思議!

108 憲璋:這次的歷史報告,我覺得很有意義,不只對我有意義,應該是全 班吧,因為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學習單刊登出來,也更進一步的 瞭解全班的作品,所以覺得很有意義。

108 奕維:每個人寫的都很好,而且還講到老師上課時沒教到且更深入的 故事,內容非常豐富。

(24)

108 雅婷:這裡面有很多豐富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瞭解各族的生活方式.

文化及傳說等,非常的有趣,我很喜歡。

108 薇婷:看完後讓我覺得收穫很多,且內容豐富,介紹原住民的故事和傳 說,排版搭配非常好,但由於有一些小圖片蓋住字了,所以看不 清楚,不過這張歷史報整體來說,我覺得做的很棒了。

106 奕廷:這個剪報的內容很詳細,而且傳說也很精采,也使我更瞭解原住 民,不過,我覺得加上圖片以及他們的心得會更好,這些傳說我 最喜歡排灣族的婚禮了,這個祭典很有趣也充分表現出排灣 族對婚禮的重視,雖然上面沒有我的報導,不過,我會更認真向 他們學習的。

107 婉如:我覺得歷史報的內容很好玩,也很有趣.藉由這期的歷史報,讓 我更加的喜歡原住民文化,原來,各族的風俗都如此的好玩,

也就是這樣,才會造就多采多姿的文化吧!相信大家對文化的 奧妙,都感到讚嘆不已。

107 慧伶:我覺得看完歷史報後,讓我對歷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有了      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希望老師能多弄一些歷史報,讓我們可      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學到更多的歷史文物及古蹟。

106 岱鋒:這份歷史報十分好,詳述各原住民的生活情形、傳統、習 俗、故事…等等。像「泰雅族射日傳說」、「賽夏族矮靈 祭」之類的,真的不錯,像把重點集中在一張紙上一樣,希 望下一期的歷史報快點出版!謝謝!

103 意評:看完這篇歷史報,讓我收穫大增,因為內容介紹了原住民各 個族群的習俗與生活過程等,讓我對原住民有更進一步的瞭 解、認識。他們的生活,真的與眾不同,好特別!除了瞭解 平埔族的生活外,還有鄒族的馘首傳說、賽夏族的矮靈祭、

阿美族的豐年祭、魯凱族的聖地與琉璃珠、以及泰雅族的射 日傳說、黥面文化、邵族的特殊儀式、排灣族的婚禮、達悟 族的飛魚祭等,我想這些意義重大的習俗,對他們的重要性 一定很大,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保存這個文化,不要被破 壞,歷史才能被流傳下來。

從第一期歷史報讀後感中,學生積極表現出學習他人的熱忱與追求

(25)

進步的渴望,增加了學生的民主素養與自省能力。從資料蒐集的過程 中,瞭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生活祭儀、及生態保育的觀念,進而擴展 原住民族的相關知識。

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主題中,透過地圖的 閱讀分析,學生瞭解臺灣國際貿易的發展,藉由荷蘭人之手,臺灣進入 世界貿易體系,開啟以商品經濟為導向的農業發展,直至今日臺灣仍然 是各方矚目的焦點;而荷蘭在臺灣的統治,藉由基督教的信仰、原住民 文字的使用、農業的初步發展、新品種的引進…深入影響今日的臺灣社 會。以下是學生完成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的感 想與回應:

108 心怡:我覺得荷治時期,臺灣的社會發展好的一面是:建造許多建築 物.引進一些農作物、新詞彙.還有黃牛.

      不好的一面是:過分繳稅.限制了臺灣人的行動、自由、宗教 和原住民的自由.

108 玉婷:我覺得荷治時期,臺灣的社會發展好的一面是:荷蘭引進碗 豆、釋迦、番茄等新作物.為了提高效率.興建水庫.引進黃牛.

      不好的一面是 1.行動限制 2.嚴禁漢人與原住民交易 3.不能       私藏武器、自由和集會.

108 思閔:完成臺灣與世界接軌的學習單之後.才發覺臺灣在世界地理位 置上原來佔據了這麼重要的地位.不過也就因為荷蘭人.才能 使臺灣的歷史中.增添不少的新文化.

      完成臺南雙城記的學習單.我覺得這幾座古城都可以看見以前 的人使用一些器具的方式和樣子.還有他們的發明智慧.真得 好厲害

108 怡靜:我覺得荷治時期,臺灣的社會發展好的一面是:在臺灣建教 堂、設學校、引進新作物.使臺灣人進入世界貿易體系.讓原 住民有自己的文字.

      不好的一面是荷蘭人將臺灣的鹿皮與梅花鹿大量出口.使台灣 的梅花鹿變少了!

108 映菁:完成臺灣與世界接軌的學習單後.我覺得臺灣雖然曾被外國人 統治.但他們也做了很多對現代臺灣有幫助的東西.也使我更

(26)

加了解臺灣的歷史、傳統、古蹟.

      完成臺南雙城記的學習單.我覺得雖然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 已經失去原有的面貌.但他們還是臺灣著名的古蹟.具有歷史 意義.應該要保存下來

108 以諾:我覺得荷治時期,臺灣的社會發展好的一面是:把基督教帶到 臺灣、提高農業的發展、引進新作物、興修水利.

      不好的一面是限制漢人的行動、自由、交易、宗教.向漢人徵 稅.

     

  從「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的感想與回應中,學生更加瞭 解荷治時期臺灣的國際貿易、農業發展、社會文化、歷史文物…的發展 演變,進一步地充實歷史相關知識,達到課後複習的效果。

  學習單三 「臺灣地名的由來」主題中,強調「用心疼臺灣—臺灣 地名追追追」的精神,鼓勵同學從周遭的環境著手,透過網路、圖書 館、鄉土考察或人物訪談,找出臺灣地名的小故事。除了找尋臺灣、高 雄、台南、鳳山、彰化…等眾人皆知的地名外,筆者建議學生找找本地 的路名、校名、鄉名、里名…等,進而瞭解地名與人類社會、文化、環 境的密切關係,感受今日地名的演變過程。筆者從學生蒐集的地名資料 中,編輯第二期臺灣歷史報(附錄六),以下是學生閱讀第二期《臺灣 歷史報》的感想與回應:

101 郭竫:看完歷史報後.我認識了許多地名的由來.沒有想到這些地名 的背後竟有那麼有趣的故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107 欣萍:我對地名的由來又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從這份資訊得知很多以 前不知道的故事.真的很有趣....原來在我們還沒出生前本 來以為很平凡的地方.都變得好生動.我很喜歡.

108 思涵:看來每個地方都有特殊的歷史緣由耶!好好玩唷!每個地名都 有它的由來.有的是以形狀.有的是因為那邊人發生的一些大 事.有些則是因為人們口耳相傳得來的.ㄒㄒ!學到了這麼多 地名.好高興!

105 雨潤:有些地名的由來很有趣.我覺得人們非常的聰明.可以利用地 形、語言、故事、工具、古蹟、工作、軍屯政策等來取地名.

(27)

我最愛的是阿里山地名的由來.英雄救美的故事看多了.可是 還是很愛看.

108 思閔:看了這麼多有趣的地名故事.真是覺得好神奇!沒想到這些地 方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雖然有些是虛幻的傳說.但是透過詳 細且生動的敘述.彷彿就像記錄了真實的事件!這些故事帶 給了我們想像的空間和地名的初步了解.

106 以諾:讀完了臺灣歷史報.才恍然大悟.原來阿里山地名的由來這麼 有典故.我們周圍許多的地名若不去研究思考.就不知道它的 含意原來這麼有趣.我覺得臺灣歷史報裡面的一些故事.都好 好看.我希望老師以後可以常常印給我們

108 映菁:原來臺灣的地名由來這麼多.而且還很有趣.看完了這篇臺灣 歷史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果爸爸或媽媽問我臺灣的地名 由來.我可以很大聲的告訴他.不用在吱吱吾吾了!還有可以 告訴妹妹臺灣地名由來的故事.這不僅讓我學到很多.也可以 讓家人學到很多.我們一家人就變成臺灣第一名的小博士了!

  從第二期歷史報讀後感的回饋中,學生透過地名背後的小故事,充 實自己的歷史課外知識,提升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透過鄉土地 名教學,更了解臺灣這塊土地的過去,加深對臺灣本土的認同感。

  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主題中,藉由清康熙時期、清 光緒元年與清光緒十三年的臺灣行政區域規劃與沿革,學生從中明瞭清 廷建置臺灣的過程與臺灣先民拓墾的順序。在此學習單中,大多數的學 生都能清楚繪製三個不同時期的臺灣行政區域(附錄七),並將演變的 過程歸納成圖表,如圖六所示。

(28)

圖六  清領時期的臺灣行政區域演變

  清康熙時期                 一府三縣

      臺灣府,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      

Ø

        沈葆楨積極治台時期       二府一廳

      臺灣府、臺北府、及卑南廳

        Ø

      清光緒十三年劉銘傳統治時期       三府一州

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及臺東直隸州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編製

  在完成學習單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想一想:從行政區域的調 整,人與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的多元交互影響,反映出何種關係與 現象?進而了解清領時代後期的臺灣人文環境、經濟活動、及先民移墾 的歷史變遷過程。

  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的主題中,以主題四 〈臺灣追想 曲〉為主軸,任選其中的一段課文、補充說明、活動練習、圖片、教師 教學補充,或自己延伸閱讀所得的知識…,將自己認為教學過程中印象 最深刻、最具代表性或最重要的人物、事件、活動、補充說明、故事、

教學內容、文化習俗、行政組織、歷史沿革、歷史古蹟…等資料圖像化

(附錄八)。以下是學生完成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的感想與 回應:

(29)

101 世鳳:我最喜歡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因為我覺得可以更深 入了解歷史.而且看到自己做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101 唐凌:我最喜歡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因為可以畫圖.不像 功課一樣死板板的

103 天佑:我最喜歡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因為學習單可以發揮 自己的才能.

101 宏偉:我最喜歡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因為我很喜歡畫畫.

108 奕維:我最喜歡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因為很好玩可以畫      畫

108 雅婷:我最喜歡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因為我很喜歡做學習 單.可以幫它塗顏色很漂亮.

104 君君:我最喜歡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因為我覺得學習單很 好玩.有的是畫圖的.有的是用寫字的.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 力

108 亞倩:我覺得對我學習歷史幫助最大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

因為不會難.也可以複習作業.又可以學習.

103 秉峰:我覺得對我學習歷史幫助最大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

因為畫畫的時候都會回想起上課的內容.

106 旻玲:我覺得對我學習歷史幫助最大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

因為簡單明瞭.又可以自由發揮我的畫畫才藝

106 奕皓:我覺得對我學習歷史幫助最大的是讓歷史再次重現的學習單.

因為畫起裡面的資料感覺很棒.

  從「歷史再次重現」的感想與回應中,藉由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 力,將歷史主題圖像化,協助歷史事件因果順序的理解,呈現當時的生 活情景,並從自己的繪圖為出發點,學習體驗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景,進 而重現歷史、回到過去。

  今將歷史科學習單的教學實驗,歸納整理其教學目標、教材內容、

教學活動、實施時間、以及教學成果,如表十四所示。

(30)

表十四 歷史科學習單

歷史科學習單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成果

引發學生 的學習動 機

1.社會課本 2.社會課後活

動記錄簿 3.社會學習單 4.阿公的布

袋—臺灣地 名的故事

1.原住民報報

2.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 雙城記

3.臺灣地名的由來 4.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 5.讓歷史再次重現

課餘 時間 45 分 課餘 時間 45 分 45 分

1.發行第一期臺 灣歷史報 2.發行第二期臺

灣歷史報

發揮學生 的想像力 與創造力

1.社會課本 2.社會課後活  動記錄簿 3.社會學習單 4.阿公的布   袋—臺灣地  名的故事

1.原住民報報

2.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 雙城記

3.臺灣地名的由來 4.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 5.讓歷史再次重現

課餘 時間 45 分 課餘 時間 45 分 45 分

1.學生自主性建 構當時生活情 景

2.學生主動找出 問題並尋求答 案

3.瞭解臺灣先民 開拓的歷程 達到課前

預習的效 果

1.社會課本 2.社會課後活

動記錄簿 3.社會學習單

1.原住民報報

2.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 雙城記

4.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 5.讓歷史再次重現

課餘 時間 45 分 45 分 45 分

學生具有教學內 容的先備知識

充實課外 的歷史知 識

1.社會課後活 動記錄簿 2.社會學習單 3.歷史相關的

書籍

1.原住民報報

2.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 雙城記

3.臺灣地名的由來

課餘 時間 45 分 課餘 時間

1.學生獲得教學 內容相關的知 識

2.鼓勵學生延伸 閱讀相關書籍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設計

伍、教學檢討

有關歷史科學習檔案的教學實驗學習單,筆者以教學內容為主,輔 之以相關的歷史知識,協助學生完成學習。藉由學生的作品,檢討此階 段活動的得失如下:

(31)

一、學生的反應

  學習單結合文字、地圖、漫畫、新聞報導、歷史古蹟…引導學生建 構學習歷程的知識,學生的反應可分成兩方面做說明:

(一)喜歡

1.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

 *學習單很好玩,有的是畫圖的、有的是用寫字的,可以發揮自己的   想像力。

 *要發揮想像力,才能將課文內容轉換成圖畫。

2.是多元化的學習

 *因為可以畫圖,不像功課一樣死板板的。

 *可以上網找資料,讓我知道很多課外的知識。

3.啟發自我潛能

 *因為簡單明瞭,又可以自由發揮我的才藝。

 *訓練我用網路、圖書館找資料的能力。

4.協助自我學習

 *學習單裡面有以前的課程,可以幫我們多增加記憶。

 *寫的時候會回想上課的內容,也可以複習作業。

(二)不喜歡 1.太麻煩

 *畫圖片有些很難。

 *討厭畫畫。 

2.不滿意自己的作品  *我都畫得很醜。 

 *我的分數很低,我很不滿意。

3.沒有積極學習

 *不想寫學習單。

 *懶得找資料。

二、改善之道

(32)

  學習單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檔案作品之一,藉由文字敘述為主的學 習單活動,達到課前預習的效果與充實課外的歷史知識;藉由創造性為 主的學習單活動,啟發歷史的聯想與引發學習的動機。學生不喜歡學習 單活動的原因,據查是:

1.不喜歡畫畫。

2.不滿意自己的作品。 

3.只是不想寫學習單。

 

  不喜歡畫畫或不滿意自己作品的學生,據查可能是覺得畫圖很麻煩 或認為自己畫得太醜了,筆者建議的改善之道是:

  讓學生仿製課文的圖片,透過學習與模仿,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

展現多元的學習智慧,完成學習單。此外,筆者也將優良的學習單作品 製作成冊,讓學生翻閱與欣賞,協助學生學習與觀摩。

 

  不想寫學習單的學生,據查可能是懶得找資料或找不到資料,筆者 建議的改善之道是:

  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以 4~5 人為一組,藉由工作的分配與團隊合 作,完成學習單作品,如:兩人負責查閱資料、另兩人負責學習單的繪 製、以及一人負責學習單的美工設計。

陸、筆者的話

  九十一年九月的第二週,進行單元十一 〈古早的臺灣人〉主題教 學時,同步實施學習單一 「原住民報報」的活動。筆者的〈教學日 誌〉記載:

  這是學習檔案的第一個學習單活動,我將主題訂為--「原住民報 報」,配合課本的教材內容,讓學生找尋原住民與史前遺址的新聞報 導,拓展課外的歷史知識,達到課前預習的效果。

      91/9/20

看到學習單一 「原住民報報」的學生作品後,我感到很驚訝,大 部分的學生都很盡力地完成這項作業,有些剪輯近期的新聞報導、文

(33)

章、或雜誌,以自己的話寫出專題報導的內容;有些同學特地到圖書館 找資料,影印後製作成精美的廣告文宣。

  學生的用心實在令我很感動,我從各班挑選最優良的作品,編輯第 一期的《臺灣歷史報》,讓同學互相觀摩與學習。在歷史報中,提到平 埔族人的生活、賽夏族的矮靈祭、泰雅族的射日傳說、泰雅族黥面文 化、阿美族豐年祭、達悟族飛魚祭都是課本的教材內容;而來義丹林豐 年祭--禮材傳真情、布農族歡慶原住民學院開學、霧社文化祭是近期刊 登的新聞報導;至於邵族的祭儀、排灣族的婚禮、魯凱族的琉璃珠都是 相當不錯的作品。

  總體看來,學生的第一次學習單作品表現地相當好,每班的平均分 數是 83∼88 分,也達到我預定的教學目標:1.引發學生的動機、2.達 到課前預習的效果、3.充實課外的歷史知識。比較可惜的是,多數的學 生剪輯新聞報導或引用書籍、文章時,未在學習單上註明資料來源,這 是下一次進行「原住民報報」活動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91/10/8

第一次月考後,進行單元十二 〈逐鹿臺灣〉與單元十三 〈唐山過 臺灣〉主題教學。

完成單元十二 〈逐鹿臺灣〉教學後,進行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 接軌及臺南雙城記」的活動。筆者的〈教學日誌〉記載:

這次的學習單活動是在課堂上進行,約計一堂課 45 分鐘完成。前 15 分鐘讓學生翻書找答案,並回答問題;之後,以抽籤方式讓學生在黑 板寫上答案,教師一邊講解學習單內容、一邊訂正正確答案。

在「臺灣與世界接軌」的部分,學習單內容與課本教材關連性高,

學生很快地找到正確答案,比較有成就感;在「臺南雙城記」的部分,

學生曾在小學畢業旅行時去過熱蘭遮城(即今日的安平古堡),印象很 深刻,但對於鐵剪刀與城牆遺跡印象模糊,要回答問題是比較困難、挫 折感加深。

完成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的教學活動後,

學生的反應是對單元十二 〈逐鹿臺灣〉的教材更熟悉,再次複習教學 內容,達到課後複習的效果;也有學生說「臺南雙城記」的學習單很 難,是課外的補充資料;學生也提到如果下次有機會去安平古堡,會注 意看看鐵剪刀與荷據時期的城牆遺跡。因此,此次活動也達到以文物古

(34)

蹟引發學生學習的效果。 

最後,請學生將此次的學習單黏貼於歷史科課堂筆記,做為日後評 分項目之一。

          91/10/7

 

進行單元十三 〈唐山過臺灣〉主題教學時,同步實施學習單三

「臺灣地名的由來」,筆者的〈教學日誌〉記載:

『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是我設計這次學習單活動的動 機,從自己熟悉的路名、校名、鄉名、地名、村名…著手,讓學生尋找 身旁的歷史小故事。

在學習單三 「臺灣地名的由來」中,學生找尋的資料幾乎是從書 籍與網路,甚至有學生反應:家長都不知道附近的地名是怎麼來的,覺 得這份作業很令人困擾,這也顯示出臺灣鄉土教育的不足。

令我深感遺憾的是:學生大都參考學習單上註明的資料來源,完成 這項作業。因此,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單內容是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差 別。下一次進行這項活動時,我需要提醒同學,除了參考學習單上附註 的資料來源,必須再尋找其他的相關網站或書籍。

最後,我挑選各班優良作品,並參考馬筱鳳所著的《台灣地名的故 事》,編輯第二期的《臺灣歷史報》。在歷史報中提到台北、基隆、打 狗、淡水、大稻埕、萬華、嘉義、新竹、彰化、臺南、屏東等都是課本 曾經提到的地名;而王田、軍屯政策、犁、甲都是今日地名的源頭;至 於烏來、阿里山、鶯歌都有傳奇性的地名故事,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 機。

      91/12/3

第二次月考後,進行單元十四 〈大船入港〉主題教學。

完成單元十四 〈大船入港〉教學後,進行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 域的演變」活動。筆者的〈教學日誌〉記載:

在課堂時間進行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以一堂課 45 分鐘時間,請學生畫出清康熙時期、清光緒元年沈葆楨積極治台時期與 清光緒十三年劉銘傳統治時期的臺灣行政區域圖。

基本上,學生對於上述三個時期的臺灣行政區域演變過程觀念很清 楚,但要把它們繪製成圖像,是有很大的挑戰性。

(35)

從學生的反應中,此次活動讓他們更容易明瞭、記憶清朝時期的臺 灣行政區域的建置過程,並藉由教師講解與自己的想像,建構先民土地 拓墾與經濟發展的過程。

也有一部份學生提到,很不喜歡這一次的學習單活動,因為臺灣地 圖很難畫,而且一次要畫三個一模一樣的臺灣,實在有夠痛苦。唉∼我 只能說:「身為臺灣人,連畫個臺灣都覺得是很困難的事情,那該如何 推廣臺灣本土的教育呢!!」最後,我只要求他們:臺灣地圖不必完全 一模一樣(當然不能用描的),但要看起來像是臺灣,不能差太多。

               91/12/30

完成單元十一至單元十四的教學後,進行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 重現」的活動,筆者的〈教學日誌〉記載:

YA!!終於完成所有的教材內容囉!接下來要進行的學習單活動,

需要學生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以課文內容、教學講解或自己的課外知 識,以圖像重建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景。

      91/12/30

完成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的評分後,我發現 1/2 的學生 參考課本的圖片,繪製學習單;另外 1/2 的學生以課堂講解的故事或延 伸閱讀的知識繪製學習單,讓人看了有眼睛一亮或會心一笑的效果。

這次的學習單活動是手與腦、文字與圖像、故事與想像、創意與設 計的結合,學生也非常喜歡這次的活動,因為畫畫很簡單、很容易,也 很輕鬆,達到引起學習動機的效果。

             92/1/14

歷史科學習檔案的學習單,共有五次活動,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單活 動並沒有加重課業負擔,反而是有助於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的效果。

學習單一 「原住民報報」,是學生評選『最受歡迎的學習單作 品』的第二名,普遍認為只要利用網路、文章或剪報就可以完成的作 業,而且還有《臺灣歷史報》可以看,就好像在看故事一樣,很有趣。

學習單二 「臺灣與世界接軌及臺南雙城記」,是學生評選『最受

(36)

歡迎的學習單作品』的第四名,雖然利用課堂時間完成,但內容與課文 關連性大,因此個人潛力發揮空間小,和一般的功課沒有太大的差別。

學習單三 「臺灣地名的由來」,是學生評選『最受歡迎的學習單 作品』的第三名,和學習單一 「原住民報報」不分軒輊,受歡迎的原 因也是一樣的。

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是學生評選『最受歡迎的學 習單作品』的第五名,除了少數擅長繪畫的同學之外,大多數學生認為 畫三個臺灣地圖,實在是有夠難,也無從發揮個人特色。

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是學生評選『最受歡迎的學習單 作品』」的第一名,是學生認為最簡單、最好玩、最有趣的活動,因為 可以自由想像、盡情發揮所長。如果不善於繪畫,也只要參考課本的圖 片,畫出圖像再著色,就完成作品了。

     

 第三節 考卷

(37)

  除了利用學習單進行教學評量,筆者也採取傳統式評量—「紙筆測 驗」,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所以考卷也是記錄學生學習歷程的一部 份。本研究應用「考卷」實驗的情形,說明如下:

壹、教學目標

1.達到課後複習的效果 2.診斷學習的成果 3.補救學習的缺失

貳、教材內容

1.各次段考考卷 2.平時考卷 3.歷史科題本13

參、教學活動

 放置於歷史科學習檔案的考卷可分為各次段考考卷及平時考卷兩 種:

 

 段考考卷方面,本校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由歷史、地理、公 民三科老師協同教學。當完成階段的學習後,由三科教師共同編輯一份 社會科段考考卷,總分是 100 分,歷史、地理、公民的分數比重依序為 34%、34%、32%。

 

平時考卷方面,以歷史科題本與教師自行編輯的單元考卷為主。當 完成一個教學小單元後,選擇歷史科題本的 14~16 個題目,利用 5~10 分 鐘進行課間評量,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當結束教學單元後,以教師自

13 南一書局印製,歷史科作業 — 社會領域(一),民國九十一年。

(38)

行編輯的單元考卷測驗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知識的吸收程度。

 

最後,學生以教學主題為順序,以每一次段考為階段,分次將考卷 裝訂整齊放入歷史科學習檔案中。

肆、筆者的話

  完成主題四 〈臺灣思想曲〉教學後,藉由「學生意見調查表」的 問卷分析統計,顯示學生最不喜歡歷史科學習檔案活動就是『考試』。

當時筆者的〈教學日誌〉記載:

  大多數的學生都不喜歡考試,主要是有挫折感、學習成就低、或題 目太難。學生的反應是:

 *我就是不太喜歡考試,很討厭的ㄋㄟ!!

 *因為每天幾乎都要考試,覺得有點煩!(不只這一科.是很多科.一 大堆加起來.)

 *如果考不好就會讓我沒有信心。

 *因為總是考不好呢!題目太難了,有些我都不會!

 *我都背不起來,所以都考不好! 

 *測驗時我都看不懂考卷的意思。

 *剛上完課有些還不太懂,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去了解。

  因此,考試只是診斷教學結果的消極方式,但不能全以紙筆測驗的 成績決定學生的學習成果。目前我所進行的歷史科學習檔案,以多元的 學習方式,如:學習單、學習作業、學習作品、考卷…結合課程、教學 與評量,協助學生建構歷史的相關知識。

  此外,針對學習成就低與認為題目太難的學生,筆者建議:必須要 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的準備工作,尤其在考試前,務必精讀 一次課堂筆記的重點,再瀏覽一遍課文內容,以培養正確的讀書方法。

考試結束後,筆者以 5~10 分鐘檢討測驗的題目,解決學生的疑惑。

  部分學生也提到,雖然測驗的成績未達理想,但也肯定適度評量的 結果,如:可以多做一些題目,讓我們更了解其中所不會的問題;讓我

(39)

學到考試時的哪一題不能再錯、多練習題目,以免月考分數太低…等。

             92/1/15

  筆者以歷史科題本與自行編輯的單元考卷,診斷學生對歷史科教材 的精熟程度,檢視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並修正歷史科教材教法,隨 時做補救教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高二部分,公司會計單元考股利計算;現金單元考現金及約當現金的計算、銀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2)選修 C.學習領導模組者,請以「有效學習策略」為主題,規劃 1 份教學 活化與課程創新之教學方案(請以整個單元撰寫為原則)

(2)選修 C.學習領導模組者,請以「有效學習策略」為主題,規劃 1 份教學 活化與課程創新之教學方案(請以整個單元撰寫為原則)

這個部分是我最滿意的檔案資料,單元或學習任務完成時,我會 利用時間整理教學成果,並且及時寫下省思,這些省思有利於下

十一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及小組討論 十二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並完成英文學習單 十三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市場學原理 電子商貿概論 營運管理學 商業財務學 專題習作. 選修單元(專修會計及財務) 計算機化會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