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前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章分成三個部分來探討和本研究有關的文獻 及相關的研究結果。第一節介紹寫作歷程的相關理論;第二節討論國中寫作相關 議題與研究;第三節探討創作性戲劇教學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 寫作歷程教學的理論與研究
一九七0年代,美國受到「兒童教育中心」思潮的影響,同時為解決當時學 生寫作能力低落的情況,使得寫作教學由傳統的「成果導向」 (product-oriented) 教學法逐漸轉變為「歷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教學法(賴銳霞,2001),其 中最有名且研究最多的是Hayes與Flower (1981) 所提的「認知歷程寫作模式」,
而後Hayes (1996) 又再針對此模式進行修正形成新的寫作理論模式,此為本研究 課程設計的依據。
為了能深切掌握Hayes (1996) 的寫作理論之內涵,在介紹此理論前,將先介 紹其前身-Hayes與Flower (1981) 的「認知歷程寫作模式」,接著介紹1996年 Hayes所提出的修正版理論,並比較新舊寫作模式的異同。
壹、Hayes 與 Flower(1981)的認知歷程寫作理論
一、理論內涵
Hayes與Flower (1981) 寫作模式的建立,係蒐集寫作者放聲思考所得資料謄
寫而成的口語原案進行分析所成,所以不單能知道寫作時的發展歷程,更提供了
許多以往歷程理論所沒有的細節資料,是對心理運作解說最詳盡、最常被人所引
用的寫作歷程模式(童丹萍,2004;黃郁婷,2003),如圖2-1。其主要包含下
列三個層面 (Hayes & Flower, 1981) :
(一)寫作環境 (the task environment)
凡是所有在寫作者寫作時,會影響其寫作表現的任何外在環境因素皆包含 在內,含「修辭問題」 (the rhetorical problem) 和「文章已完成的部分」 (text produced so far) 兩部分,其中「修辭問題」對寫作影響最重要,個體會依據「寫 作主題」 (topic) 、「讀者」 (audience) 、「刺激線索」 (exigency) 來決定 如何組織文章情采。
(二)長期記憶 (the writer’s long-term memory)
指個體心中所儲存的與寫作有關的主題 (knowledge of topic) 、
讀者(knowledge of audience)
、寫作計畫(writing plans)
的知識。在寫作時會依不同 的需要而自長期記憶中提取並運用相關的知識。在此部分有兩點需要注意的地 方:
1. 當個體接收有相關的線索時,會自長期記憶中提取可供使用的相關知識網 絡。
2. 個體通常會依寫作環境中的「修辭問題」去組織心中相關的知識,以供寫 作使用。
(三)寫作過程 (the writing processes)
分為計畫、轉譯、回顧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會受寫作者的監控。說明如 下:
1. 計畫 (planning)
在此階段,個體會在心中形成等一下要怎麼寫作的內在表徵。首先會出現 的次歷程是「產生想法」 (generating) ,也就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的訊息。
如果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的訊息不能很適切的符合目前的「修辭問題」,那麼就
會出現「組織」 (organizing) 的次歷程,來幫助個體整合想法和長期記憶中的
相關訊息,使個體對寫作的計畫更具實際執行的可能性,使個體能清楚定義哪 個是寫作的主要重點、次要重點、要怎麼用文字表達。而「組織」通常會受個 體對寫作所設定的目標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個體依設定的目標而組織形成新的 寫作點子後,新的寫作點子也會使個體再形成另一新的寫作目標,這過程會不 停地在寫作中持續出現。
2. 轉譯 (translating)
指將心中規畫好的點子落筆為文。在此階段中,個體需要依據寫作規則來 寫文章,例如:文體規則、作文格式、文法。這些事對寫作專家而言是輕而易 舉、已成為自動化的反應,但是對小孩子或是寫作生手而言,可就不是這麼一 回事,他們的短期記憶很容易被這些事占滿,以致沒有多餘的心力去思考究竟 要怎麼組織整篇文章。
3. 回顧 (reviewing)
包含「評價」 (evaluating) 和「修改」 (revising) 兩個次歷程。首先,個 體會先看看自己的文章是不是符合寫作目標、寫得好不好,接著再針對缺點進 行修改。然而個體不是只有在寫完一整篇文章時才會進行評價和修改,也可能 邊寫邊改,甚至在「計畫」階段就會對心中構思的語句進行修改。
(四)監控 (monitor)
「監控」決定著個體何時要從某個寫作歷程轉換到下一個寫作歷程,也會 影響個體組織想法的能力。而一個寫作者之所以寫作不流暢,就是因為他缺乏
「監控」的能力。
圖 2-1 Hayes 與 Flower (1981) 的寫作歷程模式
(摘自 Hayes & Flower, 1981, p.370)二、優點
Hayes與Flower (1981) 的寫作歷程模式之所以能引起廣大迴響,在於其對寫 作的觀點與傳統階段模式相較下有其特殊之處,筆者統合前人意見歸納如下(黃 郁婷,2003;Weigle, 2002):
1. 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詳細分析寫作的內在心理狀況。
2. 寫作歷程中的計劃、轉譯、檢視三個部分,會因應寫作者的需要交互循環。
3. 強調整個寫作歷程具有「遞迴循環的特性」,非傳統所主張的直線進行的歷 程。
4. 認為寫作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行為,亦即寫作受寫作者所設立的「目標」
寫 作 過 程 計 畫
產
生 想 法
組 織
目標設定
轉 譯 回 顧
評價修 改
監 控 寫作者的長
期記憶
主題知識 讀者知識 寫作知識 計畫知識寫 作 環 境 修辭問題
主題、讀者、刺激線索
文章已完成的
部分
影響,會依目標去引導整個寫作的進行。
5. 寫作者的目標是一種「階層性」的組織,首先設立主要目標,為了使目標具 體易實行,會再分成次要目標。
6. 當實際運用在寫作教學時,其效果比一般寫作教學來得好。
三、缺點
雖然其寫作理論有上述的優點及特點,然而在應用時仍需注意其限制,歸納 前人的看法,約有以下幾項(趙金婷,1992;Cooper, 1986):
1. 就模式效度而言,此模式未經大量資料加以佐證,所以效度仍有待考驗。
2. 分析的對象是寫作專家,所以此模式是一個理想的完整狀態,若以此去研究 一般或寫作能力較差者,可能會有解釋錯誤的現象或是模式中某些行為不會 出現。
3. 此模式重點在寫作者本身的認知歷程,除了「寫作環境」之外,沒有考慮到 寫作時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教室情境、人際互動等,有過度簡化之嫌。
綜合以上所言,我們可以發現「認知歷程寫作模式」的理論,對於寫作者的 心理歷程有詳盡的分析介紹,使人們能一窺寫作時心理運作的神祕黑盒子,而教 師在實際教學現場,可以依其理論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提供協助。然而因為當時的 心理學風潮著重個體的認知心理,其理論焦點也僅放在寫作個體本身,對寫作環 境、個體本身的動機、情感因素就較少著墨。
1980年代末之後寫作研究慢慢將觸角向外延伸,逐漸關注寫作的社會因素 (Hillocks, 2006) ,Hayes也在之後重新檢視此寫作模式,提出更具全面性觀點的 寫作理論。
貳、Hayes (1996) 修正後的新寫作模式
Hayes與Flower (1981) 的寫作模式著重於寫作者的認知歷程分析,在寫作教
學的運用上,當然也就由加強學生的寫作認知歷程,來作為提升寫作能力的方 法,然而寫作其實不該只視為個人將認知運思內容加以產出的行為,它其實會受 到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Sperling, 1996;引自Weigle, 2002) ,同時 Hayes (1996) 也發現動機和情緒對寫作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所以其有感於 之前所提出認知歷程寫作理論,尚有不足之處,故將舊有的寫作模式重新修訂,
形成新的寫作模式,茲詳細說明如下:
一、理論內涵
其寫作模式(如圖2-2)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寫作環境 (the task environment) 和個體 (individual) :
(一)寫作環境
1. 社會環境 (the social environment)
包含讀者 (the audience) 和合作者 (collaborators) 兩部份。因為讀者在閱 讀時會用他們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來閱讀文章,所以在寫作時需要考量讀者的身 份及文化背景,再依讀者的觀感和角度去進行寫作,好讓讀者能夠適切地明白 作者要傳達的想法,例如在正式寫作測驗中,最好依正規中文文法來寫作,並 適切舉例以說明主旨,而不要用現今流行的網路火星文來書寫。另外,寫作其 實是一種社會活動,故在進行寫作活動時的合作夥伴也會影響個體的寫作表 現。
2. 物理環境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包含文章已完成的部份 (the text written so far) 和所使用的寫作媒介 (the composing medium) 兩部份:
(1) 「文章已完成的部份」會影響寫作者之後的努力方向,例如繼續依先前的
寫作內容完成後半部、經後設認知思考後對文章進行潤飾與修改。
同的選擇。當個體運用不同的寫作媒介時也連帶會影響其寫作活動,例如以大 學生 (Hass, 1987; 引自Hayes,1996) 和小學生 (Hass, 1989) 為研究對象,均發 現使用電腦寫作時花在計畫上的時間,會比使用紙筆寫作時來得少;Butler和 Cox (1992) 、Phenix和Hannan (1984) 以一年級生為研究對象,發現採電腦寫 作時學生比較會反覆閱讀自己在寫出來的文章,而使用紙筆寫作時,學生比較 關注是將自己想到內容寫下來。
(二)個體
包含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動機和情感 (motivation and affect) 、 認知歷程 (cognitive process) 、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 四部份,茲說明 如下:
1. 工作記憶
Hayes與Flower (1981) 的寫作模式較少關心工作記憶,而新的模式以 Baddeley在1986年所提出的工作記憶模式為基礎,其包含三個部份:第一為「語 音記憶」 (phonological memory) ,儲存聽覺及口語的訊息;第二為「視覺/
空間掃描系統」 (visual/spatial sketchpad) ,儲存視覺或空間編碼的訊息(如 寫出來的語詞或圖表);第三為「語義記憶」 (semantic memory) ,儲存概念 化的訊息 (conceptual information) 。
在新模式中假設所有的寫作認知歷程皆會進入工作記憶,當個體在寫作時 需要自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訊息作為寫作素材、解決寫作時所遭遇的問題、確 定語詞的用法等及其他非自動化的寫作活動等,皆需要工作記憶來協助個體完 成。
2. 動機和情感
Hayes (1996) 認為在寫作中的動機和情感占有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寫作者
的目標、傾向、信念和態度及損益估計都可能影響寫作者的寫作工作和對寫作
的努力。而Dweck (1986) 和Palmquist、Young (1992) 也認為學生對於任務能
否成功的信念,會影響他們將要投注多少努力,如果他們認為寫作能力是屬於 天生的、穩定的特質,當學生面臨失敗時會感到焦慮、甚至放棄;相反的,如 果學生相信成功是來自努力,當他們遭遇失敗的寫作經驗時,則會更加努力。
至於要如何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可參考Bruning 和 Horn (2000) 的看法,其 認為有四個方法:提升學生對寫作的看法、採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寫作活動增 加學生的參與度、提供學生支持性的寫作環境、創造正向情感的環境。
3. 認知歷程
當個體在進行寫作時會運用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的資源來進行認知處 理,整個寫作過程中有三個主要的認知歷程:
(1)文章解釋 (text interpretation)
新寫作模式中以「文章解釋」取代舊模式中的「修改」 ,此認知功能可以 透過閱讀、傾聽、看圖像等方式形成內在表徵來達成。
(2)反思 (reflection)
「反思」指的是由已存在的內在表徵產生新的內在表徵,以之取代舊模 式中「計畫」的角色,而Hayes由許多研究資料發現反思的歷程其實不只一種,
因此新模式中又將反思分成三種:
A、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ing)
指的是解決寫作中所遭遇的問題,例如:如何將個別的詞彙組成一個句 子或是在文中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B、決策 (decision making)
指的是對寫作中的種種問題做選擇。例如:文中的用詞和語氣是否恰 當、如何安排文章的前後文脈絡。
C、推論 (inferencing)
在寫作中通常會用到的推論是推敲讀者對自己所撰寫的文章擁有多少
相關背景知識、讀者的興趣何在等問題。
(3)文章產出 (text production)
新寫作模式中以「文章產出」取代舊模式中的「轉譯」 。個體由內在的表 徵創造出新的語詞或圖像,而除了一般所認為的書寫之外, 「說」也很重要,
將所欲寫出來的內容以口語的方式表達,也有助寫作。本研究以戲劇表演方 式讓學生呈現所撰寫的文章腳本,就同時包含靜態的文字書寫及動態的口語 表達,能呼應Hayes新寫作模式的看法。
這三個歷程不只是在寫草稿時會有,當個體在修改文章時也會歷經這三部 分。
4. 長期記憶
個體在進行寫作時若沒有相關的文法字彙、文體類型、主題及讀者知識,
則很難寫出一篇文章,在長期記憶中的語言知識 (linguistic knowledge) 和文體 類型知識 (genre knowledge) 是個體組織文章架構的基礎,當個體的相關知識 愈豐富,文章也就寫得愈好。
Hayes在此並沒有對語言知識有深入介紹,對於此缺憾,我們可由Grabe 和Kaplan (1996) 在應用語言學研究上得到的結果來彌補,依Grabe和Kaplan (1996) 所言,語言知識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為語言學的知識 (linguistic knowledge) ,例如:字音、字形、修辭、文法;第二種為語段的知識 (discourse knowledge) ,例如:形成句子、論點、組織文章;第三種為社會語言學的知 識 (sociolinguistic knowledge) ,例如:能依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來寫文章。
Hayes認為其他與長期記憶相關的重要議題尚有:
(1)寫作基模 (task schemas)
包含對寫作目標的相關訊息、達成寫作所需的歷程、寫作歷程次序、評 價寫作是否成功的標準。寫作基模通常會受到寫作環境的刺激所激發,例如:
發現自己寫錯字;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反思時,發現論點寫得不夠好。而在經
驗的累積下,寫作基模會愈形精鍊,寫作能力也會愈好。
(2)讀者知識 (knowledge of audience)
Spilka和Blaustein (1986) 研究發現作者通常都用自己的角度來檢視自己 的文章的寫得清不清楚 (引自Hayes, 1996) ,然而當寫文章時其實應該由讀 者的角度出發,思考讀者是否能看得懂或接受自己寫出來的文章才是。
(3)練習的影響 (the impact of extensive practice)
若要寫出好文章,多多練習絕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隨著寫作經驗的累
積,個體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有助寫作的資源,例如: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寫作
策略、評價文章的標準、增加讀者知識。
圖 2-2 Hayes (1996) 修正後的新寫作模式
(摘自 Hayes, 1996, p.10)個 體
寫 作 環 境 社會環境
讀者 合作者
物理環境 文章已完成的部分
工具
動機/情感 目標
傾向 信念及態度
損益估計
認知歷程 文章解釋
反思
文章產出 工作記憶
語音記憶 視覺/空間掃
描系統 語義記憶
長期記憶 寫作基模 主題知識 讀者知識
文體類型知識
語言知識
二、與舊寫作模式的異同處
依Weigle (2002) 和Hayes (1996) 所言,新寫作模式與舊寫作模式的異同處 如下:
(一)相同處
皆認為寫作有三個重要成份:寫作環境、認知歷程、寫作者的長期記憶,而 且同樣重視個體更勝寫作工作環境。
(二)相異處
1. 認為在寫作中的動機和情感占有重要的角色
Hayes與Flower 的舊模式中關注的重點是認知,然而在Hayes (1996) 的模 式中寫作動機卻占有重有地位 (Hidi & Boscolo, 2006) ,視寫作是一個社會行 為,當寫作者的動機和情感不同時,其對寫作所持的目標、傾向、信念和態度 及損益估計也會不同,而且都可能影響寫作者的寫作工作和對寫作的努力。而 本研究以戲劇表演活動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使學生對寫作設定較高的目 標、願意為寫出較好的文章而努力。
2. 強調「工作記憶」在寫作時的角色
Hayes和Chenoweth (2006) 的研究指出高階的寫作技巧(如構思)有賴寫
作者將低階的寫作技巧(如寫出正確的字)自動化,因為如此一來才可以減少
耗損工作記憶的容量,而在寫作過程中運用了多少工作記憶也會影響寫作成
果。本研究除了利用戲劇表演活動提高學生的寫作動機與情感,也讓學生就戲
劇表演輔助單練習寫作表演的腳本,繼之再讓學生以腳本來發展正式的寫作文
章,希望能讓學生在正式寫作活動時將工作記憶放在如何組織文章、進行修辭
美化的工作上。
3. 認為視覺空間表徵和語言表徵皆有助寫作者理解文本
如果個體能好好利用文章中的圖案、圖表之類的視覺空間類的表徵,聽、
說、讀、寫的語言表徵,則在理解文本內容時會大大減低困難度。
4. 重新組織「認知歷程」的內容
以「文章解釋」取代舊模式的「修改」 ;以「反思」取代舊模式的「計畫」;
以「文章產出」取代舊模式的「轉譯」。認為「修改」的歷程並非寫作歷程中 的任何一個基本歷程,而是由文章解釋、反思、文章產出所組合而成的歷程,
而且需要運用到個體的長期和工作記憶來支持「修改」的運作。
5. 強調在寫作中「閱讀」占有關鍵性的角色。
在 寫 作 中 有 三 種 閱 讀 類 型 : 第 一 種 是 為 了 評 價 而 閱 讀 (reading to evaluate) ,指的是寫作者以批判性的方式閱讀自己的文章,去發覺可能的問 題和可改進的部分。另外兩種在寫作中的閱讀類型是:閱讀來源文本 (reading source texts) 和閱讀寫作指示 (reading instructions) ,若個體在寫作前即看不 清寫作題目、指示,則會寫出偏離主題的文章。
上述的Hayes (1996) 的寫作模式補充了舊有模式的不足,詳細描述了會影響 寫作的許多變項,特別是「動機」 、「情感」 、 「認知歷程」和「長期記憶」,也強 調在寫作中工作記憶的重要性,而且提醒寫作時讀者和合作者對寫作工作的影響 性,讓我們能用更全面性的角度去看待寫作活動。
參、小結
本節主要在介紹Hayes與Flower (1981) 的「認知歷程寫作模式」 、 Hayes (1996) 的修正模式。從文獻可以發現Hayes與Flower (1981) 的「認知歷程寫作模式」對 寫作者的寫作認知歷程有詳細的介紹,但是卻忽略了個體動機、情感及其他外在 環境因素對寫作的影響性, Hayes (1996) 的修正模式則正好補充了其不足之處,
對整體的寫作活動有較完備的介紹,同時也符合現今關注學生的寫作態度,重視
社會性互動的潮流,因此本研究以Hayes (1996) 修正版的寫作模式來作為設計教 學活動的依據。
由Hayes (1996) 修正版的寫作模式可知個體若要能寫出一篇文章,寫作知識 是不可或缺的,而文體類型知識為個體寫文章時的基礎,童丹萍(2005)指出教 導學生文體知識,有助學生組織文思、產出內容,減少轉譯時工作記憶的負荷,
所以筆者在課程設計時,會先教導學生文體知識,以作為學生之後寫作的依據,
再以戲劇活動的趣味性來提升學生對寫作的正向態度,藉著讓學生寫作表演的腳
本為由,使學生樂於運用所學到文體知識來練習將心中的靈感產出。為了輔助學
生提取相關寫作知識進行深層文意的表達及組織文思,因此筆者依文體結構要素
編寫戲劇表演輔助單,用來協助學生思考如何將心中的想法分配在適切的文體架
構之下,在填寫輔助單的同時也鼓勵學生和小組成員討論及觀摩他人作品,發揮
Hayes (1996) 寫作模式中「合作者」對寫作活動的影響性,期望在融合教導認知
技巧、引發學生動機與情感與加強同儕合作的方式下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與興
趣。
第二節 國中寫作相關議題與研究
寫作的議題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心,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年級學 生,且採用限制寫作題型,藉由文獻的探討將更有助於研究者設計適合國中七年 級學生的實驗課程,以下將先介紹限制寫作,接著分析寫作歷程導向教學的相關 研究,最後介紹動機情感因素與寫作的相關研究。
壹、限制式寫作
一、限制式寫作的定義
「限制式寫作」 (limited writing) 一詞最早是由陳滿銘教授在擔任「國家考 試國文科專案小組」的召集人時所提出的,所謂的「限制」就是「引導」,所以 也可以稱為「引導式寫作」,現今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寫作題目型式即屬於此,
是一種有別於傳統作文的新興作文型式,又可稱為「供料作文」 、 「給材料作文」、
「非傳統作文」、 「新型作文」 ,前兩種名稱為大陸常用名稱,後兩種名稱為台灣 常用名稱(仇小屏,2006;陳佳君,2006)。與傳統作文命題方式相較下,除了 給予寫作題目之外,還另附加引導學生寫作的說明或限制的條件,使學生在寫作 時有明確的方向可依循,減少學生文不對題的犯錯機會。
以下以 95 年國民中學寫作測驗的試題來說明:
題目:體諒別人的辛勞
說明:一天的生活當中,有許多人為我們做許多事,不可能凡事只靠自己。
如果能多體諒別人,懂得感謝和寬容,不僅自己覺得快樂,家庭、社會 也將會更溫馨和諧。想一想:在你的生活周遭,親長、朋友、社會大 眾……,那些人為你付出、為你服務?你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行動來 面對或回報他們?若他們的付出或服務不能盡如你意時,你又該如何?
※不可在文中暴露自己的姓名
※請勿使用詩歌體
首先點出寫作的題目為「體諒別人的辛勞」 ,接著添加說明部分的文字,用 來引導學生寫作之用,避免學生在下筆時毫無頭緒,而標示粗體部分更進一步提 醒學生在寫作時需要寫到的條件,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此題目時,有何必定要具備 的內容,而閱卷評分時也可以依題目所規範的寫作方向來當作評判的依據,最末 再提醒學生進行寫作時要遵守不暴露自己姓名、不採詩歌體來呈現寫作內容的規 定。
二、限制式寫作的優點
自八十六年大學聯考的作文首度突破單題的「傳統式」作文命題之後,新型 的作文便逐漸受到青睞(郭祖珮,2003),不論是在寫作測驗或寫作教學上,限 制式作文均是一種較佳的命題方式,其優點可由寫作教學和寫作評量兩方面來說 明(仇小屏,2006;黃秀莉,2004):
(一)在寫作教學方面
1. 能針對學生的特定語文能力做訓練
採限制式作文時,教師可依教學需求、學生素質差異,設計出適切的題目 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般而言寫作能力可分三層次: 「一般能力」 、「特殊 能力」、 「綜合能力」 ,傳統的命題方式僅能訓練綜合能力,而限制式作文則能 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步練習(李靜雯,2006)。例如想訓練學生對誇飾修辭的運 用能力,就可以限定學生寫作文時一定要使用誇飾法;而當學生的寫作能力尚 不足以寫出一篇長篇文章時,也可以由詞開始寫起,逐漸練習寫句子、一段文 字,直至一篇完整的文章。
2. 有助學生的寫作興趣
限制式作文的題目可隨命題者的創意而有多種面貌,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
進行寫作,而且如上述所言,「限制式寫作」可以鎖定能力來命題,當學生能
文產生放棄或厭倦的心態。
3. 能結合閱讀與寫作教學
研究發現閱讀會影響學生的寫作能力 (Hayes, 1996) ,若要提升學生的寫 作表現,整合閱讀與寫作兩者實為一種不錯的方式(陳鳳如,1999)。限制式 寫作則正好可以將題目與範文結合,讓學生在寫作前先閱讀範文,再將從範文 中習得的寫作技巧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比傳統的命題方式更能達到訓練的效 果。
4. 不受限於寫作時間的長短
Langer與Applebee (1987) 研究指出一般教師反應在正規的課堂上,其實並 沒有太多時間讓學生從事寫作活動 (引自Hillocks, 2006) ,然而若學生不在學 校練習寫作,教師就無法針對學生寫作過程中的缺點加以矯正。限制式寫作因 為題型設計靈活,不限定學生一定要以篇為單位來寫作,也可以詞、句、段來 進行寫作,所以教師不必非得以一或兩堂課時間讓學生寫長篇作文,也可以運 用零碎時間讓學生寫作短篇文章,同樣可以達到寫作教學的目的。
5. 能因材施教
教師能依學生程度的不同來設計題目,當學生的寫作能力較不足時,題目 中所給予的引導說明可較多、條件規定可較明確,讓學生在寫作時依題目條件 來發展文章架構;當學生的寫作能力較成熟,則可以減少條件限制,讓學生有 較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二)在寫作評量方面
1. 能提升信度
作文評分因為屬於主觀式評分,所以容易因為評分者因素而影響評分信
度,這也是寫作評量最易引人爭議的地方(柯華葳,2004),若在設計題目時
能明確規範寫作條件則可以改善此一缺點(鄭圓鈴,2005),而限制式寫作題
目中的條件因為具有強制性的,可要求學生據此寫作,評閱者也可據此評定等
級,有助提高評分者信度。
2. 提升效度
鄭圓鈴(2005)認為對試題的題目範圍加以限制,有助提升寫作測驗的效 度,而限制式作文的特性即是可要求學生針對某些特定條件來寫作,所以在鎖 定某些特定寫作能力的情況下,評量的效度也可以比傳統作文命題方式來得 好。
3. 減輕批改的壓力
因為評分的標準不易拿捏,同時學生有時在不瞭解作文重點下,也易寫出 不知所云的文章,所以不少的國文教師視批改學生的作文為畏途(紀淑琴,
1998),若採用限制式寫作,因為題目已清楚規範作文所需具備的條件,在批 改作文時有明確的標準可為依據,自然可減少教師批改作文的壓力。
三、限制式寫作的缺點
雖然限制式寫作有上述的優點,然而若限制式寫作中所設定的條件或引導的 字句過多,學生所寫出的文章可能會變成僅是回答題目所要求的條件,反而阻礙 了學生的寫作運思歷程,使得學生無法盡情發揮才思,這是採用限制式寫作時需 要特別注意的一點。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瞭解限制式寫作與傳統作文的差異在於除了如同傳統作
文一般具有單一題目之外,尚會在題目之外多附加引導學生思考寫作方向的說明
文字,也會明確地列出在寫作時需要具備的條件,有助學生聚焦寫作重點,寫出
一篇文題相符的文章,讓學生的寫作更輕鬆,尤其透過其靈活的題型,有益於學
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因為作文條件明確,減少評分的爭議,有助於提升寫作評
量的信、效度,然而採用限制式寫作時也須注意所設定條件不宜過多,以免侷限
學生的寫作創意。
貳、寫作歷程導向教學的相關研究
許多寫作歷程導向教學研究發現著重於對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協助,對於提升 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助益,例如Carol、Booth和Robert (2007) 歷經8年的大 規模研究結果即支持前人看法。筆者整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依不同層面分別敘述 如下:
一、針對文體知識的相關研究
以往的研究者認為直接教導學生既定的寫作模式或寫作策略是不良的教學 方式,因為此法可能會僵化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固守既定的寫作步驟。若能讓學 生在情境中學習,或是加強師生間的對話互動對學生的寫作表現則是比較有利的 (Applebee, Langer, Nystrand, & Gamoran, 2003),而透過同儕間的討論、共同解決 問題的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協助學生有效達到寫作目標 (Liftig, 1990; Salend, Elhoweris, & Van Garderen, 2003) 。近來研究發現,教師若 能提供互動或情境學習的機會,再加上教導學生確切的寫作知識,對學生的寫作 能力更有益。
Hillocks (1986) 研究發現教導學生寫作文章的規則(學習如何修改文章、統 整句子、探究問題、寫作特殊技巧),並配合師生間針對教學主題的互動,是一 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引自 Hillocks, 2006) 。其他相關研究結果如表 2-1 所示,由 表 2-1 可知,Yeh (1998) 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教導兩種論說文寫作架 構:第一種寫作架構要求學生的主張(含結論、提出的論點)要和相關資料(如:
理由、假定、證據)相串連,而且要以證據來持支自己的主張,其文章脈絡需先
陳述理由最後再歸結出對該事件的主張,第二種寫作架構包含:證明(依事實提
出論點)、評價(對論點進行評價)、建議(提出論點)。控制組則施以概念構
圖教學法。兩組學生在寫作完成之後均安排班級性的辯論活動,使學生能將所學
與生活相結合。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的文章品質比控制組好,而且在少數民族學
生上的效果特別好,然而在機械層面,如正確拼字、文法、文章格式,則不具提 升效果。
De La Paz (2005) 以八年級學生為對象,結合歷史和寫作課程,教導歷史推 理策略、寫作計畫和寫作文體知識,發現有助學生寫作表現;Lienemann、
Graham、Leader-Janssen 和 Reid (2006) 以二年級一般及特殊學生為對象,教導 計畫和故事寫作策略,發現多數學生的故事更完整、後測文章長度較長,而全部 學生的作文品質均提升。
在國內方面,蔡銘津(1995)的研究顯示,教導文體知識對三年級學生而言,
在故事體及說明文上,實驗組的整體作文表現具有提升的效果,對五年級學生而 言,實驗組於說明文的「組織結構」優於控制組。許文章(2001)的研究則顯示 提供文體知識對學生在作文上的「總分」、「內容思考」、「組織結構」表現具 有提升效果。
由研究可知教導學生明確的寫作架構,並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活用知識,其 實是一個可以採納的教學方式,因為寫作架構可以協助學生組織寫作材料,而情 境學習則提供學生應用所學,使之能在往後處理類似文體的寫作時,能活用寫作 原則,只是在教學時應依不同文體教導不同的架構及搭配適切活動。
表 2-1 針對文體知識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蔡銘津
(1995)
國小三年級 和五年級
1. 教導故事結構法和說 明文結構(文體知識)
2. 利用交互教學法的程 序及直接教導的原則 進行教學
1. 五年級和三年級在寫作能力 中的「組織能力」,實驗組均 優於控制組。
2. 五年級在說明文的「組織結 構」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 3. 三 年 級 在 故 事 體 及 說 明 文
上,實驗組的「文字修辭」、
「內容思想」、「組織結構」
均優於控制組。
續表 2-1 針對文體知識的相關研究 Yeh
(1998) 七年級學生 教導論說文架構配合生 活情境的教學與採概念 構圖法教學效果的差異 比較
1. 實驗組的寫作表現(文章發展 性、用語)顯著高於控制組,
而且在少數民族學生上的效 果特別好。
2. 兩組在機械技能的表現無異。
許文章
(2001)
國小六年級 設計故事文法形成圖表 式組織幫助學生組織記 敘文類的文章
1. 對寫作表現有部分成效 (1)在作文評定量表的「總分」、
「內容思考」、「組織結構」表 現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
(2)在作文評定量表的「文句表 達」、「基本技巧」表現上,實 驗組與控制組並無顯著差異。
2. 在文句表達、組織能力、段 落、組織原則、故事文法內容 和因果關係表現上沒有成效。
3.「寫作表現」與「組織能力」
之間並無關聯。
De La Paz
(2005) 八年級學生 採自我調整策略發展模 式 (SRSD) 教導歷史推 理策略 (who、compare、
note) 、論說文寫作策略
(發展主題句子、加入支 持證據、拒絕反方意見、
結論)
實驗組在「文章長度」、「說服 品質」、「論點個數」、「歷史 內容正確性」、「對歷史的瞭解」
較控制組佳,但是在「對歷史的 瞭解」部份進步不大。
Lienemann
、Graham、
Leader-Janssen
、Reid (2006)
二年級普通 及特教共 6 位學生
教計畫(決定要寫什麼、
發展更進一步的寫作計 畫、擴大寫作計畫)和故 事寫作策略(以 7 個故事 成份進行組織:誰是主 角?故事發生在何時?故 事發生在哪?主角主要想 做的是什麼?主角試圖去 做時又發生了什麼?故事 最後如何結束?主角感覺 如何?)的方法
6 位受試者後測的故事更完整,而
除了一位學生之外,其餘 5 位的
後測文章長度均較長,在寫作品
質上,6 位中的 5 位其作文品質
提升了 137%-277%,最少的也增
加了 113%。
二、針對程序性知識的相關研究
Burtis、Bereiter、 Scardamalia 和 Tetroe (1983) 以 10、14 歲學生為研究對 象,分別接受三種不同教學法;1.直接教導寫作的策略(介紹寫作計畫時需考慮 的因素:目標、讀者、主題知識、組織等);2.觀賞錄影帶中的實際示範(以放 聲思考方式進行);3.兩者兼具。研究結果顯示 10 歲的學生無法瞭解示範者的 行為,且在三種教法下皆沒有顯著效果,而 14 歲的學生雖然可以瞭解示範者的 行為,並且有類似模仿的行動,但是只能學到表面的寫作行為,並無法靈活運用 寫作策略。
Smagorinsky (1991) 以 11 年級學生進行研究,受試者被隨機分派接受三種 不同教學法:1.寫作模式組:教導何謂論說文,但是沒有教怎麼將論說文的要素 整合在一起的程序性知識;2.一般歷程寫作組:教學方法為自由寫作和腦力激盪 方式;3.特殊作業寫作歷程組:教導學生怎麼從範文中整合出標準、找出正例和 反例,例如:讓學生閱讀一個和言論自由有關的文章,讓他們從中建構出一個標 準,並想出例子去支持他們所建構出來的標準。研究結果發現:寫作模式組的學 生在實驗處理前的寫作能力差,實驗處理後的寫作能力雖然仍差,但是已有進 步;一般歷程寫作組學生在實驗處理前的寫作能力佳,實驗處理後的寫作能力並 沒有進步;特殊作業歷程組的學生在實驗處理前的寫作能力差,實驗處理後的寫 作能力接近高標準。
上述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2,由研究可知教學時應提供學生程序性知識,因
為寫作過程的知識係屬「陳述性知識」,只教導學生該類知識,雖然可使學生瞭
解寫作應有的過程,卻不一定能瞭解究竟該如何實際去執行。所以教師在教學時
應該要關心學生的寫作歷程,提供適時的協助,而不能僅針對學生的寫作成果做
批改或建議。
表 2-2 針對程序性知識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Burtis、Bereiter、
Scardamalia 和Tetroe (1983)
10、14 歲學 生
直 接 教 導 寫 作 的 策略。部分接受原 則的教導,部分觀 賞 錄 影 帶 中 的 實 際示範(以放聲思 考方式進行)
1. 效果不彰。
2. 研究啟示:第一點,教導寫作過程 的知識屬於「陳述式知識」,不同 於把對寫作過程的瞭解轉化為知 道如何去做的「程序性知識」。第 二點,應提供學生程序性知識。
Smagorinsky (1991)
11 年級學生 比 較 寫 作 模 式 組、一般歷程寫作 組、特殊作業寫作 歷 程 組 的 教 學 成 效
1. 寫作模式組的學生進步有限 2. 一般歷程寫作組學生沒有進步 3. 特殊作業歷程組的學生在實驗處理
前的寫作能力差,實驗處理後的寫 作能力接近高標準。
三、整合式寫作教學的相關研究
寫作教學係一複雜的活動,觀察近來的寫作教學研究,發現有將寫作課程與 其他資源或活動整合的趨向(相關研究整理見表 2-3)。例如閱讀與寫作兩者向 來是密不可分的 (Applebee, Langer, Nystrand, & Gamoran, 2003),國內學者陳鳳 如(1999)就曾以「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來教導國中生寫作,發現 對寫作表現、寫作動機、寫作價值感和寫作堅持力均有顯著提升效果。
心智圖的教學應用廣泛,亦有研究將之與寫作教學結合,涂亞鳳(2005)教 導國中生以心智圖來組織寫作文思,發現有助提升學生的寫作表現,林宜利
(2003)結合心智圖與繪本教學亦有相同結果,然而對學生寫作興趣不具提升效 果。
在以國中生為對象的結合思考與寫作教學的研究中,紀淑琴(1998)以國中
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思考寫作教學法的成效,發現實驗組學生在寫作表
現(內容思想、組織結構有顯著提升,但在文字修辭部份則未達顯著)、批判思
考能力、創造思考能力的表現高於控制組學生,然而在寫作後設認知中的各部份
則不具提升效果。郭祖珮(2003)則以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實驗組
學生對於上作文課及寫作的興趣顯著提升,然而在寫作表現、批判思考能力、創 造思考能力則不具提升效果。
在國外方面,Englertc、Raphael、Anderson、Anthony 和 Stevens (1991) 採用 CSIW 協助學生寫作的計畫、組織、轉譯、修改和校訂層面,De La Paz 和 Graham (2002) 採用教導寫作策略、進行同儕檢核方式,Carol、Booth 和 Robert (2007) 採 用認知策略教學法,以一系列包含教導學生計畫、目標設定、尋找寫作材料、監 控寫作歷程、檢核修改、反思、評價文章的教學方式,並配合學習單指引學生步 驟,全面性地提升學生的陳述性、程序性知識及監控能力,均發現實驗組學生的 寫作能力顯著優於控制組。
整合性的寫作教學策略研究多顯示其成效很好,然而其中的問題是因為採用 多種介入策略,所以無法釐清究竟是何種策略對學生的寫作表現影響最大。
Page-Voth 和 Graham (1999)的研究分就目標設定組、目標設定加教導論說文寫作
策略組、控制組做比較,細部畫分不同介入方式,結果發現設定寫作目標有助寫
作表現,然而若給予學生寫作目標又再教導寫作策略,其論點數不會特別多、文
章品質也並不會特別好,此研究雖然也為整合式研究,但因採用三組受試者,所
以可以清楚得知不同介入方式的影響效果。
表 2-3 整合式寫作教學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Englertc、
Raphael、
Anderson、
Anthony 和Stevens (1991)
四年級和 五年級的 普通學童 和學習障 礙學童
1. 採「寫作認知策略教學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Writing,簡稱 CSIW)」:
(1)計畫和組織層面:透 過計畫思考單,搭配小組 的腦力激盪活動、組織思 考單幫助學生組織寫作材 料。
(2)轉譯層面:輔以寫作 思考單協助學生將寫作計 畫轉譯為文章
(3)修改和檢核層面:透 過修改思考單引導自我和 同儕檢核修改文章
2. 先由教師示範再逐漸讓 學生獨作的方式教導說 明文
實驗組的寫作表現優於控 制組。
紀淑琴
(1998)
國中七年級 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 1. 有助提升「寫作表現」 (內 容思想、組織結構有明顯 的效果,但在文字修辭部 份則差異不顯著)、「批 判思考能力」、「創造思 考能力」。
2. 無法提升寫作的後設認 知。
(續下頁)
續表 2-3 整合式寫作教學的相關研究 陳鳳如
(1999)
國中八、九 年級
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 程模式
1.對高、低寫作能力者的寫 作表現(包括寫作品質、
寫 作 創 意 與 寫 作 內 容 觀 點)、閱讀與寫作的自我 覺察均具有增進效果,且 低寫作能力者的增進效果 更為突顯。
2.就寫作動機、寫作價值感 和寫作堅持力而言,實驗 組的低寫作能力者均優於 控制組的低寫作能力者。
3.實驗組的寫作信念優於控 制組。但是寫作情感沒有 顯著的增進效果。
Page-Voth和 Graham (1999)
七、八年級 學 習 及 寫 作障礙生
分就目標設定組、目標設 定加教導論說文寫作策略 組、控制組做比較
1.設定寫作目標有助寫作 表現(論點數、文章品質 較好、文章長度較長)。
2.給予學生寫作目標又再 教導寫作策略,其論點數 不會特別多、文章品質也 並不會特別好。
De La P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