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 葉碧苓

*

摘 要

目前學界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發展,大多特別著重「臺展」開辦所帶來的影 響,而10 回的「臺展」圖錄與 6 回的「府展」圖錄,更是最常被引用的資料。事實 上,在「臺展」開辦以前,臺灣的書畫雅集、展覽會,以及書畫圖錄的刊行早已開 始。觀賞圖錄雖然比不上在展覽會場直接觀賞書畫作品來得印象深刻,但書畫圖錄 的印刷出版,可以讓觀賞者的角色轉換成為讀者,不受時、空限制在書齋中細細品 味、研究。

對於從事臺灣美術史的研究者來說,以「作品」之造形要素作為研究的基礎,

幾乎已是共識。戰後,臺灣的收藏界習慣以「臺灣文獻」之俗稱泛指二戰前的書畫 作品。但因歷史潮流的沖刷,二戰前臺灣收藏或創作之書畫作品散佚頗多,當所謂 的「臺灣文獻」出現時,當時印製之書畫圖錄就成為收藏家與研究者判定其為「真 跡」與否的最佳比對基礎。

換言之,若想要真正掌握近代臺灣書畫發展的過程,透過出版的書畫圖錄,從 事相關研究之模式,對現今的研究者來說,似乎有其必要性。本文擬從展覽會的舉 辦到書畫圖錄印刷刊行的過程、內容,以及形成原因,究明日治時期書畫圖錄在臺 灣的出版情形;並將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分為徵集型、收藏型、展賽型及 報紙刊載等類型,加以整理介紹。

關鍵字:書畫圖錄、臺灣文獻、臺展(府展)

* 輔仁大學歷史系暨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2)

18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壹、前言

貳、徵集型書畫圖錄 參、收藏型書畫圖錄 肆、展賽型書畫圖錄 伍、報紙刊載之書畫圖錄 陸、其他

柒、結論

壹、前言

對現今的人們來說,想要親睹書畫「作品」,最佳的方式就是配合展 覽館開放的時間,親自蒞臨展覽會場,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近距離的欣 賞「真跡」。如果覺得意猶未盡,或是時間無法配合,也可以購買次「真 跡」一等的「圖錄」,在家中書桌上反覆「清玩」。從圖錄上「閱讀」得 來的下真跡一等之書畫印象,雖然比不上在展覽會場直接觀賞書畫作品來 得深刻。但是,圖錄的印刷刊行,可以讓觀賞者的角色轉換成為讀者,不 限次數,不拘時間,在書齋中細細品味、研究。1特別是近代以珂羅版等 照相複製印行之書畫圖錄,雖比不上「真跡」,但其清晰度亦足以稱之為 次「真跡」一等之「肉筆」再現。2

對於從事臺灣美術史的研究者來說,以「作品」之造形要素作為研究 的基礎,幾乎已是共識。3戰後,臺灣的收藏界習慣以「臺灣文獻」之俗 稱,泛指二戰前的傳統書畫(書法與水墨畫)作品。4但因歷史潮流的沖 刷,二戰前臺灣收藏或創作之書畫作品,散佚頗多,當所謂的「臺灣文獻」

出現時,收藏家與研究者如何判定其為「真跡」與否?當時印製之書畫「圖 錄」,就成為最佳的比對樣本。因此透過書畫圖錄,從事臺灣書畫史相關 研究之模式,對現今的研究者來說,似乎有其不得不如此之必要性。

1 成田山書道美術館監修,《近代文人のいとなみ》(京都:淡交社,2006 年),頁 110。

2 成田山書道美術館監修,《近代文人のいとなみ》,頁 188。

3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臺灣美術史的展望》(臺北:雄獅美術,2005 年),頁 3-5。

4 蕭瓊瑞,〈「閩習」與「臺風」─對明清臺灣書畫美學的再思考〉,《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1

「閩習臺風」─明清時期臺灣美術之研究》(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 年),頁 105。

(3)

本文之論述主題為日治時期臺灣「書畫圖錄」之出版,之所以不使用

「美術圖錄」一詞,係因目前學界探討1945 年以前臺灣美術發展歷程時,

大多特別著重1927 年臺展的開辦,而 10 回的臺展與 6 回的府展的作品與 圖錄,更是最受關注且最常被引用的資料。5然而,臺展與府展自始至終 僅設立「東洋畫」與「西洋畫」兩部,並未納入傳統的書法與水墨畫。而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大量引進西方文明,傳統之書畫藝術受到挑戰,亦 曾於 1882 年出現小山正太郎(1857-1916)與岡倉天心(1863-1913)之 間「書法非美術(書は美術ならず)」之論爭。6有鑑於此,筆者決定採 用包容性較大的「書畫圖錄」一詞,而非「美術圖錄」。事實上,在臺展 開辦以前,臺灣的書畫雅集、展覽會,以及書畫圖錄的刊行早已開始。換 言之,若想要較為全面的關照近代臺灣美術發展的過程,掌握當時臺灣書 畫圖錄發行的情況實有其必要性。本文擬從展覽會的舉辦到書畫圖錄印刷 刊行的過程、內容,以及形成原因,究明日治時期書畫圖錄在臺灣的出版 情形。並將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分為徵集型、收藏型、展賽型及 報紙刊載等類型,加以整理介紹並深入探討。

貳、徵集型書畫圖錄

一、《高砂文雅集》

1914 年 9 月刊行的《高砂文雅集》(圖 1),係日治時期臺灣出版的 第一本書畫圖錄,由吉川利一、松尾德壽編輯,「高砂文集社」發行。其 徵集之名義,一方面為了紀念明治天皇逝世三週年,暨第三任臺灣總督乃 木希典將軍夫妻殉死的義節;另一方面歌頌大正天皇即位後,國家文運昌 隆。7吉川利一,號素月,1868 年出生於日本大分縣,為「臺灣子供出版 世界社」創辦人吉川精馬之父,1910 年來臺,從事文字創作,曾長期擔 任「臺灣商報社」的重要幹部。1925 年,長男精馬去世後,接手其所經

5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專冊Ⅰ臺灣美術近代化歷程:1945 年之前》(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年)。

6 近藤高史,《明治書道史夜話》(東京:藝術新聞社,1991 年),頁 128-133。

7 吉川利一,〈高砂文雅集發刊趣意書〉,《高砂文雅集》(臺北:高砂文集社,1914 年),無 編頁。

(4)

20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營之《南日本新報》社及「臺灣子供出版世界社」。8目前所見之著作有

《高砂歌集》與《尋常小學國語讀本漢字集、熟語集》。9松尾德壽,號 松月,生卒年不詳,僅知其曾為臺灣バツク社社長。10「高砂文集社」為 在臺日人成立之和歌吟詠集社,社址位於在臺日人集中居住之西門町新起 街。

1912 年 12 月,高砂文集社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訊息,徵集書畫 作品:「廣求本島在住之內地人、本島人名士,及有關係於本島名士揮毫,

學校生徒及青年諸氏亦得寄稿。」11該集收錄臺灣與日本官員、全島現代 名家、勝流揮毫之書畫作品約七百餘件,主編吉川利一、松尾德壽亦有多 件假名和歌、漢字書法作品。1914 年 9 月,由大阪的市田合名會社以鮮 明的照相珂羅版印刷出版的書畫圖錄,定價5 圓。12雖然定價頗高,但因 印刷精美,不久即熱銷完畢。1917 年 12 月,由羽賀銀松增編 50 件左右 的書畫作品,改由臺灣日日新報社印製再版,定價提高為7 圓。羽賀銀松,

號溪水,再版本收有一件羽賀親筆之橫匾〈心如鐵石〉。目前國立臺灣圖 書館藏有一本1917 年的再版本,筆者另於某收藏家中見過 1914 年版本。

《高砂文雅集》的書名頁為須賀金之助(1874-?,字龔方、恭方,

號蓬城,時任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教諭)手繪如大閑章的臺灣地形圖,

中央以篆字描成「高砂文雅集」5 字,落款「蓬城」,並押白文「須賀」、

朱文「金印」兩印(圖2)。書中部分圖錄外圍係彩色套印,若為黑白印 刷的圖片,不論水墨畫或書法,色彩明暗度都相當清晰。此集收錄作品以 在臺日籍文武官員及諸名士為主,臺籍書畫名家如趙雲石、羅秀惠、楊鵬 摶、洪以南、蔡碧吟、羅百祿、廖用其、王石鵬、蘇孝德、李逸樵等人亦 有作品收錄其中。13

8 游珮芸,《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2007 年),頁 169。

9 吉川利一,《高砂歌集》(臺北:高砂同人歌集編纂會,1924 年);《尋常小學國語 讀本漢字集、熟語集》(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27 年)。

10 〈慰問品寄贈〉,《臺灣日日新報》,1914 年 6 月 14 日,版 7。

11 〈發刊高砂文畫〉,《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12 月 17 日,版 6。

12 〈高砂文雅集出版〉,《臺灣日日新報》,1914 年 11 月 22 日,版 3。

13 李郁周,〈追索《高砂文雅集》〉,《書法教育》,第 202 期(2014 年 2 月),頁 24-25。

(5)

1 (1914)《高砂文雅集》

圖片來源:吉川利一,《高砂文雅集》,臺北:

高砂文集社,1914 年,封面,私人收藏。

2 (1914)須賀金之助(蓬城)篆書「高 砂文雅集」

圖片來源:吉川利一,《高砂文雅集》,臺北:

高砂文集社,1914 年,書名頁,私人收藏。

二、《翰墨因緣》

1931 年 8 月 4 日,臺北市古亭町了覺寺(今十普寺),舉行第 5 任 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號研海,1844-1915,任期 1906-1915)逝世 17 週年紀念法會,同時舉辦紀念書畫展覽。由臺灣經世新報社社長蓑和藤治 郎(號米南,生卒年待考)和尾崎秀真(號古邨,1874-1949)出面邀請 臺灣各界日、臺名士,如幣原坦、倉岡彥助、久保天隨、執行碩二、山本 竟山、三村三平、鷹取岳陽、吉田耕治、須賀蓬城、大久保石壽、大津鶴 嶺、魏清德、曹秋圃等人的書法,豬口安喜、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王 少濤、駱香林、蔡雪溪、郭雪湖等人的繪畫。14法會當天,第 14 任總督

14 〈佐久間將軍法要記念書畫展由了覺寺主催〉,《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8 月 4 日,版 n4。

〈故佐久間將軍法要開書畫展覽會京都多出品太田總督特偕祕書官臨場〉,《臺灣日日新報》,

(6)

22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太田政弘(號朴山人,1871-1951,任期 1931-1932)親臨追悼會,另有吉 田耕治、堀內次雄、西川萱南等人現場揮毫,總計 70 餘件作品。事後,

尾崎秀真將這些徵集來的書畫作品編輯成《翰墨因緣》(圖3)一書出版,

由了覺寺發行。

了覺寺原為創立於 1905 年之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布教所,該派之 本山是京都西本願寺。1914 年,更名為「了覺寺」,山號「城南山」,

由佐久間左馬太親筆揮寫寺額(圖 4)。寺名源自 1910 年廢寺之京都市 下京區「了覺寺」,並受贈原本該寺之法寶物。了覺寺為本願寺派寺院,

係日治時期臺北市南門、古亭一帶日本移民之信仰中心。戰後,了覺寺由 中國大陸佛教人士接收,改名為十普寺至今。1915 年佐久間左馬太逝世 後,其胸像、軍服、佩刀和書法作品〈汎愛〉等遺物,寄附於該寺。15此 後,每年佐久間之忌辰,該寺皆為其舉行追思法會。

3 (1931)尾崎秀真編《翰墨因緣》

圖片來源:李郁周,《書禪‧厚實 曹秋圃》,臺北:雄獅美術,2002 年 ,頁 49。

1931 年 8 月 5 日,版 n4。

15 尾崎秀真,《翰墨因緣》(臺北:了覺寺,1931 年),無編頁。

(7)

4 第 5 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筆揮寫「了覺寺」寺額

圖片來源:尾崎秀真,《翰墨因緣》,臺北:了覺寺,1931 年,無編頁,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1939 年 8 月 4 日,了覺寺舉行佐久間左馬太逝世 25 週年追悼會,以 及紀念書畫展覽會與席上揮毫會。16這次參與的人士與8 年前大為不同,

因為正值中日戰爭期間,故有包括第17 任總督小林躋造(1877-1962,任 期 1936-1940)在內的數位日本軍人參展。而日臺士紳與書畫家幣原坦、

三村三平、吉田耕治、倉岡彥助、執行碩二、大津鶴嶺、堀內次雄、大久 保石壽、魏清德、曹秋圃、駱香林、蔡雪溪、郭雪湖等人仍有作品參加,

總計 80 餘件作品。事後,尾崎秀真將這些徵集來的書畫作品編輯成冊,

書名仍為《翰墨因緣》,仍由了覺寺發行。兩次皆有書法參展的臺籍書家 曹秋圃家中,17以及國立臺灣圖書館皆藏有此兩本書畫圖錄。

三、《柏尾鞠子遺作集》

《柏尾鞠子遺作集》係25 歲早逝的女畫家柏尾鞠子(1912-1936)的 作品集,由其友人藤田晃將其生前創作的 27 件繪畫作品彙集成冊,以留 作親友、遺孤紀念。

柏尾鞠子出生於東京,未滿週歲即隨雙親渡臺。1927 年,就讀高雄 高等女學校,年僅 16 歲的柏尾鞠子以作品〈惠み〉(恩典)入選第一回 臺展西洋畫部,畫名轟動全臺。181928 年,高雄高女畢業後隨即考入東京 女子美術專門學校師範科西洋畫部就讀。1932 年,取得中等學校圖畫科 教師資格。1932、1933 年又分別以〈制服少女〉(圖 5)、〈少女〉入選

16 〈故佐久間總督の追悼法要〉,《臺灣日日新報》,1939 年 8 月 2 日,版 n2。〈佐久間總督追 悼法要四日了覺寺で〉,《臺灣日日新報》,1939 年 8 月 5 日,版 n2。

17 李郁周,《書禪‧厚實 曹秋圃》(臺北:雄獅美術,2002 年),頁 48-49、75。

18 〈臺灣美術第一回入選發表入選百一點〉,《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0 月 22 日,版 4。

(8)

24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第六、七回臺展。1936 年,產下長子岡村具一後不幸病逝。1938 年,鞠 子「三回忌」之際,其父柏尾具包與生前書畫同好,為其發起刊行「遺作 集」。19

5 (1932)柏尾鞠子〈制服少女〉

圖片來源:藤田晃,《柏尾鞠子遺作集》,高雄:

藤田晃,1938 年,無編頁,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6 (1926)林熊光編《呂世宜、謝琯樵、

葉化成三先生遺墨》

圖片來源:林熊光編,《呂世宜、謝琯樵、

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東京:編者,1926 年,

書名頁,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參、收藏型書畫圖錄

一、《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

《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係林熊光(號朗庵,1897-1974)

於1926 年 11 月自費付梓的一本收藏型圖錄,其中收錄與板橋林家淵源深

19 藤田晃,《柏尾鞠子遺作集》(高雄:藤田晃,1938 年),無編頁。

(9)

厚的三位西席先生之書畫作品 30 件,以精巧的珂羅版寫真攝製,收藏者 除了林家之外,尚有總督府博物館、尾崎秀真、魏清德(號潤庵,

1887-1964)、許丙等人。此圖錄為非賣品,由林熊光一人出資印製,分 贈給提供作品的收藏家及其他書畫同好。20

1926 年 8 月,總督府博物館於《臺灣日日新報》刊載預定在同年 9 月,於館中主辦呂世宜(號西村,1784-1855)、謝琯樵(號嬾雲,1811-1864)、 葉化成(號東谷,1812-?)三人之墨蹟展覽會的消息,希望收藏家提供 作品共襄盛舉。21不過,由於呂、謝兩氏的作品較多,後來展覽主題改為

「臺灣的兩大藝術家呂西村與謝琯樵的遺墨展覽會」,22附帶展出葉化成 的書畫,以及中國畫家黃樸(黃賓虹,1865-1955)的山水畫。總計此次 展出以林家收藏為主,輔以向全島各地收藏家商借之作品一百餘件,形式 則大小幅中堂、單條、聯對、橫披、扇面、小品、書冊皆有,另有呂世宜 刻書之楹聯、石硯等作品。23此外,新竹的兩大收藏家李逸樵、張純甫也 都拿出個人珍藏之呂、謝書畫參展,共襄盛舉。24

1926 年 9 月 4、5 兩日舉行的呂謝遺墨展,頗受各界歡迎,應觀眾要 求,主辦者乃將展期延至7 日下午兩點。9 月 6 日星期一原為博物館休館 之日,謝絕一般民眾參觀,但當天擅長詩文書法之新上任第 11 任總督上 山滿之進(號蔗庵,1869-1938,任期 1926-1928),特別到場觀賞,並巡 視博物館的狀況。上山總督對於各陳列品皆一一詳視,特別對謝琯樵題畫 之詩,無不自首至終讀過,觀覽中屢屢露出嘆賞之聲。25而在延長展覽的 最後一天,臺日人士前往觀賞者仍眾,足見此次展覽頗受歡迎。

展覽結束後,林熊光從展品中挑選 30 件作品(呂世宜 6 件、謝琯樵 19 件、葉化成 5 件),帶往東京之印刷所,以珂羅版印刷成冊,分贈出

20 〈無腔笛〉,《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1 月 15 日,版 4。〈新刊紹介:呂謝葉三先生遺墨〉,

《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1 月 19 日,版 3。

21 〈博物館主催名人墨蹟展期〉,《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8 月 24 日,版 4。

22 〈呂、謝兩氏の遺墨展四五兩日博物館で〉,《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9 月 3 日,版 5。

23 〈世宜琯樵展覽會四五兩日在臺北博物館〉,《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9 月 4 日,版 6。

24 〈書畫出品〉,《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8 月 28 日,版 4。

25 〈謝呂展覽會續誌更延初七日一日六日總督將臨觀〉,《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9 月 6 日,

4。〈總督參觀謝呂兩氏遺作展を〉,《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9 月 7 日,版 1。〈謝呂 展覽會閉會六日總督臨場細觀〉,《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9 月 9 日,版 4。

(10)

26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品者與島內書畫收藏同好,並將之捐贈於全島詩社聯吟會作為贈品,26今 國立臺灣圖書館所藏之《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錄,亦 為林熊光所持贈(圖6)。27根據黃琪惠的研究,印在此圖錄中的30 件作 品,目前尚有4 件真跡流傳在臺灣。28林家三先生尤其是呂世宜與謝琯樵,

經由此次之展覽與圖錄之印行,奠定在臺灣書畫史上之重要地位。自此以 後,報刊報導凡是提到板橋林家的書畫收藏,總會一起提到「板橋三先生」

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3 人,29林熊光也因此被譽為「臺灣唯一收藏家」。30 二、《大東書畫集》第一輯

《大東書畫集》第一輯係新竹李逸樵(1883-1945)將其收藏多年之 書畫作品,自費付梓的一本收藏型圖錄,配合新竹州廳廳舍落成,舉辦新 竹州產業共進會,於1926 年 12 月發行,集中收錄 29 件古書畫作品,包 括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以及曾經寓臺、遊臺之謝曦、郭尚先、呂世 宜、謝琯樵、莊俊元、沈葆禎、梁啟超等人之書畫作品。

李 逸 樵 , 本 名 祖 堂 , 逸 樵 是 他 的 號 , 別 號 雪 香 居 士 , 為 李 錫金

(1786-1865)之孫,與張純甫(1888-1941)並稱新竹兩大書法家與鑑賞 家。李逸樵自幼便臨摹晉唐名帖,且不惜鉅資收藏名家書畫。1915 年 4 月,新竹舉辦衛生展覽會,李逸樵就曾與當地書畫家羅烱南、連文逸、王 石鵬、范耀庚、鄭蘊石、鄭香圃等人,假鄭家陳列古書畫,供一般人觀覽,

並於「新竹座」舉辦揮毫會。31此後,李逸樵也經常將其收藏之古書畫,

提供各式展覽會展出。在書法之外,李逸樵亦通音律之學,能奏漢唐古樂,

平時雅好吟詠,曾與同好組成奇峰吟社(後併入竹社),也時常參加參加 全島聯吟大會。《大東書畫集》中收有一張李逸樵身著長袍馬褂,彈奏其

26 〈全島詩社聯吟會續報提議主開地分五州明春輪值高雄〉,《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3 月 22 日,版4。

27 林熊光編,《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東京:編者,1926 年)。

28 黃琪惠,〈臺灣書畫收藏與傳統文化再詮釋〉,《史物論壇》,第 5 期(2007 年 12 月),頁 120。

29 〈板橋中壢陞街官民熱誠祝賀〉,《臺灣日日新報》,1929 年 6 月 1 日,版 4。〈籌畫本源家 庭園公開設祕藏文獻史料琯供臺博開會中觀客等之參考〉,《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 5 月 26 日,版4。

30 〈無腔笛〉,《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2 月 6 日,版 4。

31 〈新竹書畫展覽會附古書畫陳列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15 年 4 月 1 日,版 6。〈書畫 揮毫會〉,《臺灣日日新報》,1915 年 4 月 3 日,版 7。

(11)

收藏之明崇禎時代古琴「幽澗泉」,身後壁上還懸掛著鄭孝胥(1860-1938)

為其題寫之齋名橫匾「雪香山房」,以及其所收藏之康有為、何維樸對聯,

照片兩旁還有第一任新竹縣知事櫻井勉(兒山,1843-1931)與魏清德(潤 庵)題贈之詩句(圖7)。32

7 《大東書畫集》第一輯中收錄李逸樵彈奏明崇禎時代古琴「幽澗泉」之照片

圖片來源:李逸樵,《大東書畫集》第一輯,新竹:雪香山房,1926 年,無編頁,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圖書館藏。

1926 年 4 月,臺中州藉著「行啟紀念館」啟用典禮,舉辦共進會,

臺中青年團舉辦書畫展覽會。331926 年 12 月,新竹州廳廳舍落成,新竹 各界亦倡議仿效臺中於新廈舉行產業共進會,344 日舉行開幕典禮,14 日 舉行閉幕。分設3 處會場,有農工、林產、畜產、理蕃、警務、保全、衛 生、文教、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展館。另於州廳廳舍二樓設立美術館,

32 李逸樵,《大東書畫集》第一輯(新竹:雪香山房,1926 年),無編頁。

33 〈臺中青年團の書畫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3 月 28 日,版 5。

34 〈愈よ今日蓋を明ける 新竹州產業共進會午前十時新竹小學校講堂に華華しく開會式を擧行〉,

《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2 月 4 日,版 5。

(12)

28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由出身北郭園之鄭神寶(1880-1941)擔任係長,係員有李良臣、鄭蘊石、

李逸樵等人。除了島內各地書畫家之揮毫作品外,還廣邀各界提供古代書 畫古玩古董參展,展出者包括北郭園鄭家、魏來生、周維金、張純甫、林 熊光等人。為了慎重起見,他們還親自驅車前往收藏者家中收件,商借來 的作品一一審查來歷、時代,總計約600 件。35

身為美術係員的李逸樵更是將收藏珍品傾巢而出,其所收藏之明代黃 道周書法、董其昌、關九思山水畫,被審定為此次之「特色出品」。根據

《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李逸樵此次共提供了30 餘件的作品參展,36不 過《大東書畫集》中所收錄的作品只有 29 件,前述 3 件「特色出品」並 不在其中。筆者推斷,《大東書畫集》之出版時間,雖然是配合新竹州產 業共進會舉辦日期「1926 年 12 月 1 日」,但根據洪以南(1871-1927)封 面題籤時間「丙寅陽春」(圖8)來看,李逸樵在該年 3 月左右即以籌畫 印製《大東書畫集》,黃道周、董其昌、關九思等之作品可能是在此之後 又收購的,所以才未刊入。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這本《大東書畫集》是「第 一輯」,表示李逸樵原有意繼續出版第二、三輯,只是後來並未付諸實行。

目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此圖錄,筆者亦曾在某收藏家中見過1 本。

35 〈審查美術〉,《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1 月 28 日,版 n4。〈書畫賣店〉,《臺灣日日新 報》,1926 年 12 月 3 日,版 4。

36 〈美術出品纍纍〉,《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1 月 25 日,版 4。

(13)

8 (1926)洪以南題署《大東書畫集》

第一輯封面

圖片來源:李逸樵,《大東書畫集》第一輯,

新竹:雪香山房,1926 年,封面,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9 (1927)宮比會主辦落選畫展覽會,從《臺灣日日新 報》刊登作品照片可辨識為美人畫、虎、山水、達摩等題材,

形式多以卷軸為主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1 月 23 日,版 n2。

肆、展賽型書畫圖錄

一、臺展、府展圖錄

1927 年創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一般簡稱為「臺展」或「灣展」,

但是由於1937 年曾停辦 1 年,而且前後期主辦單位不同,回數也不連續,

為了分辨起見,故有「臺展」10 回(1927-1936)與「府展」6 回(1938-1943)

之稱。前階段的主辦單位為臺灣教育會;後半段則為總督府文教局。不過,

事實上文教局從創辦之初便直接參與策畫事宜,臺灣教育會的副會長及文 教局長,在第一、二回臺展時擔任審查委員長,第三回以後才交給臺北帝 國大學總長作為名譽職。日治時期官方舉辦的 16 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實 為臺灣美術史上的大事,在10 回「臺展」與 6 回「府展」中,留下 16 冊 繪畫圖錄,成為研究臺灣美術發展不可或缺之重要資料。

1920 年代,隨著日籍畫家與美術教師長期在臺任教與創作,培養臺

(14)

30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灣新世代的美術觀念並鼓勵具有創作天份者前往日本繼續學習,美術團體 及展覽會趨向多元化與專門化,臺灣美術界及輿論界逐漸出現舉辦美術展 覽會的訴求,1924 年 9 月《臺灣日日新報》在其社論中,舉朝鮮展為例,

呼籲臺灣應仿效日本舉辦官方美術展覽會。371926 年年初,居住在臺北的 有志之士,亦即後來臺展的幹事們,為了及早普及並提昇本島美術,曾經 數次集會,籌畫創辦常設之大型美術展覽會,並徵詢當局的意見。38同年 夏天,在新公園附近的海野商會二樓,《臺灣日日新報》主筆大澤貞吉、

《大阪朝日新聞》支局長浦田丈夫、海野幸德(1883-?),以及美術教 師石川欽一郎(1871-1945)、鹽月桃甫(1886-1954)、鄉原古統(1887-1965)

等人聚在一起,為舉辦臺灣美術展覽會召開協商會議,當時的商議是以民 間主辦為目標。不過,當時的內務局長木下信主張由總督府當局主辦,後 來轉為官方接手。1927 年,文教局長石黑英彥指示臺灣教育會主辦,並 邀請總務長官後藤文夫擔任會長,10 月 28 日至 11 月 6 日正式在樺山小 學校隆重登場。39

臺展以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1907 年創立),朝鮮美術展覽會(1922 年創立)為學習典範,分設西洋畫與東洋畫兩部,臺展推動者石川欽一郎、

鹽月桃甫、鄉原古統,以及木下靜涯(1889-1988)分別擔任西洋畫部與 東洋畫部的審查員。文教局長石黑英彥在臺灣美術展覽會旨趣中指出,臺 灣美術展覽會為臺灣教育會所創辦之事業,其目的在於提高臺灣在住美術 家之鑑賞研究機會,同時鼓吹民眾培養美的思想趣味。並期待畫家作品逐 漸大量的取材自臺灣的特色,發揮所謂灣展的權威。40

第一回臺展在主辦者大力鼓吹之下,各地送件參展情況相當踴躍,臺 籍畫家的參與甚至超過日籍畫家。作品經過審查後,西洋畫參選作品有 472 件,入選 68 件;東洋畫參選作品 175 件,入選 33 件。41西洋畫部參 選人數明顯比東洋畫部多出許多,顯示臺灣從事西洋畫人數快速增加,其 中以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的學生居多。相較於西洋畫部有 20 位臺人入 選,東洋畫部只有陳進(1907-1998)、林玉山(1907-2004)、郭雪湖

37 〈臺灣と官設美術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 年 9 月 18 日,版 2。

38 〈臺灣美術展覽が生れ出る迄の經緯〉,《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0 月 28 日,版 4。

39 鹽月桃甫,〈臺灣美術展物語〉,《臺灣時報》(1933 年 11 月),頁 27。

40 石黑英彥,〈臺灣美術展覽會に就いて〉,《臺灣時報》(1927 年 5 月),頁 6。

41 〈臺灣美術第一回展覽會入選畫發表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0 月 22 日,版 n2。

(15)

(1908-2012)3 位年僅 20 歲的「臺展三少年」獲得入選,一些在臺灣書 畫界已頗有名氣的畫家全數遭到淘汰。42對此,木下靜涯在審查感言中指 出,參賽作品約有 20 幾幅類似放大照片的「擦筆肖像畫」,還有不少是 蘭竹、達摩等題材,或直接從《芥子園畫譜》抄襲而來,甚至也出現指畫 作品。對木下靜涯而言,蘭竹石配上詩詞的臺灣傳統文人畫很難被接受為 美術品,而最受日本業餘畫家歡迎的達摩,他認為只能作為同好之間的趣 味酬作。他澄清身為審查員並無拘泥於流派,但強調寫生或寫實之重要 性,否則容易造成畫面散漫而不夠嚴謹。43

10 (1926)《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與(1944)《第六回府展圖錄》

圖片來源:1.臺灣教育會,《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學租財團,1926 年,封面,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2.《第六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年,封面,國立臺灣圖書 館藏。

不過,木下靜涯的審查觀點仍舊引起頗大的反彈。第一回臺展入選名 單發表後,天母教會之宮比會中治稔郎對於大多數臺展落選者抱持同情,

42 〈美術展覽第二日入場者減去〉,《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0 月 30 日,版 4。

43 木下靜涯,〈東洋畫鑑賞雜感〉,《臺灣時報》(1927 年 11 月),頁 23-24。

(16)

32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決定為他們舉辦落選展覽會,並展出能村竹田(1777-1835)、圓山應舉

(1733-1795)、中村不折(1868-1943)等之繪畫作為參考品。1927 年 11 月 22-24 日,宮比會會畫展在臺灣日日新報社樓上舉行,約展出 60 幅作 品,包括臺展落選者高橋醇嶺(1868-1931)〈達摩〉、〈山水〉,蔡雪 溪(1884-?)〈竹林七賢〉、呂鐵州(1899-1942)〈百雀〉等畫作。從 報上刊出的作品照片可辨識為美人畫、虎、山水、達摩等題材,形式多以 卷軸為主(圖 9),44對比臺展入選與審查員之作品則多為連屏或是巨幅 尺寸需要架子支撐,兩者頗有差異。在作品主題方面,二者也形成舊與新、

傳統與近代、臨摹與寫生的對比。

第一回臺展引起許多爭議,包括中等學校教員參選作品列為「無鑑查」

(無需審查),以及對審查之標準與公平性的質疑。第二回臺展因此廢止 教員的無鑑查展出,並從日本聘請畫家前來共同審查,45往後建立每回邀 請日本畫家共同審查的模式。臺展成立後,歷年公布入選名單時,美術界與 輿論界或多或少皆有雜音出現,臺日畫家參加與否的態度亦不盡相同。46然 而,不可否認的是,前後16 回的展覽,留下 16 冊的繪畫圖錄(圖 10),

儼然是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界最重要的資產。

臺展設立的制度以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與朝鮮美術展覽會作為取法 對象,然而 1907 年開辦的帝展設有「日本畫」「西洋畫」、「雕刻」等 部,1926 年又增設「美術工藝」;1922 年設立的朝鮮展則有包括四君子 與傳統山水的「東洋畫」、「西洋畫及雕刻」、「書」(書法)等部,1924 年第三部調整為「書及四君子」。47反觀臺展自始至終僅設立「東洋畫」

44 〈落選畫展覽會宮比會主開於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0 月 31 日,版 n4。〈宮比 會の主催で落選繪の展覽會開催 互選で等級を附し 賞品を贈呈すると〉《臺灣日日新報》 1927 年 11 月 8 日,版 n2。〈宮比會の繪畫展いよいよ二十二日から開催 力作が尠く無い〉,

《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1 月 23 日,版 n2。

45 〈第二囘美術展中等教員無鑑查出品本年欲廢止 唯特選者無鑑查〉,《臺灣日日新報》,1928 4 月 23 日,版 n4。〈臺展を權威づけるため 內地から審查員を日本畫洋畫各一名 きの ふの關係者會議で決定〉,《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8 月 21 日,版 7。〈臺灣美術展 審查 員 日本畫松林桂月氏 洋畫小林萬吾氏〉,《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10 月 3 日,版 7。

46 有關歷屆臺展、府展之評論可參考顏娟英譯註,《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 北:雄獅美術,2001 年)頁 174-310。顏娟英譯註,《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下

(臺北:雄獅美術,2001 年)頁 226-344。

47 五十嵐公一,〈朝鮮美術展覽會創設と書畫〉,《美術史論叢》,第 19 期(2003 年 2 月),

75-80。

(17)

與「西洋畫」,不僅書法被排除在外,就連資深畫家以傳統山水畫、四君 子、人物畫等題材之水墨畫參展,也大多鎩羽而歸,臺灣的傳統書畫與日 本的「南畫」被殖民當局漠視。為此,臺灣傳統書畫家遂以自辦書畫展的 方式來與之抗衡。1928 年,臺南善化商工協會與在地文人合作舉辦全島 書畫展,由臺南畫家馬朝和聘請7 位書畫家擔任審查員。481929 年,新竹 書畫益精會則在全島紳商共襄盛舉之下,籌辦全島書畫比賽。1932 年,

臺北南瀛新報社接力舉辦。善化書畫展覽會僅留下出品者芳名錄,49而後 兩者則輯有書畫圖錄《現代臺灣書畫大觀》與《東寧墨蹟》。此外,1936 年臺灣書道協會,1937 年臺灣中部書畫協會與臺灣書道會,1939 年基隆 東壁書畫會,1940 年(皇紀二千六百年)嘉義鴉社書畫會、竹南南洲書 畫協會、臺中豐原書道會等,亦曾先後舉辦全島書畫展賽。至於在日本全 國性書畫團體辦理的書畫展覽,如日本美術協會展、泰東書道院、日滿華 親善書道會(後改名為興亞書道聯盟)等,規模之大則不在話下。50 二、《現代臺灣書畫大觀》

1929 年 8 月,由新竹書畫益精會主辦之全島書畫展,應徵作品 800 餘件,選出百件,加上參考作品50 件,1930 年 1 月刊行《現代臺灣書畫 大觀》圖錄,由黃瀛豹(1905-1989)編輯,遊臺中國書畫家趙藺題簽(圖 11)。

新竹書畫益精會之會長為鄭神寶,鄭用錫為其伯父,因家學淵源,善 篆隸、樂吟詠、喜收藏書畫。竹塹名園北郭園自鄭用錫修建後,幾經滄桑,

日漸陳舊,鄭神寶重加修整,並擴建日式庭園,重回昔日盛況,加以個性 風雅,賦性慷慨,遂使北郭園再度成為新竹文人吟詩擊缽、鑑賞書畫古玩 之會所。

48 林玉茹等訪談,《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談紀錄》(臺北:遠流,2008 年),

85-88。

49 孫江淮,《善化書畫展覽會出品芳名錄》,1928 年 5 月 12-13 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 案室藏孫江淮捐贈品。

50 李郁周,〈日治時期竹南南洲書畫協會辦理全國書畫展覽會書法部門試析〉,《臺灣美術》,

78 期(2009 年 10 月),頁 28-29。

(18)

34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11 (1930)黃瀛豹編《現代臺灣書畫大觀》,由趙藺題簽

圖片來源:黃瀛豹,《現代臺灣書畫大觀》,新竹:現代臺灣書畫大觀刊行會,1930 年,封面,

私人收藏。

1927 年臺展開辦,僅設西洋畫、東洋畫兩部門,不僅書法家無法參 展,就連臺籍的傳統水墨畫家也幾乎全部落選。為了提振傳統書畫,有識 之士在會後也陸續舉辦書畫展以為抗衡。1928 年,鄭神寶於與新竹書畫 界志同道合者共同創辦「新竹書畫益精會」,會員有李逸樵、周春渠、李 登龍、羅百祿、周維金、鄭蘊石、鄭香圃、鄭雨軒、鄭十洲、魏經龍等人。

翌年,該會籌辦全臺書畫展覽會,由尾崎秀真、魏清德、大木俊九郎

(1879-1967,1922-1932 年首任新竹中學校校長)、鹿港莊太岳、嘉義蘇 孝德、中國書家楊草仙、畫家李霞、書畫家趙藺、詹培勳等擔任評審,尾 崎秀真為審查長,從送件參選作品中評選出書、畫各 50 名,再從中選出 各 20 名為特選。511929 年 8 月 19-23 日,在新竹女子公學校展出 5 天,

展覽期間也陳列趙藺近作花鳥、山水、人物、走獸及書法作品 70 餘件。

展出期間適逢新竹城隍遶境,為了體貼遠道而來的參觀者,甚至預定3 間 特約旅館提供住宿。52新竹地區人士更是扶老攜幼,展出盛況空前。53

51 〈新竹益精會籌開全島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9 年 6 月 6 日,版 n4。〈新竹益精會出 品截收 展至八月十五日〉,《臺灣日日新報》,1929 年 7 月 31 日,版 n4。

52 〈書畫益精會主開全島書畫展十九日起五日間開于新竹女子公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9

(19)

展期結束後,新竹書畫益精會將參選作品約150 件集結成冊,附上作 者小傳,由參展者提供資料,李子瑜、葉文樞校正、修飾而成,並由審查 長尾崎秀真寫序。54《現代臺灣書畫大觀》之編目次序並非按照參選者之 得獎名次編排,而是以版面美觀為主要考量。編輯黃瀛豹在作品圖錄之 外,附上書畫家小傳的作法,使得此本書畫圖錄成為了解日治時期臺灣傳 統書畫家風格的重要參考資料,目前國立臺灣圖書館沒有收藏此書,筆者 曾在某收藏家中見過1 本。

三、《東寧墨蹟》

1932 年,臺北南瀛新報社在瀛社、星社、高山文社、天籟吟社的支 援下,舉辦全島書畫展覽會,1933 年 5 月輯成《東寧墨蹟》圖錄,編輯 林錫慶,遊臺中國書畫家方洺題簽(圖12)。

12 (1933)林錫慶編《東寧墨蹟》,由方洺題簽

圖片來源:林錫慶,《東寧墨蹟》,臺北:東寧墨蹟編纂會,1933 年,封面,私人收藏。

《南瀛新報》社創立於 1928 年 8 月,每週出刊一次,1929 年 11 月 增刊漢文版 4 頁。天籟吟社社長林述三(1887-1957)引薦姪子林錫慶擔

8 月 17 日,版 4。

53 〈大成功の新竹書畫展 次は臺北に開く豫定〉,《臺灣日日新報》,1929 年 8 月 25 日,版 5。

54 〈新竹 書畫大觀〉,《臺灣日日新報》,1929 年 10 月 15 日,版 4。

(20)

36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任該報之漢文編輯。55林錫慶進入《南瀛新報》前曾任教於大橋、太平公 學校,在瀛社社友林凌霜的介紹下,與高山文社社長倪炳煌之次女倪雲娟 結婚。561932 年 9 月 17 日,《南瀛新報》社在報上刊登舉辦「臺灣現代 書畫展覽會啟事」,宣稱將繼新竹益精會之後,主辦全島聯合展覽會,欲 藉書畫趣味,涵養美感,調和世心,向島內名家徵求出品,開辦現代書畫 展,以鼓吹全島美術精神。啟事中還提到:「中國書風俱以篆隸入行楷,

復古之心何其切哉。然同一美術,畫則反趨時好,塗粉施脂,若時髦女子 專以媚世,所謂美術精神將何處求之。」57以時髦女子塗粉媚世,反諷傳 統書畫遭到漠視之對待。

「臺展」自1927 年開辦以來,歷年都是在 10 月中旬舉辦,不料 1932 年卻延到11 月初,《南瀛新報》社此次舉辦的全島書畫展,原定於 11 月 中旬舉辦,為了不要和「臺展」撞期,遂順延至12 月。5812 月 26-28 日,

於臺北教育會館舉辦全島書畫展,參選作品500 餘件,聘請 8 位審查員久 保天隨(1875-1934)、尾崎秀真、魏清德、張純甫、王少濤、李逸樵、

陳心南、駱香林等,選出入選與佳作約百餘幅作品,展於會場(圖13)。

59會後將參展作品與臺日收藏家之古今珍奇書畫、第6 屆臺展入選作品、

臺灣水彩展覽會作品,以及方洺個人展覽會書畫作品共285 件,輯為《東 寧墨蹟》,內有臺北帝國大學校長幣原坦與堀內次雄之題字,並由久保天 隨寫序。「東寧」係臺灣別稱,「墨蹟」即指書畫,《東寧墨蹟》即是呈 現當時臺灣美術界狀況的一本書畫圖錄。國立臺灣圖書館藏有此圖錄,筆 者亦曾在某收藏家中見過1 本。

55 〈南瀛新報兼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9 年 10 月 31 日,版 4。

56 〈林倪聯婚〉,《臺灣日日新報》,1924 年 12 月 16 日,版 4。

57 〈臺灣現代書畫展覽會啟事〉,《南瀛新報》,1932 年 9 月 17 日,版 13。〈南瀛報主催臺灣 現代書畫展覽會徵求全島書畫名家出品〉,《昭和新報》,1932 年 9 月 17 日,版 13。

58 〈書畫展覽會截期再展〉,《南瀛新報》,1932 年 11 月 5 日,版 13。

59 〈臺灣現代書畫展覽會啟事〉,《南瀛新報》,1932 年 9 月 17 日,版 13。〈聳動的臺灣全島 書畫展覽會東洋文化之精髓橫溢滿場〉,《南瀛新報》,1932 年 12 月 3 日,版 13。

(21)

13 《南瀛新報》社於臺北教育會館舉辦全島書畫展,選出入選與佳作約百餘幅作品 圖片來源:林錫慶,《東寧墨蹟》,臺北:東寧墨蹟編纂會,1933 年,無編頁,私人收藏。

四、《臺灣聖戰美術》

1941 年 9 月,臺灣創元美術協會發起「聖戰美術展」,於臺北公會 堂展出,會後由飯田實雄編輯,挑選43 件作品,集結成《臺灣聖戰美術》

圖錄。60

創元美術協會之前身原為在臺日籍西洋畫家十人團體,創立於 1938 年,先後舉辦 9 次「十人展」。1940 年,「紀元二千六百年」,這一年介 於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及 1941 年太平洋戰爭開始之間,日本政府動員全 國民眾舉行史無前例的一連串奉祝活動,藉以對國民進行精神動員。61「十 人展」為響應奉祝記念活動,將創作宗旨從純粹美術轉為「戰時下美術」,

呼應當時之「美術報國」論,於第10 次展覽時改名為「創元美術協會」。

621941 年 9 月,該會於臺北公會堂舉辦「聖戰美術展」,展出作品約百件。

60 飯田實雄,《臺灣聖戰美術》(臺北:創元美術協會,1941 年)。

61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第 1 期(2007 年 12 月),頁51-88。

62 飯田實雄,〈創元美術協會の設立に際して〉,《臺灣日日新報》,1940 年 4 月 24 日,版 6。

(22)

38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63同時於「臺灣實業界」社舉辦座談會。64日本在二戰末期為了求勝,傾 全國各界之力,藝術家為了自保,在一片「美術亡國論」的呼聲下,有些 人不得不改變創作主題,響應所謂的「聖戰」,《臺灣聖戰美術》圖錄正 是此一時局下之產物,國立臺灣圖書館有收藏此圖錄。

伍、報紙刊載之書畫圖錄

日治時期臺灣的報業頗為興盛,北部的《臺灣日日新報》、中部的《臺 灣新聞》與南部的《臺南新報》,發行時間較久,影響也較大。當時各家 報紙除了報導新聞,有時也會刊載書畫圖錄,讓報紙化身為「紙上藝廊」,

使讀者在時勢新聞之外也能陶冶文藝。而根據其刊載的主旨不同,筆者將 其分為報刊發行慶祝、新春、節慶祝賀與鑑賞4 類,擇要分述如下。惟報 紙書畫作品之刊載情形頗為繁雜,特將其整理成表1,以便讀者查閱。

1 日治時期報紙刊載書畫圖錄一覽表

編號 標題 報紙名稱 日期

1 祝臺灣日日新報創刊十年 《臺灣日日新報》 1907 年 5 月 1 日 2 祝臺灣日日新報發行三千號 《臺灣日日新報》 1908 年 5 月 3-5 日 3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0 年 1 月 1 日 4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1 年 1 月 1 日 5 祝臺灣日日新報發行四千號 《臺灣日日新報》 1911 年 7 月 13-15 日 6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2 年 1 月 1 日 7 祝臺灣日日新報創刊十五年「現

今十五名家書畫」專欄

《臺灣日日新報》 1912 年 5 月 1-22 日 8 「古今書畫名蹟」專欄 《臺灣日日新報》 1912 年 9 月 1 日-1913

10 月 30 日 9 天長節奉祝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3 年 10 月 31 日 10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4 年 1 月 1 日 11 祝臺灣日日新報創刊十七週年 《臺灣日日新報》 1914 年 5 月 14 日

63 〈聖戰美術展十一日から公會堂で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41 年 9 月 9 日,版 3。

64 〈臺灣聖戰美術座談會〉,《臺灣實業界》,第 13 卷第 10 號(1941 年 10 月),頁 30-35。

(23)

12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5 年 1 月 1 日 13 始政二十年展覽會出品書畫 《臺灣日日新報》 1915 年 7 月 9 日-10

22 日

14 大正天皇登基大典奉祝書畫 《臺灣日日新報》 1915 年 11 月 10 日-12 2 日

15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6 年 1 月 1 日 16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7 年 1 月 1-6 日 17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8 年 1 月 1 日 18 祝臺灣日日新報創刊二十週年 《臺灣日日新報》 1918 年 5 月 1 日 19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19 年 1 月 1 日 20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0 年 1 月 1 日 21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1 年 1 月 1-2 日

22 水竹印社例會作 《臺南新報》 1921 年 5 月 5 日-11

28 日

23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2 年 1 月 1 日 24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南新報》 1922 年 1 月 2-6 日 25 「忙中讀畫(讀古、賞心)錄」

專欄

《臺灣日日新報》 1922 年 11 月 17 日 -1923 年 9 月 28 日 26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3 年 1 月 1 日

27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23 年 1 月 1 日

28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4 年 1 月 1、3 日 29 祝臺南新報創刊二十五週年 《臺南新報》 1924 年 10 月 25-31 日 30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5 年 1 月 1-3 日 31 新春紙上書畫展 《臺南新報》 1925 年 1 月 1-2 日

32 祝天長節 《臺南新報》 1925 年 10 月 31 日

33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6 年 1 月 1-4 日 34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26 年 1 月 6-11 日 35 祝臺灣始政三十一年 《臺南新報》 1926 年 6 月 17 日 36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27 年 1 月 16 日 37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8 年 1 月 1-5 日 38 祝臺灣日日新報創刊三十週年 《臺灣日日新報》 1928 年 5 月 1-9 日

(24)

40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39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29 年 1 月 1-6 日 40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0 年 1 月 1-6 日

41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30 年 1 月 1 日

42 祝臺南新報發行一萬號 《臺南新報》 1930 年 10 月 15-30 日 43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1 年 1 月 1-6 日 44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2 年 1 月 1-12 日 45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32 年 1 月 1-10 日 46 祝臺灣始政三十七年 《臺南新報》 1932 年 6 月 17 日 47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3 年 1 月 1-10 日 48 新春暨滿洲國建國兩年紙上書

法展

《臺南新報》 1933 年 1 月 1-10 日

49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4 年 1 月 1-7 日 50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34 年 1 月 1-6 日 51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5 年 1 月 1-11 日 52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6 年 1 月 1-10 日 53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36 年 1 月 1-4 日 54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7 年 1 月 1-7 日 55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南新報》 1937 年 1 月 1-7 日 56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8 年 1 月 1-4 日 57 「紙上書畫展」 《臺灣新民報》 1938 年 1 月 18 日-2

8 日

58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39 年 1 月 1-9 日 59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40 年 1 月 3-9 日 60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灣新聞》 1940 年 1 月 3-7 日 61 新春紙上書畫印展 《臺灣日日新報》 1941 年 1 月 1-5 日

62 新春紙上書法展 《臺灣新聞》 1943 年 1 月 1 日

資料來源: 1. 《臺南新報》,臺南:臺南新報社,1921-1937 年。

2.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1943 年。

3. 《臺灣新民報》,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2-1943 年。

4. 《臺灣新聞》,臺中:臺灣新聞社,1940-1944 年。

(25)

一、報刊發行慶祝類

1898 年 5 月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是日治時期臺灣發行量最大 的報紙,目前筆者所見該報刊載書畫作品者始於1907 年 5 月 1 日《臺灣 日日新報》慶祝創刊10 年特刊。當日該報以 50 幾頁的特刊方式刊載各界 之祝辭,許多日本官員特別寄來祝賀的書法作品,包括其中曾經在臺灣任 職的兒玉源太郎、桂太郎、後藤新平,以及時任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民 政長官祝辰巳等人皆有出品。1912 年 5 月 1-22 日,《臺灣日日新報》以

「現今十五名家書畫」專欄,慶祝創刊 15 年,刊載包括山岡米華、足達 疇村、籾山衣洲、宗星石、高森碎巖、中村不折、中林梧竹、日下部鳴鶴 等15 位當代日本書畫名家作品。此後,1914 年創刊十七週年、1918 年創 刊二十週年、1928 年創刊三十週年,以及 1908 年 5 月發行三千號、1911 年7 月發行四千號,亦有類似之慶賀書畫作品之刊載。

《臺南新報》的前身為 1899 年創刊的《臺澎日報》,係以臺南為據 點發行之地方報紙,後來因經營不善,1903 年改組為公司組織,更名《臺 南新報》。筆者耙梳目前殘存的《臺南新報》,該報在1924 年 10 月以刊 載書畫作品的方式,慶賀該報創刊二十五週年,1930 年 10 月亦有發行一 萬號之紙上書畫作品展。

二、新春類

日本人稱新春第一次以毛筆寫字或繪圖為「書初」,有時也稱「試筆」

或「初硯」。1910 年元旦,《臺灣日日新報》首次舉辦「新春紙上書法 展」,刊載歷任總督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佐久間左馬太,以及 歷任民政長官水野遵、後藤新平、祝辰巳、大島久滿次等的作品。此後,

「新春紙上展」成為該報每年元旦的例行行事。而《臺南新報》與《臺灣 新聞》亦有類似之刊載。除了刊載政治人物的作品外,臺、日書畫家的作 品也經常出現在新春特刊之中。例如,1930 年《臺灣日日新報》的「新 春紙上書畫印展」,除了當時總督石塚英藏寫了榜書〈推誠報國〉外,還 刊登須賀蓬城寫給該報記者魏清德的一件行書,以及南畫家野間口墨華的 漢字草書,另有臺籍書畫家李學樵、吳如玉、周儀塏等人的作品。

三、節慶祝賀類

日治時期若遇到重要的節慶,報刊除了報導相關祝賀紀念活動的消息

(26)

42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外。有時也會刊載書畫作品。1913 年 10 月 31 日大正天皇「天長節祝日」,

《臺灣日日新報》刊載「天長節奉祝書畫展」,展出秀才書家林知義的詩 文書法:「一系尊從古,萬年帝德光;九重新有慶,聖壽比天長。」65書 印家澤谷星橋的篆書〈聖壽無窮〉,以及書畫家須賀蓬城、尾上柴舟、渡 邊烏城、大久保石壽、鄭鴻猷、范耀庚、洪以南、李逸樵、呂璧松、神谷 由道、狩野永讓等人的作品。

1915 年,為了慶祝「始政二十年」,《臺灣日日新報》自 7 月 9 日 至10 月 22 日,陸續刊登 70 餘件「展覽會出品書畫」,臺籍書畫家林知 義、莊伯容、林學周、洪以南、施梅樵、吳廷芳、張采香、李逸樵、楊鵬 摶、鄭香圃、王石鵬、蔡碧吟、余塘、鄭鴻猷、洪碧梧、陳祚年、洪雍平、

羅百祿、劉得三、鄭蘊石、黃玉階、王少濤、鄭永南,以及日籍高橋醇領、

水谷虛堂、丹羽海鶴等人的書畫作品。同年11 月 10 日至 16 日大正天皇 登基大典,《臺灣日日新報》亦有類似的奉祝書畫作品刊載。

《臺南新報》也有類似的慶賀紙上書畫展之刊登。諸如,1925 年 10 月底「天長節」,1926 年 6 月 17 日「始政三十一年」,以及 1932 年 6 月17 日之「始政三十七年」等。

四、鑑賞類

1912 年 9 月初至 1913 年 10 月底止,尾崎秀真在《臺灣日日新報》

上以「讀古村莊主人」為筆名,撰寫「古今書畫名蹟」專欄。以圖文對照 方式,介紹書畫家個人簡歷並評鑑其作品,一年間總共連載175 篇,介紹 日、中、臺書畫家,並以江戶時期與清朝為主。旅臺書畫家謝曦、呂世宜、

謝琯樵等人的作品受到尾崎大力讚揚。這一系列刊載的書畫作品大多為尾 崎個人收藏,66從這些連載文章中可以看出尾崎個人對書畫藝術的偏好、

品味,以及豐富的鑑藏知識,如此有系統且大規模的介紹日本書畫名家,

對臺灣的書畫家及該報的讀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經驗。

1922 年 11 月中起至 1923 年 8 月底止,魏清德在《臺灣日日新報》

漢文版發表「忙中讀畫(讀古、賞心)錄」系列之書畫鑑賞專欄文章 29

65 〈天長節奉祝書畫 臺北林知義〉,《臺灣日日新報》,1913 年 10 月 31 日,版 17。

66 楊雲萍、施翠峰,〈臺灣古書畫、古玩收藏對談〉,《臺灣風物》,第 21 卷第 3 號(1971 年 6 月),頁13-19。施翠峰,〈臺灣美術奠基功臣尾崎秀真〉,《藝術家》,第 63 卷第 3 期(2006 9 月),頁 493-497。

(27)

篇。刊登時間間隔不一,但每一篇之形式皆雷同,以一位書畫家為主題,

簡短介紹其字號、籍貫、生平簡歷、著作等基本資料,再附上一件書畫家 的作品圖錄。從該專欄作品圖版旁的說明文字可知,此系列刊載之作品,部 分則來自魏氏友人張純甫、黃玄中、林繩組等之收藏。而根據李婉甄的研究,

對照魏氏後人捐贈給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忙中系列」所刊載的圖錄,

至少有張彥曾〈篆書對聯〉(1803 年)、67陸潤庠〈行書條幅〉、68楊守敬

〈行書中堂〉、69朱桓〈行書五言聯〉704 件作品是魏清德個人收藏(圖 14)。71

14 (1923)《臺灣日日新報》〈忙中賞心錄(廿二)楊守敬、(廿六)朱桓〉刊載 魏清德收藏書畫作品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魏清德舊藏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7 年,

77、125。

67 魏清德,〈忙中讀畫錄(十四)張彥曾〉,《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2 月 19 日,版 4。

68 魏清德,〈忙中賞心錄(廿一)陸潤庠〉,《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4 月 6 日,版 6。

69 魏清德,〈忙中賞心錄(廿二)楊守敬〉,《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4 月 15 日,版 5。

70 魏清德,〈忙中賞心錄(廿六)朱桓〉,《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8 月 28 日,版 6。

71 李婉甄,〈藝術潮流的衝擊與交會:日治時期魏清德的論述與收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 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46。

(28)

44 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

《臺灣新民報》之前身為在東京創立之《臺灣民報》,1932 年 4 月 15 日以日刊形式發行,係日治時期「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日本岐 阜縣聖德學園大學臺灣文學研究專家中島教授於多年前在東京舊冊店發 現1933 年的《臺灣新民報》,將之購買後轉贈國立臺灣文學館珍藏。72筆 者曾見過該報之影印殘本,係1938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8 日連載 13 回之

「紙上書畫展」,共刊出近百件書畫作品,皆為當時活躍於臺灣之臺、日 名家作品,諸如曹秋圃、鄭神寶、陳福全、張國珍、莊垂性、吉川耕堂、

郭介甫、吳善榮、林守長、劉曉村、謝景雲、鄭蘊石、李逸樵、蔡旨禪、

大津鶴嶺、蘇友讓、張耀堂、施讓甫、鳥塚健吉、王少濤、張李德和等。

陸、其他

日治時期出版之書籍,有些雖非書畫圖錄,但也會在書籍前面附上一 些書畫作品。惟日治 51 年間之出版書籍數量頗多,筆者雖已盡量搜羅,

但疏漏在所難免,特將筆者所見整理成表2,以便讀者查閱。

2 日治時期出版刊載書畫圖錄之書籍一覽表

編號 書名 編著者 發行者 出版地 出版

1 《稗海楂程》 石川柳城 安江正直 臺北 1909

2 《鎮南記念帖》 黃葉秋造 圓山公園鎮南山臨

濟護國禪寺

臺北 1913

3 《在臺の信州人》 中村茂夫 日本公論社臺灣支

臺北 1925

4 《臺灣史料集成》 臺南市役所內臺灣

文化三百年記念會

臺南 1931

5 《瀛洲詩集》 林欽賜 林欽賜 臺北 1933

6 《頌南集》 李資浚 李資浚 新竹 1935

7 《趣味同好圖錄》第一輯 西田力松 趣味同人會 臺北 1935

72 〈臺灣新民報檢索系統〉,網址:

http://sinmin.nmtl.gov.tw/opencms/sinmin/intro.html?rdm=1297502369762,瀏覽日期:2014 年 9 18 日。

(29)

8 《臺灣詩醇》 賴子清 賴子清 臺北 1935

9 《臺灣四十年回顧》 內藤龍平 內藤龍平 臺北 1936

10 《網溪詩集》 楊仲佐 楊仲佐 臺北 1937

11 《覺修錄.鸞稿拾遺合 冊》

蘇潭 大龍峒覺修宮 臺北 1938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網址:

http://hyerm.ntl.edu.tw:2135/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對傳統文人而言,書畫鑑賞與交遊密不可分。日治時期出版之詩文 集,有時會邀請一些擅長書畫的文人、書畫家或政府官員,提供題簽、題 字畫置於書籍正文之前,以提高該書的知名度、可讀性及文化水平。諸如,

石川柳城《稗海楂程》(編號1),作者石川柳城(1847-1927)為著名畫 家,出版者安江正直(1875-1934,號五溪)曾任臺灣總督府土木局「屬」,

擅長歷史建築文化調查,亦善詩書。書中多處有兩人題寫,還有漢學家館 森鴻(1862-1942,號袖海)等人的題字。林欽賜《瀛洲詩集》(編號 5),

前有第十六任臺灣總督中川健藏(1875-1944,號北溟)、小松天籟、尾 崎秀真、鹿港施梅樵(1870-1949)、新竹鄭神寶等人題字。賴子清《臺 灣詩醇》(編號8),則有曾任滿州國首任外交總長的謝介石(1878-1954)、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長深川繁治、嘉義文人蘇孝德(1879-1941,號櫻村)

等人題字,畫家林玉山題畫。楊仲佐《網溪詩集》(編號 10),封面題 簽便是時任臺北帝國大學校長幣原坦(1870-1953,號春邱)所題署,尚 有伯爵兒玉秀雄(1876-1947,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之子)、陸軍 大將松井石根(1878-1948)等人的題字。

黃葉秋造編纂之《鎮南記念帖》(編號2)係圓山臨濟護國禪寺落成 安座暨兒玉源太郎(號藤園,1852-1906,任期 1898-1906)七週年忌之紀 念書畫詩文冊。臨濟護國禪寺,始建於 1900 年,完工於 1911 年,1912 年6 月 21 日舉行落成佛像安座大典;6 月 24 日舉行兒玉七週年忌。日治 初期,日本僧人梅山玄秀禪師所建受兒玉總督之邀來臺弘法布教,是臺灣 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臨濟護國禪寺屬於日本佛教禪宗的分支臨 濟宗妙心寺派,山號鎮南山,其建築承襲日本伽藍的仿宋式禪寺格局。《鎮 南記念帖》收錄兒玉題字「鎮南之記念」,來臺日籍官員、前朝鮮王室成 員、臺籍士紳與文人、日本禪師與書畫家之書畫詩文作品。

數據

圖 1  (1914)《高砂文雅集》  圖片來源:吉川利一,《高砂文雅集》,臺北: 高砂文集社,1914 年,封面,私人收藏。  圖 2  (1914)須賀金之助(蓬城)篆書「高砂文雅集」  圖片來源:吉川利一,《高砂文雅集》,臺北: 高砂文集社,1914 年,書名頁,私人收藏。  二、《翰墨因緣》  1931 年 8 月 4 日,臺北市古亭町了覺寺(今十普寺),舉行第 5 任 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號研海,1844-1915,任期 1906-1915)逝世 17 週年紀念法會,同時舉辦紀念書畫展覽。由臺灣
圖 4  第 5 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筆揮寫「了覺寺」寺額  圖片來源:尾崎秀真,《翰墨因緣》,臺北:了覺寺,1931 年,無編頁,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1939 年 8 月 4 日,了覺寺舉行佐久間左馬太逝世 25 週年追悼會,以 及紀念書畫展覽會與席上揮毫會。 16 這次參與的人士與 8 年前大為不同, 因為正值中日戰爭期間,故有包括第 17 任總督小林躋造(1877-1962,任 期 1936-1940)在內的數位日本軍人參展。而日臺士紳與書畫家幣原坦、 三村三平、吉田耕治、倉岡彥助、執行碩二、大
圖 8  (1926)洪以南題署《大東書畫集》 第一輯封面  圖片來源:李逸樵,《大東書畫集》第一輯, 新竹:雪香山房,1926 年,封面,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圖 9  (1927)宮比會主辦落選畫展覽會,從《臺灣日日新 報》刊登作品照片可辨識為美人畫、虎、山水、達摩等題材,形式多以卷軸為主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1 月 23 日,版 n2。 肆、展賽型書畫圖錄 一、臺展、府展圖錄  1927 年創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一般簡稱為「臺展」或「灣展」, 但是由於 1937 年
圖 13  《南瀛新報》社於臺北教育會館舉辦全島書畫展,選出入選與佳作約百餘幅作品  圖片來源:林錫慶,《東寧墨蹟》,臺北:東寧墨蹟編纂會,1933 年,無編頁,私人收藏。  四、《臺灣聖戰美術》  1941 年 9 月,臺灣創元美術協會發起「聖戰美術展」,於臺北公會 堂展出,會後由飯田實雄編輯,挑選 43 件作品,集結成《臺灣聖戰美術》 圖錄。 60 創元美術協會之前身原為在臺日籍西洋畫家十人團體,創立於 1938 年,先後舉辦 9 次「十人展」。1940 年,「紀元二千六百年」,這一年介 於 19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paper, we will examine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ly Buddhist scribal workshop in Liangzhou during the Northern Liang period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of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l purpose of this important work,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both Dau-shr'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Buddhist and the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inorities migrated into Central Plain and established different regimes in north China. With the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This painting inspired me to explore personal styles for my self-portrait, or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represent myself in my work, so that people will feel the work is unique an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