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 之探討與分析

-以三和瓦窯為例

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ace Reuti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Brick and Tile Kilns

-San-He Tile Kiln as an Example

系 所 別:營建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10216008 蘇映昱 指導教授:張 清 榮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7 月

(2)

i

摘要

台灣傳統磚瓦窯業發展自荷據時期開始。日治時期,因公共建設與都市規劃,磚 瓦的需求大增,日人引進八卦窯製磚,磚窯產業邁入工業化。民國 60 年代,隧道窯 實驗成功,磚窯業邁入自動化。民國六十六年後,建築材料多數轉變為紅磚與鋼筋混 凝土共構,磚瓦窯業沒落,所幸,空間再利用意識抬頭,少數窯主體認產業文化資產 保存的重要,結合文創再利用窯業空間,形塑具備地方文化記憶、凸顯在地特色的窯 業經營模式,產生了觀光商機。窯廠的起死回生,是本研究的研究緣起。

本研究選擇高雄市大樹區三和瓦窯(San-He Tile Kiln) 作為研究對象,因為三和 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連結社區、結合公部門,發展文創、並維持傳統的燒磚煉 瓦,保存了產業文化資產。本研究透過對窯主、專家、當地遊客做事先調查訪問,系 統性地整理訪談資料後,再設計問卷,針對遊客對磚瓦窯業經營模式的各種不同需求 面項作調查。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分析不同遊客的背 景變項,與各項再利用的滿意程度變項之間,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並將問卷資料結 果透過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縮減問卷變數資料,找出遊 客對磚瓦窯業經營模式的共同需求與期待。再綜合專家意見,比對遊客問卷的分析結 果。希望能將研究分析與專家意見,做一系統性的整理,提供民間窯主對窯廠保存與 再利用的策略,作為磚瓦窯業空間經營的參考。

關鍵字:磚瓦窯空間再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3)

ii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brick and tile-making industry in Taiwan bega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Dutch colonization perio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ave rise to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bricks and tiles, the introduction of Hoffmann kilns to Taiwan for the production of bricks,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brick and tile industry. In 1970s, the success of experiments on tunnel kilns led to the automation of the brick-making industry. Along with the adop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red bricks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as the majorit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from 1977 onwards, the brick and tile-making industry became an industry in downhill. Luckily, along with the raising consciousness of space reutilization, some kiln owners cam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se kiln owners incorporat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o reutilize the space at the kiln industry, created a kiln industry business mode which is imbued with the memory of local culture and reflectiv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generate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longside tourism.

The resurrection of old kiln sites is the genesis of this study.

Choosing San-He Tile Kiln, which is located in Dashu District in Kaohsiung C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is study proposed to look into the reutilization of space at the kil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kiln’s transformation.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San-He Tile Kil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was due to San-He Tile Kiln’s connection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with public sectors i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 continuance with traditional tiles and bricks burning techniques, and preservation of this industry’s cultural heritage. Beginning with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kiln owners, experts, and local tourists in advance to organiz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se interviews systematically, this study subsequently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to analyze whether tourists’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le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ourists’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space reutilization at the kiln. Further,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method was applied on results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reduce data of variables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to find out tourists’ common requirements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brick and tile-making industry. Additionally, the consolidated expert opin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nalyzed questionnaire for tourists. This study aspired to organize analyses of this study and expert opinions systematically, offer civilian kiln owners strategies in rela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reutilization of kiln sit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brick and tile-making industry’s spac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reutilization of the space at brick and tile kilns,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one-way ANOV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4)

iii

誌謝

這篇論文終於完成了!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張清榮先生:謝謝您讓我撰寫自己覺得有趣的題目,

並給予我莫大的幫助,這篇磚瓦窯空間再利用的論文才得以完成。您的耐心教誨與厚 愛,學生會永誌不忘。

感謝蕭炎泉老師在課業上的提攜、吳福祥老師在課堂上詳細地講述政府採購法和 預鑄工法、余文德老師在系內審時所提供的建議以及精采的專案教學,學生獲益良多。

感謝楊錫麒老師,因為您可愛的笑容,所以學生來到了營管系。

感謝黃慶隆老師與劉俊杰老師,在我碩士論文考試時所給予的寶貴意見。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遇到一些可愛的台灣人,藉著這篇文章來感謝你們:

謝謝三和瓦窯窯主與三和瓦窯的朋友們,因為你們的幫助,300 多份問卷才得以 順利發放與回收;感謝 11 位專家,其中有我的親人、朋友與老師,更多是素昧平生 者,你們願意提供我寶貴的專家意見,使我感動莫名;還有 300 多位三和瓦窯的遊客 們,你們聽說研究生在三和瓦窯做問卷,有些竟呼朋引伴的來幫我填問卷,並在問卷 上寫下滿滿的文字回饋,是我始料未及的鼓勵。

在研究過程中,我所遇到的這些可愛的人與事,在在見證台灣這片土地的溫情與 美好。

感謝我的同學-詠真、婉君、蕾蕾,謝謝你們在我生活上與學業上的時相幫助,

尤其是蕾蕾-給予統計上的協助,我的論文才能作結。感謝我所有台中班與新竹班的 同學們,特別是紹青、惠文、淑貞、雅慧、家瑜、秀雄,因為你們的陪伴,課堂變得 特別有趣。

感謝媽媽、妹妹、子豪、君兆,給予我精神上最大的支持!謝謝你們陪伴我參訪 磚瓦窯與進行問卷調查。

我在一座美麗的隧道窯邊成長,雖然這座窯已不存在,但她(他)仍活在我的記憶 中,給予我生命滿滿的祝福。感謝這座窯的窯主(林天郡先生與林李便女士)-我親愛 的外公與外婆,謹將這篇論文獻給在天上的你們,期待有一天再相見。

蘇映昱 謹致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5)

iv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內容與範圍 ... 2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2.1 台灣傳統磚瓦窯業發展文獻探討 ... 5

2.1.1 台灣傳統磚瓦窯業發展歷程 ... 5

2.1.2 磚瓦窯的種類 ... 7

2.2 文化資產保存與閒置空間再利用文獻 ... 11

2.2.1 名詞說明 ... 12

2.2.2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理論 ... 18

2.3 窯業轉型與再利用案例 ... 19

2.3.1 台灣傳統磚瓦窯轉型與再利用案例 ... 19

2.3.2 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國內外案例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32

3.1 研究架構 ... 33

3.2 問卷調查法 ... 33

3.2.1 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與功用及編製流程 ... 34

3.2.2 預試問卷的題項檢定 ... 39

3.3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 42

3.3.1 訪談專家的背景 ... 42

3.3.2 問卷取樣對象 ... 43

3.4 研究程序 ... 43

3.4.1 問卷設計 ... 44

3.4.2 預試問卷發放 ... 46

3.4.3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 47

3.4.4 遊客問卷資料分析 ... 48

(6)

v

3.4.5 訪談大綱編製 ... 52

3.4.6 專家訪談資料整理 ... 53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54

4.1 案例歷史背景、建築風貌、再利用現況介紹 ... 54

4.2 正式問卷的形成及其發放與回收 ... 57

4.2.1 正式問卷 ... 57

4.2.2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 59

4.3 遊客問卷資料分析 ... 59

4.3.1 背景變項資料分析 ... 59

4.3.2 信度及效度分析 ... 64

4.3.3 推論統計假設 ... 65

4.3.4 遊客背景變項與三和瓦窯再利用策略滿意程度 ... 66

4.3.5 假設檢定結果 ... 71

4.3.6 遊客問卷敘述性統計 ... 72

4.3.7 遊客問卷主成份分析 ... 75

4.3.8 磚瓦窯空間再利用策略的滿意程度調查 ... 80

4.4 專家訪談內容整理 ... 83

4.5 遊客對窯業經營模式的共同需求傾向與期待與專家意見的比對 ...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1

5.1 結論 ... 91

5.2 建議 ... 93

參考文獻 ... 94

附錄一 遊客問卷 ... 99

附錄二 專家訪談大綱 ... 101

附錄三 三和瓦窯最吸引你的地方 ... 105

附錄四 專家訪談紀錄 ... 110

附錄五 三和瓦窯照片 ... 121

附錄六 大樹區公所 ... 122

附錄七 文化創意產業 ... 124

附錄八 社區總體營造 ... 126

(7)

vi

表目錄

表 3- 1 效度分析(KMO 統計量值決策標準) ... 40

表 3- 2 信度分析 ... 41

表 3- 3 20 個問卷題項 ... 45

表 3- 4 After varimax rotation... 47

表 3- 5 增加兩題問卷題項 ... 48

表 4- 1 正式問卷 22 題問卷問項(附錄一) ... 57

表 4- 2 性別次數分配表 ... 60

表 4- 3 年齡次數分配表 ... 60

表 4- 4 職業次數分配表 ... 60

表 4- 5 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表 ... 61

表 4- 6 月所得次數分配表 ... 62

表 4- 7 目前居住地次數分配表 ... 62

表 4- 8 平均一年參觀次數的次數分配表 ... 63

表 4- 9 遊客取得三和瓦窯資訊的來源統計表 ... 63

表 4- 10 遊客造訪三和瓦窯的目的統計表 ... 64

表 4- 11 可靠性統計量 ... 64

表 4- 12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65

表 4- 13 After varimax rotation... 65

表 4- 14 性別與滿意程度之 t 檢定 ... 67

表 4- 15 年齡與滿意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 67

表 4- 16 職業與滿意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 67

表 4- 17 教育程度與滿意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 68

表 4- 18 教育程度與滿意程度之變異數分析-Post Hoc 檢定 ... 68

表 4- 19 月所得與滿意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 70

表 4- 20 目前居住地與滿意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 70

表 4- 21 平均一年參觀次數與滿意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 70

表 4- 22 平均一年參觀次數與滿意程度之描述性統計量 ... 71

表 4- 23 遊客問卷 20 題問項次數分配表 ... 72

表 4- 24 遊客問卷第 21 題問項次數分配表 ... 74

表 4- 25 遊客問卷第 22 題問項次數分配表 ... 75

表 4- 26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76

表 4- 27 遊客問卷 20 個問項主成份解說總變異量 ... 77

表 4- 28 轉軸後的成份矩陣a ... 78

表 4- 29 遊客問卷 20 個問項主成份分析表 ... 80

(8)

vii

表 4- 30 文化創意行銷構面 ... 81

表 4- 31 環境空間規劃構面 ... 82

表 4- 32 服務品質構面 ... 83

表 4- 33 參訪意願構面 ... 83

(9)

viii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 1 包子窯 ... 8

圖 2. 2 登窯 ... 8

圖 2. 3 八卦窯 ... 9

圖 2. 4 隧道窯 ... 11

圖 2. 5 台中八卦窯復古餐廳 ... 19

圖 2. 6 中都唐榮磚窯廠八卦窯 ... 22

圖 2. 7 中都唐榮磚窯廠倒焰窯 ... 23

圖 2. 8 花蓮富里磚窯居 ... 23

圖 2. 9 彰化花壇磚瓦窯文化館 ... 24

圖 2. 10 灣麗磚瓦文物館 ... 25

圖 2. 11 則武之森-產業文化綠色園區 ... 27

圖 2. 12 則武之森-設施指南 ... 28

圖 2. 13 則武之森-工藝中心.美術館 ... 28

圖 2. 14 華陶窯–台灣園林 ... 30

圖 2. 15 華陶窯–柴燒登窯 ... 31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33

圖 3. 2 問卷編製流程 ... 38

圖 3. 3 因素陡坡圖(The scree plot) ... 47

圖 4. 1 三和瓦窯 ... 55

圖 4. 2 The scree plot ... 76

(10)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8 世紀工業革命以後,歐美國家在 1960 年代起陸續發展工業考古、產業文化資 產保存及再利用等研究與議題,影響所及,工業博物館、工業區的更新發展、產業文 化景觀保存、工業文化觀光,成了今日城市計畫與發展趨勢。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 會在 1978 年成立,這個交流平台分享不同國家在全球化、去工業化的趨勢下,怎麼 讓廢棄、沒落的工業遺址再生產或再利用的方法。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 2006 年推動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至今,呼籲產業單 位重視本身所擁有的文化資產。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的觀念與行動逐漸被重視,也塑 造一些文化觀光新景點。一些舊有的鐵道、碼頭倉庫、米倉,台糖、台鹽的舊廠區,

老酒廠、老菸廠、老礦坑,過去的伐木產業等……閒置空間再度被利用,結合文創產 業發展觀光。例如:打狗鐵道故事館、高雄駁二倉庫、台中二十號鐵道倉庫、屏東竹 田米倉藝術家社區、橋頭糖廠、南瀛總爺藝文中心、台南十鼓文化村、台北華山藝文 特區、台北建國啤酒廠、台北松山菸廠、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等。

此外,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曾經擁有不同種類與形式的老窯廠,見證我們的祖先 燒磚煉瓦的歷史,它們的磚造形式、巨型煙囪,逐漸湮沒在荒煙蔓草中,而少數窯主 體認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以自身的力量或結合其他產業,開始了老窯廠的保存 與再生,逐漸成功地延續老窯廠的生命。我們的島,交通便利、休閒風氣盛行,只要 景點具備地方文化記憶、能凸顯在地鮮明的特色,就會有觀光的商機產生。因此,民 間再利用的窯廠,往往能吸引遊客的參訪。本研究以三和瓦窯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與 分析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從中找出窯業經營模式、行銷元素及其永續經營 的利基。藉此,希望繼承老窯廠的民間窯主們,能加入窯廠再利用與保存的行列。

(11)

2

1.2 研究目的

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是強化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策略,本研究以三和瓦窯作 為研究對象,透過專家(窯主、文創業者、藝術家)與遊客的角度,提供民間窯主們對 窯廠的保存與再利用策略等不同層次的思考。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從經營者、藝術家、文創產業業主的立場,探討與分析民間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 轉型的策略。

二、從遊客的角度,分析其參訪磚瓦窯時,對窯業經營模式的各種不同面項的實際感 受滿意程度,探討磚瓦窯再利用的經營重點。

三、比對專家意見與遊客對窯業經營模式的共同需求面項,驗證磚瓦窯空間再利用的 經營策略。

1.3 研究內容與範圍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探討與分析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針對此進行相關資料蒐集、專 家訪談、實地觀察,並設計遊客問卷(參訪磚瓦窯的遊客)。問卷設計上考量窯業空間 再利用的方式與其服務品質。在設計遊客問卷之前,先挑選窯業經營者、陶藝家、文 創產業業主、遊客進行訪談,瞭解實務上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時,其文物價值延伸、

到跨產業整合的情形。依問卷回收結果,分析遊客對窯業經營模式的各種不同面項的 實際感受滿意程度,探求磚瓦窯再利用的經營重點。再將遊客對窯業經營模式的共同 需求面項與期待與專家意見做比對,驗證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的策略。

二、研究範圍

礙於人力、時間的限制,以三和瓦窯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三和瓦窯再利用與轉型 的模式;問卷對象為參訪三和瓦窯的遊客。

(12)

3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探討與分析磚瓦窯業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採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獻回顧法

透過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究報告、期刊論文蒐集,分別針對閒置空間再造、再發 展之相關理論,民間磚瓦窯業閒置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顧客滿意度,做一廣泛性 研究。

(二)訪談法

本研究以親自訪談、電話訪談與書面訪談的方式,訪問 5 位磚瓦窯經營者、2 位 藝術家(1 位陶藝家、1 位古畫修復專家)、4 位文創產業主(1 位工藝設計業主、1 位家 具設計業主、1 位紙業設計業主、1 位創意旅遊設計業主),作為本研究的專家意見,

以瞭解實務上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時,其文物價值延伸、到跨產業整合的情形,作為 本研究的專家意見,並作為磚瓦窯空間再利用策略的驗證。

(三)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根據文獻回顧及專家訪談的結果,擬定遊客對已轉型的磚瓦窯滿意度問卷。

在正式進行問卷調查之前,先徵詢專家意見並進行初步問卷調查,與三和瓦窯窯主討 論後,對問卷內容進行修正。正式問卷發放的對象為參訪三和瓦窯的遊客。本研究為 了掌握遊客對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的實際感受,提高問卷的可靠性,於三和 瓦窯內部的手作工坊及展示空間立即對遊客進行問卷調查。

(13)

4

二、研究流程

相關文獻 蒐集

文化資產保存 與 閒置空間 再利用文獻 台灣傳統

磚瓦窯業 發展文獻

探討

專家訪談

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 及 分析 確定 研究 題目

比對 專家意見

探討 磚瓦窯業 再利用策略

結論與建議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14)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探討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的策略,有關文獻回顧分為:台灣傳統 磚瓦窯業發展、文化資產保存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窯業轉型與再利用案例等三部份。

2.1 台灣傳統磚瓦窯業發展文獻探討

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曾經擁有不同種類與形式的老窯廠,見證我們的祖先燒磚煉 瓦的歷史,它們的磚造形式、巨型煙囪,逐漸湮沒在荒煙蔓草中,而少數窯主體認產 業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以自身的力量或結合其他產業,開始了老窯廠的保存與再生,

成功地延續老窯廠的生命。本研究根據學者馬乃翔(2009)「購物休閒結合閒置空間再 利用之可行性研究–以新竹市八卦窯及周邊為例」、學者賴建都、連瓊芬(2005)「文化 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苗栗窯業為例」,以及相關網站的資料:文化 部網站、台灣陶瓷數位博物館、金良興窯業網站、台南市六甲區公所網站、維基百科,

整理介紹台灣傳統磚瓦窯業發展歷程及磚瓦窯的種類:

2.1.1 台灣傳統磚瓦窯業發展歷程

台灣傳統磚瓦窯業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一.荷據時期、二.明鄭時期、三.清領至 日治初期、四.日治時期、五.光復後、六.民國六十六年後,六個時期:

一、荷據時期

台灣漢人燒陶始於受雇燒磚。荷據時期,荷蘭人入主台灣,起初荷人自中國大陸 購進磚塊,後來因需求量大,乃雇閩人在台灣取土燒磚,建立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 等五座碉堡。此燒磚技術,為台灣先住民所未有,而此項燒磚工業隨荷人離去而中斷。

(15)

6

二、明鄭時期,陳永華教民取土燒瓦

漢人在台燒陶的第二步是紅瓦的燒造。永曆十九年,鄭氏入台第四年,鄭經軍師 陳永華引進閩南窯業,蓋瓦窯,教民取土燒瓦,使簡陋的草厝得以改建為瓦頂,生活 水準大幅提升,稱之「易茅以瓦」。

三、清領至日治初期,窯業結構演變

原先瓦窯分散各地,群匠遊走其中,技術無法穩定發展與提升,後因社會結構發 展越來越繁密,磚瓦窯業開始鎖定土源充足品質穩定的地點,瓦窯進而集約化,許多 有名的陶業重鎮皆由瓦窯先燒起始,如鶯歌、苗栗、台南六甲、南投、高雄大樹等。

四、日治時期,新技術傳入

日人因公共建設與都市規劃,對磚瓦的需求量極大,此時尚無專門燒製紅磚的窯 體,而日人發現用瓦窯燒製磚塊成本過高,因而將簡易、粗糙、量大、成本低廉的製 磚技術引入台灣,如彰化花壇原也是瓦窯密集之地,應市場需求,日治時代改以八卦 窯燒製紅磚。日人先引進登窯,專燒陶器與磚,後引進八卦窯,屬輪窯,專門製磚,

此後磚窯產業邁入工業化。

五、光復後磚材大興,瓦業沒落

民國 40 年至 60 年,擠壓機與製磚機逐漸普及,取代傳統手工壓模,產量大增。

民國 60 年代隧道窯實驗成功,許多集約磚窯紛紛拆除需要大場地的八卦窯,磚窯業 邁入自動化。瓦業因環境資源改變與需求減低,技術停滯不前而逐漸沒落。

六、民國六十六年後,磚瓦窯業沒落

此後建築材料多數轉變為紅磚與鋼筋混泥土共構,所以仍保留紅磚的需求量,但 磚業自此由盛轉衰、趨於沒落;而屋瓦已被水泥平頂取代,瓦窯業生路幾乎斷絕,銷 售出路只剩古蹟修復用材及傳統民居古厝屋瓦修補[1]。

(16)

7

2.1.2 磚瓦窯的種類

本研究根據學者賴建都、連瓊芬(2005)「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設計與應用研 究–以苗栗窯業為例」,以及相關網站的資料:文化部網站、台灣陶瓷數位博物館、金 良興窯業網站、台南市六甲區公所網站、維基百科,整理介紹磚瓦窯的種類。以下分 成兩部分來敘述:一、窯的分類,二、窯的種類及演變。

一、窯的分類:

(一)依火焰的性質分:直焰式、倒焰式、橫焰式。

窯的火焰與時間,影響生產出來的磚瓦品質很大。

(二)依燃料的不同分:柴窯、煤炭窯、瓦斯窯、電窯等。

(三)依裝窯的型態分:傳統窯、台車窯、隧道窯。

(四)依操作的方式分:

1.連續窯:

可連續燒製、不需降溫的窯爐,多用於工業生產。如隧道窯、台車窯。

2.半連續窯:

介於間歇與連續窯之間。在某一時間內做連續操作,然後間歇,再進行連續作 業。

3.間歇窯:

每次燒製均經過升、降溫的窯爐,現為大多數工作室及陶藝家使用。

二、窯的種類及演變:

(一)包仔窯(包子窯/龜仔窯/饅頭窯):

外觀略呈橢圓形,有時是單獨一座窯爐,通常多為二、三個窯爐並列。窯爐的主 要結構可分為燃燒室、窯室、煙囪三個部分。燃燒室連著窯室,包仔窯沒有固定的擋 火牆。主要用於燒製磚瓦,所採用的燃料不固定,早期多燒芒草梗,後來台灣各地煤 礦陸續開採後,有人改用煤炭當燃料。是原始的窯種,包仔窯的傳入,代表陶瓷從原

(17)

8

始的野燒,進入窯燒的歷史階段。

圖 2. 1 包子窯 (二)蛇窯(龍窯):

窯體狹長似蛇。體積大、熱效率高、省燃料。外觀呈長條圓管狀,適合建造在丘 陵地,窯頭往往低於地平面,窯尾順著坡度而升,利用地形坡度形成自然的抽力,有 利燒窯時熱氣上升;若窯床斜度越大,煙囪高度就相對降低,斜度大約在 15 至 30 度之間。所用燃料因地制宜,所生產的日用陶瓷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從清朝到民國 60 年代,蛇窯是民眾生活的搖籃。

(三)登窯(目仔窯):

中國大陸稱為階級窯或串窯,台灣稱為目仔窯或坎仔窯。由一間間窯室連接而成,

每間窯室從前面到後面一級級加高。每個窯室和包仔窯一樣,而彼此相連。主要結構 包括窯頭的燃燒室、中間的窯室和窯尾的煙囪。燃燒室是最初提供熱源的地方,位置 最低,其後連接幾間窯室,每個窯室均較前一窯室高,到最後的煙囪為最高點。登窯 源於中國大陸,日治時期由日本引進台灣。主要燒製日用陶瓷及紅磚。

圖 2. 2 登窯

(18)

9

(四)八卦窯(Hoffmann Kiln):

圖 2. 3 八卦窯

霍夫曼窯(Hoffmann Kiln),也稱八卦窯(因窯頂上的屋架呈現八角型而來)或蒸籠 窯(指初期外觀為圓形,煙囪位於正中央的霍夫曼窯),最常用於燒製磚頭及其他陶質 製品。由德國人佛德烈曲.霍夫曼(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於 1856 年改良設計,

1858 年 5 月 27 日獲得專利的一種窯。霍夫曼窯的平面通常像運動場跑道的環型或圓 形,有時也會是矩形或 U 字型。窯體可分為兩層,其中地面層的外觀多為磚造,少 數為石造,旁邊有階梯或空橋通往第二層設有木製或鋼製屋架的窯頂。窯室是一條環 繞成一圈的中空穹窿型長隧道,通常被分割成 12 個或更多的窯室,這些窯室之間沒 有隔間。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窯室旁設置樹枝狀的煙道與調節閥,以便將煙引導到主 煙道從煙囪排出。煙囪的位置有些會在窯體的中央,有的會在窯體外的某一側,有時 還會數座窯共用同一根煙囪。窯體周圍的拱型諸入口即是窯門,是運入磚坯運出磚塊 的出入口,此外,在四個轉角等處的底部還開有拱型的煙道口,可以將煙引入地下煙 道中。窯頂上方有數個方形或圓形的投煤口,沿窯室設置而成環狀排列,共有五圈,

每一個孔都有一個金屬蓋。窯頂中央設有稱為「風鼎」的金屬製調節閥,可以調整煙 道的開閉程度以調節排煙量。有些窯的窯頂會設清煙人孔,讓人進去打掃煙道。霍夫 曼窯內部分成數個窯室,使用時會將磚坯排成數排,且會避開上方的投煤口,讓投煤 口對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俗稱火路)。磚坯排好後,會在第一個窯室起火,然後一間 間地燒下去,除非碰到水災或過長雨季,幾乎不停火,每間窯室依序重複著裝窯、乾 燥、預熱、燒窯、保溫、冷卻、出窯等過程。在還沒起火前,可先裝滿五個窯室的磚

(19)

10

坯,一間窯室約可裝 2000 塊左右的磚坯。窯室之間會先用報紙或牛皮紙箱隔著,除 了起火的第一間窯室外,其他窯室的門會先用磚完全堵住,等起火後,便可陸續將磚 坯裝入接下來的窯中。通常一個窯室燒成要花一天左右,同時間也只會有一到二間窯 室在燒,而接下來要燒的窯室會先讓燃燒後的熱廢氣流過先預熱、乾燥,已經燒過的 窯室會進入保溫狀態再逐漸冷卻,從入窯到出窯約 15 天。出窯是在冷卻完成之後的 事,但有時在磚塊供不應求時,工人會在磚塊還沒完全冷卻時就進去「搶窯」。當霍 夫曼窯停止燒製時,得清掃煙道保持暢通,由於煙道窄小,清潔工作多半由小孩去做,

而清掃出來的煙灰可以當油墨用。日據時期,八卦窯由鮫島商行引進。早期,八卦窯 大多集中在中部以南;民國五十年後六十年代,苗栗約有二十幾座。因窯體所佔面積 龐大,發展時間不長,被隧道窯取代。與目仔窯相較,八卦窯為更早期的窯體。

(五)四角窯:

以其外形為四方形得名,又稱「角窯」或「四方窯」,以煤炭為主要燃料,也稱

「煤炭窯」。窯爐煙道在地下,經由地下隧道連接煙囪排氣,燒成溫度比較高,約 1120–1250℃,主要用於燒製溫度比較高的碗盤、耐火磚、磁磚……。日治時期原以 煤炭為燃料,光復後改燒重油。四角窯的出現使得台灣窯業脫離中國傳統影響,是台 灣窯業走向現代化的里程碑。

(六)瓦斯梭仔窯:

梭仔窯的設計通常有兩輛加上輪子和軌道的台車交替使用,因此不必等窯溫下降 至最低,即可將另一輛已裝窯完畢的台車先行推入,利用餘熱來烘乾坯體,加速燒窯 作業。台車一進一出的往返,猶如織布機的梭子,故名「梭仔窯」。窯爐兩側裝置瓦 斯燃燒器(火嘴),有調節閥,調節排氣量大小,使窯內的燒成變成「氧化燒」或「還 原燒」。燒製藝術陶瓷時若想燒出色澤較白的白瓷,必須運用這些燒成法。瓦斯梭子 窯的方便性,以及省錢和減少汙染的特性,很快取代四角窯,促成台灣陶瓷產業的革 命。

(20)

11

(七)隧道窯:

圖 2. 4 隧道窯

是梭子窯的延長,長者可達 100 公尺。其台車一部接一部,從窯的一端進入,燒 成後,由另一端出來。主要以天然氣為燃料,窯爐本身可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 帶三階段。隧道窯不需熄火,可連續不斷操作,幾乎無浪費能源之虞。若操作條件穩 定,產品品質可確保一定水準。最先是由磁磚業、衛浴陶瓷業、紅磚業引用,後來日 用陶瓷業也改用此一窯種。產業開始走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大廠型態。

(八)電窯:

電窯利用電阻產生熱量,與電爐結構類似,只是空間密閉,以充分利用熱能。早 期電窯使用閘刀式開關,利用人力控制溫度;今以微電腦自動控溫,只要經過設定,

也能自動控制整個燃燒過程。電窯最初用於碗盤和花瓶的釉上彩烤花,後來因具穩定 性,燒成溫度最高可達 1700℃,遂被運用於燒製變化繁複的釉料,以及工業用的精 密陶瓷。由於操作簡便,陶藝界和陶藝教室普遍使用,對於陶藝的推廣和普及有很大 幫助,工作室紛紛成立[2-5]。

2.2 文化資產保存與閒置空間再利用文獻

本研究探討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的策略,以下針對文化資產保存與閒置空間 再利用等相關文獻作介紹。

(21)

12

2.2.1 名詞說明

一、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保存法內所稱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 指定或登錄之下列資產:

(一)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 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二)遺址: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具歷史文化意義之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 空間。

(三)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 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四)傳統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 演藝術。

(五)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

節慶及相關文物。

(六)古物: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 物及圖書文獻等。

(七)自然地景: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地形、植物及礦物。

一座傳統建築建物要成為公告古蹟或歷史建築,要經過指定公告、調查研究、規 劃設計、修復施工、再生利用五個階段:

1.指定公告:

是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及相關程序公告,所以並非所有傳統建物均是古蹟或歷史 建築,一座建物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是需要由主管機關會同專家學者認定有 價值,並依法公告才能被稱之,惟大眾均通稱傳統建物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2.調查研究:

(22)

13

為了解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知道其內外構造、興建方式及歷史背景,

必須先進行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以作為後續修復及再利用規劃設計的依據。

3.規劃設計:

由專業建築師依先前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為基礎提出設計構想並進行細部設計 圖繪製。

4.修復施工:

依建築師細部設計圖,過程中經多次審查及修正。進行工程發包及施工,施工過 程中將經過數次討論會議,若因施作過程中有新發現也可能進行變更設計以確保 原貌修復的正確性及合理性。因此,修復過程比起新建工程有更多的不可預測性 及變動性。

5.再生利用:

一座古蹟或歷史建築整修完善後,如果是廟宇或是仍使用中的建物,通常依原來 使用的方式繼續使用,若是原本荒廢或想要有新的用途就要有再利用的規劃,通 常會在修復前的規劃設計時就應考慮到修好之後的使用方向。再利用才是古蹟修 復的最重要目的,能賦予古蹟新生命的修復才有意義。只要沒有結構安全的問 題,現況保存不修復也是必然的保存方式之一。

新的文資法在 94 年 2 月 5 日公布後內容新增聚落及文化景觀,係以整體思考方 式去看待有價值的文化資產,亦即不再侷限單幢古蹟或歷史建築,必須考量人類為生 活所保存的相關行為及環境,因此修繕管理的範圍是全面性的思考及維護的[6]。

二、保存

我國慣用「保存」一詞敘述相關文化資產的論述,英文的用法有「restoration」、

「preservation」、「protection」、「conservation」。「restoration」意指在建物紋理上有明 顯的施工,甚至可擴大為重建之意;「preservation」意指用最小的改變來保留原式樣;

「protection」為保護防止受到損壞與不當的改善建議,但不排除可能的適當性與方案;

「conservation」比單棟建物的「protection」意義更大,可延伸至整個地區,且建物

(23)

14

外的特色也可涵蓋在內。「conservation」還有另一解釋,指為防止損壞所採取的行動,

包括一切可以延長文化與自然資源的行動。英美等國慣用「historical preservation」來 表示對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7]。

三、閒置空間(Deserted Space)

根據文建會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定義,閒置空間:「係依法指定為古蹟、

登錄為歷史建築或未經指定之舊有閒置之建物或空間,在結構安全無虞,仍具有可再 利用以推展文化藝術價值者[6]。」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作法」,整體而言,「閒置空間」是城市聚落發展過程中的「失 落空間」,它可能是廢置的公家宿舍、行政辦公室、軍事設施、宗教設施、教育設施,

它亦可能是新都會空間在連結過程中的「異化空間」,特別是交通設施,如鐵道及大 型的產業空間如糖廠、菸廠、酒廠。「閒置空間」的頹敗主要因為原有在都市聚落複 雜系統中的機能的式微,因而只留下缺乏生命力、無法調整的「空間軀體」,它亦可 能拖垮周邊的產業及發展 [8]。

「閒置空間創意利用規劃–設計實用主義的社會實踐理論」,空間的閒置事件,泰 半因外在因素居多,例如:精省之後的單位裁撤、產業結構變化之後競爭條件低落、

環境成長中空間結構失衡等;另外,內在因素也不容忽視,例如:空間(代謝)機能老 化、空間規模不足、經濟活動停滯等 [9]。

2000 陳建北認為:閒置空間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有形的可分:1、

封閉式空間:如農舍、荒廢工廠、沒落村莊、不符合時代需求的醫院。2、半開放式 空間:它可能是有架構、但沒有壁垣,如屠宰場、大型穀倉;或原先具有某種特殊生 產功能,廠房內部架構較特別的,如酒廠。3、完全開放式空間:在大片土地上少數 建築,整區原來是特殊活動的場域(如鹽田、置鹽場、採石場、採礦場),乃至學校校 舍、一片森林。

「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閒置是狀態、空間是對象。「基本上,空間的 閒置,明白的說明它的沒有使用,沒有機能的特質,然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卻不只

(24)

15

一項。有些是原使用者已不存在或者是所有權人已經放棄之真正的閒置空間,然而有 些卻是管理不當的空間[10 ]。」

「另類空間的『另類』思考,閒置空間再生的矛盾本質與蹺蹺板原理。」閒置空 間是指:被廢棄的(Deserted/Adandoned/Discarded)空間、是多餘的(Space/Superfluous) 空間、是壞掉的(Damaged/not Functioning)空間、是被遺忘的(Forgotten/Ignored/Lost) 空間、是過渡的(Transitional)空間,或是懸宕(Suspended)的空間[11]。

「萬種風情,再現生機–閒置空間再生的契機」,閒置空間是指:原有階段性功能 消失,目前使用性功能不彰,可以有更積極的使用方式者[12]。

「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探討與研擬」,閒置空間產生的形成,主要源自 於一些既有或老舊的建築,經由社會演變的過程及都市幾近失控地擴展,諸多對應當 時特定的使用方式及需求的空間隨著都市機能的擴張及使用上的改變而於空間中呈 現一種閒置狀況;然而,這些空間除了是功能上的產物外,往往具有獨特的文化風格、

歷史淵源,同時亦能反映出當時的建築風格及語彙、空間的使用型態、產業風華及當 時營造技術所使用的素材、顏色、構法及周邊環境所構成的社會脈絡及紋理[13]。

2002 黃茂瑞認為:從台灣獨特的都市經驗來看,「閒置空間」不只是一種新的空 間類型或概念,而是指出我們對待都市空間的一種模式。在房地產快速的催化下,長 期以來投入許多的期待與資源,在新發展區域中,藉由重劃的方式,擴大了都市的範 圍。這種快速的城市空間形式,缺乏一種累積感,一種基於土地上長期生活的情感。

於是形成一種「新舊街區模式」區隔明顯的都市空間經驗。「閒置空間」將眼光重新 關注於既有城市空間中的資源與生活累積的(空間)文化經驗,這些年來被指出的「閒 置空間」,大都具有空間上的美學效果,正是台灣都市快速發展以前所存在的、城市 空間中的建築物。

2003 張玉璜認為:「閒置空間」一辭,不僅具體指陳出空間的廢棄或低度利用狀 態,也間接表達了人們對待空間的消極態度。事實上,「空間」從創造到毀棄的過程,

脫離不了社會變遷的影響,當某些「空間」的原有機能面臨外在環境的需求轉變而無

(25)

16

法立即調適時,就會遭到拆除,或經歷一段「閒置」時期,以重新調整其機能定位。

「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閒置空 間係指目前處於未使用狀態的建築物,閒置建物具有沒有使用及沒有機能的特質,但 造成閒置情況的因素,部分是原使用者已不存在或所有權人已放棄的真正閒置空間;

有些卻是管理不當的空間[14 ]。

閒置空間應該存在兩種內涵,從都市空間的觀點而言,一種是現況沒有利用的建 築空間、低度利用的土地、或者為未妥善規劃下的產物,以及消耗經費下的證明;從 建築物的觀點而言,另一種是歷史性建築因為時代變遷而導致與時空紋理的斷裂,因 而產生閒置的狀態。現在文建會積極辦理的各項案例應屬於第二種,為歷史性建築再 利用,而非屬於廣義的閒置空間再利用[15]。

四、再利用(Adaptive Reuse)

依據《建築百科全書:設計,工程建設》(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ure:Design,

Engineering&Construction)中的定義,再利用為: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 使用機能,或藉由重新組織(reconfiguration)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滿足一種 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續一棟建築或構造物之舉。有時候再利用也會被人稱為建築 之調適或改修。建築再利用成功之關鍵乃是取決於建築師捕捉一棟現存建築之潛力,

並將之開發為新生命之能力[16]。

美國國家信託會(The National Trust)對再利用的定義為「adaptive reuse」,乃轉換 建築物與原設計不同用途的過程,譬如:變更工廠為住宅[17]。

1992 李清全「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再 利用」乃是在建築物的生命週期間,改變其原有用途做為別種目的使用;或是重新組 構建築物使其原有機能得以延續下來,並在機能與建築物間做出適當調適的一種過程。

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建築物使用機能的延續,使那些具有歷史價值或地方特色的建築物 免於毀壞或閒置,藉由經濟活存的手段來重塑建築物的新生命[18]。

1995 傅朝卿認為再利用乃是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使用機能,或者

(26)

17

是藉由重新組構(reconfiguration)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一種滿足新需求之新 形式,重新延續一棟建築或構造物之舉;也就是說古蹟或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對今日 人類營造環境特別有意義,乃是因為藉由此種保存策略,人類的過去可以用「活」的 面貌出現在今日,換句話說再利用提供了人類於文化資產上連續性(continuity)的可能 性[19]。

2000 潘璽認為:再利用為歷史保存的一種觀念,更是一種手段,它可以使瀕臨 死亡的老建築重獲第二春,亦即再利用就是把舊的建築重新利用的行動。並認為歷史 建築再利用有三種使用型態:1、以保存為出發點進而考慮再利用方式。2、因使用的 需要尋找適合的歷史建築。3、目前仍在使用中且希望未來能繼續使用[20-21]。

2001 傅朝卿:在許多不同的場合中,西方學者與建築專業人員用來描述「再利 用」的字眼相當分歧,比較常見的有整修(renovation)、修復(rehabilitation)、改造 (remodeling)、再循環(recycling)、改修(retrofitting)、環境重塑(environmental retrieval)、

延續使用(extended use)、再生(reborn)及可適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等。每一字眼所 描述的事也有程度及意義上的不同,其中以可適性再利用最能表達舊屋新用的觀念 [10]。

2001 薛琴認為:「古蹟保存」與「歷史空間保存再利用」在基本理論和技術上,

原本是相近的。但如果保存物件的價值在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上不高,又和歷 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不大而僅是呈現建築風貌、聚落紋理或地方色彩時,歷史空間保 存活用常是一種既可以保存古蹟,又可以兼具保障居民權益的有效方法[22]。

2001 洪愫璜:「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再 利用並不是要讓「歷史空間」如古蹟保存般原貌復舊的呈現,亦非全盤的將它轉化改 變,只是每一個「歷史空間」都具有特色,通常與其原始用或後續的功能相關,在提 出變更使用時,應盡量尊重這些空間的功能,保持原空間狀態作呈現。並於空間需求 規劃時給予適當的調整彈性,以其結構的適應性為基礎下做改變,但仍以保留「歷史 空間」存在的精神為主要原則[23]。

(27)

18

2.2.2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理論

學者施進宗(1991)、傅朝欽(2001)認為,閒置空間再利用可以是兼顧「史實性」

與「現代性」、「結構安全」與「經濟存活」、「建物生命週期再循環」的保存方法:

一、史實性與現代性兼顧

再利用的內涵一旦涉及史實保存課題時,再利用的意義會更重要,專業規劃者所 面臨的挑戰更大。再利用方式的原則是在不犧牲經濟利益下,利用各種設計手法加入 現代化設備、材料於原有舊建築物當中,使其呈現新與舊的對話。這種觀念是對傳統 保存方式的反省,因為生命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改變,若將建築物視為一個生命體,

自然不該視新的添加物為惡,而是避免加入新的元素後使原來的風貌盡失。換言之,

新舊之辯證美學是閒置空間再利用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結構安全與經濟存活並重

過去由於結構安全性的考量顧慮,一些有保存價值或富含歷史意義的老建築被拆 除,實際上許多老建築都可以利用維修補強的方式,繼續使用一段時間。再利用是否 可以進行,結構安全是首要克服之處,當結構問題克服之後,可因新機能的加入而產 生經濟行為,使歷史與美學和現代經濟並存,避免空間再閒置。經濟上的生存能力,

使再利用的策略更實際。

三、建物生命週期再循環–機能的持續

變更或強化原有建築物機能,使其適合目前或將來需求,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基 本精神,為了使舊建築符合新機能,對原有建築進行適度的改造並導入現代化設備是 不可避免的。這種做法的重點在於發掘原有建築物的潛能,以及轉換成何種用途才能 維持原建築的主要特徵,並對其進行最低程度的改變[10、24]。

學者鄭仲昇(2000)提出歷史建築有所要「延續」之價值與期望「再生」之價值的 看法。其中,歷史建築所要延續的價值包含史實、文化及情感:史實價值主要考量的 是原樣特色,文化價值是特殊的群體意義或行為行動,情感價值則是存在記憶及精神

(28)

19

上的支柱;而歷史建築期望再生的價值包括使用、經濟與教育:使用價值主要考量的 是建物新機能,經濟價值是持續存活的基本來源,教育價值在傳承歷史文化[25]。

2.3 窯業轉型與再利用案例

有關台灣傳統磚瓦窯轉型與再利用案例、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國內外案例等,本 研究根據學者楊敏芝(2011)《文化行旅–30 個產業文化資產的感動地圖》、學者楊凱成 (2006)《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學者馬乃翔(2009)「購物休閒 結合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可行性研究–以新竹市八卦窯及周邊為例」以及相關網站的資 料:文化部網站、台灣陶瓷數位博物館、金良興窯業網站、台南市六甲區公所網站、

維基百科,整理介紹於下。

2.3.1 台灣傳統磚瓦窯轉型與再利用案例

一、台中八卦窯復古餐廳–台中市工業區 28 路(台中市南屯區五權西路三段 539 號),

台中酒廠正對面

圖 2. 5 台中八卦窯復古餐廳

(29)

20

(一)歷史背景

當地地主祖先自嘉慶(西元 1799–1820)年間從福建閩南泉州府沙馬馬沙巷(村)來 台開墾,因渡台者越來越多,建築需要磚塊,便以大度山台地優良的土質製磚,供應 訂購者。窯主祖父林清啟 50 年代來到台中工業區,買下大片山坡地,建磚窯廠。二 次大戰後,國民政府退居來台,各機關興建需要大量磚塊,金勝興窯廠將八卦窯再擴 大。東海大學建校時,曾來購買紅磚。市場興旺時,舊窯產能不足,窯主父親林傳盛 於 1989 年在舊窯旁另建新窯,堅持保留傳統八卦窯,認為以後可能有用途。2000 年,

紅磚價格差,「賣 1 塊要虧 0.1 元。」生意難做,新窯停工。

(二)再利用型態

當時,婚紗攝影大行,很多人借八卦窯拍婚紗。隨著時光流逝,以前遍布磚窯的 台中地區僅剩金勝興窯廠獨撐,2002 年,窯主林坤榮將逾 60 年歷史的八卦窯改成餐 廳,以擅長的台菜、川菜為主題,供用餐者欣賞從前窯業的風采。台中工業區廠商成 為主力顧客,約佔 7 成,尤其吸引到台中工業區出差的日、韓商務客。是台中市文化 局推薦的在地特色店[7]。

二、中都唐榮磚窯廠–位於高雄市三民區愛河旁中華橫路 220 號 (一)歷史背景

明治 32 年(1899 年),日人鮫島盛於打狗(高雄)三塊厝以 15000 日圓創辦「鮫島煉 瓦工廠」,是高雄第一間磚窯,設有三座傳統的「目仔窯」。此地能獲得愛河沿岸的黏 土,取得柴山的木材,吸引澎湖與今台南市北門區的移民。1900 年,鮫島盛改建新 式的「蒸籠窯」,是南台灣最早引進的新式磚仔窯。1901 年,鮫島盛病逝,後宮信太 郎取得經營權。1909 年,後宮信太郎從大阪窯業株式會社聘請中村工程師,在台北 圓山廠建造當時在日本很先進的八卦窯(霍夫曼窯),並將此技術引進三塊厝煉瓦工廠。

大正元年(1912 年) 鮫島煉瓦工廠的年產量約佔全台磚塊的七成,後宮信太郎也被稱 為「台灣煉瓦王」。

大正二年(1913 年),台灣經濟繁榮,各地建築蓬勃發展,台灣總督府投資 130 萬

(30)

21

日圓在台北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開始整併台灣各地磚窯廠,鮫島煉瓦工廠被 整合進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廠中。1920 年,因打狗改名「高雄」,工廠改名為「高 雄磚廠」。由於生產上的需求,增建六座八卦窯,以高產能設備大量生 產具有 TR(Taiwan Renga)標誌的磚塊,TR 磚的商標是品質保證。昭和十年(1935 年)左右,

此處是高雄州規模與產能最大的磚廠,南台灣重要建築所用的磚頭幾乎由此處供應,

如:高雄州廳、高雄市役所、婦人會館、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整修、台南州廳、哈瑪 星武德殿、旗山武德殿等。日治末期,磚窯廠內有一座蒸籠窯、六座八卦窯,為會社 中規模最大的工廠。

二次大戰後,此處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接管,劃分進紡織、玻璃、窯業 等 12 單位中,民國 36 年(1947 年)12 單位又合為工礦總公司,此工廠改為「工礦公 司高雄磚廠」。

民國 46 年(1957 年)磚廠被唐榮鐵工廠買下,成立「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高 雄磚廠」,三年後發生財務危機,由經濟部善後,於民國 51 年(1962 年)宣告唐榮公司 屬於公營事業。民國 54 年開始,唐榮鐵工廠自行研發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八卦窯燒製 的耐火磚,供此時迅速發展的高雄鋼鐵業各廠使用。但隨著成本提高、競爭激烈,於 是拆除了一號、二號、六號的八卦窯,由外國技師先後興建了三座倒焰窯。民國 68 年興建 80 公尺長的隧道窯一座,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倒焰窯、隧道窯出產的高 級耐火材料供唐榮公司本身使用,還賣給中鋼、台糖、台機、台船等工廠使用。工廠 在民國 69 年改名「唐榮耐火材料廠」,4 年後因精簡公司組織而併入不鏽鋼廠中,依 然生產耐火材料。後來磚材的需求降低、環保意識提升與工資高漲等因素,磚窯廠於 民國 74 年停止生產,辦公室仍使用到民國 91 年 8 月,員工才撤離。

(二)廠區建築風貌演變

中都唐榮磚窯廠由數個時期的建築組成。八卦窯與煙囪是日本時期的建築,民國 時期陸續建倒焰窯與隧道窯。目前廠區保留了八卦窯、倒焰窯與隧道窯,其中八卦窯 是全台保存最好、規模最大者。

(31)

22

日治時期的廠區共有六座霍夫曼窯(八卦窯),廠內有自三塊厝車站延伸、途經當 時的大江組灰窯、東洋製罐株式會社、打狗酒精株式會社等工廠、直至高雄中都橋東 邊橋頭為止的工業專用鐵路–「煉瓦會社線」,還有供牛車從漯仔底搬運製磚原料的 輕軌。磚窯北邊是生產磚坯的磚造機器間,廠區東邊為辦公室與廠長宿舍,鐵軌以南 是員工宿舍。

進入民國時期後,因之前戰爭的破壞,只能使用 2、3、6 三座八卦窯與一部分的 濕式製磚機來生產,之後六座窯全數修復。後來 1、2、6 號窯拆除,改建倒焰窯,之 後又加建隧道窯。目前廠區主要保留的是 3 號八卦窯、倒焰窯與隧道窯、日治時期的 辦公室。日治時期的紅磚辦公室是兩層樓建築,座北朝南,空間平面成正方形,門口 處設有門廊,其上有陽台。正面開窗 4 扇,東西二面各開 6 扇,朝北的背面無窗。

(三)再利用型態

圖 2. 6 中都唐榮磚窯廠八卦窯 1.中都唐榮磚窯廠八卦窯–

等級:國定古蹟 類別:產業設施 公告日期:2005/03/11 所有權屬:私有 建成年代:日本明治 32 年(1899 年) 管理單位: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 指定理由與歷史價值:

(1)本古蹟為台灣 20 世紀磚材生產工業之重要見證,現有建物中,八卦窯及煙 囪年代久遠且工法細緻,保存相當完整。

(2)磚材為台灣地區混凝土及鋼鐵材料技術發展前最重要的建築材料,本工廠現 存設施八卦窯及兩座煙囪具有高度歷史及文化意義,極具保存價值。

(32)

23

(3)類似磚材生產設施台灣地區已少見,本處規模最大且後期又增加新式生產設 備,可看出生產技術的演進。

(4)各式不同生產設備並存,具產業文化的稀有性、代表性、完整性。

(5)就其磚構的技術,包括磚質、磚砌法、磚拱結構、磚牆高度及磚飾等,均具 有技術美學上的價值。

圖 2. 7 中都唐榮磚窯廠倒焰窯 2.中都唐榮磚窯廠倒焰窯–

等級:歷史建築 類別:產業設施 建成年代:民國 64 年 登錄理由:

就產業觀點而言,足為本市工業化進程的重要見證,其提供建築材料之產業意 義,也具有見證台灣工業及經濟發展進步的歷史價值及意義。若延伸至整體工 業史而言其可成為代表台灣工業發展史上不可或缺之產業文化遺址[2、26]。

三、花蓮富里磚窯居-花蓮縣富里鄉富南村三台 20 之 2 號

圖 2. 8 花蓮富里磚窯居 (資料來源:http://03832188.ehualien.tw)

(一)歷史背景

(33)

24

民國 55 年建造的富南磚窯,在民國 78 年停產,運轉 23 年。民國 90 年化身為磚 窯居民宿。窯廠呈南北走向,長 50 公尺、寬 14 公尺,排熱氣用的太子樓高 9 公尺,

有 20 個窯洞進行燒磚,依逆時鐘順序輪流燃燒,稱為「輪窯」(火動磚不動)。磚窯 以木材點燃後改以煤炭燃燒,由專人挑炭入窯,一天可生產 25000 塊紅磚。停產後,

窯廠成了羊舍、雞舍,窯體被埋在土堆中,有 10 甲的場地改為水稻田。

(二)再利用型態

民國 89 年,碧利斯颱風破壞窯廠和宿舍,窯廠竟有了轉機。現有窯廠主人徐振 龍、盧慧如夫婦,在民國 90 年 3 月展開窯廠修復工作經營民宿,經過幾年的規劃建 設,富里磚窯居成為生態豐富的磚窯農場,佔地面積超過 5 公頃,稻田、青山輝映,

展現花東縱谷農村風情,被文建會列為特色磚窯。農場內有生態池、八卦窯餐廳、隧 道窯解說、藥用植物區、小動物區、特色民宿,提供導覽服務、住宿、一日遊等旅遊 規劃[27]。

四、彰化花壇磚瓦窯文化館–彰化縣花壇鄉橋頭村彰員路二段 186 號

圖 2. 9 彰化花壇磚瓦窯文化館

(資料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cyberfair2004/C0423500256/d000.htm) (一)歷史背景

行經花壇的彰員路上,從赤塗崎、橋仔頭、彎仔口、三家村到南楓寮坑南岸,可 見連續不斷、高聳林立的磚廠煙囪景觀。順達窯業股份有限公司自 1965 年開始紅磚 的製造生產,由單一的八卦窯、到雙八卦窯,到全自動隧道窯,從原料土坯的處理、

粗坯的成型、台車的疊坯、紅磚的燒成,全部過程都由電子機械全自動控制,每日最 大產能可達 20 萬塊的普通紅磚以供應廣大市場需求。

(34)

25

(二)再利用型態

由於時代變遷,磚瓦產業經營遭遇瓶頸,順達公司在 2003 年暫時歇產。然而早 在 1998 年,順達曾協辦文建會的「磚瓦之鄉–花壇鄉磚瓦窯業振興計畫」,開始進行 社頭磚瓦窯產業振興的各項活動,以昔日的二間坯寮當作花壇磚瓦窯文化館,館內除 展示製造紅磚的相關器具及照片外,更有紅磚製造過程詳細的圖文解說。空間規劃主 要分為圖文解說區、DIY 手工區及窯廠親身體驗。讓參觀者了解花壇磚瓦窯的地方產 業、文化、歷史;認識紅磚的種類及其用途、製造;了解磚瓦運用在中國傳統建築之 人文意涵[28]。

五、灣麗磚瓦文物館–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 20 鄰錦山 71 之 17 號 Tel:037–741507

圖 2. 10 灣麗磚瓦文物館 (資料來源:http://www.jls-brick.com/index.htm)

(一)歷史背景

金良興磚廠創立於 1973 年,由易森獅、陳金連等,在山腳社區創辦苗栗最早的 隧道窯。以火炎山風化頁泥岩為主要原料產製紅磚。

(二)建築風貌

前後共建立三條窯(1973、80、90),窯長達 162 公尺。

「灣麗磚瓦文物館」館外廣場上,有「荷蘭風車」、「巴黎凱旋門」等大型磚造作品;

製品展區設置:門牌、花器、御守禮品等磚雕工藝品。

(三)再利用型態與轉型策略

除了保有傳統製磚外,在 2004 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

,推動磚瓦產業文化、傳

(35)

26

承磚雕工藝,發展地方特色。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與觀光工廠,成為校外教學與社團 活動的場所。館中展示各式舊式磚瓦製程工具、磚雕藝品、磚瓦產業產品、磚瓦科技 研發產品。結合廠區產線生產過程,透過導覽員的解說,可觀察礦土經粉碎混煉成型、

乾燥、入窯燒成、分裝的製造過程。開放一條隧道窯供民眾參觀。在觀光工廠可參加 磚雕 DIY(在生坯土上刻畫圖案之後,入窯燒成紀念品)。

「灣麗磚瓦文物館」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結合學校與在地藝術家,創作磚造景觀,

如:山腳社區的入口意象、苑裡火車站內的登窯造景、天主堂磚雕牆、苑裡與三義的 磚造界碑。

「磚窯行春」(每年春節至元宵)與「苑裡磚雕藝術季」(每年九月),已成為地方歷 年重要的節慶活動。

2014 年,金良興磚廠在「灣麗磚瓦文物館」開設「磚瓦圖書室」(保存製磚相關 文獻)。與台南應用科大合作開設「傳承在地磚瓦文化產業」研習課程,吸引年輕創 意為傳統注入活水。

金良興「JLS」品牌獲得智慧財產局文化創意產業的著名商標,致力於「生產、

生活、生態」產業的永續經營與發展,成為工業遺產活化成社區資產的範例。除了創 新經營外,第二代負責人易榮昌先生亦促進山城磚瓦雜誌出版、國外技術交流,解決 燃煤配額限制,推動磚瓦環保綠建材、採土相關法規修訂、採區調查規劃、兩岸磚瓦 產業文化交流與合作協議簽訂。2014 年,金良興磚廠將下水道汙泥及水庫淤泥製成 磚,讓磚瓦業從高耗能低環保的既有印象翻轉成綠色環保產業[4]。

六、小結

歸納上述案例,關於台灣傳統磚瓦窯轉型與再利用的經營模式有:特色餐廳的經 營、古蹟保存、民宿的經營、發展成生態豐富的磚窯農場、轉型為磚瓦文物館等,而 持續燒磚煉瓦的業主將磚瓦窯業翻轉成綠色環保產業。可見個別案例在環境條件上有 其明顯的獨特差異性,使得轉型與再利用模式呈現不同的狀態。

(36)

27

2.3.2 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國內外案例

根據學者楊凱成 編(2006)《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以及 相關網站的資料:華陶窯網站、維基百科,整理介紹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國內外案例 於下,以供磚瓦窯轉型與再利用參考。

一、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則武之森」–變產業廢棄空間為產業文化綠色園區

圖 2. 11 則武之森-產業文化綠色園區

(資料來源:http://plain-design.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6.html) (一)歷史背景

1876 年(日本近代化初期的明治時代)森村集團發跡。1904 年集團創始人森村市 左衛門與其弟森村豐看準歐美的瓷器餐具市場,設立了「日本陶器合名會社」,以陶 瓷器生產重鎮愛知縣名古屋地區為據點,進行製造與出口。

則武之森所在地的陶瓷餐具生產廠區到 1978 年左右,隨著產業往地方、海外移 轉,逐漸被廢棄。公司為了顧及企業形象,決定保存歷史最久的紅磚廠房。1998 年 成立規劃小組,展開興建「則武之森」的工程,2001 年 10 月完成,則武公司以此作 為即將屆滿的創業 100 週年紀念事業。

(37)

28

圖 2. 12 則武之森-設施指南

(資料來源:http://plain-design.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6.html) (二)規劃內涵

從社會的角度考量,體認其公共文化財的價值、及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將廠區改 建成開放的產業文化綠色園區。

特色:建造一個開放給當地的都市森林,創造出則武對於餐飲文化的高品質產品 製造或開展餐飲文化多樣性的魅力空間。活用廠區內的各種產業資產做為設計要素,

創造具有則武歷史性、固有性高的空間。做為市民的都市森林,在都市中再生自然,

創造隨四季變化風格明朗的森林,以及水邊、雜木林等豐富的空間。

圖 2. 13 則武之森-工藝中心.美術館

(資料來源:http://plain-design.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6.html)

整個園區以煙囪廣場為區分,北方區塊是綠地,古窯遺跡與窯牆點綴其間。近北 門有一處自然生態池。

煙囪廣場以南,劃分為文化、歷史、商業三個區塊,大部分建築物集中在此,其 間有噴水池廣場、銀杏林帶、親水步道。

文化區的主要建築物裡:一、二樓是工藝中心;三、四樓是則武美術館。這裡就

(38)

29

是以前的廠房再利用、改建而成,現在仍然可以少量生產的小型工廠。工藝中心旁另 一棟建築物裡有:歡迎中心、產品展示廳、精品店。

商業區:其中一棟建築物是畫廊。主要建築物利用以前的倉庫與發貨中心改建而 成,裡面有兩個大賣場和一間咖啡館。

歷史區:百年歷史的紅磚廠房座落於此。最大的一棟,外牆保持原狀,內部做了 補強、部分改建,現在名為「森村大倉紀念館」,介紹創業者的創業歷史和陶瓷的無 限可能性。

(三)營運型態

工藝中心、則武美術館,是園區內唯一收費的展館。在這裡可以看到陶瓷器從製 胚、成形、施釉、繪製、燒成到品管的實際製作流程。二樓體驗區,可以付費親身手 繪一杯或一盤自己獨創的作品。繳費入會參加講座課程,可以學習彩繪陶瓷、陶雕、

陶藝技術。三樓企劃展示間,以不同主題展示具有歷史、藝術、文化價值的作品。四 樓常設展示間,展示創業以來至今已經具有歷史代表性、藝術鑑賞價值的洋式瓷器餐 具、裝飾品之各種產品。

歡迎中心(視聽空間):可以觀賞園區、工藝中心的影片介紹,經常當作舉辦音樂 表演的場地。產品展示廳:展出該集團在陶瓷技術開發與應用上的成果,包括各種應 用在工業、電子、醫療、環境等方面的陶瓷材質成品或零件。精品店:販售該集團生 產的高級瓷器餐具、擺飾。

畫廊:提供藝術家、一般市民開個展或學校的畢業展、工藝中心講座學員的學習 成果展、舊書店的舊書展等等。設有一家餐廳,供應法式、義式餐飲。

商業區的主要建築物裡面有兩個大賣場和一間咖啡館。PALETTE 賣場販售則武 的和風或洋式陶瓷餐具、廚房用品、餐桌擺飾、花器等生活雜貨。BOX 賣場商品也 是杯盤之類,價格屬大眾化路線。

歷史區的「森村大倉紀念館」全館只有一樓,分為生活與健康區、產業與電子區、

環境與能源區,將各種陶瓷的應用,以類似科學博物館的方式讓參觀者觀察、體驗、

(39)

30

觸摸、操作(馬耀輝,2006) [29-30]。

二、華陶窯

圖 2. 14 華陶窯–台灣園林 (資料來源:http://hwataoyao.com.tw/index.php)

(一)歷史背景

位於苗栗縣苑裡鎮,背倚火炎山,俯瞰大安溪沖積扇平原。是 1984 年興建的台 灣式人文園林。是台灣第三屆立委陳文輝和妻子中華花藝教授陳玉秀的私人花園。當 時為了燒製陶製花器而建古法柴燒登窯,並種植花材。因媒體報導、大眾要求參觀,

才開放為觀光景點。華陶窯總面積約 6 公頃,分成人文庭園和自然生態植物園。人文 庭園被園林設計界稱為首座「台灣式人文園林」,揉合荷蘭式砌法的紅磚牆、日本式 的黑瓦、中國閩南式雙扇木門、台灣原住民式屋牆植被四大特色,呈現台灣歷代族群 的統治開發歷程。荷蘭式砌法紅磚牆: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為 1624 年至 1662 年,當時 建築的磚砌法是一順二丁形式,從磚牆側面來看,為二縱磚上疊一橫磚反覆向上堆砌。

日本式黑瓦:又稱文化瓦,台灣日治時期 1895 年至 1945 年間,因日人大量興建日式 建築而傳入。優點是散熱快、透氣性佳,比傳統薄瓦(閩南式紅瓦)堅固,對於濕熱、

多颱風的台灣地理環境,黑瓦較耐久且效用較佳。中國閩南式雙扇木門:台灣清領時 期由 1683 年施琅攻台至 1895 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為止,清廷鼓勵人民來台開墾,

雙扇木門和閂鎖被民間廣泛使用。台灣原住民式屋牆植被:如:木玫瑰、九重葛、薜 荔、地錦等。

(二)再生利用型態

(40)

31

1.自然生態植物園:

原本栽種女主人為創作花藝所使用的花材,之後積極栽種台灣原生植物,在佔 地五公頃的植物生態區中,栽植蒐集近六百種的本土植物。近年來,與各地農 業改良場合作,復育多種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植物,如:台灣百合、鐵炮百合、

金花石蒜、台灣澤蘭、台灣原生稻、金毛杜鵑、烏來杜鵑等。

2.柴燒登窯:

圖 2. 15 華陶窯–柴燒登窯 (資料來源:http://hwataoyao.com.tw/index.php)

目前台灣的登窯多不再燒製,為古蹟保存及觀光用途。華陶窯 4 間窯室的相思 柴燒登窯仍常年燒製藝術花器,每年 1 月和 7 月各燒製一次。燃燒柴薪僅使用 相思樹,每次燒製約 10–15 噸,費時 8 天 7 夜,24 小時人工投柴加溫至攝氏 1250 度,始得溫潤鎏金色澤陶器[2、31]。

三、小結

歸納上述案例,關於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模式分述如下:

有將產業廢棄空間轉變為產業文化綠色園區者:做為市民的都市森林,保有少量 生產的小型工廠,有工藝中心、美術館、歡迎中心、產品展示廳、畫廊、大賣場、咖 啡館、紀念館、精品店等,形塑多樣性的魅力空間。製造餐飲文化的高品質產品,發 展精緻餐飲文化。

有以窯體作為轉型與再利用的經營重心者:燒製藝術花器,輔以人文庭園和自然 生態植物園,提升遊客參訪意願。

可見個別案例在環境條件上有其明顯的獨特差異性,使得轉型與再利用模式呈現不 同的規模與狀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use past tens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if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e.g., Socrates was a philosopher. He was the teacher of Plato. He emphasized ethics and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If a contributor is actively seeking an appointment in the aided school sector but has not yet obtained an appointment as a regular teacher in a grant/subsidized school, or he

John studies hard and in 1911 he left the city of Melbourne and went to work in South Australia for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The church wanted to help the sheep farmer s who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專案執 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