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與出生序之相關研究

系 所 別:應用數學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409003 鄒學斌 指導教授:楊錦章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六 年 六 月

(2)
(3)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與出生序之關係,以及個人背景變 項在這幾個變項間之差異情形,並試圖找出各變項間之相互影響關 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依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分析、t 檢 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全部進入 法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依分析結果發現:

1.國中學生不同出生序在A型行為量表的三個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存在,老大比較偏向A型人格,獨子次之,老么最低。在「時間緊迫 感」,以老大比較偏向A型人格,老么次之,獨子最低;在「攻擊與 敵意」層面則是以中間子比較偏向A型人格,老么次之,以老二最低。

2.國中學生性別為男性並且年級為三年級時,老大及中間子在A型行 為「努力與競爭」層面方面,明顯高於老么。3.國中學生年級為三年 級並且為老大時,在「努力與競爭」層面方面,男性大於女性。國中 學生年級為三年級且為老么或獨子時,在「努力與競爭」層面方面,

女性高於男性。4.國中學生為老二且其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時,二 年級或三年級的國中學生,在「努力與競爭」層面方面,明顯高於一 年級。出生序為中間子且其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專以上時,三年級的 國中學生,在「努力與競爭」層面方面,明顯高於二年級。

關鍵字:A 型行為、出生序、教育程度

(5)

誌 謝

論文順利誕生,要感激的人非常非常的多~~~

感恩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進入職場多年之後,能夠再度重返校園學習,進入中華大學應數 所就讀,兩年多來的研究所生涯,除了學業外,也遇到許許多多的考 驗,腦海中所閃過的ㄧ幕幕畫面,都還如此記憶猶新,謹以此謝文代 表內心深處的感恩。所有師長、同學、家人、親友們,在這一路上的 陪伴、鼓勵、支持與協助,這段日子也伴隨著論文順利的完成,畫下 了美麗的句點。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錦章主任,除了給予論文撰寫上有 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並在過程中不斷的悉心指導和關心,內心充滿 著對恩師無比的感激!

兩年求學期間非常感謝田方正教授、李金成教授的指導;口試期 間,非常感謝蔣明勳同學在百忙之中相互學習、討論、砥勵與扶持。

最後,感謝老婆在我就讀期間的體恤與在生活上給予莫大的精神勉勵 與全力支持;讓我專心完成學業,謹將這本論文誠摯獻給最摯愛的您 們!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出生序的理論與研究... 13

第二節 A 型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研究程序... 4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53

(7)

第二節 不同出生序的國中學生與其 A 型行為的差異分析 (單因子多

變量分析)... 5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其 A 型行為組型之差異分析 (二因子多變量分析)... 6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其 A 型行為組行之差異分析 (三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2

第一節 結論... 92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6

中文部分... 106

英文部分... 111

附錄…… ...115

(8)

表目錄

表 4-1 班級分佈………...53 表 4-2 背景變項分佈………...54 表 4-3 不同出生序在A型行為各層面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55 表 4-4 不同出生序在A型行為各層面的Hotelling T2 考驗摘要表

(SSCP Matrix) ………..56 表 4-5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分量表三個層面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 4-6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總量表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ANOVA)………..58 表 4-7 不同出生序在A型行為總量表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58 表 4-8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A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間之差異 分析………60 表 4-9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A型行為總分及各量表間的平均 數統計表………61 表 4-10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A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間之差異 分析………62 表 4-11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總分及各量表間的平均數統計 表……….63 表 4-12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A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 間之差異分析……….65 表 4-13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總分及各量表間的平 均數統計表……….…66 表 4-14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A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 間之差異分析……….68

(9)

表 4-15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總分及各量表間的平 均數統計表……….69 表 4-16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表及各分 量表間之差異分析……….71 表 4-17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行為分量表「努 力與競爭」之差異分析……….…72 表 4-18 不同性別、年級及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行為分量表「努力與 競爭」之單純效果摘要表……….…73 表 4-19 不同性別、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 表及各分量表間之差異分析……….75 表 4-20 不同性別、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表及各 分量表間之差異分析……….76 表 4-21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間之差異分 析 ………..….77 表 4-22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之平均數統計 表 ………...78 表 4-23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間之 差異分析……….…78 表 4-24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之平 均數統計表………79 表 4-25 不同性別、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 表及各分量表間之差異分析……….…80

(10)

表 4-26 不同性別、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表及各 分量表間之差異分析……….…81 表 4-27 不同性別、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學生在 A 型行為分量表「時間 緊迫感」之單純效果摘要表……….…82 表 4-28 不同年級、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 表及各分量表間之差異分析……….83 表 4-29 不同性別、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表及各 分量表間之差異分析……….84 表 4-30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間之差異分 析 ………..85 表 4-31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量表之平均數統計 表 ………..86 表 4-32 不同年級、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 表及各分量表間之差異分析………87 表 4-33 不同年級、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行為分 量表「努力與競爭」之差異分析………88 表 4-34 不同年級、母親教育程度及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行為分量表

「努力與競爭」之單純效果摘要表………89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45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49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 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學童所代表的不僅是生命傳承與延續,也是國家發展之重要資 源。學童早期生理、心理、社會經驗與兒童時期的健康生活品質密切 相關,並且可能影響日後終身之健康發展。在過去社會心理學的領域 中有許多探討兒童期的發展對於日後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Friedman 及 Rosenman 於 1959 年提 出了 A 型行 為 組 型( Type ABehavior

Pattern,簡稱 TABP)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關係研究的影響,一些相關 的研究開始發現到兒童期經驗不僅會衝擊個體的日後人格發展,其更 會間接地影響個體的身體健康(Rosenman,1990)。為促進兒童的身 心健康,而其中家庭被認為是一項影響兒童的重要因素(楊慧萍,

1997)。研究證明許多兒童期的發展對於日後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

常源自於其家庭;父母所傳遞的信念、價值觀不僅僅影響個體的心理 及社會適應,更同時影響著個體的健康(許瑛昭,1994)。

Friedman 及 Rosenman ( 1959 ) 與 西 方 協 同 群 體 研 究

(WesternCollabroation Group Study,簡稱 WCGS)中將他們對於存在

(12)

做的觀察命名為「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簡稱 TABP),即開始引起各界對於 A 型行為組型的高度重視(楊淑蘭,

1990)。Friedman 和 Rosenman 將 A 型行為組型定義為一種「行動和 情緒的情結」包括:(1)行為特點(behavioral disposition),如野心、

攻擊性、競爭性和缺乏耐心。(2)特殊行為,如肌肉緊張、警覺性、

快速、用力的語言風格和對多數活動加快速度。(3)情緒反應,如暴 躁易怒、敵意和生氣(Rosenman,1990)。整體而言,其不利於個體 的身心衝擊仍多過於其所帶來的正向助益。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個體 持續使用 A 型行為組型在處理生活事務? Rosenman(1978)的研究 中即強調文化及環境因子或許扮演著較重要的角色,Rosenman 更指出

A 型行為組型不可能是由人格屬性(Personality Attributes)單獨產生 的,而是由特殊人格屬性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生活風格和特殊 的行為。許多的研究在探討環境的重要因素後,皆指出父母所傳遞的 信念、價值觀是兒童 A 型行為組型的重要相關因素,而 A 型兒童即會 成長為 A 型成人(Robinson,1996)。Visintainer 和 Matthews(1987)

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的 A 型行為與成人的 A 型行為之間有延續性 關係,確認 A 型行為組型的成人多源自 A 型行為組型之兒童,由此 可知兒童期的行為問題會影響其日後的發展及生活適應。

一個人的出生序及認為自己在家中處於何種地位,這些對於個體

(13)

日後與別人互動來往會有許多影響。在幼年時期,與別人相處往來已 形成了一些模式,對於自己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概念,這些都會帶到 成人時期的人際關係中(李茂興譯,1998)。Adler 相信家庭是塑造人 格的最重要場所,家庭中不同的個體,就宛如繁星,形成一星座,個 體就是家庭星座中的一顆星星。Ansbacher(1968)認為,家庭結構影 響兒童前五年的生活基本態度與行為方式,因此家庭星座對兒童生活 型態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嚴久惠,1998)。在家庭星座的作用 中,Adler 基於其個人早年生活的體驗,認為以出生序(birth order)對 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影響最大,是促成生活型態的重要因素。Adler 認為 家庭中每一個兒童的出生,在遺傳、環境,以及情境上各不相同,因 此不同出生序的個體,會形成不同的人生經驗,個人對此經驗的解釋 又各不相同,也因此塑造了不同的人格,出生序乃成為瞭解個體人格 的關鍵(魏麗敏、黃德祥,1995; Lundin, 1989)。換言之,出生序 不僅影響個體覺察家庭關係的互動,也會影響其對所在地位的主觀認 定;父母對子女排行常有其特定的期待,使孩子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而深深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許維素,1992)。根據 Adler(1969),

Dreikurs(1953)與 Ferguson(1958)所主張,尋求歸屬感和被接納是 人類行為的基本目標,也是社會興趣發展的原由(Shulman & Mosak, 1995)。而父母是兒童第一個尋求歸屬的對象,父母的注意會使兒童

(14)

有歸屬和被接納的感覺,Adler 學派學者認為手足之間為了爭取父母的 注意,必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競爭,經常藉由不同的行為、興趣和特 質的顯現,努力獲取其在家庭中的地位,Adler 認為不同出生序的兒童 會朝不同的方向努力,這些努力的方向與表現不必然是好的,但在孩 子看來似乎是最有效的(Shulman&Mosak, 1995)。

Adler 將出生序分為老大、老二、中間、老么、獨生子女五類,每 一類各有其獨特明顯的人格特質,例如:老大通常會表現出負責任、

值得信賴的態度;老二較易與人合作;中間子適應力較佳、較有野心;

老么較依賴;獨生子女較自我中心等。從 Adler 的理論來看,出生序影 響個人對情境的主觀解釋,因而造成不同出生序的人有不同的行為表 現與人格特質(蔡佳靜,2001)。

國內外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對性別、出生序、年級(齡)與 A 型行為的關係研究結果很不一致;西方許多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 A 型 傾向高(Matthews&Woodall,1988;Murray&Bruhn,1983;林一真,

1991;陳靜華,2003),這可能是由於社會化過程中,女性在競爭性 及敵意上沒有男性高(Thoresen&Low,1990;陳靜華,2003),在國 內則有不一致的結果;在出生序方面,國內外有些研究發現第一胎出 生 或 是 獨 生 子 女 通 常 存 有 較 多 A 型 特 質 ( Strube & Ota , 1982 ; Ivancevich,Matteson&Gamble,1987;李嗣蕙,1994;黃玉臻,1997;

(15)

賴靜瑩,1999;陳靜華,2003),但也有發現就男性而言,出生順序 的 A 型分數並無差異,而第一胎出生或獨生女性的 A 型分數顯著高 於之後出生的女性(Antoinecte,Rebecca&Arthur,1990;陳靜華,

2003);在年級(齡)方面有些是較低年級 A 型行為表現較明顯,有 些則相反(李嗣蕙,1994;賴靜瑩,1999;林珠琴,2003)。本研究 擬以出生序、性別、年級(齡)為背景變項,探討國中生與 A 型行為 的關係。

出生序影響兒童的人格發展,出生序與A 型行為的關係究竟如 何?實有探討的必要。從過去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A 型行為發生 與出生序有呈現分歧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將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出生 序、性別、年級(齡)能否預測A 型行為。以便對國小學童的人格特 質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者希望藉由探究出生序與A 型行為的關係,

能夠提供教育者更充分、多元的訊息來瞭解身為教育主體的學生,提 高教育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其 A 型行為組型總量表與分量表之 分布情形。

(16)

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國中學生之出生序、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與 A 型 行為組型各分量表上交互影響情形。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的重要名詞有國中學生、A 型行為組型、出生序,玆說明 如下:

一、 國中學生:

本研究以國中一、二、三年級之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 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

個體行為特徵為,過度競爭,追求成就,攻擊性,敵意,

缺乏耐心,說話大聲激烈,有時間緊迫感,具致力克服環境 障礙與極端挑戰性。在本次研究中,以林一真(1991)修編

「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三個分量表得分均高於兩個 標準差者,表示具有 A 型行為組型者。

(一) 時間緊迫感(time urgency)

以林一真(1991)「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之「時 間緊迫感」分量表為代表,受試者在此分量表所得分數 越高,表示受試越自覺,時間不夠用,生活忙碌。

(17)

以林一真(1991)「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之「成 就動機與努力競爭」分量表為代表,受試在此分量表所 得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越自覺,有把事情做好,出人頭 地的意願。

(三) 攻擊性與敵意(aggression and hostility)

以林一真(1991)「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之「攻 擊性與敵意」分量表為代表,受試在此分量表所得分數 越高,表示受試越自覺,容易發脾氣,對人有敵意。

三、 出生序:

指兒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本研究根據 Adler 的論 點分為老大、老二、中間、老么、獨生子女五類。其中老大 是指二子以上(含二子)家庭的老大;老二是指二子家庭的 老么;中間是指三子以上(含三子)家庭排行中間者;老么 是指三子以上(含三子)家庭的老么;獨生子女則指無兄弟 姊妹者。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二節,第一節在探究出生序的理論與研究;第二節探討A 型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 出生序的理論與研究

在影響人格發展的家庭因素中,出生序是一個受重視且經常被加 以探究的背景變項(Rodgers,et al.,2000)。學者多認同子女在家庭 中的出生序可能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成就。Adler 提出了家庭星座對兒 童人格結構的重要性,而其中一個主要的內容就是出生序(Gates,

Lineberger,Crockett & Hubbard,1988)。

一、 出生序的意義與內涵

出生序是一個人在家庭裡的順序位置。在任一個家庭 中,父母會根據孩子的性別和出生序而對孩子有所期待。每 一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去了解那些期待和 他的角色。Adler 發現在任一個文化中,假如普遍的對某個 出生序的人有一致的期待,那麼出生序就會影響個人的特 質 , 並 且 顯 現 出 構 成 生 活 型 態 種 類 的 特 殊 行 為 模 式

(Shulman&Mosak,1995)。Freud 在 1959 年曾經指出早 年被父母所特別疼愛的兒童,有助於其未來自尊與成就潛能

(19)

個可以預測家庭中的運作以及資源分配的情況的重要特徵

(Olszewski-Kubilius,2000)。最早對出生序進行研究的學 者,Roe(1952)發現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長子(女)或 是獨生子(女),認為排行第一的兒童有較卓越的成就,因 為家庭中第一個出生的兒童多半會受到較多的關注與重 視,因此有助於其自尊的發展與學習成長(李雅怡,2003)。

Feldman(1999)的研究中,也發現很多高創意者都是長子 或獨生子(黃素秋,1998)。Adler 特別重視手足關係與出 生序,這點使其理論顯得突出(李茂興譯,1998)。依照出 生序,他指出一個人在家庭星座中的先後位置,基本上有五 種可能:老大、老二、中間、老么、獨生子女(Lundin,1989)。

出生序有年齡序位和心理序位兩種涵意,出生序與家庭其他 因素的交互作用,將使得孩子形成某種出生序的心理特質

(曾端真,1997)。Adler 特別對出生序的影響提出說明

(Shulman&Mosak,1995;蔡佳靜,2001):

(一) 同一家庭的孩子並不出生在相同的環境。老二出生的心 理情境和老大不同。

(二) 心理情境不是實際的出生序,但它是重要的。假如老大 是低能的,老二可能就承擔起老大的角色。

(20)

(三) 手足間年齡差距大,他們之間的競爭可能會減少。

(四) 出生序不是一個絕對的決定性,而是一個影響因素。

也就是說,很多來自同一個家庭的人,之所以會有許多迥異 的行為表現,乃是由於沒有任何兩個小孩是出生在同一個環境 的。因為每一個孩子的出生,便是家庭環境的一項變動,也是家 人互動模式的再次調整;再者,每一個孩子出生之際,父母的年 齡、經驗、經濟狀況也已有所不同。每個孩子在家庭組織的排列 中各有其特殊地位,這種地位代表著、也為其建立特殊的權利、

職責、及角色。

Albert 認為出生序為一種心理組織,它可以決定家庭期望的 本質、資源分配及心理地位(psychological niches),父母對不 同出生序的子女有不同的角色期待,而給予不同的資源、鼓勵和 增強(Olszewski-Kubilius,2000)。所以使孩子主觀覺得處於迥 異的社會環境,而發展出對自己、對他人不同的態度與行為模式

(許維素,1994)。不過沒有一個位置比另一個位置更好,每一 個都有他的優缺點,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任務,而且其成人的特質 會反映出 他童 年 時的 這些 任務 是 如何 被回 應的 (Shulman&

Mosak,1995)。綜合各家學者(許維素,1994;張怡貞,1998;

魏麗敏、黃德祥,1995;嚴久惠,1998;蔡佳靜,2001;Lundin,

(21)

1989;Maddi,1996;Manaster&Corsini,1982;Shulman&Mosak,

1995)對出生序的研究,不同出生序的特徵如下:

(一) 老大:

老大處於一個非常獨特的位置。他剛開始是個獨生子

(女),從父母那裡得到最快、最好的照顧,但當第二 個孩子出生後,他無可爭辯的必須放棄原先所獲得的注 意和情感,因為這個原因,老大不可避免的會對手足和 父母有忿恨和敵意的感覺。除非父母已經小心的為這個 老大準備好,在迎接新來到這個家庭的孩子時,仍然給 予足夠的注意,不然老大就會像 Adler 說的,變成「失 去勢力的國王(dethroned monarch)」。這種對於第二 個孩子的到來沒有準備好可能會使老大在未來的生活 中變成一個神經過敏的、酗酒的、犯罪的、或性變態者。

因為曾經擁有一切,而且仍然喜歡當「第一」、「最好」、

「最有權力」或「最有價值」的角色;這可能會導致老 大用各種方式爭取權力,包括攻擊和自大,以便再度獲 得失去的權力。權力與被人尊重,對老大來說,有其重 要的份量。父母也通常會授予老大責任和權力,使其成 為子女間的領導者,而且因為遭逢過失去,老大在家裡

(22)

對弟妹可能更有同情心。所以老大通常會表現出負責 任、值得信賴的態度,發展領導能力,以合作的方式獲 取重要性。然而因為他們會努力保持優勢,同時對過去 的經驗保有正向的態度,使他們易於養成依賴、保守、

權威、固執與悲觀的個性,且因為過於重視成就,而忽 略與同儕的互動與關係的建立(許維素,民 83;嚴久惠,

民 87;蔡佳靜,2001;Lundin,1989;Maddi,1996;

Manaster&Corsini,1982;Shulman&Mosak,1995)。

(二) 老二:

老二最可能的特徵是競爭。面對保持在前的老大,老二 總是倍覺壓力和自卑,因此不斷想超越老大,特別是與 老大年齡相近、同性別時,更易產生競爭。他們通常在 老大的弱處發展相對的超越成就,與老大有相反的表 現,若老大表現很好,則老二易否定自己的能力。由於 老二乃處於一特殊情境裡,故可能更依賴、更具攻擊性 或較易傾向於力爭上游、較不保守、對未來較有希望、

較具競爭性、社會行為較易發展等表現。此外,在情感 上,老二處於一個較有利的位置,因為他從沒有受到完 整的注意,因此,當弟妹出生時,他較能接受分享照顧

(23)

者注意力的事實,不會有失去的感覺(許維素,1994;

嚴 久 惠 , 1998 ; 蔡 佳 靜 , 2001 ; Lundin, 1989;

Maddi,1996)。

(三) 中間:

由於家中孩子已多,前有標竿(老大),後有追趕者,

既無老么的優勢,又無老大的權力,週遭都是與之競爭 的人,所以他易有壓迫感,可能覺得被擠壓到一個小區 域去尋求他的重要性。相反的,由於他覺得未受到足夠 的注意,害怕沒分享到,且對於不當的待遇或不公平較 敏感,而較會發展出自憐、自卑的個性,成為一個問題 兒童(許維素,1994;蔡佳靜,2001;Shulman&Mosak,

1995)中間子女通常較有野心、較高社會興趣、較佳生 活適應,但也會有較多的叛逆、善嫉妒、想要壓制別人、

也較難與人相處(魏麗敏、黃德祥,1995)。

(四) 老么:

老么在家中通常背負較少的責任和擁有較多的權力,受 到家人的寵愛、驕縱、過度保護,很有安全感(嚴久惠,

1998;Maddi,1996)。因為最有可能被寵壞,Adler 認 為老么會是問題兒童,甚至相信「問題兒童的第二大比

(24)

率來自老么」( Lundin,1989)。但從積極面來看,其 優越的地位,可使其成為超越一般兒童表現的成功者。

也因為在家中是最小的,比較不會照顧自己,也較不受 到尊重,而覺得自卑,因此他可能會努力超越兄姊的成 就;或表現出依賴、軟弱,需要別人的服務;或是往家 人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故其若非有大作為,便易處處 落於人後(許維素,1994;嚴久惠,1998;蔡佳靜,2001)。

(五) 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一直都是大人注意力的中心,有可能發展出誇 大他們自己的重要性的信念,及贏得大人認同的觀點與 技巧,或者可能表現害羞、無助,以博得大人的同情。

獨生子女不可能成為競爭者,因在家裡沒有人和他競 爭,常藉著較多的假想遊戲來排解寂寞,因此他們有較 高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助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在同 儕中也比較聰明伶俐。因無手足,習慣與成人交往,往 往要求期待別人為其付出、幫助,故其較難習得與人分 享與合作的能力,容易以自己為中心,只對自己有興 趣,當得不到別人的注意時,便會發怒或拒絕與別人合 作。由於是第一個出生的小孩,獨生子女會有部份老大

(25)

的性格;也由於是家中長久注意之焦點,所以也有老么 的特徵。獨生子女易養成對母親的過度依賴,並會因父 母的焦慮而易感到不安全。所以獨生子女常會是一個過 度自我中心、過度依賴、固執、焦慮、尋求注意的人,

甚至在同儕中顯得較自狂、任性、嬌氣、不合群、自治 力差(許維素,1994;張怡貞,1998;嚴久惠,1998;

蔡佳靜,2001;Lundin,1989)。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Falbo(1977)指出獨生子女是自私的、寂寞的或不適應 環境的這個通俗的看法,並沒有證據可支持它(Manaster

&Corsini,1982,p.85)。另一方面,關於獨生子女的 正向研究結果則顯示,由於父母的行為是其早期模仿的 唯一對象,更加速其少年老成、表現成熟、大人樣、比 較慷慨、大方、隨和、有教養、對事情比較敏感,因而 易與人相處。至於在親子關係、學業、自尊上,獨生子 女也有較優越的表現(張怡貞,1998)。上述五種出生 序的特徵,提供了個人在未來的生活中有可能被猜出其 出生序的資訊。從歷來學者們的理論與研究所得中可以 發現 ,每 種出 生 序位 都有 正負 向 的特 質存 在, 就如 Shulman and Mosak(1995)所稱,沒有一個位置比另一

(26)

位置好。不過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正負向特質之多寡或 程度高低,必然因人而異。因此出生序的研究應該是在 幫助我們以更開放、更體諒的角度來看待每個人(蔡佳 靜,2001)。

二、 出生序的相關研究

發展心理學家已開始重視出生序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影 響(Knight,1982)。但因各研究對出生序的定義與對象、

變項的不同,使得研究結果頗不一致。然而也由於出生序的 研究結果是如此的易受各種變項所左右,所以有關出生序的 研究就更吸引人了。在國內外有關出生序的相關研究,整理 分述如下:

(一) 國外的研究

1. Shrader 和 Leventhal(1968)比較 599 位到兒童輔導 中心的個案,結果發現老大的行為問題比其他出生 序,尤其是老么來得多。這個結果支持了 Rosenow 和 Whyte(1931)的觀察:二子或三子家庭的老大到 兒童輔導中心的人數明顯的比排行老么的多(Shrader

&Leventhal,1968)。

2. Zajonc 和 Markus(1975)、Sampson(1965)的研究

(27)

發現,老大的智力較高、語言發展較好,較具支配性

(Minnett&Vandell&Santrock,1983)。

3. Jacobs 和 Moss(1976)研究發現母親對老大比對老 二花更多時間在社會、情感和照顧活動上(Knight,

1982)。

4. Minnett、Vandell 和 Santrock(1983)發現,當老二 顯現出令人高興的行為或自貶時,老大相對的較會稱 讚和教導他們的手足;在性別差異上,女孩比較會稱 讚和教導手足,男孩則有較多中立的行為。

5. Hall(1988)研究有缺陷兒童的手足時發現,女正常 手足比男正常手足在對待他們的手足的態度方面較 為負向。

(二) 國內的研究

1. 塗惠玲(1996)研究發現老大的守法態度顯著高於老 么。

2. 吳秋雯(1996)研究發現不同出生序兒童分別在「父 親教養態度量表」的「溺愛」、「期待」,「母親教 養態度量表」的「溺愛」與「手足攻擊量表」總分及 各分項之得分上有顯著差異。

(28)

3. 曾端真(1997)發現不同出生序兒童在「自我期待」

上有差異,排行老大的受試者有高比例的人期待「未 來有好的事業或角色」;在期待「自我能力或特質的 增進」部分,只有老二、中間子女及老么有此期待,

在「最希望成為的角色」方面,獨生子女有強烈的人 際需求,希望自己成為「被人喜歡的人」,中間子女 有比較多的受試希望成為「有用的人」。

4. 張虹雯(1999)的研究發現不同出生序兒童在跨世代 聯盟上達顯著差異,特別是老么顯著高於老大。

5. 蔡姿娟(1999)發現國中生的寂寞感因出生序之不同 而有差異,但並非所有老么在寂寞感各層面皆高於老 大。

6. 陳冠中(2000)發現,排行居中的高中生受試,在寂 寞總量表及「寂寞無助」、「歸屬感弱」二個分量表 之平均得分較高,而「缺乏友伴」向度,則以老么分 數較高;但整體上,不同出生序的高中生在寂寞上均 無顯著差異。

7. 張貝萍(2000)發現不同出生序的國中生之「自我分 化總分」、「涉入核心三角關係」、「情緒穩定總分」、

(29)

「冷靜」、「自尊性」有顯著差異。

8. 許維素(1992)的研究指出,出生序、性別、手足性 別、手足年齡差距在生活型態之獲取依賴型、逃避 型、支配型得分上有交互作用存在。

9. 黃琴雅(1992)則發現獨生子女在個人適應、社會適 應、生活總適應及學業成就等項目上都分別優於其他 出生序的兒童;但中間子女所知覺的「父親權威態度」

和「父母權威態度」較獨生子女高,且中間子女所知 覺的「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

10. 陳羿足(2000)發現出生序、性別和年齡對青少年 偏差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11. 鄒啟蓉(2000)也發現出生序、性別、年齡、手足 人數和社經地位不同的正常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有 顯著差異。

12. 張怡貞(1998)則發現,與非獨生子女相較,獨生 子女的同儕關係較差、反社會行為傾向較高,張怡貞 以為這樣的研究結果可能與獨生子女的樣本以男孩 居多有關,足見性別的影響力。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關於出生序的研究,性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

(30)

重要變項,它也一直被視為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這是因為社 會對男、女性別刻板化的印象,使得個體會根據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 待與要求,決定自己所需扮演的性別角色及表現的程度( Nikelly,

1971;許維素,1992)。出生序會影響個人的人格特質、對父母教養 方式的知覺、自我期待的內容及家庭內的情感互動,其中有關出生序 與自我期待的研究結果,不僅呈現了不同出生序之間的差異,也與 Adler 的理論相呼應。

第二節 A 型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Friedman 和 Rosenman 在 西 方 合 作 團 體 研 究 ( Western Collaboration Group Study,簡稱 WCGS)進行一系列探討人格行為因 素和神經系統在 CHD 所造成影響的臨床實驗研究後,將具有冠狀動脈 傾向行為組型命名為 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簡稱

TABP),這些行為與長期的時間緊迫感、無耐性、追求成就、競爭、

敵意有關。1974 年,由於 Friedman 和 Rosenman 出版了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一書,掀起了研究 A 型行為組型的熱潮。一些學者開始 注意到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定內容,如生氣、敵意與 CHD 的關係研究

(楊淑蘭,1990;Burke,1985;Palmero,et al. ,2001;Williams,

2001;Williams,Haney,Lee,Yi-Hong Kong,Blumenthal&Whalen,

(31)

2001)。

一、 A 型行為的定義和特徵

國內外學者對於 A 型行為組型的人格特質的定義及特 徵分別提出自己的觀點,擇主要學者;其敘述如下:

(一) 國外學者的觀點:

1. Friedman 和 Rosenman 的觀點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研究中認為 A 型 行為是一種情緒與行為的情節,可以從任何有強烈執 著於長期奮鬥中,想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多事的人身 上看到。如果必要時,他會起而對抗妨礙他的人。這 是一個社會可接受,甚至給予讚賞的衝突形式,而不 是精神症或擔心、恐懼、強迫性的情節(Rosenman,

Swan&Carmelli,1988)。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如下(賴正珮,2004):

(1) 持續而強烈的驅力,期望達成不很明確但為自 我選擇的目標。

(2) 極端的渴望與他人競爭。

(3) 執意追求認知及成就的進步。

(4) 同時做很多事,並對每件事訂下最後期限。

(32)

(5) 習慣性加速運作身體的各項生理與心理功能。

(6) 超於常人的心理與生理警覺性。

(7) 攻擊和敵意的情感。

2. Jenkins 的觀點

Jenkins(1971)研究認為 A 型行為者為極端的 競爭性,追求成就、具攻擊性、急促、無耐性、不休 息、高度警覺、說話急躁、臉上肌肉緊張、覺得生活 在時間壓力下,及責任感挑戰下,常疏忽生活其他層 面。(林梅琴,2004)。A 型行為組型特徵如下(楊 淑蘭,1990):

(1) 價值

a. A 型者用強烈無彈性的方法對良心負責。

b. 喜歡因他們所做的而受到尊敬。

c. 較 B 型者渴求認可和權力。

d. 強迫性地沉溺於競爭和挑戰。

e. 追求工作和競爭性事務。

(2) 想法

a. 會同時思考幾個不相干的想法或行動。

b. 零 碎 期 待 目 標 反 應 ( fractional conticpatory

(33)

goal reactions);在進行一件事就開始對接著 來的事做反應。

c. 行為和姿勢都是機警的。

d. 以自己的方式,強迫完成事情,快速的克服 困擾。

e. 對日常事物也採競爭態度。

f. 不會紀錄物理或社會環境的細節。

(3) 人際關係 a. 自我中心。

b. 不會停留在他人的參考架構。

c. 容易生氣。

d. 在工作情境知覺較多的挫折。

e. 表面虛張聲勢,事實上是為了遮掩深層的不 安全感。

f. 較 B 型者更喜好性方面的攻擊,喜愛追求勝 於婚姻。

g. 經常陷於自己的行為組型的困擾中。

(4) 反應風格

a. 反應、說話快速。

(34)

b. 說話的氣氛是確定強調的。

c. 總是直接說出觀點,很少浪費字。

d. 說得快比說得慢容易。

e. 聽話時常給 予對方期 待的點頭 或嗯嗯 的聲 音。

f. 在被問到情境或個性的挫折或阻擾時,A 型 者常會重溫情境中的情緒。

(5) 姿勢和動作

a. 姿勢緊張、有活力、肌肉緊縮、爆發式動作。

b. 緊張時經常緊握雙手或拳頭,強調觀點時會 敲桌子。

c. 搖手用力且主動。

d. 休息或坐或站時,常改變姿勢。

(6) 臉部表情

a. 笑容常是短暫、緊張的。

b. 用短暫的笑容強調意見且顯示不耐煩。

c. 強調意見時,會拉緊下顎肌肉或咬緊牙關,

聲音會跳動。

(7) 呼吸

(35)

a. 經常中斷呼吸節奏,偶而會嘆氣,談話時用 力吸氣。

b. 說話時比必要時吸入更多的氣。

c. 在壓力下或意外事件裡行動,明顯交感神經 活動。

3. Glass 的觀點

Glass(1977)也認為 A 型行為者知覺外在環境對 他們構成威脅時,他們會更加努力,以企圖再度控制外 在環境。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如下:

(1) 攻擊(aggression)敵意(hostility)

(2) 缺乏耐性(impatience)或時間緊迫感(time

urgency)

(3) 追 求 競 爭 性 成 就 ( competitive achievement

striving)

(二) 國內學者的觀點

1. 楊淑蘭(1990)也對 A 型行為組型下了如下的定義:

「指個體表現下列行為特徵:過度競爭、追求成就、

攻擊性、敵意、缺乏耐心、說話大聲劇烈、有時間壓

(36)

迫感。致力克服環境障礙,具極端挑戰性,則稱之為 A 型人格特質」。

2. 林ㄧ真(1989)則根據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

的研究,認為所謂 A 型行為組型,乃包括有強烈的 事業心及競爭的鬥志,經常掛記著做的完成期限,及 一種時間緊迫感。

林一真(1991)歸納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A 型 兒童與 A 型成人有許多相似的行為特徵:

(1) 時間緊迫感:注意時間、行動快速、缺乏安閒、

匆忙、時間運用。

(2) 努力競爭與成就:認真負責、喜歡競爭、精力 旺盛、出人頭地。

(3) 攻擊性與敵意:攻擊行為、缺乏耐性、敵意生 氣。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可以歸納為(陳 靜華,2003):

1. 具有強烈競爭性。

2. 努力追求成就。

3. 缺乏耐性。

(37)

4. 有時間緊迫感。

5. 講求速度。

6. 具有攻擊性及敵意。

二、 A 型行為理論架構

自 1950 年代,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不斷從領域層面增 加當中。同時也提出不同的理論論證;以下由不同的學術領 域中列出其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 格傾向與環境互動觀點

Rosenman&Chesney(1982)特別強調 A 型行為不 是一種人格型態(personality type),當環境處於競爭 時,任何人都會反應出 A 型行為。1978 年 Rosenman 特 別指出 A 型行為,不可能只有人格屬性單獨產生,而 是週遭環境與特殊人格交互作用,產生的生活風格和特 殊行為。譬如,因愉快或困擾的情境當中,藉由姿態或 快速談話 及人 際 關係 的表 現; 而 產生 的特 殊行 為。

Friedman 和 Rosenman 即認為西方社會的工業化發展、

經濟開放及過度強調競爭與效率的結果,造就了許多的 A 型行為者(楊淑蘭,1993)。而在 Glass(1977)的 研究中,亦證實了環境的確是引起 A 型行為的重要因

(38)

素,並指出當 A 型行為者知覺到對環境控制有威脅時,

他們會形成「過度反應」,包括升高生理及心理的警覺、

加快腳步等;但亦因無止境的追求和時間壓迫感導致心 靈力量的衰竭,形成「低度反應」。即對環境愈有把握 時,愈勤奮工作,並且不能忍受中斷或遲緩;但如對環 境失去控制時,則 A 型行為者會表現出難過、挫折、

生氣及無力感(施佩芳,2000;楊淑蘭,1993;Glass,

1977)。

(二) 心理分析觀點

Friedman&Ulmer(1984)發現,A 型行為者都隱藏 了不安全感與不適當的自尊,且兩者都始於童年期間。

A 型行為者一開始可能在不安全感上得到疏解,但最後 卻造成時間緊迫感的壓力;反而更感覺不安全感,甚至 形成自我毀滅的驅力或生理上的疾病。

(三) 模糊的評量標準(ambigui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

Matthews&Siegel(1982)認為 A 型行為起源於人 生的早期,由於父母對結果的重視與要求的標準不明確 所造成的。Murry 在 1986 年表示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 只重視成果,並設高而模糊的標準,使得具有 A 型行為

(39)

傾向的兒童內心缺乏明確內在的標準來自我引導,將成 就歸因於努力,失敗歸因於工作困難,促使 A 型行為的 產生 。 (楊 淑 蘭 , 1993 ; 賴 靜 瑩 , 1999 ; Thoresen &

Pattillo,1988)。Siegrist(1985)提出 A 型行為者不真 實的評估包括許多方面,但有兩種形式最容易說明:1.

個體不了解自己的因應能力,而對情境的要求做過高的 評估。2.個體過低評估情境要求,一再高估自己的能力,

使自己處於過度負荷,終至能力耗竭。而過度高估或低 估都可能使個體增加責任,不斷努力付出而獲得成功,

亦可能因責任不斷加重,而導致身心崩潰(林梅琴,

2004;張春興,1994)。

(四) 生態學的觀點(ecological approach)

Margolis 等人於 1983 年,主張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探 討 A 型行為。考慮多層次的人類經驗,以便探討 A 型 行為本質及其與健康的關係,如下列四點:(楊淑蘭,

1993;賴靜瑩,1999):

1. 個人內在因素

追求成就的動機和歸因歷程是個人內在的兩大 因素;A 型者將成就歸因於努力而非能力,而且期

(40)

望日後的成就,是由於勤奮努力而非能力所造成。

2. 人際間的因素

(1) A 型者傾向於選擇競爭情境而非合作情境。

(2) A 型者的社會網路薄弱且較少有互動存在。

(3) 為社會中不同性別角色化過程的影響,男性 A 型者高於女性。

3. 組織因素

在組織中對成功與失敗較難掌握,再加上角色的 多重要求,以及必須在同一時間內作許多事,因此容 易產生 A 型行為。

4. 文化的因素

工業化的社會中,社會凝聚力毀損,責任由較大 的社會團體移至個體,因此 A 型者在工業社會中較 多。

5. 自我評估的觀點(self-appraisal model)

Strube 於 1987 年的研究中認為 A 型行為就是企 圖減少能力的不明確,因此競爭性、努力驅力和追求 成就,就是為了收集自我評估能力的訊息。當某些能 力不明確時,尤其更明顯。Strube 與同事於 1987 年

(41)

從實驗中證明:1.只有在問題明確性相當不足時,或 無法得到新資訊時,A 型者的表現才會變差,而與 失敗大小、成敗歸因無關。2.A 型者在能力不明確時 比明確時,會尋求更多診斷性的社會比較。3.A 型行 為者期望與好成績者比較,反映出與追求成功一致的 向上比較,只有在表現比預期差時,才會與較差者比 較。以上的結果支持了 Strube 的觀點(引自楊淑蘭,

1993)。

6. 認知社會學習理論(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傳統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認知、行為、環 境三者間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interaction),無法了 解關於人類功能的生理向度。因此,Price(1982)指 出 A 型行為者通常持有以下三種認知信念(黃玉臻,

1996;楊淑蘭,1993;林梅琴,2004;Price,1982):

(1) 一個人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成就取向、

物質化的社會,經常讚美一個人的成就、競 爭,因此正向的自我評價大部分來自物質成 功,個體學會將自尊與成就的數量和品質視為 相等,因此產生「不夠有價值的恐懼」。

(42)

(2) 相信沒有普遍的道德存在,相信意圖和結果沒 有規則性關係存在,且產生「善良不會戰勝邪 惡的恐懼」。

(3) 所有的資源是匱乏的所有資源都是不足的,很 容易轉化成「你得到」,就是「我失去」。生 活是零總合的遊戲,需無止盡的追求,故產生

「供給不足的恐懼」。

這三種信念分別造成了以下的結果:

a. 因為需要成就,所以過度的工作投入。

b. 因為沒有普遍道德存在,於是產生「善是無 法達成的恐懼」,並且視報復行為或敵意是 生存的權宜之計。

c. 因為成功的資源是不足的,於是必須追求速 率與競爭。

由以上的觀點來看,A 型行為的形成不僅和個人所處 的環境有關,也和個人的內在認知信念及整個社會文化生態 有密切關聯。Forgays(1996)研究認為管教方式顯示出父 母對其子女的表現期待與評價,而這種期待與評價與環境、

個人認知、社會文化相結合,更加強化 A 型行為的形成(楊

(43)

淑蘭,1993)。

三、 A 型行為組型之測量

A 型行為主要的評量方式可分為三大類:包括結構式晤 談法、自陳式量表、評定法等;國外常用來測量兒童 A 型 行為的工具主要有美修式少年健康量表(Matthews Youth Test for Haelth,MYTH)、漢吳 A-B 評定量表(Hunter-Wolf Type A Scale,HW)及邁阿密結構式晤談(MiamiStructured Interview);國內用來測量 A 型行為之工具有呂勝瑛(1984)

編定的 A/B 型人格量表;林玟玟(1987)依據傑肯活動量 表氏(Jenkins Activity Survery,簡稱 JAS)修訂的測量成人

A 型行為的量表;蔡志明(1988)參考 JAS、學生 A 型行 為評定量表(Student Type A Behavior Scale;STAB)、結 構式晤談(StructredInterview;SI)、MYTH 等編製,以測 量大學生 A 型行為的量表;林一真(1989)測量成人的中 國人 A 型量表及林一真(1991)測量兒童的兒童 A 型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的『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乃是由國內 學者林一真(1989)參考我國及西方有關 A 型行為的文獻 及理論及我國國情編製而成,這份量表具有及高的信度

(0.89)及效度(0.90)。『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是以 482

(44)

位男性及 553 位女性健康及病患為樣本,經三次預試編製成 一份三十題的自陳式人格量表。

本量表內容包含『時間緊迫感』、『努力競爭與成就』及

『攻擊性與敵意』三項分量表。本量表分別有自陳式、他評 式二種版本,適用於任何年齡層的國人,本研究所採用的是 自陳式『中國人 A 型量表』,其內容共有 30 題,本量表所 有的題目都採正面敘述,由受試者依自己日常生活的習慣或 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於先前,『兒童 A 型行為量表』的答案 選項,本量表的答案選項為『不曾』、『很好』、『有時』、『經 常』、『總是』五個選項中勾選一項。若是選擇回答『不曾』

者將獲得 1 分,選擇回答『很少』者將獲得 2 分,選擇回答

『有時』者將獲得 3 分,選擇回答『經常』者將獲得 4 分,

選擇回答『總是』者將獲得 5 分。每位受試者將會有總分分 數以及三個分量表的分數。總分愈高,代表受試者的 A 型 行為程度愈高;分量表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該項 A 型行 為特質愈高。

四、 A 型行為組型之相關研究

在 A 型行為發生之理論模式的介紹中,A 型行為的發 生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

(45)

在兩者互動歷程中,環境與個體是相互影響的。因而背景變 項的探討,其目的乃在協助瞭解何種變項個體之 A 型行為 與當前環境有多少關聯。在國內外有關 A 型行為組型的相 關研究,整理分述如下:

(一) A 型行為與年齡之關係:

1. Bergman 等人(1986)的研究顯示,受試者在 27 歲 以前以自陳量表所測得的 A 型行為與他們在 13 歲時 由老師評定的 A 型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林一真,

民 82)。

2. Visintainer 和 Matthews(1987)的研究顯示,追溯 A 型行為的來源和其與兒時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關連時 發現,在五歲兒童的 A 型特徵持續維持超過五年的 時間仍有相當穩定性,兒童的 A 型行為與成人的 A 型行為之間有延續性關係。

3. Jenkins 在英格蘭十二個城鎮的研究結果證實年齡和 A 型分數無關,若將研究對象年齡範圍加大,包括較 多年輕人(20-25 歲),則年齡與 A 型分數呈中度負 相關(林珠琴,2003)。

4. 李嗣蕙(1995)以國小四、六年級為研究對象,結果

(46)

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及「時間緊迫感」兩項 層面的得分,六年級學生均比四年級學生高。

5. 賴靜瑩(1999)研究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層 面,一年級顯著高於二、三年級,在整體 A 型行為 上,則是一年級高於二年級。

6. 蔡志明(1988)調查台灣中部地區七所公私立大學的 大學生,結果發現在競爭性成就、時間緊迫感、攻擊 性與敵意等三個分量表上,各年齡間均無顯著差異,

即不同年級大學生在 A 型行為上無顯著差異。

(二) A 型行為與性別之關係:

1. 林一真(1993)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之 A 類行為 組型分數與成就關係依學校、班級及成就效標而異,

結果並不穩定,大學生性別之於 A 類行為組型的關 係,亦未呈現顯著差異。

2. 林一真(1991)研究指出西方的 A 型行為傾向,除 學齡前的幼兒無差別外,不論小學生、大學生及成 人,男 A 型均高於女 A 型者。女大學生的攻擊性與 敵意分數高於男生。

3. 蔡志明(1988)對國內大學生 A 型行為的調查研究,

(47)

發現大學生 A 型行為組型受到遺傳與環境因素交互 影響,男同學的攻擊與敵意行為高於女同學。

4. 施佩芳(2001)研究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上 女生高於男生。

5. 黃玉臻(1996)研究發現,以整體 A 型行為而言,

性別並無顯著的差異。

6. 李嗣蕙(1995)、黃玉臻(1996)、謝佩倫(2000)

研究發現 A 型分數在性別間有顯著差異,在「努力 競爭與成就」上女生高於男生,在「時間緊迫感」上 則是男生高於女生。

(三) A 型行為與出生序之關係:

1. Antoinecte,Rebecca,Arthur(1990)的研究顯示,

男性的 A 型分數高於女性,且第一胎生者和獨生子女 的 A 型分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2. Ivancevich,Matteson,Gamble(1987)的研究顯示,

不同測驗工具,結果稍有不同,但仍指出第一胎出生和 獨生子女的白種人男性及黑種人女性 A 型分數較高。

男性的 A 型分數高於女性,且第一胎生者和獨生子女 的 A 型分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48)

3. 李嗣惠(1994)研究發現不同出生序在 A 型分數 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存在,獨生子女高於老二、老么;老 大高於老么。

4. 賴靜瑩(1999)的研究則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 就」層面上是獨生子女的 A 型分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5. 黃玉臻(1996)的研究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

獨生子女的 A 型分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五、 小結

就上述研究中發現,國內外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多 數以學生為對象作相關性的研究,探討兒童的 A 型行為與 學業、生活適應、父母管教、家庭環境等因素之關係; A 型行為組起源於幼時父母對結果的重視與要求的標準不明 確所造成的。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的追逐『好,還要 更好』,促使了 A 型行為的產生。學生時期的 A 型行為與家 庭環境之相關研究顯示,父母希望子女成功的期望不斷升 高,對於不滿意的表現經常要求改善,這可能是造成子女產 生長期競爭行為以及覺得時間緊迫的原因(李嗣蕙,1995)。 此外 A 型子女較常知覺到的父母教養方式為權威、拒絕、

批評、缺乏情感性溫暖或不贊同(許瑛昭,1994)。這些研

(49)

究顯示,家庭與 A 型行為關係密切,雙親的管教方式、期 望水準、語言互動、教育態度與家庭學習的環境、家人之間 的關係,都可能對兒童 A 型行為的形成扮演重要的角色。

出生序影響兒童的人格發展,出生序與 A 型行為的關係究 竟如何?實有探討的必要。從過去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

A 型行為發生與出生序有呈現分歧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將 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出生序、性別、年級(齡)、父母親教 育程度,能否預測 A 型行為。以便對國中學生的人格特質 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者希望藉由探究出生序與 A 型行為 的關係,能夠提供教育者更充分、多元的訊息來瞭解身為教 育主體的學生,提高教育成效。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之,首先採用文獻調查蒐集相關之資料 與文獻,予以整理分析,作為本研究的學理基礎,接著採用問卷調查 法以「中國人A型人格量表」為研究工具,旨在探討國中生A型行為組 型與出生序分佈之情形,及了解相關背景變項在A 型行為組型呈現上 是否有差異。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假設;

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研究程序;第六節 為資料處理與分析,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係依據文獻探討及研究動機與目的 而設計,藉以瞭解本研究各變項間的關係,說明如下:

一、 研究架構圖

國中生 A 型行為組型研究架構

自變項 1. 性別:男、女

2. 年級:一、二、三年級 3. 出生序

4 父母親教育程度

依變項 1. 整體A 型行為組型 2. 努力競爭與成就 3. 時間緊迫感 4. 攻擊性與敵意

(51)

二、 研究架構圖說明

(一) 探討國中學生出生序與整體 A 型行為組型總量表及分 量表之分布情形。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出 生序與 A 型行為組型的差異。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擬驗證 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 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行為組型有顯著差異。

(一)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分量 表間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分及各分量 表間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父母親教育程度之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 分及各分量表間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其 A 型行為組型有顯著差 異。

(一) 不同性別、年級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量表總分及

(52)

(二) 不同性別、父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 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的分數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不同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出生序在 A 型 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的分數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國中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其出 生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 A 型行為。

(一) 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

其出生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時間緊迫感。

(二) 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

其出生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努力競爭與成就。

(三) 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

其出生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攻擊性與敵意。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新竹縣某完全中學為例,隨機抽取國中部 一、二、三年級各五個班級學生共 554 人為樣本。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為主,所使用的調查工具為「個人

(53)

一、 個人背景資料

本調查表係研究者依研究目的需要而編製。主要目的在 蒐集受試者的背景資料,內容包含:年級、性別、姓名、出 生序、父母親教育程度。

二、 中國人 A 型行為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之「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乃國內學者 林一真(1989)參考國內外的 A 型行為文獻及參酌我國國 情編製而成。其內容、計分方式及使用方法說明如下:

(一) 量表內容

自陳式的「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共有三十題,

分為三個分量表:

1. 時間緊迫感:測量「注意時間」、「缺乏安閒」和「行 動快速」等行為。

2. 努力競爭與成就:測量「成就與競爭」、「工作認真」

和「喜歡在同一時間完成很多事」等行為。

3. 攻擊性敵意:測量「焦躁」、「缺乏耐性」和「敵意」

等行為。

(二) 量表計分方式

本量表所採用的計分方式乃採 Likert 五點量表評

(54)

量,以「總是如此」、「經常如此」、「有時如此」、

「很少如此」、「不曾如此」,分別給予 5、4、3、2、

1 分的得分方式。總量表得分愈高者,表示受試者愈傾 向該構面所描述的 A 型行為的人格傾向。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之進行採問卷調查,並以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果,其程序 如圖 3-2 所示: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完成式論文

文獻閱讀與題目擬定

相關文獻搜集與閱讀

建立研究架構、、工具選擇與編製

正式量表施測

研究結果分析

論文撰寫

(55)

本研究之程序分別說明如下:

一、 文獻閱讀與題目擬定

在研究初期,廣泛地閱讀有關文獻、搜集感興趣主題,

並藉由研究者本身在國中教務工作之經驗及參考他人之意 見,最後與指導教授討論,以訂定研究主題。

二、 相關文獻搜集與閱讀

在確定研究主題後,研究者開始大量蒐集與研究主題相 關文獻,包括書籍、論文、期刊、報章雜誌、網路等資料。

加以閱讀、分析、整理,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依據 相關文獻,在與指導教授討論下,擬定研究架構,確定各變 項的範圍與性質,建立具體的研究方向。

三、 建立研究架構、工具的選擇與編製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研究者建立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工具的選擇經研究者參考相關研究,再經與指導教授討論,

確定適合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的測量工具。

四、 正式量表施測

正式量表問卷調查,研究者與施測學校約定施測日期,

並商借場地施測;由研究者進行施測,施測時間約 35-40 分鐘。

(56)

五、 研究結果分析

正式量表回收之後,研究者刪除填答不完整的量表,繼 之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 進行統計分析整理,以考驗研究假 設。

六、 論文撰寫

在統計分析之後,即對所呈現的結果加以解釋,並與文 獻探討相比較後,進行論文的撰寫。提出研究結果、結論與 建議,並請指導教授指正,最後進行檢核及定稿,完成正式 論文。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問卷回收之後,經驗核再將資料編碼,輸入電腦建檔處理。

依研究需要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 進行研究假設之考驗。本研究所使用 的統計方法,敍述如下:

一、 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個人背景資料」、「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

之正式量表的施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先求取樣本結構之描 述性統計分析及各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以瞭解個人背景 資料變項之次數分配、百分比,及各分量表、全量表之集中

(57)

二、 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各別考驗年級、性別、出 生序、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國中學生在 A 型行為是否有顯著 差異。

三、 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

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達顯著水準,則再以 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各別考驗年級、性別、出生序、

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國中學生在 A 型行為的各項指標是否有 顯著差異。

四、 全部進入法多元迴歸分析

以全部進入法多元迴歸分析,檢驗年級、性別、出生序、父 母親教育程度對國中學生在 A 型行為是否有顯著的預測效 果。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樣本分配情形

取樣班級 有效樣本數 百分比(%)

101 39 7.6

102 39 7.6

107 34 6.6

109 34 6.6

111 32 6.3

202 27 5.3

212 27 5.3

214 31 6.1

215 38 7.4

217 37 7.2

301 40 7.8

305 32 6.3

307 31 6.1

308 36 7.0

315 35 6.8

Total 512 100.0

表 4-1 班級分佈

(59)

背景變項 組別 有效樣本數 百分比(%)

年級 一年級 178 34.8

二年級 160 31.3

三年級 174 34.0

性別 男 254 49.6

女 258 50.4

出生序 老大 170 33.2

老二 87 17.0

中間子 105 20.5

老么 129 25.2

獨子 21 4.1 父親之教育程度 研究所 19 3.7

大學專 128 25.0

高中職 276 53.9

國中 74 14.5

國小 14 2.7 不識字 1 0.2 母親之教育程度 研究所 8 1.6

大學專 98 19.1

高中職 301 58.8

國中 79 15.4

國小 24 4.7 不識字 2 0.4 表 4-2 背景變項分佈

本研究,班級取樣分佈平均,一年級至三年各取五個班級,各佔 34.8%、31.3%、34.0%。男性佔總樣本 49.6%,女性佔總樣本 50.4%。

在受試者出生序方面,以老大佔的比例最高,為 33.2%,中間子與老 么次之,以獨子為 4.1%最少。受試者其父親的教育程度為以高中職居 多,為 53.9%,大學專次之,以不識字僅佔 0.2%為最少。受試者其母

(60)

親的教育程度與父親的教育程度分佈相同,皆以高中職戰多數,為 58.8

%,大學專次之,以不識字佔 0.4%為最少。

第二節 不同出生序的國中學生與其 A 型行為的差異分析 (單因子多變量分析)

本研究使用 Hotelling T2 考驗不同出生序的國中學生在 A 型行為 的「時間緊迫感」、「努力與競爭」、「攻擊與敵意」上的得分,若整體 效果達到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 t-test 考驗不同出生序的國中學生在 A 型行為的「時間緊迫感」、「努力與競爭」、「攻擊與敵意」上的差異情 形。此外,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男女生在「A 型行為總量 表」得分上的差異。

A型行為 ¨受試者出生序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老大 32.65 5.239 170 老二 31.71 5.178 87 中間子 31.98 4.998 105

老么 32.04 4.850 129 時間緊迫感

獨子 29.62 6.376 21 老大 29.88 6.326 170 老二 28.32 5.862 87 中間子 29.32 6.589 105

老么 28.23 5.667 129 努力與競爭

獨子 29.57 7.291 21 老大 31.96 6.152 170 老二 30.07 6.489 87 中間子 32.63 6.334 105

老么 32.23 5.901 129 攻擊與敵意

獨子 30.43 6.021 21 表 4-3 不同出生序在A型行為各層面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61)

由表 4-3 可以發現,國中學生不論出生序為何,在「努力與競爭」

方面的分數普遍都較低,且平均數差異不大,但以出生序為老大的國 中學生比較偏向 A 型人格,獨子次之,老么最低。在「時間緊迫感」,

以出生序為老大的國中學生比較偏向 A 型人格,老么次之,獨子最低;

在「攻擊與敵意」層面則是以出生序為中間子的國中學生比較偏向 A 型人格,老么次之,以老二最低。雖然在「攻擊與敵意」層面,出生 序為老大的國中學生其平均分數不是最高的,但與分數最高者差距不 大,所以平均而言,國中學生出生序為老大的人比較偏向 A 型人格。

接下來我們進行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的國中學生出生 序在 A 型行為各層面是否有顯著影響。

變異 df 時間緊迫感 努力與競爭 攻擊與敵意 T2 時間緊迫感 195.969 78.368 130.714 0.004**

努力與競爭 78.368 261.775 95.381 組間

3

攻擊與敵意 130.714 95.381 400.522 時間緊迫感 13366.060 9612.814 8653.818 努力與競爭 9612.814 19406.551 7046.713 組內

508

攻擊與敵意 8653.818 7046.713 19372.978

*p<.05 **p<.01

表 4-4 不同出生序在A型行為各層面的Hotelling T2 考驗摘要表(SSCP Matrix)

由表 4-4 可知,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在 A 型行為的各量表上的 整體效果達顯著水準(Hotelling T2=0.004 < 0.05),表示國中學生不同

(62)

出生序在 A 型行為量表的三個層面上有顯著差異存在。為了進一步瞭 解差異來源,故進行各分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確定國中學生 在各分量表上的差異情況。

變異 df SS MS F

差異結果 時間緊迫感 4 195.969 48.992 1.858

努力與競爭 4 261.775 65.444 1.710 組間

攻擊與敵意 4 400.522 100.130 2.620*

中間子>老二 時間緊迫感 507 13366.060 26.363

努力與競爭 507 19406.551 38.277 組內

攻擊與敵意 507 19372.978 32.211

*p<.05 **p<.01

表 4-5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分量表三個層面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由表 4-5 可知,出生序為中間子的國中學生在「攻擊與敵意」的A 型行為分層面,其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出生序為老二的國中學生,在其 他層面上,其他出生序的兩兩組合沒有顯著不同。為了進一步瞭解國 中學生的出生序在A型行為總量表的表現,我們進行單因子單變量變異 數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wning a pet is link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fewer visits to the doctor, and a lower risk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young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e 1980s and 90s reported that people who drank coffee had a higher risk of heart disease.. Coffee also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It costs &gt;1TB memory to simply save the raw  graph data (without attributes, labels nor content).. This can cause problems for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Instruction  Teachers systematically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riting of life stories could help them apply knowledge of different life stages

- WHO “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甚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