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 的重要性與意義
蕭錦華老師
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歷史文化學)
2006-07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高級講師、
日本研究學系兼任講師
從武則天的兩點面靨談起
宏觀五代十國:
「她」的兩點重要性 —
承先與啟後
五代十國政權形成之因素
學界的傳統解釋: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情勢造成五代十國的割據亂 局
e.g.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五代十國是“從唐朝後期藩鎮割 據的局面發展而來,是藩鎮割據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卞孝萱、鄭學檬等學者亦持同樣說法(五代史話)
唐後期藩鎮割據趨勢可視為五代十國形成的一個基本原因或 背景
其他形成五代十國的重要因素:
(1) 另一基本因素:隋唐兩朝統治者的“華夷一家”的觀念促使大 量少數民族移居中國,藩鎮亦吸納其勢力坐大
北方五代及北漢政權形成與頻易之因素
(2) 五代後唐、後晉、後漢及十國的北漢 四個「滲透、漢化型」沙陀政權之建立性 質—滲透性的移民
四個「滲透、漢化型」沙陀政權建立與頻 易的三個因素:
(2a) 一定程度的漢化發展
(2b) 商利羈縻周邊少數民族移民加入沙陀 政權
(2c) 善戰爭權的民族性格
2015年2月湖北鄖陽區柳陂鎮出土古沙陀族 用石劍(右圖)
(3) 五代政權頻易之基本因素:盛唐以降藩鎮南移(軍事性移民) 造成北方軍鎮割據乃至五代興廢頻繁局面
(4) 五代兩個漢族政權建立與頻易的因素—君將士兵的軍事移民 擅自興廢性格(尤以後梁為例)
南方九國政權形成之因素
(5) 安史亂起北方各類人口大量南移奠定南方九國政權基礎
(6) 南移的北方高官具統治經驗易於建立穩定的九國政權
(7) 黃巢亂民及平亂軍人南下留居九國成為建國的重要生產和軍 事力量
(8) 南方軍鎮及將領乘平亂發展自身的軍政權力
(9) 晚唐政權與西南吐蕃、南詔緊張關係助長劍南東西川社會軍 事化
(10) 晚江淮稅使漸與地方勾結形成地方政權
五代十國概觀
五代政權:
後梁(907~923 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
後漢(946~950年)和後周(950~ 960年),皆相繼建都於中原地 區的北方政權
十國政權:
割據於南方各地的吳(902~937年)、前蜀(903~925年)、楚(907
~951年)、南漢(907~971年)、吳越(907~978年)、閩(909~
945年)、荊南(924~963年)、後蜀(934~965年)、南唐(937~
975年),以及河東地區的北漢(951~979年)
五代十國政權之獨持割據統治形態,異於三國、東晉十 六國及南北朝
五代政權作為中原王朝,政經、軍事、文化優越,一直享有正朔 地位,凌駕並影響十國政權
十國政權跟五代政權之四類政治關係 (1) 依附型:吳越、馬楚
(2) 搖擺型:閩、荊南、南漢 (3) 自保型:前蜀、後蜀
(4) 對立型:吳、南唐、北漢
五代十國政權之割據統治形態有助中國大一統進程
五代十國在政治、社會、經濟、民族、文化、學術等諸方面,出 現共通元素,亦即統一的因素,例如世族門閥瓦解走向君主獨裁 專制,身分制社會崩潰,商品經濟出現,漢族與少數民族趨於融 合,詩詞脫離唐代範式,刻印技術促成書刊乃至學術之發達等等
五代政權的正朔地位促成中原王朝的後周、北宋快速完成國家統 一大業
十國政權的保境安民和平政策所維持的南方平衡格局有利北宋完 成先南後北統一大業
微觀五代十國:
政經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發展及其意義
政治
中樞政治體制之變革:晚唐尤其五代宋初三司使、樞密使、翰林 學士等使職之中樞機構化變革,分割相權,推動君主獨裁政治
五代三司使制演變成一元化財務行政體制,侵奪相權,促成宋朝 三司發展為最高的財政機構乃至中樞機構,割掌相權
五代樞密院走向官署化,職權膨脹,侵奪相權,促成宋朝樞密院 成為制衡宰、帥權力的最高軍政機構
五代翰林學士進一步職事官化,侵取相權,助長君權,奠下宋朝 翰林學士走向制度化的基礎
盛唐玄宗時代起設立大量使職
李肇撰《唐國史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卷下載:
「開元已前,有事于外,則命使臣,否則止。自置八節度、十採 訪,始有坐而爲使。其後名號益廣。大抵生于置兵,盛于興利,
普於銜命,于是為使則重,爲官則輕。故天寶末,佩印有至四十 者;大曆中,請俸有至千貫者。今在朝有太清宮使、太微宮使、
度支使、鹽鐵使、轉運使、知匭使、宮苑使、閑廐使、左右巡使、
分察使、監察使、館驛使、監倉使、左右街使,外任則有節度使、
觀察使、諸軍使、押蕃使、防禦使、經略使、鎮遏使、招討使、
榷鹽使、水陸運使、營田使、給納使、監牧使、長春宮使、團練 司使、黜陟使、撫巡使、宣慰使、推覆使、選補使、會盟使、冊 立使、弔祭使、供軍使、糧料使、知糴使,此是大略,經置而廢 者不錄。宦官內外悉屬之使。舊爲權臣所管,州縣所理,今屬中 人者有之。」
地方行政體制之變革:五代地方政府軍政化,節度軍鎮侵奪州縣 政府職權,導致宋朝逐步裁抑藩鎮,扭轉地方軍事化局面
五代節度軍鎮普遍成為地方州縣以上的一級政府,軍政合一,加 強行政性質,發展成為北宋地方純粹作為行政區劃的軍
五代節度軍鎮分割走向小型化,作為五代政權的削藩措施
五代節度軍鎮幕府實際掌握地方行政,薈萃政治人才,成為五代 相臣的主要來源地
政治黨爭性質之變革: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為例)黨爭繼承晚唐牛 李黨爭性質而發展成為地域性的政見黨爭,下開北宋政黨之爭
經濟
五代十國時代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關鍵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人口南徙促進南方農業商貿發展,是促成中國經濟 重心南移的基本因素
五代十國時期人口南徙導致北方、南方(尤其江南)戶口此消彼長,
南方開墾耕地和水利工程隨之增加,南方農業經濟逐漸發展,以 致新置州縣絕大部分在南方,南方九國戶口超越北方,反映經濟 重心已經南移
五代十國時期人口分佈:南方戶口超多北方,南、北兩方人口分 佈不平衡:南方以清源、吳越較多,北方以河北較多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兩方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北方畜牧業較 發達,南方農工商經濟整體發展較佳,其內江淮、兩湖、川蜀、
閩廣、河西等各地區各有獨特發展,閩廣尤其福建的農業急速發 展,以至成為宋朝的最重要糧產基地
這時期南北方不平衡的區域經濟發展促成中國經濟重心明顯地南 移至南方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農產品商品化擴大,貿易商品種類比唐代增多,
國內區域貿易興盛,海上貿易與官營商業續有發展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方大宗貿易商品種類,從唐代的糧食、絹布轉 變為茶、馬;海外貿易除絲綢外漸多茶葉、陶瓷、銅鐵製品;南 方九國農業商品化發展產生更多商品種類,蔬果、養魚、養蜂、
種藥等行業出現專業化生產
五代十國時期海外貿易:南方諸國的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南方 諸國間亦多民間貿易和朝貢貿易;北方五代政權對外貿易主要是 有限度的朝貢貿易
其主要因素:人口南移,北方傳統絲綢之路貿易衰落,南方海上 陶瓷貿易日盛
五代十國繼承晚唐趨勢發展起來的南方本位商品貿易尤其海上貿 易新格局推動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兩宋南方繁榮經濟的基礎
五代十國的貨幣經濟問題
貨幣流通情況並不理想,銅錢缺乏,各國都出現民間銷熔銅錢製 作器皿、銅錢外流以及私鑄鉛錫劣錢等弊病,並屢禁不止
各國官府也自鑄大錢、鐵錢、鉛錢或錫錢,造成銅錢退藏、私鑄 猖獗、劣錢氾濫等問題
尤其十國後期,戰爭頻繁,軍費增加,政治腐敗,府庫枯竭,財 政困難,不少國家推行通貨膨脹政策來向人民搜括
各國貨弊分行不一,產生貿易保護主義,妨礙一體化巿場的發展
五代十國幣制繁雜分裂及貨幣流通混亂等狀況,給北宋初期貨幣 的流通和管理留下很多困難,需要一段時間解決改正
楚國鑄造乾元重寶銅幣(右圖1-3)
五代十國官營莊園和寺院莊園的發展,成 為宋代莊園制度形成的基礎
社會
晚唐五代十國時期身分制社會逐步崩壞,轉變成為沒有身分等級 的良民/自由民社會
賤民制之破壞與自由民之出現
部曲階層的來源
唐代:大土地佔有得到法律承認,唐制規定5品以上官員、勳爵 者可獲永業田,這些權貴還致力兼併良民永業田 私人莊園 9品以上官的本來用作提供馬飼料的草料場的職分田,都被官員
用為農田,以取收穫
中世私人莊園盛行,需要大量長期性勞動力 產生具有家族基礎 的 “部曲”的莊園農業勞動者
“部曲”最早出現於南朝梁代,本是有州縣戶籍的良民,但因災 荒、戰亂等長期作客寄居他鄉的莊園=晉朝的 “衣食客”
漸脫離原州縣戶籍而完全隸屬莊園
∴ 唐政府基於既成事實,給予這類在南朝已名為“部曲”的莊園 集體勞動者法定的私賤民身分
南朝部曲雖然隸屬主人,但其家的農業生產活動緊扣主人莊園土 地 ∴ 當莊園的所有權轉易 部曲一家隨莊園改屬新主人而不跟 從舊主人
這種依附土地的性格 部曲在隸屬主人以外還具有一定自主權,
esp.此權力建基在其家庭甚至家族之上
北周大概仿效南朝制度,把在莊園勞動的奴婢提升到部曲的身分 ,加以保護 增加國家生產力
部曲階層的性格
私賤民中的部曲約與官賤民中的官戶地位、待遇相應
莊園主大概把土地貸給部曲1家的1/2 至1/3的勞動力,讓其從事 一家的生計,剩下約2/3的大部分勞動力則在主家的直屬土地定 期進行無償勞動徭役
∴ 部曲一家有自己家計、私有財產 養育子女
部曲及其子女需要獲得主人許可,才與同階級者結婚
男家給女家財禮,若是2莊園主之間的部曲通婚,男部曲的主人 要給出嫁客女的主人一筆衣食之直
部曲雖有一定自主性格,過家族生活,但其人身始終隸屬主人,
須負擔繁重無償徭役勞動,甚至接受主人懲罰,客女亦無倖免 在土地所有權未變情況下,部曲無權私自轉移自身及其家人離開
主人,包括與其他賤民結婚
中世莊園制的商品化 五代宋初部曲、奴婢賤民身分制消失,
良民佃戶制發達
中世社會:貨幣經濟停滯、資金短缺的社會,莊園主都選擇在地 形複雜地方建立廣大自給自足的封閉莊園,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土 地,藉此保持財產
中唐以後:貨幣經濟 德宗朝起更推行兩稅制 建立交納貨幣的 稅制,對自然經濟的莊園經營方式構成大衝擊
五代十國:茶、陶器、絹、礦產等新產業出現 esp.南方,隨著頻 繁的交易日趨興盛,勞動力逐漸被吸引到這些新產業
莊園勞動力日漸不足,莊園主改變莊園的經營方式,改善莊園 的勞動條件,以對等的地位誘使良民成為莊園的佃農,而部曲亦 漸轉為佃農
莊園主與良民、部曲在自由地討價還價情況下,建立起地主 與佃人之間較為平等的租佃關係
宋代:皇帝推行獨裁政治,排除特權階級,把臣民平等地置於君 主支配之下
然官僚多是地主出身,政府財政收入亦以地主交納兩稅為大宗,
遇到地主和佃農發生利益矛盾,宋朝傾向偏袒地主 esp.佃農納租 方面
但地主若過分剥削欺凌佃農,便有違一君萬民的君主獨裁政治理 念
宋朝採取既承認地主特權,亦保障佃農權利的中庸政策:
宋朝注重確保佃農遵守租約,向地主繳納地租,以維持國家主要 稅源,但不重視保持地主與佃農間的主僕社會身分關係
宋朝從法律上廢除賤民階級:
1.有關宋代法律的代表性史料 e.g.《宋史.刑法志》、《慶元條 法事類》、《宋會要輯稿》的〈食貨部.版籍〉、〈刑法部〉、
《文獻通考》〈戶口考〉〈刑考〉等,都沒有關於良民與賤民、
主人與奴婢的法律條文
2.宋朝引用律文作判決的判決文文集e.g.《名公書判清明集》、
《後村先生大全集》、《勉齋集》等,所有判文都沒有引用有關 良賤制律文或提及良賤、主奴的事案
《宋刑統》(注釋宋朝法律條文文獻)雖載有關奴婢律文 但南宋中葉人趙彥衛著《雲麓漫鈔》卷4:
「《刑統》皆漢、唐舊文,法家之五經也。當國初嘗修之,頗存 南北朝之法及五代一時旨揮。如「奴婢不得與齊民伍」,有「奴 婢賤人類同畜產」之語,及五代「私酒犯者處死」之類,不可為 訓,皆當刪去。」
北宋初年(963)仿《唐律疏議》體例編成的《宋刑統》,多載 南北朝的法律和五代的臨時詔令,不可信守為宋朝法制
宋初:部曲已銷聲匿跡 地主與佃農訂立租地契約為基礎的佃戶 制發展
宋朝政策:地主與佃戶都是良民,只是地主地位較為優越 較諸唐代部曲,宋代佃戶的法定地位(esp.相對於地主)
地主、佃戶只在名義有主僕之分,佃戶可自由解除租約,脫離佃 戶身分或轉為他主的佃戶,甚至藉此威脅地主減租
e.g. 北宋仁宗天聖5年(1027),朝廷禁止地主阻撓佃戶轉移
(只是本為五代前、後蜀國土的劍南道(川峽路)的地主勢力強頑,
又互相爭奪佃戶以致出現訴訟 逼使朝廷下令禁止強般、偷般、
般移他人佃戶的非法轉移)
宋朝不承認地主役使佃戶婦女和干涉其婚姻的權利,這種遺傳的 舊習不久便消失;又限制主人對佃戶的懲罰權,佃戶與地主互罵,
法律不加干涉
佃戶與其他良民具有對等的法律地位
Esp.南宋:出現1田2主或數主制度:
土地擁有權零碎化,1家佃戶租耕的1塊土地往往分別屬於幾個地 主 以往1個地主擁有佃戶所有耕地而掌握其1家生計的優越地 位消失
地主與佃戶的地位更趨平等
∴ 宋代佃戶實際上是契約性的良民或自由民
佃戶制自產生於宋後,一直沿用至清,無大變化
宋人黃震《黃氏日抄》(《四庫全書珍本》二集,1971)卷七十申 明一(初任吳縣尉本職事)〈申提刑司乞免一路巡尉理索狀〉(庚申 七月,孫憲任內):
「照對本司職在巡警及催綱運於人戶,理索法無相干。……。某 謂平心而論,上戶既不可欠朝廷之官賦,小民亦豈可欠上戶之私 租?頑頼成風,固官司所當與之追理。但理索自有司存,若改之 以屬尉司,則過矣。遂嘗條上十不可之說,申明使司。大畧謂祖 宗立法催官租,止責耆保,今私租反差巡尉,輕重倒置,紊亂國 法一也。尉司所以捕盜,租戶自係良民,今動以捕盜者捕其民,
民亦如之何?」
學術與教育
學術
五代十國的雕版印刷術興起與書籍刻刊發展促使宋代成為中國書 籍編纂與雕版刊刻出版事業的黃金時代
晚唐尤其五代十國雕版印刷術逐漸興起,成為中國抄寫文本時代 過渡到印刷文本時代的分水嶺
五代十國書籍刊刻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條件:
(1) 五代尤其十國仍然彌漫濃厚的文化意識 (2) 五代十國政權積極搜集珍藏各類圖書文獻
(3) 五代十國續行科舉取士鞏固促使考生捨抄本而用刻本的儒家九 經
(4) 五代君相責成田子監以雕版校印諸經
五代十國書籍刊刻的成就及對宋以降書籍印刷文化發展的深遠影 響:
(1)開官刻書籍的先河,民間雕版印刷發展成官府刊刻 (2) 儒經的刊刻促成知識普及,令圖書形式印本化
(3) 政府重視官刻儒經促進印刷術自身的改進發展 (4) 地方官府亦開始刊刻佛經
(5) 官僚也私刻大量類書、道藏及詩集等書,其中蜀刻傳統為宋代 所繼承改進
(6) 五代十國尤其吳越的寺院、僧侶大量刊刻佛經,使吳越成為重 要印刷中心
(7) 南北兩方的刻書地區擴大,刻書中心產生
(8) 造紙業與製墨業的發達奠定北宋兩業發展的基礎
(9) 養成書寫、刻工、印工等人才,造就了宋代的書寫藝術和刻書 工藝的成熟發展
(10) 南方印刷文化的發展和印刷資源的累積,促使宋代的書籍刊刻 急速發展
(11) 南方諸國尤其南唐養成校刊編纂書籍的才學之士,成為宋代書 籍編纂出版事業的基石
古代雕刻木刻版的作坊
教育
隋唐時期官學盛於私學
隋朝儒學恢復正統地位,創 立科舉考試制度
復建前代重要官學配合選 士制度
唐朝科舉制便趨完善
配合的官學制度更趨完備,
具體系統如右:
唐末五代州縣官多由武將兼任,州學縣學徒具虛名,但五代中原 政權繼續舉行科舉考試,故官僚家族自辦書堂,主要培養自家子 弟為儒者,應試求官,又開放給外姓子弟學習,突破私塾的封閉 家族教育範式,如范陽竇氏書院(位於今日北京)
為往後宋代儒者所辦的完善書院包括四大書院的教育的形成及 發展,奠下重要的基礎
南唐重儒學,亦設金陵國子監和廬山國學,作為南唐最大規模學 校,故民辦書堂不多,規模不大,陳氏家族辦的義門學堂算是比 較出色的私營書堂
五代十國時期民辦書堂共有13所,其中新建12所,興複唐代書院 1所,分佈地域北及幽燕之區,南達珠江流域,集中在今江西、
福建、廣東、河南、北京地區,大抵上仍在唐代書院分佈範圍內
文藝娛樂
文學
四六文唐中葉起不拘形式而重自由表達:
e.g. 唐初魏徵〈遺表藁〉: “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 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惟見其惡,愛者 惟見其善。”
↓
e.g. 中唐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且宜之之謂義;由是 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五言詩唐中葉起不拘於舊詩體 e.g. 七言詩:
e.g.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南朝宋)謝靈運述祖德詩: “中原昔 喪亂,喪亂豈解已。崩騰永嘉末,逼迫太元始。河外無反正,江 介 有戚圮。萬邦咸震懾,橫流賴君子。”
↓
e.g.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 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尊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五代十國詞的興起,突破唐代的五言、七言詩的格式,填詞文人 及作品大增,詞的內容範圍更豐富,文藝形式手法更自由活潑
例如後蜀文人趙崇祚編《花間集》(收唐末五代18家詞人名著),
南唐詞人馮延已、中主李璟、後主李煜,促成成熟的宋詞誕生,
在詞文學史上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e.g. 其中孫光憲〈河傳〉:“花落,煙薄。謝家池閣,寂寞春深。
翠蛾輕斂意沈吟,沾襟,無人知此心。玉爐香斷霜灰冷,簾鋪影,
梁燕歸紅杏。晚來天,空悄然。孤眠,枕檀雲髻偏。”
繪畫
五代十國繪畫的主流形式由唐代的彩繪璧畫轉變為墨繪畫,尤其 是屏障畫,例如南唐畫院翰林待詔周文矩繪《重屏會棋圖》,另 外又有翰林待詔顧閎中繪《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十國產生頗多跟動蕩政局和中原漢族政權跟外族衝突的政治 軍事題材的畫,而南唐尤多這類題材的人物畫,隨著宮廷畫院的 與起而流行起來
南唐宮廷人物畫繼承了晚唐宫廷人物畫的奢華風韻,但把唐人物 雍容華貴的畫風轉向柔和細膩的格調,趨於精緻文秀;這風格往 後一直影響著北宋一代的政治軍事題材人物畫的畫風,如北宋士 大夫李公麟繪《免冑圖》
舞蹈
五代隊舞繼承唐代舞隊形態而有所發展,促成宋代隊舞的成熟、
完美形態,例如:
唐五代的舞頭宋代的花心、四領舞
唐代的純歌舞形式舞隊五代的備有致詞的隊舞宋代的具角色 分工、表演程式如致詞對白的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