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小學中國語文:

透過觀課評課促進學與教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李孝聰博士

2018/11/17

(2)

觀課文化的發展

(3)

孤立的堡壘

• 課室長久以來是一個十分孤立隔離的地方。高茲文 和詹靈斯便指出教師會有意無意地抗拒別人進入他 們的課室。孤立隔離被不少教師視為保障自己尊嚴 與事業的方法。

• 在香港,教育評議會在1997年進行了一項有關觀課 文化的問卷調查,發現七成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認為 教師感到壓力是推行觀課活動的最大阻力。在小學 的受訪者當中,26.4%乾脆表示不歡迎同事來觀課。

(《同儕互助的觀課文化》林瑞芳、嚴佩珊、林永康,1999)

(4)

開放教室

• 目前觀課在香港的學校日受重視,觀課文化已普 遍植根於各校,老師都希望掌握一套觀課評課的 理論,運用觀課評課回饋教學。

(《優質觀課的理論與實踐Ⅱ》高寶玉、盧敏玲、陳敏斯,2013)

(5)

觀課評課的不同模式

評估式

• 觀課

• 任教老師自評

• 同儕評估

• 專家評審

成長式

• 共同備課

• 教學設計

• 觀課

• 回饋:自評、互評

• 修訂教學設計

• 教學實踐

(6)

專業成長

同儕觀課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提供教師討論、分 享和反思的共同「視點」,透過社交互動讓教師 的教學「視框」擴闊了,教學理念和經驗得以轉 化,最終能提昇教學能量。

鄭美儀,2006

(7)

觀課評課的重點

(8)

觀課評課的目的

1. 從理論出發:

驗證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的成效 2. 從教師出發:

評價教師的表現,分享優秀教學方法,檢討不足,

改善教學

3. 從學生出發:

檢視學習成果,評估能否達到學習目標,找出學 生的學習難點,改善教學

本計畫以後二者為主要目的。

(9)

觀課評課的重點

• 觀課的重點應是課堂中學習的情況:學生透過課 堂學了什麼?是否跟老師預期的學習內容相同?

學到的是否有價值?怎樣教令學生學會?怎樣教 令學生學不好?一課成功與否,決定於學生有沒 有學到新的、又或是之前沒有或未能掌握的學習 內容。

盧敏玲,2011

(10)

三種學習內容

1. 預期的學習內容:

教師期望學生學到的內容。

2. 實踐的學習內容:

教師課堂實踐的結果。教師期望的並不等於學生實際上 掌握的,課堂是一個互動而開放的空間,所以實踐的並 不一定等於預期的。

3.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

學生實際上學到甚麼(學習成果、學習表現),學生學 到甚麼,關乎他經歷過甚麼,所以這是他體驗到的學習 內容。

(11)

三層學習內容的比較

• 學生有沒有學到了預期的學習內容?目標有沒有 達到?

• 預期的學習內容與實踐的學習內容是否一致?是 好了或是差了?原因是什麼?

• 學生學到了什麼?是否掌握了新的知識和發展了 有用的能力?有什麼學習成果?

(12)

觀察過程

為了更全面的探討課堂中的學習情況,觀課的重點與以往 略有不同:

以往的觀課較着重教師的表現,教師精心設計「預期的 學習內容」,觀課時,大家十分關注設定了的教學步驟 能否完成,教學目標能否達到。

但教學過程是變化多端,難以完全預知、完全計畫,即 使計畫怎樣完善,或兩個教節用完全相同的教案,但

「實踐的」往往與「預期的」不同。

因此,過程的觀察十分重要,教與學過程中發生的一些 細節可能導致關鍵變化。

(13)

例子 1:背影

是節課堂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透過不同的事件明白父親對作者的關愛 2.學生明白作者如何運用不同方法突顯父親對作 者的關愛

(14)

同一教案,不同處理

• 兩位教師的設計相同,但在施教時,處理卻有分 別,大家各自因應學生的需要而微調原來設計,

其中在黑板運用和提問方式(稍後報告)方面,

差異比較明顯,透過比較兩位老師的處理方法和 學生的反應,有助大家思考在課堂教學上照顧學 習差異的問題

針對學生的特徵調整教學

(15)

兩教節的不同處理

• 以簡報提供較多視覺輔助

• 以板書整理和展示學習內容

• 抽籤提問

• 舉手作答

• 問題範圍較窄

• 問題範圍較大

(16)

審視過程的意義

• 如單看教案,兩教節大致相同(前),如單看展 示的材料(見照片),兩張照片的內容相近

(後);

• 審視教學過程,才可以發現兩者處理上的差異

(教的差異);

• 更重要的是,同時更可以見到差異所帶來的成果

(學的差異);

• 比較差異的目的不是評價誰好誰不好,而是找出 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會較好(處理學習多樣 性)。

(17)

示例 2:《收音機裏的小人》

學習目標:

1.學生能運用想像力,創作新事物。

2.學生能在活動中互相評賞。

學習難點:學生較難設想進入想像世界的目的。

(18)

學習目標與學生表現比較

1.學生的答案能超越例子

學生答案:多啦 A 夢的世界、沒有功課的世界、

我想進入精靈的世界,因為……

2.有些學生的例子較具體

學生的答案較完整,所以發揮的可能性便提高了。

(19)

Lived Object of Learning

怎樣利用學習成果?

1.因勢利導:學生目前的成果怎樣可以再發展?

展示學生答案,引導學生比較,使他們看到不同的 想法,擴闊思維,想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2 過程指導:現場指導可以發揮甚麼作用?

• 針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發展元素,適當提示點撥,

或提供協助,使他們能解決問題,進一步發揮。

(20)

小結

學生中心的觀課着眼於教與學過程,透過仔細觀察課堂互 動的過程,可以發現影響學生表現的關鍵,從而改善教與 學;

但這並不表示不關心教師表現,而是觀察必須扣連學生的 表現,要注意教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

其次,除了觀察學生的行為外,也要留意學生的學習成果,

課堂上的階段性成果可反映的內涵很豐富,對瞭解學生的 學習,作用很大;

建基於階段性成果提供過程指導(Procedural facilitation) 發揮促進學習的評估的作用;

以上兩方面的材料只出現於課堂互動過程中,稍縱即逝,

觀課的作用便是捕捉這些瞬間。

(21)

總結

教師成長

(22)

教師教學觀

英國一些關於教師教學觀的研究裏面發現,教師的教學觀有 三種:

第一種教學觀認為學習的意義是知識增長,教師被視為知 識的代理人,他們負責傳授知識(「知識轉運站」),在 這種教學觀下,焦點放在教師身上。

第二種教學觀認為教學是為學生運用知識作準備,教學過 程是雙向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作出反應,在這種教 學觀下,焦點在教學行為上。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Teaching)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What)和怎麼想(How),焦 點由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方面。

(23)

教師的成長

• 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反映了教師的成熟程度,在外國 的研究發現,隨着接受培訓和經驗累積,新教師會 慢慢改變觀念,發展更成熟的教學觀。

• 除了培訓和經驗外,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自我省思能 力,只有透過深刻的反思,教師才能真正發現學生 理解與教師知識間的差距,個人能力的不足,從而 改善教學。

• 這方面,同儕觀課評課對促進教師成長的作用極大。

(24)

總結:成長的三個境界

總結一年的觀課評課經驗,再加上老師們的分享 可見:

• 由關注自己的表現到關注學生的表現

• 由關心個人的教學而至與同儕的交流

• 由本科教學而遷移至其他學科的教學

• 由校本經驗而擴展至專業社群的分享

見自己 見學生 見眾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 學生需理解《愛蓮 說》中「菊」的象 徵意義,也需通過 掌握《陋室銘》的 中心思想,理解劉 禹錫的人生態度。. •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系列中一套三冊的內容,分別對應不同類別資優學生的需要,除了讓 教師了解香港資優教育的推行理念及一般資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