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中國語文:
透過觀課評課促進學與教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李孝聰博士
2018/11/17
觀課文化的發展
孤立的堡壘
• 課室長久以來是一個十分孤立隔離的地方。高茲文 和詹靈斯便指出教師會有意無意地抗拒別人進入他 們的課室。孤立隔離被不少教師視為保障自己尊嚴 與事業的方法。
• 在香港,教育評議會在1997年進行了一項有關觀課 文化的問卷調查,發現七成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認為 教師感到壓力是推行觀課活動的最大阻力。在小學 的受訪者當中,26.4%乾脆表示不歡迎同事來觀課。
(《同儕互助的觀課文化》林瑞芳、嚴佩珊、林永康,1999)
開放教室
• 目前觀課在香港的學校日受重視,觀課文化已普 遍植根於各校,老師都希望掌握一套觀課評課的 理論,運用觀課評課回饋教學。
(《優質觀課的理論與實踐Ⅱ》高寶玉、盧敏玲、陳敏斯,2013)
觀課評課的不同模式
評估式
• 觀課
• 任教老師自評
• 同儕評估
• 專家評審
成長式
• 共同備課
• 教學設計
• 觀課
• 回饋:自評、互評
• 修訂教學設計
• 教學實踐
專業成長
同儕觀課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提供教師討論、分 享和反思的共同「視點」,透過社交互動讓教師 的教學「視框」擴闊了,教學理念和經驗得以轉 化,最終能提昇教學能量。
鄭美儀,2006
觀課評課的重點
觀課評課的目的
1. 從理論出發:
驗證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的成效 2. 從教師出發:
評價教師的表現,分享優秀教學方法,檢討不足,
改善教學
3. 從學生出發:
檢視學習成果,評估能否達到學習目標,找出學 生的學習難點,改善教學
本計畫以後二者為主要目的。
觀課評課的重點
• 觀課的重點應是課堂中學習的情況:學生透過課 堂學了什麼?是否跟老師預期的學習內容相同?
學到的是否有價值?怎樣教令學生學會?怎樣教 令學生學不好?一課成功與否,決定於學生有沒 有學到新的、又或是之前沒有或未能掌握的學習 內容。
盧敏玲,2011
三種學習內容
1. 預期的學習內容:
教師期望學生學到的內容。
2. 實踐的學習內容:
教師課堂實踐的結果。教師期望的並不等於學生實際上 掌握的,課堂是一個互動而開放的空間,所以實踐的並 不一定等於預期的。
3.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
學生實際上學到甚麼(學習成果、學習表現),學生學 到甚麼,關乎他經歷過甚麼,所以這是他體驗到的學習 內容。
三層學習內容的比較
• 學生有沒有學到了預期的學習內容?目標有沒有 達到?
• 預期的學習內容與實踐的學習內容是否一致?是 好了或是差了?原因是什麼?
• 學生學到了什麼?是否掌握了新的知識和發展了 有用的能力?有什麼學習成果?
觀察過程
為了更全面的探討課堂中的學習情況,觀課的重點與以往 略有不同:
• 以往的觀課較着重教師的表現,教師精心設計「預期的 學習內容」,觀課時,大家十分關注設定了的教學步驟 能否完成,教學目標能否達到。
• 但教學過程是變化多端,難以完全預知、完全計畫,即 使計畫怎樣完善,或兩個教節用完全相同的教案,但
「實踐的」往往與「預期的」不同。
• 因此,過程的觀察十分重要,教與學過程中發生的一些 細節可能導致關鍵變化。
例子 1:背影
是節課堂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透過不同的事件明白父親對作者的關愛 2.學生明白作者如何運用不同方法突顯父親對作 者的關愛
同一教案,不同處理
• 兩位教師的設計相同,但在施教時,處理卻有分 別,大家各自因應學生的需要而微調原來設計,
其中在黑板運用和提問方式(稍後報告)方面,
差異比較明顯,透過比較兩位老師的處理方法和 學生的反應,有助大家思考在課堂教學上照顧學 習差異的問題。
針對學生的特徵調整教學
兩教節的不同處理
• 以簡報提供較多視覺輔助
• 以板書整理和展示學習內容
• 抽籤提問
• 舉手作答
• 問題範圍較窄
• 問題範圍較大
審視過程的意義
• 如單看教案,兩教節大致相同(前),如單看展 示的材料(見照片),兩張照片的內容相近
(後);
• 審視教學過程,才可以發現兩者處理上的差異
(教的差異);
• 更重要的是,同時更可以見到差異所帶來的成果
(學的差異);
• 比較差異的目的不是評價誰好誰不好,而是找出 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會較好(處理學習多樣 性)。
示例 2:《收音機裏的小人》
學習目標:
1.學生能運用想像力,創作新事物。
2.學生能在活動中互相評賞。
學習難點:學生較難設想進入想像世界的目的。
學習目標與學生表現比較
1.學生的答案能超越例子
學生答案:多啦 A 夢的世界、沒有功課的世界、
我想進入精靈的世界,因為……
2.有些學生的例子較具體
學生的答案較完整,所以發揮的可能性便提高了。
Lived Object of Learning
怎樣利用學習成果?
1.因勢利導:學生目前的成果怎樣可以再發展?
展示學生答案,引導學生比較,使他們看到不同的 想法,擴闊思維,想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2 過程指導:現場指導可以發揮甚麼作用?
• 針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發展元素,適當提示點撥,
或提供協助,使他們能解決問題,進一步發揮。
小結
• 學生中心的觀課着眼於教與學過程,透過仔細觀察課堂互 動的過程,可以發現影響學生表現的關鍵,從而改善教與 學;
• 但這並不表示不關心教師表現,而是觀察必須扣連學生的 表現,要注意教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
• 其次,除了觀察學生的行為外,也要留意學生的學習成果,
課堂上的階段性成果可反映的內涵很豐富,對瞭解學生的 學習,作用很大;
• 建基於階段性成果提供過程指導(Procedural facilitation), 發揮促進學習的評估的作用;
• 以上兩方面的材料只出現於課堂互動過程中,稍縱即逝,
觀課的作用便是捕捉這些瞬間。
總結
教師成長
教師教學觀
英國一些關於教師教學觀的研究裏面發現,教師的教學觀有 三種:
• 第一種教學觀認為學習的意義是知識增長,教師被視為知 識的代理人,他們負責傳授知識(「知識轉運站」),在 這種教學觀下,焦點放在教師身上。
• 第二種教學觀認為教學是為學生運用知識作準備,教學過 程是雙向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作出反應,在這種教 學觀下,焦點在教學行為上。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Teaching)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What)和怎麼想(How),焦 點由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方面。
教師的成長
• 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反映了教師的成熟程度,在外國 的研究發現,隨着接受培訓和經驗累積,新教師會 慢慢改變觀念,發展更成熟的教學觀。
• 除了培訓和經驗外,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自我省思能 力,只有透過深刻的反思,教師才能真正發現學生 理解與教師知識間的差距,個人能力的不足,從而 改善教學。
• 這方面,同儕觀課評課對促進教師成長的作用極大。
總結:成長的三個境界
總結一年的觀課評課經驗,再加上老師們的分享 可見:
• 由關注自己的表現到關注學生的表現
• 由關心個人的教學而至與同儕的交流
• 由本科教學而遷移至其他學科的教學
• 由校本經驗而擴展至專業社群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