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班級數、學生數一覽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班級數、學生數一覽表"

Copied!
2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學校基本資料表

學校校名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技術型高中

專業群科

1. 機械群:機械科;製圖科 2. 動力機械群:汽車科

3. 電機與電子群:資訊科;電子科;控制科;電機科;冷凍空調科 4. 土木與建築群:建築科

5. 設計群:圖文傳播科

建教合作班 重

點 產 業 專 班

產學攜手合作專班 產學訓專班 就業導向課程專班 雙軌訓練旗艦計畫

其他

綜合型高中

1. 學術學程:1年級不分群;學術社會學程;學術自然學程 2. 機械群:機械技術學程

3. 電機與電子群:資訊技術學程;電機技術學程 4. 土木與建築群:建築技術學程

進修部

1. 機械群:機械科 2. 動力機械群:汽車科

3. 電機與電子群:電子科;電機科 4. 土木與建築群:建築科 5. 設計群:圖文傳播科

特殊教育及 特殊類型

1. 餐飲服務科 2. 綜合職能科

聯絡人

處 室 教務處 電 話 02-27091630#1105

職 稱 實驗研究組長 行動電話 個資不予顯示

姓 名 陳明鈺 傳 真 02-27542075

E-mail exp@taivs.tp.edu.tw

(3)

壹、依據

一、 102年7月10日總統發布之「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 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 實教學活動。

二、 103年11月28日教育部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三、 107年2月21日教育部發布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

貳、學校現況

一、班級數、學生數一覽表

表 2-1 前一學年度班級數、學生數一覽表

類型 群別 科班別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小 計

班級 人數 班級 人數 班級 人數 班級 人數

技術型高 中

機械群 機械科 2 77 2 78 2 76 6 231

製圖科 2 74 2 73 2 69 6 216

動力機械

群 汽車科 2 78 2 77 2 75 6 230

電機與電 子群

資訊科 2 76 2 74 2 76 6 226

電子科 2 80 2 74 2 71 6 225

控制科 2 79 2 75 2 71 6 225

電機科 2 80 2 80 2 73 6 233

冷凍空調科 2 76 2 79 2 77 6 232

土木與建

築群 建築科 2 77 2 71 2 77 6 225

設計群 圖文傳播科 2 75 2 69 2 71 6 215

服務群 餐飲服務科 1 11 0 0 0 0 1 11

其他 綜合職能科 0 0 1 12 1 12 2 24

綜合型高 中

學術學程

1年級不分群 4 149 0 0 0 0 4 149

學術社會學程 0 0 1 14 1 16 2 30

學術自然學程 0 0 0 13 0 12 0 25

機械群 機械技術學程 0 0 0 0 0 0 0 0

電機與電 子群

資訊技術學程 0 0 0 0 0 0 0 0

電機技術學程 0 0 0 0 0 0 0 0

土木與建

築群 建築技術學程 0 0 0 0 0 0 0 0

進修部

機械群 機械科 1 16 2 44 1 23 4 83

動力機械

群 汽車科 2 31 1 26 2 49 5 106

電機與電 子群

電子科 1 10 2 30 1 21 4 61

電機科 2 22 1 31 2 35 5 88

土木與建

築群 建築科 2 19 1 23 1 14 4 56

設計群 圖文傳播科 2 20 1 24 1 28 4 72

二、核定科班一覽表

表 2-2 109學年度核定科班一覽表

類型 群別 科班別 班級數 每班人數

技術型高中

機械群 機械科 2 35

製圖科 2 35

(4)

動力機械群 汽車科 2 35

電機與電子群

資訊科 2 35

電子科 2 35

控制科 2 35

電機科 2 35

冷凍空調科 2 35

土木與建築群 建築科 2 35

設計群 圖文傳播科 2 35

服務群 餐飲服務科 1 12

綜合型高中

學術學程 學術社會學程 2 35

學術自然學程 2 35

機械群 機械技術學程 0 0

電機與電子群 資訊技術學程 0 0

電機技術學程 0 0

土木與建築群 建築技術學程 0 0

進修部

機械群 機械科 1 35

動力機械群 汽車科 2 35

電機與電子群 電子科 1 35

電機科 2 35

土木與建築群 建築科 1 35

設計群 圖文傳播科 1 35

(5)

参、學校願景與學生圖像 一、學校願景

A(Assistance):攜手協同 合力護持 C(Campus):關注無形 形塑有形 T(Teacher):教學專業 專業教學 S(Student):全人學習 多元展能

二、學生圖像

前言

呼應本校中長程教育發展計畫學生圖像「全人學習,多元展能」,於課程總體計畫書中規劃發展以解決問 題為核心之課程,強化學生專業知能與技術。無論是專業科目或一般科目,課程設計皆以培養具跨域力、

研創力、專業力、移動力四項核心能力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茲說明如下:

跨域力

 把所學知識連結和統整應用跨領域學習,加強動手實作的能力,解決實用性的問題。

研創力

 在這個科技引領生活,競爭態勢嚴峻的時代,唯有研發能力,創新突破,方能跟進科技腳 步,創造自身的價值。

專業力

 能擁有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觀念;保有好奇心與向上心永不匱乏,未來生涯藍圖轉 化成具體可行。

移動力

 擁有國際視野,成為具有國際觀的世界公民,理解尊重不同文化差異,與世界接軌,知識邊 界更形廣闊。

(6)
(7)

肆、課程發展組織要點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要點 107年8月29日校務會議通過

一、依據教育部103年11月28日臺教授國部字第1030135678A號頒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 要總綱》之柒、實施要點,訂定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

二、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本委員會)置委員四十三人,委員任期一年,任期自每年八月 一日起至隔年七月三十一日止,其組織成員如下:

(一) 召集人:校長。

(二) 學校行政人員:由各處室主任(教務主任、學務主任、總務主任、實習主任、圖書館主任、

輔導主任、主計主任、人事主任、進修部主任)及教學組長與實驗研究組長擔任之,共計十一 人;並由教務主任兼任執行秘書,實習主任和進修部主任兼任副執行秘書。

(三) 領域教師:由各領域召集人(含國語文、英語文、數學、自然、健康與體育、社會及其他 領域)擔任之,每領域1人,共計六人。

(四) 專業群科/學程教師:由各專業群科/學程主任擔任之,每專業群科一人,綜高學程主任一 人,共計十二人。

(五) 特殊需求領域教師:由特教組長擔任之,共計一人。

(六) 各年級導師代表:由各年級導師推選之,共計三人。

(七) 教師組織代表:由學校教師會推派一人擔任之。

(八) 專家學者:由學校聘任專家學者二人擔任之。

(九) 產業代表:由學校聘任產業代表一人擔任之。

(十) 學生代表:由學生代表二人擔任之。

(十一) 學生家長委員會代表:由學校學生家長委員會推派二人擔任之(含特殊需求家長一人)。

(十二) 校友會代表:由學校校友會推派一人擔任之。

(十三) 社區代表:由學校聘任社區代表一人擔任之。

三、本委員會根據總綱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以及學校辦學的願景和目標,發展學校本位課 程,其任務如下:

(一) 統整及審議學校課程計畫。

(二) 審查學校教科用書的選用,以及全年級或全校且全學期使用之自編教材。

(三) 進行學校課程自我評鑑,並定期追蹤、檢討和修正。

四、本委員會其運作方式如下:

(一) 本委員會由校長召集並擔任主席,每年定期舉行二次會議,以十一月前及六月前各召開一 次為原則,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

(二) 如經委員四分之一以上連署召開時,由校長召集之,得由委員互推一人擔任主席。

(三) 本委員會每年十一月前召開會議時,必須完成審議下學年度學校課程計畫,送所屬教育主 管機關備查。

(四) 本委員會開會時,應有出席委員三分之二(含)以上之出席,方得開議;須有出席委員二 分之一(含)以上之同意,方得議決。

(五) 本委員會得視需要,另行邀請學者專家、其他相關人員列席諮詢或研討。

(六) 本委員會相關之行政工作,由教務處主辦,實習處和進修部協辦。

五、本委員會設下列組織:(以下簡稱研究會)

(一) 各領域教學研究會:由領域教師組成之,由召集人召集並擔任主席。

(二) 各專業群科/學程教學研究會:由各科教師組成之,主任召集並擔任主席。

(三) 各群課程研究會:由該群各科教師組成之,由該群之科主任互推召集人並擔任主席。

研究會針對專業議題討論時,應邀請業界代表或專家學者參加。

六、各研究會之任務如下:

(一) 規劃校訂必修和選修科目,以供學校完成各科和整體課程設計。

(二) 規劃跨群科或學科的課程,提供學生多元選修和適性發展的機會。

(三) 協助辦理教師甄選事宜。

(四) 辦理教師或教師社群的教學專業成長,協助教師教學和專業提升。

(五) 辦理教師公開備課、授課和議課,精進教師的教學能力。

(六) 發展多元且合適的教學模式和策略,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有效學習。

(七) 選用各科目的教科用書,以及研發補充教材或自編教材。

(八) 擬定教學評量方式與標準,作為實施教學評量之依據。

(九) 協助轉學生原所修課程的認定和後續課程的銜接事宜。

(十) 其他課程研究和發展之相關事宜。

七、各研究會之運作原則如下:

(一) 各領域和專業群科教學研究會每學期舉行三次會議,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各群課程研 究會每年定期舉行二次會議。

(二) 每學期召開會議時,必須提出各領域和專業群科之課程計畫、全年級或全校且全學期使用 之自編教材,送請本委員會審查及進行課程評鑑等。

(8)

(三) 各研究會會議由召集人召集,如經委員二分之一以上連署召集時,由召集人召集之,得由 連署委員互推一人為主席。

(四) 各研究會開會時,應有出席委員三分之二(含)以上之出席,方得開議;須有出席委員二 分之一(含)以上之同意,方得議決,投票得採無記名投票或舉手方式行之。

(五) 經各研究會審議通過之案件,由領域/科/學程/群召集人具簽送本委員會核定後辦理。

(六) 各研究會之行政工作及會議記錄,由各科(群)召集人主辦,教務處和實習處協助之。

八、本組織要點經校務會議通過後,陳校長核定後施行。

(9)
(10)

伍、課程發展與規劃  一、一般科目教學重點

表5-1 一般科目教學重點與學生圖像對應表

領域 科

目 科目教學目標 科目教學重點

(學校領域科目自訂)

學生圖像 跨域

力 研創 力

專業 力

移動 力

語 文 領 域

國 語 文

【總綱之教學目標】

1.掌握學習國語文的基本方法,奠定國語文自主學習 及終生學習的基礎。

2.透過閱讀、聆聽、欣賞各類文本,培養學生摘取議 題、情意聯想及獨立思辨能力,並能透過口語及寫作 表述。

3.提升學生在各領域與職場多元應用國語文的能力,

並形塑實際生活及職業發展的反省力與創造力。

4.陶冶人文素養、理解古今多元文化,進一步啟發學 生對生活環境及國際事務的眼界開拓及關懷動能。

1.引導學生掌握國語文基礎知識:形、音、義以及句法結構、文字修辭

等,及其實際於各領域之應用。 ○ ● ●

2.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文本之文意與內涵,並學習擷取訊息、統整、分

析、詮釋、推論等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 ● ● 3.培養學生能以正確的文句與邏輯寫作,透過文字表達其情感與觀點,

並適當與生活、科技專業及職場應用結合。 ● ● ●

4.引導學生能以流暢的口語能力,清晰、條理地表述自我,增進其簡報

能力及溝通技巧。 ● ● ●

5.透過文本延伸議題訓練學生理性思維,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並

引導其省思、關懷情感層面,具備感性探索能力。 ● ● ● 6.透過各類文本連結教師或學生的生命經驗,並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開拓文化視野、啟發美感經驗,建立學生健全人格。 ○ ● ○

英 語 文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並能整合運用於職場。

2.培養學生具備有效自主學習英語文之能力。

3.培養學生尊重及了解多元文化差異之態度。

4.培養學生以英語文進行思考及創新能力。

1.教授內容符合學生生活情境及未來職場應用。 ○ ● ●

2.運用雜誌及學習平台讓學生自主學習。 ● ● ○

3.課程融入性別、平等、人權、海洋、環境、資訊、科技、生命、安 全、能源、國際、原住民教育等,多元議題及各國特殊節慶以學習不同 文化。

● ○ ○ 4.給予學生使用英語發表意見機會以強化英語使用能力。 ● ● ○

數 學 領 域

數 學 (B)

【總綱之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具備有足以解決問題的數學知識與技 術,並具備有分析、轉化、推理、統整等能力。

2. 培養學生具有理性論證與合作溝通的能力,並能 善用資訊、科技與媒體來輔助學習。

3. 培養學生具有正向的學習態度與信心,並能從數 學方法、結構與幾何圖形中體會數學之美。

1.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數學概念與原理,且能兼顧知識結構與邏輯推

理。 ● ●

2.指導學生能運用適當的數學概念、程序與方法來解決數學或跨領域的

問題。 ● ● ●

3.善用提問、討論、發表等方式,強化學生溝通、表達與解題能力。 ● ● 4.運用計算器、數學軟體、多媒體等科技教學輔具,來提升學生學習成

效與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

5.數學內容能連結日常生活與專業科目的應用,融合理論與實務。圖形

與平面座標的應用(設計群)。

數 學 (C)

【總綱之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具備有足以解決問題的數學知識與技 術,並具備有分析、轉化、推理、統整等能力。

2. 培養學生具有理性論證與合作溝通的能力,並能 善用資訊、科技與媒體來輔助學習。

3. 培養學生具有正向的學習態度與信心,並能從數 學方法、結構與幾何圖形中體會數學之美。

1.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數學概念與原理,且能兼顧知識結構與邏輯推

理。 ○ ● ●

2.指導學生能運用適當的數學概念、程序與方法來解決數學或跨領域的

問題。 ● ● ○

3.善用提問、討論、發表等方式,強化學生溝通、表達與解題能力。 ● ○ ○ 4.運用計算器、數學軟體、多媒體等科技教學輔具,來提升學生學習成

效與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 ● ○ ●

5.數學內容能連結日常生活與專業科目的應用,融合理論與實務。微積 分的應用(電機電子群)、三角函數及向量的應用(機械群、土木建築 群、動力機械群)。

● ○ ● 6.建立多元文化交流平台,透過學生的合作與討論使同中有異,異中求

同,讓學生充分了解文化差異得應有態度。 ● ○ ○

社 會 領 域

歷 史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歷史、地理、公民等人文知識有探討與 理解能力。

2.提升自主思考、價值判斷與表達能力。

3.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的能力。

4.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自律自治、自發精進與 自我實現的素養。

5.發展民主溝通互動、團隊合作、 問題解決及社會 參與等公民實 踐的素養。

6.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世界多重公民 身分的敏察覺知,並重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 意識。

7. 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進而發展國際理 解的胸懷。

1.協助學生具備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培養本土歷史意識與地方關

懷,進而關心國際事務。 ● ○ ●

2.對於社會公共議安排小組座談進行歷史性的分析與討論,並培養學生

溝通、陳述、表達、團隊合作等能力。 ● ● ○

3.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19項重大題,藉由多元

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的科學精神。 ● ○ ○

地 理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歷史、地理、公民等人文知識有探討與 理解能力。

2. 提升自主思考、價值判斷與表達能力 3.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的能力。

4. 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自律自治、自發精進 與自我實現的素養

5.發展民主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社會參 與等公民實踐的素養。

1.引導學生關心地理議題資訊,善用社會科學統整角度進行討論與提出

解決方案等探討。 ● ● ●

2.課程結合地理時事、環境災害等議題,使學生具備國際視野與本土文

化認同的公民意識。 ● ● ○

3.能主動察覺問題,進而地理資訊結合,且能提出問題或批判。 ● ○ ○

(11)

6.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世界多重公民 身分的敏察覺知,並重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 意識。

7. 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進而發展國際理 解的胸懷。

4.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19項重大題,藉由多元

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的科學精神。 ● ○ ○

公 民 與 社 會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歷史、地理、公民等人文知識有探討與 理解能力。

2. 提升自主思考、價值判斷與表達能力 3.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的能力。

4. 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自律自治、自發精進 與自我實現的素養

5.發展民主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社會參 與等公民實踐的素養。

6.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世界多重公民 身分的敏察覺知,並重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 意識。

7. 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進而發展國際理 解的胸懷。

1. 培養學生具備良好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並積極於公民參與 ● ● ● 2.培養學生尊重差異,實踐人權,關懷全球永續發展,具備世界公民的

意識。 ● ● ○

3.培養學生社會科知識的永恆、讓學生接受教科書知識。 ○ ○ ●

4.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獲得系統性的知識。 ● ○ ●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物 理 (A)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然科學知能與 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 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認識科學 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 劃執行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3.提升基礎科學實驗操作與運用技能,奠定適應科技 時代生活及社會變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然環境之美,

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 營。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驗,且能提出問題或

批判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的,在探究過程進

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係,察覺問題,並

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決活動,並正確安

全操作之。 ● ○ ●

5.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19項重大題,藉由多元

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的科學精神。 ● ○

物 理 (B)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然科學知能與 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 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認識科學 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 劃執行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3.提升基礎科學實驗操作與運用技能,奠定適應科技 時代生活及社會變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然環境之美,

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 營。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驗,且能提出問題或

批判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的,在探究過程進

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係,察覺問題,並

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決活動,並正確安

全操作之。 ● ● ●

化 學 (A)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然科學知能與 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 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認識科學 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 劃執行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3.提升基礎科學實驗操作與運用技能,奠定適應科技 時代生活及社會變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然環境之美,

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 營。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驗,且能提出問題或

批判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的,在探究過程進

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係,察覺問題,並

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決活動,並正確安

全操作之。 ○ ○ ●

化 學 (B)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然科學知能與 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 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認識科學 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 劃執行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3.提升基礎科學實驗操作與運用技能,奠定適應科技 時代生活及社會變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然環境之美,

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 營。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驗,且能提出問題或

批判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的,在探究過程進

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係,察覺問題,並

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決活動,並正確安

全操作之。 ● ○ ●

藝 術 領 域 音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不同類型音樂的喜愛與欣賞。

2.培養學生對音樂史的了解。

3.引導學生對不同作曲家的了解。

4.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型樂器的了解。

5.引導學生對本土及近代音樂的了解與喜愛。

1.培養學生傾聽各式不同類型的音樂。 ● ○ ●

2.培養學生接觸不同音樂類型作。 ● ● ●

3.使學生瞭解音樂史及音樂家。 ● ○ ●

4.學生瞭解各式樂器,讓學生可以知道他們不同的發聲原理。 ○ ● ● 5.學生瞭解近代及現代音樂不可或缺的在生活中,引導學生認識各類不

同類型的西洋及本土音樂。 ● ● ●

美 術

【總綱之教學目標】

1.表現:運用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藝術媒材,進行創 作,嘗試傳達自身的感受與情感。

2.鑑賞:能欣賞各種自然與人造物等藝術創作品,嘗 試理解作品的美感與其創作理念,建構美學素養。

3.實踐:能運用視覺藝術的邏輯概念,培養自身的美

1.培養學生學習運用不同的視覺藝術創作工具及表現手法,進行指定主

題或自行發想之藝術創作主題,表達自身思維與想法。 ● ● ○ 2.藉由課堂上習得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藝術活動的興趣,以及欣賞

「美」的鑑賞能力,進而靈活運用美學概念至日常生活中;能欣賞不同 國家民族之藝術作品,並透過鑑賞行為進而拓展人文藝術生活層面的廣 度及深度。

● ○ ○

(12)

感,與日常生活進行美感連結,養成能欣賞視覺藝術 的能力。

3.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19項重大題,藉由多元 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的科學精神。

● ○ ○

綜 合 活 動 領 域

生 涯 規 劃

【總綱之教學目標】

1.促進自我與生涯發展探索自我觀、人觀與生命意 義,建立適當的人生觀與人生信念,從而發展自我潛 能與自我價值,增進自主學習與強化自我管理,規劃 個人生涯與促進適性發展,進而尊重自己與他人生 命,並珍惜生命的價值。

2.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發展友善的人際關係及良好互 動的知能與態度,培養團體合作與服務領導的素養,

並能運用、開發與管理各項資源,省思生活與美學議 題,豐富生活美感體驗,進而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

1.使學生覺察個人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之關係,主動探索個人生涯目標

及意義。 ● ● ●

2.培養學生具備情緒管理、關懷利他的情操,增進人際互動的效能。 ○ ● ●

3.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並促進人類社會福祉,促進環境的永續發展,

落實社會與環境的和諧關懷。 ● ○

科 技 領 域

資 訊 科 技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2.培養正確的資訊科技觀念、態度及行為習慣。

3.善用資訊科技知能以進行創造、邏輯思維、運算等 思考能力。

4.整合理論與實務以解決問題和滿足需求。

5.理解科技產業與職業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6.發展科技研發與創作的興趣,建立從事相關職業之 志向。

7.了解資訊科技及其對個人、社會、環境與文化的互 動與影響。

1.培養學生具備運用運算工具輔助思維之能力,藉以分析問題、發展解

題方法,並進行有效的決策。 ● ○ ○

2.培養學生建立康健、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與習慣,並樂於

探索資訊科技。 ● ○ ○

3.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並利用科技研發與創作規畫最佳化的問

題解決活動,並正確安全操作之。 ● ● ●

健 康 與 體 育 領 域

健 康 與 護 理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生活的知識、態度與技能,增進 健康素養。

2.培養學生健康問題解決及規劃執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我照護的能力。

4.培養學生思辨與運用健康資訊、產品的素養。

5.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6.培養學生關懷社會與環境的責任感,營造友善健康 的生活。

1.使學生了解生命發展的歷程,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型態及尊重的生命態

度。 ● ● ○

2.使學生能運用多元策略,將健康與自我照護技能融入生活情境,建構

健康自主管理能力,展現個人及群體的健康生活模式。 ● ○ ● 3.促進學生急救之能並運用救護資源,達到健康安全的生活。 ● ○ ● 4.協助學生強化個人衛生與保健技能,具備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 ● ○ 5.使學生認識全人的性,培養愛、尊重、負責任的態度。 ● ● ○ 6.引導學生學習正向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展現良好人際互動。 ● ● ● 7.引導學生思辨能力,善用健康生活相關資訊。 ● ● ○

體 育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生活的知識、態度與技能,增進 健康素養。

2.培養學生健康問題解決及規劃執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我照護的能力。

4.培養學生思辨與運用健康資訊、產品的素養。

5.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6.培養學生關懷社會與環境的責任感,營造友善健康 的生活。

1.使學生了解生命發展的歷程,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型態及尊重的生命態

度。 ○ ● ●

2.使學生能運用多元策略,將健康與自我照護技能融入生活情境,建構

健康自主管理能力,展現個人及群體的健康生活模式。 ● ○ ● 3.促進學生急救之能並運用救護資源,達到健康安全的生活。 ● ● ○ 4.協助學生強化個人衛生與保健技能,具備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 ○ ● 5.使學生認識全人的性,培養愛、尊重、負責任的態度。 ● ○ ● 6.引導學生學習正向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展現良好人際互動。 ● ○ ● 7.引導學生思辨能力,善用健康生活相關資訊。 ● ● ●

全 民 國 防 教 育

全 民 國 防 教 育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建構全民國防意識與知能,主動關懷社會與國家安 全。

2.認識國際情勢與國家處境,增進對國家安全議題之 認知。

3.了解全民防衛之意義,養成動員及災害防救之意識 與行動力。

4.建立國家認同與自信心,培養參與國防事務及促進 國家永續發展的心志。

1.培養學生理解全民國防對於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並評價各國體現全民

國防理念之相關作為。 ● ○ ●

2.培養學生從臺灣重要戰役探討其對臺灣發展的影響,並評述全民國防

的重要性。 ● ○ ●

3.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19項重大題,藉由多元

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的科學精神。 ● ○ ○

備註:學生圖像欄位,請填入學生圖像文字,各欄請以打點表示科目教學重點與學生圖像之對應,「●」代表高度對應,「○」代表低度對應。

(13)

 二、群科教育目標與專業能力

表5-2 群科教育目標、科專業能力與學生圖像對應表

產業人力需求或職場進路 科教育目標 科專業能力

學生圖像

機 械 群

1.工具機或產業自動化設備設計 人員。

2.各產業(含高科技資電產品)生 產設備維護及設計變更、製程管 理人員。

3.各產業用戶端所需機具、零組 件加工製造人員。

4.一般消費者終端產品生產製造 人員。

5.一般消費者終端產品維修人 員。

6.工業機具產品行銷內外銷業務 人員。

1.培育機具加工操作、機具基本 維護及製造製程參數管控與機具 量測校正定位、機具設計製圖與 開發之人才。

2.培育機電整合及專題跨域整合 實踐之人才。

3.培養相關大型企業或領先產業 之工業高端、高階工程精研深度 之專業人才。

4.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德、敬 業樂群,並鼓勵多元發展與自主 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機具精度量測調校、夾持鎖固組裝施作能力 ● ● ● ○ 具備傳統及數控工具機等機台操作能力 ● ● ● ○ 具備機械製造之加工法、製程參數及生產管控、職

業道德與再進修之能力 ● ● ● ○

具備機具製圖、設計及分析評估能力 ● ● ● ●

具備材料科技應用能力 ● ● ● ●

具備電腦3D輔助工程模擬應用能力 ● ● ● ● 具備機電資人工智慧整合及機具控制能力 ● ● ● ● 具備職業道德及專業精進之能力 ● ○ ○ ●

1.機構設計人員。

2.工業設計人員。

3.機械設計製圖人員。

4.電腦輔助機械設計人員。

5.電腦輔助繪圖人員。

6.工廠管理人員。

1.培養機械製圖相關產業之專業 人才。

2.培養電腦輔助繪圖之專業人 才。

3.培養測繪及設計之專業人才。

4.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德、敬 業樂群,並鼓勵多元發展與自主 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機械識圖與製圖之專業知識與技能。 ● ○ ● ○ 具備使用2D及3D電腦輔助繪圖軟體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基礎設計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測繪及機械設計製圖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繪製工作圖及交線與展開圖面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量測與夾具繪製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重視職

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與態度。 ● ○ ○ ●

動 力 機 械 群

1.汽車修護技術人員 2.汽車服務接待人員 3.汽車修護技術教育訓人員 4.車輛研發測試人員 5.機車修護技術人員

6.機車修護技術教育訓練人員 7.汽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 8.汽車相關產業服務行銷人員

1.培養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 運輸相關研發所需之人才。

2.培養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 運輸產業檢修服務技術人才。

3.培養綠能能產業 (動力混合 車與電動車)技術服務能力人 才。

4.培養機器腳踏踏車操作和維修 服務技術人才。

5.培養具備運輸產業新式設備和 元 件創造設計人才。

6.汽車美容及板金之人才。

7.培養多元發展自主學習的人 才。

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運輸產業所需之專業知識

與工程核心科目之能力。 ● ● ● ○

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運輸產業,故障排除與維

修服務專業技術能力。 ● ● ● ○

具備跨足綠能能產業(動力混合車與電動車)所需

電工與電子實習能力 ● ● ● ○

具備機器腳踏車,故障排除與維修服務專業技術能

● ● ● ○

具備機械識圖、Arduino軟體應用、專題製作與相關

機械工作法的技術能力 ● ● ● ○

具備汽車美容及板金之能力 ● ○ ● ○ 具備主動學習新知識的態度與自主規劃未來之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與能力,並建立正確職場倫

○ ● ● ●

電 機 與 電 子 群

1.資訊及電子相關設備之設計、

操作及維護人員。

2.晶片、嵌入式系統、物聯網之 程式設計及維護人員。

3.行動裝置、智慧電子及控制系 統設計及維護人員。

4.網路與系統架設、管理及維護 人員。

5.遊戲、多媒體、AR/VRR及網頁 相關應用之設計、操作及維護人 員。

1.培育資訊電子相關產業之專業 人才。

2.培育程式設計與晶片控制專業 人才。

3.培育行動裝置與電子產品設計 人才。

4.培育網路與系統設計及維護人 才。

5.培育具備專業力、跨域力、研 創力、移動力各方面均衡發展之 人才。

6.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德、跨 域合作、敬業樂群,並具備多元 發展與自主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電機電子群基礎知識與應用之能力 ● ● ● ○ 具備程式設計與晶片控制及應用之能力 ● ● ● ○ 具備行動裝置與電子產品之程式控制能力 ○ ● ● ○ 具備網路與系統之架設、操作及維護之能力 ○ ● ● ○

具備專業力、跨域力、研創力、移動力各方面均衡

發展之人才。 ● ● ● ●

具備工業安全衛生知識,注重職業道德與職場倫

理,有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與態度 ○ ● ○ ●

1.電子設備操作及維護人員。

2.電子電路設計及調整人員。

3.微控制晶片、可程式邏輯晶片

1.培育電子產業之人才。

2.培育電路量測及電路分析之人 才。

具備元件認識及操作各種基礎儀器之能力。 ● ● 具備可程式邏輯設計及單晶片控制之能力。 ○ ● ● ○

(14)

程式設計及嵌入式系統設計人 員。

4.電腦程式撰寫、操作及維護人 員。

5.電腦硬體操作及維護人員。

3.培育電路設計及電路板製作之 人才。

4.培育微控制晶片及可程式邏輯 設計之人才。

5.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德、敬 業樂群,並鼓勵多元發展與自主 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微電腦應用及介面電路控制之能力。 ○ ● ● ○ 具備電路設計及電路板製作之基礎能力。 ● ● 具備程式語言、網路控制及行動裝置應用之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重視職

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與態度。 ○ ● ○ ●

1.電路及系統設備安裝、測試人 員。

2.電路及系統設備操作、調整人 員。

3.電路及系統設備檢驗、維修人 員。

4.自動化控制機構設計人員。

5.自動化控制流程設計人員。

6.電子電路設計人員。

1.培養自動控制之專業人才。

2.培養電腦量測及分析設計電路 之人才。

3.培養機電整合之基礎裝配及程 式設計之人才。

4.培養微處理機及感測器整合與 設計之專業人才。

5.培養電機控制設備操作及維護 之專業人才。

6.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德、敬 業樂群,並鼓勵多元發展與自主 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電學相關知識與電路裝配、分析、設計及應用

之能力。 ● ● ● ○

具備使用工具、電腦與電子儀器量測分析電路之能

力。 ● ● ● ○

熟悉電機法令規範及具備電機控制與整合之相關專

業技術及能力。 ○ ○ ● ●

具備微處理機及感測器整合之基礎技術與程式設計

能力。 ● ● ● ○

具備電機自動控制相關機械運轉、操作及維護知

識。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重視職

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與態度。 ○ ● ○ ●

1.電機工廠技術員

2.電機相關設備安裝、測試人員 3.電機相關設備檢驗、操作人員 4.電機相關設備調整、維修人員 5.程式設計技術員

6.機電整合技術員 7.電路設計人員

1.培養電機技術之基礎專業人 才。

2.培養電腦量測及分析設計電路 之人才。

3.培養電路設計之人才。

4.培養微電腦程式及數位電路設 計之專業人才。

5.培養感測器、可程式控制、機 電整合及冷凍空調之專業人才。

6.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德、敬 業樂群、跨領域學習、多元發展 且自主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電學相關知識與電路裝配、分析、設計及應用

之能力。 ● ● ● ○

具備使用工具、電腦與電子儀器量測分析電路之能

力。 ● ● ● ●

熟悉電機法令規範及具備電路設計之相關專業技術

及能力。 ○ ● ● ○

具備微電腦程式及數位電路設計之技術與能力。 ● ● ● ● 具備感測器、可程式控制、機電整合及冷凍空調之

技術與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注重職場倫理、職業安全 及互助合作,並能跨領域學習且保有持續自我進修 之熱忱與態度。

● ○ ● ●

調

1.能源管理人員。

2.冷凍空調工程人員。

3.家電設備維修人員。

4.電機電子公司等相關產業

1.培育學生冷凍空調領域之專業 人才。

2.培育學生電機電子領域之專業 人才。

3.培養家電檢修及綠能技術之專 業人才。

4.培養空調設計及冷凍空調自動 控制之專業人才。

5.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德、敬 業樂群,並鼓勵多元發展與自主 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冷凍空調相關專業領域之基礎知識與專業能

力。 ● ● ● ○

具備電機電子相關專業領域之基礎知識與專業能

力。 ● ● ● ○

具備家電檢修及綠能技術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空調設計及冷凍空調自動控制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重視職

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與態度。 ● ● ● ●

土 木 與 建 築 群

1.土木建築工程設計施工之基層 人才

2.擔任土木與建築領域有關施 工、營建、測繪、專業製圖及數 位資訊運用等工作。

1.培養具備建築與營建專業知能 之人才。

2.培養具建築與營建實務操作能 力並能適應時代環境變遷接受挑 戰之工程技術人員。

具備土木與建築相關專業領域之基礎知識。 ○ ● ● ○ 具備土木建築製圖與識圖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土木建築實務操作之基礎能力。 ○ ● ● ○ 具備測量與電腦輔助應用之專業能力。 ● ● ● ○ 能應用不同的學習策略,發展系統思考與意見表達

能力。 ● ● ○ ●

具備積極求知、細心謹慎、認真耐勞的工作態度與

關懷人文生態環境的素養。 ● ○ ○ ●

計 群

1.圖文傳播產業。

2.設計產業。

3.影視產業。

1.傳授圖文傳播行業之基本知 識。

2.傳授設計、繪畫的基本能力。

3.傳授圖文複製設備操作之實用 技能。

4.傳授電腦繪圖、影像攝製處 理、圖文整合、出版企劃、多媒 體剪輯等相關軟體操作技能。

5.培養美學涵養,養成欣賞美、

具備圖文傳播專業能力。 ● ● ● ●

具備設計、繪畫專業能力。 ● ● ● ●

具備圖文複製設備操作能力。 ● ● ●

具備電腦圖文整合出版專業能力。 ● ● ● 具備美感、創意與問題解決能力。 ● ● ● ●

(15)

感受美的習慣及能力。

6.培養學生多元智慧表現、自我 創意發展與問題解決之能力,以 適應社會變遷,奠定終

身學習的基礎。

具備專題製作發展與設計能。 ● ● ● ● 具備影像攝製與剪輯處理能力。 ● ● ● ● 具備職業道德與再進修之能力。 ○ ○ ● ●

備註:

1.各科教育目標、科專業能力:請參照群科課程綱要之規範敘寫。

2.學生圖像欄位,請填入學生圖像文字,各欄請以打點表示科專業能力與學生圖像之對應,「●」代表高度對應,「○」代表低度對應。

(16)

 三、群科課程規劃

 (一) 機械科(301)  科專業能力:

1.  具備機具精度量測調校、夾持鎖固組裝施作能力 2.  具備傳統及數控工具機等機台操作能力

3.  具備機械製造之加工法、製程參數及生產管控、職業道德與再進修之能力 4.  具備機具製圖、設計及分析評估能力

5.  具備材料科技應用能力

6.  具備電腦3D輔助工程模擬應用能力 7.  具備機電資人工智慧整合及機具控制能力 8.  具備職業道德及專業精進之能力

表5-3-1機械群機械科課程規劃與科專業能力對應檢核表 (以科為單位,1科1表) 課程

類別 領域/科目 科專業能力對應檢核

名稱 名稱 1 2 3 4 5 6 7 8

部 定 必 修

專 業 科 目

機械製造

機件原理

機械力學

機械材料

實 習 科 目

機械基礎實習

基礎電學實習

機械製圖實習

電腦輔助製圖與實習

機械加工實習

電腦輔助設計實習

數值控制機械實習

電腦輔助製造實習

綜合機械加工實習

校 訂 必 修

實 習 科 目

專題實作

精密機械加工實習

校 訂 選 修

專 業 科 目

精密量測

機械元件設計概論

基礎機械設計

實 習 科 目

機械進階實習

機具分析實習

機具控制實習

機具檢測實習

車床實習

量測實習

交線與展開實習

備註:

1. 科專業能力欄位,請於空格中以打點表示科目與科專業能力的對應,「●」代表高度對應,表示該科目中有章節明列;「○」代表低度對應,表 示科目中雖沒有章節明列,教師於授課時仍會提及。

2. 本表不足,請自行增列。

(17)

 (二) 製圖科(363)  科專業能力:

1.  具備機械識圖與製圖之專業知識與技能。

2.  具備使用2D及3D電腦輔助繪圖軟體之專業能力。

3.  具備基礎設計之專業能力。

4.  具備測繪及機械設計製圖之專業能力。

5.  具備繪製工作圖及交線與展開圖面之專業能力。

6.  具備量測與夾具繪製之專業能力。

7.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重視職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 習的熱忱與態度。

表5-3-2機械群製圖科課程規劃與科專業能力對應檢核表 (以科為單位,1科1表) 課程

類別 領域/科目 科專業能力對應檢核

名稱 名稱 1 2 3 4 5 6 7

部 定 必 修

專 業 科 目

機械製造

機件原理

機械力學

機械材料

實 習 科 目

機械基礎實習

基礎電學實習

機械製圖實習

電腦輔助製圖與實習

機械加工實習

機械工作圖實習

實物測繪實習

電腦輔助設計實習

電腦輔助機械設計製圖實習

校 訂 必 修

專 業 科 目

機械力學進階

機件原理應用

實 習 科 目

專題實作

校 訂 選 修

專 業 科 目

機械設計大意

機械元件設計概論

基礎機械設計

實 習 科 目

製圖實習

電腦輔助製圖與應用實習

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實習

量測實習

交線與展開實習

創客自造實習

微處理機控制實習

人機介面實習

家電檢修實習

空調設計實習

基礎配線實習

微電腦應用實習

備註:

1. 科專業能力欄位,請於空格中以打點表示科目與科專業能力的對應,「●」代表高度對應,表示該科目中有章節明列;「○」代表低度對應,表 示科目中雖沒有章節明列,教師於授課時仍會提及。

2. 本表不足,請自行增列。

(18)

 (三) 汽車科(303)  科專業能力:

1.  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運輸產業所需之專業知識與工程核心科目之能力。

2.  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運輸產業,故障排除與維修服務專業技術能力。

3.  具備跨足綠能能產業(動力混合車與電動車)所需電工與電子實習能力 4.  具備機器腳踏車,故障排除與維修服務專業技術能力

5.  具備機械識圖、Arduino軟體應用、專題製作與相關機械工作法的技術能力 6.  具備汽車美容及板金之能力

7.  具備主動學習新知識的態度與自主規劃未來之能力 8.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與能力,並建立正確職場倫理

表5-3-3動力機械群汽車科課程規劃與科專業能力對應檢核表 (以科為單位,1科1表) 課程

類別 領域/科目 科專業能力對應檢核

名稱 名稱 1 2 3 4 5 6 7 8

部 定 必 修

專 業 科 目

應用力學

機件原理

引擎原理

底盤原理

基本電學

實 習 科 目

機械工作法及實習

機電製圖實習

引擎實習

底盤實習

電工電子實習

電系實習

車輛空調檢修實習

車輛底盤檢修實習

車身電器系統綜合檢修實習

機器腳踏車基礎實習

機器腳踏車檢修實習

校 訂 必 修

專 業 科 目

動力引擎

實 習 科 目

專題實作

校 訂 選 修

專 業 科 目

噴射引擎

汽車專業英文

汽車服務與行銷

引擎進階

底盤進階

實 習 科 目

汽車綜合實習

汽車修護儀器實習

汽車美容實習

汽車板金實習

動力引擎實習

先進車輛實習

電子電路實習

網路技術實習

物聯網實習

智慧電子應用實習

網路管理實習

感測器實習

備註:

1. 科專業能力欄位,請於空格中以打點表示科目與科專業能力的對應,「●」代表高度對應,表示該科目中有章節明列;「○」代表低度對應,表 示科目中雖沒有章節明列,教師於授課時仍會提及。

2. 本表不足,請自行增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陳威成 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勞動部勞 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吳佳儒

輸入 佳作 林詩涵

私立大成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廖晁偉 1 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陳昭儒 1 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王為 2 國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3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臺南職 業訓練中心、國立 臺中高級工業職業 學校附設高級工業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

國立旗美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臺東女子高

學校名稱 類別 系代碼 系科名稱 名額 備

學校名稱 類別 系代碼 系科名稱 名額 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