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3. Taylor 級數與 Liouville 定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2.3. Taylor 級數與 Liouville 定理"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1. Cauchy - Green 公式 (Pompeiu 公式)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 Green 公式開始, 這是上一章中的定理 1.1 (複形式的 Green 公式) 的直接推論。

定理 2.1. (Cauchy - Green 公式, Pompein 公式) 若 Ω ⊆ C 為有界區域, ∂Ω 為 C1 邊界, 即 ∂Ω 為光滑曲線, f (z) = u(x, y) + iv(x, y) ∈ C1(Ω), 即 u(x, y), v(x, y) 在 Ω 上 有一階連續偏導數, 則

f (z) = 1 2π0

Z

∂Ω

f (ζ)

ζ − zdζ − 1 2π0

Z Z

∂f

∂ζ(ζ)dζ ∧ dζ ζ − z

= 1 2π

Z

∂Ω

f (ζ)

ζ − zdζ − 1 π

ZZ

∂f

∂ζ(ζ) · dA

ζ − z. (1.1) 證明: 在 z 點的附近作一個以 z 為中心, ε (> 0) 為半徑的小圓盤 D(z; ε), 且 D(z; ε) ⊂ Ω。 記 Ωz,ε= Ω \ D(z; ε) 在 Ωz,ε 中考慮微分形式

f (ζ)dζ ζ − z , 則由第一講之定理 1.1得到

Z

∂Ω

f (ζ)dζ ζ − z −

Z

∂Dz,ε

f (ζ)dζ ζ − z =

ZZ

z,ε

f (ζ)dζ ζ − z

 . 由 dζ 的定義知,

Z Z

z,ε

f (ζ)dζ ζ − z



= Z Z

z,ε

(∂ + ∂)

f (ζ)dζ ζ − z



= Z Z

z,ε

f (ζ)dζ ζ − z

 +

ZZ

z,ε

f (ζ)dζ ζ − z

 .

49

(2)

由於

f (ζ)dζ ζ − z



= ∂

∂ζ

 f (ζ) ζ − z



dζ ∧ dζ = 0 以及

f (ζ)dζ ζ − z



= ∂f

∂ζ 1

ζ − zdζ ∧ dζ + f ∂

∂ζ

 1 ζ − z



dζ ∧ dζ, 而 ∂

∂ζ 1

ζ − z = 0, 所以 ∂

f (ζ)dζ ζ − z



= ∂f

∂ζ 1

ζ − zdζ ∧ dζ.

因此 Z Z

z,ε

f (ζ)dζ ζ − z



= Z Z

z,ε

∂f

∂ζ ·dζ ∧ dζ ζ − z . 另一方面, 由於

Z

∂D(z;ε)

f (ζ)dζ ζ − z =

Z

∂D(z;ε)

f (ζ) − f (z) ζ − z dζ +

Z

∂D(z;ε)

f (z) ζ − zdζ, 而由假設, f (ζ) ∈ C1(Ω), k 存在常數 c, 使得

|f (ζ) − f (z)| < c|ζ − z|

在 ∂D(z; ε) 上成立, 於是

Z

∂D(z;ε)

f (ζ) − f (z) ζ − z dζ

< c

Z

∂D(z;ε)

ζ − z

ζ − z

|dζ| = 2πε · c,

當 ε → 0 時, 上述積分 → 0, 而當 ζ ∈ ∂D(z; ε)時, ζ 可表為 ζ = z + εe, 0 ≤ θ ≤ 2π, 於

是 Z

∂D(z;ε)

f (z)

ζ − zdζ = f (z) Z 2π

0

εeidθ

εe = 2πif (z).

因此, Z

∂Ω

f (ζ)dζ

ζ − z − 2πif (z) = Z Z

z,ε

∂f

∂ζ · dζ ∧ dζ

ζ − z + O(ε),

這裡 O(ε) 表示一個量, 當此量除以 ε, 而讓 ε → 0 時, 其值趨於常數, 在上式中令 ε → 0, 即 得到 (1.1), 定理 2.1因而證畢。

由定理 2.1, 我們立即可以得到下面之結果。

定理 2.2. (Cauchy 積分公式) 若 Ω ⊆ C 為有界區域, 且 ∂Ω 為 C1 邊界, f (z) 為 Ω 上的全純函數, 且 f (z) ∈ C1(Ω), 則

f (z) = 1 2πi

I

∂Ω

f (ζ)

ζ − zdζ. (1.2)

(3)

在 Ω 中固定一個點 z0, 考慮 Ωz0,ε = Ω \ D(z0; ε), 取 F (z) = f (z) z − z0

, 如同證明定理 2.1 那 樣, 我們可以立即得到定理 2.2, 因此定理 2.2同定理 2.3是相互等價的, 這兩個相互等價的定 理即是複變函數論的重要基石之一。

Cauchy - Green 公式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解一維的 ∂ - 問題, 這個結果將會在下一講 中用到。 若 φ 為一個連續函數, 使 φ 6= 0 的所有的點之集合的閉包 (closure) 稱為 φ 的支集 (support), 記作 Supp(φ)。

定理2.4. (一維的 ∂ - 問題的解) 若 φ(z) ∈ C1(C), 且有緊緻支集, 即其支集為緊緻的, 令

u(z) = −1 2πi

Z Z

C

φ(ζ)

ζ − zdζ ∧ dζ, (1.4)

則 u(z) ∈ C1(C), 且為 ∂u

∂z(z) = φ(z) 的解。

證明: 固定 z ∈ C, 令 ζ − z = ξ, 則 u(z) = −1

2πi Z Z

C

φ(ξ + z)

ξ dξ ∧ dξ.

由於 1

ξ 在任意緊緻集合上可積, 故 u(z) 為連續函數, 若 h ∈ R, h 6= 0, 則 u(z + h) − u(z)

h = −1

2πi ZZ

C

1

ξ ·φ(ξ + z + h) − φ(ξ + z)

h dξ ∧ dξ.

固定 z 與 ξ, 當 h → 0 時,

φ(ξ + z + h) − φ(ξ + z)

h → ∂φ

∂ξ(ξ + z),

(4)

由於 φ ∈ C1(C), 且有緊緻支集, 所以

φ(ξ + z + h) − φ(ξ + z)

h → ∂φ

∂ξ(ξ + z), 對 ξ 及 z 來講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有

∂u

∂x(z) = lim

h→0

1 h



u(z + h) − u(z)

= −1 2πi

ZZ

C

1 ξ

∂φ

∂α(ξ + z)dξ ∧ dξ

= −1 2πi

ZZ

C

∂φ

∂α(ζ) 1

ζ − zdζ ∧ dζ, (1.5) 這裡 ζ = α + iβ, α, β ∈ R, 而這個極限對 C 中任意緊緻集合的點 z 來講是一致的, 故 ∂u 是連續函數, 同理 ∂x

∂u

∂y = −1 2πi

Z Z

C

1 ξ

∂φ

∂β(ξ + z)dξ ∧ dξ = −1 2πi

ZZ

C

∂φ

∂β(ζ) 1

ζ − zdζ ∧ dζ. (1.6) 且 ∂u

∂y 是連續函數, 故 u ∈ C1(C)。

由公式 (1.5) 及 (1.6) 立即得到

∂u

∂z = −1 2πi

Z Z

C

∂φ

∂ζ(ζ) 1

ζ − zdζ ∧ dζ. (1.7) 由於 φ(z) 有緊緻支集 Supp(φ), 則存在 R > 0, 使得 Supp(φ) ⊂ D(0; R) = {z ∈ C :

|z| < R}。 於是由公式 (1.7) 得到: 取 ε > 0, 則

∂u

∂z = −1 2πi

ZZ

D(0;R+ε)

∂φ

∂ζ(ζ) 1

ζ − zdζ ∧ dζ.

由 Cauchy - Green 公式得到上式右邊等於 φ(z) − 1

2πi I

∂D(0;R+ε)

φ(ζ) ζ − zdζ.

而 1 2πi

I

∂D(0;R+ε)

φ(ζ)

ζ − zdζ ≡ 0, 故得 ∂u

∂z(ζ) = φ(z), 定理因而證畢。

顯而易見, 若 φ(z) ∈ Ck(C) 有緊緻支集, 則由公式 (1.4) 所定義的 u(z) ∈ Ck(C), 這 裡 k ∈ N 或 k = ∞。 同樣顯然的是: 若 φ(z) ∈ Ck(C), 其支集為互不相交的緊緻集合的聯 集 (有限個或無限個), 則定理 2.4依然成立。

(5)

若 f (z) 在 Ω 上全純, 在 Ω上連續, 則有 I

∂Ω

f (ζ)dζ = 0. (2.2)

顯然定理 2.2 與定理 2.3 是相互等價的, 這裡我們只證明定理 2.3, 用的是傳統的方法, 我們 先要證明下面兩個引理。

引理 2.1. 設 f (z) 為在區域 Ω ⊂ C 上的連續函數, γ 是這個區域內的任意一條逐段光 滑曲線, 則對任意小的 ε > 0, 存在一條內接於 γ, 且完全在 Ω 內的折線 Σ, 使得

Z

Σ

f (z)dz − Z

γ

f (z)dz < ε 成立。

證明: 在 Ω 內取一個閉子區域 D ⊂ Ω, 使得 γ ⊂ D, 由於 f (z) 在 Ω 上連續, 故在 D 上一致連續, 因此, 對任意 ε > 0, 存在 δ = δ(ε), 使得對 D 內任意滿足 |z − w| < δ 的兩點,

|f (z) − f (w)| < ε 都成立。 我們分 γ 為 n 段, 長度都小於 δ 的弧 γ0, γ1, . . . , γn−1, 且內接 於 γ 作折線 Σ, 使它的連接線段 l0, l1, . . . , ln−1 正好對著這些弧, 以 z0, z1, . . . , zn 表示折線 Σ 的頂點。 由於每一段 γk 的長度都小於 δ, 故每個弧段上任意兩點的距離都小於 δ, 對 lk 上 的任意兩點也是如此, 積分 R

γf (z)dz 有近似值

S = f (z0)∆z1+ f (z1)∆z1+ · · · + f (zn−1)∆zn−1, 這裡 ∆zk =R

γkdz, 這也可以表示為 S =

Z

γ0

f (z0)dz + fγ1f (z1)dz + · · · + Z

γn−1

f (zn−1)dz.

(6)

於是 Z

γ

f (z)dz−S = Z

γ0

(f (z)−f (z0))dz+

Z

γ1

(f (z)−f (z1))dz+· · ·+

Z

γn−1

(f (z)−f (zn−1))dz.

由於在每段 γk 上都有 |f (z) − f (zk)| < ε, 故

Z

γ

f (z) − S

< ε|γ0| + ε|γ1| + · · · + ε|γn−1| = εL

這裡 L 為 γ 的長度, 由於 ∆zk 也可以表示成 R

lkdz, 故同樣地, Z

Σ

f (z)−S = Z

0

(f (z)−f (z0))dz + Z

1

(f (z)−f (z1))dz +· · ·+

Z

n−1

(f (z)−f (zn−1))dz.

同樣得到

Z

Σ

f (z)dz − S

< ε|ℓ0| + ε|ℓ1| + · · · + ε|ℓn−1| = ε(|ℓ0| + |ℓ1| + · · · + |ℓn−1|) < εL.

Z

γ

f (z)dz − Z

Σ

f (z)dz =

Z

γ

f (z)dz − S +

Z

Σ

f (z)dz − S

< εL + εL = 2εL.

這就證明了引理 2.1。

引理2.2. 若 f (z) 是在單連通區域 Ω ⊆ C 上的全純函數, 則沿 Ω 內任一條逐段光滑封 閉曲線 γ 所取的積分R

γf (z)dz = 0。

證明: 由引理 2.1, 任給 ε > 0, 任意一條逐段光滑封閉曲線 γ 都可用一條封閉折線 Σ 來

內接之, 且

Z

γ

f (z)dz − Z

Σ

f (z)dz < ε 成立。

如果對任意封閉折線, 引理 2.2 成立即 R

Σf (z)dz = 0, 由此即可得出引理 2.2 對任意逐 段光滑封閉曲線也都成立。

對任意封閉折線, 我們均可添加直線段, 使之分解成若干個三角形之和。 因為在添加的這 些線段上, 積分的值相互抵消, 於是在封閉折線上的積分等於在這些三角形上的積分總和, 如果 能證明在三角形 (如圖 1) 上, 引理 2.2 是成立的。 那引理 2.2 對任意逐段光滑封閉也都成立。

現在我們來證明引理 2.2對三角形成立。

(7)

設在 Ω 內任一三角形邊界 △ 上, f (z) 的積分的絕對值為 M, 即

Z

f (z)dz = M.

現要證明 M = 0, 二分三角形的每一邊, 兩兩相接這些分點, 給定的三角形被分為四個全等的 三角形, 它們的周界分別為 △1 △2, △3 及 △4, 於是

Z

f (z)dz =

 Z

1

+ Z

2

+ Z

3

+ Z

4



f (z)dz.

由於 |R

△f (z)dz| = M, 故至少有一個 △k (k = 1, 2, 3, 4) 使得 |R

kf (z)dz| ≥ M4 。 不妨 設此為 △1 = △(1), 於是 |R

(1)f (z)dz| ≥ M4 , 對 △1 用同樣方法分成四個全等三角形, 又可 找到一個三角形 △(2), 使得 |R

(2)f (z)dz| ≥ M42, 這樣可以無限止的進行下去, 於是得到一個 三角形序列

△ = △(0), △1 = △(1), △(2), . . . , △(n), . . . 前一個包含後面一個, 而且

Z

(n)

f (z)dz ≥

M

4n, n = 0, 1, 2, . . . . (2.3) 以 L 表示 △ 的周長, 於是 △(1), △(2), . . . , △(n), . . . 的長度為 L

2, L

22, . . . , L

2n, . . .。 當 n →

∞ 時, 這趨於零, 故存在一點 z0, 屬於所有的 △(n), (n = 0, 1, 2, . . .), 對於任給 ε > 0, 存在 δ = δ(ε), 只要 |z − z0| < δ, 就有

f (z) − f (z0) z − z0

− f(z0) < ε

(8)

成立, 即 |f (z) − f (z0) − f(z0)(z − z0)| < ε|z − z0| 成立, 當 n 充分大時, △(n) 全落在 D(z0; ε) 之中, 顯然 R

(n)dz = 0 及 R

(n)zdz = 0, 故 Z

(n)

f (z)dz = Z

(n)

(f (z) − f (z0) − (z − z0)f(z0))dz.

Z

A(n)

f (z)dz <

Z

A(n)

ε · |z − z0||dz|.

但 |z − z0| 為 A(n) 上任意一點 z 到這三角形內一點 z0 的距離, 故

|z − z0| < L 2n.

因此

Z

A(n)

f (z)dz < ε ·

L 2n · L

2n = ε · L2

4n, (2.4)

比較式子 (2.3) 與 (2.4), 即得 M < εL2 對任意 ε > 0 都成立, 故 M = 0, 引理 2.2 因而證 畢。

現在我們來證明定理 2.3

定理2.3 的證明: 我們先證明定理 2.3 對具有特殊性質的 Ω 成立。

若 ∂Ω 為由 x = a, x = b (a < b) 及兩條可求長連續曲線 MN : y = ϕ(x), a ≤ x ≤ b P Q : y = ψ(x), a ≤ x ≤ b

所圍成的區域 (見圖 2), 其中 ϕ(x) < ψ(x) (a < x < b), 假定 f (z) 在 Ω 上全純, 在 Ω 上

連續, 要證 I

M N QP M

f (z)dz = 0. (2.5)

作直線 x = a + ε, x = b − ε 及

MN : y = ϕ(x) + η, a ≤ x ≤ b PQ : y = ψ(x) − η, a ≤ x ≤ b 其中 ε, η 為充分小的正數, 由於 Ω 為單連通區域, 故

I

M1N1Q1P1M1

f (z)dz = 0.

(9)

2

其中 M1N1Q1P1M1 為由上述兩條直線及兩條曲線所圍成的區域的邊界。 固定 ε, 令 η → 0, 由於 f (z) 在 Ω 上一致連續, 故有

Z

M1N1

f (z)dz → Z

M1N1

f (z)dz, Z

Q1P1

f (z)dz → Z

Q1P1

f (z)dz, Z

P1M1

f (z)dz → Z

P1M1

f (z)dz, Z

N1Q1

f (z)dz → Z

N1Q1

f (z)dz,

因此 I

M1N1Q1P1M1

f (z)dz = 0.

令 ε → 0, 同理可得 Z

M1N1

f (z)dz → Z

M N

f (z)dz, Z

Q1P1

f (z)dz → Z

QP

f (z)dz, 如能證明: 當 ε → 0 時,

Z

P1M1

f (z)dz → Z

P M

f (z)dz, Z

N1Q1

f (z)dz → Z

N Q

f (z)dz, 則 (2.5) 得證。 這裡只證後一個極限, 前一個極限同理可證。 令

yε = max{ϕ(b), ϕ(b − ε)}, Yε= max{ψ(b), ψ(b − ε)}, 於是

Z

N Q

f (z)dz = i Z ψ(b)

ϕ(b)

f (b + iy)dy = i

 Z yε

ϕ(b)

+ Z Yε

yε

+ Z ψ(b)

Yε



f (b + iy)dy,

(10)

Z

N1Q1

f (z)dz = i

Z ψ(b−ε) ϕ(b−ε)

f (b−ε+iy)dy = i

 Z yε

ϕ(b−ε)

+ Z Yε

yε

+

Z ψ(b−ε) Yε



f (b−ε+iy)dy.

所以 Z

N Q

f (z)dz − Z

N1Q1

f (z)dz = i Z Yε

yε

f (b + iy) − f (b − ε + iy)

dy + iE(ε), (2.6) 這裡

E(ε) =

 Z yε

φ(b)

+ Z ψ(b)

Yε



f (b + iy)dy −

 Z yε

ϕ(b−ε)

+

Z ψ(b−ε) Yε



f (b − ε + iy)dy.

由於 f (z) 的一致連續性, 當 ε → 0 時, (2.6) 右邊的第一項趨於零。 而當 ε → 0 時, yε, Yε 分 別以 ϕ(b), ψ(b) 為極限, 故 E(ε) 中的四個積分均為零, 於是當 ε → 0 時, R

N1Q1f (z)dz → R

N Qf (z)dz。

這就證明了: 當 Ω 為這種特殊區域時, 定理 2.3 成立, 但對任意區域 Ω, 均可用有限條 平行於 y 軸的輔助線, 將 Ω 劃分成具有上述形狀的區域, 而在輔助線上, 積分相互抵消, 故定 理 2.3 得證。

定理 2.3 對多連通區域也是對的, 因為這可以將多連通區域用若干曲線將它分割成若干 個單連通區域之聯集, 而在輔助線上的積分都是相互抵消的。

這也可敘述為: 若 γ0, γ1, . . . , γn為 n + 1 條可求長的曲線, 而 γ1, . . . , γn全在 γ0 之內, γ1, γ2, . . . , γn 中每一條曲線都在其他各條曲線的外部, Ω 為由 γ0, γ1, . . . , γn 所圍成的區域, 即 Ω 的邊界 ∂Ω 由 γ0, γ1, . . . , γn 所組成, 若 f (z) 在 Ω 上全純, 在 Ω 上連續, 則

Z

∂Ω

f (z)dz = 0.

由定理 2.3, 若 f (z) 在 Ω 上全純, z0, z 為 Ω 內兩點, 我們便可以定義 f (z) 的積分為 F (z) =

Z z z0

f (ζ)dζ.

這個積分不依賴於路徑的選擇, 顯然, F(z) = f (z) 成立。

2.3. Taylor 級數與 Liouville 定理

由 Cauchy 積分公式及 Cauchy 積分定理, 我們立即得到一系列重要的推論, 這一講中 剩下的內容都是講這些重要的推論。

(11)

∂Ω 0

證明: 設 z0 ∈ Ω, 作小圓盤 D(z0; r) ⊂ Ω, 由定理 2.2 知, 若 z ∈ D(z0; r), 則 f (z) = 1

2πi Z

∂Ω

f (ζ) ζ − zdζ, f (z0) = 1

2πi Z

∂Ω

f (ζ) ζ − z0

dζ.

於是

f (z) − f (z0) = 1 2πi

Z

∂Ω

 1

ζ − z − 1 ζ − z0

 f (ζ)dζ

=z − z0

2πi Z

∂Ω

f (ζ)

(ζ − z)(ζ − z0)dζ.

即 f (z) − f (z0) z − z0

= 1 2πi

Z

∂Ω

f (ζ)

(ζ − z)(ζ − z0)dζ.

因此

f (z) − f (z0) z − z0 − 1

2πi Z

∂Ω

f (ζ) (ζ − z0)2

= 1 2πi

Z

∂Ω

f (ζ) ζ − z0

 1

ζ − z − 1 ζ − z0

 dζ

=z − z0

2πi Z

∂Ω

f (ζ)

(ζ − z)(ζ − z0)2dζ. (3.4) 若 z0 到 ∂Ω 的距離為 d, i.e., d = min{|z0− ζ|, ζ ∈ ∂Ω}, 取 r = d

2, 於是

|ζ − z| = |(ζ − z0) − (z − z0)| ≥ |ζ − z0| − |z − z0| ≥ d − d 2 = d

2.

(12)

但是 |ζ − z0| ≥ d, 故 Z

∂Ω

f (ζ)

(ζ − z)(ζ − z0)2

≤ M · L

d/2 · d2 = 2ML d3 . 這裡 M = max

ζ∈∂Ω|f (ζ)|, L = ∂Ω 的長度。 在 (3.4) 中令 z → z0, 由上述估計式便得到 f(z0) = 1

2πi Z

∂Ω

f (ζ)dζ (ζ − z0)2. 這便證明了 (3.1) 在 n = 1 時成立。

若 (3.1) 在 n = k ≥ 1 時成立, 即 f(k)(z) = k!

2πi Z

∂Ω

f (ζ)dζ (ζ − z)k+1 成立。 由於

1

ζ − z = 1 ζ − z0

· 1

1 −z − z0

ζ − z0 .

而 |z − z0| < r ≤ |ζ − z0|, 故 z − z0

ζ − z0

< 1, 於是 1

ζ − z0

= 1 ζ − z0

X∞ j=0

z − z0

ζ − z0

j

. (3.5)

因而得到

f(k)(z) = k!

2πi Z

∂Ω

f (ζ) (ζ − z0)k+1



1 + z − z0

ζ − z0

+ · · ·

k+1

= f(k)(z0) + (k + 1)!

2πi Z

∂Ω

f (ζ)(z − z0)

(ζ − z0)k+2 dζ + O(|z − z0|2) 於是有

f(k)(z) − f(k)(z0) z − z0

= (k + 1)!

2πi Z

∂Ω

f (ζ)

(ζ − z0)k+2dζ + O(|z − z0|).

令 z → z0, 即得 (3.1), 當 n = k + 1 時也成立, 即 f(k+1)(z0) = (k + 1)!

2πi Z

∂Ω

f (ζ) (ζ − z0)k+2dζ.

由數學歸納法, (3.1) 對任意的 n = 1, 2, . . . 都成立。

(13)

數而言是沒有的。 這顯示了複變函數與實變函數的根本差異之一, 在第一講中, 我們定義一個複 變函數 f (z) 在區域 Ω 上是全純的, 若 f (z) 在 Ω 上每一點, 其導數是存在的, 由定理 2.5 知 道, 這也可以定義為: f (z) 在 Ω 上每一點 z 全純, 如果在這點的一個鄰域中, f (z) 可以展開 成為收斂冪級數, 顯然, 這兩種定義是等價的。

由定理 2.5, 我們立即得到

定理2.6. (1) Cauchy 不等式。 若 f (z) 在 Ω ⊆ C 上全純, D(z0; R) ⊆ Ω, 則

k

∂zkf (z0)

≤ k!M

Rk , k ∈ N (3.6)

成立, 這裡 M = max

z∈D(z0;R)

|f (z)|。

(2) 若區域 Ω ⊆ C, K 為 Ω 中的一個緊緻集合, V 為 K 的一個鄰域且在 Ω 中是相對緊 緻的 (即相對於 Ω, V 是緊緻的), 則對每一個在 Ω 中全純的函數 f (z), 存在常數 cn (n ∈ N), 使得

sup

z∈K

f(n)(z)

≤ cn· kf kL(V ), n ∈ N (3.7)

這裡 kf kL(V ) 為 f 在 V 上的 L1 模, 即 kf kL(V ) =

Z Z

V

|f (ζ)|dA.

Cauchy 不等式給出全純函數的各階導數的模在一點的估計。 而定理 2.6 (2) 的 (3.7) 不 等式給出全純函數的各階導數的模在一個緊緻集合上的估計。

定理 2.6 的證明: 此定理的第一個結果是顯然的, 現在我們來證明式子 (3.7) 在集合 V 上作一個光滑函數 ψ, 具有如下的性質: 在 V 上有緊緻支集, 且在集合 K 的鄰域 (包含在 V

(14)

中) 上取值為 1, 這樣的函數 ψ 是存在的。 可以在許多實分析的書中找到證明, 我們在此就不 敘述其證明了。 對 ψf 應用定理 2.1 Cauchy-Green 公式, 則有

ψ(z)f (z) = 1 2πi

Z

∂Ω

ψ(ζ)f (ζ)

ζ − z dζ + 1 2πi

Z Z

∂(ψf )

∂ζ · dζ ∧ dζ ζ − z . 由於在 Ω 上, f 為全純, 故 ∂(ψf )

∂ζ = f∂ψ

∂ζ, 但是 ψ(ζ) 的支集在 V 中, 而 V 在 Ω 上相對 緊緻, 故有

ψ(z)f (z) = 1 2πi

Z Z

V

f ·∂ψ

∂ζ · dζ ∧ dζ ζ − z . 若 ∂ψ

∂ζ 的支集為 K1, 則 K1 為 V 中的緊緻子集合, 故 K 與 K1 之間的距離 d(K, K1) > 0。

若 z ∈ K, 則有

f (z) = 1 2πi

Z Z

K1

f (ζ)∂ψ(ζ)

∂ζ ·dζ ∧ dζ ζ − z . 在上式中, 對 z 求 n 次導數, 得到

f(n)(z) = n!

2πi ZZ

K1

f (ζ)∂ψ(ζ)

∂ζ · dζ ∧ dζ (ζ − z)n+1.

於是就有

f(n)(z) ≤ n!

2π ZZ

K1

|f (ζ)| ·

∂ψ(ζ)

∂ζ ·

dζ ∧ dζ

|ζ − z|n+1. 由於 d(K, K1) > 0, 故有 c1 使得 1

|ζ − z| < c1 對於任意 z ∈ K, ζ ∈ K1 都成立。 而

∂ψ(ζ)

∂ζ

顯然在 K1 上有界, 故有 cn 使得

f(n)(z) ≤ cn

Z Z

K1

|f (ζ)| · |dζ ∧ dζ|

≤ cn Z Z

V

|f (ζ)| · |dζ ∧ dζ| = cn· kf kL(V ). 這裡 cn, cn 為只依賴於 n 的常數, 這便完成我們對 (3.7) 的證明。

由定理 2.5, 我們立即得到 Cauchy - Goursat 定理之逆定理。

定理 2.7. (Morera 定理) 若 f (z) 在 Ω 上連續, 且沿 Ω 中任意一條可求長閉曲線的積 分為零, 則 f (z) 在 Ω 上全純。

(15)

|f(z0)| ≤ M R.

令 R → +∞, 得到 f(z0) = 0。 由於 z0 為 C 上任意一點, 故 f(z) = 0 對任意 z ∈ C 都 成立。 因此, f (z) 在 C 上為常數。

Liouville 定理表明: 在整個複平面 C 上全純且有界的函數, 只有常數, 這個定理我們在 以後還會作進一步的討論。 在本節中, 我們最後來證明下面定理。

定理2.9. (Riemann 定理) 若 f 在去掉一點 z0 的圓盤 D(ze 0; r) = D(z0; r) \ {z0} 內 全純, 且 f 在 eD(z0; r) 上有界, 則 f 可以解析延拓到 D(z0; r) 之上, 即存在 D(z0; r) 上定 義的全純函數 F , 使得 F |D(ze 0;r)= f 。

證明: 我們不妨假設 z0 = 0, 定義

G(z) =



z2f (z), 當 z ∈ eD(0; r) 0, 當 z = 0,

則 G(z) 在 D(0; r) 上連續可導, 且滿足 Cauchy-Riemann 方程, 這是因為

z→0lim

G(z) − 0

z = lim

z→0

z2f (z) − 0 z = lim

z→0zf (z) = 0.

故 dG(z)

dz = 0, 而當 z 6= 0 時,

G(z) = z2f(z) + 2zf (z).

顯然, G(z) → 0, 當 z → 0, 由第一講的定理 2.1, G(z) 是在 D(0; r) 上的全純函數, 故 G(z) 可以在 z = 0 處展開成 Taylor 級數

G(z) = 0 + 0 · z + a2z2+ a3z3+ · · · (3.8)

(16)

此級數在 D(0; r) 中一致收斂, 定義 F (z) = G(z)

z2 = a2+ a3z + a4z2+ · · · (3.9) 顯然, 級數 (3.8) 與 級數 (3.9) 有相同之收斂半徑, 這可由第一講 Abel 定理中的 (5.2) 式得 到, 故 F (z) 在 D(0; r) 上全純, 且在 eD(0; r) 中, f (z) = F (z), 定理證畢。

2.4. 有關全純函數零點的一些結果

若 f (z) 在區域 Ω ⊂ C 上全純, 如果 z0 ∈ Ω, 且 f (z0) = 0, 則稱 z0 為 f (z) 的零點。

若 f (z) 在 z = z0 有級數展開

am(z − z0)m+ am+1(z − z0)m+1+ · · · , am 6= 0

則稱 f (z) 在 z = z0 處有 m 重零點, 由 Cauchy 積分公式及 Cauchy 積分定理可以得到一 系列有關零點的結果。

定理2.10. (代數基本定理) 若 p(z) = a0+ a1z + · · · + anzn 為 n 次多項式, 則至少有 一個 z0, 使得 p(z0) = 0, z0 稱為方程式 p(z) = 0 的根。

證明: 如果本定理的結論不對, 則 f (z) = 1

p(z) 在 C 上全純。 由於當 z → ∞ 時, p(z) → ∞, 所以 f (z) 在 C 上有界, 由 Liouville 定理知道, f (z) 為常數, 即 p(z) 為常數, 得到矛盾, 定理因而證畢。

定理2.11. 若 f (z) 在區域 Ω ⊂ C 上全純, 則 f (z) 的零點的集合 {z ∈ Ω : f (z) = 0}

在 Ω 上沒有聚集點 (accumulation point), 除非 f (z) 在 Ω 上恆等於零。

證明: 假設上述定理不對, 若 z1, z2, . . . , zn, . . . 為 f (z) 在 Ω 上的零點, 且存在 z0 ∈ Ω 使得 lim

n→∞zn= z0。 我們不妨假設 z0 = 0, 由於 f (z) 在 Ω 上全純且 0 ∈ Ω, 所以我們可以將 f (z) 在 z = 0 展開成 Taylor 級數

f (z) = a0+ a1z + a2z2+ · · · , 由於數列 {zn}, n = 1, 2, . . ., 為 f (z) 的零點, 故 f (zn) = 0, 於是

0 = lim

n→∞f (zn) = f ( lim

n→∞zn) = f (0).

故得到 a0 = 0, 因此

f (z) = a1z + a2z2+ a3z3+ · · ·

(17)

則在 Ω 上我們也得到 g1(z) = g2(z), 即全純函數在 Ω 上的值, 可以由聚集點在 Ω 內的點集 合的值完全決定。 例如: sin2z + cos2z = 1, 當 z 為實數時成立, 故 z 為複數時也成立。 同樣 道理一些三角恆等式取實數值時成立, 即可導出在複數時也成立。

定理2.12. (幅角原理) (Argument principle) 若 f (z) 在區域 Ω ⊆ C 上全純, γ ⊂ Ω 為一條正定向簡單封閉曲線, 且在 Ω 中可連續地縮成一點, f (z) 在 γ 上不為零, 則 f (z) 在 γ 內有有限個零點, 零點的個數 k (重數計算在內) 為

k = 1 2πi

I

γ

f(z) f (z)dz.

註解: 若記 w = f (z), 則有 k = 1

2πi I

γ

f(z)

f (z)dz = 1 2πi

Z

Γ

dw w .

這裡 Γ 為 γ 在 w = f (z) 映射下的影像, 這方程式說明當 z 沿著 γ 的正方向轉動一圈時, w = f (z) 在 Γ 上沿正方向繞原點轉動的總圈數, 恰好等於 f 在 γ 內的零點的個數, 所以這 個定理被稱為幅角原則。

幅角原理的證明: 這裡我們只證明 k = 1 的情形, 其他的情形同理可證。

我們不妨假設 γ 為一個正定向的圓, 且 f (z) 在 z = 0 處有單零點, 於是 f (z) 在 z = 0 處有 Taylor 級數的展開:

f (z) = a1z + a2z2+ a3z3+ · · · .

(18)

於是 f(z) = a1 + 2a2z + 3a3z2+ · · · , 因此 f(z)

f (z) =a1z + 2a2z + 3a3z2+ · · · a1z + a2z2+ a3z3+ · · ·

=1

z · a1+ 2a2z + 3a3z2 + · · · a1+ a2z + a3z2+ · · ·

=1 z



1 + a2z + 2a3z2+ · · · a1+ a2z + a3z2 + · · ·



=1

z +a2+ 2a3z2 + · · · a1+ a2z + · · · = 1

z + h(z).

由於 f (z) 在 z = 0 處只有單零點, 故 a1 6= 0, 所以 h(z) 在 z = 0 的附近是全純的, 因此 1

2πi I

γ

f(z)

f (z)dz = 1 2πi

I

γ

dz z + 1

2πi I

γ

h(z)dz = 1.

這是因為 H

γh(z)dz = 0。

定理2.13. (Hurwitz 定理) 若 {fj} 為 Ω ⊆ C 上的全純函數序列, 在 Ω 內的緊緻集合 上收斂到一個函數 f , 若所有的 fj 在 Ω 上全不等於零, 則 f 或是恆不等於零或是恆等於零。

證明: 對於任一點 z ∈ Ω, 在 Ω 中取一條簡單封閉曲線 γ, 且 z 在 γ 所包圍的區域內, 由於 fj 在 Ω 上全純, 故由 Cauchy 積分公式

fj(z) = 1 2πi

I

γ

fj(ζ) ζ − zdζ.

由於 {fj} 在 Ω 內的緊緻集合一致收斂, 故

j→∞lim fj(z) = lim

j→∞

1 2πi

I

γ

fj(ζ)

ζ − zdζ = 1 2πi

I

r

j→∞lim fj(ζ) dζ ζ − z. 所以,

f (z) = 1 2πi

I

γ

f (ζ)dζ ζ − z .

因此, f (z) 為全純函數。 同樣我們可以證明 fj(z) 在 Ω 內的緊緻集合一致收斂到 f(z)。

若 f (z) 6≡ 0, 則由定理 2.11, f (z) 的零點是離散的, 取 γ 不經過這些零點, 於是當 j →

∞ 時,

1 2πi

I

γ

fj(ζ)

fJ(ζ)dζ → 1 2πi

I

γ

f(ζ) f (ζ)dζ.

但由假設及幅角原理, 我們知道

1 2πi

I

γ

fj(ζ)

fj(ζ)dζ = 0.

(19)

g(z0) = 0, 則我們得到 |f (z0)| < |f (z0)|, 這是不可能的! 令 N1, N2 為 f , g 在 γ 內零點的 數目, 則由幅角原理得到

N1 = 1 2πi

I

γ

f(z)

f (z)dz, N2 = 1 2πi

I

γ

g(z) g(z)dz.

於是得到

N2− N1= 1 2πi

I

γ

g(z)

g(z) −f(z0) f (z)

 dz

= 1 2πi

I

γ

f (z)g(z) − f(z)g(z) f (z)g(z) dz

= 1 2πi

I

γ

(g/f )(z) (g/f )(z)dz.

令 F (z) = fg(z)(z), 則 N2− N1 = 1 2πi

I

γ

F(z) F (z)dz。

但 (4.1) 告訴我們 |F (z) − 1| < 1, w = F (z) 將 γ 映為 Γ, Γ 不經過原點且不包含原 點, 這是因為 Γ 在 |w − 1| < 1 之內, 由 Cauchy 積分定理, 得到 R

Γ

dw

w = 0, 即 N1 = N2, 定理因而證畢。

在代數基本定理中我們己證明: 若 p(z) = anzn+ an−1zn−1+ · · · + a0 為 n 次多項式, 則 p(z) 至少有一個根, 即存在零點 z0 使得 p(z) = 0。 現在我們用 Rouch´e 定理, 立即可以證 明: 若 an 6= 0, 則 p(z) 有且只有 n 個零點, 即 p(z) = 0 有且只有 n 個根, 這可以證明如下:

令 g(z) = anzn, 則當 |z| = R 足夠大時,

|p(z) − g(z)| = |an−1zn−1+ · · · + a0| < |g(z)|

= |an||z|n= |an|Rn

(20)

成立, 故由 Rouch´e 定理, 在 |z| < R 內, p(z) 與 g(z) 有相同的零點個數, 而 anzn 顯然有 n 個零點, 故 p(z) 也是如此。

作為 Rouch´e 定理的推論, 我們有

定理 2.15. 若 f (z) 在 Ω ⊆ C 上全純, w0 = f (z0), z0 ∈ Ω, 若 z0 是 f (z) − w0 的 m 重零點, 則對於充分小的 r > 0, 存在 ρ > 0, 使得對於 D(w0; ρ) 內每一個點 A, 函數 f (z) − A 在 D(z0; r) 內恰有 m 個零點。

證明: z0 是 f (z)−f (z0) 的 m 重零點, 故由定理 2.11 知, 存在 r > 0, 使得 f (z)−f (z0) 在 D(z0; r) ⊂ Ω 上, 除去 z0 外, 沒有其他的零點, 而在 |z − z0| = r 上, |f (z) − f (z0)| ≥ ρ (ρ > 0), 於是在 D(z0; ρ) 內任意點 A, 當 |z − z0| = r 時, |A − w0| < |f (z) − f (z0)| 成 立, 此即

|f (z0) − A| = |(f (z) − f (z0)) − (f (z) − A)| < |f (z) − f (z0)| 成立。

由 Rouch´e 定理, f (z) − A 與 f (z) − f (z0) 在 D(z0; r) 上有相同的零點個數, 而 f (z) − f (z0) 在 D(z0; r) 上有 m 重零點, 故 f (z) − A 在 D(z0; r) 上也有 m 個零點。 定 理的證明因而完畢。

2.5. 最大模原理, Schwarz 引理與全純自同構群

作為 Cauchy 積分公式的另一重要推論是最大模原理, 這是一個十分有用的結果, 在敘述 這個定理之前, 我們先證明全純函數的均值性質。

均值性質: 若 f (z) 在 Ω ⊆ C 上全純, z0 ∈ Ω, 若 r > 0, 使得 D(z0; r) ⊂ Ω, 則由 Cauchy 積分公式

f (z0) = 1 2πi

Z

∂D(z0;r)

f (ζ) ζ − z0

成立, ∂D(z0; r) 上的點 ζ 可以表示成 ζ = z0 + re, 0 ≤ θ ≤ 2π, 於是 Cauchy 積分公式 成為

f (z0) = 1 2πi

Z 2π 0

f (z0+ re)

re ire

= 1 2π

Z 2π 0

f (z0 + re)dθ. (5.1) 這便是全純函數的均值性質, 這說明了 f (z) 在 z = z0 的值等於 f (z) 在 ∂D(z0; r) 上的值 的平均。 在 (5.1) 的兩邊取實部與虛部, 於是得到: 調和函數也有均值性質。 反過來, 我們也可

(21)

證明 U 也是一個開集合。 假設 w ∈ U, 取 r > 0 使得 D(w, r) ⊂ Ω, 取 r > 0 使得 r < r。

由全純函數的均值性質

M = f (w) =

1 2π

Z 2π 0

f (w + re)dθ

≤ 1 2π

Z 2π 0

f(w + re)

dθ ≤ M.

由於上式左, 右兩端相等, 故所有不等式中的等號成立, 即

f (w + re) = |f (w + re)| = M.

對所有的 θ 及 0 < r < r 都成立, 於是

{w + re | 0 ≤ θ ≤ 2π, 0 < r < r} ⊂ U.

也就是說: 對 U 中任意一點 w, 一定存在一個開的小圓盤, 這個小圓盤中的任意一點都屬於 U, 故 U 為一開集合。 因此 U 是 Ω 中的非空, 即開又閉的集合。 由於 Ω 是連通的, 故 U 只 能是 Ω, 即 U = Ω, 因此, f (z) = f (z0), ∀z ∈ Ω, 定理因而證畢。

註解:

(1) 在證明最大模原理中我們用到了一個事實, 一個連通集合的非空部分集合, 如果是既開又 閉, 則這個部分集合一定是集合自己; 這個結果非常有用, 讀者不妨自行證之。

(2) 作為最大模原理的直接推論有: 若 f (z) 在有界區域 Ω ⊂ C 上全純, 在 Ω 上連續, 並且不 是常數, 則 |f (z)| 只能在 ∂Ω 上取最大值。

(3) 在最大模原理的證明中, 只用到了函數的均值性質, 所以最大模原理對調和函數也是成立 的。

(22)

由最大模原理, 我們立即推導出下面的結果。

定理 2.17. (Schwarz 原理) 若 f (z) 為將單位圓盤 D = D(0; 1) 映到 D 的全純函數, 且 f (0) = 0, 則

|f (z)| ≤ |z| 及 |f(0)| ≤ 1

成立。 而 |f (z)| = |z| 在 D 中一點 z 6= 0 處成立, 或 |f(0)| = 1 成立, 若且唯若 f (z) = ez, 這裡 α ∈ R。

證明: 令

G(z) =



 f (z)

z , 當 z 6= 0 f(0), 當 z = 0,

則 G(z) 在 D 上全純, 對函數 G(z) 在 {z : |z| ≤ 1 − ε} (ε > 0) 上應用最大模原理, 得到

|G(z)| ≤

|z|=1−εmax |f (z)|

1 − ε < 1 1 − ε.

令 ε → 0+, 即得 |G(z)| ≤ 1 在 D 上成立。 當 z 6= 0 時, |f (z)| ≤ |z| 成立, 而當 z = 0 時,

|G(0)| = |f(0)| ≤ 1.

若 |f (z)| = |z| 在 D 中一點 z 6= 0 處成立, 即 |G(z)| = 1 在 D 中一點 z 6= 0 處成立, 由最大模原理, |G(z)| = 1 對所有 z ∈ D 都成立, 故 G(z) = e, α ∈ R, 即 f (z) = ez, 同樣我們可以證明 |f(0)| = 1 成立時, f (z) = ez, 定理因而證畢。

由 Schwarz 引理立即可以得到單位圓盤 D 的全純自同構群。 假設 Ω ⊂ C 為一區域, 我 們定義 Ω 上的全純自同構群如下:

全純函數 f (z) 在 Ω 上定義, 若 f (z) 將 Ω 單值全純地映射到本身, 則稱 f (z) 為 Ω 的全純自同構。 Ω 上所有全純自同構組成一個群, 這個群稱為區域 Ω 的全純自同構群, 記作 Aut(Ω)。

現在我們來刻劃 Aut(D)。

先來證明: 若 a ∈ D, 則 ϕa(z) = z − a

1 − az ∈ Aut(D).

顯然 ϕa 在 D 上全純, ϕa(a) = 0, 且 ϕa: ∂D → ∂D, 這是因為對於 |z| = 1, 有

|ϕa(z)| =

z − a 1 − az

=

1

z · z − a 1 − az

=

z − a z − a = 1.

所以 ϕa(z) 將 D 的內部映為 D 的內部。

再來證明 ϕa(z) 在 D 上是單值的。

(23)

w = ρα(z) = ez, α ∈ R

顯然也是屬於 Aut(D), 而所有旋轉所組成的群稱為旋轉群, 這也是 Aut(D) 的一個子群。

定理 2.18. (單位圓盤上的全純自同構群) 若 f ∈ Aut(D), 則存在複數 a, |a| < 1 及 α ∈ R 使得

f (z) = ϕa◦ ρα(z).

換句話說, Aut(D) 中的元素都是由 M¨obius 變換及旋轉之合成而成的。

證明: 若 f (0) = b, 令 G = ϕb◦ f , 則

G(0) = ϕb◦ f (0) = ϕb(b) = 0.

由 Schwarz 引理得知, |G(0)| ≤ 1, 同樣可對 G−1 應用 Schwarz 引理得到

1 G(0)

=

(G−1)(0) ≤ 1,

於是 |G(0)| = 1, 這便得到 G(z) = ez = ρα(z), 即 ϕb ◦ f = ρα. 所以 f = ϕ−b◦ ρα, 取 −b = a, 即得到定理之結論。

由上面的定理可以導出下面重要的結果。

定理2.19. (Schwarz - Pick 引理) 若 f 是將 D 映入到 D 內的全純函數, 且將 z1, z2 ∈ D 映為 w1 = f (z1), w2 = f (z2), 則

w1− w2

1 − w1w2

z1− z2

1 − z1z2

(5.2)

(24)

|dw|

1 − |w|2 ≤ |dz|

1 − |z|2 (5.3)

成立, 等號成立若且唯若 f ∈ Aut(D).

證明: 令 ϕ(z) = z + z1

1 + z1z, ψ(z) = z − w1

1 − w1z。 顯然, ϕ, ψ ∈ Aut(D), 且

ψ ◦ f ◦ ϕ(0) = ψ ◦ f (z1) = ψ(w1) = 0.

故 ψ ◦ f ◦ ϕ 滿足 Schwarz 引理的條件, 因此, 當 z(6= 0) ∈ D 時

|(ψ ◦ f ◦ ϕ)(z)| ≤ |z|

成立, 令 z = ϕ−1(z2), 則有

|ψ ◦ f (z2)| ≤ |ϕ−1(z2)|

此即 |ψ(w2)| ≤ |ϕ−1(z2)|, 這便是 (5.2)。

當 z = 0 時, 則由 Schwarz 引理, 就有

|(ψ ◦ f ◦ ϕ)(0)| ≤ 1, 此即 |ψ(w1)f(z1)ϕ(0)| ≤ 1. 但是

ϕ(z) = 1 − z1z1

(1 + z1z)2, ϕ(0) = 1 − |z1|2; ψ(z) = 1 − w1w1

(1 − w1z)2, ψ(w1) = 1 1 − |w1|2. 所以得到 |f(z1)| ≤ 1 − |w1|2

1 − |z1|2, 此即 (5.3) 式。

由 Schwarz 引理, 等號成立若且唯若 (ψ ◦ f ◦ ϕ)(z) = ez = ρα(z), 故 f = ψ−1◦ ρα◦ ϕ−1 ∈ Aut(D)。 定理因而證畢。

註解: 事實上在 D 上可以定義度量 (一般稱為雙曲度量 hyperbolic metric 或 Poincar´e metric),

dzs2 = |dz|2 (1 − |z|2)2 則 (5.3) 就是 dws2 ≤ dzs2, 所以定理 2.19 也可敘述為:

(25)

台北表現理論冬季研習班

Taipei Winter School in Representation Theory

主 講 人 : Professor Olivier Schiffmann (Universit´e de Paris VI) &

Professor Mark Shimozono (Virginia Tech)

日 期 :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地 點 :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天文數學館 6 樓 中央研究院數學

研究所 638研討室

*歡迎學生參加, 如有疑問請洽詢陳麗伍 liwuchen@math.sinica.edu.tw 詳細情形請查詢中研院數學所網頁 http://www.math.sinica.edu.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數學及自然性向測驗成績兩科均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 差或 PR97,且數理實作評量成績達參加複選學生平均數負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數學及自然性向測驗成績兩科均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 差或 PR97

2-1-1 複變數的概念.

(三) 變率與微分、 求和與積分: “變率” 與 “求和” 是函數的兩種定量型 (quantitative) 的基本性質。 但是它們的定義本身就是理論的起點, 有如當年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但是讀者還是應該可以揣測出 n 重積分的 Fubini 定理...

同一個常數 C ,只適用在 ( 0) 或者 (0, ) 上。.

如果函數是由基本函數所組成,至少需要注意:分式函 數分母會等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