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大 綱為訪談時參考運用,但會依受訪對象以及研究需要做適度之增 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此大 綱為訪談時參考運用,但會依受訪對象以及研究需要做適度之增 減"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3-1 所示,以下分別說明各流程所進行之 研究工作:

一、蒐集相關文獻

在選擇研究問題前,需要先廣博閱覽組織變革、動態能耐以及 組織變革能耐的相關研究及文獻,以從有關理論中推演研究問 題,或從過去研究中發現可研究問題。

本研究在蒐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為何某些組織變革會成功?

某些組織變革會失敗?成功的組織變革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或因 素?」等問題為組織變革理論長久以來亟欲探究卻尚無成果之重 要議題。

二、界定研究方向與主題之範圍

本階段為從研究問題中,進一步地清楚界定研究之方向與主題 的範圍。基於前一階段所產生之初步概念,本研究進一步發現組 織變革理論與動態能耐理論之發展皆傾向於組織變革動態能耐 之探討,然而目前對於組織變革能耐之內涵與建構歷程仍未被明 確界定,缺乏實務導向之研究,因此本研究將「組織變革能耐之 背景脈絡、內涵、建構歷程、與影響因素」界定為研究主題。

三、擬定博士論文計畫

研究者擬定博士論文計畫與研究進度,並確立研究計畫與實施 步驟,以使研究有計畫地、嚴謹地逐步完成。

(2)

四、博士論文計畫審查

透過專家學者的指導,修正研究方向或計畫。於博士論文計畫 審查後,研究者就審查委員之意見進行論文計畫之修正,並重新 擬定適當的研究策略。

五、進行理論面文獻探討與實務面資料蒐集

本階段分為兩部分進行,一方面針對組織變革能耐之相關文獻 進行探討,就組織變革能耐之概念範疇擬定深度訪談大綱;一方 面蒐集個案公司的背景資料及變革歷程史,以作為本研究瞭解現 況、發現問題以及深度訪談主題內容之參考依據。

六、設計訪談問卷

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與文獻資料擬定訪談大綱,初擬之訪談題 綱內容委請專家學者加以指導修正,彙整意見修訂為正稿。此大 綱為訪談時參考運用,但會依受訪對象以及研究需要做適度之增 減。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實施過程中,依個案公司之特殊性以及 資料飽和程度進行訪談大綱之彈性調整,務令所收集到的資料兼 具周延與深入的特質,訪談大綱見附錄二所示。

七、進行深度訪談

本研究參酌相關文獻,以立意取樣選擇個案公司作為研究對 象,以個案公司資深高階主管或變革主導者作為深度訪談之對 象。個案公司、訪談對象、以及訪談過程將於第四章、第五章詳 細說明。

本研究採用「訪談指引法」(interview guide approach),即事前決 定好主題,但是在訪談期間,由研究者決定問題的順序及遣詞用 字,其對談屬會話性質,且符合情境考量(王文科,民 83)。

(3)

八、資料處理與分析 1.資料處理

訪談之後,研究者將訪談筆記謄錄為逐字稿,並將逐字稿依據 個案公司、受訪者、訪談次數等順序編號,以便後續進行分析編 碼。

2.資料組織及分析

由於本研究訪談六家個案公司,為避免所得資料過於龐雜,在 分析過程中有所闕漏,因此本研究之資料組織與分析過程乃透過 質化研究分析電腦軟體 Nvivo2.0 進行,以期有系統地進行個案 資料之編碼以及複雜之比對與彙整工作,並透過軟體中之概念圖 繪製功能,將每次分析結束後所形成之觀念架構繪製成圖,以協 助發掘研究資料的完整性與飽和度,並逐步釐清研究者對於研究 現象之觀念。最後,研究者在編碼過程與研究過程中與資料的對 話 以 及 研 究 省 思 , 也 透 過 此 軟 體 建 立 研 究 札 記 與 備 忘 錄 (memo),協助研究者更深入地思考資料背後所呈現出的真實意 義。

九、建構理論架構

研究者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行深入討論與推導,逐步發展 出「組織變革能耐之背景脈絡、內涵、建構歷程、與影響因素」

之理論架構。

十、研究結論與建議

在研究結論階段,研究者就研究發現進行討論,提出本研究之 結論並針對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使後續研究更臻完整。

十一、撰寫研究論文

將研究過程與成果加以書面化,撰寫完整的博士研究論文。

十二、提請論文審核

(4)

論文經指導教授認可,並通過口試委員審查後,乃告完成並付 梓。

十三、完成研究論文

(5)

圖 3-1:本研究流程

蒐集相關文獻

找出研究缺口,擬定研究問題 界定研究方向與主題之範圍

擬定博士論文計畫 博士論文計畫審查 探討組織變革、動態能耐、

組織變革能耐相關文獻

理論面文獻探討 實務面資料蒐集

選擇個案公司

界定個 案選取

設計深度訪談問卷 建立初步概念

進行深度訪談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 飽和?

發展組織變革能耐理論架構 建構個案經驗事實

結論與建議

撰寫研究論文

提請論文審核 完成研究論文

(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組織變革能耐將組織視為一開放系統,進一步探索組織能耐與環 境因素之間密切的互動,較過去將組織視為封閉系統的組織理論靜態 研究觀點截然不同。由於此動態觀點為組織理論之新興觀點,因此,

目前組織理論的動態研究觀點學派尚未能以有系統且有效率的研究 方法進行研究。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乃研究者對於自己所感興趣的現 象,不斷思考如何蒐集、分析與報告資料,以發掘並建立理論。紮根 理論是一種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的引導出 紮根的理論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由於紮根理論建構出來的理論乃實 徵性地紮根於研究之中,研究者藉由在研究行動中所蒐集的資料,進 行比較概念及其關係的歷程,來判定這些概念是否能代表該理論。

由於紮根理論研究法的目標在於建立理論。所以必須先將資料概 念化,並且尋找各概念彼此間的關係據以建構理論,然後用這樣形成 的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或用以指導行動。透過紮根理論的哲學觀 點,由實務面的資料深入探討組織變革能耐建構的歷程與內涵,最後 形成之理論架構才可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並回歸實務所用。

Ball(1996)指出個案研究能夠在獨立分析單位中進行歷程性且深 入徹底的研究分析,因為個案研究可以保留真實事件中的意義特性。

因此,個案研究為在真實世界的情境脈絡下了解事件當時現象的重要 研究方法,尤其當現象與脈絡間的分野不甚明顯時(Yin, 2003)。由 Yin 的觀點視之,單一個案研究與多重個案研究這兩種研究策略在方法論 沒有很大的不同,由多重個案得到的證據通常被認為是較強的,也因 此整個研究常被認為是較為穩健的(Herriott & Firestine, 1983)。單一個 案主要應用於例外或少見的個案、關鍵性的個案、以及揭露式的個案

(7)

等特殊情境。本研究為探討組織變革能耐之內涵與建構歷程,旨在深 入發掘組織面對環境動態變化下所發展出來之必要能耐。由於組織變 革能耐為新興觀點,其理論內涵仍待建構,再者,由於組織變革本身 具有系統性、動態性革命性等本質,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擬採「紮 根理論研究法」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並以「多重個案研究」作為 本研究之研究策略。

本研究為將組織與環境間複雜系絡加以妥善處理,以產生精確且 具實務價值的結果,因此在資料蒐集以及研究工具的選擇方面,以組 織變革以及動態能耐之相關理論基礎進行文獻探討,配合多重個案深 度訪談以及文件分析作為本研究之研究資料蒐集方法。以下分別說明 之:

壹、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紮 根 理 論 源 起 於 兩 位 社 會 學 家 : Barney Glaser 與 Anselm Strauss(Glaser, 1978, 1992; Glaser & Strauss, 1967; Strauss, 1987)。

Glaser 與 Strauss 各來自於不同的社會學傳統,Glaser 在哥倫比亞大學 (Clumbia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而他對於研究的思考係受到創新 量化研究方法的 Paul Lazarsfeld 之影響,因此他在進行質性分析時,

特別重視在資料間比較的必要性,以確認、發展、和使概念產生關聯。

Strauss 則畢業於芝加哥大學(Universuty of Chicago)的高等學 位,接觸質性研究已有相當長久的歷史,且有相當強而有力的訓練背 景。Strauss 的研究受到互動論學者(interactionist)與實用主義學者 (pragmatist)文章的影響,他的思考也受到 Park(1967)、Thomas(1966)、

Dewey(1922)、Meade(1934)、Hughes(1971)、和 Blumer(1969)等人的 啟發。這些背景也對他發展紮根理論,產生了下述貢獻:

(8)

1. 需要出走到實地,才能發現真正發生了什麼事;

2. 紮根於資料的理論,與學科發展和作為社會行動基礎的關聯性;

3. 現象和人類行動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4. 相信人們作為行動者,在對問題情境做出回應時,扮演了主動的角 色。

5. 理解到人們係奠基於意義的基礎上來行動;

6. 了解到意義可透過互動來定義和再定義;

7. 對事件之演進和開展(歷程)具充分的敏覺力;

8. 覺察到條件(結構)、行動(歷程)和結果之間的交互關係。

紮根理論自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Strauss & Corbin, 1990) 第一版付梓至今,經過許多紮根理論學者討論、發展的歷程,與最初 的紮根理論有些許出入,但許多重要本質仍被保留下來,而調整後的 紮根理論更適合作為質性研究的方法論與程序。

在進行研究以前,我們必須先確定本研究最終的產出應該是什 麼?它是一個理論嗎?或是一個現象的陳述?因此,我們必須先對

「理論」進行定義。根據 Strauss 與 Corbin(1998)的定義,理論係指一 組充分發展的類別(categories),透過對其彼此間關係的陳述,使其有 系統地相互關連,以形成一個理論架構(theoretical framework),足 以解釋一些與社會、心理、教育、護理或其他有關的現象。一旦概念 透過彼此間關係的陳述而彼此發生關連,形成了一個解釋性的理論架 構,研究發現即超越了概念性排序而轉變成為理論。一個理論將不只 是一組發現而已,它更提供了對現象的充分解釋,而這些解釋對於某 一知識領域的發展則是相當重要的。紮根理論論點認為,理論是被建 構出來的(theories are constructed),在性質上有所差異,每個理論都是 獨一無二的。由於紮根理論建構出來的理論乃實徵性地紮根於研究之 中,研究者藉由在研究行動中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比較概念及其關係

(9)

的歷程,來判定這些概念是否能代表該理論。

整個紮根理論法的思考原則與處理技術,是一方面尋求嚴謹,一 方面保有彈性的作法,不斷的運用原則與技術,試圖將資料不斷轉化

(transform)與還原以構成理論。

一、原則

三方面的思考方式構成了紮根理論法的主要探索原則:(一)

科學的邏輯;(二)譯碼典範(coding paradigm);(三)互動地 思考(think interactionally)。

(一)科學的邏輯

若由研究過程來看,紮根理論法要求研究者充分利用他們的 理論敏感度,在實際社會世界中收集到有發展潛力並且是重要 的特質。

收集資料過程中,研究者發現現象重複出現(例如與「空間 剝奪」類似的現象一再重複---已達相當多的程度,說明此一觀 念或關係是存在並重要的)。那麼,研究者可稱這一概念與其相 關關係的資料收集已達「理論性飽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

因此不必再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如果在收集過程中發現有違已逐漸成形的組型(pattern)之 特殊案例,那麼後者就是所謂的否定例子。紮根理論是對不太 多 的 否 定 例 子 予 以 收 編 成 為 理 論 建 構 中 的 修 飾 作 用

(qualification),添加變異性。

(二) 譯碼典範

譯碼典範也是紮根理論法用以刺激思考的一種策略。它包括 事件之所以產生的情況(condition)、結果(consequences)、處 理措施(coping mechanisms)與過程(processes)四部份。研究

(10)

者從這四方面切入,仍然用「想像的比較」方式來思考,可以 幫助研究者進行理論性抽樣,收集完備的資料並且賦予其秩序。

(三)互動地思考

在不斷比較的原則下,研究者是在同一分析層次中進行比較 思考,但紮根理論也是要呈現社會現象的整體性與時間內的發 展方向。為此,紮根理論裡的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去思考單 位間的互動關係,去思考社會結構層次上層微觀與宏觀不同層 次間的互動狀況,環境與分析單位間相互作用的關係,或是時 間過程中所擬研究社會現象的變化過程。

二、步驟

選用紮根理論的優點在於它的研究步驟嚴謹,提供明確的分析方 式,但在形成架構與結果呈現之間又提供了開放的創造空間。讓研究 者能夠充分的展現其對現象的理解與發現。且紮根理論特別適用於研 究過程性的議題,可以將過程的演變與影響過程、發生的條件、脈絡、

關 係 結 合 起 來 , 呈 現 出 現 象 與 其 背 後 的 本 質 。 根 據 Strauss &

Corbin(1998)兩人所發展的紮根理論研究法主張,開放編碼(The Open Coding) 、 主 軸 編 碼 (The Axial Coding) 、 選 繹 編 碼 (The Selective Coding)、歷程編碼(The Process Coding)是建立紮根理論的四個重要步 驟,但同時必須強調的是,這些步驟雖有大致的順序,但彼此間的界 限是可滲透的,也就是隨時可以在各步驟之間進出的。茲陳述其研究 步驟如下:

(一)開放編碼

用以界定資料中所發現的概念,及屬性和面向的歷程,它包 括下列重要步驟:

(11)

1.概念化(conceptualizing)-概念是一種被標定的現象,本研究從資 料中指認出與文化概念相關的重要事件、事物、行動 互動的抽 象表徵。

(1)概念化產生分類:例如同層級關係的如:「考績」。

(2)以多元方式分類事物:將事物置於可能具相當情境脈絡中,以 不斷問「還可能是什麼?還可用來做什麼?」之類方式,盡可 能做到「多元可能分類(multiple possible classification)」。

(3)概念化或抽象化:將資料分解成個別獨立的事例、想法、事件 和行動,然後賦予一個名稱來代表。

2.發現類別-概念累積後,加以群組,以更抽象的解釋性名詞加以 歸類,即所謂「類別」。

(1)類別與次類別的命名:取向資料中或文獻中的名稱,用在從資 料產生的類別上,必需能精準掌握其在目前研究中的意義(相 似、相異、和延伸意義)。

(2)以「屬性」和「面向」發展類別:屬性是一個類別的一般性或 特定性特徵,面向則代表屬性在一個連續範圍內的落點,藉由 它們可以建立「組型(patterns)」。

(3)次類別:藉詳述現象於何時、何地、為何和如何發生等資訊,

以促使某一類別更明確具體。

3.開放編碼方式的變化-逐行分析(line-by-line analysis)→整句或整 段分析(sentence or paragraph analysis)→全文回顧三種。

(二)主軸編碼

關連類別與次類別的歷程,稱為「主軸」,因編碼係圍繞著 某一類別的軸線來進行,並在屬性和面向的層次上來連結類別。

主要目的是將在開放編碼過程中被分割的資料,再加以類聚起 來。

(12)

1.編碼歷程 (1)基本任務:

a.續開放編碼,陳列出某一類別的屬性及其面向。

b.辨認出與現象有關的條件、行動 互動、和結果等的變異情 形。

c.將類別和其次類別相互關連,並透過陳述,指明這些類別如 何彼此相關。

d.尋找資料中可以指明主要類別如何相互關連的線索。

(2)在面向層次上相互交叉:主軸編碼中,將類別關連起來的是在 面向層次上進行的。

a.在兩個層次上的分析:包括受訪者實際上所使用的字詞以及 本研究對這些字詞的概念化。

2.派典-紮根理論所說的派典,指的是指研究者將現象脈絡化 (contextualize a phenomenon),也就是將現象歸位在一個條件結構 (conditional structure)中,並指認出類別「如何」彰顯其意義。也 就是說,藉由回答誰、何時、何處、為何、如何、有何結果等問 題,也就能使結構和歷程(process)相互關連。

(1)標定條件:

a.因果條件(causal conditions):一組會對現象產生影響之事件。

b.介入條件(intervening conditions):那些用來緩和或改變因果 條件對現象之影響的條件。

c.脈絡條件(contextual conditions):一組特定的條件(條件之組 型),此時此地在面向上的相互交錯,締造了一組環境氛圍 或難題,而人們則透過其行動 互動來反應。

(2)類別和次類別的進一步發展:在類別編碼中不再出現新資 訊,或無法再發現新的屬性、面向、條件、行動 互動或結果

(13)

時,即所謂「飽和的(saturated)」時,只要再等夠長的時間、

夠認真地省視資料,「新的」屬性或面向,甚至潛在的可能性,

都可能會顯現出來。

a.在歸納(induction)和演繹(deduction)之間移動:關係的陳述或 假設,係從資料中演化出來(歸納);當我們概念化資料或發 展假設時,我們也在做出詮釋(演繹)。

(三)選繹編碼

統整(integrating)與精鍊(refining)類別的歷程。

1.統整:

(1)基本原理:

a.已經形成類別的那些概念不代表任何個人或團體的故事。

b.研究目的是建立理論,所以應該呈現一個相互關連的概念。

c.所謂「建構(constructed)」,指研究者將多個案例資料簡化成 概念和關係的陳述,而這些陳述可以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d.關係的陳述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

重點在於能連結各類別而統整成一個較大的理論架構。

(2)資料統整技術:

a.撰寫故事線(writing storylines):重新檢閱資料,找到整個研 究的精髓,在核心概念命名後,將其他概念與之連結,再運 用 概 念 和 概 念 間 的 連 結 , 撰 寫 成 故 事 線 備 註 (storyline memo)。

b.使用與檢視圖表與備註:統整性圖表是將研究資料高度抽象 化的表徵方式;備註則是每次分析工作所寫成的流水帳 (running log)。

2.精鍊

(14)

(1)檢視架構的內部一致性與邏輯性:以核心類別為著力點。

(2)補足未充分發展的類別:建立理論的目標是「密度」,意即:

一個類別所有顯著的屬性與面向都被指認出來。

(3)補強

a.藉由找尋備註或原始資料中被忽略的資料來達成。

b.回到實境中,藉由理論抽樣來蒐集有關該類別的資料。

(4) 理 論 飽 和 (theoretical saturation) : 即 類 別 飽 和 (category is saturated)

a.再也沒有關於該類別的新資料或相關資料顯現出來。

b.以該類別的屬性和面向所呈現出的變異情形而言,該類別已 充分發展。

c.類別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且經過驗證。

(四)歷程編碼

歷程就像是一首音樂,它代表了組成行動 互動順序的旋 律、多變重複的形式、停頓、中斷、以及有變化的節奏。它指涉 一連串演進中的行動 互動,其改變可追蹤到結構條件的改變;

結構條件的改變可能引發行動 互動的改變。

1.歷程的概念化:歷程通常被描述成階段(stages)或時期(phases),

但並非所有的歷程都可以被簡化成為階段或時期。

2.歷程分析:

(1)刻意地審視任何的行動 互動,注意其移動、順序與改變,以 及留意行動 互動如何演進(改變或維持不變)。

(2)詢問問題:詢問所有與行動 互動有關的問題。例如:所有的 行動 互動是協調一致的,抑或是各行其是?將事件串連起來 的條件或活動為何?

(3)次歷程(sub process):通常是組成較大行動的個別技巧、策略、

(15)

例行性行動。

(4)分析取向:最重要的是歷程與結構的關聯,分析出一個事件如 何對個人產生重大意義,其次才是階段或時期的分析

貳、多重個案研究 一、個案研究策略

個案研究為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早在 1870 年,美 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即創用此一個案研究法來訓練學生思考法律的 原理原則。在 1908 年,哈佛大學創設企業管理研究所,由經濟學 家 Edwin F, Gay 擔任首任院長,他認為企管教學,應仿傚哈佛法學 院的教學方法-「問題方法」(problem method),自此哈佛大學設 置個案發展單位。歷經多年的發展,個案研究方法目前已被普遍地 應用到社會科學之研究。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

管理學以及其他應用領域等等。

Yin(1994)認為一個研究會依據研究問題的類型、在行為事件 上所能操控的程度、以及著重在當時而非歷史現象的程度等三個條 件,而選擇其最適合且最有效益的研究策略(如表 3-1)。

表 3-1:不同研究策略的相關狀況 策略 研究問題的形式 需要在行為事件

上操控嗎?

是否著重在當時 的事件上?

實驗法 如何?為什麼?

調查研究 什 麼 人 ? 是 什 麼 ? 在哪裡?有多少?

檔案紀錄分析 什 麼 人 ? 是 什 麼 ? 在哪裡?有多少?

是/否 歷史研究法 如何?為什麼? 個案研究法 如何?為什麼?

資料來源:COSMOS Corporation,1994

(16)

依據 Yin 的觀點,當研究情境為回答「如何」和「為什麼」的 問題,且研究者對於一組當時的事件沒有或只有極少的操弄時,個 案研究法較受偏好。個案研究可以混合任何量化與質化的證據為基 礎,且不需總是以直接的、詳細的觀察作為證據的來源。

個案研究法具有下列的優缺點,因而個案法研究中必須充分利 用其優點,彌補其缺點。

1.優點:

(1)當樣本來源受限,無法得到足夠的樣本數進行大量樣本的研究 時,個案研究法仍可對少數的樣本進行探討。

(2)可以對研究物件做到精確細緻深入的質的研究,徹底把握物件的 全貌,並且具有抽樣方式無法做到的社會實在性,易於明白整個 事件過程發生的本質與複雜,可避免一般研究法對於樣本本身僅 具片面表層的印象。

(3)研究者可在自然而非操弄的環境下瞭解現況,並可從實務觀察中 衍生理論。

(4)面對迅速變化研究領域(如資訊科技),個案研究法較能洞察先機。

2.缺點:

(1)由於研究者與個案的密切接觸,可能會因此失去客觀的立場。

(2)人的記憶常會有遺忘、扭曲、失真的現象。

(3)由於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對成功的事件大多持正面評述,但對失 敗的事件,大多不願承認。

(4)無法隨機化與操弄自變數。

(5)研究者很難判斷是否已收集足夠的資料加以分析解釋。

(6)不適當解釋的風險較高。

(7)個案研究法所得到的結果代表性不足,較難用以推論整個族群和 預測社會。

(17)

(二)多重個案研究

依所選取或涉及探討的個案數目多寡,則可依次區分為單一個 案(single-case)與多重個案(multi-case)的個案研究,其分析單 位可分為單一的分析單位(整體性的)與多重的分析單位(嵌入式 的),因而組成四種個案研究方法的類型(如表 3-2):

表 3-2:個案研究的基本設計類型 單一個案設計 多重個案設計 整體性的

(單一分析單位)

類型 1 類型 3 嵌入式的

(多重分析單位)

類型 2 類型 4

資料來源:COSMOS Corporation, 1994

Yin 認為多重個案研究與單一個案研究比較起來,有不同的優 缺點。由多重個案所得到的證據,通常都被認為是較強而有力的,

也因此,整個研究常被認為是較為穩健的(Herriott & Firestine, 1983)。採取多重個案研究必須採取「複現」邏輯,將多重個案視 為多重實驗。因為個案研究法依賴分析式概化,在分析式概化中,

研究者需要將依組特定的結果推論到某些更廣泛的理論中。然而,

概化必須透過研究者在第二個或是第三個研究中,發現複現的結果 來加以測試。此時,理論已經預測了相同結果應該會發生,一旦得 到這種複現,即使還未進行進一步的重複研究,研究結果也可以被 接受應用在更多類似的對象當中。

多重個案研究的每個個案選擇目的有二:一、預測類似的結果 (原樣複現;a literal replication);二、由可預測的理由,產生不同的 結果(理論複現;a theoretical replication)。在這些複現的程序中,建 立豐富的理論架構是一個重要的步驟,這些架構必須要能指出,某

(18)

個特定的現象在哪些條件下可能被發現,以及在哪些條件下不可能 被發現。理論架構日後會變成推論到新個案的工具。

(三)多重個案研究的流程

Yin、Bateman 與 Moore(1983)認為多重個案研究的流程必須 由發展理論開始,然後說明個案的選擇,以及定義特定的衡量方法 (如圖 3-2)。每個獨立的個案研究都是一個「完整的」研究,也就是 尋找關於個案事實與結論的收斂性證據,而每個個案的結論都被視 為需要由其他獨立個案複現的資訊。獨立個案與多重個案兩者的結 果,都可以且也應該成為結果報告的重點。針對每一個獨立的個 案,研究報告應該指出個案如何以及為什麼顯示(或未顯示)出某個 特殊的命題。跨個案的報告應該指出複現邏輯的範圍,並說明為什 麼某些個案會預測有某些特定的結果,而另外的個案則預期了相反 的結果。

圖 3-2:個案研究的流程 資料來源:Yin、Bateman 與 Moore(1983) 發 展

理論

選 擇 個案

設計資 料收集

執 行 第 一 個 個 案 研

執 行 第 二 個 個 案 研

執 行 其 餘 的 個 案 研

撰 寫 個 別 的 個 案 報

撰 寫 個 別 的 個 案 報

撰 寫 個 別 的 個 案 報

引 出 跨 個 案的結論 修改理論

發 展 政 策 上的涵義 撰 寫 跨 個 案報告 定義和設計 準備、收集和分析 分析與總結

(19)

(四)個案研究的信效度

判定個案研究法的研究設計品質,可從四個概念進行測試:構 念效度、內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其中,由於內部效度針對解 釋性或因果性的研究,而不適用於描述性或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 不需提出因果關係的陳述,因此,可不考慮內部效度的問題。此四 個概念整理如表 3-3:

表 3-3:個案研究處理四個研究設計測試問題的做法

邏輯測試 個案研究的技能 技能發生的階段 構念效度 „ 使用多重來源的證據

„ 建立一個證據鏈

„ 請關鍵資訊提供者,檢視個案研究 報告的初稿

„ 資料蒐集

„ 資料蒐集

„ 編輯寫作 內部效度 „ 進行類型比對

(pattern-matching)

„ 進行建立解釋

(explanation-building)

„ 進行時間序列分析

„ 資料分析

„ 資料分析

„ 資料分析

外部效度 „ 在多重個案研究中使用複現邏輯 „ 研究設計 信度 „ 使用個案研究的計畫書

„ 發展個案研究的資料庫

„ 資料蒐集

„ 資料蒐集 資料來源:COSMOS Corporation, 1994

研究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一、組織變革能耐相關文獻探討

Cooper(1989)將文獻探討歸類為四種主要方法:整合探討、理論 探討、方法探討、主題探討。

(一)整合探討:從許多不同的文獻中呈現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知識狀 態」(state of knowledge)及研究結論。這些文獻必須定義研究問題、陳 述蒐集資料的方法、評鑑資料、分析並詮釋資料、並且呈現研究結果。

(20)

(二)理論探討:分析現象存在的相關理論。

(三)方法探討:在已出版的相關研究中所發展並使用的研究方法。

(四)主題探討:整理相關研究的核心主題,以及它們在這些核心主題 的研究發現。

因此本研究探討目前與組織變革能耐直接相關之文獻,輔以組織 變革、組織能耐、動態能耐等相關理論基礎之文獻,形成組織變革能 耐之初步概念,以進行研究場域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在初次訪談或觀 察之後,研究者則轉向關注從資料分析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和概念。

最初從文獻中擷取出的問題,亦可提供一系列將在研究中探討的概念 領域,協助釐清研究者的想法。

二、多重個案深度訪談

原則上,研究者所擬研究的對象應是一些經常出現而饒富研究潛 力的現象(蘊含多種特徵、面向與歧異性)。所以案例要達到某種程度 的「多」才足以成為研究者收集分析的對象。而這個多或不足的判斷 乃留給研究者去做,這樣才能一方面符合了科學的邏輯,一方面也保 持了研究上的彈性。

至於個案的家數,則視各個個案所能提供研究資料的周延性、豐 富程度、以及是否達到資料飽和而定。個案深度訪談資料持續進行至 資料飽和足以建構出完整的組織變革能耐理論架構為止。

三、文件分析

Anderson(1998)指出,質性研究的資料來源是非常多元的。包括 文件、檔案資料、深度訪談的逐字稿、參與觀察中的正式與非正式的 相關會議記錄等。文件可以用來當做為訪談及參與觀察的參考或相關 資料,或是研究紀錄的支持性證據(林麗菊,民 90)

(21)

第三節 研究信效度 壹、信度

就質性研究的立場而言,信度隱含著雙重意涵:外在信度與內在 信度(Bauer & Gaskell,2000)。所謂外在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y),

是指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如何透過對研究者地位的澄清、報導人的 選擇、社會情境的深入分析、概念與前提的澄清與確認、及蒐集與分 析資料的方法等,做妥善的處理,以提高研究的信度。所謂內在信度

(Internal Reliability),是指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同時運用數位觀察 員,對同一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然後再從觀察結果的一致程度,說 明研究值得信賴的程度(高敬文,1996)。

Guba(1990)認為任何有關研究信度的探討,都應該回歸到科學 哲學典範的討論才有意義。因此,研究者除了必須要維持研究的穩定 性之外,也應該注意可追蹤的變化,並透過翔實的記載與陳述以及提 供合理的解釋,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dependability)。而研究者如何 在研究過程中取得可靠的資料?質性研究者必須清楚加以說明,作為 判斷資料可靠性的依據(胡幼慧、姚美華,1996)。

本研究主要透過多重個案訪談的方式取得資料,為獲得個案公司 發展自有品牌過程之詳細資料,在訪談者的選取方面,以個案公司中 曾經歷建立品牌變革事件之資深高階主管(總經理、協理、經理、特 助…等)作為訪談對象。由於受訪者皆參與品牌變革事件,甚至身為 組織變革之主導者,透過高階主管之角度,本研究所蒐集到的訪談資 料能完整呈現個案公司建立品牌歷程與變革思維,有助於深入了解個 案公司建構組織變革能耐之情境脈絡以及實務做法。

(22)

貳、效度

從紮根理論的觀點來說,「效度」包含了兩個意涵:內在效度與 外在效度。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是指質性研究者在研究過程 中所蒐集的資料的真實程度,以及「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希望觀察」

的程度。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研究者可以有效地描述研 究對象所表達的感受與經驗,並轉譯成文本資料,然後透過厚實的描 述(thick description,或稱深描)與詮釋的過程,將被研究對象的感 受與經驗,透過文字、圖表、與意義的交互運用過程達到再現的目標。

胡幼慧等人(1996)及徐宗國(1997)將前者稱為質性研究的「確實 性(credibility)」,將後者稱為「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研究者透過以下三個策略提高本研究之效度:

一、資料的三角檢驗法:

三角檢驗法指的是將同一結論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 境和時間裡,對樣本中不同的人進行檢驗,目的是透過儘可能 多的管道,對目前已經建立的結論進行檢驗,以求獲得結論的 最大真實度。

本研究透過每一個案選取兩位以上的受訪者進行深度訪 談,除了取得前次訪談未完整之資料,更能確認前位受訪者對 於同一事件之描述是否一致。除了針對不同受訪者進行檢驗 外,研究者更透過個案公司文件以及公開公正之報導或研究等 相關文件,進行訪談資料與文件資料之間的檢驗。

二、回饋法:

回饋法指的是研究者得出初步結論之後,廣泛的與自己的 同行、同事、朋友、和家人交換看法,聽取他們的意見。這些 給予回饋的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研究者所研究的現象比

(23)

較熟悉的人,他們對研究的現象往往有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據 自己的經驗提出參考意見;一是對研究者所研究的現象較不熟 悉的人,由於是外行,往往有一些內行始料不及的新角度,提 出的看法可能使研究者耳目一新,所以兩類的回饋都有其價值 所在。回饋法可以為研究者提供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幫助研 究者從不同的層面來檢驗研究的效度。如果研究者所做出的結 論與其他人的看法很不一致,就應該去反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 過程,看看自己的結論是否存在漏洞。如果研究者發現自己的 研究結論有堅實的原始資料作為基礎,而且論證是合理的,就 應該堅持自己的看法。如果研究者發現自己的看法有問題,則 需要回到原始資料,重新檢驗自己的結論。如果有必要的話,

研究者還可以回到實地蒐集更多的資料,豐富或修改自己原有 的結論。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持續與師長、同學、家人廣泛討論 研究歷程與資料分析結果,並將分析結果與個案公司現況進行 比較。透過師長、同學以及家人所提供之客觀意見,研究者修 訂編碼用字,令研究結果與實務更能結合,並且嘗試以更開放 的態度檢視資料,以避免受到過去文獻之形成之預設立場影 響,深入探討個案公司所呈現之組織變革能耐。

三、參與者檢驗法:

參與者指的是那些參與研究的被研究者,參與者檢驗法指 的是研究者將研究的結果回饋給被研究者,看他們有什麼反 應。這個工作應該盡可能早做,在研究的初步結論出來之後就 將結論回饋給被研究者,如果被研究者對研究者所下的結論有 不同的看法,或者認為研究者誤解了他們所做的事或所說的

(24)

話,研究者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對結論進行修改。

本研究在訪談逐字稿完成後,隨即寄送受訪者進行確認,

以避免訪談資料之疏漏或誤解。待受訪者回覆訪談確認函後,

研究者才開始進行資料之編碼與分析。而在研究的初步結論形 成後,研究者將研究結果回饋受訪者,請受訪者協助確認研究 結論是否能對於個案公司的變革歷程與能耐內涵提供一個共通 性的解釋架構。

四、多元化的資料來源

質性研究十分講究蒐集儘可能豐富的原始資料,透過這些 資料的豐富性來對研究結論的效度進行檢驗。這些原始資料不 僅包括從被研究者那裡蒐集來的資料,還包括研究者本人在研 究過程中所做的筆記和備忘錄。由於質性研究的效度和研究者 從事研究的方法和過程有很大的關連,所以研究者本身對研究 過程的反省,會對研究結果的效度產生極重要的作用。豐富的 原始資料可以為研究結論提供充分的論證依據,進而提高結論 的效度。如果訪談的全部內容已經一字不漏的整理出來了,觀 察時所有的場景細節、有關人物的言語和行為都仔細地記錄下 來了,那麼研究者在做出初步的研究結論以後,可以再回到這 些原始資料對自己的研究結論進行檢驗。特別是在對研究的結 論有爭議時,或者對某一現象存在一個以上的結論時,研究者 和有關人員可以將這些結論與原始資料進行對照,選擇那些最 符合原始資料內容的結論。另外,質性研究不會將資料中不合 主流的地方刪除掉,要求保留資料的異質性,而且將這些所謂

「不合主流」的資料,當作表現事情豐富性與複雜性的寶貴資 源。由於質性研究的目的不是針對一個現象的平均狀態進行證

(25)

實,而是對事情進行解釋性理解或提出新的問題,異質性在這 裡不僅不被視為一個問題,更被當作是一筆財富。如果這些資 料能整合進來,研究的結果會更加豐富多采,更貼近被研究者 的日常生活。豐富的原始資料不僅可以使研究的效度提高,也 可以彌補質性研究因抽樣太小而帶來的沒有「代表性」的問題。

雖然質性研究並非像量化研究一般,採用機率取樣,但是我們 認為文化意義是由特定文化群體中所有成員所共有的,可以在 任何一個成員、事件、或人造物品上反映出來。如果不斷地對 該文化中的人和事進行抽樣,有關資訊到一定時候便會達到飽 和,此時便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文化模式。如果研究的結果非 常豐富、非常「真實」,讀者就可以透過閱讀研究報告,學習如 何像該文化中的成員那般行事。

第四節 研究對象

關於組織變革績效的看法目前仍相當分歧,在評估組織變革績效 的指標方面,Argyris 與 Schon(1982)指出三個評估組織變革績效的準 則:

一、達成目標情形:指的是組織變革前設定的目標在變革後的達成情 形,可用具體數字衡量之指標皆可,如獲利率、市場佔有率、品 質水準、交貨時間正確性等可具體衡量的數字指標。

二、組織內部系統穩定性的維持:所指的是組織內部各項系統性活 動,如效能評估、管理發展、訓練和薪資報酬系統等作業程序的 運作。若變革績效佳,表示組織將可確保擁有各類高品質的人力 資源,位企業未來之經營效果和作業能力提供相當程度的保證。

三、組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此指組織變革後,其行銷能力的修正 與因應,產品、售後服務的發展和提供,及公關能力等指標的具

(26)

體改善。

謝政雄(2000)認為變革績效的衡量可以透過目標達成情形、獲利 率、市場佔有率、品質水準、交貨時間正確性等,可具體衡量的數字 指標作為評估組織變革績效之準則,較能衡量出變革的績效,且為組 織所接受。

以上學者所評估組織變革績效之準則中,目標達成情形為較易衡 量之依據。組織變革為協助組織策略的執行,以此觀點視之,本研究 便以個案組織變革績效是否能協助組織策略的執行以及變革目標達 成度作為選取個案之準則。

為達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取個案之標準為:

一、 曾經進行或正在進行建立自有國際品牌之本土企業;

二、 其品牌建立已獲得階段性成功經驗;

三、 曾獲得公開之認同或報導;

四、 願意接受本研究進行深度訪談的公司。

台灣近年面臨嚴峻的經濟環境,過去代工賺取微薄毛利的營運模 式,在對岸低廉的人力成本吸引下,逐漸轉移至對岸。台灣必須思考 如何跳脫代工模式,轉型至具有更高價值之營運模式。為提升台灣之 國際競爭力,建立國際品牌為創造附加價值之重要策略,基於上述,

階段性成功經驗於本研究之操作定義為「成功自代工轉型建立國際自 有品牌」,希冀透過此研究結果,提供台灣營運模式轉型之參考。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成功自代工轉型建立國際自有品牌 之台灣企業」為母體,在「成功」的定義上,以歷年「十大台灣國際 品牌獎」以及「台灣優良品牌廠商」作為個案獲得階段性成功之依據,

從中選取個案研究對象。同時配合第三點個案選取標準,本研究搜尋 國內外相關期刊與具公信力報導,以公認具有卓越組織能耐之企業作

(27)

為個案研究對象。

一、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獎

「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獎」調查,係為經濟部國貿局自 2003 年起 已經連續三年委託外貿協會、《數位時代雙週》和 InterbranD 個案公 司共同策劃執行「Taiwan Top 10 Global Brands」的品牌價值調查。

Interbrand 品牌鑑價評比為目前國際公認最具公信力之品牌鑑價公 司,主要著眼於「以未來收益(而非成本或交易)為基礎評估品牌資 產」,同時牽涉到「財務」「市場」及「品牌」三方面的分析。自 2001 年開始,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和 InterbranD 個案公司 聯手合作,每年舉辦一次全球知名品牌調查,提供全球前一百大品牌 價值排名。

調查對象為選擇符合「台灣品牌」定義(總公司設立在台灣至少 10 年的企業所擁有的品牌,且該品牌於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完成註冊 商標權至少 3 年;或品牌為台灣人所創立且為台灣企業所擁有,且該 品牌於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完成註冊商標權至少 3 年)且年營收台幣 50 億以上之台灣企業,並選擇其中具備實質品牌活動之品牌化企業 (Branding Company)。與其它引進 Interbrand 品牌鑑價評比國家不同 的是,台灣將評選重點放在品牌的國際性,因而強調進入甄選的品牌 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品牌營收來自台灣以外的海外市場或外國客戶。

Interbrand 的品牌鑑價方法,結合了量化的「財務分析」及質化 的「品牌活動分析」。以 2005 年台灣國際品牌的鑑價為例,每一品牌 的鑑價過程通常會經過下列四個程序:

(一)進行財務分析(Financial Analysis),從過去的合併營收與對未來的 財務預測,計算出該品牌的無形營收(Intangible Earnings),代工 營收或其他營收不列入計算。

(二)進行品牌角色指標分析(Role of Branding Index Analysis),從無形

(28)

營收中計算出該品牌的的品牌營收(Brand Earnings) 。

(三)進行品牌強度指標分析(Brand Strength Score Analysis),從品牌營 收中計算出品牌折價比率(Discounted Brand Rate) 。

(四)將品牌的淨現值進行加總,得出品牌價值(Brand Value)。

其中,品牌強度指標是由七項子指標所組成,這些指標說明了,

品牌價值除了來自品牌本身,更來自於企業與環境之間所建構的關係 以及企業獨特的核心能力,此七項指標分別說明如下:

(一)市場(Market):衡量該產業所在市場的整體發展方向。

(二)穩定性(Stability):衡量該品牌存續的時間,一般老品牌的穩定性 較年輕品牌來得高。

(三)領導地位(Leadership):衡量該品牌在所在產業的全球或區域性地 位,是否屬於前三名的的領導品牌。

(四)趨勢(Trend):從該品牌近來的表現、決策與作為中,衡量該品牌 在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業績表現。

(五)支援(Support):衡量為該品牌進行的支援活動品質及效應,包括 廣告、贊助或網站等等。

(六)地理範圍(Geography):衡量該品牌營銷活動的地理廣度,涵蓋少 數幾個國家或遍佈世界各洲。

(七)保護(Protection):衡量該公司為品牌商標在全球各地所進行的法 律註冊程度。

根據上述品牌鑑價評比程序,「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獎」自 2003 年 起已舉辦三屆,共計有 11 家廠商獲獎,歷屆獲獎名單如表 3-4 所示:

(29)

表 3-4:歷年「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獎」獲獎名單 排名

2005(2004)(2003)

品牌 公司名 品牌價值 (億美元) 1 (1)(1) TRENDMICRO 趨勢科技 10.77 2 (2)(2) ASUS 華碩電腦 8.82 3 (3)(3) Acer 宏碁公司 7.59 4 (6)(7) BENQ 明基電通 3.54 5 (4)(4) MASTERKONG 康師傅控股 3.17 6 (5)(5) Mixxis 正新橡膠 2.64 7 (7)(6) GIANT 巨大機械 2.53 8 (11)(9) SYNNEX 聯強國際 2.39 9 (8)(8) ZYXEL 合勤科技 2.36 10 (9)(0) D-LINK 友訊科技 2.25 0(0)(10) VIA 威盛電子 1.8

資料來源:台灣品牌網站,http://www.brandingtaiwan.com.tw/。

二、台灣優良品牌獎

「台灣優良品牌獎」調查,係為外貿協會委託數位時代及中華徵 信所共同執行國內企業家對品牌認知的調查。「2004 台灣優良品牌獎」

調查範圍涵蓋文化創意產業、資訊業、影像顯示產業、運動用品業、

紡織業、鞋類業、旅行用品業、建材衛廚業及育樂用品業等 9 項外貿 協會重點輔導的外銷產業,針對上述 9 項產業,在 2002 年營業額為 該產業前三大且具備自創品牌的企業,以及「2003 十大台灣國際品 牌價值調查 (2003 Taiwan Top10 Global Brands) 」的 20 個入圍品牌 中,共同討論篩選出 33 個知名台灣品牌。之後,再針對此 33 個品牌,

由中華徵信所辦理調查,以國內 5000 大企業主為對象,以問卷方式 調查出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優良品牌。調查問卷以「品牌知名度」「品 牌忠誠度」「知覺品質&品牌聯想」三項指標,每項指標依照最低一 分最高十分的給分基準,作為受訪者對各品牌推崇程度的依據。

(30)

「2005 年台灣優良品牌獎」遴選的產業範疇包含國內資訊、旅 行用品、建材衛廚、健身醫療器材、休閒育樂、機械及文化創意等 7 項產業,這次遴選產業類型依產業規模、市場佔有率、品牌發展潛力 概分三類產業群,包括第一類台灣優良品牌:擁有世界或台灣第一的 優良品牌廠商;第二類台灣優良品牌:我國具有特色及發展潛力的優 良品牌廠商;第三類台灣優良品牌:國內資訊、健身醫療器材、旅行 用品、建材衛廚及休閒育樂用品等 5 項產業中,各產業 2004 年營業 額前三大且具自有品牌廠商。歷年台灣優良品牌得獎企業名單如表 3-5 所示:

表 3-5:歷年台灣優良品牌得獎企業 得獎年度 公司名

2004 大同公司、東元電機公司、聲寶公司、友訊科技公司、

趨勢科技公司、宏碁公司、明基電通、華碩電腦、巨大 機械工業公司、嘉裕西服公司、麗嬰房公司、老牛皮國 際公司、阿瘦企業公司、台灣櫻花公司、和成欣業公司、

優美公司、雄獅鉛筆廠公司、琉園公司、大霸電子公司、

合勤科技公司、訊連科技公司、智冠科技公司、正新橡 膠工業公司、喬山健康科技、台南企業公司、永恩投資 公司、皇冠皮件工業公司、泰聯工業公司、萬國通路公 司、雷虎科技公司、雙燕樂器公司、大東山珊瑚寶石公 司、法藍瓷公司(共 33 家企業)

2005 上銀科技、光群雷射科技、明門實業、建準電機工業、

勝德國際研發、雷虎科技、德林、競泰、堤維西交通工 業、寶熊漁具、台灣國際航電、台鹽實業、新必優資訊、

牧新科技、古坑鄉農會、東山鄉農會 東山咖啡、一心生 物科技、金車生物科技、和椿科技、童心園實業、富強 鑫精密工業、鼎鳴實業、振鋒企業、智冠科技、訊連科 技、友立資訊、技嘉科技、微星科技、建興電子科技、

喬山健康科技、百略醫學科技、必翔實業、萬國通路、

達新工業、和成欣業、台灣櫻花、優美、南港輪胎、光 陽工業、三陽工業(共 41 家企業)

資料來源:台灣品牌網站,http://www.brandingtaiwan.com.tw/。

(31)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認為歷年「十大台灣國際品牌」以及「台 灣優良品牌」獲獎企業,符合本研究選取研究對象之第一之三項篩選 標準,並評估本研究之時間、人力、物力之各項資源,選取適當之個 案作為深度訪談之研究個案公司。

在研究的初期階段,本研究根據進入管道、可用資源、研究目的、

以及個案公司能接受訪談的時間決定研究的個案。有鑑於相關文獻資 料的豐富性以及個案公司的變革特性,研究者首先選取 A 個案公司 作為研究起始個案,並於研究過程中,根據資料的飽和程度與關係性 進行理論性抽樣,持續性地進行資料蒐集,直到每個類別都達到飽 和,足以建構理論性架構為止。資料蒐集與分析歷程將於第五章詳細 說明。

根據上述個案選取標準,本研究以本土企業中已獲得組織變革階 段性成功經驗之 A、B、C、D、E、F 等 6 家公司做為研究個案,第 四章將詳細說明此六家個案公司之組織沿革與變革史。

數據

圖 3-1:本研究流程 蒐集相關文獻 找出研究缺口,擬定研究問題界定研究方向與主題之範圍擬定博士論文計畫博士論文計畫審查 探討組織變革、動態能耐、 組織變革能耐相關文獻 理論面文獻探討  實務面資料蒐集 選擇個案公司  界定個案選取設計深度訪談問卷建立初步概念 進行深度訪談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 飽和? 發展組織變革能耐理論架構 建構個案經驗事實 結論與建議 撰寫研究論文 修正修正提請論文審核 完成研究論文
表 3-4:歷年「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獎」獲獎名單  排名  2005(2004)(2003)  品牌  公司名  品牌價值   (億美元)  1 (1)(1)  TRENDMICRO 趨勢科技  10.77  2 (2)(2)  ASUS  華碩電腦  8.82  3 (3)(3)  Acer  宏碁公司  7.59  4 (6)(7)  BENQ  明基電通  3.54  5 (4)(4)  MASTERKONG 康師傅控股  3.17  6 (5)(5)  Mixxis  正新橡膠  2.64  7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研究以大甲鎮瀾宮和三清總道院為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歷史文獻分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謝函亘﹝32﹞以衣夾為研究對象,採用 TRIZ 創新之方法,結合綠色設計(Green

本研究於 2017 年 2 月至屏東縣 10 所校園採集使用水源及經淨水處理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