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東、西方皆普遍栽植的菩提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東、西方皆普遍栽植的菩提樹"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文/圖 陳立欣 ■ 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技正退休

在台灣,常用作為景觀樹或行 道樹的菩提樹

屬桑科喬木、常被栽植為景觀樹或行道樹 的菩提樹(Botree tree),早即普生於全台灣各處 的平地和低海拔園景地,又稱畢缽羅樹(Pipal tree)。其原產地在中國大陸南方、中南半島和 印度半島等亞洲低緯度之亞熱帶地區,相傳釋 迦牟尼即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故佛教人士 常 視 之 為 神 樹 或 聖 樹 , 其 正 式 學 名 -F i c u s religiosa 中的religiosa 本意即為神聖的或宗教 的。由於葉片的特殊形狀,使得菩提樹極易被 辨識,互生、全緣、具長葉柄且表面光滑(呈革 質)的樹葉若似心形,在葉尖部位卻呈現長尾之 狀,此係菩提樹葉專有的特徵,春季新長出的 葉子為紅褐色,稍後再轉為鮮明的碧綠色澤,

葉緣則略有波浪起伏狀,葉脈分明,紋理清

晰;晚夏期間長成的隱花果,為無梗的扁球 形,常是兩兩並生,若剖開細睹的話當可看見 內有許多顆粒狀的小花,此正是隱花果之狀,

果實熟後呈暗紫色。

菩提樹株表平滑,直挺的株體可達十餘公 尺高,樹葉濃密使得樹冠略似傘形,十分優 雅。葉片雖然會於深秋、寒冬時掉落下來,化 為春泥更護花,但落葉比例不高,不致於如同 欖仁或木棉等樹種般的有枝椏光禿的蕭瑟感,

果實亦不致如同大量掉落的茄苳樹果實一般,

會造成地面髒污,乃極佳的庭園景觀樹種。過 去,因其木材可製成各種家具器物,故曾被業 者栽植為伐取木材用之樹種,但現已木工業界 已較少再以菩提樹的樹材來製做器物。菩提樹 除了主要供作綠化造景、遮蔭乘涼外,亦甚適 合作為美化環境、維護生態用之行道樹,彰化

在東、西方皆普遍栽植的菩提樹

(2)

76

一○三年十二月號 / 四十卷 第六期 縣即將菩提樹選定為其縣樹。

性喜高溫和充足日照的菩提樹,最適合生 長於氣溫22-32 ℃的環境,越冬時溫度必須保 持於10℃以上,長期低溫容易導致其根部腐 爛,可想而知在常有豔陽照射的南台灣,菩提 樹必可長得愈為高狀,在高雄市的中央公園和 衛武營旁的紀念公園內,即種植有多株十餘公 尺高、廿餘年樹齡,樹幹相當粗壯的菩提樹(如 照片1-3附圖),而在秋冬季節必皆潮濕多雨的台 北市,倒甚少見到如此高大的菩提樹。由於其 根系較淺,以致菩提樹之保土能力稍差,不適

照片1 菩提樹(攝於高雄中央公園)

於低坡地之栽植,且遭遇颱風侵襲時易因風害 而倒伏,故宜選於背風處種植或在颱風來臨前 預先予以撐固。幼苗時期應予充分澆水,但又 宜有良好的排水環境,以避免根部長期泡水。

另有一種稱作「心葉榕」(學名Ficus rumphii,同 為桑科榕屬的植物)的樹種,因形態頗似菩提樹 遂又被稱作「假菩提樹」,但是心葉榕之葉尖稍 短,縱非專業中人,只要略為詳觀仍可區別。

舒 伯 特 名 曲 之 一 的 「 菩 提 樹」,其實並非常見於台灣的 菩提樹

或許不少人皆曾聽過奧地利作曲家-舒伯 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的名曲-

「菩提樹」(Der Lindenbaum,由德籍著名詩人 Muller作詞)而讚嘆不已,然而曲中的菩提樹卻是 原產於地中海沿岸,並已普植於中歐溫帶地 區、屬於椴木科的樹種,英文名為Linden或 Lime、學名則為-Tilia europaea,從其拉丁文 學名中的europaea一詞,便可了解該樹已是歐 洲地區極為常見的植物品種。

屬於高大喬木的椴樹,可以長逾20公尺之 高度,樹齡亦相當長,不乏有百齡老樹的「樹 瑞」,並極適合栽於庭院或作為林蔭大道的路 樹。其葉片若似心型、葉緣呈鋸齒狀,每逢初 夏時分即會怒綻出繁多的黃綠小花,同時散放 出沁人的香氣,聞之身心莫不暢快,花農屢利 用椴樹盛開的花朵以養蜂,釀製成風味獨特的

「椴樹蜜」。據實驗分析,椴樹花蜜含有一種 可對抗自由基特性的「類黃酮」,而該類黃酮 成分中的槲黃素(Quercetin)則具有提神和消炎的 功 效 。 另 有 一 種 大 葉 椴 樹( L a r g e - l e a v e d

(3)

照片2 菩提樹(攝於高雄中央公園)

Linden),若將它的內層樹皮搗平曬乾可用以書 寫,因為其拉丁文名稱為“liber”,且以該類樹 皮編組而成的書冊,拉丁文亦稱作liber,而此一 詞彙正是圖書館(library)一詞的由來。

德國首都-柏林有條「椴樹大道」(Unter den Linden,德語原意為椴樹下,但國內的媒體 和書籍都已慣稱之為「菩提樹大道」),道路兩 旁便是種植椴樹,乃是一條寬達60公尺、全球 知名的八線通衢大道,過去的德意志帝國時 期,高層將帥經常親臨此一大道進行閱兵。這 條「椴樹大道」是東西向的衢道,東起巴黎廣 場(Pariser Platz)、西迄布蘭登堡城門,是柏林市 中心的交通樞紐和首屈一指的景觀大街。至於 年僅31歲便告瞌目辭世的舒伯特,生前並未抵

臨過柏林的椴樹大道,只是純因樹形優美、飄 傳陣陣香味的椴樹而啟廸其作曲的靈感,爰將 曲名喚為“Der Lindenbaum”。

兩種不同的菩提樹,為何竟會 取為同名,實係源自於日本學 者-近藤朔風之粗譯

前 一 章 節 所 述 , 舒 伯 特 名 曲 “D e r Lindenbaum”(英文歌名為The Linden Tree)在德 文語意中,應該是「椴樹」,為何會被譯成為 菩提樹呢?這首歌曲實非由國人直接自德語歌 曲譯成的,而係輾轉譯自日本。在日本推行維 新運動後的明治42年(1909年),其「文部省」為 了推展現代化音樂教育,爰大幅引進世界名曲

(4)

78

一○三年十二月號 / 四十卷 第六期

並譯成日本歌,“Der Lindenbaum”譯為日本 歌時,歌名則以漢字書寫為「菩提樹」,未久 又被我國音樂界人士在不更動歌名的情況下轉 譯過來,以致有此小誤。為何僅說是小誤而非 大謬呢,乃因為並非完全不對,其因安在哉?

長久以來,椴樹一直被日耳曼族裔視為是 代表愛情與幸運之女神-媞里婭,中歐地區的 日耳曼村落便常會栽植椴樹,並於每年五月上 旬聚眾在椴樹下舉行慶典,眾人手舞足蹈,快 活萬分。在大眾眼中“Der Lindenbaum”彷彿 是媞里婭女神的化身,因為菩提正是神佛的代 稱,所以當時翻譯該首名曲的日本學者-近藤 朔風,遂將“Der Lindenbaum”譯成了菩提樹 (另一說法則是近藤朔風被同樣皆是近乎心形的 葉子而誤導,爰將椴樹誤為是日本原已有之的菩

提樹),而該菩提樹則和在亞洲更普遍,英文名 為Botree或Pipaltree的菩提樹大不相同。由於其 名稱易致混淆但又已是約定俗成之事,故遂有人 將Der Lindenbaum之樹稱作是「西洋菩提」,

另在希臘神話中亦有關於椴樹的美麗故事,使希 臘人同樣視椴樹為愛情和婚姻的表徵。

對音樂中人而言,歌謠中的真正樹名似乎 並不重要,因此幾乎所有人皆將佛陀悟道所在 的菩提樹,和舒伯特著名歌曲的菩提樹,錯認 為是同一樹種了。至於英文名為Botree的菩提 樹,係原生於亞洲且適植於亞熱帶,在緯度不 低的德國實則並不多見。

非屬同科近親,卻常令國人混 淆莫辨的植物或蔬果

除了上述原本各是不同科、屬的菩提樹和 椴樹,容易被國人混淆之外,在植物界當中國 人另則屢將楓樹和楓香混為一談,或誤將葉形 相近的楓樹和楓香認為是同科的近親,實際上 兩者乃異科、異屬,且連果形和生態特性皆有 甚大的差別。例如,楓樹為無患子目的槭樹科 (Aceraceae)、楓樹屬(Acer),葉序對生、翅果,

且僅有少數種類為常綠,其餘在寒冬時會轉紅 並 落 葉 ; 楓 香 則 為 金 縷 梅 目 的 金 縷 梅 科 (Hamamelidaceae)、楓香屬(Liquidambar),葉序 互生、蒴果且視種植地的標高而呈常綠或落葉 之型態。其他因外形接近以致容易造成誤認的 植物實在多不勝數,如菠蘿(指鳳梨)和野菠蘿(林 投 樹 之 俗 稱) 、 石 榴 和 番 石 榴 、 茱 萸 和 山 茱 萸……等,多數在原有植物名前冠上「野」、

「番」或「山」字者,其實皆是不同的種類。

更有趣的是,歐洲水手初抵美洲並嚐到鳳

照片3 菩提樹(攝於高雄衛武營運動暨紀念公園)

(5)

梨的美味時,因不識其種類、名稱,乃因其狀 似松果、味勝蘋果而稱之為“Pineapple”;另 外,歐人初嚐原係產於馬來半島的蓮霧時,亦 由於不知其名,而因蓮霧表面帶有蠟質,故稱 為“Wax-apple”(意為蠟面蘋果),事實上鳳 梨、蓮霧和蘋果可皆差得太遠了!

結語

菩提樹早在數萬年前便已生長於中國大陸 的華中、華南,從其源自佛教典故的樹名,當可 推知應是在東漢中期之後才被定名,並取代了原 有的稱呼,蓋佛教係於東漢時期始由天竺傳入中

土,此應無有疑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乃唐 朝「禪宗門派」六祖-惠能大師將同門的神秀大 師原作偈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改寫而成的,佛界高僧視菩提樹為聖樹,而超脫 凡俗之菩提神佛,意念更不為樹形所繫固。但則 冀盼我農林領域中人或國人大眾,於覽讀拙文後 能明瞭佛陀得道所在處的「菩提樹」,和舒伯特 所作名曲的「菩提樹」,雖然同名實係大不相 同。若是未明其理,反有因詞害義之誤解,縱非 專業或學界中人亦宜慎思、明辨,方不致於造成 馮京馬涼之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毘舍佉沙門般闍羅子於講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復應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內。修諸苦行。滿足六年

有七寶船亦在其中。而諸眾生自在遊戲。其樹林間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寶而

 若有佛子善修行  清淨之法滿足心   一切眾生慈悲心  柔軟之心為菩提 

 設入眾會  則為導師  是菩薩者   十方聞名  於法無礙  猶如巨海 

(02)《W1》-《W10》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當於一切有情

(主法云) 一心奉供。一真法界。映現修羅。四趣所銜。種種勝劣。各及眷屬。惟願現人 天身。作佛子眾。受法施食。為菩提因。盡未來際。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