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論文學與藝術》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民 90,頁 1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論文學與藝術》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民 90,頁 111。"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56

第五章 結論

古今中外的繪畫史上,人的情感經驗與存在情境始終是所有人類關懷的共同 核心。而且,藝術史上有許多著名藝術家,他們所以會發展出獨特的新風格與新 技法,往往不是單純為了獲得新的視覺或美學風格,而是為了要有效地表現既有 畫風未曾充分表顯的情感經驗與存在情境。換句話說,形式不是為了單純地創新 風格,而是為了人的情感經驗與存在情境而存在。

「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是創作者對於生活周遭,觀察自然的反應與情緒,

期望透過水墨的審美理論與表現型態,進行畫面的試驗,以暈染的半自動性技 法,為創作者自身水墨畫的作品,開拓不可預測的可能性。誠如艾倫‧凱(Dr.Alan Kay)博士曾經說過:「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創造它」1

真正的藝術家或作家不是只能生動的描繪自然景物,他必須創造“第二自 然”,第二自然從本質論就是藝術家的精神產品。創作作品必然以人類為主體,

進而主導客觀自然的結果。郭沫若說:「藝術家不應該做自然的孫子,也不應該 做自然的兒子,是應該做自然的老子。」其言正是此意。

「水澤灘」系列作品以描繪自然為主軸,藉由“遊”的自我意志,關懷天下 事,從細微的角度觀察各種現象,許多現象也許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卻是獨一無 二的藝術創作者主客觀的心靈產物。

藝術是自我感覺,自我靈魂的倒影。藝術家透過內心的詮釋與抒發,將自身 的創作觀念表現出來。所謂「一切唯心造」繪畫裡的永恆性,不外乎是「心」的 詮釋,筆者便是藉由心靈脈動的痕跡把眼睛所見與不能見的事物,運用「情」與

「景」的交融境界,表達對生活虔敬者的歌頌,以及現今社會的人們所反映的狀 態。

水墨繪畫根植於中國文化的美學基礎,綜合著儒家思想,於畫中顯示人性,

陶情養性,而且水墨繪畫不單止一種文化藝術,更是一種特有的語言!透過這種 語言,表達畫家的意識和感受。也就是創作作品要使人「看此畫生此意。」

任何藝術的最終歸依畢竟是人的情感經驗與存在情境。事實上,一旦忽視這 兩者,一切觀念與形式都將架空,而無所依附。在進行藝術探討的過程中,形式

1

Dr.Alan Kay,founder of Xerox PARC, (accessed Jan.28,2003)

(2)

57

風格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但若將這種風格當做藝術最終的目標,藝術將有空洞 化的危機。「水澤灘」系列作品中所選擇的題材都是平凡且不起眼的景致,亦或 對於自然的匆然一瞥,景象透過心靈的內化,同時也反映出創作最原始的模仿。

藝術美是指藝術作品的美。它來自於客觀現實的生活,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非 常強調以自然為師,在畫論中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提及張躁所說:「外 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最早文人畫中,統一主客觀理論的名言。自然美豐富而生 動,是藝術家創作的泉源,因為在自然之中,客觀的生活事物是想像的土壤,它 孕育創作者的激情,推動創作者的技巧發展。因此,外師造化之後,仍需經由作 者的吸收感觸,加以咀嚼消化,而後哺育出精心的作品。高爾基2說:「因為人不 是照相機,不是給現實拍照。」3齊白石說:「採花辛苦蜜方甜」採花的過程是自 然美的體會,而醞釀出來的蜜,則是藝術美的錘鍊。4

「藝術中最珍貴而無可替代的特質是什麼?」應該是「展現或暗示人類情感 經驗的最高極致」。實際上,人活著不管表面上在追求的是權力、財富、知識或 真理,最終都是將這些表面上的成就轉換成一種情感狀態,或一種情感上的安慰 與倚靠。而權力、財富或知識,只不過是人達致一種極致性情感經驗的不同手段 而已。如果把藝術的最終目的定位在「展現或暗示極致性的情感經驗與內涵」 藝術便成為人類追求與表現極致性情感經驗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在「水澤灘」系 列作品中我試著從自然的觀察中探索生命的本質,蒐集自然物象的現實景象,透 過思考與反省,從繪畫虛實的氛圍中,焠鍊繪畫語言,將個人對燃與生命的感受 與創作連結,企圖探索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悟。

創作過程中,主觀指的是創作者的審美理想與思想情感;客觀指的是生活的 內容,主觀是主導,客觀是基礎,兩者互相結合而產生意象,經由文字語言的轉 換傳遞,才產生了藝術作品。鄭板橋把畫竹過程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 中之竹,即是由客觀之自然,經由作者內心之感情而形成的作品。亞里斯多德:

「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於美的東西與藝術作品裡,原來零

2

馬克西姆·高爾基(俄語:М ак сим Горьк ий,原名 А л ек сей М ак симович П ешк ов,1868 年 3 月 28 日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1936 年 6 月 18 日逝世於莫斯科)是一位俄羅斯作家。

3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論文學與藝術》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民 90,頁 111。

4

楊辛,甘霖著《美學原理》台北:曉園出版社,民 80,頁 185-195。

(3)

58

散的因素結合成為統一體。」5由此,一件作品是否真正反映創作者的心境與時 代,合乎創作者的情感,應該是更值得觀照的地方。

傅抱石在其畫論中談到:「由於時代變了,生活,感情也跟著變了,通過新 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筆墨技法的基礎之上,大膽地賦以新的生命,

大膽地尋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們的筆墨能夠有力地表達對新的時代、新的生活 的歌頌與熱愛。換句話說,就是不能不要求"變"。」縱使「水澤灘」系列作品中,

陳腐老舊的文人畫筆墨仍被保留,但是假使能將筆墨的痕跡,論作承載著創作者 思想的載體,或許更能反映創作者個人的意識,從而探索另一種水墨發展的契機。

5

同上注,頁 19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生命及 品德教 育科 英文科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 文章出處:《總統的品格》 .寫樂文化出版/

在混凝土科技發展方面,則邀請日本東京大學野口貴文教授與中國北京建築大 學宋少民教授等國際知名混凝土工程學者,對於「Challenge to Regene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今存《莊子》33 篇,乃經西晉.郭象(?-312)整理之校本,篇目章節與漢 代所見版本不同。唐.陸德明(約 550-630)《經典釋文.叙錄》云:「《漢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