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探討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兩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二、探討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兩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研究架構、研究樣本的選取、研究工具的選 擇、研究實施的程序及資料處理的方法等。茲分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並配合研究動機與目的,設計本研究的架 構,以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 焦慮憂鬱情緒的現況及關係。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3-1。

3-1 研究架構圖 生涯決定困難

缺乏動機 不知如何取得資料 猶豫不決 資料來源不可靠 錯誤觀念 內在衝突

不清楚決定步驟 外在衝突

對自己認識不足 文化及環境因素 職業資料不足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生涯計畫 目標選擇

生涯資料的蒐集 職業的自我評量 問題解決

能力與人格自我評量 背景變項

年級 性別 入學管道 就讀類組 有無生涯課程 決定狀態

情緒健康

焦慮情緒 憂鬱情緒

(2)

本研究除背景變項(包括年級、性別、國中升高中之入學管道、

就讀類組、高中時有無接觸過生涯規劃課程、決定狀態)之外,尚包 含三個變項,分別是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焦慮憂鬱情緒。

所有相關變項的定義於第一章第三節之名詞釋義有詳細說明,茲將本 研究架構的內涵說明如下:

一、以背景變項為自變項,以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焦慮憂 鬱情緒為依變項,分別探討在依變項上的差異情況。

二、探討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兩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

三、以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為自變項,焦慮憂鬱情緒為依變 項,探討對焦慮憂鬱情緒之預測力。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93 學年度就讀台北市及台北縣之普通高中或完全中學 高中部之高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 樣方式,共選取8 所高中(其中台北縣有 1 所,台北市有 7 所)之學 生為正式樣本,剔除作答不全、不認真作答或填答一致性、規則性答 案等有明顯反應心向的廢卷之後,得有效樣本910 人,其中男生 449 人,女生461 人,平均年齡 16.79 歲,樣本分佈情形如表 3-1。

另外為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比例,將受試者基本資料整理 如表3-2。

由表3-2 可以看出,以年級來看,高一學生 303 人,百分比 33.3%,

高二學生315 人,百分比 34.6%,高三學生 292 人,百分比 32.1%。

以性別來看,男生449 人,百分比 49.3%,女生 461 人,百分比 50.7%。

以國中入學高中管道而言,申請入學學生201 人,百分比 22.1%,

登記分發入學學生657 人,百分比 72.2%,其他管道學生 52 人,百 分比5.7%。

(3)

以就讀類組而言,社會組學生395 人,百分比 43.4%,自然組學 515 人,百分比 56.6%。以是否上過生涯規劃課程而言,沒有的學 273 人,百分比 30.0%,有接觸過相關課程的學生 637 人,百分比 70.0%。

3-1 有效樣本之性別、年級、學校分佈表

年級 社會組 自然組 小計

社會組 自然組 小計 年級 小計

各校 合計 高二 11 11 22 21 3 24 46 北縣新店

高三 0 51 51 0 15 15 66 112 高一 7 14 21 13 6 19 40 高二 0 24 24 0 13 13 37 北市明倫

高三 14 0 14 28 0 28 42 119

高一 9 29 38 0 0 0 38 高二 0 15 15 0 29 29 44 北市成淵

高三 0 0 0 0 26 26 26 108

高一 1 14 15 10 7 17 32 北市和平

高三 21 0 21 20 0 20 41 73 北市南港 高二 12 16 28 22 6 28 56 56

高一 9 13 22 15 5 20 42 高二 22 22 10 10 32 北市南湖

高三 19 19 5 5 24 98

高一 5 7 12 6 1 7 19 高二 0 18 18 0 9 9 27 北市中崙

高三 0 20 20 0 6 6 26 72

高一 22 26 48 56 28 84 132 高二 16 23 39 24 10 34 73 北市陽明

高三 0 0 0 53 14 67 67 272

合計 127 322 449 268 193 461 910

以決定狀態而言,其中迷失方向型的學生154 人,百分比 16.9%;

焦慮型未定向的學生150 人,百分比 16.5%;探索型未定向的學生 366 人,百分比40.2%;他主定向的學生 93 人,百分比 10.2%;自主定向 的學生147 人,百分比 16.2%。探索性未定向的學生所佔比例最高。

(4)

若將迷失方向型、焦慮型未定向、探索型未定向三類視為「未決定 群」;而他主定向與自主定向視為「決定群」,可以發現有 73.6%高中 生是屬於尚未決定未來方向,比例將近四分三,只有26.4%的學生是 已決定未來方向。

3-2 受試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背景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高一 303 33.3

高二 315 34.6

年級

高三 292 32.1

449 49.3

性別 461 50.7

申請入學 201 22.1

登記分發入學 657 72.2

國中入學 高中管道

其他 52 5.7

社會組 395 43.4

就讀類組

自然組 515 56.6

273 30.0

是否曾上過

生涯規劃課程 637 70.0

迷失方向 154 16.9

焦慮型未定向 150 16.5

探索型未定向 366 40.2

他主定向 93 10.2

決定狀態

自主定向 147 1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配合本研究之目的及需要,選取適當之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 之工具為「個人基本資料表」「生涯決定困難量表」「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預期量表」與「曾氏心理健康量表」,茲分述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表

包括年級、性別、國中升高中之入學管道、就讀類組、高中時有

(5)

無接觸過生涯規劃課程、決定狀態。

國中升高中之入學管道分為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入學、其他三大 類,其他是指不屬於上述兩類主要入學管道,所佔比例較少之入學管 道,例如體育班、音樂班等或直升入學方式。

就讀類組分成社會組與自然組兩大類,也就是文科與理科之大致 分法,自然組部份不作所謂第二類組及第三類組之區分。

高中時有無接觸過生涯規劃課程,由於各高中做法不同,有開設 選修課程或融入相關課程等方式,因此請學生自行判斷,主要是想了 解學生主觀上認定有或無接觸生涯課程之比例。

決定狀態為「生涯決定困難量表」之一部分,根據Marcia(1966)

的青少年認同狀態的分類而來,她將認定狀態分為四種:自主認定

(achievement)、他主認定(foreclosure)、尋求認定(moratorium)、

認定混淆(diffusion)。本研究中,主要在調查學生的生涯發展定向情 形,參考田秀蘭(民90)之分類方式,將「尋求認定」者分成了兩 種類別,焦慮型的未決定和探索型的未決定。因此所有受試必須在五 個選項中做單一選擇,這5 個選項表示五種不同的決定狀態或認同發 展:

(1)迷失方向(Identity diffusion)「我還不確定以後要做什麼,

而且也不需急著決定,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

(2)焦慮性未定向(Anxious type of indecision):「我尚未決定 職業方向,但即使是有足夠的探索,我也覺得很難決定。」

(3)探索型未定向(Explorative type of indecision):「對將來要 從事的職業方向,我正感到疑惑,主要是因為探索還不夠。」

(4)他主定向(Foreclosure):「我沒有經歷過困惑或無法決定 的階段,但我知道以後要做什麼。」

(5)自主定向(Identity achievement):「經過一陣子的懷疑及思 考之後,現在已經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

二、生涯決定困難量表

(6)

本量表為田秀蘭(民 90)根據 Gati 等人(1996)所列的 44 個困 難,經過翻譯成為中文版量表,再增加針對臺灣文化背景因素所編擬 6 個題目,因此全量表共有 50 題。

依據Gati 等人(1996),這 44 個題目代表 10 種個別的問題型式 且包含在三種主要的生涯困難類別內。

第一類,尚未準備就緒(Lack of Readiness),又包括三種困難:

(1)缺乏動機(lack of motivation)(2)猶豫不決(indecisiveness)

(3)錯誤觀念(dysfunctional beliefs)。

第二類,各方面訊息不足(Lack of Information),包括四種困難:

(1)不清楚決定的步驟(lack of knoeledge about the step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2)對自己認識不足(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3)職業資料不足(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various occupations)(4)不知如何取得資料(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ways of obtain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第三類是訊息不一致(Inconsistent Information)是下列的結果(1)

資料來源不可靠(unreliable information)(2)內在衝突(internal conflicts)(3)外在衝突(external conflicts)。

經過樹狀群聚分析處理後,本研究中量表分成四大類困難計分,

分別是:第一類「尚未準備就緒」,包括三種困難:(1)缺乏動機:

1-3 題,(2)猶豫不決:4-7 題,(3)錯誤觀念:8-10 題。第二類「各 方面訊息不足」,包括五種困難:(1)不清楚決定的步驟:11-13 題,

(2)對自己認識不足:14-21 題,(3)職業資料不足:22-25 題,(4)

不知如何取得資料:26-27 題,(5)資料來源不可靠:28-33 題。第三 類「訊息不一致」,包括(1)內在衝突:34-40 題(2)外在衝突:41-44 題。第四類「文化及環境因素」:45-50 題。

原量表受試者是依據他們在每一個困難題目上知覺到的困難的 程度由1 至 9 評分,在正式施測前請高中生閱讀過題目形式,認為 9 點評分法太複雜,因此正式施測時是改由1 至 5 評分。分數越高代表 困難越高。

(7)

本量表經田秀蘭(民90)以 307 位大學生為樣本,所得到的內 部一致性Cronbach α 係數介於.51 至.91 之間。效度分析採用因素分析 的方法,對已決定未來方向的學生而言,因素1 的分量表是和訊息有 關的例如決定步驟的資訊、自我資訊、職業訊息、獲得額外訊息和不 可靠訊息;因素2 包括準備分量表、猶豫不決和錯誤觀念;因素 3,

稱之為衝突(Conflict),包含三個分量表:動機、內在衝突和外在衝 突;這三個因素大約佔整體變異量的64.43﹪。對未決定的學生進行 因素方分析的結果和已決定學生的結果類似,因素1 包括同樣的五個 和資訊有關的分量表,再加上準備度類中的猶豫不決;因素2 是內在 與外在衝突;因素3 包括準備類中的動機和錯誤觀念,這三個因素佔 整體變異量的63.06﹪。除了因素分析外,進行樹狀群聚分析處理後,

也就是最後本研究中所採用的困難計分的分類方式。

3-3 生涯決定困難量表各分量表之題數、平均數、標準差與 Cronbach α 係數

(n=227)

題數 題號 平均數 標準差 Cronbach α 尚未準備就緒(R) 10 31.60 5.41 .54

缺乏動機(R1) 3 1-3 8.65 2.91 .62 猶豫不決(R2) 4 4-7 13.22 3.28 .64 錯誤觀念(R3) 3 8-10 9.73 2.55 .48 各方面訊息不足(L) 23 72.48 16.89 .94

不清楚決定的步驟(L1) 3 11-13 9.08 2.95 .82 對自己認識不足(L2) 8 14-21 25.36 7.07 .88 職業資料不足(L3) 4 22-25 13.29 3.61 .85 不知如何取得資料(L4) 2 26-27 6.27 1.95 .71 資料來源不可靠(L5) 6 28-33 18.48 4.64 .81 訊息不一致(I) 11 32.74 6.58 .71

內在衝突(I1) 7 34-40 21.51 4.05 .52 外在衝突(I2) 4 41-44 11.23 4.20 .87 文化及環境因素(C) 6 45-50 18.63 4.52 .68

總量表(50 題) 50 155.44 26.86 .92

另外,經過陽明高中 227 位同學預試結果,各分量表之平均數、

(8)

標準差與Cronbach α 信度係數如表 3-3 所示,Cronbach α 介於.48 與.94 之間,全量表為.92。

三、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

原量表是Taylor 和 Betz 於 1983 年,依 Crites(1965)所提出的 生涯成熟模式(model of career maturity)中的五項生涯選擇能力

(career choice compentencies)所編成的,此五項能力為:(1)正確 的自我評量(accurate self-appraisal)(2)職業資料的蒐集(gathering accupationl information)(3)目標的選擇(goal selection)(4)未來計 畫的擬定(making plan for the future)(5)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原量表共有50 題,以上的五項因素中,每一因素各佔 10 題。該量表 主要是測量受試者面對50 項生涯決定任務,對自己解決此項任務之 能力的信心程度。

陳金定(民76)參考原量表,並且彙整高中學生需求編訂而成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CDMSES),用來探討高中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適合於高中 學生。量表的修訂過程包括:翻譯原量表,編擬新題目,增添題數,

最後確立預試量表。而正式量表共分六個因素,原量表中的「自我評 量」此因素,在修訂的量表中分為兩個因素,分別為『職業的自我評 量』以及『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各因素的題項以下列說明之:

因素一「生涯計畫」:題目1、3、4、8、10、13、17、34、38、42、

44、45,共 12 題。此因素佔總變異的 61.4﹪。因素二「目標選擇」:

題目6、7、9、11、12、14、30、33、35、43,共 10 題。此變異佔 總變異的6.6﹪。因素三「生計資料的蒐集」:題目 2、16、18、21、

22、26、29、37、39,共 9 題。此因素佔總變異的 4.6﹪。因素四「職 業的自我評量」:題目20、24、25、27、32、40,共 6 題。此因素佔 總變異的4.2﹪。因素五「問題解決」:題目 15、19、23、31、41,

5 題。此因素佔總變異的 3.8﹪。因素六「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題目5、28、36,共 3 題。此因素佔總變異的 3.5﹪。

(9)

因此正式量表題目共有45 題,主要目的是測量受試者面對生涯 決策任務時,對自己解決此項任務之能力的信心程度。正式量表共分 為六個分量表,包括:(1)生涯計畫(2)目標選擇(3)生涯資料的 蒐集(4)職業的自我評量(5)問題解決(6)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 量。得分越高表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預期程度越高,也就是對做生涯 決定的信心程度越強。本研究以「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的得 分來表示此一指標。分數愈高,代表生涯自我效能愈高。

本量表在信度考驗方面,陳金定(民76)以 608 名高一學生為 受試對象,各因素之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 係數介於.63 至.90 之間,

全量表為.95;以師大附中男女各一班,110 名學生,間隔兩週進行重 測,得各因素之重測信度係數介於.69 至.83 之間,全量表為.85。

3-4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各分量表之題數、平均數、標準差與 Cronbach α 係數

(n=227)

題數 題號 平均數 標準差 Cronbach α

生涯計畫 12

1、3、4、8、10、

13、17、34、38、

42、44、45

40.26 8.98 .89

目標選擇 10

6、7、9、11、12、

14、30、33、35、

43

35.44 7.24 .88

生涯資料的搜集 9

2、16、18、21、

22、26、29、37、

39

29.34 6.81 .85

職業的自我評量 6 20、24、25、27、

32、40 21.54 4.43 .71 問題解決 5 15、19、23、31、

41 16.05 3.85 .65 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3 5、28、36 10.17 2.43 .61

總量表 45 152.79 29.13 .96

在效度考驗方面,陳金定(民76)以 347 位高一學生為樣本,

所得資瞭以因素分析法針對45 個題項進行效度考驗,發現:(1)本

(10)

量表所包含的六個因素總變異量佔84.1﹪,各因素佔總變異量的百分 比則是61.4﹪、6.6﹪、4.6﹪、4.2﹪、3.8﹪及 3.5﹪。(2)進行生涯 確定組及生涯不確定組在各因素上得分及分的平均數t 考驗,本量表 六個因素具有實質而合理的辨別效度,每一個因素,其平均數t 考驗 皆達p<.001 顯著水準。由以上二種效度考驗可知,本量表具有相當 滿意的效度。

本量表正式施測前亦請高中學生閱讀題目,因此記分方式由原來 5 個等級,0 至 8 的計分方式,修改為 5 點記分方式,請受試者依據 每題的敘述,給予1 至 5 信心程度給分,分數愈高,代表信心程度愈 高。

另外,經過陽明高中 227 位同學預試結果,各分量表之平均數、

標準差與Cronbach α 信度係數如表 3-4 所示,Cronbach α 介於.61 與 89 之間,全量表為.96。

四、曾氏心理健康量表

本量表係俞筱鈞與黃志成(民74)修訂自 William W. K. Zung

(1971,1965)所編製的 Zung’s Self-Adminitered Anxiety Scale 和 Zung’s Self-Adminitered Depression Scale,因此本量表包括焦慮和憂 鬱兩個分測驗,每個分測驗各20 題,作答採 Likert 式的四點量表計 分。

「焦慮量表」內容包含:緊張不安、恐懼、驚慌、精神崩潰、憂 慮、發抖、肉體疼痛、易疲倦、難以成眠、悸動、頭昏眼花、軟弱無 力、呼吸困難、麻痺、反胃嘔吐、頻尿、發汗、臉紅、失眠、惡夢。

「憂鬱量表」內容包含:悲傷、憂愁、憂鬱、煩悶、早晨症狀較 嚴重、早醒或睡眠中時常醒來、食量減少、體重減輕、性慾減低、便 秘、心悸亢進、疲勞、激動、遲滯、混淆、空虛、失望、躊躇不安、

過敏、不滿足、貶低個人、自殺的意念。

本量表以文化大學大一至大四107 位同學,相隔二個月的重測信 度係數兩個分測驗分別為「焦慮」是.70、「憂鬱」是.73;採用賴保禎

(11)

(民67)所編「身心健康調查表」之 N(憂鬱)及 O(焦慮)量表 做為效標,以文化大學地質系大一至大四同學為樣本,在同時效度方 面,焦慮量表為.60(n=158),憂鬱量表為.37(n=159)。由此可知,

曾氏心理健康量表的二個分測驗的信度及效度尚令人接受。本量表並 以十一所公私立大學學生1486 人為樣本,建立了大學生的百分位數 常模。

周文欽(民80)以景美女中及成功高中二年級學生各一班學生 107 人進行信度及效度分析。經統計結果顯示,隔兩週的前後測相關 係數為:「焦慮量表」是.79,「憂鬱量表」是.76,全量表是.81;內部 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分為別:「焦慮量表」是.83,「憂鬱量表」

是.70,全量表是.87。以「柯氏性格量表」(柯永河,民 78)中的「信 心」「自我強度」及「獨立」三個量尺的總分為「心理健康」的指標,

求其與「焦慮量表」的相關-.63,與「憂鬱量表」的相關為-.51,

與全量表的相關為-.56。

本量表作答採Likert 式的四點量表方法計分,受試者依據這一個 月內的情形在「從沒有或很少有」「偶然」「常有」「大半時間或經 常如此」四種狀況中選出一個與自己情況最符合之描述。填答完後依 據計分卡計分,劃紅線的題目由左至右給分4 至 1,SAS 題號:5、9、

13、17、19,SDS 題號:2、5、6、11、12、14、16、17、18、20,

其餘未劃紅線的題目,由左至右給分 1 至 4,最後計算出得分。得分 50 以下者為正常,50 以上者定義為「有焦慮或憂鬱傾向」;其中 得分在50-59 之間者,視為輕度焦慮(或憂鬱);得分在 60-69 之間者,

視為中度焦慮(或憂鬱);得分在70 分以上者,視為重度焦慮(或憂 鬱)

另外,經過陽明高中 227 位同學預試結果,各分量表之平均數、

標準差與Cronbach α 信度係數如表 3-5 所示,Cronbach α 係數「焦慮 量表」為.85,「憂鬱量表」為.81,全量表為.90。

(12)

3-5 曾氏心理健康量表各分量表之題數、平均數、標準差與 Cronbach α 係數

(n=227)

題數 平均數 標準差 Cronbach α 焦慮情緒 20 42.29 9.55 .85 憂鬱情緒 20 43.19 8.71 .81 總量表 40 85.48 16.90 .9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的實施程序以研究流程區分,茲將各階段分別說明如下:

一、蒐集相關資料及文獻,撰寫研究計畫

研究者在研究初期,廣泛閱讀教育心理相關文獻,並根據研究者 之興趣與實務工作之經驗整理,選擇相關研究子題,與指導教授商 談,確定研究主題之後,整理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研究計畫之撰寫。

二、選擇研究工具

考慮研究目的與研究設計,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四,其中「個人 基本資料表」為自編之外,其餘之「生涯決定困難量表」「生涯決策 自我效能量表」「曾氏心理健康量表」均為採用他人編製,具有良好 信、效度之量表。各量表除「曾氏心理健康量表」採用出版社之題目 卷之外,其餘量表印刷裝訂成冊,以便於閱讀及進行作答。另編寫施 測指導語,以使資料收集之進行能維持標準化之程序。

三、問卷施測與回收

聯絡有意願進行施測之高中,並於94 年 3 月上旬起以郵寄方式 寄出正式問卷與施測說明書。超過兩週尚未寄回之學校研究者則以電 話聯繫與提醒,全部問卷於94 年 4 月中旬回收完畢。

正式施測時為維持測驗情境之標準化程序,請各校商請具有相關 測驗背景之輔導教師協助資料之蒐集,並請利用較為完整之一節課進

(13)

行施測。除使學生能解除擔心之外,並對指導語說明,解答受試者的 疑惑,以符合標準化之施測程序。

施測程序請輔導教師在開始時,先向受試者簡單說明研究目的,

然後發下整份量表,確定每位學生都拿到量表之後,開始介紹測驗目 的、指導語及注意事項,確定受試者無疑問後,請受試者逐一勾選最 貼近自己的答案,不要有所遺漏。施測期間,若有任何疑問,可隨時 舉手發問。施測完畢,收回問卷。

四、問卷統計處理,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於4 月中旬開始回收,正式問卷回收後,剔除作答不全、

有明顯反應心向及沒有作答的廢卷,再將有效的資料輸入電腦,依各 研究工具的說明,進行計分工作。研究者開始進行問卷整理與輸入資 料,並將施測結果進行各項統計與分析,並將分析結果配合圖表做詳 實的呈現。

五、撰寫研究結果、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在進行統計分析後,根據數據歸納、解釋研究發現,於 94 年 5 月進行研究結果之討論與撰寫報告。

第五節 資料處理

問卷回收後,剔除作答不全、有明顯反應心向的廢卷,將有效問 卷的資料輸入電腦,以SPSS for Window 10.1 版套裝軟體進行各項統 計分析,並以α=.05 為顯著水準進行各項考驗。茲將本研究採用的統 計方法說明如下:

一、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有效樣本,在 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差異情形,回答 研究問題二,並考驗研究假設一至三。

(14)

二、以典型相關統計法,探討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情 形,並考驗研究假設4-1。

三、以多元逐步迴歸統計法,探討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對焦 慮憂鬱情緒之預測力,並考驗研究假設5-1 至 5-2。

數據

表 3-5  曾氏心理健康量表各分量表之題數、平均數、標準差與 Cronbach α 係數 (n=227)  題數  平均數  標準差  Cronbach α  焦慮情緒  20 42.29 9.55  .85  憂鬱情緒  20 43.19 8.71  .81  總量表  40 85.48  16.90 .9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的實施程序以研究流程區分,茲將各階段分別說明如下: 一、蒐集相關資料及文獻,撰寫研究計畫  研究者在研究初期,廣泛閱讀教育心理相關文獻,並根據研究者 之興趣與實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 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 都有全 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 斷自學、思考、探 索、創新和應變。」.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

本章將對 WDPA 演算法進行實驗與結果分析,藉由改變實驗的支持度或資料 量來驗證我們所提出演算法的效率。實驗資料是以 IBM synthetic data generator

股市預測在人工智慧領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我們的研究使用混合式的 AI 以預測 S&amp;P 500 芭拉價值指標和 S&amp;P 500 芭拉成長股之間的價值溢價;S&amp;P 600 小

並且利用裂紋感測器兩端支腳張開與閉合時電壓訊號的改變,量測梁 的上下端所承受的彎矩應變。此外運用應變規與 LVDT

(二)衛生技能實作共三站測試,包括化粧品安全衛生之辨識 40 分,消毒液和與消毒 方法之辨識及操作 45 分,洗手與手部消毒操作 15 分,總分 100

本人在思考如何公正客觀地測出學生在修課前後的 SDL 能力時得知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SDLRS)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