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文摘要

佛光山星雲大師一生做了無數弘揚佛法的事業,尤其是,留下了許多膾 炙人口的智慧法語,他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仿照明代洪應明《菜根譚》

的形式,提供世人智慧的法寶。明代《菜根譚》以儒道智慧為主,星雲大師

《佛光菜根譚》加上了佛教的智慧;前者以服務的人生觀道盡處事的技巧,

後者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然因星雲大師不以佛法高人,不談 鬼變神通,所說竟與《菜根譚》表面上無大差別。其實,在大乘佛法之中,

入世與出世本就不予分別,都是菩薩淨土以及成佛道場,閱讀星雲大師《佛 光菜根譚》,理解之、詮釋之、分享之,正是自己成長與結緣大眾的美事。

關鍵字:慈悲 結緣 平常心 做事 菩薩 成佛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

杜 保 瑞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教授

(2)

A Book Review: Humble Table, Wise Fare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bstract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of Fo Guang Shan has spared no efforts in his life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Particularly, he bestowed many highly praised and wise Dharma words. His selected works of Humble Table, Wise Fare, modeled on The Caigentan by Hong Yingming in the Ming dynasty, offers the wise Dharma gem to many. The Caigentan of the Ming dynasty is based on Confucian wisdom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ble Table, Wise Fare has added the wisdom of Buddhism. The former uses a life perspective of being of service to others to bring forth skills in business, and the latter with Prajñā wisdom and bodhicitta to illustrate the wisdom of attaining Buddhahood.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never used the Dharma to feel superior, nor talked about ghosts and supernatural powers. All that he speaks of is not much different to The Caigentan on the surface level. In fac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ranscendental and the worldly in the teachings of Mahāyāna as both are considered pure land of bodhisattvas and palaces of cultivation in attaining Buddhahood. Upon reading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ble Table, Wise Fare, through its understanding, interpretation, and sharing, it is indeed wonderful to self- develop and make affinities with others.

Keywords: compassion, creating affinities, ordinary mind, in business,

bodhisattva, attain buddhahood

Duh Bau-Rue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3)

一、前言

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是他隨手寫來的人生小品,仿照明朝士人 洪應明的《菜根譚》著作。《菜根譚》之作,以精鍊的語言,道盡人間世的 深刻體驗,是讀書人不可或缺的人事智慧寶典,是以儒道智慧為究竟的世間 法哲學。而星雲大師則是以佛教的思想教導為人做事,以出世的智慧做入世 的事業。兩者之間,語言的表現形式是極為相同的,而文字上的差異也不大,

若非熟知儒釋道三教的義理同異者,也不易察覺。

本文之作,以對大師文字的閱讀心得為寫作的形式,落實大師文字的義 理,展現筆者個人的悟解程度,材料為《佛光菜根譚第一冊.做人處事結緣 篇》,然此篇文句眾多,筆者選錄其中筆者較有感悟的句子進行討論疏解,

俾使自己受益,並與大眾分享。

二、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第一冊〈做人處事結緣〉篇閱讀心得

以下之標題及其編號是筆者為之,《佛光菜根譚》文後的阿拉伯數字編 號是原著本身的編號,以下文字來自網路上的《星雲大師全集》。1

(一)說人心:內在充實了,就無畏艱難,遭受打擊,只會使成 就更高。

人,要像皮球一樣,打擊越大,跳得越高;

心,要像麵糰一樣,揉搓越柔,韌性越強。(005)

做事情是需要意志力的,因為人很容易退縮放棄,做事情就是要讓社會 變好,要改善不良的現況,所以會面臨困難的挑戰,一旦沒有意志力,遇難 就停頓,事情也就做不出來了。「打擊」就是做事情時遇到的困難,「皮球」

1. 參見: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list.jsp

(4)

一打反而彈高,因為裡面氣體飽滿,這就像人立定志向、意志堅定地面對困 境時的心理狀態,在遇難之時,成功遙不可及,事情紛至沓來,但是堅定意 志,正面迎上,無論橫逆多大,都不會動搖,甚至困難愈大,內心的堅定就 愈大,如此必有成功的一天。

做事情的時候要與人為善,寬心待人,人相處好了,事情也就容易辦了,

人相處不好,做事會增加很多無謂的阻力,所以待人之心要柔和,人有過,

莫惡口傷他,人怒我,莫惡言相向,遇橫逆要更加謙柔,這樣才能化解阻力,

這種柔軟之心,其實是更堅強的力量,心智的堅強。

(二)說慈悲與人緣:慈悲才獲得人生的意義,人緣為你帶來生 存的空間。

人可以無錢,但不能沒有慈悲;

人可以無勢,但不能沒有人緣。(009)

人生在世,求一個活路,吃飯住房樣樣需要金錢,若無金錢,生活將無法 處理,自己就過不了日子,當然,金錢的概念可以轉換為物質資源,破房子、

簡陋的衣褲、廉價的食品,有了這些,也還不至於餓死,但這從社會世俗的角 度來說也就等於沒錢了。人可以沒錢,但不能沒有慈悲。為什麼?人沒錢只是 日子清淡,人沒有慈悲就是人生無路了,因為沒有慈悲就等於沒有人緣、沒有 朋友,如此自己也就沒有生路了,因為你自己不主動關心別人,別人就不會主 動關心你,一個人沒有助力、沒有奧援,也就是沒有生路了,做人處於飄蕩失 據的窘況中。慈悲就是無條件對他人的關懷與行動,主動關懷,人都是在社會 中生活,人與人互不關心,則人情就枯萎,別人受不到滋潤而枯萎,自己也會 因為沒有交流而枯萎,打破這一切冷漠的開口,就在自己的慈悲心中。

勢是社會資源的擁有,沒有廣大的社會資源固然不易在社會呼風喚雨、

(5)

心想事成,但這並不妨礙一個人為人的尊嚴與價值,做人首先做好自己,然 後在與人互動中對別人有用,只要相處過的人都願意與自己親善,自己的日 子就過得去。人緣就在與人親善中完成,一個人有了自己又有了朋友,人生 就可在期待中開展,無可限量。

(三)說快樂與友誼:懂道理才能快樂,珍惜善待才會得友誼。

不明理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

不惜情的人,永遠獲不得友誼。(020)

快樂是沒有憂愁的結果,憂愁是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的表徵,做人 要知道大環境小環境的林林總總,要知道自己的個性特性能力使命,要知道 環境的現實態勢易不易為,這些就是要懂道理。道理自然是千頭萬緒,但靜 下心來,少欲望、多理想,道理便易明,把事情想清楚從而從容應對,自然 沒有愁苦憂煩之事。但是,人要明理是不容易的,多半被自己的欲望打敗,

所以明理之前要寡欲。

友誼是人生的珍寶,人是在友誼中定位了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友誼就是 與他人的互動,人與人之間有良好的情誼便是友誼,友誼的維繫端在真誠,

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始終有一顆關愛別人的心,才會持續維繫良好的友誼。

關心是要付出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捨不得給的人,情誼就不能維繫了,

所以惜情的前提是關愛與捨得。

四)說貧窮與福德:與人結緣人生才會富裕,善緣越多才會福德 愈深。

不肯結緣,人生會越來越貧窮;

肯結善緣,福德會愈來愈深厚。(021)

(6)

貧窮有金錢的貧窮也有生命意義的貧窮,金錢的貧窮來自於沒有工作,

意義的貧窮來自於沒有事做,沒有工作是因為沒有人用你或跟你合作,沒有 事做是因為自己沒有理想,不想做有意義的事情。與人結緣,要有善意,緣 分才建立得起來,有了人緣自然會有工作,有工作就會有生活的津貼,就有 錢了。有理想的人時時做對社會、對他人有意義的事情,這些都要與人互動,

與人結緣,人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時,自然生命有朝氣有精力,心靈就是富 足的。

一個人手裡有錢能濟助別人,心理富裕能幫助別人,既能助人自然人緣 會好,人緣好就是講話有人聽、做事有人幫,這樣自然是福德深厚的人了。

原來,人生的意義就在結緣,結善緣,也就是助人,助人,就得人家的真心 對待,有人真心待你,這就是你的福德,有福德的人生活在一個溫馨互通、

善意進展的人生狀態中。這個道理,不就是行菩薩道嗎?

(五)說做事與歡喜心:多做事才會有能力,多發心就能多歡喜。

天下事,越不做越不會做,以致永遠不會做;

菩薩行,越發心就越歡喜,以致永遠不退轉。(024)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老天給了一個有用的生命,讓他在世間去做一個有 用的人,經營自己也經營天下。所以,人就是要做事的。做事當然有難易,

愈難的事情,做了就愈能提升能力,所以做事要不怕難,更要勇於向難的事 情挑戰。如果不去做,能力不會提升,信心不會增強,愈來愈畏難,慢慢就 停止成長,長期下來就與社會脫節,結果什麼社會上的事情也做不了。個中 的關鍵就是只要去做。

菩薩行必是與人結緣、樂於助人的,菩薩是自己沒有煩惱憂愁而且要把 智慧散播給別人的人,沒有憂愁煩惱就是智慧,智慧就會快樂歡喜,碰到什

(7)

麼事情需要幫助、可以付出就願意付出,願意就是發心,發心讓別人更好。

菩薩的生命意義建立在自覺覺人、自度度人,一般人行菩薩行需要發心,因 為智慧還不夠,還有分別心,還存有目的性,助人而不獲回報是會不開心的,

所以就要修心練功。若是智慧豐足,助人就是助己,是自己能力提升、境界 提升的事業。佛教的世界觀是法界緣起,整個法界就是我的世界,他人的生 命就是我的生命,助人使其有智慧就是提升自己的智慧,自己提升,自己就 歡喜了,所以愈助人愈發心,就自己愈歡喜。既然是自己的向上提升,又持 續不間斷地助人,能力愈強,分別心與目的性就愈減,自然逐步搭上不退轉 的境界。

(六)說自私:做人要為他人著想,這就是菩提心,而視人如佛,

便是成佛的要素。

心中有人,為人著想,是做人的先決條件;

心中有佛,視人如佛,是成佛的基本要素。(026)

做人為什麼要為人著想呢?人出生自家庭,被父母關愛,所以要為父母 著想。人活在社會,使用社會資源,所以要為社會著想。人工作在單位,被 長官同事照顧,所以要關心同事長官。人就是人群中的人,所以要為人著想。

這是做人的先決條件,如果不管別人,只顧自己,社會不成社會,單位不成 單位,家庭不成家庭,人的日子也沒好過的了。

佛是什麼?誰也說不完整,但佛是大覺智慧的精神導師,與天地同體,

視眾人如己。學佛者就是要心中有佛,事事學佛之行,最終使自己成佛。但 佛在哪裡?就在自己待人的態度裡,就在自己的佛性裡,就在眼前的眾生中。

佛遍在宇宙世間,世間就是佛土,眾生就是佛身,眾生本有佛性,本為佛的 化身,只因自迷而習染纏身,成佛就是自覺覺人、自度度人,就在覺人度人

(8)

中解脫迷惘,自我超生,所以要視人如佛。他不懂事我善待他,他傷害我我 不計較,他有困難我去助他,他就是我,只要與我有因緣的人都去度他、助 他、覺他,我無分別心,我不抱持目的性,我只是愛人愛己,我自然更能助 人度人了。成佛的基本要素就在去除我執,更在助人去執,千秋萬世千萬輪 迴終於成佛,這個過程就在與人結緣、樂於助人、心中有佛、視人如佛的歷 程中開展。

佛法是出世間法,它的處世哲學和世間法有所不同,不分別,無目的,

視人如己,視人如佛,是自己的成佛因緣。

(七)說世故與情感:世故等於把自己禁錮,自己沒有理想就會 浪費別人的時間。

世故不宜太深,太深則生趣索然;

感情不宜太濃,太濃則難能持久。(029)

世故就是對利害的計較,凡事計算眼前利益而行為的人,是分別心、目 的性太強的人,我執很重,人越固執生命就越不發展,這就會生趣索然了。

但他可能不自知,還在執著,還在計較,還在世故地待人處事,自以為掌握 了別人,其實是失去了天下,天下與你已經處於隔離的狀態,因為你不肯給,

不肯多給,不能給而不取,這就失去了他人對你的友善喜愛與親近之心,人 不能與周遭歡喜地互動,生命的樂趣與生機在哪裡呢?被他自己關進象牙塔 裡了。

與人互動、樂於助人是為了別人的成長,而不是為了讓自己興奮,人際 互動保持友善親切就好,不必無事也叨擾,不必沒事找事幹,這又變成騷擾 了。感情要深,但不要濃,深是時刻關心,有需要就出手相助;濃是二六時 中膩在一起,填補空虛,自己空虛了就需要找人助興,這也就打擾了別人。

(9)

別人又不是菩薩,菩薩救人也要救急為先,你又不急,只是無聊需要人陪,

這就是沒有自我。有自我就是自己有有意義的事情要做,有事要做就是因 為有理想,有理想的人,他的時間是用來做事,而不是用來打發。需要打 發時間的人,就需要找人助興,這就是感情太濃,情緒不滿足,以致隨時 需要處於興奮的狀態中。有事幹的人就覺得跟你在一起事情太多了,而且 都不是重要的事情,這樣的相處就是浪費時間,自然久了就放棄你。人要 有自我,找出自己該做的事情,投身其中,把自己的情感給滿足了,滿足 在成長助人的有意義的事情中,別人有事需要幫助時才會有心力去助人,

而不是自己一直藉由各種事情叨擾別人。所以,感情不要太濃的關鍵還是 在於有自己的理想。

(八)承擔與成事:膽大心細是做是成功的法寶。

有膽識,方能承擔;能細思,方能成事。(044)

做事要有膽識,但也要有細思,膽識是勇氣的承擔,細思是縝密的規劃,

沒有膽識就不能提起事業,但沒有細思就不能做好事情。膽識是大的好,細 思是小的好,越小的細節都能注意到,知道事情變化的真正關鍵,肯於耐煩 耐勞地入於細微,這樣的膽識才能讓事情實實在在地落實。

(九)忍耐、禮貌、謙虛、寬容的人生態度是入世第一義。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

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047)

做人就要做事,做事就有困難,碰到困難就要堅持而不是放棄,忍耐就 是堅持下去不畏困難,凡事不能忍,發個脾氣就放棄,何事可成?什麼事都 幹不了,又如何做人呢?

(10)

處事就是做事,做事就是要與人互動,人都好勝,事情要成功必須眾緣 和合,要人家樂於被你服務,你才能領導大眾。所以領導就是服務,服務就 是謙虛下人,採低姿態,要助人還要對人客氣,人家接受了你這個人,自然 願意被你服務,實際上就是讓你來領導,這就是處事之方。

人都好勝,但這樣就容易被嫉妒,一旦被嫉妒了就容易受到傷害。謙虛 者樂於把別人推得高高的,雖然自己有成就,但還是敬重別人,別人自然不 會覺得你高高在上地待人,因為你事實上是謙虛待人,人家自然不會討厭你,

那就不會找你麻煩甚至傷害你,所以謙虛是保身之法。關鍵就是人都好勝,

好人是不會害人的,但是好人產生嫉妒心之後也是會害人的,你的成就造成 別人看不順眼時就會來傷你,因此越有成就就越要謙虛。謙虛要發自內心,

善待別人,寬容別人,尊敬別人,幫助別人,人都受到你這樣敬重,怎麼還 會來嫉妒你呢?你的成就成為他的利益,你的榮譽就是他的光榮,你也就無 災無難了。但世人多好勝,自己好勝,有成就了就輕視別人,這就是自遭災 難的原因。

用心是指待人時的用心,人與人之間有種種關係,有上下關係、有合作 關係、有偶然相聚的關係,不論何種關係,待人始終要寬容,要求都是要求 自己的,除非是老師訓練學生、長官訓練部屬,自然要嚴厲,但嚴厲中也要 有寬容,更何況是同儕關係、路人關係,一切都是別人的,別人怎樣待我是 對方的事情,但一切都是自己的,我怎樣待人都是我的事情,我所有的行為 都是形成我自己慧命的行為,這是佛法中的業力法則,一切都是作用在自己,

萬法都是我心中之法。眾人都是我心中之人,待人寬容就是護生、愛人,愛 人就是愛己,散發愛給別人就是建立對自己慧命的熱愛,用心寬容,助人成 長,樂見其成,善緣就不斷了。

(11)

(十)由小向大的原因:能耐煩能堅持就能匯聚強大的因緣。

只要耐煩有恆,時間的浪潮會將「小」人物推向時代的前端;

只要腳踏實地,歷史的巨手會將「小」因緣聚合成豐功偉業。

(051)

學佛就是學智慧,學大乘佛法就是學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為自己的 人生找到最有智慧的出路,但是行菩薩道要有能力,要為社會大眾做事情。

初學者對自己沒有那麼大的信心,總覺得做大事是不敢想的。其實不需要多 想,就是眼前的事情腳踏實地去做就對了,耐煩有恆地做就對了,有多少能 力就歡喜地做多少事,事情做多了、熟練了,就能愈做愈快,愈做愈多,愈 做愈大,能力愈強就愈有機會承擔愈大的事業,終於推向時代的尖端,意思 是做出大家期待需求盼望的事業,而自己就是這件事情的主導者。事情做得 愈多,各種做過的事情自然會匯聚成巨大的因緣,助力愈多,資源愈多,人 脈愈廣,影響力愈大,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就能做出豐功偉業,豐功偉業也 就是大家需要的事業,因為你做的事就是利益大眾的事,做事耐煩有恆、腳 踏實地,各種因緣匯聚,你的能力提升,終至帶領大眾共同完成大家需要的 事業。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不要以為自己人小無能,而是要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出 去,並且在碰到困難的時候要耐煩有恆,因為心中抱持菩薩道精神,因為希 望自己成長,因為對自己有所期許,那麼,小人物就會創造大因緣。

(十一)做公家事的道理:有利益要給眾人,有過錯要肯承認。

利益均霑,莫以公物私惠親友;

寧己受難,不因小禍牽累他人。(053)

在社會上處事,有所努力就有所回報,但既然是眾人所成的事業,就應

(12)

該利益歸於大眾,這是主事者的美德。然而,歸於大眾的利益是大眾協力 同創的資源,而不是公家原有的資源,並且,公家的資源是給眾人使用的,

切莫轉而贈予親友。親友於群體事業無功,資源分配者不宜將公家的資源 轉贈親友,這是公私分明。一個人能做到公私分明就是公正的人,公正的 人才能帶領大眾追求共同的成長,造福社會。利益親友的事情是假公濟私,

私心重者公眾的事務就做不好,同時,也無法有效領導,因為,眾人心中 已經不服。

做公家的事情,有成有敗,成者欣喜受譽,敗者慘然受過,敗時接受 責罰,日後改過圖成。有時候,人們事情做不好,卻不肯承認錯誤,不肯 承擔責任,想盡辦法推給別人,這就是氣量狹小不圖長進之人。對自己有 理想的人想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不受過而已;心中有愛的人,想的是 善待別人,絕不是嫁禍於人,總是這樣做事的人最終沒有朋友,自己也再 不能長大了。

(十二)說懺悔與立志:這是堅定意志的兩條康莊大道。

改變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懺悔,

成就自己首要的工作就是立志。(056)

人要成長,成長就是過去沒有能力的事情把能力建立起來,成長更是自 己不好的習慣態度把它改過來,能力在做事中鍛鍊,態度在反省中發現,多 做事就有能力成長的機會,多反省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做事也會犯錯,犯 錯而不承認,能力就不會增長,犯錯承認,提升能力,以後就做對了。個性 的缺點要自己發覺,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勝過自己就是改正缺點,能懺 悔才能改正缺點,先從小缺點改起,懶惰惡習先改,內心的懦弱惡念難改,

但就是自己發覺、自己修改,一步步來,一天天地累積,才會有成長。

(13)

人要追求成就,成就就是做好利益社會的事業,社會永遠有可以進步的 空間,但現在還不夠理想,若是要去改變它,就要用心用力,因為必定會碰 到阻礙,阻礙是必然,堅定意志是要件,不能堅定意志者只是空談理想,所 以成就自己首要在立志。立志就像開悟一樣,人一開悟,就對準目標勇往直 前,無論碰到什麼困難都不會放棄,一直努力到事情做成為止,這才叫做開 悟,這才是真立志,否則都是空口說白話而已。

(十三)說是非與識見:說人是非者自己就是是非人,智者不說是 非也不相應是非。

是非越多,痛苦越甚;識見越高,道理越明。(066)

是非是說他人的是非,也是自己涉入眾人的是非之中的是非,是非有時 是自己加諸他人身上,有時是他人加諸自己身上。自己加諸他人的是非,是 用力於要他人受罰悔過以示自己的清高,但,除非自己是檢調單位人員,臧 否斷訟是職責所在,否則就是強加於他人的壓制力量,這是自己的好勝心使 然。倘若他人過失不大,或甚至無過,而自己仍然強加其上,論斷是非,這 就是傷人,傷人者無有不被人傷的,一時的好勝惡念將招致無窮的痛苦。

若是他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是非,是有可避之法的,規避的方式就是不去 相應,不去反應,不反應事情自然就消失。環境的成熟度會決定此事波及 範圍的大小,環境不成熟,人都小心眼、愛計較、見不得人好,這時的是 非會持續久些,但也不必在意,自己多做事,能力強了,以後就不會站在 同樣的環境。如果環境多是成熟之人,自己不相應,不相干的別人也不攪 和,則他人對自己的是非攻擊也就很快平息下去,以後面對此人少說話、

不結盟,也就規避過去了。重點是所有的是非都不要去相應,不必去反駁,

更不要去反擊。反駁是說明自己並沒錯誤,反擊是說別人有過,但這些都

(14)

只有使得他人加倍加碼地攻擊自己而已,是為小人供應戰鬥動力的加油添 醋行為,反駁反擊多了,砲火四射,你受攻擊的面向、角度、深度也更加多、

加深,得不償失。

何謂識見高呢?就是看事情的眼界高,眼界的高下以理想的大小為標 準,以自己的利益評價世事,這就是標準低;以社會大眾的利益評價世事,

這就是標準高,這是對事情的評價。對人的評價,以寬心待人助其成長的視 角看待,這就是標準高;以人己互動的利害得失看人,這就是標準低。人對 事有理想,對人有愛心,這就是識見高,識見高者具體應對進退之間都是從 容以待,因為道理明了。

(十四)修行與辦事:做事就是修行,無心才能成事。

修行的目標,以「無心」為最高境界;

辦事的原則,以「用心」為成功基石。(071)

修行成佛,但成佛非朝夕事業,而是無盡期的事業,而且即便成佛了也 還是在做佛事,佛是宇宙終極覺悟者,要達到終極覺悟也還得一步一步來,

一步一步來就是日常的修行,修行就是修掉我執,修行就是與人結緣、成人 之事,成人之事而成就自己,但要化去我執,不斷做事又不斷放下這件事,

星雲大師說:「我一生做了很多事,但我心中沒有一件事,這就是做完了就 放下,不計較功勞,不要人感謝,不自高自己,做任何事都沒有私心目的,

只是圓成其事。」無心就是沒有執念,不帶著任何自己的目的而做事。所以 筆者常說做個沒有目的的人,只要是成了就好,別人怎麼反應都不放在心上,

自己又去做下一件事。修行就在做事中成長,一直做事一直緣起一直化成天 下,真無心者乃真成事者,一旦有心就又多事,做的就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 自己的利益。

(15)

做事情的時候要用心,關心細節,重視效果,了解人心,知道情勢,這 樣才能把事情辦好。用心就是自己發心成事,自己用心想事,自己全力以赴 要讓事情完成。不能用心者多掛一漏萬,做了一件事多了好幾件事,其實就 是事情沒有做圓滿,導致遺下麻煩需人收拾,這就是用心不夠。能用心者才 是對事情了解完整的人,一件事情有人事時地物的種種面向,都要用心,同 時面對,多角度處置,方方面面照顧,事情才能完成。

(十五)說盡心與結緣:做人不為表現自己,做事不求急功貪利。

做人,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要;

處世,不以成功為急,而以結緣為尊。(084)

做人就是與人對待,與人對待就是讓人家獲得溫暖與幫助,這時重的是 感受而不是效率,感受在細節中,不要把利害拿出來展現,不是表現自己對 人有多好,對人好是真心在內的,不是表現在外,所有的聰明計算都不需要,

時時地笑著、真心地對待,這就是做人待人最直接實在的做法。

處世,就是在體制中、在團體中與人互動做事,做事當然就是要做成 功,但是成功的過程中要注意人心的交流,成功不是唯一的價值,與人的 交流才是影響更為深遠的要點。成功固然是目的,但藉由善與人交而共成 其事才是更圓滿,莫要為了成功不顧情面,為了成功傷害情誼,要顧及人 情,才是事情圓滿的表徵。為了趕快把事情辦好而得罪人、責罵人、要脅人、

懲罰人,這就是急功,急功者內心是冷酷的,一般社會團體中的做事,不 是戰場上廝殺,不求剋期致勝,因為一件事情是許多事情共構累積起來的,

善待同儕,各個脈絡同時進行,某些事情水到渠成,人情事理兼顧,這才 是處世之道。

(16)

(十六)說做人與惜物:人和東西都是要被用的,而且越用越有用。

做人要能被利用,才是有用之人;

物品要能被實用,才是貴重之物。(088)

做人就是要做事,有能力把事情做成功就是有用的人,做事要做成功,

沒做成功半途而廢、意氣用事、破壞格局不能算是有用之人,所以要做成 一件事情需要有成熟的人格。成熟的人做事以事情成功為原則,而不是以 自己獲利為原則,事情的成功以處人待人的成熟為前提,人家願意你來做 事,人家願意被你服務,你才能帶領大家完成事情,這時候,對別人有用 是最重要的。對別人有用就是人家願意用你,人家願意用你是因為你好用,

好用就是好說話不計較,別人交代的事情就去做好,因為這都是利益社會 大眾的事情,不要太計較自己的得失,不必覺得被人利用,覺得被人利用 還是有我之心,做事就要無心,只管事情本身,沒有個人目的、被利用也 沒關係,事情能因為我而完成最重要。有用的人就是把事情辦成的人,社 會進步,法界增進圓滿,這就是目標,有目標而沒有目的,這個人真是太 有用了。

對人有用的事物才叫做資源,管理資源者若是心中想著真要把事情做 好,他就會把資源交給需要的人,而不是利用資源掌握權力,和別人交換利 益、向別人索討回報,這樣的人心中沒有別人、沒有社會,就是自私的人,

也是我執太重的人。能把資源做最大的利用的人就是最有智慧的人,資源使 用了,會創造更多的資源,有了更多的資源會造福更多的人,資源固然不能 浪費,但資源不是為了要用是為了什麼呢?有效率地使用資源是正確的,但 固守資源捨不得使用則是固執,人就是來做事的,資源就是給人用的,心中 想著事情的辦成而使用資源,才是追求進步成長的人。

(17)

(十七)說被毀謗:改革者定遭毀謗,受謗不怒是真修行。

最有成就的人最容易受人毀謗,

最鮮美的果實最容易被鳥啄食。(096)

佛陀也會被人毀謗,孔子、孟子也被人毀謗,只要是站出人群、領導 眾人的人都有被毀謗的事情,這是因為人心固執,不願意改進,懶得成長,

固守既有利益,也正因為如此,社會不流動,事情做不好,眾人的福祉受 到阻礙,有心的人想要改變,就是要讓大家付出勞動、提供資源、創造更 好的福利、建設更好的社會。但就是會影響到一些人的利益,因此這些人 就會毀謗那些領導人,越有成就者就是愈能增進社會福祉的人,也就是越 會打破藩籬衝撞既得利益者的人,因此越容易受人毀謗。受人毀謗是正常,

不必計較,要同情他,寬容他,憐憫他,以慈悲心對待他,因為自己做的 是利益大眾的事情,不是損人利己的事情,也是為了既得利益者的慧命增 進的事情,因此不需有受挫之感,這是人之常情,不能因為怕被毀謗就不 做,事情不做,社會就不會進步,人心就越加固執,資源就愈來愈匱乏,

人為私己之利就越會爭奪,社會就將處於崩解的狀態。社會必須被調理,

事情必須被做成,有成就的人就是帶領社會進步的人,受毀謗不是自己的 因緣業力,而是毀謗者自己的因緣業力,要同情他,接受就好,不要傷他,

要讓他理解,要開啟他的心智,要給他成長的機會。無論如何,有理想的 人不以別人的毀謗為退縮放棄的藉口,這雖然是非常好的藉口,但藉口就 是藉口,除非你是為利益而來而不是為理想而來,為理想而來的人,不找 任何藉口。

就像鮮美的果實,芬芳飄香,蜂蟻鳥獸無不喜愛,喜愛就來啄食,那也 是天地自然的道理。

(18)

(十八)說進步與人緣:處事心平氣和才會有好人緣。

進步要在心平氣和中才能求得,

人緣要在隨喜服務中才能培養。(099)

進步是社會事業的進步,社會事業就是眾人之事,處理眾人之事難免有 意見立場迥異之時,這時就需要溝通協調,溝通以意氣為之是不可行的,人 都有自尊心,難免心高氣傲,協調要雙方和氣才能有成,溝通協調不成,事 情就不能推展,遑論進步?所以心平氣和地溝通,尊重別人,自己一定要退 讓一些,這樣事情才有可成,自己的心量也受鍛鍊而提升。

人緣是被人接受的程度,人緣好表示人多接受你,樂於與你相處,人緣 不好表示自己不易相處,別人不樂於親近。人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親近你呢?

關鍵當然是自己待人處世的態度,好人都是好說話的人,好說話自然人家樂 於相託,人家相託自己才有服務的機會。服務是菩薩道行的本質,但服務要 有情境,要人家需要,當情況發生,自己不論有無準備,就是抱持隨喜服務 的心就對了,不是等自己準備好了、資源到位、身心舒泰之時才來服務,這 時人家未必還是那麼需要,所以服務要隨喜。隨喜就是時刻保持開放,永遠 關心別人,在任何別人有需要的情境中,就直接提供協助,人家覺得跟你說 話容易,樂於跟你說話,樂於找你合作,就是人緣好。

(十九)說聖賢與俗人之別:真聖賢無分位階只是一顆為他人著想 的心。

眾之所好,與之同欲,謂之賢哲;

個人所欲,不顧別人,謂之庸流。

心中有無大眾,乃聖賢之分界也。(108)

(19)

人活著,不過一個溫飽就活得成,但除此之外呢?休閒怡情?興趣娛 樂?好吃懶做?爭權奪利?暗箭傷人?服務大眾?建設社會?人的心思差異 甚巨,人的路向千差萬別,人生的意義在哪裡呢?事實上,人活在社會之中,

一切取之於社會,如果沒有服務建設的人,沒有創造發明的人,人類的生活 是不會進步的,所以,為了大家生活好,人應該要有服務的熱忱。

人都在社會做事,為了謀職以獲溫飽,也為了改善社會實現理想,做事 的時候要顧及眾人,大家需要的為他們辦到,這就是有服務的熱忱,一個人 永遠保持這樣的心態就是賢者;反之,只顧自己,甚至損人利己,就是庸俗 的小人。人活著一個溫飽足矣,顧大家就是顧自己,只顧自己時不免緊鎖內 心,鐵石心腸,糾結退縮,實在對自己也不是很好。

人都要開放自己關心眾人,聖賢庸俗之別就在這裡,聖賢不必要是社會 高階掌權之人,任何崗位做事的人,心中有別人,事事為人著想,就是聖賢,

因為人們心中對他的作為是讚許的、敬重的,受人尊敬的人不就是聖賢嗎?

(二十)語言往來的作法:人就在講話中行菩薩道行。

人出巧詞,以誠相接;人出厲詞,以婉相答;

人出謔詞,以默相待;人出廢詞,以簡相告。(130)

巧詞是花言巧語心不真誠,如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人不誠 是他的事,我自誠懇待人,因為待人的態度就是形成自己慧命的實體,人不 誠,我豈可學他不誠呢?

厲詞就是指責別人的惡口,人心欲望熾盛,自己利益受損,欲望奔馳,

自然惡口傷人。人有惡心,我無惡意,豈可學他?只能仍以婉言相答,否則 受他人習氣所奪,我也沾染了惡習。

(20)

謔詞是戲謔、譏諷、侮辱之詞,人心變壞,一意傷人,厲詞還找些理由,

謔詞就是直接傷人了,對方心意已邪,惡意傷人,暫時沒有溝通的可能,就 不相應吧。以默相待就是不回應,對方何時改正不得而知,但我們自己不可 以陷入對方的習氣之中,避開就是了,因為怎麼做也不會讓對方滿意的。

人有能力高下之別,講話有受用不受用之異,廢詞就是無用的話,叨 叨絮絮,抓不到重點,只是情緒的溢洩,我們為了尊重別人自然應該聽一 下,但也不宜太浪費自己的時間,以簡相告,給他重點,明確方向,助他 健康。

語言就是人緣的通口,人我對待的直接往來,人生就在這裡建立。人生 要以自己的理想去建立,要建立自己的因緣,不要受別人習氣干擾,別人的 惡習都不要去相應,否則只是隨波逐流的俗人而已。

(二十一)無所求行:只管盡心做事,達摩二入四行。

做時全力以赴,結果隨緣無求。(141)

行菩薩道就是要為眾人做事,做事就是把事情做好,但人心多欲,反應 不一,為大眾的利益成就事業是我的本分,是我的菩薩道行,但眾生多迷惘,

多糾結在自己的私利欲望之中。一件利益大眾的好事固然是眾人受益,但也 會有少數人覺得受損,金錢、榮譽、權勢、地位,反正人心複雜,感念我們 的人有,但怨懟我們的人也是會有,此時不去相應就好。事情做完就結束,

結束就是放下,放下就是不用去管人心的反應,反正有好有壞,這時已經是 他人自己的因緣了,別人的業力反應在他自己的作為上,我的善行就是善行 的本身,結果形成我的法身慧命,而不是別人的反應,那是別人的法身慧命,

靜默隨他就好。

(21)

(二十二)說有用與無用:專心把事情做好就好,莫管自己是有用 無用之人,這都是分別心。

自以為無用者,往往因心靈開闊,而用處無窮;

自以為有用者,每每因事事執著,而用處有限。

無用與有用,只在一念之間。(143)

人都是有用的人,都要做有用的事情,做事情的時候就忘了自己,只管 事情的本身,自己有用無用不用去想,不必放在心上。老想著自己有用就是 為自己的執著而做的事情,這樣的事情有目的性,就不只是事情的本身,就 會掛搭無謂的考慮,做事放不開手,有些利害關係沒處理好就做不下去,結 果事事受限於自己。若不管自己,不重視自己的角色功績,只管做事,想的 是事情的本身,而不去管自己的地位角色利害回報,這樣事情反而不斷前進,

隨處受用,日日進展。

有用就是對事情有用,而不是對自己的利益有用,宇宙法界無處不相逢,

事業就是宇宙,不是眼前的私利,只顧眼前的私利,宇宙就變小,宇宙就是 自己的宇宙,為事而為就是開放擴大了宇宙,為己而為就是限縮了視野的小 我,人要對宇宙有用,對大我有用,不要限縮在自己以為的小宇宙,只想著 個人的小恩小惠,就是縮小了自己的宇宙。

(二十三)說為人與處事:自己理想要高遠,但是待人的態度就必 須謙下柔和。

為人要像山一樣崇高,處事要如水一般流暢。(145)

像山一樣崇高,是指目標的遠大與意志的堅定如山;像水一般流暢,是 指態度的溫和與待人的寬厚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2)

為人要有目標,作為一生追求的方向,而且要堅定地追求,這樣一個人 的立足點就有了,做什麼事情以達成這個目標為考量裁度的標準,這樣就不 會患得患失、顧此失彼,因為目標只有一個。

處事要有方法,處事就是化解紛亂建立秩序,一切都在與人互動中完成,

人心糾纏,要像水一樣的柔和溫暖有用,且不傷人地對待,人才能為己所化。

但首先就是自己的心要柔和,不是做大事就要意興風發,頤指氣使,而是要 待人溫柔,玉成其事,有時,成功不必在我,讓他人多得些功績,事情會更 為圓滿。

(二十四)說整個世界:看不見的永遠比看得見的多得多,人只要 好好做事就好了。

向前的世界雖然積極,背後的世界卻更寬廣;

唯有看清這兩個世界,才真正擁有整個世界。(146)

人就是要向前,但是前景無限,眼前一時的目標是否達成,未必是絕對 的,只要事情做出去了,自然就有它的效度,它的收穫不一定在眼前,而是 在宇宙寬廣無垠的時空之中,這就是背後的世界。看得見的都想要,看不見 的就都不是你的。看不見的永遠比看得見的要多得多,多至無限。事情做了 就好,做事情的態度才是永恆的,態度散發在無盡的人際關係中,也就是自 己與這個世界無盡的緣起之中。

眼前的事情一定要做,人生就是無盡地向前,但向前做事的時候要注 意待人的態度,置放在人心的無盡緣起是更長久的道路,它就是背後的世 界。

(23)

(二十五)說正義道德學問與能力的真諦:都在有能力而不驕傲 上。

真正有正義的人不會自欺,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自傲,

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會自大,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自負。(150)

正義是要求自己的,嘴上正義、自己不真誠的人不算是真正的正義。道 德是仁愛之心,愛人就是禮敬別人,自傲的人心中貶視他人,這等於沒有道 德。

學問是用來做事的,能力是用來服務的,不做事光自大,學問等於無用 之物,不助人光自負,能力等於浪費掉了。自大自負正是我執太重,人生的 成就已經到頂端,自大自負者人多不喜,少掉數不清的服務機會,武功逐漸 消退,學問與能力等於置入冰窖冷凍住了,不發光發熱的學問與能力,會變 成垃圾。

(二十六)說人生的四種精進之力:願力耐力慈悲精進是菩薩道行 與成佛之力。

對自己要有大願力,對他人要有忍耐力,

對處世要有慈悲力,對讀書要有精進力。(151)

想要成就自己,就要有願力,願力建立起追求的目標。

對待他人就是覺他度他,當然要有忍耐力,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發大願 且有動力,人時刻會退轉,為了持續助他,就要有耐心,不可因對方一時的 退卻就放棄。

處世就是在世間帶領大眾做事,做對大家有益的事,因為人們多易迷失,

即便是做對他們自己有益的事情,也未必能夠徹底覺悟貫徹到底,甚至會自

(24)

己破壞自己成長的事,這就需要帶頭者的慈悲心,因為慈悲所以不放棄,因 為不放棄,事情才會有終於成功的時刻。

人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智慧有知識,智慧與知識在事上磨鍊是最直接 的,但在書上用功是最快速的,藉由古人智者的智慧知識,可以讓我們快速 地理解情況,進入最準確的戰鬥位置,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反應。但是,讀書 畢竟是靜態的活動,沒有自己的鞭策是會退卻的。若是處在事局之中時,即 時反應就好。但是有時會犯錯,有時不知道該如何做,這就要靠別人了,讀 書是最可靠的別人,寫書者與我無關,只是一心把智慧和知識分享予人,勇 猛精進地吸收學習,快速地深入理解,準確地反應到所做所為之中,可收事 半功倍之效,豈可不為?有智慧的人,就是一直做事、一直讀書、一直歷練、

一直精進。

(二十七)說意志力與平常心:成長唯賴意志力,成就需靠平常心。

意志力可以克服體膚的飢寒、筋骨的勞苦;

平常心能夠對治心中的委屈、榮辱的遭遇。(160)

做事遇難是正常的,否則不必做事,做事就是要使生活世界變得更好,

身體筋骨的辛勞是難免,如何避免退縮?就是要靠意志力。意志力如何而有?

當然是明白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後才會有。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要去佛法 裡尋找,找到了真理,明白了道理,自然就有目標方向。然而這一切的動力,

還是要自己選擇。有人會選擇無所謂的人生,甚至會選擇為惡作亂的人生,

但若是選擇奮發向上、造福社會的人生,那就要有意志力,意志力當然是來 自於對宇宙人生真相的徹悟而有的。

人不免有我執,主要就是對自己的利害關係的感知,利害關係發生在人 與人之間的互動,人都有自尊心,受到他人無理的對待不免心中有苦,這還

(25)

是習氣沒有化除乾淨的後果,沒有習氣就沒有我執,沒有我執就沒有煩惱,

沒有煩惱就是智慧,終極的智慧就是成佛。一切從去除我執做起,沒有我執 就是對他人不好的態度不起相應,這就是平常心,視一切事情都是沒事,都 很平常,就不必過度反應了。人多愚痴,故會傷人,原諒他、寬容他,對自 己的委屈視為平常,心就平了。平常心是結果,是有智慧的結果,但智慧是 要去鍛鍊的,這就是成長的過程。但是,不做事,不遭遇,如何有機會成長 呢?

三、結語

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以佛法為據,以成佛的菩薩道行為方法,

處理世間事的角色是出家法師的角色,一切以結緣度人為目標,所說當然也 可為世間居士所用。然而,《佛光菜根譚》畢竟與洪應明的《菜根譚》有所 不同,關鍵就是最終世界觀之別。佛法是宇宙終極大法,道盡宇宙人生生命 輪迴的永恆真相,人處於此大化輪迴的格局中,只有覺智一路是唯一正確的 方向,不斷提升、不斷放下、不斷助人、不斷開悟,世間的一切都不是所求,

只有度人助人一事而已,而自性慧命就在如是因緣中成長茁壯。其實是永無 邊界的一條道路,永無止境的一條道路,意味著在人間世務的應對進退上,

永遠有出路,永遠有辦法,因為目標不在此世,而在永恆的彼岸,因此世間 只是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的道場,重點在對待,而不在現象。事情是一定要 做的,但是成功的快慢以及人家的感謝與否不是絕對的,不是不在乎,不是 不重要,而是並非根本的重點,緣起無常,建立自心的智悟即可,始終自覺 覺人、自度度人即可,覺與度就都是在做事中結緣隨緣地完成,至於結果,

自有事情自己的因緣,個人就不必強求了。

然而,世間法則不然,成與不成之間有個絕對的度量在,人際關係有個

(26)

明確的分際在,生命的向度有個絕對的終止在,因此,洪應明的《菜根譚》

固然以孔孟老莊的智慧應對,卻仍是世間法的哲學智慧,承擔是一樣的,謙 虛是一樣的,但其退路,最多就只在莊子的生死氣化之中,亦即生命的幅 度有限量,承擔固無限,寬容亦無限,但對生命與宇宙的認識就沒有那麼 無限,當然也沒有感慨,因為是如此大丈夫的智慧。所以讀洪應明的《菜 根譚》與讀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差異不大,這 是因為,星雲大師從不以佛法高人,從不談神通變幻,他是以出世的心做 入世的事業,談的都是在此世間應有的作為,談的是「人間佛教」,是以 佛法智慧為進退之據的人間智慧。兩相比較,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

是以出世的佛法談入世的人間,而洪應明的《菜根譚》,是以入世的智慧 追求出世的覺悟,唯其有出世,才有生命無止境的寬度,唯其有入世,才 有生命無限的精彩紛呈。最後,出世入世都是此世間,入世出世都是永恆。

兩套《菜根譚》互相參照,正是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提供給世人應對進退、

實戰演練的最佳操作守則。

筆者以為,使用《佛光菜根譚》的智慧,要更無心於世間的目的,要更 有出世之心,否則,不是難以理解就是難以做到,嘴上說說,其實就是做不 到。為什麼?完全是菩薩心腸的世間生活之道,完全利他,完全自足,完全 無我,這樣的智慧,世間人難以做到,因為還有太多自我。這也無妨,若是 相信因果,相信緣起,學習放下,學習不執著,心嚮往之,就算做不到完全,

也是心中有數,依然是自己成長的指引。這就是跟星雲大師學習《佛光菜根 譚》中的智慧的功能。

(27)

人間佛教包含了生命、生死及生活;

生命是人間佛教的體,

生死是人間佛教的相,

生活是人間佛教的用。

人間佛教所重視的,

是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

透過佛法之用來超越「生死」的現「相」,

進而圓滿「生命」的本「體」,

這就是弘揚人間佛教的主旨所在。

~《人間佛教語錄‧宗門思想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addition, this paper covers issues relating to the types of concern for the elderly in the day-care services offer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hasis on adapting Buddhism to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is crucial to Fo Guang Shan's success in spreading the Dharma overseas.. In this paper,

Si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uthored a large quantity of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Hundred Saying Se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espouses that the foundational tenets of Christianity include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aid, “Although we hav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b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we managed to come to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proves both extremes as incorrect and explore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view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paring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