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周財勝博士

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其心理狀況影響之 研究-以花蓮縣鳳林鎮為例

研究生:林玉英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3)
(4)

謝 誌

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從最初訂定題目時的茫然、撰寫過程中不斷修改的挫敗、口 試前的慌張與焦慮,直到通過口考後,心中的大石頭總算可以放下,而我的研究所生 涯在此時終於要劃上句點,心中真是萬分的喜悅與感謝。

在台東大學就讀的這段日子是令人難忘且甜蜜的,感謝系上教授們在專業知識上 的教導與啟發,對學生生活及工作的關心。更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周財勝老師!謝謝你 亦師亦友的指導,以及不厭其煩的與我 meeting,口試前的貼心打氣,以及陪我撐到 離校日的最後一刻,謝謝您;其次,感謝兩位口委老師-葉景谷老師和盧正崇老師,

在論文內容提供精闢寶貴的見解與細心指導,口試時對計畫論文的真知灼見與剴切斧 正,使研究論文更臻嚴謹讓我受益匪淺,謝謝您們在口試時所給予的肯定與建議,使 研究更臻於完整。

此外,也感謝俐王明泉教授、林大豐教授、黃秀蓮教授、陳瓊華教授、馬素華教 授及劉美珠教授,在傳授課業解惑的過程中,治學嚴謹認真的態度,深深的感動在心 中。

回首這一路走來的研究所生涯,實在要感謝太多人。謝謝同班同學:逸凡、鈺婷、

淑芬、裕君、宇昌、坤亮、威在、朝陽及麗芳等一路的陪伴與鼓勵,讓我有更多的分 享與成長。總是我開心的來源。更要謝謝我的母親及家人、兒子偉峻、女兒偉玲的鼓 勵與精神支撐,特別要對先生添登最深的感恩,在學業上的心得分享及家務的承擔,

壓力造成情緒起伏的包容、體諒,才得以讓我無後顧之憂,課業學習與論文的寫作研 究,並在各面上支持我、體諒我,做我的後盾。在此獻上我最大的感謝,謝謝您們!

最後,感謝.一路的引領與安慰,陪伴我走過這段起起伏伏的學生生涯,將這份榮 耀歸給我的法輪大法師父!

林玉英 僅誌 2011.07

(5)

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其心理狀況影響之研究 -以花蓮縣鳳林鎮為例

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在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其心理狀況影響。

以花蓮縣鳳林鎮老人會60 歲之會員為研究對象,共計發出 465,回收有效問卷 465 份,

根據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 處理,經過分析結果獲得結論如下:

一、就性別而言,老人參與者以『女性』居多佔69.5%;就年齡而言以,『60-64 歲』

老人參與者為多佔44.7%,其次『70-75 歲』佔 32.3%;就居住情形而言,以『與 配偶及子取同住』居多佔 34.8%;就教育程度而言,教育程度以『小學』居多佔 35.7%;就日常生活的經濟來源而言,以『個人積蓄』居多佔 31.9%;就每個月約 有多少的零用金而言,每個月約有『20,001 元以上』零用金?居多佔 25.2%。

二、參與情形以人數排序前五名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聽收音機』、『住家附近與 親友鄰居聊天』、『住家附近散步』與『郊遊旅行』。

三、在老人社會互動變項分析,以情感性支持構面 M=2.135 為最高,其次依序 為實質的協助構面M=2.095、其他人工具性社會支持構面 M=1.849。

四、在性別老人社會互動上,不同居住情形在老人社會互動,不同宗教信仰在老人社 會互動有顯著差異,其他子女、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每月零用金,老人 社會互動均無顯著差異。

五、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心理狀況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上與社會互動與心理狀 況呈顯著正相關 p<.05,亦即說休閒活動參與情形愈佳者,生活品質狀況愈高。

六、老人獲得較多的感情性支持、實質的協助、其他人工具性社會支持,則愈能提升 正面感覺的心理狀況,參與一般型休閒活動頻率較高以及教育程度愈高的老人,

則愈能具有較佳的正面感覺之心理狀況。

關鍵詞:老年人、休閒活動、老人的社會互動、老人的心理狀

(6)

Influence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Elderly: a Case of Fenglin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shap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elderly people.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members of Fenglin Elderly Club who are above the age of 60. 465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with 465 valid responses retriev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as made of the data, followed by a t-test, ANOVA analysis and a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for data processi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gender-wise, the majority (69.5%)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female; in terms of age,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are in their early 60s (60-64years), accounting for 44.7% of the total subjects.

32.3% of the participants fall in the 70-75 year-old category. 38.4% live with spouses or children. As fo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only finished primary school. 31.9% depend on personal savings to cover their spending while 25.2% receive more than NT$ 20,001 allowance at their disposal every month.

2.the top five most frequently-engaged leisure activities are “watching television,” “listening to the radio,” “chating with friends and relatives in the neighborhood,” “taking a walk in the neighborhood” and “traveling.”

3.variable analysis on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of elderly people suggests that the construct of emotional support has the highest means (M= 2.135), followed by practical assistance (M = 2.095) and other instrumental social support (M = 1.849).

4.social inter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participants of various habitual status and religious beliefs while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and monthly allowance, did not mak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likewise, such correlation also exists between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p <.05). It means that people who are more active in social activities tend to live more happily.

6.elderly people who receive more emotional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s or practical assistance tend to develop a mor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us. On the other hand, elderly people who engage in leisure activities more frequently and who attained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are more likely to maintain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u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help develop leisure activities that better serve elderly people and hen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Key Words: elderly people, leisure activities, social intera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7)

目次

摘要 ... V

 

英文摘要 ... VI

 

目次 ... VII

 

圖次 ... XI

 

圖次 ... XI

 

第壹章 緒論 ... 1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1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20

 

第一節 老人的休閒活動定義與內涵 ... 20 

第二節 老人的心裡狀況與社會互動 ... 24 

第三節 老人的意涵 ... 3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7 

第六節 研究期程 ... 48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9

 

第一節 人口統計背景變項分析 ... 49 

(8)

第二節 老人的平日參與休閒活動情形分析 ... 53 

第三節 老人的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之變項分析 ... 62 

第四節 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對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之差異分析 ... 65 

第五節 休閒活動參與情形、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之相關分析 ... 81 

第六節 老人的基本人口特性、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及社會互動 ... 83 

對心裡狀況之預測分析 ... 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88

 

第一節 結論 ... 88 

第二節 建議 ... 90 

參考文獻 ... 92

 

中文部份………92 

外文部份……….97 

附錄 ... 99

 

附錄一:問卷調查 ... 99 

(9)

表次

表3-1 鳳林鎮 60-75 歲參與老人會各里老人人口統計表 ... 42

表3-2 研究變項 ... 46

表3-4 資料分析步驟與方法 ... 47

表3-5 研究進度 ... 48

表4-1 人口統計背景變項分析 ... 50

表4-2 休閒活動參與情形變項分析表 ... 53

表4-3 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各題目平均數統計表 ... 57

表4-4 老人社會互動各構面平均數統計表 ... 62

表4-5 老人的社會互動各題目平均數統計表 ... 63

表4-6 老人心理狀況各構面平均數統計表 ... 64

表4-7 老人的心理狀況關係各題目平均數統計表 ... 64

表4-8 性別與老人社會互動之 T 檢定分析表 ... 66

表4-9 子女與老人社會互動之 T 檢定分析表 ... 66

表4-10 年齡與老人社會互動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67

表4-11 婚姻狀況與老人社會互動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68

表4-12 居住情形與老人社會互動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69

表4-13 教育程度與老人社會互動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0

表4-15 每月零用金與老人社會互動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1

表4-16 性別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T 檢定分析表 ... 72

表4-17 性別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T 檢定分析表 ... 73

表4-18 年齡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3

表4-18 續上表年齡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4

表4-19 婚姻狀況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4

表4-20 居住情形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5

表4-20 續上表居住情形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6

(10)

表4-21 教育程度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7

表4-23 每月零用金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 ... 79

表4-24 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其心理狀況之間有顯著的相關分析表 ... 81

表4-25 老人的社會互動與其心理狀況有顯著的相關分析表 ... 82

(11)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 40 圖3-2 研究流程 ... 41 

(12)

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其心理狀況影響之研究

-以花蓮縣鳳林鎮為例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以老年人的「休閒活動為探討的焦點,以花蓮縣鳳林鎮老人會為母群體,

探討他們休閒活動參與社會互動狀況對心理狀況影響分析。本章節共分成五小節,第 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結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解釋名詞,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延長壽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也是生活的目的,此外,追求活得久更要過得好。生 命週期也向後推移,人口的老化,正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必然現象,它是一種人類 生活目標的體現,也是一種成就的標準。然而人口老化是一種正面的轉型,也是現代 科學的優勝。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一個國家65歲以上老人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率達7%以 上是屬高齡化社會,14%以上是高齡社會,20%以上則是超高齡社會。依內政部統計,

台灣於1993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2008年底高齡人口比率攀升至10.43%,儼然是標 準的高齡化國家(內政部戶政司,2009)。另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台灣可能於2025 年時進入超高年社會(行政院經建會,2008)。而台灣人口急速老化,老化指數(65歲以 上人口占0-14歲人口比率)自1998年的37.6%攀升到2008年的61.51%,是近十年來台灣之 衛生醫療大幅度的改善,國民健康狀況進步,死亡率降低的成果(內政部戶政司,2009)。

對於現代人來說,因為醫療衛生的發達、生活環境的改善,要想長壽並非是遙不

(13)

可及的。國民平均餘命普遍延長,再加上少子化的現象,使我國的人口結構趨於老化,

這也成為全世界的趨勢。對人類而言,人口結構的老化是一種成就,是一種挑戰(吳明 烈,1999)。

然而人口老化的情形,均持續增加之現象。而且高齡化對人類生活的各面向都有 重大的後果和影響,在經濟方面,人口高齡化將影響經濟增長、儲蓄、投資與消費、

勞動力市場、養老金、稅收和經濟關係。在社會方面,將影響保健、醫療、家庭結構、

居住方式、住房和遷移 (United Nations, [UN], 2003)。所以高齡化已是世界和國內普 遍社會現象。

由於醫療衛生、生活環境及營養條件改善,國民平均餘命普遍延長,若以60 歲為 退休年齡計算,目前台灣高齡者退休後到終老,依內政部統計2008年台灣女性的平均 壽命為82歲、男性則為76 歲,整體平均壽命為79 歲),所擁有的自由時間將高達19 年,退休後的時間如何充份利用,以提升其老人生活品質,應考慮老人需求及福利等 議題。教育老人學之父麥克拉斯基(McClusky)(1997) 曾提出老人需求,包含:1.

表現的需求(expressive needs):指從活動及參與所獲得的需求,為彌補年輕時因工作忙 碌而放棄興趣,退休後會有這種需求,拾回舊的興趣,在活動中獲得滿足;2.應付的需 求 (coping needs):指生存的需求,包括基本生理需求、社會互動、消費能力以及日常 生活所必須的技能等(邱天助,1993;吳老德,2003)。依據內政部,(2000)「老人狀 況調查報告」發現,老人福利需求以醫療保健、經濟補助、休閒活動站前三名。隨著 年齡老化,老人會產生某些生理、心理疾病,憂鬱是老人最常出現的心理情緒問題及 症狀,如缺乏精力、動作遲緩緩慢、睡眠障礙、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McDonald, 1986;

Charles, 2007)、持續悲哀、焦慮或感到空虛、睡眠問題、經常哭泣等(Kathleen, 2004)。

過去研究指出要改善老人憂鬱症狀,可以透過社會支持與休閒活動,因為休閒活動及 社會互動可幫助人們抵抗壓力、減少疾病發生,進而幫助及維持生心理健康延緩老化。

(Siegethaler & Vaughan, 1998;Santrock, 2004) 。

在偏遠的鄉鎮尤其明顯,以本研究的場域花蓮縣鳳林鎮而言,根據戶政事務所在 2010 年七月底的人口統計全鄉人口總數為12050 人,而65歲以上的人口數就有2489

(14)

人,65 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達20.65%之多,換言之,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5 歲以上 的老人。其原因主要是鄉下的工作機會不多,年輕人因就業謀生不易以致外流,人口 有逐年遞減的情形,因此在鄉下孩童隔代教養的情形相當常見。換言之,老人本應是 安享天年,含飴弄孫之時,卻還須擔負撫育教養的責任,這樣的老年人可謂是弱勢中 的弱勢。

在老人休閒參與的探討變成是值得關切的問題。研究者將從老人休閒活動參與、

與社會互動方面來加以探討老人的心理狀況;以及討論不同的社會支持程度、對象和 成員之間的互動,對其參與休閒活動的影響。

對於老人而言,在社會福利、心理適應、與醫療衛生等問題上,如何運用較多的 自由時間,使老人能活的好、活得久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高淑貴、黃秋華,1992)。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995)的統計資料顯示:高齡者扣除生理時間(指睡眠)、生活 時間(指用膳、工作等)外,擁有的自由時間是其他年齡層的兩倍。這對於高齡者來 說,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並不代表快樂,唯有時間充分與多樣化的利用,才能獲得心 靈上的快樂(李青松,2002)。

Griffi(1998)的研究也建議老年時期可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來協助適應以及維持生 活滿意。在對於國內城鄉老人休閒活動的研究中,賴爾柔(1998)及魏素芬(1997)指出休 閒活動在老年期的生活調適上佔有很大且正面的功能。因為休閒活動可以協助老人提 昇自我認同感、對日常生活的掌握感、安全感及獨處能力。雖然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 的因素有諸多的層面,大致可歸納為健康、居住、經濟、社會適應及休閒等五方面(謝 明瑞,2003),各層面環環相扣,彼此影響;但在老人學觀點而言,社會人際網絡的良 善互動是影響老人生活滿意的重要關鍵 (林美珍,1991 )。而因為休閒活動的參與可提 供老人家輕鬆愉快的人際互動情境,因此在許多的研究皆支持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

為成功晚年生活的決定因素之一 (Zimmer & Hickey, 1997)。所以老人休閒的效果必 須在持之以恆的從事休閒活動後方能產生效應,則該活動須讓老人深感滿意才能吸引 他持續參與 (高俊雄,1993 ),換言之,能持續參與的休閒活動,必定能產生較多休閒 滿意的活動( Kelly, Steinkamp & Kelly, 1987; Mark, Michael, Seppo, Heather Adam, &

(15)

Joanne van, 1998)。

此外,休閒活動參與對社會互動及其心理狀況具有一定的影響。陳育慧(2002)

提出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是相輔相成的,社會支持增加休閒參與的機會也會增加,並 成為刺激老人持續參與休閒活動的動力。因此透過家人、朋友、鄰居等支持,或許老 人能有較多的目的去從事休閒參與,進而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讓自己更有信心去面 對所有事物。郭靜晃等人(1999)提出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可提昇生理上的健康,

增加抵抗力與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張文華(2007)提出透過動態性休閒活動,只要強 調及頻度適當,就可改善健康及體適能。陳文喜(1999)提出也強調高齡者一旦從事 規律的休閒活動,能夠提高自我的肯定和情緒的紓解。郭靜晃等人(2000)提出透過 休閒參與有助於心理適應能力,達到壓力釋放、鬆弛緊張、情緒宣洩之目的及增加正 向的情緒經驗,因此可能藉由休閒的參與,可增進其生活效能。

綜合上述,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可能對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產生影 響。由此可知,社會互動與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效能,而休閒活動參與 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的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及生活效能。國內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 多指向以體驗教育為主,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加入休閒與社會互動、心理之影響,來瞭解老年人休閒參與對社 會支持、心理狀況之影響,期望透過本研究將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心理狀況關 係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最後,期待老人透過休閒活動上的參與及社會互動的建立,有 助於提升心理健康,以達到個人成功老化的目標。

目前鳳林鎮正「銀髮」之中,在文化傳統中,更要重視老人問題和利益。因為關 心老人健康是主要問題;所以防止疾病和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參 與休閒方法中提高老人生活品質,在人口急速老化的當前對鳳林鎮而言應有正面的價 值與意義。本研究針對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心理狀況作深入探討,作為相關議 題,為了解目前花蓮縣鳳林鎮不同背景變項的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心理之間的 差異性及相關情形也期待能夠為鳳林鎮老人團體在未來的休閒規劃、休閒服務及生活 品質上提供建言,讓社區居民不僅關心鳳林鎮的老人,也關心自己的未來。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歸納出以下的研究目的:

一、 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平日參與休閒活動之情形。

二、 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社會互動及心理狀況。

三、 探討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情形與社會互動分別對心理狀況的影響。

四、 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基本人口特性、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及社會關係對於其心裡狀 況的影響。

(1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研究者提出以下相關的研究問題?

一、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平日參與休閒活動之情形為何?

二、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社會互動及心理狀況分別為何?

三、探討花蓮縣鳳林鎮老人在不同人口背景變項的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之差異情形為 何?

四、分析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情形、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之相關情形為 何?

五、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基本人口特性、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及社會關係對其心理狀況 之預測情形為何?

(1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依概念性定義界定如下:

一、老人:

根據福利法之界定,老人係指65 歲以上之長輩,但國外文獻將老人分成四個年齡 層,即(55-64) 歲(young old)、(65-74) 歲(old)、(75-84)歲(middle old) 85 歲以 上(old old )等。本研究以老人會為抽樣架構,而老人會招收成員的年齡是為60歲以上為 主,而一般的老人服務機構,因此根據上述情形,本研究將年滿60 歲以上的人位為母 群體。

二、休閒活動:

本研究之休閒活動是指個人在扣除生理時間(指睡眠)、生活時間(指用膳、工 作等)外之自由時間從事相關活動,而活動主要是基於一種自由意識、自由選擇、自 主決定的行動,以及從行動中獲得休閒活動的意義與體驗(高迪理,1993;張孝銘、

高俊雄,2001)。

三、老人的社會互動:

在本研究的老人社會關係層面上,包括有:社會網絡中的是否與配偶同住、與家 人親戚互動狀況、與鄰居朋友互動狀況,以及社會支持中的家人親戚的社會支持。

四、老人的心理狀況:

在本研究的老人心理狀況層面上,包含有:正面感覺、認知能力、自主權、自尊、

以及負面感覺等五個部分。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乃以花蓮縣鳳林鎮60歲以上的老人為研究對象,然而由於鳳林鎮地形略呈 長形地廣人稀,在抽樣的方法上為顧及樣本的代表性,以配合分層隨機抽樣的抽樣架 構,乃考慮以地理位置做為分層抽樣的變項,而鳳林鎮的老人運動團體、老人會、福 氣站及老人日托站的銀髮族年滿60歲的老人符合分層抽樣的架構然而以每鄰里年滿60 歲老人為研究對象,並且資料收集的進行。

二、研究限制

(一)女性較男性熱衷參與老人會活動:樣本在性別上多數為女性。

(二)本研究以配合老人會活動來收集資料,無法參與活動的老人身體功能的退化 或疾病纏身等因素而未能參與活動。

(三)鳳林鎮少數村落偏遠的地區及交通不便或是填寫問卷不易所以老人會會員來 源未包括這些山區的長者。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主要老年人的休閒活動相關研究;第二節為「老人的心裡狀況與社會 關係」的相關研究;第三節則探討「老人的意涵」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老人的休閒活動定義與內涵

一、休閒活動之定義

(林晏州,1984)認為休閒活動的概念包括:(一)是一種目標導向行為,其目的在 滿足參與者個人實質、社會及心理的需要;(二)參與者休閒活動是發生於無義務時間,

或所謂的休閒時間;(三)所參與之休閒活動必須為參予者個人自由選擇;(四)休閒活動 乃一種活動和體驗。適度參與休閒活動,對老人而言,可以維持身心靈之健康,進而 提升其生活滿意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憲章指出:「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 和社會的完全安寧狀態,而不僅免於疾病和虛弱而已」。(楊三東,1991)提出在積 極的觀點看:老人們要處於內心愉快、身體不快數老化,又能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 現的狀態,而非僅止於疾病或虛弱的俠義健康意義。若要達到廣義的健康,則必須要 透過適當的休閒活動才能達成。因此,在探討老人的休閒狀況前,筆者就先嘗試對於

「休閒」的概念進行理論性的探討及分析:

二、休閒的內涵

休閒的英文 leisure,是源自拉丁文 licere,系無拘無束的行動,或只擺脫工作之後 所獲得的自由時間,或從事的自由活動。字典工具書對「休閒」的定義,皆強調」自 由時間」,簡單來說,「休閒」活動皆得自在「自由時間」下進行才符合「休閒」之定 義。而國內的學者調休閒的時間概念,也就是閒暇,認為閒暇是指個人不受其他條件 限制,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利用或消磨時間,由此可知,休閒與時間具有密切的關 係,尤其是沒有自由時間哪有先賢生活可言(周芬姿、吳蘇、陳嫣芬、羅瑞玉、林春

(21)

鳳、劉德誠,2009)。Butler(1940)認為「休閒」是閒暇的時間,也就是可自由支配的 時間。Dumazedier(1974)認為休閒除了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以外,個人隨意願從事 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得放鬆、娛樂或擴大知識、促進社會參與及實踐創造力。Kraus(1990) 認為指在自由時間、自由自在的先休閒行為中,或的精神愉悅、身心舒暢。以上學者 皆認為有自由時間才有休閒,在休閒中能獲得正面的效益。

三、老人休閒生活需求

(一)國內工研院服務業科技中心(簡稱工研院服科中心)於2007 年對全省 21 縣 市222 位銀髮族的生活需求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銀髮族的三大需求分別是:1.銀髮關 護2.休閒娛樂 3.銀髮尊嚴。

(二)休閒生活的需求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過去的休閒生活主要是追定休閒、放 鬆,而現在則是希望從中得到心理、生理、社會、智能與精神方面的體驗與享受。因 此,突破對老人生活的刻板印象使老人休閒活動朝多元化發展,是未來休閒領域應該 重視的方向。

(三)壽命延長是高齡化社會的事實,隨著人類壽命的增長,老年人從工作退休後 之餘命期間也跟著增加,因而對於退休後的生活規劃有更多的期待,且更多時間接受 教育、追求休閒、娛樂,以及從事志工服務與文化活動。

(四)適當的休閒活動安排,將可協助老人從建生活次序,藉由健康活力促進、娛 樂興趣培養、人際關係互動及社會服務等活動,可減少其孤獨感,進而促進生理上的 新陳代謝作用,活動筋骨預防退化,保持身體的生活機能,發洩被壓抑的情緒,甚至 從休閒活動中得到心靈的成長,促使老人身心健全發展,從而對家庭與社會上有所幫 助。

所以總而言之,休閒活動不僅可提供老人重新建立生活重心帶來新的體驗,滿足 老年人空虛的心靈,進而消除無聊感,減少孤獨及寂寞感,更可藉由休閒活動參與,

提升人際關係充實晚年生活品質內含。

四、老人休閒對健康影響

(22)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徐錦源(2003)認為老年期間老人將面臨三個主要歲 月階段:健康期、衰弱期、臥病期。健康期是老年人生中黃金的歲月,此期之老人的 身心健康上維持較佳狀況,故休閒生活規劃應以身體保健、旅遊娛樂休閒活動為主,

維持身體活動力的休閒,如登山、健行、游泳,或規劃國內外旅遊;另一方面可以培 養靜態記憶類的休閒嗜好,如園藝、陶藝、書法、畫畫、養寵物、象棋、麻將等活動。

所以,規劃老年休閒活動是不容忽視的課題,因為休閒活動對老人的生理、心理、社 會、智能及生活具有下列健康功

(一)生理性健康功能

在生理上自覺健康狀況的老人,會比較熱心參與各類的休閒活動,如健走、游 泳、

太極拳、土風舞、槌球等透過這些事宜老人的健身性休閒活動,將能提升身體心肺、

肌肉適能,達到活動,達到活絡筋骨、促進血液循環與維持活力的效果,進而訓練老 人協調、反應與平衡能力,達到身體機能的改善,以避免跌倒意外發生,有助於身體 保健,達到生理性健康功能。

(二)心理性健康功能

老人退休後,往往心裡會感覺到被社會遺棄,造成生活的失落感。因此,鼓勵其 妥善規劃休閒生活,如參與娛樂性活動或參加志同道合的團體,重新建立生活重心,

為自己帶來的新的體驗;或培養新的嗜好、滿足空虛心靈,達到鬆弛身心,消除鬱悶,

減輕壓力等,已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三)社會性健康功能

老人普遍對於退休後失去與社會聯繫感到焦躁,甚至逐漸喪失老人尊嚴。因此,

可藉由團體活動來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進而找到歸屬,減少孤獨感;對個人、家庭和 社會各成面階有幫助,也可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四)智能性啟發功能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需要經驗性或知識性的學習表現相當好,故不能忽略老人 的學習潛能;應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知識性、藝術性、益智性或創造性等知能活動學習,

使其在沒有任何束縛的活動學習中,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完全自由自在地去表現娛

(23)

樂自己。

(五)生活性適應功能

在這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老化,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及保持身、心方面健 康。相關研究證實,參加休閒活動與老人生活滿意之間有正相關,休閒可提升老人的 士氣及心理慰籍,參加休閒活動可幫助老人釋放能量,並抑制情緒,解開隱藏的壓力,

進而享受老年的生活。因此,透過休閒活動可以讓老人打發無聊的時間,擴大生活經 驗,促進身心健康,擁有與人際互動及服務他人機會,建立自信心,使老人擁有一片 多采多姿的天空,享受快樂的晚年。

參與休閒活動可以增進健康及提升身體功能,已是一般民眾普遍的認知。運動對 於生理方面的益處包括:可增加心血管的輸出量、可以較低的心跳率從事中強度的身 體活動、增加關節柔軟性、提供最大耗氧能力、增加肌肉耐力及力量…等。因此,多 了解、關切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品質,提升健康體適能,避免疾病的侵襲,增進獨立性,

進而使其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24)

第二節 老人的心裡狀況與社會互動

在本節中,研究者嘗試來探討老人的心裡狀況與社會互動關係如下:

一、老年人的心理狀況

郭有藩(2003)認為 老年人的人生發展階段是「淡出」也是卸去牽掛,要讓自己悠 閒的走下人生的舞台。故而,當面臨老年生理的缺失與社會地位的喪失(退休、身份 改變、收入減少,老友與老伴的永別等)時,應能調整心態面對事實,進而使自身的 人格圓融。

Buckworth 與 Dishman (2002) 認為心理健康是預防許多身體、情緒相關神經病變 的重要調節變項。Knigth (2001) 以「社會情境及世代為基礎的成熟/特定挑戰模式」,

針對成熟的部份、特定的挑戰、世代因素、社會情境加以討論。

(一)成熟的成份

當人類年長時,隨著心血管功能的減退,大腦面積與厚度明顯變小,造成大腦神 經的萎縮死亡,造成認知功能退縮,這種大腦皮質神經元灰質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 漸萎縮變小,且萎縮的大小與認知功能衰退成正比。然而,心理變化是伴隨著認知的 退化而來,例如在社會判斷和情感應對上、注意力分散、反應變慢等。

(二)特定挑戰

老年人常面對生、心理失衡的困境,包含:慢性疾病、身體失能、所愛或好友的 人逝世,以及早期尚未解決的心理問題。其實,老年人並非對生命的沉浮免疫,而是 要將失落的概念轉化成一種挑戰,藉由復健諮商(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予以克服,

或由悲傷輔導予以適應,讓老年人可以從接受功能上的缺失來思考重建工作,並進一 步研究如何改善生活。

(三)世代因素

生活型態雖然會隨著世代改變,但有時候又會再變回來,這可從復古流行服一般。

而在對於生命事件的價值觀上,世代間各有不同,如:早生世代不以幸福去評價婚姻,

是對個人的自我實現及幸福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世代差異雖然不是發展性的成熟

(25)

因性造成,但卻是相當真實的。

(四)社會情境

老年人的特殊社會情境包括:特定的居住環境(如安養院、仁愛之家、老人服務 網路、居家護理、長期照顧中心、養生村等)及與老人相關的特殊規定(老人醫療保 險、老人福利法、老人保護法等)。

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運動對於人類的正面效應,包含:提升正面的心理情緒、 降 低及改善焦慮症狀、壓力調解、提高自信心和安全感、改善身體形象…等。故「適 度且有效的運動」是改善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老年人的社會狀況

周錦宏等人(2005)對教科書提要指出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休閒行為及後天學習形 式、休閒行為的意義及對自我的影響等層面上,休閒具有社會性。這種社會特質的形 成,主要在社會互動交流的各個過程中行程。龍冠海(1997)提出個人與社會是互相 依賴的,因為沒有個人就沒有社會,而沒有社會也不會有個人;個人與社會是互相影 響的。周芬姿等人(2009)認為:人的生命仍是一條由生到老的單行道,老化的生理 記號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來自於社會對其價值定義,具遠超過天生的顯著影響。女性 的「更年期」更是一個戲劇化的記號。而這些老化記號或徵兆宣佈晚年開始,同時也 讓老年人開始面對尾聲。然而,在生命歷程中,退休占很大部份,大部份有20-30 年 的退休生活,所以應該像計畫工作及家庭班去思考退休的生活。在人生全程的概念中 得知,成熟感不是取決在個人在家族間的位置,或年齡層的社會角色時間表,而是受 到世代成員、性別、階級、種族、信仰等影響。

盧俊宏、卓國雄與陳龍弘(2005)的研究指出社會和家庭會透過很多管道影響個 人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以下由社會支持及社會介入加以討論:

(一)社會支持

社會互動是社會支持社會網絡的一部份,對個人適時提供精神、物質、經情緒、

心理的慰籍,特別是當個人受到不幸的生活事件或心情低落時,能夠在過程中感受到 被愛、受到尊重,甚至感受到一種幸福感(Cobb, 1976)而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經由他人

(26)

的互動中所得到的一種回饋,它能滿足個人需求、得到情感自由表達感受、個人身分 確認與價值、工作的分擔、同時還可助於處理情緒與衝動(黃俐婷,2003)在 Lin (1979)

與 House (1981) 表示社會支持是個人藉著團體、社區或他人,透過人與人互相交 流的情況下,獲得的一種正向結果,對個人產生莫大的助益。影響最甚為家庭結構的 重大改變。由於生育率低、死亡率低,造成家庭結構由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或核心家 庭,老年人與兒女同住的比率逐漸下降。如女性就業率高,造成家庭照護人力缺乏,

這些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照顧模式的改變。然而社會支持也將是高齡者持續下去的重 要動力。

不過,也有些學者將社會支持作更細的分類。Lubben&Gironda(1996)將社會支 持分類為四個類別:1.情緒上/訊息上的支持,如談心事、閒聊慰藉、提供訊息及忠告;

2.實質上的協助,如生病時的照料,食物製備、家務事的協助等;3.情感上的支持,譬 如覺得被愛、被需要;4.正向的社會互動,如與他合作、順應與順從他人(呂寶靜,2000)。 Cutrona&Russell(1990)將社會支持分類為五類,除了情緒支持、實質上及訊息上的 協助與Lubben&Gironda(1996)所提出的類別相似之外,亦將社會網絡支持(social network support)及自尊支持(esteem support)納入。社會網絡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感覺 自己是隸屬於社團網絡內,能和網絡內的人共同參與其中的活動;而自尊支持則是指 當被支持者在面臨壓力事件時,他人能提供被支持者對其因應方式的能力給予正向回 饋與認同。老人的社會支持大多分類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兩個種類。呂寶靜;周玉慧、

莊義利(2000)則指出,國內學者在分析社會網絡的支持工能時,通常將社會支持的 類型分為「情感性的支持」和「工具性的支持」兩類,情感性的支持包括:談心事;

工具性的支持包括:提供服務或金錢、協助解決各種困難等。不過,也有些學者對社 會支持作更細的分類。熊曉芳(2000)探討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除了情感、訊息支 持與周玉慧、莊義利(2000)所提出的類別纇似之外,更進一步將工具與贊同性支持 進行探討。

(二)社區介入

社區是居民生活共同圈,它對老年人具有意義與價值,可使其在熟悉環境中得到

(27)

安養照顧,也能延續老友的互相關懷探訪,充實生活情趣(陳艟,2005)。近年來,「在 地老化」的觀念正在形成中,大眾認同度不高、外來照顧資源接受度低及使用者付費 觀念尚未建立,致使老人社區照護之發展與投資有待評估。

Henrdi、Albert 及 Wangter (2006)主張健康、成功的老化,意指在自然老化之下,

採取適當的策略或生活型態,以維持老年時,身心認知功能上健康、減少正常老化對 老年生活機能的影響。李淑芳、劉淑燕(2008)則認為成功老化應具備:健康、經濟、

家庭、社會、學習與適應等六個因素。

三 、 老 年 人 的 心 理 類 型 及 心理需求

許 樹 淵 、 崔 凌 震 (2010) 在 銀 髮 族 體 育 運 動 保 健 書 中 老 人 心 理 特 徵 與 保 健 將 老 人 心 理 類 型 及 心 理 需 求 如 下 :

( 一 ) 心 理 類 型 : 1.愉 快 積 極 型

企業家、藝術家、作家等類型的老人,他們沒有退休的心理存在,熱愛生活、

熱愛工作、積極地表現各種活動,生活作息沒有改變。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在 健康條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關心自己輩子的工作事業,不斷在得到經驗,

表現所能。

2、直接興趣型

這類老年人有退休之名,無退休之實,仍然理智地接受老年期的到來,心理 成面對內對外,沒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

3.堅持工作形

在青壯年時期心懷大志的人,到老年期,仍然壯志未酬心不甘的老人,忘記 自己的年齡也不願意別人談論自己的年齡,只談論自己的目標,以忙碌積極行為 努力的工作,證明自己有才幹、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4.解脫型

主動地從人際關係中撤離出來,減少參與活動,喜歡寧靜偏僻的地方看看書、

散散步,或者閉目養神,對生活要求不高,靜靜地順應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準備

(28)

度過寧靜的晚年。

5.關心健康型

此類型老人特別注重養身及身體健康,喜歡參與休閒運動,讓自己生活順心 愉快。

6.尋求支持型

依賴性較強,要別人在感情上、工作上支持,生活上有所幫助。老年時期比 較喜歡三代同住一起。也樂於與別人交際應酬,搏取感情,得情感上的滿足。這 種支持得不到滿足時,會認為別人瞧不起他,進而出現沮喪的情緒。

7.自責型

這類型老年人在回顧從未達到自己目標,享受家產。埋怨與自己沒機會,歸 罪於自己的無能,常常自責、埋怨、輕視、後悔,甚至有犯罪感覺。常常自嘆自 氣,沮喪和心灰意冷的情境中,生活無趣。

8.冷漠型

自認為生活很苦,經濟條件差,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孤僻、自我放逐。會回 憶以往經驗作為自己的樂趣,類似憂鬱症的病人。

9.暴躁易怒型

這種老年人性格暴躁,為一點小是暴跳如雷,情緒失控。疑心病重,不自我 反省,生活毫無樂趣可言。這種類型,相似於躁鬱症初期病狀。對於不同類型的 老年人,應該給予尊敬、愛心,常惦記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懷,使他們 幸福、延年益壽。

(二)心理需求如下:

1.健康長壽需求

最基本的需求,人到老年,體能下降。器官系統功能衰退,生理的需求影響 到心理需求,產生怕生病、怕工作效率降低的恐慌心理。希望自己能有活力,健 康長壽,希望健保、社會各階層加強老年醫療保健,運動設施普及化,就醫方便 及便利。

(29)

2.工作需求

希望能有餘力為社會做有益,有利的工作。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 會產生消極沉默的情緒。

3.情感需求

是與生具來的需求,希望別人尤其是親朋好友的親近,進而做感情上的雙向 流,被愛與接受他人的愛,有強烈的依賴性,以自我中心,無人際關係。

4.安全需求

Maslow 的第二需求─安全需求。常擔心會發生意外,擔心患疾病時得不到及 時搶救和治療,希望居住在醫院附近,交通方便之處,有一定的醫療保障條件,

希望子女能夠多照顧和關照需求。

5.娛樂需求

生活舒適安逸,希望能夠有多元的娛樂環境和條件,使他們身心舒暢,精神 愉快地參與各種健身團隊,達到合群、互助、團隊、友誼的新人際關係。

6.安靜和睦的需求

人到晚年,喜歡安靜的生活環境。如果環境雜亂、少鬧,就容易出現心理煩 躁,老年人都希望有個和睦的家庭、融洽的環境。經濟條件如何、家庭人口多少,

只要家庭和睦,鄰里關係融洽、敦親睦鄰,老年人就會感到幸福美滿。

7.求偶需求

喪偶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或不住在一起,儘管吃喝、玩樂與含飴弄孫,但仍 然需要性愛生活,這是兒女不能代替的生理需求。身為子女們應該鼓勵、支持老 人的選擇,然而鰥寡者皆有養、有好的歸宿。

8.自尊的需求

老年人自在家庭中希望受到子女的尊敬,在社會上希望受到鄰里尊敬和照 顧,退休的老人還希望受到原單位同僚的尊重。否則,就會產生自卑感,情緒消 沉,容易罹患慢性病。有尊嚴的老人,才會得到人的尊重。

9.精神寄託需求

(30)

精神寄託需求,就是前述所有需求的總和需求。老年人精神寄託需求,具心理學 家論述,應包括八方面:

(1)自尊自重,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實美好。

(2)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他對待自己的基本態度。

(3)社會交往希望自己能和過去一樣保持良好的社會交往。

(4)親密忠誠的關係,是老人追求的美好目標之ㄧ。

(5)獨立自主,希望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生活中有自己的獨立地位,不完 全依附他人。

(6)安靜的生活環境,以便總結和回憶自己的一生。

(7)內在精神生活,以回顧自己一生成就感到自豪。

(8)安撫和關懷,不遭到社會遺棄。

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對尊老敬老,有助於老人之間的了解,改善人際關係,促 進家庭和睦。當然,老年人對自己的心理需求也要具體分析,正確對待,抱著客觀肯 定的態度,正視問題的變化,才能過著幸福、融合的生活。

老年人的問題不僅只是身體老化後所帶來的身體照顧問題,進一步在老化的過程 中所面臨的各種生活事件對於老年人心理狀況的衝擊,更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研究 者期待透過整合上述各心理層面,來瞭解老人們的內在心理狀況,而本研究中老人心 理狀況是包含「正面感覺」、「認知能力」、「自主權」、「自尊」及「負面感覺」

等五個層面。除此之外,國內外有相關研究指出,影響老人心理狀況的相關人口學變 項,包括:年齡、健康狀況中的身體功能狀況與罹患疾病狀況(呂淑妤等,2000)教 育程度(呂淑妤等,2000;Wang, 2001)、及經濟資源(林松齡,1996)等,都是會影 響老年人內在主觀的心理狀況評估。然而,對於老人的心理狀況而言,以上的相關因 素會影響其主觀心理狀況之評估,則是研究者要進一步去探討與分析的議題。

綜合上述,本研究主要著重於社會支持的功能,來瞭解老人是否得到所需要的情 感性、實質協助、社會整合、訊息性及尊重性支持等資源。因此本研究單以社會互動

(31)

行為來衡量老人的社會支持。在影響老人心理健康因素有性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

收入、社會支持、休閒活動參與等因素,為探討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其心理狀 況之間的關係為何,期望透過本研究能提供老人能更積極快樂地享受老年生活。

四、老人的休閒活動對心理狀況之相關研究

在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對於評估整體生活品質上的相關研究中,有許多學者指出:

在退休後的老人參與休閒活動對於其生活品質的評估有正向的影響。這隱含意味著:

在參與越多樣化的休閒活動類型之老人,不論是團體社交活動、個人嗜好興趣、個人 運動健身⋯⋯等活動,對其生活品質的評估會越高(Zuzanek and Box, 1988;蔡長清等,

2001;林佳蓉,2001;陳肇男,2003)。再者,對於休閒活動參與程度上,也有許多 學者認為,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評估與其參與休閒活動的總量之間有存在著正相關。亦 即擁有較高生活品質的老人,其休閒活動參與量一般也較高,有許多國內外的研究則 更進一步地指出:休閒活動的參與對於老年人的心理狀況是有顯著性的影響。以下就 根據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整理之後,予以進一步討論之:

依據許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指出,休閒活動的參與和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正相關。

再者,老年人若藉由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可以提升其心智與精神上的活動,進而能 增進士氣與心理慰藉,並且紓解情緒與壓力,降低憂鬱症情況的發生,而達到心理的 健康發展(Dupuis and Smale,1995;Lawton,1994;Lomranz, et al,1988;Patterson and Carpenter,1994;Zimmer, et al,1995;高迪理,1993;施清發,1999;賴正全、朱嘉華,

2002;吳老德,2003)。然而,有許多學者也提出:老人可藉由積極地參與社會型休 閒活動(例如:參與志願服務),來得到社會支援與互動的機會,進一步地提升其自 尊與獨立感,並且適應老化所帶來的撤離現象,進而提升其生活滿意程度(曾中明,

1993;Zimmer, et. al.,1995;陳秋燕,1998)。另外,學者Tinsley, et al(1985)則進 一步指出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是能夠獲得不同的心理益處,以滿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

(見下表2-1)。因此,參與休閒活動對於老年人而言,是有提升其心理狀況評估的可 能性。

(32)

表2-1 老年休閒活動及其心理益處

類 別 主 要 益 處

1. 打牌、跳舞 友誼的陪伴

2.郊遊、旅行 體驗一些新的不尋常事物或對於過去

活動的補償

3. 看電視 逃避與他人相處的壓力進而得到片刻

的閒暇

4. 種植家庭植物、收集古董、閱讀 幽靜與安逸的獨處 5. 參加志願服務、社會群體的會議、宗教

群體的會議

智力刺激、自我表現、與服務大眾

資料來源:Tinsley, H., Teaff, J., Colbs, S., and Kaufaman, N.(1985). A System of Classifying Leisure Activities in Terms of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Participation Reported by older persons.

五、老人的社會互動與心裡狀況之相關研究

龍冠海(1997)提出:社會互動是人類社會文化或團體生活的有延續性的或交互 作用的動態關係,從橫的方面來觀察人與人或團體與團體彼此發生關係的互動方式,

就生態觀點而言,個人的生存與心理調適是有賴於與外界之間的交流狀況,社會網絡 與社會支持即是屬於個人與他人之間交流的內涵之一,相關研究大多著重於兩者對於 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當處於逆境與危機時(宋麗玉等,2002)。再者,Kaplan, Cassel & Gore ,(1977) 也贊同社會支持為個人與他人互動所構成的體系,即透過「情 感支持」(emotional aid),例如了解、接納及重要他人的認可與歸屬,及「工具性支 持」(instrnmental aid),包括題供訊息與駐所、交通、財物支援等日常生活協助來獲 得個人基本需求的滿足(葉淑娟,2004)。有許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老人的社會關 係對於其心理狀況是有顯著性的影響。以下就根據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整理之後,予以 進一步討論之:宋麗玉等(2002)提出,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有兩個途徑:

(33)

(一)有效的社會網絡能夠提供個人的歸屬感,使個人有正向經驗和令人滿意的角 色,直接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

(二)社會支持在各種壓力事件下可發揮緩衝效應,避免負面心理效果,其中影響 的機制如下:

1.直接或間接因應行動而減輕壓力的威脅。

2.提升個人的自尊感

3.支撐個人對於環境的掌控感。

就上述的觀點對老人而言,最重要的支持來源是家庭支持也是社會支持的之一,

(吳寧遠,1996)。而根據相關研究發現:與配偶同住對於老人是有較佳的心理健康

(宋麗玉等,2002;許毅貞,1993)。並且,經常與子女接觸見面的老人,其憂鬱症 狀是較低的,但也發現太頻繁或太少接觸會造成負面的心理結果(黃春太,1999)。

另一方面,林松齡(2000)指出老人支持來源主要來自家族成員配偶、兒子、媳婦。

配偶主要提供疾病的服侍、閒聊慰籍及日常家室的支持;兒子為親情下經濟與生活安 全的功能責任;媳婦則是家事方面的功能性責任。而家庭以外的成員對老人各項需求 的實質上幫助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鄰居、朋友提供部分的閒聊與情緒支持(得自鄭淑 子,1996)。在許毅貞(1993)及黃繼慶(1994)的研究指出:鄰居朋友的支持與老 人憂鬱程度的負相關程度最大,可見鄰居朋友也是老人社會網絡中重要的來源之一。

而張素紅、楊美賞(1999)研究結果則顯示,老人得自子女的支持是最多的,其次為 配偶。目前國內60 歲以上老人,仍普遍採行與結婚子媳同住的生活方式,並視兒子為 老年生活最主要的支持來源(林松齡,2000)。由此可知,國內雖然漸漸從傳統大家庭,

逐漸轉變為小家庭,但仍舊深受傳統孝道與傳統父系文化的影響,子女成年後有義務 要撫養父母親。而歐美文化著重強調個人的獨立自主能力,所以老人的社會支持來源 以配偶為主(Shanas,1979)。總之,不論東西方文化差異為何,家人都是老人最主要 的支持來源,所不同的是西方國家以配偶的社會支持影響較大,而我國則是以子女的 影響較大。在黃繼慶(1994)與林松齡(1996)的研究中更說明情緒性支持是影響老 人憂鬱程度的最重要因素。

(34)

總之,本研究對社會支持的定義為老人會互動過程中,從非正式的個人或團體(配 偶、子女、親戚、朋友或鄰居)中獲得所需要的情感性、實質協助、社會整合、訊息 性及尊重性支持等資源。因此,本研究的老人社會支持量表將分為情感性、實質協助、

訊息性及尊重等四個構面來做衡量。在探討老年人社會互動對其心理狀況的相關研究 後,可瞭解到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及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可以正向地提升老人們 對其心理面正向之評估。然而,針對花蓮縣較偏遠老人而言,在參與相關的休閒活動 及重視其社會支持與互動之下,是否也能夠使她們在心理狀況上有所提升?近一步獲 得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而國內也較少提及此方面的結果,因此,研究者嘗試深入去 了解。

(35)

第三節 老人的意涵

本節將李淑芳、劉淑燕(2009)。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老年人的定義提出如下:

一、老人的定義

「老」是以成長時間的年齡來定義,最早期人類的生命期限不長,但現代科學的 發達與全球衛生保健的整體環境進步,促使人類的生命比以前更加延年益壽。在18世 紀,在40歲就被認為是老年人,而在現今人類,要是不出異外,要活到七八十歲,甚 至到100歲都是有可能的。因此要定義「老」應該從對環境適應力的好壞來評估個體功 能或生理年齡,從時間來定義老化也不是全然無意義。因此一般來說,平日若缺乏適 當運動,到了40歲左右,個人身體機能狀態(如:心肺功能、肌肉適能和關節活動範圍 等)與生體指數(如:體脂肪指數、肝功能指數及血壓指數),必然每況愈下。

本研究採用許樹淵、崔凌震(2010)所編銀髮族體育運動保健在老化機轉學說中 提出人口壽命的延長,對「老年人」的看法,也常依其年齡狀況,分為三組:

(一)年輕老人:65-74歲的老年人,其特徵為多數較康良好,仍在就業,具有力,

參與社會的活動的動機頗強。

(二)中老人:75-84歲的老人,其特徵為多罹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心理常有障 礙, 較少社會活動,活動力也相對減弱。

(三)老老人:85歲以上。其特徵為多數癱瘓在床,通常居住在寄養機構中,常有 精神神智不清而錯亂現象,依賴他人的幫助與協助相當高。

根據上述文獻本研究的年齡定義在60歲以上者。如前所述,什麼是「老」時,很 重要的一點是從對環境適應力的好壞來評估各體功能或生理年齡。換言之,當我們年 紀大時,而我們自身的生理、心理與情緒的功能狀態又是如何?就是自覺身心健康與 生活品質的功能狀態的良好。而良好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是重要指標,衛生組織也 認為現在強調的是健康期許,而非生命的期限。身心的功能狀態是成功老化的主要的 決定因子,當一個人的身體功能狀態退化,身體與心理情緒就變的脆弱不堪。也強調 老人功能性好時對老人在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休閒生活、社會互動與健康生活型態

(36)

上的重要性(如:生活作息、日常活動及運動量等)。(李淑芳、劉淑燕,2009)。

二、社會互動與自我認同

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2005)對教科書自我與社會互動中提出:社會化的過 程,從人一出生開始,就展開一連串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人的想法和行為,一直受 到外在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學者稱之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在過程中,我 們往往是有意無意學習他人的態度、價值或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把外來的影響逐漸 內化成自己價值和態度,來魔塑個人的自我概念。在由他人的互動下,個人會調整自 己的態度和行為及價值,來適應外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藉由學習和角色來平衡「個 人」和「社會」之間。在和他人互動中,會「意識」(perceive)到別人對自身行為的 反應與評價,然後,把外來的反應與評估,當成是自我概念的一部份。「自我概念」

(self-concept)是個人自身的能力、特質和價值之評估的自我意象。在自我概念是對自 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包括個人對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慾望的了解,個人與別 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務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評價等(張春興,

1988)。

周錦宏等人(2005)提出我們的社會認同不是簡單規定好的,而是在社會互動中,再 不同的社會脈絡下,在不同的社會過程中,逐步學習與發展。在過程中有三種不同的 認同形式(Kelly,1983、1987、2002):

(一)個人認同(Personal identity)

指在角色環境中,人們的自我定義。每個行為都會不同的風格,扮演著某一角色,

但無論這種扮演多麼個性化,她依然是在既定的規範之內。有些認同是別人賦予的,

有些世紀己爭取的。

(二)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指他人對我們扮演某一角色的定義。在一個階層社會體系中,存在一系列基於家 庭出身、經濟地位或其他定位機制而規定的角色行為。

(三)角色認同(Role identity)

型為風格,自己爭取到的認同,是指個體主動爭取來的角色。而社會認同的爭取

(37)

是一生的過程,它將社會的機會結構與個人的主觀結合起來。從心理學的觀點看,

Erikson認為自我(self)與自我認同(ego identity)的差別在社會互動層面。自我是個人對自 己的反省、知覺的總合,他可能是經由社會比較或未經社會比較的:而自我認同是一 種內在心理的自我展現。而且是依照個體與某些群體社會關係來界定自我,因此他不 僅是一種結構,一種經驗,也是一種個人內在與外在社會相互的關係(蔡佳琪,2002)。

因此可以知道,自我認同會涵蓋於自我概念於自我概念的意義,如一位退休老人對自 己有滿意的評價,則他必能對人生抱持著正面且積極的態度,也會信心十足的參與各 項活動,並勇於面對自己,會對自己負責開創美好的晚年生活。

三、老人生活的社會理論

老化雖然是一個心理退化的自然現象,陳燕禎(2009)老人生活福祉與社區休閒 教育,作為本研究進行之理論架構。社會學常見的老年理論為: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認為退休者和一般人一樣,仍具有正常的心理和社會需求,所以,退休者在喪失社會 角色及社會網絡逐漸減少之下,會使其從社會關係中撤離。此時,只要老人仍有活力,

且願意參與社會活動,老人仍可和年輕時一樣活躍。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認為,老年問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社會上握有詮釋的團體不願意改變其既得利益,置 老年人於不顧。換言之,老年問題因為年齡階層哩,權利不均等分配的結果。老年人 代表一個受壓搾的團體,須與非老年團體鬥爭,已改變其他地位。連續理論(Continuty Theory)認為人生是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個人的人格特徵與行為型態會保持某種程度的 穩定與一致性。所以,主張個人在老年其參與社會活動及社會關係的型態只是反應其 在青年期的生活型態。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y)認為老年問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社 會上握有權勢的團體不願改變其既得利益,置老人於不顧。換言之,老人問題仍因為 年齡階層裡,權利不均等分配的結果。老年人一個受壓榨團體,需與非老年團體鬥爭,

以改變其地位。功能學理論(Functionalism Theory)相信社會裡的每一個部門或單位都是 有存在的價值,也就是功能的,從功能學的立場來看,老年人對於社會最主要的功能 在下一代的社會化。老年人歷經滄桑,累積長期經驗,也是文化的傳播者,因此下一 代的社會化過程裡,老人擔當很重要的任務,他們傳遞文化,且持續不斷的綿延下去。

(38)

交換理論(Social Interactionism)指出,社會關係是一連串的社會交換,當社會行動 者認定行為所帶來獎賞勝過付出的成本時,行為才會繼續。老人與社會成員的互動中,

在強調「取」與「予」之下,顯然老人家較缺乏可以用來交換價值,毫無利潤可言。

因此,雙方互動較少,老人在社會受到冷落,所以退休後問題也因此產生。形象互動 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依賴形象的運用及互動雙方新形象 的解釋和判斷,老年人的互動自有其一套形象的解釋和判斷方式,要想了解老年社會 就要了解他們的形象互動方式。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ogy)觀點,老年人已不適合於生 存競爭的要求,因此社會不應加以扶持,應讓老年人自然淘汰,因為這殘符合生物進 化原則。換言之,老年社會福利是不必要的。是違背自然。次文化理論此理論認為同 一類屬的成員,彼此間所發生的互動機會較其他不同類屬的成員所發生的互動來的 多,次文化因而產生。老年人口逐漸成長,造成老年人為非老年全體所刻意忽視,於 是乎老年人增加其與退休老年人互動的機會,因此形成老年次文化體系。

四、老人的獨特性

梅陳玉嬋、楊培珊(2005)提出一、每個老人都是有獨特性,豐富的社會經驗和 生活歷練使每各老人都不同。生命歷程是每個人不同的生命故事,不同的故事塑造出 不同的老人。二、老人生命歷的概念就是要幫助我們瞭解,每個老人一生中經力的身 心發展階段,在社會角色任務的學習與調適,都是特殊的漫長路。三、由於平均壽命 延長,現代人的老年期可能延續相當長,實在有必要將老年期再作進一步的細分。六 十五歲通常被界定為老年期的開始,他是沒有特別的生理上的理由做依據。四、生命 歷程的概念讓我們瞭解到每個人生命自然的過程,有許多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類 共同的特性,例如人格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等。每個個體的生命在情緒上、

人際互動上、智能上、和靈性上都自成一個經驗的整體,是那麼獨特而寶貝。從國內 外文獻皆指出老人的問題林林總總,包括有經濟問題、健康問題、心理問題、社會問 題與安全問題等。但根據學者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市的社區調查指出,許多高齡者居住 的社區老人並不自覺有任何問題和需求,反觀國內老人的狀況,根據楊培珊(1999)

的研究發現,老人的需求程度其實不高,這顯示出將老人視為「依賴族群」的假設是

(39)

不正確的。

綜合來說,對於老人平日的生活種種狀況上,例如:健康與社會福利需求上已有 相關單位體系在提供服務,然而在其平日休閒生活需求上,仍是較缺乏且較不被重視 的。因此,對於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社會互動對於心理影響相關的人員則必須持續地去 重視與付出關懷及行動協助高齡者。

(4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進行使用的方式,共分五節,分別為第一節為研究架構,

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處理,第六 節研究期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目的為對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心理狀況影響之研究,進行有關老人 休閒活動平日參與程度、聊解老人心理及社會互動、探討老人心理及社會關係之影響 及基本人口特性之調查。配合本研究之議題與目的研究架構列於圖3-1

老人健康休閒活動參 與情形

1. 一般型休閒活動 2. 戶外型休閒活動 3. 社會型休閒活動

老人心理狀況 1.正面感覺 2.認知能力 3.自主權 4.自尊 5.負面感覺 基本人口資料

1. 性別 2. 年齡 3. 婚姻 4. 經濟狀態 5. 教育態 6. 宗教信仰

老人社會互動 1. 情感支持 2. 實質的協助 3. 其他人工具性社

會支持

圖3-1 研究架構圖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為研究休閒活動參與情形調查,本研究依據上述架構及研究目的擬定研究流程如 圖3-2下所示,各步驟說明如下:

確定研究題目

研究動機與目的

蒐集相關文獻

擬定研究設計

預測問卷

調查結果

資料分析與討論

提出研究成果

圖3-2 研究流程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設籍於花蓮縣縣鳳林鎮之老年人進行研究,根據花蓮縣鳳林鎮老人協 會統計各里人數分配資料統計,60以上老年人總計為987人;60歲-75歲老人會會員人口 638人。以鳳林鎮老人會列冊名單共987位,而60歲-75歲老人會會員人口638人問卷調查 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受訪對象,建立樣本名單之後進行實地訪問,共 調查問卷465 份。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研究資料,於2011 年3-4月期間施測,抽樣對象 分布每個村落,受測對象的長者分布廣泛,並未集中在鳳林鎮上。整體問卷受訪率為 73%。由於樣本之特性,大多集中於已婚、教育程度不高的長者,為了避免讓後續的資 料分析造成偏誤,也為了使樣本更能代表鳳林地區之長者,採取立意抽樣法來平衡樣 本的差異。如表3-1

表3-1 鳳林鎮60-75歲參與老人會各里老人人口統計表

村里 男人口數 女人口數 人口數

大榮里 20 35 55

山興里 13 23 36

北林里 9 28 37

林榮里 5 7 12

長橋里 23 43 66

南平里 16 28 44

森榮里 5 6 11

鳳仁里 47 74 121

鳳信里 17 38 55

鳳智里 29 64 93

鳳義里 16 37 53

鳳禮里 20 35 55

鳳林鎮 220 418 638

資料來源:鳳林鎮老人會提共

數據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表 4-1  續上表人口統計背變項分析  婚姻狀況  未婚    49 10.5% 已婚  253 54.4% 喪偶  129 27.7% 離婚  34 7.3% 總計  465 100.0% 居住情形  與配偶及子取同住  162 34.8% 僅以配偶同住  113 24.3% 僅以同居人同住  27 5.8% 僅與子女同住  142 30.5% 獨居  21 4.5% 總計  465 100.0% 教育程度  不識字  80 17.2% 小學  166 35.7% 初中  109 23.4% 高中職
表 4-19  續上表婚姻狀況與老人心理狀況之 F 值檢定分析表(N=465)  自尊 (1) 未婚  49 1.229  .489  461 12.957 (2)  已婚 253 1.705  .829 (3)  喪偶 129 2.136  .532  (4)  離婚  34 2.098  .668  總和  465 1.792     .622          負面感覺 (1)  未婚  49 1.429  .553  461 43.723 (2)  已婚 253 1.719  .672 (3)  喪
表 4-26  老人心理狀況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投入變項  R  R 2  增加量  R 2 改變量 F 值  β 值  正面感覺  感情性支持  .53 .27  .27 103.26*  .34  實質的協助  .62 .36  .09  66.47*  .27  其他人工具性社會支持  .66 .40  .04  45.62*  .21  一般型休閒活動  .68 .42  .02  38.48*  .17  教育程度  .69 .43  .01  27.21*  .13  認知能力  實質的協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eatless Day” from Pupils~A Case of PinTung County Fang Liao Junior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木工程/都市設計與規劃/建築設備) 全日制,兼讀制 先進科技及管理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金融與精算數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interview and AHP in order, it comes out that this research can describ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recession and the investment intentions, and this will help the

The overall students’ math scores have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ype C in CEEC Interest Inventory whereas showing high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ype A.. Male studen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The correlation of choosing which style of afterschool classes i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upon the paren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occup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