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時程說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時程說明"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時程說明

1031202

一、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日期訂於 104 年 5 月 16、17 日(星期 六、日) 。業於 103 年 5 月 30 日臺教授國部字第 1030052952 號 函函知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並同步公告於國中教育會考網 站(http://cap.ntnu.edu.tw/)。

二、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時間表如下:

5 月 16 日(星期六) 5 月 17 日(星期日)

 8:20 - 8:30 考試說明  8:20 - 8:30 考試說明

 8:30 -  9:40 社 會  8:30 -  9:40 自 然 9:40 - 10:20 休 息 9:40 - 10:20 休 息

10:20 - 10:30 考試說明 10:20 - 10:30 考試說明

10:30 - 11:50 數 學

10:30 - 11:30 英語(閱讀)

11:30 - 12:00 休 息

12:00 - 12:05 考試說明

12:05 - 12:30 英語(聽力)

13:40 - 13:50 考試說明

13:50 - 15:00 國 文 15:00 - 15:40 休 息

15:40 - 15:50 考試說明

15:50 - 16:40 寫作測驗 註:表示打鈴(鐘)。

三、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時程與 103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時程(如 附件 1)不同之處如下(詳見附件 2):

(一)調整

英語科施測方式

1.

時程安排:

採一科 2 階段,先考閱讀再考聽力。閱讀考完休息 30 分鐘。

2.

題本與答案卡:聽力、閱讀分題本,也分答案卡。

3.考試時間:閱讀 60 分鐘、聽力 25 分鐘。

4.考試說明時間:閱讀 10 分鐘、聽力 5 分鐘。

(二)調整考試科目順序:第 1 天上午社會、數學,第 2 天上午自然、

(2)

英語。

(三)調整整體考試時程

1.第 1 節考試說明時間於 8:20 開始

2.科目之間的休息時間為 40 分鐘

3.第 1 天午休時間自 11:50 至 13:40

4.第 1 天考試結束時間為 16:40

5.第 2 天考試結束時間為 12:30

四、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考試說明如下:

(一)考試執行程序

1.10:20 鐘響,考生進入試場(英語閱讀題本、答案卡已置於桌 上) ,考生均就座後,監試委員開始進行英語(閱讀)考試說 明。

2.10:30 鐘響,考生開始作答英語(閱讀) 。

3.11:30 鐘響,考生停止作答英語(閱讀) 。監試委員收英語(閱 讀)題本、答案卡,確認無誤後,請考生離開試場。

4.12:00 鐘響,考生進入試場(英語聽力題本、答案卡已置於桌 上) ,考生均就座後,監試委員開始進行英語(聽力)考試說 明。

5.12:05 鐘響,考生開始作答英語(聽力) 。

6.12:30 鐘響,考生停止作答英語(聽力) 。監試委員收英語(聽 力)題本、答案卡,確認無誤後,請考生離開試場。

(二)考生缺考、遲到、提早離場、違規等處理方式

基於英語科試務執行程序採閱讀及聽力 2 階段,且閱讀、聽力 分題本也分答案卡。因此,考生缺考、遲到、提早離場及違規 等均以 2 階段的方式處理,以保障考生權益。說明如下:

1.缺考:閱讀缺考、仍可以考聽力。

2.遲到:(1)閱讀遲到逾 20 分鐘(即 10:50)不得進場。

(2)聽力試題開始播放後(即 12:05) ,即不得入場。

(3)

得提早離場。

4.違規:依照 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試場規則及違反試場規則處理 方式一覽表,分別記錄閱讀、聽力違規事項及處理方式。

(三)英語科計分方式

成績通知單(如附件 3)呈現英語科整體(閱讀及聽力)的能力 等級,並分列閱讀及聽力的等級說明,以提供學生學力資訊,閱 讀及聽力計分比例為 80:20(詳如附件 4)。

五、結語

103 年國中教育會考為第 1 年辦理,與過去國中基測重要不 同之處為英語納入聽力題,因此,整體試務執行程序與過去國中 基測不同。自 104 年起國中教育會考英語聽力將納入計分,因此,

以 103 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聽力實施程序為基礎,再進行檢討,

期盼建立一套更完善的試務執行程序,讓考生在英語閱讀與聽力 作答不會互相干擾,影響作答表現,並同時能降低監試委員試務 執行的壓力。

在考試總時程維持 1.5 日及變動最小的原則下,進行上述的 調整。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範圍及題型等均與 103 年相同,

考生按照學校老師教學進度進行學習即可,不需擔心。

(4)

附件 1:103 年國中教育會考時間表

考 期 時 試

間 科 目

5 月 17 日

(星期六)

5 月 18 日 (星期日)

 8:30- 8:40 考試說明 考試說明

 8:40- 9:50 自 然 社 會 9:50- 10:40 休 息 休 息

10:40- 10:50 考試說明 考試說明

10:50-12:10

10:50 - 11:05

英語(聽力)

11:10 -12:10

英語(閱讀)

數 學

14:00- 14:10 考試說明

14:10-15:20 國 文 15:20- 16:10 休 息

16:10- 16:20 考試說明

16:20-17:10 寫作測驗

(5)

附件 2:104 年與 103 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時程調整說明

項目 內容 104 年 103 年 說明 英語

科施 測方 式調 整

時程 安排

1. 採一科 2 階段,先 考閱讀再 考聽力。

2. 閱讀考完 休息 30 分鐘。

1. 於同一節 內,先考 聽力再考 閱讀。

2. 聽力考完 直接考閱 讀。

考量 104 年起國中教育會考英 語(聽力)將正式計分,為維 持考試公平與考場秩序,確保 試務作業順暢並兼顧考生權 益,參酌兩年試務經驗,104 年起英語(閱讀)與英語(聽 力)採一科 2 階段進行。說明 如下:

1. 英語(閱讀)與英語(聽力)

分開施測,監試人員及考生 分階段施測與應考,具直觀 性,可避免不必要的失誤與 試務糾紛。

2. 先考英語(閱讀)再考英語

(聽力),學生作答將不受 聽力考試是否順利之影 響。且聽力安排在後,若考 試時,遇有特殊狀況需要處 理,將不影響其他考科。

3. 英語(閱讀)及英語(聽力)

中間休息 30 分鐘,係考量身 心障礙及重大傷病考生應考 需申請延長作答之必要。

題本 與答 案卡

聽力、閱讀 分題本,也 分答案卡。

聽力、閱讀 分題本,但 不分答案 卡。

為維持考試公平、確保試務作 業順暢並兼顧考生權益,實施 一科 2 階段時,將以分題分卡 方式辦理,以免試務疏失並避 免考生寫錯答案卡之問題衍 生。

考試 時間

閱讀 60 分 鐘、聽力 25 分鐘。

聽力 15 分 鐘、閱讀 60 分鐘。

104 年起國中教育會考英語(聽 力)將正式計分,在兼顧試題 品質與測驗效度的前提下,閱 讀部分共 40 至 45 題,需要 60 分鐘,聽力部分共 20 至 30 題,

需要 25 分鐘。

考試 說明 時間

閱讀 10 分 鐘、聽力 5 分鐘。

聽力、閱讀 共 10 分鐘。

由於英語(閱讀)及英語(聽 力)係屬同科,已於英語(閱 讀)說明的部分,將可加速進 行,不致延宕考生時間。

(6)

考試科目順 序調整

第 1 天上午 社會、數 學,第 2 天 上午自然、

英語。

第 1 天上午 自然、英 語,第 2 天 上午社會、

數學。

1. 英語科調整至第 2 天最後一 節考試,若於英語(聽力)

考試時,遇有特殊狀況需要 處理,將不影響其他考科,

且對於考生作息影響最小。

2. 為了避免讓考生在同一天 考數學與自然兩個數理相 關學科,因此,配合英語而 調整其它考試科目順序。

整體 時程 調整

第 1 節考 試說 明時 間

8:20 開始 8:30 開始 為減少對考生作息之影響,第 1 節考試說明時間將酌情提前 10 分鐘,以利試務工作順利進行。

科目 之間 的休 息時 間

40 分鐘 50 分鐘 為減少對考生作息之影響,科 目之間的休息時間將酌情縮短 10 分鐘,以利試務工作順利進 行。

第 1 天午 休時 間

11:50-13:40 12:10-14:00 配合第 1 節考試說明時間提 前 10 分鐘,科目之間的休息 時間縮短 10 分鐘,午休時間 提前 20 分鐘開始,亦提前 20 分鐘結束。

第 1 天考 試結 束時 間

16:40 17:10 配合第 1 節考試說明時間提 前 10 分鐘,科目之間的休息 時間縮短 10 分鐘,第 1 天最 後一節寫作測驗提前自 15:50 開始,亦提前至 16:40 結束。

第 2 天考 試結 束時 間

12:30 12:10 配合第 1 節考試說明時間提 前 10 分鐘,科目之間的休息 時間縮短 10 分鐘,及英語施 測方式變更,第 2 天考試結 束時間延後 20 分鐘。

(7)

附件 3: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單樣張

(8)
(9)

附件 4:

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計分方式說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

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包含聽力及閱讀兩項語言技能,成績通知單除了分別呈現此二項技能的能力表現等級,其中聽力分為「基礎」及「待加強」

2 個能力等級1,而閱讀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3 個能力等級,另外也會呈現英語科整體(閱讀加聽力)的能力等級,用於高級中等學 校及五專入學超額比序時的英語科成績使用。

以下逐步說明目前初步規劃的英語科整體能力等級計算方式。

1. 由於每年度的測驗題數不一定相同,以下說明以 102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為例:總題數為 60 題,其中聽力試題共 20 題,閱讀試題共 40 題。

2. 由於每年度考後的能力等級切點題數與得分設定結果不一定相同,將由當年標準設定計分會議決定,以下表設定結果為例。

聽力

(共 20 題)

基礎 待加強

答對題數 15-20 題 答對題數 0-14 題 閱讀

(共 40 題)

精熟 基礎 待加強

答對題數 34-40 題 答對題數 14-33 題 答對題數 0-13 題

3. 考量聽力為新增之評量項目,為避免造成考生不必要之緊張,誤以為必須去補習聽力,所以目前決定聽力之比重不宜太高,有需要的話,日後計 分比重將採逐步漸進之方式,本說明先以「聽力占 20%,閱讀占 80%」作為加權比重的方式,解釋如何進行計算轉換。

4. 承上,加權分數為依聽力比重佔 20%的情況下,英語科整體能力加權分數公式為(聽力答對題數/聽力總題數)× 20 +(閱讀答對題數/閱讀總題 數)× 80。

5. 依此加權公式,利用前述所假設的聽力及閱讀基礎等級的最低答對題數(分別為 15 題與 14 題)、聽力2及閱讀精熟等級的最低答對題數(分別為 20 題與 34 題),計算得出英語科(聽力加閱讀)基礎能力等級最低加權分數為 43,精熟能力等級最低加權分數為 88;意即英語科基礎與待加強、

       

104 年英語(聽力)首次計分,考量試題難度宜逐步漸進,避免增加考生壓力,故以基礎簡易的試題為主,無法充分評量出學生聆聽能力是否達「精熟」等級,因此該部分的成 績只分成「基礎」及「待加強」2 個等級。 

2當聽力與閱讀兩測驗結果需合併時,為了避免因聽力只分為 2 等級(基礎與待加強),使得整體英語科的精熟標準太低,會造成 104 年與 103 年結果落差太大,無法比較的問題。

所以將聽力精熟等級的最低答對題數設定為 20 題,此設定只用於精熟能力等級最低加權分數計算之使用,而非該答對題數已達聽力「精熟」等級之門檻。 

(10)

基礎與精熟的切點加權分數分別為 43 及 88。若是考生之加權分數為 88 以上,則其為精熟等級;加權分數為 43 以上且未達 88,則其為基礎等級;

加權分數未達 43,則其為待加強等級。

6. (1) 若某考生聽力答對題數為 20 題,閱讀答對題數 28 題,則其加權分數為(20/20) ×20 + (28 /40)×80=76,該考生拿到的成績結果為 聽力:基礎,閱讀:基礎,英語科:基礎。

(2) 若某考生聽力答對題數為 9 題,閱讀答對題數 39 題,則其加權分數為(9/20) ×20 + (39 /40)×80=87,該考生拿到的成績結果為 聽力:待加強,閱讀:精熟,英語科:基礎。

(3) 若某考生聽力答對題數為 20 題,閱讀答對題數 13 題,則其加權分數為(20/20) ×20 + (13/40)×80=46,該考生拿到的成績結果為 聽力:基礎,閱讀:待加強,英語科:基礎。

(4) 若某考生聽力答對題數為 14 題,閱讀答對題數 39 題,則其加權分數為(14/20) ×20 + (39/40)×80=92,該考生拿到的成績結果為 聽力:待加強,閱讀:精熟,英語科:精熟。

7. 依加權分數將考生區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3 個能力等級後,在精熟(A)等級前 50%,分別標示 A++(精熟等級前 25%)及 A+

(精熟等級前 26%∼50%),並在基礎(B)等級前 50%,分別標示 B++(基礎等級前 25%)及 B+(基礎等級前 26%∼50%)。各能力等級加標 示與其相對應之加權分數請參考下列對照表。

英語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加權分數對照表(以 102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為範例) 等級 標示 加權分數

精熟 A++

88-100

96-100 A+ 92-95

A 88-91 基礎

B++

43-87

78-87 B+ 68-77

B 43-67 待加強 C 0-42

(11)

英語科聽力答對題數與閱讀答對題數對應等級加標示對照表(以 102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為範例) 閱讀答

對題數

聽力答對題數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0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1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2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3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4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5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6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7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8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9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10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12)

11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12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13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14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15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16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17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18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19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20 待加

強 待加

強 待加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21 待加

強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基礎

(13)

24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25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26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27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28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29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30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31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32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33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34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精熟 (A) 35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36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14)

37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38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39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40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基礎 (B++)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精熟 (A++)

註: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加權比例為什麼是 20%?

聽力為新增之評量項目,為避免增加考生考試壓力,聽力試題難度較閱讀低,只分為 2 等級,因此聽力試題雖約占總題數 33%,考量聽力與閱 讀試題難易度有相當差異,因此英語科整體能力計分的加權比重係根據聽力與閱讀試題整體難易度差異作調整。日後有需要的話,英語科聽力與閱 讀計分比重將採逐步漸進之方式調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定義問題 統整資訊 概念圖【行動版】.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一)主題式的教育旅行 根據不同部別、年級學生規劃 特色行程,訴求清楚,定位明 確,使學生具有宏觀視野。實 施時間主要在暑假及寒假。其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 中文科、常識科及圖書科協 作,以「活在資訊中」為主 題,進行本科、跨學科讀書 會,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 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