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榮醫教投稿須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榮醫教投稿須知"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榮醫教投稿須知

一、本刊為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凡與醫學有關之學術論述,且未曾刊登於其他學術雜誌,均為本 刊刊登之對象。即將或正由另一期刊進 審查之稿件,本刊恕 接受。 二、其研究過程必須符合 赫爾辛基宣言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或世界醫學學會倫理規約 (Code of Ethics of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三、本刊接受原著、個案報告、綜說、簡報、致編者函等稿件。本刊有修改、取捨之權。

四、稿件簡則:

1. 稿件格式:採用 APA《美國心理協會出版手冊》第六版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th ed., 2009) 格式

(1) 稿件應隔行打字於 A4 紙上,每頁左右、上下緣各留至少 2.5 公分之空間。

(2) 字型:中文請統一用新細明體;英文請統一用 Times New Roman。字體大小請採 12 級 字以利排版。

(3) 行距請統一為兩倍行高,並請控制原稿頁數以免超頁。一般文章請勿超過 10 頁 ( 相當於 12 號字體,兩倍行高之原稿的 20 頁 ),質性文章請勿超過 15 頁 ( 原稿約 30 頁 )。

(4) 內文採用中式標點符號,其英文名詞及括弧內之英文對照,除專有名詞外一律小寫。

(5) 圖表:圖表數目請儘量精簡。圖片下方應註明圖號與圖名,表格上方應註明表號及表名,

(6) 統計符號請以斜體字標示,如: t- 檢定。度衡單位採用國際單位系統符號。

(7) 外文專有名詞應中譯,簡稱在題目、摘要及本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應全語拼出,如:日常 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2. 稿件內容架構:。

(1) 原著:指具有原創性之研究論述。格式須含摘要、前言(文獻回顧)、材料與方法、結果、

討論、( 誌謝 )、參考文獻。篇幅以 10 頁為限。

(2) 綜說:針對特定主題作完整之文獻回顧與客觀討論。篇幅以 10 頁為限。

(3) 簡報:指初步的研究結果或臨床上、技術上的精簡論述,篇幅不宜過長,以 5 頁為限。

(4) 個案報告:格式為前言,個案報告及討論。篇幅以 5 頁為限。

(5) 致編者函:評論本刊論文或討論醫學教育相關議題之短文,篇幅以 2 頁為限。

(6) 影像判讀與臨床病理討論:與醫學或教育相關,篇幅以 5 頁為限。

3. 稿件應按下順序書寫順序分頁,並自第一頁編頁碼於稿紙右上方,整理後提出。

(1) 封面頁:題目、所有作者姓名、執行該研究時服務單位,通訊者姓名、地址、電話、傳真 及電子信箱。中文 20 個字以內的簡題 (running title)。 上半頁為中文資料,下半頁為英 文資料

(2) 第一頁:中文摘要 300~500 字及至多 5 個中文關鍵詞。各關鍵詞之間以「,」區隔, 末 加「。」。

(3) 第二頁:英文摘要 300~500 字及至多 5 個英文關鍵詞。各關鍵詞之間以「,」區隔, 末 加「。」。

(4) 第三頁以後:本文、誌謝、 考文獻及圖表。

4. 參考文獻:請按照 APA( America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第六版中所訂之格式書寫,並

注意下列事項:

(2)

名之字母順序排列。當作者相同時,依發表年代排列,作者及發表年代完全相同時,

依日期在年代後加以 a,b,c 順序。第一作者姓名相同時,先排列單一作者之參考文獻,

其次為多作者文獻

B. 英文作者先寫姓,名字以大寫字母縮寫代替即可。

C. 英文參考文獻之雜誌名稱需寫出雜誌全名,且每個字的字首需大寫,不可只寫縮寫呈 現。

D. 參考文獻之雜誌名稱、書名或期刊卷數一律以斜體字呈現。

E. 中文文獻之標點符號採全型標示;英文文獻之標點符號採半型標示。

(2) 單行本 : 作者 ( 出版年代 ),題目,編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起訖頁數。

(3) 翻譯書 ( 非原版書 ) : 原著作者(翻譯出版 )• 翻譯名稱(譯者)•

(4) 出版地:出版商。作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起訖頁數。

例 :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6) • 管理學(林孟彥譯)• 台北市:華泰。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5). Management science (M. Y. Lin, Trans.).Taipei City, Taiwan, ROC:

Hua-Tai.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5)

※ 於內文引用之寫法為「(原著作者,原著出版年 / 翻譯出版年)」,如 : (Robbins &

Coulter ,2005/2006)

(5) 研究計畫 : 作者姓名(含計劃主持人及研究人員)(西元年份)• 計畫題目名稱(計畫所 屬單位及編號)• 城市:出版或製作此報告的單位。」( 單位名稱已出現城市名,則將 城市名除略)

例 :

葉 淑 惠 (2001). 急 性 照 護 單 位 病 患 降 低 約 束 計 畫 之 成 效 探 討( 研 究 計 劃 編 號 CMRP1233). 高 雄 長 庚 紀 念 醫 院。Yeh, S. H. (2001). The outcomes of restraint reduction programs for patients in acute care settings (Research Grant CMRP1233).

Kaohsiung City, Taiwan, ROC: Chang Gung Hospital.

Mazzeo, J., Druesne, B., Raffeld, P. C., Checketts, K. T., & Muhlstein, A. (1991).

5. 本文引證格式:

(1) 作者為一人時,以作者全名 ( 中文文獻 ) 或姓 ( 英文文獻 ) 及發表年代(統一採用西元 代),

如洪明龍 (2012) 或 ( 洪明龍,2012)、Hung (2012) 或 (Hung,2012);

(2) 作者為二人時,以二作者全名 ( 中文文獻 ),或姓 ( 英文文獻 ) 及發表年代,如洪明龍及 蕭國鑫 (2012) 或 ( 洪明龍及蕭國鑫,2012)、Jones & Smith (2010) 或 (Jones & Smith, 2010) ;

(3) 作者為多人時,以第一作者全名 ( 中文文獻 ) 或姓 ( 英文文獻 ),之後加「等」( 中文文獻 ) 或「et al.」( 英文文獻 ) 及發表年代,如 ( 洪明龍等,2010) 或洪明龍等 (2010)、Hung et al. (2010) 或 (Hung et al., 2010);

(4) 作者及發表年代完全相同時,依日期在年代後加以 a,b,c 引用,如 Hung & Hsiao (2010a)、

Hung & Hsiao (2010b)。

五、在本刊物刊登之著作,其著作權屬於本刊,除商得書面同意外, 得轉載於其他雜誌或媒體。

六、送稿時,原稿及複印共三份,依上述順序裝訂,並附上申請投稿聲明書、檢查清單及被誌謝者 同意書、著作財產權讓與同意書,連同 Word 格式文書檔,寄送至:40705 台中市西屯區臺灣 大道四段 1650 號 教學大樓一樓教學部中榮醫教編輯部收 ( 電子信箱 :medu@vghtc.gov.tw)。

七、文校對由作者負責,至多 2 次。不可修改原文,稿件校對應於收件日起三日內送回。

投稿須知

(3)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教案執行成效之評價

—以癌症末期病人為例

蔡淑芳1,2、洪麗琴1、林文綾1、賴玉津1、張雲英1、張麗銀1、王素秋1

中文摘要 :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是藉由不同領域團隊間彼此學習,激發具創意解決方案。文獻發現新進護理人員 面對病危及瀕死病人及其家屬時,常不知如何進行溝通、及安排有限生命與臨終相關事宜,希望能透過個案討 論會、經驗分享與相關訓練課程,以增加靈性照護的能力與信心,故設計教案運用合作學習法強調「不同專業 間的互動」,以影片教學、團體競賽、角色扮演與成果發表等方式,提升參與度與學習成效,並培養跨領域團 隊合作照護能力,以符合臨床學習需求。在 2014 年共辦理 4 場次,涵蓋各領域學員共計 191 人。使用問卷由 學員自我評量學習成效,以配對 t- 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皆達顯著差異(p < .05),認知方面:在「能說 出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的目的與重要性」、「能描述於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照護中,所扮演的角色與 功能」、「能舉例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中,至少五種職類成員的角色與功能」平均分別提升 1.09、

1.08、1.21 分,且達顯著差異 (p < .001)。情意方面:在「能接受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各職類成員,並能相互 學習」、「能整合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各成員的專業角色與意見」、「有自信能運用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方式 照顧末期病人」平均分別提升 0.58、0.55、0.82 分,且達顯著差異 (p < .001)。技能方面,全數學員能結合「團 隊照顧需求」,完成「IPP 輔助思考模版」與「訓練紀錄表」。由此結果,亦協助聯合訓練醫院平行推展,提 升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能力。

關鍵詞: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癌症末期病人,輔助思考模版

臺中榮民總醫院 護理部1;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系2

收稿日期:2015 年 6 月 2 日;接受日期:2015 年 11 月 20 日

通訊者:王素秋、40705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 1650 號 ( 護理部 ) 電話:(04)23592525 # 6060

電子信箱:wang.suchiu@gmail.com

原著

(4)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前言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自 2007 年起,推動教學醫院 教學費用補助計畫,著重新進醫事人員五大核心能 力之養成,以提昇照顧品質及病人安全 ( 醫策會,

2015)。 美 國 醫 學 研 究 機 構(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在 2003 年呼籲醫療專業人員教育要建立五項 核心能力,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能力為其中之ㄧ。藉 由不同領域團隊間之溝通,提供團隊成員彼此學習與 產生有效且具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案,也就是跨領域團 隊合作照護(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 IPP),培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理念,降低醫療資源的重複與浪 費,進而達到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 王,2010;張、黃,

2013; Greiner & Knebel, 2003)。

近年國內護理學者研究發現,新進護理人員面對 病危及瀕死病人及其家屬時,常自覺照護經驗不足,

不知如何與病人或家屬溝通,建議加強臨床瀕死及危 急病人照顧之個案討論會、經驗分享與相關訓練課 程,以增加護理人員執行靈性照護能力與信心(蔡、

尹、 李,2008; 林、 蔡,2009)。 筆 者 於 2008 年 針 對 78 位到職三個月至一年內新進護理人員之護理能 力自我評量發現,其在接受訓練後可提升臨床照護技 能,但在「引導病人及家屬安排有限生命及臨終相關 事宜」部分,仍認為能力不足,此外於 2013 年新進 護理人員座談會中,提出常見臨床照顧困境為「無法 提供末期病人在最後歲月中獲得平安與尊嚴。」因此,

引發設計「末期病人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教 案」動機,除護理人員外亦延伸對其他各職類醫事人 員之訓練,以符合二年期醫事人員(以下簡稱學員)

臨床學習需求及落實醫策會訓練計畫目標。

基於規劃教案時,須考量情境與團隊照顧目標、

對象、訓練內容焦點及課程方式(周,2011;鄭、王、

蔡,2012),因此運用合作學習法之教學策略由跨團 隊成員進行基礎課程內容之一致性共識,針對緩和療 護理念及 DNR 條例,經緩和療護病房主任進行專家 確認。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並非是「不同專業聚 在一起學習」之多學科專業教育(multipleprofessional education, MPE),而是強調「不同專業間的互動」

學習歷程(周,2011),在本院教學部師培科之協助 溝通聯繫跨領域團隊小組共同參與訓練,因此由跨領 域小組採討論法擬定教學目標與訓練方法,基於以學 習者需求為中心之理念,採用影片教學、團體競賽、

角色扮演與成果發表等教學策略,希望由團體活動方 式提升參與度與學習成效。

材料與方法

期望學員能達到在認知方面:(一)能說出末期病人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的目的與重要性;(二)能描述 於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照護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三)能舉例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中,至少 五種職類成員的角色與功能。在情意方面:(一)能 接受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各職類成員,並能相互學習;

(二)能整合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各成員的專業角色 與意見;(三)有自信能運用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方 式照顧末期病人。在技能方面:(一)能結合其他職 類學員意見產生「團隊照顧需求」;(二)能組織其 他職類學員意見,完成「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 IPP 輔 助思考模版」與「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紀錄表」;

(三)能表現各職類於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中之角色 與功能。

本訓練由跨領域小組(含醫師、護理、呼吸治 療、藥師、個管師、諮商心理、安寧共照、營養)

共七職類 10 位成員設計影片內容,由教學部教材組 協助影片拍攝,並進行主持人與裁判給分標準、引導 教師 (facilitator) 角色與技巧之一致性共識,同時由 facilitator先針對影片內容找出 IPP,完成「跨領域團 隊合作照護 IPP 輔助思考模板」,以協助各領域學員 運用圓桌討論法相互合作以達到教學目標。

二、教學活動訓練流程

課程以分組討論方式,每組約 10 人且至少含 3-4 種職類人員。課前學員填寫學前自評問卷,內容包括 認知、情意,依 5 分法圈選,5 分為非常有能力,1 分為無此能力。教學活動分五階段,教學方法與內容 詳述如下:

階段一、運用問答及講述法:(一)課前以問 答法引導學員說出自身經驗與臨床困境,過程中鼓勵 發言並給予回饋以激勵學習動機。(二)由經過「跨 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之種子講師進行基礎課程講 授,內容包括介紹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 (IPP)、及簡 介緩和療護理念及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DNR) 條例。

階 段 二、 運 用 講 述 法、 閱 讀 法 / 小 組 討 論 法、

問 答 法 / 回 饋 法:( 一 ) 主 持 人 介 紹 裁 判 和 所 有 facilitator。(二)主持人簡介案例背景及競賽規則,

含搶答及競賽。(三)由 facilitator 帶學員至教室討 論: 依 據 成 人 教 育 學 之 父 Knowles 於 1990 年 所 提 出成人教育七原則之第一個原則:如何使氛圍有助於 學習?因此透過小組組員相互認識、選派小組長、取 隊名與隊呼等進行破冰活動,創造有益的學習氣氛。

facilitator導讀案例,由小組長帶領閱讀案例及進行小 組討論察覺照顧需求 (sense)。facilitator 須嚴守討論 進行中勿越過直接提示之規則下,鼓勵學員多多嘗試

(5)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教案

階段三、運用影帶教學、問答法 / 討論法 / 回饋 法、引導法 / 圓桌討論 / 練習法:(一)觀看跨領域 團隊合作照護會議影片 (Part- Ⅰ ) 約 5 分鐘,此段影 片呈現多專科照護(multip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 MPP),各專科各自以專業為出發點,以疾病為中心 的討論,會議中無法形成以病人照護需求為中心之共 識。(二)觀賞後,由各小組針對所看影片之內容搶 答討論,由 3 組進行每組 1 分鐘分享與討論辨識 IPP 與 MPP 之差異,發表內容各組不可重複,裁判依學 員能否辨識出差異給 1~3 分,再由主持人與裁判立即 回饋。(三)facilitator 引導小組討論與辨識「照護需 求、參與職類與目標設定」,共同練習書寫『IPP 輔 助思考模板』。(四)進行搶答上述所練習之『IPP 輔助思考模版』內容,主持人與裁判再次進行評分與 立即回饋。(五)接續觀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會議 影片 (Part- Ⅱ ),此段影片呈現團隊對緩和療護理念 及 DNR 概念之專業教育。

階段四、運用角色扮演 / 練習法 / 回饋法、影帶 教 學、 引 導 法 / 圓 桌 討 論 / 練 習 法:( 一 ) 以 GO- STOP-GO-STOP方式進行角色扮演,Go 方式是指 由各小組推派 1-2 人扮演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討論會 議中各職類人員,並依各組表現給分。各組依推派職 類之種類數目加 1-2 分;自願擔任會議主持人之小組 另加 2 分。若能引導參與會議討論並辨識出一個值得 跨領域討論的 IPP 議題再加 2 分。與會者能辨識 IPP 而且說出自己能做的是什麼加 1 分,能說出需請求其 他職類幫忙的是什麼時加 2 分,能說出可以主動協 助其他職類做什麼時加 3 分。(二)STOP 方式是指 此階段進行時,若會議主持人無法引導討論或問題失 去焦點,則主持人或裁判必須適時中斷其討論,並指 出問題失去焦點之處與引導如何聚焦,若學員未積極 發言裁判可適時提醒會議主持人引導學員發言,此階 段約進行 15 分鐘,全程裁判與主持人需反覆以 GO-

STOP-GO-STOP方式進行,以建立有益之學習氣氛,

會議結束後裁判依各組表現進行回饋與給分。(三)

接續觀賞完整版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會議影片約 5 分 鐘,此段影片中會議主持人如何成功的辨識出一個值 得跨領域討論的 IPP 議題,團隊如何表現各職類能提 供給病人之專業照護有哪些?需要請其他團隊成員協 助的是什麼?以及各職類能主動提供給其他職類哪些 協助等跨領域團隊照護議題。(四)facilitator 再次引 導小組討論並完成『IPP 輔助思考模版』之具體策略、

團隊、執行細節,約 15 分鐘之後搶答『IPP 輔助思 考模版』之完整內容,裁判再次依完整性給分 1-3 分。

階段五、運用紀錄 / 雙向回饋、口頭發表 / 反思 /雙向回饋法:(一)每位學員各自完成『跨領域團 隊合作照護訓練記錄表』一份,由 facilitator 進行修 改及雙向回饋。(二)最後由學員發表此次學習之 心得與感想,同時填寫課程滿意度調查與學後評量。

facilitator也針對帶領各小組過程中,各組表現進行回 饋。(三)最後,裁判依積分高低選出前三名接受頒 獎,同時接受所有學員之歡呼,課程結束後所有訓練 學員共同拍照留影。(四)主持人、裁判與 facilitator 於會後依課程與訓練流程進行檢討與回饋,做為下次 訓練改善參考。

結果

本 教 案 2014 年 共 辦 理 4 場 次 訓 練, 分 別 訓 練 46、59、61、25 人,共計 191 人。參訓醫院包括臺 中榮總、嘉義與埔里分院,及聯合訓練醫院,以護理 職類比率最多 107 人(56%),其次依序醫師 41 人

(21.5%)、藥事 19 人(9.9%)、檢驗 7 人(3.7%)、

其他有物治、放射、呼吸、職治、語言、心理與營養 等職類參訓。學員執業年資以 3 年以下比率最多 130 人(68.1%)。參訓因素以課程主題比率最高 121 人 次(63.4%),其次依序是學分因素、單位指派及教 學需要(如表一)。

表一 參與學員屬性分布 N=191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訓練期別 參訓醫院 臺中榮總 159 83.2

第一梯 46 24.1 嘉義分院 2 1.0

第二梯 59 30.9 埔里分院 18 9.4

第三梯 61 31.9 聯合訓練醫院 12 6.3

第四梯 25 13.1 執業年資 3年以下 130 68.1

參訓職類 3-8年 39 20.4

護理 107 56.0 8-15年 10 5.2

醫師 41 21.5 15年以上 12 6.3

藥事 19 9.9 課程主題 否 121 63.4

檢驗 7 3.7 是 70 36.6

(6)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教學成效評值以配對 t- 檢定(pair-t)進行統計與 分析,學員接受參訓自我評量結果,在認知、情意方 面能力顯著高於訓練前,分述如下:

一、認知方面:學員在「能說出末期病人跨領域 團隊合作照護的目的與重要性」訓練前平均 3.49 分

(SD= .82),訓練後平均 4.58 分(SD= .62)提升 1.09分(SD= .95;p < .001)。「能描述於末期病 人跨領域團隊照護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訓練前 平均 3.40 分(SD= .85),訓練後平均 4.49 分(SD=

.68) 提 升 1.08 分(SD= .99;p < .001)。「 能 舉 例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中,至少五種職類成 員的角色與功能」訓練前平均 3.31 分(SD= .85),

訓 練 後 平 均 4.52 分(SD= .64) 提 升 1.21 分(SD=

.94;p < .001)(如圖一)。

二、情意方面:學員在「能接受跨領域團隊合作 照護各職類成員,並能相互學習」,訓練前平均 4.14 分(SD= .69),訓練後平均 4.72 分(SD= .57)提 升 0.58 分(SD= .80;p < .001)。「 能 整 合 跨 領 域團隊合作照護各成員的專業角色與意見」訓練前平 均 4.19 分(SD= .66), 訓 練 後 平 均 4.74 分(SD=

.56) 提 升 0.55 分(SD= .79;p < .001)。「 有 自 信能運用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方式照顧末期病人」訓 練前平均 3.64 分(SD= .77),訓練後平均 4.46 分

(SD= .67)提升 0.82 分(SD= .94;p < .001)(如 圖一)。

三、技能方面:在教育訓練過程中,全數學員能 結合其他職類學員意見產生「團隊照顧需求」,且能 組織其他職類學員意見,產生「團隊照顧需求之具體

(7)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教案

策略、所需團隊、執行細節」,並完成「跨領域團隊 合作照護 IPP 輔助思考模版」與「跨領域團隊合作照 護訓練紀錄表」。各小組皆推派 1-2 位不同職類之學 員參與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討論會之角色扮演,會議 中學員能表現其職類之角色與功能。

討論

本部發現新進護理人員面對病危及瀕死病人及 其家屬時,常自覺照護經驗不足,不知如何與病人 或家屬溝通,而 2014 年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 署積極推動「全人整合性照顧計畫」(衛生福利部,

2015),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為該計畫之基礎訓 練,因此藉由「末期病人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

教案,除加強護理人員對臨床瀕死及危急病人之照顧 技能外,同時訓練其他職類學員,增加執行靈性照護 的能力與信心。

本訓練成效顯示,學員於訓練後對末期病人跨領 域團隊合作照護之能力有顯著提升,表示學員能將學 習目標內化,進而促進知識與能力的轉移,達真正學 習所獲得之效果。此訓練藉由團體活動與角色扮演等 教學策略,強調「習」重於「學」,讓學員靠著自己 與團隊的共同學習,創造出具創意的團隊照顧需求具 體策略,達增能 (empowerment) 學習層次。整體教 學滿意度調查評價達 93.21%。未來護理部將繼續與 教學部持續合作辦理相關訓練,並協助聯合訓練醫院 平行推展「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期望藉由醫 療人員核心能力之提升,提供最佳醫療服務並改善健 康照護成果。

誌謝

本訓練承蒙本院唐憶淨和陳昭惠主任擔任訓練 主持人、黃曉峰主任對緩和療護理念及溝通技巧之指 導、參與影片拍攝之各職類所有同仁、各職類引導教 師及教學部師資培育科及教材組成員之協助,與各職 類學員踴躍之參與,僅此致謝。

參考資料

王憲華(2010)• 跨領域團隊照護之教育訓練 • 醫療 品質雜誌,4 (4),83-85。

林 麗 英、 蔡 淑 芳(2009)• 護 理 人 員 護 理 能 力 追 蹤 評 價 • 榮 總 護 理,26(4),399-406。doi:10.6142/

VGHN.26.4.399

張秀敏、黃秋玲(2013)• 運用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模 式於一位糖尿病結核病患之護理經驗 • 志為護理,12

(3),120-128。

蔡淑芳、尹裕君、李選(2008)• 新進護理人員護理能 力主客觀評量差異性比較 • 榮總護理,25(4),342- 349。

鄭希彥、王紫緹、蔡馨芳(2012)• 如何創作跨領域團 隊合作照護教育之理想教案 • 醫療品質雜誌,6(4),

75-85。

衛 生 福 利 部(2015,5 月 )• 醫 院 以 病 人 為 中 心 門 診 整 合 照 護 試 辦 計 畫 • 取 自:http://www.nhi.gov.tw/

Query/query11.aspx?&pcode=AY&menu=18&menu_

id=683&WD_ID=960

醫 策 會(2015,5 月 )• 臨 床 醫 事 人 員 培 訓 計 畫 取 自:http://www.tjcha.org.tw/FrontStage/page.

aspx?ID=F119DC8B-752D-4971-A868-C109A44118C5 Greiner, A. C, & Knebel, E. (2003). The Core Competencies Needed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A Bridge to Quality (pp.

45-74). http://www.nap.edu/openbook.php?record_

id=10681&page=45

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2001). 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 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 Committee o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Americ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Knowles, M. (1990).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Houston, TX: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8)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末期病人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與評值』教案

教學主題 末期病人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與評值 教學對象:1. 到職滿一年之 PGYN 學員 2.其他職類 PGY 學員

教學時間 課程總時間:210 分鐘

(1)教學:50 分鐘(2)討論:125 分鐘(3)評值:35 分鐘

上課人數:

50-70人

臨 床 情 境

病人住院前情況:

34歲,已婚,基督徒,家庭主婦,1 年前診斷為肺腺癌,規則接受化學治療。先生在工業區擔任基層主 管,育有 1 女 1 子,分別就讀小學 6 年級及 4 年級。平時可自行回診並照顧孩子。此次因腰椎疼痛、下 肢無力無法下床而住院。病人曾簽立「不施予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但健保 IC 卡上未註記 DNR。

入院當天:

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經醫師評估使用 Morphine 5mg Q6H IV PRN 疼痛控制,疼痛評估分數約 4-5 分,

在看護攙扶下,可下床坐於床旁椅約 20 分鐘。

入院第 3 天:

檢查發現腫瘤持續進展,施打化學治療 (Taxol),噁心嘔吐、發燒。尿滯留導尿管留置,喝水偶爾會嗆咳,

但不願意放置鼻胃管,進食少量流質,體重下降 1.5 公斤,會診營養師做營養評估。個案管理師探視病 人時提及病人擔心先生和小孩,建議會診心理諮商師。

入院第 7 天:

胸部 X 光顯示腫瘤持續進展,病人虛弱、疲憊整日臥床,無法下床。呼吸喘使用氧氣鼻導管仍覺得吸不 到氣,改 all purpose mask 使用仍喘,會診呼吸治療科建議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 (BIPAP),因無法 適應 BIPAP 氣流,頻頻取下面罩。因背部疼痛雙下肢無力無法自行翻身,Morphine 5mg Q6H IV PRN 使用,但疼痛控制情形不佳。

入院第 10 天:

血液培養結果診斷為菌血症,抗生素治療。呼吸越來越喘、張口呼吸,病人表示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希 望不要急救,但先生不同意要她不要放棄。家屬對於病人呼吸喘、且越來越虛弱,對團隊治療計畫感到 不積極,認為未能緩解病人的呼吸喘和疼痛。醫師與病人和家屬討論癌症末期病人插管問題,病人搖頭 表示不願意,先生希望再聽聽其他人員意見。中午家屬怒氣沖沖地到護理站,拍桌大吼:「妳們有沒有 良心!我老婆這麼喘,你們都不處理 !」,「那台機器根本沒有用,打氣打到肚子都快要爆炸了,吃也 吃不下,你們要好好處理我太太的問題,不要越住越糟糕!」。

受評 估者 背景

1.到職滿一年之 PGYN,曾參加病房團隊會議或個案討論會,但缺乏照顧癌末病人之經驗。

2.其他職類 PGY 學員。

教 學 目 標

受評學員能達到 1.認知方面

(1)能說出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的目的與重要性。

(2)能描述於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照護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3)能舉例末期病人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中,至少五種職類成員的角色與功能。

2.情意方面

(1)能接受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各職類成員,並能相互學習。

(2)能整合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各成員的專業角色與意見。

(3)有自信能運用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方式照顧末期病人。

3.技能方面 附件一

(9)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教案

授課流程

教學方法 內  容 時間

階 段 一

1.問答法 1-1.引起動機:請學員分享臨床上照顧末期病人所遭遇之問題

與困境。 5分鐘

2.講述法

2-1.講授基礎課程:

(1)介紹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 (IPP)。

(2)簡介緩和療護理念及 DNR 條例。

45分鐘

階 段 二

3.講述法 3-1.主持人介紹裁判和所有 facilitator

3-2.主持人簡介案例背景及競賽規則。 5分鐘

4.閱讀法 小組討論法

各組進入教室進行分組討論:

4-1.引起動機:Warm up(自我介紹、團隊成員互相認識選派 小組長、取隊名及隊呼)

4-2.引導教師(facilitator)導讀案例。

4-3.小組長帶領閱讀與討論察覺照顧需求 (sense)。

10分鐘

5.問答法 回饋法

返回中央教室:

5-1.主持人介紹各組小組長、隊名,表演隊呼。

5-2.搶答小組討論之照顧需求,及評估依據。

5-3.主持人 / 裁判評分與立即回饋。

15分鐘

階 段 三

6.影帶教學 觀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會議影片 Part- Ⅰ。 5分鐘 7.問答法

討論法 回饋法

7-1.搶答探討所看影片之內容。

7-2.分享與討論辨識 IPP 與 MPP 之差異。

7-3.主持人 / 裁判評分與立即回饋。

15分鐘

8.引導法 圓桌討論法 練習法

8-1. facilitator引導小組討論與辨識「照護需求、參與職類與目 - 標設定」。

8-2.共同練習 IPP『輔助思考模板』書寫。

15分鐘

9.問答法 回饋法

9-1.搶答上述所練習之『輔助思考模版』內容。

9-2.主持人 / 裁判評分與立即回饋。 15分鐘

10.影帶教學 觀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會議影片 Part- Ⅱ。 5分鐘

階 段 四

11.角色扮演 練習法 回饋法

以 GO-STOP-GO-STOP 方式進行 :

11-1.GO-每組推派 1-2 人扮演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討論會中各 職類人員。

11-2.GO-請自願者當主持人,必須能成功的辨識出一個團隊值 得跨領域討論的 IPP 議題,且能引導參與會議討論。

11-3.透過實際角色扮演桌上會議辨識 IPP,且需提供跨領域一 起解決問題的觀點。

11-4.STOP-主持人 / 裁判適時回饋,針對已辨識出的 IPP,講 述其重點。

15分鐘

12.影帶教學 12-1.觀看完整版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會議影片

(IPP)。 5分鐘

13.引導法 圓桌討論法 練習法

13-1.facilitator引導小組討論並完成『輔助思考模版』之具體策 略、團隊、執行細節。

13-2.搶答『輔助思考模版』之完整內容。

13-3.主持人 / 裁判評分與立即回饋。

20分鐘

階 段 五

14.紀錄法 雙向回饋

14-1.完成『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記錄表』

14-2.facilitator進行修改及回饋。 20分鐘 15.口頭發表

反思 雙向回饋

15-1.學員、facilitator 分享對課程之感覺與心得。

15-2.填寫課程滿意度 15-3.頒獎。

15分鐘

(10)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教學資源

電腦 單槍投影機 軟體:影片播放軟體  講師:1 人 主持人:1 人 裁判:1 人 facilitator:6 人 其他:DVD 影片 / 角色扮演道具 / 海報紙 / 奇異筆 /IPP 輔助思考模板 / 計分板 / 獎品

教學評量工具說明:

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輔助思考模版」包含:Sense 察覺需求;Initiate 啟動團隊; Patient-centered 目標設定;Team work 團隊合作等部分。

2.「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紀錄表」包含:團隊照護需求討論、未來我參加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時,

我將會∼,以及分組老師回饋。

3.課程評值問卷:依課程內容、講師授課表現、教學方法、場地等滿意度,以及學員課程前後在認知、

情意與技能等方面之評值等,自擬問卷進行評值。

評值

評值內容 評值方法

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輔助思考模版 1.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輔助思考模版完成率達 100%

2.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紀錄表 2.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紀錄表完成率達 100%

3.課程評值 3.課程滿意度

教學重點及 注意事項

一、教學重點:

1.須適時掌握時間。

2.facilitator勿做過多說明,重點在引導學員思考。

3.課程主持人於角色扮演中須以 GO-STOP 方式進行 (GO: 是指團隊會議模擬演練、STOP: 是指主持人 中斷模擬演練,提出前段演練過程之學習議題 )。

4.搶答給分參考:學員能說出自己能做的事件 +1; 能說出需請求他職類幫忙的事件 +2; 能說出主動協助 幫忙的事件 +3。

二、注意事項:

1.facilitator需鼓勵學員多發言。

2.選出比較活躍能踴躍發言的人擔任組長。

3.由主持人與裁判依各組表現給分。

(11)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教案

The Effectiven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 Training Plans

-As an Example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Tsai, Shu-Fang1.2, Hong Lin-Zin1,Lin, Wen-Ling1, Lai Yu-Chin1,Chang,Yung-Ying1, Chang,Li-Yin1, Wang, Su-Chiu1

Abstract

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 (IPP) is to create a solution through learning about, from an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within the team. Nursing literatures had shown that the new nurses facing critically ill and dying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often do no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and arrange a limited life and death-related matters. Our study aims to increase the ability and confidence to spiritual care through case discussions, experience sharing and related training programs.

Methods:We designed this teaching program apply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focusing on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rofessions". Using video teaching, team competition, role-playing and pres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and to develop interprofessional care skills to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practices.The program had been repeated four times in 2014. A total of 191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were enrolled.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by the participants. Paired t- test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p-value < .05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cognitive aspects, in "can tell a terminally ill patient car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purpose and importance", "can be described in the care of the terminally ill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he role and function",

"give an example of a terminally ill patient care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at least five categories of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members', average upgrade 1.09, 1.08, 1.21 points respectively, and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1). Affective aspect, in the "accept interdisciplinary team care for all categories of members, and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can be integrated interdisciplinary team care professional role and views of its members", "confident to us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care approach to take care of the end patients' average upgrade 0.58,0.55,0.82 points respectively, and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1). Skills aspect, students can combine full "team to take care of the needs of" complete "IPP auxiliary thinking template" and

"training record table." Joint training will help hospitals take forward in parallel to enhance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care skills.

Key word: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thinking template

Department of Nursing,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Instructor, Nursing College Hung Kaung University2

Address: No.1650, Taiwan Boulevard Sec. 4, Taichung, 40705, Taiwan.

Tel:886-4-23592525 # 6060 E-mail:wang.suchiu@gmail.com

(12)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探討利用互動式應用程式接受營養衛教訊息的使用意向

羅梅華1、李貴宜2、廖元勳3

中文摘要 :

消費者在忙碌的工作及壓力生活中,因對於食物知識認知不足,往往無法正確選擇食物,又因活動量不足,

故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就相對的高,為降低此風險營養衛教就非常重要了。目前普遍執行營養衛教模式為在醫院 透過護理人員或是門診衛教人員,以口語傳播方式來進行衛教,但此過程病人或一般大眾所取得的衛教資訊,

多數是短暫性的,往往成效不彰。因衛教的內容是非常的繁複及大量的資訊,無法於短時間內全部表達讓民眾 或病人瞭解,若使用行動 APP 的方式,將所要衛教的資訊輸入行動 APP 系統中,當民眾或是病人需要衛教資 訊時,即可隨時透過行動 APP 系統,取得相關衛教資訊,這樣對於病人或是一般大眾是有很大的幫助。本研 究是以 DeLone and McLean(2003) 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建構營養衛教 APP,依研究架構對行動科技系統使用 者進行接受營養衛教訊息意向的問卷調查,從中分析各個構面間的關係。收集 295 份問卷樣本研究結果發現:

對於消費者立即性獲得食物營養衛教知識是有幫助,且易於使用。並且在問卷結果分析當中發現,針對系統使 用者的滿意度及接受度的調查當中,已有很明顯的成效。民眾或病人對衛教 APP 是非常的滿意,且給予實質 正向的回饋。

關鍵字:行動科技,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營養衛教,健康管理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營養科1;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2;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3 收稿日期:2015 年 10 月 2 日;接受日期:2015 年 11 月 6 日

通訊作者:羅梅華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 地址 : 嘉義市世賢路二段 600 號 B1 營養科 電話:05-2359630#1900

電子信箱:mhlu@vghtc.gov.tw;mhlu1900@gmail.com

原著

(13)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互動程式營養衛教使用意向

一、前言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營養及健康,能夠即時在網路 上搜尋到的營養相關資訊也相對的豐富,但是要如何 的從龐大的營養衛教資訊中,搜尋到適合且對其有足 夠的信心的飲食及營養照護等相關資訊,是一件困難 的事情。目前國人普遍接受營養衛教的資訊大多數是 從醫院獲得。慢性病症如糖尿病、高血壓及肥胖症等 要有效控制,除需規則配合藥物治療外,飲食控制亦 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游麗惠等人提出台北市青少 年常因外食、沒習慣及不覺得需要等多項因素,而無 法執行健康飲食 ( 游麗惠等,2010)。李蘭等人研究成 人熱量攝取過剩、以喝含糖飲料為最多,其次為零食 攝取 ( 李蘭等,1995)。而這些不利於健康的行為或稱 為高危險行為,如飲酒過量、吃早餐不規律、經常攝 取高脂肪或高膽固醇食物,不但影響健康、縮短預期 壽命、而且與致病率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為協助民 眾及早發現並改正不利健康的行為,一方面應使行為 危險因子的篩檢服務方便易得,一方面則應協助已知 有行為危險因子者得到適當的指導。

智慧型手機已變成現代人生活社交以及隨身陪 伴的重要伙伴,以往必須在電腦上才能完成的工作,

如網頁瀏覽、電子郵件收送、連結社群網站、文件閱 讀及工作行程安排等事項,已能透過網路及應用程

式的發展在智慧型手機中輕鬆完成 (Punja & Mislan, 2008),並且還提供了資料處理及語音辨識和控制的 多樣化能力。Banitsas 等人和 Doukas 等人研究,為 了提升醫療服務效能,將病人於疾病治療過程中所照 射之醫學影像移植到智慧型手機中,讓在院外的醫 生,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先行調閱此影像,以增進醫 療品質 (Banitsas et al.,2004;Doukas et al.,2010)。

Consolvo 學者於智慧型手機中設計一個健康運動系 統,並設計一個簡單以一個花圃來呈現的顯示介面,

使用者每天將運動作息記錄於該系統中,當使用者運 動越多且每天都有規律的運動時,此花圃的花會越開 茂盛及美麗,且花的種類會更具多樣性 (Consolvo et al.,2009)。

新的行動科技推動是否能夠成功,往往需要仰賴 消費者接受衛教意向的程度,因此,消費者接受衛教 意向就成為重要的關鍵。本研究目的為透過問卷調查 探討使用營養衛教 APP 系統者對此系統的滿意度及 使用意向,並利用人口統計變項差異了解受測者對使 用意向及其相關影響因子之差異,以及了解使用意向 及其相關影響因子之因果關係。

二、研究方法

(一 ) 研究前置作業:

圖一、 營養衛教 APP 系統之設計架構

(14)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本研究完成建置一個龐大的營養衛教資料庫並 且設計一個營養衛教 APP 系統,運用行動科技技術 與飲食衛教項目結合,根據使用者需求及營養師之建 議,發展設計一套符合大眾、病人及營養師可以使用 之飲食衛教 APP。營養衛教 APP 系統之設計架構如 圖一。使用者可透過 QR CODE 在有網路的環境下,

下載此營養衛教 APP 系統並將之存取於個人持有之 智慧型手機中。爾後消費者若隨機想要查詢六大類食 物的份量及熱量、糖尿病標準菜單、食物的含鹽量等 資訊,只要觸碰手機介面中之啟動頁 ( 如圖二 ),依個 人需求進行操作,即可獲得衛教資訊。如使用者想查

詢一份空心菜之營養量,則可即時性的透過個人持有 已存取此營養衛教 APP 系統之智慧型手機進行查詢,

經由手機介面的資訊顯示,瞭解空心菜一份熱量為 25 大卡 ( 重量為 100 公克 ),份量大小約為 1 碗的量,

如圖三。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血糖,主食和水果的份 量及糖量的管控是必需的,此營養衛教 APP 系統中 也提供豐富的營養資訊。如想瞭解一份芒果中的含糖 量,只要點選水果中芒果的觸碰介面即可顯示資訊,

如圖四。而糖尿病患者常忽略甜不辣是主食的份量概 念,此營養衛教 APP 系統中也有介紹說明,如圖五。

圖二、手機介面中之啟動頁 圖三、手機中查得之空心菜熱量及份量

圖四、手機中查得之芒果份量及含糖量 圖五、手機中查得之甜不辣份量

(15)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互動程式營養衛教使用意向

(二 ) 問卷設計:

本研究參考 DeLone 和 McLean(2003) 所設計之問卷,採用便利性抽樣。問卷內容共分二個部分,第一部 份為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婚姻、職業、教育程度及使用對象。第二部份為問卷內容,分成六大構面,

系統品質 (system quality)、資訊品質 (information quality)、服務品質 (service quality)、使用性 (usage)、滿意 度 (satisfaction)、利益 (net benefits)。本問卷設計皆以 Likert 五點尺度方式衡量,等距分為五個等距,分數愈 高者代表愈同意。

圖六、問卷設計研究架構: DeLone and McLean 修正後 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2003)

問卷設計架構以 DeLone and McLean 修正後資訊系統成功 模式 (2003) 為參考依據如圖六。本研究設計 9 個假說,為 H1:

行動科技系統的系統品質對使用者的使用性具顯著正向影響。

H2:行動科技系統的系統品質對使用者的滿意度具顯著正向影 響。H3:行動科技系統的資訊品質對使用者的使用性具顯著正 向影響。H4:行動科技系統的資訊品質對使用者的滿意度具顯 著正向影響。H5:行動科技系統的服務品質對使用者的使用性 具顯著正向影響。H6:行動科技系統的服務品質對使用者的滿 意度具顯著正向影響。H7:行動科技系統的使用性對使用者的 滿意度具顯著正向影響。H8:行動科技系統的使用性對使用者 的淨利益具顯著正向影響。H9:行動科技系統的使用者滿意度 對使用者的淨利益具顯著正向影響。

(三 ) 研究對象與研究流程

本研究對象為使用過行動科技服務的消費者,採用問卷調 查法進行抽樣。前置作業為先至嘉義縣某個區域型醫院之鄰近的 七個鄰里社區宣導,並於 103 年 5 月 29 日、8 月 26 日和 10 月 13日,分別於該院醫療大樓大廳舉辦大型營養衛教 APP 宣導活 動,邀請里民參加並收集問卷。於活動中由營養師解說如何使用 智慧型手機透過網路下載營養衛教 APP 的方法,並且給予參與 的消費者每人一個 QR CODE,請消費者免費下載體驗操作營養 衛教 APP 程式。經過 1 週之體驗操作營養衛教 APP 後,請消費 者填答問卷,研究流程如圖七。

圖七、研究流程

(16)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析、SEM 結構方程模式,來瞭解使用者利用互動式應 用程式接受營養衛教訊息的使用意向。

三、研究結果

問卷調查發放 450 份問卷,回收 424 份,回收率 94%,剔除無效問卷 129 份,有效問卷為 295 份。問 卷 Cronbach’s alpha 可靠係數為 0.94。分析回收樣 本,男性為 115 人佔全部樣本 39%,女性為 180 人 佔全部樣本 61%,以女性較多。在年齡方面,主要以 31~40歲 81 人為最多,佔全部樣本 27.5%;其次以 21~30歲 75 人,佔全部樣本 25.4%。在婚姻方面,

主要以已婚 176 人為最多,佔全部樣本 59.7%。在 職業方面,在農、工、商和其它職業別選項中,以其 它選項為最多,佔 79.3%,經由當日活動與民眾互動 中瞭解,主要有自營商、家管、醫療行政人員、醫事

人員、退休族等。在教育程度方面,則以專科 . 大學 163人為最多,佔全部樣本 55.3%,其次高中學歷 49 人佔全部樣本 16.6%,研究所以上 32 人也佔全部樣 本 10.8%。在使用對象方面,以來醫院參與活動的一 般民眾 138 人為最多,佔 46.8%,其次為對於使用營 養衛教 APP 有興趣的民眾有 80 人,佔 27.1%。專業 人員護理師參與系統測試有 37 人佔 12.5%,而因為 本身的疾病因素對這套 APP 衛教系統有需求的民眾 有 40 人佔 13.6%。由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的不同對 於系統之服務品質有顯著差異 (P<0.05),婚姻的不同 對於系統品質沒有差異,但對於資訊品質、服務品質、

使用性、使用者滿意度及使用者的淨利益均有顯著的 差異 (P<0.05)。使用對象之不同對於服務品質及滿意 度沒有顯著差異,但對於資訊品質、使用性及使用者 的淨利益有顯著差異 (P<0.05)。而性別、職業別和教 育程度的不同,對於六大構面均無顯著的差異。

表一、系統六大構面滿意度

問題 非常不同意 大致不同意 普通 大致同意 非常同意 Alpha

系統品質 易用性 4(1.4%) 14(4.7%) 51(17.3%) 136(46.1%) 90(30.5%) 0.950 整合性 1(0.3%) 22(7.5%) 51(17.3%) 126(42.7%) 95(32.2%) 0.951 容易操作 1(0.34%) 16(5.42%) 49(16.61%) 121(41.02%) 108(36.61%) 0.949 介面品質 5(1.69%) 12(4.07%) 51(17.29%) 127(43.05%) 100(33.90%) 0.949 速度 5(1.7%) 18(6.1%) 62(21.0%) 131(44.4%) 79(26.8%) 0.951 資訊品質 資訊品質 2(0.7%) 10(3.4%) 47(15.9%) 143(48.6%) 93(31.4%) 0.949 服務品質 服務品質 3(1.2%) 11(3.7%) 63(21.4%) 133(44.9%) 85(28.8%) 0.951 使用性 強度 3(1.0%) 15(5.1%) 64(21.7%) 103(34.9%) 110(37.3%) 0.949 頻率 3(1.19%) 15(5.25%) 63(21.19%) 114(38.47%) 100(33.90%) 0.951 使用者滿意度 使用者滿意度 2(0.9%) 14(4.9%) 39(13.2%) 122(41.2%) 118(39.8%) 0.948 淨利益 效益 2(0.7%) 10(3.4%) 49(16.6%) 113(38.3%) 121(41%) 0.948

平均值 4.0206 0.94

以 Likert 五點尺度方式衡量系統六大構面的滿意 平均值達 4.0206( 表一 ),在 APP 系統的易用性和操 作性方面,有近 76.6% 和 77.6% 的參與者對本系統 是感到滿意。有 74.9% 的參與者對 APP 系統整合了 衛教資訊到個人的健康管理以及病人的飲食管理是滿 意的。有近 71.2% 的參與者對系統能夠快速回應及

81.0%的參與者對系統的資訊品質是感到滿意。 有 73.7%的參與者對 APP 系統所提供的 Q&A 和安全性 是感到滿意。超過 72.2% 的參與者表示很喜歡使用這 個 APP 系統,並且有 72.4% 的參與者表示將會持續 使用這個 APP 系統。而且,有 79.3% 的參與者表示 APP系統對他們很有幫助,可以對飲食衛教資訊更能 表二、研究假說檢定結果

研究假說 T-Value 檢定結果

H1 行動科技系統的系統品質對使用者的使用性具顯著正向影響。 7.537*** 是

H2 行動科技系統的系統品質對使用者的滿意度具顯著正向影響。 6.241*** 是

H3 行動科技系統的資訊品質對使用者的使用性具顯著正向影響。 7.118*** 是

H4 行動科技系統的資訊品質對使用者的滿意度具顯著正向影響。 6.427*** 是

H5 行動科技系統的服務品質對使用者的使用性具顯著正向影響。 6.636*** 是

(17)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互動程式營養衛教使用意向

掌握及了解,更可以即時的查詢衛教資訊,而對慢性 疾病患者更是有很大的幫助。

利用分析方法來測量本研究模式基本適配度,結 果 t 值於 6.241~27.23,驗證本研究之理論模式已達 到基本的適配標準如表二。分析問卷研究架構結果,

發現各個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均有顯著相關性 ( 如圖 八,因素負荷量區間為 0.694~0.847),其構念之間的 關係為,在系統品質會正面相關使用性、資訊品質會 正面相關使用性、服務品質會正面相關使用性、系統 品質會正面相關使用者滿意度、資訊品質會正面相關 使用者滿意度、服務品質會正面相關使用者滿意度、

使用性會正面相關使用者滿意度、使用性會正面相關 使用者的淨利益、使用者滿意度會正面相關使用者的 淨利益。由分析結果可以得知,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 假說,皆可獲得大部分的支持。

四、討論

現今在 Android market 上有眾多與健康飲食相關 之 APP,其中與食物有關的有,衛福部所開發之健康 體重管理 APP、健康飲食 APP、KingNet 健康食譜、

健康知識、健康飲食黃金搭檔…等,這些 APP 都僅 限有食物百科的功能;將醫病關係做連結的有:健康 醫生,與運動健康有關的有:健康計算器,用來評估 健身和健康狀況和健康減肥…等等 ( 表三 )。

本研究結果顯示營養衛教 APP 的系統品質、資 訊品質、服務品質、使用性、滿意度、利益皆有正相 關性,且滿意平均值達 4.0206,充分的顯示營養衛教 APP有效幫助使用者在對衛教資訊的了解有相當的幫 助,並且是非常方便使用。只有大約 5.8% 的參與者 覺得不滿意,因為行動 APP 必需要有網路的環境才 能進行資料更新,但非全部的參與者都位於有網路的 環境之中。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使用者也給了一些回 饋建議如 (1) 手機 iso 系統無法使用。(2) 使用手機因 為電信及地域性不同,導致在執行速度及方便性上會 有差距。(3) 建置之資料庫內容可再多一點。這些建 議可作為未來研究及本營養衛教 APP 系統改進的參 考。

五、結論

使用者只要第一次透過網路下載營養衛教 APP 系統後,APP 系統已儲存於手機中,離線查詢的功 能讓消費者易於使用,並且可透過快速檢索的方式,

很快的查詢出想要知道的食物份量及營養分析資訊,

有助於消費者或是病人進一步的認識營養知識。

本營養衛教 APP 系統的特色為使用實體食物照 片搭配營養分析並且容易理解,經由圖像示範營養衛 教資訊介入消費者選擇食物技巧中,有助於幫助消費 者或者是病人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控制病情。本營 養衛教 APP 系統有營養師專業建議的六大類食物的 圖八、各個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的顯著相關性

Android market 功能 健康體重管理 APP 食物百科 健康飲食 APP 食物百科 KingNet 健康食譜 APP 食物百科 健康飲食黃金搭檔 APP 食物百科 健康知識 APP 食物百科

健康醫生 APP 醫生與病患連結功能

表三、市面上目前開發 Android market APP 之功能:

(18)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療菜單的建議量攝取,在配合醫囑的治療下,控制病 情、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此外本營養衛教 APP 系統 又有酒類及組合餐的資訊,對於外食族的選食技巧教 育及應酬中的酒類熱量控制,均有很大的幫助。

本篇論文可以得出結論,透過行動科技所提供的 營養衛教 APP 系統可以有效幫助一般民眾和病人獲 得及了解衛教資訊。

參考文獻

1.李蘭、黃美維、陸玓玲、潘怜燕、李隆安 (1995).

台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 : 分佈情形 , 因素結 構和相關因素 .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 14, 1995, 4:

358-368.

2.游麗惠 , 鄭惠美 , 張嘉莉 , 林大涵 , 邱文祥 , 張惠美 ,

& 林秀亮 . (2010). 臺北市青年的飲食行 及其障礙 因素探討 . 學校衛生 , (57), 107-138.

3. Punja, S. G., & Mislan, R. P. (2008). Mobile device analysis. Small Scale Digital Device Forensics Journal, 2(1), 1-16.

4. Banitsas, K. A., Georgiadis, P., Tachakra, S., &

Cavouras, D. (2004, September). Using handheld devices for real-time wireless teleconsultation.

In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4. IEMBS'04. 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Vol. 2, pp. 3105-3108).

IEEE.

5. Doukas, C., Pliakas, T., & Maglogiannis, I.

(2010, August). Mobile healthca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utilizing Cloud Computing and A n d r o i d O S . I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M e d i c i n e and Biology Society (EMBC), 2010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pp. 1037- 1040). IEEE.

6. Consolvo, S., Landay, J. A., & McDonald, D.

W. (2009). Designing for behavior change in everyday life. focus, 405, 414.

7. Delone, W. H., &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4), 9-30.

(19)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互動程式營養衛教使用意向

問 題

非 常 不 同 意

大 致 不 同 意

通 大 致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系統品質 (System Quality)

1 我覺得這個系統非常容易使用。(Ease of use) □ □ □ □ □

2 我覺得這個系統介面 ( 版面編排、視覺設計 ) 很友善。 (Interface quality) □ □ □ □ □

3 我覺得這個系統可以很快速的操作。(Rapidity) □ □ □ □ □

4 我覺得這個系統的操作方式是很清楚且容易理解。(Ease of use) □ □ □ □ □ 5 我覺得這個系統已經提供足夠的功能,以符合我的需要。(Integration) □ □ □ □ □ 資訊品質 (Information Quality)

1 我覺得這個系統 所提供的資訊涵蓋了,製作營養衛教 APP 所需要的所有資訊。 □ □ □ □ □

2 我覺得這個系統所提供的操作指引是正確的。 □ □ □ □ □

服務品質 (Service Quality)

1 我覺得這個系統能夠立即的排除。 □ □ □ □ □

2 我覺得這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讓我對這個系統感到相當信任。 □ □ □ □ □

使用性 (Usage)

1 我非常喜歡使用這個系統來查詢營養知識及食物熱量,甚於使用其它系統。(Intensity) □ □ □ □ □ 2 我經常使用這個系統來查詢營養知識及食物熱量。(Frequency) □ □ □ □ □

3 當有需要時我會繼續使用該系統來查詢營養知識及食物熱量。 □ □ □ □ □

滿意度 (Satisfaction)

1 這個系統所完成的營養衛教 APP 是令人滿意的。 □ □ □ □ □

2 整體而言,我對這個系統是很滿意的。 □ □ □ □ □

利益 (Net Benefits)

這個系統對我的營養知識及食物熱量查詢有很大的幫助。 □ □ □ □ □

附錄 : 本文問卷

【營養衛教 APP】使用狀況調查問卷 一、填答說明:

請您根據自己使用本【營養衛教 APP】的經驗,在下面選項中填選和您經驗相符的一個選項,每一題有五個選 項,從「非常不同意 / 非常不符合」到「非常同意 / 非常符合」,請您仔細閱讀,每題都要作答。謝謝合作!

二、基本資料:

年齡:□ 20 歲以下□ 21-30 歲□ 31-40 歲□ 41-50 歲□ 51 歲以上 性別 : □男性□ 女性 婚姻:□已婚□未婚 職業:□農□工□商□其它 教育程度:□國小□國中□高中□專科、大學□研究所以上

使用對象:□護理師□一般民眾□對於使用營養衛教 APP 有興趣的民眾

□對於使用營養衛教 APP 有需求的民眾 三、問卷內容:

(20)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Consumer’s Intention of Using Mobi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On Nutrition Education

Lo Mei-Hua1, Lee Kuei-I2 , Liao Yuan-Hsun3

ABSTRACT

Consumers often fail to properly choose foods for lack of food knowledge in busy life and tremendous pressure from their work. In the mean time, the lack of insufficient activity and poor dietary behavior may result in high risk of obesity and chronic diseases, nutrition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such people. Currently universal nutr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s are performed by the nursing staff in the hospital and outpatient medical staff via verbal communication. But this process is mostly temporary and ineffectiv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acy of education, we developed a health nutrition education-based APP which could input the nutrition information into smart phones. People could acquire and retrieve the desired nutrition information any time and anywhere by their smart phones.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Lone and McLean (2003) information system model to build a nutrition education APP. A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know the perception of APP users. The results of 295 questionnaires demonstrated that APP consumers immediately access to the knowledge of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was helpful, and easy to use. Most importantly, the survey also found that the APP users were very satisfactory and provided positive feedback to the designed APP, which allowed them to establish correct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further help them to improve health via better management of their own nutritional plans.

Keywords: Mobil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model、Nutrition education、Health management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Chiayi Branch1 Tunghai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 Providence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3

Address: No.600, Sec. 2, Shixian Rd., West District, Chiayi City, 60090,Taiwan.

Tel:886-5-2359630#1900 E-mail:mhlu1900@gmail.com

(21)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CanMEDS 角色與醫學生臨床情境認知之相容性探究

唐功培1.2、康以諾1、何建志2.3、曾櫻枝4、林宗達2、林時宜5.6、陳建宇2.7.8

中文摘要 :

為嘗試將 CanMEDS 核心能力指標之規範性說明融入醫學人文臨床反思課程中,以培養健全的醫師角色,

本研究探討藉由臨床人文反思課程讓學生討論 CanMEDS 角色規範的可能性與限制。能夠藉由臨床反思日誌 討論 CanMEDS 核心能力指標之下前提條件為學生所反思之臨床情境需皆能與 CanMEDS 角色規範相呼應。

否則,教師無法引導學生透過自己所呈現之具體情境來討論 CanMEDS 之角色規範。本研究資料為臺北醫學 大學 57 名(男 / 女 = 45/12) 醫學系六年級生於臨床實習時的 149 篇反思日誌,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中之樣 版式分析及內容分析,並輔以卡方測定分析內容分析所界定出之類別變相。本研究發現,CanMEDS 核心能力 指標與臺灣醫學生所認知的臨床情境之間,並沒有明顯的文化不相容的問題。 因此可將 CanMEDS 角色納入 臨床人文反思課程。

關鍵字: CanMEDS 角色,跨文化相容性,反思寫作,臨床情境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2; 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3;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4;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5、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6;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7;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麻醉學科8

原著

(22)

T aichung V e terans General Hospital

ಒ 29 ෉!3126

前言

為何要探討 CanMEDS 與臺灣臨床情境之相容 性?

一、臺灣醫學教育之能力指標簡介

臺灣醫學教育訓練的評鑑分別由臺灣醫學院評 鑑 委 員 會(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 TMAC)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

「醫策會」)主導,其中對於醫學生核心能力與醫師 能力的評鑑準則,特別著重在兩者臨床教育的銜接程 度。以 TMAC 於 2014 年開始實施新制評鑑準則來看,

第二章的條文明確敘述醫學生在醫學系所接受教育的 目的必須能在畢業時被評量,並符合專業及大眾之期 待(劉克明,2015;醫學院評鑑委員會,2013)。

又關於「醫學生」之條文為:「挑選醫學生時,

醫學系可以使用多種方法,但這些方法應確保選定的 醫學生具備必要的特質和能力(例如智慧、廉正和適 宜的個人情緒與特質),以成為良好及有效率的醫師」

(劉克明,2015;劉克明、張曉平,2013)。故相 關評估成果的評估,應反映醫學系畢業生是否有養成 這些能力,以及這些能力程度的優劣,以作為下一階 段訓練的基礎。

臺灣在一般醫學訓練開始時,多數採用美國畢 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提出之六大 核心能力的架構,包含病人照護、醫學知識、工作中

學習、人際與溝通技巧、專業態度、體制下工作等六 個面向,訂定各式評量及訓練目標,影響不同階段的 教育訓練、課程設計及師資培訓整體發展。然以成 果導向(outcomes-based)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中,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係根據行為來判斷學習者具備 能力,缺乏角色之期待及醫療相關人員需要的調整。

根 據 TMAC 制 定 醫 師 應 具 備 的 一 般 能 力 時 所 參 考 的 國 際 知 名 醫 學 教 育 訓 練 組 織 中, 加 拿 大 皇 家 內 外 科 醫 師 學 會(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 RCPSC) 於 2005 出 版

《CanMEDS 2005 醫師能力架構》(The CanMEDS 2005 Framework: The Physician Roles)為筆者所關 注之教學訓練計畫 。CanMEDS 為 RCPSC 長期追蹤 醫療相關從業人員之意見,彙整建構之敘述專科醫師 核心能力,研究提出之「醫師角色」,更能貼近現實 之需要(Frank & Danoff, 2007) 。

二、CanMEDS roles 是什麼?

加 拿 大 皇 家 內 外 科 醫 師 學 會(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 RCPSC)

於 2005 年提出,一個好醫師應該扮演好醫學專家

(Medical Expert)、溝通者(Communicator)、合 作 者(Collaborator)、 管 理 者(Manager)、 健 康 促進者(Health Advocate)、學者 (Scholar)、專業 人士(Professional)這七種角色,每個 CanMEDS 角色都包含相關的能力指標(Frank, 2005),分項具 體說明如下:

表 1 CanMEDS 能力指標具體說明(由研究者自行翻譯)

角色 具體說明

醫學專家

1. 發揮主治醫師的功能,整合 CanMEDS 多元的角色能力,提供符合倫理且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 2. 具備將專業臨床知識、技能與態度落實於臨床工作中,並持續精進。

3. 能在臨床工作中,具備完整自我評估檢核的能力。

4. 能有效運用診斷與治療之工具。

5. 能熟悉地操作診斷性與治療性的技術。

6. 能覺察自身之限制,且能適時求助於其他專業人員。

溝通者

1. 能發展融洽且符合專業倫理之醫病關係。

2. 能精準地獲得並整合醫療相關資訊,包含病人、家屬以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3. 能對病人、家屬及同儕傳達醫療相關資訊。

合作者 1. 能在跨專業的醫療團隊中,適當且有效地扮演其角色。

2. 面對跨專業的衝突時,能夠有效地預防、調停與解決問題。

管理者

1. 能對醫療機構與體制中產生貢獻,並積極參與其活動。

2. 能有效地管理其臨床工作與職業規劃。

3. 具備妥善運用有限之醫療資源之能力。

健康促進者

1. 能有效回應個別病人之健康需求,並提供照護。

2. 能有效回應所負責之社區健康需要,並提供照護。

3. 能有效辨識群體之健康促進與危害因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Institute of nanoscience, NCHU, Taiwan 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for Quan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