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 、 、 、 非傳統 非傳統 非傳統 非傳統編曲混音法 編曲混音法 編曲混音法 編曲混音法
二十世紀以來的音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運用許多不同的工具創造出更 多新的音色與聲響。由於科技的進步,作曲家在創作時可採用各式各類的樂器和 媒介來當作製造音樂的工具,包括傳統的弦樂、管樂、敲擊樂器、錄音帶、到電 子樂器等,讓音樂中出現了過去人們所從未經歷的各類音色和無法想像的各種聲 音。此時期組合音色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表達音樂或交流樂念,而是以有組織或 隨機的聲音,透過電腦資訊技術來進行各種大規模的探索。例如二十世紀後現代 音樂的創辦者之一的 John Cage 即質疑音樂的根本定義,他提出所有「聲音」都 是音樂的觀點。例如 Cage 於 1940 年開始進行將鋼琴當成打擊樂器的實驗,他在 琴弦上穿插紙片、木條、橡皮、湯匙、螺絲等不同材質的物件,演奏者擊弦時便 會產生各種互相干擾而特殊的變化音色,一台鋼琴彷彿是一個樂團。而 Cage 於 1952 年首演的 「4:33」一曲中,就展示了他的創作概念,即:非意圖的聲音和 樂器的聲音應視為同等,皆符合音樂的合法性。雖然「4:33」是三部分的鋼琴奏 鳴曲,第一部分,開始時演奏者先放下琴蓋,坐在鋼琴前,靜止不動三十秒,打 開琴蓋再放下;接著進入第二部分,演奏者靜止不動兩分廿三秒,打開琴蓋再放 下;最後進入第三部分,靜止不動一分四十秒之後樂曲結束。在整曲靜默的過程 中,可聽見音樂廳外的風聲和雨聲、廳內聽眾困惑不安和交頭接耳的抱怨聲,台 下群眾隨著時間過去而騷動,最後有人開始離場,樂曲結束。這樣的演奏方式,
Show more
1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