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數 位教 學 的 平台中,課程的 設計通常提供相同且單一的 教材給不同的 學 習者,這樣的 設計是忽略在不同的 學 習者間仍存在著個別化的 認知需求與 學 習風格。然而,在這單一的 設計下,往往包裝著多重的 知識與 技能在教材 呈現中,讓學 習者自行解構層層的 知識、概念與 技能,但學 習者能正確的 解 構層層的 知識、概念與 技能則需要一個引導策略啟動既有的 先備知識與 認知 基模。 Chi, Feltovich, & Glaser, 1981; Gagne, 1985; Larkin(1981)也提 出結構、組織與 整合是專家解題的 重要因素,但對初學 者或非專家的 解題者 卻容易造成沉重的 認知負擔;在 Blanton 和 Kaput(2011)提出解決的 方法 是在課程與 教 學 上使用功能性思考可以建立代數 的 推理,而部分的 學 者(e.g., 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2008) 強調代數 的 準備度,但是 Blanton 和 Kaput 也提出什麼樣的 經驗可以提升學 生在代數 的 準備度和什 麼樣的 教材可以提升學 生的 學 習準備度。 Blanton 和 Kaput 也提出學 習者 需要經驗幫助學 習者再認知,以更清楚的 貫通數 學 的 結構與 關係,並藉由對 洞悉理解數 學 物件後,對數 學 進行推理。教 學 策略和教材呈現是學 習 /教 學 中 認知變化的 一部分,而彈性的 、適當的 使用教 學 策略和教材呈現,可以快速 而正確的 解決問題 (Heinze, Star & Verschaffel, 2009)與 提升教 學 與 學 習 效果。然而,Heinze, Star & Verschaffel 也指出,可以彈性而適當的 使用教 學 策略與 教 學 呈現的 能力,並不是簡單的 建立在教 學 經驗的 增長,而是應該 是建立在理論與 實證的 基礎上。所以在數 位學 習中該透過什麼樣的 數 位教材 支持學 習者的 認知思考與 學 習準備度﹖透過何種教材呈現的 認知引導策略 提升學 習者的 內在動機與 學 習效果﹖在多元的 教材呈現中,如何知道在相同 的 認知概念下,使用哪一種教材呈現對哪一種學 習特質(學 習風格、學 習成 就)的 學 習者有顯著的 影響﹖本研究希望透過學 習者對三種類型的 教材物件
顯示更多
225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