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運動對自我的影響,首先應從自我的結構來看。自我的結構主要是以 Shavelson, Hubner, & Stantion(1976)所提出自我概念的模式為基礎,它包括最頂端的一般自我、
次層的學業及非學業自我(社會、情緒及身體)及特殊領域的自我及自我評價。由於自 我概念具有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及階層性(hierarchically)的特性,因此越高層 的一般性自我越穩定,越低層的特殊性自我越不穩定,越有改變的可能。其中對身體的 態度是重要的自我關注觀點,許多自我概念量表也包含了身體的元素,如田納西自我概 念量表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之「生理自我」、自我描述量表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 之「身體外表」 、「體能」。由於身體是我們經驗真實生活的媒介,也是 在認知發展中首要的發展階段 (Berger, Pargman, & Weinberg, 2002),使得身體自我概念 在整體自尊的建構上,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因而也開始了身體自我概念的獨立研 究(Fox, 1997)。身體自我在自我系統中有著無以倫比的地位,藉由身體的外表、屬性 及能力提供了個人與世界的真實介面(Fox, 2000)。不管東、西方世界,身體外表及能 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不但是一種社會潮流,在學術及實用上,也提供理論發展及運動介 入(intervention)一個有價值的切入點。
顯示更多
6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