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欲調查不同運動社團參與之國小學童的身體活動量。將有參與運動社 團者(每週參加次數至少一次)定義為參與運動社團組,無參與運動社團學童定 義為未參與運動社團組。
以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收案對象。收案共219名,其中未參加 運動社團者(未參與運動社團組)為117名,有參加運動社團者(參與運動社團 組)為102名(參與運動性社團時間達一年以上,每週運動頻率一次(含)以上,
每次運動時間為一小時(含熱身及主要運動)以上,其中參與運動社團組又分為 三組,分別為游泳組31名(S組)、田徑組47名(T組)及羽球組24名(B組)。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未參與運動社團組
參與運動社團組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身 體 活 動 量
平 均
平 日
假 日
圖 3- 1 研究架構
35
圖 3- 2 研究流程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 一、研究工具
(一)身體組成調查
以生物電子阻抗儀(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zer, InBody 230; Biospace Co.,Ltd., South Korea)為研究器材,它是利用生物電阻抗(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原理,採用八點觸感式電極系統,分為5/50/250/500KHz。以Inbody 230與(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之相關性極高(r=0.974),選 用本機型的好處為可折疊、方便攜帶,且容易操作,測試時間僅需30 秒即可完 成,可提供研究參與者體重(kg)、BMI、脂肪率之量測值。
(二)身體活動量調查
以三日身體活動回憶紀錄表(3-d PAL)進行調查,以 Bouchard 等在 1983 年所發展的三日回憶身體活動紀錄表(一個假日和兩個非假日),用於評估每日 身體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本活動紀錄表適用年齡介於 10-50歲 (Bouchard et al.,
1983) 。國內已有許多研究使用此紀錄表,蔡淑菁 (1996) 、丁文貞 (2001) 、
Liou與Chiang (2004) 等已使用過此三日回憶紀錄表,其記錄程序簡單、易處理,
且具有相當高的信度與良好的效度。
研究參與者先填寫同意書,先由研究者說明填寫方法與步驟,接著研究參與 者依據說明步驟填答,並完成紀錄表回收。而本身體活動紀錄表以每15 分鐘為 單位,將一天24小時分為96個區間,參照身體活動編碼表中所列的各項活動,
然後在適當的區間內填寫身體活動的編碼(1-9),至填滿96個區間為止,即為 一天所有的身體活動紀錄。研究參與者需記錄週六、週日某一天及週一至週五的 其中兩天,共三日的身體活動,編碼值愈高表示運動強度愈強,能量消耗愈多。
身體活動由九個身體活動程度,再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輕度(小於3 METs),
包括睡覺(等級1)與輕度的活動(等級2-5);第二類:中度(大於或等於3 METs,
但小於6 METs)為中等程度的活動(等級6-7);第三類:重度與非常重度(大
37
於6 METs)為重度與非常重度的活動(等級8-9)。研究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項目
若未列出於項目欄位或無法自行判斷1-9適合填答的項目時,可根據所活動的項 目名稱直接填入欄位中,由研究者予以歸類。將身體活動程度分成9個等級,此 9 個等級各代表身體活動量的高低程度,其中 1代表睡覺,2-9 代表不同程度的 活動量,9為最高程度的活動量,各個編碼也相對代表各活動等級所消耗的熱量,
1-9各等級的能量消耗量為:0.26、0.38、0.57、0.69、0.84、1.2、1.4、1.5、2.0,
代表研究參與者每公斤每十五分鐘的能量消耗(kcal/kg/15min)。根據記錄結果 來評估研究參與者每日身體活動所消耗的能量,研究者依據每項活動的分類總值 乘以該項活動代表的能量消耗值(kcal/kg/day),及不同身體活動強度所花費時 間為評估依據。
二、統計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22.0 套裝統計軟體為工具。將蒐集之資料以描述統計
(descriptive statistics)呈現,以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來分 析未參與運動社團組與參與運動社團組,以及學生在平日與假日的身體活動量差 異。以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 來分析不同運動社團之間的身體活動 量差異。本研究顯著差異皆定為p < .0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