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測驗目標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壹、 測驗目標分析"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11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暨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試題分析

高中教師 澎客來 撰寫

【總體分析】

  今年是新課綱考生應試的第一屆。以國文科來說,除了國寫之外,能力測 驗加入了新型混合題,名稱則改為「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簡稱國綜))」。題 數則由原來的42題減縮為37題,由於考生要完成混合題的表述要求,所以時 間上與從前相比,並無太多從容思考的餘裕。綜觀今年試題,有幾項觀察,以 下分國綜與國寫分述之。

1. 國綜試題整體中間偏難,難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選項的誘答與細節的設計 上。整體文、白占分比約1:1,選擇題中除了有雙篇文言文對讀,亦有文言 文與白話文相互分析比較的題型,其中也新增了多選閱讀題組。混合題組方 面,則共有兩組,一組為文言文,另一組則是白話文,測驗學生是否能擷取 文本重點,以及是否具備推論、延伸思考文意內容的能力。試題趨向指考化,

回歸國文學科本質,服膺「一試兩用」的取才規劃,畢竟指考分科測驗不再 納入國文科。命題取材在時代上偏重明清文本,類型則涵蓋經史子集。就取 材主題來說,題材涵蓋歷史、法律、科學與環境,顯得跨域且多元。文本地 域則著重關注本土,扣合學生切身經驗。

2. 國寫試題引導文字完整,學生不難發揮。知性題命題理念扣合當代「老人照 護」議題,測驗學生是否具備分析歸納、表述見解的能力。情意題則測驗學 生是否能連結自我學習經驗,抒寫自學科中所獲得的體會。分題測驗有具體 的考核目標,也可以見出整體測驗的考核價值,命題極具巧思。

以整體國文科試題來說,大致服膺大考中心頒布的測驗理念以及新課綱的素 養精神。

第一部分: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壹、 測驗目標分析

(內容複雜的題目橫跨二類或以上)

  根據大考中心頒布的111 年起適用之國綜測驗目標,其目標包括兩個面向:

一、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二、文本的理解與探究。

一、測驗學生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A

1 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1、2、18、26

(2)

A

2 語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3、11 A

3 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11、27 A

4 表現手法、表述方式的辨識與應用 33 A

5

具備重要文學作家、作品、體類、

流派的知識 6、29

A

6 具備重要學術思想、文化的知識 23、25、32

二、測驗學生文本的理解與探究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B1 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9、20、34 B2 文意的理解、比

較、分析、統整

4、5、6、7、8、10、12、13、14、15、16、18、

19、21、22、23、25、28、30、31、33、34、35

、36 B3 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22、24、37 B4 形式的推究與分析 30、33 B5 結合文學、文化知

識的詮釋與鑑賞 17

貳、測驗內容與命題取材以及題型分析

ㄧ、測驗內容(內容複雜的題目橫跨二類或以上)

命題重點 試題題號

字音 1

字形 2

字義 18、26

六書基本原則、語詞意義與結構 3、11 詞性、句型、文法語法結構 11、27 文學知識(含作家、作品、流派的基本知

識)、應用文 17、29、32

文本涵義

文句的邏輯與意義 6、27

段落篇章的主旨、結構、寓 意、分析推論與評述

4、5、7、8、9、10、12、13、14、

15、16、17、18、19、20、21、22

、23、25、28、30、31、33、34、3 5、36、37

(3)

寫作方式、

手法 文本的寫作方式與表現技巧 30、33 文化內涵 文本所反映的物質文化、社

群文化、精神文化內涵 23、24、25

測驗內容取

文言

6、7、8、12、1 314、1516

、17、18、19、

21、23、24、25

、30、31、33、

34

占分

43(註1)

白話

4、5、9、10、1 120、2122

、27、28、35、

36、37

占分

37

(1: 依課綱說明,文言文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外, 三年課數比率須符合35%--45%原則。如

果將23-25題論語孟子的占分6分排除,則國綜文言文與白話命題取材占分比約為1:1,勉強符

合其精神)

二、命題取材

取材分類 試題題號

古典散文

1(先秦、唐宋)、12-13(明代)、14(臺 灣古典推薦選文)、15-16(清代)、18- 19(明 代)21(清 代)26( 文)、30(清代)、31-32(清代)

古典詩詞 6(唐詩)、17(唐詩、宋詞)

古典小說 33-34(清代)

歷史文化素材 4(原民歷史)、8(三國志)、20-22(古蹟 歷史)

現代論述文本 5

中國學術文化 7(莊子)、23-25(論語、孟子、朱 熹)

應用文及國學常識 29、32

現代散文 9、10、11、28

法律情境素材 27

翻譯文本 35-37(環境議題)

科普文本 35-37(環境議題)

學術情境 4

(4)

附錄:新課綱推薦選文15篇如下--

先秦:燭之武退秦師(記敘),諫逐客書(應用議論),大同與小康(說明)

漢魏六朝:鴻門宴(記敘),出師表(抒情應用),桃花源記(記敘)

唐宋:師說(說明議論),赤壁賦(記敘抒情議論,辭賦類),虬髯客傳(文言小說)

明清:項脊軒志(抒情記敘),晚遊六橋待月記(記敘),勞山道士(文言小說類)

臺灣題材:勸和論(議論),鹿港乘桴記(記敘),畫菊自序(駢文)

三、題型分布

選 擇 題 混合題

單選題 多重選擇題 單選題

(純單題) 填充或簡答

單題 題組 單題 題組

題數 8 6道題組 (分單篇、雙篇、

多篇文本對讀)

5 1道題組

(單篇文 本)

2 3

(每題配分6分

下分2小題) 百分

比 16分 34分 20分 8分 4分 18分

總分 100分

參、試卷組成分析

一、內容取材

1. 回歸國文學科本質,試題趨向指考化。文言文題型頗見難度

  今年是108新課綱國綜試題的第一屆,也是沒有國文指考的第一屆。111年 國綜試題與國寫試題將肩起「一試兩用」的重任幫大學端各校系取才。去年的 學測試題已啟動「試題指考化」的示範,今年的試題則更回歸國文學科本質並 趨向傳統指考的難度。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過去學測常出現的流行文化元素試 題已連續兩年未見蹤影。而位列第一題的字音考題,已連續兩年自傳統古文取 材,不再限縮於生活素材裡常見的讀音。本份試卷的文言文部分,例如第

17、19、25、30題等,或在文本或在選項都有難度與誘答力的設計,頗具高度

的鑑別力。考生必須在選項的敘述與文本間來回比對與分析,才能精準解題。

  

2. 命題結合本土與時事,素材多元且跨域,呼應新課綱素養精神

  近兩年疫病流行,影響生活甚鉅。為了振興與紓困,政府前後祭出相關政 策。本份試題也以古代瘟疫流行曹操祭出紓困為命題素材,跟今日情境作呼應

(見第8題)。除了疫病,近兩年「中年離婚」的案件也攀上歷史新高,試題 首次出現離婚的法律情境用語(見27題),除了跨域也巧妙結合當代社會現況。

另外,本土的國定古蹟素材亦是首次出現,試題結合國文與歷史,將考生的視 野從亙古綿長的遠方拉回生活周遭的建物(見20-22題)。其它像第4題的斯 卡羅,同樣結合了國文與歷史,除了扣合熱播的影視作品,也將考生的眼光聚 焦於我們腳下的土地。最後,新課綱很重視的環境議題,也沒有缺席,透過氣 候變遷,讓考生以省思作結(見35-37題)。整體來說,整份試題頗具新課綱

(5)

的素養精神。

3. 文白占分各半,推薦選文占比少,課外文本的理解與探究仍是命題大宗   此份試題的文言文素材則數高於白話文,有指考化傾向,推估是首次將國 文指定考科取消的緣故。然而新課綱的古文範文教學已縮減至15篇,對考生來 說,閱讀大量的課外文言試題,無疑是一大挑戰。

  推薦選文除了〈勞山道士〉與〈畫菊自序〉,在文本探究上得以讓考生獲 得甜蜜分數外,其餘不是未入題,就是分散在各選項的考點上。整體說來推薦 選文的占比分數約為全卷的1/5(18分),雖然不高,但考生若能以此為閱讀圓心,

往外做延伸文本的對讀,累積閱讀實力,相信必能增強閱讀策略,進而增進文 本理解與探究之能力。

茲將推薦選文素材的考點整理如下:(勸和論、晚遊六橋待月記、桃花源記、赤壁賦四篇推薦選文未 入題)

課內素材 考點

勞山道士 文本理解與探究(約8分)、字義 畫菊自序 文本理解與探究(約4分) 大同與小康 字義

鹿港乘桴記 字義

項脊軒志 字義

諫逐客書 字義、字音

鴻門宴 字義、項羽的人物形象

出師表 劉備的人物形象

師說 字義

虬髯客傳 字義、楊素的人物形象 燭之武退秦師 鄭文公的人物形象

4. 時代偏重明清時期文本,取材則兼及經史子集。未見現代詩與現代小說

  本試卷命題取材若就時代來分類,則取材自明清時代的文本共有13題,當 中又以清代比重偏高(請見上方「二、命題取材」表格)。相形之下,先秦、

漢魏六朝與唐宋,則比例偏低。清代距離當代未如其他朝代久遠,閱讀起來較 無歷史隔閡,若試題設計在選項中藏細節,仍會增加答題難度。再者,本試卷 命題取材若就經史子集來分類,則可見到各擅勝境,經部有《論語》、《孟

子》(見23-25題)、子部有《莊子》(見7題)、唐傳奇(見24題)、史部有《三國

志》(見8題),集部則散見於古文與詩詞等試題。

二、試題設計

1. 有多題試題備選選項具誘答力設計且具高度鑑別力,增加整份試題的難度   檢視今年的試題,個人認為選項經過設計以提高試題鑑別度者,計有第 3、17、19、25題。以下摘錄原題並評析之。

(6)

3.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不適當的是:

(A)世事變化無常,有如白駒過隙,總讓人感觸良多 (B)一味索求而不節制,無疑是竭澤而漁,自斷後路 (C)依循既往,墨守成規,很難在文創產業頭角崢嶸 (D)他們陷入進退維谷的狀態,心慌意亂,難以抉擇 個人評析:

多數考生會將「白駒過隙」與「白雲蒼狗」搞混,而把答案誤選為(C)。本試題很具 鑑別度。

17. 下列詩詞與乙文所提及的柔豔風格,最相近的是:

(A)世機消已盡,巾屨亦飄然。一室故山月,滿瓶秋澗泉 (B)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無由見顏色,還自託微波 (C)灞橋雪。茫茫萬徑人蹤滅。人蹤滅。此時方見,乾坤空闊 (D)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竚。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

個人評析:

根據文本所述,乙文的柔豔風格乃指閨中的怨情(這需要考生的理解統整能力),這 是一測驗向度。再者,考生還需理解選項素材,加上選項無任何題目或出處的引導,

增加了答題難度。程度佳的考生大概僅能從(B)選項的前兩句「朔雁傳書絕,湘篁染 淚多」所傳達的音信斷絕,女子如娥皇女瑛湘竹染淚得知答案線索。這是頗具難度且 鑑別度高的試題。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

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 無以應之,則將嘵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 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 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劉基《郁離子‧獻馬》)

19.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A)芮季和榮夷公相同,都想從芮伯那裡獲得一匹良馬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C)榮夷公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隱藏了其他的良馬 (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 個人評析:

(C)選項極具誘答力,考生必須反覆比對選項與文本的訊息對應,而且要聚焦於「王 欲無厭」、「王之瀆貨而啟之」,也就是王的貪念上,才能正確選答(D)。這是偏難 且鑑別度高的試題。

25.下列關於資料甲、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齒、德兼備的大人 (B)彼等小人專為狎大人、侮聖人之事,因此無法知天命

(7)

(C)合於古制的大人,當不為孟子所藐,且同於孔子所畏 (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說法,是因自己本無意於大人之位 個人評析:

(D)選項極具誘答力。若就《孟子》原文「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 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我得志,弗為也……」孟子不斷強調「我得志,

弗為也」,實在很難說服考生(D)不是答案。需理解朱熹的解說:「為世上有人把大 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方能推知孟子「藐大人」之 由,故答案選(C)無誤。這是難在細節中且鑑別度高的試題。

2. 文本對讀是閱讀趨勢,大量閱讀題組拓展考生閱讀廣度與思考深度並強化比 對能力

  本份試題的閱讀題組共有24題,9道閱讀題組,占了本份試題的六成 五之強。其中多文本對讀有4組,試題設計的考點多為文本理解、分析比對 與推論的類型,將多文本分觀再合觀。並且,素材主題相近,這也暗合新課 綱主題式閱讀與系統化思考的能力。

3. 新型混合題組結合單選、填充與簡答題,考驗學生檢索、理解、解釋與省思 的能力

  混合題組是新式學測的一大特色,為過往學測試題沒有的題型。國綜的 測驗題,其考點多著重於文本的理解、分析與推論。單純的檢索與訊息擷取 僅出現在混合題的填充題,而發展解釋與省思評鑑則出現在混合題的簡答題 上。

  

肆、備考建議

1. 課內核心教材須精讀再精讀,並納入主題相近但觀點歧異的文本一同對讀   能納入課本的核心教材與延伸教材,多是經過眾人的智慧與眼光篩選。

這些教材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值得再三精讀,即便有教材不能扣合時代或學子 的生命經驗,也要學子省思這些教材在當今時代的意義,不管是透過微觀、

宏觀甚至直觀,這是省思評鑑能力的養成。俗話說:一本書讀透透,勝過三 本書讀不熟。只有再三精讀,才能讀出體會讀出見解,進而內化為背景知識 並儲存於記憶庫,更有甚者,還能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份,讓生命更完整。

除了核心教材,教師授課時納入的主題相近的延伸文本,也要一併細讀,不 分古今中外,文本中提出的不同思維與觀點,同學都要能夠從中辨析異同,

並寫下自己的體會與想法。

2. 根據自己的喜好,納入自主閱讀網站,並練習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發現與體 會

  新課綱精神讓命題素材呈現跨域與多元,考生除了好好經營自己的國文課,也

(8)

要透過多元自主閱讀,拓展自己的心靈視野。例如喜歡自然科學的同學,可納入 CASE臺大科教網、中研院研之有物、科技大觀園、PanSci 泛科學、環境教育網、

灃食飲食文化基金網站等。喜歡人文社會科學的同學,可納入中研院研之有物、法 律白話文運動、巷仔口社會學、故事 StoryStudio等網站。這些網站內容豐富且 即時,有文字有影像,考生可以在這些網站讀到許多跨領域的素材。當然,考生亦 可以在臉書自行創立閱讀社團,透過交流,可以讓閱讀變得豐富有趣。新試題中的 混合題型考驗學生快速、正確且精練地擷取訊息與表述,考生光靠學校的國文教學 是不夠的,不管在紙本或社群上,如果閱讀到不錯的文本資料,都應該試著整理出 自己的閱讀筆記,可試著以ORID討論法、康乃爾筆記法、六何法等技巧拆解文本,

並寫下或發表自己的體會。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站上發表宜注意更多的細節,例如 觀感、法律、禮儀等等。

3. 透過閱讀,考生可依照自身需求參加小論文與讀書心得比賽

  閱讀後要形成自己的觀點,往往需要動手實踐的過程。每年中學生網站 都有小論文與讀書心得之比賽,高中三年,學生可依自身情況參加個一兩年。

在找論文題目時,會經過爬梳資料、省思評述、產出個人見解的過程,這種 能力在聽課的過程中是訓練不來的。而且多次浸淫在閱讀資料中,閱讀長文 的速度會在無形中培養起來,別忘了,學測國綜試題本至少都有1萬字的基 本門檻。

4. 培養鑑賞文章的能力,喜歡的選本可做為起手式

  考生可以在坊間選擇古典文學或現代文學的選本當閱讀教材,但最好附 有評鑑與賞析的文字,這是為你示範怎麼評鑑賞析一篇作品,從內容與形式 的角度,各有哪些面向可以切入。學會了之後,可以自己練習看報紙上、雜 誌上或捷運上任何有意思的文學與非文學素材,畢竟生活處處是文本,只是 缺少發現而已。

(9)

第二部分: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壹、測驗目標、命題方向與取材分析表

類別 試題題號

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1) 能否正確解讀文字或圖表,適當分析、歸納,具體描述說

(2) 能否針對各種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之(一)、(二)

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1) 能否具體寫出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 (2) 能否真誠表達內心的情感

(3) 能否發揮想像力

(一) 注重人文與自然、理性與感性、原理與實用、傳統與現 代結合

(二) 貼近生活經驗、切合社會脈動 (三) 強化分析理解,促進多元思考

一、二

涵蓋人文、社會、自然等不同領域素材 一、二

貳、寫作試題評析

一、取材貼近生活、切合時代議題,服膺命題理念

  檢視今年的國寫試卷,知性題聚焦銀髮世代,帶領考生直視當代老化議題─

─且不分中外──透過兩段文字的敘述與引導,一來要求考生檢索統整兩位推動 者在「活動內容」的關鍵差異以及用意的不同(兩小題占比4分)。二來要考生 以「樂齡出遊」為題寫作,內容要求必須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同時必須要關照長 者的身心靈需求(占比21分)。這一大題取材貼近生活,切合當代不分中外的老 化議題。引導文字相當完整,考生不難發揮。巧妙的是,參與這場考試的考生三 年前的會考作文題正是「青銀共居」,考生對這議題並不陌生,命題者頗具巧思,

延續了這屆考生的思維,帶入「系統化思考」的訓練,命題理念極為可貴。考生 在此大題的發揮,在切題的基礎上,如果能夠發揮創意以及貼心暖舉,再加上別 具深度的省思,一定能夠獲得極佳的分數。

二、知性題限制字數,情意題不限字數,協助考生掌握時間

  第一題知性題,以一小一大之問題,要求考生回答,同時限定八十字、四百 字的字數上限,主要目的,是考量學生耗費太多時間在第一題的作答上而影響第 二題之作答。第二題感性題雖不限字數,但考生還是要完整寫出實際的生活經驗 與體會同時發揮想像力,適度的表情達意抒發感受,才是得分關鍵。

(10)

三、兩大題合觀檢核考生觀察他人、省思自己並適時付出行動的能力,

符合課綱素養精神

  第一題知性題要考生關懷長者(前述),第二題則是要考生省思自己。第二部分 情意題,節錄〈我們的課本〉一詩,預示想像力的能量。後搭配完整的引導文字,

以科學頑童費曼為例,說明觀察與想像在啟發新知識方面的重要性。接著請考生 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自己的意義,並書寫自己從 中探索的經驗與體會。新課綱開跑後,因為學習歷程的建構,許多學子熱衷參與 課外活動,希望豐富自己的學習歷程。因為考試分數占比降低,以致學生不願花 時間細讀課本。其實中學使用的教科書,都是經過眾人的編寫以及審定,知識都 是精華中的精華,文字都是精練中的精練,學生應該細讀課本,並以課本為基準 圓心,以熱忱為半徑,好好地畫出自己的閱讀地圖,必能開拓自己的知識疆土。

命題者藉由這道試題,帶領學生省思課本的意義,用意極具巧思,值得嘉許。綜 觀知性情意兩大題,可以清楚得出結論,新世紀的人才,就是要能觀察並關心周 遭環境,並不忘時時關照、省思、調整自己,最後能為環境付出行動力,提升幸 福指數。

參、備考建議

一、從閱讀理解起步走,並多多關注社會議題

  閱讀理解是國寫的基礎,畢竟能審清題意,是國寫的第一步。當用心在 備考國綜試題時,其成果也會同步收割在國寫上,所以閱讀這件事不得懈 怠,特別是主題式閱讀。不管是課內或課外,本土或國外,紙本或網路,

連續文本或非連續文本,考生都應該多多涉獵。至於議題融入,是新課綱 很注重的面向,不管是性平、環境、人權、科技、資訊、生涯、能源等等,

考生都應該時時關注並練習建構自己的想法以形塑觀點。

二、掌握大考中心的命題理念,順應命題趨勢

  考試端將測驗端的命題目標與理念釐清後,書寫方向就不易偏離,基本 分數便能掌握。至於選材,就要看考生的備選題材是否充沛,當然與閱讀 視野、生活體驗有很大的關係。有了題材,在經過謀篇、布局,自然的遣 詞造句,就不難得分。

三、抓緊國寫參考試卷,練習各類題型

  大考中心近年來陸續公布的寫作參考試題,建議下載進行練習。這些試題中 涵蓋寫作的各類題型,對於學測寫作題的命題方向與素材,往往具有指標作用;

例如參考試卷中〈我對AI人工智慧的看法〉,其省思部分與去年第一題類似。考 生若熟悉這些題型的書寫方式,面對正式考試,應不至於過度慌張。

四、練手感,熟悉備用題材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國寫考試時間為九十分鐘,平均一題含細讀題目為四十五分鐘。考生考 前半年一定要勤加練習,鍛鍊出破題的手感與常用的修辭策略。心中隨時

(11)

要備有多元的寫作題材安放在記憶庫裡,待要選用時才不致搜索枯腸。有 了寫作的素材,就要思索如何謀篇布局,如果常常練習,這些都不是問題,

甚至最擔心的時間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12)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78分)

一、單選題(占50分)

說明:第1題至第25題,每題2分。

1. 下列「」內的字, 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既瘖且「痺」/彈箏搏「髀」 (B)不「忮」不求/「庋」藏字畫 (C)「攢」蹙累積/踰牆「鑽」穴 (D)「剜」肉補瘡/壯士斷「腕」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ㄅㄧˋ。瘖,指嗓子啞。痺,指麻痺、麻木。前者出自楊嗣 復〈丞相禮部尚書文公權德輿文集序〉,後者出自司馬遷《史 記‧李斯列傳》。(B)ㄓˋ。不忮不求,形容淡泊無求的處世態 度。忮,嫉妒。出自《詩經‧邶風》/ㄐㄧˇ。庋,收藏、儲 藏。(C)ㄘㄨㄢˊ。攢蹙累積,緊密聚集、積累成堆。攢,聚集。

蹙,音ㄘㄨˋ,收縮。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ㄗㄨ ㄢ。踰牆鑽穴,比喻男女偷情。踰,爬越。語出《孟子‧滕文 公下》。(D)ㄨㄢ。比喻以有害方式解決眼前問題,而不顧後果。

剜,用刀挖取。語出聶夷中〈詠田家〉/ㄨㄢˋ。壯士斷腕,

比喻在緊要關頭能當機立斷,知所取捨。

2.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觀音山,故名思義是因遠眺貌似觀音躺臥而得名 (B)清晨的山谷中,不見遊客聚集,萬物靜寂,闃然無聲 (C)年終特賣會,在買一送一的強力促銷下,驅之若鶩者多 (D)有些人誤以為投資一本萬利,因而錯判形勢,終至傾家盪產

【答  案】B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故」名思義→顧。(C)「驅」之若鶩→趨。(D)傾家「盪」產→

蕩。

3.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不適當的是:

(A)世事變化無常,有如白駒過隙,總讓人感觸良多 (B)一味索求而不節制,無疑是竭澤而漁,自斷後路 (C)依循既往,墨守成規,很難在文創產業頭角崢嶸 (D)他們陷入進退維谷的狀態,心慌意亂,難以抉擇

【答  案】A

(13)

【測驗目標】語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白駒過隙:指快馬從縫隙一下子就奔馳過去。比喻時間過得 很快。與前句世事變化無常意涵不符,宜改為白雲蒼狗。(B)指 排盡澤水捕魚。比喻取盡所有,不留餘地。(C)頭角崢嶸:形容 人才華洋溢,能力出眾。(D)進退維谷: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 走的困窘處境。

4. 依據下列框內資訊,關於斯卡羅族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學者甲

(A)漢人文化對傳統習俗造成強烈衝擊,導致族人避居外地 (B)低海拔地區的生活條件不良,使族人的向心力日益淡薄 (C)族人響應日人政策設校學日語,間接導致族群日趨式微 (D)大正六年,已有逾半戶數移住他鄉,且多遷居豬朥束社

【答  案】C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學者甲的資訊僅提及斯卡羅族在清代已接觸較多漢人文化,

未有族人因漢人文化衝擊導致避居外地的相關內容。(B)資訊中 並未提及斯卡羅族人居住環境的生活條件是否不良。(C)根據學 者甲的資訊,斯卡羅族在日治時期以後,便以合作態度迅速成 立國語傳習所,資訊中並提到「同化的程度越深,自我的認知 越淡,族群離散也越快」,可知日人的國語政策是間接導致族 群逐漸式微的原因之一。(D)根據學者乙的資訊,移往他鄉的族 人並非遷居豬朥束社,而是「遷出」豬朥束社,以致戶數僅八 十九戶。

5. 依據下文,關於文中所論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之一,是服膺高度的審美能力,要求讀書引發一種 渾成的心智,如同詩的境遇,它雖借助於文字符號的撩撥,但讀書者實際所 取得的,是自我的美經驗之誕甦。其中經不起任何外力挑剔,或慎思明辨等 等反省解釋來「徒亂人意」。(改寫自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自序》)

(A)毋須經由純理性的知解鍛造  (B)僅適於閱讀感性的詩歌作品 斯卡羅族居住於海拔三百公尺以

下,在清代已接觸較多漢人文化;

在臺灣接受日本統治後,即以和 平、合作的態度迅速成立國語傳 習所。同化的程度越深,自我的 認知越淡,族群離散也越快。

據大正六年調查,斯卡羅族豬朥束社 僅八十九戶,連同射麻里社十九戶、

龍鑾社二十一戶、貓仔社十多戶,即 使加上已經移往他鄉的族人,也不 過二一〇戶,約一千人。到了昭和五 年至七年臺北帝國大學調查時,只剩

五百人左右。 學者乙

(14)

(C)不需要理解文字符號的涵義  (D)應契合社會公認的審美內涵

【答  案】A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文中提到不求甚解的態度是「服膺高度的審美能力」,並

「引發一種渾成的心智」,這過程雖然借助文字符號,但仍是 讀者的「自我的美經驗之誕甦」,且「經不起任何外力挑剔,

或慎思明辨等等反省解釋」。可知作者所言不求甚解的讀書態 度,較注重個人的美感、感性的體會,故不須透過「理性」去 理解。(B)文中未有此意。(C)由「雖借助於文字符號的撩撥」

可知,仍需透過文字符號獲得體會。(D)由「是自我的美經驗之 誕甦」可知,並不須契合公認的審美內涵。

6. 閱讀下列杜詩,依據詩意與格律,□□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灩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江天□□鳥雙去,風雨□□龍一吟。

(杜甫〈灩澦〉)

乙、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八)

(A)漠漠/瑟瑟/亭亭   (B)漠漠/時時/纖纖 (C)朗朗/時時/亭亭   (D)朗朗/瑟瑟/纖纖

【答  案】B

【測驗目標】具備重要文學體類的知識/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乙由詩題可知為七言絕句,依照絕句的格律,偶數句須押韻,

首句可押可不押;且須一韻到底,不可換韻。故由乙詩首句

「拈」字,及末句「甜」字可知,第二句缺空處應選押同一韻 的「纖纖」。因此可先淘汰選項(A)、(C)。接著,由甲詩的文 意判斷,「朗朗」形容明亮的樣子,與第一、第二句的孤、愁 意涵不符,故選「漠漠」(形容迷濛昏暗的樣子)較為適合。

「時時」意指時常、經常。綜合上述,故選(B)。

【語  譯】甲詩為七言律詩,題幹引其前四句,全詩為:「灩澦既沒孤根 深,西來水多愁太陰。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舟 人漁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淚滿襟。寄語舟航惡年少,休翻鹽井 擲黃金。」本詩為杜甫即景有感而發之作。語譯:瞿塘峽口的 灩澦堆已經被水淹沒,孤根深植水下無所依附。西邊來的江水 太多,把豔澦堆頂都淹沒了,讓人感到憂愁。江面上迷濛無際, 水鳥雙雙飛去,狂風驟雨彷彿陣陣龍吟。船夫和漁人都唱起回 頭的棹歌,在江上航行的商人和胡商都不禁淚滿衣襟。請轉告 那些江上的強盜,不要搶劫鹽商,那只會使商船翻覆,白白拋

(15)

洴澼絖: 漂洗絲絮。

擲了黃金。

乙、房舍西邊的桑樹長滿柔滑的綠葉,到了可以摘採的時候。

江水河畔的麥子,纖細地隨風搖擺。人生能有多少時間,轉眼 春天已過,夏日又至,那如蜜一般清甜香醇的酒釀,可別輕易 錯過了。

7. 依據下文,關於不龜手之藥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 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 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 , 裂地而封之。(《莊子‧逍遙遊》)

(A)宋人認為它實際價格為百金  (B)它功能單一卻帶來不同效益 (C)越人用它來治療洴澼絖之害  (D)吳王為爭奪它派遣軍隊攻越

【答  案】B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不龜手之藥」只有保護皮膚不凍裂的功能,宋人使用此藥而 能世代從事漂洗絲絮工作,而吳國則是將此藥利用在與越人的 水戰上,並成功獲勝。可知「不龜手之藥」功能雖然單一,卻 帶來不同效益,故選(B)。(A)應是指客人願出百金買宋人的藥 方。(C)由「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可 知,應是宋人用它來治療洴澼絖之害。(D)由「客聞之,請買其 方百金」、「客得之,以說吳王」可知,吳國得此藥方是由於 客人的引薦。吳王並無派遣軍隊攻打越國以爭奪它。

【語  譯】從前宋國人有善於製造冬天不使手凍裂的藥方,他們世世代代 就做漂打絲絮的職業。有一個客人聽了這件事,願出百金買他 的藥方。於是宋人就集合族人商量說:「我世世代代從事漂打 絲絮的職業,只賺取很少的錢;現在一旦把藥方賣出,就可以 得到百金,賣給他吧!」客人得了這藥方後,去遊說吳王。剛 好越國有兵事,吳王就派他做主將,冬天,吳國和越人水戰,

(吳軍因有保護皮膚不凍裂的藥方)把越人打敗,客人因此得 到了封地的獎賞。

8. 依據下文,關於曹操所頒布的經濟紓困方案與背景,敘述最適當的是:

  王(曹操)令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

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 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

(16)

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 事,家一人。」(陳壽《三國志.魏書》)

(A)因疫癘橫行與軍隊大肆劫掠,帶來大量人民死亡,影響經濟生產甚鉅 (B)家無財產,亦無親屬可照顧之身體殘疾者,國家將其列入需紓困對象 (C)國家給予七十歲以上的老婦與幼兒終身照顧,後者滿十二歲即不適用 (D)貧窮到無法自給之人與九十歲以上待養的長者,適用同樣的紓困方案

【答  案】B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根據「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可 知,是因為疫病橫行、百姓凋亡,再加上戰爭頻繁,人力多被 徵召到前線而無人從事農耕,導致民生經濟困難。(B)由「目無 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 身」可知。(C)由「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可知,並非七十歲以 上的老婦即可獲得照顧,還必須是無夫無子。(D)根據文中「貧 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可知,貧窮到無法自給者是按家中 人口發賑配糧。而「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 一人」是指家中有年過九十的長輩需扶養者,則一家之中可免 除子孫一人的繇役。兩者並非適用相同的紓困方案。

【語  譯】魏王(曹操)下令道:「去年冬天疫病橫行,使百姓大量凋亡,

而對外戰事頻繁、興兵打仗,使得耕田人手損減,農事收穫欠 佳,我對此十分憂心。在此下令使官員百姓:女子七十歲以上 無丈夫孩子的,幼童十二歲以下無父母手足的,以及眼睛看不 見、雙手無法工作、雙腳不能行走等身有殘疾而沒有妻子、父 兄及財產者,由國家終身提供糧食,年幼者至十二歲為止適用。

而貧窮不能維持生計者,依照家中人口配糧發賑。九十歲以上、

需他人奉養的長者,一家之中可免除一位子孫的繇役。」

9-11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9-11題。

  記得小學四年級以前寫自己的名字是「楨」,導師說我是女生,應改成

「嫃」,從此我寫自己的名字都是「嫃」。直到高中入學被一位大嬸譏笑:

「連自己的名字都寫錯。」此生第一次翻看戶口名簿,果然是「媜」。

可惜因多次播遷,已無任何文件可以證明我的名字曾寫成「楨」與

「嫃」。日前查詢國小國中名冊,所留檔案皆是「媜」,戶政單位手抄戶籍 登記簿上也是「媜」,並無改名註記。

  姓名乃標示「我是誰」之首端。「媜」字神祕莫測,《康熙字典》才找 得到,讀音如「爭」非「真」。折騰到十七歲,字寫對了,會念了,但不知 是什麼意思。……大學時上聲韻學,得知「媜」字確實念「爭」,義為「女 字」,女子名字。撰聯名家張佛千先生曾以我名為題賜下一聯:「文章高詣

(17)

貴在簡,女子美字古曰媜。」蘊涵勉勵之意。女子美字,既云女子有個美好 的名字,又可衍義為寫得一手好字,再撮要假借為博得「文章美名」的女 子,誰云不宜。

貞,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似一口寶鼎加上一支神杖「卜」形,相合而為:

依據鼎內火炙變化而察看神跡。遠古殷商,無事不占卜,貞人即卜人,卜者 釋義需求正確、堅定,故衍生貞定、堅貞、貞節之辭,所指皆是不可動搖的 精神境界。《康熙字典》收有「媜」字,自字面推想,从女从貞,寓意品德 貞潔女子,然我更愛這麼想:一個善占卜的女巫。而「簡」本是遠古用來書 寫的狹長竹片,既簡且媜,一個聚精會神觀察大鼎內火炙變化再將占卜結果 寫在竹片上的女巫形象,躍然而出。(改寫自簡媜〈迷霧中,呼喚我的名 字〉)

9. 依據上文,關於「媜」字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A)與「楨、嫃」二字讀音相同  (B)在甲骨文中象徵占卜的女巫

(C)可以被聯想成品德貞潔的女子 (D)《康熙字典》釋為女子寫得一手好字

【答  案】C

【測驗目標】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試題解析】(A)「楨」與「嫃」的讀音皆同「真」,而文中第三段提到作者 在《康熙字典》查到「媜」字的讀音「如『爭』而非『真』」,

故「媜」之讀音與「楨、嫃」不同。(B)文中所考據的甲骨文字 為「貞」而非「媜」。而「占卜的女巫」是作者對「媜」字寓 意 的想 像。(C)作者從 「貞」 字 的甲骨文義延 伸 , 推想加 上

「女」字後的「媜」字寓意品德貞潔的女子。(D)寫得一手好字 的衍義是來自於撰聯名家贈與作者的字聯,並非《康熙字典》。

10. 依據上文,有關作者名字的敘述,最不符合文意的是:

(A)作者初次翻看戶口名簿,才發現一直寫錯名字 (B)上高中前,作者一直將自己的名字寫成「嫃」

(C)作者不但曾將自己的名字寫錯,讀音也不正確 (D)相較於从女从貞的寓意,作者更喜愛女巫形象

【答  案】B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首段提到作者被大嬸譏笑寫錯名字,她才「此生第一次翻看 戶口名簿」,並發現真的寫錯字。(B)作者直到小學四年級以前 寫的都是「楨」,經過導師糾正後才改為「嫃」,並非在高中 前皆寫作「嫃」,故不符合文意。(C)根據文中提到「折騰到十 七歲,字寫對了,會念了」,代表在十七歲之前,她曾將名字 寫錯與讀錯。(D)文中末段提到,相較於从女从貞的寓意,作者

(18)

「更愛這麼想:一個善占卜的女巫」。

11. 右框中的六組詞語,前三組取自上文,後三組取自高中教材。其中畫底線 的詞,位置都在「數詞」與「名詞」之間。關於這些詞的用法,敘述最適 當的是:

(A)對於後面所接的名詞,能提供形貌的訊息 (B)意思相當於「個」,其後皆為可數的名詞 (C)除了外,其餘與後面的名詞間,均可加「的」

(D)若不出現,亦可清楚表達而不影響語意

【答  案】B

【測驗目標】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僅作為後方所接名詞的數量單位,並無法提供有關該名詞在 形貌上的資訊。的量詞則能表現出鼎的形貌特性,即上方有

「口」可盛物的容器。(C)分析可發現該兩組詞語除了作為單位 詞,其字義本身亦可以是修飾後方名詞的形容詞,因此可與後 面的名詞間加「的」。其他四組中,也有一樣的特性,而則僅 具有單位詞的作用,無法在其後加上「的」。(D)分析該五組詞 語可發現,後方皆是不可數名詞,若「一」之後無單位詞銜接,

將無法清楚表達語意。而其餘四組由於都是接可數名詞,僅有 數詞也能表達語意。

12-13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12-13題。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 成一夢。……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 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

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 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一寒士鄉試中式,

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 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 是一番夢囈。(張岱《陶庵夢憶.自序》)

12. 依據上文,關於張岱撰《陶庵夢憶》,敘述最適當的是:

(A)內容是對五十年人生的回憶 (B)對信手拈來的寫法感到欣喜

(C)常於深夜寫書,至雞鳴破曉時才肯擱筆 (D)早年已悟繁華如夢,遂於書中深自懺悔

一位大嬸  一手好字       

一口寶鼎  一桿稱仔       

一船星輝  一碟茴香豆       

(19)

【答  案】A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從「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遙思往事,憶即書之」可知。

(B)「偶拈一則……翻用自喜」是指每當作者翻閱這些往昔回憶 時,過往的人事物彷彿歷歷在目,因此感到懷念欣喜,而非對 寫法欣喜。(C)文中並未提及作者都在何時進行書寫。(D)從

「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可知作者在著作此書時已年過半百,

遙思往事才覺悟過去的繁華靡麗皆如夢一場,自嘲是癡人夢囈, 並非早年就已體悟。

【語  譯】外頭的雞鳴聲傳到我枕邊,黎明時的清明之氣隨著思緒方一轉 動,於是想到我此生過往,繁華奢靡的日子轉眼成空,五十年 來,就像一場幻夢。……遙憶往事,每每有回想起的片段就立 刻寫下,再拿到佛前去,一一向神佛懺悔。這些紀錄沒有按年 月排序,與年譜不同;也沒有分門別類,亦不是筆記一類。偶 爾隨手拿過一則來看,便彷彿重遊舊地,如同再次見到故友、

城邑、人民,反而因此讓我感到欣喜,正是所謂癡人面前不能 與之說夢。以前西陵有個的腳夫,替人搬運酒,一失足摔破了 酒甕,心想自己無以賠償,便呆坐著想:「若這是場夢就好 了。」有個貧寒的讀書人考過鄉試中了舉人,去參加放榜的宴 會,還恍惚覺得這不是真的,咬了自己的手臂並說:「這不會 是夢吧?」一場夢,有唯恐不是夢的,也有唯恐只是一場夢的,

這都同樣是癡人。我如今是大夢將醒,仍舊寫著這些往事,猶 如又在說夢話。

13. 關於上文「腳夫」、「寒士」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腳夫和寒士能以豁達心境待人接物 (B)腳夫和寒士各有其專注執著的興趣

(C)腳夫失足破甕,無法承受突發逆境,憾其非夢 (D)寒士名落孫山,對於學識缺乏信心,疑其是夢

【答  案】C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腳夫一心擔憂賠償不起,難以面對現實,而寒士苦讀中舉,

卻擔心這只是一場夢,產生患得患失的恐懼,兩者皆非豁達心 境。(B)文中並未提及。(D)寒士「鄉試中式」已是通過考試取 得舉人資格,並非名落孫山。而他之所以會疑其是夢,乃出自 於狂喜後對希望可能落空所產生的恐懼,擔心這一切都只是一

(20)

場夢。。

14-17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4-17題。

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 長,是故咳唾珠玉,謫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 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若夫銀鈎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

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 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 人共仰,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茲就詞章論,世多訾女子之作,大抵裁紅刻翠,寫怨言情,千篇一律,

不脫閨人口吻者。予以為抒寫性情,本應各如其分,惟須推陳出新,不襲 窠臼,尤貴格律雋雅,情性真切,即為佳作。詩中之溫、李,詞中之周、

柳,皆以柔豔擅長,男子且然,況於女子寫其本色,亦復何妨?(呂碧 城〈女界近況雜談〉)

14. 依據甲文,關於作者自述「莫自知其鳩拙云爾」的心態,最不可能的是:

(A)無法預先了解後人對自己畫作的評價,也就不在意任何評論 (B)既然有志於丹青之道,總要努力以赴,愚拙與否便毋須介懷 (C)只能利用相夫教子以外的時間從事創作,故自婉言技巧尚拙 (D)以率意塗抹謙稱自己的畫作,凸顯想要創作的欲望非常強烈

【答  案】A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作者在本文中,是說明人各有專長與志向,若用心學習將能 有所成就,並期許自己的作品能流芳百世,因此即便技巧尚拙 也不須在意,與選項內容並無關係。。(B)由「是故咳唾珠玉,

謫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

而有志竟成者也」可知。(C)由「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 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可知。(D)由作者自言才 能「鳩拙」,但仍堅持作畫可見其創作欲望強烈。

【語  譯】甲、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智慧的,每個人的志向也都有萬種差 異。學習彈琴或學習寫詩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擅長書法或精 於繪畫也是各有所長,因此詩仙李白以他高妙的文才,開啟唐 代浪漫詩風;才女蔡琰憑她對音律的通曉,創作《胡笳十八 拍》,這都是不荒廢自己的才華,立志實踐而終有所成的例子。

至於書法筆畫剛勁有力,本來就是難以達到的境界;繪畫色彩 搭配得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趁著教養子女,協助丈

呂碧城(1883~1943),被譽 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21)

夫處理醫務的閒暇,私下仰慕管道昇所繪的墨竹,在畫紙上栩 栩如生;冒昧借用陶淵明喜愛的菊花,作為畫作中的主角。希 望筆下的菊花能永保秋日凌霜不凋的姿態,讓觀畫者彷彿聞到 花香;作品得以像管夫人筆下的墨竹流傳後世,供人景仰。於 是,我就隨意地作畫,而不理會自己的才能愚拙了。

15. 依據乙文,敘述最適當的是:

(A)為推陳出新,不襲窠臼,男女皆應拋棄格律的束縛 (B)詞章以閨人口吻成其本色,故男女表現宜各如其分 (C)女子習寫詞章,可模仿以柔豔詩詞著稱的男性作家 (D)女子創作可不忌裁紅刻翠,但直寫自己的真誠感受

【答  案】D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由「尤貴格律雋雅」可知,作者並未鼓勵拋棄格律束縛。

(B)由「予以為抒寫性情,本應各如其分」可知,應是指詞章以

「抒寫自我性情」為主,故無論男女都宜各如其分。(C)由「詩 中之溫、李,詞中之周、柳,皆以柔豔擅長,男子且然,況於 女子寫其本色,亦復何妨」可知,作者認為溫庭筠、李商隱、

周邦彥、柳永的作品均能以柔豔著稱,女子依照自己本色撰寫 亦無妨,並無鼓勵女子模仿之意。(D)由「尤貴格律雋雅,情性 真切,即為佳作」可知。

【語  譯】乙、從詞章來說,世人多詆毀女子的作品,大多認為她們極力 修飾詞藻,作品書寫怨情,內容千篇一律,未脫離閨中女子的 口吻。我認為詞章既是用以抒發本性、心情,本就應該和各自 的性分相切合,但是必須推陳出新,不落窠臼,尤其以俊秀風 雅的格律為貴,傳遞的情感也應真誠懇切,如此便是佳作。詩 人中的溫庭筠、李商隱,詞人中的周邦彥、柳永,四者皆擅長 書寫柔豔之作,男子都能如此了,何況女子只是書寫其原來的 特色,又有什麼關係呢?

16. 關於甲、乙二文所蘊含的創作觀念,下列推論最不適當的是:

(A)甲文的「之餘、之暇」透露出張李德和的創作並未違背傳統性別角色規範 (B)乙文認為「閨人」與「柔豔」皆為女性創作本色,女性其實不必引以為非 (C)甲文「志有萬端之異」與乙文「情性真切」,都從性別角度論證創作合宜性 (D)乙文所舉前輩作家,較甲文所舉前輩作家更具破除當時性別刻板印象的意味

【答  案】C

(22)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由「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可知,張李德和是在相 夫教子的空閒時間創作,故未違反傳統期望女子相夫教子的規 範。(B)由「詩中之溫、李,詞中之周、柳,皆以柔豔擅長,男 子且然,況於女子寫其本色,亦復何妨」可知。(C)甲文「志有 萬端之異」指人各有志,乙文「情性真切」指詞章傳遞的情感 應真誠懇切,兩者均未從性別角度論證創作合宜性。(D)甲文舉 男女作家數人說明其各自的成就,說明人各有志及特長,無破 除性別刻板印象的意味。乙文舉四位男性作家為例,說明男性 作家能以柔艷風格見長,較甲文更具破除當時性別刻板印象的 意味。

17. 下列詩詞與乙文所提及的柔豔風格,最相近的是:

(A)世機消已盡,巾屨亦飄然。一室故山月,滿瓶秋澗泉 (B)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無由見顏色,還自託微波 (C)灞橋雪。茫茫萬徑人蹤滅。人蹤滅。此時方見,乾坤空闊 (D)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竚。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

【答  案】B

【測驗目標】結合文學、文化知識的詮釋與鑑賞

【試題解析】乙文所指柔豔風格是指以閨中女子之口訴說怨情。(A)以月光和 山泉呈現超然塵世之感。出自溫庭筠〈贈越僧岳雲二首〉。語 譯:世俗機心已消失殆盡,連身上的頭巾和鞋子也顯得灑脫不 羈。舊時的山中月光灑滿了房子,還有一瓶秋天的山泉水。(B) 藉女子之口,訴說對北離人的思念與柔情。出自李商隱〈離 思〉。語譯:北方的飛雁沒帶來他的書信,南方的我因相思而 淚染湘竹。沒有辦法得見他的容顏,我只能託微波傳遞柔情萬 千。(C)藉灞橋雪景,描寫天地的浩瀚。出自秦觀〈憶秦娥.灞 橋雪〉。語譯:灞橋下起了雪,四周的道路均成了一片白茫茫, 不見人的蹤跡。沒有了人的蹤跡時,才能見到,天地的空曠、

寬闊。(D)為遊子表達客居思鄉之情。出自柳永〈安公子.遠岸 收殘雨〉。語譯:我四處為官,寄居他鄉。閒來倚著欄杆佇立、 凝視。遙望山水迷失了遠近,想著我的家鄉在何處。

18-19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8-19題。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

(23)

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嘵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

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

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劉基《郁離子

‧獻馬》)

18. 下列文句的「厭」,與「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的「厭」意義相同的是:

(A)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B)館人「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 (C)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D)近世「厭」常而反古,專尚奇麗。吾為衣食所迫,不能免俗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題幹引句中的「厭」指「飽、滿足」。(A)飽、滿足。出自《論 語.述而》。語譯: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倦怠,這 些事情對我來說有什麼難呢?(B)憎惡、嫌棄。出自劉基《郁離 子.詬食》。語譯:館舍裡的人都很討厭他,只是忍著性子不 說罷了。他要離開時,館人送給他一條狗。(C)憎惡、嫌棄。出 自《中庸》第三十三章。語譯:君子待人之道,雖然平淡,但 不令人討厭;雖然簡易,卻又文彩粲然;雖然溫和,卻條理細 密。(D)憎惡、嫌棄。出自沈作〈寓簡〉。語譯:近代的人厭棄 尋常,因此反對遵照古法,崇尚新奇瑰麗之風。我雖生活困窘, 也無法免除一般世俗的習慣。

【語  譯】周厲王派芮伯統帥部隊討伐西戎,芮伯獲得一匹良馬,打算回 朝後將牠獻給周厲王。他的弟弟芮季勸阻說:「不如放棄這個 念頭。厲王貪得無厭,又好聽信別人的讒言。現在你班師回朝 給厲王獻上一匹馬,厲王身旁侍臣必定認為你不只獲得一匹好 馬,都會來向你索求。如果你不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 便會在厲王面前搬弄是非,而厲王必定相信無疑。這是招引禍 患。」芮伯不聽勸告,最終還是把馬獻給了厲王。厲王的寵臣 榮夷公果然派人向芮伯索取,未能如願,就在厲王面前誣陷說:

「芮伯隱藏了其他良馬。」周厲王大怒將芮伯逐出國都。君子 談論起這件事,說芮伯也有不對的地方,既然已知道周厲王貪 得無厭,又主動誘發他的貪欲,這就是芮伯過失之處了。

19.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A)芮季和榮夷公相同,都想從芮伯那裡獲得一匹良馬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C)榮夷公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隱藏了其他的良馬

(24)

(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

【答  案】D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芮季是勸告芮伯不要獻馬,並非也想獲得一匹良馬。(B)榮 夷公是因求取良馬而不得,才進讒言誣陷芮伯隱藏了其他良馬,

而周厲王則是聽信了讒言,兩者均非真心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 匹馬。(C)榮夷公不一定真的認為芮伯隱藏良馬,僅是因求而不 得,故向周厲王假造謠言。君子並沒有認為芮伯隱藏良馬,而 是認為芮伯獻馬會引起君王的貪念。(D)由「王之左右必以子獲 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嘵於王,王必信 之」和「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可知。

20-2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國定古蹟鄭崇和墓介紹(位於苗栗縣後龍鎮) 墓碑部分文字   墓始建於道光7年,規制悉依《大清會典事例》,占地廣

大,氣勢宏偉,又於同治6年重修。鄭崇和生於乾隆21年,

卒於道光7年。康熙年間,始祖鄭懷仁自福建漳州遷入金門

(浯江)。乾隆40年,三世長子鄭國周率四弟國唐、五弟國 慶及國唐四子崇和來臺,定居後龍。鄭崇和少時好讀書,但屢 試不第,後來捐為監生。他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鄭家 因從事土地開墾,遂成為竹塹鉅富。鄭崇和生活儉約,厚待親 族,也留心公共事務,濟助鄉里,義行深受肯定,去世後即獲 朝廷同意入祀鄉賢祠。

  鄭崇和先是收養大哥鄭崇聰之子用鍾,後生三子:用錫、

用錦、用銛。用鍾雖無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用錦是秀 才,用銛是歲貢生,用錫是道光3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

鄭崇和父以子貴,去世後也獲誥贈。

  鄭崇和之妻卒於道光25年,原葬寶斗仁山,後移葬與鄭 崇和同穴。在臺灣現存古墓中,鄭崇和墓規模僅次於嘉義王得

      皇       清       誥       贈       二通 品奉 夫大 人夫 妣考 四 鄭祀 大 門鄉 房 陳賢 孫 太祠 男 夫鄭 如如如如 人公 蘭雲梁樁 等 葬 重 佳 修 城

(25)

祿(一品官)墓,與新竹鄭用錫墓相似。

鄭崇和臨終前交代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第二條   作善降祥,作惡降殃,天之理

也。吾見今人受祖父生前蔭庇,歿後 又妄信風水,乞靈枯骨,不亦慎乎﹖

吾歿後,爾輩勿惑堪輿家言,貪尋吉 地,為福利計。吾後龍山中田有老屋 地焉,營而葬之,吾願足矣。將來為 吉為凶,爾輩自取之,何與墳塋?

  古蹟之指定,應符合下列基準之一: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國定古蹟之指定基準,係擇前項已指 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 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20. 依據資料甲,下列關於鄭崇和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十九歲時,隨祖父、父親、叔叔遷居後龍 (B)生前即因兒子們功名有成,晉升為通奉大夫 (C)長子由大房過繼,是鄭家家業發達關鍵人物之一 (D)妻子姓陳,仙逝較早,故於鄭崇和過世後才同葬

【答  案】C

【測驗目標】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試題解析】(A)鄭國周與鄭國唐、鄭國慶為兄弟關係,而鄭崇和是「國唐 四子」,可知鄭國周是鄭崇和之伯父,並非祖父。(B)由「鄭 崇和父以子貴,去世後也獲得誥贈」可知,鄭崇和並非生前 得到晉升。(C)由「鄭崇和先是收養大哥鄭崇聰之子用鍾……,

但以經營實業著稱」可知。(D)由「(鄭崇和)卒於道光7 年」、「鄭崇和之妻卒於道光25年」可知妻子逝世較鄭崇和 晚。

21. 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鄭崇和雖自認深受祖先陰宅風水庇蔭而富裕,但不願子孫迷信擇地求福之說 (B)鄭用錫等雖按鄭崇和遺願將其葬於老家山中,但鄭如椿等仍另外擇吉地遷葬 (C)最初形制簡約,後因鄭用錫中進士並授官,始據《大清會典事例》擴大規模 (D)「祀鄉賢祠」記於墓碑,可見既是當時官方認可功績,家族也視為無上光榮

【答  案】D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A)由乙文「作善降祥,作惡降殃,天之理也」、「歿後又妄 信風水,乞靈枯骨,不亦慎乎」等句可知,鄭崇和並不認同依 靠祖先陰宅風水、乞求祖先庇蔭的態度,也不認為自家的發展

(26)

與墓地風水有關。(B)由甲文墓碑文字可知,鄭如椿等人僅是 重修原墓,並無另外擇地遷葬。(C)甲文說明鄭崇和墓建於道 光7年,初建時便依《大清會典事例》規制建造,當時規模已 相當宏偉,而並非因鄭用錫中進士後才依《大清會典事例》擴 大規模。(D)由甲文「義行深受肯定,去世後即獲朝廷同意入 祀鄉賢祠」與墓碑部分文字處可知。

【語  譯】乙、人若是做好事,上天就會賜予吉兆,若是為非作歹,上天 便會降下災禍,這是自然的道理。我看現在的人在祖父生前受 到庇蔭保護,在祖父死後又輕信風水,向留下的骨骸乞求保佑,

這樣的態度不是太過重視、在意風水了嗎?我死後,你們不要 受那些風水師言語的迷惑,為了後代的福祉利益去貪求風水好 的墓地。我在後龍山有一塊老家留下的地,只要在那裡辦理我 的喪事,我就滿足了。你們的未來是好是壞,都是你們自己招 致的,與墳地又有什麼關係呢?

22. 資料丙《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為民國108年修訂版,若以資料丙

審視資料甲,關於、兩項推論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鄭用錫墓展現清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而列為國定古蹟。

王得祿墓的歷史價值,可能是被列入古蹟的條件之一。

(A)、皆正確     (B)正確、錯誤 (C)無法判斷,錯誤  (D)無法判斷,正確

【答  案】D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試題解析】(D)甲文並無提及鄭用錫墓的建築特色,僅說明其規模與鄭崇 和墓相似,無法判斷「營造技術流派特色」是否為鄭用錫墓 列為古蹟的原因,故無法判斷推論是否正確。由甲文「在臺 灣現存古墓中,鄭崇和墓規模僅次於嘉義王得祿(一品官)

墓」可知,王得祿墓也屬古墓,可能有其歷史價值,故推論 正確。

23-25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論語》原文 朱熹的解說

子曰:「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 人 之 言 。人 不 知 命 , 而 不也 , 人,侮聖人之言。」

「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 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 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27)

榱題: 屋椽的兩端之處。

《孟子》原文 朱熹的解說

說 大 人 , 則之 ,巍 巍 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 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 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 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

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 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 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

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 仞,榱題數尺」之類。

23. 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答  案】C

【測驗目標】具備重要學術思想、文化的知識/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

統整

【試題解析】 (A)君子在識天命(理解道理)後,便會謹慎行事,不敢違 背。(B)由「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可知,小人不知天命,

處於不理解道理的懵然狀態,所以不敬畏天命。(C)由「纔知 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可知,知天命後,應更敬畏天 命,與資料甲不符。(D)由「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侮 聖人之言也」可知,小人因不知道理,所以也不知要敬重位 高權重者。

【語  譯】甲、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應當敬畏的事:敬畏天所賦予的 正理,敬畏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所賦予的 正理而不敬畏,對高位者態度輕慢忽視,戲侮聖人的話。」

乙、遊說達官貴人,就要輕視他,不要把他看得高高在上。

廳堂建幾丈高,屋椽兩端達幾尺長,我得志時決不屑於這樣 做的;面前的菜饌擺滿了方丈大的桌子,侍奉的姬妾好幾百 人,我得志時決不屑於這樣做的;……在他來說,他所做的,

都是我不要做的;在我來說,我所遵循的,都是古聖先賢的 法制;我為什麼害怕他呢!

24. 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現,與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

人物 言行表

現 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總 分 實力評量 14 回 第 14 回 能源、安全、防災 年 班 號 姓名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40分) 1-2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1-2題: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 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