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03 08 13 17 23 2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03 08 13 17 23 28"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運用性別統計資料分析性別議題為推動「性別主流化」重要基礎,性別圖像出版目的 為集結重要性別統計指標,透過文字與圖表重點呈現不同性別所處社會處境與地位,

作為各界關注重要性別議題發展的參考。

本圖像首先透過編算國際性別平等綜合指數—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性別不平等 指數( GII )、世界經濟論壇( WEF )性別落差指數( GGI )進行國際比較,藉由經濟、

健康、教育、政治參與等層面,觀察我國性別平等發展在國際的相對位置。此外,經 參考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歐盟性別平 等指數(Gender Equality Index),以及我國「性別平等政策綱領」(2021 年 5 月 修正)―「權力、決策與影響力」、「就業、經濟與福利」、「教育、媒體與文化」、「人 身安全與司法」、「健康、醫療與照顧」及「環境、能源與科技」等 6 大面向,並特 別關注不利處境者(如原住民族、新移民、高齡、身心障礙、農村及偏遠地區等女性、

女童,以及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與雙性人等)的政策意涵,擇選 52 項重要性別 統計指標。依據政府機關所提供之性別統計資料繪製圖表,並輔以文字說明我國性別 平等在各領域發展的情形與成果,期待從性別圖像出發引領「看見性別」,繼而引領 各機關運用性別分析確認性別議題並研議對策,透過納入施政目標與行動策略達成「回 應性別」,期使政府整體施政具有性別觀點且落實性別平等。

本圖像收錄之指標資料涵蓋範圍廣泛,承蒙各機關協助,方克順利出版,謹致謝忱,

並祈各界不吝指教。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 2023年1月

(3)

目 次

▼ 國際比較-性別不平等指數(GII) 01

▼ 國際比較-性別落差指數(GGI) 02

一、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03

二、就業、經濟與福利 08

三、教育、媒體與文化 13

四、人身安全與司法 17

五、健康、醫療與照顧 23

六、環境、能源與科技 28

(4)

國際比較- GII / GGI

▓ 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2021 年我國性別平等居 全球第 7 名,亞洲第 1 名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發布GII以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3個領域之5項指標衡量各 國性別平等情形。GII全球排名以丹麥0.013居第1(值越接近0越佳),挪威0.016次之,瑞士 0.018居第3名。將我國資料依據GII編算方式計算,2021年我國GII值為0.036,較前次進步

(2019年為0.045),在171個國家中位居第7名(較前次退後1名),亞洲名列第1名;與其 他OECD發展程度較高國家相較,我國表現優於冰島(0.043)及德國(0.073)。

2021年主要國家GII與排名

丹麥 挪威 瑞士 中華民國 新加坡 南韓 日本 中國大陸

0.00 0.05 0.10 0.15 0.20

0.013 0.016 0.018 0.036 0.040 0.067 0.083

0.192

1 2 3 7 8 16 23 49

我國與亞洲鄰近國家 全球前3名

排名

就各領域觀察,在生殖健康領域中,2017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為每10萬活嬰10人,遠低於中國 大陸29人,與南韓11人相近,高於日本5人及新加坡8人;我國15至19歲未成年生育率3.4‰, 高於南韓之2.2‰、新加坡2.6‰、日本2.9‰。賦權領域之國會議員比率,2021年我國女性已 升至42.0%,優於同處亞洲之新加坡、中國大陸、南韓及日本(均未達3成);2021年我國中等 以上教育程度占25歲以上人口比率女性為83.7%,遠低於日本95.9%,與南韓(83.1%)及新 加坡(80.5)%相近。至於勞動市場領域,2021年我國15歲以上勞動力參與率女性為51.5%,

較男性低15.4個百分點,性別差距較新加坡、日本、南韓(分別為17.4、17.7、19.0個百分點)

為小。

我 國 GII 分 項 指 標

領 域 指 標 資 料 年 數 值

生殖健康 孕產婦死亡率(人/10萬活嬰) 2017 10.0

未成年(15-19歲)生育率(‰) 2021 3.4

賦  權

國會議員比率(%) 2021

女:42.0 男:58.0 中等以上教育程度占25歲以上人口比率(%) 2021

女:83.7 男:91.7 勞動市場 15歲以上勞動力參與率(%) 2021

女:51.5 男:66.9

資料來源: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1-22」、內政部、行政院主計總處、衛生福利部。

(5)

國際比較- GII / GGI

▓ 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 GGI),2022 年我國居全球第 36 名,較 2021 年上升 2 名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GGI以「經濟參與和機會」、「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及「政 治參與」4項次指數之14項變數衡量各國性別差距實況。

2022年全球前3名依序為冰島、芬蘭及挪威,將我國資料依據GGI編算方式計算,我國GGI編 算結果為0.751,與該報告評比的146個國家比較,排名第36名,較2021年上升2名;亞洲主 要鄰近國家中,菲律賓0.783(147國中居第19名)、新加坡0.734(147國中居第50名)、

南韓0.689(第100名)、中國大陸0.682(第103名)、日本0.650(第117名)。

2022年主要國家GGI與排名

冰島 芬蘭 挪威 菲律賓 中華民國 新加坡 南韓 中國大陸 日本 0.0

0.4 0.2 0.6 0.8 1.0

1 2 3 19 36 50 100 103 117

1 2 3 19 36 50 100 103 117

我國與亞洲鄰近國家 全球前3名

排名

0.908 0.860 0.845 0.783 0.751 0.734 0.689 0.682 0.650

就各次指數觀察,我國在「經濟參與和機會」次指數為0.732,與亞洲鄰近國家相較,低於菲律賓

(0.794)、新加坡(0.765)及中國大陸(0.741),高於南韓(0.592)及日本(0.564);我 國「教育程度」次指數為0.997(與菲律賓相同),低於日本(1.000),高於新加坡(0.993)、

南韓(0.976)及中國大陸(0.936);我國「健康與生存」次指數為0.969,低於菲律賓(0.979)、

南韓(0.976)及日本(0.973),高於新加坡(0.963)及中國大陸(0.940);我國「政治參與」

次指數為0.307,低於菲律賓(0.360),高於新加坡(0.217)、南韓(0.212)、中國大陸(0.113)

及日本(0.061)。整體而言,我國為亞洲第2名(第1名為菲律賓),在政治參與次指數部分,

表現較為突出。

我 國 GGI

分 項 指 標

次 指 數 編算結果 變 數

經濟參與和機會 0.732 勞動力參與率、薪資、工作所得、民意代表、主管及經 理人員、專技人員

教育程度 0.997 識字率、初等教育淨在學率、中等及高等教育粗在學率

健康與生存 0.969 健康平均餘命、出生嬰兒數

政治參與 0.307 國會議員、部會首長級、總統任職年數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2」、行政院性別平等處。

說明:1. GGI計算採2階段加總,先將各變數女、男資料轉換成女男比例(男性=1),以加權平均計算次指數,再將4項次指數簡單 平均得總指數。次指數與總指數均介於01之間,越接近於1代表性別落差越小。

2.我國加入評比後,分數與我國相同或居我國之後者均較原報告退後1名。

3.依據2022年全球性別落差報告,變數「中等教育淨在學率」改為「中等教育粗在學率」。

(6)

一、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 我國女性立法委員比率突破 4 成

為促進女性參政,我國選舉制度採行婦女保障名額,2021年底我國女性立法委員比率42.0%。依 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189個國家國會議員女性比率未達2成者占約3成8(71國),

盧安達、古巴及尼加拉瓜女性國會議員比率達5成以上,居前3位;將我國資料帶入計算,表現 居第25位、名列亞洲第1位;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1月第10屆立法委員補選後,女性占 比提升至42.5%,創歷史新高。

2021年主要國家女性國會議員比率

中華民國 新加坡 中國大陸 南韓 日本 尼加拉瓜

古巴 0 盧安達

20 40 60 80

%

1

1 22 33 2525 6262 9191 123123 165165

61.3 53.4 50.5 42.0

29.8 24.9 19.0 9.7

我國與亞洲鄰近國家 全球前3名

排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內政部。

說明:我國加入評比後,排名居我國之後者均較原報告退後一名。

▓ 女性擔任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比率創新高,參政權力持續增長

2022年11月及12月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結果顯示,直轄市長女性比率16.7%,與前次(2018 年)選舉結果相同,縣(市)長女性比率56.3%,相較前次提升18.8個百分點,且首次超過5成,

鄉(鎮、市)長女性比率21.2%,相較前次提升5.5個百分點;在地方民意代表部分,直轄市議 員女性比率為39.8%,縣(市)議員為36.0%,鄉(鎮、市)民代表為26.2%,村(里)長為 19.2%,較前次分別提升4、3.9、1.3及2.6個百分點,直轄市原住民區民代表女性占22.0%, 與前次相同。

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女性比率

直轄市長 縣(市)長 鄉(鎭、市)長 直轄市議員 縣(市)議員 鄉(鎭、市) 村(里)長 民代表 直轄市原住民

區民代表 2022年

2018年

16.7

37.5

15.7

35.8 32.1

24.9 22.0

16.6 16.7

56.3

21.2

39.8 36.0

26.2 22.0 19.2

0 10 20 30 40 50 60

%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

說明:1999年地方制度法制定後,明訂各選舉區選出之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名額達4人者,應有婦女當選名 1名,超過4人者,每增加4人增1人;2011年起因部分縣市改制升格直轄市,其鄉(鎮、市)改設為區,首長依法由市長指派,

(7)

一、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 公部門女性參與決策比率較 10 年前提升,國家事務權力與影響力之男女差距逐漸 縮小

為提升女性參與決策的機會與管道,公部門持續推動1/3性別比例原則。2021年女性內閣閣員(占 7.3%)與1/3性別比例原則有相當之差距,全國女性政務人員(占22.5%),仍未達1/3;考試院、

監察院及司法院決策階層中,女性考試委員、監察委員、法官等均達4成以上,女性大法官僅占 26.7%;至女性警監及警正僅占8.5%。公務人員部分,全國公務人員42.5%為女性,簡任(派)

公務人員中38.1%為女性;另公務人員擔任主管者有40.6%為女性。2022年7月統計,行政院 所屬二級機關之女性政務副首長占18.0%、女性常務副首長占23.1%、女性幕僚長占41.4%、一 級單位女性主管占37.1%、三級機關女性首長占23.3%,其中,二級機關之幕僚長、單位主管均 已達1/3性別比例。

公部門女性參與決策情形

內閣閣員 政務人員 考試委員 監察委員 大法官 法官

簡任(派)公務人員 警監及警正

薦任(派)公務人員

0 10 20 30 40 50 60 %

全國公務人員

18.0 30.4 24.1 13.3 43.6 5.4 27.3 53.5 39.2

55.6 22.5

26.7 7.3

8.5

38.1

58.5 42.5

1/3=33.3%

44.4

51.5

2021年 2011年

資料來源: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行政院全球資訊網、銓敘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內政部警政署。

說明:考試委員係以當屆初次特任,加上任期中再行特任,且未剔除辭職、轉任等人數計之;法官含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2020.7.17 改制為懲戒法院),不含大法官,大法官及法官人數不包含優遇;內閣閣員含行政院院長、副院長、政務委員、秘書長、發言人、31 個部會(不計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及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首長,且不重複計算。

18.0

23.1

41.4 37.1

23.3

二級機關之政務副首長 二級機關之常務副首長 二級機關之幕僚長 二級機關一級單位主管

0 10 20 30 40 50 %

三級機關之首長

1/3=33.3% 2022年7月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說明:1.有關政務副首長、常務副首長、幕僚長為本院所屬二級機關及相當中央二級獨立機關副首長及幕僚長,不計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且不重複計算。(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為所屬三級機關)。

2.行政院所屬二級機關單位主管為行政院所屬二級機關及相當中央二級獨立機關單位主管(含一條鞭人員),不計台灣美國事務委員 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及駐外機構,且不重複計算。

(8)

▓ 原住民族及身心障礙女性任職簡任(派)公務人員比率均低於男性

2021年簡任(派)公務人員(10,144人)中,原住民族及身心障礙群體分別為54人及152人,

均低於2%,其中,女性分別僅18人及34人;依此兩群體任職公務人員統計,原住民族任職簡

薦委任(派)人員(3,576人)中,女性占58.2%,多於男性(41.8%),惟任職簡任者女性占 33.3%,另身心障礙者任職簡薦委任(派)人員(5,292人)中,女性占43.5%,任職簡任者女

性占22.4%,顯示此兩群體中,女性任職簡任(派)人員比率均低於男性,且均低於此兩群體中

任職公務人員之女性比率,亦低於全國簡任(派)公務人員中之女性占比(38.1%)。

2021年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族任簡任(派)公務人員之比率―按性別分

38.1 58.2 33.3 43.5 22.4

61.9 41.8 66.7 56.5 77.6

0 20 40 60 80 100

全國簡任(派)公務人員 原住民族任簡薦委任(派)公務人員 原住民族任簡任(派)公務人員 身心障礙者任簡薦委任(派)公務人員 身心障礙者任簡任(派)公務人員

%

女性 男性

資料來源:銓敘部。

▓ 地方政府一級單位主管及所屬機關首長男女差距亟待縮小

2021年底地方政府一級單位主管及所屬機關首長有26.7%為女性,較2016年(22.0%)增加4.7 個百分點,其中,基隆市、新北市、新竹市、高雄市、嘉義縣、苗栗縣及新竹縣等7個縣市女性 比例達1/3以上,臺東縣、彰化縣、臺北市、臺中市、雲林縣、金門縣及宜蘭縣等7個縣市則不到 20%。

2021年女性擔任地方政府一級單位主管及所屬一級機關首長概況

已達1/3 未達1/3

44.4

39.3 37.5 35.5 35.5 35.3 35.0

31.0 28.6 28.6 28.0

25.6 25.0 24.0 22.2

19.4 18.6 17.2 17.2 16.2 15.2 15.0

0 10 20 30 40 50

基隆市 新北市 新竹市 高雄市 嘉義縣 苗栗縣 新竹縣 桃園市 南投縣 連江縣 嘉義市 花蓮縣 屏東縣 澎湖縣 臺南市 臺東縣 彰化縣 臺北市 臺中市 雲林縣 金門縣 宜蘭縣

%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9)

一、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 中小企業女性負責人家數持續增加,女性參與市場經濟及擔任決策階層情形逐漸 擴增

中小企業為我國經濟動能之重要推手,2021年我國中小企業負責人以性別區分,女性約58.6萬 家,占37.2%,較2012年增加約11.2萬家,增幅超過2成。以產業別來看,服務業女性負責人 近4成,相較農業25.1%、工業27.1%為高,而服務業各業別女性負責人大多在3成5以上,其 中,住宿及餐飲業與其他服務業均約占46.8%居首,教育業占45.6%次之。

2021年中小企業負責人概況

男性負責人所占比率前三大行業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76.2

74.5 73.0 營建工程業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女性負責人所占比率前三大行業 住宿及餐飮業 46.8

46.8 45.6 其他服務業

敎育業 女性 男性

%

37.2 25.1 27.1 39.7

62.8 74.9 72.9 60.3

0 20 40 60 80 100

合計

農業 工業 服務業

資料來源:經濟部。

說明:中小企業負責人若為法人或外國人,統計時未將其納入。農業係指「農、林、漁、牧業」;工業包括「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 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營建工程業」;服務業包括「批發及零售業」、「運輸及倉儲業」、「住 宿及餐飲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支 援服務業」、「教育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其他服務業」。

▓ 公開發行公司女性董事比率微幅提升,但仍遠低於男性

2021年公開發行公司(含上市(櫃)公司)女性董事計2,738人,占14.9%,男性董事計15,691人,

占85.1%,與2013年相較,女性董事增加807人,比率增加3.1個百分點,惟仍低於男性,公 開發行公司之決策階層仍存在性別落差。

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人數及女性比率

女性 男性 女性比率

11.8

12.5 12.6

13.1 13.5 13.7 13.7 11.8

12.5 12.6

13.1 13.5 13.7 13.7

14.4

14.4 14.914.9

11.8

12.5 12.6

13.1 13.5 13.7 13.7 11.8

12.5 12.6

13.1 13.5 13.7 13.7

14.4

14.4 14.914.9

11 12 13 14 16

15

0 4,000 8,000 12,000 16,00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1,931 1,908 2,012 2,146 2,245 2,327 2,396 2,542 14,398

13,411 14,000 14,271 14,435 14,610 15,072 15,159

2,738

15,691

%

資料來源: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0)

▓ 女性擔任社會組織決策階層比率相較於男性,仍有極大落差

觀察我國2021年農會、漁會、工會女性會員人數比率分別占33.5%、50.1%、48.8%,農會女性 理事、監事分別占4.6%、4.9%,漁會女性理事、監事分別占5.9%、6.7%,相較於2020年,除 漁會監事略有下降外,其他均有提升,惟與男性均有極大落差,亟待改進。另2021年工會女性理 事及監事分別占33.3%及35.2%,均達到1/3性別比例,其中,理事部分增加1.1個百分點,監 事則略為下降1.4個百分點。

工會 漁會

農會

農、漁會及工會女性理事、監事比率

2020年 2021年

0 10 20 30 40

3.5 4.6 3.6 4.9

理事 監事

3.9 5.9 7.6 6.7

理事 監事

32.2 33.3 36.6 35.2

理事 監事

%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勞動部。

說明:2020年起首次將工會理事、監事分開統計。

▓ 政府捐助財團法人及國營事業董、監事任一性別達成 1/3 之比率,尚有改進空間

依2021年統計,7成的政府捐助財團法人及近6成的國營事業,其董事達成1/3性別比例,另超 過8成的政府捐助財團法人及國營事業,其監事達成1/3性別比例,其中,政府捐助財團法人董事 達成比率已自2013年的35.9%提升2倍至70.5%,監事由70.7%提升至86.5%,增加15.8個 百分點,另國營事業董事達成比率自2013年0%提升至58.3%,監事自70.0%提升至83.3%,

尚有努力空間。

政府捐助財團法人及國營事業董事、監事1/3性別比例達成情形 1/3=33.3%

2021年 2013年

35.9 70.7 0.0 70.0

70.5

86.5 58.3

83.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政府捐助財團法人董事 政府捐助財團法人監事 國營事業董事 國營事業監事

%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性別平等處。

說明:201912月起將審計委員會納入國營事業監察人(監事)計算。

(11)

二、就業、經濟與福利

二、就業、經濟與福利

▓ 我國近年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逐年穩定成長,男女勞動力參與率差距逐漸縮小

2021年我國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為66.9%,較2011年上升0.2個百分點;女性2021年勞動力參 與率為51.5%,較2011年上升1.5個百分點。我國歷年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低於男性,惟女性勞動 力參與率有逐年穩定成長趨勢,相對男性勞動力參與率於最高(2019年)與最低(2011年)間 之0.6個百分點內上下波動,使勞動力參與率之性別差距逐漸縮小,從2011年差距為16.7個百 分點,縮小至2021年15.4個百分點。

66.7 66.8 66.7 66.8 66.9 67.1 67.1 67.2 67.3 67.2 66.9

50.0 50.2 50.5 50.6 50.7 50.8 50.9 51.1 51.4 51.4 51.5

16.7 16.6

16.3 16.1 16.2 16.3 16.2 16.1 16.0 15.8

15.4 我國歷年男女勞動力參與率及性別差距

男性 女性 性別差距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14

15 16 18 17

40 50 60 70

% 百分點

資料來源:勞動部、行政院主計總處。

▓ 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於 25-29 歲達到高峰後逐步下降,中高齡女性勞動力參與 率低於各主要國家,惟近年有回升趨勢

2021年我國15歲以上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為51.5%,按年齡組別觀察,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於25-29歲達高峰89.9%,高於其他主要國家,後因婚育等因素影響,隨年齡增加而急速下降,

50-54歲已降至64.4%,55歲以上不及5成,低於其他主要國家。2021年我國45-64歲中高齡 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為53.2%,相較於2020年為52.3%,上升約1.0個百分點,近年我國中高齡 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逐年提升,趨近其他國家有回升趨勢。

2021年主要國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組別

南  韓 美  國 日  本 中華民國

0 100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

%

20

40 60 80

7.8

57.9

89.9 86.0 81.9 77.4

76.1 64.4

45.4

26.0 5.3

資料來源:勞動部。

說明:美國15~19歲勞動力參與率係指16~19歲勞動力參與率。

(12)

▓ 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雖較其他主要國家低,但疫情期間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仍 穩定提升

我國整體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相較美國、日本及南韓等其他主要國家為低,惟近3年於嚴重特殊傳染 性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其他國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有上下波動或下降情形,我國女性勞 動力參與率仍穩定提升。

2019-2021年主要國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南  韓 美  國 日  本

中華民國 50

%

52 54 56 58

2019年 2021年

57.4

53.5 53.3 51.4

56.1

53.3 53.5 51.5

2020年

56.2

52.8 53.2 51.4

COVID-19爆發國際 我國疫情

三級警戒(5-7月)

資料來源:勞動部。

說明: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15歲以上民間人口 ×100

▓ 我國歷年男性失業率高於女性,但疫情期間女性失業率升幅高於男性

2021年我國女性失業率為3.92%,較2011年3.96%減少0.04個百分點,近10年我國女性 失業率最低點為2015年3.44%,惟自2018年起女性失業率逐年上升。男性失業率自2011年 4.71%,至2021年下降至3.98%,減少0.73個百分點。歷年我國男性失業率均高於女性,惟疫 情期間女性失業率增幅較大,使失業率性別差距有逐年縮小之趨勢。

我國歷年男女失業率及性別差距

男性 女性 性別差距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0.0

0.4 0.2 0.6 1.0 0.8

3.0 3.5 4.0 4.5 5.0

% 百分點

COVID-19爆發國際

三級警戒(5-7月)我國疫情

0.75 0.57

0.67

0.71 0.61 0.62

0.55

0.41

0.27 0.16

0.06

4.71 4.49 4.47

4.27 4.05 4.19

4.00 3.89 3.85 3.92 3.98

3.96 3.92 3.80 3.56 3.44 3.57 3.45 3.48 3.58 3.76

3.92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13)

二、就業、經濟與福利

▓ 勞動力參與率及失業率之性別落差均以中高齡為最大,身心障礙者女性相對全國女 性為低勞動力參與率及高失業率

各群體之男性勞動力參與率均高於女性,其中以中高齡性別落差23.5個百分點最大,但與2011 年相較,女性中高齡者上升達7.7個百分點(男性中高齡者上升1.14個百分點),勞動力參與 率性別差距有逐年縮小之趨勢。2021年原住民族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為55.7%,高於全國女性

(51.5%);2019年5月身心障礙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為14.7%,明顯低於全國女性。在失業率方面,

各群體之男性失業率均高於女性,性別落差則以中高齡及原住民族相差0.2個百分點較大;身心障 礙者女性失業率(2019年5月為8.1%)約為全國女性失業率的2倍。

各群體男女勞動力參與率及失業率

20 0 60 80

40 100

%

2 0 6 8

4 10

%

身心障礙者 中高齡

全體國人 原住民族

男性勞動力參與率 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失業率

66.9 51.5

76.7

53.2

69.9 55.7

25.5 14.7

4.0 3.9

2.6 2.4 4.1 3.9

8.2 8.1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資料來源:勞動部「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

說明:1.全體國人係我國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高齡係指45-64歲之民間人口。

2.全體、中高齡、原住民族為2021年資料,身心障礙者為20195月資料。

▓ 我國性別平均時薪差距 2021 年較前 1 年度擴大,歷年性別差距低於美、日、韓等 國家

2021年我國性別薪資差距為15.8%,較2020年之14.8%,擴大1個百分點,原因為男女平均時 薪均增加但女性增幅較男性為低,與不同產業間受疫情影響景氣狀況,以及同一產業中不同工作性 質及職類之加薪幅度出現較大落差等因素有關。美、日、韓等主要國家近年性別薪資差距均逐年縮 小,2021年日本30.6%、南韓30.2%及美國16.9%,惟均較我國性別薪資差距為大。

主要國家性別薪資差距(時薪)

南  韓 美  國 日  本

中華民國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10 30 40

20

%

32.1 30.7 30.6

30.6 30.4 30.2

18.5 17.7 16.9

14.9 14.8 15.8

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動統計通報」、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

說明:1. 性別平均薪資差距由平均時薪計算;平均時薪=(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總工時。性別平均時薪之差距(%=1 女性占男性平均時薪比率)×100

2.我國為工業及服務業;南韓為全體受僱者,每年6月份資料;日本為規模5人以上之工業及服務業;美國為全日受僱者經常性週薪 中位數資料。

(14)

▓ 我國各群體每月經常性薪資之性別差距以原住民族就業者落差相對較大

2021年我國全體受僱員工(含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女性為新臺幣(以下同)

40,030元,女性為男性46,056元之86.9%,性別差距為13.1%。2021年原住民族女性就業者 每月主要工作收入為27,688元,女性為男性34,105元之81.2%,性別差距為18.8%。2019年 5月身心障礙者女性就業者每月經常性薪資為25,347元,女性為男性29,628元之85.6%,性別 差距為14.4%。

46,056 40,030 34,105 27,688 29,628 25,347

13.1 18.8 14.4

全體受僱者 原住民族就業者 身心障礙就業者

我國各群體每月經常性薪資之性別薪資差距

0 10,000 20,000 30,000 50,000 40,000

5 15 10 20

%

0 男性 女性 性別差距

資料來源:勞動部「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

說明:1.全體國人係我國15歲以上民間人口。

2.全體、原住民族為2021年資料,身心障礙者為20195月資料。

▓ 歷年女性非典型就業比率高於男性,2021 年出現反轉,女性非典型就業比率低於 男性

因全球化及產業結構轉變,非典型工作者(含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就業者)增加,

2021年我國從事非典型就業人數約79.7萬人,男性為44.7萬人,占男性就業者比率7.06%,

女性35萬人,占女性就業者比率6.84%。2020年以前我國歷年女性非典型就業比率均高於男性,

2021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首次出現反轉,女性非典型就業比率低於男性非典型就業比率約 0.22個百分點。

歷年我國男女非典型就業人數及比率

男性就業人數 女性就業人數 男性比率 女性比率

361 376 379 389 403

417 427 432 433 438 447

332 359 380 377 378 375 378 381 386 361 350

6.02 6.18 6.22 6.32 6.46 6.65 6.78 6.83 6.80 6.89 7.06 7.11 7.58 7.85 7.69 7.64 7.52 7.51 7.51 7.54 7.08 6.84

0 2 4 6 8

300 350 400 450 50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千人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

(15)

二、就業、經濟與福利

▓ 近 3 年女性從事臨時工作或人力派遣工作之就業人數與就業比率均遞減

比較近3年(2019-2021年)我國非典型就業者,女性部分時間就業人數及就業比率於均高於男 性,女性從事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之就業人數及就業比率則均低於男性。另觀察近3年女性從事 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之就業人數及就業比率均遞減,與女性從事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住宿餐 飲業等主要行業有關,相對於男性從事營造工程業等行業,女性從事行業在疫情期間緊縮人力,使 臨時性工作或人力派遣就業機會減少。

2019-2021年男女從事非典型就業人數及比率

男性就業人數 女性就業人數 男性比率 女性比率

部分時間 臨時性或人力派遣

178 246 172 250 175 237

2.80 4.81

2.70 4.89

2.76 4.64

0 2 4 6

100 200 300 400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千人 %

362 282 382 253 378 240

5.695.51 6.00

4.95 5.97 4.69

0 2 4 6

100 200 300 400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千人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

說明:非典型工作包含「部分時間」及「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由於「部分時間工作者」可能亦是「臨時性或力派遣工作者」,同一份 工作若兼具兩種工作特性可重複計算,故二者合計就業人數及就業比率高於全體非典型工作者之就業人數及就業比率。

▓ 政府 2021 年優化育嬰留職停薪政策,男性獲核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比率明顯增加

為建構友善職場環境,性別工作平等法訂定受僱者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我國自2009年5月 起陸續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納入各社會保險。2021年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初次核付件數近8.9萬 件,其中以女性有7.1萬件(占80.3%)居多,男性初次核付件數1.7萬餘件,男性申請比率達 19.7%,較前1年度明顯增加1.5個百分點,應為2021年7月政府以公務預算提高育嬰留職停薪 津貼成數及放寬申請期間彈性等政策所致。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初次核付件數及男性比率

男性 女性 男性比率

37.1 51.3 56.7 62.3 77.4 76.6 76.0 72.6 69.7 67.9 71.3 7.3

9.4 10.8 11.6

14.9 15.6 15.9 15.6 16.0 15.1 17.5

16.4 15.5 16.1

15.7 16.2 16.9 17.3 17.7

18.6 18.2

19.7

15 16 17 18 19 20

0 20 40 60 80 10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千件 %

資料來源:勞動部。

說明:育嬰留職停薪核付件數包含就業保險、公教人員保險及軍人保險之件數。

(16)

三、教育、媒體與文化

▓ 我國高等教育碩、博士女性占比略有提升,副學士女性占比高

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畢業生共計約31.4萬人,女性16.4萬人。各等級學位女性占比,以副學士 72.0%最高,學士為52.8%,碩士為45.1%,博士33.2%最低;與2015年相較,各等級學位女 性占比皆增加,以博士增加3.3個百分點最大。與主要國家相比,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女性畢業 生副學士占比72.0%高於各國;碩、博士女性占比則僅高於日本。我國與日本皆呈現等級越高、

女性占比越低之情形,顯示我國碩、博士女性占比仍有提升空間。

44.7

60.7

52.0

62.0

72.0

50.8 59.2

46.5 52.8

53.4 60.3 61.4

52.7

34.5

45.1

54.7 59.4

45.4 50.6

37.9

47.8 57.4 50.7 31.6 61.2

47.8 57.4 50.7 31.6 61.2

33.2

44.1 50.6

2019年我國與主要國家高等敎育女性畢業生占比

% 副學士(專科) 學士 碩士 博士

德國 美國 南韓 日本 中華民國 法國 紐西蘭

80

60

40

0

資料來源:教育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資料庫。

▓ 各主要國家高等教育階段,仍存在「男理工、女人文」之性別隔離現象

2019年 我 國 高 等 教 育 階 段 各 領 域 畢 業 生 女 性 比 率,「 教 育 」 占70.4%,「 藝 術 及 人 文 」 占 69.7%,「工程、製造及營建」僅占18.9%。與幾個主要國家相比,各國「教育」及「藝術及人文」

領域畢業生也以女性占多數,「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就讀性別較為衡平,「資訊通訊科技」及

「工程、製造及營建」女性就讀比率較低,顯示各國教育階段仍存在「男理工、女人文」之性別隔 離現象。

2019年我國與主要國家高等敎育階段女性畢業生就讀學科比率

%

芬蘭 德國 南韓 美國 中華民國

90

50 70

30

10 0

教育 藝術及人文 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 資訊通訊科技 工程、製造及營建 50/50

83.1 81.2 78.3 79.5

71.5 69.5 65.2 60.7 70.4 69.7

54.8 48.0 47.1 54.4 43.1

21.9 20.6 24.4 24.8 28.3

22.1 19.5 20.2 21.9 18.9

(17)

三、教育、媒體與文化

▓ 教育職場存在性別差距,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及園長、大專校院校長性別比例最為 失衡

教育等級越高,女性教師占比越低。2021年性別比例差異最大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女性占 98.3%,女性園長占比為95.1%。各級學校女性一級行政主管以大專校院占比26.8%最低,其他 等級學校則性別差距不大。女性校長比率亦與教育等級成反比,大專校院僅9.4%。整體而言,幼 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園長及國中小以下學校教師、大專校院一級行政主管,以及各級學校校長之性 別差距仍有待改善。

98.3

72.1 68.8 58.9

52.0 53.4 49.0 36.6

26.8 95.1

31.4 34.3 25.9

9.4

2021年各級學校職務女性比率

% 100 80 60 40 20

0 幼兒園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大專校院

教師/教保服務人員 一級行政主管 園長/校長

資料來源:教育部。

說明:1.一級行政主管包括副校長、教務長/主任、學務長/主任、總務長/主任、研發長、主任秘書、圖書館館長/主任、進修部主任、

資訊中心主任、人事主任、會計主任等。2.幼兒園無一級行政主管之統計。3.為學年資料。

▓ 女性從事通傳事業較男性低,且 55 歲以後已不到一成;管理階層女性比率亦低於 男性

我國通訊傳播業包括電信業及傳播業,兩業別均以男性為主要工作人口,2021年電信業女性占比 36.9%、傳播業女性占比46.8%;以年齡層觀察,55歲以上就業人口除電信業男性占18.3%,其 餘電信業女性、傳播業男性、女性均在8%以下。觀察職業結構,我國電信業中女性多為服務及 銷售人員,占29.7%,男性多為專業人員,占31.9%。而傳播業中均以專業人員為最多,女性占 43.3%、男性占40.2%。擔任主管及經理人員的管理階層部分,電信業性別落差為4.2個百分點,

傳播業性別落差為1.9個百分點。

2021年通傳事業員工概況

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 專業人員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事務支援人員 服務及銷售人員 技藝工作、機械、設備操作及勞力工

10 0 30 40

20 50%

電信業 傳播業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70 60 50 40 30 20 10 0

%

電信業 傳播業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按職業別 15-54 55+

按年齡別

9.4 5.2 11.6 9.7

31.9

23.1

40.2 43.3

24.3 18.6

32.8

17.3 6.2

21.0

6.7

19.9 11.5

29.7

5.7 9.7

16.8

2.5 3.1 0.1

63.1 36.9

53.2 46.8

18.3 7.5

6.5 2.6 18.3

7.5

6.5 2.6

44.8 29.4 46.7 44.2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18)

▓ 我國公共傳媒組織決策職位性別比例優於歐盟平均,多元組成代表尚待努力

2021年我國3個公共傳媒組織最高決策職位成員性別比例均已達任一性別不少於40%,性別比例 均優於歐盟平均。進一步檢視我國3個公共傳媒組織決策組成,中央通訊社有原住民女性董事1人,

公視有原住民男性董事1人,另均無具身心障礙或新移民身分者,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及新移民 於公共傳媒組織之代表性仍有提升空間。

公共傳媒組織最高決策職位成員概況

女性

男性 50/50

按性別 按族群別

45.0 60.0 55.0 63.6

55.0 40.0 45.0 36.4

0 20 40 60 80 100

央廣 公視 中央通訊社 歐盟平均

%

10 9

11

1 1 3

3

0 5 10 15 20

15 9

11

中高齡 原住民

資料來源:文化部、2021年歐盟性別平等指數報告。

說明:1.我國公共傳媒組織包括: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簡稱央廣)、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公視)、財團法人中央通 訊社(簡稱中央通訊社)。

2.我國為2021年公共傳媒組織最高決策職位資料(央廣包括董、監事、總臺長及主任秘書;公視包括董、監事及總經理;中央通訊 社包括董、監事、社長及副社長);歐盟為2018~2020年公共傳媒組織董事3年平均資料。

▓ 國人喪偶及離婚比率較 10 年前上升;同性婚姻登記對數女性多於男性

2021年15歲以上人口中,男性有偶者占51.0%,較10年前減少1.5個百分點,女性有偶者占 48.9%,較10年前下降2.1個百分點;2021年男性未婚者占37.6%,女性未婚者占30.6%,比 率均較10年前略為下降。然2021年男性及女性喪偶及離婚比率均較10年前上升,男性及女性 喪偶比率分別增加0.1及1.2個百分點,男性及女性離婚比率則分別增加1.8、1.9個百分點。自 2019年5月24日起同性婚姻可合法登記,2021年全國同性伴侶完成結婚登記對數共計1,856對,

其中男性535對、女性1,321對;終止結婚對數共計508對,男性126對,女性382對。

15歲以上人口婚姻狀況

31.5 38.1

51.0 52.5 30.6 37.6

48.9 51.0

7.6 9.5 7.0 8.8 9.8 11.0

2.4 2.5

0 20 40 60

未婚 有偶 離婚/終止結婚 喪偶

% 2011年 2021年

女性 男性

2021年同性婚姻 結婚、終止結婚登記對數

結婚終止結婚

535

126 382

1,321

單位:對 資料來源:內政部。

(19)

三、教育、媒體與文化

▓ 超過 5 成的新生兒為生母的第一胎,第 1 胎至第 3 胎性比例均呈下降

2021年我國出生嬰兒中有52.2%為生母第1胎次,第2胎占36.1%。觀察出生嬰兒性比例,

2021年為107.2,是近5年來次低;從胎次別觀察,第1、2胎(占出生嬰兒數88.3%)分別為 106.6、107.4,第1胎性比例是5年來次低,第2胎性比例則為5年來最低,第3胎性比例長期 呈下降趨勢,2020年明顯上升為109.3,2021年降至107.4為5年來次低。

嬰兒胎次性比例 2021年出生嬰兒數-按生母胎次別

女性=100

第二胎 第三胎

生第三胎以上

11.7%

第一胎

生第二胎

36.1%

生第一胎

52.2%

106.6 107.4 109.3 107.4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年 資料來源:內政部。

說明:出生數為按發生日期統計。

▓ 國人財產贈與偏好給男性,女性拋棄繼承情形持續改善

2021年贈與稅受贈人數共25萬5,199人,其中男性15萬3,171人,占60.0%,女性10萬2,028 人,占40.0%,性別落差為20個百分點,較2020年之性別落差20.2個百分點,縮減0.2個百 分點,近10年財產受贈人性別比例變化幅度小。另2021年國人遺產登記拋棄繼承人數共計7萬 3,281人,其中男性3萬2,664人,占44.6%,女性4萬617人,占55.4%,性別落差為10.8 個百分點,較2011年之性別落差15.6個百分點,縮減4.8個百分點,近10年女性拋棄繼承有略 為下降趨勢。

贈予受贈人概況 遺產稅之拋棄繼承人概況

35 40 45 50 55 60 65

%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35

40 45 50 55 60 65

%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男性 女性 女性 男性

60.0 58.8

40.0 41.2

42.2 44.6 57.8 55.4

資料來源:財政部。

(20)

四、人身安全與司法

▓ 性侵害事件通報被害人超過 8 成為女性,男女被害人均以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者居 大宗

2021年我國性侵害事件通報之被害人計7,787人,女性為6,406人(占82.3%),男性為1,351 人(占17.3%),不詳為30人(占0.4%),女性被害人數均較前2年(2020年7,406人、

2019年6,719人)減少;以年齡別觀之,男女被害人均以12歲以上未滿18歲者居大宗,其中 女性為2,784人,占所有女性被害人43.5%,男性為879人,占所有男性被害人65.1%。女性 被害人中,身心障礙者為627人(占9.8%),非身心障礙者為5,571人,不詳為208人。性侵 害案件偵查終結人數計4,691人,其中起訴、不起訴人數分占全體被告36.7%、49.1%,不起訴 原因以嫌疑不足為主占95.1%。

未滿6歲 6-11 12-17 18-23 24-29 30-39 40-49 50-64 65歲以上 不詳 歲

2021年性侵害事件通報被害人概況―按年齡別

2021年性侵害事件通報女性被害人概況―按身心障礙別

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3,000

女性 男性 其他 不詳

165 441

2,784

1,037

618 733

392 164 50 22

45 185

879

96 56 44 34 8 3 1

0 0 0 4 0 17 0 2 0 3 0 1 0 1 0 1 0 0 0 1

5,571 295

208 196 58 32 22 14 6 4

非身心障礙者 智障 不詳 精神病患 多重障礙 其他障礙 肢障 聽障 視障 聲(語)障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21)

四、人身安全與司法

▓ 親密關係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以女性為大宗,雙方關係以配偶關係居首

2021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中,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數為5萬3,408人,其中被害人為女性共4 萬1,809人(占78.29%),男性為1萬1,592人(占21.70%),其他及不詳為7人(0.01%),

女性被害人數較前2年(2020年4萬2,151人、2019年4萬1,039人)互有增減;雙方關係以 配偶關係占61.1%(含同性婚姻309人占0.9%)為大宗,同居關係占29.3%(含同性伴侶691 人占4.4%)次之,前配偶關係占9.5%(含終止同性婚姻關係40人占0.8%)居末。至於2021 年被害人數較2020年(5萬2,535人)增加原因,是否係因COVID-19疫情影響,居家時間增多,

家庭衝突機會提高所致,仍需持續觀察。

2021年親密關係間之家庭暴力通報案件被害人統計

按性別

按障礙別

81.2%

5.3% 3.9% 3.2% 2.7% 1.8% 1.0% 0.9%

0 20 40 60 80 100

%

非身心障礙 精神病患 肢障 智障 其他障礙 多重障礙 聽障 視障 其他及不詳

0.01%

男性

21.70%

女性

78.29%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說明:親密關係暴力係指對親密伴侶的攻擊與控制行為模式,如生理的、心理的、性的攻擊,以及經濟上的控制。

(22)

▓ 依性別工作平等法受理申訴人數女性約占 9 成

2021年性別工作平等申訴受理人數女性計365人(占89.9%)、男性40人(占9.9%)、其他 1人(占0.2%),女性申訴人數較前2年(2020年346人、2019年335人)略增。申訴類別 包含性別歧視、雇主違反性騷擾防治義務及工作平等措施等3類,其中性別歧視態樣以「性別」計 146人最多;雇主違反性騷擾防治義務態樣,以「雇主於知悉職場有敵意式性騷擾時,未採取立即 有效之糾正補救措施」類型計受理178人為大宗。

2021年性別工作平等申訴案件受理概況

0 50 100 150 200

按性別歧視態樣

按雇主違反性騷擾防治義務類型別

178

36

12 146

1 1

0 50 100 150 200

性別 性傾向 性別認同

雇主未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 戒辦法,或未在工作場所公開揭示

雇主知悉職場有交換式性騷擾時,未採 取立即有效之糾正補救措施

雇主知悉職場有敵意式性騷擾時,未採 取立即有效之糾正補救措施

資料來源:勞動部。

說明:1.縣市政府直接查處案件無申訴人,致申訴人數可能少於案件數。

2.申訴項目可複選。

(23)

四、人身安全與司法

▓ 依性別平等教育法通報案件,校園性騷擾、性侵害被害人均以女性為大宗,校園性 霸凌被害人則以男性為主

2021年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事件被害人屬實數分別為2,679人(女性1,964人占73.3%)、

236人(女性180人占76.3%),女性被害人數較前2年(2020年2,126人、224人、2019 年1,781人、195人)互有增減;至於被害人數較2020年(2,845人、294人)減少原因,是 否係學校因COVID-19疫情停課,通報案件減少所致,仍需持續觀察;校園性霸凌事件被害人屬 實數83人,男性占71.1%。教育內容歧視經調查屬實者,計有性別歧視4件、性別特質歧視1件、

其他歧視2件。

2021年校園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事件被害人概況―按性別

2021年校園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事件被害人―按身分別

一般生 特敎生 原住民 僑生 外籍生 敎職員工 不詳

0 20 40 60 80 100

26.7

73.3

23.7

76.3 71.1

28.9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校園性騷擾 校園性侵害 校園性霸凌

%

2,310

174 67

125 98 20 19 68 39 31 28 0 2 0 1 10 3 1 0 0 2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校園性騷擾 校園性侵害 校園性霸凌

資料來源:教育部。

(24)

▓ 依性騷擾防治法受理性騷擾申訴調查結果成立事件被害女性約占 9 成 5

2021年性騷擾申訴調查結果成立事件被害人計1,284人,女性1,216人(占94.7%)、男性68 人(占5.3%),女性被害人數較前2年(2020年860人、2019年618人)呈增加趨勢;被害 人年齡以18歲以上未滿30歲者(占45.6%)為大宗,30歲以上未滿40歲者(占22.4%)次之;

被害人以本國籍非原住民(占93.2%)最多,外國籍(占3.3%)居次,本國籍原住民(占1.8%)

再次之。

2021年性騷擾申訴調查結果成立事件被害人概況

按性別

按國籍別

男性

5.3 %

女性

94.7 %

93.2%

1.8%

0.8%

3.3%

0.9%

本國籍非原住民 本國籍原住民 大陸籍(含港澳) 外國籍 其他(含無國籍)

0 50 100 150 200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25)

四、人身安全與司法

▓ 在「虛擬環境 - 科技設備」場所發生之數位/網路性別暴力如性騷擾,占所有場所 約 2 成 3

2021年依性騷擾防治法受理性騷擾申訴調查結果「成立」,且發生場所係在「虛擬環境-科技設 備(如網際網路、手機簡訊等)」者計291件(占所有場所22.7%),件數較前2年(2020年 172件、2019年122件)呈增加趨勢。另利用或透過網路或其他數位方式,直接或間接實施校園 性騷擾且調查屬實者為487件(占25%),件數較2020年161件增加。又兒童及少年性剝削案 件運用網路犯罪情形計1,395人次,較前2年(2020年1,239人次、2019年796人次)攀升,

犯罪工具以利用通訊軟體占48.1%居首,網站(含社群網站)占47%次之。

2021年性騷擾申訴成立概況―按發生場所

2021年兒童及少年性剝削案件運用網路犯罪概況

0 4 9 9

11 15 22 25 27 33 36 42 68 86 144 169 284 291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計程車 補習班 宗敎場所 夜店 飯店旅館 醫療院所 餐廳 辦公場所 公園 校園 休閒場所 公共廁所 其他 百貨賣場 私人住所 大眾運輸系統 馬路 虛擬環境-科技設備

47.0%

網站(含社群網站)

48.1%

通訊軟體

其他平臺

4.9%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教育部。

說明:發生地點、人次均可複選。

(26)

五、健康、醫療與照顧

▓ 國人女性平均壽命、健康平均餘命及不健康平均餘命均大於男性

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80.9歲,其中女性84.3歲、男性77.7歲,女性平均壽命顯著高於男性,

近10年 性 別 差 距 介 於6-7歲, 變 化 不 大。2020年 國 人 健 康 平 均 餘 命, 女 性75.78歲、 男 性 70.88歲,健康平均餘命性別差距4.9歲;不健康平均餘命,女性8.97歲、男性7.23歲。國際 比較方面,我國女、男性平均壽命均較鄰近國家之日本(87.7歲及81.6歲)、新加坡(85.9歲 及81.1歲)及南韓(86.5歲及80.5歲)為低,高於中國大陸(79.2歲及74.8歲)。

主要國家平均壽命

女 男 單位:歲

82.9 79.0

英國 84.8 81.2

瑞典

83.4 78.6

德國

84.5 79.8

義大利

75.9 73.4

埃及

64.6 59.3

南非

79.2 74.8

中國大陸

86.5 80.5

南韓

87.7 81.6

日本

84.1 79.8

加拿大

79.9 74.2

美國

80.3 73.3

巴西

85.9 81.1

新加坡

73.6 69.7

印尼

85.3 81.2

澳洲

84.3 77.7

中華民國

資料來源:內政部「110年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衛生福利部。

說明:係參考該國最新統計資料進行更新(更新時間2022630日)。中華民國、新加坡、印尼、埃及、南非、瑞典平均壽命資料為 2021年,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巴西、澳洲平均壽命資料為2020年,中國大陸平均壽命資料為2019年。

▓ 我國人口性比例 30-39 歲以前,男多於女,40-49 歲以後女多於男

我國自2013年起女性總人口超越男性,2021年底國內總人口約為2,338萬人,其中女性為1,180 萬人,性比例降至98.2(每百名女性對應男性人數),較2000年底性比例104.7低。觀察各年 齡層性比例,30-39歲以前均超過100(女性人口少於男性),以10-19歲109.3最高。40-49 歲以後女性人口多於男性人口,80歲以上性比例70.7最低。

2021年人口性比例依年齡別

女性=10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0 1~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以上

124.4 107.0

109.6 106.8

109.3

84.7 92.7

70.7

2000年 2021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2023桃園市高中模擬聯合國會議工作坊實施計畫 壹、活動緣起 1927 年美國哈佛大學主辦「模擬國際聯盟」「模擬聯合國」 活動在學術界增加青年國際事務的關心與參與,進而刺激轉變成 校園學術性研討活動的形成。參與活動者遵行聯合國的開會議事 規則,扮演不同國家外交官,藉以討論國際相關議題。其目的在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