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諸前述分析,1990 年代中後期,尤其是近幾年,中央對於邊遠地區的研究生教 育發展投入不少心力,但是菁英與偏遠地區的差異似乎有增無減。對此,中央的金字 塔發展策略是一個主要因素。

與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中期之後的研究生教育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新金字 塔的發展不再依循傳統的平頭主義,而是以放權與多元化發展為基礎。這使得頂層的 菁英大學在招生、設置二級學科與碩、博士點等設置均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其教師 為各項國家級人才工程中的主要受惠者,導致其與一般大學研究生教育之間的差距急 遽擴大。另方面,各項評鑑指標是由國家統一制定,並以菁英大學為依歸,促成大學 的趨同性發展,使得地方大學和偏遠地區的弱勢更為突顯。

1. 地方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困境

一般大學,尤其是地方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的劣勢可見於以下幾方面。首先,在定 位上,因以為地方培育高層次人才為主旨,在國家總體發展政策中,以及 1990 年代後 期的擴張政策中,分量極微,以至於在圖 4 的發展架構中,找不到適當的位置。研究 者指出,地方大學的研究生教育至今在組織架構上,只能設置研究生處,甚至付之闕 如,缺乏菁英大學的獨立性與自由度,常受地方政策與其他行政單位的牽制。其次,

在資源爭取上,缺乏競爭優勢,能夠擠入「211 工程」或是獲准設置重點學科者鳳毛麟 角,難以建立和發展自己的特色,被迫追隨潮流。根據張應春、丁毅強,2000 年中 國大陸大學研究生培養單位,不含軍事院校,共 415 所,其中地方大學 314 所,約占

註 芼 顧海兵,「對我國學術管理制度改革的諫言」,中國高等教育(北京),第 21 期(2003 年 11 月),頁 29~31。

註 芞 汪曉唯、陳濤,「淺論一流省屬綜合性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機構建設」,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湖北宜昌),第 26 卷第 1 期(2004 年 1 月),頁 86~88。

註 芺 李純青、馮江紅,「非重點院校研究生教育學科建設的思考」,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職業教育 版)(河南新鄉),第 1 期(2004 年 2 月),頁 85~86。

註 芴 張應春、丁毅強,「試談地方高校發展研究生教育之策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北京),第 7 期

(2003 年 7 月),頁 30~31。

總數的 76%。但是在 2001 年研究生招生中,地方大學碩士生招生 41,632 人,約占碩 士新生總人數的 34%,博士生招生規模為 4,334 人,占總數的 15%,地方大學研究生 教育招生單位多、規模小的特點,亟待突破。然而,客觀環境的侷限,令其提供基本 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都感到吃力,尤其在近幾年高等教育分工的潮流之中,更是找不到 改革與創新的動力和空間。

2. 偏遠地區發展遲緩

如前所提,1980 年代,研究生院集中於東部地區,邊遠、落後地區和冷門行業主 要仰賴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菁英大學的支助,卻也因此後者研究生教育發展遲緩。1990 年代,各地區開始建立自己的研究生教育體系,至 1995 年 8 個邊遠後進省區占全國人 口五分之一,只有 10 多個博士點與 300 個左右碩士點,占當時全國 2400 多個博士點 與近 8400 個碩士點,分別只有 0.05%與 3%。表 4 是有關 2002 年的碩士學位授予單 位與授權點的地區分佈,東部佔了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中部、西部都在 20%左右。表 5 有關研究生學位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地域分布,地區發展差距就更明顯,北京、上 海兩市和江浙地區就佔了全國的 67.52%。

表 4 中國大陸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碩士學位授權點統計表(截至 2002 年 6 月)

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數 占全國的比例(%) 碩士學位授權點數 占全國的比例(%)

東部 415 57.16 4848 50.02

中部 148 20.39 2602 26.84

西部 163 22.45 2243 23.14

總計 726 100.00 9693 100.00

資料來源:王根順、焦煒,「21 世紀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科點佈局的戰略思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北京),第 12 期(2003 年 12 月),頁 15。

表 5 授予研究生學位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地域分布情況

省區 北京 上海 天津 江浙地區 東北地區 江西 湖北 廣東 西部地區

合作辦學數量 37 26 8 14 7 6 4 4 8 資料來源:鍾敬玲、吳松,「中外合作辦學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頁 22。

除了國家重中之重的發展策略,就業市場的潮流和需求是導致地方和偏遠地區研 究生教育發展相對弱勢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3. 市場需求與地區分佈的失衡

如前所提,1993 年市場經濟起步之後,由於中國大陸就業市場走向高學歷,碩士

註 芨 殷亞利、任翠,「定向招收碩士生的體制與改革」,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北京),第 6 期(1994 年 6 月),頁 12~14。

註 芡 林祥任,「後進省(區)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思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北京),第 1 期(1995 年 1 月),頁 63。

學歷逐漸取代 4 年本科教育成為青年學子取得大城市戶籍,留在大城市、轉換工作的 主要途徑。當時研究所畢業生仍然稀缺,各院校的畢業生均得以留在大城市,博士生 進入大學執教或是進行博士後研究,都相對容易。但是這個好景隨著研究生人數的擴 張和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而逐漸消失。新世紀初,研究生的就業市場競爭中有兩個重要 指標:第一是學校的名聲和位置(大城市),第二是專業,符合了媒體報導所言「大家 都想到重點高校讀研,在大城市工作」。這對於偏遠地區或地方學校,以及冷門專業 的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都是一項挑戰。

表 6 2004 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之統計

單位:人 最多的10所大學 最多的10個省市 最多的10個專業

1 武漢大學 21,513 北京 171,311 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 35,777 2 北京大學 19,766 上海 84,611 計算機應用技術 35,510 3 浙江大學 17,445 江蘇 77,961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 34,899 4 復旦大學 17,001 湖北 71,806 企業管理 23,641 5 中山大學 16,811 陝西 49,532 金融學 19,902 6 清華大學 15,384 遼寧 47,676 通信與信息系統 19,048 7 中國人民大學 14,840 山東 43,948 外科學 18,551 8 山東大學 14,729 廣東 42,679 內科學 17,504 9 吉林大學 14,557 四川 40,913 英語言文學 16,318 10 四川大學 14,547 湖南 30,791 會計學 15,306

總計

比例 661,228

(70.0%) 166,593

(17.6%) 236,456

(25.0%)

資料來源:原春琳,「北大清華碩士生報考數持續走高—近兩萬人報北大 1.5 萬餘人報清華熱門專業依舊 MBA 報 名人數減少」,中國青年報(北京),2005 年 11 月 28 日,第 5 版。

自研究生擴張之後,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之間的強烈對比一直是媒體報導的焦點

。根據表 6 有關 2004 年高達 94.5 萬名碩士研究生結構之分析,前 10 所重點大學的 考生占考生總數的 70%。北京大學的報考人數為 19,767 人,比前一年增加 1,200 多 人;清華大學為 15,383 人,增加 3,000 多人。相較之下,地區的分佈的差距就不是那 麼突出。以新疆的大學為例,其尚可以熱門專業與中央政府所給予的優惠政策吸引他 省的考生,但是冷門專業就難有進展。事實上,由於競爭激烈,自 1990 年代中期,

原本旨在扶助弱勢地區的定向與委培二類招生就一直是一些具有資源的學生擠入碩士

註 芩 劉萬永,「考研人數增幅為何回落」,中國青年報(北京),2003 年 12 月 9 日,第 5 版。

註 苂 晏揚,「冷看“考研熱”」,文匯報(上海),2005 年 1 月 27 日,引自 Wisenews 資料庫。

註 芤 原春琳,「北大清華碩士生報考數持續走高—近兩萬人報北大 1.5 萬餘人報清華熱門專業依舊 MBA 報名 人數減少」,中國青年報(北京),2005 年 11 月 28 日,第 5 版。

註 苃 萬雪玉、馬應征,前引文,頁 30~32。

教育窄門的捷徑。同樣的,特殊考生之優待等措施亦存在著相當的侷限性,能否發揮 均衡之效益亦受質疑。教育消費者的需求不僅使得優惠政策的功效大打折扣,甚至扭 曲,成為國家政策規劃者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