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全區與土地使用分區土地利用結構互動關係

林裕彬等人(2004)的研究是整體性的分析汐止市建成地、草地、林地、整體土地利用的時 空間變遷,指數的變化趨勢為全區域的整體表現,對於區域性的空間結構變化可能無法仔細觀 察,土地利用分區管制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影響亦無從得知。本研究逐一進行各分區的景觀生態 結構指數分析並與整個汐止市的變化趨勢相互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土地使用分區指數的變動與 全區域指數變化間呈現三種互動關係。

(1) 第一種互動關係:全汐止市整體的景觀生態結構指數變化與各土地使用分區相同,顯示此 種變動趨勢是全面性的,與各土地使用分區無關,包括草地的平均面積標準差指數、平均 鄰近指數、散置並列指標、最鄰近距離指數,以及整體土地利用的平均面積大小、平均面 積標準差、平均面積變異數等指數。

(2) 第二種互動關係:汐止市整體景觀生態結構指數變化主要是受某幾個土地使用分區所支 配,其現象為歷年某個分區的變動趨勢與整個汐止市相同,其他的分區卻無顯著的變化。

發生此現象的指數包括:整體土地利用的平均最鄰近距離、平均鄰近指數,建成地的面積 標準差與變異係數、平均鄰近指數,草地的平均面積大小、平均形狀、面積權重平均形狀 指數,林地的平均面積大小、平均面積標準差指數、平均鄰近指數等。

(3) 第三種互動關係:汐止市整體景觀生態結構指數變化與各分區的變化趨勢完全不同,意味 著整體土地利用的指數值,是各土地使用分區交互作用產生的。包括整體土地利用的平均 最鄰近距離指數、平均鄰近指數,建成地的平均面積大小指數、平均形狀、面積權重平均 形狀指數,林地的平均形狀指數、散置並列指數等。

2.各土地使用分區空間結構的差異性

各土地使用分區間整體土地利用的表現,因管制強度與項目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分別歸

吳振發、林裕彬:汐止市土地利用時空間變遷模式 253

納出各土地使用分區內土地利用變遷的特性。

都市計畫是建成地主要分佈與發展地區,但是汐止市的都市計畫區仍保有少部分的自然林 地與人為林地或行道樹,公園、小型綠美化、少數為開發地為草地主要分佈的區域。整體而言,

都市計畫區內各種土地利用的面積大小變動性差異很大,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變動性不大,也 就是說內部變異性高,外部變異性小;在形狀的變異上,草地的形狀變異是整個都市計畫形狀 改變的主要土地利用別。

鄉村區則主要是集合住宅分佈的地區,區內的開放空間及建蔽率餘留的區域為大型喬木或 草地分佈的地方;鄉村區整體土地利用及各種土地利用別的面積變動性極小,但是形狀卻是不 規則且高變動性。在空間結構的變動上,整體土地利用呈現上下震盪不穩定的變動趨勢,其中 草地與林地的高變動性,可能是鄉村區內空間結構變異大的主因。在空間的鑲嵌性方面,歷年 整體土地利用及各種土地利用別的變動性不大,但是草地在1996-1998年間有顯著的變動。

汐止市的農業區主要分佈在都市計畫區以北的地帶,多為山坡地,以果樹、竹子為主要的 作物,部分區域仍是自然的林地,另可透過土地利用變更的方式將農地轉為農宅、住宅用地,

因此許多的農舍、集合住宅建築於本區。本研究分析結果發現一般農業區中面積分佈的變異與 都市計畫區一樣,呈現內部變異性高,外部變異性小的情形,其原因在於各種土地利用變異性 高的年別相互交替,沒有產生加乘的效果。在形狀變化上,整體土地利用趨向規則化,但是各 種土地利用的變動有所不同,草地歷年的變動性高,大面積的林地形狀較不規則,建成地的形 狀較規則。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變化上,整體土地利用與各土地利用別間有所不同,整體呈現 小面積聚集的現象,建成地為大面積聚集、草地為小面積離散、林地為小面積聚集,由此可知 此區內空間結構的變化是由各區交互作用所產生,並不是由某一種或幾種土地利用所支配。以 致於各種土地利用別間的相互鑲嵌性極高。

汐止的山坡地保育區內公墓、寺廟、休閒遊憩區、別墅是主要造成土地利用結構改變的人 為因素,而崩塌地及颱風、豪雨造成衝擊則是主要的自然影響因子。分析發現區內建地、林地、

草地的面積分佈變異性高,因此整體面積分佈的變異性亦高;在形狀的變化上,建地趨向規則 化、草地為高度不規則化、林地則無顯著的變動趨勢,在三者交互影響下,歷年整體土地利用 的形狀變化呈現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變化上,整體土地利用與各種土地利 用有顯著的不同,同樣意味著山坡地保育區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同時受到各種土地利用的交互 影響。在空間的鑲嵌性方面,不管是整體土地利用或各種土地利用相較於其他的土地使用分 區,皆屬於中等的鑲嵌性。

汐止的森林區主要是水源用地,受的管制較嚴格,因此建地侵入的情形較少,在土地利用 結構的變化,自然因素為主要的衝擊因子。本研究發現森林區內整體土地利用的面積分佈變異 性,由於建地與草地的變動性低,因此主要受林地所主宰。但是在形狀的變化上,三種土地利 用的變化趨勢不盡相同,使得歷年整體土地利用的形狀指數變化上呈現震盪的變化趨勢。在空 間結構變化,森林區內呈現錯綜複雜的變動趨勢,建成地在1996-1998年間有劇烈的變動、草 地歷年的變動性高、林地則是變動性低,整體土地利用的趨勢則是呈現大面積土地利用離散分

254 都市與計劃 第三十三卷 第三期

佈的現象,以致在各種土地利用別間的鑲嵌性高,且歷年的變動性大。

3.土地利用的影響因子與模式

汐止市鄰近台北市,在1980年代之後成為台北市抒解都市發展壓力的主要區域之一,使得 土地利用變化相當大,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環境特性及土地利用趨勢,本研究所建構的土地 利用分佈與變遷模式有所差異。

(1)土地利用分佈二元羅吉斯模式

本研究建立的二元羅吉斯迴歸式中發現,各自變數皆會影響1990、1998、2001年建成地與 林地的分佈且正負向影響相當一致,但是草地的影響因子與正負向十分不穩定。顯示本研究所 建立的建成地與林地二元羅吉斯迴歸式代表性、可解釋性極高;草地的迴歸式會因為草地的易 變動性,每年有所不同。

高程、坡度、土壤沖蝕指數K值歷年對林地分佈的影響皆為正向,但是對於建成地卻是負 向,顯示這些值越高的區域越有可能是林地分佈的地點,值越低的地點可能是建成地分佈的區 域。相反的,土壤內、外部排水性、里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越可能是建成地分佈的區域,越不 可能是林地。此外,與河川距離、與道路距離、與建築物距離越遠的趨勢,有可能是林地或建 成地分佈地點。草地分佈主要是受高程、坡度、土壤內部排水性、沖蝕指數、人口密度影響。

整體而言,汐止市建成地分佈於海拔高程低、坡度緩、土壤內外部排水性好、土壤沖蝕指 數K值小、距離河川、道路、建築物較遠、鄰近都市計畫區且人口密度高的地區。林地則是分 佈於海拔高度高、坡度陡、土壤內外部排水性差、土壤沖蝕指數K值大、距離河川、道路、建 築物較遠、鄰近都市計畫區且人口密度低的地區。草地主要分佈於海拔高度低、坡度緩、土壤 內部排水性差、土壤沖蝕指數K值小、人口密度高的地區。

(2)土地利用變遷二元羅吉斯模式

1990-1998、1998-2001年兩階段四種土地利用變遷二元羅吉斯模式中,以1998-2001草地變 建地的解釋力較高,其他模式的解釋力較低,但仍具參考價值。此外各模式的自變數差異很大,

無法歸納出土地利用變遷的特定模式,也就是說每一階段、每一種土地利用變遷可能因為不同 的影響因素而產生土地利用的改變,在1990-1998年間高程、坡度、與河川距離是影響各種土 地利用變遷的主要因素。1999-2001年則是與河川距離及與都市計畫區距離、里人口密度改變 量為土地利用變遷的主要影響因素。各因子對土地利用變遷的影響上,發現坡度對林地變建地 無影響;土壤內部排水性對草地變建地無影響;土壤外部排水性對林地變草地及草地變建地無 影響;土壤沖蝕指數K值則是對草地變建成地有負面影響,但是對其他土地利用變遷無影響;

與建築物距離的改變量則對草地變建成地無影響;與道路距離的改變量則是所有的土地利用變 遷皆無影響,顯示此變項為無效自變項。

(3)一級及二級土地利用變遷模式之差異性分析

由本研究建立的土地利用變遷模式中,發現一級(草地變林地、林地變草地)與二級(草地變 建地、林地變建地)土地利用變遷的影響因素有顯著的差異。在一級土地利用變遷上,高程、

與河川距離、與都市計畫區距離同時是影響兩個年代草地變成林地的因素;而林地變草地的影

吳振發、林裕彬:汐止市土地利用時空間變遷模式 255

吳振發、林裕彬:汐止市土地利用時空間變遷模式 25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