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次大慧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第三次大慧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次問卷於民國九十三年九月十三日寄出二十份,於民國九十三年 十一月四日完成回收,共回收二十份,回收率百分之百。

第三次大慧問卷調查依據第二次問卷調查之專家意見進行修正,包含 二個主要部分「科學本質」與「科學史」,其中包括四個向度「科學方法 本質」、「科學知識本質」、「科學事業本質」與「科學史教學內容」,共 41 項教學目標。填答方式與前二次問卷相同,第三次問卷同樣呈現大慧專家

在第二次問卷中填寫結果的統計分析(包括平均數、標準差與眾數)、修正 與增列項目,並以黃色標示專家於第二次問卷所填寫的需求程度,提供專 家做為填寫第三次問卷的參考。而相較於第二次問卷,兩者之間的差異是 第三次問卷不再提供開放性意見的填答,並且只選取第二次問卷中平均數

≧3.5 或眾數=5 的項目 (詳細問卷請見附錄三)。

以下將分別依序呈現大慧專家學者在第三次調查問卷的看法與意見:

一、科學本質(A)部分之分析與修正

(一)科學方法本質(A-1)

第三次問卷有關「科學方法本質」之統計結果顯示如表 4-24,在「小 學階段」中,有關科學方法本質的教學目標「A-1-1 讓學生了解『做科學 或科學探究』並非只有單一的方法。」(M=4.45)、「A-1-4 讓學生了解研 究的過程應包含問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M=4.45)、「A-1-9 讓學生了 解科學家常使用的科學方法(例,歸納法、演繹法…等)」(M=3.95),三項 教學目標平均數皆在 3.5 以上,但其中 A-1-9 的標準差仍舊大於 1,顯示 專家學者對此項教學目標仍未達成共識。

在「國中階段」,科學方法本質的教學目標中「A-1-1 讓學生了解『做 科學或科學探究』並非只有單一的方法。」(M=4.85)、「A-1-2 讓學生了 解科學研究中『觀察是經由理論引導與詮釋』。」(M=4.10)、「A-1-4 讓學 生了解研究的過程應包含問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M=4.70)、「A-1-5 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M=4.20)、「A-1-7 讓學生 了解科學方法的客觀性。(如,科學方法的可檢驗性)」(M=4.30)、「A-1-9 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常使用的科學方法(例,歸納法、演繹法…等)」(M=4.55) 與「A-1-10 讓學生了解科學方法的侷限性。」(M=4.25)此七項教學目標的 平均數皆在 4.0 以上,標準差小於 1,顯示專家的意見頗為一致。而「A-1-6

的調查平均數小於 3.5。

表 4-25 第三次大慧問卷專家對「科學知識本質」之意見統計表 A-2-11 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實徵性」(empirical)。

高中 4.80 .41 5

力。」(M=4.45)、「A-2-9 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可複製性』。」(M=3.75)、

「A-2-10 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可驗證性』。」(M=4.30)與「A-2-11 讓 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實徵性』(empirical)。」(M=4.30)此七項平均數 皆在 3.5 以上,標準差小於 1,可見專家學者的意見頗為一致。

在「國中階段」中,十一項科學知識本質教學目標的平均數皆在 3.5 以上,且標準差皆小於 1,可見專家學者已具有某種程度的共識。

在「高中階段」中,十一項科學知識本質教學目標的平均數皆在 4.5 以上,標準差亦皆小於 1,可見專家學者對高中階段需要教的科學知識本 質意見相當一致。

第三次問卷有關科學知識本質之教學目標部分,各項教學目標之標準 差皆小於 1,顯示專家學者對於中小學所需教導之科學知識本質已具有某 種程度的共識。

(三)科學事業本質(A-3)

第三次問卷有關「科學事業本質」之統計結果顯示如表 4-26,在「小 學階段」中,有關科學事業本質的教學目標「A-3-1 讓學生了解科學是社 會傳統與人類文化的一部份。」(M=3.70)、「A-3-2 讓學生了解科學、社會 與科技會相互影響。」(M=4.20)、「A-3-3 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與行業 的人們對於科學都有貢獻。」(M=4.60)、「A-3-4 讓學生了解科學家需要 正確的保存紀錄,並讓同儕檢驗。」(M=4.30)、「A-3-5 讓學生了解科學家 的想法受到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M=3.80)、「A-3-7 讓學生了解 有關科學的爭議需要透過科學家們共同討論與溝通,來獲得解決。」

(M=3.60)的平均數在 3.5 以上,其中 A-3-2 與 A-3-7 兩項教學目標的標準 差在 1 以上,顯示專家學者在此兩項教學目標的需求性仍未達到共識。而

「A-3-8 讓學生了解社會上有關科學或科技的決策問題,可以經由社會大

眾共同決定。」(M=3.45),在第三次問卷的平均數在 3.5 以下,標準差小

的想法受到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M=4.55)、「A-3-6 讓學生了解 科學家選擇研究主題和方法時,會受到社會價值和科學社群的影響」

(M=3.85)、「A-3-7 讓學生了解有關科學的爭議需要透過科學家們共同討論 與溝通,來獲得解決。」(M=4.60)與「A-3-8 讓學生了解社會上有關科學 或科技的決策問題,可以經由社會大眾共同決定。」(M=4.30)的平均數皆 在 3.5 以上,並且標準差皆小於 1,可見專家學者在這部分已達某種程度 的共識。

在「高中階段」,A-3-1、A-3-2、A-3-3、A-3-4、A-3-5、A-3-6、A-3-7 與 A-3-8 這八項教學目標的平均數皆在 4.5 以上,且標準差皆小於 1,顯 示專家學者對於這八項科學事業本質教學目標是否需要在高中階段進行 教學意見相當一致。而「A-3-9 讓學生了解『實證論』可能是不恰當的科 學本質觀。」的平均數為 4.00,但其標準差為 1.03,仍舊大於 1,可見專 家學者對此教學目標是否需要在高中進行教學仍未達到共識。

二、科學史(B)部分之分析與修正

在第三次問卷調查中,中小學科學教學之需求性的統計如表 4-27,在

「小學階段」,科學史教學內容「B-2-1 科學家的生平事蹟。」(M=4.30) 和「B-2-2 科學家如何推理或說明自然現象。」(M=4.10)與「B-2-10 介紹 科學發明或發現的過程。」(M=3.80)的平均數在 3.5 以上,但這三項教學 內容的標準差皆大於 1。而「B-2-12 對科學革命有重要貢獻之科學家的認 識論和方法論思想。」的平均數為 2.70,標準差亦大於 1。顯示專家學者 對於小學階段需教導哪些科學史內容仍未達到共識。

表 4-27 第三次大慧問卷專家對「科學史教學內容」需求性之意見統計表

「B-2-2 科學家如何推理或說明自然現象。」(M=4.55)、「B-2-3 科學家 如何歸納整理實驗或現象資料。」(M=4.55)、「B-2-4 科學家的研究或實

驗紀錄手稿。」(M=3.55)、「B-2-5 科學家之間的爭論或辯論。」(M=3.80)、

「B-2-6 教材中呈現科學家所使用的儀器、實驗器材等圖片。」(M=3.90)、

「B-2-7 說明新、舊理論 ( 如日心說、地心說 ) 之間的差異性。」

(M=3.80)、「B-2-10 介紹科學發明或發現的過程。」(M=4.35)與「B-2-11 科學家的人格特質與思考。」(M=4.15)與「B-2-12 對科學革命有重要貢獻 之科學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M=3.60)的平均數皆在 3.5 以上,並 且標準差皆小於 1,可見專家學者的意見頗為一致。

在「高中階段」,十二項科學史內容教學項目的平均數皆在 4.0 以上、

標準差小於 1,顯示專家學者對於此十二項科學史教學內容是否需要在高 中進行教學已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

關於科學史教學內容部分,專家學者若認為有需要進行教學,則以何 種教材方式呈現?統計結果如表 4-28。在「小學階段」,「B-2-1 科學家的 生平事蹟。」,贊成以「基本教材」和以「補充教材」的專家分別為 55%

和 50%。而「B-2-2 科學家如何推理或說明自然現象。」、「B-2-10 介紹科 學發明或發現的過程。」與「B-2-12 對科學革命有重要貢獻之科學家的認 識論和方法論思想。」有五成以上的專家認為可以「補充教材」的方式呈 現。

在「國中階段」, B-2-1、B-2-2、B-2-3、B-2-6、B-2-7 與 B-2-10 五 項科學史教學內容有七成以上的專家認為應以「基本教材」呈現,而 B-2-4、B-2-5、B-2-11 與 B-2-12 四項科學史教學內容有六成以上的專家 認為應以「補充教材」呈現。

在「高中階段」, B-2-1、B-2-9、B-2-11 與 B-2-12 此四項科學史學 內容,六成以上的專家認為可以「基本教材」的方式呈現,B-2-2、B-2-3、

B-2-5、B-2-6、B-2-7 與 B-2-10 此六項有八成以上的專家認為可以「基本 教材」的方式呈現。而 B-2-4 與 B-2-8 兩項分別有 80%與 75%的專家認為 可以「補充教材」的方式呈現。

表 4-28 第三次大慧問卷專家對「科學史內容」呈現方式之意見統計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