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歸納階段之概念與運算基模分析

有關 3 位學生歸納階段作業呈現的算式,以求出圖次 10 的答案為例,將其結果歸納如表 6所示。以圖 A 來說,S1 從發想階段至歸納階段皆採用整體圖形關係基模計畫解題,以圖形 面積公式作為解題基礎;S2 和 S3 在發想階段以部分結構要素基模計畫解題,將物件數量採取 分割方式計數,但至歸納階段則轉換成面積概念解題(運用高斯定理)。針對圖形 B 與 C 而言,

此時 3 位學生皆發現圖形具有相同特徵之「單位」物件與固定值,將其組合可作為解題的規 則;在圖形 D 方面,S1 透過「平移」、「旋轉」和「填補」等基模協助建構完形圖形後,採取 正方形面積公式 p×p 解題,S2 與 S3 則利用數列之總和與圖次號碼的關係(1+3+5+7=

16),應用先前學過之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公式解題。

表 6

學生在歸納階段呈現之算式 圖形問題

學生代號 A B C D

S1 10(10+1)/2 10×4+4 10×4+1 10×10 S2 (1+10)10/2 10×4+4 10×4+1 [1+(2×10-1)]10/2 S3 (1+10)10/2 (10+2)2+10×2 1+10×4 [1+(2×10-1)]10/2

學生歸納階段呈現「單位組合基模」與「圖形結構基模」兩類概念基模。「單位組合基模」

是將圖形中的物件予以「單位化」,利用符應圖次的關係求解的心智模式,3 位學生皆採取此

80 一般化基模之研究 陳嘉皇 容易就算出答案了。【2009.09.22-1B(g)】

S1: 我原先的方法是整個正方形減去這四個部分(指圖形 C),剩下來的就是答案,

這 個 答 案 其 實 可 以 直 接 算 黑 色 的 方 塊 數 目 , 就 是 S2 他 們 用 的 方 法 。

【2009.09.22-1C(g)】

陳嘉皇 一般化基模之研究 81 法比較簡單。【2009.09.22-1B(g)】

另外,S2 在圖形 A 和 D 作業發想與連結階段,皆採取部分結構要素的概念基模計畫解題,

所以就用面積的公式計算。【2009.09.22-2A(g)】

S2: 這個圖形是由這個個方塊和這四邊組成的,每一邊的方塊都一樣,和圖形的號 碼也一樣,要算第幾個圖的方塊,將號碼乘以 4 之後再加上 4 就可以了。

【2009.09.22-2B(g)】

S2: 十字架有四邊,每一邊的方塊都一樣,將號碼乘以 4 之後再加上中間這個方塊 就可以了。【2009.09.22-2C(g)】

82 一般化基模之研究 陳嘉皇

S3與 S2 在發想與歸納階段雖然採取相同的概念基模進行一般化,但深入分析仍有差異存 在,原因在於連結與歸納階段之運算策略有所轉變,他解釋如下:

S3: 像這個圖形(圖形 C),我本來的想法是第一個圖有五個黑點,第二個圖四邊各 增加一個,也就是增加四個,是 5+4,第三個圖再增加四個,是 5+4+4,第 四個圖是 5+4+4+4,後來看到每個圖都是增加四個,第一個圖是 1+4,第四 個圖可以用 1+4×4 就可算出。【2009.10.29-3C(g)】

S3: 老師要我們用算式表示問題,如果我再用這個方法加起來會很麻煩,我就想要 用什麼方式可以表示,這個圖形(圖 B),第一個圖中間有一個方塊,這邊是 1

+2,他的上下是一個,所以用(1+2)×2+1×2……,第三個圖可以用(3+2)×2

+3×2……,因為第三個圖時,裡面正方形的邊有三個,第四個圖時,裡面正 方形的邊有四個。【2009.10.08-3B(g)】

由上述行動和說明顯示學生在圖形規律問題一般化歷程,從初始發想階段至最後解題的 歸納階段,概念與運算基模有所改變與轉換,分析基模轉換的原因在於:(一)發現圖形中相 同要素的物件可加以組合形成「單位化」協助解題,因此改變原先不合宜之基模,這可從 S1 發想階段以整體圖像結構基模,至歸納階段轉換成單位組合基模解題為例加以說明;(二)因 原有運算方式無法配合更高階知識的應用,像是要求學生以算式表示問題的關係,致使提取 像面積公式之舊有經驗以方便解題,此可以 S2 和 S3 在歸納階段採取圖形結構基模為例;(三)

從連結階段中圖次號碼與圖形要素間的規則建立,促使學生整合與理解圖形結構的關係,擴 增其既有基模知識。另發現基模的轉換具有兩項特質:(一)從對圖形問題之算術計數朝向符 號運用之更精細代數思考心智模式的運用;(二)從圖形部分要素之分析與運算朝向整體結構 關係之整合。這些發現可提供教師一般化教學啟示:(一)教學互動中,師生之間解題策略的 討論與分享,可促進認知衝突產生,協助改變解題之心智模式;(二)藉由比較、分析一般化 歷程產出之策略,可促進學生對不同策略和方法的省思,瞭解採用的方法或算式雖不同,但 皆具有等值的意義,擴展基模知識;(三)一般化的問題不只是求得問題的答案侷限算術解答,

應鼓勵學生採用符號進行代數思考,整合問題中變數之結構的關係,如此一般化才具效用。

配合圖形問題之特徵,將研究結果加以整合可建構出兩種學生一般化解題的模式,如圖 8 所示。這兩種解題模式的進展,主要參照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建構,一是圖形結構的性質,

本研究之作業分成一次(圖形 B 與 C)與二次函數特徵(圖形 A 與 D)的圖形,致使學生在 一般化發想至歸納期間運用的基模明顯有所差異;另一影響要素則是學生一般化解題經驗與 知識,亦即學生在思考與解決圖形問題時,習慣採取圖形或數字表徵所引發或建構的基模進 行解題。教學模式 1 可稱為「利用圖形結構一般化的解題模式」,其作業特質是一次函數性質

陳嘉皇 一般化基模之研究 8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