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涉入、地方感與學校認同 訪談中發現兒童在提及校園環境

在實證研究中發現,社區脈絡中 不同社區類型會影響兒童在生態區的地 方 認 同 及 地 方 依 賴 , 結 果 與Derr

(2002)的研究頗為相似,鄉村地區兒 童在生態區的地方認同與地方依賴較 高。來自鄉村社區的兒童E005講到:

「我家……前面有一條河,後面有 個山坡地,它跟直潭國小的環境 95%相似,就是有河有山,我們那 邊是山地,直潭是平地……」、「我 最喜歡森林生態園那邊……可以看 到很多昆蟲啊,還有臺灣藍鵲,走 進去可以到很深的溪邊,有時候可 以玩水……」。

兒童E021聊到:

「我也住在……就是靠山、有河,

就是水源保護區,有山有水就是住 在自然環境……」、「我非常喜歡秘 密花園,因為有步道讓我們每一棵 植物穿梭,……在那裡可以觀察很 多蝴蝶,我每天都一定會去那裡,

下 雨 我 也 會 去 看 蝴 蝶 躲 在 哪

裡……」。

或許鄉村的兒童對於自然環境更 喜愛也較敏銳,訪談中也發現保留大片 綠地的私部門開發社區兒童也頗具生態 觀。來自私部門開發社區的兒童E017 提到:

美之城和學校環境相同的,樹都一 樣很多,只是最近,前幾年社區的 樹因為颱風倒掉,被鋸下來。學校 最近也是有一些樹被砍掉,覺得滿 可惜……和學校環境不同的是學校 的昆蟲比較多,社區比較少……。

來自國宅社區的兒童E002回答:

「和學校環境不一樣,學校比較多樹,

社區比較少,學校活動地方比較大,那 邊很小」。兒童在討論一個環境時候,

總喜歡與自己熟悉的地方相比較,社區 脈絡對於兒童地方感的型塑非常重要。

(三)涉入、地方感與學校認同

訪談中發現兒童在提及校園環境 中,常不自主地露出對生態區的喜愛與 想要多了解的意圖,在涉入的四個測量 向度中均可發現。

對「中心性」而言,具中心性涉 入的兒童,顯示其生活型態受到此活動 衝擊,並以此為活動中心,於是對該地 方的投入,會將其視為最喜歡且常去、

下課就去的持續投入對象及與人分享地 方的經驗。如受訪兒童E013談到:

我最喜歡的是森林,最常去也是森 林……因為會去看臺灣藍鵲、樹

鵲、五色鳥,幾乎每節下課我都去 那裡……。

受訪兒童E004提及:

順便跟我聊天,聊朋友之間的事 情,我會和許OO聊蝴蝶什麼時候 會出現……或者是我們各自分配行 動 去 找 端 紅 蝶 或 者 什 麼 蝶 的 幼 蟲……。

對「重要性」而言,具有重要性 涉入的兒童,顯示個人察覺到活動對本 身的重要性,而非從日常生活所必需的 實質面來考量。於是對地方的投入,會 將地方視為進行觀察、拍照的場所、不 可或缺的活動及有意義的活動。兒童 E021講到:

我每天都會到蝴蝶園觀察植物、昆 蟲、蝴蝶,只有在那裡比較容易發 現蝴蝶的幼蟲,當然其他地方也有 但比較少。比較常見紫斑蝶的成 蟲,不常見幼蟲……。

以及兒童E004聊到:

找一些樹,看看有沒有我想要觀察 的蝴蝶,若沒有的話,我會找別 的,找端紅蝶的幼蟲,因為端紅蝶 的幼蟲看起來很像小青蛇,所以我 喜歡去找……。

對「自我表現」而言,具有自我 表現性涉入的兒童,有說服他人參與活 動的印象。對地方的投入,以能在場所 中表現自己的喜好及專長為主,如玩遊 戲、打球、聊天、探索活動、賞鳥、看

昆蟲等。受訪兒童E013談到:

我最喜歡的是森林,最常去也是森 林。去賞鳥,有小啄木、樹鵲、紅 嘴黑鵯,還有那個不知道名字沒看 過的鳥,有的時候是跟某某老師一 起發現的,有時候我自己到森林發 現……。

對「風險知覺」而言,具有風險 知覺性涉入的兒童,呈現風險後果及風 險可能性。在場所活動會感到偏僻、陰 森的危險及人較多減低危險感覺,及需 經老師同意及距離太遠而選擇錯誤的場 所而有損失。受訪兒童E010聊到:

「最不喜歡的是生態園,就是秘密 花園那邊,因為那裡毛毛蟲很多,

上一次,一大堆蟲都在我的身上很 噁心耶……」、「森林那邊……走進 去可以到很深的溪邊……可是通常 不到那邊,太危險。然後還有一些 竹 子 林 滿 危 險 」。( 受 訪 兒 童 E005)

兒童的涉入受環境的特性影響,

也因此影響兒童的活動型態以及對於該 地方的感覺。

由量化研究了解,三類區域所營 造出來的地方感均對學校認同有顯著正 向影響,生態區所營造出來的地方感對 於學校的認同程度最高,其次為遊戲區 與其他空間(路徑係數為 .20、t值為 2.48)。顯示地方感對學校認同有顯著 的正向影響,以生態區所營造出來的地

方感最能影響正向的學校認同。依本研 究的深度訪談發現,地方感內的地方依 附是兒童對地方產生情感的聯繫,具有 地方依附的兒童,對於地方的依附會因 為活動或對環境的情緒連結,感到舒 服 、 開 心 、 好 玩 的 情 感 。 例 如 兒 童 E004談到:

因為在這裡(學校)有些昆蟲一直 抓不到,沒看過。可能是海拔的高 低吧!也可能就是開發的太過厲 害,或者是有人想要把它們抓光,

就會導致它們滅亡絕種……。

兒 童E009 談 到 :「 因 為 下 課 很 多 人 , 比 較 熱 鬧 , … … 在 那 裡 比 較 開 心」;兒童017提及:「操場很漂亮,草 地 很 漂 亮 , 很 舒 服 , 我 會 在 草 皮 玩……」。

而地方依賴是對在場所中的設施 成為活動對象最重要的因素,具有地方 依賴的兒童,可能因為場所的某種環境 設施或良好的場所規劃,而前來從事活 動,表現出意欲、想要的活動滿意及無 法取代的地方感。兒童E002提及:

「我比較常去的是遊戲場,跟人家 玩單槓……」、「……我覺得那邊遊 戲設施好玩啊……因為那裏的遊戲 設施很多」;

兒童E010提到:

廁所前面的走廊比較近,也比較 大,因為二年級的教室前面是操場 她們也很喜歡玩,而且我們扯鈴會

亂甩,會互換鈴。

以及兒童E017談到:

因為那邊比較空曠,障礙物比較 少,有時候打羽球會打到屋頂上 去,這是我的休閒娛樂。而且我覺 得操場也比較涼,就是那裡也有 樹,太熱就躲到陰涼處,而且操場 風比較大,比較清爽……。

具地方認同的兒童,如同歸屬於 這個場所,與這裡的人有強烈的互動

(或是社團活動),產生無聊也想去或 親近大自然的價值存在之認知。例如兒 童E002聊到:

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到遊戲場不會玩 遊戲器材,因為那裡有很多人,有 的時候是朋友找我去,有時候我們 會玩雞咕派……。

以及受訪兒童E004聊到:

大概是沒事就去,或者,有時候老 師 會 帶 我 們 去 … … 拍 照 或 是 什 麼……我就會去那裡,有些時候無 聊的時候也會去……。

還有「因為田園社的關係,經常 去那邊觀察植物、昆蟲……」(受訪兒 童E021)。

透過兒童的訪談,兒童的地方感 隱含地方依附、地方依賴及地方認同的 態度結構,地方依附反應著情感;地方 依賴反應著意欲;地方認同反應著認 知。經訪談發覺,兒童對於校園的地方 感常建立在活動的經驗。因此兒童的活

動是型塑兒童地方感的重要媒介。除了 兒童的活動,在訪談中,發現老師的角 色也影響兒童的地方感型塑,例如:

「最不喜歡的是森林,因為老師說有 蛇 , 不 可 以 單 獨 進 去 」( 受 訪 兒 童 E012)、「因為老師規定要老師允許才 能去森林,所以我在遊戲場」(受訪兒 童E007)。建議以鼓勵取代責罰兒童的 活動面向,廣泛接觸各場所,增強場所 感。

透過實證的量化研究與兒童的訪 談,發現學校的校園規劃以及兒童在學 校的環境經驗,對學校產生的信念、情 感、歸屬及行動有某種程度影響。例如 兒童E009談到:

它是森林小學,跟別的學校不同。

就是像一些學校比較大,而且有很 多人比較擠,像森林小學有很多樹 木有新鮮的空氣比較好……。

以及兒童E20說到為何選擇就讀本 校:「喜歡這個校園……純粹喜歡這裡 的環境……」。除了學校環境與校園環 境因素,也因同學、師長的關係,更強 化學校認同。例如「我不是因為老師的 關 係 而 喜 歡 校 園 , 通 常 都 是 學 生 關 係……」(受訪兒童E007),以及受訪 兒童E010說:

「有一半會因老師的關係而喜歡這 個校園,因為老師都對我很好,因 為我喜歡和小文老師聊心事;有一 半是我本來就喜歡這校園……」。

「我很喜歡直潭國小校園,會因為 老師的關係而喜歡這校園,就是以 前家瑞老師會帶我們去觀察蝴蝶、

鳥類跟這環境校園有比較好的感 情……」。(受訪兒童E016)

經深度訪談發覺,兒童的學校認 同感除了環境因素,還有同學、師長的 互動而增強,同時,學生因認同學校而 期望學校更好,對校園提出建議:「覺 得籃球場跟躲避球場可以分開,不要每 次 跟 他 們 擠 來 擠 去 … … 」( 受 訪 兒 童 E017),「遮雨棚多一點,下雨天都會 噴到走廊來……」(受訪兒童E020),

以及「走廊因下雨天都會濕滑,建議改 善……」(受訪兒童E021)。

兒童對校園場所並不是一昧地使 用而已,對校園的環境管理也有切身的 建議,累積校園的認知及情感,進而產 生積極推銷學校的行動,例如:

像 我 學 校 最 有 特 色 就 是 森 林 啊!……如果要我們學校人更多,

在網路上,多在森林自然生態宣 導。(受訪兒童E008)

兒童的學校認同感的產生並非全 然是地方的涉入或情感的建立而已,它 還包含著人的互動因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