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植栽型態對營養鹽之影響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2 溼地植物遮蔽實驗

4.2.2 不同植栽型態對營養鹽之影響

表 4.23、4.24 及 4.25 分別為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每日氨氮、硝酸鹽 氮及亞硝酸鹽氮濃度。結果指出,各組 (控制組、巴拉草、水芙蓉、金 魚藻) 初始氨氮濃度分別為 2.18±0.02、2.53±0.14、1.22±0.25 及 2.11±0.08 mg/L,控制組、巴拉草及金魚藻組於試驗至第七天,氨氮濃度皆有減少,

其中又以巴拉草及金魚藻組減少最多,分別減少了 0.89 及 0.62 mg/L,水 芙蓉組則增加 0.58 mg/L。

各組 (控制組、巴拉草、水芙蓉、金魚藻) 初始硝酸鹽氮濃度分別為 0.76±0.15、0.52±0.16、0.33±0.09 及 0.73±0.07 mg/L,控制組、水芙蓉及 金魚藻組於試驗至第七天,硝酸鹽氮濃度皆有減少,其中又以控制組及

Time(day)

1 2 3 5 7

Illumination(Lux)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55000 60000

各組 (控制組、巴拉草、水芙蓉、金魚藻) 初始亞硝酸鹽氮濃度分別 為 0.17±0、0.17±0.01、0.15±0.12 及 0.16±0 mg/L,控制組、巴拉草及金 魚藻組於試驗至第七天,亞硝酸鹽氮濃度皆有顯著減少,數值有效數字 僅取至小數點後兩位,故濃度為 0 之數值表示亞硝酸鹽氮濃度為趨近於 零。

圖 4.23、4.24 及 4.25 分別為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氨氮、硝酸鹽氮及 亞硝酸鹽氮趨勢圖。結果指出,各組氨氮濃度於試驗第二天有下降之趨 勢,於試驗第三天則為上升之趨勢,而於試驗第三天至第七天則為下降 之趨勢。試驗第三天氨氮濃度上升之原因,推測為試驗第一天,因校內 除草工作,導致外來營養源進入模槽系統,使得整體系統之氨氮濃度為 上升之情形。

控制組及金魚藻組於試驗第二天硝酸鹽氮有下降之趨勢,而於第五天 至第七天,濃度變化趨於平緩。巴拉草組於試驗第二天至第七天硝酸鹽 氮則持續上升,水芙蓉組則無太大變化。

巴拉草及水芙蓉組於試驗至第二天,亞硝酸鹽氮有顯著之下降趨勢,

而於第二天至第七天,濃度變化趨於平緩。控制組及金魚藻組於試驗至 第三天亞硝酸鹽氮有上升之趨勢,而於第三天至第七天則有顯著下降之 趨勢。

表 4.23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每日氨氮濃度 (mg/L)

控制組 巴拉草 水芙蓉 金魚藻

第一天 2.18±0.02 2.53±0.14 1.22±0.25 2.11±0.08 第二天 1.99±0.1 1.98±0.26 0.94±0.13 1.29±0.23 第三天 2.8±0.22 2.79±0.65 2.1±0.22 2.2±0.16 第五天 2.03±0.31 2.16±0.32 1.64±0.54 1.71±0.56 第七天 1.88±0.72 1.64±0.28 1.8±0.44 1.49±0.25

表 4.24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每日硝酸鹽氮濃度 (mg/L)

控制組 巴拉草 水芙蓉 金魚藻

第一天 0.76±0.15 0.52±0.16 0.33±0.09 0.73±0.07 第二天 0.81±0.21 0.23±0.05 0.17±0.09 0.78±0.03 第三天 0.66±0.1 0.36±0.04 0.21±0.08 0.58±0.14 第五天 0.13±0.05 0.52±0.07 0.26±0.08 0.03±0.05 第七天 0.17±0.09 0.57±0.05 0.23±0.05 0.04±0.03

表 4.25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每日亞硝酸鹽氮濃度 (mg/L)

控制組 巴拉草 水芙蓉 金魚藻

第一天 0.17±0 0.17±0.01 0.15±0.12 0.16±0

第二天 0.17±0.02 0.01±0 0.01±0 0.19±0

第三天 0.22±0 0.02±0 0.01±0 0.19±0.01

第五天 0.05±0.04 0.01±0 0.01±0.01 0±0

第七天 0±0 0.01±0 0.01±0 0±0

圖 4.23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氨氮趨勢圖

圖 4.25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亞硝酸鹽氮趨勢圖

表 4.26 及 4.27 分別為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每日正磷酸鹽及總磷濃度。

結果指出,各組 (控制組、巴拉草、水芙蓉、金魚藻) 初始正磷酸鹽濃度 分別為 0.17±0、0.17±0.01、0.15±0.12 及 0.16±0 mg/L,控制組及金魚藻 組於試驗至第七天,正磷酸鹽濃度皆為減少,巴拉草及水芙蓉組則分別 增加 0.8 及 0.23 mg/L。

各組 (控制組、巴拉草、水芙蓉、金魚藻) 初始總磷濃度分別為 0.23±0.03、0.34±0.08、0.15±0.02 及 0.27±0.09 mg/L,控制組及金魚藻組 於試驗至第七天,總磷濃度皆為減少,巴拉草及水芙蓉組則分別增加 1.24 及 0.34 mg/L。

Time (day)

1 2 3 5 7

NO2-N (mg/L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控制組 巴拉草 水芙蓉 金魚藻

圖 4.26 及 4.27 分別為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正磷酸鹽及總磷趨勢圖。

結果指出,巴拉草組及水芙蓉組之正磷酸鹽濃度,隨著時間變化有持續 上升之趨勢,而控制組及金魚藻組織正磷酸鹽濃度則隨著時間變化遞減。

巴拉草組及水芙蓉組之總磷濃度,於試驗第三天至第七天隨著時間變化 有上升之趨勢,而控制組及金魚藻組之總磷濃度則隨著時間變化遞減。

整體而言,由於土壤層磷營養鹽再釋出作用與巴拉草及水芙蓉生長狀 況不佳,使得巴拉草及水芙蓉組之磷營養鹽濃度持續上升,其中又以巴 拉草組之濃度變化最為顯著,顯示再釋出作用為主要之影養因素。

表 4.26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每日正磷酸鹽濃度 (mg/L)

控制組 巴拉草 水芙蓉 金魚藻

第一天 0.23±0 0.38±0.01 0.12±0.02 0.2±0.01 第二天 0.21±0.01 0.42±0.01 0.12±0.03 0.13±0.02 第三天 0.15±0.02 0.54±0.01 0.17±0.04 0.03±0.01

第五天 0.02±0 0.82±0.02 0.29±0.02 0.01±0

第七天 0.02±0 1.18±0.01 0.35±0.06 0±0

表 4.27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每日總磷濃度 (mg/L)

控制組 巴拉草 水芙蓉 金魚藻

第一天 0.23±0.03 0.34±0.08 0.15±0.02 0.27±0.09 第二天 0.24±0.01 0.49±0.03 0.19±0.02 0.15±0.02 第三天 0.16±0.01 0.57±0.02 0.2±0.04 0.06±0.01 第五天 0.09±0.01 1.72±0.05 0.65±0.04 0.05±0.01 第七天 0.05±0.01 1.58±0.57 0.49±0.11 0.04±0.01

圖 4.26 不同植栽型態下水體正磷酸鹽趨勢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