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田培林在教育研究所「教育愛」的實踐

關於「教育愛」對於教育實踐的重要性,田培林(1975)指出教育工作者具 備了「教育愛」,教育的效率才能提高。教育史上,一些偉大的教育家放棄世俗 的名利,終身從事教育工作,此乃人格中充滿了「教育愛」。這些富有「教育愛」

的教育家,在精神方面已獲得永恆和不朽。

就「教育愛」的主客體關係,田培林的教育愛是「人對人的愛」,即教師對 學生的「教育愛」。以下闡述在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曾受業於田培林的學生,

分別為賈馥茗、施金池、黃光雄、歐陽教、伍振鷟及郭為藩等人,進而了解田培

林「教育愛」的實踐事蹟。

1. 田培林實踐「教育愛」的事蹟

(1)賈馥茗―田培林因材施教,常據學生個性和職務加以指導 賈馥茗(1976c:61)曾說:

雖然耳田師之名已久,初識田師,卻是在民國四十四年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首次招考新生。去應口試時,田師與孫師亢曾為同一組口試委員,因先 已認識孫師,便猜想另一位定是田師。個人一向對老師,內心尊敬,卻從 無畏懼。而田師笑樂的神情,更易使人感到輕鬆。記得田師問我:「你已 教書數年,何以還要再讀書?」又問:「研究所要讀很多文言書,你能看 懂文言嗎?」於是我僥倖的進入了研究所,補償抗戰時失學的遺憾。

1955 ~ 1957 年賈馥茗就讀教育研究所時,曾修習田培林講授的「德國教育 理論與實際」及「荀子研討」等課程。賈馥茗說:

田老師對每位學生都關心,畢業學生有著作發表者皆一一細看,來向田先 生請益者皆予詳細指導。先生對在學與畢業生皆愛護備至,對畢業生助 其謀職及做事指導,凡至田先生私居者常與之暢談不休,終日造訪學生不 斷,面對學生時極為愉快。田先生因材施教,常據學生個性和職務加以指 導,與我多做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涉及過去哲學、史學,以及當時的教 育問題,每個話題皆極深入。田先生是我求學過程中最接近而又時間最 長的一位老師,直到田先生臨終,一直關心教研所和畢業的學生。我回國 之初,田先生每早都到辦公室,那時有校車回宿舍,我常和田先生一起搭 車,有許多晤談的機會,我在教育學術研究方面受益於田先生最深,田先 生常談到德國的教育改革和實際情形,以至中國的教育,經我比較判斷,

德國是歐洲各國教育制度和實際方面最完備的。對教育各方面,我的想法 大都和田先生一致,田先生常同意我的意見,使我欣喜,也增加了信心。

我回國三年後升為教授,此後幾乎無日不去看田先生,田先生喜歡和我談 教育的種種,我也常提出問題請益,深服田先生卓越的見解,田先生去世 前三年,我每天都去看田先生兩次(因田先生高血壓病,曾三次往返台大 醫院),田先生和我論及教育,就似乎精神百倍,病象全消。田先生去世,

我非常傷心,感到日後再也無人可談論教育了。在送葬回來的路上,無法 止住眼淚,是一路哭回家的,這在我是空前的現象,因為我不是個愛流眼 淚的人。(引自施宜煌,2001:127)

(2)施金池―田培林留任學生不講關係,客觀公正

1956 ~ 1958 年施金池就讀教育研究所期間,修習田培林開授有關「中國教 育史」的課程。在「教育史」裡,田培林老師論及對中國教育思想有影響的人物。

施金池回憶任職師大社教系助教的經過,曾說:

當時社會教育系系主任,第一任聘的是劉季洪,但因他一直不願應聘,所 以有一段時間系裡沒主任,因此很多行政上的業務,直接找院長,就在那 段時間,辦公室也就在旁邊,所以常有接觸田先生的機會。對我來說,他 非常愛護我,依據畢業的成績來聘任我,第一次要聘任我為教育系助教,

那時是田院長推薦的。當然,聘書是劉真校長發聘的。事先我並沒有要求 要擔任助教,那時我在南師,突然接到聘書。所以,我覺得田先生聘任助 教不一定要和他有關係,抑或一定要外省籍,根本就沒有這種觀念,田老 師就是要建立一套制度,成績好的學生先留任助教。我接到聘書,可說非 常意外,因事先都不曉得。後來,我退聘後,社會教育系在那年八月成立,

又囑我回社教系擔任助教,田先生應知我早已在南師服務,可是他還是先 給我這個機會,田先生認為我還是從事研究工作較好,所以我非常感激!

(引自施宜煌,2001:128)

(3)黃光雄―田培林對學生循循善誘,適時教育

進入教育研究所就讀後,當時教育研究所和圖書館相鄰,所以常在這一地 遇到田老師。他幾乎每次都問,「抱哪些書」呀,「看了多少」呀,「有 什麼心得」呀,「看法如何」呀,無限關切,使人內心感到溫暖無比。我 喜歡陪他老人家從研究所門口走到對面校區的交通車停車處。因為,在這 一段路途,我可以請教問題,也可以報告讀書心得,悠閒而不匆忙,隨著 問題的內容,時走時停。這一段路程很短,但對我知識的啟迪,品格的涵 泳,卻有很深的影響。(黃光雄,1992:9)

就讀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舉行碩士論文口試時,一位教 授問我:「洛克注重感覺,福祿貝爾也注重感覺,他們到底有無差別?」

我立即根據所知,盡我所能回答,而那位教授面顯不滿意的表情,頓時心 裡七上八下,急如鍋上螞蟻。最後輪到擔任主席的田老師(田培林)發 問,他說:「剛才那個問題,你先回答『同』或『不同』」。我答曰:「不 同」。他又說:「對了,但是,不同在那裡,簡單一句話,不必長篇大論」。

我又答曰:「洛克以經驗主義為其理論根據,而福祿貝爾則以理想主義。

前者是由外向內的引入,後者是由內向外的開展」。他笑著說:「大致不 差,以後答覆問題,要簡單明瞭,不要拖泥帶水」。我如釋重擔,深吐一 口氣,但是對田老師「解圍」的苦心,感激之情,筆墨難以形容。(黃光 雄,1992:9)

(4)歐陽教―田培林關心學生,幫助學生

歐陽教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期間,曾修習田培林的「哲學 概論」、「近代西洋教育思潮」及「德國教育理論與實際」等三門課程。

歐陽教(1976:88-89)曾言:

我忝列田師門墻,先後六年有半,覺得田師似乎用一種簡單的方法關心著 我,並鞭策著我看書。他總喜歡問我在看什麼書,所以我也時時耿耿於懷,

希望每次他問起我時能有新的話題請教於他。

碩士畢業後,當時應徵工作很難,田老師、田師母深表關心,且幫助我尋 找工作。當公費留學考放榜,我去告知田老師、田師母時,師母說:「啊!

了了一件事,總算了了一件事」。由此可看出他們兩人為了要介紹一位學 生,不知操煩多少!還有一件事是一九七五年,我出國,正好田老師逝世 後我回來,師母告訴我說:「田老師在醫院裡,常想念你,唸你的名字」。

這麼一講,我的眼淚都要掉下來。(引自施宜煌,2001:131)

(5)伍振鷟―田培林的教育愛是沒有私心,不求回報

伍振鷟(1976:72)指出,「在我一生當中,教導過我的師長,不下百十位;

但相從最久,影響我最深,則是田師伯蒼」。1950 ~ 1954 年伍振鷟就讀大學時 期,1956 ~ 1958 年就讀研究所期間,皆曾受教於田培林。受業於田培林期間,

伍振鷟曾修習田培林講授的「哲學概論」及「荀子專題研究」等課程。伍振鷟曾 說:

田先生極為關心學生之前途發展,如命郭為藩在師大社教系畢業後留任助 教,而不要前往考試院擔任圖書室主任。我到法國旅遊時,囑咐我關切 郭為藩之學業,若能獲取學位,即可返校延聘。伍振鷟認為田先生的「教 育愛」是沒有私心,不求回報。也說及當年自己曾因出國進修事,屢遭波 折,田先生與田師母均多方設法幫助,每年申請國科會獎助,田先生均詳 加詢問,如認為有需加修改之處,時常予以指點。(引自施宜煌,2001:

127)

(6)郭為藩―田培林既是經師,也是人師

郭為藩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期間,在田培林指導下研修「德國教育 理論與實際」及「近代西洋教育思潮」兩門課程(郭為藩,1976:85)。郭為藩 敘說:

我擔任社教系助教,田老師來辦公室時,常會與大家聊聊最近的情況,很 隨和。所以我們經常有機會和他一起談話,他很關心學生的事情,特別 是學生目前前往國外,或是學生有什麼特別的情況,他都深感關心,他真 的是關心至學生的生活層面,我知道田老師私下有幫助一些經濟困難的學 生。他不僅在知識方面帶領大家,對印象深刻之學生都很關心。我自己就 是一個例子,當初我就任教育部常務次長,我想當時新任教育部長蔣彥 士應該有請教過田老師的看法及意見。像林清江先生接任高教司長、施金 池先生接任北門中學校長,這些事情他都極為關心。所以,他對學生將來 的出路都很關心。學生生涯規劃若遭遇窘境,不知如何進行時,常會去請 教他。他關心很多人,他希望每個人能把個人的能力充分地發揮,這可說 是田老師的生活態度,田老師可以說既是經師也是人師。(引自施宜煌,

2001:130)

2. 評析田培林「教育愛」的理念與實踐

以上所述為田培林實踐「教育愛」的事蹟,而藉著田培林與六位學生的互動

事例,說明並凸顯田培林教育愛的不同面向。從田培林與六位學生的互動事例 中,足徵田培林因材施教,常據學生個性和職務加以指導;留任學生不講關係,

客觀公正;對學生循循善誘,適時教育,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田培林的教育愛 是沒有私心,不求回報,他既是經師,也是人師。是故,可窺見田培林不僅以其

客觀公正;對學生循循善誘,適時教育,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田培林的教育愛 是沒有私心,不求回報,他既是經師,也是人師。是故,可窺見田培林不僅以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