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視域融合與創新的知識

羅逖脈絡重整之所以無法揚棄舊典範,創造新的典範,完成啟發哲 學的理想,一方面由於他認為新舊典範彼此不可共量,做成它們的二元 對立,使人無法從舊典範轉移到新典範去;另方面是由於脈絡重整時,

人是根據他已有的信念體系去接受別的信念,46這是說,人自己的信念 體系是統治的,他只能由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別的信念,因此他封閉在自 己的信念體系裡,無法同情地理解別的信念體系,更不能吸收它們,揚 棄自己,創立新的典範。

但在高達美,視域是開放的,它們不是不可共量、分裂在無法彌補 的鴻溝之兩岸。在理論上,人可以從一個視域過渡到其他可能的視域去,47 與它融合。並且,視域融合時,雖然有兩個視域,但它們都沒有統治性,

這是說,它們不會根據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對方。因為這樣不是融合

(fusion),而是套入(subsumption):把自己的立場套入對方裡。反而,

正如兩個對話者那樣,彼此放棄自己的成見,接受對方的意見,修正自 己,以取得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因此,視域融合是指兩個視域的互動,

修正自己,取得共識,對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高達美指出,從自己的 視域進入別的視域,以致取得視域融合時,是「提昇到更高的普遍性去,

這不僅克服自己的侷限性,也克服他者的侷限性。……得到一個視域,

46 “If there is no such common ground, all we can do is to show how the other side looks from our own point of view.” (Rorty, 1979: 364-65) 這句話指出,假若兩個不可共量的典範接觸時,人 只能由自己的典範去理解別的典範,因此,人無法同情理解別的典範。我們也可以說,這是 羅逖族群主義必然引出的結論。關於羅逖哲學無法同情理解他者(other)的問題,參考 Barthold(2005:237-39)。

47 「每一個(世界觀)在它自己中已包括別的(世界觀),這是說,各個世界觀可以伸展到別 的世界觀去。它在它自己裡,可以掌握和理解別的語言的世界觀。」(Gadamer,1990:452;

1989:448)

臺灣大學學術期刊資料庫

是指……在更大的整體和更正確的準則下,更適當地理解它(事物)。」

(1990:310;1989:305)

在高達美,由視域融合而來的知識,是詮釋者在自我修正後,取得 事物的更深入理解。48從詮釋者的自我修正而言,他的視域沒有統治性。

反而,他接受別的意見來修正自己的視域,以求得到更深入的知識。從 視域融合帶來事物更深入的知識而言,知識一定是新的,因為它超出以 前知識的侷限。49不過,它的新不是完全擺脫以前的視域後,重新建立 不可共量的視域。因為兩個不可共量的視域是二元對立,詮釋者無法從 一個視域跳出,再進入另一個視域去。換言之,全然的創新在理論上是 不可能的。羅逖的非常態交談要求人完全擺脫他原來的典範,重建另一 個不可共量的典範,就是犯了這個謬誤,導致他的啟發哲學無法成立。

羅逖認為人無法完全脫離他的社團,正如高達美認為人無法脫離他 的視域一樣。但無法脫離自己的視域,不表示被它統治、無法改變或更 新它。羅逖的社團是族群主義的,而且是封閉的。在脈絡重整時,它是 統治的。它固執自己的立場,根據自己去理解別的社團。高達美的視域 雖然也有族群主義的有限性,但它是開放的。它一方面保留自己視域對 事物的理解,另方面開放別的視域所理解的事物,進而修正自己,以求 得到更深入的視域。它融貫自己和別的知識,對事物作更深入的理解。50

48 這種由自我修正得到知識的經驗,高達美稱之為詮釋經驗的否定性(Nichtigkeit, negation)。

(1990:359-60;1989:353-54)這是說,詮釋學的知識否定我們以前的知識。它之所以能 否定,是由於它對事物有更深入的認識,並能指出以前知識的侷限性。

49 在西方重視邏輯推理的哲學傳統下,在探討事物時,前提與結論必須一致,這是說,前提與 結論必須同樣為真,而且,前提的真保證了結論的真。但在高達美的視域融合裡,結論必須 能修正前提,這是說,相對於前提而言,結論是更真的。詮釋學要求對事物作更深入和更豐 富的認識。相對而言,以前的知識是膚淺和貧乏的。但詮釋的過程不是如黑格爾目的論那樣,

會到達終極的目的。詮釋沒有目的,也沒有終極,可無窮發展。

50 「詮釋者的視域具有決定性,但它不是指個人堅持的觀點,而更是指它被揭露出來、被測驗 的意見或可能性,以讓人得以真正理解文本所說的。這就是我上文說的『視域融合』了。」

(Gadamer,1990:392;1989:388)高達美強調詮釋者視域的重要性,但它沒有統治性,

臺灣大學學術期刊資料庫

放棄自己熟悉的視域,進入另一個完全陌生的視域裡,即使這是可 能的,但卻無法得到知識,因為在一個全然陌生的視域裡,一切都是不 可理解的。視域融合沒有脫離自己的視域,而是在自己的視域裡開放別 的視域之衝擊。它不統治別的視域,反而接受它,更要求修正自己,希 望超越自己的侷限性,過渡到更深入的新視域去,得到事物更深入的知 識。新視域不與舊視域二元對立,它們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而是,兩 個視域的開放性讓它們彼此接觸關連,詮釋者在自己的視域裡,稍往前 走出一步,接觸別的視域的新穎。他藉著自己視域的熟悉性,接觸別的 視域之陌生性,調整自己,以便納入它和融貫它,讓彼此統一,得以理 解它。但別的視域的加入,使自己的視域得以突破,成為新的視域。因 此,視域融合帶來的新視域,不是脫離自己視域,創新另一個不可共量 的視域,也不是自己視域的重新排列,而是在接受別的視域的衝擊下,

調整自己以吸收別的視域,融貫為更深入的視域。51在高達美,新知識 是舊知識在它自己裡,往前過渡(vermitteln, mediate)到別的知識去,

在自我調整中與之融合而成。新知識不是全然的、不可共量的創新,而是 舊知識保留它自己,過渡到別的視域裡,由此得到新的意義。對於這種 保留自己但又過渡到別的視域裡的新,或許可稱之為隱喻(metaphorical)

的新,52這是自己與他者統一的新。

反而要被揭露出來,檢討它的有效性。只有在自我檢討的過程後,才能真正得到文本的知識。

51 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法可以說明視域融合之視域關係。辯證法的「正」與「反」似乎是兩個 相對的視域。「正」是在其自身(an-sich, in-itself),「反」是對其自身(fuer-sich, for-itself)。

在辯證法,「正」和「反」各自揚棄其限制,到達更普遍的「合」「合」保留了「正」與「反」,

但又超越它們。它是在及對其自身(in-und-fuer-sich, in-and-for-itself),正如視域融合帶來的 新視域。

52 高達美在討論語言的發展時,指出語言是從它原來的領域,沿著它與別的領域之相似性,過 渡到別的領域去,與之融合,由此形成新的語言。對於由這種過渡而成的語言,高達美稱之 為隱喻(Metaphor)。(1990:434-35;1989:430-31)語言是在隱喻的方式下發展出新的意 義。同理,視域是在隱喻的方式下,沿著自己與別的視域之相似性,過渡到別的視域去,與 之融合,發展出新的視域。對於這樣的「新」,可稱為隱喻性的新。

臺灣大學學術期刊資料庫

相關文件